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运动疲劳研究综述_金再活

运动疲劳研究综述_金再活

运动疲劳研究综述_金再活
运动疲劳研究综述_金再活

收稿日期:2006 08 20作者简介:金再活(1963-),男(朝鲜族),辽宁开原市人,副教授,主要从事体育教学研究.

学术研究

运动疲劳研究综述

金再活

(铁岭师专,辽宁铁岭112001)

摘 要:采用文献资料研究法,从运动学、生理学、生物化学以及心理学等多个角度对运动疲劳的产生原

因、机制及疲劳的诊断、恢复的现状等热点问题进行阐述,并总结出今后运动性疲劳研究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运动疲劳;现状;趋势

中图分类号:G807 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5688(2006)03-0056-04

国际运动医学协会主席普罗科朴(Polo Capur)认为疲劳问题是运动医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也是运动训练学所要解决克服的核心问题之一,疲劳是机体的一个特别复杂的生理生化过程.一般认为疲劳可分为生理疲劳和心理疲劳.1982年的第5届国际运动生物化学会议将疲劳定义为: 机体生理过程不能持续其机能在一特定水平上和(或)不能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 .而心理疲劳是指: 运动员或体育锻炼者长期集中于重复性的单调且大强度训练和比赛情况下所造成的一种心理不安和疲劳感. 本文主要对运动性疲劳进行阐述.

1 疲劳产生的原因

1 1 运动学原因

运动疲劳是指机体运动至一定时候,工作能力下降,经过休息后又能恢复的状态.在运动训练中,疲劳出现是正常现象,训练也必须达到一定的疲劳程度,才能引起机体的剧烈变化而产生适应以提高身体的各方面能力,取得训练效果.其原因是人在不断运动过程中,骨和肌肉会反复受力,当这种反复作用的力超过某一生理限度时会使骨或肌肉组织受到损伤.

1 2 生理生化原因

运动疲劳产生的生理生化原因可以概括为:能源的消耗,肝糖原等过量消耗,血糖下降;疲劳物质在体内积累,乳酸和蛋白质分解物大量存留在体内;体内环境的变化,包括体液的酸碱平衡、离子分布、渗透压平衡等的变化或破坏;不能完全适应各种应激反应.

1 3 心理学原因

运动疲劳的心理学原因主要有:锻炼动机的丧失、体育锻炼与比赛的复杂性和紧张性、锻炼内容的单调性和恢复措施的局限性等;王长生研究指出,体育锻炼中导致心理疲劳的主要因素有:(1)环境因素.

(2)行为因素和客观因素.(3)动机因素:从锻炼者的动机来划分,主要有内在和外在动机两种.由此可见,引起运动性心理疲劳的原因很多,除了与生理疲劳有一定关系外,更重要的是受个人心理因素的影响以及个体周围环境的影响等等.

2 运动疲劳产生的机制

2 1 外周疲劳机制

外周疲劳是对发生在外周的运动性疲劳的一种粗略的定位.在外周,可能与疲劳发生有关的部位有:神经肌肉接点、肌细胞膜、横管系统、肌浆网、线粒体、横桥等.

有关外周疲劳的机制,早期曾用 衰竭学说 、 堵塞学说 和 内环境稳定性失调 假说解释.1982年Edwards 提出疲劳的 突变 理论,把疲劳的产生归结于在细胞的能量消耗、兴奋性或活动性衰减的过程中肌肉力量急剧下降的综合结果.该理论从三维立体观出发,把疲劳的发生与能量的消耗、肌肉收缩力下降和细胞兴奋性或活动性丧失三者联系在一起,认为通常的疲劳途径,是发生在运动导致能量物质消耗

和细胞兴奋性或活动衰减的过程中,并出现能力的突然下降阶段,以避免能量贮备进一步耗竭[1].

第8卷第3期

2006年9月 辽宁师专学报Journal of Liaoning Teachers C ollege Vol 8No 3Sep 2006

Maclaren [2](1990)认为,突变理论强调 能量 和 电传导 之间的相互关系,说明了肌肉力量突然下

降的原因.1990年Hultmn [3]观察股四头肌间歇性收缩时发现,在ATP 、CP 含量下降和乳酸上升的同时,

肌肉收缩力量前20s 呈缓慢减弱,20s 以后突然下降,为突变理论提供了直接的实验依据.

以上这些假说指出:在运动疲劳发生时,机体内离子代谢发生紊乱,自由基增多,氨大量生成,高能磷酸盐和脂肪酸的浓度改变,内分泌、神经、免疫系统的协调平衡被打破等诸多变化,从而导致疲劳的发

生[4].这些假说虽然有局限性,然而在现代生理学研究中仍然得到许多实验的支持和补充,被认为是阐明外周疲劳机制的基础.

2 2 中枢疲劳机制

疲劳是由于大脑皮层保护性作用的结果,尤其是长时间的中等强度的运动产生的疲劳,以中枢神经系统出现保护性抑制的中枢因素为主,工作时大量的冲动传至皮层相应的神经细胞,使之长期兴奋,导致了 消耗 的增多,为了避免过度消耗,当消耗到一定程度时便产生了保护性抑制.中枢神经系统中的神经递质和神经调质参与了这种疲劳的产生.

2 2 1 色氨酸代谢与中枢疲劳

Ne wsholme 等[5]首先提出5-羟色胺(5-HT)是中枢神经系统疲劳可能性递质.5-羟色胺是一种神

经递质,过量的5-羟色胺有可能在中枢神经系统引起人体疲劳[6].Daris [7]等人以及Wilson 等[8]在人体上

所做的实验证明,以70%VO 2max 强度进行长时间跑步或骑自行车前,服用5-HT 的激动剂,运动时间缩短,与对照组比较疲劳程度较高,但心血管系统、体温调节和代谢功能上无差异.以上这些资料进一步指出5-HT 在运动性中枢疲劳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主要是:(1)在长时间运动中,几个脑区的5-HT 浓度升高,而疲劳时浓度最高.(2)脑中5-HT 的合成和更新率升高.(3)服用5-HT 激动剂或拮抗剂将缩短或延长运动时间.

2 2 2 多巴胺(DA)与中枢疲劳

Blomstrand [9]研究发现,力竭运动提高了大部分脑区的DA.Bailey 等[10]研究表明在中枢产生疲劳时大

鼠中脑的DA 合成会变弱,如保持DA 的合成代谢则会推迟疲劳的产生.Biass 等发现服用安非他明来增加

DA 能活性后,脑内DA 代谢水平增加,耐力性运动成绩提高.Chaouloff 等[11]研究发现脑中DA 能活性增

加,可抑制5-HT 的合成与代谢,而当大脑5-HT DA 的比率升高,会引发运动性疲劳.

2 2

3 乙酰胆碱(AC H)与中枢疲劳

Conlay 等[12]报道,在马拉松比赛中,运动员血浆胆碱水平将会下降约40%.如补充适量的胆碱饮料

以保持血浆胆碱水平,将会推迟疲劳的产生.Mieko [13]检测了运动负荷后,清醒状态时大脑皮层中AC H 的

变化,发现5min 的运动使AC H 升高得最为明显,同时NA 和5-HT 也有升高.当中枢AC H 浓度下降时,中枢疲劳就会发生.

2 2 4 氨基酸类与中枢疲劳

在中枢神经系统内,1950年Robent [14]和Awapar [15]等分别发现r-氨基丁酸(GAB A)大量存在于脑内,

证明氨基酸类递质是大多数中枢神经末梢的递质.其中,氨基酸类递质分为:兴奋性氨基酸:谷氨酸(GLU)和天冬氨酸(ASP);抑制性氨基酸:r-氨基丁酸(GAB A)、甘氨酸(GLY).GLU 在谷氧酸脱羧酶的催化下生成r-氨基丁酸(GAB A),两者在正常生理情况下在代谢上处于相对平衡状态,两者都是脑组织正常代谢产物,有神经递质作用.GAB A 含量的升高,表示大脑皮层抑制过程占优势,进一步表明GABA 正是中枢神经系统由于疲劳而出现保护性抑制重要因素之一.

2 2 5 血氨与中枢疲劳

氨是蛋白质的代谢产物,对人是有害物质,氨在神经系统内破坏GABA 和GLU 的平衡就会影响神经

系统的机能状态,对神经系统有毒害作用.运动易使血氨上升,故易产生疲劳[16].而GL U 和NH 3作用生

成谷氧酰胺(GLN),减少了对中枢神经有害的内生性毒物 游离NH 3,从而降低脑氨的浓度,推迟疲劳出现[17]

.在运动中,肌肉ADP 浓度上升,可使血浆中氨浓度上升;氨离子对柠檬酸脱氢酶的活性有抑制作用,由于柠檬酸脱氢酶参与体内有氧代谢,所以,其活性的下降,会造成体内有氧代谢过程的减

弱[18].

2 2 6 心理因素对中枢疲劳的影响

多数人在日常活动和在实验条件下,意愿的大小或动机的强烈程度对于维持中枢神经冲动、防止运动

疲劳起重要作用.意愿和动机的变化可以通过改变神经冲动来改变肌肉收缩产生的力的大小[19].Rube 和Sechar 发现[20]:一条腿做最大收缩时产生的肌力要大于两条腿同时收缩时产生的力量.当受试者单用一条金再活

运动疲劳研究综述57

腿训练比用两条腿一起训练更易疲劳.他们总结:支配一条腿和两条腿的中枢神经指令存在很大的差异,训练诱导的疲劳的产生与C NS 和肌肉的协调能力有关.神经冲动的紊乱可能与主观用力程度变化有关,同时肌肉很难产生实际所需要的力量.

2 3 细胞机制

自90年代以来,除了在传统的运动性疲劳研究领域有许多研究的成果出现以外,在肌肉疲劳的细胞机制方面也有了一定进展.目前的研究主要基于两个理论:(1)细胞代谢因素变化的理论;(2)兴奋收缩

耦联(excitation-contrac tion coupling,ECC)变化的理论[21].

2 3 1 肌细胞pH 值与运动性疲劳

早期研究认为,肌肉疲劳是由于肌肉内乳酸积累导致.但目前大量实验证明,乳酸本身对疲劳的作用

非常微小[22].疲劳的发生是受细胞代谢所引起的pH 改变来调节的.因此,乳酸导致疲劳的原因实际上是

由于乳酸解离出的H +降低了肌细胞内的pH 值,从而使肌肉的输出功率、细胞酶的活性、肌质网对Ca

2+的转移以及肌钙蛋白对Ca 2+的结合能力的下降,导致疲劳的发生.

(1)肌细胞pH 值与肌肉的输出功率.肌肉输出功率下降是疲劳的表现之一,而输出功率的下降是由最大收缩力和最大缩短速度的同时下降所导致的.

(2)肌细胞pH 值与最大收缩力.当pH 值降低时,要达到相同的张力,所需的Ca 2+浓度要高于正常

值,并且当pH 值从7 0降至6 2时,Ca 2+与肌钙蛋白的亲和力与结合力均下降,从而直接阻碍了横桥的

功能,引起肌力下降[23].

(3)肌细胞pH 值与最大缩短速度.Thompson 的实验结果表明:最大缩短速度的降低可以部分归因于H +浓度的升高[24].pH 值影响最大缩短速度的机制被认为是pH 值下降影响了ATP 的酶活性,从而减慢了横桥摆动的频率,而横桥循环速率的减慢正是最大缩短速度下降的根本原因.进一步研究表明,pH 值对快肌纤维最大缩短速度的抑制作用强于慢肌.

(4)肌细胞pH 值与酶的活性.高强度训练至力竭后,骨骼肌内pH 值可以下降到6 6~6 3,这种pH 值的降低可影响肌细胞内许多酶的活性,影响细胞能量的产生和释放过程,降低了肌肉的功能,使糖酵解的速度下降,阻碍了ATP 的合成,使细胞中CP 含量下降,阻碍了快速合成ATP 的路径.研究证实,CP 的耗竭是暴发性项目疲劳的重要原因之一.

(5)肌细胞pH 值与Ca 2+的转移.研究发现在肌肉运动性疲劳发生时,肌细胞中Ca 2+的转移幅度大大

下降,主要包括两个过程: 肌质网对Ca 2+的释放. 肌质网对Ca 2+的重摄取.

总之,疲劳是由于活动使工作能力及身体机能暂时降低的现象,疲劳导致工作能力和身体机能的下降是暂时的,是可逆的,经过休息就可以复原,这与疾病、过度训练有区别.近10多年来,随着高新技术的应用,疲劳的研究取得了新进展,对疲劳机制的认识,也从单纯的能量物质消耗或代谢物堆积,朝着多因素综合作用的认识发展,研究水平也由细胞、亚细胞深入到分子或离子水平,进一步促进了对疲劳机制研究的深入.

3 运动疲劳的判断

3 1 生理疲劳的判断

3 1 1 脑电图

EEG 是由大脑皮层神经细胞突触后电位的同步激活和抑制(inhibitory and excita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s of cortical nerve cells)所产生的.这些电位在大脑皮层上积累,并通过大脑覆盖物扩展到头皮.脑电图中有节律的活动代表大脑皮层神经元突触后电位(postsynaptic cortical neuronal potentials)活动的同步化,这种电位变化是由大量的皮层细胞和皮层下神经核的传入冲动共同作用所产生的.脑电波可以分为delta 、theta 、alpha 和beta 四种,Delta 波只有人在困倦和疲劳时才会出现.此外,在深度麻醉,缺氧或大脑出现器质性病变时才会出现;Theta 波被认为是中枢神经系统抑制状态的一种表现;Alpha 波在清醒,安静,和闭目时出现,不能代表一种高的信息接受状态;Beta 波代表的是大脑的一种兴奋唤醒状态.

对于疲劳的判断,只需测量从觉醒(wakefulness)到睡眠刚开始(the onset of sleep)这一时间段内的脑电变化即可.当长时间持续的theta 波出现时,说明测试者已经疲劳.在许多早期的研究中,从EE G 中可获得的信息是相当有限的,这主要是因为用于取样的头皮位点太少.随着技术的进步,现在的EEG 仪器已经能够记录到更多的头皮点.国际10~20系统能覆盖整个头皮.这样一来,就大大增加了EEG 在生理研究和临床诊断上的价值.在疲劳的研究中,EEG 现在已是在广泛采用的用于评定中枢神经系统变化的指58 辽宁师专学报2006年第3期

标之一.

3 1 2 肌电图

肌肉疲劳通常是指肌肉运动系统最大做功能力或者最大收缩能力的暂时下降,因此运动疲劳还可以通过肌电图来诊断.sE MG 信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肌肉收缩功能的变化.sEMG 信号,可将神经肌肉系统活动时的生物电变化在皮肤表面加以引导、放大、显示和记录所获得的一维时间序列信号,其检测具有非损伤性、实时性、多靶点测量等优点.如 件相关电位P300与人体疲劳相关性研究 、王健的 sEMG 信号分析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以及Gandeviasc 的 Spinal and supraspinal factors in human muscle fatigue 都属此类的研究.

除此之外,其他的判断方法还有如脉搏检查法、心电图检查法、感觉机能检查法以及血液、尿液和体重指标的测量判断方法等.在此由于篇幅所限,不能一一赘述.

3 2 心理疲劳的判断

体育锻炼中心理疲劳的判断主要是从锻炼者的情意表现如精神焦虑、情绪抑郁、意志消沉和感知灵敏度等方面去进行.另外用心境状态剖面图(POMS)来测试心理疲劳是一种非常好的方法.这种POMS 测试是与锻炼强度相关的,与锻炼量无关.可以用POMS 分值所评估的总心境状态(TMD)来说明那些曾经患有因疲劳而锻炼表现糟糕或易疲劳的人们.TMD 分值被广泛用于监测心理疲劳症状.但是,心理疲劳判断所存在的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由于缺乏相应的理论指导其任务设计非常多样,难度也各不相同,因此决大部分结果是不具有可比性的.

4 运动疲劳的恢复

4 1 训练方法学手段

训练方法学手段是指在运动训练过程中,通过合理安排训练内容、训练手段、运动负荷、恢复时间和促进恢复过程的方法.如在力量训练后,可对承受负荷的肌群做一些伸展放松练习;在速度和耐力练习后可做一些慢跑和徒手操练习;在训练结束时,可结合整理活动安排积极性恢复的练习内容,如慢跑、基本体操、游戏、游泳等.

4 2 医学生物学手段

运动训练过程中采用医学生物学手段主要有与运动负荷相应的营养供应,以及理疗、药剂、针刺等措施.

4 3 心理学恢复手段

我国学者颜军采用心理恢复训练方法对于及时消除心理疲劳具有积极效果.这里的心理恢复方法主要有:(1)心理诱导 谈话法;(2)想像放松;(3)神经 肌肉的自我心理调整练习;(4)心理诱导放松训练;(5)催眠;(6)音乐放松;(7)其它如文娱活动、气功等.我国学者丁雪琴、张忠秋等人研究指出:采用MC2Study TM 的训练对于减轻运动员的心理疲劳具有充分的理论依据和实用价值.可见,随着心理科学的迅速发展以及心理健康日渐被世人所重视,有关心理疲劳地研究将是一个很有价值、很有发展前途的领域.

总之,许多学者认为:运动性疲劳发生的机制与运动的类型有关,诸如短时间剧烈运动时出现的疲劳,往往与肌肉中的能源物质的消耗以及乳酸等代谢产物的堆积这些外周的因素有关,而长时间中等强度的运动所发生的疲劳则以中枢神经系统出现的保护性抑制的中枢因素为基础.因此,我们只有在运动中进行动态的研究,才能有助于理解运动对中枢神经递质的影响,理解不同运动类型所最可能发生疲劳的位点,从而加深对运动性疲劳机制的理解,在实际应用中才能选择适宜的训练方法及负荷,提高机体的抗疲劳能力以及加速疲劳的恢复,为提高训练水平与体育运动的成绩奠定理论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冯美云.运动性疲劳的突变理论[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1984,3(3):175-178.

[2]冯炜权.运动性疲劳和恢复过程与运动能力的研究新进展[J].北京体育学院学报,1993,16(2):17-30.

[3]Hultman.Energy metabolism and fati gue bioche mistry of exercise [J].VII.Human Kinetics Books Champaign Ilinons,1990,9:73-

90.

[4]章小菊,韩慧婉,姚鸿恩.疲劳性运动对血浆游离氨基酸和中枢神经递质影响的研究进展[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1999,18(2):151-152.

[5]宋亚军,周传山.运动与中枢5-羟色胺[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1999,15(1):49-52.(下转85页)

金再活运动疲劳研究综述59

(2)由表1、2可见,

物质的最佳能量E 随着

背景厚度L 的增大,最佳

能量也相应增大,而与

L x 变化关系很小,而L x 改变,使N E 的值普遍

增大.由图3、4可见,

在乳腺照射中,最佳能量

在20~30kev 之间,由于

背景厚度变化不大,所以

一般情况下,乳腺照射

可选用25kev 左右功率的X 射线机.由图5可见,在血管照影中,能量E 在33 17kev 时为吸收边界,其它规律不变.由于人体厚度变化很小,分为18cm 、20cm 、22c m,所以最佳能量的值变化也很小,基本上在45kev 左右,对人体进行血管照影时,可选功率45kev 的X 射线机为宜.

可见,虽然在血管照影和乳腺照射过程中成像物质不同(分别为碘和钙),但把二者图像进行比较,仍可得出一般规律,即随着背景厚度的增大,最佳能量也明显增大(从25kev 增大到45kev).由此,实际工作中可根据不同情况,估计最佳能量值,从而正确选择射线机.

(责任编辑 王立俊,于 海)

(上接59页)

[6]窦兰君.氨基酸代谢对运动和疲劳的影响[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1995,13(3):244-248.

[7]Davis J M ,Bailey S P,Jacksoon D A,et al.Effects of serotonin (5-HT)agoni st during prolonged exerci se to fatigue in humans [J].

M edicine and Sciencein Sports and Medici ne,1993,(25):578.

[8]Wilson W M,Mau ghan R J.Evidence for a possible pole of 5-hydroxtrypatamine in the gensis of fati gueinman:Adminis tration of

paroxetine a 5-Hre -uptake inhi bitor,reduces the capaci ty toperform [J].Prolonged Exercise.Experimental Physiology,1992,

(77):921-924.

[9]章江洲.芳香族氨基酸对运动性疲劳的影响(综述)[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1991,10(4):229-232.

[10]吕 荣,姜文凯.神经-肌肉疲劳的生理学研究进展[J].体育与科学,2001,22(3):34-36.

[11]Bailey S,Davis J M ,Ahlborn E N.Neuroendocrine and substrate reponses to altered brain 5-Htactivity duing prolonged exercise to

fatigue [J].Journal of Applied Physiology,1993,(74):3006-3012.

[12]许礼皙,邓树勋,徐哓阳.运动性中枢疲劳生化基础[J].浙江体育科学,2000,22(2):59-60.

[13]Mieko Kurosawa.Extracellular release of acetylcholine moradrenaline and serotonin increases inthecerebral cortex during walking in

conscious rats [J].Nerroscience Letters,1993,16:73-76.

[14]钟兴明,姚鸿恩.运动后下丘脑区氨基酸变化的微透析观察[J].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学报,1997,(2):12-20.

[15]李人,陶心铭.运动性疲劳与r-脑中氨基丁酸[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1985,(2):81-86.

[16]Banister E W,Cameron B J.Exercise -induced.hyperam-monemia;peripheral.and.central effects [J].Int J Sports Med,

1990,11(2):129-142.

[17]廖八庚.运动与胃肠激素-脑肠肽的关系[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1997,(2):125-127.

[18]李志清,梁述祖.某些化学物质对疲劳发生的作用[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2,26(2):48-51.

[19]CAFARELLI E.Eorce sensation in fresh and fatigued hu man skeletal muscule [J].Exere Sports Sci REV,1988,16:139-168.

[20]J MARK DAVAS.Possible mechanis ms of central nervous system fatigue d urin g exercise [J].Med and Sci in Sports and Exere,

1997,24:42-53.

[21]钟荣辉.肌肉疲劳的细胞机制研究进展[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1997,(3):32-34.

[22]曲绵域,高云秋,浦钧宗等.实用运动医学[M ].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79-81.

[23]M etzger J M ,et al.Variations in cross-bridge attach ment rate and tensi on wi th pHosp Hory-lation of myosim in mammalian skinned

skeletal muscle fi bers [J].J Gen p Hysoil 1993,93:855-883.

[24]Clausen T.Regulation of active Na-K transportion in skeletal muscle [J].pHysiolRev,1986,66:542-572.

(责任编辑 刘国忠,朱成杰)丁 娜,等X 射线医学透射成像技术中最佳光子能量的选择85

普通大学生长跑锻炼者的运动损伤调查【文献综述】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体育教育 普通大学生长跑锻炼者的运动损伤调查 通过对中外文献的查阅,本文总结了与长跑有关的运动损伤详细信息,包括损伤发生率,损伤种类,损伤原因以及预防受伤的建议。 慢跑目前在欧美和国内都有着非常大的运动参与量。但是慢跑中发生的损伤也很多。 Mechelen(1992)通过对大量文献的研究发现跑步者的损伤率约为37%-56%。而根据流行病学的统计研究(Clement et al.1981;Maughan,1983)显示,膝关节是跑步运动最常见的损伤部位,而髌骨软化和髌骨表面疼痛是最常见的膝损伤。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是,跑步中人体下肢和双脚在不同硬度的运动表面不断完成蹬地、离地、触地等一系列连贯的技术动作,承受着慢跑触地时带来的各种振动冲击。 张笑昆经调查研究得知,年轻运动员的损伤概率为40.16%,要远高于年龄高一些运动员的27.42%。这应该是年轻运动员缺乏训练的经验和自我保护的意识等原因造成的。而通过运动员损伤时间的相关数据可以看出,绝大部分运动员都是在平时训练的过程中发生的损伤。 肖梅,张毅经研究总结出学生发生运动损伤的一些原因。1. 思想麻痹,对运动损伤的危害认识不足。2.准备活动不充分。3.学生身体素质差。4. 安全和自我保护意识不强。 赵国云,人体在跑步过程中人体需反复承受1-3倍于自身体重的地面冲击力(Nigg B.M. & Wakeling,2001)。国外的一些研究认为这重复的冲击力是导致运动损伤一个主要原因,这种大强度和重复性的应力会使人体在跑步过程中因冲击产生过劳损伤,因而运动表面在这一损伤过程中的作用让我们不能忽视。60年代后期,合成的塑胶表面就被认为是造成田径损伤的原因之一。20世纪70年代之后为了减少运动过程中的冲击负荷,研究者们提出通过改良和设计运动表面(包括运动鞋)的特性,使其具有一定程度的缓冲效果,希望能够藉此来减少并预防运动损伤。 王乃茹,黄辉,研究发现,在整个马拉松比赛过程中, 腿抽筋(肌肉痉挛) 的发生率最高, 其次是脚底起泡,原因可能与马拉松的跑程长、持续时间久、能量消耗大的项目特点有关, 与比赛时鞋袜的舒适度和赛道的路面硬度等也有关。而肌肉拉伤和皮肤摩擦伤的发生率也相对较高,这是由于马拉松比赛持续时间久, 对比赛服装的要求也较高,

终身体育论文参考文献范例

https://www.doczj.com/doc/4714996662.html, 终身体育论文参考文献 一、终身体育论文期刊参考文献 [1].从终身体育思想审视我国学校体育的改革与发展. 《体育科学》.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04年1期.陈琦. [2].从终身体育看家庭体育、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一体化.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04年3期.韩勤英. [3].从“终身体育”视角分析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设置的现状及应对策略.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1年12期.郑国荣. [4].终身体育背景下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目标动机特征研究——以广东省部分高校为例.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5年4期.陈海鸥. [5].中外休闲体育研究的现状与问题.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03年3期.吴贻刚. [6].论以终身体育为目标的大学体育教学改革.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06年4期.欧阳萍. [7].论养成锻炼习惯是奠定学生终身体育基础的关键.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01年4期.王红.王东桥.孙鲁. [8].高校终身体育理论与实践的重构. 《江苏高教》.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1年4期.王林. [9].学校体育学科中运动技术、运动技能和终身体育习惯等概念之关系探讨.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04年1期.邵伟德.

洋务运动综述

第六届全国洋务运动史讨论会述评 日期:[2009-06-03] 作者:涂文学来源:中华文史网字体:[大中小] 第六届全国洋务运动史学术讨论会,于1992年5月4日至11日在湖北宜昌举行。会议以“洋务运动时期的区域社会环境”为主题,对洋务运动与区域社会环境的关系等问题展开了有价值的探讨。 一、对洋务运动时期区域社会环境的研究:洋务运动史研究的最新进展 对洋务运动作区域性研究并不始于本次讨论会。多年以来,上海、武汉等地的一些学者就对本地区洋务运动史从区域经济学、文化地理学、地缘政治学的角度予以切入,进行了饶有兴味的探索。但是,自觉地,有意识地以社会史的视角对洋务运动时期的区域社会环境作整合性研究,则确实以第六届全国洋务运动史学术讨论会为嚆矢。 确立洋务运动与区域社会环境的研讨主题,体现了会议发起者推动洋务运动史研究走向深入的独运匠心。在对洋务运动作总体、全面研究的基础上探讨洋务运动的区域发展,这种研究的需要很大程度上来自洋务运动史本身:首先,如果我们不是将洋务运动仅仅看作单纯的政治活动或者经济活动,而是把它视为一种社会、文化行为的话,亦即不仅将近代化看作一种经济过程,同时更主要的看作是一种社会过程,那么,它必然与区域社会文化环境发生更深刻、更内在的契合和冲突。因此,我们从区域社会环境的角度楔入,就有可能对洋务运动与中国社会近代化关系问题获得整体性认识;其次,由于环境总是以一贯的、规则化的方式作用于人类的群体行为,因此,洋务运动便在区域社会环境的制约和影响下,形成不同的“地区模式”。于是,对“模式”本身的勾勒,模式与模式之间的横向比较以及对隐处于模式背后的区域社会结构的研究就成为值得深入探究的重要课题;最后,地区社会环境的差异性带来洋务运动和中国早期近代化发展的不平衡性。从东到西,由南到北,有的地区已烟囱林立,沐浴欧风美雨;有的地区则江山依旧,依然是田园牧歌式中世纪风光。这就留给我们关于洋务运动与区域社会环境之间关系的广阔的研究空间:区域社会环境如何制约人的行为造成了区域之间近代化发展的不平衡;人又是怎样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克服社会环境的负作用而消除这种不平衡?这两方面因素在洋务运动时期中国区域近代化过程中都可找到事实依据。搞清楚这些问题,不仅有深刻的学术理论意义,其现实借鉴作用也是不言而喻的。 正因为如此,“洋务运动与区域社会环境”这一研讨主题得到国内洋务运动史学界的广泛响应和认同。在讨论会收到的80余篇论文中,有相当数量的论文与此相关。讨论会一开始即径就主题洋务运动与区域社会环境关系进行大会交流。又按长江流域、东北和华北、西北和西南、华南三个区域进行分组讨论。会

立定跳远的运动生物力学分析

立定跳远的运动生物力学分析立定跳远成绩通常被作为评定学生身体素质好坏的一个重要指标,同时它也 经常作为运动员选材的一个重要依据。运动生物力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 的应用科学,?它直接为增强人民体质和提高运动技术水平服务。以运动力学原理来分析立定跳远各个阶段的动作技术,找出提高立定跳远技术的途径,寻求最佳立定跳远技术,以帮助提高立定跳远的成绩。换句话说,就是从这个角度来分析立定跳远应该怎么跳,为什么要这么做,如何提高立定跳成绩。立定跳远属于抛射点与落地点在同一水平面上的抛射运动,?根据远度公式得知,影响抛射远度的主要因素是腾起初速度,又根据动量定理,?要求练习者在预蹲后应立即摆臂,蹬地跳起,蹬地应快猛干脆利落。因此,在进行完整连贯地练习立定跳远时应注意以下一些动作技术方面的问题。 动作各阶段分析 1、预蹲预摆阶段。双腿预蹲与双臂预摆是同时进行且运动方向完全相反。当双腿下蹲时,双臂由前下方经体侧向后上方摆动,上体稍前倾。这个阶段应注意四个问题。 (1)下蹲的程度,是微蹲、半蹲或是全蹲应明确。立定跳远时下蹲程度要求是微蹲,这时,人体的肌肉初长度被拉长达到了最适宜的程度。若是半蹲或全蹲就不符合人体肌肉的工作特点,变成了有意识地放慢下蹲的速度而延长力的作用时间,这样会降低肌肉的收缩力量,不利于形成强大的肌肉收缩力即爆发力。 (2)预蹲摆后能不能停顿。立定跳远动作要求是不能停顿的,当预蹲预摆后应接着迅速完成蹲地动作的,其主要原因是:停顿是把连贯的动作变成静力性动作,而静力性动作较连贯性动作易使肌体产生疲劳。。 (3)摆臂的程度。预蹲时双臂后摆应做到自然,不能强扭使摆幅加大,蹬地时双臂前摆应尽力前上方摆起,以最大程度地提高身体重心。 (4)明确预蹲摆的次数是不是越多越有利于起跳。立定跳远要求只预蹲摆一至二次,并不需要进行多次的重复。多次的重复预蹲预摆不利于充分利用肌肉的弹性,同时由于肌肉松驰现象的存在,不利于肌肉产生最大收缩强力。 2蹬地结束后人体腾空到最高点阶段。预蹲结束应立即摆臂与蹬地跳起,蹬直双腿,上体尽量前送,人体在达到最高点时成一斜线,这时候整个人体也应该是遵循角动量守恒定律的。 3人体从最高点到安全落地阶段。人体蹬离地面后,由于上体尽量前倾,在最高点时,是成一条斜线根据角动量守恒定律,当人体在腾空后,在不改变外力矩作用时,身体某一环节若以一定大小的动力矩绕转轴向某一方向产生转动,必然导致身体其他环节以等量大小的动力矩绕转轴向相反方向发生转动。这时,若不急剧挥臂,向前屈体并做收腹举腿,必然导致人体按原来斜线状态落地。为保证安全落地,必定要使下肢向反方向发生转动,并且小腿前伸着地,保证了上肢上体与下肢转动的动量矩矢量和为零,才能顺利地落地。 为了提高立定跳远的成绩,在进行动作练习时还应注意以下一些训练方法的问题: 1从抛射原理的射程公式中我们可得知:初速度与远度是成正比的,初速度是影响远度的主要因素。因此,在训练中必须着重提高初速度以提高远度。由于

跆拳道运动损伤文献综述

跆拳道运动损伤文献综述 (专业:体育教育姓名:韩杰学号:110111092) 摘要:目前跆拳道是深受人们喜爱的一项运动,各健身俱乐部都开设跆拳道运动项目,各大高校体育专项也有跆拳道项目的学习。跆拳道的特点是动作刚劲有力,有身体接触,并且属于竞技运动项目,大量采用腰部和下肢的运动,以击打对方为目的对抗性运动,从而不可避免的发生运动损伤,研究发现,损伤部位以足部,关节部位为多见;损伤性质多为软组织损伤,韧带撕伤,肌肉拉伤;最严重的是肾脏损伤及会阴部损伤,损伤原因主要是缺乏准备活动,思想麻痹及报复心理。通过文章初步了解跆拳道运动损伤的原因和如何预防治疗。 关键词:跆拳道运动损伤预防 引言 跆拳道运动最初起源于朝鲜半岛,是一项以脚为主,以手为辅极具观赏性和激烈竞争性的体育项目,它的独特魅力深受广大青少年的喜爱。现如今各大高校都以开设有跆拳道选修课,此项运动的特点是动作刚劲有力,有一定的运动强度,属于竞技运动项目。虽然选修课中是以健康第一为原则,但由于跆拳道大量采用腰部和下肢进行较大运动量的练习和训练,肌肉和关节运动幅度加大,因此在训练过程中很容易发生运动损伤,这样一来不仅对学生的健康、学习、生活、心理造成负面影响,而且将直接影响该项目运动在各高校的正常开展。所以研究损伤的原因和如何预防非常重要。

1.损伤部位 从表1可以看到头躯干、上肢、下肢和其他部位的损伤分别13.7%、22.3%、58.8%和52.2%损伤部位中足、膝、肘关节尤为突出,分别为47、41、36人次,占调查受伤人数的20.2%、17.6%和15.5%。[1] (1)不同练习年限的损伤发生情况。练习年限不同,其损作的发生率也不同,按年限的长短长短依次为19.3%、33.3%、30.3%和17.1% 基本符合练习者的心理和练习的实际情况。初学者往往练习简单的基本动作,且自己也担心受伤,而在练习中更外小心谨慎,而练习2~3 年者,实战练习明显增加,且心理上对防护有所放松。 (2)损伤部位发生情况调查显示:损伤发生部位较广,但以踝膝关节损伤较多见,约占调查人数的45%,其次是肘关节约占12%,再次是头部损约占10% 以上损伤与他人研究结果基本相符但未曾有会阴阴囊和肾受伤的报道,此次调查发现会阴及阴囊受伤约占2%,肾脏挫裂伤住院治疗的有1例,其损伤特点与跆拳道运动技术动作特点要求其吻合调查结果显示:主要损伤部位发生频度与练习年限有关练习在1 ~2年内者损伤相对较少,且没有明显明显差别,而3 年者最多,可能是由于初学者,动作技术不太熟练,在练习过程中,不敢用全力,而4年者,动作技术娴熟,能够做出收自如,点到为止会阴、阴囊损伤多见1年的初学者,由于对护裆不太适应,而

运动处方的文献综述

运动处方的文献综述 摘要:随着我国全民健身运动的蓬勃开展以及国民体育休闲观念的增强,运动处方的规范推广与普及工作势在必行。高校课外体育锻炼中,运用运动处方原理指导健身的前景是极为广阔。在高校课外体育锻炼中,运用运动处方原理进行体育锻炼具有可行性和必要性,具有推广价值。我国在校大学生是国家今后建设的中坚力量,通过运用不同的运动处方教学模式来培养更多这方面的人才,为我国各阶层的群众的健身锻炼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运动处方体育运动处方教学模式运动处方教学 运动处方的概念: 在医学上,人类可分为健康、亚健康和疾病三类人群,由于每个人的身体条件千差万别,不可能预先准备好适应所有人的运动处方,即使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不同机能状态下,对同一运动负荷的反应和效果也不一样.因此,运动处方的制定要做到对“症”下“药”,克服锻炼的盲目性. 1953年,西德的黑廷格和缪拉等关于“不同强度、不同持续时间和频率的运动对人体产生不同影响”的论文的发表,引起了世界各国学者对运动处方的广泛关注。我国对运动处方的研究和应用推广工作,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几十年来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从整体情况看,研究和应用尚不够普厦。后有多位专家学者从自己所从事专业的角度对运动处方的概念作了界定:运动处方是一种根据体育锻炼或运动的人的现实状态,具体按其健康、体力、以及心血管功能,结

合生活环境重要任务和运动爱好等个人特点,用处方的形式规定适当的运动种类、时间和频度及注意事项,以便有针对性地经常性锻炼,达到健身强体、防治疾病目的。 我国和国外运动处方的发展: 运动处方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进入21世纪以来,运动处方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均有了很大进展。1995年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以及美国运动医学会联合提出:把原来的“强健模式”修改为“健康模式”,其主要内容是把原来运动方案中过高的运动强度降下来,建议以快走或类似快走强度的运动方式为主,每天累计运动时间为30分钟以上。 与国外运动处方的研究相比我国尚缺乏大样本、大规模、多指标、长时间跟踪、多学科之间协作的研究;运动处方的个性化研究比较薄弱,各种疾病的运动处方研究需要进一步精确化、科学化,特殊人群的运动处方研究还不够;在坚持健康评价和体能测试方法科学性、系统性的同时,还需实现简捷化和实用化;普通高校大学生运动处方的教学工作、社区与家庭运动处方的推广工作亟待加强,这将有利于终身体育理念和科学健身思想的传播:应用型专业人才欠缺。因此我国应加强这方面的人才。 运动处方的制定: 在进行运动处方的制定前,必须对其进行健康诊断和体力测定,包括体格检查和运动测试.运动测试中可采用台阶试验等方法.运动处方的制定时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运动项目,运动方式,运动类

利用IEC61131-3和PLCopen的运动控制功能块来创建独立于硬件的可再用运动控制应用程序

利用IEC61131-3和PLCopen的运动控制功能块来创建独立于硬件的可再用运动控制应用程序 摘要 运动集成及自动化解决方案的可维护性和连通性这些问题已经出现,因此需要建立标准。 PLCopen建立了这样的标准。编程语言的标准是来协调各工作平台间运动控制功能性的访问。这样,生成的应用程序在工作平台间更独立于硬件而且可再度利用。 PLCopen运动控制功能块提供的标准以IEC61131-3功能块概念为基础。随着功能性和接口的标准化及在多个平台上执行,建立了编程标准,并在工业领域被广泛支持。由于封装隐藏了数据,此标准可用于不同结构,适用的控制从集中型到分散型或从集成型到网络型。它不是为某个应用程序特别设计的,而是可以作为在不同领域中正进行定义的基础层。正因为如此,它对现有和将来的技术都是开放的。 介绍 在很多情形中运动控制系统的用户支持多个应用层。例如,一个包装机供应商可支持三个不同层次:低成本、中等层次和高性能/高成本。使用不同的运动控制系统可解决速度和精确度的不同需求。不幸的是,运动控制市场显示各种系统/解决方案的不兼容。实际上,这意味着结构和用于开发、安装和维护的软件工具的各个层次存在很大的差异。 这种不兼容性带来了相当大的费用:使用不同的实现设备发生混乱,工程变得困难,培训费用增加,软件在各平台间不能再次使用。 标准化自然减少了以上提到的消极要素。标准化不仅适用于IEC61131-3国际标准这样的编程语言中,而且适用于不同的运动控制解决方案(如分散型、集成型或集中型)的接口。 这种标准化可有效地用于定义可再用部件的资料库。这样,编程更独立于硬件,应用软件的可再用性增加,培训和维护的费用减少,不同控制解决方案间的应用程序可伸缩。 任务工作小组的目标 机器制造业的主要供应商请求PLCopen帮助解决不兼容的问题,因此组建了运动控制的任务工作小组。通过使运动控制的功能块标准化,此任务工作小组定义了程序员接口。不仅用户包括在其中,还得到供应商的广泛支持,为很多产品和结构提供了大量实现设备,因而保证了此资料库的成功。

【体育理论课】_-2016、2运动处方概述

运动处方概述 一、运动处方的发展史、现状和概念 (一)运动处方的发展史和现状 1954年,美国生理学家卡波维奇(KARPOVISH)首次提出“运动处方”的概念。196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正式采用“运动处方”这一术语,并得到了国际上认可。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引入运动处方的概念和理论,并在体育院校给体育保健专业的学生开设了此门课程,进入21世纪,国内外均有很大的进展,由应用于康复领域,发展到预防和健身领域。与国外运动处方研究相比,我国尚缺乏大样本、大规模、多指标、长时间追踪、多学科之间的协作研究。 (二)运动处方概念 运动处方概念为:由康复医师、康复治疗师(士)以及体育教师、社会体育健身指导员、私人健身教练等,根据患者或体育健身者的年龄、性别、一般医学检查、康复医学检查、运动实验、身体素质/体适能测试结果,按其年龄、性别、健康状况、身体素质,以及心血管、运动器官的功能状况,结合主客观条件,用处方的形式制订对患者或体育健身者适合的运动内容、运动强度、运动时间及频率,并指出运动中的注意事项,以达到科学地、有计划地进行康复治疗或预防健身的目的。 简单地说:运动处方是根据个体的健康、体力状况及心血管功能状态,用处方的形式规定适当的运动种类、运动强度和运动量,并指出运动中的注意事项。 二、运动处方的目的 (一)指导人们有目的、有计划进行科学锻炼。 运动处方要求体育锻炼遵循科学、安全、有效、个性化,针对运动个体制定运动项目、强度、时间和频度。 (二)促进体质健康和疾病康复 可以指导锻炼,使肌肉力量、耐力、爆发力、身体的灵敏性、技巧性、平衡性、柔韧性等素质和运动能力加强;把运动当作康复疗法的一种手段,严格地按处方进行,可以大大提高运动中的安全感,尽可能少地出现意外危险。 三、运动处方的分类 (一)根据处方的应用目的可分为四类:

运动生物力学

运动生物力学 运动生物力学:是生物力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研究体育运动中人体机械规律的科学。 运动生物力学的主要任务:提高运动能力,预防运动损伤 运动生物力学的研究方法分为测量方法和分析方法,其中测量方法可以分为运动学测量、动力学测量、人体测量、肌电图测量 运动学测量的参数:(角)位移、(角)速度、(角)加速度 动力学测量的参数:主要界定在力的测量方面。 人体测量是用来测量人体环节的长度、围度及,(质量、转动惯量等) 肌电图测量是用来测量肌肉收缩时的神经支配特性。 动作结构:运动时所组成的各动作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法或顺序 动作结构的特征主要表现在运动学和动力学,运动学特征指完成动作时的时间、空间和时空方面表现出来的形式或外貌上的特征;动力学的特征指决定动作形式的各种力(力矩)相互作用的形式和特点,包括力、惯性和能量特征。 运动学特征:时间特征、空间特征和时空特征 时间特征反映的是人体运动动作和时间的关系:半蹲起立和深蹲起立 空间特征是指人体完成运动动作时人体各环节随时间变化所产生的空间位置 改变状况:下肢和躯干等空间移动轨迹 时空特征指人体完成运动动作时人体位置变化的快慢情况。 动力学特征包括,力的特征、能量特征和惯性特征 能量特征:人体运动时完成的功、能和功率方面的表现形式。 惯性特征:人体运动中人的整体、环节以及运动器械的质量、转动惯量对运动 动作所具有的影响。 动作系统:大量单一动作按一定规律组成为成套的动作技术,这些成套的动作技术叫做动作系统。 人体基本运动动作形式可主要归纳为推与拉动作、鞭打动作、缓冲和蹬伸动作及扭转、摆动和相向运动等动作形式 上肢基本运动动作形式——推(铅球)、拉(单双杠)、鞭打(标枪)★人体基本运动下肢基本运动动作形式——缓冲、蹬伸、鞭打 动作形式全身基本运动动作形式——摆动、躯干扭转、相向运动 人体的运动是由运动器系的机能特征所决定的,即以关节为支点,以骨为杠杆,在肌肉力的牵拉下绕支点转动,各肢体环节运动的不同组合使人完成千变万化的动作。 生物运动链根据其结构特点可以分为开放链和闭合链。见书P28-图2-15 生物运动链中的杠杆同机械杠杆一样也分为平衡杠杆、省力杠杆和速度杠杆 人体中的三类骨杠杆:见书P30-图2-16 ★人体惯性参数是指人体整体及环节质量、质心位置、转动惯量和转动半径 人体简化模型:质点模型、刚体和多刚体模型

体育舞蹈中常见运动损伤的原因及预防

体育舞蹈中常见运动损伤的原因及预防 作者:天天论文网日期:2016-1-12 9:46:06 点击:2 摘要:体育舞蹈作为高校体育专业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因其优美的动作、华丽的舞姿而备受广大师生喜爱。然而在体育舞蹈的学习过程中,由于技术不正确、动作失误、思想注意力不集中等原因,经常会给学生带来运动损伤,极大的影响着体育舞蹈专业教学效果的提高。本文就对体育舞蹈中常见的损伤以及成因进行简要分析,并从力量素质训练、准备活动、正确技术的掌握、疲劳的消除等方面对运动损伤的预防作出具体阐述。 关键词:体育舞蹈;运动损伤;预防措施 前言:体育舞蹈作为一种新兴的融合体育与艺术的体育项目,通常我们也将其称之为国际舞。体育舞蹈本身蕴含着丰富的体育技巧,在展示舞蹈技艺的同时,也散发着诱人的艺术美感。 随着现代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我国的体育舞蹈事业也走向了新的高度。如今体育舞蹈成为了高校内一项重要的体育教育科目,备受广大师生喜爱。然而令人困扰的是,在体育舞蹈的学习训练中经常会造成机体的损伤,给学生带来身体的痛苦,同时也影响着体育舞蹈的发展。 1体育舞蹈中常见的运动损伤体育舞蹈运动中经常会出现一些运动损伤,常见的有骨折、挫伤、腱鞘炎、髌骨劳损、疲劳性骨膜炎等。不同的年龄以及不同的性别所发生的运动算上也有着不同的特点,女子损伤的机率要大于男子,年龄越小出现损伤的机率越高。在学习摩登舞的学生中,出现损伤最多的是肌肉拉伤问题,学习拉丁舞的学生出现皮肤擦伤较多。此外,丁舞和摩登舞在出现损伤的部位上也是不尽相同的,其中学习拉丁舞的学生损伤部位主要集中在上下肢也腰腹部,常见的损伤有大腿肌肉拉伤、腹直肌劳损以及踱趾关节劳损等损伤,并且大部分主要是急性损伤。 学习摩登舞的学生损伤部位主要体现在胸部、颈部以及上肢,常见的损伤有肩三角肌拉伤、裸关节韧带损伤以及大腿内收肌拉伤等,损伤大多为慢性损伤。 2体育舞蹈运动损伤原因分析2.1训练因素体育舞蹈学习中学生出现损伤一个重要影响因素便是来自训练方面,这里又涵盖主观和客观两个具体的小方面。主观因素主要包括学生自身机体素质、思想注意力等内容。体育舞蹈运动得以实现优美的舞姿华丽的动作无不需要身体的力量以及耐力作为基础,如果学生身体素质薄弱的话,那么其身体肌群力量也不会强大,无法支撑复杂动作的完成,从而在学习和练习中造成损伤;其次,由于技术动作不到位,容易造成身体的失去平衡引发损伤;另外,学生自身的思想注意力如果不集中,会容易造成动作的偏差,给身体带来损害。客观因素主要包括训练场地、训练方法等内容。恶劣的场地条件过滑、过硬都很容易造成多发性的损伤,而训练方法如果不能够符合学生自身的发展规律和特点,也容易造成运动损伤,例如训练内容过强超过学生的身体条件,又或者是训练方法单一,增加了身体局部的负荷量。

体育科研方法的文献综述概要

体育科研方法的文献综述 摘要体育科研方法主要以数理统计理论和方法研究体育教学、运动训练和体育管理领域中的各种问题 , 是现代体育的主要研究工具。作为一门必修课程 , 它旨在使学生掌握体育科研方法的基本原理 , 学会设计课题 , 掌握收集与分析统计资料的基本方法 , 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研究能力 , 为将来的体育科学研究奠定良好基础。 关键词:体育科研方法教学法现代化 一体育科研方法的教学内容、步骤 1. 教学内容分解 教学内容分解 , 必要时可以打散教学内容重新编排。在教学过程中 , 内容的各部分可独立实施教学,最后再系统归纳、融会贯通。 2. 教学步骤设置 教学步骤最好与论文写作步骤相吻合 , 即 : ( 1 论证选题 , 包括学术性、前瞻性、时代性、交叉性。 ( 2设计研究方案 , 包括基本思想和方法、基本内容和原则。 ( 3 收集资料 , 包括原则和要求、资料的来源、收集资料的方法。 ( 4 整理资料 , 包括原始资料的审核、分类和分组、数据统计图表、计算样本统计量。 ( 5 分析资料 , 包括假设检验、方差分析、相关回归。 ( 6 结果描述 , 包括总体推断、统计表、统计图。 ( 7 撰写学位论文 , 主要强调论文的格式及要求。教学过程要贯彻以应用为主的指导思想 , 使学生全面掌握体育科研方法的基本步骤 , 了解科研方法和过程 , 培养具体操作能力 , 写出具有一定学术价值的论文 二科学方法的综合运用明显增多 体育科学研究所研究方法内容十分丰富 , 从研究构思、设计和取样 , 到数据的采集、测量、统计的分析和研究成果的报告 , 体育科学研究运用其他学科和领域的方法尤为突出 , 因而其方法来源问题更为重要 , 不提方法来源是一种缺陷。通过

三维运动平台控制系统的硬件设计【文献综述】

毕业设计开题报告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三维运动平台控制系统的硬件设计 1前言部分 三维运动平台控制系统是一套对空间X轴、Y轴、Z轴集中式智能化操作的控制系统。目前市场的运动平台控制系统在性能指标和价格定位方面基本是面向中、高端用户,无法满足低端用户的需用。因此研发一种面向于简单控制、低成本的三维驱动数控系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该系统作为现有加工方式的升级换代手段,替代传统手工操作,从而提高产品的加工精度和速度、保证生产的一致性和稳定性、降低运行成本。本论文讨论的是三维运动平台控制系统的硬件设计。 三维运动平台是现代运动控制技术的基础实验设备,它在机械加工、工程测试、医疗等各种生产行业中都有极广泛的应用。 运动控制(Motion Control)是由电力拖动发展而来的,电力拖动或电气传动是对以电动机为对象的控制系统的通称。随着电力屯子技术、微电子技术的迅猛发展,原有的电气传动控制的概念已经不能充分地概括现代自动化系统中承担第一线任务的全部控制设备。因此,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国际上开始出现运动控制系统(Motion Control System)这一术语。 一个运动控制系统的基本架构组成包括:一个运动控制器用以生成轨迹点(期望输出)和闭合位置的反馈环。许多控制器也可以在内部闭合一个速度环。一个驱动或放大器用以将来自运动控制器的控制信号(通常是速度或扭矩信号)转换为更高功率的电流或电压信号。更为先进的智能化驱动可以自身闭合位置环和速度环,以获得更精确的控制。一个执行器如液压泵、气缸、线性执行机或电机用以输出运动。一个反馈传感器如光电编码器,旋转变压器或霍尔效应设备等用以反馈执行器的位置到位置控制器,以实现和位置控制环的闭合。众多机械部件用以将执行器的运动形式转换为期望的运动形式,它包括齿轮箱、轴、滚珠丝杠、齿形带、联轴器以及线性和旋转轴承。通常,一个运动控制系统的功能包括:速度控制点位控制(点到点)。有很多方法可以计算出一个运动轨迹,它们通常

洋务运动的研究

洋务运动的研究 背景: 洋务运动对于清朝历史的发展以及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乃至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发生都有极其深远地影响。但这部分内容非常理论化,晦涩难懂。 目的意义:洋务运动是19世纪60-90年代由地主阶级洋务派掀起的“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挽救清政府腐朽统治的自救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研究此课题,对于我们了解中国近代化进程和中国历史上的变革,有很大的帮助和启发。 参与人员: 饶道诚、陈雅娟、林慧敏、李博文、苏秋李、叶晨翌 分工: 1、搜集整理史料:饶道诚、林慧敏 2、图片实物资料:李博文、苏秋李 3、撰写论文成果:陈亚娟、叶晨翌 4、制作幻灯演示:—————— 活动步骤: 1、搜集相关文字资料和影视图片资料 2、对史料进行整理,集中讨论研究 3、活动总结、成果展示 活动过程: 通过图书馆过刊和学生电子阅览室,查询相关史料和图片资料。询问相关老师和学者。 调查访问对象: 历史老师、有关学者 讨论问题: 1、洋务运动的内容 2、洋务运动为什么会出现在19世纪六十年代 3、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影响 4、比较洋务派和顽固派的异同

研究性学习活动小结:(?) 通过本次研究性学习活动,我们总结出了以下几点结论 1、历史选择了地主阶级洋务派担当起了推动近代化进程的任务,他们的探索历程曲折艰难。 2、洋务派近代化的探索,终究改变不了封建生产方式的抵制,形成了中国特有的扭曲的近代化经济形态。 洋务运动的最终失败,也就在情理之中。没有与先进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焉能不败?“中体”不变,则企业官营国有的封建性质不变,引进的机器大生产被落后的封建体制所奴役,势必被扭曲,被戕害,其生命力焉能长久?洋务运动不变“中体”,并试图利用“西用”来“自强”,来“求富”,来巩固“中体”,“西用”被作为“富强之术”,被作为巩固“中体”的技术手段。在这种政策指导下,洋务企业不变的是封建体制,不变的是封建性质,变的仅仅是技术,变的仅仅是手段,是中国传统封建王朝官营国有经济在新形势下的进一步改良。这个新形势就是引进利用西方的机器大生产和科学技术,与以前传统王朝国家在自身内部挖掘提高有着明显不同。 洋务运动的失败,宣告了清王朝统治阶级开明派以“西用”嫁接“中体”实践的破产,宣告了对封建经济进行改良的破产。洋务运动的失败,昭示了古老封建经济的日暮途穷,只有彻底打破封建经济体制,改变经济运营模式,才能够挽救中国经济。

核心力量对运动的影响的文献综述

核心力量对运动的影响的文献综述 国内外对核心的界定观点: “核心”一词最早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由一位德国医护人员Joseph Pilates提出。 Ian Hasegawa提出:核心肌群由腹直肌、腹横肌、背肌、腹斜肌、下背肌和竖脊肌、臀肌、旋髋肌、股后肌群。 王卫星对核心的界定:核心是腰、骨盆、髋关节形成的一个整体,是指人体的中间环节,具体是肩关节以下髋关节以上包括骨盆在内的区域;包含肌群有背部、腹部和构成骨盆部的所有肌群 国内外核心力量的定义 脊柱稳定性是人们关于核心力量较早的科学研究,由Panjabi在1985年首次提出,认为脊柱稳定性主要依靠被动脊柱骨、主动脊柱肌肉和神经控制单元三部分系统联合控制,并在1989年进一步明确提出“中位脊柱”的问题。 核心力量是控制重心运转、传递上下肢肌肉力量的能力。 核心力量训练的作用: Jeff Stephenson在《Core Training:Designing a Program for Anyone》的研究中提出,通过核心力量训练,特别是静力姿势的练习,能够有效提高核心集群的本体感觉,有助于运动期间维持躯干合理的动作姿势,甚至是可以使身体在运动变化中不断调整姿势从而达到运动的要求。 弗拉基米尔认为核心力量训练可以发展腹壁肌肉的力量,使肌肉张力增加腹压升高,腹腔脏器产生流体静压强增加,还可以支持并传递一部分机械负荷和缓冲冲击,同时可阻止腰椎过度前屈。 王卫星指出核心力量的主要作用: (1)稳定脊柱、骨盆,保持正确的身体姿态。 (2)为上下肢传递力量。 (3)提高运动时由核心向四肢及其他肌群的能量输出。 (4)提高肢体协调工作效率,降低能量消耗。 (5)预防运动损伤。 国内核心力量训练的问题或现状 力量素质训练存在的问题: (1)对力量素质训练计划结构认识不清 (2)忽视力量练习与专项练习的结合 (3)忽视整体力量与局部肌肉的协调发展 (1)盲目跟风,不求甚解 核心力量作为来自国外的较新的理论,某些部分被不求甚解的误会和夸大,甚至造成了某些训练方法一时风靡,比如有些运动员几乎全盘舍弃原先的训练方法,全部采用核心力量训练来代替传统力量训练,有很多运动队短时间内全套配备了核心力量训练的器材,绳梯、平衡垫、平衡盘、小篮架、实心球、悬吊、弹带等等,而结果却可能还没有全面、系统的学习和掌握这些训练工具和手段背后的原理,在实际训练中也不能正确和充分地运用这些器材条件,去的训练效果也并不理想,甚至可能适得其反。(对核心概念认识不清) (2)轻视浮躁,欲速不达 有些运动员甚至教练员在最初接触和了解某些核心力量训练方法后,主观感觉比传统力量训练方法更为简单易行,随即产生了一定的轻视和浮躁心理,认为只需通过简单的模仿和短期的练习就可以全面开展核心力量训练,因而忽视了去分析和研究核心力量理论所包含的真正指导性意义,不对发力过程、运动角度及动作的标准性进行精雕细刻,也忽略了循序

基于单片机的悬挂运动控制系统毕业设计开题报告

吉林建筑大学城建学院 毕业设计开题报告 所学专业:电气信息工程及其自动化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论文题目:基于单片机的悬挂运动控制系统设计开题报告日期:2015.3.30

说明 1、开题报告由毕业生本人在完成文献阅读、科研调查的基础上,并通过开题报 告评议后填写。 2、本报告一式两份。一份交学院作为论文检查的依据;一份答辩后作为档案材 料归入学位档案。 3、开题报告用A4纸打印,不需标注页码。报告内容字体一律使用宋体小四, 行间距为1.25倍。

一、课题来源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课题来源:生产 研究的目的: 科技的进步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各种方便于生活的自动控制开始进入了人们的生活,以单片机为核心的悬挂运动自动控制系统就是其中之一。在现代的工业控制、车辆运动和医疗设备等系统中,悬挂运动系统的应用越来越多,在这些系统中悬运动部件通常是具体的执行机构,因而悬挂部件的运动精确性是整个系统工作效能的决定因素,而在实际中实现悬挂运动控制系统的精确控制是非常困难的。靠改变悬挂被控对象的绳索长短来控制被控对象运动轨迹的悬挂运动控制系统,在生产控制等领域有很广的应用范围,但受技术上的制约,使用也有一定限制。采用单片机作为系统控制器。单片机可以实现各种复杂的逻辑功能,规模大,集成度高,体积小,稳定性好,并且可利用单片机软件进行仿真和调试。单片机采用并行工作方式,提高了系统的处理速度,常用于大规模实时性要求较高的系统。 研究的意义: 运动控制是自动化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机器人等高技术领域的技术基础,已取得了广泛的工程应用。运动控制集成了电子技术、电机拖动、计算机控制技术等内容。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运动控制器已经开始在国外多个行业应用,尤其是在微电子行业的应用更加广泛。而当时运动控制器在我国的应用规模和行业面很小,国内也没有厂商开发出通用的运动控制器产品。在现代的工业控制、车辆运动和医疗设备等系统中,悬挂运动控制系统的应用越来越多,在这些系统中悬挂运动部件通常是具体的执行机构,因此悬挂部件的运动精确性是整个系统工作效能的决定因素。靠改变悬挂被控对象的绳索长短来控制被控对象运动轨迹的悬挂运动控制系统,在生产控制等领域有很广的应用范围。

中国近代灾荒史研究综述

灾荒,是社会史研究的重要内容,它与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以及社会生活的各方面有着重要联系。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涉足在灾荒史领域的研究者并不多。80年代后,随着社会史的复兴,这种情况逐渐有所改观。近十年来,一些矢志于近代灾荒史研究的史界同仁,以极大热情投入到灾荒史的研究中去,使近代灾荒史研究硕果累累,并呈方兴未艾之势。一近十年来,有10多部近代灾荒史(或含近代灾荒史部分)论著问世。现将主要论著简介如下(见下表)。表 1 近十年来近代灾荒史论著简表著者书名出版者出版年李文海、林敦奎、周源、宫明近代中国灾荒纪年湖南人民出版社1990 李文海、周源灾荒与饥馑:1840-1919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李文海、林敦奎、程附图、宫明近代中国灾荒纪年续编湖南教育出版社1993 李文海、程附图、刘仰东、夏明方中国近代十大灾荒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近代中国灾荒纪年》以编年形式,分别省区,综合、系统地记述了自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80年间自然灾害的状况,具体再现了水、旱、风、雹、火、蝗、震、疫等各种自然灾害,包括灾害发生的时间、地点、受灾范围和程度、灾区群众的生活情况以及清政府的救荒措施和弊端,是近代中国灾荒史研究的拓荒之作。《灾荒与饥馑:1840-1919》是在《近代中国灾荒纪年》的基础上编撰而成的,对中国近代史上历次大的自然灾害的发生、程度、影响范围、造成的危害以及清政府救灾措施和弊端做了具体充分的描述和分析,具有纲要式近代灾荒简史的性质。《近代中国灾荒纪年续编》是《近代中国灾荒纪年》的姊妹篇,它记载了《纪年》未涉及到的1919-1949年的灾荒记述,力求尽可能准确地反映这30年的灾荒面貌,它同《纪年》一道,成为中国第一部全面系统研究近代灾荒史的巨著。《中国近代十大灾荒》甄选了近代史上灾情十分严重、影响极为巨大的十次重大自然灾害,分析了灾荒频发的原因、灾荒和政治的关系、灾荒和社会的关系,并力图通过对灾荒发生发展的成因、过程、后果以及各种灾害的频率及相互间的联系等方面的分析,探索我国近代灾荒的规律。书后附《中国近代灾荒年表》,勾勒了近代灾荒的轮廓。此外,邱国珍《三千年天灾》、袁林《西北灾荒史》以总括或区域研究的形式,概述了我国历代灾荒的情况。张水良《中国灾荒史》反映了1927-1937年民国时期灾荒史研究的阶段性成果。王振忠《近600年来自然灾害与福州社会》是一部自然灾害与城市社会生活史的概述性著作。值得一提的是,胡明思、骆承政主编《中国历史大洪水》、马宗晋、郑功成主编《中国灾害研究丛书》两书,虽从自然科学角度立论,也应该成为灾荒史研究的重要参考书。前者在选编的91场洪水中,近代洪水占了32场。该书通过对雨情、水情和灾情的综合分析,用文字和图表形式,阐明洪水的形成条件、洪水的规模和量级以及成灾的程度,是一部资料性著作。后者将丛书分为12种,即《灾害学导论》、《灾害经济学》、《灾害管理学》、《灾害保障学》、《灾害历史学》、《灾害统计学》、《灾害社会学》、《灾害医学》、《中国的大气海洋洪涝灾害》、《中国的地震地质灾害》、《中国的矿山灾害》、《中国的交通灾害》等,填补了我国灾害问题研究的空白。二近十年来,有50多篇近代灾荒史论文在全国各级刊物上发表。这些论文既有专题性研究,又有区域性论述,现就学者们论述较集中的几个方面予以综述。(一)近代灾荒史研究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长期以来,近代灾荒史研究一直是近代史研究中的一项空白,因此,学者们从探求灾荒史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入手,说明研究近代灾荒史的重要性。李文海认为,研究中国近代灾荒史,应该是中国近代史研究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领域。它一方面可以使我们更深入、更具体地去观察近代社会,从灾荒同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以及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相互关系中,揭示出有关社会历史发展的许多本质内容;另一方面,也可以从对近代灾荒状况的总体了解中,得到有益于今天加强灾害对策研究的借鉴和启示。[1]戴逸认为,近代灾荒史的研究,不仅对理解过去的历史十分重要,而且对今天的建设和未来生活也很有意义。[2]刘仰东把研究灾荒作为考察近代中国社会的另一个视角。指出灾荒史本身作为一个系统,与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以及其他方面相关联,反映了自然灾害与人类社会的相互作用,因

从运动生物力学原理谈运动损伤的发生原因及防治

·运动医学· 从运动生物力学原理谈运动损伤 的发生原因及防治 戈定(同济医科大学式汉‘30030) 摘要:运动损伤的发生原因多种多样,但从根本_卜讲.上要是由于运动训练及技术动作违背r 运 动解剖学、生理学及生物力学的科学原理所致。本文欲探讨此力一面生物力学的原因及防治方法。 关键词:运动生物力学,运动损伤,原因,防治 On the Causes of Exercises Injury and Prevention,Treat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ports E3iomechanics (*e Dcn} (Tuug.lt Me准备活动的不够充分;<3>场地、器材的小合理或突然变异的情况;机体机能状态低卜时的超负荷运动3}. 综卜所述,运动损伤以运动系统的创伤为主,多发生于从事运动训练及体育锻炼的人群之 中,尤以刚开始从事卜述活动的人为多数,发生的原因主要以技术动作的不合.理,场地器材的 不规范,以及超负荷大强度的运动训练所致。所谓技术动作不合理,实际_卜就是运动时的技术 动作不符合本人人体解剖结构及生理机能的客观条件要求,不符合运动生物力学的规律,这类 技术动作有些是竞技体育的客观要求,但大多数则是对卜述知识、概念的掌握不够,认识不足 所造成的,所以从人体解剖、生理学及运动生物力学的观点来看一,错误的动作技术既不利于人 体竟技水平、运动能力的提高,义是造成运动损伤的必然因素。本文研究的目的就在于提高人 们对此问题的认识,努力消灭造成运动损伤的必然因素,增加知识,提高预见度,尽[__L 避免运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