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家审计新准则解读

国家审计新准则解读

国家审计新准则解读
国家审计新准则解读

国家审计新准则解读

孙宝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审计准则》(以下简称新准则),已于2010年7月8日经审计长会议审议通过,2010年9月1日刘家义审计长签署审计署第8号令予以公布,并将自2011年1月1日起施行。新准则涉及面广、内容多,为便于引导学习、扩大宣传和促进贯彻落实,2010年11月15日我曾在审计署视频培训会上作过解读,主要是对新准则的内容作了一些概括和提示。现将此解读提纲稍加整理,刊登出来,仅供参考。解读采用我认为易于简化和记忆的“四六句”、顺口溜形式,更可能词不达意,或以偏概全。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本着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精神,对新准则先作三个层面的概括,然后再作较具体的解读。

——从新旧准则关系角度概括:新准则八号令,全部条目二百整;所有规范成一本,廿八规定变废品。

上段概括的意思是:

(1)“新准则”,即最新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审计准则》,之所以称之为新,是与以往国家审计准则相对而言的。过去十多年来,审计署曾先后数次颁布过若干审计准则,而这是最新版本。“八号令”,是本次颁布审计准则审计长令的序号。特别要指出的是,2004年曾有审计长六号令,颁布了《审计机关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办法(试行)》。通常简称“六号令”,代指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办法(试行)。这里则可以用“八号令”代指新准则。

(2)“六号令”内容正好一百条,也常用“一百条”代指“六号令”。而新准则条目数正好扩大一倍,为二百条。为便于对比和记忆,也可以把新准则简称“二百条”。

(3)按常规做法,审计准则可分为业务准则、职业道德准则、审计质量控制准则、审计人员培训准则等等,而业务准则又可以进一步分为一般准则和若干具体准则。我们过去的审计准则不完全这样分类,但是分开来的。“六号令”将质量控制问题集中在一起,但并未明确与其他准则的关系,更没有明确废止其他审计准则或相关规定。“六号令”在施行过程中,感觉倒有一大便利,相关问题统统在一个规定中便可找到。在这个成功做法的基础上,“八号令”将所有审计准则全部集结为一本,便于学习,更便于掌握和实际使用。

(4)新准则是在总结继承过去做法和经验的基础上制定的,其附件同时废止了以往相关的二十八项审计准则等规范性文件,所以,在此特别强调了“廿八规定变废品”。以后工作中要注意克服惯性,不再使用已经废止的准则,而是完全彻底实施新准则。

——从新准则地位和特征角度概括:承接法规更细化,理论实践融一体;所有规范全包括,各种业务均适用;中外经验相贯通,三类审计互兼容。

上段概括的意思是:

(1)审计必须依法进行,即依照审计法、审计法实施条例等法律法规进行审计。但法律法规要求比较总括,还需要承接这些法律法规,作出更具体的、具有可操作性的部门规章,这就是新的审计准则。新准则是依法制定的更具可操作性的广义法律法规的组成部分。

(2)审计理论来源于审计实践又用于指导审计实践。近些年审计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在新准则中得到了较好体现,如“发挥审计保障国家经济和社会健康运行的‘免疫系统’功能”,在准则中作出了明确的规定,较好地体现了审计准则的科学性。作为行为规范和职业标准,新准则也更具实用性。特别是与以

往准则相比,新准则在实用性方面基本上做到了三没有:没有使用别人看不懂甚至连制定准则的人也不一定解释得清楚的语言;没有罗列别人做不到甚至连制定准则的人也不一定能做得到的要求;没有照搬那些看似先进其实不符合国情、华而不实的内容。

(3)新准则不仅是业务准则,而且包括了职业道德、质量控制、人员培训等等,所有需要规范的内容全部包括在其中,可谓具有全面性、系统性的准则。

(4)通常审计准则是仅基于财政财务审计的准则,而新准则具有综合性和通用性,同时适用于多种审计,包括绩效审计、审计调查、跟踪审计,以及经济责任审计。

(5)新准则较好地借鉴了国际经验,包括世界审计组织、亚洲审计组织的一些规范和国际注册会计师的一些做法,具有国际性,更是总结中国国家审计实践经验的产物,包含了一些独具特色的内容,如审计计划、重大违法行为检查、审计报告审理、专题报告与综合报告、审计结果公布,等等。做到了国际与中国经验的相互贯通。

(6)从主体看,审计分为国家审计、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三类,但三类并不是彼此隔绝或孤立的,新准则规定中有些条款是相互衔接和包容的。新准则首先是适用于国家审计的准则,同时规定其他审计人员如果接受聘请或委托等从事国家审计业务也适用本准则。还有,国家审计人员从事诸如抽样审计、对会计报表总体发表意见以及确定重要性和评估审计风险等,同样也可以参照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审计准则的规定。

——从新准则所包括较为突出内容角度概括:机关人员重归位,审计计划展新容;审计日记成往事,最大特色查违法;各类报告全包括,编审职责相分离;审计结果应公布,审计整改须跟进;质量控制全方位,完善制度追责任。

上段概括的意思是:

(1)审计机关及其审计人员如何执行审计业务,应该在审计准则中作出规定。过去的审计准则中,对此也是有规定的。但在“六号令”中则省去了。在新准则中,又重新对此作了规定。审计准则是审计机关的准则,是审计组的准则,也是审计人员的准则。国家审计人员要遵守,受聘或委托从事国家审计的人员也应当执行。

(2)“六号令”重在对审计实施和审计报告等事项进行规范,基本上对审计计划没有作具体规定。而审计计划,在国家审计业务中独具特色,且占有重要地位,新准则设专章对此作了较为具体的规定。

(3)“六号令”一个最大特色,在审计实施过程中,与审计工作底稿相并行,要求审计人员记审计日记。立足于近年来的实际,与此形成鲜明对照,新准则恰恰又取消了这样的规定,不再要求审计人员记审计日记。

(4)我国的国家审计不仅与社会审计、内部审计不同,而且与其他国家的国家审计也有很大区别,对违法问题要进行审计和处理。但在以往的审计准则中,在这方面考虑得不够全面、深入和细致。在新准则中,专门有一节对此作了规定。可以说这是新准则的最大特色之一。其他国家的国家审计准则中没有,注册会计师独立审计准则中更不可能有这方面的内容。

(5)通常的审计准则,都要对审计报告作出规范。对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来讲,审计报告只有一个。我们以往的国家审计准则,对审计组审计报告和审计机关审计报告作了规范。新准则除此之外,还对专项审计调查报告、综合报告、审计结果报告和审计工作报告等等全都作了规范。

(6)审计报告经审计组编制完成后,按过去的准则,经业务部门、专门机构复核,再经审计机关业务会议审议,最后由审计机关负责人签发。新准则规定,专门机构不是复核而是审理。审理与复核有重大区别。原来专门机构的复核,重在对结果而不是审计过程的复核,对审计报告最终的合法性、正确性和规范性等只负间接责任,审计组及其所在部门负直接责任;复核改为审理以后,专门机构的审理,对审计的结果和过程并重,对审计报告最终的合法性、正确性和规范性等负直接责任。如果审理认为审计结果及审计过程不符合要求,可以退回要求重做。过去有一个打比方的说法,专门机构的复核人员是质检员不是修理工,只要指出哪里不合适即可完成任务。变为审理后,专门机构的审理人员不再是质检员而是“成品工”,

仅指出前面环节不合适之处是不够的,还必须经其手提供出“合格的成品”。

(7)审计完成后,审计结果需向社会公布。这几年在这方面审计机关做了大量卓有成效且得到广泛认可的工作。新准则对此作了进一步较为系统的规定。

(8)审计发现并处理问题本身不是目的,更重要的是能够促使不发生或少发生问题。所以,审计作出决定或提出意见后,被审计单位或有关部门对问题整改的情况怎么样,日益受到各方面的关注。新准则就此作了规定,审计机关还应跟踪检查被审计单位的整改情况,并以适当形式报告跟踪检查的结果。

(9)在新准则中,专门有一章对审计质量责任及责任追究作了较为详细具体的规定,旨在建立健全全方位的审计质量责任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从审计人员、审计组、审计组所在部门、独立审理机构、总审计师到审计机关负责人等诸环节,要逐级建立起审计质量责任制度。对该审计的没有审计、该发现的没有发现、该报告的没有报告、该处理的没有处理等问题,要视具体情况追究相应责任者的责任。

(10)制定审计准则,旨在规范审计行为,保证审计质量,防范审计风险。不仅有关审计质量的专门一章,整个新准则都是在对审计质量控制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六号令”名称是质量控制办法,实际是涵盖内容较广的审计准则,“八号令”称为审计准则,实际是涵盖内容更全面的审计质量控制及质量责任制度。

基于以上概括,从最一般了解、最便于记忆角度,还可以作这样的概括:新准则八号令,二百条一本通。或者只概括为六个字:新准则一本通。这么概括的意思是:与“六号令”的一百条相对照,新准则是八号令,不是一百条而是二百条,原来还有其他规范没有废止,现在则别无他规、只此一本,通行于所有审计业务。

通过以上概括,对新准则已经有了一个大致的说明。以下是逐章逐节的解读,括号内的数字代表新准则的条目顺序号,权当是以上内容或本文正文之后的附录吧。

——第一章(总则):依据法规订准则(1),规范行为保质量(1、2);约束程度有区别(3),执行不了须说明(11);内外人员都执行(4),四种业务全适用(7);区分责任是前提(5),审计目标重三性(6)。

上段概括即第一章的主要内容是:

(1)依据审计法、审计法实施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新准则;新审计准则是审计的行为规范、职业标准和评价审计质量的基本尺度,目的是为了促使保证审计质量,防范审计风险。

(2)审计准则分约束性条款和指导性条款,两类的约束程度不同。未执行约束性条款的应说明原因。

(3)审计机关人员要执行新准则,外聘或受托从事国家审计业务的人员也应当执行;新准则适用于对单位、项目、资金和对经济责任进行的审计。

(4)执行审计业务应当区分被审计单位和审计机关的责任;审计目标主要是监督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

——第二章(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机关人员同规范(12),外聘人员也适用(20、21);机关资格四条件(13),人员职业五要求(14);职业道德二十字(15),保持审计独立性(16—19、25);知识经验能胜任(22、23),谨慎判断作结论(24)。

上段概括即第二章的主要内容是:

(1)新准则是对审计机关及其审计人员的规范,外聘或受托审计的人员同样适用。

(2)审计机关执行审计业务应当具备四个条件,即法律规定职责权限、有职业胜任能力人员、质量控制制度和必需经费等条件。审计人员则应具备守法、道德、独立、胜任及其他五项职业要求。

(3)审计人员应当恪守严格依法、正直坦诚、客观公正、勤勉尽责、保守秘密的基本审计职业道德,并保持应有的独立性。

(4)审计人员应当具备与其从事审计业务相适应的专业知识、职业能力和工作经验;应当合理运用职业判断,保持职业谨慎,审慎评价审计证据,得出恰当的审计结论。

——第三章(审计计划):依据职责订计划(26),具体编制三步骤(27);调查需求论可行(28、29、30),按照程序来审定(31);各类项目需统筹(32—36),相关部门要协调(39、42、46);计划内容有六项(37),文字表格皆可行(38);首长批准后上报(41),按照程序作调整(44、45);细化计划作方案(47—51),检查评估报结果(52、53)。

上段概括即第三章的主要内容是:

(1)审计机关应当根据法规定职责和管辖范围,经过调查审计需求、可行性研究和评估可用审计资源三个步骤,编制年度审计项目计划。

(2)对审计需要进行调查,初步选择审计项目。然后进行可行性论证,确定备选项目及优先顺序,按照审计机关规定程序审定。

(3)必审项目、“上审下”项目与授权审计项目需统筹安排,计划管理部门与业务部门及派出机构要相互协调。

(4)审计项目计划内容包括名称、目标、范围、重点、组织与资源等六项,可采用文字、表格或二者并用的形式。

(5)审计项目计划经本级政府首长批准后向上一级审计机关报告,并视具体情况按原审计程序作调整。

(6)统一组织多个项目审计或者分别实施同一类项目审计,应当编制审计工作方案。对审计项目计划还应当建立执行情况评估和统计报告制度。

——第四章(审计实施)第一节(审计实施方案):审计组长负责制(54、79),按照规定发通知(55、56);了解判断编方案(57—67),文字表格都用上(81);持续关注重要性,实施调整不间断(68—80);方案调整视情况,备案审定分两档(78、79)。同时,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调查了解有特指,审前调查不再提;审计风险重要性,量性区分具体定;针对报表出意见,注协准则用得上(71)。

上段概括即第四章第一节的主要内容是:

(1)审计实施需建立审计组,并实行审计组长负责制。实施审计,应当依照规定向被审计单位送达审计通知书。

(2)审计组应当在对被审计单位及相关情况进行了解和评估的基础上,编制审计实施方案,可采用文字、表格或二者并用的形式。

(3)审计组应当持续关注重要事项,在审计实施过程中不断调整审计方案。

(4)审计实施方案的调整,一般由审计组长审定并报审计机关业务部门备案,重要调整则需要报审计机关负责人批准。

同时,需要特别说明的是:

(1)“调查了解”指的是审计组进点审计后,为编制审计实施方案前所做的调查了解工作。过去的“审前调查”概念,因难以界定何为审前和审后,不再使用。

(2)审计风险重要性,在新准则中没有详细规定如何进行定量和定性的区分,实际运用时应视具体情况确定。

(3)如果需要对会计报表总体发表审计意见,新准则不够详细具体,还可进一步参照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审计准则的规定。

——第四章(审计实施)第二节(审计证据):审计证据依法取(82、83),考虑适当充分性(84、85、86);取证方式分三类(88—91),取证方法有七种(92);被审书面作承诺(93),审计证据索签名(94);危险证据应保全(95),受到限制求配合(96);专家鉴定应分析(97),外部成果要判断(98);重要问题四方面(99),证据不足不定论(100)。还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证据特征四并三,勿忘行为合法性(84、85、86);取证方法仍七种,前后版本有不同(92);参照注协抽样审,推断总体作结论(91)。

上段概括即第四章第二节的主要内容是:

(1)审计人员应当依照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获取审计证据,获取的审计证据应当具有适当性和充分性。

(2)审计取证可以采取对审计事项的全部项目或部分特定项目进行审查,也可以采取审计抽样方式。审计取证的方法则包括七种,即检查、观察、询问、外部调查、重新计算、重新操作和分析。

(3)审计时应当取得被审计单位对所提供资料真实性和完整性的书面承诺。对证明重要违法问题的证据材料,应由提供的人员、单位签名或盖章。

(4)对可能被转移、隐匿、篡改、毁弃并影响取证的资料或资产,审计机关应当采取证据保全措施。如遇因行使职权受限而无法取证等情况,审计机关可提请有关机关或单位予以协助或配合。

(5)对外聘人员提供的专业咨询和鉴定证据,对监管机构、中介机构、内审机构工作成果拟作为审计证据的,均应进行判断。

(6)对重要问题,可以围绕标准、事实、影响和原因四方面获取审计证据。对最终无法获取审计证据的,应采取其他措施或不作出审计结论。

还需要特别说明的是:

(1)按照过去规定,审计证据特征包括合法性、相关性、可靠性和充分性四项,而新准则只包括后三项。这并意味着合法性不重要,一定要强调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获取审计证据。

(2)新旧准则规定的审计方法虽然都是七种,与原有准则规定的检查、监盘、观察、查询、函证、计算、分析性复核7种方法相比,新准则的主要变化在于:一是增加了用于内控测试的“重新操作”方法;二是取消了“监盘”方法,该方法其实是“检查”、“观察”、“询问”等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三是将“函证”方法改为更适用于国家审计的“外部调查”方法。修订后的7种取证方法的分类更加科学和全面,也更加符合我国政府审计实践的特点。

(3)需要进行抽样审计时,可以参照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的有关规定。

——第四章(审计实施)第三节(审计记录):三项目标应明确(101),未参与者可理解(102);审计记录有三种,审计日记已废止(103—107、111);证据附在前两类(108),管理记录多形式(111);审计底稿组长审(109),区分情况提意见(110)。

上段概括即第四章第三节的主要内容是:

(1)审计记录应当实现三个目标:支持编制审计实施方案和审计报告,证明遵循了相关法律法规和准则,便于对工作实施指导、监督和检查。审计记录应当使未参加该业务的有经验的审计人员也能够理解其执行的程序、获取的证据、作出的判断和得出的结论。

(2)审计记录包括调查了解记录、审计工作底稿和重要管理事项记录三种形式,“六号令”中规定的审计日记已经废止。

(3)审计证据应当作为前两种审计记录和附件,重要管理事项记录则主要记载与审计项目相关并对审计结论有重要影响的管理事项。

(4)起草审计报告前,审计组长应当对审计工作底稿若干事项进行审核,并区分不同情况,提出认可、进一步采取措施或纠正不恰当审计结论等意见。

——第四章(审计实施)第四节(重大违法行为检查):重大违法应关注(112、113),评估违法四要素(114);重点了解六方面(115),关注情况有五项(116);判断性质查重点(117),应对措施要跟上(118)。

上段概括即第四章第四节的主要内容是:

(1)审计时应当关注可能存在的违反法律法规、涉及金额比较大、造成国家重大经济损失或者对社会造成重大不良影响的行为,并对行为的动机、性质、后果和违法构成进行评估。

(2)对重大违法行为,应重点调查了解行为的状况、动机和原因,有关法规及执行情况,监管部门已经发现和了解的线索,内部控制情况等,并关注经济活动异常事项、财务等数据异常变化,以及有关部门提供的线索、群众举报、公众反映和媒体报道等。

(3)对可能存在的重大违法行为,应判断其性质,确定检查重点,并采取应对措施:增派人员,避免有关人知晓,扩大检查范围,获取必要的外部证据,采取保全措施,请有关部门配合,向政府和有关部门报告,等等。

——第五章(审计报告)第一节(审计报告的形式和内容):审计结束出报告(119),小组机关有区分(120);报告要求五方面(121),要素内容七八项(122、123);跟踪专项有不同(124、125),处理问题作决定(126、127);职权之外应移送(128、129),外资报告按规定(130)。

上段概括即第五章第一节的主要内容是:

(1)审计结束后,要分别出具审计组审计报告和审计机关审计报告。

(2)审计报告应当内容完整、事实清楚、结论正确、用词恰当和格式规范。审计报告包括标题、文号、被审计单位名称、审计项目名称、内容、审计机关名称、签发日期等七项基本要素。审计报告的内容主要包括:审计依据,实施审计基本情况,被审计单位基本情况,审计评价意见,以往审计决定执行和审计建议采纳情况,审计发现问题的事实、定性、处理处罚意见及依据,审计发现的移送处理的事实和意见,审计建议,等等。

(3)跟踪审计和专项审计调查与一般审计有所不同。对审计或专项审计调查发现的问题均应依法作出审计决定。

(4)对不在审计机关职权范围内的问题,则移送有权的机关处理。对外资审计报告,则按照审计机关相关规定执行。

——第五章(审计报告)第二节(审计报告的编审):报前讨论七件事(131),确认底稿评证据(132);证据充分才评价(133),如实报告作反映(134);处理关注五因素(135),经责报告分责任(136);征求意见需先行(137),报告修订加说明(138);依次复核与审理(140—145),审议签发作决定(146—150)。

上段概括即第五章第二节的主要内容是:

(1)审计组在起草审计报告前,应就审计目标实现情况、审计实施方案完成情况、审计证据适当充分性、审计评价意见、审计发现问题的重要性及处理处罚意见等七个方面进行讨论。审计组长还应从总体上评价审计证据的适当性和充分性。

(2)审计组只对所审计事项且证据充分的发表评价意见,对审计发现的问题,视重要性在审计报告中如实反映。

(3)对审计处理处罚应关注因素主要是:法律法规的规定,审计职权范围,问题的性质、金额、情节、原因和后果,对同类问题处理处罚的一致性。在经济责任审计报告中还应当界定被审计人员所承担的责任。

(4)审计组的审计报告(专项审计调查报告)应当征求被审计单位意见,并根据实际情况作必要修改和说明。

(5)审计组审计报告依次送所在业务部门、专门审理机构复核和审理,经业务会议审议,由单位负责人签发,并视发现问题情况作出审计决定。

——第五章(审计报告)第三节(专题报告与综合报告):重大信息专题报(151、152);统一组织综合报(153);经责审计规定报(154);预算执行结果报(155);接受委托工作报(156)。

上段概括即第五章第三节的主要内容是:

(1)对涉嫌重大违法犯罪、财政财务政策及执行中的重大问题、关系国家经济安全、信息安全及群众利益的重大问题,审计机关可采用专题报告、审计信息等方式向本级政府、上一级审计机关报告。

(2)对统一组织审计的项目,出具综合审计报告。

(3)对经济责任审计项目,出具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报告。

(4)对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情况,向本级政府和上一级审计机关出具审计结果报告。

(5)代本级政府起草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情况审计工作报告稿,并受本级政府委托,向本级人大常委会作报告。

——第五章(审计报告)第四节(审计结果公布):审计结果应公告(157),五项内容列其中(158);涉密信息不公布,客观公正应坚持(159);专门机构统一办(160),规定事项应审批(162)。

上段概括即第五章第四节的主要内容是:

(1)审计机关的审计和审计调查结果,应当依法向社会公布。公布的主要内容包括基本情况、评价意见、主要问题、处理处罚决定及建议,以及被审计单位的整改情况。

(2)公布的信息,不得包括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正在调查处理事项及其他依法不予公开的信息,公布结果应当客观公正。

(3)审计机关应当由指定专门机构统一办理审计结果公布事项。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需要报批的,未经批准不得公布。

——第五章(审计报告)第五节(审计整改检查):检查整改建机制(163),主要了解四件事(164);检查方式多样性(165、166),整改必须有证明(166);检查报告含三项(167、168、170),后续措施应跟进(169)。

上段概括即第五章第五节的主要内容是:

(1)审计机关应当建立审计整改检查机制,检查或了解审计决定执行、自行纠正、审计建议执行和移送事项采取措施情况。

(2)审计整改检查可以采取实地检查、取得并审阅书面材料或其他方式,并取得落实整改的证明材料。

(3)检查报告主要包括检查工作开展情况、被审计单位整改情况以及没有完成整改事项的原因和建议。对没有或没有完全整改事项,依法采取必要措施。

——第六章(审计质量控制和责任):质量控制三目标(172),制度包括五要素(173);重在规范第一项(173),分级质量责任制(174—186);质量责任追究制(187);审计档案管理制(188、189);审计质量检查制(190—193);审计质量考核制(194);优秀项目评选制(195);审计质量评估制(196)。

上段概括即第六章的主要内容是:

(1)审计质量控制应实现三个目标:遵守法律法规和本准则,作出恰当审计结论,依法进行处理处罚。基于五项要素即质量责任、职业道德、人力资源、业务执行和质量监控建立审计质量控制制度。

(2)五要素中的二、三、四在前面章节已包括,本章主要是对第一要素作出规定。审计质量控制制度核心是要建立审计质量分级责任制度。同时,还要建立审计质量责任追究制度,审计要案管理制度,审计质量检查制度,审计质量考核制度,优秀审计项目评选制度,以及审计质量评估制度。

——第七章(附则):特殊事项不适用(197),地方细则可自定(198);解释权归审计署(199),到时生效并废止(200)。

上段概括即第七章的主要内容是:

配合有关部门查处案件、与有关部门共同办理检查事项、接受交办或委托办事不属于法定审计职责和事项,不适用本准则;地方审计机关可制定本准则的实施细则;本准则由审计署负责解释;本准则于2011年1月1日起施行;附件所列审计署以前发布的审计准则和规定同时废止。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审计准则测试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审计准则》测试题 部门姓名成绩 选择题(每题至少有1个正确答案,请直接根据准则条款判断选择),每题1分共100分。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审计准则》自 B 起施行。准则附件所列的审计署以前发布的审计准则和规定同时废止。 A.2011年6月1日 B. 2011年1月1日 C.2011年4月1日 D. 2010年12月1日 2.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开展下列 ABD 工作,不适用国家审计准则的规定。 A.配合有关部门查处案件 B.与有关部门共同办理检查事项 C.接受交办属于法定审计职责范围的事项 D.接受委托办理不属于审计法定职责范围的事项 3.审计机关应当针对 ABCDE 要素建立审计质量控制制度。 A.审计质量责任 B.审计质量监控 C.审计职业道德 D.审计业务执行 E.审计人力资源 4.审计组成员的工作职责包括 ABC 。 A.遵守国家审计准则,保持审计独立性 B.按照分工完成审计任务,获取审计证据 C.如实记录实施的审计工作并报告工作结果 D.审核审计工作底稿和审计证据 5.审计组组长应当从下列 ABD 方面督导审计组成员的工作 A.将具体审计事项和审计措施等信息告知审计组成员,并与其

讨论 B.检查审计组成员的工作进展,评估审计组成员的工作质量,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C.配臵和管理审计组的资源 D.给予审计组成员必要的培训和指导 6.审计机关(业务部门)应当及时发现和纠正审计组工作中存在的重要问题,并对审计组请示的问题未及时采取适当措施导致严重后果、要求审计组不在审计文书和审计信息中反映重要问题等事项承担责任。上述表述 B 。183 A.正确 B.错误 7.审计项目归档工作实行审计组组长负责制,审计组组长应当确定立卷责任人。立卷归档工作由 C 审查验收。 A.立卷责任人 B.所在处室领导 C.审计组组长 D.其他审计人员 8.审计机关可以通过查阅有关文件和审计档案、询问相关人员等方式、方法,检查下列事项 ABCD 。 A.审计结论的适当性、审计处理处罚意见的合法性和适当性 B.建立和执行审计质量控制制度的情况 C.审计工作中遵守法律法规和国家审计准则的情况 D.与审计业务质量有关的其他事项(有a?)191 9.审计机关(法规部门)在审计业务质量检查中,发现被检查的派出机构或者下级审计机关应当作出审计决定而未作出的,可以依法直接作出审计决定;发现其作出的审计决定违反国家有关规定的,可以依法直接变更、撤销审计决定。上述表述B 。 A.正确 B.错误193(多法规部门,少在规定的期限内)

国家审计准则考试模拟题目.doc

国家审计准则考试模拟题目 《国家审计准则》知识竞赛模拟试题 (答案仅供参考、以法律原文为准) 一、单项选择题(20分,每题1分) 1.审计机关对审计业务实行(A)级质量控制。 A. 7 B. 5 C. 4 D. 3 2.审计组长对应审计组成员的「1.作实施(B )。 A.监督 B.督导 C.指导 D.评估 3.审计机关对(A ),可以不进行可行性研究。 A、必选审计项日B>初选审计项1=1 C、自选审计项日 D、年度计划项H 4.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未遵守《国家审计准则》(D )的,应当说明原因。 A.指导性条款 B.杳证要求 C.实施细则 D.约束性条款 5.( A )是指反映财政收支、财务收支以及有关经济活动的信息与实际情况相符合的程度。 A、真实性 B、合法性 C、效益性 D、合规性 6.( C )是对审计证据质量的衡量。 A、相关性 B、可靠性 C、适当性 D、充分性 7.审计组实行(A )负责制。 A、组长 B、主审 C、协审 D、副组长 8.审计人员在审计实施过程小需要持续关注标准的(A )。 A、适用性 B、相关性 C、可靠性 D、适当性

A 、 主题突出、事实清楚、定性准确、建议适为。 B 、 事实清楚、定性准确、内容精炼、格式规范、反映及时。 C 、 主题突出、事实清楚、定性准确、内容精炼 D 、定性准确、内容精炼、格式规范、反映及时 9?审计人员应当运用职业判断,根据可能存在问题的性质、数额及-其发生的具体坏境,判断其(A )。 A、重要性 B、必要性 C、严重性 D、有效性 10、某项内部控制设计合理且预期运行有效,能够防止重要 问题的发生,应当测试相关内部控制的(D) A、可行性 B、健全性 C、效率性 D、有效性11.国家审计准则屮规定审计报告、审计决定原则上应当由(B)审定。 A、审计机关主管领导 B、审计机关审计业务会议 C、审计机关主要负责人 D、审计业务部门负责人 12、(C)的审计实施方案应当报经审计机关负责人审定。 A、一般项日B.必审项日C、重要项日D、备选项目 13、不同來源和不同形式的审计证据存在不一致或者不能相 互印证时,审计人员应当追加必要的审计措施,确定审计证据的(B) Q A、适当性 B、可靠性 C、适用性 D、真实性 14、审计人员在检查重人违法行为时,应当关注重人违法行为的高发领域和(C )。 A、过程 B、原因 C、坏节 D、后果 15、审计组的审计报告不包括下列基木要索(B ) A、标题 B、文号 C、被审计单位名称 D、审计项日名称 16、专题报告应当(A ) 17、新准则废除了旧准则和规定(B)个。

新审计准则的认识

新审计准则的认识 发表时间:2013-04-25T15:43:04.717Z 来源:《教师教育研究(教学版)》2013年2月供稿作者:张增升[导读] 审计准则是审计理论与审计实践联结的纽带和桥梁,新审计准则有着很强的实践性特点。潍坊工商职业学院经济管理系张增升 一、对审计准则新内容的理解 由于经济社会和审计环境的发展变化,新修订的审计准则立足于中国国家审计实践,增加了绩效审计、信息系统、审计整改等方面的内容,主要有: (一)扩大了绩效审计的内涵和外延。新审计准则在第六条中指出要监督被审计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以及有关经济活动效益性的工作目标,同时解释效益性是指财政收支、财务收支以及有关经济活动实现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在过去政府各部门以经济工作为中心的情况下,绩效审计作为一种独立的审计类型,主要是通过对被审计对象管理和使用财政资金及其他公共资源所达到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审计监督,揭露影响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突出问题,规范政府行为、减少财政资金损失、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随着科学发展观理论的提出,意味着政府业绩评价机制已从单纯的唯GDP向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社会和谐等综合科学发展转变。而绩效评价不应仅仅局限于经济活动本身产生的经济效益,还包括全方位、多角度的社会效益及环境效益评价。开展绩效审计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选择,今后效益审计将成为审计工作重中之重。新审计准则紧跟新形势,丰富了效益审计内容,为绩效审计在实际工作中做出客观真实的审计评价提供了科学依据。 (二)增加了信息系统有关的内容。随着信息和网络技术在各行各业中的广泛应用,信息化环境相对于纸质账簿环境,对审计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对于如何在信息技术环境下顺利开展审计工作,新审计准则作出了明确规定,增加了信息系统审计有关的内容。包括:审计人员职业胜任能力包括了对信息技术方面整体胜任能力的要求;审计人员要调查了解被审计单位相关信息系统及其电子数据情况,并从从一般控制和应用控制两方面了解信息系统控制情况;审计人员在判断重要性时,要关注信息系统设计缺陷;确定审计事项和审计应对措施包括评估对信息系统的依赖程度,检查相关信息系统的有效性、安全性;审计人员获取的电子审计证据包括与信息系统控制相关的配置参数、反映交易记录的电子数据等;审计发现被审计单位信息系统存在重大漏洞或者不符合国家规定的,应当责成被审计单位在规定期限内整改。信息技术的应用促进了信息系统审计方式的产生和发展,信息系统审计已日益受到各级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的重视。但由于起步较晚,尚未形成系统的信息系统审计准则和标准,限制了其发展速度。而新审计准则为在审计工作中如何开展信息系统审计指明了方向。 二、新准则对审计实践的指导作用 审计准则是审计理论与审计实践联结的纽带和桥梁,新审计准则有着很强的实践性特点。在新准则颁布实施后,我们在审计实践中积极贯彻执行,尤其是对新增内容加以重点关注。实践表明新审计准则对于保证审计项目质量,拓宽审计人员思路,创新审计方法有积极的作用。如在2011年上半年开展的某街道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中,审计组将绩效理念贯穿于经济责任审计全过程中,通过实地观察、统合分析,重点关注街道城市管理、社区民生等资金投入所产生的社会效益,作为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评价的重要方面,取得了较好的审计成效。又如下半年开展的我区某乡镇医院绩效审计中,审计组不仅对医院固定资产增长率、净资产收益率、职工平均业务收入、管理费用占总支出的比率、偿债能力等医院各项经济效益指标进行了分析,同时通过问卷调查、统计分析等方法对医院开展公共卫生服务质量、执行基本药物制度的成效等社会效益情况进行了深入审计。三、以新准则为方向指引,提升个人素质面对越来越复杂的社会经济新形势,社会对审计工作提出更高的时代要求和现实诉求。而这一切,最后必将落实到每一名审计人员身上。作为全国成千上万审计工作者的一员,在今后的审计工作中,首先要在思维方式上有所创新,破除专注微观、就事论事的思维定式,树立从宏观着眼、胸怀全局、善于从实际出发的思想;树立信息化思维方式,信息化时代需要人们具备与之相适应的信息化思维,它有助于人们在获取、控制、运用信息方面做出正确的抉择。对审计人员而言,信息化思维方式是开展信息系统审计,创新计算机审计方法的基础。其次在审计方法上,要破除盲人摸象、凭经验查账的落后习惯,树立总体把握、系统分析的审计模式,炼就对事物的综合分析评判能力、大局把握能力;注重揭示问题发生的深层次原因,从完善制度和机制方面提针对性建议。第三要加强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当前,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知识的时代、信息的时代、竞争的时代。如果不学习,就跟不上经济社会的形势,把握不了发展趋势,驾驭不住审计工作的大局。因此,除掌握必要的会计审计专业技能,还必须学习经济学、社会科学、法律、信息技术等各方面的知识,不断完善自身知识结构,紧跟时代和审计发展的步伐。

新审计准则体系特点及变化

新审计准则体系的主要特点 (一)提高准则理解和执行的一致性 本次修订充分借鉴了国际审计与鉴证理事会明晰项目的成果,除对16项准则的内容进行实质性修订外,还对全部38项审计准则按照新的体例结构进行了改写。新的体例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科学设定审计工作目标。每项准则都单设一章“目标”,明确提出注册会计师执行该准则时应实现的目标,发挥“目标”对注册会计师审计工作的导向作用,体现了目标导向的审计准则制定原则。 二是明确审计工作要求。每项准则中都单设一章“要求”,“要求”是注册会计师实现目标的规定动作,统一以“注册会计师应当”表述。整套审计准则共有586条要求。 三是重塑结构。修订后的准则由以下5部分构成:“总则”、“定义”、“目标”、“要求”和“附则”。原审计准则中的解释说明材料作为应用指南。修订后的整套审计准则为12万字,缩减了篇幅,解决了“要求”淹没在冗长的审计准则中的问题。制定的应用指南共约32万字,较好地解决了原则导向的审计准则带来的可操作性差问题。 按照新的体例结构改写后的审计准则体系,有利于提高审计准则理解和执行的一致性,有利于监管机构开展更有针对性的监管。 (二)全面体现风险导向审计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是对传统风险导向审计的改进,以系统论和战略观为指导思想,要求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以重大错报风险的识别、评估和应对为审计工作的主线,运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审计思路,掌握企业可能存在的重大错报风险,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分配审计资源,做到有的放矢,提高审计效率。 突出强调风险导向审计是我国2006年审计准则的一大特点。现行的《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11号——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并评估重大错报风险》和《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31号——针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实施的程序》集中体现了风险导向审计理念,建立了风险导向审计的概念框架。由于当时部分国际审计准则没有完全贯彻风险导向审计的理念,我们在起草我国审计准则时,部分审计准则也受到影响。 本次修订审计准则,进一步强化了风险导向审计的思想,除修订核心风险审计准则外,对其他审计准则也作出修改,将风险导向审计理念全面彻底地贯彻到整套审计准则中。例如,对关联方、会计估计、公允价值、对被审计单位使用服务机构的考虑等准则,强化重大错报风险的风险识别、评估和应对,摆脱原来的审计程序导向思维;对函证、分析程序等准则,从风险识别、评估和应对的高度要求注册会计师考虑是否实施及如何实施这些程序;对特殊目的审计报告类准则,在描述注册会计师所做审计工作时强调风险导向审计思想等。本次修订后,风险导向审计的理念将充分体现到整套审计准则体系中的每项审计准则中,避免了准则体系的内在不一致。 (三)增强识别舞弊风险的有效性 新审计准则对注册会计师发现和报告舞弊的责任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即,注册会计师有责任按照审计准则的规定实施审计工作,获取财务报表在整体上不存在重大错报的合理保证,无论该错报是由于舞弊还是错误导致。新审计准则以积极的姿态,设定了注册会计师发现舞弊的责任,明确地指出舞弊与财务报表错报的固有联系。审计的目标是对财务报表是否存在影响信息使用者决策的重大错报发表审计意见,既然重大舞弊通常会导致财务报表重大错报,合理保证发现导致财务报表重大错报的舞弊就不是注册会计师的份外之事,而是应尽职责。 此外,新审计准则还对注册会计师如何履行这一职责提供了更详细的指导和要求,包括要求注册会计师积极主动地识别、评估和应对舞弊发生的风险,包括保持职业怀疑态度、

国家审计新准则解读

国家审计新准则解读 孙宝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审计准则》(以下简称新准则),已于2010年7月8日经审计长会议审议通过,2010年9月1日刘家义审计长签署审计署第8号令予以公布,并将自2011年1月1日起施行。新准则涉及面广、内容多,为便于引导学习、扩大宣传和促进贯彻落实,2010年11月15日我曾在审计署视频培训会上作过解读,主要是对新准则的内容作了一些概括和提示。现将此解读提纲稍加整理,刊登出来,仅供参考。解读采用我认为易于简化和记忆的“四六句”、顺口溜形式,更可能词不达意,或以偏概全。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本着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精神,对新准则先作三个层面的概括,然后再作较具体的解读。 ——从新旧准则关系角度概括:新准则八号令,全部条目二百整;所有规范成一本,廿八规定变废品。 上段概括的意思是: (1)“新准则”,即最新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审计准则》,之所以称之为新,是与以往国家审计准则相对而言的。过去十多年来,审计署曾先后数次颁布过若干审计准则,而这是最新版本。“八号令”,是本次颁布审计准则审计长令的序号。特别要指出的是,2004年曾有审计长六号令,颁布了《审计机关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办法(试行)》。通常简称“六号令”,代指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办法(试行)。这里则可以用“八号令”代指新准则。 (2)“六号令”内容正好一百条,也常用“一百条”代指“六号令”。而新准则条目数正好扩大一倍,为二百条。为便于对比和记忆,也可以把新准则简称“二百条”。 (3)按常规做法,审计准则可分为业务准则、职业道德准则、审计质量控制准则、审计人员培训准则等等,而业务准则又可以进一步分为一般准则和若干具体准则。我们过去的审计准则不完全这样分类,但是分开来的。“六号令”将质量控制问题集中在一起,但并未明确与其他准则的关系,更没有明确废止其他审计准则或相关规定。“六号令”在施行过程中,感觉倒有一大便利,相关问题统统在一个规定中便可找到。在这个成功做法的基础上,“八号令”将所有审计准则全部集结为一本,便于学习,更便于掌握和实际使用。 (4)新准则是在总结继承过去做法和经验的基础上制定的,其附件同时废止了以往相关的二十八项审计准则等规范性文件,所以,在此特别强调了“廿八规定变废品”。以后工作中要注意克服惯性,不再使用已经废止的准则,而是完全彻底实施新准则。 ——从新准则地位和特征角度概括:承接法规更细化,理论实践融一体;所有规范全包括,各种业务均适用;中外经验相贯通,三类审计互兼容。 上段概括的意思是: (1)审计必须依法进行,即依照审计法、审计法实施条例等法律法规进行审计。但法律法规要求比较总括,还需要承接这些法律法规,作出更具体的、具有可操作性的部门规章,这就是新的审计准则。新准则是依法制定的更具可操作性的广义法律法规的组成部分。 (2)审计理论来源于审计实践又用于指导审计实践。近些年审计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在新准则中得到了较好体现,如“发挥审计保障国家经济和社会健康运行的‘免疫系统’功能”,在准则中作出了明确的规定,较好地体现了审计准则的科学性。作为行为规范和职业标准,新准则也更具实用性。特别是与以

解析新审计准则的四大变化(一)

解析新审计准则的四大变化(一) 【摘要】2007年1月实施的《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对我国注册会计师的审计工作产生了诸多的影响。相比较于旧准则,新审计准则在四个方面有了重大变化,本文就这些变化进行深入的剖析。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颁布了《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简称新审计准则),共计48个项目,这在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建设中是第一次大规模地、集中地进行的准则制定、修改和颁布。中国审计准则与国际审计准则趋同,向全世界发出了一个清晰的信号,那就是中国的会计职业界致力于提高透明度和执行高水准的执业准则,这不仅有利于会计职业,更为重要的是有利于中国民众和整个中国经济。新发布的审计准则与旧的审计准则相比,主要有以下几大变化。 一、新审计准强调风险导向审计的实施 随着审计环境的变化和实践的发展,国际审计准则对原有的审计风险模型进行了改进。国际审计与鉴证准则理事会于2003年10月发布了四项审计风险准则,强调了注册会计师在实施审计的过程中,必须重视对重大错报风险的充分识别和评估,并针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设计和实施控制测试和实质性测试程序。 新审计准则体现的是风险导向审计。在新的审计准则中,审计风险取决于重大错报风险和检查风险,审计风险是两者的综合风险。改变后的审计风险模型让注册会计师从更高的层次上把握重大错报风险,它要求注册会计师必须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包括内部控制),以充分识别和评估会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并针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设计和实施控制测试与实质性测试程序。为了更好地指导注册会计师有效地识别、评估和应对审计风险,准则框架体系全面渗透着风险审计理念,要求注册会计师与责任的审计准则,下至有关审计证据、利用其他主体的工作和审计结论与报告的审计准则,无不强调对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的了解、评估和应对。 笔者认为,风险导向审计的推行对审计工作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其中最直接、影响最为重大的是对审计职业判断的影响。首先,提高了对职业判断主体即审计人员的要求。对于实施审计的注册会计师而言,无论是对被审计单位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还是将风险划分为报表层和认定层两个层次,对注册会计师本身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都有较高的要求。对重大错报风险的全程关注,不仅要求注册会计师具备很高的专业技能水平,丰富的执业经验,还要求他们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如经济法规、经营管理、生产工艺和流程、评估知识等,要求注册会计师具有广博的知识和敏锐的判断力。其次,提高了对职业判断的微观环境即会计师事务所的要求。风险导向审计要求全程关注报表重大错报风险,并将风险评估作为整个审计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可见,能否合理评估报表重大错报风险,将成为评价事务所及其专业胜任能力和审计质量的关键因素。事务所如何在评估重大错报风险的同时加强对审计质量的控制,落实对单项审计业务的质量控制责任;如何使三级复核制度更为合理有效的发挥作用以实现对审计质量的控制,都是需要深入考虑和仔细研究的问题。 二、审计证据具体准则发生了很大变化 新审计准则与原有的独立审计准则体系相比有较大幅度的修订,《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01号——审计证据》(以下简称1301号)取代原《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5号——审计证据》(以下简称第5号)。原准则由总则、一般原则、取证方法、附则四章组成;新准则分为总则、审计证据的充分性、适当性、获取审计证据时对认定的运用、获取审计证据的审计程序、附则五章内容。补充了获取审计证据时对认定的运用一章。从具体内容来看,新准则的改进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审计证据获取方法的全面性 旧准则中所列举的七大方法:检查、监盘、观察、查询及函证、计算及分析性复核侧重于实

审计准则解读(2017)

审计准则解读(2017) 一、单选题 1、如果注册会计师认为有必要获取一项或多项其他书面声明,以支持与财务报表或者一项或多项具体认定相关的其他审计证据,应要求管理层提供。其中的其他书面声明不包括()。 A、关于财务报表的额外书面声明 B、关于提供注册会计师信息的额外书面声明 C、关于管理层责任的书面声明 D、关于特定认定的书面声明 A B C D 【正确答案】C 【您的答案】C[正确] 【答案解析】其他书面声明包括:1.关于财务报表的额外书面声明;2.关于提供注册会计师信息的额外书面声明;3.关于特定认定的书面声明。其他书面声明可能是对关于管理层责任的书面声明的补充,但不构成其组成部分(不能代替要求的书面声明)。 2、注册会计师对审计意见承担()。 A、保留意见 B、无法表示意见 C、全部责任 D、部分责任 A B C D 【正确答案】C

【您的答案】C[正确] 【答案解析】注册会计师对审计意见承担全部责任。 3、注册会计师的责任是,就管理层在编制财务报表时运用持续经营假设的()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并得出结论,并根据获取的审计证据就被审计单位持续经营能力是否存在重大不确定性得出结论。 A、充分性 B、恰当性 C、适当性 D、合理性 A B C D 【正确答案】C 【您的答案】C[正确] 【答案解析】注册会计师的责任是,就管理层在编制财务报表时运用持续经营假设的适当性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并得出结论,并根据获取的审计证据就被审计单位持续经营能力是否存在重大不确定性得出结论。 4、当《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401号——对集团财务报表审计的特殊考虑》适用时,通过说明下列事项,不属于进一步描述注册会计师在集团审计业务中的责任的是()。 A、注册会计师的责任是就集团中实体或业务活动的财务信息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以对合并财务报表发表审计意见 B、注册会计师负责指导、监督和执行集团审计 C、注册会计师对审计意见承担全部责任 D、说明在按照审计准则执行审计工作的过程中,注册会计师运用职业判断,并保持职业怀疑

解读《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审计报告》之变化(一)

解读《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审计报告》之 变化(一) [摘要] 为了加深大家对新审计准则中审计报告部分修订内容的理解,本文对新旧准则进行了对比,就准则名称、审计意见形成、审计报告内容、审计报告类型、审计报告日期等方面进行了解读。 [关键词] 审计报告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独立审计具体准则变化 一、准则名称解读 准则名称由原来的《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7号——审计报告》改为了《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501号——审计报告》和《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502号——非标准审计报告》,由原来的一个准则分成了两个新准则。名称上增加了主体“中国注册会计师”,强调了其责任,同时把审计报告分成了标准审计报告和非标准审计报告两部分。 二、审计意见的形成解读 新准则与原准则相比,在“第一章:总则”与“第二章:审计报告的基本内容”之间,新增加了一章“审计意见的形成”,对如何进行财务报表评价,形成审计意见做了明文规定。该章包括以下内容: 1.注册会计师应当评价根据审计证据得出的结论,以作为对财务报表形成审计意见的基础。 2.在对财务报表形成审计意见时,注册会计师应当根据已获取的审计证据,评价是否已对财务报表整体不存在重大错报获取合理保证。 3.在评价财务报表是否按照适用的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的规定编制时,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下列内容:(1)选择和运用的会计政策是否符合适用的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并适合于被审计单位的具体情况;(2)管理层作出的会计估计是否合理;(3)财务报表反映的信息是否具有相关性、可靠性、可比性和可理解性;(4)财务报表是否作出充分披露,使财务报表使用者能够理解重大交易和事项对被审计单位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影响。 4.在评价财务报表是否做出公允反映时,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下列内容:(1)经管理层调整后的财务报表,是否与注册会计师对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的了解一致;(2)财务报表的列报、结构和内容是否合理;(3)财务报表是否真实地反映了交易和事项的经济实质。 三、审计报告基本内容解读 新准则规定审计报告的基本内容与原准则相比,取消了范围段,而在引言段和审计意见段之间另加了“管理层对财务报表的责任段”和“注册会计师的责任段”两段。原来在引言段中提及的“会计报表的编制是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的责任,注册会计师的责任是在实施审计程序的基础上对会计报表发表意见”,现被分别在上述两新增段落中进行具体表述,加以强调。其中:

国有企业审计准则

国有企业财务审计准则[试行] 颁布单位:审计署 发文字号:审法发[1999]10号 颁布时间:1999-01-12 实施日期:1999-01-12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审计内容与目标 第三章审计程序 第四章审计方法 第五章附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规范审计机关对国有企业(以下简称企业)的财务审计工作,提高审计质量,控制审计风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以下简称《审计法》)及其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审计基本准则》(以下简称《基本准则》)和其他有关企业审计的规定,制定本准则。 第二条审计机关依照《审计法》及其实施条例,以及其他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的职责、权限和程序,独立行使对企业的审计监督权,以法律、法规和国家其他有关财务收支的规定,评价被审计企业的资产、负债、损益的真实、合法、效益,处理、处罚其违反国家规定的行为。

第三条审计组及其审计人员在编制企业财务审计方案或者评价审计结果时,应当运用重要性原则,凭借专业判断,评估被审计企业会计报表或者会计报表中的单个项目反映的会计信息存在错报或者漏报的可能性,以及这种可能性对审计风险的影响程度,初步判断审计项目的重要性水平,并据以合理确定所需收集审计证据的数量,以便降低审计风险,确保审计工作质量。 本准则所称重要性,是指被审计企业会计报表中存在的错报或者漏报的严重程度,这一程度在特定环境下可能会影响审计目标的实现和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判断或者决策。 第四条审计机关及其审计人员对企业资产、负债、损益进行审计时,应当遵循法律、法规和国家审计准则的规定,在确定审计范围和审计方法、选择测试和审计程序、评价和报告审计结果时,应当运用专业判断,保持应有的专业谨慎。 第五条审计机关及其审计人员对企业资产、负债、损益进行审计时,被审计企业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及时向审计组及其审计人员全面提供真实、完整的会计资料和其他相关情况,并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配合审计工作,是被审计企业法定代表人和其他有关人员的责任。 按照法律、法规和国家审计准则规定的审计范围、程序和方法,发现并揭露可能导致会计资料严重失实的违法、违规行为,是审计组及其审计人员的责任。 由于被审计企业不向审计组及其审计人员提供企业真实、完整的会计资料和其他相关情况,而审计组及其审计人员受法定职责、权限和检查手段的局限,无法揭示被审计企业会计报表反映会计信息的真实情况,作出完整、正确的审计结果,被审计企业法定代表人以及其他有关人员,应当对由此造成的后果承担责任。

《国家审计准则》试题.doc

《国家审计准则》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国家审计准则》(以下简称准则)中指导性条款( )。 A、应当 B、不得 C、可以 D、需要 2.()是指反映财政收支.财务收支以及有关经济活动 A、真实性 B、合法性 C、效益性 D、合规性 )是对审计证据质量的衡量。 的信息与实际情况相符合的程度。 A、相关性 B、可靠性 C、适当性 D、充分性 4、审计人员执行审计业务时,应当保持应有的审计() A、独立性 B、合法性 C、客观性 D、公正性 5、审计机关对(),可以不进行可行性研究。 A、必选审计项目 B、初选审计项目 C、自选审计项目 D、年度计划项目 6.审计组实行()负责制。 A、组长 B、主审 C、协审 D、副组长 7、审计人员在审计实施过程中需要持续关注标准的()。 A、适用性 B、相关性 C、可靠性 D、适当性 8.审计人员应当运用职业判断,根据可能存在问题的性质. 数额及其发生的具体环境,判断其()。 A、重要性 B、必要性 C、严重性 D、有效性 9、某项内部控制设计合理且预期运行有效,能够防止重要 问题的发生,应当测试相关内部控制的( A、可行性 B、健全性 C、效率性 D、有效性 10、()的审计实施方案应当报经审计机关负责人审定。 A、一般项目 B、必审项目 C、重要项目 D、备选项目 1K不同来源和不同形式的审计证据存在不一致或者不能相互印证时,审计人员应当追加必要的审计措施,确定审计证据的

()。 A、适当性 B、可靠性 C、适用性 D、真实性

A 、 B 、 C 主题突出、事实清楚、 事实清楚、定性准确、 主 题突出、事实清楚、 定性准确、内容精炼、 15、 新准则废除了旧准则( A 、 30 B 、 28 C 、 20 16、 新准则于()起施行。 A 、2011 年 1 月 1 日 B 、 C 、2011年3月1日 17、 审计机关应当对其( D 、 定性准确、建议适 当。 内容精炼、 定性准确、 格式规范、 )个。 D 、26 格式规范、反映及时。 内容精炼 反映及时 2010年10月1日 2010年6月1日 )实行审计业务年度考核制度, 12、 审计人员在检查重大违法行为时,应当关注重大违法 行为的高发领域和()。 A 、过程 B 、原因 C 、环节 D 、后果 13. 审计组的审计报告不包括下列基本要素: A 、标题 B 、文号 C 、被审计单位名称 D 、审计项目名称 14. 专题报告应当( 考核审计质量控制目标的实现情况。 A 、业务部门、派出机构 B 、业务部门和下级审计机关 B 、派出机构和下级审计机关 C 、下级审计机关 18. 审计机关实行审计业务质量检查制度,对其( ) 的审计业务质量进行检查。 A 、 业务部门、派出机构和下级审计机关。 B 、 业务部门、派出机构 C 、 业务部门和下级审计机关 D 、 业务部门 19. 经济责任审计报告应当征求( )。 A 、 被审计单位、被审计人员的意见 B 、 被审计单位.被审计人员的意见和干部监督管理部门的意见

新修订的国家审计准则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新修订的国家审计准则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研究 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审计准则》在借鉴国内外审计前沿理论与实务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多年的审计实践,对审计业务流程和基本程序作了全面、系统的规范,内容丰富,体系完备,对于规范审计执法行为、保证审计质量、防范审计风险、发挥审计保障国家经济和社会健康运行的“免疫系统”功能具有重要作用。但新审计准则的超前性、创新性,与我国审计现实存在一定的差距,对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的适用与执行提出了挑战。本文将着重从审计独立性内容不完整、绩效审计操作性不强、外聘人员参与形式依据不充分、分级质量控制体例不完备、简易程序未授权等方面展开论述,揭示新审计准则法条规定中存在的问题与漏洞,分析原因,提出对策,促进新审计准则内容的进一步完善,更好地发挥对审计实践活动的适用性与指导性作用。 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审计准则》(以下简称《审计准则》)已于2011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审计准则》是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履行法定审计职责的行为规范,是执行审计业务、获取审计证据、形成审计结论、出具审计报告的职业标准和行动准绳,也是衡量审计质量的基本尺度。因《审计准则》仅实施了五个月,与审计实践活动正处于参照、适应的磨合期,矛盾与问题还未完全呈现,所以笔者就《审计准则》条文规定上的欠缺以及执行中初步显示的苗头性问题进行探讨,以此推动《审计准则》的进一步完善,更好地指导审计实践活动,促进审计事业的科学发展。 一、关于审计独立性 独立性是审计的本质与灵魂,是审计质量的决定性因素。依法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是审计工作的根本要求。从内容上,独立性包括实质独立和形式独立,两者不可或缺;从适用对象看,包括审计人员的独立和审计机关的独立。审计人员的独立性,是指审计人员与其他个人、单位之间的关系;审计机关的独立性,是指审计机关与其他所有机关(包括与立法机关、司法机关、行政机关以及其他审计机关之间) 的关系。《宪法》、《审计法》、《审计法实施条例》分别从审计机关的组织和领导体制、审计职责和权限、审计经费和审计人员履行职务的保护等方面,对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依法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作出了原则性规定。《审计准则》在吸取上述立法经验的基础上,对审计人员独立性的要求进一步细化,列举了审计人员可能损害审计独立性的情形,指出了审计机关如何避免损害审计独立性所采取的具体措施,为促进审计人员维护审计独立性创造了制度基础,有利于防范因审计主体不适格带来的审计风险,这也是《审计准则》修订的一大亮点。但同时发现,《审计准则》中关于审计独立性方面仍存在三个问题: 一是未具体明确对审计人员未严格履行审计独立性要求的责任追究机制,只规定了“审计机关对审计人员违反法律法规和本准则的行为,应当按照相关规定追究其责任”的含糊条款,而纵观《审计法》、《审计法实施条例》的法律责任部分,对审计人员的责任追究仅有唯一的一个条款,而且是对滥用职权、玩忽职守、泄露秘密进行追究。致使《审计准则》的独立性责任追究机制成为空谈,这既不利于审计人员树立严格规范的审计独立意识和责任追究意识,也容易造成准则中独立性条款的制度设想落空。因此,应在《审计准则》中明确违反审计独立性原则的具体追究机制,严肃审计独立性行为的规范与执行。 二是对于审计机关的独立性以及审计机关领导的独立性只字未提,只是在第十二、十三条对于审计机关履行审计职责的资格条件作了简略的规定,也未能作出详细的制度设计和规范措施。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由现行的审计体制决定的。根据《宪法》第91、109条规定,我国审计模式采用的是行政型国家审计,即审计机关是隶属于政府的行政部门,行使的是行政权力;审计机关归各级政府领导,同时又受政府委托,对各级政府及其部门进行审计监督,从本质上看,具有政府内部审计监督的性质,使得审计独立性变成在有限范围内的独立性,是相对的独立性,审计机关的独立性势必会因为人员选用与提拔、经费预算、组织机构设置等受到影响,审计机关领导人也会因为职务升迁、人情面子等主客观原因,通过权力的层级控制损害审计独立性,影响审计质量的提高。因此,在无法改变现行审计体制的情况下,应借助《审计准则》出台的契机,对审计机关独立性可能受损的情形、审计机关领导人独立性可能受损的情形、应采取的

国家审计准则(审计署令8号令)

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令 第8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审计准则》已经审计署审计长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1年1月1日起施行。 审计长刘家义 二○一○年九月一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审计准则 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 第三章审计计划 第四章审计实施 第一节审计实施方案 第二节审计证据 第三节审计记录 第四节重大违法行为检查 第五章审计报告 第一节审计报告的形式和内容 第二节审计报告的编审 第三节专题报告与综合报告 第四节审计结果公布 第五节审计整改检查 第六章审计质量控制和责任 第七章附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规范和指导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执行审计业务的行为,保证审计质量,防范审计风险,发挥审计保障国家经济和社会健康运行的“免疫系统”功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实施条例》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准则。 第二条本准则是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履行法定审计职责的行为规范,是执行审计业务的职业标准,是评价审计质量的基本尺度。 第三条本准则中使用“应当”、“不得”词汇的条款为约束性条款,是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执行审计业务必须遵守的职业要求。 本准则中使用“可以”词汇的条款为指导性条款,是对良好审计实务的推介。 第四条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执行审计业务,应当适用本准则。其他组织或者人员接受审计机关的委托、聘用,承办或者参加审计业务,也应当适用本准则。 第五条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执行审计业务,应当区分被审计单位的责任和审计机关的责任。 在财政收支、财务收支以及有关经济活动中,履行法定职责、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并实施内部控制、按照有关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编报财务会计报告、保持财务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是被审计单位的责任。 依据法律法规和本准则的规定,对被审计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以及有关经济活动独立实施审计并作出审计结论,是审计机关的责任。 第六条审计机关的主要工作目标是通过监督被审计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以及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推进民主法治,促进廉政建设,保障国家经济和

新审计准则各科目实质性审计程序

新审计准则实质性审计程序 1001库存现金实质性审计程序 1.核对现金日记账期末余额与总账数。 2.监盘库存现金,编制“库存现金盘点表”。 3.将库存现金盘点金额与现金日记账余额进行核对,如有差异,是否要求被审计单位查明原因并作适当调整,如无法查明原因,是否要求被审计单位按管理权限取得批准后作出调整。 4.在非资产负债表日进行盘点时,应调整至资产负债表日的金额。 5.若有充抵库存现金的借条、未提现支票、未作报销的原始凭证,应在盘点表中注明,并作必要的调整。 6.抽取大额现金收支原始凭证进行测试,检查内容的完整性,有无授权批准,并核对相关账户的进账情况。 7.抽查资产负债表日前后若干天的大额现金收支凭证进行截止测试,如有跨期收支事项是否作适当调整。 8.对于非记账本位币的现金,应检查折算汇率的正确性。 9.针对识别的舞弊风险等特别风险,应实施追加的审计程序。(如在期末或接受期末时对现金进行监盘等) 10.验明现金列报的恰当性。 1002银行存款实质性审计程序 1.实施货币资金的起步审计程序。(获取或编制银行存款明细表,并与总账和银行存款日记账核对) 2.实施实质性分析程序。包括编制货币资金收支金额汇总表、编制现金比率分析表等. 3.获取银行对账单、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并与日记账核对。查明银行存款余额差异原因,作出记录或作适当调整。 4.检查未达账项的真实性以及资产负债表日后的进账情况,并对应于不应于资产负债表日前进账的重大事项进行调整。 5.抽查对账单,将其与银行日记账核对,确定是否存在未入账的情况。 6.对银行存款账户发函询证。 7.查明大额定期存款或限定用途存款的实际情况。 8.关注各银行存款账户余额的可收回性。在有确凿证据表明存款已经部分或全部不能收回的情况下,是否提请被审计单位作出调整。 9.抽取大额的或有疑问的银行存款收支原始凭证进行测试,检查内容是否完整,有无授权批准,并核对相关账户的进账情况。 10.对非记账本位币的银行存款进行检查以确定折算汇率的正确性。 11.结合上年工作底稿复核银行存款账户的完整性。 12.抽查资产负债表日前后若干天的大额银行存款收支凭证进行截止测试。 13.列明不符合现金及现金等价物条件的银行存款。 14.针对识别的舞弊风险等特别风险,是否实施追加的审计程序。(如调查已注销银行账户的恢复使用情况;直接向被审计单位的顾客询问或函证付款日或退货情况等)15.验明银行存款列报的恰当性。 1015其他货币资金实质性审计程序

新审计准则执业规范常见问题解答

新审计准则执业规范常见问题解答 本期小编摘取对《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504号——在审计报告中沟通关键审计事项》(以下简称“1504号审计准则”)和《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501号——对财务报表形成审计意见和出具审计报告》(以下简称“1501号审计准则”)的解读如下: 1504号审计准则准则内容摘要:该准则用以规范注册会计师如何确定关键审计事项以及如何在审计报告中沟通关键审 计事项,包括沟通的内容和形式。1504号审计准则适用于对上市实体整套通用目的财务报表进行审计,以及注册会计师决定或委托方要求在审计报告中沟通关键审计事项的其他 情形,或者是法律法规要求注册会计师在审计报告中沟通关键审计事项的情形。常见问题 问题一为什么要求注册会计师从与治理层沟通过的事项中 选取关键审计事项 答:1504号审计准则将关键审计事项定义为注册会计师根据职业判断认为对本期财务报表审计最为重要的事项。关键审计事项从与治理层沟通过的事项中选取。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51号——与治理层的沟通》要求注册会计师与被审计单位治理层沟通审计中发现的事项,包括注册会计师对被审计单位会计实务(包括会计政策、

会计估计和财务报表披露)重大方面的质量的看法,审计工作中遇到的重大困难、已与管理层讨论或需要书面沟通的审计中出现的重大事项等。由于与治理层或其下属委员会的沟通通常构成注册会计师与被审计单位内部最高层级的沟通,且这些事项通常对注册会计师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或对财务报表形成审计意见构成挑战,影响注册会计师的总体审计策略以及对这些事项分配的审计资源和审计工作力度,或需要进行会计师事务所内部或外部的咨询,也是质量控制复核人员在复核时需要考虑的事项,因而这些事项也是财务报表使用者特别感兴趣的领域。但是,除导致注册会计师对财务报表发表非无保留意见的事项外,这些事项虽较多与财务报表中披露的事项相关,却并没有体现在注册会计师出具的审计报告中。基于通过提高已执行审计工作的透明度增加审计报告的沟通价值的宗旨,1504号审计准则要求注册会计师从与治理层沟通过的事项中选取对本期财务报表审计最为重要的事项,即关键审计事项,并在审计报告中向财务报表使用者沟通这些事项。 问题二1504号审计准则要求注册会计师首先从与治理层沟通过的事项中确定在执行审计工作时重点关注过的事项,然后从中确定哪些事项对本期财务报表审计最为重要,从而构成关键审计事项。在确定重点关注过的事项时,是否需要将导致特别风险的交易或事项均确定为重点关注过的事项

最新审计准则

审计准则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01号 ——财务报表审计的目标和一般原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规范注册会计师执行财务报表审计业务,明确财务报表审计的目标和一般原则,制定本准则。 第二条本准则适用于注册会计师执行财务报表审计业务。 第三条按照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以下简称审计准则)的规定对财务报表发表审计意见是注册会计师的责任;在被审计单位治理层的监督下,按照适用的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的规定编制财务报表是被审计单位管理层的责任。 财务报表审计不能减轻被审计单位管理层和治理层的责任。 第二章财务报表审计的目标 第四条财务报表审计的目标是注册会计师通过执行审计工作,对财务报表的下列方面发表审计意见: (一)财务报表是否按照适用的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的规定编制; (二)财务报表是否在所有重大方面公允反映被审计单位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11号——审计业务约定书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规范审计业务约定书的内容以及审计业务的变更,制定本准则。 第二条本准则适用于注册会计师执行财务报表审计业务。

第三条本准则所称审计业务约定书,是指会计师事务所与被审计单位签订的,用以记录和确认审计业务的委托与受托关系、审计目标和范围、双方的责任以及报告的格式等事项的书面协议。 第四条注册会计师应当在审计业务开始前,与被审计单位就审计业务约定条款达成一致意见,并签订审计业务约定书,以避免双方对审计业务的理解产生分歧。 如果被审计单位不是委托人,在签订审计业务约定书前,注册会计师应当与委托人、被审计单位就审计业务约定相关条款进行充分沟通,并达成一致意见。 第二章审计业务约定书的内容 第五条审计业务约定书的具体内容可能因被审计单位的不同而存在差异,但应当包括下列主要方面: (一)财务报表审计的目标; (二)管理层对财务报表的责任; (三)管理层编制财务报表采用的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 (四)审计范围,包括指明在执行财务报表审计业务时遵守的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以下简称审计准则); (五)执行审计工作的安排,包括出具审计报告的时间要求; (六)审计报告格式和对审计结果的其他沟通形式; (七)由于测试的性质和审计的其他固有限制,以及内部控制的固有局限性,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某些重大错报可能仍然未被发现的风险; (八)管理层为注册会计师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和协助;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