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鲁教版地理 必修三导学案学案

鲁教版地理 必修三导学案学案

鲁教版地理 必修三导学案学案
鲁教版地理 必修三导学案学案

第一单元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第一节认识区域

【学习目标】

1.知道区域的含义、特点、划分目的、区域的分类等

2.能说出我国各个省级行政区域的名称

【学习重点、难点】区域的特征

【自主学习1】

一、认识区域

1.区域的含义

(1)概念: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是人们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划分出来的。

具有一定的____________、形状、范围或界线,有明确的_____________特征 (2)特点

内部某些特征_________________,并与其他区域有所区别

指标:可采用_____________指标,也可采用_____________指标;

(3)划分

可按自然要素特征划分,也可按人文要素特征来划分

目的:了解各区域之间的差异,______________地对区域加以开发利用

【问题探究1】

1.所有的区域都有明确的界线?

2.干湿区的划分属于单一指标还是综合指标呢?

【对点练习1】

读下图,回答1~3题。

1.上图能正确表达出的区域特征为( )

A.区域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 B.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

C.区域可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D.区域的边界是明确的

2.半干旱地区多是草原放牧区,湿润半湿润地区多是农业区,这反映出地理环境影响着区域的( )

A.发展水平B.生活特点C.发展方向D.发展条件

3.地处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上的淮安市于2008年8月正式开工建设南北地理分界线标志园,右图为标志园内分界线标志物模型。该标志物应位于上图中的( ) A.① B.② C.③ D.④

【自主学习2】

2

3.

(1)___________:区域内部各地理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2)____________:任何一个区域内部都有其相对一致性,但各个区域之间普遍存在着

差异性。

(3)____________:区域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其他区域有着各种各样的联系,包括

自然要素之间以及自然要素和社会经济要素之间的联系。

【问题探究2】

江苏省可以划分为苏南、苏中和苏北三大区域。读图回答4~5题。

4.该图主要反映区域间的 ( ) Array A.开放性

B.差异性

C.整体性

D.联系性

5.图中劳动密集型产业主要迁移方向( )

A.①→②→③

B.③→②→①

C.②→①→③

D.③→①→②

第二节区域与区域差异

【学习目标】

1.知道不同区域自然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差异的比较方法

2.掌握我国三大自然区的比较

【学习重点、难点】

了解区域比较的方法

【自主学习1】

一、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1.区域差异

(1)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表现

①_____________方面的差异,如:气候、地貌、水文、土壤、植被等;

②_____________方面的差异,如:经济(工业、农业)、社会(人口、城市)、文化等;2.区域差异比较——以日本和英国为例(了解)

【自主学习2】

2. 我国的区域差异

(1)成因????? 地势:西高东低,呈 分布气温:受太阳辐射的影响由南向北 降水:受 的影响由东南向西北 递减

(2)划分指标: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3)具体划分(如图)

①三大自然区名称????? a. b.

c.

②界线

【巩固练习】

根据中央的战略部署,江苏省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确立了对口支援关系。阅读材料,回

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左图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简图,右图为江苏省简图。

(1)试比较新疆和江苏两省区的自然特征。

(2)简述江苏和新疆相互协作对两省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

对江苏的影响:

第三节区域发展阶段与人类活动

【课前检测】

1.如何比较区域差异

2.中国三大自然区的名称、划分依据、差异

【学习目标】

以某区域为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学习重难点】

通过实例,分析认识区域发展具有自身规律,并能说出区域发展的各个阶段以及每个阶段人地关系特点,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课时安排】1课时

【自主学习1】

区域的发展由初期开发到成长壮大,随着资源开发规模的扩大,城市和工业区不断向外扩展,人地关系越来越,从相对走向。区域的发展一般分为四个阶段:、、、

一、初期阶段

阶段特点:区域内往往城镇,空间结构比较,区域的发展往往以

的开发利用为基础,产业结构比较单一。区域内部人地关系。

【问题探究1】

匹兹堡发展为“钢都”的优势区位条件有哪些?

【对点练习1】有关区域发展初期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制约因素多 B.人类对环境的影响较大

C.区域内城镇很少,空间结构比较复杂D.区域内人地关系基本协调

【自主学习2】

二、成长阶段

阶段特点:随着经济的发展,资源开发的规模越来越大,和迅速向外扩展,区域内部和渐趋复杂,呈现由点到面的发展局面,产业由

走向。在这一阶段,人地关系发生很大的变化,开始出现明显的。【问题探究2】

五大湖沿岸工业中心数量和工业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此阶段出现了哪些问题?

【对点练习2】区域由点到面的发展,产业由集聚走向扩散,人地关系出现明显的不协调,这表明区域处于发展的()

A.初期阶段 B.成长阶段 C.转型阶段 D.再生阶段

【自主学习3】

三、转型阶段

阶段特点:成长阶段后期,随着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加重、地价上涨,以及劳动力价格提高等,区域原有优势逐渐,经济增长甚至,产品竞争力下降,效益降低。原先具有的减弱,导致整体呈现衰败、萎缩状态,并带来高失业率、等严重的社会问题。人地矛盾。

【问题探究3】匹兹堡的“困惑”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对点练习3】有关区域发展转型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

A.区域原先具有的聚集效益减弱,区域经济呈现衰败、萎缩状态

B.区域发展面临失业率升高、人口增多等严重的社会问题

C.经济增长加快、产品市场竞争增强

D.人地关系以趋缓和

【自主学习4】

四、再生阶段

阶段特点:一方面,区域经济及企业需要寻找新的发展空间,改变区域的肠液结构。大力发展工业部门,发展产业,以促进经济复苏。

另一方面,大力治理污染,改善生态环境,人地关系逐渐由走向。【问题探究4】

美国“钢都”匹兹堡采取了哪些措施走向了“知识城”?

【对点练习4】

1.有关区域发展再生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

A.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解决大量工人失业问题

B.集中发展原有传统工业,突出主导产业的龙头地位

C.调整产业结构,促使区域经济复苏

D.人地关系逐渐由协调走向紧张

2.为促进区域经济复苏,匹兹堡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是()

A.从重工业向高科技产业方向发展 B.由钢铁工业向汽车工业方向发展

C.由资源密集型工业向劳动密集型工业转变 D.进一步突出钢铁工业的主导地位【巩固练习】

“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秦汉时期的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广人稀,或火耕…”,农业经济远远落后于黄河中下游地区。据此回答1-2题。

1.秦汉时期属于长江中下游区域发展的()

A.初期阶段 B.成长阶段 C.转型阶段 D.再生阶段

2.秦汉时期长江中下游的人地关系是()

A.基本协调 B.开始出现明显不协调 C.环境污染严重 D.生态破坏

3.“钢都”匹兹堡兴起的优势区位条件是()

①丰富的煤铁资源②便利的水陆交通运输③丰富的水能资源④优美的环境条件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读下图,完成4~5题。

4.图示城市在资源开发利用中最突出的问题是()

A.劳动力资源短缺 B.煤炭资源日趋枯竭

C.土地资源减少 D.森林资源锐减

5.加快该地区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的有效途径有

()

①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②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③大力发展水产养殖业④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6.匹兹堡钢铁工业等主导产业的衰退,发生于该区域发展的()

A.初期阶段

B.成长阶段

C.转型阶段

D.再生阶段

7.鲁尔区位于德国西北部,依托区内丰富的煤炭资源发展重化工业,成为世界著名的工业区,在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出现的环境恶化、传统产业衰落、工人失业严重,此时处于鲁尔区发展的哪个阶段()

A.初期阶段

B.成长阶段

C.转型阶段

D.再生阶段

二、判断题:

8.区域发展都是以资源的开发利用为基础,不断成长壮大的。 ( )

9.区域的成长阶段自始自终都面临着资源枯竭、环境污染、

地价上涨等问题。()

10.“钢都”匹兹堡的兴起主要是由于当地有极其丰富的铁矿资源。 ( )

11.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地价上涨等问题发生在成长阶段,在转型阶段基本上已不存在了。()

12.区域发展的四个阶段告诉我们,环境污染不可避免,只能采取“先污染,后治理”的策略。()

三、综合题

13.读“五大湖地区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E是_____________市,有“汽车城”之称的是___________,享有“钢都”之称的是_____________。

(2)图中虚线箭头表示_____________(矿产品)的运输方向,实线箭头表示的是_________(矿产品)的运输方向。

(3)图中以E为中心城市群的形成,意味着该区域发展进入了阶段。二十世纪后半叶,该城市加快了,大力发展,使得市区原来的制造业中心转变为服务中心,意味着该区域发展进入阶段。

第二单元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第一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课前检测】区域发展四个阶段的特点、人地关系。

【学习目标】了解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学习重难点】

1.了解三种人地关系的产生背景、核心思想、影响。

2.能够利用三种人地关系的思想分析说明有关问题,说明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必然性。【课时安排】1课时

【自主学习1】

一、地理环境决定论

1.产生背景:人类社会发展早期,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很低,人类对地理环境的依赖性很大,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也很大。

2.核心思想:决定人类的生理和心理特征,进而决定人类的民族特征、文化发展及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并由此决定的发展,人类只能被动地适应环境。

3.产生结果:束缚了人类的主观。

4.理论评价:过分夸大了对人类的影响。

二、人类中心论

1.产生背景:随着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提高,地理环境决定论受到否定和批判,人地观走向“”。

2.核心思想:把地理环境看做人类活动的场所和任意开发利用的对象,盲目追求征服自然。

3.产生结果:导致了人地关系。

4.理论评价:过分夸大了人的性,是对人地关系的一种极端认识。

【问题探究1】

合作交流教材活动中悲观派和乐观派两种观点,说说你的观点?

【对点练习1】1.下列有关地理环境决定论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地理环境决定论也就是自然环境决定论

B.地理环境决定论产生于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的年代

C.地理环境决定论特别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

D.地理环境决定论认为人只是被动地适应环境

2.人类中心论的思想主张()

A.自然是主宰,人类必须完全适应于自然

B.人类应合理、适度、有效地改造自然

C.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即天人合一

D.人类能依据自己的意愿任意利用和征服自然【自主学习2】

三、人地伙伴论

1.产生前提:20世纪60年代以来,面对日益严峻的、和问题,人类开始反思并逐步构建了人与地理环境的新型关系。

2.核心思想:人类具有自然、自然的能力,地理环境对人类也具有力,人类应当与地理环境建立、互惠共生、的伙伴关系。

3.产生结果: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相互协调和的发展。

4.理论评价:该理论倡导人类在积极认识、遵循和利用规律的基础上,合理、适度、有效地改造自然,谋求人地关系的。

【问题探究2】

试分析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是如何体现可持续发展思想的。

【问题探究3】

下列是我国古代人们关于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些做法或观点①河伯娶亲

②竭泽而渔,岂不得鱼,而明年无鱼。③斩伐养长,不失其时,故山林不童,百姓有余材也。④伏季休渔以上观点分别代表哪种不同的人地关系思想?

【巩固练习】

“广谷大川异制,民生其间者异俗”(《礼记·王制》),“沃土之民不材,瘠土之民向义”(《管子》),以上都是我国古代有关人地关系的思想论述,据此完成1~2题。

1.材料中的两句话反映的是人地关系思想的( )

A.地理环境决定论

B.人类中心论

C.人地相关论

D.人地伙伴论

2.该思想形成于 ( )

A.农业社会时期

B.工业社会时期

C.人类社会早期

D.后工业化时期

3.下列做法符合人类中心论思想的是( )

A.采用生物技术和有机肥料,提高农业单产

B.取缔小煤窑,关闭小造纸厂

C.围湖造田,扩大耕地面积

D.植树造林,绿化环境

我国古代道教就有“天地与我共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天人合一”思想(《庄子·齐物论》)。据此回答4~6题。

4.“天地与我共生,万物与我为一”体现了()

A.环境决定论思想 B.人类中心论思想C.人地相关论思想 D.人地伙伴论思想5.人类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的矛盾,最尖锐的时期是( )

A.自然经济时期 B.采猎文明时期 C.农业文明时期 D.工业文明时期

6.有关人地关系思想演变过程的排序,正确的是()

A.地理环境决定论----人地伙伴论---人地中心论

B.人地中心论---地路环境决定论---人地伙伴论

C.地理环境决定论---人地中心论---人地伙伴论

D.人地伙伴论---地理环境决定论---人地中心论

7.读“洞庭湖的变迁图”,回答:

(1)300年来洞庭湖的面积变化趋势是。洞庭湖面积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

(2)上题所述的人地关系思想的核心是什么?从人地伙伴论的角度考虑,长江流域应该采取的措施是什么?

第二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课前检测】三种人地关系思想的核心思想、局限性或影响。

【学习目标】

1.联系“21世纪议程”,概述可持续发展基本内涵,举例说明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2.认识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个人应具备的态度和责任。

【学习重难点】

1.理解并掌握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基本内涵和四个基本原则。

2.了解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提出到走向行动的历程。

【课时安排】1课时

【自主学习1】

一、理解可持续发展

1.概念:可持续发展指既满足人的需要,又不对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2.内涵:

(1)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不仅重视经济上的增长,更追求的改善和效益的提高,积极倡导生产和消费,以减少对环境的压力。

(2)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发展的目的是改善人类生活质量,提高人类健康水平,创造一个人人享有平等、自由的社会环境。

(3)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包括防治,改善,保护生物多样性等,特别是保证以可持续的方式使用自然资源,因为自然资源的高效与永续利用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问题探究1】“财富的多少”与“生活质量的高低”分别属于哪一方面的可持续发展?财富多了,生活质量就一定好吗?为什么?

【对点练习1】判断题

1.促进经济的增长就是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包括生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自主学习2】

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1.公平性原则:是可持续发展观与传统模式的根本区别之一。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是资源分配在和上都应体现公平,又称“公平”和“公平”。

2.持续性原则:其核心是指人类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在不超越和的基础上,保持发展的持续性。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相互协调。

3.共同性原则: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球发展的总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全球必须采取,建立良好的国际秩序和合作关系。

4.阶段性原则:可持续发展是一个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推进的过程。目前,发展中国

家基本处在可持续发展的阶段,仍以为主要目标,而发达国家已处于可持续发展的阶段,、社会与的协调发展成为其主要目标,在资源与环境保护方面应承担更多的责任与义务。

三、可持续发展:从概念到行动

《21世纪议程》第一次把理论和概念推向行动。其要求把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优先解决的问题,并强调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

【对点练习2】作为一名有社会责任感的中学生,举手之劳可以做的有()

①用淘米水浇花②步行或骑自行车上学③用洗衣服的水冲厕

④使用一次性餐具⑤大量互赠明信片贺卡⑥分类投放垃圾

⑦用塑料袋购物⑧使用节能灯

A. ①③④⑥⑧ B.②③⑤⑥⑧ C.①②③⑥⑦ D.①②③⑥⑧【问题探究2】1979年世界环境日主题“为了儿童——没有破坏的发展”2001年世界环境日主题是“世间万物,生命之网”以上两个主题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什么原则?

【问题探究3】在全球可持续发展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是否承担相同的责任?原因是什么?

【巩固练习】

1.下列关于“可持续发展”的认识,正确的是()

A.停止开采不可再生资源,为子孙积累巨大财富

B.加大加快各类可再生资源的开采力度

C.控制人口增长,使人口数量维持在目前的水平

D.在资源开发利用时,不能危害未来人类的生活需要

2.能促使可持续发展从观念走向实践的社会行为是 ( )

A.大量使用聚乙烯塑料饭盒 B.推广使用—次性筷子

C.垃圾分类回收利用 D.不使用非可再生资源

3.“竭泽而渔,岂不得鱼,而明年无鱼”。这句话体现的可持续发展原则是( )

A. 共同性

B. 持续性

C. 公平性

D. 阶段性

4.下列体现可持续发展公平性原则的有( )

A. 保持适度的人口规模

B. 世界各国共同开发热带雨林

C. 国际合作解决大气污染问题

D. 人类和子孙后代共享资源和环境

5.下列可持续发展原则与相关内容的组合,正确的是( )

A.公平性—联合国推广“人与生物圈计划”

B.持续性—人类和子孙后代共享资源和环境

C.共同性—建立自然保护区,拯救濒临灭绝的动植物

D.阶段性—创立全球环保同盟

6.两名小学生针对大街小巷到处都分布有烧烤羊肉串摊点的现象,向社会公众发出呼吁:“口下留情救绿阴!”该材料体现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是()

A.进行国际合作B.实施清洁生产C.选购绿色产品 D.公众认识和参

二、综合题

7.读图“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如图中①表示物质产品、资金等②表示劳力、

科技等则A代表 , C代表。

(2)数字中表示生活废弃物的是,表示环境

资源的是。

(3)可持续发展强调性,因而提出“着眼全

球,从区域着手”的口号。

(4)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是字母所代表的发

展。

(5)依据可持续发展的阶段性原则,目前仍以经济

发展为主要目标,并开始关注资源与环境问题是

国家,而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为主要目标的是国家,其在资源与环境的保护方面应该承担更多的义务。

第三节中国可持续发展之路

【课前检测】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和基本原则?

【学习目标】

领悟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的必然选择,认识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个人应具备的态度和责任。

【学习重点、难点】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课时安排】1课时

【自主学习1】

1.人口战略:我国的人口战略,一方面要严格控制人口的,提高人口;另一方面要合理地利用自然众议院,减轻人口对和的压力,为可持续发展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

2.资源战略:保护和合理利用有限的自然资源;依靠进步充分挖掘潜力;逐步建立资源型的经济体系。

3.环境战略:和,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搞好生态建设,防治环境污染,建立与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环境保护体制,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对策之一。

4.稳定战略:

中国必须毫不动摇地把摆在首位;在保证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增长的前提下,保护自然资源,改善,坚持社会和经济长期、稳定发展。

【问题探究1】我国人口、资源和环境的现状分别是什么?

【对点练习1】

1.下列有关我国人口问题及人口战略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慢,程度低

B.人口老龄化是人口出生率下降的表现之一

C.人均资源占有量少与我国资源分布不均衡有关

D.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已连续多年低于1%,就业人口日趋不足

2.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资源利用上的差距是( )

①资源总消费量大②利用率低③人均消费量高④浪费严重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问题探究2】结合我国能源利用率低的现状讨论可持续发展措施。

【巩固练习】

1.目前,影响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障碍是 ( )

A.长期存在的资源短缺 B.严重的环境问题 C.庞大的人口数量 D.不利的外部环境2.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体现在 ( )

①中国自然资源种类多,总量大,类型齐全,应加强管理

②中国自1978年以来加强了计划生育工作,但人口总数依然很大

③中国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依然十分严重

④中国缺乏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对策和行动方案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3.我国把经济发展摆在各项工作之首的原因是( )

①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处在可持续发展的初级阶段

②经济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

③我国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并不严重

④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经济技术还比较落后,因此发展经济以赶超欧美发达国家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4.我国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 )

A.发展科技,多产粮食

B.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C.保护资源,控制生产

D.公众参与,搞好协作

5.世界能源供需矛盾日益紧张,我们应尽量()

①使用太阳能热水器②使用私家车出行

③选用节能灯具④调低夏季空调设定温度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6.图示信息表明,我国的经济增长()

A.与资源国情相适应

B.消耗的物质资源少,环境成本低

C.只能依靠物质资源的高消耗

D.要切实转变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消耗过大的方式

“十一五”期间,我国把构建节约型的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节约型发展道路放在工作重点的首位。回答7~8题。

7.节约型发展道路意味着 ( )

A.高资源消耗,高经济增长

B.多投入,多产出

C.倡导循环经济,变废为宝

D.发展粗放农业,改善环境

8.我国提出走节约型发展道路的直接原因是 ( )

A.自然资源种类多,总量大,类型齐全

B.资源利用率高,存在资源的相对短缺

C.以生物多样性减少为特征的生态破坏加剧

D.人口数量庞大,资源利用率低,短缺越来越严重

第一、二单元综合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据此完成下题。

区域是客观存在的,具有一定的范围和界线,有的界线明确,有的具有一定的过渡性或模糊性,如下图所示。据此完成1~2题。

1.图示区域的客观性主要表现在( )

A.地理差异是划分的基础,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

B.人们是按照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C.人们划分的目的不同

D.因研究的需要区域是发展变化的

2.与图示区域A的边界类型相同的是( )

①行政区②政治文化区③热量带

④干湿区⑤三江平原⑥山东省和青岛市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①②

⑥ D.③④⑤

3.下列区域既是按单一指标划分,又属于均质区的是( )

①甘肃东南部的湿润区②华北平原③东部季风区④浦东新区

A.①②B.②③ C.②④ D.③④

4.下列区域划分中空间尺度最小的是( )

A.全球的陆地可划分为七大洲

B.根据自然条件的差异可划分为三大自然区

C.我国东部季风区根据热量差异可划分为东北、华北、华中、华南等几个地区

D.一个城市普遍存在的功能区有商业区、住宅区和工业区

读“我国三大自然区的划分示意图”,回答5~7题。

5.甲区的自然景观与乙区截然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A.甲区深居内陆、降水量少

B.乙区日照时间长,积温高

C.乙区人类活动历史悠久,人口密度大

D.甲区全年气温低、光照时数少

6.对乙自然区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A.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

B.河流流量大,无结冰期

C.热量丰富 D.植被以常绿阔叶林为主

7.丙区农作物分布在河谷中的主要自然原因是()

A.河谷地区土壤肥沃B.河谷地区气温较高,热量条件较好C.河谷地区人口稠密,劳动力多D.河谷地区有丰富的水

读甲、乙两地区间经济要素流动示意图,完成8~9题。

8.图示反映了区域的( )

①整体性特征②差异性特征③开放性特征④稳定性特征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9.有关甲、乙两地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甲可能位于我国西部地区②甲可能位于我国东部地区

③图中物质、信息流动有利于缩小甲、乙地区的发展差距

④图中物质、信息流动会加大甲、乙地区间贫富差距

A.①② B.③④ C.②④D.②③

10.下列有关人地关系思想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地理环境决定论、人类中心论和人地伙伴论在诞生时间上呈现逐次递进的关系

B.地理环境决定论的广泛流行,导致了对地理环境的大肆破坏

C.人类中心论主要应用于农业生产,对工业影响较小

D.人地伙伴论诞生后,地理环境不断向良好的方向发展

2009年10月17日,马尔代夫总统在水下6米召开了世界首次“水下内阁会议”,他们头戴水下呼吸器,在塑料板上签署一份“SOS”文件,泡沫从面罩上汩汩而出。回答11~13题

11.该会议凸显了低地岛国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是:()

A.运动与健康 B.人口过多

C.住房紧张 D.全球变暖

12.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世界所有国家()

A.加强健康教育 B.减少城市热岛效应

C.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D.控制人口增长

13.解决该问题可采取的措施有:()

①植树造林②使用天然气

③加强国际合作④提高能源利用率

A.①②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③④

下图是某区域环境问题示意图,完成14~15题

14.图中环境问题的存在,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 )

①共同性原则②持续性原则

③公平性原则④参与性原则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5.环境问题的实质是()

A.发展问题 B.贫困问题

C.生态问题 D.人口问题

16.下列举措中,符合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有()

①营造上海外环线绿化带②实行垃圾分类收集

③消除苏州河黑臭现象④建立现代化园区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中国21世纪议程》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框架,任重而道远。据此回答17~18题。17.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的必然选择,是因为 ( )

①庞大的人口压力②资源短缺令人担忧③经济发展速度较慢,底子薄

④深刻的环境危机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8.影响我国人口战略实现的是 ( )

A.人口流动数量大,总量多 B.人口分布不平衡,人口密度大

C.人口基数大,人口老龄化严重 D.人力资源丰富,经济发展不平衡

“绿色GDP”正成为当前人们热门的话题。所谓“绿色GDP”,是指现行GDP总量扣除环境资源成本和对环境的保护服务费用后剩下的部分,即“绿色GDP”=GDP总量-(环境资源成本十环境资源保护服务费用)。回答19~20题。

19.从根本上说,要实现GDP的绿色增长,就必须( )

A.降低经济增长速度

B.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C.提高劳动生产率

D.加强科学管理

20.下图为某地循环经济示意图,我国下列省区中,

最宜推广该循环经济模式的省区为( )

A.黑龙江省

B.四川省

C.广东省

D.河南省

21.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

A.经济增长为主 B.发展居第一位

C.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D.自然资源合理利用

22.下列属于社会可持续发展研究范畴的是

()

A.增加绿地面积

B.提高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C.发展科技,减少并消除文盲

D.预防和治理污染

中国要逐步构建节约型的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节约型发展道路,据此回答23~25题。

23.我国资源利用虽然有明显的进步,但是问题依然突出,下列属于当前我国资源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①资源利用效率明显偏低,经济增长方式粗放

②国家资源政策不利于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共同行动

③全社会尤其是地方政府对国家政策不理解不支持

④环境污染严重,没有摆脱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4.我国提出走节约型发展道路的直接原因是()

①自然资源种类多,总量大,类型齐全②资源利用率低,存在资源的相对短缺

③人口基数过大,新增人口数量仍较多④以生物多样性减少为特征的生态破坏加剧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5.节约型发展道路意味着()

①倡导循环经济,变废为宝②发展生态农业,改善环境

③高资源消耗,高经济增长④多投入,多产出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6.关于区域发展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

A.初期阶段,区域内城镇很少,空间结构比较复杂

B.成长阶段,区域内部人地关系基本协调

C.转型阶段,区域原有的集聚效应减弱,经济呈现衰败、萎缩状态

D.再生阶段,应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解决大量工人失业问题

鲁尔区是德国最大的工业区,也是世界著名的工业区之一。据此回答27~31题。27.鲁尔区钢铁工业布局时,从环境因素考虑,下图中所示最合理的模式是(阴影部分表示工业区,非阴影部分表示居民区) ()

28.鲁尔区与美国东北部五大湖工业区相比较,所不同的是()

A.煤炭丰富,但铁矿石短缺 B.科技力量雄厚

C.水资源丰富 D.水陆交通便利

29.鲁尔区将炼钢高炉建到荷兰海边,主要是为了()

A.就近获得从国外进口的大量煤炭 B.就近将工业废水、废渣排入海里

C.就近获得通过鹿特丹港进口的铁矿石 D.便于得到充足的水源供应

30.鲁尔工业区衰落最明显的工业部门是()

①机械工业②钢铁工业③化学工业④煤炭工业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31.20世纪中叶,一些新兴企业不愿到该区落户,其主要原因是()

①该区工业企业传统的生产和组织方式不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②该区公共设施不齐全,劳动力素质差③该区用地紧张④这里环境污染严重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为举办2008“绿色奥运”,北京市加快了工业布局的调整。一是将首都钢铁厂迁往渤海沿岸的曹妃甸,二是制定了新的工业规划。下图是北京市最新的工业区域规划模式。据此回答32~33题。

32.有关首钢搬迁对北京的影响,说法正确的是()

①钢铁工业是重污染企业,首钢搬迁有利于改善北京城市环境②钢铁工业用水量大,搬迁后可以缓解北京用水紧张的状况③首钢搬迁可以减少北京的人口,减轻工作、住房的压力④首钢搬迁会促使北京钢铁价格上涨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33.近年来,北京市远郊的传统工业发展规模呈下降趋势,其主要原因是()A.为减少水资源消耗,关停了用水量大的企业

B.为减少能源消耗,对工业结构进行了大幅调整

C.为接近消费市场,将部分轻污染工业迁往市区

D.为改善环境质量,将部分重污染工业迁往外地

读“‘煤变油’工艺流程图”,回答34~35题。

34.目前,我国正在内蒙古自治区启动“煤变油”工程,其主要布局理由是( )

A.区域内石油资源十分短缺

B.区域内煤炭资源十分丰富

C.区域内科技力量强大

D.区域内输油管道密集

35.从图示信息看,内蒙古自治区“煤变油”工程实施的主要制约因素是 ( )

A.工艺流程复杂

B.环境污染严重

C.水资源短缺

D.消费市场狭小

读“1996~2006年我国能源生产与消费总量及原煤在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中的比重变化图,”完成36~37题。

36.针对图中能源生产与消费总量的变化趋势,应采取的对策是 ( )

①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②减少石油战略储备,降低对外依赖性③加强国际合作

④积极开发新能源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37.2000年以后图中两条折线的变化出现差异,最不可能的原因是 ( )

A.煤炭出口量增加

B.原煤价格高导致消费量减少

C.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

D.煤炭利用率提高

二、判断题:

38.“人类与子孙后代共享资源和环境”能够体现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原则。()39.发达国家将严重污染的企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原则()40.若某地区的人口数量与环境人口容量相当,则表明该地区人地关系协调。()41.影响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障碍是长期存在的资源短缺()

42.区域的开放程度越高,区域内部的自然条件差异越大。()

43.日本工业分布是典型的“资源型”特点,而英国则是“临海型”特点()

三、综合题:

44.读下图,左图为“甘肃省年降水量分布图”,右图为“甘肃省干湿的划分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甘肃省的降水量地区分布不均匀,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主要影响因素是___________。

A.太阳辐射 B.大气环流 C.地形 D.海陆位置

(2)甘肃省有四个干湿区域:A __________B ________C _________D ____________划分指

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A区降水量____________;C区的农业类型是_______主要农作物有________________ 。

(4)甘肃省湿润区、干旱区的划分就区域类型而言,属于__________;兰州作为地区经济

发展的中心,在区域中居于核心地位,对区域发展起主导作用,属于________区(区域类型)。

45.读长江三角洲地区图和新疆南部地区图,完成下列各题。

(1)填写下表,说明应从哪些方面比较长江三角洲地区与新疆南部地区的区域差异。

46.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德国地处欧洲的十字路口,又在欧洲经济最发达的区域内,邻近法国、荷兰、比利时等九个国家,鲁尔区是其典型的传统工业区。

材料2:辽中南地区是我国著名的传统工业区,是我国重工业、基础工业和国有大中型企业最集中的地区。改革开放以来,辽中南重工业基地在全国经济中所占比重逐步下降,水资源也愈感短缺。

材料3:德国鲁尔工业区和辽中南工业区图。

长江三角洲与新疆南部的区域差异的比较(只需列出比较的要素)

自然环境的差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等方面

人类活动的差异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方面

(1)根据所给材料,分析辽中南工业区和德国鲁尔区发展传统工业条件的异同点,并填写

又使经济得到持续发展。

开源措施:。

节流措施:。

(3)列举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策略。

问题:

主要策略:;

。47.某地区人多地少,耕地中涝洼地多,当地农民因地制宜,发展了多种农业生产,下图是该地区农业主要部门生产联系图,读图回答问题。

(1)影响该地区农业选择的主要区位因素是(选择填空)

A.土地辽阔,平原面积广 B.河网密布 C.地形低洼 D.光热水土资源条件好(2)该地区农业发展模式是(选择填空)

A.石油农业 B.能源密集型农业 C.高科技农业 D.生态农业

(3)该地农民生活用的理想能源是,使用该能源的环境效益在于。(4)该农业结构对耕地的有利影响是。(5)为提高当地经济实力,结合该地农副产品可发展哪些工业?(至少回答三个)

、、。(6)该地这种农业模式有什么优越性?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doc

必修3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第一节认识区域 一.含义:指具有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是人们在地理环境差异(例如:降水量分布不均)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划分出来的。 二.特点①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和界线 ②具有明确的区位特征 ③内部某些特征相对一致,与其他区域有所区别 三.类型:①均质区:要素具有相似性或相对一致性的区域,如:自然区、农业区、方言区等 ②功能区:某些方面具有相关性或内在联系的区域,如:城市经济区、工业基地、浦东新区等 四.特征:①整体性:区域内部各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②差异性:区域之间普遍存在差异性;但区域内部“求大同,存小异” ③开放性:区域之间相互联系,如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等 第二节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一、区域差异 1.影响因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 2.差异比较自然环境:气候、地貌、土壤、水文、生物(植被)、矿产 人文环境:社会(人口、城市)、经济(工业、农业、第三产业)、文化 二、日本英国的区域差异比较 1.自然环境比较 (1)相似形:岛国、面积、北温带,温暖湿润

矿产贫乏煤、铁、石油 2.经济发展方面 (1)相似形:工业发达,均发挥岛国优势 日本英国 经济发展特点经济大国,工业起步晚工业化最早的国家 工业及布局高新技术产业突出,工业 “临海型”布局 传统工业突出,“资源性”布局农业以种植业为主以畜牧业为主 人口与城市人口稠密,城市众多,主要 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地带人口密集,城市化水平高。曾经向海外大量移民 三、我国的区域差异 1.划分依据:地形、气候 2.名称:A.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B.青藏高寒区 C.东部季风区 3.界线: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与东部季风区大致以400毫米年 等降水量线为界;青藏高寒区的范围与我国地势的第 一级阶梯吻合,大致以横断山脉、祁连山、阿尔金山 和昆仑山为界。 4.三大自然区特点: 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青藏高寒区 地形海拔较低,以平原、 丘陵、高原为主 海拔较高,以高原、盆 地为主 海拔较高,主要是高原、 高山 气候季风气候,夏季普遍 高温多雨 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 稀少,气候干燥 高原和高山气候,气温较 低 水文外流河多属内流河西北部属内流河,东部是许多大江大河发源地 生物植被以森林为主,有 熊、松鼠、熊猫、梅 花鹿等 植被为草原、荒漠,有 骆驼、黄羊等 植被主要为荒漠,草原及 高山草甸灌丛,有牦牛、 藏绵羊、藏山羊

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二知识点

第一单元人口与地理环境★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特 点 ★不同国家的人口问题

★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 ①自然生态因素:气候、土壤、水和矿产资源、自然灾害等等 ②经济因素: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经济发展、城市化、区域开发、大型工程建设等)是引起人口迁移的重要原因。一般经济落后地区迁出率高,而发达地区迁入率较高。 ③政治因素:国家政策(如深圳的崛起)、战争(战争难民)等 ④社会文化因素:文化教育、家庭婚姻、宗教信仰、种族民族等。

★我国的民工流 ★人口迁移的影响

★影响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 1、自然环境因素:是最基本因素,主要包括地形、气候、水资源和土壤、矿产资源等。 2、社会经济因素:主要包括生产力发展水平、生产活动方式、交通运输条件以及文化教育状况等。其中,生产力发展水平对人口分布的影响最为显著。 3、政治文化因素:有时甚至可在较短时间内改变人口分布状况。此外,宗教信仰、文化习俗、科技发展水平、政府的人口与发展政策以及历史因素等,也都对人口分布产生影响。 ★我国的人口分布特点 ①东部地区人口多,西部地区人口少;

②沿海、沿江、沿湖的平原地区人口多,内陆干旱的高山、高原地区人口少; ③经济发达和交通便利的地区人口多,经济落后、交通闭塞的地区人口少; ④汉族居民集中的地区人口多,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人口少。 ★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 1、①环境人口容量是指特定地区的资源与环境,在维持最低生存标准的情况下,所能承受的最大人口数量,是个警戒值。16亿 ②人口合理容量则是指在环境承载力范围之内,有效和持续地利用资源、环境并获得最大经济效益的情况下,一个地区所能容纳的人口数量。最适宜人口数量。8-9亿2、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①资源丰富程度②科技发展水平③经济发达程度④对外开放程度⑤人口受教育水平(正相关)⑥消费水平(负相关)。 3、我国的人口合理容量:根据我国的地理国情,坚定不移的实施“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的基本国策,努力提高科技水平,提高资源利用率和资源管理水平,使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相协调。 第二单元城市与地理环境 ★城市化及其特点 1、概念:指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区转化为城市地区,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 2、主要表现: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和城市数量增加及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一单元1.1 认识区域 教案

教学目标: 1.结合实例,分析说明区域的内涵。 2.了解区域的分类,并举例说明不同类型的区域。 3.结合实例,分析说明区域的一般特征。 教学重点: 1.辨析均质区和功能区的概念 2.分析说明区域的一般特征 教学难点:辨析均质区和功能区 教学方法:讲授法新-课-标-第- 一-网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提出问题“什么是区域”,可以结合初中所学的世界和中国地理,列举出一些区域类型。 (新授) (一)区域的含义: 1.概念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指人们在地理环境差异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指标划分出来的。 2.划分指标 举例 举例按指标性质 分类 单一指标自然要素 综合指标人文要素 3.特点(1)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界线 (2)有明确的区位 (3)内部特征相对一致 注意:所有的区域是否都有明确的边界? 不一定。有的区域边界是明确的(行政区);有的区域边界具有过渡性质(干湿区)。 4.划分的目的: 主要是为了进一步了解各区域之间的差异,因地制宜地对区域加以开发利用。 (二)区域的类型 1.区域有多种类型,一般分为均质区和功能区。 (1)均质区:指那些某些要素具有相似性或相对一致性的区域。 划分的依据可以是某一自然要素也可以是人文要素,如干湿区中的湿润区的多年平均降水量一般都在800毫米以上; (2)功能区:某些功能紧密相连,具有某些方面相关性或内在联系的区域。 它是由区域的中心与它所吸引或辐射的范围组成的。如城市经济区就是指以城市为中心,并包括该城市集聚和辐射能力达到的地区。 注意:凡是以区域物质内容为指标的分类所形成的区域均属于均质区范畴;凡是以区域内在联系为依据进行分类所形成的区域均属功能区范畴。

2015鲁教版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2015鲁教版地理第二册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人口与地理环境 1.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 >0,=0,<0,人口总量分别增加不变减少 2、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问题、影响、措施 ①发展中国家人口问题:出生率高、自然增长快、上年儿童比重过大。影响:加大了资源、环境和社会就业、医疗卫生、教育等方面的压力。经济增长缓慢,造成生态环境恶化。措施:计划生育 ②发达国家人口问题:人口增长缓慢和人口老龄化。影响:劳动力短缺,政府财政压力增大。 造成社会需求不旺,影响经济增长。青壮年负担过重。措施:鼓励生育、延迟退休、接纳海外移民和外籍劳工。 ③我国的人口问题:人口基数大,增长数量高。人口老龄化。性别结构不合理,男性比例偏高。人口素质较低。措施:计划生育。延迟退休,完善社会养老体系。打击非法胎儿鉴定。发展教育,提高人口素质。 3、人口迁移与流动 ① 15-16世纪由旧大陆流向新大陆,由已开发地区向未开发地区迁移。 ②二战后由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永久性定居移民所占比例减少,短期流动人口增多。迁移形式多样化。 ③欧洲由迁出区→迁入区。美国仍然是主要的迁入国。拉美由迁入区→迁出区。中东等石油国家成为迁入区。

④20世纪60到70年代美国东北部迁往西部和南部的原因? 东北部地区纬度较高,气候较冷湿,环境污染严重;南部和西部建立新兴工业部门,增加了就业.发展了旅游业,并且阳光充足,环境污染少,因而吸引了大批人口. 4、人口迁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①对迁出地:可以缓解当地的人地矛盾,对合理利用剩余劳动力、提高经济收入、保护生态环境产生积极作用。但人才外流,劳动力减少。 ②对迁入地、:提高城市化水平,促进经济发展。补充了劳动力,节省了教育和技术培训费用。但对交通、城市、经济生活秩序造成压力,易自生排外情绪。 5、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西欧(资本主义发展早,工商业发达)、南亚和东亚(自然条件优越,历史悠久,农业发达)、北美五大湖地区(工业和金融业发达) 6、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自然环境因素;①地形②气候(主要通过气温和降水影响人口分布,降水影响植被分布,间接影响人口分布)③水资源和土壤(人口的分布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水源的分布)④矿产资源 社会经济因素:①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最显著)②生产活动方式③交通运输条件④政治⑤文化⑥科技 7、为什么非洲自然增长率高,欧洲自然生长率低? ①非洲:经济、科技、医疗进步,人口死亡率下降,但未实施计划生育政策、人口出生率高,成为自然增长率最高的大洲。 ②欧洲:经济发达,科技、医疗先进,人口死亡率很低。生活条件优越,有不愿生育的观念,使得自然增长率很低甚至负增长,成为世界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最低的大洲。 第二单元城市与地理环境 1、工业革命以前,城市多以政治职能为主。工业革命后,城市成为区域经济的中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特大城市和大城市带。 2、城市化的表现: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上升、城市数量增加、城市用地规模扩大。标志:以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作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的主要标志。 3、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比重超过发达国家城市人口。 4、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 ①缓慢发展阶段:城市化水平低于30%,城镇人口增长缓慢,发展时期漫长。第一产业在区域经济中所占比例较大。 ②加速阶段:城市化水平超过30%小于70%,人口和经济活动向城市集

鲁教版重点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鲁教版重点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作者:————————————————————————————————日期:

必修3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第一节认识区域 一.含义:指具有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是人们在地理环境差异(例如:降水量分布不均)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划分出来的。 二.特点①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和界线 ②具有明确的区位特征 ③内部某些特征相对一致,与其他区域有所区别 三.类型:①均质区:要素具有相似性或相对一致性的区域,如:自然区、农业区、方言区等 ②功能区:某些方面具有相关性或内在联系的区域,如:城市经济区、工业基地、浦东新区等 四.特征:①整体性:区域内部各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②差异性:区域之间普遍存在差异性;但区域内部“求大同,存小异” ③开放性:区域之间相互联系,如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等 第二节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一、区域差异 1.影响因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 2.差异比较自然环境:气候、地貌、土壤、水文、生物(植被)、矿产 人文环境:社会(人口、城市)、经济(工业、农业、第三产业)、文化 二、日本英国的区域差异比较 1.自然环境比较 (1)相似形:岛国、面积、北温带,温暖湿润 (2)差异性: 日本英国 位置位于亚欧大陆东侧位于亚欧大陆西侧 地形地表崎岖,以山地、丘陵为主。平原狭小,分布零散。多火山地震高原、低山、丘陵、平原、山谷交错分布 气候南北差异显著,北部为温带季风气候,夏季暖热多雨,冬季寒冷少雨;南部为亚热带季 风气候,夏季炎热多雨,冬季温和少雨受北大西洋暖流和西风带的影响,终年温和多雨,为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 植被森林覆盖率高,约占领土的2/3物种多样森林覆盖率占领土面积的1/9,以 草地为主植物种类比日本少 水文河流短小湍急,多峡谷、瀑布,不利于航行,但水力资源丰富河网较密,流量平稳,各河之间分水岭不高,大多有运河相通

高中地理必修一鲁教版知识点汇编

2、大小:极半径6357千米、赤道半径6378千米、平均半径6371千米。 3、赤道的周长约4万千米,经线圈长约4万千米 二、地球仪 ㈠纬线和经线 ★㈡经度和纬度 ㈣经纬网的常见形式 ★三、经纬网的应用 1.确定地理坐标 方法:⑴确定相邻两条经线的经度间隔,一般情况俯视图是45°,侧视图是30° ⑵从已知经线开始沿自西向东的方向,依据东经增大,西经减小,标出各条经线的度数 2.利用经纬网确定方位 (1)位于同一条经线上的两点为正南或正北的关系,位于同一条纬线上的两点为正东或正西的关系。 (2)既不在同一条经线上又不在同一条纬线上的两点的方位,既要判定两点间的南北方向,又要判定两点间的东西方向。 南北方向的判定:北半球纬度越高越偏北,南半球纬度越高越偏南 东西方向的判定:①两地都为东经,度数大的偏东,②两地都为西经,度数小的偏东。③一东一西,当二者经度和小于180度,东经偏东,当二者经度和大于180度,西经偏东。(在已知各地经纬度的情况下,用此规律最简单) 【说明】在经纬网图中判定东西方向,只要保证两点间的经度间隔小于1800 ,均可按地球自西向东的自转方向确定东西方位. 3.利用经纬网计算距离 (1)经线上1°对应地面上的弧长(即经线长度)大约是111km (2)赤道上1°对应地面上的弧长大约也是111km,由于各纬线长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其他纬线上l °对应的实际弧长大约为111×cos 纬度km 。 4.两地间最近航线方向的判断----球面上任意两点间的最短距离,是通过这两点的大圆的劣弧部分 N S 120°E

一、地图的基本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 1.比例尺 ①概念: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 ②公式:比例尺= 图上距离/实地距离 ④大小比较: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小 ★⑤图幅相同时,比例尺越大,图示的实际范围越小,表示的内容越详细;比例尺越小,图示的实际范围越大,表示的内容越简略; 2.方向①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的箭头指向北。②有经纬网的地图: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③既没有指向标,也没有经纬网的地图,通常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定方向。 3.图例和注记 二、地形图的判读 ★㈡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几条等高线的重合处,常用“”符㈢地形剖面图:为了更直观地表示地面上沿某一方向 地势的起伏和坡度的陡缓,还得用到地形剖面图。地 形剖面图是以等高线地形图为基础转绘成的。它沿等 高线地形图某条线下切而显露出来的地形垂直剖面 (如图1.3-14所示)。从地形剖面图上可以直观地 看出地面高底起伏状况。 ㈣等高线的应用 ⒈根据等高线的疏密程度判断坡度陡缓: ⑴在同一等高线地形图上,任意相邻两条等高线间的 高度差相等。因此,等高线越密集,坡度越陡;反之, 坡度缓。 ⑵图幅大小相同的多幅图中,等高线疏密一致 ①若等高距相同,比例尺越大,坡度越大; ②若比例尺相同,等高距越大,坡度越大。 ⒉相关计算 ①估算山顶的海拔:离山顶最近等高线的值﹤H顶﹤离山顶最近等高线的值﹢等高距 ②计算两地的相对高度:两地均在等高线上,算出的相对高度是确定值;任一点不在等高线上,算出的相对高度是范围值. ③估算某地形区的相对高度:某地形区最下部等高线值是H低,最上部等高线值是H高,该图等高距是d,该地区的相对高度H高-H低≤H相﹤H高-H低+2d ④估算陡崖的相对高度:假设陡崖处有n条等高线重合,等高距为d,则陡崖的相对高度H的取值范围是(n-1)d≦H﹤(n+1)d 3.等高线地形图中的河流: ⑴河流位置:河流一般发育在山谷处,而山脊往往是河流的分水岭。 ⑵河流的流向:由于河流一般发育在山谷处,从海拔高处流向低处,而山谷等高线的特征是凸向海拔高处,故根据等高线突出方向可判断地势高低,进而判断出河流的流向。 ⑶河流与地势高低:在等高线地形图中,已知河流流向也可判定地势的高低。 4.水库大坝的建设:如图1.3-30 ⑴水库大坝的选址:大坝一般选在峡谷处,水库库址应 选在河谷、山谷地区“口袋形”盆地或洼地处。 ⑵水库范围的确定:水库范围应是由大坝及接触到的最 高一条等高线共同所组成的闭合区域。 5.交通线路的选择:在等高线地形图中,交通线路的修图1.3-30 km

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二知识点

第一单元人口与地理环境 特 点 ①自然生态因素:气候、土壤、水与矿产资源、自然灾害等等 ②经济因素: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得差异(经济发展、城市化、区域开发、大型工程建设等)就是引起人口迁移得重要原因。一般经济落后地区迁出率高,而发达地区迁入率较高。 ③政治因素:国家政策(如深圳得崛起)、战争(战争难民)等 ④社会文化因素:文化教育、家庭婚姻、宗教信仰、种族民族等。 1、自然环境因素:就是最基本因素,主要包括地形、气候、水资源与土壤、矿产资源等。 2、社会经济因素:主要包括生产力发展水平、生产活动方式、交通运输条件以及文化教育状况等。其中,生产力发展水平对人口分布得影响最为显著。 3、政治文化因素:有时甚至可在较短时间内改变人口分布状况。此外,宗教信仰、文化习俗、科技发展水平、政府得人口与发展政策以及历史因素等,也都对人口分布产生影响。 ★我国得人口分布特点 ①东部地区人口多,西部地区人口少;

②沿海、沿江、沿湖得平原地区人口多,内陆干旱得高山、高原地区人口少; ③经济发达与交通便利得地区人口多,经济落后、交通闭塞得地区人口少; ④汉族居民集中得地区人口多,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人口少。 ★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 1、①环境人口容量就是指特定地区得资源与环境,在维持最低生存标准得情况下,所能承受得最大人口数量,就是个警戒值。16亿 ②人口合理容量则就是指在环境承载力范围之内,有效与持续地利用资源、环境并获得最大经济效益得情况下,一个地区所能容纳得人口数量。最适宜人口数量。8-9亿 2、影响环境人口容量得因素:①资源丰富程度②科技发展水平③经济发达程度④对外开放程度⑤人口受教育水平(正相关)⑥消费水平(负相关)。 3、我国得人口合理容量:根据我国得地理国情,坚定不移得实施“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得基本国策,努力提高科技水平,提高资源利用率与资源管理水平,使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相协调。 第二单元城市与地理环境 ★城市化及其特点 1、概念:指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区转化为城市地区,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得过程。 2、主要表现: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得比重上升与城市数量增加及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3、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得主要标志:通常为城市人口占总人口得比重。 4、城市化得新特点:①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②城市数量迅速增加,大城市带出现③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得城市化差异加大。发达国家起步早,目前速度慢,城市化水平高,出现逆城市化。 逆城市化原因:大城市人口过于密集,环境恶化,生活质量下降,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向乡村迁移;乡村地区与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交通、通信日益方便快捷。 发展中国家起步晚,目前速度快,城市化水平低,出现郊区化。郊区化原因:城市中心区人口激增、地价上涨、交通拥挤、环境污染、住房紧张等问题,人口由市中心区向郊区迁移。 ★城市区位分析与区位选择

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三知识点归纳整理(综合)

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三知识点归纳整理(综合) 整理:耿建峰 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第一节认识区域 一、区域类型:均质区功能区 二.区域特征整体性、差异性、开放性 第二节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一、区域差异 1.影响因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 2差异比较自然环境:气候、地貌、土壤、水文、生物(植被) 人文环境:社会(人口、聚落)、经济(工业、农业、第三产业)、文化二、英国和日本的比较 1.日本和英国自然环境的区域差异 2.日本和英国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 三、三大自然区的划分 1.影响因素:受影响,我国的气温分布特点是;受影响,我国的降水分布特点是;我国的地势特征是: 。综合、两大要素,可以把我国分成三大自然区,既、、 。 2.我国三大自然区的界限:东部季风区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界限是、东部季风区与青藏高寒区的界限是、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与青藏高寒区的界限是。 3.三大自然区的区域差异:

位置、面积东部临海45% 深居内陆、高山环绕30% 西南青藏高原25% 自然环境 地形平原、丘陵,水成地貌高原、盆地风成地貌高原、山地,寒冻风化地貌气候季风气候:雨热同期温带大陆性气候:干旱少 雨 高寒气候:气温低、昼夜温差 大、风力大、太阳辐射强 水文特征外流河,雨水补给为主内流河,咸水湖,冰川融水 补给 内外流兼备,大河源头,咸水 湖 土壤森林和森林草原土壤草原土、荒漠土(有机质少, 盐分高) 原始土壤 植被北寒温带针叶林 温带落叶阔叶林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南热带雨林、季雨林 西东 荒漠——荒漠草原——草 原 东南西北 山地森林—高山草甸—高山 草原—高山荒漠 山麓山顶 森林—草原—荒漠 主导因素气温随纬度变化降水随海陆位置变化水热组合随海拔变化 人类活动 农业最重要农业区(种植 业) 畜牧业、灌溉农业、绿洲农 业 畜牧业、河谷农业 不利条件人多地少,环境问题水源不足、土地荒漠化和盐 碱化 气温低、空气稀薄、风力大、 水分不足、地势崎岖 影响程度深刻微弱 经济文化发达落后 地带位置优势条件存在问题发展方向 东部濒临海洋,是中国 开放的门户,基础 设施最好,城市 化、科技水平最高 主要农业基地、工业区, 交通尤其海运便利,城 市化、科技文化水平高; 国际化 能源、原材料不足, 环境污染严重,江 河下游洪涝多 充分发挥区位优势,成为人才 信息基地,参与国际竞争;发 展第三产业和集约农业;发挥 技术创新优势,产品向高精尖 发展 中部位于中国腹地,担 负承东启西的作 用 能源、矿产丰富,农林 牧产品重要产区,有色 金属重工业发达,对俄 罗斯和蒙古的边贸有优 势 山西煤炭外运不 足;黄土高原水土 流失;东北森林过 度砍伐;水患、风 沙危害 发挥资源优势,建设能源、原 材料基地;建商品粮、农林渔 基地;东西交通建设;通信和 生态环境建设 西部 位于西部边远地 区、少数民族聚居 区 有70%的国境线,利于 沿边贸易;能源、矿产、 旅游资源前景可观;西 南水利资源充足 工业基础薄弱,科 技文化欠发达,交 通落后,西北土地 荒漠化严重,西南 交通困难 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巩固和加 强农业基础,大力发展水利、 交通、通信、电网及城市基础 设施,充分发挥三线建设形成 的基础和能力 协调加强东部与西部的联合,协调三个地带互补发展;实行“西部大开发”战略 人教版教材:区域差异的比较: 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异同 同:都是平原地区,并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 异:⑴地理环境的差异:地理位置差异:长三角位于30°N附近,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的

高中地理必修一[鲁教版]知识点汇编

复习课一地球和地球仪 1、形状: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2、大小:极半径6357千米、赤道半径6378千米、平均半径6371千米。 3、赤道的周长约4万千米,经线圈长约4万千米 二、地球仪 ㈠纬线和经线 纬线经线定义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形状除极点外,均为圆;只有赤道平分地球半圆,两条正对的经线组成经线圈,每个经线圈均可平分地球 ★长度从赤道到两极逐渐变短,赤道最长相等(2万千米) ★相互关系所有纬线都相互平行所有经线都相交于南、北两极点间隔任意两条纬线间的间隔处处相等任意两条经线的间隔在赤道上最大★指示方向东西方向南北方向 ★㈡经度和纬度 纬度经度 划分方法以赤道为00,向南北两极度量到900,北 极点为900N,南极点为900S 由00经线(本初子午线)向东西各分作1800,00经线以 东的1800属于东经,以西的1800属于西经。 分布规律北纬度越向北度数愈大 南纬度越向南度数越大 自西向东,度数增大的是东经,度数减小的是西经; 两条正对的经线度数之和是180,东西经相反 代号北纬用N,南纬用S 东经用E,西经用W 纬线经线 ①0°南北半球分界线; ②23°26′热带和温带分界线,一年有两次太阳直射; ③66°34′温带和寒带分界线,有极昼极夜现象的界线; ④90°极点①0°和180°经线是东西经的分界线; ①20°W和160°E是东西半球的分界线20°W—0°--160°E是东半球 160°E—180°--20°W是西半球 地球仪侧视图上的经纬网地球仪俯视图上的经纬网方格状经纬网 纬线是直线,经线连接南北 两极 纬线是以极点为中心的同心圆,经 线是由极点向四周呈放射状的线 纬线是横线,经线与纬线垂直 ★三、经纬网的应用 1.确定地理坐标 方法:⑴确定相邻两条经线的经度间隔,一般情况俯视图是45°,侧视图是30° ⑵从已知经线开始沿自西向东的方向,依据东经增大,西经减小,标出各条经线的度数 2.利用经纬网确定方位 (1)位于同一条经线上的两点为正南或正北的关系,位于同一条纬线上的两点为正东或正西的关系。 (2)既不在同一条经线上又不在同一条纬线上的两点的方位,既要判定两点间的南北方向,又要判定两点间的东西方向。 南北方向的判定:北半球纬度越高越偏北,南半球纬度越高越偏南 东西方向的判定:①两地都为东经,度数大的偏东,②两地都为西经,度数小的偏东。③一东一西,当二者经度和小于180度,东经偏东,当二者经度和大于180度,西经偏东。(在已知各地经纬度的情况下,用此规律最简单) 【说明】在经纬网图中判定东西方向,只要保证两点间的经度间隔小于1800,均可按地球自西向东的自转方向确定东西方位. 3.利用经纬网计算距离 (1)经线上1°对应地面上的弧长(即经线长度)大约是111km (2)赤道上1°对应地面上的弧长大约也是111km,由于各纬线长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其他纬线上l°对应的实际弧长大约为111×cos纬度km。 4.两地间最近航线方向的判断----球面上任意两点间的最短距离,是通过这两点的大圆的劣弧部分 N S 120°E

高中地理必修二(鲁教版)知识复习与归纳(复习大纲)

高中地理必修二(鲁教版)知识复习与归纳(复习大纲) 第一单元人口与地理环境 ★人口增长 世界人口增长大致经历了四个历史阶段:从人类出现至产业革命——缓慢增长;产业革命至第二次世界大战——迅速增长;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爆炸性增长(迅猛增长);20世纪70年代以后----增长有所减缓。 特 点 人口迁移是永久或长期变更居住地,人口流动因工作,学习,旅游,探亲等临时或短期离开居住地。 ★人口迁移的历史过程 1.人类社会早期,自然条件是最主要因素。 2.古代农业社会的人口迁移主要是由于土地开垦的吸引、逃避灾荒,战乱、宗教迫害等原因。 3.15世纪末至19世纪因为地理大发现,人口由旧大陆流向新大陆,由已开发区流向为开发区。 二战后,人口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永久性定居移民所占比例明显减少,短期流动的人口增多。该时期社会经济因素是促使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主要表现:①政治性的国际人口迁移急剧增加②国际人口迁移的流向发生很大变化③新兴城市出现而引发的人口不断涌入。④旅游业等新兴产业的发展,造成的人口的迁移。 4.二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的比较: ★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 ①自然生态因素:气候、土壤、水和矿产资源、自然灾害等等 ②经济因素: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一般经济落后地区迁出率高,而发达地区迁入率较高)。

③政治因素:国家政策(如深圳的崛起)、战争(战争难民)等 ④社会文化因素:文化教育、家庭婚姻、宗教信仰、种族民族等。 ★世界和我国人口迁移的现状 ①世界人口迁移的现状:由发展中国家迁移到发达国家、从贫穷落后国家到富裕国家;从人口稠密国家到人口稀少的国家。 ②我国人口迁移的现状:总体表现为从农村到城市和工矿区、从内地到沿海地区、从经济欠发达地区流向发达地区。主要人口流出省区是四川、安徽、湖南、江西、河南、湖北等;主要流入省区是广东、浙江、上海、江苏等。原因:以务工和经商为主,多为自发性迁移。 人口迁入的原因:①经济发达②劳力短缺③较好生活条件④较多的就业机会⑤较好的教育、医疗条件人口迁出的原因:①人口增长快劳力过剩②经济发展慢③生活条件差④环境恶化 对迁出地带来的影响:①缓解当地的人地矛盾,加强与外界的交流与联系; ②利于提高经济收入,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③造成人才外流等 对迁入地:①促进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②加剧迁入地的人口、资源、环境等问题 ★人口流动 1、人口流动的强度主要取决于:经济、文化发展水平。 3、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是人口移动的两种基本形式。 4、我国的人口流动: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涌向城市谋求发展,特别是涌向沿海各大中城市,形成“民工流”。 5、流动人口增长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6、人口流动的作用:(1)增强社会活力。 (2)在一定程度上对交通、城市以及社会经济秩序等造成压力,并带来社会治安管理等方面的问题。 ★人口移动的动因和效应‘ 1、人口移动的动因:人口迁移是各种推力和拉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1)最主要原因是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等差别。 (2)迁出地与迁入地之间的距离、国家政策、文化背景等也对人口迁移产生重要影响。 2、人口移动的效应: (1)对环境产生多种影响。 (2)对社会经济产生深刻影响:促进种族、民族的融合和经济、文化的交流。 ①建立起一批以移民为主体的国家(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新加坡),明显地改变了世界人口分布。②促进了经济发展。③促进了文化的交流、融合与发展。 ★世界人口分布 1、人口分布衡量指标:人口密度。但两个密度相同的地区,人口分布格局却不尽相同。 2、世界人口分布状况:世界人口分布在北半球中低纬度的沿海平原与丘陵地区。 ★影响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 1、自然环境因素:是最基本因素,主要包括地形、气候、水资源和土壤、矿产资源等。 2、社会经济因素:主要包括生产力发展水平、生产活动方式、交通运输条件以及文化教育状况等。其中, 生产力发展水平对人口分布的影响最为显著。 3、政治文化因素:宗教信仰、文化习俗、科技发展水平、政府的人口与发展政策以及历史因素等 ★我国的人口分布 1、我国人口分布的原因及特点 (1)原因:由于各地资源环境存在很大的差异,我国人口的地理分布很不平衡。 (2)特点:①最显著的特点是:东部地区人口多,西部地区人口少; ②沿海、沿江、沿湖的平原地区人口多,内陆干旱的高山、高原地区人口少; ③经济发达和交通便利的地区人口多,经济落后、交通闭塞的地区人口少; ④汉族居民集中的地区人口多,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人口少。 ★环境承载力中的人口规模不等于人口合理容量。 1、①环境承载力是指一定时期内,在维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环境资源所能容纳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的大小。环境承载力中的人口规模,是指特定地区的资源与环境,在维持最低生存标准的情况下,所能承受的最大人口数量,是个警戒值。

高中地理必修三_鲁教版知识点总结

地理必修三知识构建 第一单元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第一节认识区域 一、区域的含义: 含义:是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是人们在地理环境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划分出来的。 区域的特点:①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和界线;②有明确的区位特征;③内部某些特征相对一致,并与其他区域有所区别。 区域的划分: ①单一指标:热量带、干湿区指标: 综合指标:东亚文化区、气候区。 ②自然要素:中国三大自然区。 人文要素: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方言区。 二、区域类型的划分 反之,尺度越小,描述的就越具体,越详细。 四、区域的特征 1、整体性 2、差异性 3、开放性 第二节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1、形成区域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区域所处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的不同,以及地形的影响。 2、区域差异的比较有哪些方面? 一般包括:地理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自然环境(地形、植被、水文、土壤、矿产资源等)、人类活动(农业发展水平、工业发展水平、城市化水平、生产活动方式、劳动力状况、人口状况、社会发展状况等)等。 3、日本和英国区域差异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比较? 自然环境的比较、经济发展的比较(农业生产的比较、工业发展的比较)。 4、日本工业为什么具有“临海型”的特点? 日本国内矿产资源贫乏,所需工业原料需从国外进口;同时,日本国内市场狭小,工业产品大多依赖国际市场。因此,日本工业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地区,这里港湾众多,海运便利,既便于进口原料,又有利于出口工业产品,形成明显的“临海型”布局格局。 5、我国三大自然区域划分的依据是什么?(地形、气候的地区差异)

东部季风区内部差异 (1)、我国南方和北方的划分 通常情况下,我国的北方和南方是针对东部季风区而言的,其分界线是秦岭—淮河一线。 ①分界线: ②南北差异 南方与北方的区域差异 1月0℃等温线 暖温带与亚热带 800mm 年等降水量线 湿润区与半湿润区 南方与北方 亚热带季风与温带季风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与温带落叶阔叶林 水田与旱地 水稻种植区与小麦种植区

高中地理必修一(鲁教版)知识点汇编

复习课一地球和地球仪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形状: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2、大小:极半径6357千米、赤道半径6378千米、平均半径6371千米。 3、赤道的周长约4万千米,经线圈长约4万千米 二、地球仪 ㈠纬线和经线 纬线经线定义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形状除极点外,均为圆;只有赤道平分地球半圆,两条正对的经线组成经线圈,每个经线圈均可平分地球 ★长度从赤道到两极逐渐变短,赤道最长相等(2万千米) ★相互关系所有纬线都相互平行所有经线都相交于南、北两极点间隔任意两条纬线间的间隔处处相等任意两条经线的间隔在赤道上最大★指示方向东西方向南北方向 ★㈡经度和纬度 纬度经度 划分方法以赤道为00,向南北两极度量到900,北 极点为900N,南极点为900S 由00经线(本初子午线)向东西各分作1800,00经线以 东的1800属于东经,以西的1800属于西经。 分布规律北纬度越向北度数愈大 南纬度越向南度数越大 自西向东,度数增大的是东经,度数减小的是西经; 两条正对的经线度数之和是180,东西经相反 代号北纬用N,南纬用S 东经用E,西经用W ★㈢经纬网中重要的经纬线 纬线经线 ①0°南北半球分界线; ②23°26′热带和温带分界线,一年有两次太阳直射; ③66°34′温带和寒带分界线,有极昼极夜现象的界线; ④90°极点①0°和180°经线是东西经的分界线; ①20°W和160°E是东西半球的分界线20°W—0°--160°E是东半球 160°E—180°--20°W是西半球 ㈣经纬网的常见形式 地球仪侧视图上的经纬网地球仪俯视图上的经纬网方格状经纬网 纬线是直线,经线连接南北 两极 纬线是以极点为中心的同心圆,经 线是由极点向四周呈放射状的线 纬线是横线,经线与纬线垂直 ★三、经纬网的应用 1.确定地理坐标 方法:⑴确定相邻两条经线的经度间隔,一般情况俯视图是45°,侧视图是30° ⑵从已知经线开始沿自西向东的方向,依据东经增大,西经减小,标出各条经线的度数 2.利用经纬网确定方位 (1)位于同一条经线上的两点为正南或正北的关系,位于同一条纬线上的两点为正东或正西的关系。 (2)既不在同一条经线上又不在同一条纬线上的两点的方位,既要判定两点间的南北方向,又要判定两点间的东西方向。 南北方向的判定:北半球纬度越高越偏北,南半球纬度越高越偏南 东西方向的判定:①两地都为东经,度数大的偏东,②两地都为西经,度数小的偏东。③一东一西,当二者经度和小于180度,东经偏东,当二者经度和大于180度,西经偏东。(在已知各地经纬度的情况下,用此规律最简单) 【说明】在经纬网图中判定东西方向,只要保证两点间的经度间隔小于1800,均可按地球自西向东的自转方向确定东西方位. 3.利用经纬网计算距离 (1)经线上1°对应地面上的弧长(即经线长度)大约是111km (2)赤道上1°对应地面上的弧长大约也是111km,由于各纬线长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其他纬线上l°对应的实际弧长大约为111×cos纬度km。 4.两地间最近航线方向的判断----球面上任意两点间的最短距离,是通过这两点的大圆的劣弧部分 N S 120°E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检测题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检 测题 Last revision date: 13 December 2020.

2010年10月阶段性检测 高二地理 注意事项: 1.请把第Ⅰ卷的答案连同自己的姓名、考号、考试科目、试卷类型用2B铅笔涂写在答题卡上。 2.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第Ⅰ卷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有关区域的说法,正确的是 A.区域内部所有特征完全一致 B.区域划分的指标一般都是综合性的,按单一指标划分的区域很少 C.区域划分的目的仅仅是为了了解区域内部特征 D.区域是按一定指标在地理环境差异的基础上划分出的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二十多年来,我国经济发展速度高居世界之首。同时,各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有所不同,加快西部经济的发展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重视。据此回答2~4题。 2.制约西部经济发展最重要的经济原因是 A.资金、技术、人才匮乏 B.农业基础薄弱 C.水土流失严重 D.自然资源不足 3.我国政府为推动东、西部协调发展,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①给西部大量的财政补贴②增加对西部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 ③保护西部的工业产品不受外来产品的冲击④发挥地区优势,积极引进人才 A.①③ B.②④ C.③④ D.①②4.我国政府努力缩小东西部经济发展的差距,主要是为了 A.宏观调控,微观搞活 B.统筹经济发展,协调好地区差异C.体现综合国力.加强经济建设 D.开发西部资源,改善投资环境5. 下图表示我国某种土地资源的分布情况。与图示内容相符的是

A.a水田 b旱地 c林地 d荒山B.a水田 b旱地 c草地 d 林地 C.a水田 b旱地 c林地 d草地D.a水田 b林地 c草地 d 荒山 6.“干旱是西北地区地理环境的总特征,其他地理要素总是与其力求保持协调一致”,这句话反映的区域特征是 A.整体性 B.开放性 C.差异性 D.逻辑性7.既属于东部季风区.又位于地势第二级阶梯上的地貌单元有 A.塔里木盆地 B.内蒙古高原 C.黄土高原 D.华北平原 8.有关区域发展转型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 A.区域原先具有的集聚效应减弱,区域经济呈现衰败、萎缩状态 B.区域发展面临失业率升高、人口增多等严重的社会问题 C.经济增长加快,产品市场竞争力增强 D.人地关系已趋缓和 9.青藏高寒区农作物主要分布在河谷中,最主要的自然原因是 A.河谷地区土壤肥沃 B.河谷地区气温较高,热量条件较好C.河谷地区人口稠密,劳动力多 D.河谷地区有丰富的水源 10.“西气东输”工程的实施体现了区域特征的 A.整体性 B.阶段性C.开放性D.综合性11.暖温带、亚热带等热量带的划分指标是 A.气温B.积温C.均温 D.温差 12.有关均质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A.均质区即面积相差不大的区域 B.按若干自然要素划分出的区域是均质区 C.均质区只能按照人文要素来划分 D.均质区是指那些要素具有相似性或内在一致性的区域 13.区域再生阶段采取的措施有 A.积极整治环境 B.扩大工业规模 C.加快资源结构调整 D.大力发展传统工业 “橘生淮南为橘,橘生淮北为枳”,据此回答14~15题。 14.这句话显示了区域特征的() A.整体性 B.开放性 C.差异性 D.层次性

鲁教版(2019)高一地理必修一期中考试复习要点与测试卷(含答案)

鲁教版(2019)高一地理必修一期中考试复习要点与测试卷 第一单元 从宇宙看地球 知识清单一 宇宙 1.宇宙 宇宙是时间和空间的统一体,是运动、发展和变化着的物质世界。 2.天体 (1)含义:宇宙中有多种多样的物质,例如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质等,这些物质统称为天体。靠反射恒星的光而发光 (2)辨识:恒星和星云是宇宙中最基本的天体;太阳是距离地球最近的恒星。 (3)主要天体类型和特征 3.天体系统 (1)含义: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2)层次划分 可观测宇宙?????银河系?????太阳系?????地月系其他行星系等其他恒星系河外星系 河外星系远远大于银河系,但它与银河系同级别 ①地月系:由地球和月球组成,月球绕地球公转。 ②太阳系:太阳、地球与其他围绕太阳公转的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质等,共同组成太阳系。 ③银河系:太阳和其他恒星以及各种各样的天体组成。 直径约10万光年,至少有1 000亿颗以上的恒星

④河外星系:银河系外还有许多同银河系类似的天体系统,称为河外星系,简称星系。 ⑤可观测宇宙:银河系和数以亿计的星系合起来叫做可观测宇宙,它是人类目前所认识的最高级别的天体系统,也是人类已知的宇宙范围。 4.人类认识的宇宙 目前天文望远镜的探测距离约为137亿光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观察到的宇宙范围还会不断扩大。 知识清单二 地球 1.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 (1)物理性质相近:地球与水星、金星和火星都是类地行星,有许多相似之处,所以说地球是一颗普通的行星。 (2)运动特征相似?????近圆性:公转轨道均近似圆形共面性:公转轨道面几乎在同一平面上同向性:公转方向都是自西向东 2.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特殊的行星——唯一存在生命的天体 (1)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安全”: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 (2)地球本身的条件“适中” 素养凝练 “三看法”判断天体

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整理完整版(鲁教版)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整理完整版(鲁教版) 第一单元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第一节认识区域 1、含义:指具有一定范围得地理空间,就是人们在地理环境差异(例如:降水量分布不均)得基础上按一定得指标划分出来得。 2、、特点①具有一定得面积、形状、范围与界线 ②具有明确得区位特征 ③内部某些特征相对一致,与其她区域有所区别 3、类型:①均质区:要素具有相似性或相对一致性得区域,如:自然区、农业区、方言区等 ②功能区:某些方面具有相关性或内在联系得区域,如:城市经济区、工业基地、浦东新区等 4、特征:①整体性:区域内部各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一个统一得整体 ②差异性:区域之间普遍存在差异性;但区域内部“求大同,存小异”。 ③开放性:区域之间相互联系,如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 第二节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得区域差异 日本英国得区域差异: 1、自然环境比较 (1)相似形:岛国、面积、北温带,温暖湿润 日本英国位置位于亚欧大陆东侧位于亚欧大陆西侧 地形地表崎岖,以山地、丘陵为主。平原狭小, 分布零散。多火山地震 高原、低山、丘陵、平原、山谷交错分布 气候南北差异显著,北部为温带季风气候,夏季暖热多雨,冬季寒冷少雨;南部为亚热带季 风气候,夏季炎热多雨,冬季温与少雨受北大西洋暖流与西风带得影响,终年温与多雨,为典型得温带海洋性气候。 植被森林覆盖率高,约占领土得2/3物种多样森林覆盖率占领土面积得1/9,以草地为主 植物种类比日本少 水文河流短小湍急,多峡谷、瀑布,不利于航行,但水力资源丰富河网较密,流量平稳,各河之间分水岭不高,大多有运河相通 矿产贫乏煤、铁、石油 2 (1)相似形:工业发达,均发挥岛国优势 日本英国 经济发展特点经济大国,工业起步晚工业化最早得国家 工业及布局高新技术产业突出,工业“临海 型”布局 传统工业突出,“资源性”布局农业以种植业为主以畜牧业为主 人口与城市人口稠密,城市众多,主要分布 在太平洋沿岸地带人口密集,城市化水平高。曾经向海外大量移民 ①、划分依据:地形、气候 ②名称:A、西北干旱半干旱区,B、青藏高寒区,C、东部季风区 ③界线: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与东部季风区大致以400毫米年等降水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