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儒家思想对后世法律文化的影响

儒家思想对后世法律文化的影响

儒家思想对后世法律文化的影响
儒家思想对后世法律文化的影响

儒家思想体系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它的理论几乎影响着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于中华文明性格的塑造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时至今日,儒家思想所推崇的行为规范仍然是我们为人处世的准则。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既是全方位的,又是深层次的。从秦汉至明清,无论朝代如何更替,中国社会的性质、政治结构、法律体系都处于一种超稳定的状态。这种社会的超稳定系统的存在不得不归结为宗教精神般的儒家思想深深地植根于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的土壤之中。它一方面积淀为中华民族的深层性格和心理内核,另一方面也铸就了中国古代辉煌的历史和灿烂的法律文化。研究中国古代的法律,必须从儒家着手。自从两汉时期开始,“引礼入法”成为法律儒家化的萌芽,经历了魏晋南北朝的发展和完善,到隋唐时期礼法结合的全面完成,儒家思想成为封建法律的正统思想,自此以后历朝历代均沿袭不变,对后世的法律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且这些影响一直沿传至今,对我们的日常生活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一 . 先秦儒家法律思想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一) 主张“仁治”

先秦儒家的创始人孔子现实地全身心地关注人的生活实践和品格塑造,不谈鬼神也不谈“彼岸”。他借“仁”树立人之为人的崇高理想。

(二)维护“礼治”

“礼”源于西周,是西周统治者创设的有关政治、法律、道德等涉及国家一系列基本制度和思维方式的价值体系和规范体系。儒家继承和发展了这一思想,把它作为儒学的核心。“礼治”便是儒家“齐之以礼”原则的理论深化。

(三)重视“德治”

在儒家的统治方法上,“德”占有重要的地位。“德”的观念起源于西周,它是一个融信仰、道德、行政方式、统治政策为一体的综合概念。德首先是对统治者的要求,要求他们广施仁政,“为政以德”。在统治方法上提倡以道德教化的方法治人,“道之以德”,使人能自觉地遵守国家的典章法纪,这就是儒家所主张的“德治”。当然,儒家的“德治”并不完全否认刑法的功用,而是视刑法为“德治”的辅助手段。

二 . 儒家法律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先秦儒家以礼为“法”,以化民的自律与他律相结合,直至完美的自律为社会运行保障,再佐以明君贤臣的统筹,构成其乌托邦式的政治构想。它所要争取的不是一时效验而是百世楷模,不是一家一姓的兴盛而是天下太平,这和执政者以一己之私益为前提的现实考虑大相径庭,所以并不得志。只其中的一部分思想和精神尚为后世儒家继承,得以源远流长,甚至化入中华民族的骨血,成为某种根深蒂固的东西。

1 .仁

儒家法律思想中的“仁”学的影响可谓最为深远。它否定执政者仅考虑自身的利益的做法,指出顾及“民”的利益的重要性。因发现它在调和统治

阶级和人民间的关系上功效显著,历次“治世”莫不奉此为治政立法的方针。先秦儒家所憧憬的太平治世获得一种异化的实现,对社会生产的顺利进行和中华文明的持续发展起到难以抹杀的作用。

2 .对现实的执著

这种对现实的执著同样体现在求知态度上。虽然先秦儒家思想具有极丰富的知识内涵,虽然“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的学思并进被特别强调,但它的“智性”并不表现在纯理思辨的欣趣,而是以“正德,利用,厚生”为原则,集中于解决现实生活的具体问题上。这种思维方式体现在法律思想上犹为突出。孔子在其仁学体系中提到“过而改之,善莫大焉”,其方法是学尧舜,这便是很直觉的思维方式。总的看来,先秦儒家思想的对超越的抗拒遗传了下来,并经过微调的变异,后来的儒家对现实的思考也止于如何治的层次,无法超越。这也是我国封建社会异常漫长,民主思想晚产的原因之一。

3 .厚群体薄个体

先秦儒家对人的关注是对作为整体的人的关注,是为“有教无类”。其基本立足点在于家庭、宗族、国家的共同利益的维系,坚持的是一牺牲个体差异性和个性来维护共性和普遍性,并且赞扬“杀身以成仁”的志士仁人、“见危致命”的带有武士道精神的君子。这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确有推动社会发展的效用。这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拉长、发展缓慢的思想文化条件。对于近代民主自由以及人权观念的启蒙,也是一个极为深固的阻力。甚至在新中国的立法中,这种对道德的过度要求也难以避免的出现。民法中关于无因管理不得要求报酬等的规定,便是这种伦理鼓励思想的体现。

儒家思想对中国封建法律的影响,不如说儒家思想自始自终改造着中国封建法律,并且最后完成了这种改造”。儒家思想改造封建法律的结果,使儒家思想成了封建法律的灵魂,法律成了维护礼的工具,礼成为制定法律、执行法律的指导。在封建社会里,人们在心目中形成了守礼即守法的固有法律意识,守礼高于守法,守礼成为守法最主要的方面。从封建法律儒家化的过程看,封建法律被儒家思想改造成了以礼为指导思想、以维护封建纲常礼教为主要内容、以“诸法合体”、“民刑不分”结构为形式的伦理法。诚然,在儒家思想熏陶和渗透下的中国封建法律,“为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赤裸裸的暴力——司法镇压披上了一件任意教化的外衣”,使封建统治发挥了它最大的效能,维护了封建统治,且含有不少积极的因素,但它仍有其缺陷:与平等观念格格不入,实行法有差等,维护封建专制政体和君权、父权、夫权神圣不可侵犯;它的保守性、顽固性,摧残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阻碍了中国历史的发展。

论杜甫诗歌中的儒家精神

论杜甫诗歌中的儒家精神 【中文摘要】:杜甫作为中国古代最负盛名的诗人之一,同时也作为古代士大夫阶层中的一员,他的一生始终抱着?兼善天下?的济世情怀和积极进取、刚健有为的入世态度,来努力的追求着自己?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人生理想。虽然杜甫始终没有居于庙堂之高,现实也始终没给他一个?济世扬名?的机会,但是做为一个伟大的诗人,他通过诗歌这一有力武器,不论?穷??达?,始终以?兼济天下?为己任,孜孜以求的在阐述着自己的理想与抱负,以儒家的?仁政?和?民本?思想为标准,来揭露社会的弊端,批判时代的黑暗。因而本文认为杜甫的诗歌中充满着儒家的?仁政?和?民本?思想,忧国忧民,忠君爱国,通过他的诗歌展现了古代知识分子以天下为己任,以江山社稷为重的高尚人格,从而洋溢着积极进取,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儒家精神。 【中文关键词】:杜甫;诗人;诗歌;儒家精神 作为几千年来居于中国传统文化主流地位的儒家学说,自从先秦开始,它就提倡?仁政?和?民本?思想,并且一直贯穿在它的发展历程之中,始终作为它的核心思想。其实说到底,儒家学说就是一种在不漠视个体生命的条件下更加注重集体意识,更加侧重集体利益的思想流派,也是一种重视实践,侧重现世功利的思想流派。因而儒家一直以来都强调?治国,平天下?。既希望生命个体投身于激烈的社会实践,在仕途大业和庙堂参政中,通过?学而优则仕?①的济世道路,在为天下苍生谋福利的现世功利中来完成自己的理想抱负,从而展现个人才华,实现人生价值。所以几千年来,儒家始终注重现世功利,积极进取、刚健有为。儒家知识分子也始终以具有社会责任感以及强烈的忧患意识而著称。而杜甫作为一个从传统知识分子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并且本身也以?腐儒?,?儒生?这种身份出现的古代文人,他的一生也都是以整个社会(天下)为己任,以自己心中的?道?---既儒家的?仁政?为终极追求目标,孜孜以求,从未放弃。做为中国古代最为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同时又做为?布衣?,?野老?的杜甫,他的诗歌更是通过从社会方方面面的细致观察,以及自己的亲身体验来记录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展现了唐帝国由强盛逐渐走向衰落的历史过程,因此他的诗歌历来被称为?诗史?,从而也奠定了杜甫在我国古代诗歌史上?诗圣?的崇高地位。巨星陨落了,赏析杜甫的诗歌,犹如在品尝一杯充满枯涩的老酒,里面总是渗透着诗人的忧愁和凄苦,但是最为一个杰出的诗人,同时也作为一代儒者,在他以及他的诗歌当中更多的表现出了儒家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以及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闪耀着灿烂的?仁政??民本?光芒。 一,积极进取,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入世态度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②。可见古代儒家思想的主流是积极的,是进取的,儒家知识分子也是刚健入世的。他们注重现实功利,寄希望于社会实践,并且孜孜以求,自强不息,也从某种程度上铸就了我们中华民族刚强柔韧的民族精神。自公元618年李唐政权建立以来,经过太宗,武后等的励精图治,到了开元年间幅员辽阔,国力强盛,中外交流频繁,强大而具有恢弘气度的盛世景象,也使一些青年才俊们在时代的面前表现出前所未有的进取心和自信心。而青年时代的杜甫也是这样一位胸怀天下,积极有为,企图在社会实践中建功立业的青年知识者,因此在他的身上以及诗歌当中也表现出了那种意气风发,充满阳刚的进取精神。比如他的《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泰山历来都被誉为五岳之首,而杜甫面对着雄伟葱郁的泰山,他赞叹东岳,讴歌造化。希望凌顶而小天小,以抒雄心壮志。诗歌一开头,就写出了泰山的高峻伟大,表达了对它的仰慕,再描述了它横跨齐鲁两地的壮伟。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之雄心,显示出他坚韧不拔的性格和远大的政治抱负。因此?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一句更是杜甫积极入世,刚健有为,胸怀大志的集中体现,所以千百年来传诵不衰。再如《房兵曹胡马》中写到?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诗歌通过先写马的外形动态,后写马的品格,用虚写手法,由咏物转入了抒情。写它纵横驰骋,有着无穷广阔的活动天地;它能逾越一切险阻的能力就足以使人信赖。这里看似写马,实是写人,这难道不是一个忠实的朋友、勇敢的将士、侠义的豪杰形象吗?最后用?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来包含无尽的期望和抱负,将意境开拓得非常深远。它既是写马驰骋万里,也是期望房兵曹为国立功,更是诗人自己志向的写照。盛唐时代国力的强盛,疆土的开拓,激发了民众的豪情,书生寒士都渴望建功立业,封侯万里。这种蓬勃向上的进

儒家思想地价值和对后世地影响

儒家思想的价值和对后世的影响 儒学,自孔子创立儒家学派以来,经过历代大儒的丰富发展,形成了一整套儒家价值观的观念体系。孔子谈得最多的是仁与礼,但也论及义、知、圣、和、忠、恕、敬、恭、宽、信、敏、惠、温、良、俭、让、中庸等价值观念。孟子讲得最多的是仁、义、礼、智,但也多次阐述了恻隐、恭敬、辞让、善恶、诚信、良知、民本等价值观念。而自西汉至清末长达两千年的封建社会里,基本上把儒家的核心价值观概括为“三纲五常”,即所谓“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妇纲”和“仁义礼智信”,但实际上只注重贯彻“三纲”伦理,而没有真正落实“五常”道德。 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由孔子创立最初指的是司仪后来逐步发展为以尊卑等级的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也 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影响。儒家思想的精华——某省书法家协会顾问思想地位《儒家思想导论》主要介绍了先秦儒家思想、孔子的仁与礼、从前孔子时代的礼乐制度到孔子的仁礼思想、孔子的仁、孔子的礼、孔子的孝道、《论语》中的孝、《孝经》论孝、孔子的命观、孔子命观形成的背景、孔子命观的特征与内涵、“修身俟命论”的人生指导意义、孔子的人生问题论、乐——孔子的人生态度和人生境界、孔子与弟子论志向、立身行事中的言与默、孟子的性善论与仁政说、孟子的使命、孟子的性善论、孟子的仁政学说、以及荀子的性恶论与礼治说、儒家思想的流变、贯通

天人——董仲舒的儒学思想、“性即理”——周、张、程、朱的理学思想、“心即理”——象山、阳明的心学思想、新儒家——西学东渐的文化回应、儒文化圈的崛起——儒学促进现代经济发展的可能等内容。、省书协主席团全体成员以及来自文化机构的专家、学者100多人参加了研讨北京大学教授、著名学者张辛博士作了学术报告。张辛博士在讲话中对中庸文化作了探讨他认为发源于山东的“中庸文化”是孔孟对世界的重要文化贡献在科技发达的今天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儒学具体是什么呢?儒家经典形成于春秋战国时代但 是不同时代对儒家经典的解读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很难对儒家思想下 一个面面俱到的定义。儒家思想的精华包括先秦儒家思想、孔子的仁与礼、从前孔子时代的礼乐制度到孔子的仁礼思想、孔子的仁、孔子的礼、孔子的孝道、《论语》中的孝、《孝经》论孝、孔子的命观、孔子命观形成的背景、孔子命观的特征与内涵、"修身俟命论"的人生指导意义、孔子的人生问题论、乐--孔子的人生态度和人生境界、孔子与弟子论志向、立身行事中的言与默、孟子的性善论与孟子的使命、孟子的仁政学说以及荀子的性恶论与礼治说、儒家思想的流变、贯通天人--董仲舒的儒学思想、"性即理"--周、张、程、朱的理学思想、"心即理"--象山、阳明的心学思想、新儒家--西学东渐的文化回应、儒文化圈的崛起--儒学促进现代经济发展的可能等内容。 儒家的“礼治”主义折叠儒家的“礼治”主义的根本含义为“异”即贵贱、尊卑、长幼各有其特殊的行为规范。只有贵贱、尊卑、长幼、

儒家思想文化对现实的积极影响

儒家思想文化对现实的积极影响 儒家思想文化的精华在历史传承中经过磨练、积淀,成为我们民族的智慧、精神和美德,具有人类共性的永久价值。 1.儒家提出一系列道德范畴、命题、思想丰富了中国传统道德宝库。儒家文化属人伦文化,它提出的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廉、节、耻等,蕴含量十分丰富。如果抽象出它们的一般意义,加以选择、加工、发挥,就能成为精华。如“仁”,是儒家道德规范体系的核心,“仁者仁也”,强调了人的社会属性和本质;“仁者爱人”,反映了利他精神;“克己复礼为仁”,要求人应该有道德自律意识;“杀身成仁”,彰显了坚守信念、不怕牺牲的决心。又如“忠”,抛开它的忠君和愚忠的具体含义之外,可贵之处在于忠于职守、勇于负责,完全可以把它用在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方面上。又如“孝”,是任何人、任何社会都应具有的美德,封建社会过分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孝”,而忽视父母对子女的“慈”;现在实行独生子女政策,家家体现的是过度的“慈”,很容易丢掉传统的“孝”,所以,当今更需要强调“孝”。此外,“义”即正直、正义,“礼”即礼貌、礼仪,“信”即诚信、信誉,“温”即和蔼、平易,“恭”即谦虚、敬人,“俭”即勤俭节约,“让”即宽容忍让,“廉”即清正廉洁,“节”即骨气、气节,“耻”即自尊自爱等,它们的一般意义都可以继承并发扬光大,为我们的个人品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建设服务。 2.冲破天命鬼神的理性精神抵抗了宗教对人们思想的侵蚀。儒家思想对鬼神问题持谨慎态度,“子不语怪、力、乱、神”,“未知生,焉知死”,具有无神论倾向,否定超自然救世主和彼岸世界的存在。同时,引导人们注重“现世”生活和实际问题的解决。孔子的学生问什么是智慧,孔子说:“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体现出对务实和理性精神的崇尚。虽然中国有土生的和外来的宗教流传,但都没有形成全民族的宗教狂热,真正推行的是“政德合一”,宗教在中国从来没有占据过主导地位;不像西方搞的是“政教合一”,有时教权比王权还要大。在中国正是由于信奉儒家思想,抑制了宗教的作用。直到现在,全世界有60多亿人,信教的有48亿人,不信教的绝大多数在中国,这和受儒家思想文化的长期熏陶有很大关系。 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中国人解决现实问题倾向于依靠人间力量,形成了一种不轻易求神拜佛的习惯。在他们看来,与其信鬼神,不如信明君,“五百年必有王者兴”,明君能带来太平盛世;明君不多,就去信清官,清官率先垂范,弥补君王过失,杀陈世美,救秦香莲;清官不多,就去信侠客,侠客可以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最大的侠客就是梁山好汉,替天行道。老百姓实在没办法,才去求神拜佛,而且求的神,也多是希望能给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神,这些神和人还有血缘关系,人们缺水了就信龙王爷,缺钱了就信财神爷等,信神是无可奈何,也是权且手段,达到虔诚、迷信程度的人是少数。 3.“民为邦本”的民本主义体现了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儒家思想历来十分重视老百姓的作用,认为百姓是国家安宁的根本,“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孟子讲:“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里的“贵”就是作用重大,即“民可载舟,亦可覆舟”之义。重视老百姓的作用,首先要重视老百姓的生计。所以,儒家思想历来强调君子要有“忧以天下,乐以天下”的情怀,把个人安身立命与百姓福祉联系起来,“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要安民、养民、利民、惠民、富民,同时还要“教民”;要“解民于倒悬”,“厝天下于衽席之上”。为此,就要修身,要“格物、致知、正心、诚意”,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和做事本领,目的是为了经世致

浅谈杜甫咏贫诗中的儒家思想

浅论杜甫咏贫诗中的儒家思想 湖北省咸丰县甲马池镇中心小学:唐义 摘要: 杜甫是唐代最著名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数量多、质量高,被称作“诗圣”,他的诗真切的反应民生民情,反应国家时局,因此,他的诗也被称作“史诗”。在他诗歌创作后期,生活虽极度贫困,但思想日趋成熟,爱国之心愈烈,加上时代状况等各种因素揉合在一起,使杜甫写出一生中极为重要并流传千古的诗歌。儒家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但杜甫不管在不在其位,都要谋其政,都要为百姓疾呼!本文从杜甫生平所作诗集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诗歌探讨杜甫的儒家思想在咏贫诗中的体现,特别是他具有不同于同时代的其他诗人所特有的儒家传统思想,更具有现实意义。文章从杜甫信守的儒家思想;杜甫磨难生活中的咏贫诗;杜甫儒家思想和咏贫诗的现实主义精神3个部分论述杜甫的儒家思想及其对创作的影响。 关键词:杜甫咏贫诗儒家思想 杜甫是唐代最著名的诗人之一,被称作“诗圣”,其诗歌数量多、质量高,特别是他诗歌创作后期,生活虽极度贫困,但思想日趋成熟,爱国之心愈烈,时代状况等各种因素揉合在一起,使杜甫写出一生中极为重要并流传千古的诗歌,如《秋兴八首》,《登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这些诗多为国家而写,为广大低层老百姓所写。杜甫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他自始至终都以儒者自居。他早年自称“儒”,例如在《奉赠鲜于京兆》写到“有儒愁饿死,早晚报平津”,在《奉赠韦左丞丈》里有“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事”,晚年当他已切实感到“儒术于我何有哉”,“儒术诚难起”时,不免气愤,则多自称“腐儒”。由此,杜甫的主导思想为儒家思想,并且这一思想一直影响其创作。 一、杜甫信守的儒家思想 杜甫的儒家思想表现为“仁爱”、“贵民”、“仁政”,在他的诗中表现了忧国忧民,揭露残酷黑暗的社会现实,希望封建统治者实施仁政,实现国盛民安的社会理想。 他从来都是以儒者自居的,他自称:“传之以仁义礼智信,列之以公侯伯子男。”又说:“自先君恕,预以降、奉儒守官,未坠素业矣。”他不仅为其祖先“列之以公侯伯子男”,更为其世代“传之以仁义礼智信”而自豪。虽说了家世代“未坠素业”,暗地里却在担心快坠了。那么怎样才能继承“素业”呢?这可以从他所说“奉儒守官”中找到答案。奉儒是实,但他父亲杜闲只做到兖州司马、奉天令之类的小官,当然比不上“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实惠,所谓“守官”实际上已经很无奈了!但却又“生常免租税,名不隶征伐”,毕竟还吃一口皇粮,算不得贫穷人家。所以,早年的日子过得很惬意。他先南游吴越,后北游齐赵。游齐时,曾先后和苏源明、高适、李白等人“听歌饮酒、检书看剑,打猎取乐”,有时“登高怀古,把酒赋诗”,并和李白结下了“兄弟”般的友谊,同时准备出仕。在这期间,他应试两次,均未及第,但并没有穷困的感受。因为这期间的主要目的是读书和游历,做出仕的准备,但毕竟有过失败,心里颇有牢骚、抑闷。但他在长期的游历中,接触了我国丰富的文化遗产和美丽的山河,不仅感觉生活充实,更重要的是扩大了他的视野和心胸。有《望岳》一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充满浪漫主义色彩,也流露诗人对事业的雄心壮志,对前途充满信心,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创建一番惊人事业。

儒家思想文化对现实的利弊影响

儒家思想文化对现实的利弊影响 文/郜良 儒家学派由孔子所创。自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的指导思想,在中国古代思想文化领域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尽管其间受到外来佛教文化的冲击,在近代又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五四运动”中受到“打倒孔家店”的否定,“文革”中受到“批林批孔”运动的批判,儒家思想文化仍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和代表,作为传统的力量,顽强地积淀在当代中国人的传统价值观念体系之中,以思维方式、价值取向、行为方式、道德风尚、风俗习惯等形式表现出来,甚至渗透到我们的骨髓和血液,发挥着积极或消极作用。起积极作用的为精华,起消极作用的为糟粕。我们今天要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凝魂聚气、强基固本,必须用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主导的先进文化引领时代潮流,在大胆吸收西方符合现代化规律的先进文化的同时,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对儒家思想文化的“扬弃”。因此,必须对儒家思想文化的现实利弊影响有清醒的认识。 儒家思想文化对现实的积极影响 儒家思想文化的精华在历史传承中经过磨练、积淀,成为我们民族的智慧、精神和美德,具有人类共性的永久价值。 1.儒家提出一系列道德范畴、命题、思想丰富了中国传统道德宝库。儒家文化属人伦文化,它提出的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廉、节、耻等,蕴含量十分丰富,每个字都能写一篇大文章。如果抽象出它们的一般意义,加以选择、加工、发挥,就能成为精华。如“仁”,是儒家道德规范体系的核心,“仁者仁也”,强调了人的社会属性和本质;“仁者爱人”,反映了利他精神;“克己复礼为仁”,要求人应该有道德自律意识;“杀身成仁”,彰显了坚守信念、不怕牺牲的决心。又如“忠”,抛开它的忠君和愚忠的具体含义之外,可贵之处在于忠于职守、勇于负责,完全可以把它用在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方面上。又如“孝”,是任何人、任何社会都应具有的美德,封建社会过分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孝”,而忽视父母对子女的“慈”;现在实行独生子女政策,家家体现的是过度的“慈”,很容易丢掉传统的“孝”,所以,当今更需要强调“孝”。此外,“义”即正直、正义,“礼”即礼貌、礼仪,“信”即诚信、信誉,“温”即和蔼、平易,“恭”即谦虚、敬人,“俭”即勤俭节约,“让”即宽容忍让,“廉”即清正廉洁,“节”即骨气、气节,“耻”即自尊自爱等,它们的一般意义都可以继承并发扬光大,为我们的个人品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建设服务。 2.冲破天命鬼神的理性精神抵抗了宗教对人们思想的侵蚀。儒家思想对鬼神问题持谨慎态度,“子不语怪、力、乱、神”,“未知生,焉知死”,具有无神论倾向,否定超自然救世主和彼岸世界的存在。同时,引导人们注重“现世”生活和实际问题的解决。孔子的学生问什么是智慧,孔子说:“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体现出对务实和理性精神的崇尚。虽然中国有土生的和外来的宗教流传,但都没有形成全民族的宗教狂热,真正推行的是“政德合一”,宗教在中国从来没有占据过主导地位;不像西方搞的是“政教合一”,有时教权比王权还要大。在中国正是由于信奉儒家思想,抑制了宗教的作用。直到现在,全世界有60多亿人,信教的有48亿人,不信教的绝大多数在中国,这和受儒家思想文化的长期熏

浅析《诗经》对杜甫诗作的影响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4c2691217.html, 浅析《诗经》对杜甫诗作的影响 作者:李文韬 来源:《世界家苑·学术》2017年第06期 摘要:《诗经》作为中国诗歌的源头,对历代诗歌的发展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诗》至汉代,开始作为一部儒家经典渐渐成为统治者的文化工具;至唐代,更是达到了一个顶峰。杜甫作为中国古代诗歌史上的巨擎,同时,杜甫又恪守儒家规范,是一个传统的士大夫型诗人。因此,作为儒家经典之一的诗歌总集《诗经》对杜甫的诗歌创作会产生一定影响。本文就从文学思想和创作方法两个方面分析了《诗经》对杜甫诗歌的影响,以期探寻杜诗对诗经的接受。 关键词:诗经;杜诗;影响 一、《诗经》对杜甫诗学思想的影响 杜甫在诗歌理论中的建树,并没有以一本理论书籍面世,而是以诗歌的形式探讨诗歌的写作。杜甫《戏为六绝句》,开论诗绝句之端,在他的论诗诗当中,分别用六首七绝来阐述其文学特别是诗歌理念。在这些诗作当中,杜甫的主要文学观点即为“取清新”和“亲风雅”。这里讲到的“清新”,更多的是从其诗歌的字句出发,要求清新,主要与齐梁时期的繁冗相区别,而体裁上则更加注重向《诗三百》中的风雅靠齐。这种文学上的复古,与之前讲到的初唐四杰和陈子昂有很大的不同。从字词到体裁上都要求有一个变革。这种变革有偏向先秦复古也有自己的创新,复古是向以《诗三百》为代表的典籍学习其内容,创新则又有其自己的特色。 杜甫用诗歌的形式探讨诗歌的创作,这本来就是一个创新。从他的那六首论诗诗中,可以看到杜甫对前辈诗人的看法,对于诗歌创作从内容到形式都有属于杜甫自己的见解。从内容上看,杜甫赞美庾信的晚年文章以及对初唐四杰的欣赏,倾向于清词丽句的赞同,向《诗经》中的风雅内容亲近,而《诗经》中的国风有很多是来自民间,反映下层劳动者劳作的辛苦以及对统治上层讽刺规劝的。大小《雅》有来自民间也有来自贵族的创作,有对统治者的讽谏也有对上层的赞扬,这两部分是杜甫认同的,在他的诗歌中不仅仅用理论提出来而且在实践创作中也有很多体现。三吏三别的写作,反应了战争给普通民众带来的痛楚,表现了对战争的痛诉以及对统治者的疏于管理国家造成这种场面的规刺。 二、《诗经》对杜甫诗歌创作的影响 (一)艺术手法上的继承 《诗经》的艺术手法主要是指赋比兴。纵观杜甫诗歌的赋比兴艺术手法的应用特点,可以归为以下几个特征: 首先,从赋比兴三种手法相较而言,比兴应用的要比赋多。在杜甫的诗歌当中,有大量运用比兴手法的,很多是比兴在一起运用。如作于天宝十三载的《秋雨叹》就用了比兴的手法,

浅谈儒家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浅谈儒家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摘要] 儒家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是探讨传统思想文化与现代思想和经济发展关系的一个重要内容。现代社会思想的变化,经济的高速发展与儒家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儒家思想在文化、伦理道德层面上给予现代社会的启发具有深刻的影响。本文探讨儒家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对现代社会影响,以期加深了解儒家思想的特点、变化、价值和它的现代指导意义,抓住儒家思想的本质和精髓,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点滴经验和参考。 思想是一个社会的基本行为准则,从某种程度上讲对一个社会起着一定的约束力,因此思想对一个社会能够产生重大的影响,作为中国社会传统思想主流的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社会发挥了重大作用,时至今日,时代在变化,思想也在变化,面对文化多元、中西融合碰撞的文化发展趋势,对一种文化或者说思想的重视关系到一个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关系到一个社会的文明进程,因此要引起足够的重视,集千古圣贤众多儒流于一体的历经变化的儒家思想对现代社会又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 [关键词] 思想、作用、价值。 一、儒家思想的内涵 儒家思想讲求“孝、弟、忠、信、礼、义、廉、耻”,其基本核心是“仁”,以“仁”为基础和精髓的儒家思想具有丰富的内涵。儒家思想影响中国两千多年,从古至今长盛不衰,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了决

定性的作用,中国文化的伦理和观念中,无不打着儒家思想的烙印。儒家思想发展到今天与原来的“孔孟之道”在内容和实质上已经有很大不同。儒家的“仁治”“礼治”“德治”“孝道”“大一统”“天人合一”“民贵君轻”“有教无类”等思想主张依然光芒四射。对儒家思想的发掘和借鉴,对儒家思想中的精华发展和弘扬,可以更加丰富儒家思想的内涵,这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作用。 二、儒家思想对中国现代社会的作用 1、儒家的仁政思想及道德观念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 “仁政”学说是贯穿于儒家思想的核心,其“敬得保民”“仁政爱民”“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等仁政理念的变革和发展对社会的安定、和谐的构建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儒家思想的精髓在于它的社会伦理思想,而这种社会伦理观正是基于从国家统治阶级的高度期望出发将人们现实生活中的行为规范用通俗的语言或道德意识加以规范以此来实现社会的统治和管理。抛开阶级意识而言,这种社会伦理对社会的有效管理还是可以起到很大作用的。 儒家思想在长期的历史实践和社会演变中形成了众多优秀的认识和思想,而这些认识和思想又被后来者奉为准则或规范。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舍生取义、见利思义”的生死道义观,“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其志也”的坚毅品质,“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探索精神,“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

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服饰的影响

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服饰的影响 中国素以“衣冠之国”位居,在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中,服饰承载着厚重的传统文化和内涵。在长期占有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影响下,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在服饰上有极其显著的反映。它与礼制相结合,颁布律令,规范和管理不同阶层的穿衣戴帽,从服装的质料、服色、图案纹样等都有详尽的规定,以区分君臣士庶服装的差别,充分表现人们的身份、地位。可以说,中国服饰制度具有鲜明、独特的礼制文化特色。 一、服饰艺术追求礼制秩序美 中国伦理道德对中国审美文化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在中国数千年的服饰艺术发展中,儒家的礼教思想成了其核心理念。只有遵从了伦理道德规范的服饰才为美,只有充分体现了社会各个阶层等级秩序的服饰才为美。周代制定的冠服制度影响了中国后世几千年,冠服是服装根据帽子的不同而命名的各类服装的总称。什么样的帽子配什么样的衣服,都有严格细致的规定。在不同的礼仪场合,不同等级的人必须穿着与其身份相适应的服饰,这些服饰在颜色、材质、尺寸等方面都有不同的规定。周代的冠服制度规定极严,同为裘服,也要根据皮质、颜色来划分等级。天子穿白狐裘,诸侯及大夫、士穿青狐裘、黄狐裘,庶民则穿犬羊裘。自周以后,冠服形制被历代传承相袭,虽按各代统治者之意略有改动,但其基本形制却大同小异,尤其是显示阶级差别的内涵始终没有改变。 二、儒家对服饰的审美观 “质”与“文”二字在中国哲学中释义相当宽泛。质指一个人的资质美,《论语·卫灵公》中记载:“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孔子这里所说的“质”,是指人内在所具有的伦理品质。文指一个人服饰的美,《论语·泰伯》记述:“子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在这里,孔子所谓的“文章”是指礼服上的纹饰、丹车白马、雕琢刻镂之类的文饰或文采。可见,孔子是极其重视服饰之美的。但是,孔子在认定服饰要讲形式美的同时,又对君子的个人修养提出形式与内在的关系。《论语·雍也》中言:“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意思是没有合乎礼仪的服饰,就像没有文化修养的凡夫野人。然而,只有合乎礼的服饰与动作姿态,而缺乏“仁”的品质,那么这些虚饰只能使人感觉像浮夸的史官。儒家在服饰上文质统一的审美观,是与等级观念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中国古代服饰的发展和变化, 受儒家思想影响极深, 上层社会尤甚。就其文化内涵而言, 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作为“礼”的重要成分, 已经渗透到穿衣戴帽的许多细节中。无论是“君子”还是贵妇的服饰, 无一不受这种观念的支配, 而忠孝思想对服饰的影响几乎波及了社会各阶层。以上这些正是形成中国古代服饰独特风貌的原因之一。 服饰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在汉代儒家传统地位确立之前,就被“礼”所约束。随后孔子提出的“克己复礼”,汉代把《仪礼》列入五经。“仪礼”的关注点是整个社会活动,项目繁缛,对于服饰有全面严格的规定,是典型的儒家所倡导的礼制在服饰上的反映,它直接影响了几千年来国人的服饰观念和风格。例如,西汉建立以

浅谈杜审言对杜甫诗歌创作的影响

浅谈杜审言对杜甫诗歌创作的影响 【摘要】?诗圣?杜甫,与其祖初唐着名诗人杜审言,在诗学渊源上还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在杜甫的诗歌创作中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内核、艺术特征一定程度上都受到了杜审言的影响。这种影响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家风、家学以及诗歌家法传承等方面。 【关键词】杜审言;杜甫;儒学传统;诗学传统;诗歌艺术;影响。 众所周知,杜甫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后人常常评价杜甫是中国古典诗歌?集大成者?,这让人不免思考他身上是否汲取了其祖杜审言的诗歌营养。现从家风、家学以及诗歌家法等方面来探讨杜审言对杜甫诗歌创作的影响。 一、家风、家学承袭 (一)儒学传统的影响 杜甫在《进鵰赋表》中说:?自先君恕、预以降,奉儒守官,未坠素业?,反映出杜甫出生在一个富有儒学传统的家庭。杜甫家族的儒学传统可以追溯到他的远祖杜预。杜预是晋代名臣兼名儒,并且还是《左传》研究专家。杜甫曾在《祭

远祖当阳君文》中,称颂先祖:?《春秋》主解,稿隶躬亲。呜呼笔迹,流宕何人?,并起誓:?不敢忘本,不敢为仁!?。对于祖父杜审言,杜甫更是推崇备至:?亡祖故尚书膳部员外郎先臣审言,修文于中宗之朝,高视于藏书之府,故天下学士到于今而师之?[1]。杜甫对于儒学的信仰直接承杜审言而来。杜甫的《进雕赋序》言:?臣幸赖先臣绪业,自七岁所缀诗笔,向四十载矣,约千有余篇。?先臣就是其祖杜审言,杜甫对杜审言的崇敬,加上主动的学习,使得杜审言的儒者思想在杜甫身上潜移默化,更加奠定了杜甫对儒学的信仰。 儒学传统渗透到杜甫的诗歌创作中,形成了其诗歌思想感情层面的深沉因素。青年的杜甫在《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表达了?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儒家入世思想。如果说这只是盛唐时代背景下的诗歌所特有的感情基调的话,那么经历了唐代社会由盛转衰的历史转折后,杜甫所感受到的就不再是繁盛,而是衰败与离乱。此刻他将原先入世的积极意识转化成深沉内敛的忧患意识,这也符合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精神主张。 面对国家危难,他痛吟?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而一旦大乱初定,他又狂喜得流泪,?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啼泪满衣裳。?(《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面对人民疾苦,杜甫更是施以?民胞物与?的博爱情怀,这种情怀表现为一种推己及人的人道主义思

孔子儒家文化对后世的影响

孔子与其儒家文化对后世的影响 孔子对大家来说,我相信都不会陌生。简单地说,他是教师的鼻祖,我老师的老师吧!我对孔子很正式的认识是从高中开始的,有一次我的语文老师以膜拜的口吻提起他,引起了我对他的浓厚兴趣。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农历八月廿七)~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陬城)人,汉族。他的英文名叫Confucius, Kung Tze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十大历史名人之一。孔子不但是我国两千多年的“至圣先师”,今天也同样受到世人尊敬和推崇。 自西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文化正统,影响极深。 孔子的思想以“仁”核心,以为“仁”即“爱人”。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等论点,提倡“忠恕”之道,又以为推行“仁政”应以“礼”为规范:“克己复礼为仁”。对于殷周以来的鬼神宗教迷信,采取存疑态度,以为“未知生,焉知事鬼”,“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 在教学方面,他强调“学”与“思”的结合,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和“温故而知新”等观点。首创私人讲学风气,主张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强调“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在为人处世上,孔子提倡自爱和爱人。孔子对天命持谨慎态度,他更相信人自己的力量。他认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一切要看个人后天的努力。 孔子在政治上提出“正名”的主张,以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应实副其“名”,并提出“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观点。 在治理国家方面,孔子重视民生疾苦,呼唤仁政,希望统治者以仁义之心待民。他还强调无论什么法令法规,统治者都要首先以身作则,“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在人际交往中,孔子强调的是忠和恕。 当然,《论语》中也有一些思想是与历史潮流相背离的,如他政治上的复古倾向,他对等级、秩序的过分强调,他的内敛的人格价值取向等,这一切都不可否认的给中国社会的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需要我们用现代意识对之加以修正。 孔子的“以和为贵、仁者爱人”的儒家思想,几千年来对中华民族的发展起到了深远影响。长期形成的优秀文化传统,诸如爱国主义精神、民本主义思想、经世致用的学术风格、舍身取义的节操等,成为中华民族奋进不止的精神动力。“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的治国主张,则成为历代领袖治国的方略。远的不必说,孙中山先生的“天下为公”,毛泽东主席的“为人民服务”便足可见基于孔子学说。 公元一到二世纪,孔子思想传到朝鲜。三世纪,朝鲜学者王仁带着一本《论语》到了日本。从此,“孔子”便在日本落下了根。日本的儒学受孔子的思想影响很大,在明治维新时,发挥了巨大作用,使明治维新取得巨大的成功。现代的日本人民仍然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各个方面都能感受到中国儒家文化的气息。比如有部电视短剧《医龙》同样有孔夫子的思想呢,“以德报怨”。 由于受到中国的影响,不仅日本、朝鲜,就连越南、东南亚等一些国家和地区也将孔子思想作为指导思想,并相继建起了祭祀孔子的庙宇。十六世纪以来,孔子思想又陆续传入西方国家,他的理想主义、道德思想成为资产阶级思想家反对宗教迷信的武器,促进了启蒙运动的发展。可见孔子学说已遍及世界各地,对全人类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儒家思想虽然产生于两千五百年前,但是直到今天,它的思想仍然是活跃的!孔子所

儒家思想对艺术的影响

儒家思想对艺术的影响 摘要:本文首先阐明了儒家思想的核心及艺术的三个层面,然后从儒家思想的“礼治”、“德治”、“人治”三个方面与艺术的特性进行比较,列出他们之间的相似处,从而直接表明儒家思想对艺术的影响。 孔子创立儒家学派,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在此漫长的岁月中,儒家思想几经发展演变,虽有几次历史性的转折,但就总体而言,自有其不变的核心内涵,即仁义和由仁义生发的伦理道德意识。 艺术,通常可以从三个层面来认识。第一是从精神层面,把艺术看作是文化的一个领域或文化价值的一种形态,把它与宗教、哲学、伦理等并列。第二是从活动过程的层面来认识艺术,认为艺术就是艺术家的自我表现、创造活动,或对现实的模仿活动。第三是从活动结果层面,认为艺术就是艺术品,强调艺术的客观存在。 儒家思想自古代起对艺术就有深刻的影响,时至今日,儒家思想仍在艺术中起作用。以下将一一列举。 儒家思想维护“礼治”,提倡“德治”,重视“人治”,而这恰恰是艺术想表达的,艺术从儒家思想中吸收并发展,从而自成一派。 儒家的“礼治”主义的根本含义为“义”,即贵贱,尊卑,长幼各有其特殊的行为规范,只有贵贱,尊卑,长幼各有其其礼,才能达到理想社会。艺术吸收儒家思想,并从另一种角度表达这种思想,比如绘画艺术中,我们讲究框架结构,这也是因为只有当画中各部分各有其礼,才得以使该画作成为一个完美的整体,达到一个理想的境界,对比可知,这种绘画基础正是从儒家思想中沿袭而来。儒家思想对艺术的影响,由此可见其一。 儒家的“德治”主义就是主张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无论人性善恶,都可以用道德去感化教育人,这种教化方式是一种心理上的改造,使人心善良。而艺术作品讲究的是以其独有的文化去熏陶感染人,使人心向善,用艺术其独有的方式去教化人,儒家思想存在了两千多年,正是因为其思想的正确性,能正确引导人类文明的发展,而艺术得以长存,不可否认,在很大一部分,正式因为它借鉴了儒家思想,引人向善,使其存在有了目的性,为了这一目标,不断地沿袭并发展。

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服饰的影响

儒家思想对xx 古代服饰的影响 中国素以“衣冠之国”位居,在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中,服饰承载着厚重的传统文化和内涵。在长期占有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影响下,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在服饰上有极其显著的反映。它与礼制相结合,颁布律令,规范和管理不同阶层的穿衣戴帽,从服装的质料、服色、图案纹样等都有详尽的规定,以区分君臣士庶服装的差别,充分表现人们的身份、地位。可以说,中国服饰制度具有鲜明、独特的礼制文化特色。 一、服饰艺术追求礼制秩序xx 中国伦理道德对中国审美文化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在中国数千年的服饰艺术发展中,儒家的礼教思想成了其核心理念。只有遵从了伦理道德规范的服饰才为美,只有充分体现了社会各个阶层等级秩序的服饰才为美。周代制定的冠服制度影响了中国后世几千年,冠服是服装根据帽子的不同而命名的各类服装的总称。 什么样的帽子配什么样的衣服,都有严格细致的规定。在不同的礼仪场合,不同等级的人必须穿着与其身份相适应的服饰,这些服饰在颜色、材质、尺寸等方面都有不同的规定。周代的冠服制度规定极严,同为裘服,也要根据皮质、颜色来划分等级。天子穿白狐裘,诸侯及大夫、士穿青狐裘、黄狐裘,庶民则穿犬羊裘。 自周以后,冠服形制被历代传承相袭,虽按各代统治者之意略有改动,但其基本形制却大同小异,尤其是显示阶级差别的内涵始终没有改变。 二、儒家对服饰的审美观 “质”与“文”二字在中国哲学中释义相当宽泛。质指一个人的资质美,《论语卫灵公》中记载: “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孔子这里所说的“质”,是指人内在所具有的伦理品质。文指一个人服饰的美,《论语泰伯》记述: “子曰: 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在这里,孔子所谓的“文章”是指礼服上的纹饰、丹车白马、雕琢刻镂之类的文饰或文采。可见,孔子是极其重视服饰之美的。但是,孔子在认定服饰要讲形式美的同时,又对君子的个人修养提出形式与内在的关系。《论语雍也》中

杜甫诗歌中修身齐家的儒家思想

杜甫诗歌中修身齐家的儒家思想 杜甫出生于一个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他的十三世祖杜预是西晋著名的学者兼大将,曾为《左传》作过注。他的祖父杜审言是初唐著名的诗人,?文章四友?之一。父亲杜闲,曾任衮州司马、奉天县令。对这一官宦世家、书香门第,杜甫常常引以为自豪,他说:?自先君恕、预以降,奉儒守官,未坠素业。?(《进雕赋表》)这个?未坠素业?当然也包括了读书做诗这一传统,因此,他又说?吾祖诗冠古?从诗人生平的思想与经历来看,他确实是把?奉儒?与?写诗?当成自己一生最重要的事业。由于他秉性正直敢言。又未遇明主识察重用,因此只做了很短时间的小官,结果还没能守住,这?奉儒?就只好到诗歌中去表现了。对于杜甫的儒家思想,在诗人身后的一千余年封建社会的历史里,备受统治阶级的推崇赞赏,他们将杜甫树为?每饭不忘君??忠君爱国?之忠臣节士的楷模典范;而自?五四?运动?打倒孔家店?以来,他又因?奉儒?而屡遭指责,甚至批判。那么,从杜甫诗歌中表现出来的儒家思想究竟是否全都符合封建统治阶级所要求的思想行为规范呢?它对于诗人自我道德的修养、理想人格的树立起了哪些作用呢?或者说,儒家思想给予杜甫的主要是积极影响还是消极影响呢?下面试作具体辨析。 一、“仁民爱物”的仁爱精神与“民为邦本“的民本思想 周谷城教授在《儒学别解》中说:?‘仁’这个字,是由‘人’、

‘人’合成的?,?‘人’、‘人’意即象人或把人当成人。对自己讲,要争取做人;对别人讲,要把人当人。?从?仁者爱人?的仁爱精神和?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思想出发,杜甫特别重视人民的生活状况,始终把关心民生疾苦当作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在他的笔下,描写了众多的人民形象:农民、士兵、织妇、船夫、渔父、负薪的女子、无告的寡妇、被迫应征的老汉、提前服役的儿童,诗人不仅从多方面表现了他们的悲惨生活,而且还表达了他们的愿望要求:?谁能叩君门,下令减租赋!?(《宿花石戌》)?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兵车行》)?安得务农息战斗,普天无吏横索钱!?(《昼梦》)?儒家从民本思想出发,提倡?节用面爱人?(《论语?学而》)孔子说:?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论语?颜渊》)他的弟子冉求为大贵族季氏?聚敛而附益之?,他闻讯非常气愤,不但宣布脱离师生关系,而且还要其他弟子?鸣鼓而攻之?。杜甫反对加重人民赋税既出自于儒家思想,也与他在中下层人民中生活过很长一段时间,对老百姓的痛苦深有体会有关。他认为老百姓痛苦的根源,一是朝廷租税太重,二是贪官污史盘剥勒索,三是统治集团奢侈浪费。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诗人不仅揭露了?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鞭挞其夫家,聚敛贡城阙?这样的客观事实,而且用?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样双比鲜明的形象画面一针见血地对贫富对立问题作了高度的艺术概括。在《岁晏行》中,他还说:?去年米贵阙军食,今年米贱大伤农。高马达字履酒肉,

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儒家思想)

诸子百家简介------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儒家思想(2007-03-26 20:36:32)转载▼标签:文化国学哲学诸子百家儒家分类:中国文化相关 儒家在诸子百家中无疑是最有影响的学派。而且现在来说,儒家已经不单单只是通常意义上的学术或学派了,可以说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是中国固有价值系统的表现。而在先秦时代虽然儒家是最有影响的学派,但也只是诸子之一,和其它诸子本来地位是一样的,并无所谓主从关系。 关于儒家的起源,在《汉书·艺文志》中说:“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叙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为最高”。在《国故论衡·原儒》中说:“儒本求雨之师,故衍化为术士之称”。由此可知,儒者本是指一种以宗教为生的职业,主要负责治丧、祭神等各种宗教仪式。 在《说文解字》中对“儒”的解释:儒,柔也,术士之称。“儒”这个字本来是一种其它学派(主要是墨家)对孔子这一学派的鄙称。 在《庄子·渔父》中有一段道家对儒家的评论:“性服忠信,身行仁义,饰礼乐,选人伦,以上忠于世主,下以化于齐民。将以利天下”。 关于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孔子无疑是儒家思想(学派)的创始人,由孔子提出了“仁、义、礼”做为儒家思想的基础。进一步通过“义”的观念,推导出了“无所为而为”的观念。即认为:一个人做他应该做的事,纯粹是由于这样做在道德上是对的,而不是出于在这种道德强制以外的任何考虑。这与道家的“无为”观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但后世普遍认为“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语·里仁》),在《庄子》中也可以看到道家的人常常嘲笑孔子,说他把自己局限于仁义道德之中,只知道道德价值,不知道超道德价值,这就是对孔子思想的误解了。孔子在谈到自己精神修养发展过程时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从中可见,孔子到五、六十岁的时候就认识到天命了,并且能够顺乎天命,换句话说,他到这时候也认识到超道德价值。因此孔子的思想绝不仅仅只是“忠恕而已”,也绝不仅仅限于“仁、义、礼”,当然也有超道德价值的“性与天道之学”(简单的可以理解为:修身养性之道),孔子的“性与天道之学”主要集中在《中庸》和《易传》中,属于儒家思想中比较深层次的内容,将在下面“儒家的特征”那一段中简单介绍一下。 在《史记·孔子世家》中对孔子的评价极高,“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於夫子。可谓至圣矣!” 孔子之后儒家最有代表性的人物就要说孟子了,孟子主张施行仁政,并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主张“政在得民”,反对苛政;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劳动时间,宽刑薄税。 到了西汉,董仲舒以儒学为基础,以阴阳五行为框架,兼采诸子百家,建立起新儒学。其核心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他的思想主要集中在《天人三策》和《春秋繁露》之中。 到了魏晋,出现了以何晏、王弼和竹林七贤为代表的玄学,他们试图用老庄思想解释儒家的易经,主张“君主无为、门阀专政”,并将《周易》、《老子》、《庄子》并称为“道家三

儒家思想对书法艺术的影响

儒家思想对书法艺术的影响 书法是利用中国特有的笔、墨、纸、砚对中国特有的汉字实行艺术美化,而这种美化形式的深层,蕴含着书家的审美理想和精神寄托。书 法追求的不但是外在的形体,而是内在的、深沉的东西。书法所表达的,并不止于书写内容字面上的意思。它用相对简单的线条,以朦胧 的形象,来启发一定的生命意义。书法符合中国文化讲究自然的原则,书法的基本元素仅仅线条,他把自身的时间性、流动性表现为一种韵 律化得空灵。在其发展过程中,不同学派的思想对书法的影响各有侧重,其中影响最大的,当推儒家思想。书法的很多美学原则全面体现 着儒家思想,从这个意义上说,儒家思想的诸多艺术理念能够说是书 法创作和鉴赏的重要来源。 一、书肇自然,天人合一的书法自然观 早在东汉蔡邕的《笔论》中,就使用形象的比喻,强调书法创作的体 势应融入自然各种生动的物象。自此,历代书家继承了这个传统。如 孙过庭《书谱》中写道:“观夫悬针垂露之异,奔雷坠石之奇,鸿飞 兽骇之资,鸾舞蛇惊之态,绝岸颓峰之势,临危据槁之形。或重若崩云,或轻如蝉翼;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纤纤乎似初月之出天崖,落落乎犹众星之列河汉……。”在这里,作者就使用了一系列生动形 象的比喻来比拟钟繇、张芝和二王书法的神妙景象,从而使人获得一 种感性的理解,便于领会。蔡邕《九势》提出“书肇自然”的论点, 许慎《说文解字序》中指出文字是圣人“近取诸身,远取诸物”, “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而造。这个思想后来形成了汉字起 源于自然的儒家观点。书法艺术是以汉字的书写为前提,汉字既起源 于自然,那书法本源必然会受到自然万物的影响。体现在书法品藻上,其突出特征变现为,先贤通常引用自然界的物象来形容书法艺术美。 如萧衍《古今书人优劣评》中提及“索靖书如飘风忽举,鸷鸟乍飞”,“薄绍之书如龙游在霄,缱绻可爱”等等。在书法史上,书家从自然中 领略笔法,体悟笔势的例子也不胜枚举。张旭的中锋笔法“锥画沙”、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