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基坑变形观测记录表

基坑变形观测记录表

基坑变形观测记录表
基坑变形观测记录表

监测点水平位移监测记录表

监测人:技术员:记录人:

监测点竖向位移监测记录表

监测人:技术员:记录人:

变形观测报告

国和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道客村项目基坑及周边环境监测 (第八次) 阶 段 报 告 海口山维测绘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二〇一五年十二月七日

工程项目:国和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道客村项目变形观测建设单位:国和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报告编写:海口山维测绘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资质等级:测量专业乙级 证书编号:乙测资字4610278 总工程师:吴文征(测绘专业) 审定:吴文征 审核:李秋裕 编制:魏建忠 公司地址:海口市金垦路43号农垦设计院7栋301 电子信箱:联系电话: 目录

一、概况....................................................... 错误!未定义书签。项目倾斜量观测统计表.............................................. 错误!未定义书签。附件: 观测点平面布置图

一、概况 本工程建设用地位于海口市龙昆南路东侧道客村,属国和苑小区规划建设用地。场地呈不规则的多边形形状,东南西向三面为道客村房屋,北向为40M的规划路,西向为16M的规划路。该地块属道客村城中村改造项目,目前基本未开挖,本次仅对基坑周边建筑物进行监测。 二、目的 为掌握基坑在开挖过程中,对基坑的护坡及周边地形地物的影响,进行变形观测,为及时地科学合理指导施工提供测量理论依据。将监测数据与预测值相比较以判断前一步施工工艺和施工参数是否符合预期要求,以确定和优化下一步的施工参数,做到信息化施工, 将现场测量结果用于信息化反馈优化设计,使设计达到优质安全、经济合理、施工快捷的目的,同时也是施工过程中对周边建筑影响程度的记录及监测资料的归档所要求。 三、作业依据 1、《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 50497-2009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50026—2007《工程测量规范》; 3、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标准JGJ8—2007《建筑变形测量规范》;

桥梁工程变形监测方案

桥梁工程变形监测方案 一、概述 大型桥梁,如斜拉桥、悬索桥自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来在我国如雨后春笋般的发展。这种桥梁的结构特点是跨度大、塔柱高,主跨段具有柔性特性。在这类桥梁的施工测量中,人们已针对动态施工测量作了一些研究并取得了一些经验。在竣工通车运营期间,如何针对它们的柔性结构与动态特性进行监测也是人们十分关心的另一问题。尽管目前有些桥梁已建立了了解结构内部物理量的变化的“桥梁健康系统”,它对于了解桥梁结构内力的变化、分析变形原因无疑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要真正达到桥梁安全监测之目的,了解桥梁的变化情况,还必须及时测定它们几何量的变化及大小。因此,在建立“桥梁健康系统”的同时,研究采用大地测量原理和各种专用的工程测量仪器和方法建立大跨度桥梁的监测系统也是十分必要的。 二、变形监测内容 根据我国最新颁发的“公路技术养护规范”中的有关规定和要求,以及大跨度桥梁塔柱高、跨度大和主跨梁段为柔性梁的特点,桥梁工程变形监观测的主要内容包括: 1) 桥梁墩台沉陷观测、桥面线形与挠度观测、主梁横向水平位移观测、高塔柱摆动观测; 2) 为了进行上述各项目的测量,还必须建立相应的水平位移基准网与沉陷基准网观测。 三、系统布置 1)桥墩沉陷与桥面线形观测点的布置 桥墩(台)沉陷观测点一般布置在与墩(台)顶面对应的桥面上;桥面线形与挠度观测点布置在主梁上。对于大跨度的斜拉段,线形观测点还与斜拉索锚固着力点位置对应;桥面水平位移观测点与桥轴线一侧的桥面沉陷和线形观测点共点。 2)塔柱摆动观测点布置 塔柱摆动观测点布置在主塔上塔柱的顶部、上横梁顶面以上约1.5m的上塔柱侧壁上,每柱设2点。 3)水平位移监测基准点布置 水平位移观测基准网应结合桥梁两岸地形地质条件和其他建筑物分布、水平位移观测点的布置与观测方法,以及基准网的观测方法等因素确定,一般分两级布设,基准网布设在岸上稳定的地方并埋设深埋钻孔桩标志;在桥面用桥墩水平位移观测点作为工作基点,用它们测定桥面观测点的水平

变形观测

1变形:所谓变形,是指工程建筑物由于某种原因而产生的位置、形状和大小的变化,被观测的工程建筑物称“变形体”。而变形观测则是对变形体进行观测和分析的过程。 变形观测:定期对变形体的有关几何量进行测量,并从观测成果中整理、分析出变形规律的整个过程。 目的:获得变形体产生变形的空间状态和时间特性,确定变形值的大小及稳定程度,同时解释变形的原因。 9变形观测的必要精度取决于:允许变形值的大小和观测目的。 13布设基准点的方法:(1)远设(2)深埋 14工作基点的布设要求:变形速度小,且与观测点之间的距离较近。15测点观测:在实际工作中,可以用工作基点作为过渡性的基点来测定观测点相对于工作基点的位移,我们称为测点观测。 16基点观测:利用固定基点来测定工作基点相对于固定基点的位移,我们称为基点观测。 17变形监测网布网目的:测定网点的变形。变形监测网图形复杂,多余观测条件多。变形监测网边短,精度高。变形监测网可以没有已知数据 18垂直位移:是指工程建筑物及其基础在垂直方向的变形,因而又直观的称为沉陷或沉降。 由于沉降观测的方法一般为水准测量,所以其基准点也常称为水准基点。 水准基点的埋设位置应位于拟测建筑物范围外20到25米处。 水准测量的基点可埋设在基岩上或深埋于原状土内。对于重要的电站和水利工程,水准基点应力求埋于基岩之上。 为了检查水准基点的稳定性,可将其成组的埋设,通常由间距约100M 的每三个点为一组。由此可以经常观测三点间的高差,这样便可判断出水准基点的高程有无变动。 19观测点:是固定在房屋结构基础、柱、墙上的测量标志。 20沉降观测:是指定期测量观测点相对于水准基点的高差,从而求得观测点的高程,并将不同时期所得的高程加以比较,得出建筑物的沉降数据等资料。 21四固定:(1)固定观测员(2)固定仪器(3)固定施测线路(4)固定观测时间 基点观测原则上按一等水准测量的要求实施,要求每千米水准测量高差中数的中误差不大于0.5mm。测点观测基本上按二等水准测量的操作规程实施。

基坑变形监测方案 (1)

佳·克拉项目 基坑变形监测方案 编制: 甘肃统建建筑装饰工程集团有限公司 佳·克拉项目部 二○一七年九月二十日

目录

附图一:基坑监测点平面布置图

一、编制依据 1、佳·克拉基坑开挖图; 2、佳·克拉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3、兰州理工大学建筑勘察设计院《佳·克拉项目基坑支护结构设计》《佳·克拉项目基坑降水设计》; 4、《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 5、《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2013; 6、《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基坑工程安全技术规程》JGJ167-2009; 7、《建筑基坑工程检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 8、《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 9、基坑监测强制性条文。 二、工程概况 (一)工程简介 工程名称:佳·克拉。 工程地点:拟建场地位于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吴家崖村,场地北邻吴家崖村田地。东侧为吴家崖村,南临山水嘉园1#地块,西临佳·水岸华庭C地块。拟建场地近南北宽约,东西长约。 本工程±绝对标高为。地下二层,地上A塔十八层,B塔十五层,商铺为地上三层。结构形式主楼为剪力墙结构,裙楼为框架结构。本工程基础采用筏板,东塔筏板厚度为1800mm,开挖深度为;西塔筏板厚度为1500mm,开挖深度为,,商铺为300厚的防水板,开挖深度为。 本基坑安全级别属于一级基坑。

(二)地层岩性 在勘察深度范围内,拟建场地地层自上而下依次分布为: al):该层分布于整个勘察场地,属第四系冲积产物;黄褐色,坚硬-硬塑; ①粉质粘土(Q 4 土质均匀,含少量植物根系和少量泥岩碎屑,孔隙较发育,有光泽,无瑶震反应,干强度中等,韧性一般,层厚为~,层面标高~。 al+pl):该层除区域缺失外,基本分布于整个勘察场地,冲、洪积成因,青灰色, ②圆砾(Q 4 重型动力触探试验修正值=~击,中密-密实,接触排列,磨圆度较好,颗粒形状呈圆状-亚圆状,级配较好,颗粒间充填物以中粗砂为主,含少量粉土,骨架颗粒成分主要为变质岩、石英岩和花岗岩等,中风化,圆砾一般粒径为~,偶含卵石及漂石。层面埋深~,厚度~,层面标高~。 ③强风化泥岩(N):该层分布于整个场地,半成岩,褐红色-灰绿色,微裂隙及风华裂隙较发育,中密-密实,矿物成分以蒙脱石、绿泥石,高岭石、白云母等为主,泥钙质胶结,碎屑结构,中厚层状构造,岩芯呈短柱状,具有遇水易软化的特点,强风化泥岩岩体基本质量等级Ⅴ级。层面埋深~,厚度~,层面标高~。 ④中风化泥岩(N):该层分布整个场地,半成岩,褐红色-灰绿色,见微裂隙,致密;矿物成分以蒙脱石、绿泥石、高岭石、白云母、长石、石英等为主,泥钙质胶结,碎屑结构,巨厚层状构造,岩芯呈短桩状,具有遇水易软化的特点,未经扰动时坚硬,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Ⅳ级。层面埋深~,勘察厚度~(未揭穿),层面标高~。 (三)气象 天水市气候类型属暖温带轻冰冻中湿区,据天气气象局资料,本区多年平均气温℃,极端最高气温℃,极端最低气温℃,历年最冷月相对湿度平均62%,最热月平均湿度73%,年最大降水量,降水多集中在7、8、9月份,多暴雨,夏季多东北风,夏季平均风速s,冬季多东风,冬季平均风速s,30年遇最大风速s,年雷暴日天,年沙暴日天,年雾日数天,历年最大积雪厚度15cm,地表有季节性冻土,标准冻土深度,场地内无地表水。 (四)地下水 根据区域水文地质资料和勘察结果,拟建场地地下水为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潜水,②圆砾

变形监测考试

变形监测定义 是指对被监测的对象或物体进行测量以确定其空间位置几内部形态随时间的变化特征。变形监测的目的 1)分析和评价建筑物的安全状态2)验证设计参数3)反馈设计施工4)研究正常的变形监测规律和预报变形的方法 变形监测的意义 对于机械技术设备,则保证设备安全、可靠、高效地运行,为改善产品质量和新产品的设计提供技术数据;对于滑坡,通过监测其随时间的变化过程,可进一步研究引起滑坡的成因,预报大的滑坡灾害;通过对矿山由于矿藏开挖所引起的实际变形观测,可以采用控制开挖量和加固等方法,避免危险性变形的发生,同时可以改变变形预报模型;在地壳构造运动监测方面,主要是大地测量学的任务,但对于近期地壳垂直和水平运动以及断裂带的应力积聚等地球动力学现象、大型特种精密工程以及铁路工程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变形监测的特点 1)周期性重复观测2)精度要求高3)多种观测技术的综合应用4)监测网着重于研究电位的变化 变形监测的主要内容 现场巡视;环境监测;位移监测;渗流监测;应力、应变监测;周边监测 变形监测的精度和周期如何确定,有何依据 精度:1917年国际测量工作者联合会(FIG)第十三届会议上工程测量组提出:如果观测的目的是为了使变形值不超过某一允许数值而确保建筑物的安全,则其观测的中误差应小于允许变形值的1/10~1/20;如果观测的目的是为了研究其变形的过程,则其中误差应比这个数小的多。 周期:变形监测的周期应以能系统反映所测变形的变化过程且不遗漏其变化时刻为原则,根据单位时间内变形量的大小及外界影响因素确定。 变形监测系统设计的原则 1)针对性2)完整性3)先进性4)可靠性5)经济性 变形监测系统设计主要内容 1)技术设计书2)有关建筑物自然条件和工艺生产过程的概述3)观测的原则方案4)控制点及监测点的布置方案5)测量的必要精度论证6)测量的方法及仪器7)成果的整理方法及其它要求或建议8)观测进度计划表9)观测人员的编制及预算 变形监测点的分类及每类要求 1)基准点:埋设再稳固的基岩上或变形区外,尽可能长期保存。每个工程一般应建立3个基准点,以便相互校核,确保坐标系统的一致。当确认基准点稳定可靠时,也可以少于3个,应进行定期观测。2)工作点:埋设再被研究对象附近,要求在观测期间保持点位的稳定,其点位由基准点定期监测。3)变形观测点:埋设再建筑物内部,0 变形呢监测点标石埋设后,应在其稳定后方可开始观测。稳定期一般不宜少于15天。 变行监测技术在哪几方面取得了较好的发展? ①自动化监测技术②光纤传感检测技术③CT(计算机层析成像)技术的应用④GPS在变形监中的应用⑤激光技术的应用⑥测量机器人技术⑦渗流热监测技术⑧安全监控专家系统 什么是垂直位移和沉降?建筑物沉降与哪些因素有关?

基坑监测和建筑物沉降监测方案说明

科大国创国际软件研发生产基地 软件研发生产楼 基坑监测及新建建筑物沉降观测方案

安徽建徽工程质量检测有限公司2015年7月10日

目录 一、编制依据 (2) 二、工程概况及设计参数 (2) 2.1监测目的 (3) 三、施工计划 (3) 3.1现场监测方案编制总体原则 (3) 3.2 现场监测及巡视对象和项目 (3) 3.3 监测频率及周期 (4) 3.3.1 现场监测频率及周期 (4) 3.4监测作业方法 (5) 3.4.1 现场监测作业方法 (5) 3.4.1.1 高程基准网布设形式 (5) 3.4.1.1.1高程基准点埋设方法 (5) 3.4.1.1.2 沉降监测点布置 (5) 3.4.1.1.3监测方法及数据采集 (6) 3.4.1.1.4数据处理及分析 (7) 3.4.1.2 水平位移监测 (8) 3.4.1.2.1基准点及工作基点布置 (8) 3.4.1.2.2水平位移监测点布置 (9) 3.4.1.2.3监测方法及数据采集 (9) 3.4.1.2.4数据处理及分析 (10) 3.5现场监测控制指标 (10) 3.6拟投入监测仪器及人员 (10) 3.7监测信息反馈及成果形式 (11) 3.7.1 信息反馈流程 (11) 3.7.2 报警快报 (12) 3.7.3 月报 (13) 3.7.4 最终报告 (13) 四、质量及安全保障措施 (13) 4.1质量保障措施 (13) 4.2安全生产及文明施工 (15) 五、补充说明 (17) 附图:变形监测点位分布图 (18)

一、编制依据 (1)《科大国创国际软件研发生产基地软件研发生产楼基坑支护设计总说明》; (3)《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 (4)《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 (5)《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 (6)《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2012; (7)《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02; (9)其他相关的国家、地方规范、法规、企业标准、管理文件。 二、工程概况及设计参数 科大国创国际软件研发生产基地软件研发生产楼位于合肥市高新区文曲路与燕子河路交口的西北角。本项目地上25层,地下1层,框架结构,主楼主体结构基础采用桩筏基础,地下室部分采用独立基础加防水板。 基坑北侧约10米为五层已有建筑,采用独立基础,基础底与本基坑高差约为4.3米;西侧约8.5米为砖砌围墙;东侧及南侧场地开阔,20米范围内均无建筑物。 基底标高为34.20m,基坑开挖深度约为6.10m。基坑开挖工作面、修理边坡须自上而下分层分段进行,每层开挖深度为土钉下500mm,每段开挖长度10m~20m,根据现场土质情况及变形情况确定,土质差及变形控制严格要求处取小值,严禁超深超长开挖土方,开挖每层后作业面暴露时间不得超过24小时。 设计条件参数:a.坡顶附加荷载设计值为20Kpa; b.基坑安全等级为三级,重要性系数0.9; c.基坑安全使用期为12个月。

高速铁路沉降变形观测数据管理系统.

高速铁路沉降变形观测数据管理系统 设计 1 程序输入数据来源为(外业观测成果) 一、外业观测成果(文件夹方式提供) 二、这些成果可能由于作业人员、使用的仪器、用途、作业日期、命名方式等存在多样化,有些内容程序无法自动识别。为此需要提供对这些成果进行描述的一些记录表格,这些表格以Excel文件的形式提供,并存放于指定的目录下,根据所描述内容的不同,可能用到的表格有下面几种: A项目描述表(整个项目唯一) B观测记录描述表(对应指定文件中的平差成果文件)

C 天气信息描述表 D断面布设点(监测点)与外业观测点编号对应描述表(项目唯一)

E 在平差成果表添加施工阶段、备注、高度(荷载/路基填土高度)三个字段用以说明观测点的所处施工阶段、观测点当前状况和所观测的监测点处观测目标的特定高度描述。 3 在上述几个表中,需要对B观测记录描述表做一些说明: 1、数据源提供格式 最外层文件夹可以自由命名,次层文件夹必须包括两个文件夹且名称固定,如上图所示;至于这两个文件夹包含什么内容,程序不做限定. 2、为文件夹提供一个说明文件,格式按照B观测记录描述表。 3、针对每个说明文件,程序会提供接口,使的一次可以提供多个平差结果文件。

2 程序实现方式 A、程序采用原生代码读取Excel文件,不需要借助外部程序 库文件,代码短小快速;不足之处是仅支持.xls后缀。 B、对观测数据、平差计算这两个文件夹内的所有原始数据直 接打包成两个压缩文件,存入数据库,并为其指定唯一编号。如有需要,也可以把其中的平差成果文件单独存入数据库。 C、程序根据上述辅助表格文件和提供的原始数据文件,提取 所需数据存入数据库。 D、程序的界面设计… 3、程序所用到的数据库表 A、项目描述(ProjectDesc) B、对照表(pointmap)

沉降观测记录表

建筑物沉降观测测量记录 编号:DLMJTC-001工程名称美景天城基坑支护沉降观测水准点编号M1 - M16 水准点所在位置4号家属楼水准点高程 观测日期观测性质 工程地点辽源市东辽县 测量仪器仪器名称:水准仪 沉降观测结果 观 测 点 编 号 观测 点相 对标 高(m) 上午下午 实测标高 (m) 沉降量 (mm) 实测标高 (m) 沉降量 (mm) 本次累计本次累计M1 M2 M3 M4 M5 M6 M7 M8 M9 M10 M11 M12 M13 M14 M15 M16 工程进度 状态 施测人记录人

建筑物沉降观测测量记录 检验(建)表5.1.7-2 共6页第1页工程名称银利财富广场8#楼水准点编号 水准点 所在位置 永久水准点水准点高程22.53M 观测起止 日期 2013.2.15始观测性质见证观测工程地点安徽省含山县铜闸镇银利财富广场 测量仪器仪器名称:水准仪 沉降观测结果 观测 点编 号 观测点相对标 高(m) 第一次 2013年2月28日 标高 (m) 沉降量 (mm) 本次累计M1 -2.2 -2.2 0 0 M2 -2.25 -2.251 1 1 M3 -2.1 -2.1 0 0 M4-2.3 -2.301 1 1 M5-2.32 -2.32 0 0 M6-2.23 -2.23 0 0 观测点布置简图 - 工程进度 状态 架空层层顶梁板 施工单位项目技术负责人施测人监理(建 设)单位 监理工程师(建设单位 项目专业技术负责人)

检验(建)表5.1.7-2 共6页第2页工程名称银利财富广场8#楼水准点编号 水准点 所在位置 永久水准点水准点高程22.53M 观测起止 日期 2013.2.15始观测性质见证观测工程地点安徽省含山县铜闸镇银利财富广场 测量仪器仪器名称:水准仪 沉降观测结果 观测 点编 号 观测点 相对标 高(m) 第二次 2013年3月30日 标高 (m) 沉降量 (mm) 本次累计M1 -2.2 -2.201 1 1 M2 -2.25 -2.252 1 2 M3 -2.1 -2.101 1 1 M4-2.3 -2.302 1 2 M5-2.32 -2.322 2 2 M6-2.23 -2.231 1 1 观测点布置简图 - 工程进度 状态 一层顶梁板 施工单位项目技术负责人施测人监理(建 设)单位 监理工程师(建设单位 项目专业技术负责人)

变形监测技术报告

时代广场项目变形观测 技术报告 辽宁科技大学测绘教研室 2010年11月 报告编写人:***

基坑支护监测方案 1 工程概况及周围环境 1.1工程概况 基坑尺寸约100x100m。 该工程主体建筑由辽宁科技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设计,主楼24层,其余范围均为全地下室,地下室计3层,设计±0.000标高相当于黄海高程7.950m,地下三层各部分的楼板标高均有错位,基础底板板面标高分别为-13.050,地下二层板面标高分别为-9.850,地下一层板面标高为-6.650,地下室顶板标高分别为-1.850。主楼基础的承台厚度一般为2m,底板厚度0.9m;其余范围基础的承台厚度一般为1.55m,底板厚度0.8m。工程桩采用钻孔灌注桩,自然地坪及周边道路人行道的绝对标高在6.670m~7.770m之间变化,设计分别取7.100m及7.800m 作为设计室外地坪标高,综合考虑地下室基础及垫层厚度后:该基坑设计开挖深度分别为13m、13.55m、13.9m、14.25m。为有效控制基坑的变形,沿竖向设置三道钢筋混凝土支撑。 1.2 周围环境 本工程地下室南侧部分地下室外墙距离千山路道路边线最近处约18m,千山路下埋设有大量的市政、电力、煤气管道,但距离基坑均比较远。 基坑东侧为千山街,地下室距离千山街道路边线约13m,路下埋有电缆、煤气、自来水、雨水、污水等管线。 基坑西侧为小学教学楼,4层框架,地下室距离学校建筑最近处约13m,距离学校围墙约11.6m。

2 方案依据及技术标准 (1)辽宁科技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时代广场基坑支护设计说明》; (2)《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99); (3)《建筑基坑工程技术规范》(YB9258-97); (4)《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T8-97); 3 监测目的及内容 3.1测试目的 在基坑施工过程中,只有对基坑支护结构、基坑周围的土体和相邻的构筑物进行全面、系统的监测,才能对基坑工程的安全性和对周围环境的影响程度有全面的了解,以确保工程的顺利进行,在出现异常情况时及时反馈,并采取必要的工程应急措施,甚至调整施工工艺或修改设计参数。 基坑监测的目的如下: (1)检验设计所采取的各种假设和参数的正确性,指导基坑开挖和支护结构的施工。 (2)确保基坑支护结构和相邻建筑物的安全。 (3)积累工程经验,为提高基坑工程的设计和施工的整体水平提供依据。3.2测试内容 根据本工程的具体情况,依据有关规范的规定和围护设计方案及业主对施工监测工作的要求,对以下方面进行监测: (1).基坑周围环境监测:主要包括周围建筑物及道路的沉降等,共布置24个测 点(S1~S24);

沉降观测及基坑变形监测的方案.doc

一、测区概况 1、地理位置 待建的秦皇岛恒大城位于秦皇岛市火车站北侧,本次涉及沉降观测及基坑变形监测建筑物为:5#、6#地块(6#地块1、2标;5#地块、6#地块3、4标)拟建的住宅及商业建筑,该标段位于规划北港大街南侧,迎宾北路由标段中间穿过。 项目工程为剪力墙结构,桩筏、筏板基础,一般为地下2层,地上5—49层。该项目由荆州市晴川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设计,恒大地产集团秦皇岛恒大城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投资建设,本工程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甲级。依据设计要求,本工程按国家规范,在施工及使用期间均进行沉降观测。 本次沉降观测工程范围主要包含住宅及配套工程。基坑监测部分指根据设计图纸要求需要进行基坑监测部分。 二、工作任务 恒大城5#、6#地块3、4标段建筑沉降观测具体情况如下表所示:

按《规范》要求建筑物沉降观测点建点后,从±0开始进行两次测量,并取各点两次高程中数作为该点的初始高程,结构封顶前按上表设计的次数监测;竣工前按封顶后间隔1个月、2个月、竣工前;竣工后第一年监测3次数;第二年监测2次。个别建筑在外装修前还需重新布设观测点,换点后应同时测量2次(取其平均数做为起始值)。每栋建筑封顶后还应监测约8次;合计344次;5#、6#地块沉降观测总计观测次数为771次。 5#、6#地块沉降观测点布设具体位置详见沉降观测布点示意图。 按《建筑变形测量规程》及甲方要求,本工地建筑物沉降进行至主体竣工验收及使用运行两年,当沉降速度小于0.04mm/d,可以认为已进入稳定阶段,否则应增加观测次数,本方案中规定的观测次数仅作为参考。 但是当监测过程中发生下列情况之一时,必须立即报告委托方,同时应及时增加观测次数或调整监测方案:

边坡变形监测方案演示教学

边坡变形监测方案

变形监测方案 论文名称 边坡变形监测方案 班级 0802601班 姓名学号 杨波(20号) 院 系 市政与测绘工程学院 专 业 测绘工程 指导老师 黄长军 2012年 1月 1日 目录 ※ ※※※※※※※※ ※ ※ ※ ※ ※※ ※ ※ ※ ※ ※ ※ ※ ※ ※ 2008届学生 《变形监测》 课程论文

一、工程概况: (3) 二、监测内容: (4) 三、监测实施流程 (4) 四、报警方法 (7) 五、监测点布置及监测方法 (7) 六、监测技术要求 (8) 七、人员及仪器设 (10) 一、工程概况:

本项目穿行于重丘地区的群山峻岭之中,填深挖较多,深挖路堑和填路堤边坡普遍存在,深挖路堑边坡共29处(大于30米),填路堤边坡6处。大部分路段坡度较陡,岩体破碎松软,节理裂隙发育,断裂构造对本标段路堑边坡稳定性有一定的影响;地下水较发育,对边坡的整体稳定性有一定的影响。 二、监测内容: 本标段边坡监测主要是指路堑边坡和路堤边坡监测,监测内容为人工巡视、裂缝观测、坡面观测、路堤沉降观测和水平位移观测。 1、人工巡视和裂缝观测:人工巡视是一项经常性的工作,我标将安排专人坚持每天进 行巡视。当坡体表面发现裂缝时监测组及时在裂缝处埋设裂缝观测装置,通过观测裂缝的变化过程和变化规律来分析坡体的变形情况和破坏趋势。 2、坡面观测:边坡坡面的变形观测是指在平台上设置坡面变形观测点,利用精度为2″的全站仪进行观测,采用直角坐标法量测。通过数据处理分析,分析坡面几何外观的变化情况,绘制坡面各点在施工过程中的水平位移变化情况,从而了解边坡滑动范围和滑动情况,提供预警信息,它是一种简单,直接的宏观监测方法。 3、路堤沉降观测和水平位移观测:沉降观测主要通过埋设沉降板观测路基的沉降情况,通过数据分析指导施工;水平位移观测主要为地面水平位移,采用位移边桩观测。 三、监测实施流程 边坡监测工作与边坡施工需要反复交叉开展,为了使边坡监测工作与边坡施工作业协调一致,特制定如下作业流程:

沉降观测记录表资料讲解

沉降观测记录表

建筑物沉降观测测量记录

建筑物沉降观测测量记录 工程名称银利财富广场8#楼水准点编号 水准点 所在位置 永久水准点水准点高程22.53M 观测起止 日期 2013.2.15始观测性质见证观测工程地点安徽省含山县铜闸镇银利财富广场 测量仪器仪器名称:水准仪 沉降观测结果观测 点编 号 观测点相对标 高(m) 第一次 2013年2月28日 标高 (m) 沉降量 (mm) 本次累计M1 -2.2 -2.2 0 0 M2 -2.25 -2.251 1 1 M3 -2.1 -2.1 0 0 M4-2.3 -2.301 1 1 M5-2.32 -2.32 0 0 M6-2.23 -2.23 0 0 观测点布置简图 -

工程进度 状态 架空层层顶梁板 施工单位项目技术负责人施测人 监理 (建 设)单 位 监理工程师(建设单位 项目专业技术负责人)建筑物沉降观测测量记录 工程名称银利财富广场8#楼水准点编号 水准点 所在位置 永久水准点水准点高程22.53M 观测起止 日期 2013.2.15始观测性质见证观测工程地点安徽省含山县铜闸镇银利财富广场 测量仪器仪器名称:水准仪 沉降观测结果 观测 点编 号 观测点 相对标 高(m) 第二次 2013年3月30日 标高 (m) 沉降量 (mm) 本次累计M1 -2.2 -2.201 1 1 M2 -2.25 -2.252 1 2 M3 -2.1 -2.101 1 1 M4-2.3 -2.302 1 2 M5-2.32 -2.322 2 2 M6-2.23 -2.231 1 1 观测点布置简图 -

桥梁工程变形监测方法

精心整理 桥梁工程变形监测方案 一、概述 大型桥梁,如斜拉桥、悬索桥自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来在我国如雨后春笋般的发展。这种桥梁的结构特点是跨度大、塔柱高,主跨段具有柔性特性。在这类桥梁的施工测量中,人们已针对动态施工测量作了一些研究并取得了一些经验。在竣工通车运营期间,如何针对它们的柔性结构与动态特性进行监测也是人们十分关心的另一问题。尽管目前有些桥梁已建立了了解结构内部物理量的变然而, 1) 2) 1 桥墩2 ,每柱设2点。 3)水平位移监测基准点布置 水平位移观测基准网应结合桥梁两岸地形地质条件和其他建筑物分布、水平位移观测点的布置与观测方法,以及基准网的观测方法等因素确定,一般分两级布设,基准网布设在岸上稳定的地方并埋设深埋钻孔桩标志;在桥面用桥墩水平位移观测点作为工作基点,用它们测定桥面观测点的水平位移。 4)垂直位移监测基准网布置

为了便于观测和使用方便,一般将岸上的平面基准网点纳入垂直位移基准网中,同时还应在较稳定的地方增加深埋水准点作为水准基点,它们是大桥垂直位移监测的基准;为统一两岸的高程系统,在两岸的基准点之间应布置了一条过江水准线路。 四、方法与成果精度 1)GPS定位系统测量平面基准网 为了满足变形观测的技术要求,考虑到基准网边长相差悬殊,对基准网边长相对精度应达到不低于1/120000和边长误差小于±5mm的双控精度指标;由于工作基点多位于大桥桥面,它们与基准点之间难以全部通视,可采用GPS定位系统施测。为了在观测期间不中断交通,且避开车辆通行引起仪 ,尽 2 向观测。 3 ,以直接 0.48mm, 4) ×10-6D)。它可以实现自动寻找和精确照准目标,自动测定测站点至目标点的距离、水平方向值和天顶距,计算出3维坐标并记录在内置模块或计算机内。由于它不需要人工照准、读数、计算,有利于消除人差的影响、减少记录计算出错的几率,特别是在夜间也不需要给标志照明。该仪器每次观测记录一个目标点不超过7s,每点观测4测回也仅30s。一周期观测10个点以内一般不会超过5min,其观测速度之快是人工无法比拟的。 武汉长江二桥采用该法测定高塔柱的摆动,为了评定该法的精度,利用车流量很少的夜间观测成果进行了统计分析。仿照桥面水平位移观测的统计分析方法,对视线长度为800m的观测点,根据

边坡变形监测方案

变形监测方案 论文名称 边坡变形监测方案 班级 0802601班 姓名学号 杨波(20号) 院 系 市政与测绘工程学院 专 业 测绘工程 指导老师 黄长军 2012年 1月 1日 ※※※※※※※※※ ※※ ※※ ※ ※ ※※※※※※※※※ 2008届学生 《变形监测》 课程论文

目录 一、工程概况: (3) 二、监测内容: (3) 三、监测实施流程 (3) 四、报警方法 (5) 五、监测点布置及监测方法 (6) 六、监测技术要求 (7) 七、人员及仪器设 (7)

一、工程概况: 本项目穿行于重丘地区的群山峻岭之中,填深挖较多,深挖路堑和填路堤边坡普遍存在,深挖路堑边坡共29处(大于30米),填路堤边坡6处。大部分路段坡度较陡,岩体破碎松软,节理裂隙发育,断裂构造对本标段路堑边坡稳定性有一定的影响;地下水较发育,对边坡的整体稳定性有一定的影响。 二、监测内容: 本标段边坡监测主要是指路堑边坡和路堤边坡监测,监测内容为人工巡视、裂缝观测、坡面观测、路堤沉降观测和水平位移观测。 1、人工巡视和裂缝观测:人工巡视是一项经常性的工作,我标将安排专人坚持每天进 行巡视。当坡体表面发现裂缝时监测组及时在裂缝处埋设裂缝观测装置,通过观测裂缝的变化过程和变化规律来分析坡体的变形情况和破坏趋势。 2、坡面观测:边坡坡面的变形观测是指在平台上设置坡面变形观测点,利用精度为2″的全站仪进行观测,采用直角坐标法量测。通过数据处理分析,分析坡面几何外观的变化情况,绘制坡面各点在施工过程中的水平位移变化情况,从而了解边坡滑动范围和滑动情况,提供预警信息,它是一种简单,直接的宏观监测方法。 3、路堤沉降观测和水平位移观测:沉降观测主要通过埋设沉降板观测路基的沉降情况,通过数据分析指导施工;水平位移观测主要为地面水平位移,采用位移边桩观测。 三、监测实施流程 边坡监测工作与边坡施工需要反复交叉开展,为了使边坡监测工作与边坡施工作业协调一致,特制定如下作业流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