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哈尔滨市文化发展规划纲要

哈尔滨市文化发展规划纲要

哈尔滨市文化发展规划纲要
哈尔滨市文化发展规划纲要

《哈尔滨市文化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解读

今后五年,我市文化产业将通过构建“一轴两带”、“六大特色文化区域”产业布局,重点推进六大文化产业发展,建设十大文化产业园区,实施十三大重点项目带动战略,培育五大骨干文化企业集团,进入到全面高速发展期。

“一轴、两带、六大特色区域”

立体式优化城市文化产业格局

一轴:松花江滨水文化景观轴。结合松花江不同区段、不同地域文化基础,南岸突出欧陆文化、音乐文化、历史民俗文化,北岸突出冰雪文化、湿地文化。打造岸上、水中、空间、三维、全景的文化景观带,建设集文化、艺术、旅游、休闲为一体的可持续发展的滨水文化长廊。

两带:冰雪文化景观产业带、特色文化景观产业带。冰雪文化景观产业带依托冰雪大世界、太阳岛雪博会、兆麟公园冰灯游园会、冰雪运动场馆等现有景区,建设完善一批展示冰雪文化、体验冰雪文化、弘扬冰雪文化的产业设施,形成冰雪文化景观带;特色文化景观产业带注重丰富城市文化底蕴和挖掘优秀历史文化遗存,打造中央大街、东西大直街、果戈里大街、靖宇大街、中华巴洛克等特色街区,展示哈尔滨建筑文化、历史民俗文化、欧陆风情文化。

六大特色区域:

1.江北特色文化产业区域重点发展冰雪产业、演艺娱乐业、文化旅游业。

2.平房特色文化产业区域重点发展数字出版和动漫产业、工业旅游业、文化旅游业、文化创意产业。

3.群力特色文化产业区域重点发展博览会展业、休闲娱乐业、工艺美术业。

4.哈师大特色文化产业区域重点发展文化艺术创意产业、文化艺术品设计与制作业、文化艺术培训业、文艺演出业、文化艺术会展业、数字影视传媒业、书画艺术业。

5.中心城区特色文化产业区域重点发展文化旅游业、休闲娱乐业、文化餐饮业、演艺业、民间民俗艺术业。

6.阿城特色文化产业区域重点发展文化旅游业、工艺美术业。

六大文化产业统领产业集群

充分利用我市现有基础,壮大优势传统产业,扶持新兴业态发展,提高文化产业综合竞争实力。重点发展六大优势产业

新闻出版业影视传媒业

演艺娱乐业文化旅游业

文化会展业数字内容和动漫产业

十大园区建设放大集聚效应

按照合理布局、特色定位和互动发展的原则,完善已有的文化产业园区(基地),进一步统筹规划,建设对全市文化产业有较强支撑作用的园区(基地),发挥产业集聚效应。

1.平房动漫产业园区重点发展动漫原创、外包加工、网络游戏、人才培训、音像出版、广告创意、影视后期、新媒体开发、衍生品生产等相关产业,建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动漫与网络游戏产业聚集地。建设国家广电总局动画产业基地,建设国家工信部中小企业创业平台,满足基地内企业的高端动漫影视等数字内容制作需要。

2.群力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北方展艺中心、关东古巷、华谊兄弟影城、山水图书城、哈尔滨音乐厅、松花江展览馆、中国木雕艺术馆、中国冰雪画美术馆、哈尔滨观复博物馆等园区内13个文化项目。打造全省规模最大、艺术门类最丰富、特色最鲜明的文化艺术品贸易基地和东北地区最大的工艺美术品创作生产基地及产品集散地。

3.太阳岛文化产业园区进一步加强太阳岛文化旅游设施建设,突出俄罗斯风情文化、冰雪文化和关东民俗文化特色,使其成为富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国际特色,集文化贸易业、文化旅游业、文化创意产业、休闲产业、婚庆产业于一体的文化产业园区。打造俄罗斯油画产业基地和国家级文化创意基地。

4.哈尔滨印刷出版文化科技产业园区进一步完善企业外包区、精包装区、商务印刷区、书

刊印刷区、设计研发区、仓储物流区、网络研发区、票据印刷区、生活配套区、包装配套区等十大功能区的规划设计,加快园区建设,积极构建包括材料供应、印前工艺、印刷生产、印后工艺、物流等产业链,将其建设成为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的综合性工业园区。

5.哈师大黑龙江现代文化艺术产业园区进一步完善文化艺术研发创意区、文化艺术企业孵化区、大学生创业实践区、文化艺术成果展示转化区等区域的规划设计,建设文化艺术研发创意中心、文化艺术企业孵化中心、文化艺术人才培训中心和文化艺术成果展示中心,重点吸引大型广告公司、媒体集团、咨询策划和文化中介、文化产品设计机构及总部入驻,将其打造成为我市新的文化艺术教育培训中心和文化创意产业研发中心。

6.伏尔加艺术小镇园区以伏尔加庄园为基础,建设规划用地5平方公里的伏尔加艺术小镇,包括核心区(已建成部分)、建筑广场区、中俄文化交流中心、艺术产业孵化区、列宁集体农庄、音乐公园等六大区域。打造中国东北地区最大的特色明显、内容丰富的文化旅游名镇,使其成为以哈尔滨历史文化为依托、以俄罗斯文化为主题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和中俄文化交流基地。

7.冰雪产业基地以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冰雪大世界”为基础,以太阳岛雪博会、兆麟公园冰灯游园会、亚布力滑雪场和城市多个冰雪运动场馆、景区及设施为依托,拓展冰雪文化产业内容,推动冰雪文化旅游、冰雪艺术创作和冰雪文化产品开发生产,进一步扩大冰雪文化影响力、提升冰雪景观艺术性和观赏性,形成我市冰雪文化旅游景观带和产业群。

8.数字产业基地拓展转型图书出版业务,开辟手机出版、网络出版、数字报刊、数字音乐和图像出版等领域。建设新媒体产业基地。以“平房动漫产业基地”为基础,加快报刊、户外广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的数字化建设。在哈南工业新城,创作中国原创动漫精品,发展动漫新媒体软件数据服务业,逐步形成百亿级规模的“云计算”核心产业,打造“中国云谷”。

9.音乐剧创作产业基地发挥我市“音乐之城”的优势,以松雷集团“音乐剧产业基地”为基础,配套建设适宜音乐剧创作演出和艺术交流的场所场馆,提供音乐剧创作从业人员服务设施,打造国内一流的音乐剧创作基地。

10.冰上舞蹈杂技创作演出基地发挥我市冰雪体育运动基础雄厚、冰上表演人才众多的优势,以专业演出剧场为平台,利用我市及国内外冰上舞蹈杂技演出资源,建立完善培训表演基地,打造演出水平较高、市场经营能力较强、国内领先的冰上舞蹈杂技表演团队。

十三大项目激发产业发展活力

建设一批对全市文化产业发展具有拉动引领作用的重点项目,牵动全市文化产业的整体发展。

1.标志性文化基础设施项目

建设哈尔滨大剧院、市职工文化艺术宫、市综合文化馆(含美术馆和博物馆)、哈尔滨音乐厅及哈尔滨音乐博物馆、李兆麟纪念馆等一批文化基础设施项目。

2.广电产业开发项目

加强数字网络建设,推进呼兰、阿城两区和十县(市)网络整合。以广电网络为依托,建成互联互通、可管可控的“三屏合一”高清立体数字电视互动平台、数字城市平台、城市物联网应用平台、三网融合新业务平台。

3.哈尔滨新闻网及报业建设项目

做大做强哈尔滨新闻网,把哈尔滨新闻网打造成为全方位、多角度服务的门户网站,使之成为重要的新闻信息、政务信息、实用资讯的网络平台,跻身国内城市知名网站行列。

以高端社区居民为服务对象,以倡导健康生活、传递家用信息为办报宗旨,创办《新晚社区报》,尽快提高市场占有率。

4.影视产业项目。

继续办好“哈尔滨冰雪电影节暨华语电影产业盛典”,恢复和重建阿城区、呼兰区和各县(市)电影院,全年增加30块电影屏幕,加快推动哈尔滨(香坊)影视基地建设,推出《萧红》、《大瘟疫———1910》、《哈尔滨往事》、《大铁路》、《小镇警官》等一批优秀影视产品。

5.演艺娱乐产业项目

重新包装和升级改版《COOL·哈尔滨》冰上舞蹈秀演出节目,将其打造成全国一流的文化旅游常态演出节目。

引导扶持刘老根大舞台、莫斯科大剧院、俄罗斯风情小镇、俄罗斯风情街等我市特色演艺娱乐节目的健康发展,将其打造成知名的演艺娱乐品牌。

加快推进黄河公园文化娱乐项目配套设施建设,使其成为我市新的文化旅游、休闲娱乐的优势项目。

6.历史街区开发项目

加快推进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保护街区的开发利用,引进俄罗斯油画、集邮品、旅游纪念品和外宣品等文化商品进驻街区,吸引文化名人及其作品进驻街区,将其打造成具有文化旅游、文化餐饮、休闲购物等综合功能的传统历史文化街区。

加快启动“哈尔滨·1898”项目建设。按照修旧如旧、保持历史原貌的思路,对园区进行规划设计和改造,打造具有俄罗斯风情元素的文化旅游休闲区。

加快推进中央大街历史文化保护街区的开发建设。利用百年名街优势,完善和丰富中央大街文化展览、文化演艺、文化贸易、文化交流、影视拍摄等功能,将其打造成独具特色的文化之街、音乐之街。

7.历史文化遗址保护开发项目

以金上京会宁府考古遗址被列入国家2011年十大重点考古项目为契机,以考古发掘、保护利用和收集展示重要文物为主要内容,加快推进阿城区金上京会宁府考古遗址公园建设。

抓住国家高度重视“731旧址”保护开发项目的重大机遇,争取国家和省的支持,加快遗址的规划设计和开发建设。

以纪念萧红诞辰百年为契机,对萧红故居周边区域的呼兰文庙、石公祠、钓鱼台等文化遗址进行修复,整合建成主题文化公园。

8.城市雕塑景观项目

在哈尔滨文化中心周边区域规划建设城市文化雕塑园,在市区重要公共场所增设文化雕塑,展示北方特色民俗文化和世界历史文化风情。

9.模特时尚产业项目

提高档次水平,办好“哈尔滨城市小姐大赛”、“中国模特新面孔选拔大赛”和“哈尔滨百姓服装节”等活动。

发挥我市模特人才资源优势,在哈师大文化产业园区建设模特演艺培训场馆。

加大宣传推介力度,建立“哈尔滨市模特网站”。适应市场需求,成立哈尔滨模特培训演艺推广公司。

将模特培育与我市“白雪公主”形象大使品牌结合起来,推出一批独具我市特色的“白雪公主模特”。

10.舞蹈演艺产业项目

鼓励支持社会力量以资助、参股、自办等多种形式参与舞蹈演艺团体的演出经营。鼓励扶持哈报集团与哈尔滨歌剧院合作,组建哈报集团舞蹈团,探索艺术表演院团与新闻媒体联合办团新模式。

进一步整合全市舞蹈表演资源,形成若干表演团队,将“哈尔滨大众舞蹈节”常态化、品牌化,带动我市舞蹈演艺产业健康发展。

11.文化旅游产品开发项目

将“哈尔滨旅游商品设计大赛”和“旅游商品交易博览会”常态化,树立特色品牌,实现市场转化。重点建设群力工艺美术品交易市场、金安国际旅游商品超市、道外向阳古玩交易市场、南岗文化大厦书画艺术品交易市场和民俗产业园项目。

12.红色旅游开发项目

加快推进哈尔滨党史纪念馆、双城市“四野”指挥部、尚志市《暴风骤雨》土改文化博物馆、赵一曼纪念园、赵尚志纪念园、巴彦县“抗联之旅”等一批具有地域特色的红色旅游项目的开发

建设,打造我市红色旅游线路。

13.区、县(市)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积极推进区、县(市)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抓好香坊区工业博物馆和双城市、依兰县、通河县、宾县博物馆建设等项目。抓好双城市承旭文化公园、通河县六合公园、依兰县仿古旅游项目的建设。

培育五大骨干文化集团

增强文化企业市场竞争实力

选择一批成长性好、竞争力强的文化企业或企业集团,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动跨地区、跨行业联合或重组,提高集约化经营水平,不断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实力。

1.做大做强哈尔滨日报报业集团

2.组建哈尔滨广通影视文化集团

3.推进哈尔滨出版传媒集团建设

4.组建哈尔滨演艺集团

5.组建哈尔滨印刷产业集团

《哈尔滨市文化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解读

打造现代历史文化名城

到2015年,基本形成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当,与区域性中心城市地位相称,与传统历史文化相协调,与人民群众需求相适应的新的文化发展格局,将我市建设成为文化风尚优良、文化特色鲜明、文化品位高雅、文化综合实力较强、文化发展主要指标在全国同类城市位次明显前移的区域性文化中心、对俄文化交流与合作中心和现代历史文化名城。到2015年,哈尔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将达到400亿元以上,年均递增25%,占全市GDP比重力争达到6%,逐步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

1.和谐文化体系基本建立

大力弘扬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城市精神,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进一步提高城乡居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门类之间、要素之间文化协调发展,形成良好的文化生态,增强城市凝聚力和创造力。

2.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逐步完善

重点建设一批现代化标志性文化设施,加快城乡群众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文化设施数量、质量和人均拥有量居全国前列。加强文化设施的管理使用,实现县县有图书馆、文化馆,100%的乡镇有文化站,100%的建制村和城镇社区有综合活动室。坚持面向基层、面向群众,明确服务规范,改进服务方式,不断提高社会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3.城乡文明程度显著提高

到2015年,60%以上的区、县(市)达到省级文明城区、县(市)标准;80%以上的区、县(市)达市级文明城区、县(市)标准;争取5个村镇达到全国文明村镇的标准,18-20家单位达到全国文明单位标准。

4.文化事业繁荣发展

到2015年,全市公益性舞台演出年均200场,各级各类公益性博物馆年均总接待观众10万人次以上,各级图书馆年均总接待读者15万人次以上,广播人口覆盖率达到99.62%,电视人口覆盖率达到99.56%,全市有线电视通村率达到80%以上。

5.文化产业做大做强

到2015年,哈尔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将达到400亿元以上,年均递增25%,占全市GDP比重力争达到6%。

6.文化发展环境优良

逐步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以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为主要调控手段的文化发展机制。在市场、版权、政策、资金、组织、人才等方面为文化发展打下基础,文化发展环境明显改善。

7.文化名城形象明显提升

积极打造城市文化品牌,加强对外文化交流,进一步开发对外文化交流项目,积极拓展国内外文化市场,提高城市对外文化影响力,使其成为区域性的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和文化活动中心。

构建网络创新方式

全民分享

文化发展成果

1.构建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网络

到2015年,市级艺术馆建筑面积达到国家一级馆标准;区、县(市)文化馆、图书馆达到国家三级馆标准,具备条件的要力争达到国家二级馆标准;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300平方米以上场馆达到50%左右;区县级档案馆60%以上达到国家二级以上标准。(见表一)

2.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

加强公共文化产品服务和供给,推动公共博物馆、纪念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免费向社会开放。构建覆盖全市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市设立文化信息资源工程中心,区、县(市)基层设立分中心,乡镇设立服务站,80%以上的村设立服务点。(见表二)

3.丰富群众文化活动

以社区和乡村文化阵地为依托,以广场文化为主要载体,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加强对社会举办和群众自发组织的各种文化活动的鼓励引导,组织开展大型主题文化活动和经常性文化活动。积极推进群众文化团队建设,重点扶持群众业余文艺创作和演出活动。

4.加强农村文化建设

到2015年,基本实现区、县(市)有文化馆、图书馆,乡镇(街道)有综合文化站,社区和村有综合文化活动室的目标。从2010年起,每年建立390个农家书屋,在2013年底前,农家书屋覆盖全市行政村。

推进全市10个重点乡镇文化建设,培育10个国家级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哈尔滨市重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项目

标志性文化

设施建设

哈尔滨大剧院:包括1600座的大剧场、1200座的音乐厅、400座的小剧场等综合建筑,可接纳国内外大型歌剧、舞剧、戏曲、大型综艺晚会、大型交响演出。

哈尔滨音乐厅:包括1200座的音乐厅、400座的室内演奏厅等建筑,建设规模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哈尔滨文化综合馆: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达到国家级标准,包括哈尔滨市博物馆、哈尔滨市美术馆。

哈尔滨市群众文化中心:建筑面积4万平方米,并建有容纳万人以上的群众文化广场。

哈尔滨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项目

加强全市区、县(市)级图书馆的联网及自动化、网络化建设,建成数字图书馆,建设网上图书馆、网上博物馆、网上剧场。

构建覆盖全市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以农村为重点,建设电子图书、舞台艺术、知识讲座和影视节目等数字资源库,建立市文化信息资源工程中心,建成区、县(市)分中心、乡镇基层服务站和80%以上村级服务点。

提升“四大形象”

———冰雪之城。进一步挖掘整合冰雕雪塑艺术、冰雪节庆文化、冰雪演艺文化、冰雪赛会文化、冰雪经贸文化、冰雪饮食文化、冰雪建筑文化、冰雪服饰文化、冰雪休闲娱乐文化等资源,充分展示冰雪文化特色,拓展冰雪文化内涵和发展空间。

———消夏之城。以“万顷松江湿地、百里生态长廊”为平台,以积极举办太阳岛文化节、

湿地旅游文化节、哈尔滨国际啤酒节等节庆活动为契机,大力宣传推介消夏文化,积极开发利用湿地生态资源。

———时尚之城。中西合璧的文化交融形成了哈尔滨开放、时尚、包容的文化氛围。进一步打造“时尚哈尔滨”城市名片,将哈尔滨时尚文化与哈尔滨建筑文化、饮食文化、休闲文化、表演文化联为一体宣传,提高哈尔滨时尚文化知名度。

———音乐之城。哈尔滨作为被联合国命名的“音乐之城”,音乐已经成为这座城市丰富厚重的文化积淀。弘扬哈尔滨音乐文化传统,把“哈尔滨之夏音乐会”办成全国文化活动精品和国际性音乐节。

实施“八大工程”

———文化精品建设工程。推出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创新成果,创作具有本土文化特色,反映时代精神的优秀文学艺术作品。

———文明素质建设工程。以创建“三优”文明城市和全国文明城市为目标,提高城乡居民思想道德素质、公共行为文明素质、科学文化素质。

———文化设施建设工程。建设与城市地位相匹配的标志性文化设施,建设与城乡居民基本文化需求相适应的基础性文化设施。

———文化特色弘扬工程。传承历史文脉,彰显现代城市文化内涵,形成特色鲜明的城市文化。

———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做好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建筑等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

———文化品牌塑造工程。做大做强文化节庆活动,精心策划打造品牌文化项目,提升哈尔滨文化的传播力,打造“文化哈尔滨”城市名片。

———文化产业发展工程。培育文化市场主体,加强产业政策扶持,加快文化市场开发,做大做强文化产业。

———文化人才培养工程。形成并保持哈尔滨的特色文化优势,构建吸引文化人才的平台,造就一支文化名人队伍。

繁荣创作建设设施

全方位助推文化事业发展

1.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

整合在哈国家和省级社会科学研究机构、高校和学术团体的科研力量,对事关我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等重大问题进行深入的理论思考和研究,力争每年推出一批优秀理论成果。

2.繁荣文学艺术创作

立足我市实施新战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充分发掘利用区域特色资源,聚焦城市发展新变化,聚焦感动城市事件和人物,增强文化产品的感染力和传播力。打造一批具有鲜明时代精神,浓郁哈尔滨文化特色,在全国有较大影响的影视、文学、戏剧、音乐、舞蹈、雕塑等艺术精品。

3.加强新闻媒体建设

创新体制机制。按照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的要求,推进市属新闻媒体内部人事、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发展新兴传播载体。加强互联网等新兴传播媒体的建设与管理,加快建立法律规范、行政监管、行业自律、技术保障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对各类网站实施依法监管和有效引导,提高网络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

4.推进文博图场馆建设

到2015年,我市各级各类博物馆总数达到100座,平均每10万至15万人口就拥有一座博物馆,达到国外发达地区博物馆人均拥有水平。在松北、群力、哈西等新城区,逐步建设规模在4000-6000平方米的区域中心分馆,在人口密集的街区建立若干规范完善的社区分馆。,形

成以中心图书馆为核心,覆盖城乡、布局合理、方便快捷的三级图书馆服务网络,实现图书馆资源合理配置。

5.保护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

结合旧城改造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改进完善文物保护工作,实施文物保护维修工程。加强遗址保护管理,开发利用历史文化名街、名镇古村以及成片民居建筑群。做好“731旧址”保护开发及申遗工作,实施保护开发“金上京会宁府遗址”工程建设。

保护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全市民间民俗文化资源进行系统普查,搜集整理历史文化、口头文化、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文化活动、礼仪节庆活动等项目。

1.深化文化事业单位改革

对国家兴办的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群众艺术馆、革命历史纪念馆、文化艺术馆(含乡镇文化站或文化服务中心)、文物站、艺术研究所、社科院及其管理机构等公益性文化单位,保证政府投入,深化内部人事、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引入竞争、激励和约束机制,健全岗位目标责任制,降低运行成本,严格内部管理;优化组织结构,整合内部资源,增强发展活力,提高办报办台质量,不断扩大主流媒体的社会影响。

2.推进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

对我市现有的国有文化艺术院团和创作单位实行转企改制,按照相关政策规定,享受财政扶持政策。将出版社和文化、艺术、生活、科普类等一般期刊社及影剧院、电视剧制作单位和文化经营中介机构等文化单位转为企业,建立完善资产经营责任制,积极推进股份制改造,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

3.培育骨干龙头文化企业

健全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加快国有文化企业市场化、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步伐,重点扶持一批有发展前景、产业特色和市场潜力的民营文化企业。重点扶持民营文化企业进入文艺表演团体、博物馆和展览馆、非新闻类广播影视节目制作、动漫和网络游戏等文化产业领域。

4.培育现代文化市场体系

加强资本、产权、人才、信息、技术等文化生产要素市场建设,促进文化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培育完善市场中介机构,积极发展经纪、代理、评估、鉴定、推介、咨询、拍卖等中介机构,开展知识产权代理、市场开发、市场调查、信息提供、法律咨询等专业化、社会化服务。

5.提升文化创新能力

积极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文化内容创新和文化科技创新,不断增强文化发展活力。加大文化产品开发力度,加快发展科技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市场竞争力强、市场需求大、产业关联度强的文化产品,促进具有广阔市场前景和高新技术含量的文化产品产业化。大力促进文化科技创新,积极发展以数字化生产、网络化传播为特征的数字内容产业和网络文化产业,加快发展动漫游戏产业。利用先进的科技改造传统文化生产的传播方式,积极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运营模式。

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的文化经济政策,在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激励文化创新等方面,制定完善有利于我市文化快速发展的公共文化政策和经济文化政策,把文化投入、文化扶持、文化产业、社会捐助、社会保障等方面政策规定落到实处。将文化设施建设纳入城乡建设总体规划,在立项、资金、用地、拆迁安置等方面,给予保证和优惠。执行国家对文化事业捐赠实行减免税收的优惠政策。加快文化和社会事业的地方立法步伐,制定一批加强文化管理工作的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

加大政府对文化事业投入力度,扩大公共财政覆盖范围。重点加大对公益性文化基础设施和基层文化设施建设的投入。对标志性文化设施、重大文艺作品创作、文化活动、文化资源开发等项目,采取建立基金、政府招标、定向奖励等办法予以重点扶持。市宣传文化发展专项资金在保证每年4000万元的基础上,随着财政收入的增长逐步加大额度。各区、县(市)财政也要采取设立专项资金的办法,逐步加大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投入,尤其要加大对重点文化项目投入力度。鼓励和吸引社会资本投入文化建设,引导和鼓励非公有资本以直接投资、间接

投资、项目融资、兼并收购、租赁、承包等形式进入国家规定所允许的文化领域,参与国有文化企业的股份制改造,形成市场化和企业化运作机制,逐步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引导社会力量以民建公管、冠名权出让、政府出地企业出资、结对共建等多种形式,投资兴办公益文化事业。在文化产业投资方面,按照“企业申报、专家评审、社会公示、政府决策、绩效评价”的原则,采取贷款贴息、项目补贴、政府重点采购、后期赎买和奖励等投入方式,对重点文化产业及其产品、重大建设服务项目予以支持。

城市文化研究

序号:————— 编码:————— “挑战杯”济宁学院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复赛作品正文 作品名称:城市文化研究 系全称:信息技术系 申报者姓名 (集体名称):毕晓宁 类别: □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 □科技发明制作A类 □科技发明制作B类

城市文化研究 济宁学院信息技术系06级1班毕晓宁 城市是什么?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第八十章) 在低级野蛮社会中,各个部落常住的家是用栅栏围起来的村落。……在中级野蛮社会中,开始出现了用土坯和石头盖造的群宅院,好似一个碉堡。但到了高级野蛮社会,在人类经验中首次出现了以环形垣垒围绕的城市,就表明已经有了稳定、发达的田野农业,已经有了成群的家畜,有了大量的商品贸易,有了房产和田产,……人们逐渐感到需要行政长官和法官,需要大大小小的文武官吏,还需要一套措施来征募军队和维持兵役,那就需向公众征收赋税。 ----摩尔根《古代社会》 城市在西方自古代就出现了,古希腊文明的标志就是城邦的繁荣。罗马帝国时代大规模城市已经出现,当时的罗马城据说已有几十万人口。那个时候城市主要是消费场所和政治中心,功能较为单一。罗马帝国解体以后,采邑成为欧洲主要的经济形式,商品交换的数量和规模一时跌入谷底,城市也随之衰败。封建时代初期,许

多城市的建筑毁于火灾,城市的人口由于瘟疫大幅度减少,蛮族入侵则摧垮了城市的权力基础。"在西罗马帝国城市"遗址"的围墙内只住有少数居民和一名军事、行政或宗教的首领。城市首先是主教驻在地,寥寥无几的世俗人聚居在相对来说多得多的教区周围;经济生活局限在一个小地方,也就是交换日常必需品的市场内。"城市的复兴是从12世纪开始的,其标志是商业的发达、人口的增加、行政中心的形成等。 商业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的关系密切起来以后,欧洲封建时代的以自给自足为标志的采邑经济便开始瓦解。在思想和观念方面,与商业文明相关的的变化随之发生。商业的发展导致衡器和量具的标准化和普及化,商品交换的频繁使人们感到交换工具(衡器和量具)标准化的重要性,守时、讲信誉等观念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商业世界观在城市中得以流行。结果"一是经济上强迫接受衡具和量具的发明,结束了城市建立以前质朴的交换,二是军事上强迫接受城墙,从此隔离代替了亲近。" 一,城市人口的发展(popuiation deveiopment) (1)人口数量的发展 城虽大,人虽众,无过三千家者。(《战国策. 赵策》) 宜阳之城方百里,材士十万,粟支数年(《战国策.》) 临淄之中七万户,……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如雨,家殷人足。(《史记. 苏秦列传》)隋唐以来,开始出现了百万人以上的大都市。隋唐首都长安、

关于对城市文化建设的思考

对城市文化建设的思考 文化是城市的生命和灵魂,是城市的内核、实力和形象;城市是文化的凝结和积淀,是文化的容器、载体和舞台;城市与文化是与生俱来、密不可分的统一体。我省在大力推进特色城镇化的实践中,应该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搞好城市文化建设。 文化是城市的生命和灵魂,是城市的内核、实力和形象;城市是文化的凝结和积淀,是文化的容器、载体和舞台;城市与文化是与生俱来、密不可分的统一体。我省在大力推进特色城镇化的实践中,应该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搞好城市文化建设。 树立文化城市理念 城市价值何在?城市如何建设?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是随着城市发展的历史演进而不断深化和丰富的。 从“功能城市”上升到“文化城市”,“文化城市”已经成为城市建设理念的最高境界。在西方工业化、城镇化高速发展的历史阶段,为适应加快扩大城镇承载能力的迫切需要,1933 年国际建协发布以“功能城市”为主题的《雅典宪章》,以物质空间为主体的功能主义的城镇建设主流思想随之长期控制世界。功能主义忽视人的生活的复杂性和人的需求的多样性,没有解决好城市发展中的诸多问题。随着“城市病”的不断蔓延、加剧和扩散,人们逐渐把视角从以物为中心向以人为中心转变。1977年《马丘比丘宪章》对城市建设形成了注重人文生态和文化空间的社会文化理念;1938年L·芒福德出版《城市文化》引发了人们对城市如何发展的深思;1985年欧盟提出“文化城市”概念,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理念形成潮流;1999年的《北京宪章》、2007年的《城市文化北京宣言》,都强调“塑造充满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的城市空间”。“文化城市”成为当前城市建设的最先进理念。 从“物质家园”上升到“精神家园”,“文化城市”已经成为城市价值追求的基本趋势。什么样的城市能让生活更美好?归结起来,就是既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又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的城市;就是既能为人们身体的幸福栖居提供物质空间,又能为人们心灵的幸福栖息提供文化空间的城市。确立“文化城市”目标、提升城市文化水平已成为城市发展的国际潮流,“文化变成城市发展战略的轴心”。我国也大力促进“文化城市”和城市文化建设,越来越多的城市对发展作出“文化定位”或者提出“文化城市”目标,城市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出保存城市记忆、体现城市特色、提升城市品质、展示城市风貌、塑造城市精神、支撑城市发展的巨大作用,已经成为一些城市的核心竞争力。 从注重物质建设上升到注重文化建设,以“文化城市”理念引领我省城镇化发展。我省已经进入城镇化加速发展期,城镇化不应仅仅是“量”的扩大,更应该是“质”的飞跃。应积极学习国内外城市发展的先进理论,认真吸取西方发达国家和国内发达地区城市发展的经验和教

论建筑与城市之间的关系

论建筑与城市之间的关系 __结合磁器口的单栋建筑与城市片段的关系 小结:建筑是组成社会空间以及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而城市是社会空间及文化的载体,所以,我们可以总结出:城市,是一个建筑的载体;建筑,是一个城市的细胞。 建筑依附城市而建,城市源于建筑而成,没有建筑的规划就没有城市的布局。每一座城市都有它特有的历史和文化。其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最具象的表象就是城市中形形色色的建筑。 根据字面的意思来理解的话,何为“城市”?从我国文字的定义来看,城是以武器守卫土地的意思,是一种防御性的构筑物。市是一种交易的场所,即“日中为市”、“五十里有市”的市。所以说,城市是有着商业交换职能的居民点。何为“建筑”?近现代建筑理论认为,建筑(指建筑物)就是空间。建筑的目的是创造一种人为的环境,提供人们从事各种活动的场所。生活起居、交谈休息、用餐、购物、上课、科研、开会、就诊、看书阅览、观看演出、体育活动以及车间劳动等等,都在建筑空间中进行。建筑首先须满足人的活动需要。建筑为人所造,供人所用。 在原始社会的漫长岁月中,造建筑也不是人类与生俱来的能力,那个时候人类过着完全依附于自然采集的经济生活,当时的居住方式主要是穴居,树居等。有了人类的相对固定的居住点,必然会产生居住的构筑物也就是房子。房子是人类最早创建的建筑。人类建造房子,就如同鸟筑巢,鼠挖洞一样,似乎完全是与生具有的本能。 建筑的生成形成片段,片段的连接进而成为城市。在原始社会时期,人的力量是相对弱小的,要想面对比自己强大的动物,集体生活是最好的选择。随着生产力的提高,逐渐地形成了原始群居的固定的居民点。人类的集聚就是建筑的集聚,这就为城市的产生提供的先决条件。通过半坡村原始村落示意图,我们认识到,居民点的位置,由于生产及生活的要求,有一定的选择。居民点遗址中的建筑布局是有一定的规律的,适应当时部落的生活方式。聚落的中心是供氏族成员集合的大房子,在其周围则环绕着小的住所,其门往往都超向大房子。不同的建筑形式处于不同的位置,从而有意无意的形成了有秩序的小建筑群。建筑通过人得意识逐渐的组合而形成有序的群体空间。实际上城市在某中意义上来说就是建筑的集聚。 随着生产工具的进步,生产力的不断提高,生产发展产生了剩余产品,也就是私有制。由于私有制的产生,就需要城廓沟池来保护私有财产。传说中夏代就已“筑成以为君,造郭以守民”。有剩余产品即私有财产就需要交换,起初的交换是不固定的,后来交易的数量及范围越来越大,就产生了固定的交换场所,这就是“市”,也是最初的城市型的居民点。生产力的提高推动了社会文明的发展,特别是经过两次劳动大分工,出现了商业手工业。建筑也随着功能上的需要有了一定的分工及组合,就有来了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的区分,并发展了贮藏空间。不同形式的建筑聚集在一起并形成群体,城市真正的产生了。建筑是城市的重要元素,建筑先于城市登上了历史舞台,为城市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哈尔滨地域文化与城市公共空间

哈尔滨地域文化与城市公共空间 2010-02-02 | 作者:王楠, 万婷, 姜叶超 | 来源:《低温建筑技术》2009,(12):27-28 | 【大中小】 【打印】【关闭】 地域文化是一个地区在其特殊的地理及气候条件影响下,经过长年累月的发展而逐步形成的具有地区特色的社会生活。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速度的不断加快。哈尔滨的城市公共空间一方面受到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影响,另一方面受到气候温暖地区公共空间的建设与发展模式的影响。城市公共空间所蕴含的地域文化逐渐消失,导致城市公共空间失去了其所应具备的地域空间特色,城市整体形象受到相当程度的影响。 1 哈尔滨城市地域文化与城市公共空间 哈尔滨的地域文化在寒地特有的气候及物质条件的影响下,形成了城市所特有的空间语汇与句法,组成了特有的城市空间结构体系,形成了鲜明的城市空间形态。哈尔滨的城市规划与建设从一开始就体现出强烈的西方城市规划的手法与建筑风格。中心城区特别是南岗区和道里区基本上是俄罗斯规划师按照传统欧洲的规划手法和规划意向进行规划的。城市讲求轴线、广场与对景,格网式、格网加对角线式、放射式、放射式加环形路等多种路网结构遍布全城,直接影响到了今天城市公共空间的塑造与建设。 2 城市公共空间中地域文化缺失的成因 2.1 全球一体化影响下的文化趋同 随着网络与卫星技术的运用,各式各样的信息大量涌入打破了地域文化的疆界,使文化在城市规划与设计上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文化的地域特色逐渐趋于同化。上世纪末哈尔滨出现了公共空间兴建的热潮。在建设过程中盲目仿效国内外典型城市公共空间,这些公共空间普遍存在尺度巨大、缺乏寒地防护设施、与哈尔滨的城市内在文化不相匹配南辕北辙的问题。导致城市公共空间无论在使用上还是在与城市形象相协调上都不能满足寒地城市的需要,反而造成了城市地域文化的混淆削弱了城市的形象。 2.2 地域文化保护观念的缺失 “让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能说出这个城市的居民在文化上追求的是什么”这句话说明地域文化在城市公共空间建设上的反映实际体现了城市居民的一些理念。哈尔滨的特色文化不仅仅表现在城市格局与建筑风格上,更多地应该反映在为了满足城市居民的活动需要而营建的公共空间环境上。哈尔滨曾经拥有国内最值得称道的城市绿化,环境优美的广场、公园和城市滨水空间,而在如今城市公共空间的特色何在? 是何导致现阶段城市公共空间环境特色的丧失,说到底还是由于我们缺乏地域文化的保护观念。

单霁翔《城市文化与文明传承》论述类文本阅读练习及答案

单霁翔《城市文化与文明传承》论述类文本阅读练习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什么才是好的文物保护状态?不是把文物锁在库房里面,死看硬守,而是应该把这些文物藏品细心地进行修复保养,让它们保持健康的状态,重新回到人们的生活中。人们在生活中感受到这些文物的魅力,才会精心地呵护这些文物,这些文物才有尊严,有尊严的文物才能成为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力量。当五千年文明积淀下来的文化遗产都有尊严地成为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力量之后,文化遗产才能惠及更多民众,让更多民众感受到文化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人们才能共同保护文化遗产。 一座好的博物馆不是盖高大的馆舍,而是要不断深挖馆内藏品的内涵,凝聚力量,不断举办人们喜欢的好的展览,不断举办人们喜欢的好的活动,这样才能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让人们感受到博物馆对于自身生活的意义,人们休闲的时候才愿意走进博物馆。走进博物馆,人们流连忘返,不愿回去;回去之后,人们还能再来的博物馆才是一座好的博物馆。 中国对文化遗址、文物古迹的尊重和保护,良好地和城市发展融合的做法,感动了世界。 不断在世界遗产大会上申遗成功,在文化领域,这是大事件。 文化遗产保护理念真正在中国普及,始于 2004 年在中国召开的第 28 届世界遗产大会。我们和国际组织有了更密切的沟通,也把过去的“文物保护”推进到了“文化遗产保护”的层面。比如这些年进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文化遗产,像澳门历史城区、开平碉楼与古村落、福建土楼、嵩山“天地之中”古建筑群、山西五台山、杭州西湖文化景观、元上都遗址等,开拓了我们保护的眼界。过去的文物保护,往往保护的是那些有文化要素的文物,比如泰山的摩崖石刻等,而文化遗产保护还要保护文化和自然共同生成的文化景观。过去的文物保护,我们注意保护那些宫殿建筑、考古遗址、纪念性建筑,但今天的文化遗产保护强调还要保护人们正生活在其中的古村落、正在使用的工业遗产。过去的文物保护,保护的是点、面,今天的文化遗产保护还要保护一些文化线路,保护大运河、丝绸之路。这些提高了我们对于文化遗产保护的整体认识。 真正从文物保护走向文化遗产保护,核心理念有两条,第一条是世代传承性,第二条是公众参与性。世代传承性,表明文化遗产保护是一个历史过程,每一代人都有他的责任,任何一代人都不能用现实的优势来随意处置遗产,因为我们的子孙后代也有保护、享受文化遗产的权利。过去我们经常争论保护重要还是利用重要,今天看来保护不是最重要的,利用也不是最重要的,传承最重要,把今天的文化遗产真实地、完整地传给下一代才是最重要的。

文化特性与城市建筑――以杭州为例

文化特性与城市建筑——杭州案例研究 现代城市的竞争,不仅是经济实力的竞争,更是文化、城市形象等软实力的竞争。中国拥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三千多年的城市建设史,然而在过去几十年里,因为飞速的经济发展和快速的城市化,中国的城市面貌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多数拥有悠久历史的城市在现代化建设中失去了可识别的身份,众多城市的历史街区和古老建筑在现代化进程的滚滚潮流中轰然倒地。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在城市营造者的眼中沦丧。而城市居民内心深处的欲望和危机感与日俱增,缺乏地域文化的城市也使得居民缺乏城市认同感。如何在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保持和发扬建筑的文化特性,是值得城市居民和城市营造者深思的。 一、当代中国建筑文化的缺失 1.1传统建筑文化的缺失 任何建筑都和本民族的文化精神和价值观念紧密相关。中国传统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精神的体现,天人合一的宇宙观、物我一体的自然观以及阴阳有序的环境观一直作为基本的建筑理念影响和制约着中国建筑的发展,使中国建筑表现出强烈的人文意识和理性精神。 这种精神在当代建筑中理应得到继承与发展。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由于西方文化思想的强势冲击,加上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近现代文化精神缺乏正确的认识和理解,没有正确的应对策略,使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在一种截然相反的文化冲击下变为了弱势。中国当下建筑,大都沿袭西方建筑的模式,摩天大楼、欧陆风情随处可见,一些标志性建筑以其新颖和现代的造型刺激着人们的眼球,然而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内涵却缺失了。 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有着浩瀚如海且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我国城市建筑的文化遗产资源也极为丰富,几乎每一座城市都有自己的生命历程,它不但是城市发展的历史见证,也是城市文明的现实载体。如何保存城市的历史面貌,延续城市的历史生命,对当下城市建设是至关重要的。令人遗憾的是,在我国现有的城市建设中,这方面的工作却做得不够。当年梁思成谈北京城的规划与建筑时,曾感叹“伟大的北京城墙”被人们所忽视,他说,北京城墙的产

浅论图书馆在城市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浅论图书馆在城市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摘要:图书馆因其有收藏、传播文化的功能,因此它对于城市的物质遗产和精神遗产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图书馆是保存、积淀城市历史文化的宝库;图书馆是展示、宣传城市文化发展水平的窗口;图书馆是培育、弘扬城市市民文明精神的学校;图书馆是一个城市文明的象征,是一个城市的文化名片。 关键词:图书馆城市文化作用 图书馆因其有收藏、传播文化的功能,因此它对于城市的物质遗产和精神遗产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图书馆能为我们追溯城市的发展渊源,了解城市文化发展的脉络和进展提供帮助,图书馆是知识公共设施,是知识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起着传播知识,提高市民文化素质的作用,因此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水平、普及程度是一个国家、一个城市、一个地区文化、教育、科学发展的重要标志。 当今世界,科教兴国战略大行其道,文化立市的理念也渐成气候。文化作为上层建筑,其对经济基础的能动作用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世界著名经济学家亨庭顿提出:“21世纪的竞争,将不再是经济的竞争,军事的竞争,而是文化的竞争。”文化越来越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强大与否,既取决于经济的实力,也取决于文化的实力。就一个城市而言,文化的意义和价值也不再囿于娱乐休闲的层面。台湾学者龙英台说:“文化不是文艺,不是唱歌跳舞,文化是民生,是政治,是经济,是教育,是外教,是国防。文化是生活的一切。文化是一种态度,是一种修养,是一种风景,是一种生活方式,是一种道德标准,是一种经济状态,是一种教育模式,是一种商业机制,文化更是一种地方的心灵和大脑,它的理性有多强,想象力有多猛,创意有多奔放,自我挑战、自我超越的企图心有多旺盛,都决定一个城市的未来。”如此看来,一个没有文化或文化层次不高的社会是不完备的社会,一个没有自己优良文化传统、鲜明文化特色的城市也是没有生机和活力的城市。当今,看一个城市是否具有竞争力,很重要的一点是看它的文化资源、文化氛围和文化发展水平。 图书馆及图书馆文化是城市文化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图书馆文化对彰显和提升城市文化具有巨大的功能。我们知道,城市文化品位的高低,体现在是否具有深厚的城市历史文化底蕴;是否具有良好的城市文化设施;是否具有优秀文化修养和文明素养的城市市民。而这一切,都与城市图书馆息息相关。具体地说,图书馆可以通过自身的功能凝聚城市文化,可以通过自身形象展示城市文化,可以通过自身的服务塑造城市文化。这是由图书馆的特殊的事业性质和举足轻重的文化地位决定的: 图书馆是保存、积淀城市历史文化的宝库。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是一个城市文化的宝贵财富,是一个城市个性的生动体现。图书馆大量的典籍、方志、文献承载着城市文脉的历史信息,记录着城市发展变化的沧桑岁月,折射着城市

重视城市历史文化的再创造

重视城市历史文化的再创造 无论是已称为今口的城市历史文化,还是将会成为明天的城市历史文化,都有个不断地因时、因地、因人、因需而更替创新的问题,这一城市文化的再创造,必须从战略层面和实施层而上制定出明确的目标、有力的政策和可行的措施。这在我国当前城市化进程加速城市更新步伐加快的新时期,尤显重要.本文就此提出若干见解,以祈能引起对城市历史文化再创造的重视. 一、缘起 通过先后几批对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地位的确定,向世人昭示了我华夏悠久、深厚而灿烂的城市文明的光彩。与此相应的名城保护的政策与法制的建一设,更是功垂于千秋,利及于当世。对于历史文化名城的概念与价值观的确立与提升,无疑地已为今日我国的城市规划与建设注人了基因性的内涵。 城市的历史文化是在所处时代的民族或地域统领文化在城市的总合表达。城市文化基本上可以分解为:建设文化、习俗文化和学艺文化等三方面。在我国城市文化发展的特定进程中,这三者乃是相互融合,进退互动的结构体.我们所关心的建设文化是习俗文化和学艺文化的载体、投影或容器,或是此两者的显性表达。 历史在前进,城市有兴衰。当前我国正处在改革开放、大力发展经济的新时期,城市正以空前规模在建设和发展。在当今的社会经济背景下,城市建设在争相现代化,己定位的历史文化名城不少在经受房地产开发的冲击与压力,保护的防线常常轻易地被冲破;至于一般的城市则更是无所顾忌,不少对旧城大事开发,甚至要以最快速度抹去旧区,以示政绩;新城或新区的建设,往往以开发效益为重,而几乎漠视一切。总之一些名城在退化,城市建设雷同化和“通俗化”的顽向la见显露。 文化名城是一个历史范畴。今日我们既在赞赏往昔的光辉,也在创造着未来的城市文明。21世纪是文化世纪。现代化城市文化的内涵正待不断地更新与充实。城市建设的多元化和多样化趋向,使得城市建设文化也面临不断创新的新阶段。对此,在大声疾呼保护既有历史文化精粹遗存的同时,十分重要的是要重视从城市规划与建设层面,积极参与城市历史文化的再创造,以推进我国城市建设文化的持续发展,使之绽放出更为灿烂的异彩,这应当作为重要的历史使命和现实任务。 二、城市文化生态观 援用文化生态原理,为的是用以考察、评价城市历史文化的演进过程中,城市文化发展与环境的互动关系,并由此来解释城市文化的变异。 城市文化的产生与发展,是与所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一些城市之所以成为历史文化名城,就以建设文化方面而言,都反映了城市建设与自然环境的调谐与适应,以及与社会环境(制度、观念等人文方面)的深层交互作用与选择渐化的过程。这一过程的不断演进,所形成的文化形式与经历的积淀,就表现出该文化的特质。这就是江南水乡城镇的建设同黄土高原建设地景与文化景观迥异的原由. 诚如C.A.Doxiadis在所著的“建设的筑变”一书中提到的:“舆论往往需要传统,但当它要求创造某些事物之时,却又喜欢怀念古老的房屋,而忘记卡索纳(Casona)所说的老式房屋都不是建筑师所创造的,而是时代所创造的”.这里说的“时代”,即是当时自然和社会环境作用的总和. 研究城市文化生态,不能脱离城市生态的主体,即是人类的地位和创造城市文明的作用.是城市人类在特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背景下,所形成的观念文化(如世界观,价值观及审美观等等),以及技术文化(如工艺、技艺、科学等等),为适应自身的生存与发展,而用以创造出民族或地域所特有的建设文化,以致于整个城市的历史文化,正是人类及其社会的活动,创造和推进了城市文化的发展,反过来说,即是城市文化的生成与发展,在自然本底环境下,

对城市传统建筑文化与城市发展关系的研究

对城市传统建筑文化与城市发展关系的研究 摘要: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城市化进程也不断加快,城市的发展与传统建筑文化之间的矛盾也逐渐显现出来。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现代艺术和城市化发展日新月异,如何在二者之间寻求平衡实现其协调发展正是其核心内容,本文将基于当前我国城市化进程及文化保护现状,探析城市传统文化与城市发展的关系。 关键词: 城市化;传统建筑文化;关系 Abstract: with the advance of the human civilization, urbanization also to speed up, the development of cities and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traditional architectural culture emerging gradually.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s really profound, modern art and rapid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how to achieve the balance between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is the core content, the paper will be based on the current urbanization process and culture protection status, and explores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city development city of the relationship. Keywords: urbanization; The tradition building culture; relationship 中国具有悠久的城市建设历史,从古代起随着朝代的更迭城市建筑的规模和风格也在不断变化,并且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中国建筑的独有文化。传统文化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因为其丰厚的历史积淀使得城市建筑呈现出别样的风格。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各国之间的交往更为密切,文化的交融影响也更加激烈,西方建筑的风格和方式极大的影响了我国的城市建筑,比如上海就是一大典型,其部分建筑具有西欧国家建筑的特点。回顾我国近几十年的城市建筑历史,有想当长的一段时间是在向西方国家学习,而没有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城市建筑。 一、城市建筑文化的保护 城市建筑的历史文化是城市发展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他们作为城市的一种特殊符号在城市建设中占据重要地位,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对城市建筑文化的保护是当前必须去做的一个重要步骤。中国的传统建筑文化中有许多优秀的部分是现代建筑无法取代的,比如我国古代的排水设计是采用向下渗水的方式进行的,从地表大范围的向下渗透排水。现代的下水道技术是引进西方技术之后发展而来的,一旦有一个地方的下水道堵住了其他地方就会出现积水。许多类似这样花费较大精力设计的现代化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没有考虑中国实际城市环境,最终制造出新的问题。

挖掘哈尔滨城市文化内涵 提升文化竞争力

挖掘哈尔滨城市文化内涵提升文化竞争力 充分挖掘城市文化内涵,提升文化品位,是铸就文化高地、建设文化名城的必由之路。要从冰雪文化、欧陆风情文化、历史遗存文化、音乐文化、移民文化、节庆文化等方面科学准确把握城市传统人文特色,着力提升哈尔滨文化竞争力。 标签:文化特质;城市文化;文化竞争力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是驱动城市发展的重要力量。持续打造和突出彰显城市文化特色,是提升城市文化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必然要求,是铸就文化高地、建设文化名城的必由之路。在当今社会,城市发展的关键不再是看你有多少高楼大厦,有多少条高速公路,而更多的是看这座城市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城市品位,看城市是否具有鲜明的历史特征和强烈的时代气息。哈尔滨在振兴发展中,也必须培育和建设富有地方特色的城市文化,保护弘扬我市的特色文化,挖掘出其蕴含的文化内涵,进而提升我市的文化品位和文化竞争力,为推动我市经济发展提供必要的文化底蕴。 一、哈尔滨城市的文化特质 (一)冰雪文化 地处北国的哈尔滨,由于气候的原因,哈尔滨形成了得天独厚的冰雪文化。每到冬季,各种冰雕、雪雕作品遍布哈尔滨的大街小巷,哈尔滨的“冰雪大世界”、雪博会等都享誉世界,已经深深打上哈尔滨烙印。 (二)欧陆风情文化 历史的百年积淀,使浓郁的欧陆风情成为哈尔滨最具鲜明特色的文化符号。比如,最具代表性的中央大街、中华巴洛克街区、果戈里大街、索菲亚教堂、多国领事馆建筑,等等。有巴洛克式的建筑,有雅典式的建筑,还有俄罗斯浪漫主义建筑以及法国先锋派建筑。这些异国情调的建筑无疑给哈尔滨的城市增添了一份靓丽,并形成了哈尔滨独有的建筑文化。 (三)历史遗存文化 哈尔滨是与帝国主义侵略者英勇斗争并在全国第一个迎来解放的大城市,有许多革命遗址,比如中共满洲省委旧址、新政协筹备旧址、抗联旧址、“四野”指挥部,此外还有七三一遗址、金上京遗址等等,这些都是我市不可多得的宝贵文化财富。 (四)音乐文化 哈尔滨是全国著名的音乐之城,有培养音乐人才的哈尔滨音乐学院、开展音

文化是城市的生命和灵魂

文化是城市的生命和灵魂,是城市的内核、实力和形象;城市是文化的凝结和积淀,是文化的容器、载体和舞台;城市与文化是与生俱来、密不可分的统一体。我省在大力推进特色城镇化的实践中,应该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搞好城市文化建设。 文化是城市的生命和灵魂,是城市的内核、实力和形象;城市是文化的凝结和积淀,是文化的容器、载体和舞台;城市与文化是与生俱来、密不可分的统一体。我省在大力推进特色城镇化的实践中,应该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搞好城市文化建设。 树立文化城市理念 城市价值何在?城市如何建设?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是随着城市发展的历史演进而不断深化和丰富的。 从“功能城市”上升到“文化城市”,“文化城市”已经成为城市建设理念的最高境界。在西方工业化、城镇化高速发展的历史阶段,为适应加快扩大城镇承载能力的迫切需要,1933年国际建协发布以“功能城市”为主题的《雅典宪章》,以物质空间为主体的功能主义的城镇建设主流思想随之长期控制世界。功能主义忽视人的生活的复杂性和人的需求的多样性,没有解决好城市发展中的诸多问题。随着“城市病”的不断蔓延、加剧和扩散,人们逐渐把视角从以物为中心向以人为中心转变。1977年《马丘比丘宪章》对城市建设形成了注重人文生态和文化空间的社会文化理念;1938年L·芒福德出版《城市文化》引发了人们对城市如何发展的深思;1985年欧盟提出“文化城市”概念,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理念形成潮流;1999年的《北京宪章》、2007年的《城市文化北京宣言》,都强调“塑造充满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的城市空间”。“文化城市”成为当前城市建设的最先进理念。 从“物质家园”上升到“精神家园”,“文化城市”已经成为城市价值追求的基本趋势。什么样的城市能让生活更美好?归结起来,就是既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又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的城市;就是既能为人们身体的幸福栖居提供物质空间,又能为人们心灵的幸福栖息提供文化空间的城市。确立“文化城市”目标、提升城市文化水平已成为城市发展的国际潮流,“文化变成城市发展战略的轴心”。我国也大力促进“文化城市”和城市文化建设,越来越多的城市对发展作出“文化定位”或者提出“文化城市”目标,城市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出保存城市记忆、体现城市特色、提升城市品质、展示城市风貌、塑造城市精神、支撑城市发展的巨大作用,已经成为一些城市的核心竞争力。 从注重物质建设上升到注重文化建设,以“文化城市”理念引领我省城镇化发展。我省已经进入城镇化加速发展期,城镇化不应仅仅是“量”的扩大,更应该是“质”的飞跃。应积极学习国内外城市发展的先进理论,认真吸取西方发达国家和国内发达地区城市发展的经验和教训,树立“文化城市”理念,坚持搞好城市文化建设,保证城镇化和城市建设少走弯路错路、科学健康发展。加强城市文化建设,是我省城镇和城镇化发展的大势所趋、现实所需和希望所在。 培育城市文化个性 文化个性和城市特色从哪里来?城市的文化个性和特色一方面体现在外观上特有的文化形象,一方面体现在内涵上鲜明的文化气质。这种个性化的形象和气质,只能是土生土长的,只能是从城市所在区域的人文生态环境中生发出来的,只能是从城市所在区域的文化根基中生长出来的,这已经为国内外众多文化城市的个性特色形成的历史和经验所证明了的。从我省的文化土壤看,可以为培育城市文化个性和特色找到以下几方面的文化根基:一是历史文化,二是传统文化,三是地域文化,四是民族文化,五是红色文化。我省特有的物质的和非物质的文化遗产,为我省城市文化特色的形成提供了丰厚的文化资源基础。 文化个性和城市特色怎么确立?每座城市都有不同的地理、气候、自然环境以及历史、文化、社会背景,也必然会有不同的景观、形象、空间以及氛围、气质、灵魂,从而使城市文化呈现出不同的个性特征。济南称“泉

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一)地域文化是城市生活的灵魂和核心,是城市赖以生存的基础。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非常广泛,包括城市建筑、交通工具、道路及饮食、服饰、居民心理、习俗等方面,但最能体现地域文化特征的还是城市中的建筑。 (二)城市建筑所体现的地域文化特征: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建筑布局、建筑结构、建筑风格等方面都有影响。建筑空间布局是指一定地域范围内若干个建筑在空间上的分布;建筑结构是指一个建筑内部空间的组合关系;而建筑风格则是指建筑的整体外在表现。 1、从建筑布局看城市地域文化差异: (1)美国城市中心→围绕摩天大楼布局,外围建筑高度逐渐下降,立体化发展,是现代城市布局。这是因为美国城市发展历史短,缺少体现历史文化底蕴的传统建筑,所体现出来的只能是代表近代工业文明的高楼大厦,同时也反映了美国崇尚个人奋斗、个人成功的居民心理。(2)欧洲城市中心→围绕教堂、市政厅、城市广场布局,中心与四周建筑物高度差别小,高层建筑一般在城市外围,体现了历史文化和现代文化的融合。如巴黎以凯旋门为中心向外发散,反映了西方城市发展一般都是以教堂或广场为中心逐步发展而成的历史文化背景。 (3)中国城市中心→围绕衙门、中轴线四方布局:如故宫,反映了我们国家很早就将“天圆地方”的文化理念融入在城市建设布局上。 2、从建筑结构看城市地域文化差异: (1)中国地域文化的内向性、封闭性使我国民居有围墙,园林讲究含蓄。如东方园林讲究园林构景的层次,追求的是“以有限空间,造无限风景”,并通过回廊、门洞以隔景、障景等艺术手法创设“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境。这充分体现了我们东方文化的深厚底蕴。在园林道路设计上讲究“避直求曲”,这反映了东方文化的“内敛”和表达方式上的“含蓄”。正如说“郑和下西洋”,中国人称之为“交流”,而外国人则认为是“探险”。 (2)西方文化外向、开放,民居往往没有围墙,园林注重整齐划一、均衡对称。园林“道路”设计直率、明朗、和盘托出。反映了西方文化性格上的“外向”和表达方式上的“直白”。 3、从建筑风格看城市地域文化差异: (1)中国式宫殿建筑的红墙、黄瓦、斗拱、仙人走兽、飞檐、亭、台、楼、阁等,注重“神似”,反映了东方建筑艺术充满了想象力,也体现了东方文化中“以意传情”,对美的一种更高境界的理解。西方式宫殿建筑的喷泉、雕塑、修剪整齐的园林绿地,重视尺寸比例,务求逼真,注重“形似”,反映了西方文化务实的一面。东方古典建筑突出皇权的重要地位,西方的教堂表现宗教的崇高和庄重。 (2)中国民居讲究院落(如“四合院”)的一统和大家团圆;西方的花园洋房、绿篱、草地讲究户外休闲。伊斯兰国家的宗教建筑也别具一格。 4、从城市建筑变化还可以看出地域文化的变化:如银川西夏历史建筑先有中式风格,因为银川西夏历史时期正值唐宋中原文化的鼎盛时期,受中原外来文化的影响,建筑风格多表现为中式风格。后来受宗教传播的影响,又有伊斯兰风格,如“清真寺”,城市建筑布局也多围绕寺庙发展。现代银川又出现了许多高楼大厦,城市布局沿主要铁路、国道和城市交通干道布局,这反映了内陆城市发展与陆路交通的密切联系,说明了现代文明的影响。

城市发展与城市文化建设

.城市发展与城市文化建设 作者:曹阳来源:添加日期:11年03月01日 城市文化是一门城市管理科学,它不是单指某一特定的城市文化设施、市民的知识水平、教育程度高低等狭隘的文化现象,而是包括了城市所创造的一切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及其所形成的管理系统。 一、城市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 城市文化是一门综合管理城市的学科,是城市组织体系的基本架构和行动方略的指导系统。城市文化的构成要素有城市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建筑文化、自然文化、管理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等。它们是自然文化与社会文化的结合,是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的统一。城市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是: 1、培育具有现代素质的市民。市民是城市的主体,是城市社会文明的创造者和体现者,也是城市文化的载体。城市市民的素质如何,直接决定着一个城市的形象。广大市民只有不断增强城市意识、开放意识、法制意识和现代生活环境意识,促进一个城市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和精神风貌,有浓郁的崇文意识、有健康的心态和良好的行为习惯,这个城市才能现代化。 2、塑造城市形象文化。城市形象文化主要指城市的外观形象,它包括城市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和时尚的外观形象。诸如,城市的空间布局,建筑的造型、风格、色彩以及道路,广场,公园,雕塑,路灯,栏杆,甚至路牌和广告等等。独特的文化来源于独特的自然和生态环境,所以,要建设和谐城市就必须充分认识自己城市的自然特色,保护自然和城市的文化特色。城市的发展是以健康的自然环境为前提的,自然环境是孕育城市文化的摇篮,因此,只有遵从自然规律的城市发展,才能产生经久不衰的城市文化。 3、充分挖掘城市的历史文化资源。历史文化资源是一个城市文化品位的重要表现,是一个城市文化个性的生动体现,也是一个城市最独特的文化优势。历史文化使一个城市有别于其他城市,充分挖掘利用城市的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历史文物和文物依存的周边环境,是树立城市文化个性、提升城市文化品位的捷径之一。历史文化遗产是一种无形资产,它可以与旅游、文化产业联姻,产生投入小、回报大的经济效益,它所起的品牌效应,绝非商业铺面和房地产等近期利益所能比拟的。 4、有繁荣发达的文化产业。所谓文化产业主要包括文化娱乐产业、影视及音像制品业、新闻出版业、文化旅游业以及一些与文化相关的美食、美容、时装、休闲、美术品产业等等。文化产业作为“朝阳产业”,既可以有力地促进经济发展,也可以极大地提高一个城市的文化品位。

哈尔滨市建设具有鲜明特色的现代城市文化

哈尔滨市建设具有鲜明特色的现代城市文化 .NoUser { } .Title { FONT-FAMIL Y: } .SubTitle { FONT-FAMIL Y: } .IntroTitle { FONT-FAMIL Y: } .SmallTitle { FONT-FAMIL Y: } .Author { FONT-FAMIL Y: } .Source { FONT-FAMIL Y: } .Abstract { FONT-FAMIL Y: } 特邀嘉宾:哈尔滨市政府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尹海滨 记者:哈尔滨市作为省会城市和北方名城,在城乡文化建设中应该扮演什么角色? 尹海滨:哈尔滨应在全省的文化建设上义不容辞地当好龙头,为全省的文化建设起很好的示范作用,将文化建设摆到议事日程。 记者:那么,请您以哈尔滨为例,谈一谈现代城市文化建设的基本要点。 尹海滨:建设具有鲜明特色的现代城市文化,应着眼于城市的长远发展和国际化趋势,制定宏观发展战略。这一战略应包括增强文化凝聚力宣传和软环境营造、培育和引导文化生产能力、融入数字化文化潮流、注重保护和挖掘历史文化遗产、发挥城市国际文化交流的平

台作用、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等方面。有了战略层面的设想和规划,制定战术层面的措施就有了方向和目标。 建设具有鲜明特色的城市文化,离不开多年形成的文化基础,离不开城市固有的文化特色。因此,哈尔滨市建设具有鲜明特色的现代城市文化应本着发挥优势、突出特色、承接历史、面向未来、面向国内外的原则,对在全国以至世界有影响的特色优势文化加以精心培育,使之形成高品位城市文化的优势集群。 记者:就哈尔滨而言,应该重点培育的特色优势文化有哪些? 尹海滨:首先,全力打造国际化开放性的冰雪旅游文化。以建设世界冰雪旅游名城统领哈尔滨市的城市建设,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多渠道、多层次、多视角、多手段广泛宣传,将冰雪旅游进一步推向世界;重点突出滑雪,将滑雪项目培育成冰雪旅游中的支柱项目;开展群众性的冰雪活动,营造浓厚的冰雪文化氛围;以冰雪为题材,开发多种多样的冰雪旅游商品。 其次,大力挖掘金源历史文化,努力恢复欧陆风情文化,打造哈尔滨市的啤酒文化,尽快将哈尔滨市变成中国的慕尼黑。 第三,巩固和提升音乐艺术文化。哈尔滨之夏音乐会对提升哈尔滨市的文化品位起到了非常大的影响,哈尔滨市因此获得了音乐城的美誉。在普及大众艺术的基础上进军高雅艺术,在发展传统艺术的前提下引进外来艺术也是非常必要的。同时还要在音乐艺术人才的培养和交流上,在城市音乐艺术底蕴和素养的加强上有所设想和创新。 最后,培育和营造江畔消夏文化。夏日避暑消夏旅游哈尔滨市在全国独占鳌头,要充分利用好这一独特的夏季旅游资源,与啤酒文化携起手来,大力培育和营造江畔消夏文化。 记者:要想打造好上述城市文化的优势集群,需要我们从哪些层面着手? 尹海滨:最重要的是要在提高市民人文素质上下大功夫,教育和严管双管齐下,持之以恒,常抓不懈,直到形成良好的文明习惯。城市文化建设要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以人为本首先要提高人的素质,它要求市民的文明要与城市的文明设施相对应,要求市民对文明成果的自觉创造和保护。以人为本的城市文化要求环境符合人性,更要求人在环境中展现人的尊严和教养,要求人与城市环境协调统一。 其次,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上下大力气,以整洁、优美、空气清新的环境迎接国内外宾客。建设国家级卫生城市、生态园林城市和环境保护模范城市,这是现代城市文化不可缺少的生态基础和环境保障。 记者:现代生活,网络无处不在,我们不能忽视它的力量吧? 尹海滨:的确,构建数字城市,全面提高现代化水平离不开网络,建设高品位现代城市文化也离不开现代科技的帮助,而城市向现代化迈进的方向就是构建数字城市,以信息化促进现代化,从而达成现代化的城市生活和现代城市文化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开展电子商务、电子政务活动,包括在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等各行各业广泛采用信息技术。 记者:城乡文化建设讨论起来很抽象,它离百姓很远吗? 尹海滨:恰恰相反。例如,打造社区院落文明即是城市文化建设的一部分,能为城市鲜明特色的提升构建微观基础。城市院落是城市的细胞,缺失院落文明的城市文化是不完整的文化。因此,打造院落文明,使城市的每一处院落都靓起来,是提升城市文化品位不可缺少的基础性工作。 记者:就是说,城乡文化建设惠及市民,也需要每个市民的支持。大家还应在哪方面下些功夫? 尹海滨:在对外沟通、接待、服务上全方位提高英语水平,与国际接轨。有关单位包括大小商场、宾馆饭店、企业单位的管理人员等等,都要能用英语和外宾进行简单的交流。哈尔滨市正在向国际城市迈进,全面普及日常英语势在必行。

分析哈尔滨的城市文化

哈尔滨城市文化 2001年一首《东北人都是活雷锋》,火了雪村,也让俺们这旮都是东北人烙印在了全国人民记忆中。提起东北,人们想到的自然是北大荒,冰天雪地,而坐落在松嫩平原广袤的黑土地上的哈尔滨更是东北的代表城市之一。 这座中国最北方的省会城市原名阿勒锦,清代称为哈拉宾,至今有100多年的历史,是东北部地区最大的中心城市,人口1000万,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以及旅游胜地,冬天亚布力滑雪场,冰雪大世界等景观引人入胜,夏天凉爽的气候让人心旷神怡,素有东方莫斯科,冰城之称,并且哈尔滨为全国第一个解放的发型城市,为解放全东北乃至全中国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哈尔滨地处中国传统文化的边缘区域,受核心文化的影响相对较弱,具有典型的“大陆边缘文化”特征。当1898年中东铁路建设工程总局确立哈尔滨为铁路附属地后,以西方文化和俄罗斯文化为代表的外来文化进入哈尔滨,使哈尔滨成为多种文化的“交会点”,融合了多种文化的精髓并产生新的独特的城市文化。但是,由于这些内核文化在不同的区域之间存在力度上的差异,因此哈尔滨不同的城区产生了代表不同文化的建筑,这是哈尔滨城市建筑文化结构的一个主要特征。 歌德说:“建筑是凝固的乐章!”,同时他也是文化的一种重要的表现形式,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列强来到中国,在哈尔滨纷纷建立了自己的领事馆与管辖区域,同时也带来了自己的文化,并且主要体现在了建筑的上面,于是就形成了现在的多元化丰富的建筑形式。 哈尔滨的建筑风格十分的多样,他是东亚“建筑样式最丰富的城市”。近代

哈尔滨城市建筑一向以多元并存、兼收并蓄为特色,宽容地对待各种风格流派,善于追求建筑文化上的多样性,去过欧洲城市的哈尔滨人都有这样一个感受:欧洲的那些古老的城市并不像想象中的那样陌生。哈尔滨至今还保留着不太完整的星形放射和同心圆弧线交织的街道网络,实践证明,那一时期规划的哈尔滨道路系统,部分克服了单一形态道路系统存在的问题,已然适应了当时哈尔滨作为国际商贸城市对于交通便捷的需求。而更为重要的是,哈尔滨因为有了放射性道路,形成了许多带有角度的街道。这种哈尔滨特有的街道形式,让哈尔滨至今都有一种不同于其他城市的洋气。 哈尔滨的规划专家研究发现,中国传统的直线段街道,所展示建筑景观非常有限;而俄罗斯人设计的这种放射性道路所产生的斜线段街道,形成了有角度的道路交汇,而这个交汇处便展示了建筑物的更多侧面,哈尔滨也保留着块石铺就、欧式店铺林立的百年老街——中央大街,中央大街的建筑涵括了西方建筑史上最有影响的四大建筑流派。在西方建筑史上几百年才形成的建筑风格样式,在中央大街只用了二三十年的时间就形成了,使中央大街成为远东最著名的街道之一。人们将中央大街同伦敦的摄政王大街、巴黎的香榭丽舍大街、柏林的菩提树大街、东京的银座大街、上海的外滩和天津的维多利亚大街相提并论。中央大街的建筑有欧式常见的16世纪文艺复兴式、17世纪的巴洛克建筑,18世纪折衷主义建筑、19世纪的新艺术运动建筑。这些建筑体现了西方建筑精华,使中央大街成为一条建筑的艺术长廊,为人们提供了鉴赏西方建筑的实例。可以说中央大街的建筑是人类历史文化的珍贵遗产。漫步在哈尔滨老城区,你时常会瞥见苍老厚重、装饰繁复的折衷主义建筑或绿顶黄墙、优雅动人的新艺术运动风格的小屋。哈尔滨的保护建筑几乎囊括了所有欧洲城市建筑的功能类型:教堂、别墅、会馆、公署、商行、住宅、办公楼、剧院。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