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7年鄂教版湖北长江出版二年级全册心理健康教案

2017年鄂教版湖北长江出版二年级全册心理健康教案

2017年鄂教版湖北长江出版二年级全册心理健康教案
2017年鄂教版湖北长江出版二年级全册心理健康教案

第一课新学期开始了

【主题说明】

学会合理安排自己的生活,为新学期做好准备,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生活适应辅导的一个重要部分。二年级小学生经过之前一年的学习,对小学生活比较熟悉,但由于年龄尚小,他们的自控力、自觉性都有待提高,因此,新学期开学伊始,有必要帮助学生认识到,在过去的一年中,自己发生了一些变化,除身材长高外,还学到了一些知识,掌握了一些技能,锻炼了一些能力。在新的学期,又是一个新的开始,需要从各方面做好准备。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引导学生了解自己新学期努力的方向。

2.情感目标:引导学生为自己的变化感到骄傲,激发学生对新学期的向往。

3.行为目标:指导学生合理安排自己的生活,为新学期做好准备。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指导学生合理安排自己的生活,为新学期做好准备。

难点:激发学生对新学期的向往。

【课前准备】

1. 搜集学生一年级和二年级的照片、作业本若干。

2. 学生暑假出游的照片。

3.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

【教学设计】

【练习题】

在新学期开学的前一天,你会做哪些准备呢?【活动反馈】

1.学生对活动是否具有较高的参与度。

2.最后一环节,学生能否坚持。

【教学参考素材】

我国著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二年级的学生经过一年级的学习,已经熟悉了小学的生活和日常行为规范,此时,可以逐步地培养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让孩子逐步学会合理安排自己的生活,老师和家长不是放手“不管“,只是让他们能够逐步学会管理约束自己,能够更快地适应新学期的生活。比如,新学期开始前,可以让孩子为自己的新学期做好准备,家长只是提醒孩子做准备,而并不告诉孩子具体准备什么。让学生亲自参与其中,能够感受到成长的快乐,同时自控能力得到锻炼。

其实家长可以在生活的点滴中渗透这方面的教育,比如,寒暑假带孩子旅行,可以让孩子参与整个旅行计划的制定、收拾行李。在整理物品时,也可以鼓励孩子学会将物品分类,尽量避免家长代办。

【心理学背景知识】

行为主义心理学家眼中的“行为”与“习惯”

行为主义心理学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华生(John. Waston,1878--1958)创立的一个心理学学派。行为主义有两个重要的特点:①反对研究意识,主张心理学研究行为;②反对内省法,主张用实验法。在华生看来,意识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因而无法对它进行客观的研究。心理学的对象不应该是意识,而应该是可以观察的行为。行为主义产生后,在世界各国心理学界产生了很大的反响。行为主义主张研究可以观察的行为,这对心理学走上客观研究的道路有积极的作用。但是由于它的主张过于极端,不研究心理的内部结构和过程,否定研究意识的重要性,因而限制了心理学的健康发展。

另一位行为主义流派的心理学家斯金纳(B.F.Skinner,1904-1990)认为,有机体之所以能学会特定的行为,是因为该行为受到了强化作用的缘故——即它们的行为有正效应。他证实,实验室的动物在通过计划性地施以强化物(如食物等),经训练会按照特定的行为方式行事。比如他训练老鼠学会转动轮子,爬上阶梯,把玩具推过地板。从本质上讲,很多心理学家都接受了这一观点,即人类复杂的行为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被认为是经过受到成千次强化作用的学习而出现的。

简单地说,习惯就是个体或群体在长期的社会活动中所形成的思维方式、处事态度和行为倾向。华生在《心理学原理》中提出:“任何相当定型的行动方式,不管它是外显的或内隐的反应,而且又非属于遗传性反应,应该都可视为习惯,习惯是在环境的作用下培养出来的,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由刺激与反应之间所形成的稳定关系所构成的。”在一定情景的刺激作用下自然而然地或自动地进行同样的动作,即习惯。习惯具有很强的惯性,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往往会长期影响个体或群体的思想或行为。

参考文献

[1]周宗奎. 儿童青少年发展心理学.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2]郑海生. 从生活习惯入手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

版, 2011, 24(8)

[3]彭聃龄. 普通心理学(修订版),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4]谢弗等著,邹泓等译. 发展心理学-儿童与青少年(第八版).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9

第二课我喜欢的课程

【教学目标】

由于小学阶段的孩子凭兴趣、直觉进行学习活动,因而造成对某一学科偏爱,如果不及时给予纠正,很容易造成偏科现象,心理健康教育,有别于班会与品德课,它不是摆道理,而是针对现象找原因,指导学生在体验中寻求调整方法,并在生活实践中尝试。

【教学重点、难点】

让每一名学生不偏科,并喜欢上原来并不喜欢的课程。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调查交流先从孩子们每天接触的各门学科调查入手,指导学生自查自己喜欢哪一学科,与父母进行比较,这些学习活动、这些人,都是孩子们非常熟悉的,激起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对比思考,寻根问源对学生喜欢某一科的学习,我采用了让学生回顾、体验、交流、总结等方式,引导孩子们总结喜欢学习的原因,再通过对比,说出不喜欢的学科及其原因。面对这些情况,孩子们免不了会产生困惑,甚至不安,我及时进行疏导,告诉孩子们造成这种心理现象的原因与每个人的性格、生活环境等密切相关,很正常。同时欣赏能实话实说的孩子,消息他们的顾虑。

(三)、体验总结,疏导调整作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老师,必须有效地指导学生学会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现实,以有效的方式调查消极行为与心态。因此,我紧扣主题,通过PPT,引导孩子们对照“喜欢课程”的原因,总结出“不喜欢某一学科”的原因,原因找到后,寻找正确的调整方式就水到渠成了。我通过小品表演给学生设置具体的情境,请全班同学一起帮助出主意,孩子们议论纷纷,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想出了各种办法,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四)、作画写话,表达心声在课堂最后,我根据孩子们所想的办法,归纳总结出调查的几个方法,并让孩子们在《童年》音乐声中,画一幅代表自己喜欢的学科,或向任课老师写几句话,把自己的心里话与内心世界通过图文方式表达出来。一堂课下来,孩子们轻松、愉悦地完成了学习,明白了原因,找到了调整的方法,相信他们一定能慢慢调整过来的。

第三课微笑是最美的语言

【主题说明】

微笑能够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同时也会带给他人快乐的心境、和谐人际关系。本课的设计宗旨在于引导学生乐观地面对生活中的人和事,理解微笑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学会关心他人,萌发爱的情感,让微笑成为人际间最美丽的语言。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理解微笑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

2.情感目标:体验微笑带来愉悦心情。

3.行为目标:学会乐观面对生活中的人和事。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认识到微笑的好处,鼓励学生用微笑、语言等不同形式来传达愉悦的心情。难点:学会关心他人,萌发爱的情感,让微笑成为人际间最美丽的语言。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教学PPT;《歌声与微笑》歌曲视频。

学生准备:纸、画笔。

【教学设计】

【练习题】

见到长辈和同学时,恰当的做法是。

A、微笑着主动向他们打招呼

B、视而不见

C、等待对方先打招呼

D、面无表情地问好【活动反馈】

1、学生对课堂活动是否有兴趣。

2、学生能否体验到微笑带来的愉悦感。

【教学参考素材】

甜蜜的微笑

森林里有一只可爱的小狐狸。

每天早上,蜜蜂们出门采花蜜的时候,都会跟小狐狸打招呼:“早上好,可爱的小狐狸!”小狐狸站在草地中央,朝蜜蜂们点点头,微微笑,算是回答。

蜜蜂们说:“小狐狸的笑真甜啊,比1000朵茉莉花的花蜜加在一起还甜呢!”

有一天,小狐狸的外婆病了,妈妈让小狐狸到白鹳大夫家取药,给外婆送去。

白鹳大夫开的药苦极了,外婆不喜欢吃。就說:“我不吃药。”

小狐狸说:“不吃药病怎么能好呢?”

外婆说:“你先给我蜜糖吃,我就乖乖把药吃了。”

外婆家里没有蜜糖,出门找蜜蜂去买吧,小狐狸又没有钱,怎么办呢?

突然,小狐狸有了一个主意,她站在外婆跟前,对着外婆微笑:

“我的笑比1000朵茉莉花的花蜜加在一起还甜呢,外婆,你尝尝我的微笑吧!”

外婆说:“我很愿意尝尝比茉莉花蜜更甜的微笑。可是,小狐狸,你首先得告诉我,它们装在哪个杯子里。”

小狐狸对着镜子仔细找,马上就找到了:“在这儿哪,外婆!”

外婆睁大眼睛朝小狐狸的脸上看,哈,可不是吗!小狐狸脸上有两个小酒窝,每个酒窝里面都装满了蜜糖般的微笑。

外婆把尖尖的嘴贴到小狐狸的脸颊上,亲一亲,高兴地说:“呀,我尝到了,真甜哪!”

吃过了甜甜的蜜糖般的微笑,外婆乖乖地吃下药,病一下子就好了!

【心理学背景知识】

从心理学角度看微笑

人的各种复杂心理活动常易在面部呈现出来,“面部是思想的荧光屏”, 这是对面部表情的形象形容。美国心理学家梅拉比安曾对一个信息的总效应进行了分析, 总结出了以下公式: 一个信息的总效应=7%的词语+38%的语调+55%的面部表情。在交往过程中, 微笑是最常见的面部表情。有人说微笑是通向世界的护照, 是打动心弦最美好的语言。的确, 笑是重要的,在人际交往中, 微笑是不可缺少的润滑剂, 它能使得者获益, 使给者无损。它发生于瞬间, 但真诚的微笑留下的印象却是永远。号称美国“酒店之王”的希尔顿, 其成功秘诀之一就在于服务人员微笑的魅力,“今天你对客人微笑了没有”这一句话已经成为酒店管理中的名言, 正是微笑征服了客人。正像诗人所形容的那样: 微笑是一种无声的亲切的语言; 微笑是一种无声的动人的音乐; 微笑是人类一种高尚的表情; 微笑永远是生活里明亮的阳光。只要心中有了微笑, 我们就能穿过世事的云烟, 沉着应变, 耕耘心田, 结交更多的朋友, 走向成功的彼岸。

参考文献

雷厉.谈人际沟通中的身体语言[J].大众科技,2006,(4)

第四课任性可不好

【主题说明】

独生子女的家庭结构和不良的家庭教育方式,容易导致一些孩子任性,唯我独尊。任性的人难以与别人合作和友好相处,难以适应集体和社会生活,严重的将影响其个人健康成长。孩子任性行为的形成,除了孩子自身的原因外,多源于教养方式不当和缺乏同伴交往机会。小学二年级学生正处于良好习惯形成的重要时期,如果教师和家长引导得当,可以帮助学生改掉任性等不良习惯。本课教学设计旨在通过鲜明的事例,引导学生分清自己能做和不能做的事,初步懂得有些事必须做,有些事不能做,学会简单分辨,不固执己见。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引导学生认识任性的危害,形成初步的是非观念。

2.情感目标:体验任性给自己和他人带来的消极情绪。

3.行为目标:学会辨别是非,逐渐改正任性的坏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学会辨别是非,逐渐改正任性的坏习惯。

2.难点:体验任性给自己和他人带来的消极情绪。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故事书、配套图片。

2.学生准备:学生用书。

【教学设计】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