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竹林七贤之——阮咸分析

竹林七贤之——阮咸分析

竹林七贤之——阮咸分析
竹林七贤之——阮咸分析

竹林七贤之——阮咸

文/百里冰,号琬雪宜人

琵琶之父

阮咸,字仲容,陈留尉氏(今河南开封)人,生于何年卒于何月,历史没有留下考证,这正是:“来得匆匆去也匆匆。”阮咸是阮籍的侄子,竹林七贤之一。性情放达不受拘束,在竹林七贤中排在末第二小。叔侄俩有很多相似之处,他们共同蔑视封建礼教,对封建礼教持反抗态度,处世旷达不羁。阮籍在做人处事方面已经是豪放不羁,可他这个侄子在这方面有过之而不及,可谓是青出于蓝胜于蓝。阮咸从小聪明伶俐才思敏捷,叔叔阮籍很喜欢他,他也很崇拜叔叔,时常跟在叔叔屁股后面访友拜客、游山玩水。长大了两人更是形影不离,无话不谈,在外人看来他们亲密无间的举动不像叔侄而像兄弟,人们就称他俩为“大阮”、“小阮”。

魏晋时期的洛阳,虽经受多次战争的破坏,饱经沧桑,但它地处中原腹地还是比较繁华的,依然是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阮咸的老家在陈留,即现在的开封附近,但他刚刚懂事起就很向往京城洛阳。因为和阮籍长时间在一起,等他长大了一点,阮籍不但把他带到了洛阳,而且还把他带进了“竹林七贤”这个小团体里,在阮籍等人的熏陶影响下,阮咸讨厌官场的污浊之气,无事可做时他宁可独自喝酒弹琴,

消愁解闷,也不愿与“庸人”来往,大有“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的超脱于旷达。

阮咸名列竹林七贤,但他的文学作品却没有流传下来,叔叔与嵇康等人都有文章流传于世,而阮咸却没有文章流传于世,是他不钟爱文学吗?答案是否定的,不管他有多么的叛逆,对礼教多么的蔑视,然而,他生长的地方是一个书香世家,又有叔叔、嵇康、山涛等人的渊博学识作交流,不喜读书、不愿意读书那是不可能的。文学作品虽然没有流传于世,但他音乐方面的作品却有传世,阮咸在音乐方面的造诣非同一般,他是一位音乐天才,在竹林七贤中,有三位杰出的音乐家——阮咸、嵇康和阮籍。这三位不但精通音律,并且对音乐都有所创新,而阮咸不仅在音乐上的细致入微、精通乐器,还善于制作,他自己就亲手制作了一把琵琶,他制作的琵琶音色纯正,弹奏起来声音清脆明亮、音调抑扬悦耳,优美动听。“琵琶”大约出现在我国秦朝时期,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琵琶音色优美动听,有如行云流水,泉水叮咚,听起来清耳悦心能陶冶人的性情。阮咸除了演奏和制作,也精于作曲,属于音乐全才。唐代流行的琴曲《三峡流泉》据说就是出自他手。由于他在琵琶上的演奏和制作上的精深造诣,后世把琵琶也就称为“阮咸”了,而“琵琶”这个名字,就让位给了一种来自西域的乐器。唐代诗人白居易在他的著名诗篇《琵琶行》中对琵琶演奏及其音响效果有非常形象的描述:“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一首诗一世情,一曲琵琶弹尽人间悲欢离合,相逢何必曾相识,春花秋月何时了?流不尽的伤心泪,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清幽静逸的竹林深处,七贤围坐在石桌旁饮酒下棋,一股清泉从脚边潺潺流过,氤氲弥漫在竹林与七贤周围,馨香的美酒徐徐沁人心扉。阮咸拿起琵琶信手弹拨,刹那间,青翠欲滴的音符从指间泻出,凉凉的沁在心间,竹林七贤手握酒杯、忘记了喝下,手拿棋子忘记了放下,鸟儿停止了鸣唱,聆听这奇妙的天籁之音,那夭娆的旋律在幽静的竹林与泉水间回荡,那迷人的弦音在云水相伴的竹林幽世中犹如行云流水醉人心扉,大自然的灵气与琵琶的韵律融为了一体。七贤不由得闭上眼睛去聆听那化作秋水般的喜与悲、平静与清凉,迷人的琵琶之音穿过竹林,走过草地,来到泉水边,让溪流把它带到那无忧无虑的远方……弹琴者进入了忘我状态,听琴者似醉如痴,一曲弹罢,袅袅余音在竹林中久久不散,它那清澈,圆润、典雅的音律如苍翠碧绿的竹林一样秀气妩媚,滋润着七贤的心灵,又如清泉一样把心灵洗涤,在氤氲袅袅的竹林中,在美妙的旋律中,七贤品美酒、听弹琴,对酒当歌,高谈阔论畅所欲言,恍惚间觉得这是仙境一偶,那悠然,那自得,怎一个惬字了得。这正是:“喝酒弹琴雅俗共赏,不是神仙胜似神仙。”

除了音乐之外,阮咸另一个爱好就是饮酒了。

阮咸喝酒常常进入一种忘我状态,兴致来了,有酒就喝,一不管酒的质量如何,二不管是谁的酒,三不管身处何种境地。现代人只要提到古代英雄豪杰,第一时间就会想到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的情景,虽然阮咸算不上大英雄,但阮咸喝酒的豪放性格比那些豪杰们没有丝

毫逊色之处。阮咸素来不喜与人结交,除了与竹林七贤来往外,就是与亲族一起饮酒弦歌取乐。一天,他与族人团团围坐在树下的一领席子上聚饮,魏晋时代,是没有现在这样的高桌高椅的,都是低矮的像茶几一样的桌子,这样的饭桌在如今的韩国、朝鲜与日本都保留了下来。阮咸更接近大自然,他时常直接拿领席子铺在树下或草地上连桌子都不用,席地或跪或坐地围在一起喝酒聊天,就像在野外休闲一样悠然自得。阮咸还有个毛病就是讨厌用酒杯酒盏类器皿推杯换盏,同时还要“之乎者也”说那么一大堆客套话,按他的逻辑喝酒不是聊天,客气的结果就是耽误喝酒,他吩咐人干脆把酒瓮抬了来,放到了席子中央,大家放开肚皮各自随意用自己喜欢的器皿饮酒,阮咸觉得这才叫喝酒,才真正是其乐无穷,他与族人说说笑笑,这样喝了一会儿,阮咸兴致逐渐上来了,就手舞足蹈起来,于是,就直接把头伸到了酒瓮里咕咚咕咚地喝起来,他正喝的酣畅淋漓之时,只见几头猪闻见酒香哼哼着跑来,也要加入到饮酒之中,众人连忙起身轰赶几头猪。猪终于被赶走了,等众人转过身来时都大吃一惊,一头“漏网”的小猪正和阮咸头挨着头,一块儿扎在瓮里喝酒呢!阮咸喝的醉醺醺,小猪喝的美滋滋,竟不分彼此了!众人都笑了,上来边轰猪边对阮咸说:快把猪赶跑!他正与你同瓮痛饮呢!阮咸头都不抬地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那意思是说:天地造化万物,原无贵贱之分,为啥猪就不能和人同席饮酒呢?“来来来!”他拍拍小猪说,“共饮!共饮!”他热情地邀请小猪同饮,接着又把头伸进瓮里痛痛快快地喝起来,小猪似乎听懂了他诚挚的邀请,边喝边哼哼,似乎在对他说谢谢

呢。阮咸同时又招呼其他人一块儿继续饮酒,众人把头摇得就像拨浪鼓似的,都是一脸哭笑不得的神情,谁也不愿意再上前饮用一滴酒了,而阮咸呢,与猪同瓮快乐似神仙般饮了个痛快。

古代的酒,没有今天白酒这么高的度数,和今天的黄酒、米酒相似,还有种酸酸甜甜的味道,酸酸的味道是猪的最爱,所以猪老远闻见了气味就跑了来。阮咸与猪共饮的故事就像张了翅膀似的迅速传遍了京城洛阳的大街小巷,并一直流传至今,真正是千年奇谈。这正是:“潇洒饮酒古今无,琵琶闲弹人间情。”

未能免俗

从古至今都不缺少势利眼的人,如果你有钱有势,出身又高贵,一位高富帅,就会受到尊重;若是无钱无势,就会受人歧视,遭人白眼,就会瞧不起你,魏晋时期的社会风气也不例外。

阮氏家族是那个时代的名门望族,人才辈出,阮咸的祖父阮瑀也就是阮籍的父亲是建安七子之一,他的祖父才华横溢,琴棋书画无所不能,很受曹操器重。阮咸的父亲阮熙,就是阮籍的哥哥,曾做过太守,父亲是一郡太守,叔叔是当时的名士,就连司马昭也得让他三分。但是很奇怪,阮咸的家境相当清贫,不知是持家无方还是视金钱如粪土或者是廉洁过度,总的来说阮咸家这一支不富裕、日子过的很紧凑。

阮咸相貌堂堂、一表人才,标准的美男帅哥,但平时连一件像样的衣服也没有。俗话说:“人饰衣裳马配鞍,蓝花青瓷养牡丹。”一

个长相很帅的帅哥穿戴却上不了台面。唉!可想而知,年少的阮咸那颗脆弱的心受到了多么大的打击,因此他就产生了自卑的心理,他宁愿一个人呆在家里看书,也不愿与人交往。慢慢地就造成了他我行我素,倜傥不羁的性格。

闲言少叙,言归正传。阮姓是个大家族,自然有富也有贫,他们都住一个区域,一条东西路正好把阮氏家族的富人与穷人分成了两个区域,路北边住的是富人或比较富有的阮姓家族,称为“北阮”,路南边住的是比较贫穷的阮姓家族,称为“南阮”,这样就形成了路北是“豪宅区”,路南是“棚户区”的状况,阮籍、阮咸的家就住在南边,这“南、北”路的一富一穷,形成了对峙,也就有了故事。

从汉朝流传下来一种习俗,就是在农历七月七这天,各家各户都要把衣物拿出来晒一晒。这个习俗在如今的一些农村还有所保留,当然不一定非得在七月七这天晒衣服,只要是七月七前后哪天阳光灿烂、晴空万里的时候就把冬天的衣物拿出来晒晒,跑跑霉味就行。夏天阴雨比较多,古人住的房子又都是土坯房,土墙土地面,因此防潮性能极差,就算是铺了方砖的富户人家房子也免不了有潮气,而农历七月七左右雨季基本过去了,所以到了阳光明媚的日子,衣物如果不拿出来晾晒一下,就会发霉,晾晒衣物当然是一件很正常、很应该的事,但是好多人就滋生出另一种心思,就是夸耀、比富。富豪之家,绫罗绸缎缝制的衣物很多,一件件晾在绳子上架子上,在阳光下随风飘舞,只见红的红如霞;黄的黄如金;绿的如翡翠;青的如碧玉;白的白如雪;这正是姹紫嫣红,一片绚丽多彩,煞是好看。而那些贫苦

人家,把那些破了的和有补丁的地方都掩盖起来,才勉勉强强地挂出来,心里是非常不好意思的。

话说到了七月七这天一大早,“北阮”的人高高兴兴地把好衣物都挂了出来,一时间院内院外花团锦簇,锦罗绸缎琳琅满目,五光十色的衣物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就像是服装博览会一样,煞是好看。他们互相打着招呼,谈笑风生,一片喜气洋洋,就像过节似的热闹非凡。阮咸在路南这边看到了,觉得那些人很浅薄、很庸俗,令人厌恶。面对北阮那边的声势,“南阮”的穷人们都自渐形秽,不敢把自家的破衣服拿出来晾晒,少年的阮咸瞪着明亮的黑眼睛朝北阮看了半天,心里有了主意,只见他扭头回到屋里把自己的粗布破裤头拿了一件就出来了,他又特意找了根长竹竿,把破裤头就挑了起来,晾在了院子里,破裤头皱巴巴的在空中迎风飘扬,就像一面旗帜似的大老远都能看得见,样子很不雅观。这个破裤头在绫罗绸缎的中央就像“鹤立鸡群”一样,在空中被风哗啦啦地吹动着,就像是在嘲笑脚下的绫罗绸缎似的,与北阮的纱罗锦绮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北阮的人看了,那个气啊!这么鲜亮的绫罗绸缎却围在一个破裤头下,摆阔有啥意义呢?真是颜面尽扫,就不再张扬了,不再大声说笑了。“南阮”的人看他高高挑起的裤头,问阮咸你这是干啥呢?一个短裤你挑的那么高,这是和谁斗气呢?阮咸摇了摇小脑袋瓜拉长音说:“未能免——俗,聊复——尔——耳!”此言一出让“南阮”的人都笑的肚子痛,都用手指着他说,你可真行,把你叔叔那些招全学会了,和你叔叔太像了……少年的阮咸已是如此的洒脱,任达不拘礼节,不同流俗,这也说明,阮咸虽家贫,

而其士族之优越门第感和身份并不减,这正是:“虎倒架不倒,威风依然在”。从此成语词典里也就多了一个“未能免俗”的成语典故。

人种不可失

1700多年前的西晋初期,封建礼教每天都在“吃人”,阮咸无视封建礼教,他这是故意在蔑视、反抗封建礼教的“吃人”行为。

阮咸的叛逆勇敢精神还体现在对爱情的追求上。他不像那些封建士大夫,心里想着女人,嘴上却贬低女人,表面装得很绅士,内心却很龌龊,而他敢爱敢恨,遇到自己喜欢的女子就勇敢地去追求。

这次话题来到阮咸的家里,且说阮咸的母亲有病,他的姑母前来探看,并在这里小住,姑母身边有个侍女是鲜卑族人,这个侍女长得眉清目秀,亭亭玉立,阮咸自从看到她的第一眼起就喜欢上了她,对她一见钟情。侍女虽没有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但在阮咸的眼里她是天下最美丽、最漂亮的女人,他暗暗告诉自己这个女人就是自己今生的唯一,后来他就偷偷和她约会,两个人很快就坠入了爱河。阮咸偷偷找个机会缠着姑母让她把侍女给他,姑母看他那一脸认真的模样,觉得很可爱、很逗笑,就顺口答应了,阮咸听姑母答应了,高兴的手舞足蹈,阮咸离开姑母就和侍女说了一下情况,侍女也很高兴,两个人开始筹划未来的生活,憧憬着美好的未来。

古往今来婚姻是大事不是儿戏,即是在如今这个开放的年代,如果有两个激情男女私定终身,也要给父母说一声,听听父母的意见,何况那是个封建礼法十分繁琐的时代,姑母口头答应了他,但并没有

认真,隔天姑母来到阮咸父母房间,把阮咸的请求当成一个笑话说给了兄嫂听,阮籍的父母听后,头立刻摇得像拨浪鼓似的,真是胡闹!真是胡闹!他平时做的那些违背礼教的事情都没和他计较也就算了,婚姻大事岂能儿戏,这门亲事绝对不能听他的。于是这门亲事在阮咸不知道的情况下已经黄了,站在阮咸父母的立场上,这个选择是对的,家道虽然没落了,但还是书香世家,岂能沦落到娶一个婢女做儿媳的地步,门面还是要支起来,这就是所谓的虎倒威风在,父母不同意,但他们没有和阮咸说,他们知道阮咸是一条道跑到黑的人,就这样瞒着他。阮咸并不知道父母已经把他未来的“老婆”给“炒了鱿鱼”,他还怀抱美人赏明月,弹起琵琶把美妙的旋律送给心爱的人,心中充满幻想、憧憬美好未来。

阮咸的母亲的病经过治疗总不见好,一天夜晚,阮咸的母亲终于撒手而去,离开了这个让她有爱也有恨的人间。姑母忙前忙后帮着料理丧事,阮咸要守孝三年,这期间除了读书基本就不见外人了,和这位侍女自然也不来往了,他虽然很想念她,但他是个孝顺的孩子,“孝”与“情”他分得清,正所谓:“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阮咸母亲下葬后,等一切事情安顿好后。一天,姑母没有和阮咸告别,带着鲜卑女等人悄悄地走了。鲜卑女还想着主人以前对她的承诺,可是到了收拾东西走人的时候,主人也没有对她说让她留下这回事,侍女心里十分焦急,她想见阮咸一面让他给拿个主意,想问一句当初对她的诺言还算不算数,可是到临出门也没有见到阮咸的人影,侍女想着当初阮咸对她甜言蜜语说的那些山盟海誓的话语,如今看来都已成

为过去,他也许已经把她给忘记了,侍女只好一步三回头恋恋不舍地跟着主人走了,她以为这段情就到此完结了。

阮咸在守孝读书,浑然不知,但是他和侍女的感情他的书童还是知道的。书童眼看着姑太太带着侍女离开,他心里的焦急不亚于那位侍女,就赶紧找了个机会避开主人到书房给阮咸送信,阮咸一听姑母不辞而别,而且还把侍女也给带走了,当初对他的承诺成了一句空话,他放下书本没顾得着换衣裳,一身孝服就跑出了家门,门口正好有客人骑来的马匹,他解开缰绳挥鞭就追了上去,一路快马加鞭,在城外的小树林里追上了姑母,姑母看见阮咸追上来,明白是为何,但她揣着明白装糊涂,阮咸直截了当地和姑母说出当初答应他的事。侄子和姑母要一个丫头,姑母怎会舍不得,关键是阮咸要侍女不是侍候他的,而是做他老婆的,侄子才貌双全,又是名门之后,岂能娶一个丫头做媳妇,门不当户不对,姑母如何能够答应……阮咸与姑母经过一番艰难的“谈判交涉”,最后终于感动了姑母,姑母把鲜卑女叫过来,拉着侍女的手亲自交到了阮咸的手上,并祝他们幸福,姑母不但把侍女的衣物等物品都给了阮咸,还又给了侍女一些陪嫁,鲜卑女给姑母跪下感谢她的成全,又和姐妹们一一告别,姐妹们个个泪流满面,不忍分离,姑母狠狠心带着其他人上车而去。

侍女与阮咸站在原地直到看不见姑母的车子了,才一同骑上那匹借来的马,不慌不忙地往回走,阮咸带着侍女回到家门时,街道两边已经站满了人,此时不管是“南阮”的还是“北阮”的,看到他连孝服都没换,就拼命地去追赶一名侍女,并且两人同乘一骑返回,都觉得

太过分,就有一些长辈不分青红皂白地质问他:“你追一个婢女干啥?你知不知道你啥身份,你把阮家的脸都丢尽了……”阮咸瞪他一眼,说:“人种不可失!你懂啥?”一句话,只把那位噎得目瞪口呆,众人面面相觑,眼看着阮咸把鲜卑女从众人面前领回家中。

阮咸孝服追侍女的故事,被后世演绎为敢爱敢恨的爱情佳话。后来鲜卑女生一子即为阮孚,阮孚的仕途比阮咸强,皇上很信任他,和他关系不错,虽多次受小人迫害,但皇上都没相信他们。也许是受阮咸的遗传,阮孚饮酒更是厉害,就是在军前也丝毫不戒酒……此是后话在此不表。

天下正尺

虽然有记载阮咸是著名作家之一,但因没有作品流传下来,使我们无缘欣赏到他的佳作,但历史没有让我们彻底失望,历史把他的音乐才能记录了下来,使我们能一睹他的音乐天分。阮咸很小的时候就精通音律,少年时代的他,听音乐时的表现便与众不同,可以做到“神解”。所谓“神解”,就是不管是什么乐器,只要你让它发出点声音,他就能听出是高、是低、是清、是浊,他都能分的一清二楚,而且丝毫不差。别说是乐器了,就是生活中的物品只要是会发出响声的,包括“锅碗瓢盆”,只要你敲一敲,整出点动静,他就能听出是什么东西发出的声音,可以说达到了听音辨器的境地。

前面已经说过阮咸的性格是我行我素,桀骜不驯,因此也就不会奉承人,别人如果有不足他就会指出来,不懂得睁一眼闭一眼,正

因为他有这样的性格,那么得罪人的事也就在所难免了。当时掌管乐礼的是荀勖,位高权重,目空一切,在音乐知识方面自高自大,自认为是天下第一,当然他对音乐也确实很精通,但是别忘了知识是无穷尽的,每个人都有他的优点与不足之处。一次,荀勖自造新律,请阮咸来欣赏,阮咸认真听完后,认为新律不合乎古韵雅乐,难以表现音乐里“中和”的境界,就实事求是地提出自己的意见。荀勖一听非常恼火,心说,我让你来听我的新律是看得起你,没想到你不识好歹,蹬鼻子上脸,竟然指责我的不足之处,你以为你是谁啊?你有那本事吗?因此,他认为阮咸是对他妄加指责,鸡蛋里挑骨头,是嫉妒他的才能。本来是音乐方面的交流,对了继续努力,错了改正,但荀勖却是一个心胸狭窄的人,不允许别人说他一丁点的不是,自作聪明不懂装懂。他恼羞成怒,找了个机会向晋武帝进了谗言,说了阮咸的不是,本来是两人私下的知识交流,可是荀勖却把问题上升到了砸人家饭碗的地步,由此可看出荀勖的心术不正,肚量狭窄。晋武帝呢听信荀勖的一面之词,就革去了阮咸的官职,当然如果就凭荀勖几句谗言就革去阮咸的官职有点说不过去,这里还要说一下陈年老账,当初阮咸的叔叔阮籍曾经得罪过晋武帝的父亲司马昭,办过司马昭的难看。因为有了这个过节,所以晋武帝就顺坡下驴革了阮咸的官职。要不是当初山涛举荐阮咸,他才不想让他进入朝廷呢,当初看在山涛的面子上才让他做了散骑侍郎。既然现在有人站出来说阮咸的不是,晋武帝司马炎也就乐得贬了阮咸的官职,让他回家种地去。

阮咸是真正了解音韵的,他指出荀勖新律的错误,并没有恶意,

并不是鸡蛋里挑骨头,更不是嫉妒他的才能,他是出于好意,希望他能够发现自己的缺点,有所改正,才能更上一层楼。无奈荀勖本人心高气傲,自认为音乐造诣旷世无敌,面对阮咸的指正,不是感激,而是认为嫉妒他的才能,存心和他作对,和他捣乱,于是他就在晋武帝面前献了谗言,罢免了阮咸的官职。

阮咸遭贬后不久,荀勖就发现自己彻头彻尾地错了。原因是荀勖得到了一把玉尺,是周代的,这种尺子号称“天下正尺”,被认为是最准确的尺子。这把玉尺是一个农民在犁地时,挖了出来,农民把玉尺上交到了荀勖手里,荀勖如获至宝,马上用来校对新律。这才发现阮咸当初的指正一点也不错,新律都比正尺稍微短一点!荀勖羞愧难当,知道是自己错怪了阮咸,深知阮咸的才能胜过自己,但是人都有一个毛病,可以很容易原谅自己的缺点却不能轻易原谅别人的正确,他并没有再向晋武帝提议恢复阮咸的官职。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让我们跟随着历史的脚步来到唐朝。考古这个工作并不是现代的产物,从古至今都有考古工作者,正因为有那些考古学者和历史学家无私的奉献,我们才得以看到一个完整的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文化。话说唐朝的考古工作者发掘了一个晋代古墓,在墓穴的殉葬品中发掘出一把琵琶,铜制的。当时正是武则天统治时期,天下歌舞升平,一片欣欣向荣的气象,丰富多彩的艺术生活就成为人们的精神食粮,对精神生活的追求,对艺术生活的重视,成为诗词歌赋、琴棋书画的创造巅峰时期,随之对艺术品的发掘和收藏也就非常重视。铜琵琶发掘出来后,武则天让弘文馆学士元行冲对琵琶进

行鉴定。元行冲鉴定后指出:此物正是阮咸的遗物。

这把琵琶伴随他长眠地下,经历了从西晋到唐朝四百多年的岁月。这把琵琶出土的时候已经满身铜锈,不堪使用了,宫廷乐匠只好照着原样仿制了一把,所用材料不再是铜,而是上等的木料。琵琶仿制出来后,弹出来的音律柔美、优雅、清亮。大臣们经过商量,既然此琵琶是依据阮咸的铜琵琶仿制而成,大小、形状以及音色都与原来的琵琶差不多,和不就将它命名为“阮咸”呢……从此这种一度被称为中国琵琶的乐器,就有了自己的专用称谓“阮咸”,以纪念这位有着鲜明个性的音乐家,以人名命名的乐器,在中国音乐史上,仅阮咸一个。

随着历史的流转,“阮咸”就直接被简称为“阮”了,阮至今已包括高音阮、小阮、中阮、大阮及倍大阮等。它们音色圆润柔和、婉转悠扬、醇厚丰满、细腻流畅、韵味深长。“阮咸”纯正的中国弹拨乐器,在一千多年后的今天,它那清澈、圆润、典雅的声音仍然像竹林中的清泉一样,滋润着我们的心灵,陶冶着我们的情感,孜孜不倦地释放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在那“吃人”的封建礼教与小人横行的黑暗世界里,礼教成为统治着约束人们思想的工具,使阮咸的抱负得不到欣赏,没有用武之地。一把琵琶弹尽千古风流,却不能让他的人生更加完美,世人听不懂他的琴音,不解他的忧怨,茫茫人海中,却没有他的知音。于是,他把美妙的音乐献给了山野,竹林为他伴奏,清泉为他歌唱,竹林、清泉成为他忠实的听众与朋友,清酒伴着他入眠……终于,他离开了这个使他伤心难过的世界,并把他的文字也带走了,既然这个世界上找不

到它的知音来分享硕果,那何不把它带到属于自己的世界独自欣赏。正所谓:“赤条条来赤条条去,无一丝牵挂。”阮咸——历史委屈了他!

我们虽然无缘目睹阮咸怀抱琵琶的风姿,无缘聆听他那动人的乐章,无缘阅读他那精彩的文章,但可以肯定他那颗心绝不会与琵琶同朽!他的情感决不会同文章一样消失不见。阮咸像他的琵琶一样,有着金属般的质地,掷地有声!

下篇精彩看点:《王戎——算盘上的精灵》

竹林七贤个个性格特殊,各有特色。

高考作文历史人物素材“竹林七贤”之王戎

高考作文历史人物素材“竹林七贤”之王戎 四.王戎:卧在算盘上的“隐士” 智慧是个宝,早慧更是稀世之宝。 王戎是历史上有名的“神童”,出人意料的是,这个“神童”长大后却变成了典型的吝啬鬼,变成了“算盘精”。他的算盘在官场上拨得噼里啪啦响,在算计别人的时候,也被别人算计。但算来算去,王戎居然没从算盘上跌落下来,他成了官场上的“不倒翁”,成了一个卧在算盘上的“隐士”…… 两眼如电的“神童” 在“竹林七贤”中,王戎年龄最小。他生于魏明帝青龙二年,比山涛小近30岁,比阮籍小20多岁,比嵇康小10多岁。王戎的父亲王浑,在洛阳任尚书郎。王戎15岁那年,在父亲的办公室里见到了阮籍。 阮籍与王浑相处得不错,但彼此没有多少共同语言,阮籍每次去找王浑,总是说不上几句话就走了。自从见到王戎后,阮籍就打开了话匣子,两人谈得非常投机。阮籍感慨地对王浑说:“和你聊天不如和你儿子聊天有趣。”如此聊来聊去,王戎就加入到“竹林七贤”这个小团体之中了。 在洛阳大河文化研究院副院长郑贞富看来,如果说王戎有趣,倒不如说他有智,而且他的智慧在很小的时候就显露出来,还被人称为“神童”。

王戎7岁时,有一天,他和一群小朋友在大路边玩耍。一群人玩了一会儿后,都感到非常口渴,这时大家才发现路边有一棵枝繁叶茂的李子树,树上的李子个大皮红,看着就让人流口水。小伙伴们争着上树摘李子,王戎却一动不动。别人问他为何不摘,他说:“这么大的李子,在大路边却没有人摘,明摆着这些李子很苦嘛!”大家一尝,果然不出王戎所料。 王戎不仅聪明过人,而且还是个小帅哥。更令人惊奇的是,他的一双眼睛竟然可以直视耀眼的太阳,难怪一个名叫裴楷的人见到王戎后说:“这小子两眼闪闪发亮,好像有电!” 两眼如电的王戎,小时候还很有胆量。在他六七岁时,魏明帝曹把去掉爪牙的老虎放在广场上,让众人观看。王戎也去看稀奇。忽然,笼中的老虎猛地大吼一声,震得大地似乎也抖动起来,围观的人吓得四散而逃,王戎却一动不动,神态自若,仿佛什么事都没发生。魏明帝曹在阁楼上看到这一幕后,也为这个小娃娃的胆量所折服。 也许正是这种与生俱来的非凡胆量,使王戎在讨伐吴国的战争中表现突出,他遣兵布阵、攻城略地,后因其功绩卓著被封为安丰侯,在他的人生留下了光彩的一页。 生不逢时的吝啬鬼 出人意料的是,这个“神童”长大后却变成了一个典型的吝啬鬼。《世说新语》点评魏晋时期的吝啬鬼的文章共9

最新竹林七贤顺口溜记忆法

竹林七贤顺口溜记忆法 竹林七贤顺口溜记忆:二阮嵇康向山流亡。 竹林七贤分别是阮籍、阮咸(二阮)、嵇康(嵇康)、向秀(向)、山涛(山)、刘伶(流)、王戎(亡)。这七人是魏晋时期的七位名士,由于喜爱在一处竹林下把酒言欢而被称为竹林七贤,他们生活于统治者独行专断的年代,血腥残酷的统治使得他们无法直抒胸臆,只能运用比兴、象征等手法来隐晦地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他们的才华受到了世人的尊敬。 魏晋之年,曹氏和司马氏之间正在进行激烈的政权斗争,社会处于极其动荡的状况,民不聊生,文人墨客们不仅没有能施展才华和抱负的优良环境,而且在乱世中身如浮萍,要时时担忧能否保护好性命,于是他们只能用饮酒、设宴的方式

来消解苦闷,从虚幻的境界中寻求精神寄托,竹林七贤便是那个时期文人的代表。 《海上日出》第二课时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日出时的壮观景象。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3、学习作者按照一定顺序观察事物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日出过程变化. 三、教学难点:学习作者按照一定顺序观察事物的方法。 四、教学过程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了解了作者巴金老爷爷,也解决了生字词问题,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海上日出》 教师板书引导学生齐读,后问:同学们你们见过日出么?在哪里见过? (生:见过。/生:在电视上见过。/生:在自己家里的小院里看见过日出。) 2、教师:你觉得日出景象怎么样?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 (生:很漂亮,很美丽。/生:日出的时候,太阳周围的云都是红彤彤的,太阳刚开始出来的时候并不耀眼,可是过一会再看就非常刺眼了。) 3、教师:同学们观察的都很仔细,那么谁在海上看过日出? (因为本校地处内地农村远离大海,所以许多同学直摇头。) 4、教师:都没有是吧,那让我们再一次走进课文跟随巴金爷爷一起去欣赏海上日出 下面给大家几分钟的时间再读一遍课文,在读的过程中能想一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绘日出景象的?分别有几段对应? 板书(日出前2、日出时3、日出后4、5) 深入阅读,感悟理解 下面我们看看第一段..........第一段寥寥几句话简单精炼的给我们交代了什么? (时间:天还没亮/地点:在海上/事件:看日出/环境:四周非常静) 师:“为了看日出,我常常早起”,一句中的“常常”说明了什么?与上下文有什么联系? (不是一次、经常、多次看日出) 师:对,说明“我”曾多次在海上看日出,为下文中出现的两种情况下的海上日出埋下了伏笔。 师:作者“我”是怎样知道太阳就要从天边升起来了? (生:作者之所以知道太阳就要从天边升起来了,是因为“红霞”——“越来越亮”,作者凭感觉和经验,知道太阳就要升起来了,所以“目不转睛”地望着那里。) 师:此时此刻的作者是什么心情啊? (生:着急、激动、兴奋、急切、喜悦……)

魏晋风度

魏晋风度,一般理解为当时的名士风度,实际上指的是在中国魏晋时代产生的一种人格精神与生活方式的统一体。包括哲学思辨、人格境界、文学创作、审美追求等方面。从时间上来说,指的是三国时的魏(公元220-265年)至两晋年代(公元265-420年),再到刘宋时代以士族名士为主体的生命体验,它以七林七贤中阮籍嵇康和晋宋时期诗人陶渊明为代表人物。 今天我们就来与大家一起讨论一下什么是魏晋风度,以及它的现代人生意义问题。主要谈两个问题:一、魏晋风度的形成背景;二、魏晋风度的表现形式。 谈到魏晋风度,不能不与当时兴起的士族阶层相联系。士族,或者叫做世族是东汉末年兴起的世家大族,他们垄断做官的权力,有着自己的政治特权与庄园经济,可以与皇权平分秋色,比如东晋时就有“王与马,共天下”之说。在中国历史上,唯一可以与皇权分庭抗礼的,就是魏晋南北朝年代的士族阶层。魏晋风度的名士大部分是世家大族的人物,比如王谢家族,他们既是政治与经济上的大族,也是文化的大族,谢氏是诗歌家族,王氏是书法大族。所以魏晋风度既是名士的精神贵族的产物,也是凭借经济与政治上的特权而形成的。 东汉末年,社会陷入了空前的战乱之中,南北分裂,生灵涂炭,老庄人生无常,企求解脱的学说走进人们的心灵之中。王瑶先生在《中古文学史论集》中曾指出,感叹人生无常是汉魏以来文学的主旋律。这种时代情绪又因了当时文化的主体士族的崛起形成为特定的思想体系。当时,对人生苦难的解脱,对逍遥境界的寻求,成了魏晋以来人生哲学的重大课题。当时,围绕着这一主题,各种人生哲学纷纷出现。比较有代表性的,有这么几种:一、以阮籍为代表的逍遥论。二、以嵇康为代表的养生论。三、以《列子·杨朱篇》为代表的纵欲论。此外,还有何晏、王弼的无为论,向秀、郭象的安命论等等。魏晋以后逐渐兴盛的佛教,则是从宗教麻痹的角度,来解释人生问题的。 这几种人生哲学虽然旨趣不同,角度各异,但都是探讨如何解脱苦难,实现人生价值的。正像著名学者汤用彤先生在《魏晋玄学与文学理论》一文中所说的那样:“魏晋人生观之新型,其期望在超世之理想,其追求者为玄远之绝对,而遗资生之相对。从哲理上来说,所在意欲探求玄远之世界,脱离尘世之苦海,探得生存之奥秘。”这种生命精神在《世说新语》这部记载名士轶事的笔记小品中有着生动的表现。收入这部笔记中的大都是汉末以来名士冲决礼法,率真自得,狂诞任放的轶事。他们的行动有着明确的追求,这就是抛弃了传统儒家哲学中过于拘执的一些道德说教,而以自己的生命意志来支配行为,通过偶发性的情节来组织行为,形成创作。最典型的则是王羲之的儿子王徽之雪夜访戴的轶事: 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任诞》)

竹林七贤的人物历史典故

竹林七贤的人物历史典故 导读:竹林七贤指的是魏晋时期正始年间(240-250),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先有七贤之称。因常在当时的山阳县(今修武一带)竹林之下,喝酒、纵歌,肆意酣畅,世谓七贤,后与地名竹林合称。今天就给大家具体分享一下有关竹林七贤的人物历史典故,希望读者喜欢。 有关竹林七贤的人物历史典故 一、山涛 山涛字巨源,似乎这名字就设定好了他一生,无论是文化造诣上,还是官场政治上,他都是当得上“巨”之一字:身处竹林列七贤,近居庙堂为高官。就连识度——见识气度也绝配那“巨”字,他的妻子在把他和阮籍、嵇康比较时便说过:“你的才气不及他们,但识度胜之。” 他是竹林七贤中第一个真正走出竹林和司马氏合作的人。毋庸置疑,他受到的压力绝非常人所能接受。嵇康当时便写了《与山巨源绝交书》,指名道姓,直接把山涛贬为一介屠夫,说他自己的手占满了血腥污秽还要拉别人一起操刀。朋友的不理解和怒责无疑是巨大的打击,但想必更痛苦的还是山涛他自身的挣扎和矛盾。毕竟能和阮籍、嵇康这般人走到一起的必然不是那只顾追名逐利的俗子。 应该说山涛是挣扎过的,是选择那些隐逸的生活和出色的好友,还是选择民生、国家和功名?山涛最终选择了后者,这个选择要求他

必须放低自己的原则,无论是君子还是小人,都要能与之融合而处,不复竹林中把酒闲散的情调,也不及与好友挥琴长啸的自在。官场之中有太多尔虞我诈,他小心翼翼的同时要挣扎着接受那些肮脏。 对于山涛,我们是不够资格责难他的。他虽终向浊世妥协,但他不同流合污,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他做到了;虽然嵇康罹难,官居高位的他为求自保而沉默,但嵇康死后却能将嵇康之子视为己出,不管是不是出于愧疚,都是难得的。就连嵇康自己都对嵇绍说了“有山涛在,你就不是孤儿”这样的话,可见他最后终究是原谅了并了解了山涛。连嵇康都已释然,我们又何必总是耿耿于怀? 总是会把山涛和薛涛弄混,不过这两人均是有才,又同为无奈屈协于浊世,一个是可爱的男子,一个是可爱的女子,有时候会想,他们若生在同一时代,可否作令人羡煞的比翼,连“洵美且异”的连理?又是怪念头。 二、王戎 “亲卿爱卿,是以卿卿,我不卿卿,谁当卿卿?” 多么灵动精巧的话。有妻如此,王戎是有福的,更不难看出,他同他妻子一样,是个灵动精巧的人。 身为高级知识分子,王戎选择的不是加官晋爵、争取功名,相反他做了个商人。巧妙而矛盾:一边是社会顶端的知识分子,受人尊敬;一边又是社会底端的商贾之辈,受人鄙薄。甚至连娶妻也不娶书香门第的女儿,反娶商贾之女。我忍不住要猜测这是不是他对整个世俗的

文史资料

一、必答题(25) 2.中国古代创世神话主要是什么?(《盘古开辟天地》) 16.《左传》又叫什么名称?(《春秋左氏传》) 35.贾谊散文的代表作是什么?(《过秦论》) 74.“竹林七贤”的代表人物是哪两人?(阮籍、嵇康) 106.被称为“七绝圣手”的诗人是谁?(王昌龄) 153.唐代传奇《霍小玉传》的作者是谁?(蒋防) 243.《金瓶梅》最著名的评点者是谁?(张竹坡) 282.《红楼梦》中的“四大家族”是哪四家?(贾、王、史、薛) 28.胡适的《》是新文学运动中的第一部白话诗集。《尝试集》96.曹七巧是的小说《金锁记》中的人物。张爱玲 9. 周作人发表的《》和《平民文学》推动了新文学理论的发展。《人的文学》1.中国当代文学一般可划分为哪四个时期?(建国十七年、“文革”十年、新时期、九十年代)16.“马铁丁”是哪三个人杂文的笔名?(郭小川、陈笑雨、张铁夫) 32.“寻根文学”的首倡者是谁?(韩少功) 47.第一次在当代严肃文学中正面描写性的作品是什么?(张贤亮《男人的一半是女人》)52.谁的小说引发了80年代中后期中国小说的叙事革命?(马原) 9、《俄狄浦斯王》的三部分别是:《地狱篇》、《炼狱篇》、《天堂篇》 55、莫泊桑的称号是:“短篇小说巨匠”。 78、(英国)艾略特的代表作:《荒原》 81、(美国)海明威简约、储蓄、凝练的文体风格被称为:“冰山原则”。 11.写出下列对联的下联: 写人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郭沫若为蒲松龄题) 12.古代诗歌中,有叙事诗“双璧”之说,“双璧”指的是《》和《》《孔雀东南飞》《木兰诗》 20.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名人传》包括了《贝多芬传》,《米开朗基罗传》,《托尔斯泰传》(B)1. 《西游记》中的火焰山位于:A、甘肃B、新疆C、青海 (A)4. 杜甫诗云,“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李白诗云,“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请问,成都为什么又叫做“锦城”或“锦官城”? A、因蜀锦而得名 B、因锦江而得名 C、因成都花团锦簇,铺满官道而得名 (B )2. 维纳斯是希腊神话中的A、智慧女神B、爱神和美神C、自由女神

竹林七贤

竹林七贤 中国魏晋时期7位名士(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的合称,成名年代比“建安七子”晚一些。7人的政治思想和生活态度不同于建安七子,他们大都“弃经典而尚老庄,蔑礼法而崇放达”。其中,嵇康的成就最高。 文学家 在文章创作上,以阮籍、嵇康为代表。阮籍的《咏怀》诗82首,多以比兴、寄托、象征等手法,隐晦曲折地揭露最高统治集团的罪恶,讽刺虚伪的礼法之士,表现了诗人在政治恐怖下的苦闷情绪。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以老庄崇尚自然的论点,说明自己的本性不堪出仕,公开表明了自己不与司马氏合作的政治态度,文章颇负盛名。其他如阮籍的《大人先生传》,刘伶的《酒德颂》,向秀的《思旧赋》等,也是可读的作品。《隋书·经籍志》著录山涛有集5卷,已佚。 七贤简介 1.嵇康

嵇康 嵇康(223~262),字叔夜,三国时曹魏文学家、思想家与音乐家,魏晋玄学的代表人物之一,“竹林七贤”之一,世称嵇中散。善于音律,创作有《长清》《短清》《长侧》《短侧》,合称“嵇氏四弄”,与东汉的“蔡氏五弄”合称“九弄”。本姓奚,祖籍会稽(今浙江绍兴),其先人因避仇迁家谯郡铚县(今安徽濉溪临涣镇),因家居侧有嵇山,故改姓嵇。早年丧父,家境贫困,但仍励志勤学,文学、玄学、音乐等无不博通。他娶曹操曾孙女长乐亭主为妻。司马昭曾想拉拢嵇康,但嵇康在当时的政争中倾向皇室一边,对于司马氏采取不合作态度,因此颇招忌恨。司马昭的心腹钟会想结交嵇康,受到冷遇,从此结下仇隙。嵇康的友人吕安被其兄诬以不孝,嵇康出面为吕安辩护,钟会即劝司马昭乘机除掉吕、嵇。其罪证之一便是《与山巨源绝交书》。当时太学生三千人请求赦免嵇康,愿以康为师,司马昭不许。临刑,嵇康神色自若。奏《广陵散》一曲,从容赴死,虽家世儒学,但学不师授,唯好老、庄之说。与魏宗室婚,官至中散大夫,故又称嵇中散。崇尚自然、

竹林七贤——论文

超越名教,追求自然本性 ——“竹林七贤”的精神领袖嵇康 内容摘要:文人集团——“竹林七贤”在思想、生活态度等方面相似,但又有各自的特点。阮籍与嵇康在思想、文学、音乐理论等方面都有突出的贡 献,但相较之下,嵇康才是这一名士集团的精神领袖。 关键词:老庄思想名教儒学“竹林七贤” 大约在正始四年(243年),嵇康退隐山阳,结交一些隐士为友。先后结识山涛、阮籍、阮咸、向秀、王戎、刘伶,共为七人,因相聚于嵇康生活的竹林幽居喝酒、纵歌,故称为“竹林七贤”。 “竹林七贤”的整体特征是崇尚自然、纵情任性,其轻时傲世的怪诞行为多为当时礼法所不容。而在这个以文相聚的“竹林七贤”则是以嵇康为精神领袖。 一.嵇康的任性与旷达 嵇康出生时期,活跃于思想领域的是以何晏等士人为代表的崇尚玄风的名士。 嵇康一直在追求一种宁静、恬淡、安闲自适的生活境界,这种生活不等同于不食人间烟火的虚无缥缈,而是怡然自得、悠闲雅心,如山间的风行者一样的轻捷、自在。这是当时的玄学思想在文人思想中的体现,也是崇尚玄学的思潮对世人的生活态度的影响。 选择这样一种人生的理想境界,并非一时兴起,而是经过慎重考虑之后的定夺。嵇康在《卜疑》中提到二十八种处世态度,大致包括

为入世,“将近伊挚而友上父”,“进趋世利,苟容偷合”等;游戏人间,“傲倪滑嵇,狭智仁术”;出世,“苦身竭力,剪除荆棘,山居谷饮,倚岩而息”或“外化其形,内隐其情,屈身隐时,陆沉无名,虽在人间,实处冥冥”等。这二十八中态度,几乎包括了士人出仕处世就可能有的各种方式。而他最后选择了“内不愧心,外不负俗,变不为利,仕不为禄,鉴于古今,涤情荡欲”。当然这些只是一些准则,并不是现实的生活方式。他此时对“返归自然”已有了明确清晰的目标。虽身处人间,尽管俗世纷扰,依然能够超凡脱俗、安恬闲适、淡泊如画,这就是他一生所追求的自然、旷达的生活态度。 《世说新语·容止》描述:嵇康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见者叹曰:“萧萧肃肃,爽朗清举。”或云:“肃肃如松下风,高而徐引。”山公曰:“嵇叔夜之为人也,岩岩若孤由心生,隐者心中自有着一种阔达、旷远,于是“龙章凤姿,天质自然”,单著的风姿浑然天成,无需矫饰。 嵇康“志趣非常”,一身雅好。他是一位出色的文学家,他的诗气峻辞请,立意高远;文章气势磅礴,深刻犀利。他精通音律,是著名的理论家与演奏家,他的《琴赋》、《声无哀乐论》在当时可谓是独树一帜。临死前的一曲《广陵散》,奏出的是悲愤,也是从容与慷慨,是令后人仰视的凄历傲骨。《声无哀乐论》阐述的是自然与回归,这些思想与道家玄思有着密切的联系,也是当时的玄学思想以及作者的老庄思想在文本中的反映。先秦时道家就有“大音希声”的音乐美学

王戎的典故故事大全

王戎的典故故事大全 古代有七位名士因常于竹林之下喝酒唱歌而得名竹林七贤。后来由于竹林七贤逐渐被司马朝廷所不容,最终以解散告终,而王戎就是竹林七贤之一。以下是为你精心整理的王戎的典故故事,希望你喜欢。 中国古代出了不少神童,而作为竹林七贤之一的王戎,自小便极其机灵,是一个早慧的神童,极具观察力且年纪小小就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年幼时看到老虎也丝毫不露惧色。 据悉,在王戎小的时候,魏明帝在宣武场大老虎的牙齿和爪子砍下来,举办人和老虎之间互相搏斗的表演,任凭路过的行人观看,凡是路过的人无不心惊胆战。当年的王戎年仅七岁,也跑去观看。老虎趁间隙抓着栏杆,把头攀在栏杆上面仰天长啸,十分凶狠地对着围观的行人怒吼,声音响彻云霄。围观的行人中,小孩子纷纷受到惊吓而放声啼哭,而大人也无一不恐惧得连连后退,甚至大惊失色向后跌倒在地,屁滚尿流地逃离宣武场。 而此时的王戎,直愣愣地站在关老虎的栏杆旁边,十分平静地一动不动,脸上没有一丝恐惧之意,而是继续看着老虎的反应,听它的嘶吼。王戎定是认为因为老虎被关在笼子中,又失去爪牙,并不能对围观群众造成伤害,只不过徒有威风气势罢了,从吼声和身形上勾起大家对它的恐惧感,其实它并不会做什么。因此大家只是被自己对百

兽之王固有的恐惧感所吓倒,而非真正受到老虎的威胁。 这个故事赞扬了王戎小小年纪就才智过人,有过人的理智与清晰的思维,幼年就善于观察推理,不仅仅拘泥于表面,不随大流,具有判断力,能认识到事物本质,不愧被后人称为神童。 王戎的简介王戎,字濬冲,出生于山东东南沿海的临沂,因为自身对于评鉴有着精辟独到的眼光而闻名,早年间承袭父亲贞陵亭侯的爵位,后来被聘作掾属。王戎的仕途过程中,相继就任过吏部侍郎、散骑侍从、河东郡守、荆州刺史多个官职,后来被罢官后,又被调任豫州刺史与建威。 后来王戎参与了讨伐吴国的战争,取得胜利之后,因立下军功被升职为安丰县候。这段期间内,他不断在荆州一带笼络名士,颇具成效。后来王戎的官职又持续不断的调换,先是应朝廷之征任侍中,后被调职为光禄勋,而后又成为吏部尚书,直到母亲去世时向朝廷辞官。 司马衷登基后,王戎成为太子的老师,后转至中书令,兼任光禄大夫,随后转任尚书左仆射掌管吏部事务。 到了296年,王戎升职成为司徒,此时他觉得天下即将大乱,便不再参政,专心游山玩水,后由于卷入刑案被罢官,一段时间后又重新受任,官至司徒。后来由于晋惠帝被将领张方挟持,王戎便逃命至陕县。 年,王戎逝世,终年72岁,谥号元候。 王戎的性格特点自古以来,中国流传的神童就不少,而王戎作为魏晋时期竹林七贤中年纪最小的一员,他也是在因为年少时期就才智

01声律启蒙上卷一东(详细注解及典故来历)

目录 声律启蒙一东之一 (1) 声律启蒙一东之二 (3) 声律启蒙一东之三 (8)

声律启蒙一东之一 yún duì yǔ,xuě duì fēnɡ云对雨,雪对风 wǎn zhào duì qínɡ kōnɡ晚照对晴空 lái hónɡ duì qù yàn 来鸿对去燕 sù niǎo duì mínɡ chónɡ宿鸟对鸣虫 sān chǐ jiàn,liù jūn ɡōnɡ三尺剑,六钧弓 lǐnɡ běi duì jiānɡ dōnɡ 岭北对江东 rén jiān qīnɡ shǔ diàn 人间清暑殿tiān shànɡ ɡuǎnɡ hán ɡōnɡ 天上广寒宫 liǎnɡ àn xiǎo yān yánɡ liǔ lǜ两岸晓烟杨柳绿 yì yuán chūn yǔ xìnɡ huā hónɡ一园春雨杏花红 liǎnɡ bìn fēnɡ shuānɡ 两鬓风霜 tú cì zǎo xínɡ zhī kè 途次早行之客 yì suō yān yǔ 一蓑烟雨 xī biān wǎn diào zhī wēnɡ 溪边晚钓之翁 【解析】 【词义】 鸿:指大雁;鸿雁,指雁属中体形大,个体重的鸟类。 宿鸟:归巢栖息的鸟。 鸣虫:鸣叫发声的昆虫。 三尺剑:出自《史记高祖本纪》汉朝开国君主刘邦曾经说:“我以普通百姓的身份提着三尺长的宝剑而夺取了天下。 六钧弓:古时三十斤叫「钧」,六钧弓指的是拉力较强的一种弓。出自《左传》,鲁国有个勇士叫颜高,他使用的弓为六钧,要180斤的力气才能拉开。 清暑殿:宫殿名,在洛阳宫中有清暑殿。 广寒宫:唐明皇于中秋之夜游月宫,看见大门上悬挂着“广寒青虚之府”的匾额,后代便以广寒宫代指月宫。 晓烟:早上水汽弥漫,如同烟一样。

美的历程·魏晋风度

魏晋风度——人的主体(李泽厚《美的历程》) 魏晋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重大变化时期。无论经济、政治、军事、文化和整个意识形态,包括哲学、宗教、文艺等等,都经历了转折。这是继先秦之后第二次社会形态的变异所带来的。战国秦汉的繁盛城市和商品经济相对萎缩,东汉以来的庄园经济日益巩固和推广,大量个体小农和大规模的工商奴隶经由不同渠道,变而为束缚在领主土地上、人身依附极强的农奴或准农奴。与这种标准的自然经济相适应,分裂割据、各自为政、世代相沿、等级森严的门阀士族阶级占据了舞台的中心,中国前期封建社会正式揭幕。 社会变迁在意识形态和文化心理上的表现,是占据统治地位的两汉经学的崩溃。烦琐、迂腐、荒唐,既无学术效用又无理论价值的谶纬和经术,在时代动乱和农民革命的冲击下,终于垮台。代之而兴的是门阀士族地主阶级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这是一种新的观念体系。 本书不同意时下中国哲学史研究中广泛流行的论调,把这种新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作为它们理论形态的魏晋玄学,一概说成是腐朽反动的艺术东西。实际上,魏晋恰好是一个哲学重解放、思想非常活跃、问题提出很多、收获甚为丰硕的时期。虽然在时间、广度、规模、流派上比不上先秦,但思辨哲学所达到的纯粹性和深度上,却是空前的。以天才少年王弼为代表的魏晋玄学,不但远超烦琐和迷信的汉儒,而且也胜过清醒和机械的王充。时代竟是前进的,这个时代是一个突破数百年的统治意识,重新寻找和建立理论思维的解放历程。 确乎有一个历程。它开始于东汉末年。埋没了一百多年的王充《论衡》被重视和流行,标志着理性的一次重新发现。与此同时和稍后,仲长统、王符、徐干的现实政论,曹操、诸葛亮的法家观念,刘劭的《人物志》,众多的佛经翻译……从各个方面都不同于两汉,是一股新颖先进的思潮。被“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压抑了数百年的先秦的名、法、道诸家,重新为人们所着重探究。在没有过多的统制束缚、没有皇家钦定的标准下,当时文化思想领域比较自由而开放,议论争辩的风气相当盛行。正是在这种基础上,与颂功德、讲实用的两汉经学、文艺相区别,一种真正思辨的、理性的“纯”哲学产生了;一种真正抒情的、感性的“纯”文艺产生了。这二者构成中国思想史上的一个飞跃。哲学上的何晏、王弼,文艺上的三曹、嵇、阮,书法上的钟、卫、二王,等等,便是体现这个飞跃、在意识形态各部门内开创真善美新时期的显赫代表。 那么,从东汉末年到魏晋,这种意识形态领域内的新思潮即所谓新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反映在文艺-美学上的同一思潮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呢? 简单说来,这就是人的觉醒。它恰好成为从两汉时代逐渐脱身出来的一种历史前进的音响。在人的活动和观念完全屈从于神学目的论和谶纬宿命论支配控制下的两汉时代,是不可能有这种觉醒的。但这种觉醒,却是通由种种迂回曲折错综复杂的途径而出发、前进和实现。文艺和审美心理比起其他领域,反映得更为敏感、直接和清晰一些。 《古诗十九首》以及风格与之极为接近的苏李诗,无论从形式到内容,都开一代先声。它们在对日常时世、人事、节候、名利、享乐等等咏叹中,直抒胸臆,深发感喟。在这种感叹抒发中,突出的是一种性命短促、人生无常的悲伤。它们构成《十九首》一个基本音调: “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人生寄一世,奄怱若飘尘”;“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所遇无故物,焉得不速老”;“万岁更相送,圣贤莫能度”;“出

“竹林七贤”的“竹林”今何在共7页

“竹林七贤”的“竹林”今何在 魏、晋迄今,“竹林七贤”的隐居游会之地究在何处?在历史界、学术界也曾有几种说法。唐、宋之后,特别是明、清以来,学术界的看法渐趋一致,大多数研究者都认定:该地就在今河南省修武县的世界地质公园―云台山百家岩景区一带。 可是,一些游客却有不同的看法,他们认为,就百家岩景区现存的古碑碣、古石刻来看,似乎确实可证“七贤”在此隐居聚会;但如果把百家岩下那片二十多平方米的箭竹林与“七贤”联系起来,就大大地不可思议了。因为那片竹林既小且稀,将这样的“竹林”冠在“七贤”二字之前,也未免有些太牵强了。 是的,这些怀疑并非无稽之谈。眼前这片小竹林的确太小,说它是“七贤”聚会之地,难免令人生疑。但是从古籍记载来看,从民间的口碑相传来看,地处南太行之阳的修武大地,在历史上确曾有过绵亘不断、茂密青翠的大片竹林。金代著名诗人元好问曾在此吟下“石坛高树映寒藤,闲有沙鸥静有僧。总爱此间竹林好,七贤来了更谁曾”的美妙诗句;清代诗人薛所蕴也在此写下《漫步竹林》一诗:“缓步代严驾,适彼竹林游。林中绿荫浓,林下乱水流。当暑发清籁,爽气似新秋。缅怀七贤侣,托寄何悠悠。典午世多故,冥然忘百忧。”从以上诗句来看,金、元时期,直到清代,云台山下的竹林还是颇具规模的。 一 历史上的修武竹林为何如此广阔茂盛?这与修武的地势与水脉有着密切的关系。修武县地处河南省西北部,以南太行山与山西省为界,整个

地势比山西高原低两三百米,这就使得山西的地表水顺着南太行的千沟万壑流向修武,形成云台山千姿百态的瀑布。云台天瀑为亚洲落差最大的第一高瀑,瀑高314米,而它的源头,却是直通山西的一条山沟。雨涝季节,山洪顺沟而下,就形成了蔚为壮观、声若雷鸣的云台天瀑了。而当山西大旱时,这些山沟形不成山洪,云台天瀑就会水量骤减,甚至断流。 “竹林七贤”长期隐居游历的百家岩景区,其天门谷口自古就有一挂非常著名的大瀑布―天门瀑布,在云台天瀑未被发现之前,它在历史上已是名闻全国的大瀑布了。天门瀑布气势雄伟,声若惊雷,常年奔流,拍石打浪,被古人誉为小龙湫,是古代仅次于浙江雁荡山大龙湫的著名瀑布。它与百家岩半山腰涌出的明月泉水合二为一,顺百家岩天门谷流向山外的吴泽陂,就是古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中所记载的长泉,是古代卫河的主要支流。明代文人姚椿曾著有长诗《天门瀑布歌》,极言天门瀑布的雄伟气势及丰沛水量。除了云台山、百家岩地区的山泉、瀑布外,地处修武县西北的青龙峡、峰林峡也是泉瀑众多,蔚为壮观。青龙峡之青龙洞有大泉,日夜涌流不息,成为古卫河的源头。 由于山西高原比地处豫北平原的修武县高出两三百米,所以它的地表水在流向修武云台山区时,形成了千姿百态的瀑布群。而它的地下水也沿着大倾斜的地势,从地下涌向修武,在修武平原上破土而出,形成一个蔚为壮观的泉水群。历代修武县志记载的修武名泉,有县西部著名的灵泉,此泉在一广达数亩的方池内,有十多个泉头喷出地面,一年四季日夜不息,浇灌了县西部十几万亩良田,又是流经全县的小丹河之重要水源。在小丹河之北,东西一线上,又陆续分布着光河泉、土桥泉、楝树泉、白水泉、

竹林七贤之——阮咸

竹林七贤之——阮咸 文/百里冰,号琬雪宜人 琵琶之父 阮咸,字仲容,陈留尉氏(今河南开封)人,生于何年卒于何月,历史没有留下考证,这正是:“来得匆匆去也匆匆。”阮咸是阮籍的侄子,竹林七贤之一。性情放达不受拘束,在竹林七贤中排在末第二小。叔侄俩有很多相似之处,他们共同蔑视封建礼教,对封建礼教持反抗态度,处世旷达不羁。阮籍在做人处事方面已经是豪放不羁,可他这个侄子在这方面有过之而不及,可谓是青出于蓝胜于蓝。阮咸从小聪明伶俐才思敏捷,叔叔阮籍很喜欢他,他也很崇拜叔叔,时常跟在叔叔屁股后面访友拜客、游山玩水。长大了两人更是形影不离,无话不谈,在外人看来他们亲密无间的举动不像叔侄而像兄弟,人们就称他俩为“大阮”、“小阮”。 魏晋时期的洛阳,虽经受多次战争的破坏,饱经沧桑,但它地处中原腹地还是比较繁华的,依然是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阮咸的老家在陈留,即现在的开封附近,但他刚刚懂事起就很向往京城洛阳。因为和阮籍长时间在一起,等他长大了一点,阮籍不但把他带到了洛阳,而且还把他带进了“竹林七贤”这个小团体里,在阮籍等人的熏陶影响下,阮咸讨厌官场的污浊之气,无事可做时他宁可独自喝酒弹琴,消愁解闷,也不愿与“庸人”来往,大有“走自己的路,让别人

说去吧”的超脱于旷达。 阮咸名列竹林七贤,但他的文学作品却没有流传下来,叔叔与嵇康等人都有文章流传于世,而阮咸却没有文章流传于世,是他不钟爱文学吗?答案是否定的,不管他有多么的叛逆,对礼教多么的蔑视,然而,他生长的地方是一个书香世家,又有叔叔、嵇康、山涛等人的渊博学识作交流,不喜读书、不愿意读书那是不可能的。文学作品虽然没有流传于世,但他音乐方面的作品却有传世,阮咸在音乐方面的造诣非同一般,他是一位音乐天才,在竹林七贤中,有三位杰出的音乐家——阮咸、嵇康和阮籍。这三位不但精通音律,并且对音乐都有所创新,而阮咸不仅在音乐上的细致入微、精通乐器,还善于制作,他自己就亲手制作了一把琵琶,他制作的琵琶音色纯正,弹奏起来声音清脆明亮、音调抑扬悦耳,优美动听。“琵琶”大约出现在我国秦朝时期,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琵琶音色优美动听,有如行云流水,泉水叮咚,听起来清耳悦心能陶冶人的性情。阮咸除了演奏和制作,也精于作曲,属于音乐全才。唐代流行的琴曲《三峡流泉》据说就是出自他手。由于他在琵琶上的演奏和制作上的精深造诣,后世把琵琶也就称为“阮咸”了,而“琵琶”这个名字,就让位给了一种来自西域的乐器。唐代诗人白居易在他的著名诗篇《琵琶行》中对琵琶演奏及其音响效果有非常形象的描述:“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一首诗一世情,一曲琵琶弹尽人间悲欢离合,相逢何必曾相识,春花秋月何时了?流不尽的伤心泪,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六年级下册语文讲义-诗词讲解:魏晋风度与竹林七贤(含答案)全国通用

第 22 节.魏晋风度与竹林七贤 一、本集提到的知识点: 1、魏晋风度:又称魏晋风流(魏晋风骨)。指的是魏晋时期名士们所具有的那种 率直任诞的行为风格。 2、竹林七贤: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咸、向秀、王戎。魏正始年间(240-249),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常聚在当时的山阳县(今河 南辉县、修武一带)竹林之下,肆意酣畅,世谓竹林七贤。“竹林”既非地名,也非真有什么“竹林”。后世用"竹林宴、竹林欢、竹林游、竹林会、竹林兴、竹林狂、竹林笑傲"等指放任不羁的饮宴游乐,或借指莫逆的友情;以"七贤"比喻不同流俗的文人。 3、《广陵散》,又名《广陵止息》。它是中国古代一首大型琴曲,中国音乐史 上非常著名的古琴曲,著名十大古琴曲之一,即古时的《聂政刺韩傀曲》。魏 晋琴家嵇康以善弹此曲著称,刑前仍从容不迫,索琴弹奏此曲,并慨然长叹:"《广陵散》于今绝 矣!" 其来源有两种说 法: (1)据《琴操》记载:战国聂政的父亲,为韩王铸剑,因延误日期而惨遭杀害,聂政立志为父亲报仇,入山学琴十年,身成绝技,名扬韩国。韩王召唤他进宫演奏,聂政终于实现了刺杀韩王的报仇夙愿,自己毁容而死。后人根据这个故事,谱成琴曲,慷慨激昂,气势宏伟,为古琴著名大曲之一。 (2)《广陵散》的来历:据《晋书》记载,此曲乃嵇康游玩洛西时,为一古人所赠。而《太平广记》里更有一则神鬼传奇,说的是嵇康好琴,有一次,嵇康夜

宿月华亭,夜不能寝,起坐抚琴,琴声优雅,打动一幽灵,那幽灵遂传《广陵散》于嵇康,更与嵇康约定:此曲不得教人。 二、课后练习: 1、“竹林七贤”是指。 2、魏晋名士都有什么特点? 三、练习答案: 1、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咸、向秀、王戎。 2、率直、任诞、洒脱、自由(意思对即可)

高考写作素材之“竹林七贤”1(整理精校版)

高考写作素材之“竹林七贤”1 作文辅导 0523 0902 高考写作素材之“竹林七贤”1 一。嵇康 嵇康(223262),字叔夜,三同魏谯郡(今安徽宿县西南)人。稽康早年丧父,家境贫困,但仍励志勤学,以至博学多才,文学、玄学、音乐等无不精通并成就非凡。曾官拜中散大夫,世又称"嵇中散"。嵇康作为魏晋名士,是著名的"竹林七贤"之一。 (一)人物事略 竹林七贤为了避开曹魏政治斗争的锋芒,他离开了京城,到山阳隐居了下来。当时,他和阮籍、山涛、向秀、刘伶、阮咸、王戎交往过密,几个人常常游玩于竹林,世称“竹林七贤”。 博才嵇康嵇康少时聪明好学,但是骄纵任性,远迈不群,这种性格深深地影响了他的为人处世,史书上称他少有奇才,博览群书,无师自通,学识渊博。他爱好音乐,演奏古琴的技巧非常高明,在当时是首屈一指的高手。稽康的书法也很有名。造诣很高,“如抱琴半醉,酣歌高眠。又若众鸟翱翔,群乌乍散。”他的诗也可以称得上大家。 嵇康打铁嵇康爱好打铁,铁铺子在后园一棵枝叶茂密的柳树下,他引来山泉,绕着柳树筑了一个小小的游泳池,打铁累了,就跳进池子里泡一会儿。见到的人不是赞叹他“萧萧肃肃,爽朗清举”,就是夸他“肃肃如松下风,高而徐引”。从中可见其对生活的潇洒姿态。 嵇康饮酒嵇康饮酒在当时也是很有名的。饮酒大醉,能够忘掉世事,解除现实矛盾的缠绕。嵇康不但饮酒,还写下了《酒会诗》,诗酒交融,让人感觉到酒中有诗,诗中有酒。嵇康饮酒非常有节制,从不过量。他说:“酒色何物?今自不辜:歌以言之,酒色令人枯。”另一方面,嵇康也知道,饮酒以逃避现实是暂时的,因为终究还是要醒来。所以这不是彻底解脱的办法。 嵇康服药嵇康服一种叫“五石散”的药达到了痴迷的程度。五石散的基本成分,大概是五样药:石钟乳,石硫黄,白石英,紫石英,赤石脂:另外还配点别样的药。嵇康服药一方面为了达到“转弱为强”的目的,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减轻政治环境给他带来的精神压力。但这没有给他带来精神的安定,反而造成了他的性格扭曲。服药使他性格火爆,而且越来越厉害。在诸多矛盾面前,他陷人了深深的痛苦之中。

名人与酒的千古传奇故事 (3000字)

名人与酒的千古传奇故事 中国酒文化源远流长,自从酒浆诞生的时日起,酒中传奇故事便相伴而来了。仪狄酿酒于树洞以及杜康的“以秫制酒”之说,都笼罩了一层神秘色泽。后世酒徒无暇叩问其真伪,只管在美酒中飘飘然去当神仙就是了。也许正是这种百无禁忌的逍遥,与文学这个自由落体有相通之处,使酒本能地与文学发生了关系,因而留下了多少与酒相依的神话故事。 普读晋时张华所著的《博物志》,(古代话本《搜神记》也将其纳入其内),有这样一则令人过目难忘的传奇故事: 古代有个名叫狄希的酿酒人,他酿造出来一种“千日醉”的好酒。一日,一位与其相识名为刘玄石的酒客,慕其佳酿而来饮酒。狄希对玄石说:“酒还没有酿好,饮后怕有不利。”但玄石自封为酒中之圣,对此不以为然;之所以如此,他还没有遇到过能让他酒醉之酿,因而强买此酒定要饮之。狄希只给他倒上了一杯酒,同时警示他说:“只此一杯,可睡千日。你如喜欢它,可以醒后再来。”玄石饮后认为狄希话中有诈,便不快而别。一路上他只是脚下有些踉跄,待回到家中便醉死于地。家中不知其故,便将其哭而葬之。3年后,狄希算计了一下,玄石已然到了再来饮酒之期,怎不见其踪影,便去石家问之。家人回答他说,玄石已故世3年了,早已葬于坟墓之中。狄希大惊,告之此为酒醉之故,并非真正死亡,急令家人掘坟开棺。玄石张目开口,高声喊道:快哉,醉我者美酒矣!掘墓的人皆大笑之,但在笑声中纷纷地———原来是棺中迸发出来的酒气,将众人全部醉倒———他们没有醉倒3年,3个月后才又苏醒过来。记得,笔者读完此篇酒文后,曾忍俊不住并在酒桌上将其当笑话,在友人间广为传播。虽然谁都知道这是虚构出来的酒事神话,但无不为其作者的想象力之丰腴及其艺术夸张之“酷”,而叹为观止。

竹林七贤

竹林七贤是指三国魏时七位名人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阮咸、王戎的合称。 他们常集于山阳(今河南修武)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故世称竹林七贤。他们大都崇尚老庄之学,不拘礼法,生性放达。在政治上,阮籍、刘伶、嵇康对司马氏集团均持不合作态度,嵇康更因此被杀。相反王戎、山涛等则先后投靠司马氏,历任高官,并成为其政权的心腹。在文章创作上,以嵇康、阮籍为代表。如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他以老庄崇向自然为论点,说明自己不堪出仕,公开表明了不与司马氏合作的政治态度,文章颇负盛名;又如阮籍的《咏怀》诗八十二首,透过比兴、寄托等手法,隐晦地揭露最高统治集团的恶行,讽刺虚伪的礼法之士,由是透过七贤的文章创作,可窥略到他们各自的志向意趣。 嵇康 嵇康(223-262)三国魏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音乐家。字叔夜。谯国至(今安徽宿县西南)人。嵇康是魏宗室的女婿,任过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崇尚老庄,讲求养生服食之道,著有《养生论》。与阮籍齐名,为“竹林七贤”之一。《魏氏春秋》:“(嵇康)与陈留阮籍、河内山涛、河南向秀、籍兄子咸、琅邪王戎、沛人刘伶相与友善,游于竹林,号为七贤。”他的朋友山涛(巨源),后来投靠司马氏当了吏部尚书,曾劝他出去做官,他遂写了一封《与山巨源绝交书》,加以拒绝。因“非汤武而薄周孔”,且不满当时掌握政权的司马集团,遭钟会诬陷,为司马昭所杀。 嵇康在政治思想上“托好老庄”,排斥“六经”,强调名教与自然的对立,主张决破礼法束缚。他的哲学思想基础是唯物主义自然观,坚持朴素的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他认为“元气陶铄,众生禀焉”(《明胆论》),肯定万物都是禀受元气而产生的。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之说。嵇康自幼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其文“思想新颖,往往与古时旧说反对”(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与山巨源绝交书》、《难自然好学论》等为其代表作。诗长于四言,风度清峻;《幽愤诗》、《赠秀才入军》较有名。所撰《声无哀乐论》,认为同一音乐可以引起不同的感情,断言音乐本身无哀乐可言,而其目的则在于否定当时统治者推行的礼乐教化思想。善鼓琴,以弹《广陵散》著名,并曾作《琴赋》,对琴的奏法和表现力,作了细致而生动的描述。 阮籍 阮籍(210~263),三国魏诗人。字嗣宗。陈留尉氏(今属河南)人。是建安七子之一阮瑀的儿子。阮籍在政治上本有济世之志,曾登广武城,观楚、汉古战场,慨叹“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接受司马氏授予的官职,先后做过司马氏父子三人的从事中郎,当过散骑常侍、步兵校尉等,因此后人称之为“阮步兵”。他还被迫为司马昭自封晋公、备九锡写过“劝进文”。因此,司马氏对他采取容忍态度,对他放浪佯狂、违背礼法的各种行为不加追究,最后得以终其天年。阮籍作品今存赋 6篇、散文较完整的9篇、诗90余首。阮籍的诗歌

国学知识竞赛题答案

1、先秦时代,教育内容以“六艺”为主,下列不属于“六艺”的是(D )。 A、射 B、御 C、礼 D、武 2、经魏晋多名士,有著名的竹林七贤,《与山巨源绝交书》是竹林七贤中的谁写给山涛的(B )。 A、阮籍 B、嵇康 C、刘伶 D、向秀 3、科举制在中国影响深远,乡试录取者称为“举人”,会试录取者称为“贡生”,那么殿试录取者称为(C )。 A、“大元” B、“解元” C、“进士” D、“榜眼” 4、“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为哪位诗人的作品?(D ) A、李白 B、杜甫 C、李商隐 D、李清照 5、“豆蔻”是指(A )岁。 A、十三 B、十五 C、十八 D、二十 6、中国的书院制度自唐代始,有官方和私人设置的两类,下列各书院属于官方创办的是(C ) A、岳麓书院 B、嵩阳书院 C、集贤书院 D、白鹿洞书院 7、友谊的深浅,由下列那一个成语可以看出情义最为深重?(C ) A、莫逆之交 B、金兰之交 C、刎颈之交 D、点头之交 8、一提到书法中的草书,人们便会想到“颠张醉素”,请问下列属于颠张的作品的是(B ) A、自叙帖 B、自言帖 C、中秋帖 D、黄州寒食帖 9、鲁迅先生称(A )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A、史记 B、汉书 C、三国志 D、资治通鉴 10、郑谷有诗曰:“何事文星与酒星,一时钟在李先生。高吟大醉三千百,留着人间伴月明。”诗中的李先生指的是(C ) A、李商隐 B、李贺 C、李白 D、李煜 11、“四羊方尊”是哪个朝代的文物:(C ) A、周 B、元 C、商 D、夏 12、张渭《别韦郎中》一诗中有“不知郎中桑落酒,教人无奈别离何”一句,句中所提到的“桑落酒”原产地在( A ) A、永济 B、桑落 C、汾阳 D、绵竹 13、“天道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是百家中那位思想家的观点(C ) A、孟子 B、韩非子 C、荀子 D、老子 14、爵是一种典礼时用的酒器,那么爵有几只脚?(A ) A、三只脚 B、两只脚 C、四只脚 D、五只脚 15、魏晋时期,建安七子是当时文学的代表人物,下列属于建安七子的是(D )。 A、嵇康 B、曹植 C、山涛 D、阮瑀 16、南宋时期出现了中兴四大诗人,其中陆游声名最著,下列各诗句不是陆游所作的是(C )。 A、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B、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C、折腰曾愧五斗米,负郭元无三顷田。 D、京华结交尽奇士,意气相期共生死。 17、下列哪一个名称的由来与伍子胥有关?(B ) A、月老 B、千金小姐 C、新郎 D、岳父 18、下列不属于中医别称的的是( C ) A、杏林 B、悬壶 C、黄芪 D、歧黄 19、“茕茕子立,形影相吊”出自( C ) A、《出师表》 B、《答司马谏议书》 C、《陈情表》 D、《报刘一丈书》 20、下列不属于“十三经”的是(C ) A、周易 B、尚书 C、史记 D、尔雅 21、“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是由谁提出的(A)

国学试题

山东工业技师学院国学大赛初赛试题 (说明:本试卷全部为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魏晋多名士,最著名的是竹林七贤。《与山巨源绝交书》是竹林七贤中的谁写给山涛的()。 A、阮籍 B、嵇康 C、刘伶 D、向秀 2、先秦时代,教育内容以“六艺”为主,下列不属于“六艺”的是()。 A、射 B、御 C、礼 D、经 3、科举制在中国影响深远,乡试录取者称为“举人”,会试录取者称为“贡生”,那么殿试录取者称为()。 A、“大元” B、“解元” C、“进士” D、“榜眼” 4、“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为哪位诗人的作品?() A、李白 B、杜甫 C、李商隐 D、李清照 5、“豆蔻”是指()岁。 A、十三 B、十五 C、十八 D、二十 6、中国的书院制度自唐代始,有官方和私人设置的两类,下列各书院属于官方创办的是() A、岳麓书院 B、嵩阳书院 C、集贤书院 D、白鹿洞书院 7、友谊的深浅,由下列那一个成语可以看出情义最为深重?() A、莫逆之交 B、金兰之交 C、刎颈之交 D、点头之交 8、一提到书法中的草书,人们便会想到“颠张醉素”,请问下列属于颠张的作品的是() A、自叙帖 B、自言帖 C、中秋帖 D、黄州寒食帖 9、鲁迅先生称哪部史书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A、史记 B、汉书 C、三国志 D、资治通鉴 10、郑谷有诗曰:“何事文星与酒星,一时钟在李先生。高吟大醉三千百,留着人间伴月明。”诗中的李先生指的是() A、李商隐 B、李贺 C、李白 D、李煜 11、“四羊方尊”是哪个朝代的文物:() A、周B、元C、商D、夏 12、张渭《别韦郎中》一诗中有“不知郎中桑落酒,教人无奈别离何”一句,句中所提到的“桑落酒”原产地在() A、永济 B、桑落 C、汾阳 D、绵竹 13、“天道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是百家中那位思想家的观点() A、孟子 B、韩非子 C、荀子 D、老子 14、爵是一种典礼时用的酒器,那么爵有几只脚?() A、三只脚 B、两只脚 C、四只脚 D、五只脚 15、魏晋时期,建安七子是当时文学的代表人物,下列属于建安七子的是()。 A、嵇康 B、曹植 C、山涛 D、阮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