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27-新型城镇化下的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策略——以佛山市为例

227-新型城镇化下的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策略——以佛山市为例

227-新型城镇化下的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策略——以佛山市为例
227-新型城镇化下的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策略——以佛山市为例

新型城镇化下的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策略——以佛山市为例

陆虎 韩平超

【摘要】本文立足于新型城镇化的基本特征,总结了轨道交通在其间能够发挥优化区域和城市空间结构、带动区域产业升级与一体化发展、提升城市品质等作用,并梳理了国外大城市城区拓展中轨道交通的发展经验。然后针对佛山市“人口城镇化率高,但城市发展质量欠佳”、“强区弱市,没有占绝对优势的城市中心”的特点,确定了“产城人融合”的城镇化发展方向;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佛山市轨道交通系统“四网合一,枢纽带动”的发展思路,明确了各轨道交通方式的功能定位,并制定了相应的发展策略。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轨道交通;发展策略;佛山市

1 新型城镇化发展对交通的要求

1.1 新型城镇化特征

城镇化是指人口向城镇聚集、城镇规模扩大以及由此引起一系列经济社会变化的过程,其实质是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和空间结构的变迁[1]。城镇化是我国经济持久增长的巨大引擎,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十八大报告中提出新型城镇化,其“新”主要体现在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就是要由过去片面注重追求城市规模扩大、空间扩张,改变为以提升城市的文化、公共服务等内涵为中心,真正使城镇成为具有较高品质的适宜人居之所。

1.2 新型城镇化对交通的要求

交通是城镇化发展的前提条件和驱动力之一,对城市、城市群的形成发展和空间布局形态具有重要影响。新型城镇化对交通的要求主要表现在:

第一、引导并锚固城镇化空间格局。交通基础设施作为城镇和产业发展的先导和纽带,能够引导城镇空间开发、产业布局以及整体空间格局的形成;而交通设施的长期性使得其能在一定时期内锚固城镇化空间格局形态[2]。

第二、满足日益增长且多样化的客货运输需求。城镇化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将诱发多样化、多频率、多层次的客货运输需求,需大幅提高客货运输服务能力,并进一步强化各种运输方式的高效衔接,推动一体化运输服务,全面提升客货运输的服务效率和水平[2]。

第三、提供更高品质的城市交通服务水平。要能较好地预防或解决城镇化可能引致的“城市病”,如城区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提升市内交通的畅达水平,建设宜居城市交通。

第四、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着力于低碳交通建设。新型城镇化将沿着以人为本、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路径推进,交通运输也应提升自身的绿色发展能力,着力于集约化交通发展。坚持“公交优先”原则,加快建设以轨道交通为主导的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并以公共交通引导城市空间格局,提升城市综合交通承载力。

1.3 轨道交通在新型城镇化发展中的功能

轨道交通作为高效、集约、低碳的交通工具,能够在新型城镇化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首先,轨道交通能够优化区域和城市空间结构。在城镇化的进程中,城市外延不断扩展,城市之间、城市群之间往来逐步增加,轨道交通可以便捷地将城市与城市、城市群与城市群链接在一起,有效缩短城市时空距离,并能带动部分城镇可达性的改善与区位的变化,带动沿线经济发展。

其次,轨道交通能够带动区域产业升级与一体化发展。轨道交通建设带动生产要素和人力资源自由流动,促进产业要素根据产业层次从高到低进行梯度转移,带动区域产业升级。而轨道带来的“时空压缩”允许两个城市建立在商业、居住、就业方面的广泛合作伙伴关系,从而使两地市场一体化,形成同城化功能区;同时小城镇郊区城市人口、产业转移也能够获得更多发展空间[3]。

再次,轨道交通能够加速土地集约化进程。以轨道交通建设驱动沿线片区的新建和改造,引导城市空间布局结构的优化调整,促进土地集约化开发,并带动沿线土地增值。

最后,轨道交通能够推动低碳交通建设、城市品质提升。随着城市机动化进程的推进,交通拥堵、大气和噪声污染等问题日益严重,而据相关研究,同等运力下轨道交通的能耗只相当于小汽车的1/9、公交车的1/2,在二氧化碳排放和噪声方面也有较明显的优势。轨道交通在为市民提供良好出行条件的同时,也能够改善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品质。

2 国外大城市轨道交通在城镇化发展中的案例

2.1 东京——围绕轨道交通枢纽建设多中心、分散型城市副中心

20世纪60年代起,政府开始有意识抑制商务功能继续向都心的聚集,通过建设副都心引导城市由单中心结构向多中心结构转移,目前已形成了包括七个副都心和多摩地区五个核都市的多心型城市结构。七个副都心基本上位于山手线与各个铁路放射线的交汇处,充分利用了交通枢纽对于商务及人流的聚集效应;五个核都市分别位于西部地区进入东京市区的交通枢纽处。以新宿副都心为例,共有6条铁路线和3条地铁线经过或始发于新宿车站。目前,大东京区都市圈已建成包括城市铁路、地铁、单轨与新交通线(AGT)在内的2300多公里轨道交通线路,是世界上轨道交通最密集的区域,日运量达到3000多万人次。公共交通已成为城市副中心的主导交通方式,在进入东京核心地区的交通出行中(不含步行)87%是采用公共交通,其中轨道交通占到86%。东京由单中心向多中心发展的过程中,城市副中心的成功与其发达的轨道交通网络、完善的多轨道方式换乘衔接密不可分。

2.2 伦敦——以市郊铁路和地铁应对市区扩张和城市拥堵

伦敦完善的轨道网也是在城市发展史上几次大的交通危机后促成的。19世纪中叶,为缓解人口增长和市区扩展带来的交通拥堵危机,伦敦将客运铁路引入市内;19世纪末,经济发展和市区不断外延再次导致城市拥堵,伦敦开始大量修建地铁,至20世纪初已具备了较完善的内城地铁系统;2003年2月起,针对市中心交通拥堵问题,伦敦开始对非公交车

辆征收入城费,鼓励使用公共交通。目前,伦敦已形成放射状轨道网络,包括12条线计415km 地铁和3000km市郊铁路,日客运量300万人次,占伦敦公交总运量的48%。地铁与轻轨线可与开往英国各地的42个火车站和汽车长途站连接、换乘。

2.3 巴黎——以市郊铁路和市域快速线支撑城市多中心空间拓展

20世纪70年代巴黎开始在距市区25~30 km外建设5座新镇,而为支持新城建设,60年代起巴黎市已经开始在在地铁网的基础上,修建放射状结构的市郊铁路和贯穿市中心的市域快速线(RER),形成了混合型结构的城市快速轨道网。巴黎市区地铁分为两类,运行范围在巴黎二环内的为14条Metro线,总里程215km,承担了巴黎70%的公交客流;运行范围超出二环的为5条市域快速线(RER线),以原铁路资源为基础修建,运营线路总长363km,其中114km与地铁共线运营。

2.4 纽约——引领城市建设、与城市共同成长的高效率地铁网络

纽约营运总长达1162km的庞大地铁网络历经百年历史,与城市共同成长,承担着超过40%的公交客流量,至今仍是世界上最有效率的地铁系统。为使地铁能提供快速服务又能覆盖更为宽广的区域,在双向流量较为均衡的市中心区设置快慢线,地铁线路设有4条主干线,2条供快车行驶,2条供慢车行驶,地铁系统站台设于快慢线的中间,快、慢线之间可以同站换乘,在满足不同层面乘客需求的同时,也提高了轨道系统的运行效率[4]。

2.5 经验总结

国际大都市圈的发展经验表明,多层次、多模式的轨道交通系统在城市人口集聚、规模扩大的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依托于一体化的轨道枢纽打造的城市副中心在整个城市或都市圈的发展中具有良好的适应性,而灵活的运营模式能够保证在满足不同层面乘客需求的同时,提高轨道系统的运行效率。

3 佛山城镇化发展的特点及发展方向

3.1 发展特点

佛山市位于珠江三角洲腹地,东部紧邻广州市,2002年底撤市设区后下辖禅城、南海、顺德、高明、三水五区,市域总面积为3797.72平方公里。2012年常住人口为726.18万人,GDP 总量为6709亿元,人均GDP达9.2万元,经济总量位列广东省第3位、全国第15位。佛山的城镇化发展呈现以下两个特点:

第一、人口城镇化率高,但城市发展质量欠佳。目前佛山市人口城镇化率为94.1%,位列全国第三,高城镇化率一方面缘于早年的户籍改革,

另一方面则主要归因于较高的外来常住人

图1 佛山区位图

口比例,这一数据在2012年底已高达48%。2013年公布的《中国城镇化质量综合评价报告》从城市发展质量、城镇化效率和城乡协调三个方面对国内城市的城镇化发展质量进行了综合评价,佛山市三项排名分别为第三十四、第一和第十四位,综合排名第五位[5]。劳务输入多的产业城市,经济发展效率较高,城市发展质量相对欠佳,这些与佛山展现出的城市印象也是吻合的。

第二、强区弱市,没有占绝对优势的城市中心。佛山市存在较为严重的强区弱市、中心城区带动力不足的状况,顺德、南海二区在撤县设区前经济发展水平一直位于全国百强县前列,甚至超过佛山市原辖区,自行政区划调整以来,禅城区与其他四区间的差异并未减小,反而呈缓慢扩大态势,“强区弱市”的格局已趋于稳定。在这一格局下,非但四区的二产发展强于禅城,其第三产业增加值也高于禅城。顺德、南海区更多接受广州商业、商务等服务设施的辐射,而以禅城区为主体的中心城区在辐射市域、带动发展等方面所发挥的作用有限。

3.2 发展方向

《佛山市城市总体规划(2012-2020

年)》提出构筑“1+2+5+X”的“强中心、

多组团”空间结构,也即:1个市级主中

心(中心城区),2个市级副中心(狮山、

大良-容桂组团),5个区级中心(西江、

西南、大沥、西樵、北滘-陈村组团)

和其他外围重点镇,形成市级主中心和

市级副中心功能互补,区级中心向市级

主中心融合聚集发展,各级中心带动周

边地区发展的功能协调发展格局。

在“强中心、多组团”的空间格局下,

如何提升包括经济、社会和空间发展水

平在内的城市发展质量,改善城市形象,

如何促进外来就业人口真正融入这座城

市,是佛山未来城镇化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基于产业城市、组团城市的实际特点,“产城人融合”是佛山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必由之路,也即以人的需求为导向,以人的智慧为动力,促进产业发展与城市建设,实现产城之间的功能契合,使人可以安居乐业。

轨道交通以其在优化区域和城市空间结构、带动区域产业升级与一体化发展、加速土地集约化进程、推动低碳交通建设、提升城市品质等方面的功能,将在佛山城镇化发展“产城人融合”的进程中发挥巨大作用。 4 佛山轨道交通系统发展策略

4.1 发展现状

图2 佛山市域城镇空间结构规划图

目前共有3条国家铁路、1条城际轨道和1条城市轨道(地铁)经过或位于佛山境内。广茂铁路呈东西走向横穿佛山,设佛山、三水站;京广-广深港客专沿佛山东缘切过,不设站;广珠铁路暂为货运铁路,设官窑、丹灶站。广珠城际轨道由广州南站途经佛山市顺德区、中山市至珠海拱北口岸,在顺德境内设5站。广佛地铁首通段为20.67 km,设14站,其中佛山境内14.777 km,设11站,可在终点站西朗站换乘广州地铁1号线。另外,贵广/南广铁路、佛肇城际轨道、广佛线南延线及佛山西站综合枢纽正在建设,广佛环线城际轨道、城市轨道二号线一期工程(南庄—广州南站)、三号线,以及南海区新交通(现代有轨电车)线等将于近期启动建设。

综上,佛山的轨道交通已经进入大发展时期,近期将形成集合国家铁路、城际轨道、城市轨道和现代有轨电车等要素于一体的多层次轨道交通系统。

4.2 发展思路

应根据城市的发展特点来确定个性化的轨道系统构成要素、功能定位和运营模式,构建不同轨道运输方式相互补充、协调发展,区域对外联系、市域组团间联系及组团内联系等各层次需求均能得以满足的轨道交通系统。

4.2.1 对外轨道交通发展思路——立足现实,打造枢纽

佛山与珠三角核心城市广州密切接壤,具有良好的区域轨道交通条件。京广-广深港客专(现状)、贵广/南广铁路(在建)、以及深茂铁路引入广东枢纽(规划)沟通南北、纵贯东西,使得佛山有条件与国家主要城镇群建立起高速的轨道交通联系;而广珠城际及规划的广珠、广佛肇、广佛环线、广佛江珠、肇顺南等5条城际线路在佛山境内形成网络,覆盖中心城区及两个城市副中心和五个区级中心,保障城市各组团与珠三角主要城市间快捷直通。因此,应立足于既有及规划区域轨道设施布局,并结合城市各组团空间发展格局,打造综合交通枢纽,重点强化与综合枢纽的道路及公共交通衔接。

4.2.2 市域轨道交通发展思路——锚固空间,快速联系

佛山的发展历史及城市空间结构决定其不像一般大城市,中心城区和外围区域之间不存在大量的通勤客流,市域跨组团及组团之间的主要是商务、公务出行,其对出行的效率和乘坐环境要求较高。因此,市域轨道交通的发展重点应是利用轨道线路及站点锚固城市空间格局,并提供快速便捷的轨道客运服务,以此促进各区级中心向市级主中心的融合聚集及各外围组团之间的协调发展。

4.2.3 组团内轨道交通发展思路——TOD发展,品质服务

充分发挥轨道交通在优化城镇用地格局、为老城区产业升级和新城发展提供动力、改善市民的出行条件、提升城镇综合承载能力、促进城市低碳发展等方面的功能。因此,组团内轨道交通的发展要点主要包括:第一、重点服务市民在组团内部的通勤、生活、休闲、娱乐出行需求;第二,以轨道交通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在轨道站周边地区践行TOD模式,提高城镇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水平;第三,利用新型轨道交通打造独特的现代风貌,提升城市形象。

4.3 系统构成及功能定位

基于佛山市既有及规划的轨道设

施,构建国家铁路、城际轨道、城市

轨道和现代有轨电车“四位一体”的轨

道交通系统。

国家铁路——承担佛山与全国主

要城镇群的快速联系。

城际轨道——承担佛山各组团与

珠三角主要城市,以及市级主、副中

心与区级中心的快速联系。 城市轨道——区分为地铁快线和普通线,其中地铁快线串联佛山市域各大组团。

现代有轨电车——与地铁普通线共同组成城市组团内部公交网络的骨干。

4.4 发展策略

4.4.1 建设多层次综合客运枢纽体系,引导城市用地开发

共享共建区域铁路综合客运枢纽,加强与广州南站的轨道和道路衔接,推进佛山西站综合枢纽建设,共同形成广佛都市圈国家级铁路枢纽体系。加快构建城际轨道综合客运枢纽,依托城际轨道网络,重点建设广佛环线佛山新城交通枢纽、广珠城际顺德学院枢纽、佛肇城际三水站等珠三角区域交通枢纽,形成佛山市区域性门户节点;加强公路客运枢纽与高铁、城际轨道站、城市轨道站的融合,重点构建公路、轨道复合型现代化枢纽。强化各级枢纽的集疏运设施建设与服务,加强与城市轨道交通、现代有轨电车、常规公交、出租车、社会车辆以及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的一体化衔接。

开展枢纽周边地区城市设计,加强枢纽周边用地开发,充分发挥枢纽引导城市发展的作用,促进城市健康发展。

4.4.2 灵活运营,提高轨道系统运行效率

结合城市空间布局特点及不同出行距离下的客流特性,采用灵活的运营模式,提高轨道系统运行效率。考虑将地铁系统区分为地铁快线和普通线,以地铁快线佛山市域各大组团,满足跨组团及组团之间的主要是商务、公务出行需求;以地铁普通线构成城市组团内部公交网络的骨干。

4.4.3 差别化发展,在有条件的城市组团内发展现代有轨电车

积极推进现代有轨电车系统的统一规划与建设,作为城市轨道的重要补充。加快启动南海区和高明区新型公共交通系统试验段建设,近期争取在中心组团和大良—容桂组团建设2-3条现代有轨电车线路。

4.4.4 发展轨道交通产业,促进产业发展转型

图3 “四位一体”轨道交通系统

《国务院关于城市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指导意见(国发〔2012〕64号)》提出“科学研究确定城市公共交通模式,根据城市实际发展需要合理规划建设以公共汽(电)车为主体的地面公共交通系统,包括快速公共汽车、现代有轨电车等大容量地面公共交通系统,有条件的特大城市、大城市有序推进轨道交通系统建设”。可见,我国有轨电车产业极可能面临井喷式快速发展时期,当前建设有轨电车试验线和设备制造基地,有利于抢得市场先机,促进产业发展转型。

【参考文献】

[1] 魏后凯.《怎样理解推进城镇化健康发展是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N].《人民日报》.2005年1月19日第9版

[2] 樊一江.新型城镇化需要交通运输先行引领[J].《综合运输》.2012.7

[3] 张涛、李旭锟、刘琨.轨道交通对我国城市群发展的导向作用研究[J].科技通报.2013.7

[4] 俞展猷、李照星.纽约、伦敦、巴黎、莫斯科、东京五大城市轨道交通的网络化建设[J].现代城市轨道交通.2004.1

[5] 魏后凯、王业强、苏红键、郭叶波等.《中国城镇化质量综合评价报告》[R].2013.3

【作者简介】

陆虎,男,硕士,佛山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交通规划所所长,工程师。电子信箱:33529981@https://www.doczj.com/doc/4c15989467.html,

韩平超,女,硕士,佛山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助理工程师。电子信箱:hanpc85@https://www.doczj.com/doc/4c15989467.html,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问题研究111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问题研究 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是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举措,而所谓新型城镇化,就是要由过去片面注重追求城市规模扩大、空间扩张,改变为以提升城市文化、公共服务等内涵为中心,真正使我们的城镇成为具有较高品质的适宜人居之所。新型城镇化的本质是以人为本,统筹兼顾,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推动城市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的城镇化建设路子。明确提出了“十二五”期间我旗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目标和工作思路,吹响了新型城镇化的号角。充分利用县域地理区位优势和特色产业优势,推动县域新型城镇化建设快速发展,值得认真研究和思考。 一、基本情况 十一五以来,科左后旗城镇化建设以建设蒙古族生态旅游城镇为目标,坚持南移东扩的发展格局,抓规划、绘蓝图,抓建设、强基础,抓管理、上档次,抓美化、变面貌,各项基础工作整体上不断加强,不断完善,不断提高,取得了重大的进展。科左后旗在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推动县域工业集群化的同时,积极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着力提升县城规划和建设水平,加大城中村、城边村的改造力度,做大县城、做精集镇,全力推进城镇化进程。甘旗卡镇建城区面积13.24

平方公里,城镇居民人口近8万人(其中流动人口1万人)。老城区三街六路总长29.12公里,新城区道路为九街五路,目前已完成铺设20公里。完成的重点工程有:(1)城市道路工程。重点建设了博王大街、潮海街、巴彦路延伸、团结路延伸、建设路延伸及南工业园区路网工程。(2)市政工程。通过实施亮化改造,镇区路灯总数已到3000盏,亮灯率达95%以上。新建、改造高标准公厕100余座,人行路彩砖硬化面积30万平方米,更新、扶正路边石8万延长米,新铺和改造雨水管网100公里。(3)园林绿化工程,每年自繁自育在各街路栽植各类花卉30万株。镇区绿化覆盖率26%,人均绿地达到24平方米。(4)集中供热工程,目前供热面积已经达到120万平方米。(5)垃圾处理场工程,无害化垃圾处理场即将竣工。(6)污水处理工程。日处理能力近期1.5万吨/日,远期3万吨/日的污水处理厂已正式运行。此外建筑开发继续保持强劲势头。五年来共完成各类房屋建设工程271项,面积146.83万平方米,投资14.73亿元。 (一)科学规划管理,拓展城镇空间。科左后旗投资135万元,聘请北京、沈阳规划设计院编制了新一轮《甘旗卡镇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金宝屯镇城市总体规划》、《甘旗卡工业园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甘旗卡镇区 5.44平方公里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完成了甘旗卡镇37平方公里和金宝屯镇18平方公里的地形图测绘工作,构筑了甘旗卡镇“东

我国当前城市化的问题和发展战略

我国当前城市化的问题和发展战略 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 2012年11月13日 编者按: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和工业化的推进,城市化进程始终以两倍于世界同期平均速度的步伐高速发展。 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目前城市化发展处于什么样的阶段,存在什么样的问题,是否可以一直持续下去,明晰这些问题对于我国未来经济发展走向、提升国家综合国力、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进入到加速发展的新时期。但长期实施的城市化方针却严重阻碍了中国城市化向更高层次迈进。 我国当前城市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背景链接 2011年中国城市化率首次突破50%,意味着中国城镇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中国城市化进入关键发展阶段,这必将引起深刻的社会变革。中国的城市化道路是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的非均衡道路;是土地城市化快于人口城市化的非规整道路;是以抑制农村、农业、农民的经济利益来支持城市发展,导致不能兼顾效率和公平的非协调道路;是片面追求城市发展的数量和规模,而以生态环境损失为代价的非持续道路;是以生产要素的高投入,而不是投入少、产值高,依靠科技拉动经济增长的非集约道路。 传统的城市化存在着诸多弊端,中国未来的城市化必须走出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新型城市化道路。

关于《2012中国新型城市化报告》: 该报告是由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组长、首席科学家牛文元教授担任主编,组织多名专家历时1年完成的研究成果。这是继2009年之后专门研究中国新型城市化战略的第四部年度报告。 城市经济增长的速度与质量的非同步 投资与消费失衡:资本形成总额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一直保持较高的水平,拉动GDP增长的百分点数,尤其2009年,资本形成总额贡献率达到95%以上,对经济增长的拉动达到了8.7个百分点;而同期的消费贡献率只有45.4%,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点数只有4.1%,货物和服务净出口贡献率为-40.6%,拉动经济增长百分点也出现了负值。在我国城市化发展中,一直存在着高投资、高出口、低消费的发展问题。按照国际惯例,发展中的转型国家,投资与消费的比例正常水平为30∶70,正常的下限是35∶65,但是我国的投资消费比接近1∶1。可见,我国消费率偏低,投资率偏高。投资与消费比例的失调是我们重建设、轻消费、居民收入水平低下、社会保障不健全等原因。 第三产业比重过低:如果按照三大产业投资水平来看,第二产业投资一直保持较高水平,长期以来我国的固定资产投资向工业特别是重工业倾斜。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的第三产业发展始终没有取得突破,2010年我国第三产业的增加值占整个GDP的比重只有43.1%,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只有34%。从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看,我国主要以商业餐饮、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为主;邮电通讯、金融保险等基础性服务业以及信息咨询、科研开发、旅游、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新兴服务业虽然发展较快,但比重仍不高,发育仍不足。此外,我国服务业产品创新不足,服务品质和技术水平不高,在组织规模、管理水平与营销技术上与国外服务业都存在相当大的差距,难以适应激烈的国际竞争需要。

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三大特点分析

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三大特点分析 近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中国指数研究院共同发布《2013年三季度中国房地产政策评估报告》,报告主题为《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中国房地产业走势专题分析》。报告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城镇化道路进行回顾,总结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三大特点。 回顾历史,国内外形势决定我国城镇化发展方向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城镇人口规模由1949年的不足6000万人增加到2012年的近7亿人,城镇化率由10.6%上升至52.6%,城镇化道路经历了起步——调整——快速——加速的曲折过程。 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旧模式下的城镇化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1)城市建成区规模快速增长,而城镇人口的增速相对较低,土地城镇化速度明显快于人口城镇化速度。若以户籍人口计算,人口城镇化的速度还要更低。2)旧城镇化实行城市偏向政策,甚至不惜牺牲农村、农民利益发展城市,导致发达的城市与凋敝的乡村并存,城乡差距日益明显,城乡间产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造成了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失衡。3)我国在改革开放初期采取了沿海地区优先发展的经济发展战略,但从30余年的发展结果来看,由沿海地区发展来带动中西部地区梯次发展的所谓“雁行发展模式”或“梯度发展模式”未能如愿出现,东中西部经济发展差异日益拉大。 三大特点,新型城镇化战略应运而生 自2003年十六大提出“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到十八大明确“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新型城镇化思路逐渐明晰。 特点一:以人为本,重质量轻速度。为解决城镇化中人口迁移所面临的问题,促进经济可持续增长,十八大提出了新型城镇化战略,此战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如何实现从数量型增长向质量型提升转变,扩大农民工的基本公共服务;二是如何从粗放型的扩张向集约型增长的转变,解决城市发展模式的调整。在此其中,以人为本是最为核心的内容。 特点二:一体化统筹,缩小城乡差距。“不均衡”是旧城镇化的诟病,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主要表现在东部与中西部地区的巨大差距,以及二元结构造成的城乡差异。新型城镇化注重区域间协调发展,并“坚持城乡统筹,把推进城镇化和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紧密结合,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

新型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

新型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 加快城镇化进程,是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部署,是推进经济大发展、城乡大变样、文明大提升的战略举措,对于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带动农业农村发展,全面建设小康xx,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如何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带旺一片土地,富活一方经济,己成为我县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近期,本人就我县城镇化建设进行了深入调研,对xx城镇化有了新的认识,新的思考。 一、我县城镇发展概况及特点 二、我县城镇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城镇缺乏聚集力。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配套差,绿化覆盖率较低;自来水普及率不高,断头路多;环卫及消防设施不足,城市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设施滞后,公共服务设施还不能满足城市的需要。产业基础总体薄弱,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力低,南部乡镇和北部乡镇发展不平衡。城镇文化气息不浓,大多特色不鲜明,城镇应有的凝聚力、感染力、辐射力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2、产业缺乏拉动力。近年来,在全县上下共同努力下,我县形成了初具规模的“七个一”支柱产业,但受科技创新能力低、产业链条短、品牌不响、实力不强、行业恶性竞争等因素影响,发展空间受到制约,无法形成真正特色工业主导产业,不能

有效带动相关一、三产业的发展,严重制约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同时,城镇产业用地布局分散,各类性质用地区别不明显,工业用地偏少,不能形成一定规模的服务需求,影响到第三产业发展。 3、规划缺乏制约力。在建设规划上投入较少,规划编制资金短缺,规划内容深度不够,科学性不强,没有把城镇规划与区域规划、产业规划、经济发展规划有机结合起来。规划建设只是对“自发无序”建设的改进,缺乏协调统一的区域性规划指导和调控机制,城镇间、城乡间在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利用等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结构趋同、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区域经济发展整体效应。一些城镇规划约束力弱,建设随意性大,市场寄生于道路,沿主干道线型排列,形成只见新街、不见新镇的现象。建筑形体空间缺乏艺术效果,风貌趋同的问题比较突出。 4、政策缺乏推动力。一些制约城镇化发展的政策措施没有及时加以调整,与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政策规定没能适时完善,制约了城镇化的发展。一是户籍制度限制了人口合理流动。农民”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现象普遍。二是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完善。进城务工人员没有享受到城镇就业人员在就业、创业上的优惠政策,没有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等。三是现行的土

城镇化与城镇发展战略.docx

第三章城镇化与城镇发展战略第十二条自治区城镇化和城镇发展指导思想是: 抓住西部大开发机遇,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与优化,促进产业和人口的空间集聚,形成合理的、具有地域民族特色的城镇空间网络, 推进城镇化和城镇现代化进程。注重区域和城镇的合理、健康发展,促进经济、社会、资 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第十三条自治区城镇化和城镇发展方针是: 科学规划、有序推进、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分类指导、兼顾南北、强化重点。优化 乌鲁木齐的综合功能,强化乌鲁木齐都市圈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快培育区域中心城市,有 重点地发展各具特色的小城镇。 第十四条自治区城镇化和城镇发展战略目标是: 充分发挥自治区在西部大开发中的后发优势和资源优势,逐步建设成我国西部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政治稳定,具有地域民族特色的经济强区和具有一定国际意义的商贸 活动中心区域。逐步建立一个职能类型协调,规模等级和空间布局合理、城乡协调发展、 基础设施完善、生态环境良好的区域城镇体系。 第十五条自治区城镇化发展道路是: 走以大中城市和区域性中心城市以及重点小城镇优先发展、注重城市功能的扩张和完善、集约化和内涵型的城镇化发展道路,使城镇成为各级区域经济发展的中心,通过城镇 要素的聚集与扩散功能的充分发挥,带动城乡社会经济全面发展。北疆(指天山以北地区) 依靠城镇的集聚效应,走城乡协调发展的扩张型城镇化道路;南疆(指天山以南地区)强化 区域性中心城市功能,走点轴开发的集中型城镇化道路。 第十六条自治区城镇化战略步骤是: 近期,新疆经济发展的重点区域是天山北坡经济带,天山北坡经济带的实质是以乌鲁木 齐市为核心,以吐 -乌-大高等级公路、乌 -奎高速公路和北疆铁路为发展轴的天山北坡城

新型城镇化发展动力、制约因素及其思路对策

课题组:新型城镇化:发展动力、制约因素及其思路对策 [作者:中共绍兴县委党校课题组来源:中国乡村发现网点击数:185 时间:2011-1-11 录入:张吉星] 内容提要:建设新型城镇,是工业化强势发展的必然要求,是进一步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载体,是实现科学发展、率先发展的应有之义。在新时期新阶段,绍兴县主动顺应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趋势,提出了“经济发达、城乡统筹、社会和谐”的新型城镇建设目标,并启动了首批五个镇的新型城镇建设试点。这是立足县情实际,应对竞争挑战,事关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战略举措。因此,研究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动力、制约因素及思路对策,对于从理论上廓清新型城镇建设中的思想认识问题,进而提供决策参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建设发展动力制约因素思路对策绍兴县柯桥镇 随着工业化的推进和城镇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发达地区新型城镇化已成为进一步提升区域竞争力,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一种客观的必然选择。作为工业化起步较早、又率先步入市场化轨道的绍兴县来说,随着工业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人口的大量集聚以及城镇居民富裕程度的提高,原有的城镇基础设施及其服务功能已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必然要求通过新一轮城镇建设——新型城镇化,来促进工业化的进一步发展,更快地实现城乡统筹,更好地化解民生领域的问题。最近,绍兴县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了建设“经济发达、城乡统筹、社会和谐”的新型城镇建设的目标要求。这是在新的发展阶段上,作为发达地区的绍兴县,主动顺应发达地区新型城镇建设趋势,从县域实际出发而作出的一个重大决策。在新时期新阶段建设新型城镇,这既是个操作层面的问题,也是需要从理论上进行廓清,进而更有效地指导和推进新型城镇建设的问题。 一、新型城镇建设的发展动力 近年来,发达地区出现的新一轮城镇化的客观趋势,是在多种因素相互作用下发生的。这需要我们从历史与现实、内部与外部的结合上去探求建设新型城镇的动因。 1.对城镇化的理性反思。新型城镇化是相对于旧式城镇化而言的。旧式的城镇化在其发展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由于指导思想上的不切实际,规划设计上的单一粗放,从而带来实际运作中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城镇建设相对滞后。绍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行动方案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行动方案 作为城市建设的工作者,我们知道怎么样开展城镇化建设行动工作吗?以下是小编精心准备的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行动方案,大家可以参考以下内容哦! 浙江省加快推进新型城市化建设行动实施方案【1】 为贯彻落实《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行动方案的通知》(发改规划〔xx〕1098号),提出以下实施方案。 一、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一)全面放宽重点群体落户限制。以农村学生升学和参军进入城镇的人口、在城镇就业居住5年以上和举家迁徙的农业转移人口以及新生代农民工为重点,促进有能力在城镇就业和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举家进城落户。全面放开对高校毕业生、技术工人、职业院校毕业生、留学归国人员的落户限制。杭州市要区分主城区、郊区、新区等区域,分类制定落户政策,通过流动人口积分落户方式重点解决符合条件的普通劳动者落户问题。大中城市均不得采取购买房屋、投资纳税等方式设置落户限制,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下的城市不得采取积分落户方式。(省公安厅负责,xx年12月底前完成) (二)全面落实居住证暂行条例。督促各地落实居住证制度,确保居住证领取门槛不高于国家标准、享受的各项基本公共服务和办事便利不低于国家标准。鼓励有条件的地区赋予居住证持有人更多公共服务和办事便利,不断提高居住证含金量。(省公安厅、省发展改革委、省教育厅、省民政厅、省人力社保厅、省建设厅、省卫生计生委

负责,xx年9月底前完成) (三)全面落实支持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财政政策。根据《国务院关于实施支持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若干财政政策的通知》(国发〔xx〕44号),研究出台具体实施办法,建立省级财政转移支付规模、结构根据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情况动态调整机制,加大省级财政对农业转移人口落户较多地区的资金奖励力度。(省财政厅负责,12月底前完成) (四)全面落实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与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政策。结合上年度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情况,调整完善土地利用计划指标分配办法。研究出台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与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的实施细则,保障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的合理用地需求。(省国土资源厅负责,12月底前完成) (五)建立进城落户农民农村“三权”维护和自愿有偿退出机制。维护进城落户农民农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等合法权益,鼓励引导其依法自愿有偿退出。稳妥推进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农村集体资产股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省农办、省农业厅、省国土资源厅、人民银行杭州中心支行、浙江银监局负责) (六)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常住人口。各地区要有序扩大城镇义务教育学位供给,坚持“两为主”,落实“两纳入”,建立以居住证为主要依据的随迁子女入学办法,确保进城落户农民子女受教育与城镇居民同城同待遇。统一城乡义务教育学生“两免一补”政策,

佛山地铁规划图

佛山地铁各线路情况 1号线(广佛线佛山段) 广佛线是指魁奇路~广州沥滘,广佛线佛山段(含南延线)长度19.2km;途经桂澜路、南桂东路、兆祥路、城门头路、汾江路,联系佛山中心组团与广州市区。 2号线(高明西安~广州南站) [计划2018年通车] 全长51.6km,佛山段49.1km;途经西樵、南庄、石湾、魁奇路、佛陈路、新三乐路,联系佛山西江组团、中心组团和广州南站。2013年初开工。2014年至2016年间通车。 3号线(狮山~容桂) [计划2016年通车] 全长59.5公里,3号线作为南北方向的骨干快线预计于2012年开建。 一期 (容桂~佛山西站),将与在建的广佛地铁在桂城站和东平站交汇和换乘,构成十字交叉线走向,途经容奇、德胜、大良、伦教、北滘、乐从、文华路、季华路、南海大道、文昌路、佛山火车站至佛山西站,初步规划了25个站点; 二期 (佛山西站~狮山大学城),规划建议该项目2011年初开工建设,预计于2016年全线建成通车。 4号线(张槎~平胜) 全长16.6km;途经张槎、季华路、陈村,是中心组团内部一条东西向的线路,联系南海区和禅城区。 5号线(轻轨)(广州滘口~葛岸) 全长34km;途经乐从、江湾、佛山火车站、大沥、黄岐,联系狮山组团、大沥组团和中心组团。拟在滘口接入广州轨道线网,在桂丹路至石南大桥段为地下线,其余为地上线。支线位于松岗,拟采用地上线。 6号线(平洲~九江) 全长41.1km;途经桂城、中心组团新城区、乐从,联系中心组团和九江龙江组团。 7号线(大良~广州莲花山) 全长35.2km,佛山段13.1km,广州17号线延伸线,经顺德大良。 8号线(佛山西站~三水西南) 全长18.9km,将经过新佛山火车站,狮山,和三水西南中心组团

关于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的建议-2013-11-4

关于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的建议 2013/11/4 来源:光明日报 “中国特色城镇化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城镇化的持续快速发展,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如何继续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是事关我国现代化事业成败的重大战略。由中国工程院和清华大学共同组织的重大咨询项目“中国特色城镇化发展战略研究”日前正式结题。项目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徐匡迪担任负责人,20多位院士、100多位专家参加。经过一年多的广泛调研和深入研究,该项目对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提出了一系列政策性建议。这份报告也成为项目组就城镇化问题向中央提建议的重要依据之一。该报告包括1个综合报告和8个课题。 城镇化是工业革命以来世界各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必然过程,也是新中国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结果。随着当前国家改革开放事业的进一步深入,如果顺势而为、妥善引导,城镇化将会释放巨大的内需潜力,成为带动经济发展的持续动力;走得不好,现有的“城市病”将蔓延,影响现代化进程,无法顺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是事关我国现代化事业成败的重大战略。 传统的城镇化模式不可持续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城镇化持续发展,截至2012年底,城镇化率已达52.57%,城镇人口约7.2亿。中国正在从一个传统农业大国,转变为城镇化水平与世界基本持平的城市型国家。13亿人口大国的城镇化持续发展,为中国和世界的发展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得到国际社会的充分肯定。 但是,囿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我国城镇化多年所积累的矛盾和问题已越来越突出。一是城镇化质量不高,城镇化率统计指标高于实际的户籍非农业人口比重15个百分点左右,城镇人口中1/3的流动人口群体无法享受城镇待遇;农民工整体上技术能力缺乏,难以适应产业转型升级的要求;新生代农民工无务农意向,“不融入”或“半融入”的城市现象突出,成为提高消费、拉动内需的制约瓶颈和社会潜在的不稳定因素;农村精英流失、农业现代化发展受限、农村空心化的现象日益显现。二是资源环境约束瓶颈突出,生态环境形势严峻,区域性复合型

四川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减缩版)

四川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减缩版) “一轴三带、四群一区”城镇化发展格局示意图 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二〇一四年十二月为贯彻落实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依据《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结合四川实际,编制《四川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本规划是引领四川省城镇化健康快速发展的宏观性、战略性、基础性规划。 第一章发展基础(略) 第二章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全面提高城镇化质量,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依法推进,坚持质量与速度并重,以落实国家“三个1亿人”城镇化工作部署为

切入点,扎实推进以人为本的城镇化;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以问题导向为出发点,加快转变城镇化发展方式;以综合承载能力为支撑,提升城镇可持续发展水平;以体制机制创新为保障,通过改革释放城镇化发展潜力,走符合四川实际的“形态适宜、产城融合、城乡一体、集约高效”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为深入实施“三大发展战略”、奋力推动“两个跨越”奠定坚实基础。 二、基本原则 (一)以人为本,公平共享。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 (二)优化布局,集约高效。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合理确定城镇规模和功能定位,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优化城镇空间结构,提高建设用地的节约集约利用效率。 (三)四化同步,城乡一体。推进新型城镇化与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强化产业对城镇化的支撑作用;努力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 (四)生态文明,传承文化。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 (五)市场主导,政府引导。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使城镇化成为市场主导、自然发展的过程,成为政府引导、科学发展的过程。 三、发展目标 适应经济新常态,构建以四大城市群为主体形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新格局。到2020年,我省新型城镇化的主要目标是: (一)城镇化质量和水平明显提升。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4%左右,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38%左右,改造约470万人居住的城镇危旧房和棚户区。 (二)城镇化布局和形态更加优化。优化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匹配的城镇布局,以四大城市群为主体形态,基本形成结构更加完善、定位更加清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更加协调的“一轴三带、四群一区”的城镇化发展格局。 (三)城镇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人均建设用地控制在100平方米以内,城镇发展模式和用地布局结构更加合理。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不断完善,城镇综合承载能力不断增强。 (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更加协调。开展以县为单位的多规合一规划,全域空间实现有序利用。小城镇带动农村发展的能力明显增强,新村建设水平大幅提高。

全县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实施方案

全县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实施方案 为全面推进我县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提升城镇发展水平,根据《X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X政发〔X〕35号)精神,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中省市城市工作会议精神,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围绕让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安居乐业为目标,以人口城镇化为核心,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动力,以打造关中西部城镇群为重点,以国家和省级新型城镇化试点为抓手,着力增强城镇化发展的质量和水平,提升城镇综合承载能力,优化城镇布局和体系,促进城乡统筹发展,为全县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持久动力。 (二)基本原则 ——坚持统筹规划、科学布局,做美城市、做强县城、做大集镇、做优社区,推动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坚持点面结合、统筹推进,深化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总结推广成功经验。 ——坚持纵横联动、协同发力、完善推进机制,优化政策组合,推动户籍、土地、财税、住房等相关政策和改革举措配套。

——坚持补齐短板、重点突破,瞄准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加快体制机制创新,确保改革措施和政策落地生根。 (三)主要目标 年均实现1万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到X 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力争达到60%,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4%以上。“一市一区一路”城镇空间格局和“X镇级市—西周文化景区(县城)—重点镇—一般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的城镇体系基本形成,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明显提高,城市环境更加生态宜居;中心城区带动能力显著增强,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显著改善,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城乡居民生活品质显著提高。 二、重点任务及责任分工 (一)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1.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根据国家和省市相关政策,逐步剥离户籍上附着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确保进城落户人员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权利、履行同等义务。按照国务院和省政府“三个1亿人”战略和《X市推进“三个1亿人”城镇化实施方案》,加快落实《X县推进“三个1亿人”城镇化实施方案》,实施差别化落户政策,逐步放宽落户限制条件,允许农业转移人口在就业地落户,优先解决农村学生升学和参军进入城镇的人口、在城镇就业居住一定年限和举家迁徙的农业转移人口以及新生代农民工落户问题。高校毕业生、技术工人、中职学校毕业生、留学归国人员、优秀农民工凭相关证件和证明可在

关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调研报告范文

关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调研报告范文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新型城镇化已成为各方关注的 焦点。下面是为大家搜索的一篇关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调研报告范文,供参考阅读,希望您喜欢! 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处于社会经济转 型的关键时段。我们要牢牢把握住城镇化带来的发展机遇,同时也要妥善应对种种挑战。城镇化的成功将大力推动我国城乡一体化进程,同时也有助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建设生态文明,以及构建和谐社会。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全面发展,扬州地区城镇化建 设经历了从80年代初到90年代初的低速起步阶段和90年代中后期 的高速发展阶段。然而,传统城镇化发展模式在带来发展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产生诸如城乡差距明显,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等弊端;近 年来,为了积极响应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号召,扬州开始步入城镇化建设的高速发展时期。早在“十一五”期间,扬州就已经认真贯彻城镇化发展纲要,并且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扬州市“十二五”发展更是制定了关于大力实施新型城镇化的战略;它是“创新扬州、精致扬州、 幸福扬州”建设的内在要求和重要内容。我们要肯定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取得的成就,同时也要分清形势,勇于发现不足,善于抓住机遇,沉着迎接挑战。 本调研报告将分析解读中央关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规划文件, 全面分析扬州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挖掘现

行城镇化建设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再结合苏南和浙江等地城镇化建设的优秀案例,最后得出关于扬州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建议。 1.新型城镇化的内涵 1.1新型城镇化的含义 新型城镇化是我党十八大制定的重大国家战略,是我国面临经济转型,产业结构调整时期重要的改革发展引擎。新型城镇化是指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推动城市现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态化、农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建设路子。 1.2新型城镇化的原则 为了更好地实现城镇化,我党正确分析传统城镇化的不足,进而提出了新型城镇化的概念。其“新”的内涵在于强调以人为本,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强调四化同步,就是要深入推动新型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强调优化布局,就是要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强调生态文明,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强调文化传承,彰显城市的特色和个性;强调制度改革,形成有利于城镇化健康发展的体制机制。本次新型城镇化提出了7大原则,即:以人为本,公平共享:将人作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核心,促进社会的公平公正;四化同步,统筹城乡:推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协调同步发展;优

227-新型城镇化下的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策略——以佛山市为例

新型城镇化下的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策略——以佛山市为例 陆虎 韩平超 【摘要】本文立足于新型城镇化的基本特征,总结了轨道交通在其间能够发挥优化区域和城市空间结构、带动区域产业升级与一体化发展、提升城市品质等作用,并梳理了国外大城市城区拓展中轨道交通的发展经验。然后针对佛山市“人口城镇化率高,但城市发展质量欠佳”、“强区弱市,没有占绝对优势的城市中心”的特点,确定了“产城人融合”的城镇化发展方向;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佛山市轨道交通系统“四网合一,枢纽带动”的发展思路,明确了各轨道交通方式的功能定位,并制定了相应的发展策略。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轨道交通;发展策略;佛山市 1 新型城镇化发展对交通的要求 1.1 新型城镇化特征 城镇化是指人口向城镇聚集、城镇规模扩大以及由此引起一系列经济社会变化的过程,其实质是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和空间结构的变迁[1]。城镇化是我国经济持久增长的巨大引擎,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十八大报告中提出新型城镇化,其“新”主要体现在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就是要由过去片面注重追求城市规模扩大、空间扩张,改变为以提升城市的文化、公共服务等内涵为中心,真正使城镇成为具有较高品质的适宜人居之所。 1.2 新型城镇化对交通的要求 交通是城镇化发展的前提条件和驱动力之一,对城市、城市群的形成发展和空间布局形态具有重要影响。新型城镇化对交通的要求主要表现在: 第一、引导并锚固城镇化空间格局。交通基础设施作为城镇和产业发展的先导和纽带,能够引导城镇空间开发、产业布局以及整体空间格局的形成;而交通设施的长期性使得其能在一定时期内锚固城镇化空间格局形态[2]。 第二、满足日益增长且多样化的客货运输需求。城镇化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将诱发多样化、多频率、多层次的客货运输需求,需大幅提高客货运输服务能力,并进一步强化各种运输方式的高效衔接,推动一体化运输服务,全面提升客货运输的服务效率和水平[2]。 第三、提供更高品质的城市交通服务水平。要能较好地预防或解决城镇化可能引致的“城市病”,如城区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提升市内交通的畅达水平,建设宜居城市交通。 第四、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着力于低碳交通建设。新型城镇化将沿着以人为本、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路径推进,交通运输也应提升自身的绿色发展能力,着力于集约化交通发展。坚持“公交优先”原则,加快建设以轨道交通为主导的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并以公共交通引导城市空间格局,提升城市综合交通承载力。

中国新型城镇化转型发展的战略方向

中国新型城镇化转型发展的战略方向 发布时间:2014-4-6信息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中国城镇化已步入快速发展阶段,同时进入城镇化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既是对国家做贡献,也是对世界做贡献。正由于如此,党的十八大报告和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连续提出要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全过程,坚定不移地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综观我国已经走过的传统城镇化过程,是一种高资源消耗、高经济增长、高碳排放、高污染的不可持续城镇化过程,与此相对应的新型城镇化过程是一种高效低碳、生态环保、节约创新、智慧平安的可持续健康城镇化发展过程。要实现中国城镇化由传统模式转变为新型模式,需要实现以下五大战略转型,即:由数量型城镇化转向质量型城镇化,由激进式城镇化转向渐进式城镇化,由被动城镇化转为主动城镇化,由以地为本的城镇化转向以人为本的城镇化,由政府主导的城镇化转向市场主导的城镇化,最终实现由提速转为提质、由亚健康转向健康的城镇化。 由“坐小汽车”转为“骑自行车”,由数量型城镇化转向质量型城镇化 健康的城镇化发展道路是城镇化速度与质量的全面提升与统一,是城镇化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而且城镇化质量比速度更为重要。如果把过去追求速度和数量的城镇化过程比作“坐小汽车”过程的话,那么新型城镇化过程就是“骑自行车”的过程。 1。数量型城镇化是一味追求速度的“坐小汽车”过程。 “坐小汽车”的快速城镇化过程可在原料充足的前提下无限加速,但这种加速过程受到了燃料加速枯竭的限制,比如遇到了日益严重的资源环境保障瓶颈和高发高危的城市病。中国城镇化水平的“数字游戏”表明这种“坐小汽车”的数量型城镇化过程不可能再沿袭下去,现行城镇化水平的数值存在很大水分,真实的城镇化水平只有不到40%。 2。质量型城镇化是追求质量和效益的“骑自行车”过程。 “骑自行车”的城镇化过程是一种积极稳妥的城镇化过程,不能过快,也不能过慢,过快了自行车会崩溃,过慢了自行车会摔倒,只有正确把握好自行车的速度和节奏,才能匀速稳定前行。从这种意义上来说,中国新型城镇化过程需要“骑自行车”的城镇化过程。新型城镇化的国家战略要求正确处理好城镇化提速和提质的关系,把提升城镇化质量作为重中之重,逐步淡化城镇化的数量指标,强化城镇化的质量考核指标,推进国家城镇化由数量型城镇化转向质量型城镇化,不断提升城镇化的空间质量、经济质量和社会质量,把城市病问题缓解到最低程度。

城市轨道交通现状及发展

城市轨道交通现状及发 展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89K-LLS98YT-SS8CB-SSUT-SST108】

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现状及发展 交通运输是城市基本职能和物质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发展与城市交通运输具有相辅相成、相互制约的密切关系。交通运输决定了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在城市形成之后,则要求交通技术水平与城市发展相适应。 任何一种交通工具的出现都有一定的社会背景,是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并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提高。从地下铁道诞生以来的100多年间,出现了许多不同类型的轨道交通方式。每一种轨道交通方式都有着不同的特点,各轨道交通系统相互之间有着复杂的关系,由于缺乏系统的基础理论研究,缺乏统一的标准,因此,对各种轨道交通存在很多模糊的认识,不但概念不清楚,而且叫法也不统一,统计数据混乱,给城市轨道交通的规划及选择合理的轨道交通方式带来严重的障碍。因此,开展城市轨道交通的分类和定义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不但可以清晰地阐明各种轨道交通的特点,而且有助于深化对各种轨道交通的了解,澄清对各种轨道交通的模糊认识,为确定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模式、为城市轨道交通的选型提供理论依据。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贯彻执行以及经济建设世纪目标的实现,我国国民经济得到了蓬勃发展,经济的发展将会伴随更大的都市化,促进了城市的建立和发展,2000年,城市人口将达到4亿6千万。目前,约有40个城市归类为大城市,人口超过100万,其中8个城市人口超过300万。由于城市经济区域布局的变化以及大城市的聚集和辐射效应越来越强烈,城市流动人口大为增加,居民出行更为频繁,城市交通需求的矛盾也就越来越突出。同时,随着工业化进程和经济建设步伐的加快,人们的工作节奏也越来越快,时间观念越来越强。因此,需要准时、安全、快捷的交通方式来满足人们的出行需要。 在我国,由于经济建设的蓬勃发展,各种运输量增加很快,非凡是市内客流量成倍或成几十倍的增长,加上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导致公共交通问题越来越突出,严重的影响了经济建设的进程。另外,由于城市内部建筑物密度大,非凡是老城区,各种建筑物、构造物比比皆是,城市里的剩余空间越来越小,旧城改建十分困难。因此,发展地下铁道及轻轨交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轨道交通的形式与特点 一般地,特大城市非凡是首都、直辖市及省会城市都是全国或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天天进出市区的上班族和进行商业活动的人员及各种流动人员数量十分庞大,为了输送如此数量的旅行人员,应该分地区、分区域、分路段,根据客流需要,结合城市总体规划,考虑环保等要求,合理选择相应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按照轨道建筑物在城市内所处的空间位置、能够满足的运量大小、运行方式、轨道结构、治理方式的不同,划分为地下铁道、现代有轨电车、单轨交通、小型地铁以及轨道新交系统。 (1)规划建设城市轨道交通的城市迅速增多。除北京、天津、上海、广州、武汉、长春、大连、深圳、重庆、南京等10个城市外,尚有杭州、沈阳、成都、哈尔滨、西安、厦门、苏州、青岛、东莞、宁波、佛山、石家庄、郑州、长沙、兰州等33个城市正在建设、筹建或规划中。

中国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与发展战略思考

中国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与发展战略思考 宁越敏 杨传开 The background and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new urbanization in China Ning Yuemin Yang Chuankai (The Center for Modern Chinese City Studies,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62, China) Abstract As China has entered a period of rapid urbanization, a series of problems are gradually emerging. With the combination effects of international situation and domestic development, the transition of urbanization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So, the concept of new urbanization is put forward, and is increasingly becoming the hot topic and focus of attention. The paper reviewed the evolution of urban development policy in China, and then analyzed the international and domestic development background to implement the strategy of new urbanization. Last, the paper put forward the four strategic focus of new urbanization. Key words new urbanization; social integratio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new industrialization 摘要:随着中国进入快速城市化时期,传统城镇化道路逐渐显露出一系列的弊端,在国际形势与国内发展的推动下,城镇化转型发展成为必然,而新型城镇化的概念也应运而生,并日益成为新时期关注的焦点和热点。本文通过梳理相关文献,回顾了中国城市发展方针的演变,然后从国内外形势变化的角度探讨中国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的背景,最后就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提出若干思路。未来,推进新型城镇化应以新型工业化为基础,加快经济发展,提供城镇化发展新动力;以人为本,促进社会融合建设包容性城市,推进以国民为对象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城镇化;推进体制创新,关注小城镇发展,提升小城镇发展活力。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社会融合;生态文明;新型工业化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与城镇化进程相辅相成,成为推动中国经济、作者简介:宁越敏、杨传开,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

如何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如何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城镇化,也称为城市化,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村人口向城市或城镇转移的过程。城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一个国家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标志。目前,我国已步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阶段,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我们应抓住这一重大机遇,全面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新型城镇化与传统城镇化存在差异。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在于不以牺牲粮食和农业、生态和环境为代价,注重“以人为本”的理念,注重保护农民的根本利益,与农业现代化相辅相成。新型城镇化不是简单的城市人口规模扩大,而是强调在产业支撑、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生活方式等方面实现由“乡”到“城”的转变,实现城乡统筹和可持续发展。按照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顺应发展规律,因势利导,趋利避害,积极稳妥扎实有序推进城镇化,对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一、重大意义 城镇化的推进是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增长的重要保证。以往中国的经济发展方式过于粗放,具有明显的“三高一低”的特点,且经济增长方式过于单一,片面依赖投资和出口的拉动,从而导致了城乡发展不均衡。未来我国要保证经济的持续健康增长,必须重视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推动力,全面刺激内需,而扩大内需的潜力在于城镇化。2013年,我国常住城市人口比率达到了53.72%,而其中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却只有36%,这远远低于与我国人均收入接近的发展中国家60%的平均水平。随着新型城镇化的不断推进,会有更多的农民转移到城镇就业,从而使城镇消费群体的规模不断扩大,消费结构不断升级,消费也将得到更大程度的释放。同时,也将带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的巨大投资需求,这将为经济持续发展提供动力。 城镇化是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有力支撑。目前,我国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占GDP比重居高,而忽视了第三产业的发展。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仅为46.1%,远远低于中等收入国家53%的平均水平。城镇化的推进与服务业的发展紧密联系。城镇化过程中人口不断集聚,将会扩大居民的消费服务需求,带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