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熔化和凝固练习题5

熔化和凝固练习题5

熔化和凝固练习题5

第二节熔化和凝固练习题

一、单选题:

1、热总是从温度高的物体传给温度低的物体.如果两个物体温度相同,它们之间就没有热传递.把一块0℃的冰投入0℃的水中(周围气温也是0℃),过一段时间,下面说法正确()

A.有些冰熔化成水使水增多

B.冰和水的数量都不变

C.有些水凝固成冰使冰增多

D.以上三种情况都可能发生

2、在水凝固成冰的过程中,说法正确的是()A.温度不变,从外界吸收热量

B.温度降低,向外界放出热量

C.温度升高,从外界吸收热量

D.温度不变,向外界放出热量

3、在玻璃、松香、萘、蜂蜡中, 有一定熔点的物质是___, 它的熔化过程中, 温度_____.

A.玻璃

B.萘

C.不变

D.改变

4、水的凝固点为______. 冰的熔点为____.

A. 0℃

B. 0℃以下

C. 0℃以上

5、下列物质中,物质具有一定的熔化温度()

A.蜡

B.冰

C.玻璃

D.松香

6、将一块0℃的冰放入一桶0℃的水中时()A.冰块的质量将减少B.冰块的质量将保持不变C.冰块的质量将增加D.上述情况都不可能发生

7、下列说法属于正确的是()

A.物体吸热时,它的温度一定升高

B.物体放热时,它的温度可能降低

C.一块糖溶在水中是属于熔化现象

D.雾的形成是属于汽化现象

8、水杯中的水浮着冰, 冰熔化后, 杯中的水面:()

A.上升

B.下降

C.不变

9、保温瓶中放有1500克0℃的水,将一小块-1℃的冰放入其中,盖好软木塞,说法正确的是()A.这块冰将化成0℃的水B.有少量的水会结成冰

C.冰水质量没有变化

D.冰水的温度没有变化

二、填空题:

11、晶体和非晶体的一个重要区别是________.

12、铁矿石在炼铁炉里变成铁水,这是_____现象.

13、用质量相同的0℃的冰比0℃的水冷却效果好,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同一种晶体的凝固点跟它的熔点________.玻璃在200℃时开始熔化,直到300℃时还未熔化完,可见玻璃是________.(填“晶体”或“非晶体”)15、晶体在熔化过程中,____热量,温度______.

16、冰变成水是物态变化中的________现象.在这个过程中固态液态是________的

17、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温度________,但一定要________热量.

18、将正在熔化的冰拿到5℃的房间里,冰_______继续熔化(填能、不能),这是因为________.19、图中是萘的熔化图象,图BC段表示________过程.在这过程中,萘________热量,温度保持不变,由图象还可以知道萘的熔点是________℃.

20、如图是冰加热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从图象中可以看出:冰从?20℃升温到0℃用了________秒;从0℃冰变成0℃水用了________秒;从0℃的冰变成100℃的水用了________秒;沸腾持续了________秒.

三、实验探究题:

21、在“研究海波熔化”的实验中,为了使试管中的海波的各部分受热均匀,在用酒精灯给烧杯缓缓加热的同时,还要用__ ___搅动海波.当海波的温度达到25℃时,每隔1分钟记录一次它的__ 和___ _ ,直到它全部熔化完为止.

四、简答论证题:

22、在我国北方寒冷的地区,测室外物体的温度,是用酒精温度计,还是用水银温度计?这是为什么?

第二节-熔化和凝固练习题

· 第二节熔化和凝固练习题 一、单选题: 1、热总是从温度高的物体传给温度低的物体.如果两个物体温度相同,它们之间就没有热传递.把一块0℃的冰投入0℃的水中(周围气温也是),过一段时间,下面的说法哪个正确() A.有些冰熔化成水使水增多 B.冰和水的数量都不变 C.有些水凝固成冰使冰增多 D.以上三种情况都可能发生 2、在水凝固成冰的过程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温度不变,从外界吸收热量 B.温度降低,向外界放出热量 C.温度升高,从外界吸收热量 D.温度不变,向外界放出热量 】 3、在玻璃、松香、萘、蜂蜡中, 有一定熔点的物质是_________, 它的熔化过程中, 温度_____________. A.玻璃 B.萘 C.不变 D.改变 4、水的凝固点为_________. 冰的熔点为_______. A. 0℃ B. 0℃以下 C. 0℃以上 5、下面所列物质中,哪种物质具有一定的熔化温度() A.蜡 B.冰 C.玻璃 D.松香 6、将一块0℃的冰放入一桶0℃的水中时() A.冰块的质量将减少 】 B.冰块的质量将保持不变 C.冰块的质量将增加 D.上述情况都不可能发生 7、下列说法属于正确的是() A.物体吸热时,它的温度一定升高 B.物体放热时,它的温度可能降低 C.一块糖溶在水中是属于熔化现象 D.雾的形成是属于汽化现象 · 8、水杯中的水面上浮着一块冰, 冰熔化后, 杯中的水面: () A.上升 B.下降 C.不变 9、保温瓶中放有1500克0℃的水,将一小块-1℃的冰放入其中,盖好软木塞,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这小块冰将化成0℃的水 B.有少量的水会结成冰 C.冰水质量没有变化 D.冰水的温度没有变化 10、正在熔化的冰拿到某房间里,冰不再熔化,这说明() A.房间里的温度一定为0℃ B.外界没有传热给冰 C.冰没有传热给外界 D.房间温度在0℃以上 《 二、填空题: 11、晶体和非晶体的一个重要区别是________. 12、铁矿石在炼铁炉里变成铁水,这是________现象.

《熔化和凝固》教学设计

《熔化和凝固》 教学设计 西城区北京四中李丽娟 教学设计思路: “物态变化”一章研究了物质常见的3种状态间的6个变化。虽然这节课位于第四章的第二节,但“熔化和凝固”是学生即将要学习的六个变化中的第一对变化。本节教学的关键是晶体、非晶体熔化实验的数据分析,所以完成晶体、非晶体熔化实验是本节课的前提。这节课中,学生是第一次在一个实验中使用如此复杂的仪器,第一次观察和记录如此多的现象和数据,第一次学习用图像的方法分析数据找规律,所以,教师和学生必须在课前做好充足的准备,才能在课堂上完成这个探究实验,获得有效的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找到规律。教师认为,在一节课的时间里,学生如果每一个探究的环节都在课堂里进行,教学任务是完成不了的,所以将制定计划、设计实验的环节提前布置由学生在家完成,要求学生根据教师给出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并写出部分的实验报告,课堂上直接进行交流。另外,这节课主要是通过实验获得固体熔化的实验数据,画出温度随加热时间变化的关系图像,所以本节课中暂不训练学生组装实验仪器的能力,教师事先调整好实验装置,做实验前先向学生介绍实验装置,学生只需将“熔化和凝固实验器”装入大烧杯的热水中就可以进行实验了。这个实验中使用的“熔化和凝固实验器”及采用“水浴法”加热,很好的解决了海波受热不均的问题,使固液共存的状态可以清楚地被记录下来,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为了能够在有效的时间里完成教学任务,教师还将全班分成两个大组,分别、同时进行海波和石蜡熔化过程的探究。具体教学环节如下: 本节课先用温度计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既复习了旧知识,也引起学生对冰熔化时温度的关注。实验的器材外观很大,教师在上课前将实验装置摆放在正对实验室门口的位置,引导学生进实验室的时候先读出温度计的示数,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此演示实验还隐含着本节课的知识--晶体的熔化。 新课引入时,通过丰富、漂亮的图片让学生感受物质的不同物态,再由两个生活中常见的对比实验引出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熔化和凝固”,展示“铁熔化为铁水”的图片,提出本节课的探究课题:“探究固体熔化过程中的温度变化规律”。学生先展示和交流提前预习完成的实验方案,然后开始动手实验,教师在这节课中将利用温度传感器与学生一起完成实验。分析实验数据时,将采用一种新的方法--图像法,这是本节课要着重解决的重点。教师采用先由学生初步分析,互相讨论、补充,教师一边引导的方式得出初步的结论,再带领学生整理、归纳,得出晶体熔化温度变化的规律,在这个过程中使学生理解怎样看物理的图像,怎样分析物理的图像,怎样从图像的分析中找到规律,体会出图像直观,形象的特点。接下来由学生自行分析石蜡融化的图像,巩固落实图像法。通过对比海波和石蜡熔化时的图像,得出固体可以分为两类----晶体和非晶体。 通过分析,是学生了解熔化的条件;通过资料表查出海波的熔点,引导学生对比所作实验,继续思考、做出评估;通过资料表查出冰的熔点,再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呼应开篇,提出问题:“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与冰的多少有关吗”?引导学生观察冰变少了,但是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还是00C,加深对熔化过程的理解;教师视频展示课前做的“水的凝固”实验,并展示教师记录的数据,学生根据实验数据验证自己的猜想,教师再展示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图像,加深对熔化和凝固图像的理解。 最后布置学生在家完成“水凝固和冰熔化”的实验,做出水凝固和冰熔化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并查资料,了解“熔化和凝固的应用”,将科学探究延伸到课外。

实验二 探究晶体的熔化和凝固规律

实验二探究晶体的熔化和凝固规律 1、下图是某种晶体的熔化曲线,从图中可以看出: (1)这种晶体的熔点是__________℃。 (2)其熔化过程共经历了min。 (3)第4min时,该晶体处于态。 (4)第8min时,该晶体处于___________态。 (5)第10min时,该晶体处于___________态。 答案:80,4,固、固液共存、液态 2、下表为小丽在探究某种物质的熔化规律时记录的实验数据,请你根据表中的实验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1)该物质的熔点是_________℃; (2)该物质是__________(选填“晶体”或“非晶体”); (3)温度为-3℃时,该物质处于___________态。 (4)温度为0℃时,该物质处于___________态。 (5)温度为1℃时,该物质处于___________态。 (6)该物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__________选填(“升高”或“不变”) (7)该物质熔化时需要对它加热,这是通过改变其内能(选填“做功”或“热传递”)的。 (8)5至8分钟,该物质的温度保持不变,其内能。(选填“不变”或“增大”) (9)下表是小明在标准大气压下探究某种物质的凝固特点时记录的实验数据,从开始计时起,到第min时的数据有明显错误 答案:0,晶体,固、固液共存、液、不变、增大、热传递、1.5 3、如图13甲所示,是探究萘熔化过程中温度变化规律的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将装有萘的试管放入水中加热,而不是用酒精灯直接对试管加热,在加热过程中还进行搅拌,这样做是为了使试管中的萘受热,而且萘的温度上升较(选填“快”或“慢”),便于及时记录各个时刻的温度。 ②除图13甲所示实验器材外,还需要的实验器材有火柴和。 ③萘的温度随加热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13乙所示,由图可知,给萘加热到8min末,试管中的萘所处的物态是态。 答案:均匀、慢、秒表、固液共存

单片机原理及应用第四章课后题答案

第四章作业答案 16. MCS-51单片机系统中,片外程序存储器和片外数据存储器共用 16位地址线和8位数 据线,为何不会产生冲突? 解: 数据存储器的读和写由 RD 和WR 信号控制,而程序存储器由读选通信号 PSEN 控制, 这些信号在逻辑上时序上不会产生冲突;程序存储器访问指令为 MOVC ,数据存储器访问 指令为MOVX 。程序存储器和数据存储器虽然共用 16位地址线和8位数据线,但由于二者 访问指令不同,控制信号不同 ,所以两者虽然共处于同一地址空间,不会发生总线冲突。 18.某单片机应用系统,需扩展 2片8KB 的EPROM 和2片8KB 的RAM ,采用地址译码 法,画出硬件连接图,并指出各芯片的地址范围。 解: 硬件连接电路图如图 4.18所示。各芯片的地址范围为: 图4.18 4.18题硬件连接电路图 21. 8255A 的端口地址为 7F00H ?7F03H ,试编程对 8255A 初始化,使A 口按方式0输入, B 口按方式1输出。 解: 程序如下: ORG 0000H LJMP START ORG 0030H START : MOV SP, #60H MOV DPTR , #7F03H MOV A , #10010100B MOVX @DPTR , A SJMP $ END 25.使用8255A 或者8155的B 端口驱动红色和绿色发光二极管各 4只,且红、绿发光二极 管轮流发光各1S 不断循环,试画出包括地址译码器、 8255A 或8155与发光管部分的接口 2764 (1#): 0000H~1FFFH 6264 (1#): 4000H~5FFFH 2764 (2#): 2000H~3FFFH 6264 (2#): 6000H~7FFFH 8031 ALE Q7-QQ G 74LS373 □7-DO OE 1_ —. AO-A?A8-A1?CE 2764 1# D7-D0 QE Al f A12 CE 6264 1# D7-0B WE OE A0-A7Aa-Al2CE 6264 2# D7~D(? W E OE P2.4-P2.0 1 2764 2# D7-D0 OE RESET P0.7^P0.0 PSEN WR RD

人教版八年级上学期同步对点强化练习第三章:第2节 熔化和凝固 第2课时 熔化和凝固的综合应用

第2课时熔化和凝固的综合应用 知识点1熔化吸热和凝固放热 1.焦子健到超市买了一罐可乐和一些冰块,他把冰块放入可乐中,一会儿可乐变得凉爽可口,这是因为冰由______态变为______态时要________热量,使可乐的温度降低;北方的冬天,气温常在0 ℃以下,菜窖里放几桶水就可以防止蔬菜被冻坏,这是因为水________时________热量,使窖内的温度不会太低。 2.俗话说“下雪不冷化雪冷”,是因为“化雪”是________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雪要________,从而使周围环境的温度________。 知识点2熔化、凝固条件 3.深秋的早晨发现湖中水面结了一层薄冰(不计蒸发吸热),由此可知昨夜最低气温为() A.0 ℃B.0 ℃以下 C.0 ℃以上D.0 ℃或0 ℃以下 4.将装有碎冰的试管插入装有冰粒的烧杯中间,然后用酒精灯给烧杯加热,当烧杯中的冰熔化一半时,试管中的冰() A.没有熔化B.熔化一半 C.熔化少于一半D.熔化超过一半 知识点3晶体与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图象应用 5.如图所示,分别表示甲、乙、丙、丁四种物质熔化或凝固规律的图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种物质是晶体,图线表示的是凝固过程 B.丁种物质是晶体,图线表示的是凝固过程 C.丙种物质是非晶体,图线表示的是凝固过程 D.乙种物质是非晶体,图线表示的是熔化过程 6.如图所示为萘的熔化和凝固图象,试根据图回答: (1)萘在BC段是____________态,在DE段是________态,在EF段是____________态。 (2)萘的熔点是________,凝固点是________。 (3)萘熔化时用了________min,凝固时用了________min,它在熔化过程中要________(选填“吸”或“放”)热,

人教版初二物理上册第二节熔化和凝固

第二节熔化和凝固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 理解气态、液态和固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形态. 2?了解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 3. 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4. 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含义. 二、过程与方法 1. 通过观察晶体与非晶体的熔化、凝固过程培养观察能力. 2. 通过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感知发生状态变化的条件.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3. J.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关心,产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的情感. 2.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善于实践和勇于克服困难的良好意志和品质.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晶体与非晶体的熔化、凝固过程培养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分析概括,总结出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并用图象表示出来. ?教学方法 观察法、实验法、分析法、讨论法 ?教学用具 酒精灯、铁架台、石棉网、温度计二支、海波、石蜡、水、火柴、坐标纸、投影仪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师]春天来了,河面上的冰开始熔化成水.炎炎的夏天,洒在地上的水干了,变成看不见的水蒸气,跑得无影无踪.想了解这是为什么吗?我们从这节课开始学习.在你们小学《自然常识》中学过自然界的物质,还记得吗? [生甲]自然界的物质常以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形态存在着. 「牛-乙]冰是固体,水雄液体,水蒸气是气体 [生丙]物质的状态不是一成不变的.当物体温度发生变化时,物质的状态也往往发生改变. [师]大家回答地很好.确实是随着温度的变化,物质会在固、液、气三种状态之间变化.通常是固态的铝、铜、铁等金属,在很高的温度时也会变成液态、气态;通常是气态的氧气、氮气、氢气等,在温度很低时也会变成液态、固态那么,水结成冰和冰熔化成水属于什么过程? [生甲]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melting).

实验三 晶体的熔化和凝固

实验三晶体的熔化与凝固实验研究 一、预习与思考问题 l 阅读初中物理“物态变化”的教材内容,了解教材中晶体的熔化与凝固探究活动的设计思路。 2.使用“水浴法”有何优点,怎样正确使用这种方法? 二、阅读 根据晶体物态变化的特性,晶体在加热熔化和冷却凝固时保持温度不变,即有固定的熔点和凝固点,且熔点温度与凝固点温度相同。 以前常选用萘晶体进行实脸,典型的熔化和凝固曲线如图所示。 这个实验做起来比较困难,在熔化和凝固过程中,测量的温度难以保持不变.由于萘有剌激性气味,对身体有害,在中学物理实验中已不再使用。 现在选用的晶体是硫代硫酸钠(俗称海波),它具有熔点较低(48C0左) 没有剌激性气味、溶于水易于清洗等特点。但在凝固时会出现过冷现像.即温度降至熔点时不凝固(想一想:如何应对这一情况),如果能保证冰块的供应,用水来做凝固和熔化的实验也比较理想. 三、实验内容与过程指导 (一)海波的熔化和凝固实验 实验器材:温度计,烧杯.试管.酒精灯,石棉网,铁架台、秒表,硫代硫酸钠晶体(海波)。

1 .按图所示.选纯净的海波20g左右,碾成粉未装入试管中.插入温度计,请思考温度计应如何放置? 2.在烧杯中倒入温度在35C0左右的水,水量以能够浸没试管中的海波粉为准。 3.点燃洒精灯,间隔lmin 读取1 次温度(接近45C0时每隔0.5min读取l 次),读到60C0为止。实验中控制水和海波的温差是成功的关键,可用移动酒精灯的方法来控制烧杯中的水温,使之上升不太快。当水温升到48C0左右时,就应加以控制,使水温高于正在熔化的海波的温度1.5C0以下。 接近45C0时每隔0.5min读取l 次 4到60C0时将酒精灯盖灭、撤去.使熔化的海波和烧杯中的水一起在空气中冷却,在降温的同时,每隔1min记录1次温度,读到40C0左右。 5 .将升温和降温的记录列表.并在方格坐标上画出随时间变化的曲浅.从而确定海波的熔点, 你绘制的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有何特点?所得到的熔点和凝固点是否相同?如果不相同.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6 .阅读:搅伴的注意事项 温度计插入海波中的位置应靠近管壁.但不要碰到管壁 在实验中搅拌器进行搅拌是十分必要的,其搅拌是使海波受热均匀,尽快达到热平衡;在固液共存的阶段,应搅拌使其成为糊状.达到固、液均匀混合,熔化成液体;在凝固过程中应沿试管管壁搅拌,以破坏首先沿试管壁形成的妨碍热交换顺利进行的凝固层。使海波均匀冷却,搅拌器最好做成螺旋状,这种搅拌器比棒式的搅拌器效果更好 三、报告与作业 1.通过“海波的熔化与凝固实验”,你体会实验成功的关键是什么? 2.你认为通过这个实验应培养学生哪些实验能力?在指导学生实验时应提出些什么要求? 3.试分析晶体熔解前后曲线斜率显著不同的原因。

第四章课后思考题及参考答案

第四章课后思考题及参考答案 1、为什么说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答案要点]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资本主义的发展史,就是资本剥削劳动、列强掠夺弱国的历史,这种剥夺的历史是用血和火的文字载入人类编年史的。在自由竞争时代,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在世界范围开辟殖民地,贩卖奴隶,贩卖鸦片,依靠殖民战争和殖民地贸易进行资本积累和扩张。发展到垄断阶段后,统一的、无所不包的世界市场和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逐步形成,资本家垄断同盟为瓜分世界而引发了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巨大浩劫。二战后,由于社会主义的胜利和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西方列强被迫放弃了旧的殖民主义政策,转而利用赢得独立和解放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大规模工业化的机会,扩大资本的世界市场,深化资本的国际大循环,通过不平等交换、资本输出、技术垄断以及债务盘剥等,更加巧妙地剥削和掠夺发展中国家的资源和财富。在当今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西方发达国家通过它们控制的国际经济、金融等组织,通过它们制定的国际“游戏规则”,推行以所谓新自由主义为旗号的经济全球化战略,继续主导国际经济秩序,保持和发展它们在经济结构和贸易、科技、金融等领域的全球优势地位,攫取着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好处。资本惟利是图的本性、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还造成日益严重的资源、环境问题,威胁着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和生存。我们今天看到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繁荣稳定,是依靠不平等、不合理的国际分工和交换体系,依靠发展中国家提供的广大市场、廉价资源和廉价劳动力,通过向发展中国家转嫁经济社会危机和难题、转移高耗能高污染产业等方式实现的。资本主义没有也不可能给世界带来普遍繁荣和共同富裕。 2、如何理解商品二因素的矛盾来自劳动二重性的矛盾,归根结底来源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的矛盾?[答案要点]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或两种属性。在私有制条件下,商品所包含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是由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生产的基本矛盾即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所决定的。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是以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和社会分工为存在条件的。一方面,在私有制条件下,生产资料和劳动力都属于私人所有,他们生产的产品的数量以及品种等,完全由自己决定,劳动产品也归生产者自己占有和支配,或者说,商品生产者都是独立的生产者,他们要生产什么,怎样进行生产,生产多少,完全是他们个人的私事。因此,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私人性质,是私人劳动。另一方面,由于社会分工,商品生产者之间又互相联系、互相依存,各个商品生产者客观上都要为满足他人和社会的需要而进行生产。因此,他们的劳动又都是社会劳动的组成部分。这样,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社会的性质,是社会劳动。对此,马克思指出,当劳动产品转化为商品后,“从那时起,生产者的私人劳动真正取得了二重的社会性质。一方面,生产者的私人劳动必须作为一定的有用劳动来满足一定的社会需要,从而证明它们是总劳动的一部分,是自然形成的社会分工体系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只有在每一种特殊的有用的私人劳动可以同任何另一种有用的私人劳动相交换从而相等时,生产者的私人劳动才能满足生产者本人的多种需要。完全不同的劳动所以能够相等,只是因为它们的实际差别已被抽去,它们已被化成它们作为人类劳动力的耗费、作为抽象的人类劳动所具有的共同性质。”私有制条件下,商品生产者私人劳动所具有的这二重性质,表现为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二重性。 生产商品的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是统一的,同时也是对立的。其矛盾性表现在:作为私人劳动,一切生产活动都属于生产者个人的私事,但作为社会劳动,他的产品必须能够满足一定的社会需要,他的私人劳动才能转化为社会劳动。而商品生产者的劳动直接表现出来的是它的私人性,并不是它的社会性,他的私人劳动能否为社会所承认,即能否转化为社会劳动,他自己并不能决定,于是就形成了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这一矛盾的解决,只有通过商品的交换才能实现。当他的产品在市场上顺利地实现了交换之后,他的私人劳动也就成了社会劳动的一部分,他的具体劳动所创造的使用价值才是社会需要的,他的抽象劳动所形成的价值才能实现。如果他的劳动产品在市场上没有卖出去,那就表明,尽管他是为社会生产的,但事实上,社会并不需要他的产品,那么他的产品

第二节 熔化和凝固

第二节熔化和凝固 知识点1、物态变化 (1)通常情况下,物质存在的形态有固态、液态和气态.物质的三种状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这种变化称为物态变化.物态变化时,既要关注温度的变化,又要关注吸收热量或放出热量的情况. 知识点2、固体的分类 (1)晶体:有确定的熔化温度(熔点).如海波(硫代硫酸钠)、冰、食盐、萘、石英、各种金属等. (2)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无熔点).如蜡、松香、玻璃、沥青等. (3)它们的主要区别是晶体有一定的熔点,而非晶体没有. 知识点3、熔化 (1)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熔化的过程需要吸收热量. (2)熔化现象:春天“冰雪消融”,炼钢炉中将铁熔化成“铁水”. (3)熔化规律: ①晶体在熔化过程中,要不断地吸热,且温度保持在熔点不变. ②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要不断地吸热,且温度不断升高. (4)晶体熔化必要条件:温度达到熔点且不断吸热. (5)有关晶体熔点(凝固点)知识: ①萘的熔点为80.50C.当温度为790C时,萘为固态.当温度为810C时,萘为液态.当温度为80.50C时,萘是固态或液态或固、液共存状态都有可能. ②下过雪后,为了加快雪熔化,常用洒水车在路上洒盐水目的是降低雪的熔点. ③在北方,冬天温度常低于-390C,因此,测气温采用酒精温度计而不用水银温度计.(水银凝固点是-390C,在北方冬天气温常低于-390C,此时,水银已凝固;而酒精的凝固点是-1170C,此时,酒精保持液态,所以,用酒精温度计). (6)熔化吸热的事例: ①夏天,在饭菜的上面放冰块可防止饭菜变馊(冰熔化吸热,冷空气下沉). ②化雪的天气有时比下雪时还冷(雪熔化吸热). ③鲜鱼保鲜,用00C的冰比00C的水效果好(冰熔化吸热). ④“温室效应”使极地冰川吸热熔化,引起海平面上升. 知识点4、凝固 (1)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凝固的过程需要放出热量. (2)凝固现象:①“滴水成冰”②“铜水”浇入模子铸成铜件. (3)凝固规律: ①晶体在凝固过程中,要不断地放热,且温度保持在熔点不变. ②非晶体在凝固过程中,要不断地放热,且温度不断降低. (4)晶体凝固必要条件:温度达到凝固点且不断放热. (5)凝固放热的事例: ①北方冬天的菜窖里,通常要放几桶水.(利用水凝固时放热,防止菜冻坏) ②炼钢厂,“钢水”冷却变成钢,车间人员很易中暑.(钢水凝固放出大量的热)

声悬浮实验

实验四十四 声悬浮实验 【实验目的】 1. 观察声悬浮现象,并利用声悬浮现象测量声速; 2. 用驻波法(共振干涉法)和时差法测量声速。 【实验方案】 一般地讲,弹性介质中的纵波都被称为声波。频率在20~20000Hz 之间的声波,能引起人的听觉,称为可闻声波,也简称声波。频率低于20Hz 的叫做次声波,高于20000Hz 的叫做超声波。 介质中有声波传播时的压力与无声波时的静压力之间有一差额,这一差额称为声压。声波是疏密波,在稀疏区域,实际压力小于原来的静压力,声压为负值;在稠密区域,实际压力大于原来的静压力,声压为正值。以p 表示声压,则有 )sin(kx t p p m --=ω (1) 其中,ω=2π/T ,为声波的角频率;k =2π/λ,为声波的角波数;而声压振幅 ωρuA p m = (2) 其中ρ为介质密度,u 为声波波速(简称声速),A 为声波振幅,ω为声波角频率。由(2)式可知,声压的大小由4个物理量来决定。因为声速的大小仅由声波传播时所经过的介质来决定,所以在传播介质一定的情况下,声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声波的振幅和频率。 声强就是声波的强度,即为 u p uA I m ρωρ2222121== (3) 声悬浮是利用高强度声波产生的声压来平衡重力,从而实现物体悬浮的一种技术。由于驻波产生的声压远大于行波,所以声悬浮实验普遍采用驻波。 一个最简单的驻波系统可由一个声发射端和一个声反射端构成,即形成一个谐振腔。发射端到反射端的距离L 是可调的,以满足驻波条件。如果将声场近似看作平面驻波,则驻波条件为 3212,,,==n n L λ , (4) 发射面和反射面是声压的两个波腹,声压波节位于λ/4,3λ/4,5λ/4,…处。在声压波节处,声辐射力具有回复力的特性,即一旦样品有所偏离,就会被拉回原位置,所以声压波节就是样品的稳定悬浮位置。因此可以悬浮的样品数应为n 个,且两个样品之间的距离为λ/2。通常,选择声波的传播方向与重力方向平行,以克服物体的重力。较重的物体,其悬浮位置会偏向声压波节的稍下方。 以悬浮一个半径为r 的小球为例,若平面驻波的声压为 ) sin()cos(t kx p p m ω= (5) 则它在小球上产生的声辐射力为 )2sin(265322kh r p F m ??? ??=λπρωπ (6)

统计学第四章课后题及答案解析

第四章 一、单项选择题 1.由反映总体单位某一数量特征的标志值汇总得到的指标是() A.总体单位总量 B.质量指标 C.总体标志总量 D.相对指标 2.各部分所占比重之和等于1或100%的相对数() A.比例相对数B.比较相对数C.结构相对数D.动态相对数 3.某企业工人劳动生产率计划提高5%,实际提高了10%,则提高劳动生产率的计划完成程度为() A.104.76% B.95.45% C.200% D.4.76% 4.某企业计划规定产品成本比上年度降低10%实际产品成本比上年降低了14.5%,则产品成本计划完成程度() A.14.5% B.95% C.5% D.114.5% 5.在一个特定总体内,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只存在一个单位总量,但可以同时存在多个标志总量 B.可以存在多个单位总量,但必须只有一个标志总量 C.只能存在一个单位总量和一个标志总量 D.可以存在多个单位总量和多个标志总量 6.计算平均指标的基本要求是所要计算的平均指标的总体单位应是() A.大量的 B.同质的 C.有差异的 D.不同总体的

7.几何平均数的计算适用于求() A.平均速度和平均比率 B.平均增长水平 C.平均发展水平 D.序时平均数 8.一组样本数据为3、3、1、5、13、12、11、9、7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 A.3 B.13 C.7.1 D.7 9.某班学生的统计学平均成绩是70分,最高分是96分,最低分是62分,根据这些信息,可以计算的测度离散程度的统计量是() A.方差 B.极差 C.标准差 D.变异系数 10.用标准差比较分析两个同类总体平均指标的代表性大小时,其基本的前提条件是( ) A.两个总体的标准差应相等 B.两个总体的平均数应相等 C.两个总体的单位数应相等 D.两个总体的离差之和应相等 11.已知4个水果商店苹果的单价和销售额,要求计算4个商店苹果的平均单价,应采用() A.简单算术平均数 B.加权算术平均数 C.加权调和平均数 D.几何平均数 12.算术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之间的数量关系决定于总体次数的分布状况。在对称的钟形分布中() A.算术平均数=中位数=众数 B.算术平均数>中位数>众数 C.算术平均数<中位数<众数 D.中位数>算术平均数>众数 二、多项选择题 1.下列属于时点指标的有() A.某地区人口数B.某地区死亡人口数C.某地区出生人口数

第二节 熔化和凝固教案

第二节熔化和凝固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气态、液态和固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形态. 2.了解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 3.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4.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含义. 二、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晶体与非晶体的熔化、凝固过程培养观察能力. 2.通过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感知发生状态变化的条件.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3.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认识图象、利用图象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关心,产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的情感. 2.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善于实践和勇于克服困难的良好意志和品质.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晶体与非晶体的熔化、凝固过程培养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分析概括,总结出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并用图象表示出来. ●教学方法 观察法、实验法、分析法、讨论法 ●教学用具 酒精灯、铁架台、石棉网、温度计二支、海波、石蜡、水、火柴、坐标纸、投影仪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师]春天来了,河面上的冰开始熔化成水.炎炎的夏天,洒在地上的水干了,变成看不见的水蒸气,跑得无影无踪.想了解这是为什么吗?我们从这节课开始学习.在你们小学《自然常识》中学过自然界的物质,还记得吗? [生甲]自然界的物质常以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形态存在着. [生乙]冰是固体,水是液体,水蒸气是气体 [生丙]物质的状态不是一成不变的.当物体温度发生变化时,物质的状态也往往发生改变. [师]大家回答地很好.确实是随着温度的变化,物质会在固、液、气三种状态之间变化.通常是固态的铝、铜、铁等金属,在很高的温度时也会变成液态、气态;通常是气态的氧气、氮气、氢气等,在温度很低时也会变成液态、固态.那么,水结成冰和冰熔化成水属于什么过程? [生甲]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melting).

熔化和凝固教案

熔化和凝固教案 教学目标 1.知道熔化现象和凝固现象; 2.知道熔化过程中吸热,凝固过程中放热; 3.知道晶体有一定的熔点,能用来解释简单现象; 4.会查熔点表. 5.通过晶体熔化实验,培养观察和实验能力; 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建议 1.引入新课: 方法1:利用教材上的素材。本节教材开头提出的:“黑龙江省漠河镇的最低气温达到过-52.3,在这样冷的地区测气温应该用水银温度计还是酒精温度计”。这个问题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既联系了上节讲过的温度计,又可用来导入新课,而且具有实际意义。 方法2:从生活事例引入。热天,从冰柜中拿出的冰,一会变成了水,再过一段时间水干了,变成看不见的水蒸气,跑得无影无踪。由此导入新课。 2.学习新课: 学习新课的过程应当是在教师的引导下组织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使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学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达到提高能力目的。 根据本节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可采用两种方法: 方法1:启发讲解式。教师边做演示实验、边提出问题、边讲解。在讲台上,组织部分学生做“海波(或冰)的熔化”实验,组织另一部分学生做“松香(或蜂蜡)的熔化”实验。在老师的引导下归纳出“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但温度保持在熔点不变”;“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不断升高,没有固、液共存状态”。 方法2:科学探究式。在教师的组织下,提出问题,学生猜想和假设,设计实验和进行试验,写出实验报告。得出“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但温度保持在熔点不变”;“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不断升高,没有固、液共存状态”。 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熔化和凝固

操作系统 第四章 课后题答案

第四章 1.为什么说多级反馈队列调度算法能较好地满足各类用户的需要(来自百度): 答案一: 多级反馈队列调度算法能较好地满足各种类型用户的需要。对终端型作业用户而言,由于他们所提交的大多属于交互型作业,作业通常比较短小,系统只要能使这些作业在第1级队列所规定的时间片内完成,便可使终端型作业用户感到满意;对于短批处理作业用户而言,他们的作业开始时像终端型作业一样,如果仅在第1级队列中执行一个时间片即可完成,便可以获得与终端型作业一样的响应时间,对于稍长的作业,通常也只需要在第2级队列和第3级队列中各执行一个时间片即可完成,其周转时间仍然较短;对于长批处理作业用户而言,它们的长作业将依次在第1,2,…,直到第n级队列中运行,然后再按时间片轮转方式运行,用户不必担心其作业长期得不到处理。 答案二:(惠州学院操作系统课后题)与答案一基本相似,可看做精简版。 答:(1)终端型作业用户提交的作业大多属于较小的交互型作业,系统只要使这些作业在第一队列规定的时间片内完成,终端作业用户就会感到满足。 (2)短批处理作业用户,开始时像终端型作业一样,如果在第一队列中执行一个时间片段即可完成,便可获得与终端作业一样的响应时间。对于稍长作业,通常只需在第二和第三队列各执行一时间片即可完成,其周转时间仍然较短。 (3)长批处理作业,它将依次在第1 ,2 ,…,n个队列中运行,然后再按轮转方式运行,用户不必担心其作业长期得不到处理。所以,多级反馈队列调度算法能满足多用户需求。 2.

分别对以上两个进程集合,计算使用先来先服务(FCFS)、时间片轮转法(时间片q=1)、短进程优先(SPN)、最短剩余时间优先(SRT,时间片q=1)、响应比高者优先(HRRN)及多级反馈队列(MFQ,第1个队列的时间片为1,第i(i<1)个队列的时间片q=2(i-1))算法进行CPU调度,请给出各进程的完成时间、周转时间、带权周转时间,及所有进程的平均周转时间和平均带权周转时间。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第2节熔化和凝固第1课时熔化和凝固现象熔化和凝固实验练习 新人教版

第1课时熔化和凝固现象、熔化和凝固实验 一、选择题 1.小明的玩具灯笼里的灯泡不亮了,爸爸检查后发现是电路板的线断了,于是爸爸用电烙铁把断开的电路重新焊接好,则焊锡发生的变化是( ) A.熔化 B.先熔化后凝固 C.凝固 D.先凝固后熔化 2.下列现象不属于熔化的是( ) A.食盐放入水中变成盐水 B.冰变成水 C.铁块在炼铁炉中变成铁水 D.玻璃在高温下变成液态 3.如图1所示是某小组安装的实验装置,安装顺序合理的是( ) ①烧杯和水②酒精灯 ③铁杆A和温度计 ④铁杆B和试管 ⑤铁杆C和石棉网 A.③④①⑤② B.⑤①④③② C.②⑤①④③ D.⑤②①④③

图1 4.在探究石蜡和海波的熔化规律时,小琴根据实验目的,进行了认真规范的实验,获得的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则下列四个选项中,判断不正确的是( ) A.石蜡和海波的温度整体呈上升趋势 B.海波熔化时的温度是48 ℃ C.海波在熔化过程中不需要吸热 D.42 ℃时,海波处于固态 二、填空题 5.冰糖葫芦是许多小朋友的最爱,它的制作方法很简单:将洗净的山楂穿在竹签上,然后将一定量的白糖放入锅中加热,将白糖________后,在山楂上蘸糖浆,等山楂上的糖浆________热量变成固态,冰糖葫芦就做好了。 图2 6.学习物态变化时,老师写了一副对联,上联是“杯中冰水,水放热结冰温度不降”,下联是“盘内水冰,冰吸热化水温度未升”。该对联先后包含的两种物态变化分别是________和________,反映的一个共性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实验探究题 7.如图3所示,利用图甲的装置探究海波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图乙中的ABCD和AEFG分别是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的海波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 图3 (1)图甲中,将装有海波的试管放入水中加热是为了使海波受热__________,而且使海波的温度上升得较________(选填“快”或“慢”),便于及时记录各个时刻的温度。实验中,在记录加热时间的同时还要观察记录的现象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除了图甲中的实验器材外,还需要的实验器材有火柴和________。分析图乙中的图线AEFG,在4~5 min时间内,试管内的海波处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态。 (3)分析图乙中的两条图线,海波熔化时尽管不断吸热,但温度____________。 (4)图乙中的两条图线有所不同,可能的原因是海波的________不同。 1.B2.A 3.C 4.C

第4章思考题和习题解答

第4章供配电系统 4-1用户供配电电压等级有哪些?如何确定用户的供配电电压? 答:用户供配电电压等级有0.22kV ,0.38 kV ,6 kV ,10kV ,35 kV ,110 kV,220 kV。 配电电压等级有10kV ,6kV ,0.38kV/0.22kV 供电电压是指供配电系统从电力系统所取得的电源电压。究竟采用哪一级供电电压,主要取决于以下3个方面的因素: 电力部门所弄提供的电源电压;企业负荷大小及距离电源线远近;企业大型设备的额定电压决定了企业的供电电压。 配电电压是指用户内部向用电设备配电的电压等级。有高压配电电压和低压配电电压。 高压配电电压通常采用10KV或6KV,一般情况下,优先采用10KV高压配电电压。 低压配电电压等级为380V/220V,但在石油、化工及矿山(井)场所可以采用660V的配电电压。 4-2 确定用户变电所变压器容量和台数的原则是什么? 答:(1)变压器容量的确定 a 应满足用电负荷对可靠性的要求。在一二级负荷的变电所中,选择两台主变压器,当在技术上,经济上比较合理时,主变器选择也可多于两台; b 对季节性负荷或昼夜负荷比较大的宜采用经济运行方式的变电所,技术经济合理时可采用两台主变压器; c 三级负荷一般选择一台猪变压器,负荷较大时,也可选择两台主变压器。 (2)变压器容量的确定 装单台变压器时,其额定容量S N应能满足全部用电设备的计算负荷S c,考虑负荷发展应留有一定的容量裕度,并考虑变压器的经济运行,即S N>=(1.15~1.4)S c 装有两台主变压器时,其中任意一台主变压器容量)SN应同时满足下列两个条件: a 任一台主变压器运行时,应满足总计算负荷的60%~70%的要求,即S N=(0.6~0.7)Sc b 任一台变压器单独运行时,应能满足全部一二级负荷Sc(I+II)的要求,即S N>=S c(I+II) 4-3 高压断路器有哪些作用?常用的10kV高压断路器有哪几种?各写出一种型号并解释型号的含义。 答:(1)高压断路器是一种专门用于断开或接通电路的开关设备,它有完善的灭弧装置,因此,不仅能在正常时通断负荷电流,而且能在出现短路故障时在保护装置作用下切断短路电流。 (2)常用10kV高压断路器有高压真空断路器,SF6断路器。 (3)略 4-4 高压少油断路器和高压真空断路器各自的灭弧介质是什么?比较其灭弧性能,各适用于什么场合? 答:高压少油断路器的灭弧介质是油。高压真空断路器的灭弧介质是真空。 高压少油断路器具有重量轻,体积小,节约油和钢材,价格低等优点,但不能频繁操作,用于6-35KV的室内配电装置。 高压真空断路器具有不爆炸,噪声低,体积小,重量轻,寿命长,结构简单,无污染,可靠性高等优点。在35KV配电系统及以下电压等级中处于主导地位,但价格昂贵。

初二物理上册熔化和凝固教学设计、教案及练习

熔化和凝固 固态、液态和气态是物质常见的三种状态。我们从这节课开始就来学习物质不同状态之间的转化-----物态变化。 同学们猜一猜,固、液、气之间可能有哪些状态之间的转化呢? 随着什么的变化,物质会在固、液、气三种什么是物态变化? 【实验目的】

【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将温度计插入试管后,待温度升至 开始,每隔大约1 min 记录一次温度;在海波或者蜡完全熔化后再记录4~5 次。 【分析与论证】 图3.2-2 和图3.2-3 中的纵轴表示温度,温度的数值已经标出;横轴表示时间,请你自己将 海波熔化图像蜡的熔化图像 引导学生仔细分析实验现象,找出规律。学生

晶体非晶体像海波有固定的熔化温度的物质叫晶体

【提出问题】 【想想议议】 1.在晶体凝固图像中EF、FG、GH各段分别表示温度怎样变化?物质是在吸热还是放热?物质处于什么状态? 2. 1969年2月13日清晨,在我国最北的气象站——黑龙江漠河气象站观测到新的最低气温

黑龙江漠河气象站 【问题导学】 1. 夏天,人们喜欢吃海鲜,要把它运往内地,为什么要用冰块来保存? 2.你能够解释北方的冬季较冷,为了妥善地保存蔬菜,多在菜窖里放几桶水。 【教师点拨】 现在,人们研制出一种聚乙烯材料,在15℃~℃的范围内熔化或凝固,而熔化或凝固时,温度保持不变。所以,人们将这种材料制成颗粒状,掺在水泥中制成储热地板或墙壁,天气热时颗粒熔化,天气冷时又凝固成颗粒,能调

到熔点 0℃,却不能从外界吸热,故不能熔化。 解析:雪就是冰,冰是晶体,熔点是0 ℃,并且冰熔化时温度保持不变,表现在图象上,有一段接近水平的线段。0 ℃的位置在原点上,故这段水平的线段与时间轴重合 【板书设计】

单片机第4章思考题与习题答案20101030

第4章思考题与习题 7. 答:寻址方式目的操作数寻址方式源操作数寻址方式 ADD R1 ,B 寄存器寻址寄存器寻址 MOV A ,5AH 寄存器寻址直接寻址 MOV TH1 ,#02H 寄存器寻址立即数寻址 MOVC A,@A+DPTR 寄存器寻址变址寻址 XRL @R0 , A 寄存器间接寻址寄存器寻址 MOV C , 30H 位寻址位寻址 MOV DPTR , #4000H 寄存器寻址立即数寻址 ORL A , 20H 寄存器寻址直接寻址 MOVX A , @DPTR 寄存器寻址寄存器间接寻址 ANL C , 20H 位寻址位寻址 8. 在89C51片内RAM中 (30H)=38H,(38H)=40H,(40H)=48H,(48H)=90H。 分析下面指令,说明目的操作数和源操作数的寻址方式以及按顺序执行每条指令后的结果? 目的操作数源操作数 MOV A,40H ;寄存器寻址直接寻址(40H)→A A=48H MOV R0,A ;寄存器寻址寄存器寻址(A)→R0 R0=48H MOV P1,#0F0H ;寄存器寻址立即数寻址0F0→P1 P1=0F0H MOV @R0,30H ;寄存器间接寻址直接寻址(30H)→(R0)(48H)=38H MOV DPTR,#3848H ;寄存器寻址立即数寻址3848H→DPTR DPTR=3848H MOV 40H,38H ;直接寻址直接寻址(38H)→40H (40H)=40H MOV R0,30H ;寄存器寻址直接寻址(30H)→R0 R0=38H MOV P0,R0 ;寄存器寻址寄存器寻址(R0 )→P0 P0=38H MOV 18H,#30H ;直接寻址立即数寻址30H→18H (18H)=30H MOV A,@R0 ;寄存器寻址寄存器间接寻址((R0)) →A A=40H MOV P2,P1 ;寄存器寻址寄存器寻址(P1)→P2 P2=0F0H 最后结果:(R0)=38H,(A)=40H,(P0)=38H,(P1)=(P2)=0F0H,(DPTR)=3848H,(18H)=30H,(30H)=38H,(38H)=40H,(40H)=40H,(48H)=38H 注意:→左边是内容,右边是单元 9. 写出下列程序段的执行结果: ⑴.设:(A)=56H,(R5)=67H, 问执行下列指令后,A,R5及PSW中CY、AC、OV、P标志的内容如何? 执行指令:ADD A,R5 DA A 答:A=23H R5=67H CY=1 AC=1 OV=0 P=1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