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燃料及其利用知识点题型1

燃料及其利用知识点题型1

燃料及其利用知识点题型1
燃料及其利用知识点题型1

燃料及其利用知识点题型1

一、燃料及其利用选择题

1.下列混合气体,点燃时可能发生爆炸的是

①氢气和空气②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③氦气和氧气④天然气和氧气( )

A.①②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

①氢气具有可燃性,与空气混合遇到明火可能发生爆炸。

②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遇到明火不会发生爆炸。

③氧气能支持燃烧,氦气不具有可燃性,遇到明火不会发生爆炸。

④天然气具有可燃性,与空气混合遇到明火可能发生爆炸。

故①④点燃时可能发生爆炸。

故选D。

2.某同学利用下图所示装置探究燃烧的条件(热水温度远高于白磷着火点)。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图①烧杯中水的温度应与②中相同

B.图②中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

C.①和③对比可以得出燃烧条件之一是“可燃物必须与氧气接触”

D.②和③对比可以得出燃烧条件之一是“可燃物的温度必须达到着火点”

【答案】C

【解析】

A、本实验中②为对照组,①②要形成对照,所以①烧杯中水的温度应与②中相同,缺少了可燃物燃烧需要的氧气,不能燃烧,故正确;

B、②中白磷在热水中,试管内有氧气,既有氧气的参与,也达到了着火点,会燃烧,产生大量白烟,故正确;

C、①中水为热水,但无氧气,不能燃烧,③中白磷有氧气,但冷水温度低,达不到着火点,不能燃烧,①和③对比不能得出燃烧的条件,故错误;

D、②中白磷在热水中,试管内有氧气,既有氧气的参与,也达到了着火点,会燃烧;③中白磷有氧气,但冷水温度低,达不到着火点,不能燃烧,故②和③对比可以得出燃烧的条件之一:可燃物的温度必须达到着火点,故正确。

点睛:

物质燃烧需要三个条件: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因此,只要破坏燃烧的条件,就可以实现灭火。

3.通常所说的“瘦肉精”(化学式为C12H18Cl2N2O)曾经作为药物用于治疗支气管哮喘,后由于其副作用太大而遭禁用.“瘦肉精”属于()

A.混合物B.单质C.氧化物D.有机物

【答案】D

【解析】

A、根据题意,通常所说的“瘦肉精”的化学式为C12H18Cl2N2O,属于纯净物;故选项错误.

B、由瘦肉精的化学式为C12H18Cl2N2O,可知该物质是由

C、H、Cl、N、O五种元素组成的,属于化合物;故选项错误.

C、氧化物有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由瘦肉精化学式可知该物质是由C、H、Cl、N、O五种元素组成的,故不是氧化物;故选项错误.

D、由瘦肉精的化学式为C12H18Cl2N2O可知,该物质是由C、H、Cl、N、O五种元素组成的,是含C元素的化合物,故属于有机物;故选项正确.

4.人们在工作、生活中的下列做法不安全的是()

A.液化石油气泄露时,立即关闭气瓶阀门并开窗通风

B.霉变的花生先用水漂洗,再煮熟后食用

C.酒精灯内的酒精洒出燃烧时,立即用湿抹布盖灭

D.燃放烟花爆竹时远离人群和可燃物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A、液化石油气泄露的处理方法:立即关闭气瓶阀门并开窗通风,不能使用电,正确;B、霉变的花生有致癌物,不能食用,做法不安全,错误;C、酒精灯引起火灾的处理方法:立即用湿抹布盖灭;正确;D、燃放烟花爆竹时远离人群和可燃物,防止伤人和引起火灾.正确。

考点:考查化学工作、生活中的应用正误判断的知识。

5.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相同点是()

A.组成元素相同B.分子结构相同

C.化学性质相同D.碳元素的化合价相同

【答案】A

【解析】

【详解】

A、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都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组成元素相同,故选项说法正确。

B、1个一氧化碳分子比1个二氧化碳分子少一个氧原子,它们分子的结构不同,故选项说法错误。

C、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不同,如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还原性,二氧化碳不能燃烧,故选项说法错误。

D、一氧化碳与二氧化碳中元素均显﹣2价,由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一氧化碳中碳元素显+2价,二氧化碳中碳元素显+4价,碳元素的化合价不同,故选项说法错误。【点睛】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利用化合价的原则计算指定元素的化合价的方法即可正确解答本题.

6.2019年4月15日傍晚,巴黎圣母院失火,文化损失惨重令人痛心。日常生活中的下列灭火方法不正确的是

A.电器着火直接用水灭火B.图书档案着火用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C.锅内的油着火用锅盖盖灭D.酒精洒出着火用湿抹布盖灭

【答案】A

【解析】

【详解】

A、对于电器火灾是不能直接用流水扑救的,易触电,不安全;故错误;

B、根据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可以用来扑灭图书,档案贵重设备、精密仪器等火灾,资料室失火,用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故正确;

C、锅中油起火时立即盖上锅盖,采用了隔绝氧气或空气方法灭火;故正确;

D、洒在桌上的酒精着火时,立即用湿抹布盖灭,采用了隔绝氧气或空气方法灭火;故正确;

故选:A。

7.下列灭火方法中,与“熄灭酒精灯”的灭火原理完全相同的是()

A.纺织物着火时用水喷淋

B.用锅盖盖灭着火的油锅

C.用液态二氧化碳扑灭古籍着火

D.森林着火时砍掉旁边的树木形成隔离带

【答案】B

【解析】

【分析】

“熄灭酒精灯”是用灯帽盖灭,即隔绝氧气或空气达到灭火的目的。

【详解】

A、纺织物着火时用水喷淋,是利用的是降低温度到着火点以下的方法,不符合题意;

B、用锅盖盖灭着火的油锅,是隔绝氧气或空气达到灭火的目的,符合题意;

C、用液态二氧化碳扑灭古籍着火,是隔绝空气和降低可燃物的温度到着火点以下,不符合题意;

D、扑灭森林火灾时,将大火蔓延路线前的一片树木砍掉,利用的是移走可燃物的方法,不符合题意。故选B。

【点睛】

扑灭森林火灾时,将大火蔓延路线前的一片树木砍掉,利用的是移走可燃物的方法;用锅盖盖灭着火的油锅,是隔绝氧气或空气达到灭火的目的。

8.要除去二氧化碳中混有的一氧化碳,可把混合气体通过()

A.炽热的炭层B.灼热的氧化铜

C.澄清石灰水D.水

【答案】B

【解析】

【详解】

A.二氧化碳能与炽热的炭层反应生成一氧化碳,反而会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所采取的方法错误。故不符合题意;

B.一氧化碳能与灼热的氧化铜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铜,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所采取的方法正确。故符合题意;

C.二氧化碳能与澄清的石灰水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一氧化碳不与石灰水反应,反而会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所采取的方法错误。故不符合题意;

D.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一氧化碳难溶于水,不能除去杂质,不符合除杂原则,所采取的方法错误。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睛】

物质的分离与除杂是中考的重点,也是难点,解决除杂问题时,抓住除杂质的必需条件(加入的试剂只与杂质反应,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9.关于燃料及其利用的相关知识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的同时伴随着能量变化

B.将煤粉制成蜂窝煤,能增大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C.堆放杂物的纸箱着火用水浇灭,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D.石油不充分燃烧会生成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

【答案】C

【解析】

A、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的同时伴随着能量变化,常表现出热量的变化,正确;

B、将煤粉制成蜂窝煤,能增大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利于煤的充分燃烧,正确;

C、堆放杂物的纸箱着火用水浇灭,利用水气化吸热使纸箱温度降至着火点以下的原理,不是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错误;

D、石油不充分燃烧,会生成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正确。故选C。点睛:促进可燃物燃烧的方法有: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或增大氧气的浓度。

10.在露营篝火晚会上,小东发现篝火的木柴堆积密集,火焰很小,于是将木柴架空,主要目的是

A.方便添加木柴B.升高木柴的着火点

C.增大氧气的浓度D.增大木柴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木柴架空,可以使更多的氧气和木柴接触。应该根据燃烧的条件进行分析。

【详解】

A、添加木柴,在上也可添加,不符合题意;

B、着火点是不可变化的,不符合题意;

C、氧气的浓度没有提升,还是空气中的浓度,不符合题意;

D、增大木柴与空气的接触面积,符合题意。故选D。

11.2018年11月8日,美国加州发生特大型山火,历时半月才将其基本扑灭。下列关于森林火灾应急处理措施或原因不合理的是( )

A.砍掉或清理大火面前的干枯树枝、树叶等可燃物,达到隔离可燃物的目的

B.用大量沙子灭火,达到隔绝空气的目的

C.紧急疏散火灾周围地区的人群及贵重物品,达到减少损失的目的

D.飞机播撒干冰,达到降低可燃物着火点的目的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灭火的原理:(1)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2)隔绝氧气或空气,(3)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解答。

【详解】

A、砍掉或清理大火面前的干枯树枝、树叶等可燃物,可以使可燃物与火源隔离,从而达到灭火的目的,正确;

B、用大量沙子覆盖灭火,达到隔绝空气的目的,正确;

C、森林火灾时紧急疏散火灾周围地区的人群及贵重物品,达到减少损失的目的,正确;

D、可燃物的着火点不能降低,故错误。故选D。

12.吴宇森主导的电影《赤壁》中有这样的一个场面:吴蜀联军在船上装满枯枝浇足油,借着东南风向曹军驶去,接近曹军时点燃船上枯枝弃船而走.火借风势,火船宛如火龙一样冲向连在一起的曹军木船.一眨眼,曹军水寨已经烧成一片火海.下列关于火海形成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

A.东南风降低了木船的着火点

B.枯枝和油为燃烧提供了充足的可燃物

C.东南风为木船燃烧提供了充足的氧气

D.相连的曹军木船没有及时隔离

【答案】A

【解析】

【详解】

A、物质的着火点是不变的,所以A错误;

B、木船燃烧必须有充足的可燃物,船上的枯枝和油都是可燃物,所以B正确;

C、东南风加大了空气的流动,增大了单位时间内氧气的浓度,致使木船越烧越旺,所以C 正确;

D、因为木船连在一起,一旦起火,没法及时隔离,造成全部起火。

故选:A。

13.将两支燃着的蜡烛罩上玻璃杯,可观察到高的蜡烛先熄灭,且杯内壁变黑,由此可以得到启发:从失火的高层楼房逃生,应选择的正确方法是()

A.用干毛巾捂住口鼻,往楼下冲B.尽量往楼顶跑

C.尽量贴近地面爬行撤离D.若得不到及时救援,可跳楼

【答案】C

【解析】

【详解】

A、湿毛巾捂住口鼻可以滤出有害气体,但是不能直接往楼下冲,看火势而定,选项说法不正确;故不符合题意;

B、楼房失火产生的二氧化碳受热密度变小,二氧化碳会上升,不能向楼顶跑,选项说法不正确;故不符合题意;

C、二氧化碳受热密度变小会上升,从着火燃烧的高层楼房逃生时,尽量贴近地面爬行撤离,选项说法正确;故符合题意;

D、因为是高层着火,跳楼会造成身体伤害,选项说法不正确;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睛】

人的生命是可贵的,学会火场逃生的技巧是保障生命安全的重要途径之一,要了解燃烧和灭火和知识,了解火灾致死的原因,理解逃生技巧运用的原理。

14.下列处理事故的方法不正确的是

A.油锅着火用水浇

B.电器着火应先切断电源,再用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

C.厨房煤气管道漏气,立即关闭阀门并开窗通风

D.扑灭森林火灾的有效方法之一是将大火蔓延路线前的一片树木砍掉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A、油锅着火要用锅盖盖灭,错误;B、电器着火应先切断电源,再用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正确; C、厨房煤气管道泄气,立即关闭阀门并开窗通风,正确;D、扑灭森林火灾的有效方法之一是将大火蔓延路线其前的一片树木砍掉,正确。故选A

考点:灭火原理。

15.如图所示的实验可用于探究燃烧的条件(白磷着火点为4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能验证燃烧需要氧气的是实验①②

B.对比实验③④说明燃烧的温度需要达到着火点

C.省略实验①也能探究燃烧的条件

D.实验④中现象为白磷燃烧,发出黄色火焰,生成五氧化二磷

【答案】C

【解析】

【详解】

A. 能验证燃烧需要氧气的是实验③④,①②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故错误;

B. 对比实验③④说明燃烧需要氧气,故错误;

C. 实验②和④证明燃烧需要温度到达可燃物的着火点,③④说明燃烧需要氧气,省略实验①也强探究燃烧的条件,故正确;

D. 实验④中生成五氧化二磷是实验结论,不是实验现象,故错误;

故选C。

16.“绿色化学”的特点之一是“零排放”.在一定条件下,二氧化碳和氢气可以按照不同比例反应,生成下列有机物.其中二氧化碳和氢气反应,只生成一种产物就能实现“零排放”,该产物化学式是()

A.CH4O B.CH2O2C.C2H6O D.C2H4O2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二氧化碳和氢气反应,只生成一种产物”可判断所生成的有机物中C、O元素的原子个数比应与CO2中C、O元素的原子个数相同为1:2;根据所生成有机物中C、O元素的原子个数比,判断四个选项中符合此特点的化学式即该物质的化学式。

【详解】

A、根据化学式CH4O,可知该物质中C、O元素的原子个数比为1:1,不符合所生成有机物的特点,不符合题意;

B、根据化学式CH2O2,可知该物质中

C、O元素的原子个数比为1:2,符合所生成有机物的特点,符合题意;

C、根据化学式C2H5OH,可知该物质中C、O元素的原子个数比为2:1,不符合所生成有机物的特点,不符合题意;

D、根据化学式C2H4O2,可知该物质中C、O元素的原子个数比为2:2=1:1,不符合所生成有机物的特点,不符合题意。故选B。

17.下列关于燃料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石油是纯净物

B.煤、石油、天然气和酒精都是化石燃料

C.煤和石油的燃烧会造成空气污染

D.只有通过燃料的燃烧才能获得热能

【答案】C

【解析】A、石油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属于混合物,错误;B、煤、石油、天然气属于化石燃料,酒精不属于化石燃料,错误;C、煤、石油等化石燃料的燃烧能生成大量的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会造成空气污染,正确;D、燃烧、摩擦等都可以产生热能,所以说只有通过燃料的燃烧才能得到热能是错误的,错误。故选C。

18.每年5月12日是我国的“防灾减灾日”,以下有关火灾现场处理方法错误的是()A.身上着火不可乱跑,要就地打滚使火熄灭

B.用水浇湿毛巾或衣物,捂住口鼻,低姿行走到安全通道

C.人员被火势围困在高层建筑时使用楼内电梯撤退

D.逃生路线被火封住,应退回室内,关闭门窗,向门窗浇水,发出求救信号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A、身上着火如果乱跑则会加速空气的流动,提供更充足的氧气,而使火势更旺,所以身上着火不可乱跑,要就地打滚使火熄灭,选项A正确;

B、发生火灾后,生成的高温二氧化碳和有毒的气体,这些气体的密度小,会浮在房间的上部,人若直立行走,会吸入更多有毒气体或因缺氧而发生危险,所以用水浇湿毛巾或衣物,捂住口鼻,低姿行走到安全通道是正确的做法,选项B正确;

C、火灾可能引起停电,住宅楼有电梯的,乘电梯撤离是错误的做法,选项C错误;

D、逃生路线被火封住,应退回室内,关闭门窗,向门窗浇水,可以减少空气对流,而浇水可以降温,可以达到暂时自我保护的目的,选项D正确。故选C。

19.目前,许多烧烤店都改用机制炭作燃料,引燃机制炭可以使用固体酒精,盖灭机制炭可以使用炭灰,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酒精的燃烧是为了升高温度

B.炭灰可以隔绝空气而使机制炭熄灭

C.酒精的燃烧会升高机制炭的着火点

D.机制炭做成空心可以增大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A、酒精的燃烧是为了升高温度达到木炭的着火点,正确;B、炭灰可以隔绝空气而使机制炭熄灭,正确;C、酒精的燃烧是为了升高温度达到木炭的着火点,机制炭的着火点不能改变,错误;D、机制炭做成空心可以增大与空气的接触面积,燃烧更充分,正确。故选C

考点:燃烧与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20.化学影响着我们的生活、生产及健康状况。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硝酸铵可用作复合肥

B.研制、使用可降解塑料有助于解决白色污染问题

C.农药和化肥的过度施用会对土壤和水体造成污染,破坏生态平衡

D.煤的直接燃烧会产生二氧化硫和氮的氧化物,可能导致酸雨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A、复合肥是指氮、磷、钾三种营养元素中至少含两种的化学肥料,硝酸铵只有营养元素氮元素,不属于复合肥,错误;

B、塑料制品丢弃以后产生造成表白色污染.研制、使用可降解塑料有助于解决白色污染问题,正确;

C、在农业上要合理使用农药、化肥,过度使用会对土壤、水体造成污染,破坏生态平衡,正确;

D、煤的直接燃烧会产生二氧化硫和氮的氧化物,二氧化硫和氮的氧化物能与水发生一系列反应生成酸,可能导致酸雨,正确。故选A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知识点和习题

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 考点1 燃烧的条件 1、燃烧: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2、燃烧的条件(高频考点) (1)可燃物; (2)与氧气(或空气)接触; (3)温度达到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也叫着火点)。 注意:燃烧必须同时满足三个条件,有的燃烧不一定需要氧气,如: 2Mg + CO22MgO + C 3、探究燃烧的条件 考点2 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1、原理:破坏燃烧的条件,使燃烧反应停止。 2、灭火的方法(高频考点) (1)清除或使可燃物跟其他物品隔离。 (2)隔绝氧气(或空气)。 (3)使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 注意:(1)破坏燃烧的三个条件中的任何一个,就可达到灭火的目的。 (2)着火点是物质固有属性。灭火只能降低温度,不能降低着火点。 泡沫灭火器干粉灭火器液态二氧化碳灭火 器 灭火原理隔绝氧气隔绝氧气降温和隔绝氧气 适用围扑灭木材、棉布等燃烧引 起的失火 扑灭一般的失火外,还可以扑灭 电器、油、气等燃烧引起的失火 扑灭图书、档案、贵 重设备、精密仪器等 处的失火 4、火灾自救措施(高频考点) (2)如果被困在火灾区,要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弯下身子跑出火灾区。 (3)若是燃气炉灶失火,应迅速关闭燃气阀门,再灭火。 (4)电器或线路失火,要先切断电源,再灭火。 (5)救火时,不要贸然开门窗,以免空气对流加速火势蔓延。 实例灭火方法灭火原理 油锅着火锅盖盖灭让油与空气隔绝 熄灭酒精灯灯帽盖灭隔绝氧气 酒精洒到桌面上燃烧用湿抹布盖灭隔绝氧气,使温度降低到着 火点以下 森林火灾设置隔离带隔离可燃物 电线着火先关电闸,后用二氧化碳灭 火器扑灭 隔绝氧气,使温度降低到着 火点以下 图书馆档案着火用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隔绝氧气,使温度降低到着 火点以下 天干物燥,容易引发火灾用高压水枪灭火使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1、爆炸:可燃物在有限的空间急剧地燃烧,就会在短时间聚集大量的热,使气体的体积迅

集合-基础知识点汇总与练习-复习版

集合知识点总结 一、集合的概念 教学目标:理解集合、子集的概念,能利用集合中元素的性质解决问 题,掌握集合问题的常规处理方法. 教学重点:集合中元素的3个性质,集合的3种表示方法,集合语言、集合思想的运用.: 一)主要知识: 1.集合、子集、空集的概念; 2.集合中元素的3个性质,集合的3 种表示方法; 3. 若有限集A有n个元素,则A的子集有2n个,真子集有2n 1,非空子集有2n 1个,非空真子集有2n 2个. 二、集合的运算 教学目标:理解交集、并集、全集、补集的概念,掌握集合的运算性 质,能利用数轴或文氏图进行集合的运算,进一步掌握 集合问题的常规处理方法. 教学重点:交集、并集、补集的求法,集合语言、集合思想的运用. 一)主要知识: 1. 交集、并集、全集、补集的概念; 2. AI B A A B,AUB A A B; 3. C U AI C U B C U (AUB),C U AUC U B C U(AI B). 二)主要方法: 1. 求交集、并集、补集,要充分发挥数轴或文氏图的作用;

2.含参数的问题,要有讨论的意识,分类讨论时要防止在空集上出 问题; 3.集合的化简是实施运算的前提,等价转化常是顺利解题的关键. 考点要点总结与归纳 一、集合有关概念 1. 集合的概念:能够确切指定的一些对象的全体。 2. 集合是由元素组成的 集合通常用大写字母A、B、C,…表示,元素常用小写字母a b、c, …表示。 3. 集合中元素的性质: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 (1)确定性:一个元素要么属于这个集合,要么不属于这个集 合,绝无模棱两可的情况。如:世界上最高的山 (2)互异性:集合中的元素是互不相同的个体,相同的元素只能 出现一次。如:由HAPPY 的字母组成的集合{H,A,P,Y} ( 3)无 序性:集合中的元素在描述时没有固定的先后顺序。 女口:{a,b,c}和{a,c,b}是表示同一个集合 4. 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1)元素a是集合A中的元素,记做a€ A,读作“ a属于集合A”; (2)元素a不是集合A中的元素,记做a?A,读作“a不属于集合A”。 5. 集合的表示方法:自然语言法, 列举法,描述法,图示法。 ( 1)自然语言法:用文字叙述的形式描述集合。如大于等于2 且小于等于8 的偶数

数列知识点总结及题型归纳

数列 一、数列的概念 (1)数列定义:按一定次序排列的一列数叫做数列; 数列中的每个数都叫这个数列的项。记作n a ,在数列第一个位置的项叫第1项(或首项),在第二个位 置的叫第2项,……,序号为n 的项叫第n 项(也叫通项)记作n a ; 数列的一般形式:1a ,2a ,3a ,……,n a ,……,简记作 {}n a 。 例:判断下列各组元素能否构成数列 (1)a, -3, -1, 1, b, 5, 7, 9; (2)2010年各省参加高考的考生人数。 (2)通项公式的定义:如果数列}{n a 的第n 项与n 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一个公式表示,那么这个公式就 叫这个数列的通项公式。 例如:①:1 ,2 ,3 ,4, 5 ,… ②:5 14131211 ,,,,… 数列①的通项公式是n a = n (n ≤7,n N +∈), 数列②的通项公式是n a = 1 n (n N +∈)。 说明: ① {}n a 表示数列,n a 表示数列中的第n 项,n a = ()f n 表示数列的通项公式; ② 同一个数列的通项公式的形式不一定唯一。例如,n a = (1)n -=1,21 ()1,2n k k Z n k -=-?∈? +=?; ③不是每个数列都有通项公式。例如,1,1.4,1.41,1.414,…… (3)数列的函数特征与图象表示: 序号:1 2 3 4 5 6 项 :4 5 6 7 8 9 上面每一项序号与这一项的对应关系可看成是一个序号集合到另一个数集的映射。从函数观点看,数列 实质上是定义域为正整数集N +(或它的有限子集)的函数()f n 当自变量n 从1开始依次取值时对应的一系列函数值 (1),(2),(3),f f f ……,()f n ,…….通常用n a 来代替()f n ,其图象是一群孤立点。 例:画出数列12+=n a n 的图像. (4)数列分类:①按数列项数是有限还是无限分:有穷数列和无穷数列;②按数列项与项之间的大小关系分:单调数列(递增数列、递减数列)、常数列和摆动数列。 例:下列的数列,哪些是递增数列、递减数列、常数列、摆动数列? (1)1,2,3,4,5,6,… (2)10, 9, 8, 7, 6, 5, … (3) 1, 0, 1, 0, 1, 0, … (4)a, a, a, a, a,… (5)数列{n a }的前n 项和n S 与通项n a 的关系:1 1 (1)(2)n n n S n a S S n -=?=?-?≥ 例:已知数列}{n a 的前n 项和322+=n s n ,求数列}{n a 的通项公式

燃料及其利用-教案新人教版

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教案(新人教版) 第七单元课题一燃烧与灭火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了解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2、过程与方法 1)学习运用比较、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知识 2)学习运用主动探究的方法,设计实验 3)学习运用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利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问题,使学生对化学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2)增强日常生活中的防范灾害的意识,并注意采取安全措施。 教学重点: 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了解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进行知识迁移的能力。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多媒体 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 展示:各类图片体现燃烧与我们社会和生活的联系 展示:各类火灾的照片体现火灾带给人们的灾害 2、讲授新课 一、燃烧(板书) 设问:燃烧需要什么条件呢?

探究:燃烧的条件 思考1:烧杯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 不燃烧的现象,说燃烧需要 什么条件? 回答:白磷的着火点很低,只有40℃ 。C, 因此,烧杯上的白磷能被大烧杯中的热水加热到着火点的温度;而红磷的着火点在200 。C以上;仅靠热水的温度很难达到的。通过对比,说明燃烧需要达到着火点的温度 思考2:烧杯上的白磷燃烧而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说明燃烧还需要什么条件? 回答:热水可以使白磷达到着火点温度,但水中的白磷并不燃烧,、这是因为水隔绝了空气,说明燃烧还需要有氧气存在。 思考3:如果向水中的白磷通入氧气那又会怎样? 回 答:水中的白磷燃烧起来了 思考4:原来热水中不燃烧的白磷,在通入氧气后燃烧的事实,再次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小结:燃烧确实需要氧气。 通过以上实验总结: 1、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叫做燃烧

1.高考数学考点与题型全归纳——集合

第一章 集合与简易逻辑 第一节 集 合 ? 基础知识 1. 集合的有关概念 1.1.集合元素的三个特性:确定性、无序性、互异性. 1. 2.集合的三种表示方法:列举法、描述法、图示法. 1.3.元素与集合的两种关系:属于,记为∈;不属于,记为?. 1.4.五个特定的集合及其关系图: N *或N +表示正整数集,N 表示自然数集,Z 表示整数集,Q 表示有理数集,R 表示实数集. 2. 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2.1.子集:一般地,对于两个集合A ,B ,如果集合A 中任意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 中的元素,则称A 是B 的子集,记作A ?B(或B ?A). 2.2.真子集:如果集合A 是集合B 的子集,但集合B 中至少有一个元素不属于A ,则称A 是B 的真子集,记作AB 或B A. A B ?? ???? A ? B ,A≠B.既要说明A 中任何一个元素都属于B ,也要说明B 中存在一个元素不属于A. 2.3.集合相等:如果A ?B ,并且B ?A ,则A =B. 两集合相等:A =B ?? ??? ? A ? B ,A ?B.A 中任意一个元素都符合B 中元素的特性,B 中任意一个元素也符合A 中元素的特性. 2.4.空集: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空集是任何集合A 的子集,是任何非空集合B 的真子集.记作?. ?∈{?},??{?},0??,0?{?},0∈{0},??{0}.

3. 集合间的基本运算 (1)交集:一般地,由属于集合A 且属于集合B 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称为A 与B 的交集,记作A∩B ,即A∩B ={x|x ∈A ,且x ∈B}. (2)并集:一般地,由所有属于集合A 或属于集合B 的元素组成的集合,称为A 与B 的并集,记作A ∪B ,即A ∪B ={x|x ∈A ,或x ∈B}. (3)补集:对于一个集合A ,由全集U 中不属于集合A 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称为集合A 相对于全集U 的补集,简称为集合A 的补集,记作?U A ,即?U A ={x |x ∈U ,且x ?A }. 求集合A 的补集的前提是“A 是全集U 的子集”,集合A 其实是给定的条件.从全集U 中取出集合A 的全部元素,剩下的元素构成的集合即为?U A . ? 常用结论 (1)子集的性质:A ?A ,??A ,A ∩B ?A ,A ∩B ?B . (2)交集的性质:A ∩A =A ,A ∩?=?,A ∩B =B ∩A . (3)并集的性质:A ∪B =B ∪A ,A ∪B ?A ,A ∪B ?B ,A ∪A =A ,A ∪?=?∪A =A . (4)补集的性质:A ∪?U A =U ,A ∩?U A =?,?U (?U A )=A ,?A A =?,?A ?=A . (5)含有n 个元素的集合共有2n 个子集,其中有2n -1个真子集,2n -1个非空子集. (6)等价关系:A ∩B =A ?A ?B ;A ∪B =A ?A ?B . 考点一 集合的基本概念 [典例] 1. (2017·全国卷Ⅲ)已知集合A ={(x ,y )|x 2+y 2=1},B ={(x ,y )|y =x },则A ∩B 中元素的个数为( ) A .3 B .2 C .1 D .0 2. 已知a ,b ∈R ,若? ?? ? ??a ,b a ,1={a 2,a +b,0},则a 2 019+b 2 019的值为( ) A .1 B .0 C .-1 D .±1 [解析] (1)因为A 表示圆x 2+y 2=1上的点的集合,B 表示直线y =x 上的点的集合,直线y =x 与圆x 2+y 2=1有两个交点,所以A ∩B 中元素的个数为2. (2)由已知得a ≠0,则b a =0,所以 b =0,于是a 2=1,即a =1或a =-1.又根据集合中元素的互异性可 知a =1应舍去,因此a =-1,故a 2 019+b 2 019=(-1)2 019+02 019=-1. [答案] (1)B (2)C [提醒] 集合中元素的互异性常常容易忽略,求解问题时要特别注意. [题组训练]

燃料与燃烧知识点归纳

第六章 燃烧与燃料 第一节 燃烧与灭火 一.燃烧的条件(重点) 1.燃烧:是可燃物跟氧气发生的剧烈的发光、发热的氧化反应。 (1)燃烧的现象:发光、发热,反应剧烈。 (2)燃烧的反应类型:氧化反应,不一定是化合反应。 (3)燃烧的反应物:常见的燃烧都是可燃物跟氧气发生反应,但是,不是所有的燃烧都一定有氧气参加。例如,镁就能在二氧化碳中燃烧:2Mg+CO 2点燃C+2MgO ;钠能在氯气中燃烧:2Na +Cl 2点燃2NaCl (4)燃烧的反应条件:点燃 (5)燃烧的分类及燃烧的产物 注意: ① “完全燃烧”和“不完全燃烧”又叫“充分燃烧”和“不充分燃烧” ② 要掌握含C 、H 、O 等元素的燃料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2.燃烧的条件: ①物质具有可燃性 ②可燃物要与氧气接触; ③可燃物的温度达到其自身的着火点(即可燃物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 燃烧必须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才能发生燃烧的现象。 二.灭火的原理: ①.移走可燃物可燃物 ②.隔绝氧气 ③.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1.灭火原理实质就是破坏物质燃烧的条件,三者破坏其一即可灭火。 2.几种常见的灭火方法: (1) 移走可燃物可燃物:森林火灾开辟隔离带,管道煤气着火先关掉阀门,釜底抽薪等; (2)隔绝氧气:酒精灯用等冒盖灭,油锅着火用用锅盖盖灭,向着火的木柴上覆盖沙子,少量酒精燃烧用湿抹布盖灭等; (3)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用水等大量的冷却剂灭火,用嘴将灯吹熄, (4)用灭火器灭火:①泡沫灭火器:可用于扑灭木材、棉布等燃烧而引起的一般火灾,不能用于扑灭电器火灾;②干粉灭火器:除了用来扑灭一般火灾外,还用于扑灭电器、油、气等燃烧引起的火灾;③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用于扑灭图书档案、贵重设备、精密仪器的火灾。 3.二氧化碳与灭火 (1)原理: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且密度比空气大。 (2)灭火器主要是用二氧化碳灭火,二氧化碳不能扑灭所有的火灾:如镁带燃烧就不能用二氧化碳扑灭。 4火灾处置、自救 (1)火警电话:119 (2)电器、管道煤气、天然气着火,首先要关闭电源或气阀。 (3)楼层着火,人应用湿毛巾捂住口鼻,沿墙壁匍匐前进,脱离火灾区。 (4)室内火灾,不能打开门窗。空气流通会让火势更旺。 (5)森林火灾,应从逆风方向逃离。 三.促进可燃物燃烧的方法: 1.增大氧气的浓度:木炭燃烧:C+O 2(氧气充足)点燃 CO 2 ;2C+O 2(氧气不足)点燃 2CO ;给锅炉鼓风,增加空气供给量。 2.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煤制成蜂窝煤、粉成煤粉;柴油机把柴油喷成雾状燃烧等。 四.爆炸及易燃物、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1.爆炸:可燃物在有限的空间内迅速发生反应,瞬间放出大量的热;气体的体积急剧膨胀,就产生了爆炸。 2.易发生爆炸的物质:可燃性气体、粉尘。 3.爆炸的条件:与氧气或空气充分接触;遇到高温、明火或撞击。 4.爆炸极限:可燃气体与空气形成混合气体,遇明火发生爆炸的浓度范围(即可燃气体占混合气体的体积分数范围)。可燃性气体浓度低到不能发生爆炸的限度,称为爆炸下限;可燃性气体浓度高到不能发生爆炸的限度,叫爆炸上限。 5.与燃烧、爆炸有关的消防标识 五.燃烧、缓慢氧化、自燃、爆炸之间的关系 燃 烧 爆 炸 缓慢氧化 自 然 概念 可燃物跟氧气发生的剧烈的发光、发热的氧化反应 在有限的空间内发生的急速燃烧 缓慢进行的氧化反应 由缓慢氧化引起的自发的燃烧 温度 达到了着火点 达到了着火点 没有达到着火点 达到了着火点 现象 发热、发光 发热、发光 只放热、不发光 发热、发光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知识总结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知识总结 课题1 燃烧和灭火 一、燃烧的条件 1.燃烧的概念:通常情况下,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叫做燃烧。 2.燃烧的条件 (1)探究燃烧的条件 (2)燃烧需同时满足三个条件 ①可燃物; ②氧气(或空气) ; ③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也叫着火点)。 二、灭火的原理与方法 1.原理:破坏燃烧条件中的任何一个都能达到灭火的目的。

2.灭火方法 (1)清除或隔离可燃物; (2)隔绝氧气或( 空气); (3)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三、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1.气体的爆炸极限:可燃性气体在空气中达到一定含量时,遇到火源就会发生爆炸,这个能发生爆炸的含量范围,称为爆炸极限。 2.一些与燃烧爆炸有关的图标 课题2 燃料的合理利用与开发 一、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1.化学反应在生成新物质的同时,还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2.能量的变化通常表现为热量的变化,有些反应放出热量,如氧化钙与水的反应、镁与盐酸反应等;有些反应吸收热量,如碳与二氧化碳的反应。 二、化石燃料的利用 1.煤 主要含 C 元素,此外还含有H元素和少量的N、S、O等元素以及无机矿物质。

2.石油 主要含C、H 元素(还含少量S、O、N等元素)的混合物。 3.天然气 (1)组成:主要由C、H元素组成的气态碳氢化合物,主要成分是甲烷。 (2)物理性质 (3)化学性质 三、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 1.化石燃料燃烧造成的空气污染 2.酸雨的形成及危害 (1)形成:化石燃料燃烧时会排放出NO2、SO2等污染物,这些气体溶于雨水,形成酸雨。

(完整版)集合知识点点总结

集合概念 一:集合有关概念 1.集合的含义:集合为一些确定的、不同的东西的全体,人们能意识到这些东西, 并且能判断一个给定的东西是否属于这个整体。 2.一般的研究对象统称为元素,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叫集合,简称为集。 3.集合的中元素的三个特性: (1)元素的确定性:集合确定,则一元素是否属于这个集合是确定的:属于或不属于。 例:世界上最高的山、中国古代四大美女、教室里面所有的人…… (2)元素的互异性:一个给定集合中的元素是唯一的,不可重复的。 例:由HAPPY的字母组成的集合{H,A,P,Y} (3)元素的无序性:集合中元素的位置是可以改变的,并且改变位置不影响集合 例:{a,b,c}和{a,c,b}是表示同一个集合 3.集合的表示:{…} 如:{我校的篮球队员},{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1)用大写字母表示集合:A={我校的篮球队员},B={1,2,3,4,5} (2)集合的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 1)列举法:将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 {a,b,c……} 2)描述法:将集合中元素的公共属性描述出来,写在大括号内表示集合。 {x∈R| x-3>2} ,{x| x-3>2} ①语言描述法:例:{不是直角三角形的三角形} 4、集合的分类: (1)有限集:含有有限个元素的集合 (2)无限集:含有无限个元素的集合 (3)空集: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例:{x|x2=-5} 5、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1)元素在集合里,则元素属于集合,即:a∈A (2)元素不在集合里,则元素不属于集合,即:a A 注意:常用数集及其记法: 非负整数集(即自然数集)记作:N 正整数集 N*或 N+ 整数集Z 有理数集Q 实数集R 二、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1.“包含”关系—子集 (1)定义:如果集合A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的元素,我们说这两个集合有 A?(或B?A) 包含关系,称集合A是集合B的子集。记作:B A?有两种可能(1)A是B的一部分,; 注意:B (2)A与B是同一集合。 ?/B或B?/A 反之: 集合A不包含于集合B,或集合B不包含集合A,记作A 2.“相等”关系:A=B (5≥5,且5≤5,则5=5) 实例:设 A={x|x2-1=0} B={-1,1} “元素相同则两集合相等” 即:①任何一个集合是它本身的子集。A?A ②真子集:如果A?B,且A≠B那就说集合A是集合B的真子集,记作A B(或B A) 或若集合A?B,存在x∈B且x A,则称集合A是集合B的真子集。 ③如果 A?B, B?C ,那么 A?C ④如果A?B 同时 B?A 那么A=B 3. 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叫做空集,记为Φ 规定: 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空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

高中数学集合基础知识及题型归纳复习

集合基础知识及题型归纳总结 1、集合概念与特征: 例:1.下列各项中,不可以组成集合的是( ) A .所有的正数 B .等于2的数 C .接近于0的数 D .不等于0的偶数 例:下列命题正确的有( ) (1)很小的实数可以构成集合; (2)集合{}1|2-=x y y 与集合(){} 1|,2-=x y y x 是同一个集合; (3)36 11,,,,0.5242 -这些数组成的集合有5个元素; (4)集合(){}R y x xy y x ∈≤,,0|,是指第二和第四象限内的点集。 A .0个 B .1个 C .2个 D .3个 2、元素与集合、集合与集合间的关系 元素集合的关系:∈?或 集合与集合的关系=?或 例:下列式子中,正确的是( ) A .R R ∈+ B .{}Z x x x Z ∈≤?-,0| C .空集是任何集合的真子集 D .{}φφ∈ 3、集合的子集:(必须会写出一个集合的所有子集) 例:若集合}8,7,6{=A ,则满足A B A =?的集合B 的个数是 4、集合的运算:(交集、并集、补集) 例1:已知全集}{5,4,3,2,1,0=U ,集合}{5,3,0=M ,}{5,4,1=N ,则=N C M U I 例2:已知 {}{}=|3217,|2A x x B x x -<-≤=< (1)求A ∩B ; (2)求(C U A )∪B 例3:已知{25}A x x =-≤≤,{121}B x m x m =+≤≤-,B A ?,求m 的取值范围 例4:某班有学生55人,其中体育爱好者43人,音乐爱好者34人,还有4人既不爱好体育也不爱好音乐,则该班既爱好体育又爱好音乐的人数为 人 例5:方程组? ??=-=+9122y x y x 的解集是( ) A .()5,4 B .()4,5- C .(){}4,5- D .(){}4,5-

第六单元-燃烧与燃料-知识点

第六单元燃烧与燃料 一、燃烧与灭火 1、燃烧 通常所说的燃烧是可燃物跟氧气发生的剧烈的发光、发热的氧化反应。 2、燃烧条件(缺一不可) ①物质具有可燃性。 ②可燃物与充足的O2接触。 ③可燃物温度达到自身着火点。 3、影响燃烧的因素 ①可燃物的性质。(不可变) ②可燃物与O2的接触面积。(可变) ③O2的浓度。(可变) 4、促燃方法 ①增大可燃物与O2的接触面积。 例:工厂锅炉煤加工成粉末状、家用煤加工成蜂窝煤 ②增大O2的浓度。(或加快空气流动) 例:烧锅炉时用鼓风机不断向炉鼓入空气、炼钢时不断向炉鼓入富O2空气 Fe在纯O2种剧烈燃烧,火星四射,而在空气中不能燃烧 5、爆炸 ①原因: 可燃物在有限空间急剧燃烧,会在短时间聚集大量热,使气体体积迅速膨胀而引起的。 ②分类: 注意: 锅炉的爆炸是因为炉循环不畅通,使热量聚积,导致气体膨胀,达到锅炉无法承受的高压,最后产生爆炸。属于物理变化引起的。 6、灭火原理(一条即可) ①移除可燃物。 例:森林失火,要迅速在距离火场不远处伐木,以形成隔离带 ②降低温度到可燃物着火点以下。 例:高压水枪喷水灭火 ③隔绝空气(或O2)。 例:油锅起火用锅盖盖灭、酒精灯火焰用灯帽盖灭、灭火器灭火 注意:油锅起火还可以立刻向其中加菜。

二、能源利用 1、化石燃料 (1)种类: 煤、石油、天然气 (2)形成: 化石燃料是由远古时代的生物遗体堆积起来,并被岩石层、泥浆层埋入地下后,经几亿年的时间,在地球部的热量和压力的作用下,经过一系列复杂变化而形成的。 (3)重要性: 三种化石燃料是当今世界上能源的三大支柱。 ①煤是黑色的“金子”,有“工业的粮食”之称。 ②石油是“工业的血液”。 ③天然气是“洁净的气体燃料”。 2、是有的分馏原理 根据石油中各成分的沸点不同,通过蒸馏,使沸点不同的各个成分先后蒸发出来。 注意: ①沸点低的先蒸发出来。②无新物质生成(都是原有的),属于物理变化。 3、化石燃料对环境的影响

【化学】燃料及其利用知识点(大全)经典

【化学】燃料及其利用知识点(大全)经典 一、燃料及其利用选择题 1.在露营篝火晚会上,小东发现篝火的木柴堆积密集,火焰很小,于是将木柴架空,主要目的是 A.方便添加木柴B.升高木柴的着火点 C.增大氧气的浓度D.增大木柴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木柴架空,可以使更多的氧气和木柴接触。应该根据燃烧的条件进行分析。 【详解】 A、添加木柴,在上也可添加,不符合题意; B、着火点是不可变化的,不符合题意; C、氧气的浓度没有提升,还是空气中的浓度,不符合题意; D、增大木柴与空气的接触面积,符合题意。故选D。 2.学习小组对燃烧条件探究作如下性改进,得出的结论不正确有是() A.图1中热水仅起到隔绝氧气的作用 B.图2可能会出现其中一支试管胶塞弹出 C.图3中有白磷的试管气球反应结束后会变得更瘪 D.实验说明可燃物燃烧必需接触氧气和温度达着火点 【答案】A 【解析】 【详解】 A、图1中热水不仅起到隔绝氧气的作用,还能升高白磷的温度达到白磷的着火点,选项错误; B、图2中a管中温度达到白磷的着火点燃烧生成固体五氧化二磷,同时消耗氧气,管内压强变小,塞子不会弹出;b管内温度低于红磷的着火点,红磷不燃烧。但由于管内温度升高,气体膨胀,塞子可能被弹出,选项正确; C、图3中有白磷的试管中温度达到白磷的着火点燃烧生成固体五氧化二磷,同时消耗氧气,管内压强变小低于管外大气压,大气压会把气球压得更瘪,选项正确; D、由图1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可知,置于空气中的白磷其温度达到了自身的着火点(40℃),而红磷的着火点高于60℃,所以可燃物燃烧必需接触氧气和温度达着火点,选项正确,故选A。

集合知识点总结

集合知识点总结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辅导讲义: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 1、集合:一定范围内某些确定的、不同的对象的全体构成一个集合。集合中的每一个对象称为该集合的元素。 集合的常用表示法:列举法、描述法。 集合元素的特征: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 2、子集:如果集合A 的任意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 的元素,那么集合A 称为集合B 的子集,记为 A ? B ,或B ?A ,读作“集合A 包含于集合B ”或“集合B 包含集合A ”。 即:若A a ∈则B a ∈,那么称集合A 称为集合B 的子集 注: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 3、真子集:如果A ?B ,并且B A ≠,那么集合A 成为集合B 的真子集,记为A ?B 或B ?A ,读作“A 真包含于B 或B 真包含A ”,如:}{}{b a a ,?。 4、补集:设A ?S ,由S 中不属于A 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称为S 的子集A 的补集,记为A C s ,读作“A 在S 中的补集”,即A C s =}{A x S x x ?∈且,|。 5、全集:如果集合S 包含我们所要研究的各个集合,这时S 可以看作一个全集。通常全集记作 U 。 6、交集:一般地,由所有属于集合A 且属于B 的元素构成的集合,称为A 与B 的交集,记作 B A ?(读作“A 交B ”),即:B A ?=}{B x A x x ∈∈且,|。 B A ?=A B ?,B A ?B B A A ???,。 7、并集:一般地,由所有属于集合A 或属于B 的元素构成的集合,称为A 与B 的并集,记作 B A ?(读作“A 并B ”),即:B A ?=}{B x A x x ∈∈或,|。 B A ?=A B ?,?A B A ?,?B B A ?。 8、元素与集合的关系:有属于和不属于两种,集合与集合间的关系,用包含、真包含

(完整版)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知识点及题型总结(可编辑修改word版)

x 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一、不等式 考点一、不等式的概念 不等式:用不等号表示不等关系的式子,叫做不等式。不等号包括 . 题型一 会判断不等式 下列代数式属于不等式的有 . ① -x≥5 ② 2x -y <0 ③ 2 + 5 ≥ 3 ④ -3<0 ⑤ x=3 ? x 2 + xy + y 2 ⑦ x≠5 ⑧ x 2 - 3x + 2>0 ⑨x + y ≥ 0 题型二 会列不等式 根据下列要求列出不等式 ①.a ②.m 的 5 倍不大于 3 可表示为 . ③.x 与 17 的和比它的 2 倍小可表示为 . ④.x 和 y 的差是正数可表示为 . ⑤. x 的3 5 与 12 的差最少是 6 可表示为 . 考点二、不等式基本性质 1、不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2、不等式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逆定理:不等式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数,若不等号的方向不变,则这个数是正数. 基本训练:若 a >b ,ac >bc ,则 c 0. 3、不等式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的方向改变。 逆定理:不等式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数,若不等号的方向改变,则这个数是负数。 基本训练:若 a >b ,ac <bc ,则 c 0. 4、如果不等式两边同乘以 0,那么不等号变成等号,不等式变成等式。 练习:1、指出下列各题中不等式的变形依据 ①.由 3a>2 得 a> 2 理 3 由: . ②. 由 a+7>0 得 a>-7 理 由: -1 . 5 ③.由-5a<1 得 a> 理

由:. ④.由 4a>3a+1 得 a>1 理 由:. 2、若x>y,则下列式子错误的是() A.x-3>y-3 B.x > y 3 3 3、判断正误 ①. 若a>b,b<c 则a>c. () ②.若a>b,则ac>bc. () ③.若ac2>bc2,则a>b. () ④.若a>b,则ac2>bc2. () ⑤.若 a>b,则a(c2+1)>b(c2+1) C. x+3>y+3 D.-3x>-3y () ?. 若a>b,若c 是个自然数,则ac>bc. () 考点三、不等式解和解集 1、不等式的解:对于一个含有未知数的不等式,任何一个适合这个不等式的未知数的值,都叫做这个不等式的解。 练习:1、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x=2 是不等式x+3<2 的解 B.x =3 是不等式3x<7 的解。 C.不等式3x<7 的解是x<2 D.x=3 是不等式3x≥9的解 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不等式 x<2 的正整数解只有一个 B.-2 是不等式 2x-1<0 的一个解 C. 不等式-3x>9 的解集是 x>-3 D.不等式 x<10 的整数解有无数个 2、不等式的解集:对于一个含有未知数的不等式,它的所有解的集合叫做这个不等式的解的集合,简称这个不等式的解集。 题型一会求不等式的解集 练习:1、不等式x-8>3x-5 的解集是. 2、不等式x≤4的非负整数解是. 3、不等式2x-3≤0的解集为. 题型二知道不等式的解集求字母的取值范围 2、如果不等式(a-1)x<(a-1)的解集是x<1,那么a 的取值范围是. x< 1

中考知识点总结:燃烧与燃料 沪教版

第四章燃烧与燃料 (燃烧) ⑴要使物质燃烧的条件: 物质必须是可燃物、与氧气接触、要使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⑵灭火的三种方法: 隔离可燃物与火源、隔绝氧气、降低温度到着火点以下。 ⑶火灾中逃生的方法:用湿毛巾捂住口鼻,伏下身体迅速逃离。 ⑷氧气充分时可燃物发生完全燃烧,C、H元素转化成H2O和CO2 。燃料利用充分。 氧气不充分时可燃物发生不完全燃烧,C、H元素转化成CO和C、H化合物,燃料利用不充分。 (质量守恒定律) 1、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等于反应生成的各物质质量总和,这个规律叫质量守恒 定律。 判断:反应物的质量总和等于生成物的质量总和(×) 质量守恒定律只适用于化学变化,适用于一切化学变化。 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①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②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③原子的质量也没有变化,所以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 小结:在化学反应中: 一定不变的是:①各物质的质量总和②元素的种类③元素的质量④原子的种类⑤原子的数目⑥原子的质量; 一定改变的是:①物质的种类②分子的种类; 可能改变的是:①分子的数目②元素的化合价. 书写化学方程式应遵守的两个原则:一是必须以客观事实为基础,二是要遵守质量守恒定律,“等号”表示两边各原子的数目必须相等。 (化石燃料) ⑴煤:“工业的粮食”,由古代植物遗体变成,主要成分C元素;石油:“工业的血液”, 由古代动、植物遗体变成,主要成分C、H元素; ⑵煤的燃烧,可以造成①烟尘污染②SO2大量排放引起酸雨③CO2大量排放引起温室效应加剧 ④热电厂的热污染等。

⑶S的氧化物、N的氧化物污染空气会引起酸雨;空气中CO2含量增加会引发温室效应;白 色污染指塑料垃圾的污染;氟里昂泄漏到空气中会破坏臭氧层;植被遭到破坏会导致水土流失,引发沙尘暴;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燃料及利用知识点汇总

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知识点) 知识点一:燃烧和灭火 1.下列气体与空气混合后遇明火,可能发生爆炸的是() A.氮气 B.氮气 C.甲烷 D.二氧化碳 2.(1)炒菜的油锅着火了,可用采用的方法灭火;图书、档案等着火了,可以用灭火器; (2)森林着火时,常将大火蔓延路线前的一片树林砍刀,原理是; (3)加油站、面粉厂、纺织厂内都标有“严禁烟火”的字样,目的是防止这些地方的空气中混有的可燃性 气体或粉尘,引发爆炸。 知识点二: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1.人类需要的大部分能量是由化学变化产生的,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着能量的变化,有些反应 热量,有些反应热量。 2.下列属于放热的化学反应的有,属于吸热的化学反应的有 ①燃烧①光合作用①生石灰和水①镁和稀盐酸 ①碳和二氧化碳①食物腐烂①金属生锈①呼吸作用 3. 下列属于吸热反应的的是() A. 乙醇燃烧 B.呼吸作用 C.光合作用 D.苹果腐烂 4. 下列属于吸热反应的的是() A.铁钉生锈 B. 生石灰和水 C. 镁和稀盐酸 D.碳和二氧化碳 5. 能量可以相互转转化,氢气燃烧时化学能主要转化为能,电解水时电能主要转化为 能; 请列举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被用于生产和生活的一个实例。 知识点三:化石燃料的利用 1. 化石燃料三大化石燃料是指煤、和,它们都是(填“可”或“不可”)再生 的能源,它们都是(填“纯净物”或“混合物”) 2.(1) 煤主要含有元素,将煤做燃料,主要利用元素与氧气反应所放出的。 (2)将煤隔绝空气加强热,可以得到煤的加工产品:煤焦油、、,该过程属于 (填“化学”或“物理”)变化,其中可以用做生活燃气。 3. (1)石油主要含有两种元素,将石油加热炼制,利用石油中各成分的不同,将它们分 离,可得的产品有、、,该过程属于(填“化学”或“物理”)变化。 (2)石油的加工产品中,可以用做汽车燃料的有、;可作为家用燃料的是; 可用于铺路的是。 4.天然气是比较清洁的化石燃料,其主要成分是_ ,在空气中充分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为. 5.(1) 有时燃气灶或煤炉会产生黑烟,是因为燃料中的碳不能燃烧,并会产生。 可见,燃料燃烧不充分,会使燃料燃烧的利用率,浪费资源,且污染空气。

高一数学集合知识点归纳

高一数学集合知识点归纳 高一数学的集合学习以及总结需要把集合相关知识点进行归纳,只有把知识点归纳好才可以学好高一数学集合,以下是我总结了高一数学的知识点,希望帮到大家更好地归纳好集合的知识点同时复习好集合。 一、知识点总结 1.集合的有关概念。 1)集合(集):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集).其中每一个对象叫元素 注意:①集合与集合的元素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教科书中是通过描述给出的,这与平面几何中的点与直线的概念类似。 ②集合中的元素具有确定性、互异性和无序性({a,b}与{b,a}表示同一个集合)。 ③集合具有两方面的意义,即:凡是符合条件的对象都是它的元素;只要是它的元素就必须符号条件 2)集合的表示方法:常用的有列举法、描述法和图文法 3)集合的分类:有限集,无限集,空集。 4)常用数集:N,Z,Q,R,N* 2.子集、交集、并集、补集、空集、全集等概念。 1)子集:若对x∈A都有x∈B,则AB(或AB); 2)真子集:AB且存在x0∈B但x0A;记为AB(或,且) 3)交集:A∩B={x|x∈A且x∈B}

4)并集:A∪B={x|x∈A或x∈B} 5)补集:CUA={x|xA但x∈U} 3.弄清集合与元素、集合与集合的关系,掌握有关的术语和符号。 4.有关子集的几个等价关系 ①A∩B=AAB;②A∪B=BAB;③ABCuACuB; ④A∩CuB=空集CuAB;⑤CuA∪B=IAB。 5.交、并集运算的性质 ①A∩A=A,A∩B=B∩A;②A∪A=A,A∪B=B∪A; ③Cu(A∪B)=CuA∩CuB,Cu(A∩B)=CuA∪CuB; 6.有限子集的个数:设集合A的元素个数是n,则A有2n个子集,2n-1个非空子集,2n-2个非空真子集。 二、集合知识点整合 集合具有某种特定性质的事物的总体。这里的“事物”可以是人,物品,也可以是数学元素。例如:1、分散的人或事物聚集到一起;使聚集:紧急~。2、数学名词。一组具有某种共同性质的数学元素:有理数的~。3、口号等等。集合在数学概念中有好多概念,如集合论:集合是现代数学的基本概念,专门研究集合的理论叫做集合论。康托(Cantor,G.F.P.,1845年—1918年,德国数学家先驱,是集合论的创始者,目前集合论的基本思想已经渗透到现代数学的所有领域。 集合,在数学上是一个基础概念。什么叫基础概念?基础概念是不能用其他概念加以定义的概念。集合的概念,可通过直观、公理的方法来下“定义”。 集合是把人们的直观的或思维中的某些确定的能够区分的对象汇合在一起,使之成为一个整体(或称为单体),这一整体就是集合。组成一集合的那些对象称

燃料及其利用知识点(大全)经典

燃料及其利用知识点(大全)经典 一、燃料及其利用选择题 1.下列变化过程中,一定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A.蒸馏B.升华C.爆炸D.燃烧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A、吸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错误; B、升华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错误; C、爆炸过程中不一定有新物质生成,例如锅炉爆炸就属于物理变化,错误; D、燃烧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正确。故选D。 2.下列关于燃烧和灭火的说法正确的是 A.天然气泄漏时立即打开排气扇通风B.燃烧必须有氧气参与 C.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即可燃烧D.炒菜时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 【答案】D 【解析】 A、天然气泄漏时禁止一切可能产生火花的行为,打开排气扇,可能产生火花,导致爆炸,错误; B、燃烧不一定有氧气参与,如镁在二氧化碳中燃烧,错误; C、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不一定燃烧,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和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错误; D、炒菜时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可以得到隔绝空气的目的,正确。故选D。 3.在汽油中添加一定比例的乙醇(C2H5OH)制成的车用乙醇汽油已经在我国部分地区使用,它将逐步取代现有的92号汽油。下列关于乙醇汽油说法正确的是() A.乙醇和汽油混合后将继续保持各自的化学性质 B.乙醇由2个碳原子、6个氢原子、1个氧原子构成 C.乙醇汽油的使用将彻底避免化石燃料带来的环境污染 D.乙醇属于氧化物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A、乙醇和汽油混合后形成混合物,各成分保持自身的化学性质,故正确; B、乙醇是有机物,故是由乙醇分子构成,故错误; C、乙醇汽油的使用只能减少化石燃料带来的环境污染,故错误; D、乙醇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故不是氧化物,故错误。故选A。

集合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 课时一:集合有关概念 1.集合的含义:集合为一些确定的、不同的东西的全体,人们能意识到这些东 西,并且能判断一个给定的东西是否属于这个整体。 2.一般的研究对象统称为元素,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叫集合,简称为集。 3.集合的中元素的三个特性: (1)元素的确定性:集合确定,则一元素是否属于这个集合是确定的:属于或不属于。例:世界上最高的山、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优秀的, 漂亮的,聪明的,难的,简单的,都不可以构成集合) (2)元素的互异性:一个给定集合中的元素是唯一的,不可重复的。 (3)元素的无序性:集合中元素的位置是可以改变的,并且改变位置不影响集合 例:{a,b,c}和{a,c,b}是表示同一个集合 3.集合的表示:{…} 如:{我校的篮球队员},{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 洋} (1)用大写字母表示集合:A={我校的篮球队员},B={1,2,3,4,5} (2)集合的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 1)列举法:将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 {a,b,c……} 2)描述法:将集合中元素的公共属性描述出来,写在大括号内表示集合。 {x R| x-3>2} ,{x| x-3>2} ①语言描述法:例:{不是直角三角形的三角形} ②Venn图:画出一条封闭的曲线,曲线里面表示集合。 4、集合的分类: (1)有限集:含有有限个元素的集合 (2)无限集:含有无限个元素的集合 (3)空集: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例:{x|x2=-5} 5、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1)元素在集合里,则元素属于集合,即:a A (2)元素不在集合里,则元素不属于集合,即:a A 非负整数集(即自然数集)记作:N 正整数集 N*或 N+ 整数集Z 有理数集Q 实数集R 课时二、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1.“包含”关系—子集 (1)定义:如果集合A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的元素,我们说这两个集合有包含关系,称集合A是集合B的子集。记作:B A?(或B?A)注意:B A?有两种可能(1)A是B的一部分,(2)A与B是同一集合。

高考集合知识点总结与典型例题

集合 一.【课标要求】 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 (1)通过实例,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 (2)能选择自然语言、图形语言、集合语言(列举法或描述法)描述不同的具体问题,感受集合语言的意义和作用; 2.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1)理解集合之间包含与相等的含义,能识别给定集合的子集; (2)在具体情境中,了解全集与空集的含义; 3.集合的基本运算 (1)理解两个集合的并集与交集的含义,会求两个简单集合的并集与交集; (2)理解在给定集合中一个子集的补集的含义,会求给定子集的补集; (3)能使用Venn图表达集合的关系及运算,体会直观图示对理解抽象概念的作用二.【命题走向】 有关集合的高考试题,考查重点是集合与集合之间的关系,近年试题加强了对集合的计算化简的考查,并向无限集发展,考查抽象思维能力,在解决这些问题时,要注意利用几何的直观性,注意运用Venn图解题方法的训练,注意利用特殊值法解题,加强集合表示方法的转换和化简的训练。考试形式多以一道选择题为主。 预测高考将继续体现本章知识的工具作用,多以小题形式出现,也会渗透在解答题的表达之中,相对独立。具体 三.【要点精讲】 1.集合: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成为集合 a∈;若b不是集合A的元素,(1)集合中的对象称元素,若a是集合A的元素,记作A b?; 记作A (2)集合中的元素必须满足:确定性、互异性与无序性; 确定性:设A是一个给定的集合,x是某一个具体对象,则或者是A的元素,或 者不是A的元素,两种情况必有一种且只有一种成立;

互异性:一个给定集合中的元素,指属于这个集合的互不相同的个体(对象),因此,同一集合中不应重复出现同一元素; 无序性:集合中不同的元素之间没有地位差异,集合不同于元素的排列顺序无关; (3)表示一个集合可用列举法、描述法或图示法; 列举法:把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写在大括号内; 描述法:把集合中的元素的公共属性描述出来,写在大括号{}内。 具体方法:在大括号内先写上表示这个集合元素的一般符号及取值(或变化)范围,再画一条竖线,在竖线后写出这个集合中元素所具有的共同特征。 注意:列举法与描述法各有优点,应该根据具体问题确定采用哪种表示法,要注意,一般集合中元素较多或有无限个元素时,不宜采用列举法。 (4)常用数集及其记法: 非负整数集(或自然数集),记作N ; 正整数集,记作N *或N +; 整数集,记作Z ; 有理数集,记作Q ; 实数集,记作R 。 2.集合的包含关系: (1)集合A 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 的元素,则称A 是B 的子集(或B 包含A ),记作A ?B (或B A ?); 集合相等:构成两个集合的元素完全一样。若A ?B 且B ?A ,则称A 等于B ,记作A =B ;若A ?B 且A ≠B ,则称A 是B 的真子集,记作A B ; (2)简单性质:1)A ?A ;2)Φ?A ;3)若A ?B ,B ?C ,则A ?C ;4)若集合A 是n 个元素的集合,则集合A 有2n 个子集(其中2n -1个真子集); 3.全集与补集: (1)包含了我们所要研究的各个集合的全部元素的集合称为全集,记作U ; (2)若S 是一个集合,A ?S ,则,S C =}|{A x S x x ?∈且称S 中子集A 的补集; (3)简单性质:1)S C (S C )=A ;2)S C S=Φ,ΦS C =S 4.交集与并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