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称呼语与称谓语

称呼语与称谓语

称呼语与称谓语
称呼语与称谓语

第三课、称谓语

●一、称谓语的概念

所谓称谓语,简单地说,就是人们用来表示彼此间的各种社会关系以及所扮演的社会角色等所使用的名称。

——《现代汉语中的称谓语和称呼语》曹炜

●二、称谓语的类别

1.亲属称谓语

人们的社会关系主要指的是亲缘关系,属于亲缘关系的称谓语叫作亲属称

谓语。

2.社会称谓语

人们所扮演的社会角色,主要涉及人们的身份、地位、职业等,表示人们所扮演的各种社会角色的称谓语叫作社会称谓语。属于人们的社会关系的友邻关系称谓语一般也归作社会称谓语。

●亲属称谓(只用在亲属之间)

亲属称谓语

拟亲属称谓(用在社会上成员之间)就是把所有的社会成员都看成亲属,用亲属称谓去称呼他们。EX:人们有的时候直接用亲属称谓来称呼,如:叔叔、伯伯、姐姐、哥哥等,但更多的时候把亲属称谓和词缀相结合来称呼别人,如:老大姐、大侄子等。

●社会性称谓语按照它们的交际功能又可以分为六个层次:社交称谓、关系称

谓、职衔称谓、谦敬称谓、亲昵称谓和戏谑称谓。(做成图状)

社交称谓又称礼貌称谓,主要用于社交场合或者有特殊身份和地位的人,如:先生、女士、小姐、太太、夫人、阁下、陛下、殿下、总统等。

关系称谓是反映人和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如:老师、朋友、同志、师傅、老板等。

职衔称谓则是一种非常普及的称谓方式头衔称谓有的可以在前边冠以姓氏,如官衔、学衔和职衔,但遇到是副职时,出于礼貌,我们习惯把“副”省略,但军衔我们则不加姓氏。

谦敬称谓包括两种:一是谦称,也叫贱称,另一种是敬称。谦称是下级对上级,晚辈对长辈或者是平辈之间说话时很客气的自称,有时也可以是上级。对下级比较客气的自称;敬称是下级对上级,晚辈对长辈或者平辈之间说话时的对称。例如,谦称自己:小可、属下、在下、老朽、愚兄;谦称己方:贱内、犬子、家严、家慈、舍弟等。敬称一般都是称呼他人或他方。

亲昵称谓是在人们交流情感时起很大作用。亲昵称谓最常用的是在姓名中取一个音节在前边加“小”,一般多取最后一个字,也有的取姓。如:张莉华,我们可以称呼她小张或者小华。一些固定的称谓,如:小伙子、小姑娘、小朋友、小鬼等既可以称呼熟悉的人,也可以称呼陌生人。

戏谑称谓也是一种特殊的称谓形式,对被称呼者来说,这是不礼貌的,但如果在开玩笑的场合则另当别论。常见的称谓有:老农、小瘪三、土老冒等。

●关于亲属称谓语

红玉道:“平姐姐说:我们奶奶问这里奶奶好。原是我们二爷不在家,虽然迟了两天,只管请奶奶放心.等五奶奶好些,我们奶奶还会了五奶奶来瞧奶奶呢.五奶奶前儿打发了人来说,舅奶奶带了信来了,问奶奶好,还要和这里的姑奶奶寻两丸延年神验万全丹。若有了,奶奶打发人来,只管送在我们奶奶这里.明儿有人去,就顺路给那边舅奶奶带去的.”话未说完,李氏道:“嗳哟哟!这些话我就不懂了。什么`奶奶'`爷爷,的一大堆.”凤姐笑道:“怨不得你不懂,这是四五门子的话呢。”

这是一段很有意思的亲属称谓语描写红玉六句话了就使用了16个了称谓语,其中带有到“奶奶”的就有15个,连李宫裁也听“不懂了”。其实这里的亲属称谓语有两方面含义。一方面从红玉的角度来说,这些爷爷奶奶的,既可以视为一种拟亲属称谓语,因为红玉与这些爷爷奶奶没有亲属关系;又可以视为一种社交称谓,因为红玉与奶奶们是主仆关系;另一方面,这些亲属称谓语描述出了话语中提及的这些爷爷奶奶们的人际亲属关系。这一段话既凸现了红玉那伶牙巧嘴的本事,同时也是作者语言选择上的独具匠心之笔。在这里,我们可以发现,熟悉掌握亲属称谓语的运用是很重要的~

●关于社会称谓语

社交称谓、关系称谓、职衔称谓都是我们现在经常使用的称谓语,前面也有举例,这里就不加详述了。关于社会称谓语

关于社会称谓语,除了之前提到的社交称谓、关系称谓、职衔称谓之外,还有谦敬称谓、亲昵称谓和戏谑称谓几种。

谦敬称谓

谦敬称谓包括两种:一是谦称,也叫贱称,另一种是敬称。谦称是下级对上级,晚辈对长辈或者是平辈之间说话时很客气的自称,有时也可以是上级对下级比较客气的自称;敬称是下级对上级,晚辈对长辈或者平辈之间说话时的对称。

其实关于谦称和敬称在以前的学习中我们都接触过很多,比如高中的改病句题中常常出现谦称敬称使用不当的错误。这里为了避免枯燥的重复,我们选择以《红楼梦》为例,让大家体会一下谦称和敬称。

●谦称

谦称是用谦卑的词语称谓自己或亲友。分谦己和谦人两种。

谦己:

用地位低下的称谓语自称如:愚、弟、臣、妾、奴、奴才、奴才们、奴家、弟子、兄弟、学生、晚生、晚晚生、荫生辈、在下、侄儿、儿子、臣子、下官、下官辈、小人、小的、小的们等。

前加“小”表谦类小弟、小侄、小道、小道们、小王等

用“我们”代“我”表达谦虚的感情色彩

复合称谓语表谦我这老冤家、我这老婆子、我井底之蛙、我这没眼的瞎子、我们奴才、我们庄家人等

谦人,就是对他人谦称自己的亲友。

分为谦亲和谦友两类:

谦亲,如小儿、小犬、小婿、家父、家母、家父母、家姐、家祖母、家姑母、家岳母、贱内、贱荆、舍亲、舍表妹、犬妇、弟妇、愚姊妹。

谦友的称谓语较少,红楼梦里出现过“敝友”一词。

●敬称

“老”字和其它称谓语组合而成

“老”字在前的:老祖宗、老世翁、老人家、老亲家、老寿星、

“老”字在后的:你老、他老等

“老”字在中间的:他老人家、你老人家、赦老爹、政老前辈、李老太太“令”字在前的

令尊、令舅、令郎、令甥、令亲大人、令伯母

“尊”字在前

尊夫人、尊翁

“贵”字在前

贵昆仲、你贵东家林公

●关于亲昵称谓

亲昵称谓是表示亲昵、喜爱等感情色彩的称谓语。在人们交流情感时起很大作用。

如:

“小”+姓/名

固定称谓:小伙子、小姑娘、小朋友、小鬼

亲昵称谓最常用的是在姓名中取一个音节在前边加“小”,一般多取最后一个字,也有的取姓。如:张华,我们可以称呼她小张或者小华。一些固定的称谓。如:小伙子、小姑娘、小朋友、小鬼等既可以称呼熟悉的人,也可以称呼陌生人。

●关于戏谑称谓

戏谑称谓也是一种特殊的称谓形式,对被称呼者来说,这是不礼貌的,但如果在开玩笑的场合则另当别论。事实上,戏谑称谓一般在比较亲近的人之间使用。

宝钗因笑道:“我实在枯噪的受不得了。一个女孩儿家,只管拿着诗作正经事讲起来,叫有学问的人了,反笑话说不守本分的。一个香菱没闹清,偏又添了你这么个话口袋子。满嘴里说的是什么:怎么是杜工部之沉郁,韦苏州之淡雅,又怎么是温八叉之绮靡,李义山之隐僻.放着两个现成的诗家不知道,提那些死人做什么!”湘云听了,忙笑问道:“是那两个?好姐姐,你告诉我。”宝钗笑道:“呆香菱之心苦,疯湘云之话多.”湘云、香菱听了,都笑起来。

在这个语境里,“你这么个话口袋子”、“呆香菱”、“疯湘云”都是宝钗对湘云、香菱所采用的称谓语。从湘云和香菱的“都笑起来”的反应,可以看出三人是在嬉戏,所以这三个称谓语都是谑称。其

实有点类似于起绰号~

但是要注意的是,有一些社交称谓或关系称谓的意义不是固定的,尤其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有些称谓语的内涵或使用语境发生了变化。例如:姑娘

小姐

姑娘

“姑娘”在现代汉语中,指称年轻未婚的女性。是一个普遍又普通的称谓词语。

在古汉语中,“姑”和“娘”是分开使用的,但同样也是称谓语,通用至今。“姑娘”一词大约出现在元代。

①表姑母,即父亲的姊妹义。

如元关汉卿《玉镜台》:“小官别无亲眷,止有一个姑娘,年老寡居,近日取来京师居住。”目前,南方方言中,这一意义仍在使用。

②丈夫的姊妹。

③作“年轻女子”。这一意义讲,大约形成于清代中期,语音较之以前有了变化,娘字音逐渐弱化,成轻音,读作姑娘(niang)这个时期,姑娘的语义有了很大分化

一指有权势有地位的大家闺秀,是一个典型的尊称。

二指妓女。

从《红楼梦》一书中就能完全看出来。《红楼梦》中,姑娘这个称谓语用得颇多,但界限划分的十分明确,仅限于拥有贵族血统的小姐或是有一定身份地位被称为副小姐的大丫头们如文中出现的:林姑娘、薛姑娘,史大姑娘,二姑娘、三姑娘、四姑娘等等??再如平儿被下人们称为姑娘,这是尊卑制度的体现。“多混虫”的老婆叫多姑娘也有此意包含在内

在现代汉语中,“姑娘”一词走向平民化,保持中性色彩,无所谓尊贬,可以当作亲属称谓。

与姑娘词义的变化相比,有一个词经历了不一样的变化。这个词是小姐 小姐

在讲解小姐这个词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个视频。

李小冉邵峰春晚小品《午夜电话亭》

这里面的笑料都是由于人们对称谓语的误解引起的。

视频中提及的“小姐”“大哥”“妹妹”都有多种含义,尤其是在特定的语境之下。通过这里我们可以知道,一个称谓语的含义并非一成不变,它可以随着时代环境而不断演变。我们一定要结合一定的语境去理解它。这里以小姐一词为例,让我们来体会一下称谓语有趣的演变。

其实,关于小姐的含义,我们都以为是由中性词变向贬义词,但事实上,小姐一词的内涵经历了一个曲折而有趣的变化。

1.“小姐”作为称谓语最早见于宋时期, 主要是指社会地位低微的女性。

“小”在古代含有轻视、低贱的贬义。

古俗称妾为“小”,古代皇宫的宫女、官家和贵族家的婢女、娼、伎均属于妾一类。古俗把她们轻视为“小姐”。

1. 宋代以后“小姐”开始逐渐演变,与出身门第联系在一起,用来指富贵

人家的女儿从元开始,历明清至民国,“小姐”一词多指富家未嫁少女,有尊称之义。

清朝曹雪芹的《红楼梦》中,“小姐”比比皆是,仍指富家未婚少女。

3.民国以后,词义开始慢慢地向英语的“Miss”一词靠拢。

1911 年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由于社会的巨大变革,西方先进的文化, 思想的引进,“自由、平等”的观念逐步深入人心。“小姐”作为一种带有封建阶级烙印的称呼语也备受关注。但是,由于一时难以找到对年轻未婚女子礼貌的、含尊敬意义的合适的称谓语来代替“小姐”, 因此,随后兴起的白话文与新文化运动没有抛弃“小姐”,而使“小姐”的词义开始慢慢地向英语的“Miss”一词靠拢。

4建国后直到“文革”结束,“小姐”意味着“娇生惯养, 好逸恶劳”

建国后,随着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治制度的确立, 出于阶级感情或政治上的敏感性, 人们忌讳使用“小姐”这一称呼语, 因为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小姐”意味着“娇生惯养, 好逸恶劳”, 是“寄生虫”的代名词, 成为包含贬义的称呼语, 一提“小姐”便是“资产阶级的臭小姐”

5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 特别是90年代, “小姐”词义范围空前扩大。无论未婚女士还是已婚女士,均可以用“小姐”一词来称呼她。

“空中小姐”、“电信小姐”、“迎宾小姐”、“礼仪小姐”、“亚洲小姐”、“世界小姐”等等成为某种职业或美丽的代称。

6.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小姐”的词义再一次发生了演变:由原来的泛尊称变成了特指某类人的贱称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中国夜生活的日趋丰富,各种吧台、厅、夜总会应运而生,色情从业人员亦随之出现。人们(或许是追宗溯源)通常把从事色情服务的女性称作“小姐”, 因而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把它视为一个充满侮辱意味的称呼。“小姐”的内涵意义再次发生了变化。在一定的语境下它可以造成某种联想气氛,产生特定的联想意义就如刚刚看到的小品中一连串的误会。通过“小姐”这一称谓语的演变,我们可以发现称谓语与社会因素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称谓语的使用或其含义的演变随着社会和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而发生改变。我们对于称谓语的认识和理解也必须与时俱进。

汉语称谓语的使用方法及面临的问题

汉语称谓语的使用方法及面临的问题 内容摘要:汉语称谓语分为两大子系统:亲属称谓语与社会称谓语。本文试图分析这两大系统内的泛化缺环现象、使用方法、交际策略及面临的问题。本文研究的是现代汉语。关键词:汉语称谓语;泛化;缺环;使用方法;问题 在当今社会生活中,恰当的称谓语能够使交际顺利进行,而不恰当的称谓语则会使本人和对方感到尴尬,严重时会造成交际的失败。近年来,关于汉语称谓语的研究已经引起了许多学者,尤其是社会语言学家的重视,大量的著作对称谓语所反映的社会现象进行过深入细致的研究,但对汉语称谓的使用方法及面临的问题说明不多,本文写作的目的就是阐述这种语言现象及问题。 汉语称谓语分为两大子系统:亲属称谓语与社会称谓语。本文将论述二者的使用方法及面临的问题。 一、亲属称谓语的使用方法 汉语亲属称谓可谓是名目繁多,复杂多样。汉语亲属称谓的语义功能非常细致,可以用来区分直系与旁系、血亲与姻亲、近亲与远亲、长辈与晚辈、已婚与未婚、年长与年幼、男性与女性、甚至生存与死亡等。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活动范围不断扩大,为了满足交际的需要,汉语称谓语有逐渐泛化的趋势。在阐述称谓语泛化之前,我们首先要澄清这样一个事实,即语言的模糊性。语言的模糊性是普通的客观存在。语言的模糊性同语言的含混性不是一回事。人们在社会交际中常常要消除语言的含混性,力图提高语言的精确性,还要减少某些模糊性。但实际上,在人与人的交往中,特别是在社会生活中,却要承认这种模糊性。在很多情况下,不但不能消除这种模糊性,还要利用这种模糊性。而称谓语的泛化即利用了语言的模糊性。潘攀是这样对亲属称谓的泛化下定义的:用亲属称谓称呼非亲属成员。如小孩称年老长辈为“老爷爷”,即使他们之间并无血缘关系。这与Grice合作原则中“质”的准则不符,即不真实但却符合汉文化人际交往时注重“情”的准则,对人热情关心和自谦尊人。称谓语的泛化利用语言的模糊性达到了促进交际的目的。如“叔叔”、“阿姨”、“大叔”、“大婶”、“大爷”、“大娘”,还有“解放军叔叔”、“大姐”、“大妈”等亲切的称呼。亲属称谓还可以泛化衍生出一批社会称谓词语,如“打工妹”、“空姐”、“的哥”、“军嫂”等,甚至扩大到非人称的事物,如“老天爷”、“母校”、“母语”、“太阳公公”等等。

浅谈语言及文化中的委婉语和禁忌语

摘要语言和文化是种辩证关系,每一种语言都是其文化的一部分,语言既服务于文化又反映了文化的需要。这篇文章仅谈论语言中的两个小方面-委婉语和禁忌语,并以此来研究他们如何在多方面反映文化。因此本文着重于讨论委婉语和禁忌语的定义及其他们的关系,委婉语的交际目的以及委婉语的语用特征。此外,在教学过程中也应重视委婉语的使用,以增强学生学习语言的现实感。关键词委婉语禁忌语交际目的语用特征每个国家的语言是其文化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文化对语言也有种内在的、不可避免的影响,所以语言和文化之间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这篇文章就从研究委婉语和禁忌语来看语言如何影响文化,以及常见的禁忌语及运用委婉语的目的和语用特征。一、委婉语和禁忌语的定义及其关系 Taboowords (禁忌语)这个词最初用于波利尼西亚,当时禁忌语和宗教有着一定的联系,宗教仪式中的一些语言是神圣的,在其他场合就是禁忌语,如果使用就是亵渎神灵。后来禁忌语就定义为:人们在说话时,由于某种原因,不能、不敢或不愿说出的某些具有不愉快的联想色彩的词语。禁忌语在说英语国家里同样存在,但一些禁忌语和宗教是没有联系的。比如,性,性器官,排泄物。说英语的人都避免(fuck)性交,(prick)性器官等类似的词语。一些人甚至把 breast (乳房),也称作为禁忌语。(Shit)粪便,(fart)放屁,这样的词一般也是受过教育的人所避免的。禁忌语的存在就促进了委婉语的产生,因为委婉语能很好的代替禁忌语。所以委婉语和禁忌语是同一交际中的两个方面。委婉语是一种比较流行的比喻语,是一种语言学现象,更是一种社会语言学现象。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外国委婉语广泛用于工作,报纸,杂志以及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另外,委婉语在我们的语言学习中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了解委婉语和禁忌语对学好语言也有很重要的作用。委婉语这个的单词来源于古希腊。前面一部分eu 意思是good(好的),后面一部分phemism意思是speech(言语),所以整个单词euphemism 的意思就是(好听的言语)。委婉语是一种用无害或悦耳的词语替代那些较直接或唐突的言词,用善意的话语把事实掩盖起来的修饰手段。一般认为,凡是表示禁忌或敏感事物的含蓄、迂回或动听的言词,均在委婉语之列。比用portly(发福的)和full figured(丰满的)来代替(fat)肥胖。二、使用委婉语的目的无论是在写作还是在说话中修辞都是一种工具,而委婉语作为一种比喻语不仅仅是一种工具,而是想使用这种语言来达到一定的目的。所以在现实的表达中,我们使用委婉语就是想突出它的目的性,或者是想表达一种语用效果。常见的禁忌语及使用委婉语交际有以下三个主要目的:(一)第一种目的——避讳委婉语的产生与古代社会中某些原始信仰遗存下来的语言禁忌有关。人们由于对不理解的神秘力量的恐惧而形成了一些消极的防范措施,在语言上的表现就是语言禁忌。为了避免想象中的不利后果,在某种场合不讲某些话,而采用避讳的说法或词语(委婉语)去代替。语言禁忌的内容多是人们生活中充满偶然的、无法把握的东西,如未来命运、生死、吉凶等。由于人们对神灵的崇拜或畏惧,或者因为神灵神圣不可侵犯,或者认为神灵太神奇可怕,所以使用委婉语。英语世界中的人不敢擅自使用上帝的名义,便用jeepers (天呀)和gosh(天哪)代替Jesus (耶稣或主)和God(上帝)。无论西方东方,“死”都是人们很忌讳的一个词语。在英语中,人们一般不直截了当地说die(死),而是把die委婉语,例如(pass away)离去,(toanswer thelast cal 了)应答最后的呼唤,perish (谢世),expire(断气),emit thelast breath 呜呼哀哉,endone's days (寿终正寝)。fall asleep(睡觉)、rest (休息)、depart (去了)、jointhe(great)majority(加入群体)、be gone(走了)、go to heaven(进天堂)、safe in the arms of Jesus(进入上帝的怀抱)、jointheangels (加入天使的队伍)、begonetoabetter land (去了圣地)、quit theworld(离弃了世界)、depart fromthewor- ld (离开世界)、breathe one's last(最后一口气)、go to another world(去了另外一个世界)、go to one's home(回老家)、trou- blesbeover now(结束苦难)等等。我们用这些委婉语不仅表达了同样的意思,而且不会对听者心理造成害怕和痛苦,可以说文解字 318 安徽文学 2008 年第期 8 使听者心里更加舒服。如果我们直接说某人(die)死了,不仅表

禁忌语与委婉语的家族相似性分析

禁忌语与委婉语的家族相似性分析 禁忌语和委婉语研究是语言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日常交际中人们经常使用委婉语代替禁忌语。在认知语言学领域中,维特根斯坦的家族相似性理论是对经典范畴理论的继承发展,是原型范畴理论的基础。本文以家族相似性理论为基础,探讨禁忌语与委婉语的范畴化及委婉语的生成。 禁忌语和委婉语是一对不可分离的语言现象,两者相互依存。禁忌语指一些粗俗不雅的语言,使用禁忌语会引起听话人的反感。交际中,人们不可避免会提及禁忌话题。因此运用委婉语来替代禁忌语,通过使用间接的语言表达形式来避免交际中出现的尴尬,保证交际气氛和谐。本文以家族相似性为理论基础,对禁忌语和委婉语实例进行分析。 一、家族相似性原理 家族相似性是维特根斯坦提出来的,他认为不同事物间构成一种错综复杂的相似关系网络。理解家族相似性原理,首先要理解认知范畴理论,认知范畴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从经典范畴理论到原型范畴理论。其中原型范畴理论源于家族相似性。原型在范畴化过程中作为参照物,而家族相似性则在范畴的建构、层次的划分及成员间相互关联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经典范畴理论认为范畴内事物拥有共同的特性,事物具有这个特征或不具有这个特征,是确定性的。维特根斯坦针对经典范畴理论的不足,提出范畴中事物之间存在“家族相似性”。家族相似性理论主要是强调语义范畴中成员间错综复杂的相似性,但两个成员间的相似处不一定被其他成员所拥有,没有一个共同特征是范畴内所有成员共同拥有的,成员间只有相似和亲缘关系。家族相似性是指同属一个家族的成员之间在智力、相貌、性格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彼此间相似程度不同。例如一个家庭中哥哥和姐姐长相上有相似性,姐姐和妹妹性格上有相似性,妹妹和哥哥智力上有相似性,他们的关系是重叠复杂的,没有一个特征被三人共同拥有,但是三人间可以看到亲缘关系。 二、从家族相似性原理下的禁忌语与委婉语 (一)、禁忌语和委婉语同属一个语义范畴 范畴是普遍存在的,语义范畴也存在原型义项和边缘义项,各个义项间拥有着家族相似性。语义范畴内的边缘义项围绕原型义项,原型义项是核心成员,拥有范畴最典型的属性,其他成员拥有更多相似属性。边缘义项根据与原型义项的家族相似性程度决定其地位。在委婉语与其对应的禁忌语所构成的语义范畴中,禁忌语是原型义项,具有范畴家族相似性的典型特征;委婉语是边缘义项,具有较少原形义项特征,其委婉程度取决于与禁忌语的家族相似性程度,越边缘所具有的范畴属性越少。

称呼语及其语用功能分析

称呼语及其语用功能分析 ◎王瑞敏 (武汉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72) 摘要本文主要论述称呼语及其语用功能问题,顺便提及它与称谓语的关系,以期对称呼语有进一步的认识。关键词称呼称呼语语用功能称谓语 一、称呼语 (一)称呼语的研究历史 在言语交际中,称呼语(又叫称呼,指面称,包括普通名词、专有名词、人称代词等指称方式。)起着指称功能及角色定位作用,界定双方的话语角色关系,为进一步的话语建构规定基本的权利义务关系。按照社会语言学的理论,称呼语的运用应在民族文化的框架内,根据亲疏关系、权势关系、一致关系等不同的人际关系,在特定语境中正确认知角色关系,遵循社会所期望的话语角色的言语行为规范。本文将以称呼语及其语用功能为重点进行分析探讨,以期对称呼语有更明确的认识。 称呼问题的研究早在60年代就引起了社会语言学家的重视。美国语言学家布朗和福特就美国英语中的称呼形式进行了开创性研究;语言学家欧文?特里普以他们的研究为基础,在《称呼的社会语言学规则》一文中列举和分析了称呼选择中诸多可能的制约因素,并以流程图的方式描述了美国西部学术界以及19世纪俄语、依地语、波多黎各语中称呼系统的情况;之后又有学者就英、德、法、俄等西方语言中称呼的使用情况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后来美国心理学家罗杰?布朗(1988)认为,称呼的用法与交谈者之间的身份差距及亲疏程度相呼应,即语用分析中的地位原则和亲疏原则。 我国对汉语称呼的研究由来已久,赵元任先生早在50年代就对现代汉语称谓系统进行了详尽地描述;陈原先生在《社会语言学》一书中论及了我国解放后出现的某些新的称呼形式以及产生的新的意义;进入80年代后,我国掀起了称呼系统研究的高潮,诸学者对称呼的类型及使用规则进行了多方位的研究和探讨,祝畹瑾参照欧文?特里普的方法设计了一张汉语称呼系统流程图,并在图中增添了汉语中特有的制约称呼选择的因素。 (二)称呼语与称谓语的区别 有人把称呼语叫做称谓语,但二者是有一定的区别的。 称呼是动态的语言使用中的一种面称。《现代汉语词 典》也对称呼语作了解释:当面招呼用的表示彼此关系的名称,如同志、哥哥等。显然这种面称是专指能够在口头上当面称呼人的独立的称代性词语。 称谓是静态语言系统中的称代性词语,是在言语交际中可以用来称呼人的一些称代性成分。《现代汉语词典》对称谓这个术语作了这样的解释:“称谓语”是人们由于亲属和其他社会关系,以及由于身份、职业等等而得来的名称,如“父亲、母亲”等。 称谓语不仅仅是对交际对象的直接称谓和他称称谓,而是作为一种交际手段被赋予了许多语用功能。首先它作为一种社会指示语,体现了讲话者之间一种相对应的社会关系;还可用作语码转换的手段来标志人际关系的变化,以及作为礼貌策略来改变和谈话对象之间的社会距离。选择适当的称谓语可以帮助讲话者把自己所要表达的信息顺利地传递给交际对象。 称谓与称呼的关系有时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如称谓“父亲、母亲”在口语中就称呼为“爸爸、妈妈”,但在更多的情况下,称谓与称呼并不是相等的。同样的社会人际关系,要选择一个适当的称呼,会受到诸多语境因素的制约。 (三)称呼语存在的文化土壤 称呼语对民族文化的依赖性很强,文化中亲疏、上下、敬谦等关系往往蕴含在称呼语的运用中,积淀成词语的社会规约意义。日常交往中的称呼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是家庭成员和亲属间的称呼,一是社会上人际间的称呼。称呼语是一个敏感的开放的语汇系统,时代的变迁和价值观念的更新都会引起称呼语语义及其功能的变化,大多带有丰富的感情及时代色彩,对认识具有导向作用。因而,就单个称呼语来说,形式与内容,即能指与所指的关系是相对单纯的或者说是静态的;但在语境中,在社会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其所指是不定的。在这个层面上,称呼有了变异运用的灵活性。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王希杰先生在《修辞学新论》中说过:“语言又在本质上区别于其他文化,这表现为它同时又是文化的载体,它记录了人类文化, 它本身就是一个人类

英汉禁忌语和委婉语在英汉互译中的处理技巧分析

英汉禁忌语和委婉语在英汉互译中的处理技巧分析 . 第卷第期兰州交通大学学报 试眦 年月∞ . .... 文章编号:枷. :./.遗 英汉禁忌语和委婉语在英汉互译中的处理技巧分析 胡绍廷 兰州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甘肃兰州 摘要:任何一种语言,都是英文化的戢体,都各有其语言禁忌和由此产生的禁忌语和委婉语。英汉两种语言在禁 忌语和委婉语的使用上存在着相似之处,又有所不同。本文尝试对英汉禁忌语和委娩语的异同之处进行对比分 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在英汉互译中,对于禁忌语和委婉语的翻译可以采用直译:意译、套译和加注翻译等四种处 理技窍,以期有助于译者在翻译实践中更准确地传达原文的信息和文化内涵,从而使读者能跨越语言和文化差异 的鸿沟,成功地实现交际的目的。 关键词:禁忌语;委婉语;对比分析;翻译技巧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志码: 即是产生于人类对自然认识的局限性,其中一些逐渐成为根引言 植于人类文化中的风俗,人们在交际中都应该遵守。在日常交际中,当人们不得不涉及那些受到禁忌的行为或语言时, 任何一种文化,任何一种社会,都存在语言禁忌,而委婉 为了避免直接提及,人们寻找另外一些词语或说法来暗示或是禁忌心理的产物,委婉语和禁忌语休戚相关。为了使交际代替它们。委婉语即是用来暗示或代替这些禁忌词语的成双方均能接受,保证交际的和谐顺利,在人们的交往中,一些分,在英语中Ⅱ。咖”。。”一词源于希腊 属于禁忌的事物的名称就必须改头换面,以一种相对得体、文,从词源上说,即或、盹好;锄即能 高雅的名称出现,人们对犯忌讳的事物或避而讳之或委婉言话,整个单词的意思就是好听的话,即。融 之,于是产生了委婉的修辞手法。禁忌语及其相应的委婉语啪耐”,有时还被称作美化词“、Ⅳ”。 这一语言现象在各民族语言中普遍存在,在语言交际中不可在人们的交往中,哪些行为或语言受到禁止或可以接 避免。英语与汉语两种语言在禁忌语和委婉语的使用上有受,因所处的文化背景或历史时期的不同而不同。下面就对着诸多相似之处,同时,也由于两种语言在历史背景、生活环

中国称谓大全

中国血统关系称谓大全 血统关系称谓俗称当面称呼自称 一、直系 曾曾祖父--曾祖父--祖父--父亲 曾曾祖母--曾祖母--祖母--父亲 生父父亲爸爸、爹、爹爹阿爹儿、女 生母母亲妈妈、娘妈妈、姆嬷儿、女 后父继父晚爹阿伯、阿爹儿、女 后母继母晚娘嗯娘、姆妈儿、女 父之父父之母祖父祖母公公婆婆爷爷、阿爷娘娘、阿娘孙、孙女 父之祖父父之祖母曾祖父曾祖母太公太婆太爷爷、太公、太太太娘娘、太婆、阿太曾孙、曾孙女兄弟姐妹兄弟姐妹哥、弟姐、妹长者称哥、姐、小者一般直呼其名弟、哥、妹、姐 夫丈夫老倌某人(女儿名)爹、唉、老太公,也有直称其名者妻 妻夫人老人(读如宁)某人(女儿名)娘、唉、老太婆、也有直称其名者夫 夫之父公阿公旧时随子女称爷爷、娘娘,现随夫称爸、爹、妈、姆妈媳妇 夫之母婆阿婆 儿子:夫妻间男性的第一子代。 女儿:夫妻间女性的第一子代。 孙:夫妻间的第二子代,依性别又分孙子、孙女。有时孙子是一种不分性别的称呼。 曾孙:夫妻间的第三子代。 玄孙:夫妻间的第四子代。 二、旁系 父之兄父之弟伯父叔父叔伯大伯、大爹、伯伯、二爹、三爹、小叔、小爹、叔叔侄、侄女 伯父之妻叔父之妻伯母叔母大妈婶娘大姆妈、大嬷、婶娘、婶婶、现呼二妈、三妈等侄、侄女

伯父之子女叔父之子女堂兄弟堂姐妹称呼与自己兄弟姐妹相同,对人介绍冠“堂”字弟、哥、妹、姐父之姐父之妹姑母姑娘姑妈、大妈、嗯娘、阿伯、阿姑、现呼大阿妈、二阿妈、阿伯等侄、侄女 兄之妻弟之妻嫂弟媳嫂嫂、阿嫂、大姐、二姐等,今直呼其名旧称叔伯、今称弟、兄 夫之兄弟伯叔叔伯旧时随子女称大伯、阿叔、今日随夫称哥,对弟或直呼其名弟媳、嫂 夫之兄弟配偶妯娌旧时随子女称,现以姐妹相称,或直呼其名弟媳、嫂、妹、姐 婿、媳之父母亲家亲家公(姆)以兄弟、嫂相称,今呼婿、媳之爹、娘(××之父母)弟媳、嫂、妹、姐 姑之丈夫姑父姑丈姑夫旧呼大爹、二爹、大伯,现呼大爸爸、二爸爸内侄、内侄女 姑之子女姑表表兄弟表姐妹以兄、弟、姐、妹相称,或冠“表”字表弟、哥、妹、姐 伯:父亲的兄长,也称伯伯、伯父、大爷 大妈:大爷的妻子 叔:父亲的弟,也称叔叔、叔父 婶:叔叔的妻子 姑:父亲的姊妹,也称姑姑、姑母 姑夫:姑姑的丈夫 三、母系 曾曾外祖父--曾外祖父--外祖父--母亲 曾曾外祖母--曾外祖母--外祖母--母亲 母之父母外祖父外祖母外公外婆外公、外婆外孙、外孙女 母之兄弟及其配偶舅父舅母娘舅舅姆舅父、舅舅、舅姆、舅妈今呼阿舅、舅姆妈外甥、外甥女 舅父之子女舅表表兄弟表姐妹以兄、弟、姐、妹相称或加冠“表”字表弟、哥、姐、妹 母之姐妹及其配偶姨父姨母姨丈姨娘旧呼大爹、大妈、大伯、阿伯,现呼大爸爸、大妈妈、阿姨外甥、外甥女 姨之子女姨表表兄弟表姐妹以兄、弟、姐、妹相称或加冠“表”字表弟、哥、姐、妹 妻系妻之父母岳父岳母丈人丈母面称随妻阿爹、姆妈女婿 妻之兄弟及其配偶内兄弟内兄嫂内弟媳阿舅舅嫂面称随妻阿哥、大姐或呼其名姐夫、妹夫 妻之姐妹内姐内妹姨娘面称随妻姐、妹

从称谓语的角度浅析语言与文化

从称谓语的角度浅析语言与文化 摘要:学习一种语言其实就是在学习一种文化,语言和文化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本文从称谓语的角度来浅析语言和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从经济模式、价值观念、风俗习惯三个方面来讲述其对称谓语的影响,进而分析语言与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 关键词:语言;文化;称谓语 语言与文化是一个相互统一的历史范畴。语言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萨丕尔认为,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所谓文化是社会遗留下来的习惯和信仰的总和。[1]语言是一面镜子,它反映着一个民族的文化,揭示了该民族文化的内容,通过一个民族的语言可以了解到该民族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思维特点等文化特征。一个民族的文化需要语言这个工具来承载,而语言的各种特征又渗透在文化的各个层面。我们可以从称谓语的角度来分析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差异。 所谓称谓,就是“人们由于亲属和别的方面的关系,以及由于身份、职务等而得来的名称”。称谓语是人们交际中相互称呼的用语,包括姓名、头衔等,是称呼者对被称呼者身份、地位、角色和相互关系的一种确认方式。称谓语属于民俗语言的范畴,在人们日常交际活动中是必不可少的,是开口交际的第一关。在各种交际策略中,称谓是最基本的策略之一。[2]称谓语深入到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角落,它反映了不同民族的不同文化特征,通过它,就可以了解一个民族的语言与文化。 一、不同的经济模式形成了不同的语言和文化 不同的语言承载着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文化需要不同的语言来承载,同时,不同的文化还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作为支撑。俗话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对于文化语言这一上层建筑来说,要对其进行研究,就需要对其不同的经济模式来进行研究,这样才能分析其不同的文化语言形式。对于不同文化语言的研究,可以从称谓语的角度来进行分析。 中国是一个古代文明古国,她经历了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重农抑商,最终形成了以家庭为单位、自给自足的经济模式,这样的经济基础决定了家庭在社会中的作用。由此便产生了我们沿用至今的称谓语。例如,邻里乡亲之间,虽然没有亲属或亲戚关系,但人们总是按性别和年龄,分别称呼对方为某大爷、大叔、奶奶、大婶、大哥、大姐等。用家庭亲属之间的称谓来表示人与人之间密切的关系,也体现了中国人的大家庭观念。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许多有关对人称谓的词语。赵元任先生在《中国人的各种称谓语》中列举了114种亲属称谓语。学者潘攀在《论亲属称谓语的泛化》中指出,汉语中标准亲属称谓语多达363个。[3]这些称谓语在汉语词汇中一直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因为它规定了人与人之间的血缘关系,人与人之

称谓语、禁忌语、委婉语

欢迎阅读 称谓语、禁忌语、委婉语 称谓语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称谓”是指“人们由于亲属和别的方面的相互关系,以及由于身份、职业等而得来的名称”。称谓语既是语言现象,也是社会、文化现象。在任何语言中,称谓语都担当着重要的社交礼仪作用。 古代称谓语 2.下,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4.称地望 杜少陵(杜甫) 韩昌黎(韩愈) 现代称谓语 1.亲属称谓

辈份(父辈:伯、舅;同辈:哥、妹),父系或母系(姑、姨),直系或旁系(孙、侄孙),年龄的大小(伯、叔、哥、弟)及血亲或姻亲(哥、姐、嫂子)。 2.社交称谓 职务:部长、省长、司长、厅长、校长、院长、厂长、经理等 军衔:上将、中将、中校、少尉等 职称:工程师、教授、讲师等 职业:医生、护士、老师、会计、律师、教练等都可以加上姓称呼别人 A 等; “小”“老”“薄”“贱”“敝”“鄙”“愚”“寒”(称自己或与自己有关的人或事物):小女、小可;老夫、老朽;薄技、薄酒、薄面;贱姓、贱内;敝人、敝处;鄙人、鄙见;愚兄、愚见;寒舍、寒门。 “敢”(表示冒昧地请求别人):敢问、敢烦。?? “劳”(烦劳,请别人做事所说的客气话):劳驾、劳步。 常用敬词 “拜”

拜读:指阅读对方的文章 拜贺:指祝贺对方 拜托:指托对方办事情 拜望:指探望对方 “叨tāo” 叨光:(受到好处,表示感谢)沾光 “奉 惠 玉(如玉成、玉体) 垂(如垂询、垂爱) 雅(如雅正,雅意) 斗胆:形容大胆(多用作谦词)。 驾临:敬辞,称对方到来。 光顾:敬辞,商家多用以欢迎顾客。

光临:敬辞,称宾客来到。 后学:后进的学者或读书人,多用作谦辞。 鼎力:敬辞,大力(表示请托或感谢时用)。 海涵:敬辞,大度包容(多用于请人特别原谅时)。 斧正:敬辞,请人改文章。 指正:(用于请人批评自己的作品或意见)指出错误,使之改正。 。2~3 10岁以下——黄口;13~15岁——舞勺之年;?????? 15~20岁——舞象之年;??????? 12岁(女)——金钗之年; 13岁(女)——豆蔻年华,???? 15岁(女)——及笄之年;??? 16岁(女)——碧玉年华;

称呼大全

爷爷:爸爸的爸爸。 奶奶:爸爸的妈妈。 姥爷:妈妈的爸爸。(有的地方称:外公) 姥姥:妈妈的妈妈。(有的地方称:外婆) 太太:爷爷的妈妈,奶奶的妈妈。 太爷:爷爷的爸爸,奶奶的爸爸。 太姥姥:姥姥的妈妈,姥爷的妈妈。 太姥爷:姥姥的爸爸,姥爷的爸爸。 姑奶奶:爷爷的姐妹。 姑爷:姑奶奶的丈夫。(“爷”字重读,与表示女婿的“姑爷”不同。) 爷爷的兄弟分别根据他的排名称呼,比如:大爷(“爷”字重读,与表示伯伯的“大爷”不同。)三爷。他们的妻子称呼为:大奶奶、三奶奶等。 姨奶奶:奶奶的姐妹。 姨爷:奶奶的姐妹的丈夫。 舅爷:奶奶的兄弟。 舅奶奶:奶奶的兄弟的妻子。 姑姥姥:姥爷的姐妹。 姑姥爷:姥爷的姐妹的丈夫。 姨姥姥:姥姥的姐妹。 姨姥爷:姥姥的姐妹的丈夫。 舅姥爷:姥姥的兄弟。 舅姥姥:姥姥的兄弟的妻子。 姥爷的兄弟分别根据他的排名称呼,比如:大姥爷,二姥爷。他们的妻子称呼为:大姥姥、二姥姥等。 伯伯(有地方称呼为“大爷”):爸爸的哥哥。

伯母:爸爸的哥哥的妻子。 叔叔:爸爸的弟弟。 婶婶:爸爸的弟弟的妻子。 姑姑:爸爸的姐妹。 姑父:爸爸的姐妹的丈夫。 舅舅:妈妈的兄弟。 舅妈:妈妈的兄弟的妻子。 姨:妈妈的姐妹。 姨父:妈妈的姐妹的丈夫。 堂兄、堂弟:叔叔、伯伯的儿子。 堂姐、堂妹:叔叔、伯伯的女儿。 表哥、表弟:姑姑、舅舅、姨的儿子。 表姐、表妹:姑姑、舅舅、姨的女儿。 (也有地方把姨的儿子、女儿单分为一类,称呼为:姨哥、姨姐、姨弟、姨妹) 嫂子:哥哥的妻子。(表嫂:表哥的妻子。) 弟妹:弟弟的妻子。(表弟妹:表弟的妻子。) 姐夫:姐姐的丈夫。(表姐夫:表姐的丈夫。) 妹夫:妹妹的丈夫。(表妹夫:表妹的丈夫。) 侄子:兄弟的儿子。 侄女:兄弟的女儿。 外甥:姐妹的儿子。 外甥女:姐妹的儿子。 以上如果是表亲,都可以在称呼上加“表”字。不过如果是现实当中称呼,为表亲切,都可以不加“表”字。 大伯子:丈夫的大哥。(口语称呼叫大哥即可)

词汇与文化

浅谈汉语中的亲属称谓语 内容摘要 从亲属称谓语的产生过程,进行亲属称谓语的界定。以文学巨著《红楼梦》中的称谓语实例,详尽的展示亲属称谓语的分类及特点。从实例出发,讲解亲属称谓语中的特殊分类—称呼语,阐释称呼语的一般用法和特殊用法,随着社会的发展,展示出亲属称谓语的外化用法,增强交际的顺利性。从社会现状出发,提醒人们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重要性。 关键词:称谓语的界定分类及特点《红楼梦》称呼语外化用法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中华民族经历历史潮流一次次的冲击、涤荡和淘汰,通过自身的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被称为“神秘的东方古国”、“文明礼仪之国”等。正如我们的美称一样,我们的民族在礼仪上有许多的讲究,就说这亲属之间的称谓语,在不同地方就有许多不同的称呼,从古至今,也有了许多的变化。称谓语的界定,称谓语的正确用法需要我们去好好的探究。 有了语言就有了称谓语,但在书面上第一次出现“称谓”的字样,据有关学者考证,最早见于《晋书·孝武文李太后传》所载会稽王司马道子的书启:“虽幽显而谋,而称谓未尽,非所以仰述圣心,允答天人。宜崇正名号,详案旧典。”①这里的“称谓”,意思也就是对人的称呼,与现代汉语中的含义相同。但究竟什么是称谓语,古代汉语中似乎没有一个较为完整的定义。随着历史的发展,现代汉语中,称谓渐渐有了广、狭两种定义,广义包括所有人或事物的名称,而狭义则是专指人们可以用来相互称呼的有关名称。称谓语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符号,因为它除了一般语言符号所具有的指称功能外,还能体现一些特殊内容,比如,称谓语能够体现交际者双方之间具有的某种关系,以及交际双方身上所具有的一些固有特征。称谓语之下还要特别分出一类“称呼语”,在某些情境下,两者是完全不同的,是不能混为一谈的。 称谓语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和语言现象。中国有句俗话:“人有人言,兽有兽语”,意思是说人类有人类的语言,动物有动物的语言。但是动物的语言指的是,通过某种叫声进行传递消息、求偶、进食等活动,并不是语言交流,更不是用称谓语打招呼。称谓语完全是适应人类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人类初产生之时,为了寻找食物和生存空间,必须和他人进行合作,简单的信息可以通过面部表情、手势等传递,而复杂的信息就必须通过语言来交流,而身在母系氏族社会中,不同的人在氏族中有不同的分工,地位也是不同的,不同的称呼语因此产生,称谓语也就渐渐发展完备了。 亲属称谓语在不同的文化国度中,不是完全一致的,一般被分为“类分法”、“叙述法”两种类型。类分法的亲属称谓语,不标明父系或母系、直系或旁系及排列的顺序,只表明尊卑辈分。叙述法的亲属称谓语,父系或母系、直系或旁系、辈分以及同一辈分的长幼排

《儒林外史》称谓词使用的语用原则

《儒林外史》称谓词使用的语用原则 作者:廖颂举 作者单位:临沂师范学院文学院,山东,临沂,276000 刊名: 东京文学 英文刊名:DONGJING WENXUE 年,卷(期):2009,(5) 被引用次数:0次 参考文献(4条) 1.何自然;陈新仁当代语用学 2004 2.索振羽语用学教程 2000 3.袁庭栋古人称谓漫谈 2004 4.何自然语用学教程 1988 相似文献(2条) 1.期刊论文廖颂举《儒林外史》词头"老"类拟亲属称谓词用法探微-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06(3) 非亲属关系而以亲属称谓来相称的社会称谓习俗,叫作拟亲属称谓.这类词大多沿用了亲属称谓,有些则是在亲属称谓的基础上演化而来,是亲属称谓的社会化(非亲属化)形式. 2.学位论文廖颂举《儒林外史》称谓词研究2007 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的汉民族,历来对称谓问题极为重视。早在先秦就有《谥法解》这样的著作问世(后编入《逸周书》),后来东汉班固所著的《白虎通》有《爵》、《号》、《谥》诸篇,唐人刘知几所撰《史通》中有《称谓》篇,专门讨论称谓问题,还有一些笔记中包含与称谓有关的内容,以及现当代学者发表的一些与称谓有关的论文。但是总的说来,这些论述是零散而不成系统的。 对称谓词的研究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首先,称谓是民族文化的标志之一,是祖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称谓研究可从侧面深化礼貌语言的研究,是研究礼貌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再次,称谓研究还具有实用价值,对跨国文化交流具有指导作用。《儒林外史》作为晚清一部优秀的讽刺小说,其语言特点具有明显的时代性,其中称谓词的使用更是带有明清时代称谓词的显著特点,同时也带有其自身独特的讽刺特点,因此对《儒林外史》称谓词进行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本文以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2000年第二次印本的《儒林外史》为底本,利用前人时贤的研究成果,主要从三个方面对《儒林外史》中的称谓词进行分析。 第一,从语用及修辞的角度,对《儒林外史》中的称谓词进行语用学探究。首先《儒林外史》中说话者在选用称谓词时,不仅要受到自身视角的影响,大致还要受到年龄原则、地位原则、亲疏原则和礼貌原则等几条语用原则的影响,而且在不同的语用原则作用下,产生着不同的社会指示功能。其次,谈话者双方的身份、地位,谈话者与谈话对象之间的关系,交际场合、谈话的动机、态度,作者的主观愿望等等,都对称谓词的使用起到一定的制约作用。 第二,主要从词源学及汉语史的角度,对《儒林外史》中出现的一些“先”、“尊”、“令”、“贤”、“家”、“舍”、“愚”、“敝”等敬称、谦称词进行分类研究并对个别称谓词进行了考证,从而得出某类或某具体称谓词使用的时代特点及语用规则和语用范围。 第三,把《儒林外史》中出现的“老”类称谓词主要分成了五大类,从语法、语义、文化、称谓习俗及词源学等角度进行研究。第一类表示被称呼者职业身份的称谓词。第二类用于官场中相互之间的称呼,更多为位卑者对位尊者的敬称。 第三类用于一般社交场合中表敬称,较多的为拟亲属称谓。第四类表示对人的詈称或蔑称。第五类归纳为“老+排行”、“姓+老”及其他。本文最后对《儒林外史》中的称谓词及其使用的特点进行归纳和总结,如官职称谓具有仿古称特色,一些称谓词带有方言特点等等,但“尊人卑己”的礼貌特点是《儒林外史》中称谓词使用的基本特点。 本文链接:https://www.doczj.com/doc/4c13620217.html,/Periodical_djwx200905041.aspx 授权使用:湘潭大学(xtdx),授权号:20c51dfe-106d-4cf4-a730-9eff00eb04f3 下载时间:2011年6月11日

古代文化常识姓名称谓和古代官职

高考古代文化常识姓名称谓和古代官职 姓名称谓◆■※★● 1.基本称谓 【直称姓名】大致有三种情况: (1)自称姓名或名。如“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 (2)用于介绍或作传。如“左将军王凝之妻也”,“陈太丘与友期行”。 (3)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 【称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如称屈平为屈原,司马迁为司马子长,陶渊明为陶元亮,李白为李太白,杜甫为杜子美,韩愈为韩退之,柳宗元为柳子厚,欧阳修为欧阳永叔,司马光为司马君实,苏轼为苏子瞻,苏辙为苏子由等。 【称号】号又叫别号、表号。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如:陶潜号五柳先生,李白号青莲居士,杜甫号少陵野老,白居易号香山居士,李商隐号玉溪生,贺知章晚年自号四明狂客,欧阳修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王安石晚年号半山,苏轼号东坡居士,陆游号放翁,文天祥号文山,辛弃疾号稼轩,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杨万里号诚斋,罗贯中号湖海散人,蒲松龄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吴趼人号我佛山人,袁枚号随园老人,刘鹗号洪都百炼生。 【称绰号】又叫外号或诨名,绰号一般根据某人的外貌、性格、行为等特征而另起的“名字”。绰号有褒有贬,如李白外号“诗仙”,项羽绰号“西楚霸王”等。 【称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范仲淹为范文正公,王翱为王忠肃公,左光斗为左忠毅公,史可法为史忠烈公,林则徐为林文忠公。而称奸臣秦桧为缪丑则是一种“恶谥”。 【称小名】称呼对方小时候的名号,以示亲密或侮辱。如称呼曹操为“阿瞒”。 【称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一般开国的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如宋朝赵匡胤称太祖,其后的赵光义称太宗。也有个别朝代前几个皇帝皆称祖,如明朝朱元璋称太祖,其子朱棣称成祖。清朝福临(顺治)称世祖,玄烨(康熙)称圣祖。但是在隋以前,并不是每一个皇帝都有庙号,因为按照典制,只有文治武功和德行卓著者方可入庙奉祀。唐以后,每个皇帝才都有了庙号。 【称尊号】尊号是为皇帝加的全由尊崇褒美之词组成的特殊称号。或生前所上,或死后追加。追加者亦可视为谥号。尊号一般认为产生于唐代。实际早在秦统一中国之初,李斯等人就曾为当时的秦王政上尊号曰“秦皇”。 【称年号】年号是封建皇帝纪年的名号,由西汉武帝首创,他的第一个年号为“建元”。以后每个朝代的每一个新君即位,必须改变年号,叫做改元。明朝以前,封建皇帝每遇军国大事或重大祥瑞灾异,常常改元。明朝自第一代皇帝朱元璋开始,包括明、清两代,每一个皇帝不论在位时间长短,只用一个年号,如明太祖只用洪武,清高宗只用乾隆。 【称斋名】指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如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斋名为诚斋,人们称其为杨诚斋;姚鼐因斋名为惜抱轩而被称为姚惜抱、惜抱先生。再如称蒲松龄为聊斋先生,梁启超为饮冰室主人,谭嗣同为谭壮飞(其斋名为壮飞楼)。 【称籍贯】如唐代诗人孟浩然是襄阳人,故而人称孟襄阳;张九龄是曲江人,故而人称张曲江;柳宗元是河东(今山西永济)人,故而人称柳河东;北宋王安石是江西临川人,故而人称王临川;明代戏曲家汤显祖被称为汤

中英文化中的禁忌语和委婉语

摘要:每个民族由于文化背景不同,语言在表现形式上有很大的差异。本文选取中英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禁忌语和委婉语,讨论中英文化的异同,从而更好地理解别的民族的交际风格和语用习惯,消除交流上的障碍。 关键词:中英文化禁忌语委婉语 一、不同之处 禁忌语和委婉语在每个民族的语言中都占有重要的位置,禁忌语的存在导致委婉语大量的出现。委婉语和禁忌语影响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等。中国和英语国家,由于文化背景和语言习惯的不同,两种语言文化中的禁忌语和委婉语有着共同点,但也有很多不同。 中国素来是礼仪之邦,尤其注重社会等级之分,这一点鲜明地体现在名字和称谓中。上级或长辈的名字就是一个禁忌,不能直呼其名。在中国古代,人们在起名字时,需要避开君主或长辈的名讳,以示尊重。即使在现在,人们也不会用长辈的名字给新生儿命名,然而在西方,孩子的名字中可能包含着长辈的名字,表达对长辈的尊重或纪念。 很多中国人看来表示热情友好的话,在英语国家的人看来则成了“刺探隐私”,英语中这样一句谚语:“a man’s home is his own castle.”更是表明英语国家的人对个人隐私的重视。在中国,亲戚朋友甚至不熟的人之间,可能会问“你几岁了”“你一个月工资多少”这样的问题,但对于英语国家的人来说,就是忌讳。除非

他们明确表示不介意,不然最好不要问他们以下问题:how old are you? what are your wages? you make a lot of money,don’t you? what’s your name? how much did that pair of shoes cost you? 二、中英两个民族在禁忌方面存在的相同之处 (一)死亡 中国人自古以来都很忌讳“死亡”,认为提到死亡是很不吉利的事情,《礼记·曲礼》中这样说道:“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甍,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而佛教用语中也出现“圆寂”、“涅槃”和“坐化”这样的词。即使在现代,人们也倾向于用“走了”“没了”来表达某人的死亡,在正式场合,则会用到“仙逝”“驾鹤西归”等具有文言色彩的词。 英文中,表示“死亡”最简单的词为“die”,然而出于说话者态度的不同,委婉的说法也有着差异。一般人们会用“pass away”,“depart”,“be gone”,有时也会用“buy the farm”,“kick the bucket”这样的短语表达某个人的离世。 (二)貌 礼貌也是委婉语产生的重要基础之一,人们都希望遵守“合作原则”,力图回避一些“不雅”的事物。 1.关于性

委婉语和禁忌语

Euphemisms and T aboo 2008级4班吕佳佳 There exists a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euphemisms and taboo. Taboo can be used as a criterion to judge whether a word is euphemisms or not. Taboos and euphemisms exist in every language. They play an important part in c ulture. Dealing with them appropriately enables us to successfully communicate. And euphemisms and taboo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our daily life.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for people to have a clear view of some fundamental knowledge about them. No doubt, euphemism is a widely and frequently used figure of speech. As a hot research issue in the field of linguistics, it needs a concise and definite criterion to judge the scope of euphemism. Western linguists think the word “euphemism” comes from the Greek “eu”( meaning “good”) and “pheme”(meaning “speech” or “saying”), and thus it literally means “to speak with good words”. Later on, euphemism is defined differently and more precisely. As traditional western linguistics restricts euphemism study to the lexicon, euphemisms are, therefore, words or phrases in place of things considered to be rude or unpleasant. In simple terms, an euphemism is just a less explicit substitute for an explicit term or phrase. It manages to conceal the offending nature of the word or phrase, but still gets the meaning across. This has led to the birth of many satirical movies, shows and books t hat effectively use the art of “double meaning”phrases in an attempt to humor people. From a moral point of view, the person who produces this content has a responsibility to ensure that his content does not offend any particular person, least of all, children. For instance, talking about sexual intercourse openly in a movie is bound to have a bad effect on children, and this will greatly offend their parents. As an alternative, the birth of phrases like “to sleep with” or “to make love to”have found their way in popular culture, and they are less graphic and explicit indicators of the same action. Read more on grammar and composition. The word taboo was borrowed from the Tangan language, originally used in Polynesia with religious connotations. Now in sociolinguistics it refers to a prohibition on the use of, mention of, or association with particular objects, actions, or person. What is taboo or not taboo depends on the context. Some expressions denoting some body functions are avoided on formal occasions but quite normal in doctor-patient conversations when the patient complains about his physical problems to the doctor. Taboos and euphemisms are mostly culture-specific. What is taboo in one culture may not be so in another culture. It is a norm among English-speaking people not to ask about each other's income, but in Chinese culture there is no such a norm (though it is hard to predict whether there will be the same norm). In many cultures taboos and euphemisms are associated with religion and superstition. Taboos and euphemisms exist in all natural languages but what is taboo is culture-specific.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