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他克莫司治疗膜性肾病进展

他克莫司治疗膜性肾病进展

他克莫司治疗膜性肾病进展
他克莫司治疗膜性肾病进展

膜性肾病的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

膜性肾病的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 中华医学会肾脏病2011-分享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邢昌赢 特发性膜性肾病(idiopathic membranous nephropathy, IMN)是成人肾病综合征常见的主 要病因之一,发生率占肾活检病人的3%左右,占成人肾病综合征的25%~40%。目前治 疗困难,尽管有1/3 患者可以自行缓解,但仍然有40%的患者十年内到达终末期。其病理 特征主要为肾小球脏层上皮细胞(glomerular epithelial cell, GEC)下免疫复合物(immune complex, IC)沉积,后期伴肾小球基底膜(glomerular basement membrane, GBM)弥漫增厚。特发性膜性肾病发病缓慢,临床表现轻重不一,主要为:1、肾病综合征:大量蛋白尿、低白蛋白血症、高脂血症和高度水肿;2、约1/3 患者可以并发深部静脉血栓形成,是非膜性肾病患者的两倍;3、免疫功能低下、易感染。 一、膜性肾病的病因 20%-25%的膜性肾病继发于其他疾病如乙型病毒性肝炎或其它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类风湿性关节炎等)、药物(金制剂、青霉胺等)、肿瘤等,积极治疗原发病或去除致病因素可缓解甚至消失。然而大部分膜性肾病的病因并不明确,属于特发性膜性肾病(idopathic membranuous nephropathy, IMN)。特发性膜性肾病 在我国约占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的10%,其进展缓慢,临床表现轻重不一,经过各异,预后 差别也较大,40-60%的患者5 到20 年或更长时间后可能进入终末期肾脏病。该病迄今没 有满意的治疗方法。目前国内外绝大多数学者认为:特发性膜性肾病是针对肾小球脏层上 皮细胞(足细胞)膜抗原成分、由自身抗体介导、补体参与的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免疫系统功能的紊乱导致了该病的发生,而致病靶抗原与抗体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是这一 系列病理过程发生的始动因素。 二、膜性肾病的抗原

-特发性膜性肾病的发病机制及诊治进展

特发性膜性肾病的发病机制及诊治进展 王亚平 北京军区总医院肾脏病科 膜性肾病(membranous nephropathy,MN)的诊断依赖于肾活检,主要包括毛细血管壁增厚,免疫荧光见IgG和C3 沿毛细血管壁沉积,以及电镜下可见上皮下致密物沉积。膜性肾病分为特发性和继发性。继发性膜性肾病多见于儿童,约占75%。成人约占25%。在IMN 中, IgG 中主要是IgG4 亚型沉积,其他亚型沉积主要见于继发性MN 。继发性膜性肾病可继发于肿瘤、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药物、家族遗传性和代谢性疾病等。特发性膜性肾病( idiopathic membranousnephropathy, IMN )是指排除了继发性膜性肾病后,原因不明的肾小球疾病。IMN 与继发性MN鉴别十分重要,因为继发性MN主要针对病因治疗。 成人MN大约80%表现为肾病综合征,约20%患者可出现自发性完全缓解,15-20%部分缓解。缓解可发生在病程的18-20月,50%患者会持续存在肾病综合征,其中30%会在10年内进展至ESRD。预后与年龄、性别、蛋白尿的程度、发病时的肾功能状态有关。 特发性膜性肾病发病机制进展 特发性膜性肾病的预后存在自发缓解和肾功能逐渐恶化的两种趋势,发病机制和疗效难以预测。目前IMN的发病机理仍在研究中,一般认为上皮侧原位免疫复合物的形成导致补体激活,形成膜攻击复合物C5b-9、氧自由基,从而引起一系列细胞因子和炎症因子的活化,导致肾小球滤过膜及小管间质的损伤。2009年,由美国波士顿大学医学院贝克(LH.Beck)等发现,正常足细胞表面的膜蛋白M型磷脂酶A2受体(PhospholipaseA2 Receptor,PLA2R)是膜性肾病的靶抗原,并在IMN患者血清中检测到抗PLA2R自身抗体,由此确立了IMN自身免疫性肾脏病的性质,即由抗足细胞表面抗原成分的抗体介导,上皮下原位免疫复合物形成导致补体活化及足细胞损伤。磷脂酶A2的1型受体(PLA2R1)是参与成人IMN致病主要抗体,70%IMN患者体内具有针对PLA2R1的循环抗体。而继发性膜性肾病、其他类型的肾小球疾病、正常人均为阴性,其诊断IMN的敏感性>75%,特异性100%。此外观察到,抗PLA2R抗体属IgG 4型,其滴度与患者的蛋白尿消长相关联,随着治疗的生效,抗PLA2R抗体滴度先行降低,随后出现蛋白尿的减少。IMN病情缓解时抗体转阴,病情复发时则再度阳性。 另外30%IMN的患者中可能存在其它导致疾病的内源性肾小球抗原,但抗原的靶目标还未知。2014年11月,肾小球疾病临床研究又取得了一些新的重要进展, 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再次刊发了一项新的研究,并取得了新的令人惊奇的发现。主要针对确定PLA2R1之外的肾小球抗原的循环抗体,Tomas等进行了一项研究,发现15例IMN患者的血清中存在针对1型血小板反应蛋白7A域(THSD7A)而非PLA2R1的循环抗体,并且证实THSD7A是参与成人IMN发病的第二个抗原。该研究在PLA2R1抗体阴性的IMN患者血清中发现了分子量大小为250kD的肾小球蛋白-THSD7A,以及针对THSD7A而非PLA2R1

二期膜性肾病的治疗与体会

二期膜性肾病的治疗与体会 (2011-08-24 20:17:32) 转载▼ 标签: 杂谈 二期膜性肾病的治疗与体会 膜性肾病(MN),目前是导致成人肾病综合征的主要疾病之一.该病具有病程反复,慢性迁延的特点,也是导致成年人终末期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它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前者病因不明,后者多为恶性肿瘤,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结缔组织性疾病引起,它又分为四个时期.I 期,早期上皮细胞下沉积期, II期钉突形成期,III期基底膜内沉积期,IV 期硬化期. 这里我只讲解二期膜性肾病的治疗,我在治疗二期膜性肾病时,一般性况下,都是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法,西药用法是,按照治疗肾病综合征的一般方案,大量强地松,成人按1mg/kg/日的剂量,小儿2到2.5mg /kg/日剂量,加用钙片,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降脂药联合应用,大多数二期膜性肾病对激素无效.再加中药组方如:黄芪15克,当归10克,白花蛇草20克,仙灵脾15克,党参10克,山药10克,泽泻10克. 膜性肾病中医属水肿范畴,与肺,肾,脾脏功能失调有关,凡水肿等症乃肺肾脾三脏相干之病,盖水为之阴,故起本在肾,水化与气,故其标在肺,水惟畏土,故其制在脾,今肺虚则气不化精而化水,脾虚则土不制水而反克,肾虚则水无所主而

妄行.膜性肾病的发病多由湿热之邪蕴结,复由脾肾之气亏损,久则伤及肾气,造成脾不敛精,肾不固精,久则伤及血络,血瘀水停,病势缠绵.在这里我根据膜性肾病不同阶段进行辨证论治.但是在治疗过程中活血化瘀贯穿于整个过程中.在这 个过程中益气活血,清热利湿,温补脾肾. 在这里我根据个人体质不同用西药量不同来分几种类型治疗: 1 脾虚湿热型症见下肢浮肿,口干舌燥,纳差,口苦乏力,小便赤短,大便干结,舌红苔薄黄,脉濡数,治以益气活血,清热利湿为主.方法:党参,白术,猪苓,车前子,山药,丹参等. 2 脾肾阳虚型症见下肢浮肿,腰酸乏力,畏寒怕冷,面色少华,小便清长,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腻,舌边齿痕,脉沉细,治以益气活血,健脾补肾.方法: 黄芪,当归,白术,山药,丹参,益母草等. 3 肝瘀脾虚型症见下肢浮肿,倦怠无力,胁肋隐痛,胸腹胀满,纳差便溏,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缓,多见于乙肝相关性肾病.治以健脾利湿,清热解毒为主,方法黄芪,白术,当归,山药,茵陈,大枣等. 体会 由于膜性肾病病情缓慢进行,迁延不愈,故在我所治愈的患者中一般需要 150天.有95%以上都可全愈.在治疗二期膜性肾病的过程中,中西医结合最重要,对于尿中大量蛋白质流失时,24小时蛋白定量>5克以上,血纤维蛋白原升高,在这种情况下根据病情加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注意诱因,有炎症时及时治疗.

原发性膜性肾病的治疗现状与进展

原发性膜性肾病的治疗现状与进展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肾内科教育部肾脏病研究重点实验室 黄锋先杨琼琼 膜性肾病是成人肾病综合症(简称肾综)的常见病因,约占成人肾病综合症的33%。临床主要表现为蛋白尿,其中肾综型蛋白尿为70%~85%,部分病人伴有肾功能损害(5%~10%)。成人膜性肾病多为原发性(75%~80%),部分为继发性(20%~25%),本文主要讨论原发性膜性肾病的治疗问题。 一、自然病程和进行性发展的危险因素 膜性肾病的自然病程进展复杂多变,可反复发作,也可自发缓解。Honkanen 等随访研究发现,10年后约有25%可出现完全缓解(尿蛋白<0.2g/d),13%出现复发。Ponticelli等报道,未经治疗的膜性肾病患者,5年后35%出现完全缓解,但在随后的5年内仅有一半患者能继续保持完全缓解。已有的临床资料表明,治疗和未经治疗的膜性肾病,其10年总的存活率为83%,而相应年龄和性别的对照组人群为88%。也有作者报告,如不考虑治疗的影响,NS患者的10年存活率为70%。 加重膜性肾病情进展的危险因素主要有①持续大量的蛋白尿;②高血压;③年龄≥50岁;④男性;⑤伴有肾功能不全。其中决定膜性肾病长期预后的最重要因素是大量的、持续超过6个月的蛋白尿。 二、特发性膜性肾病的治疗 近30年中出现各种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的方案。但是由于研究设计、治疗方案、采用的标准、结果和所得数据各不相同,因此无法分析如此众多的结论。大量的前瞻性、随机研究治疗方案和结果各异。由于无法得出某一治疗方案是否优于另一个治疗方案的一致结论,目前对特发性模型肾病的最佳治疗方案仍存在争议。 ㈠免疫抑制治疗 ⒈低危患者的治疗无症状蛋白尿(<3.5g/d)且肾功能正常的患者预后好。加拿大(n=184)、意大利(n=78)和芬兰(n=101)的研究结果显示,在无症状

膜性肾病

来自法国索邦大学的Ronco 和Debiec 教授近期在The Lancet 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关于膜性肾病研究和治疗新进展的综述,总结了过去13 年里有关膜性肾病(MN)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方面的新进展。本文编译了其中与临床较为相关的部分,供同道一起学习。 膜性肾病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 世界范围内,成人MN 的年度发病率是1 个新发病例/100000 人/ 年,也就是欧洲每年有10000 个新发病例。MN 可影响所有年龄和种族的患者,但是在男性中较女性中更多(性别比= 2:1),发病高峰在30-50 岁。年轻女性中的MN 要高度怀疑狼疮的可能性。儿童中MN 不常见(来自儿童的肾活检标本中MN<5%)。MN 常常与乙型肝炎有关,较少与自身免疫性疾病或甲状腺疾病有关。 60-80%MN 患者表现为肾病综合征,剩余的表现为无症状的蛋白尿(<3.5 g/24 h),其中60% 会进展至完全的肾病综合征。镜下血尿发生于50% 的MN 患者中,但是大量血尿和红细胞管型很少见。80%MN 患者起病时血压和肾小球滤过率正常。急性肾损伤少见,可能由于过度利尿导致的低血容量,急性双侧深静脉血栓形成,药物诱导的间质性肾炎或叠加有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所导致。 MN 是一个慢性疾病,可以自发缓解和复发。常常在起病后的头2 年里,大约40% 的病例能自发缓解,。预测自发缓解的因子是基线时的蛋白尿水平<8 g/d,女性,年龄<50 岁,起病时肾功能良好。另外2/3 患者可以平分为持续存在蛋白尿但肾功能长期维持者和虽然接受免疫抑制治疗但仍进展至肾衰竭者。MN 仍然是原发性肾小球肾炎中导致终末期肾脏病(ESRD)第二位或第三位的病因。 膜性肾病的病理改变 在MN 早期阶段,光镜下肾小球结构正常,只能通过免疫荧光和电镜做出诊断。下一阶段是以毛细血管壁均匀增厚为特征。早期反映肾小球基底膜之间沉积物的被称为尖峰。随着疾病进展,沉积物并入肾小球基底膜,看起来似乎是免疫沉积物被吸收了。疾病进一步进展,间质纤维化和肾小球硬化便出现了。 诊断特发性和继发性MN 都有赖于发现IgG 颗粒样沉积在肾小球毛细血管袢。在这些沉积物中往往可见补体C3 和C4。出现C1q 提示继发性MN,尤其是与SLE 有关。此外活检标本应常规进行PLA2R 抗原和IgG 亚型的染色。在特发性MN 中主要是IgG4,而在继发性MN 中主要是IgG1 和IgG2 亚型。 电镜下,显著的损伤时上皮下电子致密物沉积,足细胞足突融合。疾病可以根据上皮下免疫复合物被肾小球基底膜围绕的程度进行分期。 确定人类膜性肾病的靶抗原和风险基因 对MN 病理生理方面研究的主要进展开始于2000 年早期。2002 年,足细胞中性内肽酶在同种免疫性新生儿肾病中被确定为循环抗体的靶抗原。中性内肽酶相关的同种免疫性肾小球病定义了一个由母婴不相容所导致的新型的器官特异性的疾病,虽然这一疾病很少见,分析其致病机制为足细胞抗原可以导致人类MN 的概念提供了证据,为日后确定PLA2R 参与成人MN 打下了基础。

膜性肾病诊断与治疗新进展

- 164 - 综 述 Zongshu 《中国医学创新》第16卷 第2期(总第464期)2019年1月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 Vol.16, No.2 January,2019 *基金项目:山西省重点研发计划重点项目计划(201603D3113023);山西省重点研发计划(指南)项目(201703D421024) ①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 山西 太原 030012②山西省中医院通信作者:刘光珍膜性肾病诊断与治疗新进展 * 刘建芳① 齐凯敏① 刘光珍② 【摘要】 膜性肾病(membranous nephropathy,MN)是一种独特的肾小球病变,是成人中非糖尿病性特发性肾病综合征的最常见原因。约80%MN 病例的病因是特发性的,20%与其他全身性疾病或暴露有关。抗磷脂酶A2受体抗体与特发性MN 有关,这一发现可能有助于MN 的诊断和预后。目前MN 的治疗主要为最佳支持治疗,包括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的应用,降脂药和良好的血压控制。免疫抑制剂应用于患有难治性蛋白尿或肾病综合征伴相关并发症的患者,现有证据也支持使用类固醇和烷化剂的组合。本文综述了MN 的诊断和治疗的最新研究进展。 【关键词】 膜性肾病; 磷脂酶A2受体抗体; 诊断; 预后; 治疗 Membranous Nephropathy:A Review on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LIU Jianfang,QI Kaimin,LIU Guangzhen.//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9,16(02):164-167 【Abstract】 Membranous nephropathy(MN) is a unique glomerulonephritis,it is the most common cause of nondiabetic idiopathic nephrotic syndrome in adults.The etiology of approximately 80% MN cases is idiopathic,and 20% is associated with other systemic diseases or exposure.Anti phospholipase A2 receptor antibody is associated with idiopathic MN.This finding may contribute to the diagnosis and prognosis of MN.Current treatment for MN is mainly the best supportive treatment,including the use of 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s/angiotensin Ⅱ receptor blockers,lipid-lowering drugs and good blood pressure control.Immunosuppressive agents are used in patients with refractory proteinuria or nephrotic syndrome with associated complications.Available evidence supports the combination of steroids and alkylating agents.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latest research progress in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MN. 【Key words】 Membranous nephropathy; Phospholipase A2 receptor antibody; Diagnosis; Prognosis; Treatment First-author ’s address:Institut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Shanxi,Taiyuan 030012, 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9.02.042 膜性肾病(membranous nephropathy,MN)是一种独特的肾小球病变,是成人中非糖尿病性特发性肾病综合征的最常见原因。MN 的发病机制与肾小球基底膜上皮细胞下弥漫性免疫复合物沉积伴基底膜增厚有关,但其确切的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发病机制的明确有助于疾病的诊断与治疗。目前MN 的治疗主要为最佳的支持治疗,包括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的应用,降脂药和良好的血压控制。免疫抑制剂应用于患有难 治性蛋白尿或肾病综合征伴相关并发症的患者,现有证据也支持使用类固醇和烷化剂的组合。本文综述了MN 的诊断和治疗的最新研究进展。1 膜性肾病的诊断 膜性肾病(membranous nephropathy,MN)的确诊仅能通过肾活检实现。MN 的病理学必要条件是电子显微镜证实存在的上皮下免疫复合物沉积物[1]。文献[2]已经描述了MN 的四个超微结构阶段:第一阶段特征是在上皮下区域存在分散的或更规则分布的小的免疫复合型电子致密沉积物;第二阶段特征是基底膜被上皮下沉积物围绕的投影;第三阶段特征是新的基底膜物质包绕沉积物;第四阶段特征是沉积物电子密度的损失,这经常导致在不规则增厚的基底膜内出现不规则的电子透亮带。MN 免疫荧光特点是免疫球蛋白和补体在毛细血管壁弥

特发性膜性肾病KIDIGO指南

2012年特发性膜性肾病KIDIGO指南解读 膜性肾病( membranous nephrology,MN) 是成年人肾病综合征( NS) 患者中常见的病理类型,儿童发生率<3%,近50%的患者肾功能会恶化,需要规范的治疗[1],KDIGO 指南主要介绍MN 的治疗方法[2]。 1 MN 的评估 1. 1 对经肾活检病理检查明确为MN 的患者进行适当的进一步检查以排除继发性因素( 未分级)特发性膜性肾病( IMN) 是指原因不明的肾小球疾病,是“排除性诊断”。近期的一项研究表明,70% ~80% 的IMN 患者存在针对M 型磷脂酶A2受体( Phospholipase A2 Receptor,PLA2R) 非连续表位的循环抗体,主要以IgG4 亚型为主。而这种自身抗体在继发性MN 患者体内罕见或缺如。如果PLA2R 抗体在继发性膜性肾病患者体内缺失得到证实,并且敏感而特异性高的检测抗体的方法有效,那它将是诊断IMN 的一个有价值的指标。 1. 2 膜性肾病的诊断诊断依赖于肾活检组织检查,诊断要点包括毛细血管壁增厚,正常细胞构成,免疫荧光见IgG 和C3 沿毛细血管壁分布以及电镜下见上皮下致密物沉积。IMN 的诊断必须排除所有的继发因素,通过病史、体格检查、合适的实验室检查( 如血清学、影像学检查等) ,继发性MN 中儿童( 75%) 较成人( 25%) 更常见。而继发因素的发生率及病因随着地理区域的不同而改变。在IMN 中,IgG 中主要是IgG4 亚型沉积,其他亚型沉积主要发生在继发性MN 中。将IMN 及继发性MN 区分非常重要,因为后者的治疗主要针对潜在病因,而IMN的一些治疗对患者及肾脏都有一定的损害[3 -4]。 1. 3 继发性MN 的原因原因比较多,有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等) 、感染性疾病( 如乙型肝炎、丙型肝炎等) 、恶性疾病( 如肺癌、霍奇金淋巴瘤等) 、药物或毒物( 如金、青霉胺等) 和其他( 如糖尿病、原发性胆汁性

老年膜性肾病的诊治

老年膜性肾病的诊治 膜性肾病(membranous nephropathy, MN)是以肾小球基底膜上皮细胞下弥漫的免疫复合物沉积伴基底膜弥漫性增厚为特点的一组疾病,临床上多表现为肾病综合征或无症状性蛋白尿。目前,膜性肾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已成为仅次于IgA 肾病的第二大原发性肾小球肾炎。空气污染、人口老龄化可能是导致MN 发病率显著升高的重要原因。我国原发性老年肾病综合征的主要病理类型为MN、微小病变、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其中MN 最为常见[1-2]。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MN 根据病因不同分为特发性MN(idiopathic membranous nephropathy, IMN)和继发性MN(secondary membranous nephropathy, SMN)。75%~80%的MN病因并不明确,属于IMN。目前多数学者认为,IMN是针对肾小球脏层上皮细胞膜抗原成分、自身抗体介导、补体参与的肾小球疾病。最早关于IMN 足细胞抗原成分的研究来源于1959 年Heymann 大鼠肾病模型的建立,随后发现Heymann 模型中的抗原是足细胞膜蛋白megalin,但在人类中并未被证实。2002 年,有研究报道了新生儿MN 足细胞靶抗原——中性肽链内切酶(neutral endopeptidase,NEP),但NEP 也并不能很好的解释成人MN 的发病机制。直至2009 年,Beck 等[3] 在成人IMN 肾组织足细胞中发现磷脂酶A2 受体(phospholipase A2 receptor, PLA2R),并在70%的患者血清中检测到抗PLA2R 抗体的存在;PLA2R 表达在人类足细胞上,与IgG4 共定位表达于上皮下免疫复合物中,参与足细胞的损伤、肾小球基底膜的增厚以及通透性改变等。但仍有约20%~30%IMN 患者的血清PLA2R抗体表达为阴性,2014 年Tomas 等[4] 研究发现,部分患者的血清中存在1 型血小板反应蛋白7A域(thrombospondin type-1 domain-containing 7A,THSD7A),而非PLA2R 的循环抗体,提示THSD7A 可能是IMN 致病机制中的另一自身抗原。两种抗体的发现被评为“过去10 年基础肾脏病研究中最重要的发现”,为IMN 的发病机制尤其是致

PLA2R1相关性特发性膜性肾病的诊治进展

PLA2R1相关性特发性膜性肾病的诊治进展 李 媛① 焦军东①△ ①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肾内科(哈尔滨150000) △通讯作者 众所周知,特发性膜性肾病(idiopathic membranous ne-phropathy ,IMN )是成人肾病综合征中最为常见的一种病理类型 [1] ,其发病率在中国的增长更是疾风迅雷。曾有文献报道, 截止到1997年,IMN 发病率已从之前的6.48%显着上升至22.79%。特别是在2009年 2011年期间,IMN 已成为中国继 IgA 肾病(IgAN )后第二常见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2]。该病好发于老年男性患者, 但近几年的研究表明其在青少年人群中也有明显增加[3] , 这便敲响了我们防治IMN 的警钟。因此做到对IMN 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显得尤为重要。而最新报道中 已明确, 在约70%的IMN 患者血清中鉴定出了抗M 型磷脂酶A2受体1(PLA2R1)的抗体。本文就PLA2R1相关性IMN 的早 期诊断及相关治疗做一综述。 1 PLA2R1相关性IMN 的定义及分型 近年来, IMN 定义为一种具有特异性自身免疫抗体的自身免疫性疾病[4,5] 。而在大多数剩余的病例中,可以鉴定出诸如药物、感染、恶性肿瘤或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根本原因,我们将该疾病视为继发性膜性肾病(second membranous nephropa-thy ,SMN )。尚未识别足细胞抗原的抗体很可能是剩余的“特发性” MN 的病例[5]。针对在血清中可以检测出PLA2R1抗体的患者, 我们称之为PLA2R1相关性IMN 。2 PLA2R1相关性IMN 的诊断及检测方法 迄今为止,IMN 的诊断仍然是通过询问详细的病史、身体 检查、实验室研究和常规侵入性手术(肾活检)排除继发病因 [6] 。然而,实际上,IMN 与SMN 的区分是困难的,特别是在 恶性肿瘤倾向于发生的老年患者中。因此,一个准确的生物标记物(可行性等同于肾活检)来区分IMN 和SMN 是迫切需要 的[7] 。最近, De Vriese [8]等提出了基于血清学的方法对IMN 患者的诊断、预后和治疗监测。(具体方法介绍见下。 )即通过一定的血清学方法检测出PLA2R1抗体, 对IMN 的诊断提供有力的依据。 抗PLA2R抗体的检测有助于区分可能存在相似临床特征 的原发和继发MN 和其他自身免疫性肾病。Behnert [9] 等对目 前明确的三种免疫测定法进行了比较,总体而言,三种测定显示出显著的定性和定量相关性。但经过试验研究,得出结论: 可寻址的激光珠免疫测定(ALBIA )代表了抗PLA2R检测的最有希望的方法,除了具有与间接的免疫荧光(CBA -IFA )相似 性能的抗体外, 还具有易于使用、适用于高通量、有快速周转时间和重复使用的特点。唯一可商购的用于测定抗PLA2R抗体 的免疫测定法是使用间接的免疫荧光(CBA -IFA )。尽管这种测定方法相对便宜且易于使用, 但它不适合高通量实验室,并且可能受到主观解释的困扰。最近,文献中有人在可寻址的激 光珠免疫测定(ALBIA )平台上报道了一种定量的, 观察者独立的高通量免疫测定法,其使用携带全长重组人蛋白质的细胞裂解物可靠地检测IMN 患者血清中的抗PLA2R抗体。本研究的目的是比较新型ALBIA 与CBA -IFA 和ELISA 检测抗PLA2R抗体。证明ALBIA 是仅需少量血清的高通量免疫测定,可以 使用抗PLA2R抗体来监测治疗反应和疾病进展, 除此之外,ALBIA 的多重能力提供了开发自身抗体,组织相容性,免疫球蛋白同种型, 细胞因子和补体的机会,有助于鉴别诊断自身免疫性肾脏疾病。 ALBIA 是一种复用激光珠技术,其中特定的自身抗原共价偶联到内标的微球体上, 进行荧光染料。与人血清和荧光染料(即藻红蛋白)缀合的二抗孵育后,用两个激光分析珠粒。使用一个激光来检测携带有关联的抗原(即PLA2R)的珠的“颜 色”,而第二激光用于确定与靶抗原自身抗体复合物结合的荧光染料偶联的二抗的结合珠。荧光强度被数字插值并表示为中值荧光强度(MFI )。ALBIA 在单次测定中同时测试多个靶标,只需要2 20μl 的小量血清样品量。因此,在以后的临床工作中可以尝试应用该检测方法。 3 PLA2R1相关性IMN 的临床表现及进程 从无症状尿异常的亚肾病范围蛋白尿到具有重度蛋白尿 的肾病综合征(NS )之间变化[10] 。NS 表现为蛋白尿、低白蛋白 血症、 高脂血症和外周水肿。部分患者可有高血压、镜下血尿,少数患者伴有肾衰竭。根据患者的蛋白尿程度及有无肾衰竭, 可分为四种类型:轻度蛋白尿型(蛋白尿<1g /24h )、尿检异常型(蛋白尿1 3.5g /24h )、肾病综合征型(肾功能正常)、慢性肾衰竭型。 同IMN 的临床过程,该疾病的进程是异质性的:约30%的患者有自发性缓解;20% 40%的患者进展为肾衰竭;其余患者维持其肾功能正常的蛋白尿 [11] 。 4 PLA2R1与疾病活动的关系 IMN 通过形成亚上皮免疫复合物沉积而发展,最有可能是由于循环自身抗体与足细胞上的固有抗原结合而引起的。在肾小球基底膜的外层形成含有抗体及其靶向抗原的免疫沉积 物,这将引起补体激活级联,导致足细胞损伤和尿蛋白损失 [12] ,出现一系列的临床表现。 早在2009年, Beck 等[4]就在约70%的iMN 患者中鉴定出了抗M 型磷脂酶A2受体(PLA2R)的抗体。研究表明, 血清抗PLA2R自身抗体(PLA2R-Ab )是一种潜在的生物标志物,主要是IgG 4亚类, 这与大多数IMN 病例具有IgG 4优势上皮下免疫复合物的发现相一致。与疾病的活动以及对治疗和复发的反应有关 [13] 。更有研究表明,52% 82%的IMN 患者血清中 · 39·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19年1月第20卷第1期CJITWN ,January 2019,Vol.20,No.1

膜性肾病[医学参照]

膜性肾病 一、定义:膜性肾病是一个病理形态学诊断名词,其特征性的病理学改变是肾小球毛细血管襻上皮侧可见大量的免疫复合物沉积。多见于40岁以上患者,大多数患者以肾病综合征起病,约20%的患者表现为无症状、非肾病范围的蛋白尿。 二、发病原因及机制 特发性:大多与抗磷脂酶A2受体抗体(PLA2R)相关,PLA2R抗体与足细胞上的相应抗原结合,形成原位免疫复合物,继而通过旁路途径激活补体,形成C5b-9膜攻击复合物,损伤足细胞,破坏肾小球滤过屏障,产生蛋白尿。特发性膜性肾病沉积物局限于肾小球基底膜的上皮侧,一般不伴肾小球固有细胞增殖和局部炎症反应,如有,则需排除继发性膜性肾病可能。 三、临床表现 大多数患者以肾病综合征起病,约20%的患者表现为无症状、非肾病范围的蛋白尿。膜性肾病患者尿蛋白定量很少超过15 g/d,如超过,要注意微小病变性肾病或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的可能。膜性肾病患者每天尿蛋白定量波动很大,可能与患者蛋白摄入、体位和活动量有关。约有一半患者有镜下血尿,但大量镜下血尿不是膜性肾病的特征,临床上要注意寻找继发性病因。17%~50%成年患者起病时伴高血压。若起病时就有高血压和肾功能损害,预后通常较差。膜性肾病起病往往较隐匿,有些患者是在常规体检时发现有蛋白尿。突然起病,尤其是伴明显肾小管功能损害者,要警惕继发性膜性肾病的存在(感染、药物和毒物)。膜性肾病患者,特别是肾病综合征临床表现持续存在的情况下,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可以高达40%,明显高于其他肾小球疾病患者。蛋白尿的程度和持续时间与患者预后关系密切。此外,男性、高龄患者、伴肾功能不全和较多肾小球硬化和肾小管损伤者预后较差。 1.症状 (1)年龄以40岁以上多见,起病往往较隐匿; (2)临床表现为肾病综合征(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高度浮肿、高脂血症),或无症状、非肾病范围的蛋白尿; (3)可伴少量镜下血尿; (4)部分病人伴高血压和/或肾功能损伤。 2.体征 双下肢或颜面浮肿,严重时可出现腹腔积液、胸腔积液,多为漏出液;部分患者可无临床症状,在常规体检时发现有蛋白尿。 四、肾活检病理改变 (1)光镜:肾小球毛细血管襻基底膜病变是膜性肾病的特征性改变。肾小球无增生性和炎症渗出性病变;晚期可出现系膜区增宽、节段性细胞增生;也可表现为肾小球毛细血管袢节段塌陷、废弃,甚至整个肾小球毁损。早期光镜下肾小球体积正常或稍增大,毛细血管襻开放好、轻度扩张,PASM-Masson和Masson三色染色上皮侧可见颗粒状的嗜复红物沉积,沉积物间可见基底膜反应性增殖,向外延伸形成“钉突”。随疾

中药治疗膜性肾病研究进展

中药治疗膜性肾病研究进展 膜性肾病是肾小球毛细血管袢基底膜上皮侧有弥漫、均匀的颗粒状的免疫复合物沉积,导致肾小球基底膜均匀增厚、肾小球滤过膜屏障的完整性受到破坏,以致出现一系列肾脏损害的临床表现。临床上膜性肾病多表现为肾病综合征或蛋白尿,是引起成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最常见的病理学类型之一。虽然一些膜性肾病患者可以自行缓解,但是大量蛋白尿持续存在以及肾功能进行性恶化仍然是临床治疗上的一个难题,积极寻找有效的治疗药物具有重要意义。膜性肾病大多对激素治疗不敏感,以激素抵抗型为多见,西药治疗疗效不佳,多年来中医药在治疗膜性肾病上开展了临床和动物实验研究,且取得可喜的成果, 现将其整理综述如下。 1单味中药及提取物 1.1水蛭素 回顾性分析87例特发性膜性肾病(IMN)患者使用水蛭素治疗的近期疗效和副作用。按口服水蛭素(脉血康胶囊)、潘生丁分成水蛭素组、潘生丁组。水蛭素组24h尿蛋白定量下降的速度比潘生丁组快,治疗半年后与治疗前相比,两组24h尿蛋白定量、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和低密度脂蛋白(LDL)均显著下降,血浆白蛋白显著升高,血肌酐和Hb在绝对数值上也有下降[1]。 1.2重楼 重楼能明显抑制C-BSA膜性肾病大鼠肾小球NF-κB活化及ColIV分泌;明显减低NF-κB的mRNA表达,与雷公藤多甙治疗组作用相当。重楼治疗组能明显改善造模引起的蛋白尿和高胆固醇血症;明显减低肾小球IgG和C3荧光强度;纤维连接蛋白(FN)的mRNA表达明显减低;能减轻(C-BSA)大鼠肾脏病理损害[2、3]。 1.3 雷公藤甲素 雷公藤甲素能有效地减少被动型Heymann肾炎蛋白尿, 血浆白蛋白显著增加。明显减少肾小球IgG和C5b-9的沉积,减轻肾组织免疫损伤, 雷公藤甲素治疗后足细胞表面Nephrin和Podocin的表达比Heymann肾炎大鼠有明显增加,分布上的异常开始得到纠正, 足细胞的足突损伤明显减轻,足突融合改善,足突宽度降低,促进足细胞病变和裂孔膜蛋白结构的修复。电镜显示,雷公藤甲素治疗组上皮侧免疫复合物、钉突以及基膜反应性增殖均较Heymann肾炎组似有所改善,说明雷公藤甲素疗效机制除了其免疫抑制和抗炎作用外,还与它能显著地改善和修复足细胞病变有关[4]。 1.4鱼腥草注射液

膜性肾病的治疗与调养

膜性肾病的治疗与调养 膜性肾病是一种肾小球疾病,以肾小球毛细血管襻上皮侧可见大量的免疫复合物沉积、肾小球基底膜增厚为主要特征。 膜性肾病是最为常见的肾小球疾病,也是尿毒症最常见的原因。 膜性肾病的临床表现 膜性肾病多见于40岁以上患者,其中40-55岁为高发期,多由系统性疾病以及一些药物、毒物、肿瘤或环境因素导致。 膜性肾病临床表现为肾病综合征,或无症状、非肾病范围的蛋白尿,部分患者伴有镜下血尿、高血压和肾功能损害。 多数患者以肾病综合征起病,约20%的患者表现为无症状、非肾病范围的蛋白尿。膜性肾病患者尿蛋白定量很少超过15 g/d,如超过,要注意微小病变性肾病或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的可能。膜性肾病患者每天尿蛋白定量波动很大,可能与患者蛋白摄入、体位和活动量有关。 约有一半患者有镜下血尿,但大量镜下血尿不是膜性肾病的特征,临床上要注意寻找继发性病因。 17%~50%成年患者起病时伴高血压。若起病时就有高血压和肾功能损害,预后通常较差。 膜性肾病的病理发展 30%的膜性肾病可自行缓解,但大约1/3的患者会发展到尿毒症期。 70%的患者表现为非肾综的蛋白尿,儿童患者几乎没有蛋白尿。 约15%-25%的患者伴有高血压,但少有恶性高血压。 10%的患者在就诊前就已经出现肾功能损害,达到了尿毒症期(起病隐匿性)。 血清中的IgG降低,易出现继发性感染。 易出现高胆固醇血症。 该病进展缓慢,一般可发展十年左右。 膜性肾病的治疗之一 对于初发的、表现为非肾病范围蛋白尿,肾功能正常的患者可以暂不给予免疫抑制剂治疗,在进行非特异性治疗的同时,密切观察病情进展; 对于临床表现为大量蛋白尿者,早期进行免疫抑制剂治疗可能是必要的,希望达到降低蛋白尿,减少并发症,延缓肾功能恶化的目的。 膜性肾病的治疗之二 控制血压,因为高血压会直接影响肾小动脉,药物首选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ARB)。 抗凝治疗,针对膜性肾病患者静脉血栓的高发生率,可预防性地给予抗凝治疗。存在高危因素(尿蛋白持续>8g/d,血浆自蛋白<20g/L,应用利尿剂或长期卧床等)的患者应积极抗凝治疗。药物首选低分子肝素注射剂,如患者长期低蛋白血症,可考虑切换口服华法令抗凝治疗,但需密切监测凝血功能。 膜性肾病的治疗之三 由于膜性肾病是大量免疫复合物沉积造成的肾损害,因此血液净化技术是很有效的,例如血浆置换、免疫吸附等。 对于肾细胞坏死的情况,可以采用微化中药扩张血管的作用,改善肾细胞缺血的状况,阻止肾细胞缺血性硬化或坏死,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延缓肾衰竭。 膜性肾病的调养

膜性肾病的诊断与治疗

膜性肾病的诊断与治疗 中华肾病研究电子杂志2013-12-12发表评论分享 膜性肾病(membranous nephropathy, MN)占原发性肾病综合征(nephrotic syndrome, NS)的20% ~35%,是国内外常见引起NS 的病理类型之一。笔者仅就MN的临床病理特点、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予以论述。 一、MN的临床病理特点 MN 特征性的病理学特征是肾小球基底膜(glomerular basement membrane, GBM)上皮细胞侧可见较多的免疫复合物沉积。膜性肾病依据病因可分为特发性MN(idiopaphic MN, IMN)和继发性MN(secondary MN, SMN ),IMN约占MN的2/3,SMN约占1/3。绝大部分MN患者为成年人,随着年龄增长SMN的患病比例增加。 儿童患者占MN的3% ~ 5%,多数为SMN,在中国SMN发病多与感染(如乙型肝炎病毒)相关。约80% IMN成年患者表现为NS,其余的20%患者则表现为非肾病范围的蛋白尿。 约30%患者可伴有镜下血尿,一般无肉眼血尿。约20%患者的肾病综合征自发完全缓解,15% ~ 20%可部分缓解,15% ~ 30%的患者会经历一次或多次反复,剩留的50%患者表现为持续的NS。表现为持续性NS的30% ~ 40%患者一般约10 年后进展为终未期肾脏病。本病易发生血栓、栓塞并发症,如不予治疗肾静脉血栓发生率可高达40%。 二、MN发病机制 IMN 是原位免疫复合物所致的肾小球疾病。从Heymann肾炎(1959年)的大鼠足细胞的megalin自身抗原,人类自身免疫性MN(2002 年)的足细胞中性内肽酶自身抗原和人类IMN(2009 年)的足细胞磷脂酶A2 受体(PLA2R)自身的发现和鉴定[10-11],对于IMN发病机理阐明、鉴别诊断和治疗策略均具有重要意义。 为此,不少作者认为IMN应属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值得重视的是,IMN 是Th2 介导的体液免疫所致,导致以IgG4 为主的原位免疫复合物在GBM上皮细胞侧形成,并激活补体,导致膜攻击复合物(C5b-9)刺激足细胞释放炎症介质引起蛋白尿和GBM损伤。 因为Th2 介导的体液免疫反应,故常无明显炎症细胞参与。上述发病机理,与IMN 发展相对缓慢有关。 三、MN诊断与鉴别诊断 MN是一种病理学诊断,GBM上皮细胞侧常有多数、规则的免疫复合物为其病理学特征。MN的诊断依靠排除法,必须逐一去除继发因素后方能确诊为IMN。 SMN常见的病因包括,免疫性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1 型糖尿病等;感染或寄生虫病: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等;药物和毒素:金制剂、汞、青霉胺、非固醇类消炎药等;其他:肿瘤(消化道、甲状腺、纵隔肿瘤等)、肾移植、Castleman病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