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东历史作业

中东历史作业

中东历史作业
中东历史作业

读《中东——自基督教兴起至二十世纪末》有感法政学院 08历史四班张汉天 2008084433

在比较匆忙的时间里读历史是一种过错,历史需要以一颗专注的心去感受和理解,一本认真的历史著作同样也需要受到一颗诚挚的心去对待,坐在图书馆里让自己心平静下来,摒弃杂念,翻开在伯纳德笔下那段悠长而纯粹的岁月,不由得被中东这个年代所吸引了。

伯纳德.路易斯的这部专著,在占有大量详实史料的基础上,从政治,文化,经济,历史人物,军事,宗教等各方面入手,以他浑厚的历史研究功力和新颖的开阔历史视野,为我们客观地展现了一部中东地区两千年来的兴衰,荣辱和发展的史诗。郑之书先生准确,生动的翻译,使这一部历史著作,文字流畅,叙来生动,实为一部研究,了解中东研究,了解中东历史的经典之作。

在这本专著中,作者将重点放在两千年来中东地区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变迁之殇。他用最平常的表面现象(阿拉伯咖啡馆里人们衣着和习俗转变),到最震撼的历史事件(蒙古入侵),来描绘这一丰富,多元和充满吸引力的地区…….不管是学者还是一般的读者,只要是对中东有兴趣,都会发现这是一部令人愉悦的,受益的作品。

伯纳德先生的《中东》是想要达到两个目的,头一个,是为了拯救通常被赋予无足轻重地位的波斯和拜占庭两大帝国,还有前伊斯兰教时期的阿拉伯历史,这是先知默罕默德传道事业的部分背幕,也是创建伊斯兰国建的部分背景。第二个目的,是希望把我们今日所知的中东,和我们自缘故文献及遗迹中所理解到的中东远古文明联系起来。

伯纳德先生在文中频频引用各个时代的史料史料原文——这些史料包括有编年记录,游历记录,文件和碑铭,有时候甚至于诗歌和秩事。

伯纳德笔下的《中东》精彩绝伦,在西方人视野里的中东能否算得上真正意义上的中东呢,当萨义德提出对伯纳德的学术批评之时,伯纳德心里是否也会有着这么一个阴影:没有向以色列占领军投掷过石块,是不是便没有资格理解什么是中东历史?

看完整部《中东》,总的印象:古代部分比近现代部分写得好。看来伯纳德是非常神往伊斯兰教最纯粹的时代,而写近现代部分时则看得出他自己立场和价值观的矛盾。

而是否真的曾经有过纯粹的时代呢?本人觉得纯粹只存在童话里,没有亲身投进去感受一个历史时期,是很难做出论断的,可惜这世间根本没有时光机,不然我倒是建议伯纳德坐上时光机去感受一番,再回来写下去。

中东离不开宗教,几乎所有的中东研究都围绕着宗教而展开的,伯纳德笔下的《中东》也同样是宗教气息袅然。我们不得不提出一个疑问,伊斯兰教到底拥有着怎么样的魔力,能够让整个中东地区着迷,为什么宗教在东方的中国行不通,在西方国家也达不到中东地区对宗教的狂热和追捧,也记得于卫青老师在讲述中东宗教的课堂上认真的说过,中东宗教,远非我们能够设想和解释,中东宗教也不是东方宗教可以相比的,其中的内涵太深厚了。而在我还没有学习中东历史的时候,我也一度藐视于中东宗教和中东人民的智商,可深入探讨的话,却会认清自己学识的浅薄和对中东这个地区历史深深的敬仰。

伯纳德先生在本书绪论里以写实的笔触展现了中东现今的生活方式和以往的对比,鲜明的表达了在西方的冲击下产生变化的当代中东,很大程度上都是受到西方文明的影响,而伯纳德也归纳出在西方文明冲击下中东社会共存

的两种观念的碰撞,一种是认为西方文明是洪水猛兽,也好像一个性感妖烧的美少女,西方的生活方式充满着让人恐惧的诱惑力,正在一步一步同化着古老的中东文明:而另外一种,便是认为西方的生活方式是一种新生的力量和新的进步,是文化和文明的交流中持续有效的因素。这两派的斗争,迄今还没停止。

在基督教时代以前,希腊文化,犹太宗教与罗马政权欢迎接触的作风,为基督教之兴起与传播铺下了道路。基督教是一个富有使命感的宗教,信徒相信自己拥有上帝最后的启示,而把这个启示带给全人类测试他们神圣职责。再过几个世纪,伊斯兰教也降临了,在同一个地区诞生的两个世界性大宗教依附于同一个地区,在其后的日子里,必然会发生冲突。可最终伊斯兰教却被中东所接纳,也从初生慢慢的走向巅峰。

有一种说法,曰:伊斯兰教因征服而传播。而伯纳德却因为这个说法是一个误导。在伯纳德看来,阿拉伯帝国真正傲视群伦之处,与其说是实际的军事征服本身,不如说是被征服地区的民众之阿拉伯化与伊斯兰化。

在伯纳德笔下哈利发国的盛衰和蒙古征服无疑是精彩的也错综复杂的,而经历了这一场浩荡的中东伊斯兰世界兴起了三个主要的权利中心:伊朗,土耳其,和埃及。在伯纳德笔下,我们似乎感受到蒙古军的威力和对中东伊斯兰教的震撼力,也油然的萌生对成吉思汗的一种崇拜,暴力不可推崇,却往往充满着难言的诱惑力和征服力。同时也产生一个疑问,在真神庇护之下的伊斯兰世界,为什么却敌不过草原上愚昧的铁骑?是否会由此怀疑真神的可信性和价值性,而伊斯兰教徒又如何证明真神对子民的庇护呢?

是啊,在我们这些东方人看来的中东伊斯兰世界总是难以接受的,他们对宗教的狂热和崇拜无法不引起我们这些无神论者的质疑。而伯纳德是客观的,或许每一个历史

学者在看待历史问题的时候都应该客观,这一点很值得我去学习,而我想唯有客观的去看待历史,方才能够领悟历史的真相。可有时候,主观的历史学者往往显得更为可爱。

在伯纳德笔下的现代中东伊斯兰世界,无疑是一副西化了的景象,也隐隐约约的感觉到伯纳德对这种西化的认可和赞赏,而中东世界也存活在这样的一种矛盾之中去,去接纳还是抗拒?而走到最后,竟然无意识间已经让西化成为了一个习惯,比如衣着,生活习惯,甚至乎包括政治层面的西化。比如西式的宪政机制与西式的立法集会,我想中东人肯定是矛盾并痛苦着的,或者正因为伊斯兰文明的鲜明性才会显得外来文明的排斥性,在近代的中国看来,运用了“取其精华,去除糟粕”来得到一种自我安慰,而伊斯兰世界试图努力的去排斥却在潜移默化之间被西方文明同化了,这到底是一种庆幸还是悲哀呢?

中东历史的原本面貌如何,不仅仅是中东人的困惑,也是西方人的困惑。漫步贝鲁特街头,随处可见的可爱和美国爵士服饰,将这里打扮成新的伊甸园。而伊斯兰知识分子讨论的话题,也开始进入人权,普世民主等西方话语空间的关键词。因此贝鲁特大学中东语言文学硕士Sam在面对提问时反驳,东方主义理论基本逻辑就是。你是西方人,你来研究阿拉伯文化,那你肯定是一个,或者将会成为一个东方主义者。

Sam的问题其实也是伯纳德的问题,是否在东方主义的语境下的中东历史,实际上并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中东历史呢?而我们需要的到底是怎样的一种中东历史?东方人笔下的?西方人笔下的?或者以政治挂钩的中东历史?而中东的历史原貌到底是怎样的呢?或者,每一个中东历史原貌都是我们所需要的,因为需要,他便诞生了。

读完伯纳德的《中东——自基督教兴起至二十世纪末》,油然的感觉中东就像一潭深水,浩浩荡荡而深不可

测,以自己如此低微的认知去写下这段书评实是觉得吃力和辛苦,也同时对中东历史产生了更大的兴趣,有一种论调说中东历史应该还给中东,伯纳德笔下的这本《中东》自然是精彩绝伦的,也固然并非太过完美,我们总是期望历史学者能够与政治分离开来,坚守阵地,做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历史批判者,在客观的看待历史问题的时候,也必然要坚决的提出自己的历史史观,不受政治因素的阻挠和为其服务,用一种真实的笔触以此来引导处于蒙昧的世人,或者伯纳德是矛盾的。

读史以明智,错综复杂的伊斯兰世界就好像一潭绿幽幽的深水充满着神秘和未知,而倾其一生投注进去研究的学者无疑是幸福的,因为,他们是最靠近真理的人。

中东铁路简介

中东铁路 1895年4月17日,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迫使中国割让辽东半岛。这让早已打算霸占中国东北地区的沙皇俄国十分不满,于是联合法国与德国,迫使日本放弃了占领辽东半岛。随即,沙俄向清政府提出把其境内的西伯利亚铁路继续延伸——通过中国东北一直到海参崴(即西伯利亚铁路在中国境内部分)。1896年6月,李鸿章代表中方签订了“中俄密约”,答应了沙俄的要求。 俄国以保护中东铁路为名向中国东北三省派遣了一支常驻部队——中东铁路护路军。到1904年,沙俄修建的中东铁路长度为:从西到东,满洲里-哈尔滨-绥芬河线,950英里;从北到南,哈尔滨-大连湾-旅顺口线,646英里,总计1596英里。 中东铁路先后为俄罗斯、日本、前苏联占领,1952年才收归我国政府所有。作为近代中国屈辱历史的见证,它也为我们留下了很多物质财富。 随着中东铁路的延伸,附属房产建筑的应运而生,造就了中东铁路独特的“铁路房”。近2500公里的铁路线上,目前尚存有数百幢带有浓郁异域建筑风格的老建筑,像珍珠一样镶嵌在铁路线两旁。据专家介绍,由于当年沙俄殖民者要实现“黄色俄罗斯”的长期殖民扩张计划,对中东铁路沿线历史建筑的设计十分精心,许多建筑在俄罗斯境内都找不到。 中东铁路的国际化节点,并不是最东端的俄罗斯城市海参崴,而是位于中国境内的一个隧道——绥芬河3 号洞。 3号洞的独特,在于它的铁轨。经过隧道的这段铁路,是全国唯一一套骑马式双道铁轨——四条铁轨宽窄套排。四根铁轨从洞内延伸出来,组成极为罕见的单线四轨铁路,直到绥芬河火车站。 原来,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中国东北地区,沙俄和日本对中国路权的争夺尤为激烈。为了最大限度满足侵略利益的需要,沙俄在修筑铁路时没采用国际标准轨距,而是采用其国内的宽轨标准,轨距1524毫米,铁路建成以后与俄国国内的线路连为一体,但是与中国其他的铁路线使用1435毫米的轨距不能通用。因此,一方铁路机车到达对方后,必须更换对方的机车车辆。 自我保护的关门主义在国际化的进程中必然成为绊脚石,好在人的智慧是无穷的,线路改造过程中,不相干的原有轨距铁路没有被破坏,而是在原有路轨旁重新铺设新标准轨距的铁轨,于是,一条路上两种标准,不同规格的列车都可以行驶。这样,在同一条铁路线上,出现了四条钢轨并行的局面。

中东现状的原因

中东现状的原因,背景 外在原因: 二、域外势力不断插手 中东地区战略位置极其重要并且油气资源十分丰富,一直为世界大国所重视并力图将其控制。冷战时期,美国和苏联就在中东形成了泾渭分明的两个战线。苏联崩溃后,一家独大的美国改变了其依靠代理人以色列制衡阿拉伯国家的常规,亲自出马向宗教色彩极为浓烈的中东地区国家强行输出西方民主模式。美国在十几年间,两次挥兵攻打伊拉克,一次兵犯阿富汗,至于美国帮助反对派颠覆地区国家的实例更是比比皆是。 阿拉伯媒体曾披露,欧盟一直觊觎中东丰富的油气资源,也不断染指中东。据披露,欧盟曾有意大量购进卡塔尔天然气以使自身的油气供应呈多元化,摆脱过渡依靠俄罗斯天然气的被动局面。欧盟与卡塔尔甚至试图铺设一条由卡塔尔途径叙利亚再经土耳其最终将天然气送至欧洲的管道。但叙利亚出于维护与俄罗斯传统友好关系的战略考虑予以拒绝,由此激怒了卡塔尔和欧盟。因此欧盟和卡塔尔不遗余力地支持叙反政府武装推翻叙利亚现政府,除了价值观上的差异,其与阿萨德政权在现实利益上的分歧也是重要因素。 内在原因: 一、宗教冲突引爆地区局势 中东地区是世界三大宗教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发源地,虽然三教出自同门,但彼此间的争执、冲突一直延续千余年。宗教间的不包容和极强的排他性,使中东地区自古就被打上了动荡的烙印。 首先,巴以问题不解决,中东难有宁日。巴以问题一直是中东地区稳定所面临的首要问题。以色列凭借美国的支持,在本地区始终占据优势,其与阿拉伯国家的关系一直处于紧张的状态,这也促使中东地区的民族矛盾不断升级。 其次,伊斯兰教派之争使中东动荡局势加剧。中东地区除以色列外,其他国家大多以伊斯兰教为本国的第一大宗教,伊斯兰教又分成逊尼和什叶两大教派,这两大教派间的纷争、冲突千余年来未曾中断,至今仍在继续。叙利亚内战难以平息、

美国大中东战略和中东局势

美国大中东战略和中东局势 摘要:由于地缘政治、能源供应、宗教纠葛、民族矛盾、发展模式、历史恩怨等因素,大中东政治生态脆弱而复杂,外在因素一向严重影响大中东局势发展。由于美国等大国的介入,整个大中东地区局势出现结构性动荡,地区反美力量与美国及其盟友之间出现激烈碰撞,导致中东局势一直处于高度紧张之中。 关键词:中东局势能源地理位置宗教纠纷经济美国中东战略中国一.中东局势 1.大中东能源储备和产量充足,地理位置重要,历来为兵家争夺之要冲。 该地区对世界能源市场的影响举足轻重,素有“世界油库”之称,全球目前已探明的石油储量为1万亿桶,其中62.1%蕴藏在大中东核心地区;该地区的石油产量约占世界总产量的2/5,出口量约占世界总出口量的2/3;石油开发条件优越,油层厚,油田大且分布集中,距海近,运输方便。该地区是亚欧非三洲的接合部,素有“五海三洲之地”之称,周围环绕着黑海、红海、阿拉伯海、里海和波斯湾等国际海域,沟通上述海域的博斯普鲁斯海峡、达达尼尔海峡、苏伊士运河、曼德海峡和霍尔木兹海峡等,是重要的国际轨道。如放大至阿富汗、南亚、和巴基斯坦,则整个大中东地区涉及西亚、北亚、中亚、南亚,辐射欧洲、前苏联地区、东南亚和整个非洲,沟通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具有极端重要的战略价值。 2.大中东地区的宗教纠纷、民族恩怨和领土争端错综复杂、异常敏感。 传统意义上的中东是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发源地,三大宗教存有矛盾,基督教与伊斯兰教、犹太教与伊斯兰教间的矛盾优甚。伊斯兰教内部宗教派别也矛盾重重,如伊斯兰教什叶派与逊尼派间的矛盾是导致两伊战争的重要因素,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组织、极端主义与伊斯兰温和派别之间的矛盾常常导致政局动荡。该地区生活着阿拉伯人、波斯人、犹太人、土耳其人、库尔德人、普什图人等民族,殖民统治和帝国主义曾制造了复杂的民族矛盾和领土争端,巴勒斯坦与犹太人、塞浦路斯岛上希腊与土耳其两族间以及库尔德族与其他民族间的矛

中东史教学大纲

西北师范大学历史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中东史 一、说明 (一)课程性质 中东史属于区域史范畴,是历史专业学生的选修课。 (二)教学目的 通过对中东史的学习,使学生获得这一区域史的基本知识,提高人文素养。另外,理解中东历史对深化对中国西北边疆少数民族历史的认识大有裨益。 (三)教学内容 中东文明的起源及其在世界文明交往中的地位、伊斯兰教的兴起和扩张、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兴起、扩张及衰落、西方列强入侵中东及中东现代化进程的起步、中东民族民主运动及独立民族国家的出现、中东与两次世界大战的关系、当代中东热点等问题。 (四)教学时数: 1学期,36学时 (五)教学方式 运用多媒体技术,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讨论、作业、答疑,同时展示一些中东的图片、视频等资料。 二、本文 第一章中东上古文明 教学要点: 中东文明起源问题;上古两河流域和埃及文明;中东其他地区文明及其基本特征;波斯帝国的兴起及波斯体制的特征;希腊化时代中东历史的基本特点;罗马征服时期的中东文明;帕提亚和萨珊波斯帝国概况;这一时期文明之间交往互动情况。 教学时数:4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导论(1学时) 中东称谓的由来;中东地理位置;中东气候类型;中东动植物种类;中东在文明交往中的地位及作用 第二节中东上古文明(1学时) 文明的曙光;两河流域文明;埃及文明;中东其他后起的文明 第三节波斯帝国的兴起及其影响(1学时) 波斯帝国的兴起和对外扩张;大流士一世改革及波斯建制;希波战争及其后果 第四节希腊和罗马征服时期的中东世界(1学时)

希腊化时代的中东;罗马征服时期中东社会的特点;波斯两大帝国的发展概况;中东世界与东西文明之间的交往 考核要求: 中东称谓的由来、中东上古文明的代表性个案、大流士一世改革、希波战争、希腊化时期对中东的影响 第二章中古时期:伊斯兰文明的兴起与扩张 教学要点: 伊斯兰教诞生的时代背景及历史意义、倭马亚王朝的制度建设、阿拔斯王朝的成就、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基本特征 教学时数:3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伊斯兰教的诞生和四大哈里发时期(1学时) 伊斯兰教诞生前的阿拉伯社会;默罕默德建教和传教活动;四大哈里发时期的对外扩张和社会状况 第二节倭马亚王朝对阿拉伯文明的开拓(1学时) 倭马亚王朝的建立和对外征战;王朝制度建设状况;社会经济与文化变迁;政治和宗教斗争第三节阿拔斯王朝的辉煌与衰落(1学时) 阿拔斯王朝的政治建制特征;经济与社会变迁;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辉煌; 考核要求: 伊斯兰教的基本教义、阿拔斯王朝的前期成就、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特征 第三章中东伊斯兰世界的分裂与动荡 教学要点: 阿拔斯王朝的分裂和独立王国的兴起、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新特点、蒙古入侵、合赞汗改革 教学时数:3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阿拔斯王朝后期中东四分五裂的态势(1学时) 王朝后期的动荡;独立王朝的兴起;哈里发—素丹二元体制形成;伊斯兰世界与基督教世界的恩怨纠结 第二节伊斯兰社会的成熟(1学时) 社会经济的演变;伊斯兰文明的进一步发展 第三节蒙古入侵及其后果(1学时) 蒙古人西侵与合赞汗改革;帖木儿帝国和黑羊、白羊王朝的更替;埃及和小亚细亚的政治变动 考核要求: 伊斯兰世界的分裂及其影响、蒙古西侵的后果 第四章中东近代史的转折 教学要点: 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政治建制、奥斯曼帝国时期伊斯兰文化的特征、萨法维帝国、杜兰尼王朝 教学时数:3学时

中东问题研究资料

注意事项: 1.本次为闭卷考试,请大家认真复习。 2.指南只是给出了复习的基本提示,答题时还需大家补充相关知识才算完整,尤其请结合当前的中东问题发展情况和生动事例,以努力获取高分。祝各位复习愉快。 中东:作为欧洲人的一种地理、文化、政治概念,指的是地中海东部与南部区域的大片地区,不属于正式的地理术语。最早被英国的印度事务部于19世纪50年代使用。狭义的中东仅指阿拉伯半岛及海湾地区的阿拉伯国家,以及土耳其、以色列、伊朗、塞浦路斯、阿富汗等18国;广义的中东还包括北非的苏丹、利比亚、突尼斯、阿尔及利亚、摩洛哥、毛里塔尼亚6国,共计24国。 阿拉伯国家:中东24国中,除了以色列、伊朗、土耳其、塞浦路斯、阿富汗等5国外,其余19国都是阿拉伯人占主体的国家,亦即我们平时所说的阿拉伯国家,他们也都是1945年成立的阿拉伯联盟的成员国。 东方问题:近代欧洲列强为争夺奥斯曼帝国及其属国的领土和权益所引起的一系列国际问题。从欧洲来看,奥斯曼帝国地处其东,故统称为"东方问题"。 贝尔福宣言:英国外交大臣阿瑟·詹姆斯·贝尔福于1917年11月2日,不顾先前“英国已经答应为巴勒斯坦之成为一个独立的阿拉伯国家作出准备”的承诺,致信英国犹太复国主义运动领导人昂内尔—沃尔特·罗斯柴尔德爵士,声称“英王陛下政府赞成在巴勒斯坦建立犹太人的民族之家,并将尽最大努力促其实现”。这是世界上第一个大国赞同在巴勒斯坦建立犹太人的“民族之家”的著名宣言,它也被看作是导向建立以色列国进程的最初起源。 塔木德:公元70年,耶路撒冷的犹太圣殷被罗马帝国摧毁后,犹太人开始被迫流散到世界各地。为确保自身的民族特性不在流散过程中消失,犹太人认为需要保护摩西五经的传统,使其内容深入每个人的心里,这就需要有人来讲解摩西五经的内容,以便适应流散到各地的犹太人的生活。这些学者的言论被一代代口耳相传下来,到公元2世纪末,一位名叫犹大·哈·纳西的人将上几辈学者的言论收集在一起,编辑了6卷名为《密西拿》(意为重述)的经典,保存了犹太教的典章、戒命和习俗等一系列的经书。随后到公元5世纪期间,《密西拿》被生活在以色列和巴比伦的犹太拉比们传诵、研究和讨论,他们对它的解释以及犹太教师之间的辩论,被收入《革马拉》(意为解释)中。上述两部分的内容构成了《塔木德》(犹太口传经文),它确立了犹太人在律法、信仰、思想、典章生活、道德规范等许多方面应遵行的准则,成为仅次于《希伯来圣经》的重要典籍。 圣训:仅次于《古兰经》的经典是《圣训》,即先知穆罕默德的言论、行为及其所默认的圣门弟子的言行记录。穆罕默德生前,除宣布启示外,随时随地就伊斯兰教义、教制、律例和有关现实社会的各种问题发表意见或做出解释,以及他实践天启的举止行动、行为准则和道德风范,经圣门弟子和再传弟子传述,构成哈迪斯(意为言论、传述)的基本内容。其内容无论是有关教法、教义,还是社会问题的论证,都被认为是不容置疑的“默示天启”。通过《圣训》汇集,穆斯林大致形成统一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并对伊斯兰教以后的发展,以及穆斯林的思想感情、日常言行和生活方式产生很大影响。收集《圣训》的活动到9世纪下半叶时,出现了六大圣训集,被逊尼派奉为权威的圣训实录,与《古兰经》同为教义、教法、

美国大中东战略以及中东局势综述

美国大中东战略以及中东局势综述 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基辛格博士提出:“谁控制了粮食就控制了人类,谁控制了石油谁就控制了世界。”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美国与前苏联曾一度的进行以石油为主的军备竞赛,以目前世界上各国的发展来看,在人类还未发现新能源之前,石油将会一直是各国发展所需的重要资源。而作为目前世界最大的石油出口地区--------中东地区天然优厚的石油资源目前已成为了各国想要发展自身的综合国力所必须争夺的地区,作为世界第一强国的美国当然也不例外,而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及欧盟,中国,日本,俄罗斯等强国的崛起,使得美国应用强制手段控制或占领中东地区已经不可能了,所以美国不得不开始应用一些委婉地手段掌控中东地区。 中东地区不仅拥有优厚的石油资源,还有着巧妙地地理位置,在美苏冷战期间,中东地区是美国与前苏联之间的缓冲带,其地理位置无论是对于美国还是前苏联都是十分重要的,若美国掌控了中东地区,不仅可以限制中东地区对前苏联石油的出口,还可以在中东地区驻扎军事力量从而震慑且遏制苏联以及周围的中国等新兴国家,所以美国提出大中东战略的战略意义就当时而言是起着巩固美国世界霸主地位的作用。 在美国经历过9·11事件之后,世界恐怖主义抬头,同时也将美国的注意力再一次的吸引到了中东地区,美国的中东战略应时而出,美国在中东战略中强调四个方面:“第一,在中东地区保持强大的军事力量,打击恐怖主义,同时也遏制与美国敌对的国家,防止地区战略失衡;第二,防止大规模杀伤力武器扩散,防止出现地区霸权,维持海湾市场的稳定同时消除对美国的威胁;第三,保证中东地区美国传统盟友以色列和其他中东盟友的安全;第四,控制中东的石油资源,保持石油的自由流通,同时对它具有绝对的领导权,以制约竞争对手。“美国的大中东战略是为了用石油来保证自己的霸权地位。 可是,随着伊拉克战争的爆发,以及两伊战争的爆发说明了中东地区并不是一片和平,

中东文化

中东文化 中东,一般指西亚沿地中海的一些国家和非洲的埃及等地。历史上长期以来的中东问题的核心就是巴勒斯坦问题。 公元前11世纪,犹太人的远祖希伯来人来到巴勒斯坦地区,后因罗马帝国入侵,犹太人被驱逐出该地区,在此后的1000多年间,该地区成为阿拉伯人的长期居住地。逃往西欧的犹太人饱受压迫,19世纪末兴起犹太复国主义运动,犹太人和阿拉伯人都想在这里建国。1947年11月,美国控制下的联合国通过了巴勒斯坦地区“分治”,建立一个犹太国家和一个阿拉伯国家的决议。以色列建国后,双方冲突不断,多年的战争给巴以双方造成了惨重损失。进入90年代,在各方努力下,巴尔干和平进程加快。但由于积怨太深,民族矛盾、领土争端和宗教纷争及超级大国插手干预,使问题迟迟不能解决。 从地理学科分析: 1.该地处于“两洋五海三洲”之地,沟通大西洋和印度洋的枢纽地位。其三洲具体指亚欧非三大洲,五海具体指里海,黑海,地中海,红海,阿拉伯海。交通便利,地理位置重要。 2.这里有世界上最大的储油区,石油的储量占世界总储量的一半以上,具有储量大、埋藏浅、出油多、油质好的特点。 3.重要的位置,丰富的石油,巨大的经济利益,成为世界列强争夺的焦点。 4.该地受副热带高压带的控制,降水少,水资源极端缺乏。约旦河西岸目前80%的淡水资源被以色列人控制和消费,导致巴勒斯坦人

生活和生产用水十分紧张。水资源争夺成为巴以冲突的重要原因之一。 中东地理位置重要,素有“五海三洲之地”之称。中东地区是亚欧非三洲的接合部,且正好位于东半球大陆的中心。中东周围环绕着黑海、地中海、红海、阿拉伯海、里海和波斯湾等国际海域,这些海域大大便利了中东与世界各地的联系。沟通上述海域的博斯普鲁斯海峡、达达尼尔海峡、苏伊士运河、曼德海峡和霍尔木兹海峡等,是重要的国际航道,也是扼守这些航道的重要门户。中东地区这种适中、临海的地理位置,使之成为沟通大西洋和印度洋、东方和西方、欧洲经西亚到北非的联系纽带和十字路口,从而在世界政治、经济、军事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 中东的人种主要是白色人种。历史上,东西方文化在这里频繁交流,多种民族在这里汇聚。现在,中东的各民族仍然保留着自己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大多数居民信仰伊斯兰教,少数居民信仰基督教、犹太教和其他宗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和犹太教都把耶路撒冷看作是圣城。文化上的差异也是导致中东不安定的重要原因之一。 伊斯兰国家是以伊斯兰教为国教的国家,不一定是阿拉伯国家,也包括伊朗、巴基斯坦、孟加拉国、阿富汗、马来西亚这样的其他民族国家。 一、阿拉伯国家是以阿拉伯族为主体的国家的总称,包括沙特、 伊拉克、利比亚、黎巴嫩等。阿拉伯国家大部分是伊斯兰国家,

新城疫的流行历史与现状

流行病学 1 新城疫(Newcastle Disease ,ND )是由新城疫病毒(Newcastle disease virus ,NDV )强毒株引起的、以感染禽类为主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1] 。新城疫不仅可对家禽造成严重危害,对国际贸易也有严重影响。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 )将新城疫列为法定报告的动物疫病,我国农业部将其列为一类动物疫病。在《国家中长期动物疫病防治规划(2012—2020)》中,新城疫被列为优先防控的重大动物疫病之一。在公共卫生方面,兽医、实验室工作人员等接触大量病毒时可引起结膜炎等症状。1 全球流行历史与现状 新城疫最早于1926年在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岛(Java )和英格兰的滨海小镇新城(Newcastle-upon-Tyne )发现[2-3],但对于全球首次发生的时间 目前尚有争论。首先,本病于1926年首次在欧亚两个地区同时出现,这在流行病学上很难解释。另外,有证据表明本病在1926年之前可能在部分地区就已存在,如韩国可能在1924年就有新城疫的存在和流行,甚至还有更早的疑似新城疫发生的报道,如19世纪中期在欧洲和亚洲报告的在家禽中广泛传播的高致病性疫病可能部分是由新城疫引起的[4] 。1898年在苏格兰西部群岛导致家禽大量死亡的神秘疫病可能也是由新城疫引起的[5] 。之前没有公开报道或者没有引起广泛关注的主要原因在于:一是受当时国际贸易局限,疫病传播速度较慢,没有造成大面积暴发和扩散;二是受当时疫情信息交流不畅、养禽规模化程度不高、疫病识别报告能力欠缺等多种因素的限制,即使发生了新城疫,也由于误诊或者识别和报告能力欠缺等没引起高度关注。 尽管对该病的历史和起源还存在争议,但目前 基金项目: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201303033)通讯作者:王志亮 新城疫的流行历史与现状 刘华雷,王志亮 (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山东青岛 266032) 摘 要:新城疫是严重危害养禽业的一种烈性传染病。本文对新城疫的全球流行历史与现状进行了阐述,对我国流行历史及现阶段的流行特点进行了分析,针对目前防控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防控措施建议,为科学防控该病提供依据。 关键词:新城疫;流行历史;流行现状 中图分类号:S858.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44X (2015)06-0001-04 The History and Current Status of Newcastle Disease Liu Hualei ,Wang Zhiliang (China Animal Health and Epidemiology Center ,Qingdao ,Shandong 266032) Abstract :,with the main present Key words :Newcastle disease ;

军理论文——中东问题历史背景、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中东问题历史背景、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概要 中东问题一般指阿拉伯与以色列之间的争端,是自二次大战结束以后延续至今时间最长的一个地区热点问题。中东地区重要的战略地位和战略资源牵动着许多国家的利益。中东问题的核心是巴以问题。 关键字:中东问题,巴以问题,美国 正文 第一部分:巴以问题 巴以渊源 巴勒斯坦位于亚洲西部地中海沿岸,地处欧、亚、非三大洲交通要冲。该地区充满传奇但又多灾多难。在这里,犹太人和巴勒斯坦人本是有共同祖先的亲兄弟;耶路撒冷是世界三大宗教的圣地。二战后,四次大规模中东战争都与该问题有关联,并给地区民众造成惨重损失和巨大创伤。中东和平进程绵延至今,但举步艰难。人们盼望和平早日降临,让这对远古时期曾是亲兄弟的两个民族重归于好,共建美好家园。 历史背景 巴勒斯坦位于亚洲西部地中海沿岸,古称迦南,包括现在的以色列、加沙、加沙地带与犹太人定居点、约旦河西岸和约旦。历史上,犹太人和阿拉伯人都曾在此居住过。公元前20世纪前后,闪米特族的迦南人定居在巴勒斯坦的沿海和平原地区,成为巴勒斯坦最早的居民。公元前13世纪未,希伯莱各部落迁入巴勒斯坦,并曾先后建立希伯莱王国及以色列王国。此后巴勒斯坦又先后被亚述人、巴比伦人、波斯人及罗马人占领和统治。公元7世纪,阿拉伯人在战胜罗马帝国后,接管了巴勒斯坦,并随后不断迁入,他们与当地土著人发生同化,逐渐形成了现代的巴勒斯坦阿拉伯人。19世纪末,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在世界各地兴起,各地的犹太人大批移入巴勒斯坦。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巴勒斯坦沦为英国的“委任统治地”。英国以约旦河为界把巴勒斯坦分为东西两部分:东部称外约旦(即今约旦王国),西部仍称巴勒斯坦(即今以色列、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此后,世界各地犹太人开始陆续移居巴勒斯坦地区。在犹太人纷纷涌入巴勒斯坦的过程中,犹太人与当地的巴勒斯坦阿拉伯人发生过多次流血冲突。 1947年11月,联合国通过第181号巴勒斯坦分治决议。决议规定,在2.7万平方公里的巴勒斯坦领土上建立犹太国和阿拉伯国,耶路撒冷问题由此国际化。 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国宣告成立。由于这项决议遭到巴勒斯坦人以及阿拉伯方面的强烈反对,巴勒斯坦国却未能诞生。

中东战争局势分析

1948年到1982年间中东战争局势分析 1948年到1982年间爆发的五次中东战争,既是民族历史遗留问题的集中大爆发,又充分体现了美苏两个大国控制下的世界局势的复杂性。五次中东战争中,美国为首的西方和苏联的力量均有明显的加入,如1948年5月17日,美国向联合国安理会递交了一份议案,操纵安理会命令双方在36小时内停火,这彻底改变了第一次中东战争的局面乃至至今的中东局势。1956年10月31日,英法联军出动各型舰艇100余艘(含航空母舰和巡洋舰10余艘),袭击埃及海、空军基地,明目张胆地挑起战局。第三次中东战争中,参战双方分别从苏、美得到新式武器装备,而苏、美对中东的争夺加剧更是导致第四次中东战争的重要国际原因。 为何两大政治军事力量会在中东发生冲突?首先,地处亚非欧三周交界的中东是世界战略要地,是历史上兵家必争之地,而且中东地区丰富的石油资源也是很宝贵的。二战结束后,美苏的矛盾愈演愈烈,虽然在中东地区没有直接绝对的利益相关,但是对于这块国家发展的宝地,双方都不肯轻易让给对方。 五次中东战争期间,美国并未向前线派兵,但利用侦察卫星给以色列方面提供前线情报,并向以出口F-4战机和F-5战机,这两型三代战机在当时也是比较先进的。而阿拉伯国家则得到来自苏联的大量米格战机的出口。所以五次中东战争不可避免的带有两大国博弈的色彩和实质。 另一方面,战局初期美国的推波助澜也是造成日后局势恶化的重要因素。1948年5月17日,美国向联合国安理会递交的操纵安理会命令双方在36小时内停火的议案,使以色列国防军(IDF)得以建立,并在此后的短时间内发展壮大,这也是中东战争旷日持久,双方都不愿意通过政治谈判解决争端的重要原因——双方都觉得自己有个几斤几两,谁还愿意“妥协”呢。但对于美国来说,或许这才是有利于自身的最好抉择,在重洋之外的另一个半球带一个小弟有什么害处呢?而且这个小弟还是个有志气有潜力的小弟。 而我认为,五次中东战争中美苏的影响和控制并不是唯一的推动因素。中东问题由来的重要原因是犹太人企图收回失去的故土。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就算没有美苏两国和其他欧洲国家,中东战争依然会爆发。从这点看,当年解决中东问题的途径不会是单纯意义上的政治谈判,更不可能是战争,而应该是政治谈判框架下的民族和解和政治和解。 民族历史遗留问题一天没有解决,或许真正的中东战争就一天还在继续。中东和平,还有很长路要走。

中东

《中东——自基督教兴起至二十世纪末》之读书笔记 一、内容简介 中东是一个有着久远古老又根深蒂固的文化传统的地区。它曾经是文明的中心,四通八达的商品集散之地,傲视群伦的文化灿烂之所。然而到了近现代,它却成为西方势力的冲击所在。为了进一步了解中东历史,我阅读了伯纳德·路易斯的《中东——自基督教兴起至二十世纪末》这部专著。路易斯学者的这本专著在占有大量详实史料的基础上,从政治、文化、经济、历史人物、军事、宗教等各方面入手,以他浑厚的历史研究功力和新颖的开阔历史视野,为我们客观地展现了一部中东地区两千年来的兴衰、荣辱和发展的史诗。 伯纳德·路易斯(Bernard Lewis)是举世知名、望重学界的伊斯兰教及中东史大师。1916年出生于伦敦亚非学院中东史教授,现为普林斯顿大学近东研究荣誉教授。路易斯毕生致力于中东研究,精通土耳其文、阿拉伯文和波斯文,对于伊斯兰教神学和律法,以及中东地区的政治社会和文学艺术都有较深的造诣。 二、读书笔记简单摘要 1.【文明的冲突?】第17页 到了现代,最足以左右大多数中东人的所思所想者,应该首推欧洲人带来的冲击吧,说得更笼统些,是西方所造成的冲击以及它所带来的转化——也许有些人会把这种“转化”(transfor-mation)叫做“捣乱”(dislocation)。中东地区的现代历史,是一段快速而且被迫改变的历程——来自陌生世界的挑战快速进逼,人们则在这

种进逼之下,被迫以不同的阶段和不同的面向,做出种种反动、拒斥和回应。在某些方面,改变是彻头彻尾的,也或许是无法逆转的,甚至还有一些人希望能把这些改变推得更深更远。然而在某些方面,改变却是有限而肤浅的。有许多人——包括保守者和激进者——都想要继续和扩大这种反向逆转,在他们眼里,西方文明的影响是中东有史以来最大的灾难,要比十三世纪蒙古人的毁灭式入侵更为严重。曾经有一段时间,“帝国主义”这个词是用来特指西力冲击,然而曾几何时,当欧洲人直接统治的短暂时期已隐褪成往事,而美国仍待在那遥远的地方,根本不插手中东事务,帝国主义的指控似乎是越来越不具真实性。反对西方影响的人,是怎样看待这种转变呢?我们可以由霍梅尼对美国的评论中,得到明确的解答,霍梅尼把美国称之为“大撒旦theGreatSatan)。撒旦不是帝国主义者,它是诱惑者;它不使用征服手段,它只引诱人。有一些人,痛恨且恐惧着西式生活所具有的引诱力量,也就是他们眼中的毁灭力量;而另一些人,则把西式生活看做是一种新进步和新力量,是文化和文明交流中持续而有益的因素。这两派的战争,至今仍未歇止。这两股势力在中东地区的争斗,到底会谁胜谁负,现在还看不出来。我们或许可以从了解中东历史和中东文明的背景入手,一步步追索决定这场争斗的起源、过程和诸般课题。 2. 【习惯做反抗者】第30页 阿达希尔(Ardashir,226—240)推翻帕提亚王朝之后,这种文化现象为之改观。阿达希尔是萨珊王朝(Sasanid)的开国君主,复兴袄教信仰。袄教如今成为了伊朗地方的国教,是政权机制的一部分、社会机制的一部分,也是政府机制的一部分。这可能是历史上的第一个例子,一个国家宗教由国家赋予其正统性,并且有

中东各国石油开发概况

中东各国石油开发概况……………………………………………汪巍() 中东各国石油开发概况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汪巍 中东素有“世界石油宝库”之称。据BP世界能源统计(2010),世界已探明石油储量1817亿吨,其中中东的储量就达1020亿吨,占世界总储量的56.6%。中东地区的石油储量大、产量高、油质好、油层浅、易于开采,且离海近,便于运输。因此,质优价廉的中东石油对石油消费国来说有着无法抗拒的诱惑力。随着美国逐步从伊拉克撤军,中东局势向缓和的方向发展,在以稳定促发展的道路上,中东产油国加快了石油生产和勘探的步伐,进一步为石油开发商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中东石油具有储量大、油质好、开采成本低等特点,当前国际油价在每桶80~90美元上下波动,符合中东产油国的利益和意愿,在以稳定促发展的道路上,中东国家加快了海陆石油勘探开发步伐。 伊拉克 伊拉克拥有探明石油储量1150亿桶,有9个储量超过50亿桶的超大型油田,另有22个储量超过10亿桶的大油田,主要分布在东南部地区。伊拉克20%的石油储量分布在北部基尔库克、摩苏尔、哈奈根地区。在伊拉克西部和南部沙漠,仍有发现新油藏的潜力。 伊拉克目前石油日产量260万桶,主要来自北鲁迈拉、南鲁迈拉和基尔库克地区,基尔库克地区产油量占伊拉克石油总产量的1/3,南部地区产油量占伊拉克石油总产量的2/3。通过对外招标、引进外资等手段,伊拉克计划到2012使石油日产量达到400万桶,至2017年达到600万桶。 伊拉克日消费成品油60万桶,其中1/4依赖进口。 伊朗 伊朗拥有探明石油储量1503亿桶,有40个生产油田,包括27个陆上油田,13个海上油田。伊朗大部分石油储藏在靠近伊拉克的胡齐斯坦省西南部地区。伊朗国营石油公司负责伊朗石油天然气的勘探和生产,伊朗石油生产能力约每日390万桶,目前日产原油380万桶,比石油输出国组织规定的配额高50万桶。伊朗正采取提高石油采收率、引进外资等手段提高石油产量,计划到2015年使石油日产量达到510万桶。 伊朗阿扎德甘油田有探明储量260亿桶,该油田南部日产量近5万桶,该油田北部未来几年日产量可望达到10万桶,阿扎德甘油田今后几年石油日产量可望达到15万桶。有近70年历史的老油田阿哈—雅里油田准备通过提高采收率等手段,使石油日产量从14万桶增至20万桶。

人教版历史选修3《中东问题的由来与发展》word教案

人教版历史选修3《中东问题的由来与发展》word教 案 第4课曲折的中东和平进程 据不完全统计,战后50多年来,全球共爆发160多次局部战争和较大规模的武装冲突,其中40余起发生在中东,占总数的四分之一。 中东地区毗邻接壤的国家间都有边界领土纠纷。除此之外,还有宗教斗争,各国对石油资源、水源、交通要道的争夺。冷战期间,两个超级大国对中东国家的争夺,促使中东各国之间旧矛盾激化和新矛盾丛生。因此战乱频繁。其中最突出的是阿以冲突。 一、中东概况 1、地理概念上的“中东” “中东”一样是指欧、亚、非三洲连接的地区,要紧是亚洲西部一带。包括埃及、巴勒斯坦、叙利亚、伊拉克、约旦、科威特、伊朗和土耳其等国家。总面积为七百万平方公里,人口一亿多。 2、历史上的“中东” 历史上统治过那个地点有犹太教的“希伯来王国”(公元前1020年)、基督教的“罗马帝国”(公元前30—公元476年)、伊斯兰教的“阿拉伯帝国”(公元7-13世纪)和“奥斯曼帝国”(公元16世纪—1922年) 3、“中东”的战略地位 中东石油资源丰富:储量占世界的65.4%、产量占30.5%、出口量占44.7% 。且处于欧亚非三大洲交汇点,战略位置重要。历来是大国强国看重并倾力争夺的地区。 二、巴以冲突的历史由来 1、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的历史 历史上犹太人(希伯莱人)和阿拉伯人都曾在巴勒斯坦地区居住过。 公元1世纪时,犹太人国家灭亡,犹太人背井离乡流散到世界各地。 19世纪末兴起的犹太复国主义运动使大批犹太人移入巴勒斯坦,并与当地的阿拉伯人

发生多次流血冲突。 2、英国“分而治之”政策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巴勒斯坦沦为英国的“委任统治地”。 1917年英国外交大臣贝尔福发表“贝尔福宣言”,同意在巴勒斯坦建立“犹太民族之家”。 3、联大181号决议 犹太人在二战中受尽迫害的经历颇得世人同情,1947年11月联合国通过巴勒斯坦分治决议,规定在巴勒斯坦领土上建立犹太国和阿拉伯国,耶路撒冷国际化。1948年以色列国宣告成立,但巴勒斯坦国却未能产生。 联大181号决议: 决议规定英国对巴勒斯坦的委任统治于1948年8月终止,其后在巴勒斯坦建立阿拉伯国和犹太国 阿拉伯面积11000多平方公里,包括北部的加利利、约旦河以西地区和加沙地区; 犹太国面积14000多平方公里; (犹太人占巴勒斯坦56%的土地,居民只占当地人口31%;相反占人口69%的阿拉伯人,土地只有44%) 使耶路撒冷市成为一个在国际政权下的独立主体,由联合国治理。 1948到1949年,以色列占据耶路撒冷西部,建立新市区。约旦守住东部老城,在中间布设砖墙、铁丝网、地雷,隔绝来往。 1967年,以色列夺取老城,拆除界墙,驱逐阿拉伯居民。1980年以色列宣布耶路撒冷为其永久首都。 1988年,巴勒斯坦全国委员会宣布耶路撒冷为新成立的巴勒斯坦国首都。 小结: 两个民族对同一块土地提出的排他性的主权要求,是阿以冲突长期存在的关键。

中东局势动荡及其对中国的影响和启示

中东局势动荡及其对中国的影响和启示 每每谈起中东,人们脑海中浮现的不外乎“战乱与流血”。不过也难怪,熟悉点历史的都知道,中东地区历史上就是全球的一个火药桶,战火不断,各国人民饱受战争之苦。特别是近期的政治动荡更是让中东地区和平可望不可及。多国部队轰炸利比亚,沙特阿拉伯派出部队平息巴林内乱,也门动乱不断升级,中东地区正不断发展成为一个越来越不可预测和危险的地方。 一直以来,中东局势长期动荡不安,且复杂多变。近期中东局势动荡所引发的多米诺骨牌效应是否仍将持续,还有待密切关注。国外部分学者习惯把复杂的中东局势比喻为捉摸不定的“政治流沙”,而一些中东地区的资深学者和分析家也认为,没有人可预料中东将会发生什么事情。 谈中东地区问题,首先说说中东地区这个概念吧。所谓中东地区,其实是欧洲人对西亚和北非地区的称谓,中东地区除了阿拉伯国家,还有伊朗、土耳其、以色列和晒普、塞浦鲁斯等。 中东问题由来已久,造成中东问题现状的因素诸多,但大多数都围绕着该区域的宗教冲突以及领土冲突。而近期系列动乱追溯根源,不外乎都是由以前的老问题所引起。首先是中东内部矛盾突出,因经济不景气、民生凋敝,社会问题严重造成分配不公、贫富差距悬殊,此外中东国家的政治体制僵化,严重影响到了中东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其次是外部势力的强势入侵,国外势力破坏性地对中东地区进行资源掠夺和赤裸裸的政治干涉,诸如某国对中东地区的政策基本以其石油利益为基本尺度。“人们带着各自不同的利益组成社会,每个人都希望尽可能地实现自己的愿望满足自己的需求”,简而言之,中东近期的动荡既是中东各国内部矛盾进一步恶化的结果,也有外部势力干预等深层原因。 近期的系列动乱可谓是中东这些国家长期积累的老问题的新爆发。这系列动乱,对于中东各国来说是一场有硝烟的动乱;而对于国际上其他大国,包括中国,则是一场无硝烟的超限战。 关注中东地区的动乱,人们首先关心的将是石油价格变化,今天加油贵了多少?石油是一种极具政治性的资源,中东局势牵动全球政治、经济走向,历史上三次油价大涨均与中东政局相关。对中国而言,现在的国际形势下,中国已不存在想不想牵涉进去的问题,而是已经身陷其中。据了解,本次动乱覆盖中国85%的石油进口量,而且中国进口能源60%经过亚丁湾,中国出口欧洲的大部分商品也经过该区域,中国的经济深受本次中东地区系列动乱的影响。简言之,当前中东乱局一方面使国际油价飙升从而使中国经济成本增大,另一方面能源通道的安全问题日益突出。中国对待中东的新动荡,亟需高度重视,积极应对。

中东地区概况

中东地区概况 位于欧、亚、非三大洲的结合部,西北面临地中海,通过苏伊士运河与红海、阿拉伯海联通,经印度洋向东可通向亚洲,向西可抵达欧洲,历来是东西方的交通要道,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及商业地位。中东地区拥有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仅海湾国家的石油储量就占世界的26%,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市场。 欧美市场是目前世界上最发达、最成熟的市场,但这个市场的竞争十分激烈,商品趋于饱和,加上高进口关税及贸易壁垒的限制 ,后来者或中小实力的企业很难进入。纵览当今世界,唯有中东和非洲市场是一个充满商机、前景良好的热点市场。中东市场主要包括阿联酋,科威特,沙特,伊拉克(图片-新闻-网页),伊朗,也门,阿曼,巴林,卡塔尔,叙利亚,利巴嫩,苏丹等海湾国家。 “中东地区”或“中东” 是指地中海东部与南部区域,从地中海东部到波斯湾的大片地区,“中东”地理上也是非洲与欧亚大陆的亚区。

“中东”不属于正式的地理术语。一般说来包括巴林、埃及、伊朗、伊拉克、以色列、约旦、科威特、黎巴嫩、阿曼、卡塔尔、沙特、叙利亚、阿联酋和也门,巴勒斯坦、马格里布国家(阿尔及利亚、利比亚、摩洛哥、突尼斯)以及苏丹、毛里塔尼亚和索马里,由于其历史文化原因一般认为属于中东国家,土耳其和塞浦路斯尽管地理上属于中东地区的一部分,但是他们自身认为属于欧洲;北边的阿富汗有时也与中东联系密切。 阿拉伯国家概况 一、基本情况 【概况】阿拉伯世界西起大西洋东至阿拉伯海,北起地中海南至非洲中部,面积约为1420万平方公里,位于亚、非两大洲的结合部,其非洲部分占72%,亚洲部分占28%,具有重要的战略地理位置。阿拉伯世界有宽广的海岸线,如大西洋、地中海、阿拉伯湾、阿拉伯海、亚丁湾、红海和印度洋等水域的海岸线,该地区曾经孕育了一些著名的古代文明,如埃及古文明、亚述文明、巴比伦文明、腓尼基文明等。 【语言】各国官方语言为阿拉伯语,非洲地区的阿尔及利亚、吉布提、毛里塔尼亚、摩 洛哥、突尼斯、科摩罗通用法语。 【宗教】各国居民以信奉伊斯兰教为主,另有部分居民信奉基督教及其它宗教。 【主要组织】 (一)阿拉伯国家联盟:1945年3月22日,在埃及倡议下,7个阿拉伯国家的代表在埃及首都开罗举行会议,通过了《阿拉伯联盟宪章》,阿拉伯国家联 盟正式成立。阿盟宪章规定,阿盟总部的永久地址为埃及首都开罗。目前阿盟的秘书长为阿姆鲁·穆萨(Amr Moussa,曾任埃及外长,2001年3月起任阿盟秘书长)。现有成员22个:阿尔及利亚、阿联酋、阿曼、埃及、巴勒斯坦、巴林、吉布提、卡塔尔、科威特、黎巴嫩、利比亚、毛里塔尼亚、摩洛哥、沙特、苏丹、索马里、突尼斯、叙利亚、也门、伊拉克、约旦、科摩罗。阿盟对于阿拉伯国家联合自强,协调发展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关系,特别是维护地区稳

中东问题大盘点

中东问题大盘点—中外专家评析中东局势 最近,中国当代世界研究中心在北京约请了中外知名国际问题、中东问题的专家学者,就当前中东形势的特点及发展趋势、西方大国的中东战略、伊朗核问题的发展前景、影响中东形势发展的各种因素等问题,从不同视角、不同层面、全方位、多领域地进行了深入的研讨和评析。现将部分专家的观点综述如下: 当前中东形势的特点及发展趋势 李国富(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中东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近一两年来,中东局势发展持续动荡,诡谲多变。伊拉克已取代巴以成为地区局势动荡的策源地;围绕着伊朗核问题的紧张局势正越来越成为地区更大危机的爆破点;人们虽对巴以不间断的暴力冲突已习以为常,但这并没有削弱它对中东其他问题的影响力。美国在伊拉克“反恐战争”的失利导致了美国陷入战略性的困境,影响了美国主控地区局势发展的能力;伊朗的“崛起”和伊斯兰什叶派势力影响扩大,影响着地区政治力量的消长,带来了地区政治格局的分化重组,对地区今后局势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西方与伊斯兰的矛盾进一步加剧和恶化,中东地区动乱的局势影响世界和平和稳定。 乌萨迈·哈扎里·哈尔卜博士(埃及《国际政治》杂志主编):中东在今日的单极世界是国际冲突的核心,很难预测这一地区今后的未来走势,但是,有一点很清楚,即便是美国也不可能仅靠一己之力重塑中东。新中东将会产生于很多冲突的剧痛之中,这些冲突现在同时存在并且以一种独特又危险的方式相互关联。这表现在: 1、内部冲突频繁,主要是因为深刻的历史性的派别之争,加之以直接或间接的外部干涉。美国的入侵和萨达姆政权的崩溃直接导致了伊拉克冲突的产生;以色列的进攻导致黎巴嫩内部政治派别关系的恶化;巴以冲突的继续一直是地区冲突中最具威胁性的,也是最难解决的;伊朗在海湾地区和伊拉克的逊尼—什叶派冲突增加了海湾地区产生更大冲突的忧虑,包括可能出现的伊朗—阿拉伯冲突,这一冲突从本质上讲是教派冲突,会产生广泛的悲剧性的后果;苏丹刚刚实现南北和解,达尔富尔地区又产生了新的冲突。与此同时,一些潜在的冲突随时可能发生。阿拉伯世界的其他国家,比如埃及、约旦、叙利亚和也门也同样存在着极力推动民主的一方与极力阻止的一方之间的激烈冲突。 2、地区大国和外部列强之间的冲突在“9·11”之后已经被定义为不同文明与文化之间的冲突。中东被认为是国际反恐战争的前沿阵地,这场战争已经主导了当今的世界秩序。在这一方面最有决定性影响无疑是西方大国,特别是美国与伊朗发生的对抗,这一对抗可能会大幅度地增加该地区的混乱和不稳定而且会激化教派间的紧张关系。 3、中东地区还存在着新旧交织的国际冲突,主要是因为该地区的石油、市场及货币储备。美国和西欧总是将中东视为无人挑战的势力范围。冷战后,发生在该地区的全球冲突的性质和参与各方,在新的世界秩序下都发生了变化。俄罗斯取代了苏联,其在海湾的经济与政治存在不断增长。中国已经挤进这一地区,用各式各样面向当地市场的低价产品打开了大门,并已经成为海湾石油的主要进口国之一。与此同时,印度在海湾地区的劳工持续增加,尤其是在阿拉伯半岛。 在这种情况下,新中东并不会因为美国过于简单化的计划而应运而生,而会受到上述各种冲突结果的左右,新中东应该由中东人民来建设而不是绝对地依赖外部干涉;该地区的改革应由内部力量的效力和决心推动,而不是外界压力、计划和贪婪的产物;这一重构过程能否有效进行取决于该地区中心地带的变化,如果能使处于中心地带的各种力量发生变革,整个地区都将很快能有所收效。但是这种变革应取决于该地区人民的利益和需要。

中东历史作业

读《中东——自基督教兴起至二十世纪末》有感法政学院 08历史四班张汉天 2008084433 在比较匆忙的时间里读历史是一种过错,历史需要以一颗专注的心去感受和理解,一本认真的历史著作同样也需要受到一颗诚挚的心去对待,坐在图书馆里让自己心平静下来,摒弃杂念,翻开在伯纳德笔下那段悠长而纯粹的岁月,不由得被中东这个年代所吸引了。 伯纳德.路易斯的这部专著,在占有大量详实史料的基础上,从政治,文化,经济,历史人物,军事,宗教等各方面入手,以他浑厚的历史研究功力和新颖的开阔历史视野,为我们客观地展现了一部中东地区两千年来的兴衰,荣辱和发展的史诗。郑之书先生准确,生动的翻译,使这一部历史著作,文字流畅,叙来生动,实为一部研究,了解中东研究,了解中东历史的经典之作。 在这本专著中,作者将重点放在两千年来中东地区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变迁之殇。他用最平常的表面现象(阿拉伯咖啡馆里人们衣着和习俗转变),到最震撼的历史事件(蒙古入侵),来描绘这一丰富,多元和充满吸引力的地区…….不管是学者还是一般的读者,只要是对中东有兴趣,都会发现这是一部令人愉悦的,受益的作品。 伯纳德先生的《中东》是想要达到两个目的,头一个,是为了拯救通常被赋予无足轻重地位的波斯和拜占庭两大帝国,还有前伊斯兰教时期的阿拉伯历史,这是先知默罕默德传道事业的部分背幕,也是创建伊斯兰国建的部分背景。第二个目的,是希望把我们今日所知的中东,和我们自缘故文献及遗迹中所理解到的中东远古文明联系起来。

伯纳德先生在文中频频引用各个时代的史料史料原文——这些史料包括有编年记录,游历记录,文件和碑铭,有时候甚至于诗歌和秩事。 伯纳德笔下的《中东》精彩绝伦,在西方人视野里的中东能否算得上真正意义上的中东呢,当萨义德提出对伯纳德的学术批评之时,伯纳德心里是否也会有着这么一个阴影:没有向以色列占领军投掷过石块,是不是便没有资格理解什么是中东历史? 看完整部《中东》,总的印象:古代部分比近现代部分写得好。看来伯纳德是非常神往伊斯兰教最纯粹的时代,而写近现代部分时则看得出他自己立场和价值观的矛盾。 而是否真的曾经有过纯粹的时代呢?本人觉得纯粹只存在童话里,没有亲身投进去感受一个历史时期,是很难做出论断的,可惜这世间根本没有时光机,不然我倒是建议伯纳德坐上时光机去感受一番,再回来写下去。 中东离不开宗教,几乎所有的中东研究都围绕着宗教而展开的,伯纳德笔下的《中东》也同样是宗教气息袅然。我们不得不提出一个疑问,伊斯兰教到底拥有着怎么样的魔力,能够让整个中东地区着迷,为什么宗教在东方的中国行不通,在西方国家也达不到中东地区对宗教的狂热和追捧,也记得于卫青老师在讲述中东宗教的课堂上认真的说过,中东宗教,远非我们能够设想和解释,中东宗教也不是东方宗教可以相比的,其中的内涵太深厚了。而在我还没有学习中东历史的时候,我也一度藐视于中东宗教和中东人民的智商,可深入探讨的话,却会认清自己学识的浅薄和对中东这个地区历史深深的敬仰。 伯纳德先生在本书绪论里以写实的笔触展现了中东现今的生活方式和以往的对比,鲜明的表达了在西方的冲击下产生变化的当代中东,很大程度上都是受到西方文明的影响,而伯纳德也归纳出在西方文明冲击下中东社会共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