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哲学基础 正确处理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

哲学基础 正确处理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

第三节正确处理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

?教学提纲

一、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1.人对自然的依赖

(1)人依赖自然界的物质构成自己的生命有机体。

(2)自然界是人类物质资料生产劳动的前提和要素。

(3)自然界既是人类社会得以产生的物质前提,又是人类生产发展的环境和条件。

2.人对自然的改造

(1)人以自己的生产活动作用于自然界,改变着自然界的面貌。

(2)人利用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创造出许多自然界中原来没有的东西。

二、正确处理与社会的关系

1.人依赖社会并受社会的制约

(1)人类的个体在社会中诞生、成长。

(2)人类的个体在社会中锻炼、提高。

(3)人受社会法律和道德规范的制约。

2.社会离不开人,人反作用于社会

(1)人类社会是人们自觉活动和交互作用的产物。

(2)社会历史规律是通过人的自觉活动表现出来的。

(3)人们能够认识和利用社会历史规律,反作用于社会,更主动地创造社会历史。

3.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所谓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就是要按照事物的本来面貌去认识事物,找出事物和现象之间的固有联系即规律性,而不是以先入为主的思想去对待事物,也不是用幻想的或臆造的联系去取代事物本身的联系。

(2)如何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第一,坚持无神论、反对有神论。

第二,要把想问题、办事情的立足点切实际放在中国国情之上。

第三,客观地看待周围的人和事,办事情应当有认真精神。

第四,正确估量和对待自己。

?教学分析与教学建议

一、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这是全章的教学中心和落脚点。从理论上说,它是辩证唯物论世界观的总的方法论要求;从实践上说,它是我们党和国家正确地制定和执行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也是我们每一个人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点。当然,要真正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因此,这又是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

见“教学重点”。

二、教学建议

从宏观逻辑结构上说,本章的内容共有两个方面:其中第一节侧重阐释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第二节着重阐明正确处理人与社会的关系。第三节则是对前面的总结,即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正确处理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

鉴于这一特点,建议本节采取学导式教学法或实践法,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应用。

①教师提前印发预习提纲;②学生自学;③学生自己释疑,讨论,教师个别辅导;④教师释疑解惑;⑤引导学生开展相关的实践活动,或出专题通过想一想、议一议的方法深化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在教学实践中总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如在分析“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要抓住“依赖”和“反作用”,在分析正确处理“人与社会的关系”时要抓住“离不开”和“反作用”,最后得出正确结论。要以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为主,切忌只是进行简单的理论说教。

三、教学步骤

(一)关于“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和“正确处理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的教学

根据这两个问题内容的特点,建议采取实践活动教学法。

先通过阅读教材,理解以下几个理论问题:①人与自然的关系包括哪两个方面?(人依赖于自然界、人反作用于自然界);②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正确态度是什么?(爱护自然,培育自然,建立起人与自然的全面和谐的关系);③人与社会的关系怎样?(人依赖于社会,社会制约人;社会离不开人,人又反作用于社会);④人依赖于社会表现在哪些方面?⑤为什么说人能反作用于社会?

将教学的重点放在通过组织实践活动,解决学生的思想实际问题上。可以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就环境问题做社会调查或搜集人们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典型事例。事先教师要选好调查地点由提供相关材料,合理安排时间,提出应注意的问题。①什么是环境问题?②在环境问题上有哪两种错误态度?③造成环境向题的主要原因有哪些?④在环境问题上的正确态度是什么?⑤提出解决环境问题的措施。引导学生对调查的材料进行理论分析,写出发言稿或提纲。教师要有目的地确定重点发言人。召开以“保护环境、爱护自然要从我做起”的主题班会,阐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道理,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

(二)关于“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问题的教学

1.要引导学生从宏观上把握本问题在全章中的地位

本问题是全章的总结,是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在实际工作中的具体要求。

2.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是本章的重点,应引导学生从以下四个方面把握

①明确它们的内涵:这个原理有两个方面,一是物质决定意识,它包含世界的物质性、客观性即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反映等内容;二是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不同性质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具有不同的作用。把物质的决定作用和意识的能动作用有机结合起来,就是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②深入理解这一原理,必须划清两个界限:通过理解物质决定意识,划清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界限;通过理解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划清辩证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界限。③正确理解两种作用的关系:辩证

唯物主义既承认物质的决定作用,同时又承认意识的能动作用,只承认前者而否定后者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只承认后者而否定前者是唯心主义。但物质的决定作用和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两种性质不同的作用,前者是基础、前提,后者受前者的制约。④明确方法论上的多样性。这条原理是唯物论部分最根本的原理,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往往在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方法论要求,了解这一情况,便于找准分析问题的切人点,较快地把理论同实际结合起来。从实际应用看,大体有这么几种表达方法:总的方法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用来分析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时表述为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在用来分析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时表述为既要重视物质的决定作用又要重视意识的能动作用,特别是正确意识的促进作用,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

3.有效突破“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这个教学难点

(1)明确它们的内涵。所谓从实际出发,就是根据实际情况决定工作方针。这里的“实际”包括实物的状况、属性和规律三个方面。认识了这些,按它的要求行动,才能把事情办好。如学生制订学习计划、学校制订工作计划、春夏秋冬实行不同的作息时间表等等,都要从实际出发。所谓实事求是,就是从客观实际出发,找出事物发展的规律,按规律办事。所谓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就是要按照事物的本来面貌去认识事物,找出事物和现象之间均固有联系即规律性,而不是以先人为主的思想去对待事物,也不是用幻想的或臆造的联系去取代事物本身的联系。

(2)明确它们的理论依据: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尊重客观规律性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3)明确要求。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全章总的方法论、教学中心,为了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应引导学生掌握两点原侧性要求:其一,从调查研究入手,掌握大量的真实的第一手材料。其二,对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从材料中引出路线、方针、政策和办法来,用以指导实践。为了增加学生们的实际经验,可结合学生的实习,开展一次调查研究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体会从实际出发的全过程。

(4)充分认识意义。一是引导学生从理论上明确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我们党和国家正确制定和执行路线、方针、致策的前提,也是我们每个人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点。引导学生列举事实说明我们做工作、办事情要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实际出发。如结合初中学过的有关知识,分析我国现阶段为什么要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4.贯彻十六大精神,在教学中,要增加“坚持党的思想路线”的内容

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主观前提,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客观基础,两者共同统一于与时俱进之中,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表现和根本要求。

?教学参考资料

1.掩耳盗铃

《吕氏春秋·自知》里说,有个人想得到一口大钟,就要把它背走,但是钟太大,没法背,

就决定用锤子来砸碎它,刚一砸,钟就当当地响起来,他怕人家听到钟声来抢他的钟,就急忙用手捂着自己的耳朵,以为自己听不见,别人也听不见。(注:原作“掩耳盗钟”) 从哲学的观点看,“掩耳盗铃”的人是十足的唯心主义者。钟声是客观存在的,自己掩耳朵听不见,并无法否定钟声的存在。这个成语常用来嘲笑自欺欺人的主观唯心主义者。 2.二诸葛迷信吃苦头

《小二黑结婚》里有一个农民,人称二诸葛。此人一动手一抬脚,都要算一算八卦,查一查历书。如果历书上写了今天“不宜出门”,那么,他再有急事,也宁肯爬墙头,决不敢从大门走出去。一年春天,大旱之后下了一场喜雨,本该抢墒下种,他查历书,上面写着“不宜栽种”,只好硬等了两天才种下去,结果错过了时机,四亩地的谷子出苗不够一半。

在实际生活中,像二诸葛这样搞迷信的人不少,信送子娘娘,信财神,信灶君,信真主,信上帝,五花八门。二诸葛搞迷信吃苦头这则笑话说明: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因此,我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必须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必须反对从主观愿望出发的唯心主义,必须反对种种迷信。

3.“植树固沙”为何失灵?

驰名中外的敦煌月牙泉独卧沙漠2000余年,沙泉共存,安然无恙。而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牙泉周围的沙山变形,南山北坡、北山南坡下滑,山体向泉心移动,月牙泉日益缩小变形,水位下降。长此下去,月牙泉将会消失。为了保护这一名泉,林业专家韩泽民、吕爱香夫妇经过两年实地观测,得出的结论是这样的:造成南山北移、北山南移的主要原因是人为改造环境所致。原来,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在泉区以环丘造林的形式在鸣沙山北迎风坡脚栽下了大片杨树,成林后使月牙泉东南风口受阻,又连锁反应使四周山体变形,加之大面积林木蒸腾耗水,使其成为泉水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

按常理,在沙漠地带,倘无植被或植被甚少,大风一来,无遮无挡,飞沙走石,纵横肆虐,使山丘变形,泉水无存。大规模的植树造林增设屏障,确能固沙护泉。但月牙泉一带,却有着特殊的地形,特殊的沙泉,人为地改变环境,破坏了沙泉共存的局面,造成了事与愿违的后果。为此,两名专家为挽救月牙泉开了这样的“处方”:将月牙泉里的树木伐掉,拆除东西风口临时的建筑设施,北山坡脚建1.7公里的围栏,禁止游人蹬滑等。此建议从1992年实施以来,泉区环境已明显改善。

“植树固沙”在月牙泉失灵这件事告诉我们:我们办事情要从实际出发,使自己的思想符合客观实际,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4.人与月球

1969年7月20日美国时间22时56分,3名美国宇航员叩开了冷寂的月宫大门。两名宇航员走出太空舱,双脚踏上了月球的土地,这是人类有史以来对月球做的最伟大的探险。

第一次登月无疑极大地丰富了“地球人”对月球的认识,撩开了月宫神秘的面纱。

月球是地球的近邻,也是地球唯一的卫星。月球距地球38.4万公里,直径3 476公里,略大于地球直径的1/4,而地球的质量却是月球的81倍。月球的表面温度为+117℃至-200℃。月球的起源尚是个谜,但科学家认为它同地球一样古老,大约已有45亿年的历史。月球上被宇航员发现的最古老的石头已有4亿年的寿命。月球由于它的自转周期和绕地球转动的周期相等,“犹抱琵琶半遮面”,总是将它的半个面孔朝向地球。地球上只能观察到它的

表面的59%。由于地球对月球的引力作用和月球上无水的原因,月球呈现出某些轻微的变形,表面上有许多古老的、状似火山口一样的环形坑。

1969年7月16日,美国两名宇航员开始了人类有史以来的第一次登月之行。他们在月球表面停留了2小时36分21秒,采集了24公斤月球石样品,登月旅行历时195小时18分35秒,其中包括绕月球轨道的30周运行。1972年美国宇航员再次登月,又进行了有名的“月球驾车”,观察了更广阔的月球表面,加上70年代苏联和美国发射的卫星自动装置,月球上更多的奥秘相继被揭开。科学家认为,从地质学意义上讲,月球已经死亡,上面无水,无空气,它因没有地球曾有过的“消耗”而保持“原装”。月球起源之初的10亿年中的化石已被采集到,但这种古老而久远的化石已在地球上大量消失了。人类迄今作出了种种努力,但始终未能揭开月球起源之谜。

科学考察证实,月球富含钛、钾、碳等元素。为进一步考察月球上具有商业价值的矿物质,所有的“太空大国”都在着手制定重返月球的计划。如日本提出要在2024年在月球上建立一个永久性基地。

5.中国人的大手笔——“南水北调”工程

所谓南水北调,是指把长江流域一部分多余的水通过调水工程送到黄河及其以北地区,向水源短缺的华北和西北地区补充水源的一个超大型工程系统。它是在20世纪50年代初研究黄河、长江、淮河与海河几大流域的治理开发规划中形成的。经过几十年多部门、多学科的调查研究,最终提出从长江上、中、下游向北调水,即西线、中线、东线调水工程,年平均调水量700亿立方米左右,与北方的黄河、淮河及海河的水资源开发相结合,可增加工业及城镇供水300多亿立方米,增加农田灌溉面积1.5亿亩,同时还可防洪排涝,发展航运,保护生态。估计投资需1 500亿元,比三峡工程还大。

从长江调水行吗?回答是肯定的。因为长江年径流量为淮河的19倍,黄河的18倍,海、滦河的35倍。从平均年径流量来看,长江占全国总量的38%,淮河占2%,黄河占2.1%,海、滦河仅占1%。而耕地面积,长江流域为3.6亿亩,黄、淮、海河流域为5.1亿亩。长江流域每亩耕地平均拥有径流量为2 650立方米,淮河为63立方米,占长江的6%。从这些数字不难看出,虽然长江流域的河川径流量占了全国的80%以上,但耕地仅占全国的40%,因而从长江流域向黄、淮、海河流域调水,从水流量上看是可行的,是从丰水区向缺水区调水。

经过多方比较研究认为,东线工程的优势是:可利用已有的工程基础,如输水河道总长的88%可利用现有的京航运河及与它平行的河道;线距短,沿途占用耕地少,移民迁建任务轻;东线方案对航运有巨大的社会效益,开通后可形成一条新的连接华北和华东的运输大动脉。当然,东线的劣势也是十分明显的:由于位置偏东,高程低,因此难以解决北京及平原地区西部的供水问题;其次是水质差,沿程污染难以控制。

中线工程的优势是:水源可靠,水质好;地形条件比较优越,全线可以自流供水,调水成本较低;工程建设条件好,施工比较容易,加之输水渠道中土质渠道约占全长的88%,绝大部分属于挖方渠道,可人力和机械一起上,尽管一次性投资大,但比东线两期总计输水成本低。中线调水工程可替代部分东线工程,中线调水方式和工程运行管理比较简便,且综合效益显著。

“南水北调”工程已正式启动,东线方案已从2000年开始施工,不久的将来,纯净的长江水将滋润北方广大地区。

6.人类为什么会面临日益严重的生存危机?

①急功近利思想作怪,一味追求眼前的物质利益;一方面贪婪地向大自然索取资源,另一方面肆无忌惮地向大自然抛洒废物,从而造成了生态环境的严重恶化,使人类无法生存和发展。②许多人没有节约意识,任意浪费各种自然资源,甚至错误地认为,自然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③在有关理论上也有不妥之处。如在很长时期内,理论工作者在给生产力下定义时,只讲生产力是人类征服自然的活动,不讲保护自然。④发达国家不愿承担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发达国家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比例很小,却消耗着地球上的大部分资源,但其中有些发达国家却不肯出资来保护我们的地球,甚至拒绝签署保护生态环境的有关国际协议。

7.自然界对人类的惩罚

人类以自己特有的主观能动性积极认识自然,征服自然,为自己争得越来越多的利益。但是,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是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的。主观能动性一旦违背客观规律,超越客观条件的许可,自然界就会反过来无情地惩罚人类。一百多年前,恩格斯在为(自然辩证法)准备材料的手稿中写道:“文明是一个对抗过程,这个过程以迄今为止的形式使土地贫瘠,使森林荒芜,使土地不能产生最初的产品,并使气候恶化。土地荒芜和温度升高以及气候干燥.似乎是耕种的后果。”在这里恩格斯明确地揭示了人类在自己的生存发展过程中与自然界发生的矛盾。人类要生存、要发展,就要利用自然、改造自然。这种改造,又破坏了自然界的原有平衡,给人类生存带来一定威胁。特别是不讲科学、不顾客观规律的冒险蛮干,造成的恶果尤为严重。在这方面的例子是不胜枚举的。比如,美国中西部,在20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将大量的牧场升垦为农田,结果导致了1933—1938年期间美国的连年干旱,雨量比常年平均少25%,3亿亩草原土地受风蚀,发生了灾难性的”黑风暴”。五年里,中美地区有数十万人由于风尘灾祸而无家可归,仅美国就花了数十亿美元来做防止土壤流失的工作。又如,“文革”时期,由于极“左”思潮的影响,形而上学地理解“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方针,到处毁林开荒和滥垦牧场等违背自然规律的行动,引起草原退化,尘沙飞扬,森林植被面积减少,江河湖泊水面缩小,渔业资源遭到破坏,灾害性的气候频率增高,给农业生产和人们的生活造成严重影响。1998年长江发生的全流域特大洪水,其水量和峰高均与1954年大体相当,但水位却超过历史最高值。出现这种情况与生态环境状况直接相关。据统计,近30年间,长江流域森林覆盖率减少一半,水土流失面积增加一倍,中下游湖泊面积减少45.5%,湖底普遍淤高1~3米。为了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我国正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把保护环境作为基本国策,采取了保护环境的一系列有效措施。如在生态脆弱的地方退耕还林、还湖、还草,封山育林,适度放牧等。随着各项措施的实施,在不久的将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局面必将出现在人们面前。

8.人要与自然和谐发展

恩格斯曾告诫人们,不要过分陶醉于那种不能正确认识和运用自然规律的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要认真吸取遭到自然界报复的教训;并预言,特别是从19世纪自然科学大踏步前进以来,人们就愈来愈能够认识到,正确认识和运用自然规律,人类和自然界才会协调一致

地得到发展。

今天,当人口急剧增长、环境破坏、生态失衡的巨大危机降临到人类头上,可持续发展为世界各国所关注时,我们更加感到了恩格斯告诫和预言的深刻意义和高瞻远瞩。

据资料统计表明,全球人口急剧增长的压力越来越大。公元前400年世界人口约为1亿,公元元年约为1.7亿,直到公元1650年世界人口始有5亿,1830年达到了10亿。此后人口增长速度加快,1930年达到20亿,1960年达到30亿,1975年达到40亿,1987年达到50亿,1999年达到60亿。每增加10亿人口所用去的时间从前到后分别是:450万年、100年、30年、15年、12年、12年。世界人口增长的速度明显加快,主要发生在18世纪中叶产业革命以后,是工业化的结果。尤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形成了“婴儿高潮”,使世界人口出现了历史上不曾有过的急剧增长,人口平均年增长率一直保持在1.7%~2.1%的水平。为了解决众多人口的吃饭问题,人类付出了毁林开荒、变牧为农,使森林和草场遭到严重破坏的代价。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资料,19世纪初,世界有耕地4.5亿公顷,到1987年扩大到13.7亿公顷,在1992—1994年间,耕地面积达14.7公顷,比1982—1984年间增加2%,而同期森林面积却减少了2.2%。1981—1985年,被砍伐的森林每年达1 139万公顷。毁林开荒、变牧为农,使气候变得干燥恶劣,加剧了土壤退化、沙化。据统计,全球每年有600万公顷土地变成沙漠,另有2400万公顷肥沃土地丧失经济价值。联合国1990年的调研表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上几乎1/6的植被面积遭受不同程度的土质降级,其中3/4甚至更多是起因于农牧业生产或毁林造田。同时,有大批动植物在森林、草场破坏中死亡,有的已经灭种。

9.世界上最危险的动物是什么?

“世界上最危险的动物是什么?”这个问题写在德国艾科尔特野生动物园的一座小木屋的墙上。有人很可能马上就会想到狮子、老虎等猛兽。这个野生动物园在提出问题的同时还告诉参观者,问题的答案你打开木屋的门就可以看到。这个“答案之门”一打开,参观者看到的是一面大镜子,参观者的尊容尽在里面。它实际上是告诉参观者:最危险的动物是人类!

世界上最危险的动物是人类!这绝不是危言耸听!我们唯一的地球家园已是遍体鳞伤:土地荒漠化不断扩展;污水横流,加剧了水资源的短缺;大气污染使我们呼吸不到新鲜、洁净的空气;地球物种灭绝的规模和速度前所未有。

长期以来,人类以地球的主人、自然的征服者自居,忽视了其弛物种和自然界万事万物的内在价值。在现代,物种大规模灭绝等生态灾难,主要是由地球上的一个物种——人类的活动造成的。现代人类拥有消灭其他物种的一切手段,但我们必须承认,人类和它们是休戚相关的,它们和人类共同拥有地球家园。人类只有善待生物、善待地球,才能拯救自己。

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也面临着严峻的生态环境形势。据有关专家估算,我国由于环境污染导致的损失每年达到2 800亿元,这是一个惊人的数字!脆弱的生态系统呼唤公众生态意识的觉醒。目前,包括青少年在内的我国公众的环境意识有喜有忧。喜的是社会公众越来越关心、重视环境问题,环境问题成为城市居民关注的焦点。忧的是公众有关生态环境方面的知识比较缺乏,因而影响了环境意识的总体水平,许多人不知道我国人均耕地、淡水、森林、野生动植物等资源的情况以及相关知识,不知道“世界环境日”、地球日”、“国土日”、“世界人口日”、“爱鸟周”等环保纪念日,认为保护环境主要是政府的事,自己投有多少责任。

因此,加强环境教育,特别是对青少年的环境教育,普及生态科学知识是一项迫切的任务。

10.关于苹果

是先有苹果的概念,还是先有苹果?18世纪英国大主教贝克莱说:“物是感觉的复合”。他举苹果为例,说什么“人们观察到一定的颜色、滋味、气味、形状、硬度结合在一起,就承认这是一个苹果的物,并以苹果这个词标志它。”在他看来,是先有苹果的概念,然后才有苹果。

世界的本质是物质还是意识,哲学家依照他们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而分成为两大阵营。凡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只是物质的反映,就是唯物主义。与此相反的回答则是唯心主义。因此,只有先有苹果,然后才有关于苹果的感觉和概念。而贝克莱却闭着眼睛不看事实,硬说先有苹果的概念,然后才有苹果,苹果是“感觉的集合”。提出先有苹果,还是先有苹果的概念问题,是要分清什么是唯物论,什么是唯心论,而绝不是玩弄概念游戏。人的概念的每一差异,都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在一切工作中,我们决不能从概念出发,从主观“框框”出发,从“想当然”出发,而必须从客观实际出发。这就是关于苹果的故事给我们的启示。

11.疑人偷斧

从前,有个人丢了一把斧子。他怀疑是邻居家的孩子偷的,就暗暗地注意那个孩子。他看那个孩子走路的姿势,像是偷了斧子的样子;他观察那个孩子的神色,也像是偷了斧子的样子;他听那个孩子说话的语气,更像是偷了斧子的样子。总之,在他的眼睛里,那个孩子的一举一动都像是偷斧子的。过了几天,他在刨土坑的时候,找到了那把斧子。原来是他自已把它遗忘在土坑里了。从此以后,他再看邻居家那个孩子,一举二动丝毫也不像偷过斧子的样子了。

唯物论的基本原理是物质决定意识,准确的判断来源于对客观实际的调查,而不是主观猜疑。

12.郑人买鞋

从前有个郑国人想买一双鞋。他怕买的不合适,先在家里比照脚的大小宽窄剪了一张纸样。

这个郑国人走了十几里路到了集市上,那天是大集,赶集的人熙熙攘攘,分外热闹。集上卖鞋的商贩也不少,但是所卖的鞋子不是料子不好,就是式样不新,郑国人都没看中。后来在一个鞋摊囊,他终于看中了一种可心的鞋子。他往兜里一摸,糟了,纸样忘在家里了。郑国人连跑带颠回到家中,取了纸样,又呼哧呼哧赶回集市。但是,集市早就散了。他白白来回赶了几十里路,还是没有买到鞋子。

事后有人问他:“你用自己的脚比比大小不就行了吗?”他却一事正经地说:“我宁愿相信纸样,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客观现实是具体的,是生动活泼的,“郑人买鞋”是对墨守成规、教条主义的绝妙讽刺。

13.猫头鹰搬家

猫头鹰正忙着收拾东西,斑鸠飞回来了。

“猫头鹰老兄,您在忙什么呢”?“搬家。”

“往哪儿搬哪?”“东乡。”

“您在西乡住了这么多年,干吗往东乡搬呢?”

“西乡的人都讨厌我的叫声,我实在住不下去了。”

“老兄,依我说,关键您得把叫声改得悦耳一点。或者干脆夜里就别叫了,要不,别说搬到东乡,搬到哪儿也招人讨厌!”

猫头鹰停下手中的活儿,认真思考着斑鸠的忠告。

对于别人的意见,应从主观上找原因,一味埋怨客观环境,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

14.鲁王养鸟

鲁国的郊外飞来一只奇异的海鸟。老百姓从来没有见过这种鸟,扶老携幼前去观看。消息传进宫内,鲁王以为是神鸟下凡,命令把鸟捉进宫中供养在庙堂上面。他让宫廷乐队为海鸟演奏庄严肃穆的宫廷乐曲,让御膳房为海鸟摆下最丰盛的酒席。海鸟被这种场面吓得头晕目眩,惊慌失措。它不吃不喝,三天以后就死掉了。

主观愿望不符合客观规律必然遭到失败。

15.关尹子教射箭

关尹子是著名的箭术教师,列子跟他学射箭。有一次,列子接连几箭都射中了靶心。他高兴地跑过去问关尹子:“老师,我可以算学会射箭了吧?”关尹子反问他:“你自己知道了能射中靶心的道理吗?”列子说:“那我可不知道。”关尹子说:“那不行,你还不能算是学会了射箭了,回去再学!”列子回去以后,认真琢磨射箭的道理,又苦练了三年,箭术进步得非常快,到了百发百中的地步。他又向关尹子报告自己的学习成绩。关尹子还是问他:“现在你知道能够射中靶子的道理了吗?”列子说:“知道了。”关尹子高兴地鼓励列子:“好!这样你可以算学会射箭了,无论干什么事情,都要懂得它包含的道理。学射箭应该这样,治理国家和做人更应该这样。”

做事情要有成功的把握,就应该努力去掌握规律,提高自觉性,克服盲目性。

16.涸辙之鲋

庄子家里很穷,已经两天揭不开锅了。他只好去向监河侯借粮食。监河侯既吝啬又狡猾,他对庄子说:“好!待我从老百姓那儿收到租税以后,借给你三百两黄金,怎么样?”

庄子听了他的话,气得脸色煞白,就说:“我到这里来的路上,听到呼叫的声音。找了半天,才在泥路的车轮沟里发现一条鲫鱼。鲫鱼大张着嘴直喘气。我问他:‘鲫鱼啊,你为什么要呼救啊?’鲫鱼说:‘我是东海海神的臣子,今天落在这条干枯的车轮沟里。你能给一升半斗凉水,救我一命吗?’我说:‘好,我将要到南方去拜见吴、越两国的国王,请他们把西江的水引过来救你,怎么样?’鲫鱼气坏了,它说:‘我现在失去了起码的生活条件,正在生死存亡的关头,只要一瓢凉水,就能救我活命,你却说了这么一大堆废话。你不用再嚼舌头了,还不如干脆到咸鱼摊上去找我吧! ’”

解决现实问题,要从实际出发,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空话、大话、漂亮话毫无用处。

17.杀龙的绝技

从前有个人叫朱评漫,无论什么都想学一招。他听说支离益会杀龙,就立刻变卖了全部家产,不远千里去拜支离益为师。

过了三年,朱评漫学成回乡了。乡亲们问他学到了什么手艺,他就连讲带比划,表演给

大家看——怎样按住龙头,怎样骑上龙身,怎样把刀插入龙颈……正在他说得兴高采烈的时候,一位老人搁他:“小伙子,你上哪儿去杀龙呢?”“哟!”朱评漫像被迎头浇了一盆凉水。他这才醒悟过来:世界上已经没有龙了,自己学的这一身绝技毫无用处啊。学技术,做学问,要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出发点,脱离实际的学问,再好也是无用的。

18.东施效颦

从前越国有个出名的美女,名字叫西施。她的一举一动都使人感到很美。她有胃病,经常用双手捂着胸口,皱着眉头。但就是这种病态,也使她显得分外妩媚。

同村有个长得很丑的女子,名字叫东施。她以为西施之所以美,就是因为经常捂着胸口,皱着眉头,于是,东施也学着西施的样子,一出门就用双手捂着胸口,把眉头皱得紧紧的,走一步扭三扭,装出一副弱不禁风的病态。东施的无病呻吟,矫揉造作,使人见了就恶心。只要东施一扭出家门,有的人就赶快把大门关紧,有的人就连忙领着子女远远地躲到村外去了。

向别人学习,要扬长避短,把糟粕当精华,就本末倒置了。

19.高阳应造屋

从前有个人叫高阳应,总认为自己的意见对。有一次,高阳应要盖新房子,他催木匠马上开工。木匠说:“不行啊!现在木料还没有。如果把湿泥抹上去,会把木料压弯的。用新砍下来的湿木料盖房子,刚盖成的时候挺像样,过不了多久会倒塌的。”高阳应马上接过话茬儿:“按照你的说法,这房子还管保坏不了!因为日子一久,木料越旧越硬,而湿泥越干就越轻。用越来越硬的木料去承受越来越轻的泥土,这房子还能坏吗?”高阳应的诡辩把木匠噎得无话可说。木匠一赌气就开工了。房子盖成以后,外表上挺气派,但没过多久,因为梁木变形,就坍塌了。

违背客观规律,必然在客观现实面前碰得头破血流。

20.给猫起名儿

乔奄家里养了一只猫,自以为非常奇特,就称它为“虎猫”。乔奄经常抱着“虎猫”在客人面前炫耀。有一天,他请客人吃饭,又把“虎猫”抱了出来。客人们为了讨好乔奄,争着说“虎虽然勇,但是,不如龙神奇。我认为应该叫‘龙猫’。”

“不妥,不妥。龙虽然神奇,但是,一阵风就可以把它吹得烟消云散。我建议叫它‘风猫’。”

“大风确实风力无比,但是一堵墙就可以挡住风,不如叫‘墙猫’。”

“这位的意见我不敢苟同。墙壁对风来说,是可以抵挡一阵,但是跟老鼠一比就不行罗。老鼠可以在墙上打洞,请改名为‘鼠猫’。”

这时,一位老人站了起来:“们啊,争奇斗胜,把脑子都搞糊涂了。逮老鼠的是谁?不就是猫吗?猫就是猫,搞那么多名堂干什么!”

从客观实际出发,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应成为我们的行为准则。这则寓言是对华而不实者的辛辣讽刺。

21.邯郸学步

从前燕国寿陵有一个人,总嫌当地人走路的姿势不好。后来,他听说赵国首都邯郸的人走起路来特别带劲,就决心出国到邯郸去学走路。

一进邯郸城,他看到路上的人,无论是老的、小的,走起路来都分外优雅。一举手、一投足带有赵国首都居民特有的风度。那个燕国人就跟在行人后面一扭一摆地学起来。

学了几天,不见进步。他想,一定是我走路的习惯太顽固了,只有把原来的走法彻底忘掉才有可能学到新的走法。他决心从头学起,怎么抬腿,怎么跨步,怎么摆手,怎么扭腰,都机械地模仿邯郸人的姿势去做,这样,过一段时间,新的走法没有学会,原来的走法倒真的忘记了。当他回燕国的时候,连路都不会走了,只好爬着回去。

向别人学习应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取长补短。鄙薄自己,盲目崇拜别人,必将造成严重后果。那些言必称希腊,崇洋媚外者,应引以为戒。

22.挤牛奶的女孩

从前,有一个挤牛奶的女孩。一天清晨,小女孩早早地起床,然后,拎起牛奶桶到院子里去挤牛奶。她今天的心情特别好,因为昨天夜里她做了个非常美妙的梦。

小女孩一边挤牛奶,一边还在想着昨晚的梦。挤完牛奶,她就把牛奶罐顶在头上,到集市去卖牛奶。顶着奶罐往集市走的路上,她还是忘不了昨晚的梦。她一边走,一边回忆着梦里的情景,脸上出现甜甜的笑容。

昨天夜里,小女孩梦见她一下子挤了好些好些牛奶,她把这些牛奶拿到了集市,不一会儿,全卖光了。她得了很多很多的钱,这些钱她数都数不过来。

要是真的该多好啊!小女孩憧憬着未来,心想:“如果真有那么多钱,我该怎么花呢?”她又陷入了美好的遐想:

首先呢,我就会挺着胸脯在村里走来走去,我再不会每天清早起来就去挤牛奶,收拾牛栏、牛舍。我的手也不会像现在这样粗糙。对了,最重要的是,我要买一座庄园。庄园里有宽敞明亮的大房子,里边是豪华的家具,庄园里还有美丽的花坛和舒适的草坪,还要请许多帮工,让他们服侍我和打扫庄园里的一切杂务。

有了漂亮的衣服,有了尊贵的身份,就会有许多小伙子追求我。那时候,他们会争先恐后地请我吃饭,请我郊游,带我出入高贵的社交场所。

那时候我该怎么做,才会符合身份呢?小女孩认真地思考着。

对了,我要摆出有钱人家小姐的架子,不能轻易地迎合他们,那样会失去身份。通常我该摇头拒绝他们,说着,她真的摇了一下头。

“砰!”奶罐从小女孩头上摔下来,摔碎了,流了一地的奶。

小女孩呆呆地愣在那里好半天。

23.拿破仑的头发

19世纪,法国皇帝拿破仑,曾经横行欧洲,威震一世,最后被欧洲封建联合势力打垮,囚禁在大西洋中的圣赫拿岛,直至死去。150多年过去了,最近有人根据一根头发的化验结果,证明拿破仑是中毒而死的,引起了科学界的轰动。原来,人的头发每天要长0.4毫米左右,1毫米头发中大约有2万个细胞,几十种微量元素。头发中的微量元素和血液中的成分相似,它能准确地反映出人体内新陈代谢的状况。中医称人发为“血余”,是有道理的。现代分析技术可以精确测定一根头发的每个小段中各种成分的含量,由这里可以诊断一个人的健康状况,甚至可以判断出一个儿童是否聪明。有人预言,毛发诊断会很快发展成一门独立的新学科。证明拿破仑被毒死,就是因为发现他的一根头发里,明显地含有比较多的砷(常

用的农药砒霜就是砷化物)。通过拿破仑的头发这一现象,揭示出了头发里的含砷量与拿破仑之死的关系,抓住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这种方法,值得青年学生学习。

24.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由于未认清国情所遭受的两次重大失误

第一次大的失误是1958年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当时党内一部分人错误地认为,“共产主义在我国的实现已经不是什么遥远将来的事情了”,一些头脑发热的地区和单位,甚至提出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的口号,制定几年内过渡到共产主义的规划。在发展生产力方面,不顾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的客观实际,忽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渐进性,盲目追求高速度、高指标,企图用15年时间,在主要工业品的产量方面赶上或超过英美。在生产关系的变革方面,不顾我国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盲目追求“一大二公”,认为公有制范围越大越好,公有化程度越高越好,企图用大搞群众运动和行政命令的办法,少则三四年,多则五六年,完成由集体所有制向全国所有制的过渡。这次失误使国家和人民遭受重大损失,社会主义建设陷入极其困难的境地。

第二次大的失误是十年“文化大革命”。1962年后,我们党对国情的认识又作出了另外一种错误判断,认为我国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处于两个阶段、两条道路激烈斗争的“过渡时期”。根据这样一个错误判断,提出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路线。在这条错误路线的指引下,阶级斗争的弦越绷越紧,政治运动接连不断,终于导致了“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使我国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国家和人民遭受更大的损失。

25.怎样理解“与时俱进”是对“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毛泽东不仅对实事求是作了科学的解释,并且把实事求是确定为我们党的思想路线。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我们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但是,后来由于个人迷信的发展,尤其是“两个凡是”(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必须坚决执行,凡是毛主席的决策我们必须坚决维护)的提出,使人们的思想受到禁锢。不解决这个问题,改革开放就迈不开步伐。于是邓小平将“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相结合,全面阐述了两者的关系:只有解放思想,才能实事求是;只有实事求是,才能更好地解放思想。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我们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胜利。但是,江泽民指出:“我们一定要看到‘共产党宣言’发表150多年来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发生的重大变化,一定要看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所发生的重大变化,一定要看到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工作、生活条件和社会环境发生的重大变化,一定要充分估计这些变化对我们党执政提出的严峻挑战和崭新课题。要以新的举措应对严峻的挑战,要以新的思路解决崭新课题。”因此,他提出要与时俱进。江泽民强调,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因素。由此可见,“与时俱进”是对“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引下,我们取得了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并将取得更加伟大的成就。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