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旅游的产生和发展

旅游的产生和发展

旅游的产生和发展
旅游的产生和发展

第一章、旅游的产生和发展

1.简述近代旅游活动产生和发展的背景。

答: A、工业的兴起和发展,使城市化进程迅速加快 B、产业革命的产生和发展,使得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大幅提高 C、产业革命带动了交通工具的革新,使旅行活动更为便捷

2.简述中国近代旅游业的发展。

答:中国近代旅游主要是指 1840 年鸦片战争爆发后到 1949 年新中国成立的这段时期。在这一时期的旅游活动人数进一步增加,围更加广泛,中国旅游业也开始产生并逐步发展起来。1923 年 8 月15 日,著名爱国资本家光甫先生在创立了第一家由中国人自行投资创办的旅行社——商业储蓄银行旅行部(后改名中国旅行社)。

3.世界现代旅游业迅速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答: A、战后国际政治局势的相对稳定,为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B、战后各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使人们的收入水平不断提高。 C、生产效率的提高,使人们有了更多的闲暇时间 D、交通运输工具的进步,缩短了旅行的时空距离。 E、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激发了人们的旅游动机 F、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进步,使人们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好奇。 G、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使世界各国、各地区之间的联系不断加强 H、政府的扶持和鼓励,使旅游业的发展有了坚强的后盾。4.简述世界现代旅游业发展的四大特点。

答: A、旅游业增长的持续性 B、旅游活动最大的大众性 C、旅游活动地域上的集中性 D、旅游市场竞争的激烈性

5.改革开放 30 年,中国旅游业取得了哪些成绩?

答:30 年来,中国旅游业发展迅猛,入境旅游、国旅游和出境旅游三大市场全面繁荣。入境旅游市场方面,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以及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使我国和平、安全、发展的国际形象为越来越多的国际旅游者所接受,从而为大力发展入境旅游带来了良好机遇。入境旅游市场始终

保持着良好的增长势头,各项经济指标屡创新高。1978 年,接待国际旅游者仅为 181 万人次,国际旅游收入 2.62 亿美元,位居世界第 41 位。2001 年,接待国际旅游者就已达 3 320 万人次,国际旅游收入 178 亿美元,国际旅游收入首次超过德国和英国,上升到世界第五位,仅次于美国、西班牙、法国和意大利。2007 年,入境旅游人数累计达 1.32 亿人次,国际旅游收入达到 419.2 亿美元,我国已成为全球第四大入境旅游接待国,旅游外汇收入居全球第六位。国旅游方面,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稳步提高和带薪休假制度的不断完善,国旅游日益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2007 年,国旅游人数达到 16.1 亿人次,国旅游收入达 7 770.62 亿元人民币,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国旅游市场

第二章旅游活动

1.试分析旅游的概念性定义和技术性定义之间的区别。

答:国外学者对旅游的定义大致可划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依据惯例,从理论抽象出发给出的概念性定义;另一类是为满足统计工作的需要,对旅游边界进行划定的技术性定义

2.旅游活动的主体、客体和媒介分别是什么?

答:构成旅游活动的“三体”是指:旅游活动的主体——旅游者,旅游活动的客体——旅游资源,以及旅游活动的媒介——旅游业

3.请列举出旅游活动的六个基本要素。

答:旅游活动“六要素”说认为,“食、住、行、游、购、娱”是旅游活动中六个最基本的要素,这些要素相互依存,缺一不可。

4.简述旅游活动的几种主要分类方法。

答: A、按地理围划分:国旅游、国际旅游; B、按旅行距离划分:远程旅游、近程旅游; C、按目的归属划分:消遣旅游、事务旅游、个人和家庭事务旅游; D、按组织形式划分:团体旅游、散客旅游; E、按计价方式划分:包价旅游、非包价旅游; F、按费用来源划分:自费旅游、公费旅游; G、按旅行方式划分:航空旅游、铁路旅游、汽车旅游、游船旅游、徒步旅游等; H、按享受程度划分:

豪华型旅游、标准型旅游、经济型旅游; I、按活动容划分:观光旅游、度假旅游、商务旅游、购物旅游、专项旅游等; J、按年龄特征划分:儿童旅游、青年旅游、中年旅游、老年旅游等。

5.试分析国旅游和国际旅游的区别和联系。

答:国旅游与国际旅游是旅游活动的两个类别,两者之间既存在着一定的区别,又有着密切的联系。(一)、国旅游与国际旅游的区别

(1)从旅游活动是否跨越国界来看,是否跨越国界,是两者之间最本质的区别。 (2)从旅游活动的消费水平来看,通常,国际旅游的费用要远远高于国旅游。 (3)从旅游活动逗留时间的长短来看,由于长距离的国际旅游所受到的时间限制比较大,而国旅游所受的时间限制就比较小。

(4)从旅游活动的便利程度来看,旅游者选择国旅游不需要办理复杂的手续。 (5)从经济作用方面来看,国旅游是平衡地区经济发展、缩小地区差异的重要手段。而国际旅游则起到了增加外汇收入、平衡国际收支的作用。

(二)、国旅游与国际旅游的联系

(1)国旅游是国际旅游的基础和先导,国际旅游是国旅游的延伸和发展。

(2)国旅游是旅游活动的主体,国际旅游是旅游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3)国旅游和国际旅游互补互促,共同促进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

6. 按活动容划分,旅游活动可分为哪几种类型?每种类型的特点又是什么?

答:按活动容划分,旅游活动可以分为观光旅游、度假旅游、商务旅游、购物旅游以及各种形式的专项旅游等多种类型。

(一)观光旅游 1.停留时间短 3.受季节性影响大。 5.适应性强。 7.经济效益低

(二)度假旅游 1.停留时间长 3.季节性明显。 5.注重休闲和保健。 7.消费水平高。

(三)商务旅游 1.停留时间长。 3.不受季节性影响 5.对旅游设施和服务要求高

(四)购物旅游 1.重访率高力强。

(五)旅游 1.重访率高。 2.拥有庞大而稳定的客源市场。 3.吸引功能强大 2.受目的地商品价格波动的影响大。 3.消费能 2.重访率高。 4.消费水平高 2.重访率高。 4.在目的地的活动围相对较小。 6.对娱乐设施要求高。 2.重访率低 4.容广泛。 6.需求简单。

7.旅游活动的基本属性包括哪些?

答:旅游活动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一项综合性的社会活动。它体现出文化、经济、交往、政治等诸多方面的属性。

(一)旅游活动的社会文化属性第一,旅游活动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活动。第二,旅游需求具有文化性。第三,旅游资源具有文化性。第四,旅游产品与服务体现文化性。

(二)旅游活动的社会经济属性旅游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与社会经济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旅游活动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同时又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三)旅游活动的社会交往属性旅游活动是以人员流动与交往为特征的活动,旅游者为了实现旅游目的,必须要完成从客源地到目的地的空间转移。在这种空间转移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产生人与人之间的交往。

(四)旅游活动的社会政治属性国际旅游活动的开展对增进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消除偏见和误解、缓和国际紧关系、推进世界和平进程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第三章旅游者

1.世界旅游组织对国际旅游者和国旅游者是如何进行界定的?

答:国际上关于旅游者的定义,习惯上将旅游者按其是否跨越国界为标准,划分为国际旅游者和国旅游者。

2.我国对于国际旅游者和国旅游者的界定围是什么?

答:根据我国国家统计局的规定:凡是来中国参观、旅行、探亲、访友、休养、考察或从事贸易、业务、体育、活动、参加会议等的外国人、华侨和港澳台同胞,均列入国际旅游者统计围。同时,游客是出于上述目的离开常住国到我国地连续停留时间不超过 12 个月,并且主要目的不是通过所从事的活动获取报酬的人国家统计局对国旅游者作如下界定:国游客是指为了观光游览、休闲度假、探亲访友、就医疗养、购物、参加会议或从事经济、文化、体育、活动而离开其常住地到我国境其他地方访问,连续停留时间不超过 6 个月,并且其出游目的不是通过所从事的活动谋取报酬的人3.影响旅游者产生的主客观条件有哪些?

答:一、旅游者产生的客观条件

(一)收入水平

(二)闲暇时间 1.每日闲暇 2.每周闲暇:3.公共假日:4.带薪假期

(三)其他客观因素 1.旅游目的地的政治、社会环境和自然因素变化 2.旅游者身体条件和家庭人口结构2、旅游者产生的主观条件旅游者的形成还取决于其主观上是否具有外出旅游的意愿,也就是说是否具有旅游动机。

4.什么是旅游动机?影响旅游动机形成的因素有哪些?

答:旅游动机是推动人们从事旅游活动的在驱动力,产生去旅游的欲望导致了行为的产生,是为了实现旅游需要的满足而产生的。影响旅游动机形成的因素有: 1.个性心理特征 2.个人自身条件 3.社会因素

6.常见的旅游者类型划分方法有哪些?

答:常见的分类方法有以下九种:

(1)按照旅游目的划分:可分为消遣型旅游者、差旅型旅游者、家庭及个人事务型旅游者。

(2)按照地理围划分:可分为国际旅游者、国旅游者、洲际旅游者、环球旅游者。

(3)按照组织形式划分:可分为团体旅游者、散客旅游者。

(4)按照计价方式划分:可分为全包价旅游者、半包价旅游者、零包价旅游者、非包价旅游者。

(5)按照费用来源划分:可分为自费旅游者、公费旅游者、社会旅游者、奖励旅游者。

(6)按照消费水平划分:可分为豪华型旅游者、标准型旅游者、经济型旅游者。

(7)按照旅游交通划分:可分为航空旅游者、铁路旅游者、公路旅游者、水上旅游者、徒步旅游者。

(8)按照旅游距离划分:可分为短程旅游者、远程旅游者。

(9)按照旅游活动容划分:可分为文化旅游者、人文旅游者、观光旅游者、访古旅游者、会议旅游者、疗养旅游者以及形形色色的专项旅游者等。

7.按旅游目的划分,旅游者可分为几种类型?各自的消费特点是什么?

答:按照旅游目的对旅游者进行的分类

(一)消遣型旅游者 1.旅游活动的自由度较高 2.外出旅游的季节性较强 3.对价格较为敏感

(二)差旅型旅游者 1.出行次数频繁 2.逗留时间较长 3.出行的自由度较低 4.不受季节的影响 5.对价格不敏感

(三)个人及家庭事务型旅游者 1.出行的自由度方面 2.对价格的敏感度方面

第四章

1.旅游资源的基本涵是什么?

答:旅游资源是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

2.旅游资源一般具有哪些主要特征?

答: (1)美学观赏性 (2)地域分异性 (3)容广泛性 (4)时间节律性 (5)空间固定性 (6)脆弱易损性3.什么是旅游资源调查?其中包括哪些主要容?

答:旅游资源调查是根据旅游资源国家分类标准,对一定区域围的旅游资源种类、数量、规模、结构、级别、特征、成因、空间分布、组合程度等方面容进行深入细致的统计和整理,以确定旅游资源的存量状况,并为区域旅游开发提供决策依据的工作过程。调查容应该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旅游资源的环境背景调查 2.旅游资源的本身状况调查 3.旅游资源的开发条件调查

4.简述旅游资源开发的基本含义和具体原则。

答:旅游资源开发是以旅游业为前提,以旅游市场为导向,以旅游资源为核心,旅游资源以发挥、改善和提高旅游资源对游客的吸引力为着力点,有组织、有计划地对旅游资源加以开发利用的经济技术系统工程。

旅游资源开发的主要原则: (一)突出特色原则 (二)保护利用原则 (三)市场导向原则 (四)总体规划原则 (五)综合效益原则

5.简述旅游资源保护的具体措施。

答: 1.旅游资源的技术保护措施 2.旅游资源的行政保护措施 3.旅游资源的法律保护措施 4.旅游资源的教育保护措施 5.旅游资源的规划保护措施

第五章

1.简述旅游业的概念及其构成。

答:旅游业是指一切为旅游者提供旅游活动所必需的有形产品和无形劳务的行业群体组成的集合,是以旅游者为对象,为旅游活动创造便利条件并提供其所需商品和服务的综合性产业旅游业主要由三部分构成,即旅行社、旅游交通和旅游饭店

2.比较欧美国家与我国旅行社的分类。

答:欧美国家旅行社的分类以生产经营的主要业务(主营批发业务和主营零售业务)类型为依据,共分两大类:1.旅游批发经营商 2.旅游零售商旅游业

我国旅行社的分类:1、国旅行社 2、国际旅行社

3.简述旅行社的作用及其基本业务。

答:旅行社是旅游活动的产物,它在旅游活动中扮演着双重角色,既是旅游产品的采购者,又是旅游产品的销售者,它把分散于各地的旅游者和提供服务的旅游经营者连接起来,在旅游活动主体(旅游者)和客体(旅游对象)之间起媒介作用。旅行社的具体作用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1.旅游活动的组织者 2.旅游供应商的产品销售渠道 3.促进旅游业发展的前锋旅游基本业务是指为旅游者代办出境、入境和签证手续,招徕并接待旅游者,为旅游者安排食宿等有偿服务的经营活动。4.现代饭店集团的经营管理模式有哪些?

答:现代饭店集团的经营管理模式有:1、饭店连锁集团

5.论述饭店连锁集团的优势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饭店连锁集团的优势有: (1)资本优势 (2)技术经济优势 (3)市场营销优势 (4)物资采购优势

(5)管理优势 (6)风险分散优势 (7)品牌优势

6.简述旅游交通的重要作用。

答:旅游交通的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从需求方面来看,旅游交通是旅游者完成旅游活动的先决条件 (2)从供给方面来看,旅游交通是发展旅游业的命脉。 (3)交通收入是旅游收入和旅游创汇的重要来源之一。

第六章旅游市场 2、饭店合作集团

1.旅游市场的基本含义是什么?

答:广义的旅游市场包括旅游供给市场和旅游需求市场两大部分。旅游供给市场是指旅游产品的生产者和经营者,主要是针对旅游目的地而言的,具体表现为各类旅游要素的经营者所能提供的接待能力狭义的旅游市场是指旅游客源市场。

2.国际旅游客流分布规律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 (一)近距离的出国旅游占据很大比重 (二)国际旅游客源市场不断走向分散化 (三)中远程国际旅游市场逐渐兴旺和发达 (四)国际旅游客流重心正向东亚太地区转移 (五)国际游客多流向风景名胜区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3.我国国旅游市场有哪些主要特点?

答:1.城镇居民在国旅游市场占主导地位2.农村居民外出旅游的增长速度很快 3.居民出游行程选择一般以短距离为主 4.国游客大多流向知名度很高的景区5.黄金周休假形成了旅游的节律性变化

4.我国出境旅游快速发展的积极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 1.出境旅游快速发展,有利于构建我国独立自主的多边外交

2.出境旅游快速发展,有利于促进国家之间的民族文化交流

3.出境旅游快速发展,有利于加强国际经济交往和区域旅游合作

4.出境旅游快速发展,有利于扩大我国在全球围的国际影响

第七章旅游组织

1.什么是旅游组织?

答:狭义的国际旅游组织指其成员来自多个国家并为多国利益工作和服务的全面性旅游组织;广义的国际旅游组织还包括那些容涉及国际旅游事务的其他国际组织,以及专门涉及旅游事务某些方面的国际性同业组织

2.国际旅游组织的基本职能包括哪些方面?

答: 1.负责制定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2.海外市场推销宣传 3.确定并参与优先发展旅游地区的开发工作 4.就旅游业的发展问题同政府有关部门协调 5.规定和控制旅游服务的质量标准和基本价格 6.旅游发展问题的调查研究,预测未来旅游市场 7.旅游业人力资源开发,即组织旅游教育与培训

3.国际旅游组织主要有哪些?

答: (一)世界旅游组织(WTO) (二)太平洋亚洲旅游协会(PATA) (三)国际旅游联盟(AIT) (四)国际铁路联盟(IUR) (五)国际民航组织(ICAO) (六)国际航空运输协会(IATA) (七)世界旅行社协会(WATA)

(八)世界旅行社协会联合会(UFTAA) (九)世界一流酒店组织(LHW) (十)国际旅馆协会(IHA)

4.我国的旅游组织有哪几种?

答:我国的旅游组织基本上可以划分为三大类,即旅游行政组织、旅游行业组织和旅游教育与学术组织。

第八章

1、论述旅游对经济的影响。

答: (一)旅游对经济的积极影响 1.增加外汇收入,平衡国际收支 2.促进货币回笼 3.增加目的地经济收入,平衡地区经济发展 4.增加就业机会 5.增加政府税收 6.带动相关行业发展 7.改善投资环境,扩大国际合作 (二)旅游对经济的消极影响 1.可能引起目的地物价上涨 2.可能影响产业结构发生不利变化 3.过分依赖旅游业会影响国民经济的稳定

1.论述旅游对社会文化的影响。

答:旅游对社会文化的积极影响

(一)增进各国之间的相互了解,促进友好交往 1.可以了解别人 2.能够宣传自己 3.促进友好交往旅游影响

(二)推动文化和科学技术的交流和发展

(三)有助于提高民族素质 1.促进身心健康 2.增长知识、开阔眼界 3.有助于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四)促进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发展

旅游对社会文化的消极影响

(一)不良的“示效应”

(二)传统文化受到冲击 (三)干扰目的地居民生活

3.论述旅游对环境产生的影响。

答:旅游对环境的积极影响

(一)提高了人们的环保意识

(二)推动了对旅游资源的保护 (1)推动了对自然资源的保护; (2)使历史建筑和古迹遗址得到维护、恢复和整修。

(三)促进了接待地环境和设施的改善

旅游对环境的消极影响

(一)旅游业的发展可能会造成环境污染

(二)长期大量接待来访旅游者会对旅游资源造成损害及破坏 1.使当地历史古迹的原始风貌及其存在寿命受到威胁 2.加剧对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损害和破坏 (三)旅游开发经营中的不当行为破坏了当地原有的自然景观 1.开发中的“破坏性建设” 2.超负荷接待对环境产生不利影响 3.管理中的失误造成目的地原有环境及氛围破坏

4.简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含义。

答: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是指在维持文化完整、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满足人们对经济、社会和审美的需求,即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是在不损害环境持续性基础上,既满足当代人高质量的旅游需求,又不妨碍满足后代人高质量的旅游需求,既保证旅游经营者的利益,又保证旅游者、目的地居民的利益,实现旅游业长期稳定与和谐、协调发展。

5.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什么?

答: (1)增进人们对旅游所产生的环境影响与经济影响的理解,加强人们的生态

保护意识; (2)促进旅游的公平发展; (3)改善旅游接待地区的生活质量; (4)向旅游者提供高质量的旅游服务; (5)保护未来旅游开发赖以存在的环境质量。

6.什么是旅游承载力?其中包含哪些具体容?

答:旅游承载力是指一个旅游目的地在不使当地环境质量和游客经历感受下降的前提下,所能吸纳游客参观的最大能力。其中主要包括: (1)旅游设施用地承载力,指适合用于建造旅游设施的土地数量以及这些旅游设施的最大综合接待能力。 (2)物质环境承载力,指在不使当地旅游环境吸引力下降的前提下,所能接待游客的最大数量。 (3)生态环境承载力,指在不使当地环境遭受破坏、生态失去平衡的前提下,所能吸纳游客的最大数量。 (4)社会承载力,亦称社会心理承载力,指在不使当地社会公众的生活和活动受到不可接受的影响这一前提下,所能接待游客的最大数量。

第一章 旅游的产生和发展

第一章旅游的产生和发展 1.古代旅行活动产生的前提条件是什么? 答: A、生产力水品低下,生活物资匮乏,人类被迫迁移 B、社会分工的出现,生产力的提高,生产资料的相互交换产生旅行 C、社会财富的集中,使得有部分人可以外出游玩 2.简要叙述一下世界古代旅行的发展概况。 答: A、罗马帝国时期《公元前27 年至公元476 年》 B、中世纪黑暗时期《公元500 -1400 年》 C、7.8世纪阿拉伯帝国旅行家苏莱曼 D、11世纪起的十字军东征,促成欧洲基督徒从事非军事行为的旅行商业或朝圣 E、依斯兰教的兴起促发了亚太地区的朝圣旅游(如印尼到麦加) F、13世纪(1271-1295)的马可波罗 G、15世纪中叶地中海贸易受阻西欧国家另寻出路促成16世纪的地理大发现 H、16 世纪文艺复兴与地理大发现 3.简述近代旅游活动产生和发展的背景。 答: A、工业的兴起和发展,使城市化进程迅速加快 B、产业革命的产生和发展,使得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大幅提高 C、产业革命带动了交通工具的革新,使旅行活动更为便捷 4.简述中国近代旅游业的发展。 答: 中国近代旅游主要是指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这段时期。在这一时期的旅游活动人数进一步增加,范围更加广泛,中国旅游业也开始产生并逐步发展起来。1923年8月15日,著名爱国资本家陈光甫先生在上海创立了第一家由中国人自行投资创办的旅行社——上海商业储蓄银行旅行部(后改名中国旅行社)。 5.世界现代旅游业迅速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答: A、战后国际政治局势的相对稳定,为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B、战后各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使人们的收入水平不断提高。 C、生产效率的提高,使人们有了更多的闲暇时间 D、交通运输工具的进步,缩短了旅行的时空距离。 E、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激发了人们的旅游动机 F、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进步,使人们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好奇。 G、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使世界各国、各地区之间的联系不断加强 H、政府的扶持和鼓励,使旅游业的发展有了坚强的后盾。

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

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外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人们对乡村生活的向往,亲近大自然的需要,近几年来我国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我国地域 辽阔,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我们大力发展旅游业,促进经济的发展。就国内目前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指出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对国内乡村旅游发展趋势做以预判,同时期望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推动国内乡村旅游积极稳步的发展。我国广大农村拥有较好的生态环境和特色农业,大力开发乡村旅游市场,意义重大。 关键词:乡村旅游现状分析发展对策 一、乡村旅游背景及意义 所谓乡村旅游,是以农村地区为特色,以农民为经营主体,以旅游资源为依托,以旅游活动为内容,以促进农村发展为目的的社会活动。随着中国旅游业的发展,旅游者的心理逐渐成熟趋向多元化,旅游过程更注重对相互文化的体验,农村和郊区相对于城市来说,天地光阔,自然风光秀美,空气清新,加之和城市相异的文化,对于生活在紧张、拥挤、繁杂、宣嚣、多污染的城市中的居民有巨大的吸引力。当社会、经济、科技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就产生了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是现代旅游业中的一项新事物,然而它却以极快的速度在各国发展起来。我国地域广阔,自然景观差异很大,农业资源丰富,乡村民风民俗丰富多彩,有着发展乡村旅游的优越条件。乡村旅游不仅为城市居民提供了新的休闲产品,而且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充分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资源,维护农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开发乡村旅游资源是我国旅游事业不断发展及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主要有如下几点现实意义: 1、有利于加强城乡文化交流,改变农业生产落后的观念 通过城市居民的参与活动,把先进的科技知识带到乡村,有利于科技推广;

第一章旅游的产生与发展(教案)

第一章旅游的产生与发展 教学目标与要求:通过本章的讲解,使学生能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观察人类旅行和旅游活动的发展,认识人类旅行和旅游活动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发展这一基本的旅游活动发展规律。 教学重点:1.近代旅游和旅游业的开端;2.现代旅游迅速发展的原因。 教学难点:旅游活动的产生。 教学内容: 第一节人类旅行需要的产生与发展 一、原始社会早期的人类迁移活动 由于社会经济条件的限制,这一时期人类客观上既无开展旅行的物质基础,主观上亦无外出旅行的愿望。 二、人类旅行需要产生的背景 三次社会大分工与旅行的产生: 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畜牧业与农业分离;第二次大分工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第三次大分工商业、商人与农业、手工业分离。易货贸易的发展使得不同产品之间的交换的地域范围不断扩大,人们需要了解其他地区的生产和需求情况,需要到其他地区去交换自己的产品或货品,因此也产生了旅行经商或外出交换产品的需要。 人类最初的旅行活动远远不是什么消遣或度假活动,而是人们出于现实主义目的,特别是出于经商贸易、扩大对其他地区的了解和接触的需要,所促发的一种经济活动。 三、奴隶制社会的旅行发展 西方奴隶制国家的发展和繁荣,客观上为当时的旅行发展提供了便利的物质条件。一方面是道路的建设;另一方面是驿站(既有官方的,也有私人旅店)的发展。 奴隶制社会的旅行活动基本上都是在本国境内进行的,特别是以较近距离的旅行为主。但也有国际性的长途贩运,大多是贩运粮食、酒、铅、锡和陶器等基本商品,另外还有奢侈品。 就整个世界而言,人类有意识的自愿外出旅行活动始于原始社会末期,并在奴隶制社会时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绝大多数旅行活动是人们出于易货经商的需要自发开展的一种经济活动,是生产力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产品交换,从而推动了人们对外出旅行的需要。 四、封建社会时期旅行的发展 (一)中国 道路:驰道、直道、五尺道、新道等四通八达的道路网 驿站:置、邮、驿、亭、站、军台、赤台、水驿、递运所 类型: 帝王巡游:乾隆下江南、隋炀帝下江南、秦始皇东巡 士人漫游:李白、杜甫、苏轼等 公务旅行:张骞出使西域、郑和下西洋 宗教旅行:鉴真东渡、玄奘取经

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分析

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分析 摘要:生态旅游发展的广度深度都远远不能适应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民收入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人民对生态旅游消费的需求将进一步上升,生态旅游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因此,研究和探讨我国生态旅游发展的现状、趋势及对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 生态旅游是一种正在迅速发展的新兴的旅游形式,是当前旅游界的一个热门话题。也是21世纪一个极为重要的旅游经济增长点。作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形式,生态旅游在世界旅游业中的地位不断提高,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其发展势头十分迅猛。所谓生态旅游,是以自然风光及具有地方特色的风土民情为主要旅游资源,促进自然资源和当地文化的完整保护,增强旅游者对自然和文化资源的保护意识,促进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 一、我国生态旅游存在的问题 (一)旅游资源的粗放开发和盲目利用。一些地区政府的有关部门在开发旅游资源时,缺乏深入调查研究和全面的科学论证、评估与规划,匆忙开发。特别是新旅游区的开发,开发者急功近利,在缺少必要论证与总体规划的条件下,盲目地进行探索式,粗放式开发。开发中重开发、轻保护,造成许多不可再生的贵重旅游资源的损害与浪费。 野生动物也是极其珍贵的旅游资源。一些地方在开发这一旅游资

源时,管理不善,执法不力,不少野生动物遭到乱捕乱杀,有的宾馆饭店甚至以野生动物作为美食招揽游客,使不少珍稀品种濒临灭绝。 (二)风景区生态环境系统失调。风景区的人工化、商业化、城市化使我国风景区受到建设性的破坏。由于在景区内开山炸石,砍树毁林,水土流失严重,导致自然和人文景观极不协调,破坏了景观的整体性、统一性。有的风景区出于经济目的,热衷于旅店、餐馆建设,盲目扩大旅游区、修建旅游设施。这不仅破坏了风景名胜、古迹文物的原始景观的文化内涵,也对旅游环境的生态格局和风景结构造成了破坏。 (三)风景区环境污染严重。据旅游风景区提供的监测资料显示,一些风景区的水土、大气等都有不同程度的污染。噪音、烟尘超过了规定标准。大气中含有的有害物质及酸雨等情况比较普遍。由于我国人口众多,旅游业发展迅速,而又缺乏规划和管理,国民的生态意识较差,可以说旅游游到哪里,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也就到哪里。风景区内生活污水增多,垃圾废渣、废物剧增。开办旅游的自然保护区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重。 二、生态旅游存在问题的成因 在发展旅游与保护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矛盾的关系。那种把生态消费摆在首位,不惜以生态资源的消耗为代价来获取利润的做法,必须引起各级的高度重视,走出生态旅游的认识误区已经成为我国旅游业开展生态旅游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生态旅游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主要是由两大原因引发的:一是外在因素,是由于目前我国的国情决

论我国生态旅游的现状及其发展(3)

摘要:生态旅游,十年前对人们来说还是生僻的字眼,而今已遍地开花,红火得很了。传统的山水风光游,把大自然作为消费对象,双方是一种商品交换关系,既花钱享受自然。而生态旅游则对大自然充满了尊重与关爱,双方是一种平等的,朋友的关系。人在欣赏自然的美色的同时,也在聆听自然的呼声,关注和思考着环境问题。这是一种肩负着社会责任感的全新的旅游方式,即融入了环境教育,又有利于自然资源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事业。生态意识,生态理念与生态道德,是生态旅游的核心。以下笔者将从什麽是生态旅游谈起,介绍一下目前我国生态旅游的现状,并从法律角度探讨其健康发展的相应对策。 关键词:生态旅游现状发展 一、我国生态旅游的现状 (一)、生态旅游的概念与内涵 1993年,国际生态旅游协会把生态旅游定义为: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生态旅游的内涵更强调的是对自然景观的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旅游。生态旅游不应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而应与自然和谐,而且必须是当代人享受旅游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机会与后代人向平等,既不能以当代人享受和牺牲旅游资源为代价,剥夺后代人本应合理的享有同等旅游资源的机会,甚至当代人在不破坏前人创造的人文景观和自认景观的前提下,为后代人建设和提供新的人文景观。并且,生态旅游的全过程中,必须是旅游者受到生动具体的生态教育。 森林生态旅游除了给人们提供一个观光,度假的空间外,其实也是一个环保教育的“大课堂”。旅游者通过观赏森林生态系统奇特的五种形态,群落结构,呼吸新鲜空气,饮用洁净的泉水,从而了解森林生态系统内部的物质,能量和信息流成语循环,认识森林保护物种,涵养水源,净化空气,美化和改良区域环境等多种功能。森林里的每棵树,每只动物,每条消息,都是极具雄辩力的环保“活”教材。而只有环保意识深入人心,才能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达到经济的良性循环。然而,森林生态旅游对我们来说,还是一个全新的领域。他对旅游业,林业的发展市场潜力很大。相反,如果发展事务,也会带来环境的灾难。因此,在大力发展森林生态旅游的同时,要注意不要讲传统旅游的发展经验生搬硬套。因为森林生态旅游从目标,受益者,管理方式,效果等方面都不一样:森林生态旅游以保护生态为主,并非追求最大利润;森林生态旅游的受益者除游客和经营者外,还有附近的居民,当前的经济,未来居民,未来经济;环保是森林生态旅游的核心,只能有选择的满足游客需要;传统旅游不同程度上以破坏环境为代价,而森林生态旅游则以改良生态与发展旅游经济紧密结合。 生态旅游的产生是人类认识自然,重新审视自我行为的必然结果,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生态旅游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环境价值的综合体现,是以良好生态环仅为基础,保护环境,陶冶情操的高尚社会经济活动。随着经济发展,物质消费已不能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需要。于是人走向自然,感受自然的美好。通过参加生态旅游活动,实现与自然的交流,满足精神消费的需要,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生态旅游融休闲和科学区及教育为一体,需要依靠科学高标准进行规划和管理,对管理者,游客,导游和经营者都有较高的要求。(二)、我国生态旅游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中国是世界上旅游资源最丰富的国家。据考证,中国生态旅游始于舜,盛于唐,宋,即我国生态旅游具有悠久的历史。但作为一种产业则是近代的事,即生态旅游,尤其是森林公园建设,则是一项新兴产业。森林公园的涧流发展,为社会提供了游览,观光,度假,健身,科学考察,探险等多种形式的森林生态旅游场所。我国具有开展森林生态旅游的得天独厚的条件。兹1982年我国在湖南诞生了第一个正式命名的国家森林公园几张家界森林公园以来,只1997年底,我国建立了926个自然保护区,其中包括鼎湖山,长白山,扎龙,神农架,西双版纳,武夷山和天目山等名山,还有列入《国际湿地公约》重要湿地名录的黑龙江扎龙,

中国旅行社发展历程

及在中国旅行社现形势下对旅游人才的要求托马斯·库克于1845年在英国的莱斯特正式成立了托马斯·库克旅行社,开始专门从事旅行代理业务。从此,为方便旅游者并服务于旅游者的旅行社诞生了,这标志着近代旅游业开启了新篇章。中国近代旅游业发源于上海。 我国历史上最早的旅行社是爱国人士陈光蒲先生与1923年在上海商业储蓄银行设立的旅行部,1927年更名为中国旅行社,现为香港中国旅行社股份有限公司。之后,我国与1949年在厦门成立了华侨旅行社,现为中国旅行社;于1954年再北京成立了中国国际旅行社;于1979年再北京创建了中国青年旅行社。从而,建成了我国知名度最高的三大旅行社。从旅行社发展历史来看,中国旅行社业发展起步较晚。并且虽然我国旅行社起步于20世纪20年代,但是直到1978年我国实行对外开放以后才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经济行业。 一、我国旅行社行业的发展过程可将其话费为四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1、旅行社业发展的前期(1978年以前)。我国实施对外开放以前,我国仅有中国国旅和中国旅行社及其在各地设立的分支机构,在此阶段,旅行社数量少,从业人员少,旅游活动少,不具备行业规模,但却累积了不少经验,培养了一批人才,为今后旅行社行业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2、旅行社发展的初期(1978—1989年)。这一阶段我国旅行社形成国旅、中旅、和青旅三足鼎立的行业垄断的局面。在1985年,为加强旅行社行业管理,国务院颁布了《旅行社管理暂行条例》,这是我国旅行社行业的第一部管理法规。 3、旅行社发展的增长期(1990—1994年)。1989年国际国内形式风云变幻的背景下,我国旅行社遇到了自改革开放以来第一次负增长,在旅行社经营者的努力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国国际入境旅游得到恢复和更大的发展。 4、旅行社的调整时期(1995年至今)。国家颁布了一系列管理条例和规定,为我国旅行社行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据《中国旅游统计年鉴》显示,到2000年,我国旅行社总数为8993家。随着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和普及,一个全新的“网络时代”已经来到。

生态旅游现状及发展

生态旅游现状及发展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我国生态旅游的现状及健康发展 摘要:在人类与环境冲突日益激烈的现在,旅游业开发问题是当前主要矛盾的一个缩影。目前,我国粗放式的自然保护区开发模式,已经对环境造成了不可挽回的影响,解决这一问题正迫在眉睫。为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旅游这一新型开发模式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就生态旅游的现状及健康发展进行简要阐述。 关键词:生态旅游现状发展环境保护 一、生态旅游的概念与内涵 1993年,国际生态旅游协会把生态旅游定义为: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生态旅游的内涵更强调的是对自然景观的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旅游。生态旅游不应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而应与自然和谐,而且必须是当代人享受旅游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机会与后代人向平等,既不能以当代人享受和牺牲旅游资源为代价,剥夺后代人本应合理的享有同等旅游资源的机会,甚至当代人在不破坏前人创造的人文景观和自认景观的前提下,为后代人建设和提供新的人文景观。并且,生态旅游的全过程中,必须是旅游者受到生动具体的生态教育。 二、生态旅游的产生与发展 生态旅游兴起的时代背景是人类处于的后期。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极大丰富的同时,资源问题、环境问题、生态问题等一系列全球性生存危机使人类的环境意识开始觉醒,绿色运动及绿色消费席卷全世界。 1972年,第一次人类的环境会议在召开。会议首次将环境问题提到了国际议事日程上,有力地推动了全球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和深入研究。1980年,国际自然资源保护联盟在《》中首次初步提到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要求把保护与发展结合起来,在发展经济满足人类需要,提高人类生活质量的同时,合理利用,使之即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满足后代人的需求,改变了过去保护环境与发展相对立的观点。1987年,在(MCED)在首相布伦特兰夫人的主持下向联合国提交了《》的报告,比较全面和完整的描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即“可持续发展是在满足当代人需要的同时,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在自身需要的能力”,报

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历程

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历程

内容摘要 本文叙述了中国旅游业从入境旅游到国内旅游直至现如今可以出境旅游,之间一次次的跨越,一次次的改革。最后说明只有发展好科技才能使旅游业继续兴旺发达。本论文主要从网络上和各大报纸上调查,从中了解到了我国旅游业一次次大的跨越,科技的提高对旅游业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旅游业的提高又对中国的经济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要想持续发展旅游业,必须不断完善和提高科学技术。 关键词:旅游业、入境旅游、国内旅游、出境旅游、科技

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历程 一、简述旅游业 旅游是在人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适度满足后的一种新的消费行为,一种带有浓厚文化内涵的群体活动。人们离开常住地到异国他乡访问的旅行和暂时停留所引起的各种现象和关系的总和。 旅游业是以旅游市场为对象,有偿为旅游者的旅游活动创造便利条件,并提供所需商品和服务的所有行业和部门的综合性产业。旅游业主要由三部分构成,即旅行社、交通客运部门和以旅馆为代表的住宿业部门。居于这三个部门的企业因而也构成为三种类型的旅游企业,即旅行社、旅游饭店和旅游交通,三者构成了现代旅游业的三大支柱。 我国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疆域辽阔,既有风景秀丽的江南水乡,也有粗犷豪迈的西北风情;我国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目前已经公布了99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古城,长城、故宫、颐和园等已经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我国还是一个拥有多个民族的国家,各个民族的习俗和风情很容易使人产生很强烈的向往之情。所有这些,都为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二、国内旅游业的发展阶段 我国的人口众多,国土辽阔、风景秀美,但是我国的经济发展状况决定了我国旅游业仍处于初级阶段。由于政治、经济等原因,我国旅游业的发展经过了和其他一些国家不同的发展历程。一般来说,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是先发展国内旅游,再发展国际旅游,我国却先发展了入境旅游,然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各方面条件的成熟,发展了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 (一)入境旅游的发展 20世纪50-60年代,中国国家旅游局设立在外交部下,当时完全是出于外交的需要,旅游接待活动的对象主要是友好国家的团体和友好人士,为其提供民间交往的便利方式这也就是现在所说的入境旅游。 1978年,1978年中国国际旅游接待人数(180万人)仅为世界的0.7%,居世界41位,1978年中国国际旅游创汇(2.6亿美元)仅占全球的0.038%,居世界第47位,中国旅游业基本上是一张白纸。在这个背景下,邓小平同志从资源综合利用和经济产业高度提出要积极发展我国旅游业.在他的积极倡导下,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下,尤其是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当时小平同志非常重视旅游业,他指出:“旅游事业大有文章可做,要突出地搞,加快地搞。”中国旅游业从70年代末开始崛起。

旅游的产生和发展

第一章、旅游的产生和发展 1.简述近代旅游活动产生和发展的背景。 答: A、工业的兴起和发展,使城市化进程迅速加快 B、产业革命的产生和发展,使得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大幅提高 C、产业革命带动了交通工具的革新,使旅行活动更为便捷 2.简述中国近代旅游业的发展。 答:中国近代旅游主要是指 1840 年鸦片战争爆发后到 1949 年新中国成立的这段时期。在这一时期的旅游活动人数进一步增加,围更加广泛,中国旅游业也开始产生并逐步发展起来。1923 年 8 月15 日,著名爱国资本家光甫先生在创立了第一家由中国人自行投资创办的旅行社——商业储蓄银行旅行部(后改名中国旅行社)。 3.世界现代旅游业迅速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答: A、战后国际政治局势的相对稳定,为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B、战后各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使人们的收入水平不断提高。 C、生产效率的提高,使人们有了更多的闲暇时间 D、交通运输工具的进步,缩短了旅行的时空距离。 E、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激发了人们的旅游动机 F、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进步,使人们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好奇。 G、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使世界各国、各地区之间的联系不断加强 H、政府的扶持和鼓励,使旅游业的发展有了坚强的后盾。4.简述世界现代旅游业发展的四大特点。 答: A、旅游业增长的持续性 B、旅游活动最大的大众性 C、旅游活动地域上的集中性 D、旅游市场竞争的激烈性 5.改革开放 30 年,中国旅游业取得了哪些成绩? 答:30 年来,中国旅游业发展迅猛,入境旅游、国旅游和出境旅游三大市场全面繁荣。入境旅游市场方面,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以及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使我国和平、安全、发展的国际形象为越来越多的国际旅游者所接受,从而为大力发展入境旅游带来了良好机遇。入境旅游市场始终

第三章-国内外奖励旅游发展历程

第八讲课程教案

第三章国内外奖励旅游发展历程 20世纪伊始,奖励旅游从销售业中孕育、诞生,历经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己经成长为现代旅游业中重要的一部分。但国内外奖励旅游的发展历程呈现出了一定的差异性。 第一节国外奖励旅游发展历程 一、国外奖励旅游的起源 20世纪初,北美和欧洲是世界经济最发达的地方,相对发达的商品经济和激烈的市场竞争成为了奖励旅游萌生的沃土。早在1906年,美国“全国现金注册公司”就向客户提供了一次免费参观其代顿(Dayto的总部的活动。 二、三十年代在美国芝加哥的汽车销售业中,有的公司管理者为了提高销售额而在开展销售竞赛活动时,为销售人员规定了定额指标,只要超额完成销售指标,销售人员就有资格参加免费的旅游活动。在当时,活动的组织者潜意识中把这样的免费旅游活动归纳为促销手段的一种,认为可以“生利还本”,也就是说这种活动可以给公司带来足够的利润来支付免费旅游的费用,其结果也证明了活动组织者预想的正确性。 于是作为促销手段而产生的免费旅游活动逐渐演变成了奖励旅游活动,并首先受到了销售企业的认可,成为销售企业中对员工进行激励的方法。在当时,奖励旅游的最终使用者主要是汽车经销商、电器分销商和保险公司推销员等销售业精英,而这种奖励旅游活动包括全部免费和部分免费两种。 几乎在同一个时期的欧洲,前苏联采取了全面规划以加速工业化的经济发展战略,并从1928年开始实施了第一个5年计划,斯大林为了激励那些完成政府5年计划的人,曾把他们送到黑海度假两周,形成了最早由政府实施的奖励旅游方式。但是这种奖励旅游活动有着浓厚的政治色彩,并且阶段性明显,对国际奖励旅游的影响不大,所以在文章中没有重点考虑。 俄罗斯休假期 8月是俄罗斯人休假的季节。莫斯科大有“人去楼空”之感,市内以往堵车的路段如今基本畅通无阻,因为大家都出城休假去了。而这时候如果想找谁采访就难了,办公室和家里都没人,手机八成也关机。好不容易打通了,对方回答“我正在某地休假,一切事儿等我休假后再说”。休假是俄罗斯人每年的头等大事,从领导人到黎民百姓,这都是雷打不动的。一位俄罗斯朋友十分认真地对《青年参考》报记者说,“休假是我们的权利,我们必须要用好这一权利。列宁说过‘不会休息的人就不会工作’,我们认真休假就是为了更认真地工作。”苏联时期,政府机构、科研院所、大型企业甚至集体农庄的工会都给本单位职工发放免费暑期疗养证,提供优惠甚至是全免费的休假疗养条件。如今,除了少数单位和大公司还延续这一惯例之外,绝大多数人休假就只能靠自掏腰包了。俄罗斯人夏天休假不是去旅游观光或参观名胜古迹,而是清一色地奔着阳光、海水和沙滩去的。俄罗斯的冬季漫长,一年中

旅游的产生和发展

旅游的产生及其发展 -----------------------作者:

-----------------------日期:

第二章旅游的产生与发展(5学时) 从历史的眼光看,人类的旅游活动大致经历了三个大的发展阶段。一是限定在有闲阶层中的古代旅游,其特征是以游乐为主,规模较小。二是开始普及到中产阶层的近代旅游,它源自于人本主义意识和科学技术进步,并直接促成了现代旅游业的出现。三是社会大众共同参与的现代旅游。 一、原始社会末期——人类旅行的起源时期 (一)迁徙和旅行 旅游现象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对于旅游现象具体起源时间,有人认为起源于原始社会晚期,有些人则认为是在人类社会跨入文明阶段之后才产生的。 1、原始社会的迁徙活动 一般人认为,原始社会没有旅游,只有迁徙活动。 迁徙行为,是人们出于谋生的目的,或者出于自然原因(如气候、天灾等对生存环境的破坏),或者出于人为原因(如战争)的威胁而被迫离开定居地,在新的定居点定居下来,不再回到原来的定居点。如非洲原始人类向亚洲、欧洲的迁徙;亚洲东北部的爱斯基摩人、印第安人通过白令海峡向美洲大陆迁移,成为那里的原始居民。 迁徙与旅游的区别:(1)目的是为求生存而不是消遣游玩。(2)离开原来居住地而不是暂时的。 2、人类旅行的产生 旅行,是人们出于迁徙以外的任何目的,可以是经商、学习,也可以是旅游,离开自己的常住地到异地作短暂停留并按原计划返回的行为。 旅行与迁徙的区别:(1)目的不同;(2)离开后一般还要返回原来住地。 但旅行又不同于旅游。现代汉语中“旅行”(travel)和“旅游”(tourism)二词大体可以相通,但严格地说,二者是有区别的。 旅行与旅游的区别:(1)目的不同。单纯的旅游是指人们出于消遣性目的而暂时离家外出的活动;而旅行则是泛指人们出于任何目的,商务、求学、打工等,往来于不同地点间

我国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及建议

我国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及建议 【摘要】生态旅游是以吸收自然和文化知识为取向尽量减少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确保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将生态环境保护与公众教育同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的旅游活动;是保护自然和维护当地居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旅游业作为一门新兴的支柱型产业,被称为朝阳产业,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认同重视。生态旅游作为一种理想旅游发展的形式,已在我国取得了一些进展,并成为许多地方和部门规划中不可缺少的项目。真正的生态旅游是一种学习自然和保护自然的高层次的旅游活动和教育活动,同时也是一项技术含量很高的绿色产业,所以,生态旅游的发展必然是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把保护环境和旅游发展完美的结合起来。 【关键词】生态旅游;发展;问题;建议 一、生态旅游概念分析 “生态旅游”最早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于1983年首先提出,1993年国际生态旅游协会把其定义为: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生态旅游的内涵更强调的是对自然景观的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旅游。生态旅游是指在一定自然地域中进行的有责任的旅游行为,为了享受和欣赏历史的和现存的自然文化景观,这种行为应该在不干扰自然地域、保护生态环境、降低旅游的负面影响和为当地人口提供有益的社会和经济活动的情况下进行。 生态旅游应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回归大自然,即到生态环境中去观赏、旅行、探索,目的在于享受清新、轻松、舒畅的自然与人的和谐气氛,探索和认识自然,增进健康,陶冶情操,接受环境教育,享受自然和文化遗产等;二是要促进自然生态系统的良性运转,每个人都应当在保护生态环境免遭破坏方面做出贡献。 由于在过去的数百年的发展中,人类一直表现为对经济高速增长的追求,甚至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在这样的发展模式下,人类的生存环境急剧恶化:水土流失和土壤沙化、森林资源减少、海洋资源的破坏、能源的急剧消耗、自然灾害频繁、化学物质的滥用、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我们面临着一系列的严重问题与矛盾,所以,可持续发展势在必行。 二、我国生态旅游的现状 生态旅游的开展,不仅提高了人们走进自然,欣赏自然的兴致,也提高了自然旅游在旅游业中的地位和赚取外汇的份额,目前已成为当今旅游业发展的潮流。 (一)我国的生态旅游者 由于国内的生态旅游发展时间较短,有很多地方仍不完善,所以我国的旅游者大多数仍属于传统旅游者,就是追求自己付出的金钱可以得到最大的回报,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行为方式常表现为只重视游乐行为本身、忽视保护环境,这种旅游行为往往会产生许多不文明现象,比如说为走捷径而践踏草地,在文物上乱涂乱画等,而真正的生态旅游强调的是以生态美的体

旅游学概论旅游的产生与发展

旅游学概论旅游的产生与 发展 The latest revision on November 22, 2020

旅游学概论第一章旅游的产生与发展 第一节人类旅行需要的产生与发展 一、旅游的产生与发展 一原始社会早期人类的迁徙活动 P3 社会经济条件的限制这一时期人类客观上既无开展旅行的物质基础主观上亦无旅行外出的愿望。 1、人类迁徙活动的原因是因为某些自然因素例如气候、天灾等对生存环境的破坏或特定人为 因素例如战争的威胁而被迫进行的并且都是出于求生存的需要。2、目的逃荒、移民或避难 活动。具有被迫性和求生性。 二、人类旅行需要产生的背景 三次社会大分工与旅行的产生 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畜牧业与农业分离第二次大分工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第三次大分工商 业、商人与农业、手工业分离。易货贸易的发展使得不同产品之间的交换的地域范围不断扩大人 们需要了解其他地区的生产和需求情况效用到其他地区去交换自己的产品或货品因此也产生了 旅行经商或外出交换产品的需要。 人类最初的旅行活动远远不是什么消遣或度假活动而是人们出于现实主义目的特别是出于经 商贸易、扩大对其他地区的了解和接触的需要所促发的一种经济活动。 三、奴隶制社会的旅行发展 西方奴隶制国家的发展和繁荣客观上为当时的旅行发展提供了便利的物质条件。一方面是道路 的建设另一方面是驿站既有官方的也有私人旅店的发展。 奴隶制社会的旅行活动基本上都是在本国境内进行的特别是以较近距离的旅行为主。但也有国 际性的长途贩运大多是贩运粮食、酒、铅、锡和陶器等基本商品另外还有奢侈品。 就整个世界而言人类有意识的自愿外出旅行活动始于原始社会末期并在奴隶制社会时期得到 了迅速的发展。绝大多数旅行活动是人们出于易货经商的需要自发开展的一种经济活动是生产力 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产品交换从而推动了人们对外出旅行的需要。 四、封建社会时期旅行的发展 一中国 道路驰道、直道、五尺道、新道等四通八达的道路网 驿站置、邮、驿、亭、站、军台、赤台、水驿、递运所、 类型

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问题及对策 --以赤峰市为例

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问题及对策探究 --------以赤峰市为例摘要: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压力的增加,人们趋向于寻求一种途径来放松自己,伴随着乡村旅游的出现,以体验、求知、休闲、观光、康体为主要内容的乡村旅游逐渐被人们认可和接受。近年来逐渐成为人们生活的新时尚,乡村旅游开发也继农业产业化之后成为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本文从乡村旅游发展一般理论着手,具体分析了赤峰市发展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系列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乡村旅游,问题,对策 一、赤峰市乡村旅游发展状况 随着人民生活的提高,旅游逐渐成为居民消费的新时尚,仅2001年全国国内旅游总人数达8.5亿人次,旅游总收入超过4500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8.2%。赤峰市历史悠久,是著名的红山文化、契丹?辽文化的发祥地,有“中国北方文化之源”的赞誉。不仅具有良好的城市旅游项目和产品,而且拥有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涵盖了农林牧副渔和乡村文化等各方面,种类齐全,类型多样。从目前的乡村旅游发展状况看,具备一定接待条件,能接待游客的乡村旅游景点多处,具有乡村旅游开发价值,但缺乏相关的旅游接待设施的乡村景点也不少。 根据乡村旅游分类理论,大致可以把赤峰市乡村旅游资源或景点分为以下七种类型: (一)、森林旅游型,森林优美的环境和洁净的空气吸引城市的居民体验回归自然的乐趣,可以开展休闲度假避暑疗养等活动。赤峰现有一定规模的森林公园主要有赤峰马鞍山国家森林公园和赤峰红山森林公园。 (二)、农园观光、采摘、体验型,通过展示种植业的栽培技术,开放果园、蔬菜园和花卉基地,供游人赏花观景、采摘瓜果蔬菜,自摘、自取、自食农产品,体验农家乐趣。如牧歌草原生态农庄和杨家营采摘园。 (三)、渔业生态养殖和垂钓型,利用水库、鱼池、湖泊和河流等水体开展渔业养殖、垂钓、划船、餐饮和水上娱乐项目。如达里湖和被誉为“契丹?辽文化母亲河”之一的老哈河中游的红山水库。 (四)、畜牧观光型,引导游人参观养殖场、跑马场、牧场,景点具有供观光、娱乐、和参与的功能。代表景点有贡格尔草原和达拉哈草原。 (五)、高科技农业园型,高科技农业园作为一种旅游农业模式,是人工建造起来的,以展现先进的农业科技和先进的农业生产设施为主要特征的园区。代表景点:和润农业园区。 (六)、农村民俗文化型,利用农村特色地域文化或风俗习惯、民俗活动或具有

中国旅行社发展历程

中国旅行社发展历程及 在中国旅行社现形势下对旅游人才的要求 托马斯·库克于1845年在英国的莱斯特正式成立了托马斯·库克旅行社,开始专门从事旅行代理业务。从此,为方便旅游者并服务于旅游者的旅行社诞生了,这标志着近代旅游业开启了新篇章。中国近代旅游业发源于上海。 我国历史上最早的旅行社是爱国人士陈光蒲先生与1923年在上海商业储蓄银行设立的旅行部,1927年更名为中国旅行社,现为香港中国旅行社股份有限公司。之后,我国与1949年在厦门成立了华侨旅行社,现为中国旅行社;于1954年再北京成立了中国国际旅行社;于1979年再北京创建了中国青年旅行社。从而,建成了我国知名度最高的三大旅行社。从旅行社发展历史来看,中国旅行社业发展起步较晚。并且虽然我国旅行社起步于20世纪20年代,但是直到1978年我国实行对外开放以后才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经济行业。 一、我国旅行社行业的发展过程可将其话费为四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1、旅行社业发展的前期(1978年以前)。我国实施对外开放以前,我国仅有中国国旅和中国旅行社及其在各地设立的分支机构,在此阶段,旅行社数量少,从业人员少,旅游活动少,不具备行业规模,但却累积了不少经验,培养了一批人才,为今后旅行社行业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2、旅行社发展的初期(1978—1989年)。这一阶段我国旅行社形成国旅、中旅、和青旅三足鼎立的行业垄断的局面。在1985年,为加强旅行社行业管理,国务院颁布了《旅行社管理暂行条例》,这是我国旅行社行业的第一部管理法规。 3、旅行社发展的增长期(1990—1994年)。1989年国际国内形式风云变幻的背景下,我国旅行社遇到了自改革开放以来第一次负增长,在旅行社经营者的努力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国国际入境旅游得到恢复和更大的发展。 4、旅行社的调整时期(1995年至今)。国家颁布了一系列管理条例和规定,为我国旅行社行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据《中国旅游统计年鉴》显示,到2000年,我国旅行社总数为8993家。随着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和普及,一个全新的“网络时代”已经来到。 二、中国旅游产业发展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1、旅游产业已经形成规模,旅游产业支柱作用也更为强化,旅游产业在质和量

我国生态旅游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研究

我国生态旅游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研究 摘要:随着全球环境与生态的变化,人们越来越重视环境与生态保护。在经济发展要求的 推动下,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产生了。伴随着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提出,旅游产业也改变了其发展方式,生态旅游应运而生。生态旅游是一个发展着的概念,最初是指在环境保护的基础上,开发旅游资源。现在已指通过对资源和环境的合理开发与保护,促进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同时帮助旅游区居民脱贫致富。近年来,全球生态旅游人数不断增加。生态旅游已不仅成为旅游业发展的趋势,也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对于我国而言,生态旅游是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目前,我国生态旅游面临着较多问题。因此,能否合理解决这些问题,既是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也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关键。 关键词: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关系问题思路 第一章生态旅游与可持续发展 1.1 生态旅游的内涵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地球生态环境越来越恶化,这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1980年,世界自然保护同盟制定的《世界自然保护大纲》中首次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随着人们的认识越来越深入,人们注意到:不仅经济发展会让环境遭到破坏,维护环境也会花费一定的经济。《世界自然保育方案》中提出了“保育推动发展。发展强化保育”的观点(1)。随着体验经济的兴起,1983年,墨西哥保育专家拉斯克瑞(Ceballos Lascurain)首次提出“生态旅游”的概念(1)。此后,此概念在全球范围内逐渐被接受。此时,人们开始意识到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由此,某些国家开始陆续建造了一批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区,并建立部分设施吸引旅游者来观光旅游。经过20多年的发展,生态旅游由原来单一的观赏旅游发展为既能观赏、又能参与的旅游;由当地居旅游民被迫迁移出保护区,到共同参与管理;有旅游区经济收入归给政府,到经济成果有当地居民分享。生态旅游越来越成形。因此,推动生态旅游区经济发展,当地居民生活水平提高,传统文化保护,生态环境维护成为生态旅游的重要内涵。 1.2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是在全球环境生态急剧恶化是提出来的。当时,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1)。这个概念最初只是针对环境和生态。现在,这个概念已不仅针对环境与生态,还指向经济、文化等其他由大到小的各个方面,且各方面的可持续发展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平衡的。“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包括两个方面,发展和持续性。“发展”既包括经济上物质财富的增长,又包括整个社会各方面的进步。社会的各个方面既相互平衡,又相互促进。发展必然要耗费资源,而地球上的资源是有限的。因此,有限的资源制约着发展的持续性。但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并不是不可能的。人类必须找出重复利用的资源和资源重复利用的途径与方法,使有限的资源尽可能转变为无限的资源。 1.3 生态旅游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可持续发展既是生态旅游的目标,又是生态旅游的指导思想。它的产生为生态旅游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生态旅游是可持续发展实现的途径,与可持续发展既有共同点,又各有侧重。而这时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 1.3.1 可持续发展是生态旅游发展的目标,生态旅游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式。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发达国家经济快速发展,地球生态环境破坏越来越严重。由此,人们开始关

旅游的产生与发展讲义

第二章旅游的产生与发展(5学时) 第一节世界旅游的产生与发展 从历史的眼光看,人类的旅游活动大致经历了三个大的发展阶段。一是限定在有闲阶层中的古代旅游,其特征是以游乐为主,规模较小。二是开始普及到中产阶层的近代旅游,它源自于人本主义意识和科学技术进步,并直接促成了现代旅游业的出现。三是社会大众共同参与的现代旅游。 一、原始社会末期——人类旅行的起源时期 (一)迁徙和旅行 旅游现象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对于旅游现象具体起源时间,有人认为起源于原始社会晚期,有些人则认为是在人类社会跨入文明阶段之后才产生的。 1、原始社会的迁徙活动 一般人认为,原始社会没有旅游,只有迁徙活动。 迁徙行为,是人们出于谋生的目的,或者出于自然原因(如气候、天灾等对生存环境的破坏),或者出于人为原因(如战争)的威胁而被迫离开定居地,在新的定居点定居下来,不再回到原来的定居点。如非洲原始人类向亚洲、欧洲的迁徙;亚洲东北部的爱斯基摩人、印第安人通过白令海峡向美洲大陆迁移,成为那里的原始居民。 迁徙与旅游的区别:(1)目的是为求生存而不是消遣游玩。(2)离开原来居住地而不是暂时的。 2、人类旅行的产生 旅行,是人们出于迁徙以外的任何目的,可以是经商、学习,也可以是旅游,离开自己的常住地到异地作短暂停留并按原计划返回的行为。 旅行与迁徙的区别:(1)目的不同;(2)离开后一般还要返回原来住地。 但旅行又不同于旅游。现代汉语中“旅行”(travel)和“旅游”(tourism)二词大体可以相通,但严格地说,二者是有区别的。 旅行与旅游的区别:(1)目的不同。单纯的旅游是指人们出于消遣性目的而暂时离家外出的活动;而旅行则是泛指人们出于任何目的,商务、求学、打工等,往来于不同地点间的空间转移活动。(2)离开时间不同。旅游人们在完成目的地访问活动后,必须返回其原来的居住地;旅行则不一定。(3)内容不同。旅行仅仅是为完成某个动机的一般空间流动过程,旅游则包含旅行和游览。有旅游必定有旅行,有旅行不一定有旅游;旅游者同时是旅行者,旅行者不一定是旅游者。 所以,人类的旅游行为虽然孕育于人类的迁徙和旅行行为中,但迁徙和旅行都不是人类纯粹意义上的旅游行为。 旅行作为一种经济活动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它是伴随商业活动的兴起而产生的。在早期人类历史上,有三次社会大分工。第一次是畜牧业与农业的分离,第二次是手工业从农业、

我国生态旅游的现状与解决

我国生态旅游的现状与解决 虽然生态旅游的定义层出不穷,但我最倾向的还是1993年国际生态旅游协会生态旅游的定义。其内容为: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其内涵更强调的是对自然景观的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旅游。 我国生态旅游主要包括: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地貌和水体旅游区等。而我国的旅游业相对于西方国家而言,发展较晚。但,由于我国幅员辽阔,经纬度跨度大,地理、地貌区域性特点明显,气候带呈南北过渡性分布。因此,自1979年以来,我国的旅游业以惊人的速度发展着。1993年9月份在北京召开第一届“东亚地区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区会议”通过了《东亚保护区行动计划概要》的文件,标志着生态旅游概念在中国以文件的形式得到确认。1995年在西双版纳召开了“中国首届生态旅游研讨会”。1996年中国国际旅游业创汇突破100亿美元。 不过,从我国目前现状来看,环境污染、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问题相当严重,使我国目前开展生态旅游受到很大制约。其问题主要为:○1旅游资源的粗放型开放型和盲目利用;○2风景区生态环境系统失调;○3风景名胜区环境污染严重;○4旅游者生态意识不强。 面对问题既要懂得借鉴,也要从自身出发。先来看一下国际生态旅游发展的经验:○1立法保护生态旅游。1993年英国通过了新的《国家公园保护法》,旨在加强对自然景观、生态环境的保护。○2制定发展计划的战略。美国在2000年有43亿美元用于国家公园,包括保护和

科研、管理的开支;澳大利亚出资1000万澳元,实施国家生态发展战略。○3进行旅游环保宣传。英国曾发起了“绿色旅游业”运动,日本旅游业协会召开多次在保护生态的研讨会,并发表了“游客保护地球宣言”。○4重视当地人利益。菲律宾通过改变传统的捕鱼方式,不仅发展了生态旅游,同时也为当地人提供了替代型的经济来源。○5多种技术手段加强管理,减少人类行为对自然生态的影响。 借鉴的同时,结合我国的现状,探索出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旅游之路。○1处理好保护与利用的矛盾;○2强化法制管理,注重生态保护;○3加强生态旅游的宣传工作,形成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4对生态旅游者和投资者的教育管理;○5加大经济和科研投入;○6发挥导游在旅游活动中的积极作用。 真正的生态旅游是要在保护地球自然生态、保护人文景观方面去做实实在在的有益的事,并愿意为之做出贡献,这与减少工业污染,制定法律规范同样重要。尤其是对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而言,生态旅游只有在当地增加足够的就业机会,并同时为当地创造足够的经济效益,进而防止生态环境进一步受到破坏的情况下才真正显出它的意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