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智力残疾儿童的实用康复训练方法

智力残疾儿童的实用康复训练方法

智力残疾儿童的实用康复训练方法
智力残疾儿童的实用康复训练方法

智力残疾儿童的实用康复训练方法

家庭康复是智力残疾儿童早期康复的重要组成部分,家长是孩子天然的老师,如果一种能力由孩子的天然老师——家长来训练,那么这种能力最容易经常化并且保持下去。孩子的未来取决于家长以及家庭成员的正确认识和辛勤付出。下面我们讨论一下智力残疾儿童实用康复训练的一些方法。

**家里有了一个智力残疾儿童,大多数人会认为其父母是悲惨的失败者。其实问题也可以不这么看,所有的孩子都不只属于父母,他们同时也是属于社会的。对智残儿童的养育就算是父母为社会承担了一份更重的责任。

一、智力残疾儿童康复训练的基本原则

(一)趣味性原则

要充分了解智力残疾儿童的心理特点,调动智力残疾儿童的兴趣,寓教于乐,创造一个和谐、愉快的训练环境,以利于儿童的主动参与和全面发展。

(二)发展性原则

强调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以发展变化的观点看待每一名智力残疾儿童,采取相应的措施,主动地适应这种变化。

(三)生活化原则

日常生活中的训练他往能发挥最好的效果,把康复训练融入日常生活活动,充分调动智力残疾儿童的各种感觉功能(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提高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四)个别化原则

智力残疾儿童存在着明显的个体差异,必须根据儿童的身心特点安排不同的训练内容,采取不同的训练方法和手段,家长要与专业康复人员加强沟通,共同制定适合智力残疾儿童个性发展的最佳方案。

(五)融合的原则

强调在为智力残疾儿童提供个别化的、专门的康复服务的同时,也要为他们提供一个融合的环境,使他们能够尽早适应正常的社会生活环境,为将来融入社会打下基础。

(六)小步子、多重复的原则

智力残疾儿童的康复训练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只有坚持循序渐进、重复练习、综合训练的原则,才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七)发挥潜能的原则

要注意发现智力残疾儿通身上潜在的能力,充分利用他们的潜能加强训练,帮助他们扬长补短。

二、智力残疾儿童康复训练的一般流程

康复训练应遵循以下流程进行:确定康复训练对象->进行初次评估->制订训练计划->实施康复训练->进行效果评估与总结。

三、智力障碍儿童康复训练的主要内容

康复训练的主要内容包括运动能力、感知能力、认知能力、言语交往能力、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等。

四、智力残疾儿童康复训练的常用方法

智力残疾儿童康复训练方法要因人而异,重要的是及时给予强化和适当提示,使孩子建立信心。

(一)智力残疾儿童运动能力训练

智力残疾儿童的运动发展比正常儿童迟缓,平衡能力、协调能力都相对差些,因此就要对他们进行科学、系统的运动康复训练,最大程度地改善其运动能力,为其智力发展和适应能力的提高打下基础。主要内容包括翻身、坐、爬、站、步行、上下台阶、跑、伸手取物、捏取、拧盏、系扣子、穿珠子、折纸等。

1.翻身

包括由仰卧位翻到侧卧位、由侧卧位翻到俯卧位、由俯卧位翻到仰卧位三个目标。训练器具是垫子、训练床。具体方法如下:

(1)孩子取仰卧位,训练者在其左(右)侧,用一只手经孩子的腿下穿过两腿之间,手掌搭在孩子的左(右)腿膝关节上部,用另一只手托在肩关节下面,两手同时用力,使孩子翻过身去从侧卧位到俯卧位;再用相同的方法使其到仰卧位。

(2)训练者在孩子头部的前方,两手掌放在其两颊,使孩子的头从仰卧向侧方轻轻转动(根据具体情况做),随着头

部的转动,孩子的身体也随之转动。

(3)孩子取仰卧位,训练者在其左侧,辅助他将右腿搭过左腿,用言语诱导孩子完成动作,同时在其臀部给予辅助力。辅助力要恰到好处,目的是让孩子主动做。

(4)动作方法同(3),只是最后不给予辅助力。

(5)观察孩子独立翻身,再根据孩子完成的情况,给予指导。

2.坐

包括靠辅助和小靠辅助端坐位和长坐位两个目标。训练器具是垫子、墙。训练长坐位具体方法如下:

(1)孩子背靠墙或其他物体,双膝伸展,髋关节屈曲(90°~100°)完成长坐位。

(2)孩子不用背靠物体做长坐位,在辅助下保持平衡。

(3)孩子在没有任何辅助下,完成长坐位并保持平衡。 3.爬

包括能用双手、双膝支撑身体和能手膝并用四肢爬和俯爬两个目标。训练器具是垫子、护膝。具体方法如下:

(1)孩子在语言提示下,模仿训练者正在做的爬行动作。

(2)孩子在辅助下做爬行动作:①在孩子前后分别有一名训练者,一个辅助上肢动作,一个辅助下肢动作。②训练者站在孩子身旁,用手抓住孩子的腰部衣服,使其四肢着地,然后带动其向前爬行。

4.站

包括扶物站立、独立站立两个目标。训练器具是墙、床、椅子、双杠。具体方法如下:

(1)训练者扶着孩子站立(手拉手,扶躯干)。

(2)孩子扶着物体(床、墙、桌子等)自己站立。

(3)孩子独立站立,不借助于任何帮助。

5.步行

包括维持支撑期、维持摆动期两个目标。训练器具是双杠。具体方法如下:

(1)两人辅助:一人拉住孩子的双臂保持其平衡,另一人蹲下提推其小腿,迫使孩子向前迈步。

(2)一人辅助:训练者站在孩子身后,两手扶住其两侧

手臂,然后用下肢迫使孩子向前迈步。

(3)训练者示范走的动作或口头提示,让孩子模仿。

6.上下台阶

包括上台阶与下台阶两个目标。训练器具是楼梯、牵引物(绳、棍等)。具体方法如下:

(1)训练者站在孩子身后,两手扶其双臂,用膝盖顶住孩子的胭窝上部,迫使其抬腿。

(2)训练者用手或横棍拉住孩子,同时用语言配合,拉着孩子上下台阶。

(3)用语言提示使孩子上下台阶。

7.跑

包括在辅助下跑、独立跑两个目标。训练器具是跑步机、平整的地面。具体方法如下:

(1)两名训练者每人握住孩子的一只胳膊,架(拉)着孩子跑。

(2)训练者站在孩子左侧,用右手拇指掐在孩子的衣领里,另外四指伸直起到推动作用,同时也可防止孩子跌倒。

(3)训练者示范并口头提示。让孩子自己跑。

8.伸手取物

包括有意识地伸手、五指抓握物体两个目标。训练器具是食品、玩具等。具体方法如下:

(1)训练者用孩子最喜欢的物品吸引其注意力,使孩子有伸手去取的愿望。

(2)让孩子张开五指抓到物体并取回来,及时给予强化。 9.捏取

包括两指张开、捏住物品、取回物品三个目标。训练器具是细小的物品。具体方法如下:

(1)训练者辅助孩子利用食指、中指与大拇指捏取细小物品。

(2)训练者示范或口头提示,让孩子自己捏取物品。

10.拧瓶盖

包括握住瓶盖、腕部旋转两个目标。训练器具是带盖的饮料、带螺丝扣的器皿。具体方法如下:

(1)训练者握着孩子的手反复做拧盖的动作。

(2)训练者示范或口头提示,让孩子自己拧盖,直至独立完成。

11.系扣子

包括看准扣眼儿、两手配合扣好扣子两个目标。训练器具是带扣的上衣、扣扣子练

习器。具体方法如下:

(1)训练者协助,扣子要和扣眼相应对准,用两手的拇指和食指相互配合扣好扣子。

(2)从大扣到小扣按照从易到难的顺序练习,逐渐熟练。 l2.穿珠子

包括一手拿珠一手拿线、把线穿过珠子、双手配合摞珠三个目标。训练器具是大小不

等、形状不一的珠子。具体方法如下:

(1)一手拿珠,一手拿线,把线从珠子的孔中穿出。

(2)抓住线头把珠子摞下。

13.折纸

包括把纸抚平、将纸对折、沿直线抹平纸三个目标。训练器具是纸。具体方法如下:

(1)拿起纸,平放在桌上,把纸抚平,一手将纸折起,另一手辅助将纸边对齐。

(2)用手将纸抹平。

(二)智力残疾儿童感知能力训练

智力残疾儿童感知能力训练即感官知觉的训练,主要内容包括听觉、视觉、触觉等内容,每项内容还包括灵敏度、注意广度、协调能力和分辨能力几个方面。

1.智力残疾儿童注视物体

包括注视-固定物体、向不同方位集中视力(上、下、左、右)两个目标。训练器具是小食品或孩子很喜欢的玩具物品、容器。具体方法如下:

(1)训练者把几种小食品放在干净的桌上,然后坐在孩子身边提示他:“去拿饼干。”拿正确后给孩子吃;如不正确,先示范一遍;如果还不正确,再带着他做一遍。

(2)让孩子注意训练者手中的食品,然后用容器盖住,让孩子自己找出吃掉。

(3)把几样物品分别放在房间里易于见到的地方,以便让孩子看到,然后让孩子坐在一个固定位置上,要求孩子指出物品的位置。

(4)让孩子把掉在地上的玩具找到并捡到容器中。

2.追视移动的物体

包括追视无规律移动的物体、追视有规律移动的物体两个目标。训练器具是皮球、气球、吹泡泡用具、手电筒。具体方法如下:

(1)训练者与孩子面对面坐在地板上。将皮球滚向孩子并让他接住,渐渐地变换球的方向,让孩子必须注意看才能接住。

(2)训练者将泡泡吹到空中,让孩子用手将其碰破。

(3)训练者和孩子一起把气球拍上去,等它掉下来再拍上去。

(4)在一间较暗的房间,训练者和孩子坐在一起,把手电筒打开,让孩子追视光线所到的地方,电筒光的运动要有规律。

3.智力残疾儿童分辨生活中常见的声音

包括寻找声音的来源、理解声音的作用并了解即将发生的事情两个目标。训练器具是玩具牛、狗、猫、铃、哨、电话、铃声、哨声、音乐以及生活中各种声音。具体方法如下:

(1)训练者把玩具牛放在桌子上,发出“哞”的声音,然后让孩子把玩具牛收起来,当其明白之后,再教孩子认识其他两种动物的发声。

(2)当孩予做活动时,训练者在孩子的身后摇铃、吹哨或使电话发声让孩子停止活动,并寻找声源。

(3)多次训练孩子,使孩子认识到,某一声音之后,接下来总是一个特定的行动。如:铃声之后大家排队外出;哨声之后大家解散休息等。

(4)教孩子听到一个声音后就做一件简单的事情。如:听到敲门声就去打开门;听到电话铃声就去接电话。

4.味觉分辨

包括分辨各种常见味道而让孩子的味觉与词语建立

联系、通过辨别味道而让孩子来分辨物品两个目标。训练器具是甜、酸、苦、辣等味道单一的食品,冷热不同的食品。具体方法如下:

(1)让孩子尝一口糖,告诉他:“这是甜的。"让孩子尝一口乱点,告诉他:“这是甜的。”让孩子尝一口山楂,告诉他:“这是酸的,不是甜的。”再将各种食品分别让孩子尝一口,问:“这是甜的吗?”将以上三种东西摆在桌上,让孩子判断哪个是甜的。

(2)训练者吃一口冰激淋,做出夸张表情:“好凉!”让孩子也吃一口,体验凉的感觉。

(3)训练者桌上放着糖、醋、辣酱等食品,让孩子通过品尝说出哪个足甜的,哪个是酸的,哪个是辣的。

(4)蒙上孩子的眼睛,让孩子说出吃到的东西是什么。 5.分辨气味

包括分辨各种常见气味并建立气味的概念、表达闻到的气味两个目标。训练器具是与生活中的真实情境相联系的物品。具体方法如下:

(1)家里炒菜时,大人做出夸张的动作:“妈妈炒的菜真香!”让孩子模仿。

(2)拿来有香味的水果或食品,训练者说:“真香!”让孩子模仿。

(3)上厕所时训练者说:“真臭!”让孩子模仿。

(4)训练者深深地吸气,表示闻到的气味特别“香”。

(5)训练者用手在鼻前摆动,表示闻到的气味特别“臭”。

6.智力残疾儿童触觉分辨

包括分辨各种感觉(冷暖、凉热、粗细、糙滑、软硬、湿干……)、分类物品的质地两个目标。训练器具是各种可凭触觉感受的常见材料(冷热水、干湿毛巾、沙石……)和乳液、刷子、布、纸、金属等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具体方法如下: (1)训练者将一冷一热两杯水放到桌面上,让孩子用手触摸,分辨冷热这两种不同的感觉。

(2)让孩子玩橡皮泥,体会“软”的感觉,将豆类压入橡皮泥里,体会软硬这两种不同的感觉。

(3)训练者将乳液轻涂于孩子的腿、脚以及身体其他部位,让孩子体会湿的感觉。

(4)训练者将刷子、布、纸等物品放在桌上,让孩子去摸,感觉一下,然后蒙L孩子的眼睛,让孩子凭触觉判断是什么物品。

(5)“百宝箱”游戏:依训练需要在箱内放入几种物品,训练者让孩子按要求拿(摸)出。

(三)智力残疾儿童的认知能力训练

智力残疾儿童的认知是一种心理活动,包括知识的获得、储存、转化和使用,是与感知活动几乎同步进行的心理活动,是其他心理活动的基础。训练内容主要有物体恒在、模仿、记忆、接受、配对、分类、推理、解决问题和概念理解。

1.认识物体的存在

包括找到藏起来的东西、理解图片的意义两个目标。训练器具是孩子熟悉的环境、孩子喜欢的物品;几组内容连续的图片(如:一张侧面盆花图和一张正面盆花图)。具体方法如下:

(1)训练者将一个被孩子喜欢的物品呈现在孩子面前,然后当着孩子的面把它藏到一个地方,让孩子找。

(2)方法同上,藏的速度更快,地方更隐密,训练者边做边叙述:“××哪去了?妈妈把它藏起来。”

(3)把两张图片呈现在孩子面前,问孩子是否是同一个物体(从不同角度看的内容不同)。

(4)观察图片l(小免在筐外)问:“图上有什么?”

(5)观察图片2(小兔在筐里)问:“小兔哪里去了,还有吗?”

(6)给孩子讲解:“小兔还有,不过是跑到筐里了。” 2.物品分类

包括将物品分成两组、将物品分类和按相关功用把物品分类三个目标。训练器具是4只笔、4块橡皮、不同类别的物品(图片)各一份摆在桌上(食品、玩具、服装、家具)以及勺子、碗、盘,毛巾、脸盆、香皂、帽子、鞋、手套。具体方法如下:

(1)将两个小盘放到桌子上,把一支笔放到盘子里,把一块橡皮放到另一个盘子里,每次给孩子一支笔。

(2)指着放笔的盘子:“请你把笔放进去。”逐渐减少指导,直至孩子自己能放,然后依次放橡皮。

(3)让孩子把相同类别的物品放在一起,每次给一张图片,帮他分析,逐渐减少指导,以建立类别概念。

(4)把每一组物品放在一起,一边放一边说出物品的名称和用途,然后每次递给孩子一件物品,让他放到适当的位置。

3.认识物体间常见的关系

包括分辨大小、长短、高矮三个目标。训练器具是带刻度的长尺与短尺、大球与小球。具体方法如下:

(1)用长、短尺进行比较,用大、小球进行比较。

(2)找两位高矮不同的小朋友,让他们站在一起进行比较。

4.认识颜色

包括建立颜色概念、将颜色配对、把颜色分类三个目标。训练器具是多种不同物品,其中4~6个颜色相同(目标颜色),一个小盘;彩色纸与彩色玩具(纯色);不同颜色的小插片或小珠子、小盘。具体方法如下:

(1)把小盘放在桌上,把一个目标色放人小盘并告诉孩子:“这是红色的。”待孩子重复后,再做一遍。

(2)然后递给孩子一个物品,让他重复刚才的动作,递给孩子两种颜色的物品,教其把红色物品放入小盘,非红色物品放在桌上。多次重复,直至孩子建立起红色的概念。

(3)把不同颜色的玩具摆放在桌上,给孩子一张彩纸,要求孩子把彩纸放到相同颜色的玩具上,如果孩子放错了,就及时指导一下。最初只用两种颜色,熟练后再逐渐增加。

(4)把一堆插片按颜色放在相应的小盘中,每次都说出插片的颜色。

5.认识方位

包括认识前后、左右、上下等目标。训练器具是玩具、图片。具体方法如下:

(1)以一个玩具为参照物,将另外两个玩具分别放在第

一个玩具的前后位置,教孩子认识前后位置。

(2)以孩子为参照物,将玩具分别放在孩子的身前或身后,教孩子判断前后方位。

(3)当孩子会判断实物后,练习通过图片判断。例如:“小朋友的前面是什么,后面有什么?”“小刚的前面一个小朋友拿着气球?后面的小朋友穿一条裙子,指出哪个是小刚。”

6.认识形状

包括建立形状的概念、进行形状配对与形状分类等目标。训练器具是几种常见形状及图片、镶嵌板、小盘等。具体方法如下:

(1)呈现图形,告诉孩子:“这是圆形。”让孩子用手摸一摸并且复述,再次呈现大小、颜色都不同的圆形,同样让孩子感受,直到建立圆的概念后,再出示两种不同的形状,让孩子从中拿出圆形。

(2)示范将圆形板放人圆洞中,让孩子边模仿边说出形状名称。

(3)将小盘放在桌上,指导孩子将相同形状的板放在同一个盘子里,边放边说出形状的名称,熟练后,让孩子自己做分类练习。

7.分辨有无

包括分辨实物的有无、分辨图片的有无两个目标。训练器具是孩子喜欢的玩具或小食品。具体方法如下:

(1)将玩具呈现在孩子面前,告诉他:“有玩具。”然后藏起,拍手说:“没了。”让孩子复述。

(2)两手伸在孩子面前,一只手里有食品,一只手里没有,告诉孩子:“这只手里没有饼干,这只手里有。”让孩子指认哪边有、哪边没有。

(3)给孩子看一组图片,让孩子比较两张图片的不同,指导孩子:“这张图片上的花盆里有花,这张图片上的花盆里没有花。”

8.认识水果、蔬菜等食品

包括建立概念、有效利用概念两个目标。训练器具是实物及彩色图片、线条简笔画图片、生活实际环境。具体方法

如下:

(1)在平日生活中注意有意强调一些经常接触的物品。例如:“小明,现在我们来吃苹果。”“看,妈妈在洗西红柿。”

(2)将一个水果放在桌上,告诉孩子:“这是桃子。”让他复述,然后指令:“把桃子递给我。”如果孩子不能准确地做,就手把手指导,直到他能完成。

(3)认识水果图片,步骤同方法(2)。

(4)随机教学:“小明,帮妈妈拿一根香蕉。”“小明,这些食品里你最喜欢吃什么?”

(5)配对把茶叶放到茶杯里。把蔬菜放到菜盆里。把水果放到果盘里。

9.知道天气情况

包括了解天气情况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了解各种常见的天气常识和知道如何应对不同的天气状况三个目标。训练器具是相关录像片或图片、实物、生活实际环境。具体方法如下:

(1)通过观看录像片或图片,使孩子了解天气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如降雨对农作物的影响、起雾与交通的关系等等。

(2)用配对方法,使孩子了解各种天气状况的特点,如阴天一下雨、下雪,可用实物雪;晴天一暖,可用实际景况太阳高照。

(3)观察不同的天气,别人都是怎么做的(看录像):下雨时要打伞、穿雨衣和雨鞋……

(4)判断天阴了要下雨,该做哪些准备呢?(选择)

10.知道因果关系

包括知道饿了要吃东西,天冷了要多穿衣服,下雨了要打伞。

(1)通过看录像片或图片,使孩子了解吃了脏东西会肚子疼,生了病要吃药、打针。

(2)通过实际生活中的观察,让孩子知道下雨了,小朋友穿上雨衣再去上学。

11.点数

包括点数实物、点数图形、点数抽象图形三个目标。训练器

具是插片、珠子、图片等。具体方法如下:

(1)将插片等小物品摆在桌上,手把手地教孩子点数实物,点一个数一个,先点数1~3,熟练后再增加到4。

(2)示范用手指一个图形,说一个数字,然后让孩子模仿。数量由少到多,渐增。可用铅笔做记号,点过一幅图之后就画一个记号,避免重复。

(3)在前两项内容都能顺利完成时,就可以用相同方法点数抽象图片。

12. 认识时间

包括建立大的时间段概念(年、月、日、白天、黑夜、上午、下午等)、认识电子表显示的时问、认识钟表的时间三个目标。训练器具是相关图片、钟表模型。具体方法如下:

(1)利用现实生活任一时机告诉孩子:“现在是上午,我们要……;现在是晚上……”

(2)通过观察图片,让孩子巩固时间概念,如太阳升起来时是早晨等。

(3)是白天还是晚上?让孩子判断。

(4)给孩子出示电子表,告诉其用途,并教其读法。平时可用模型练习。

(5)认识钟表,知其用途。

(6)认识长短针及其含义。

(7)能看懂指针意义并正确读出时针所指的时间。

(8)懂得基本换算。

(9)能对“马上、一会儿、立刻”有适当反应。知道年月日的说法。知道小时、分钟的说法。

13.认识钱币

包括知道钱币的用途、认识硬币面值、认识常用钱币、保护人民币四个目标。训练器具是l、2、5、10元人民币和数字卡片;元、角、分文字卡片及壹分、贰分、伍分、壹角、伍角,壹元硬币;各种面值的人民币。具体训练方法如下: (1)首先教孩子认识1、2、5、10元数字卡片,带孩子走进商场,看看顾客花钱买东西的场景。

(2)认识l元、2元、5元、10元面值人民币。

(3)带孩子花钱买喜欢吃的食品。

(4)告诉孩子:“钱币是买东西用的。”

(5)认识元、角、分字卡,建立元大、分小的概念。

(6)认识壹角、伍角、壹元、壹分、贰分、伍分的硬币。

(7)把常用人民币放在一起,取出1元买冰棍,取出伍角买报纸,取出10元买菜。

(8)说说自己花了多少钱,买了什么东西。

(9)不能在人民币上乱画,也不能撕毁人民币,发现人民币有破损时要设法贴好。

肢体残疾儿童精准康复服务补助申请审批表

肢体残疾儿童精准康复服务补助申请审批表

肢体残疾儿童精准康复服务补助申请审批表 姓名性别□男□女民族□汉族 □少数民族 出生年月身份 证号 联系电 话 家庭地址 邮政编 码 监护人姓名工作单位 肢残部位□上肢□下 肢□脊柱 是否需 要 辅助用 具 □是□否 家庭经济状况□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城乡居民最 低生活保障 线 □农村领取社会救济金□家庭经 济困 难 户口 类别 □农业户口 □非农业户 口

享受医疗保险情况□享受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享受农村合作医疗 □享受医疗救助□享受其他医疗保险□无医疗保险 康复需求项目评估意见: 公章: 医务人员签名:年月日 个人或 监护人申请 申请人: 年月日 社区(村)委会意见审核人: 公章: 年月日 乡镇(街道)政府意见审核人:公章:

年月日 县(市、区)残联审批意见审核人: 公章: 年月日 备注:1、此表一式二份由残疾人或其监护人填写,经社区康复协调员逐级审核上报县(市、区)残联,由县审批并留存一份,另一份报定点康复机构留存。2、“康复需求项目”栏依据评估机构出具的“康复需求评估意见”填写。评估机构出具的“康复需求评估意见”须加盖评估机构公章。 肢体残疾儿童精准康复服务补助申请审批表 姓名性别□男□女 民 族 出生年月 身份证 号 联系电话 家庭住址邮政 编码

监护人姓名文化程度 工作单位 脑瘫儿童类型口痉挛型口手足徐动型口共济失调型口驰缓型口混合型是否伴有 其他残疾 口视力口智力口听力口言语口精神 家庭经济状况□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 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 □农村领取社会救济金□ 家庭经济困难 户口 类别 □农业户 口 □非农业 户口 享受医疗保险情况□享受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享受农村合作医疗 □享受医疗救助□享受其他医疗保险□无医疗保险 康复需求项目评估建议: 公章 医务人员签名:年月日 个人或监护人 申请 申请人:

智力残疾儿童康复服务方法

精心整理 智力残疾儿童康复服务方案 智力残疾儿童康复训练是《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五”计划纲要》提出的一项重点工程。为了康复训练工作科学、规范的开展,有效的改善残疾人功能状况,特定此方案。本方案服务对象为高密市有康复需求的9岁(含)以下智力残疾儿童,针对其运动、感知、认知、精神、言语、生活自理和社会适应等领域的康复治疗。 一、服务要求 (一)每名儿童在医院内训练时间至少6个月,每日至少2个小时,每周至少一次对家长进行家(二)(6(二)个别化康复训练计划的制定,包括汇集儿童基本信息、诊断报告、康复需求评估和相关资料、召开个别化康复训练计划分析会,制订个别化康复训练计划。 (三)康复计划的实施,包括安排康复教育课程表(一日活动安排),制定康复教学计划,设计康复教学与训练活动、实施康复教学与训练活动。 (四)训练记录的建立 建立康复记录,由康复人员将训练内容、训练次数、训练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等情况进行记录,填写“训练记录表”。 (五)效果评估,包括智力和适应行为评测、功能评估。 每月评估,针对智力残疾儿童运动、感知、认知、精神、言语、生活自理和社会适应等领域做出各方面详细评估。针对患儿不同方面、不同程度的障碍提出针对性意见。

精心整理 (六)转介跟踪跟随访,包括早期康复与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的衔接,机构康复向社区,家庭评估延伸。 (七)跟踪关注 建立出院智力残疾儿童联络方式记录,针对出院智力残疾儿童保留监护人联系方式,定期了解康复治疗效果,以及日常生活中患儿障碍以及后续恢复效果。 三、康复训练期限 每名智力残疾儿童康复训练不少于6个月。 四、监督检查与效果评估 (一)日常检查:每日对智力残疾儿童做出自行判断,针对接受科目的程度、进度、理解能力做出 定期进 ,儿 100%,

肢体残疾儿童康复训练方案

肢体残疾儿童康复训练方 案运动 石岗小学-----丁太平 1、头部控制 抬头和头部控制能力是正常儿童发育过程中最需要掌握的技能之一,如果患儿不会抬头和控制头部,便很难学会其他活动。 (1)卧位时的训练仰卧位时,克通过使用色彩且能发出声音的玩具吸引患儿抬头。如果患儿不能抬头,则可按(图8b0的方式让患儿俯卧,按从颈至腰骶部的方向用手指用力的按压脊柱两侧的背部肌肉,帮助他抬头。如果患儿是应背部肌肉力量较差而不能抬头,可在其前胸垫上厚毛巾或毯子来帮助他抬头,或将其面对面抱在胸前,与其谈话或做游戏。在这一体位下,患儿抬头所需的力量要小的多。仰卧位时,双手抓住患儿的双侧上臂,轻轻地将其拉起来,直至其头稍后仰,再将其放下,如此多次反复,注意如果在拉起的过程中,患儿的头完

全后仰或是双下肢出现僵硬的伸直时,则应停止这种训练活动。 (2)坐位时的训练当患儿在被拉起时不能控制头部的情况下,可将其坐于大人腿上,轻轻地使其稍后仰,并鼓励患儿保持抬头的姿势,随着其头部控制能力的增强,后仰的幅度可增大并可使其左右倾斜的练习或做一些游戏。

2、翻身活动训练 这是在患儿获得较好的头部控制后,应立即开始的训练活动。首先,让患儿俯卧使用拨浪鼓或能发出声响的玩具,在其面前吸引他的注意力。慢慢将玩具移至侧方,鼓励患儿侧向伸手拿玩具,此时,再慢慢将玩具高度太高,吸引患儿转身至侧卧甚至仰卧。如果患儿翻不过来,则可通过以手抬患儿的腿来帮助他。同样,也要做从仰卧位翻身至侧卧位的练习,可用玩具达到这一点。 3、坐位平衡训练 如果患儿在坐位时不能保持平衡。首先可训练他的上肢保护性反应能力。方法是:让患儿仰卧在圆桶状物体或球上,缓慢的侧向滚动圆桶,鼓励患儿伸手保护自己,也可让患儿仰卧于训练者的腿上,做此练习。 当患儿获得了较好的保护性反应能力后,可让其坐起,双手在髋以上扶着患儿,使之想两侧和前后摇晃,训练他的平衡能力。此外,还应训练患儿在坐位时伸手拿物体等和抗外力干扰平衡的能力。

弱智儿童的康复训练及效果评估教学内容

弱智儿童的康复训练及效果评估 一、康复训练 (一)康复训练基本原则 对智力残疾康复的教育与训练应该制定和实施以下基本原则: 1.可接受原则智力残疾儿童的教育和训练内容应选择儿童容易接受、符合实际发展水平和特殊需要的。 2.实用性原则在选择和确定智残儿童教育康复和训练内容时,应切实考虑到儿童未来生活和学习的实际需要,不教给儿童脱离生活的或远离生活的“死”知识。 3.趣味性原则对智残儿童的全部教育和训练应该在一个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行。尽可能在游戏中学习,在生活中训练。 4.循序渐进原则尽量将康复训练内容分成小步子,按照一定的顺序循环训练。 5.缺陷补偿原则在教育和训练中,有目的地对智残儿童的身心缺陷进行补偿和矫正,促进其尽快康复。 6.集体训练与个别训练相结合的原则在集体训练中,可根据儿童的实际能力和水平分层分组进行。个别训练,要根据每个儿童的实际水平和具体需要对各部分内容适当增减,学习进度和要允许有一定幅度的调整。 (二)康复训练的内容与技巧

1.感知能力训练借着感觉能力,了解事物的外形,分辨声音和颜色,然后作出反应,并能将对外界的体验应用于日常生活中,以便更能适应环境。进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等范围的训练。 2.运动能力训练包括大运动训练和精细动作训练。大运动是指身体姿势或全身的动作而言,如俯卧、抬头、竖颈、翻身、仰卧、爬行、独坐、独站、行走、跑步、跳跃等训练。从儿童的发展来看,有很明显的顺序性(弱智儿童也按这个顺序发展),并在一定的月龄范围出现(弱智儿童就不一定按同龄正常儿童同样的月龄范围出现),这是因为运动的发展与生理成熟有密切关系。要求:能逐渐做到感官与功能配合,动作协调,适当地控制动作的力度和速度,操纵物件和运用工具。精细动作是指手和手指的动作,如大把抓、手指捏、穿珠、写字等训练,这些动作较小,也较精巧,精细动作训练是康复训练中必要的训练领域。要求:能逐渐做到依据视觉指示做精细而准确的动作。精细技巧训练时必须由大到小,由易到难,逐步加深。 3.语言与交往能力训练语言是思维的手段,‘是与人交往的工具’对于一个生活在社会中的小孩来说极为重要,弱智小孩绝大多数都有言语障碍,因此康复训练中,言语训练占极其重要的位置。要求:能逐渐做到会用目视、点头、摇点、微笑、动作等表示理解他人的说话,并能用别人能理解的声音、单词、句子、问题来表达自己的愿望和要求。 4.认知能力训练认知能力主要是指认识事物的能力,弱智小孩这方面的能力很差,主要原因是认知能力建立在概念上。而概念要用语言来表达,弱智小孩言语差,不能用语言表达概念,因而认知能力就

智力残疾儿童康复训练档案

智力残疾儿童康复训练档案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312-EUATWW-MWUB-WUNN-INNUL-DQQTY-

智力残疾儿童康复训练/家长培训登记表 填表人:审核人:填表日期: 填表说明: 此表由街道(乡镇)残联填写,并报县(市、区)残联审核汇总。

智力残疾儿童康复训练档案 姓名 省市 县(市、区)街道(乡镇)

使用说明 智力残疾儿童康复训练是《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一五”发展纲要》中提出的一项重点工程任务。为使这项工作科学、规范的开展,使智力残疾儿童通过康复训练改善康复状况,全国残疾人康复工作办公室组织“全国残疾人康复训练与服务技术指导组”成员和有关专家,结合各地实际工作需要,对《智力残疾儿童康复训练档案》进行了修改和完善:统一了指导用语、细化了训练方法、规范了评分依据、增设了评分等级,以提高训练评估的敏感度,更有利于基层使用。档案涉及功能评估、训练计划制定、训练情况记录、训练效果评估等康复训练的各个环节,对规范康复训练有重要意义。现就该档案的使用方法说明如下。 一、康复训练档案的使用及填写说明 (一)训练登记。 筛选诊断明确、有康复潜力、家庭成员配合的7岁以下和部分18岁以下非在校贫困智力残疾儿童作为训练对象,纳入重点工程任务,由康复训练人员填写“训练登记”。 (二)训练评估 训练对象的初次评估,中期评估和末期评估均应依据“训练评估”和“评估标准”进行,由康复训练人员对训练对象的能力逐项评估、计分。通过初次评估,掌握训练对象目前的障碍和困难情况,为制定训练计划、选择适宜的训练项目提供客观依据;通过中期评估(在康复训练的中期进行),及时检查训练效果,并针对存在的问题调整训练计划;通过末期评估,总结实现康复

最新智力残疾儿童康复服务方案

智力残疾儿童康复服务方案 智力残疾儿童康复训练是《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五”计划纲要》提出的一项重点工程。为了康复训练工作科学、规范的开展,有效的改善残疾人功能状况,特定此方案。本方案服务对象为高密市有康复需求的9岁(含)以下智力残疾儿童,针对其运动、感知、认知、精神、言语、生活自理和社会适应等领域的康复治疗。 一、服务要求 (一)每名儿童在医院内训练时间至少6个月,每日至少2个小时,每周至少一次对家长进行家庭康复指导,对智力残疾儿童进行科目的讲解培训与康复的认知程度的提高,每月至少一次集中家长培训和社会融合活动,提高患儿家长对康复训练的认知。 (二)康复训练内容包括运动、感知、认知、言语、精神、生活自理和社会适应等领域的能力训练,并通过创立主题、音乐游戏、体感活动、多屏互动等活动方式组织展开训练。 (三)康复训练形式包括个别教学、小组教学、集体教学与训练和家庭社区融合活动等。 ①个别教学与训练:要求康复人员与儿童1:1或1:2,进行针对性训练。 ②小组教学与训练:要求一名康复人员,3-6名儿童,儿童融入小组。 注:如果是外出小组课或是能力低下/小年龄段儿童则需2名康复人员,主辅分工。 ③集体教学与训练:要求两名康复人员,主辅分工,6-12名儿童。 ④家庭社区融合活动:根据个别化康复训练计划,提供社区和家庭康复指导和跟踪随访,帮助家长完成在家庭和社区的康复目标。 以上个别教学、小组教学、集体教学与训练活动和家庭社区融合活动均要求对儿童的能力分析准确,目标制定适当,康复方案规范,有互动评价表,康复教学与训练组织实施顺畅,方法手段多样,每名儿童康复训练目标实现75%以上。 (四)智力残疾儿童初入院评定及制定详细康复训练计划。 (五)训练每个月时进行阶段性功能评估(包括儿童的运动、感知、认知、精神、言语、生活自理和社会适应等领域),总结康复效果和现状,对比前测做出阶段性康复效果报告,提出进一步干预意见和建议,并制定下个月康复治疗计划。 (6)儿童结束治疗时进行总结性评估(包括儿童的智力和适应行为评估、功能评估),对比前测,分析现状,总结结果。 二、服务内容 (一)康复咨询与评估,包括入院咨询和入院康复评定。 针对新入院智力残疾儿童进行全面、细致康复评定工作,并针对评定结果科室讨论,制订最合理有效的康复治疗方案。 (二)个别化康复训练计划的制定,包括汇集儿童基本信息、诊断报告、康复需求评估和相关资料、召开个别化康复训练计划分析会,制订个别化康复训练计划。 (三)康复计划的实施,包括安排康复教育课程表(一日活动安排),制定康复教学计划,设计康复教学与训练活动、实施康复教学与训练活动。 (四)训练记录的建立 建立康复记录,由康复人员将训练内容、训练次数、训练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等情况进行记录,填写“训练记录表”。

智力残疾的康复训练

智力残疾病人的康复训练 一、智力残疾的定义 智力水平低于同龄儿童水平 社会生活适应能力障碍 发生于发育成熟以前(儿童:遗传性疾病、脑炎脑膜炎、营养不良、产伤颅内出血窒息、妊娠疾病、发育畸形) 发育成熟以后的脑损伤(成人:脑血管疾病、脑外伤、脑病、中毒、社会心理因素) 老年期智力衰退(老人:老年痴呆) 智力残疾儿童的身体与心理特点 感知觉:一般为降低,各种感觉从敏锐性降低到迟钝,包括视觉和听觉。也有感觉过敏或正常 注意:注意不集中、注意涣散、维持时间短暂,注意狭窄,主动注意减弱更明显,严重时注意力缺乏 记忆:记忆降低,包括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识记、保持、回忆和再现过程都弱。与记忆策略有关,不善于建立事物间的联系 思维:思维简单、直观、具体,缺乏想象和推理,抽象能力差,对数量概念的理解差 语言:发育迟缓,语言简单,词汇贫乏,理解差,发音不清 情感:简单原始,反应慢,体验肤浅,情绪不稳容易爆发,控制能力差 行为:固执、刻板、墨守成规,灵活性差难以改变。缺乏主见,依赖性重,容易受人支配自制力差,容易冲动。 运动:发展迟缓,动作不协调 生活自理:降低,从部分自理到完全不能自理 社会适应:适应环境能力差 精神疾病发生率增加 躯体异常:身高与体重与正常人差异不定,发育畸形,癫痫。 二、智力残疾的分布情况 全国残疾人总数为5164万人,智残人数1017万人,居残疾人总数第二位, 其中男性有531万人,女性有486万人。 从下面几方面反应。 智力残疾人年龄分布状况(推算数)表I 年龄人数(万)构成(%) 0-6137 13.44 7-14 402 39.56 15-29 251 24.70 30-44 134 13.20 45-59 62 6.06 60-74 24 2.34

智力残疾儿童康复训练档案

智力残疾儿童 康复训练档案 姓名 省市 区、县(市)街道、乡镇 使用说明 智力残疾儿童康复训练是《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五”计划纲要》提出的一项重点工程。为使康复训练工作科学、规范的开展,有效地改善残疾人功能状况,全国残疾人康复工作办公室组织制作了《智力残疾儿童康复训练档案》,并要求纳入国家康复训练重点工程任务的智力残疾儿童使用,现就康复训练档案说明如下: 一、康复训练档案的组成部分 《智力残疾儿童康复训练档案》包括训练登记、训练评估、训练 计划、训练记录、评估与总结和评估标准六部分。 二、康复训练档案的使用说明 (一)训练登记 筛选诊断明确、有康复潜力、有康复意愿、家庭成员配合的智力残疾儿童做为训练对象,纳入康复训练重点工程任务,由康复员员填写“训练登记”表。 (二)训练评估 训练对象的初次评估、中期评估和末期评估均依据“训练评估”表进行,按照评估标准,由康复训练人员和康复员共同对训练对象的功能和能力逐项评估、计分。通过初次评估,掌握训练对象目前的功能障碍和困难情况,为制定训练计划、选择适宜的训练项目和判定训练效果提供客观依据;中期评估(康复训练的第六个月末),应按照“评估估标准”,由康复指导人员和康复员共同对训练对象再次进行整体评估、计分,掌握训练对象功能障碍和困难的现状,针对存在的问题调整训练计划;末期评估(康复训练的第十二个月末),应总结

实现康复目标的情况,提出进一步康复的意见。“训练评估”由康复训练人员负责填写。 智力残疾儿童康复训练评估内容共60个项目,运动能力训练包括翻身、坐、爬、站、步行、上下台阶、跑、伸手取物、捏取、拧盖、系扣子、穿珠子、折纸13项;感知能力训练包括注视物体、追视移动物体、分辨味道、分辨气味、分辨常见生活注视物体、追视移动物体、分辨味道、分辨气味、分辨常见生活环境声音、触觉分辨6项;认知能力训练包括认识物体的存在、物品归类、认识物体之间常见关系、认识颜色、认识方位、认识形品归类、认识物体之间常见关系、认识颜色、认识方位、认识形状、分辨有无、认识蔬菜、水果等食品、知道天气情况、知道因果关系、点数、认识时间、认识钱币13项;语言交往能力训练包括知道自己的名字、服从简单的指令、表达需求、说简单的短名、语言交流、书写的基本能力6项;生活自理能力训练包括着食物吃、用餐具吃、用餐具喝、小便自理、大便自理、脱衣物、穿衣物、穿鞋袜、刷牙、洗脸、洗手、洗脚、盖被子、叠被理床、认识家居环境15项;社会适应能力训练包括知道自己、认识熟悉的人、认识家庭环境、知道居家安全、认识公共设施、参加集体活动,懂安全常识7项。 (三)训练计划 康复指导人员组织康复员、残疾人及其亲友、志愿工作者等人员,依据初次评估结果,结合社区和家庭康复训练条件,共同制定切实可行的训练计划。训练计划包括针对训练对象主要功能障碍和困难所确定的训练项目、训练场所、采取的训练方法以及预期实现的康复目标等。康复指导人员负责填写“训练计划”表。 (四)训练记录 由康复训练人员将训练内容、训练次数、训练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等情况进行记录,填写“训练记录”表。训练记录要求二个月填写一次。 (五)评估与总结 “评估与总结”表包括中期评估和末期评估与总结两部分。智力康复训练的第六个月末进行中期评估、记分,计算由初次评估至中期评估提高的分数,小

肢体残疾儿童康复训练方案样本

肢体残疾儿童康复训练方案 运动能力 1、头部控制 抬头和头部控制能力是正常儿童发育过程中最需要掌握的技能之一, 如果患儿不会抬头和控制头部, 便很难学会其它活动。 (1)卧位时的训练仰卧位时, 克经过使用色彩且能发出声音的玩具吸引患儿抬头。如果患儿不能抬头, 则可按( 图8b0的方式让患儿俯卧, 按从颈至腰骶部的方向用手指用力的按压脊柱两侧的背部肌肉, 帮助她抬头。如果患儿是应背部肌肉力量较差而不能抬头, 可在其前胸垫上厚毛巾或毯子来帮助她抬头, 或将其面对面抱在胸前, 与其谈话或做游戏。在这一体位下, 患儿抬头所需的力量要小的多。仰卧位时, 双手抓住患儿的双侧上臂, 轻轻地将其拉起来, 直至其头稍后仰, 再将其放下, 如此多次重复, 注意如果在拉起的过程中, 患儿的头完全后仰或是双下肢出现僵硬的伸直时, 则应停止这种训练活动。 (2)坐位时的训练当患儿在被拉起时不能控制头部的情况下, 可将其坐于大人腿上, 轻轻地使其稍后仰, 并鼓励患儿保持抬头的姿势, 随着其头部控制能力的增强, 后仰的幅度可增大并可使其左右倾斜的练习或做一些游戏。 2、翻身活动训练

这是在患儿获得较好的头部控制后, 应立即开始的训练活动。首先, 让患儿俯卧使用拨浪鼓或能发出声响的玩具, 在其面前吸引她的注意力。慢慢将玩具移至侧方, 鼓励患儿侧向伸手拿玩具, 此时, 再慢慢将玩具高度太高, 吸引患儿转身至侧卧甚至仰卧。如果患儿翻不过来, 则可经过以手抬患儿的腿来帮助她。同样, 也要做从仰卧位翻身至侧卧位的练习, 可用玩具达到这一点。 3、坐位平衡训练 如果患儿在坐位时不能保持平衡。首先可训练她的上肢保护性反应能力。方法是: 让患儿仰卧在圆桶状物体或球上, 缓慢的侧向滚动圆桶, 鼓励患儿伸手保护自己, 也可让患儿仰卧于训练者的腿上, 做此练习。 当患儿获得了较好的保护性反应能力后, 可让其坐起, 双手在髋以上扶着患儿, 使之想两侧和前后摇晃, 训练她的平衡能力。另外, 还应训练患儿在坐位时伸手拿物体等和抗外力干扰平衡的能力。4、爬行训练 在患儿俯卧位能较好的控制头部时, 应开始这项训练。其方法是: 让患儿处于四肢跪位, 将有趣的玩具置于前方较远处, 鼓励患儿爬过去取该玩具。如果患儿不能向前挪动下肢爬行, 则可经过抬高其髋部来帮助她。除了向前爬还应该训练侧向爬行、向后爬行, 有下肢痉挛的患儿, 还可制作一简单的爬行车, 让其俯卧于上练习爬

智力残疾儿童康复训练

智力残疾儿童康复训练/ 家长培训登记表 填表人:审核人:填表日期: 填表说明: 此表由街道(乡镇)残联填写,并报县(市、区)残联审核汇总。

智力残疾儿童康复训练档案 姓名 省市 县(市、区)街道(乡镇)

使用说明 智力残疾儿童康复训练是《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一五”发展纲要》中提出的一项重点工程任务。为使这项工作科学、规范的开展,使智力残疾儿童通过康复训练改善康复状况,全国残疾人康复工作办公室组织“全国残疾人康复训练与服务技术指导组”成员和有关专家,结合各地实际工作需要,对《智力残疾儿童康复训练档案》进行了修改和完善:统一了指导用语、细化了训练方法、规范了评分依据、增设了评分等级,以提高训练评估的敏感度,更有利于基层使用。档案涉及功能评估、训练计划制定、训练情况记录、训练效果评估等康复训练的各个环节,对规范康复训练有重要意义。现就该档案的使用方法说明如下。 一、康复训练档案的使用及填写说明 (一)训练登记。 筛选诊断明确、有康复潜力、家庭成员配合的7岁以下和部分18岁以下非在校贫困智力残疾儿童作为训练对象,纳入重点工程任务,由康复训练人员填写“训练登记”。 (二)训练评估 训练对象的初次评估,中期评估和末期评估均应依据“训练评估”和“评估标准”进行,由康复训练人员对训练对象的能力逐项评估、计分。通过初次评估,掌握训练对象目前的障碍和困难情况,为制定训练计划、选择适宜的训练项目提供客观依据;通过中期评估(在康复训练的中期进行),及时检查训练效果,并

针对存在的问题调整训练计划;通过末期评估,总结实现康复目标的情况,提出进一步康复的意见。“训练评估”由康复训练人员负责填写。 智力残疾儿童康复训练评估内容共60个项目(详见“训练评估”)。 (三)训练计划 康复训练人员、智力残疾人及其亲友、志愿工作者等,依据初次评估结果,结合机构、社区和家庭康复训练条件,共同制定切实可行的训练计划。训练计划包括针对训练对象主要障碍和困难所确定的训练项目、训练场所以及预期实现的康复目标等。康复训练人员负责填写“训练计划”。 (四)训练记录 由康复训练人员将训练内容、训练次数、训练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的办法等情况进行记录,要求每一个月填写一次。 (五)评估与总结 “评估与总结”包括中、末期评估与总结两部分。智力残疾儿童康复训练三个月末时,进行中期评估,计算由初次评估至中期评估提高的分数,小结训练计划的执行情况,掌握训练对象目前存在的主要障碍和困难,训练中存在的问题,并据此调整训练计划。末期评估与总结栏内,应填写末期分数和初次至末期提高的分数,判断训练效果,总结实现康复目标的情况,提出进一步康复意见。由康复训练人员负责填写“评估与总结”。 (六)评估标准

智力残疾儿童康复服务方案教学内容

智力残疾儿童康复服 务方案

精品资料 智力残疾儿童康复服务方案 智力残疾儿童康复训练是《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五”计划纲要》提出的一项重点工程。为了康复训练工作科学、规范的开展,有效的改善残疾人功能状况,特定此方案。本方案服务对象为高密市有康复需求的9岁(含)以下智力残疾儿童,针对其运动、感知、认知、精神、言语、生活自理和社会适应等领域的康复治疗。 一、服务要求 (一)每名儿童在医院内训练时间至少6个月,每日至少2个小时,每周至少一次对家长进行家庭康复指导,对智力残疾儿童进行科目的讲解培训与康复的认知程度的提高,每月至少一次集中家长培训和社会融合活动,提高患儿家长对康复训练的认知。 (二)康复训练内容包括运动、感知、认知、言语、精神、生活自理和社会适应等领域的能力训练,并通过创立主题、音乐游戏、体感活动、多屏互动等活动方式组织展开训练。(三)康复训练形式包括个别教学、小组教学、集体教学与训练和家庭社区融合活动等。 ①个别教学与训练:要求康复人员与儿童1:1或1:2,进行针对性训练。 ②小组教学与训练:要求一名康复人员,3-6名儿童,儿童融入小组。 注:如果是外出小组课或是能力低下/小年龄段儿童则需2名康复人员,主辅分工。 ③集体教学与训练:要求两名康复人员,主辅分工,6-12名儿童。 ④家庭社区融合活动:根据个别化康复训练计划,提供社区和家庭康复指导和跟踪随访,帮助家长完成在家庭和社区的康复目标。 以上个别教学、小组教学、集体教学与训练活动和家庭社区融合活动均要求对儿童的能力分析准确,目标制定适当,康复方案规范,有互动评价表,康复教学与训练组织实施顺畅,方法手段多样,每名儿童康复训练目标实现75%以上。 (四)智力残疾儿童初入院评定及制定详细康复训练计划。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2

残疾儿童康救助项目描述

残疾儿童康复救助项目描述 一、项目概况 (一)项目的基本情况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残疾人保障体系逐步完善。上海作为一个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应该为残疾人构建完善的社会化保障网络。 儿童期是人的心理、生理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康复干预最有效的时期,对残疾儿童进行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干预,使其能够最大限度的重建生活、学习及社会交往的能力,将为残疾儿童一生的发展奠定重要的基础。残疾儿童康复投入少,效果好,社会影响面大,社会效益显著,是减轻家庭压力和社会负担的抢救性工程。但由于家庭经济承受力的限制,有相当一部分的残疾儿童未能及时得到康复,错过最佳的康复期,成为家庭和社会的沉重负担。 根据年度闵行区委全委会会议、《区政府年度工作报告》、“十三五”规划等制定的战略目标,根据上海“十三五”规划纲要中“完善残疾人保障和服务”的要求,为贯彻落实《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市民政局等14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扶助本市贫困残疾人工作意见的通知》,对本市有需求的少年儿童给予适当的康复训练费用补贴,建立完善残疾儿童康复训练经费补贴制度,

保障残疾少年儿童的康复权利,满足残疾少年儿童基本康复需求,确保残疾少年儿童的生存权和发展权。 目前,本项目为16周岁以下本区户籍的残疾儿童少年,经市卫生局指定的专业机构评估确有康复需求的脑瘫儿童、肢体残疾儿童、听力言语残疾儿童、视力残疾儿童、智力残疾儿童、孤独症儿童,在上海市残疾人康复工作办公室约定的专业康复机构进行康复训练的对象,补贴12000-24000不等金额的费用补助。 (二)项目依据充分性 该项目是执行《关于印发上海市2007年对2000名7岁以下残疾儿童进行康复救助的工作方案的通知》(沪残联[2007]57号);《关于对本市8-16周岁残疾少年儿童康复训练实施补贴的通知》沪残联[2010]81号;《关于调整本市脑瘫、孤独症残疾少年儿童康复救助补贴标准的通知》沪残联[2012]114号及上海市闵行区残疾人联合会机关内部管理制度汇编;闵行区残疾人联合会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由区残联康复科具体负责,各镇、街道残联具体实施,严格按照文件要求,对符合条件的残疾儿童少年进行康复救助。 (三)项目必要性和重要性 该项目可以对残疾儿童进行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干预、使其能够最大限度的重建生活、学习及社会交往能力。儿童是家庭的未来,是家庭的希望,针对残疾儿童康复设立的此项目投入少,效果好,社会影响面大,社会效益显著,是减轻家庭压力和

智力残疾人康复训练的内容与技巧

智力残疾人康复训练的内容与技巧 1.感知能力训练借着感觉能力,了解事物的外形,分辨声音和颜色,然后作出反应,并 能将对外界的体验应用于日常生活中,以便更能适应环境。进行视觉、听觉、触觉、 嗅觉和味觉等范围的训练。 2.运动能力训练包括大运动训练和精细动作训练。大运动是指身体姿势或全身的动作 而言,如俯卧、抬头、竖颈、翻身、仰卧、爬行、独坐、独站、行走、跑步、跳跃等训练。从 儿童的发展来看,有很明显的顺序性(弱智儿童也按这个顺序发 展 ),并在一定的月龄范围 出 现( 弱智儿童就不一定按同龄正常儿童同样的月龄范围出 现) ,这是因为运动的发展与生理成熟有密切关系。要求:能逐渐做到感官与功能配合,动作协调,适当地控制动作的力度和速度,操纵物件和运用工具。精细动作是指手和手指的动作,如大把抓、手指捏、穿珠、写字等训练,这些动作较小,也较精巧,精细动作训练是康复训练中必要的训练领域。要求:能逐渐做到依据视觉指示做精细而准确的动作。精细技巧训练时必须由大到小,由易到难, 逐步加深。 3.语言与交往能力训 练语言是思维的手段,是与人交往的工具,对于一个生活在社会中 的小孩来说极为重要,弱智小孩绝大多数都有言语障 碍, 因此康复训练中。言语训练占极 其 重要的位置。要求:能逐渐做到会用目视、点头、摇点、微笑、动作等表示理解他人的说话,并能用别人能理解的声音、单词、句子、问题来表达自己的愿望和要求。 4.认知能力训练认知能力主要是指认识事物的能力,弱智小孩这方面的能力很差,主要 原因是认知能力建立在概念上。而概念要用语言来表达,弱智小孩言语差,不能用语言表 达概念,因而认知能力就很差。要求:能逐渐做到利用视和听认知外界事物,懂得生活常识、自然常识等,并作出正确反应 ( 语言或动作均可 )。 学习的范围有: (1)身体主要部位名称。 (2)衣物、日常用品的名称及用途。 (3)室内物品,小家电的名称及用途。 (4)认识周围环境,包括通道、楼梯、街道、公厕(男、女标志 )、公共场所、交通标志等。 (5)自然环境的知识,包括天气、温度、动、植物名称、习性等;方位、时间、颜色、 形状、数量、是非好坏等 生活自理能力训练生活自理能力是指小孩在不依赖他人的帮助下,每日必须进行 5 的最基 本动作,主要包括穿衣、进食、个人清洁、如厕等自理能力。自理训练和认知、体能有着极 其密切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的,因而应根据每个孩子的实际发育水平选择时 机,训练越及时,效果越明显。要求:能逐渐做到会运用基本的生活自理技巧和步骤。照料个人每日的起居饮食及个人卫生;并能配合环境,运用已有的自理常识,应付生活上的需 要。 6.社会适应能力训练社会适应能力是指与他人 (包括儿童与成人 ) 交往的能力,作为社 会 的一名成员,小孩必须适应他所处社会的文化背景或要 求,因此必须结合年龄教会小孩一些生活常识,以便被社会所接受。主要掌握礼貌用语、与人交往的称呼、交通规则、公共场所规则、与同伴应友好相处等。要求:能逐渐做到与别人友善合作,建立和维系良好的关系,掌握一般社会认可的行为,以便适应社会。 7.通过游戏进行训练和学习儿童之需要游戏,犹如成人之需要工作,儿童从游戏中学 习, “游戏”就成为儿童学习的媒是儿童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成长伴侣。游戏能增进儿童身体的

智力残疾的康复训练

智力残疾的康复训练 358 一、什么是智力残疾 智力残疾是指智力显著低于一般人的水平,并伴有适应行为的障碍。智力残疾是由于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障碍而使个体活动和参与受到限制,需要环境提供全面、广泛、有限和间歇的支持。 智力残疾包括:在智力发育期间(18岁之前),由于各种有害因素导致的精神发育不全或智力迟滞;或者智力发育成熟以后,由于各种有害因素导致智力损害或智力明显衰退。 二、智力残疾儿童的康复训练 康复训练基本要素 1.康复训练的内容智力残疾的教育康复主要包括六个领域,它们是运动能力、感知能力、认知能力、语言交往能力、生活自理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包括了儿童全面发展的各个方面,要按照这些方面为智力残疾儿童提供全面的康复训练,促进他们的发展与功能改善。 2.制定个别化训练计划为了使康复训练能够系统有效地进行,应该针对每个儿童的实际情况制定一个适合该儿童的个别化训练计划。制定这一计划的步骤是:首先根据六个领域中的训练目标,对照儿童的具体状况进行观察,了解儿童的现有水平,确定最适合该儿童需要的训练目标,列入个别化训练计划,从而有针对性地对儿童进行康复训练。 3.实施康复训练可以在学校、机构或家庭里进行。 4.评估康复训练始终伴随着评估。 三、成年智力残疾人的康复训练 (一)成年智力残疾的概念 成年智力残疾一般是指成人(18周岁以后,包括18岁),由于先天或后天的原因,大脑出现器质性的损害,或者由于脑发育不完全,从而造成认识活动持续障碍以及整个心理活动障碍。也就是说,这些成人的智力水平显著低于正常人群的平均智力发展水平,同时在日常生活能力方面表现出明显的障碍。 (二)康复基本知识 1、成年智力残疾人的康复原则 (1)自立性原则 (2)个别化原则 (3)小步子、多重复的原则 (4)功能性原则(5)充分发挥潜能的原则 (6)参与性原则

智力残疾儿童康复训练教案

智力残疾儿童康复训练教案 案场各岗位服务流程 销售大厅服务岗: 1、销售大厅服务岗岗位职责: 1)为来访客户提供全程的休息区域及饮品; 2)保持销售区域台面整洁; 3)及时补足销售大厅物资,如糖果或杂志等; 4)收集客户意见、建议及现场问题点; 2、销售大厅服务岗工作及服务流程 阶段工作及服务流程 班前阶段1)自检仪容仪表以饱满的精神面貌进入工作区域 2)检查使用工具及销售大厅物资情况,异常情况及时登记并报告上级。 班中工作程序服务 流程 行为 规范 迎接 指引 递阅 资料 上饮品 (糕点) 添加茶水 工作 要求 1)眼神关注客人,当客人距3米距离 时,应主动跨出自己的位置迎宾,然后 侯客迎询问客户送客户

注意事项 15度鞠躬微笑问候:“您好!欢迎光临!”2)在客人前方1-2米距离领位,指引请客人向休息区,在客人入座后问客人对座位是否满意:“您好!请问坐这儿可以吗?”得到同意后为客人拉椅入座“好的,请入座!” 3)若客人无置业顾问陪同,可询问:请问您有专属的置业顾问吗?,为客人取阅项目资料,并礼貌的告知请客人稍等,置业顾问会很快过来介绍,同时请置业顾问关注该客人; 4)问候的起始语应为“先生-小姐-女士早上好,这里是XX销售中心,这边请”5)问候时间段为8:30-11:30 早上好11:30-14:30 中午好 14:30-18:00下午好 6)关注客人物品,如物品较多,则主动询问是否需要帮助(如拾到物品须两名人员在场方能打开,提示客人注意贵重物品); 7)在满座位的情况下,须先向客人致歉,在请其到沙盘区进行观摩稍作等

待; 阶段工作及服务流程 班中工作程序工作 要求 注意 事项 饮料(糕点服务) 1)在所有饮料(糕点)服务中必须使用 托盘; 2)所有饮料服务均已“对不起,打扰一 下,请问您需要什么饮品”为起始; 3)服务方向:从客人的右面服务; 4)当客人的饮料杯中只剩三分之一时, 必须询问客人是否需要再添一杯,在二 次服务中特别注意瓶口绝对不可以与 客人使用的杯子接触; 5)在客人再次需要饮料时必须更换杯 子; 下班程 序1)检查使用的工具及销售案场物资情况,异常情况及时记录并报告上级领导; 2)填写物资领用申请表并整理客户意见;3)参加班后总结会; 4)积极配合销售人员的接待工作,如果下班时间已经到,必须待客人离开后下班;

智力残疾儿童康复训练档案

残疾儿童 康复训练档案 姓名 省市区、县(市)街道、乡镇

使用说明 智力残疾儿童康复训练是《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五”计划纲要》提出的一项重点工程。为使康复训练工作科学、规范的开展,有效地改善残疾人功能状况,全国残疾人康复工作办公室组织制作了《残疾儿童康复训练档案》,并要求纳入国家康复训练重点工程任务的智力残疾儿童使用,现就康复训练档案说明如下: 一、康复训练档案的组成部分 《残疾儿童康复训练档案》包括训练登记、训练评估、训练 计划、训练记录、评估与总结和评估标准六部分。 二、康复训练档案的使用说明 (一)训练登记 筛选诊断明确、有康复潜力、有康复意愿、家庭成员配合的智力残疾儿童做为训练对象,纳入康复训练重点工程任务,由康复员员填写“训练登记”表。 (二)训练评估 训练对象的初次评估、中期评估和末期评估均依据“训练评估”表进行,按照评估标准,由康复训练人员和康复员共同对训练对象的功能和能力逐项评估、计分。通过初次评估,掌握训练对象目前的功能障碍和困难情况,为制定训练计划、选择适宜的训练项目和判定训练效果提供客观依据;中期评估(康复训练的第六个月末),应按照“评估估标准”,由康复指导人员和康复员共同对训练对象再次进行整体评估、计分,掌握训练对象功能障碍和困难的现状,针对存在的问题调整训练计划;末期评估(康复训练的第十二个月末),应总结实现康复目标的情况,提出进一步康复的意见。“训练评估”由康复训练人员负责填写。 残疾儿童康复训练评估内容共60个项目,运动能力训练包括翻身、坐、爬、

站、步行、上下台阶、跑、伸手取物、捏取、拧盖、系扣子、穿珠子、折纸13项;感知能力训练包括注视物体、追视移动物体、分辨味道、分辨气味、分辨常见生活注视物体、追视移动物体、分辨味道、分辨气味、分辨常见生活环境声音、触觉分辨6项;认知能力训练包括认识物体的存在、物品归类、认识物体之间常见关系、认识颜色、认识方位、认识形品归类、认识物体之间常见关系、认识颜色、认识方位、认识形状、分辨有无、认识蔬菜、水果等食品、知道天气情况、知道因果关系、点数、认识时间、认识钱币13项;语言交往能力训练包括知道自己的名字、服从简单的指令、表达需求、说简单的短名、语言交流、书写的基本能力6项;生活自理能力训练包括着食物吃、用餐具吃、用餐具喝、小便自理、大便自理、脱衣物、穿衣物、穿鞋袜、刷牙、洗脸、洗手、洗脚、盖被子、叠被理床、认识家居环境15项;社会适应能力训练包括知道自己、认识熟悉的人、认识家庭环境、知道居家安全、认识公共设施、参加集体活动,懂安全常识7项。 (三)训练计划 康复指导人员组织康复员、残疾人及其亲友、志愿工作者等人员,依据初次评估结果,结合社区和家庭康复训练条件,共同制定切实可行的训练计划。训练计划包括针对训练对象主要功能障碍和困难所确定的训练项目、训练场所、采取的训练方法以及预期实现的康复目标等。康复指导人员负责填写“训练计划”表。 (四)训练记录 由康复训练人员将训练内容、训练次数、训练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等情况进行记录,填写“训练记录”表。训练记录要求二个月填写一次。 (五)评估与总结 “评估与总结”表包括中期评估和末期评估与总结两部分。智力康复训练的第六个月末进行中期评估、记分,计算由初次评估至中期评估提高的分数,小结训练计划的执行情况,掌握存在的主要要功能障碍和困难,训练中存在哪些问题以及训练进行了哪些调整。末期评估与总结栏应填写末期分数和初次至末期提高的分数,判断训练效果,总结实现康复目标的情况,提出进一步康复意

智力残疾儿童的实用康复训练方法

智力残疾儿童的实用康复训练方法 家庭康复是智力残疾儿童早期康复的重要组成部分,家长是孩子天然的老师,如果一种能力由孩子的天然老师——家长来训练,那么这种能力最容易经常化并且保持下去。孩子的未来取决于家长以及家庭成员的正确认识和辛勤付出。下面我们讨论一下智力残疾儿童实用康复训练的一些方法。 **家里有了一个智力残疾儿童,大多数人会认为其父母是悲惨的失败者。其实问题也可以不这么看,所有的孩子都不只属于父母,他们同时也是属于社会的。对智残儿童的养育就算是父母为社会承担了一份更重的责任。 一、智力残疾儿童康复训练的基本原则 (一)趣味性原则 要充分了解智力残疾儿童的心理特点,调动智力残疾儿童的兴趣,寓教于乐,创造一个和谐、愉快的训练环境,以利于儿童的主动参与和全面发展。 (二)发展性原则 强调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以发展变化的观点看待每一名智力残疾儿童,采取相应的措施,主动地适应这种变化。 (三)生活化原则 日常生活中的训练他往能发挥最好的效果,把康复训练融入日常生活活动,充分调动智力残疾儿童的各种感觉功能(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提高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四)个别化原则 智力残疾儿童存在着明显的个体差异,必须根据儿童的身心特点安排不同的训练内容,采取不同的训练方法和手段,家长要与专业康复人员加强沟通,共同制定适合智力残疾儿童个性发展的最佳方案。 (五)融合的原则 强调在为智力残疾儿童提供个别化的、专门的康复服务的同时,也要为他们提供一个融合的环境,使他们能够尽早适应正常的社会生活环境,为将来融入社会打下基础。 (六)小步子、多重复的原则

智力残疾儿童的康复训练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只有坚持循序渐进、重复练习、综合训练的原则,才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七)发挥潜能的原则 要注意发现智力残疾儿通身上潜在的能力,充分利用他们的潜能加强训练,帮助他们扬长补短。 二、智力残疾儿童康复训练的一般流程 康复训练应遵循以下流程进行:确定康复训练对象->进行初次评估->制订训练计划->实施康复训练->进行效果评估与总结。 三、智力障碍儿童康复训练的主要内容 康复训练的主要内容包括运动能力、感知能力、认知能力、言语交往能力、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等。 四、智力残疾儿童康复训练的常用方法 智力残疾儿童康复训练方法要因人而异,重要的是及时给予强化和适当提示,使孩子建立信心。 (一)智力残疾儿童运动能力训练 智力残疾儿童的运动发展比正常儿童迟缓,平衡能力、协调能力都相对差些,因此就要对他们进行科学、系统的运动康复训练,最大程度地改善其运动能力,为其智力发展和适应能力的提高打下基础。主要内容包括翻身、坐、爬、站、步行、上下台阶、跑、伸手取物、捏取、拧盏、系扣子、穿珠子、折纸等。 1.翻身 包括由仰卧位翻到侧卧位、由侧卧位翻到俯卧位、由俯卧位翻到仰卧位三个目标。训练器具是垫子、训练床。具体方法如下: (1)孩子取仰卧位,训练者在其左(右)侧,用一只手经孩子的腿下穿过两腿之间,手掌搭在孩子的左(右)腿膝关节上部,用另一只手托在肩关节下面,两手同时用力,使孩子翻过身去从侧卧位到俯卧位;再用相同的方法使其到仰卧位。 (2)训练者在孩子头部的前方,两手掌放在其两颊,使孩子的头从仰卧向侧方轻轻转动(根据具体情况做),随着头

肢体残疾儿童康复训练方案word版本

肢体残疾儿童康复训 练方案

肢体残疾儿童康复训练方 案运动 石岗小学 -----丁太平 1、头部控制 抬头和头部控制能力是正常儿童发育过程中最需要掌握的技能之一,如果患儿不会抬头和控制头部,便很难学会其他活动。 (1)卧位时的训练仰卧位时,克通过使用色彩且能发出声音的玩具吸引患儿抬头。如果患儿不能抬头,则可按(图8b0的方式让患儿俯卧,按从颈至腰骶部的方向用手指用力的按压脊柱两侧的背部肌肉,帮助他抬头。如果患儿是应背部肌肉力量较差而不能抬头,可在其前胸垫上厚毛巾或毯子来帮助他抬头,或将其面对面抱在胸前,与其谈话或做游戏。在这一体位下,患儿抬头所需的力量要小的多。仰卧位时,双手抓住患儿的双侧上臂,轻轻地将其拉起来,直至其

头稍后仰,再将其放下,如此多次反复,注意如果在拉起的过程中,患儿的头完全后仰或是双下肢出现僵硬的伸直时,则应停止这种训练活动。 (2)坐位时的训练当患儿在被拉起时不能控制头部的情况下,可将其坐于大人腿上,轻轻地使其稍后仰,并鼓励患儿保持抬头的姿势,随着其头部控制能力的增强,后仰的幅度可增大并可使其左右倾斜的练习或做一些游戏。

2、翻身活动训练 这是在患儿获得较好的头部控制后,应立即开始的训练活动。首先,让患儿俯卧使用拨浪鼓或能发出声响的玩具,在其面前吸引他的注意力。慢慢将玩具移至侧方,鼓励患儿侧向伸手拿玩具,此时,再慢慢将玩具高度太高,吸引患儿转身至侧卧甚至仰卧。如果患儿翻不过来,则可通过以手抬患儿的腿来帮助他。同样,也要做从仰卧位翻身至侧卧位的练习,可用玩具达到这一点。 3、坐位平衡训练 如果患儿在坐位时不能保持平衡。首先可训练他的上肢保护性反应能力。方法是:让患儿仰卧在圆桶状物体或球上,缓慢的侧向滚动圆桶,鼓励患儿伸手保护自己,也可让患儿仰卧于训练者的腿上,做此练习。当患儿获得了较好的保护性反应能力后,可让其坐起,双手在髋以上扶着患儿,使之想两侧和前后摇晃,训练他的平衡能力。此外,还应训练患儿在坐位时伸手拿物体等和抗外力干扰平衡的能力。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