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二章 以教为主教学系统设计

第二章 以教为主教学系统设计

第二章 以教为主教学系统设计
第二章 以教为主教学系统设计

第二章以教为主教学系统设计(上)

【本章内容要点】

以教为主的教学系统设计,也称传统教学系统设计,主要基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或认知学习理论,设计的焦点在“教学”上,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循序渐进、按部就班、精细严谨地应用系统方法对教学进行设计。在教学系统设计领域,应用系统方法对教学进行设计的模式林林总总,让人目不暇接。综合目前国内外有关文献上介绍的各类以教为主的教学系统设计模式的基本组成应如图 2.1所示。由图可见,该模式包含学习者分析、学习需要分析、教学目标的分析与确立、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织、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的选择和运用及教学设计成果评价等诸多因素。尽管以教为主的教学系统设计思想和模式经常受到批评,但是,在我国以教为主的教学系统还大量存在,大班级授课、教师讲学生听还是目前的主要教学形式,而且我国的教学系统设计人员(主要是教师)比较熟悉以教为主的教学系统设计理论和方法,并能在教学实践中较熟练地运用,这就对以教为主的教学系统设计提出很强的客观需求;此外,以教为主的教学系统设计理论和方法经过几十年众多专家的深入研究发展,已形成一套比较完整、严密的理论体系而且可操作性强。因此,本章及下一章将主要依据图2.1所示的模式,对以教为主的教学系统设计的基本要素的主要内容及相关方法进行介绍。

图2.1 以教为主的教学系统设计模式

【本章内容结构】

第一节学习者分析

教学系统设计的目的是为了有效促进学习者的学习,而学习者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学习者具有的认知的、情感的、社会的等特征都将对学习的信息加工过程产生影响。因此教学系统设计是否与学习者的特点相匹配,是决定教学系统设计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进行学习者分析,目的是为了了解学生的学习准备和学习风格,以便为后继的教学系统设计步骤提供依据。虽然教学设计者不可能对学习者的每个心理因素、生理因素、社会经济因素等都进行分析,但是必须了解那些对教学设计其重要作用的心理因素。

一、认知发展特征分析

认知发展是指主体获得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随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的过程和现象。围绕认知发展,讨论得最多的问题就是发展的机制和阶段性问题。在儿童的认知发展研究方面,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在国际上国内享有广泛的影响。此外,现代认知心理学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研究对我国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皮亚杰经过多年的观察研究,发现自出生到青少年的成长期间,个体的认知发展在连续中呈现出阶段型的特征。为此他将儿童认知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由于后三个阶段与学校教育关系较密切,所以,在此主要介绍后三个阶段的主要内容。

1.前运算阶段(preoperational stage)(2-7岁)

这一阶段正值入学之前与入学之初,在教育上特别重要。因而对这一时期儿童认知发展所从事饿研究最多。所谓“前运算”是指儿童遇到问题时会运用思维,但思维方式常常是不合逻辑的。其思维主要有以下特征:

(1)知觉的集中倾向性(perceptual centration):指前运算思维期的儿童在面对问题情境时,只凭知觉所及,集中注意于事物的单一维度或层面,忽视事物的其他维度和层面,缺乏守恒。所谓守恒是指物体某方面特征(如重量或体积)的变化,将不因其另一方面特征(如形状)的改变而改变。

(2)不可逆性(irreversibility):不可逆性与可逆性时相对的两个概念。可逆性是指考虑问题时可以从正面去想,也可以从反面去想;可以从原因去看结果,也可以从结果去分析原因。因此,不可逆性即指儿童无法改变思维的方向,使之回到起点。

(3)自我中心主义(egocentrism):皮亚杰用“自我中心主义”一词表达前运算阶段儿童的思维特征,其含义并不带有“自私"的意思。只是用以说明这一阶段的儿童在面对问题情境时,只会从自己的观点着眼,不会考虑别人的不同看法。换句话说,前运算阶段的儿童只能主观看世界,不能客观地予以分析。

在语言方面,这个阶段的儿童已经掌握了口头语言,头脑中有了事物的表象,而且能用词代表头脑中的表象。他们能进行初级的抽象,能理解和使用从具体经验中学得的概念及其间的关系。

2.具体运算阶段(concrete operational stage)(7-11岁)

这一阶段的儿童思维已经具有了明显的符号性合逻辑性,如儿童已能进行如下简单的逻辑推演:如果A>B,B>C,则A>C,基本克服了思维中的自我中心性。但这个阶段的儿童的思维活动,在很大程度上仍局限于具体的事物以及过去的经验,缺乏抽象性。儿童进入具体运算阶段以后所获得的最大是收获是具有了心理操作能力。儿童可以用这种心理操作能力去认识、表征和反映内、外部世界,使其认知活动更具深刻性、灵活性和广泛性,如儿童能在心理自如地转换物体的空间排列方式;能找到物体间的某种一一对应的关系。处于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已能解决许多问题,但其思维的抽象程度还很低,在面对某些数学问题、物理问题以及社会问题时,仍显得无能为力。

3.形式运算阶段(formal operational stage)(11岁以上)

这一阶段的儿童或青少年已完全具备进行以下思维的能力:假设-演绎思维,即不仅在逻辑上考虑现实的情境,而且根据可能的情境进行思维;抽象思维,即能运用符号进行思维;系统思维,即在解决问题时,能够在心理上控制若干变量,同时还能考虑到其他几个变量。在此阶段,认知趋于成熟的儿童逐渐摆脱了具体实际的支持,能够理解并使用相互关联的抽象概念。

皮亚杰认为在这一阶段的青少年其思维的抽象性获得了很大的提高。他们可以在头脑中设想出许多诸如社会存在、公正、真理及道德等抽象的社会问题。

除了将儿童的认知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外,皮亚杰认为认知发展的阶段性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儿童的认知具有不同的质的特点;二是各阶段之间并非跳跃性的改变,而是连续中呈现出阶段性的特征:三是在同一发展阶段内,各种认知能力的发展水平是平衡的,即在不同的方面,儿童所表现出的能力是和谐的、水平相当的;四是阶段间的顺序不能改变的,任何个体都将按照固定的次序经历相同的发展阶段。

(二)现代认知心理学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

现代认知心理学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探讨主要集中在个体的认知结构、认

知发展机制、认知发展阶段以及认知发展的条件等几个方面。代表人物有斯腾伯格(sternberg)、凯斯(case)、希格勒(sieglar)等。

1.关于认知结构的观点

现代认知心理学家斯腾伯格等认为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不是由于认知结构本身的变化所导致的,而是通过原有认知结构之功能的不断激活、工作有效性的不断提高及其结构间各元素相互作用的熟练程度的提高而逐渐实现的。认知结构有三种成分组成:元成分、操作成分和知识获得成分,其中元成分的作用是制定计划,选择策略及监控具体的过程;操作成分的作用是执行具体的加工过程,包括编码、联系和反应;知识获得成分的作用是选取问题情景中有关的信息,忽略无关信息,并将新信息与记忆库存储的知识相联系,包括信息的获得、提取及转换三种途径。认知结构的三种成分相互依存、相互联系,推动认知水平的不断提高。

2.关于认知发展机制的观点

现代认知心理学对个体认知发展机制的分析更多的是集中在微观的层面上,并不主张用一种统一的变化机制解释儿童的认知发展。其中认知心理学家凯斯提出的与儿童认知加工有效性相关的变化机制较有影响和代表性。

凯斯将个体的心理区域分成存储空间和操作空间。存储空间是指用以存储信息的空间范围及所存储的信息容量;操作空间是指在进行具体的认知操作时所需要的空间范围及所投入的心理能量,两者相加则构成整个的心理加工空间。凯斯认为随着个体存储空间的逐渐增大及操作空间的逐渐缩小,操作空间的心理能量向存储空间的不断转换,儿童的认知结构会越来越稳固,认知策略会越来越丰富,相应的认知能量也因此而获得了发展。

3.关于认知发展的阶段

现代认知心理学虽然也承认个体认知发展具有阶段性,但大多数心理学家更强调个体认知发展的不平衡性。他们认为儿童对不同信息的加工组织和解释是依据不同的原则进行的,其水平是受每个儿童加工、表征信息的方式与一次所能加工的信息数量以及原有知识结构状况影响的;同一个体在不同领域的认知表现也具有很大的差异性,表现为个体认知的非协调性发展,如某些儿童虽然能很好完成守恒性任务,但却不能顺利完成简单的记忆任务。由此,现代认知心理学家认为用水平或者步骤来描述儿童认知发展的渐进性似乎比用阶段描述更为合适。4。关于个体认知发展的条件

现代认知心理学更强调教育和训练在儿童认知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并认为教育和训练的具体功效主要体现在对儿童元认知能量的促进作用上。他们将教育训练对儿童认知发展的影响做了如下的表述:教育、训练(包括成熟的作用)--元认知的发展--具体认知能力的提高。

70年代中期以来,现代认知心理学家们开展了大量的关于儿童元认知三种成分: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元认知监控的特征及其培养的研究,发展年幼儿童在元认知的三个成分上都明显不如年长儿童,并发现这是导致年幼儿童不能很好地完成认知任务的重要原因。现代认知心理学家们对儿童元认知的第三个成分——元认知监控的研究最多。元认知监控是指个体在认知活动中主动地产生策略、选择策略、自我控制及调节的过程。有关研究发现年幼儿童有时并不缺少完成某项认知任务的基本能力要素,所缺少的是将这些能力要素协调起来,组成策略并从中获益的能力。元认知能力的获得不单是由于个体的成熟,个体缺乏基本训练,即使到成人阶段,在这方面也不一定能达到理想的水平。

二、学习者的起点水平分析

任何一个学习者都是把他原来所学的知识、技能、态度带入新的学习过程中的,因此教学系统设计者必须了解学习者原来具有的知识、技能、态度,我们称之为起点水平或起点能力。

评定学习者在新的教学开始之前的起点水平,其目的有两个:明确学习者对于面临的学习是否有必备的行为能力,应该提供给学习者哪些“补救”活动,我们称之为“预备能力分析”;了解学习者对所要学习的东西已经知道了多少,我们称之为:“目标能力的分析”。

1.预备能力分析

在传统课堂教学中,对预备能力的预估通常需要编制一套预测题。教学系统设计者可以根据经验先在学习内容分析图上设定一个教学起点,将该起点以下的知识技能作为预备能力,并以此为依据边下预测题,如图2.2所示。如果将进位加法和三个数的连加作为教学起点,那么教学起点线以下的内容就可作为编写预测试题的依据。通过测验可以发现:对特定课题内容,哪些方面学习者已经准备就绪,哪些方面学习者需要补习。

2。目标技能的分析

对目标技能的预测有助于我们在确定教学内容方面做到详略得当。当然,假如教师知道学习内容对学习者是完全陌生的,这类预测就失去意义。教学系统设计强调教学效果的评价以预先确定的目标为依据。在学习结束时,以以原定学习目标为基础编写测试题目,来检查学习者达到目标的程度,这样,学习目标与测试题之间就存在一种内在的联系。据此,有学者提出,可以直接使用期终考试题在学程开始之前对整个学程的教学目标所要求的能力一并进行预测,从理论上说,同样的考试题如分别用于预测和后测,前后两次成绩的差距即反映了教学效果。也有人建议,对目标能力的预测可以从期终考试题库中选择和组合一部分试题,对学习者进行预测。

3.学习态度分析

对教学设计者来说,学习者对待所学内容的态度对教学的效果也会产生重要

影响。判断学习者态度最常用的方法是态度量表。此外,观察、会谈等评价技术也可用与态度分析。下面给出的是一份了解中学生对化学学科态度问卷的部分题例,通过学生对问卷的回答,可以从中了解到学习者对化学学科学习的态度。(1)对于成为一名化学家,我觉得:

1.毫无兴趣2尚无兴趣3感兴趣4非常感兴趣

(2)在校外,我使用化学的情况是:

1.从不想用

2.很少用3有时使用4.经常使用

(3)在校外娱乐、阅读、消遣或观看电视时,我使用化学的情况是:

1.从未有过

2.很少会用3有时使用4.经常使用

在实际的教学系统设计工作中,对于学习者起点水平分析的上述三个方面(预备技能分析、目标技能分析、对待所学内容态度的分析)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的。

三、确定学习者的认知结构变量

(一)认知结构的含义

按照奥苏贝尔的定义,认知结构是指个体的观念的全部内容和组织,或者就教材而言,指个体关于特殊知识领域的观念的内容和组织。所谓“个体的观念的全部内容和组织”就是指学习者在长期的认识与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在其大脑内逐渐形成并按一定组织结构存储的全部知识与经验系统;所谓“个体关于特殊知识领域的观念的内容和组织”则是指学习者大脑中按照一定组织结构存储的、关于某个特点学科领域的知识与经验。原有的认知结构是影响新的有意义学习与保持的关键因素,即有意义学习的发生与习得意义的保持皆取决于认知结构的状况,随学习者的认知结构而变化。

(二)三个主要的认知结构变量

经过长期的实验研究和理论探索,奥苏贝尔发现在认知结构中有三方面的特性对于有意义学习的发生与保持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和最为直接的影响。由于这三方面的特性并不是恒定不变的常量,而是因人而异的变量,所以奥苏贝尔就把学习者认知结构饿这三方面特性称之为三个认知结构变量。

第一个认知结构变量是指认知结构的“可利用性”-----即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中是否存在可用来对新观念(即新概念、新命题、新知识)其固定、吸收作用的观念,这个起固定、吸收作用的原有观念必须在包容范围、概括性和抽象性等方面符合认知同化理论的要求。

第二个认知结构变量是指认知结构的“可分辨性”---即这个起固定、吸收作用的原有观念与当前所学新观念之间的异同点是否清晰可辨。新旧观念之间的区别愈清楚,愈有利于有意义学习的发生与保持。第三个认知结构变量是指认知结构的“稳固性”-----即这个起固定、吸收作用的原有观念是否稳定、牢固。原有观念愈稳固,也愈有利于有意义学习的发生与保持。

所谓确定学习者的认知结构变量。就是要确定学习者认知结构的上述三方面的特性,而首先要确定的就是学习者的认知结构是否具有“可利用性”。

对于当前所学的新概念、新命题、新知识(新观念)来说,有可能起固定、吸收作用的原有观念与新观念之间通常有以下三种关系。

1.类属关系

类属关系也称上下位关系,是指当前所学内容(新观念)类属于学习者认知

结构中某个包容性更广、抽象概括程度更高的原有观念,即原有观念处于上位,新概念处于下位。这是新概念与原有观念之间最常见的一种关系。

处于下位的新观念(类属观念)又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派生类属”,即新学习内容只是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中包容性更广的命题的一个例证,或是能由原有命题直接派生出来。例如,若儿童已经知道“猫会逮老鼠”这一命题,那么,“邻居的小花猫逮了一只大老鼠”这一命题就可类属原有命题。在掌握汉字的“间架结构”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左右结构字”、“上下结构字”或“包围结构字”也有这种类属关系。显然,具有这种类属关系的新命题是比较容易学习的,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学习者原有命题只需稍作修改或扩展就能产生新命题的意义。具有“派生类属”的上下位关系可用图2.3表示。

在派生类属中,新概念a5与上位观念A相联系,而且表示A的另一个例证或A的补充。在此种关系中观念A的基本属性不改变。

另一种下位关系的形式是“相关类属”。当新概念是对原有概念的一种扩充、修饰或限定时。就构成相关类属。例如,若学习者有“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则我们可以通过“菱形是四条边一样长的平行四边形”这一命题来界定菱形。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对原有概念“平行四边形”予以适当限定(四边等长),就得出菱形这一新概念。具有“相关类属”的上下位关系可用图2.4表示。

在相关类属中,新概念a4与原有观念A相联系,而且是A的一种扩充、修饰或限定。在此种关系中,原有观念A的基本属性将随和相关类属关系而改变。2,总括关系

总括关系是指当前所学的内容(新观念)具有较广泛的包容性与概括性,因而能把一系列原有观念总括于其中(也就是使一系列的原有观念类属其下)。在此情况下,新观念处于上位,而原有观念则处于下位。例如,当学习者学习了“萝卜”、菠菜、扁豆“------等下位概念后,再来学习”蔬菜“这一上位概念时就属于这种情况。识字教学中独体字、合体字与汉字结构的关系,物理学中动能、势能与机械能的关系也是如此。”总括关系“可用图2.5表示。

在总括关系中,原有观念a1,a2和a3被认为是新观念A的具体例证,并且与A形成联系。

2.并列组合关系

并列组合关系是指当前所学的内容(新观念)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的原有观念既不存在类属关系,也不存在总括关系,但却具有某种共同或相关属性的情况。在已有“回声“概念的基础上学习”雷达“原理,就是利用并列组合关系的一个例子,因为在这种场合,无线电波的反射既不类属与声波的反射,也不能总括声波的发射。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中,有许多新概念的学习都要应用到和原有概念的并列组合关系。例如”质量与能量“、”功与能“、”遗传与变异“、”需求与价格”“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等等。虽然在这类新旧概念之间不存在上述类属关系和总括关系(由以上分析可知,通过上述两种关系可以很容易地直接建立起当前所学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知识之间的非任意的实质性联系,而建立这种联系是实现有意义学习的关键所在),但是通过仔细分析可以发现,他们之间仍然具有某种或某些相关的甚至共同的属性,正式通过这类或共同的属性才使新旧知识之间仍然能够建立起某种非任意的实质性联系,从而达到有意义而非机械的学习。

要确定认知结构是否具有“可利用性“(即确定第一个认知结构变量),就是要确定在当前所学的新概念、命题或知识之间是否存在上述三种关系中的某一种关系,如能找到类属或总括关系这是最理想的,因为在这两种情况下,如上所述,可以直接建立起新旧知识之间的非任意的实质性联系,学习者所需要进行的认知加工比较简单,因而可以较轻松地完成学习任务。如果找不到类属或总括这两种关系,那就只能去寻找新旧知识之间的并列组合关系。这就要求在新旧知识(或新旧概念、命题)之间做比较深入分析对比,以便从中找出某种或某些相关的甚至是共同的属性(例如,在上述关于”回声“与”雷达“的关系中,”回声是学习者认知结构中通过日常生活经验建立起来的原有概念,而“雷达”则是当前要学习的新概念、新知识。通过分析对比不难发现,

拨的反射与接收“就是本例中原有概念与新概念的共同属性)。

第一个认知结构变量(可利用性)被确定以后。接着要确定第二个认知结构变量,即要分析学习者认知结构中起固定、吸收作用的原有概念与当前所学新概念之间的“可分辨性“。这一步工作实际上可以和前一步工作(确定第一个认知结构变量的工作)几乎同步完成,这是因为:如果可利用的原有概念与当前所学的新概念之间是属于第一种关系(即类属关系),那么,由于类属关系就是上下位关系---------原有概念为上位,新概念为下位,

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无需我们做进一步的分析就已经泾渭分明,清晰可见了;如果可利用的原有概念与当前所学新概念之间是属于第二中关系(即总括关系)。那么,由于总括关系实际上是“下上位关系”----原有概念为下位,新概念为上位,所以这两者之间的区别实际上和第一种关系中一样,无需进一步分析即已清晰可辨;如果可利用的原有概念与当前所学新概念之间是属于第三中关系(即并列组合关系),这时新旧概念之间的区别就不像在第一、二种关系中那样能直接观察出来,而是要求对新旧概念做比较深入的分析对比,在努力寻找它们共同(或相关)属性的同时,也要注意发现它们彼此之间相区别的属性。仍以上述“回声“与”雷达“的关系为例,在找出“波的反射与接收”是二者共同属性的同时,还应注意到前者是属于“声波”的发射与接收,而后者则属于“无线电波”的反射与接收,如能注意到这点(两种不同性质的波动),则新旧概念显然是清晰可辨的。

可见,即使是在第三中关系的情况下,“可利用性”和“可分辨性”的确定也几乎是在同一过程中完成的。

在第一、第二两个认知结构变量均已确定以后,接着就要确定第三个认知结构变量,即要分析学习者认知结构中起同化、吸收作用的原有观念的“稳固性”,一般来说,若能找到和新观念具有类属关系或总括关系的原有观念,那么,这种原有观念通常对于绝大多数的学习者都是比较稳定而牢固的;假如原有概念与新概念之间是并列组合关系,则这种原有观念的稳固性将随不同的学习内容而有较大的差异。这里又分三种不同的情况:

如果原有观念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则这种“原有观念”是比较稳固的。例如通过以“回声”作为原有概念去固定、吸收“雷达”这个新概念就属于这种情况。

如果原有观念和已学过的某种知识相关,而且该知识的习得意义又能较好地保持,那么这种原有观念也是比较稳固的,并且对新知识的学习能起有效的促进作用。例如物理学中,在掌握“功”的概念的基础上去学习“能”的概念,会容易得多。

如果原有观念和已学过的某种知识相关,但对该知识的习得意义不能有效保持,那么这种原有观念将是不稳固的,因而将对新知识的学习不会有什么帮助。例如学习者若对“功”未能先建立正确的概念,则在学习“能”的概念时会感到困难。

对于第三个认知结构变量进行分析的意义在于,明确地区分关于认知结构稳固性的上述各种不同的情况,如果分析结果属于前面几种情况,这就表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的原有观念是比较稳固的,可以放心地加以利用;如果分析结果属于最后一种情况,则应在教学过程中设法采取补救措施——努力使当前教学中将要加以利用的原有观念变得稳定、牢固,以免它对新的有意义学习的发生及保持产生不利的影响。

四、学习者学习风格的分析

在各种学习情境中,每一个学习者都是带着自己的特点进入学习的。而学习者之间存在着生理和心理上个体差异,不同学习者获取信息的速度不同,对刺激的感知及反应也不同。因此,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个别化教学,必须了解学习者的学习风格,并在此基础上为每一个学习者提供适合其特点的学习计划、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和网上丰富的教学资源,是个别化教学成为可能。

(一)学习风格的含义及其构成要素

由于学习风格的研究历史不长,至今尚未公认的定义,有人将学习风格定义为:“学习者感知不同刺激、并对不同刺激做出反应这两个方面产生影响的所有心理特征。”还有人认为:“学习风格是学习者持续一贯的带有个性特征的学习方式,是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的综合。这里学习策略指学习方法,而学习倾向指的是学习者的学习情绪、态度、动机、坚持以及对学习环境、学习内容等方面的偏爱。有些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会随学习任务、学习环境的不同而变化,而有些则表现出一贯性,成为一种相对稳定的个性特征。那些持续稳定的表现出来的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就构成了学习者所具有的学习风格”。前一定义对学习风格的界定过于笼统、模糊,相对而言,在目前没有其他更合适的定义的情况下,我们认为后一种定义更为恰当。

目前关于学习风格的研究比较多,大多数重于认知的研究,也有从情景的、综合的维度对学习风格进行研究。下面就其中比较有影响的分类研究做一些介绍。

(二)学习风格的认知因素的研究

1.关于认知方式的场依存性和场独立性研究

场依存性和场独立性这两个概念来源于威特金(H.A。Witkin)对知觉的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威特金为了研究飞行员怎样利用来自身体内部的线索和见到的外部仪表的线索调整身体的位置,专门设计了一种可以摇摆的座舱,舱内置一座椅。当座舱倾斜时,被试可调整座椅,使身体保持垂直。研究发现,有些被试主要利用来自仪表的视觉线索,不能使自己的身体恢复垂直有些人则主要利用来自身体内部的线索,尽管座舱倾斜,仍能使身体保持垂直。威特金将前一种人的知觉方式成为场依存性方式,后一种称为独立性方式。后来的研究发现场依存性和场独立性是两种普遍存在的认知方式。场依存性的学习者在认知活动中,不那么主动地对外来信息进行加工,倾向与以外在参照作为信息加工依据,通常很难从包含刺激的背景中将刺激分辨出来,所以他们的知觉很容易受错综复杂的背景的影响。例如:如果在他们熟知图形的背景上添加一些纵横交错的线条,他们则可能感到难以认出这个原来熟悉的图形他们在收到批评时,学习效果会显著下降;这种学习者喜欢有人际交流的集体学习环境,对社会学科材料的学习与记忆效果较好;较依赖于学习材料的预先组织,需要明确的指导和讲授,喜欢结构严密的教学。场独立性的学习者在认知活动中倾向于更多利用内在参照作为信息加工的依据,通常总是把要加工的刺激同背景区分开来;他们的知觉比较稳定,不易随背景的变化而改变;他们比较自主,当情境需要或需要来自内部时,能对所提供的信息进行改组;这种学习者善于学习理工学科内容,往往能明确提出自己的学习目标,能较深入地进行分析,愿意个人独立钻研,对所提供的学习材料能重先组织,较适应结构松散的教学方法。

2.格雷戈克的学习风格分类

格雷戈克(Cregorc)将学习者的学习风格分为具体--------序列、具体-------随机、抽象---------序列和抽象---------随机四种类型。具体------序列型风格的学习者喜欢通过直接的动手经验学习,希望教学组织得井然有序;采用学习手册、程序教学、演示和有指导的实验练习,对他们的学习效果最佳。具体-------随机型风格的学习者能通过试误法,从探索经验中迅速得出结论;他们喜欢教学游戏、模拟,愿意独立承担设计项目。抽

象-----序列型风格的学习者善于理解以逻辑序列呈示的词语或符号信息;他们喜欢通过阅读和听课的方式进行学习。抽象------随机型风格的学习者特别善于从演讲中抓住要点,理解意思,并能对演讲者的声调和演说风格做出反应;对这类学习者来说,参加小组讨论、听穿插问题的讲授或是看电影和电视,可以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3.沉思型与冲动型

沉思与冲动的认知方式反映了个体信息加工、形成假设和解决问题过程的速度和准确性。沉思型学习者碰到问题时倾向于深思熟虑,用充足的时间考虑、审视问题、权衡各种问题解决的方法,然后从中选择一个满足多样条件的最佳方案,因而错误较少。而冲动型学习者倾向于很快的检验假设,根据问题的部分信息或尚未对问题做透彻的分析就仓促做出决定,反应速度较快,但容易发生错误。研究发现沉思型学习者与冲动型学习者相比,表现出具有更成熟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更多的提出不同假设。而且沉思型学习者能够较好的约束自己的动作行为,忍受延迟性满足,比起冲动型学习者,更能抗拒诱惑。此外,沉思型与冲动型学习者的差别还在于:沉思型学习者往往更易自发地或在外界要求下对自己的解答做出解释,而冲动型学习者则很难做到,即使在外界要求下必须做出解释时,他们的回答也往往是不周全,不合逻辑的

(三)学习风格的情感因素的研究

1.内控与外控

近年来对控制点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所谓控制点是指人们对影响自己生活与命运的因素的看法。一般分为内部控制与外部控制。具有内部控制特征的人相信自己所从事的活动及其结果具有的内部因素决定的,自己的能力和所作的努力能控制事态的发展。具有外部控制特征的人认为自己受命运、运气、机遇和他人的控制,是这些外部的且难以预料的因素决主宰着自己的行为结果。一般说来,内部控制者具有较高的成就动机,外部控制者的成就动机相对较低。由于内部控制者把学业上的成功归因为自身的能力和勤奋,因此,成功将会给他们带来更多的鼓励,并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学习信心,而失败则是需要付出更大努力的标志;他们对待困难的学习任务的态度是积极的,常选择适合自己能力的、适度的学习任务。相反,外部控制者把学习成败归因于外因,缺乏自信,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无能为力的态度;学习上的成功或是采用鼓励等强化方式并不能增加他们的努力;他们不能适时改变自己的行为以选择合适的学习任务。

学习者持有不同的控制点主要是通过影响学习者的成就动机、学习者投入任务的精力、。学习者对待任务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学习者对奖励的敏感性及惩罚或分数对他们的意义、学习者的责任心和对待教师的态度等一系列变量,从而影响学习者的学习。

2.正常焦虑与过敏性焦虑

所谓焦虑是指个体对某种预期会对他的自尊心或自身利益构成潜在威胁的情境所产生的担忧反应倾向。按焦虑的性质,可分为正常焦虑与过敏性焦虑。正常焦虑是客观情境对个体自尊心可能构成威胁而引起的焦虑。如学习者面临重要考试而又把握不大时产生的考试焦虑。需要指出的是正常焦虑并不是指适当水平的焦虑,它同样可能出现过高或低的不同水平,这取决于自尊心受到威胁的程度。过敏性焦虑不是因客观情境对个体自尊心构成威胁而引起

的,而是由遭到严重伤害的自尊心本身引起的。自尊心受伤害程度越高,过敏性焦虑水平就越高。对于某些儿童或学生,由于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没有得到外界——主要是父母的内在认可和评价,从而导致缺乏内在的自尊心和价值感,当他们遭受失败和挫折时,就极易引发神经过敏性焦虑。

焦虑水平的高低与学习的关系非常复杂。一般认为过高或过低的焦虑对学习均不利。此外,就学习情境压力与焦虑的关系来看,一般是低焦虑者在高压力的学习情境下学习效果较好,而高焦虑者则适合压力低的学习情境。

(四)学习风格的综合研究

1.克内克的研究

美国教学技术专家克内克(F.G.Knirk)等人于1986年提出的有关学习风格的内容及其分类框架比较简明,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克内克等人指出,为了向学习者提供适合其特点的个性化教学,最好能掌握下列有关学习者的情况:(1)信息加工的风格。信息加工的风格包括下面的类型:1用归纳法呈示教学内容时,学习效果最佳;2喜欢高冗余度3.喜欢在训练材料有大量正

面强化手段4喜欢使用训练材料主动学习5喜欢通过触觉和“动手”活

动进行学习6喜欢自定学习步调等。

(2)感知或接受刺激所用的感官。在这方面,不同学习者也有不同的风格:1通过动态视觉刺激(如电视、电影)学习效果最佳2.喜欢通过听觉刺

激(如听讲、录音)学习3.喜欢通过印刷材料学习4喜欢多种刺激啊同

时作用的学习等。

(3)感情的需求。1.需要经常受到鼓励和安慰2.能自动激发动机3能坚持不懈4具有负责精神

(4)社会性的需求。1喜欢与同龄学生一起学习2需要得到同龄同学经常性的赞许3.喜欢向同龄同学学习

(5)环境和情绪的需求。1喜欢安静2.希望有背景声或音乐3喜欢弱光和低发差4喜欢一定的室温5喜欢学习时吃零食6喜欢四处走动7喜欢视觉

上的隔离状态(如在语言实验室座位中学习)8喜欢在白天或晚上的某

一特定时间学习9喜欢某类座椅等。

2劳特斯的学习风格分类

劳特斯(Lotas)将学习者学习风格划分为情感Ⅰ、情感Ⅱ、认知Ⅰ、认知Ⅱ等四种类型。所谓情感Ⅰ是指学习者喜好在群体中学习,对他人非常敏感,根据他人的情感进行决策。而属于情感Ⅱ的学习者则关心生活的意义和目的,他们根据道德和美学进行决策。所谓认知Ⅰ是指学习者喜好关心生活的实践方面,并根据精确的信息进行决策。而属于认知Ⅱ的学习者则喜欢用事实建构和理解理论。

需要说明的是:学习风格本身没有好坏之分,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学习风格,他就像一个签名那样有个性。不同的群体-——不论是以文化、学历还是性别来划分,都包含了学习风格的所有种类。在每一个文化、社会经济阶层或者班级内部都存在着不同的学习风格。对于教学设计者而言,了解学习风格的主要目的在于找出不同的学习风格。与教学内容的组织、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学媒体的选择之间的关系,以便为学习者提供适合其学习风格特点的教学。

五、学习动机的分析

学习动机虽然不像认知结构、认知发展特征等因素那样对学习者的认知过程产生直接的影响,但也是学习者特征中影响学习的一个重要的内部因素。

(一)学习动机对学习与保持的影响

学习动机主要指学习者学习活动的推动力。又称学习动力。它对学习者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活动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它决定个体活动的自觉性。积极性、倾向性和选择性。学习动机和人类学习之间的关系是相符相成的,并非单向的。动机能推动学习,而学习反过来又可以增强学习的动机。因此,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认为当学习者尚未表现出对学习的兴趣或动机不强,教师没有必要推迟学习活动。对于那些尚无学习动机的学习者来说,最好的办法是通过有效的教学,是他们尝到学习的甜头,就有可能产生学习的动机。通过学习的认知方面而不是动机方面,依靠富有成效的教学来增强学习者学习的持续动力。有人认为,某些特定的学习可以在基本上没有动机的情况下发生,但有一点是肯定的,要进行长期的认知学习,较强的学习动机是绝对必要的。因为长期的认知领域的学习需要个体不断地作出积极的努力,把新观念材料组合到自己的已有的观念中去。他要求个体具有集中注意、坚持不懈以及提高对挫折的耐受性这样一些意志与情感方面的品质。我们可以设想,一个毫无知识需求的学习者对长期的有意义学习时不会做出努力的。他们表现出一种不能胜任有意义学习的心向,不能获得各种精确的意义,不能把新的材料同自己已有的观念组合起来,也不能根据自己特有的经验和词汇重新阐述新的命题。此外,他们也不会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去练习和复习。这样,他们所习得的知识就不巩固,也就谈不上为随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学习动机对学习的影响在学习的不同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在学习的最初阶段,动机变量并不直接参与认知的相互作用过程,并不影响学习者的认知结构变量。它对最初学习的影响只产生间接的增强作用与促进作用,主要是通过努力增强注意的持久性以及对学习活动的及时准备来加强和促进在学习期间这种认知的相互作用的过程。

有关研究表明:动机的增强对保持过程本身不起直接促进作用,但通过影响可利用性的阈限,即从认知结构中提取获得的意义的可能性之大小,对保持产生间接作用。学习动机过高或过低都会对回忆或再认造成困难或阻抑,这是因为学习动机过高时,常常会伴随有过分紧张、焦虑的情绪,而学习动机过低时,又会伴随有注意力不集中、精神涣散、不想做出努力等精神状态。实际上原先获得的意义没有在保持强度方面发生变化,回忆或再认知的困难或阻抑是因为可利用性阈限提高了,致使有效提取的可能性相应降低。

(二)几种主要的学习动机

奥苏贝尔认为学习者所有的指向学业的行为或者说成就动机都可以从三个方面的内驱力加以解释,它们是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这三种成分在个体身上的比重会有改变。

1.认知内驱力

认知内驱力是一种要求了解和理解的需要,要求掌握知识的需要以及系统地阐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需要。这种内驱力,一般说来多半是从好奇的倾向,如:探究、操作、领会以及探索环境等有关的心理倾向中派生出来的。但个体的这些好奇倾向或心理素质,最初只是潜在的而非真实的动机,还没有特定的内容和方向。它要通过个体在实践中不断取得成功,才能真正表现出来,才能具有特定的方向。因此,学习者对于某学科的认知内驱力或兴趣,不是天生的,主要是获得的,也有赖于特定的学习经验。在各类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习者能够不断地获得成功的学习经验;而成功的学习经验又会使他们期望在随后的学

习中获得进一步的满足。

在有意义的学习中,认知内驱力可能是一种最重要和最稳定的动机。这种动机指向学习任务本身(为了获取知识),满足这种动机的奖励(知识的实际获得)是由于学习本身提供的,因而也被称为内部动机。目前,人们越来越重视内部动机,即对知识的“了解和理解”的需要,认为教育的主要职责之一是要让学习者对知识本身感兴趣,而不是让他们为各种外来的奖励所左右。

2.自我提高内驱力

自我提高内驱力是个体因自己的胜任能力或工作能力或工作能力而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这种需要从儿童入学开始,日益显得重要,称为成就动机的主要组成部分。自我提高的内驱力与认知内驱力不一样,它并非直接指向学习任务本身。由于一定的成就总是能够赢得一定的地位,成就的大小决定着他所赢得的地位的高低;同时一定的地位又决定着他所感觉到的自尊心,这种自尊心又是赢得相应地位的直接反映,所以,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把成就看做是赢得地位与自尊心的根源,它显然是一种外部动机。从另一个方面说,失败对自尊是一种威胁,因而也能促使学生在学业上做出长期而艰巨的努力。

自我提高的内驱力虽然是一种外部动机,但它对学习的促进同样非常重要。这是因为一方面很少有人在学习中始终能表现出充分的认知内驱力,另一方面自我提高的抱负,既是取得相应资格与自尊感的先决条件,又是取得相应职业与地位的重要手段。因此,适当地激发学习者自我提高的外部动机也是必要的

3.附属内驱力

附属内驱力是指一个人为了保持长者(如家长、教师等等)的赞许或认可而表现出来的把工作做好的一种感觉。这种需要的产生需具有这样三个条件:第一,学习者与长者在情感上具有依附性,长者是学习者所追随和效法的;第二,学习者从长者方面所博得的赞许或认可中将获得一种派生的地位。所谓派生的地位,不是由他本身的成就水平决定的,而是从他所自居和效仿的某个人或某些人不断给予的赞许或认可中引申出来的;第三,享受到这种派生地位乐趣的人会有意识地使自己的行为符合长者的标准和期望,借以获得并保持长者的赞许,这种赞许往往是一个人的地位更确定、更巩固。

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与附属内驱力三个成分在成就动机中所占的比例通常因年龄、性别、社会地位、种族起源以及人格结构等因素的不同而有变化。其中,附属内驱力在儿童早期最为突出,是成就动机中的主要成分。在此期间,儿童努力学习以求得到好成绩只是为了满足家长的要求,从而得到父母的赞许。到了儿童后期和青少期,附属内驱力不仅在强度方面有所减弱,而且开始从父母转向同年龄的伙伴。

六。、成人学习者特征分析

在高速发展的信息社会,科技和生产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猛发展,知识成几何倍数增长,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清醒地认识到短暂而有限的学校教育无法使人应付变幻莫测的现代与未来社会,因此教育和学习不仅需要扩展到人的一生,而且应该成为个体生命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于是成人教育开始成为我国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了解成人学习者的特征对于有效的促进成人学习者的学习时非常重要的。成人学习者不同于在校学生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目的明确,学习动机强。成人学习者大多是带着职业的实际需要和工作中要解决的问题进入学习的,因此,他们学习的针对性非

常强,要求所学内容与他们的工作实际相关,并且能够学以致用。

(2)注重教学效率。对成人学习者来说,时间是非常宝贵的,因为他们很多人都是在职学习。因此,对他们教学安排应尽可能合理严密,

各课教学都能够如期开始和完成。此外,成人学习者比较尊重知识

渊博且教学效果好的教师,同样,他们也能够很快地判断出一个教

师的教学准备是否充分。

(3)实践经验丰富。成人学习者都是带着个人的生活经验和工作经验进入学习的,这些经验既是成人学习者的学习的基础,也是非常宝贵

的学习资源。在教学设计中,应充分利用成人学习者的学习资源促

进他们的学习。

(4)自律性和独立性强。成人学习者一般都具有较强的学习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所以,当他们在学习中遇到问题时,他们更希望教师能够

对他们的学习给以组织、引导和帮助,而不是以权威或领导的姿态

出现。

(5)参与教学决策。成人学习者常希望与教师共同承担教学责任。他们希望能够和教师一起评估学习的需要和目标,选择教学活动以及决

定如何评价他们的学习。

由于学习者的特点是多方面的,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既不可能,也无必要对学习者的所有特点做面面俱到的分析,这就要求教学设计是最重要的,找出需要分析的特点,在此基础上,能够使用合适的方法分析这些特点加以总结。

第二节学习需要分析

教学系统设计是一个问题解决的过程,只有发现了问题,认清问题的本质才能着手对它进行解决。而对问题的鉴别与分析通常也称学习需要分析。

学习需要分析的目的在于发现教学中存在的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对解决问题的可行性进行分析,确定最终要解决的问题,后续问题解决策略的选择和评价标准的确立将以此为基础进行。

一、学习需要的含义

伯顿(Burton)和梅里尔(M.D.Merrill)在其《需要的评价:目的,需要和优先考虑的需要》的著作中把与教育有关的需要分为六类,它们是:

(1)标准的需要:个体或集体在某方面的现状与既定的标准比较而揭示出的差距。既定的标准包括国家统一的标准测试和各类认可的标准教学大纲等。

(2)感到的需要:是个体认为的需要,是个体必须改进自己的行为或某个对象行为的需要和渴望,它表达了一种现在行为或技能水平与所渴望的行为或技能水平之间的差距,如部分学生认为在信息时代,自己应该掌握基本的计算机技能就是一种感到的需要。

(3)表达的需要:是个人或集体已认识到有“需要“,为满足该需要而表达出来。如上例中,学生有学习计算机基本技能的渴望,他报名选修了相应的课程,这表达了学生要学习这门课程的需要。(4)比较的需要:同类个体或集体通过比较而显示出来的差距,如:把一个班级与另一个班级相比较来确定相互间的差距。

(5)预期的需要:预测未来社会或工作岗位对学习者可能的要求。

(6)紧急事故需要:是指通过分析潜在的、很少发生但会引起重大后果的问题,引出培训的需要,如:化学工厂和炼油厂经常开发一些类似遇到火灾、爆炸、泄漏之类的紧急事情该如何处理的员工培训项目,就是基于紧急事故需要而进行的。

可以看出,上述几类需要的核心含义是:当“现状是“与”应该是或必须是“两者之间存在差距时,就产

生需要。由此可以推知学习需要是指在某与特定情景下,学习者学习方面目前的状态与所期望达到或应该达到的状态之间的差距。目前的状况是指学习者群体在能力素质方面已达到的水平,期望的状况或应该达到的状况是学习者应当具备的能力、素质。通常对学习者的总期望是由学习者生活的社会及其变化与发展所赋予学习者的历史使命、学习者未来的职业或现在从事职业的新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学习者未来的工作岗位或所在岗位的技术变化对人才的希望及学习者自身对知识、技能、态度的培养和发展方面的个人要求等几个方面所决定的。

二、学习需要分析

(一)学习需要分析的含义及意义

学习需要分析在有些论著中也称“前端分析“、”学习需要的评价“,它是指通过系统化的调查研究过程,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确定问题的性质,论证解决问题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其核心是发现问题,而不是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具体包括三方面的工作;一是通过调查研究,分析教学中是否存在要解决的问题,诸如:在学校教学中,学生的成绩达不到教学大纲的要求;在职前教育中,由于企业设备更新,对操作工人及技术人员提出了新岗位技能的要求等问题。二是分析存在问题的性质,以判断教学系统设计是不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合适途径。出现在教学或培训中的问题的原因往往是多方面的,如学生学习成绩未能达标,可能是由教学或培训计划的实施或评价方面存在缺陷而引起的,也可能是由于学生人数太多而导致教学质量下降,也可能是由于学生缺乏学习的动机或教学管理混乱等原因造成的。三是分析现有的资源及约束条件,以论证解决该问题的可能性。

通过学习需要分析,论证了教学系统设计是不是解决问题的必要途径,以及在现有资源和约束条件下是否可解决问题。这就避免了只需较少投资和人力,却动用大量人力、物力来设计和开发教学而效果不佳的情况;也避免了动用大量人力、物力来设计教学但在现有条件限制下不能实施,甚至设计的是学生已具备而不需要教学的情况。所以说,通过学习需要分析,可以让教师与学生的精力、时间以及其他资源被有效地利用来解决教学中真正的问题,从而提高整个教学效益。

通过学习需要分析,我们可以获得有关“差距“的资料和数据,由此可形成教学系统设计的总目标。有了总目标,就可以寻找相应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即达到目的的手段(解决”如何“),从而最终解决问题。如果没有搞清楚真正的问题所在,教学目标的确定没有建立在学习需要分析的基础上,后继工作都将难免陷入盲目与无效的忙碌之中。美国佛罗里达州大学的考夫曼(R.Kaufman)在《需要的评价——概念与应用》一书中,曾介绍了美国教育界在教育改革方面的经验与教训,他指出:“在教育(和训练)的领域中,我们曾尝试了无数的方法,进行了大量的革新,我们修改教学内容,调整教与学的关系,还曾使教学的各方面自动化。。。。但是,我们的努力似乎没能为教育带来许多改观。我们认为原因不在于人们缺乏干劲和献身精神,而是思想方式有问题”①。这正是教学目标与学习者的学习需要脱节的结果。所以,学习需要分析的成功与否,总目标是否明确,直接影响到教学系统设计个部分工作的方向和发展。

(三)在学习需要分析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在进行学习需要分析时,应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学习需要是指学习者的需要(即学习者的现状与期望之间存在的差距),而不是教师的需要,更不是对教学过程、手段的具体需要。如:一项学习需要不是指“在教学中需要运用

电脑”、“需要补充几名四年级教师“诸如此类的需要,这些都是达成某些目标的过程或

手段,不是学习者的学习需要。

(2)获得的数据必须真实、可靠地反映学习者和有关人员的情况,它包括现在和将来应该达到的状况,切忌仅凭主观想象或感觉来处理学习需要问题。

(3)注意协调参加学习需要分析的所有合作者(包括学习者、教学者、社会人士三方面)的价值观念,以取得对期望值和差距尽可能接近的看法。否则得到的数据的效度水平难以保证。

(4)要以学习行为结果来描述差距,而不是用过程(手段),要避免用方法或手段找问题,避免确定问题之前就急于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

(5)需要分析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所以在实践中要经常对学习需要的有效性提出疑问和进

行检验。

学习需要分析通常发生在以系统为中心的设计模式(系统级)和以产品为中心的设计模式(产品级)中,其实,在以课堂为中心的设计模式(课堂级)中,教师也经常在做以目标为内部参照的学习需要分析,只是涉及面不大,无须单列步骤解决。

三、分析学习需要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一)分析学习需要的基本步骤

这里介绍的是进行学习需要分析的四个基本步骤,我们在实践中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掌握。

第一步是规划。它包括确定分析对象,选择分析方法(如内部参照法或外部参照法)、确定收集数据的技术(包括问卷、评估量表、面谈、小组会议暨案卷查寻)、选择参与学习需要分析的人员。

第二步是收集数据。收集数据不可避免地要考虑样本的大小和结构。样本必须是每一类对象中具有代表性的个体。此外收集数据还应该包括日程的安排以及分发、收集问卷等工作。

第三步是分析数据。对收集到的数据,教学系统设计者必须进行分析,并根据经济价值、影响、呈现的频数、时间顺序等对分析结果予以优化选择和排列。

第四步是写出分析报告。这份报告应该包括四个部分:概括分析研究的目的;概括地描述分析的过程和分析的参与者;用表格或简单的描述说明分析的结果,以数据为基础,提出主要建议。

(二)学习需要分析的基本方法

对需要进行分析就是要采取恰当的需要分析方法,找出“是什么”与“应该是什么”之间的差异,即明确进行教学系统设计所要解决的问题。分析学习需要的基本方法有内部参照需要分析法和外部参照分析法,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目标参照系的不同。

1.内部参照需要分析法

内部参照需要法是由学习者所在的组织机构内部,用已经确定的教学目标(期望状态)与学习者的学习现状作比较,找出两者之间的存在的差距,从而鉴别出学习需要的一种分析方法。

这种方法的前提是以接受既定的目标作为期望值来分析学习需要,通常比较适用于我国普通学校的教育。学校的培养目标体现在各科教学大纲和教材当中,因此往往以大纲作为对学生的期望标准。这里存在一个内部目标是否合理的问题,如果目标的制定充分反映了机构内、外环境对它的要求,充分考虑了学习者自身发展的特点,那么内部参照需要分析法是有效的,否则它不能揭示真正的需要,这是采用内部参照需要分析法应注意的问题。

由于目标存在在于机构内部,所以关于期望的状态只须查阅机构内部的目标方案和访问机构内部的目标决策者就可得到,但应注意的是要把所期望的状态用学习者可测量额行为术语描述出来。这样收集书记的重点就是关于学习者目前状态的信息,具体做法是:将期望状态(包括知识、技能和态度等方面)的目标具体化,并形成完备额指标体系,以作为收集目前状况数据的依据。

以下数据收集方法可供参考:

(1)按照形成的指标体系来设计测试题、问卷或观察表、然后通过分析试卷、问卷或观察记录直接总学习者出获取信息。

(2)根据指标体系,分析学习者近期的测试成绩、合格记录等相关的现成材料。

(3)根据指标体系,召开教师等有关人员的座谈会或对他们做问卷调查,以了解学习者目前的状况。内部参照需要分析法通常比较适用于我国普通学校的教育教学。运用该方法需要主要以下几点:

(1)学习者的期望状态是既定的,体现为教育组织机构在学科教学大纲中所规定的教学目标;

(2)把期望的状态用可测量的行为术语描述出来,使教学目标具体化,形成完备的指标体系;

(3)重点收集能够反映学习者目前状态额资料和数据,收集方法可采用测验、问卷、座谈等。

(2)外部参照需要分析法

这是根据机构外社会的要求(或职业的要求)来确定对学习者的期望值。以此为标准衡量学习者的学习现状,找出差距,从而确定学习需要的一种分析方法。这种方法揭示的是学习者目前的状况与社会实际要求之间存在的差距,其特点是以社会目前和未来发展的需要作为准则和价值尺度去揭示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制定出教育、教学目标。我国的职业技术培训学校较多采用这种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外部参照需要分析法是对机构内部目标合理性进行检验的有效方法。由于这种方法的期望值是根据社会需要而制定的,所以首先要收集。确定与期望值相关的社会需求信息。收集信息的主要有以下途径:

(1)对毕业生跟踪访谈、问卷调查,听取他们对社会需求的感受以及工作后对学校教育或培训教学的意见和建议,从中不仅可以获得关于社会

的信息,也可获得学习者现状的信息。

(2)分析毕业生所在单位对毕业生的工作考核,了解他们对职工的要求和对毕业生的评价,以了解社会需求和要求改进学校教学的信息。

(3)设计问卷并发放到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工作单位,以得到社会对人才能力素质的需求信息。

(4)深入到工作第一线做现场调研,以获取对人才能力素质需求的第一手信息。

(5)进行专家访谈,以了解专家对社会目前及未来发展对人才需求的看法。在专家访谈方法的基础上形成关于未来信息的一般调查表,然后

让专家对调查表中的各个项目做重要性程度的判断和预测,组织者对

收回的调查表做预测意见。如此继续下去,直到专家意见趋于一致,

即可获得未来事件的判断信息的方法也叫德尔菲方法(Delphi)是美

国兰德公司开发使用的颇负盛名的一种定性预测方法。

有关学习者现状的信息收集方法与内部参照需要分析法相同,不再重复。

教学系统设计何克抗--网络版

第一章: 名词解释: 1.教学系统设计:教学系统设计是以促进学习者的学习为根本目的,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等理论转化成对教学目标、教学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环节进行具体计划,创设有效的教与学系统的过程或程序。教学系统设计是以解决教学问题、优化学习为目的的特殊的设计活动,既具有设计学科的一般性质,又必须遵循教学的基本规律。 2.系统方法:系统方法就是运用系统的思想、观点,研究和处理各种复杂的系统问题而形成的方法,即按照事物本身的系统性把对象放在系统的形式中加以考察的方法。 3.教学系统设计过程模式:教学系统设计过程模式研究是在教学设计的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一套程序化的步骤,其实质说明做什么,怎样去做,是教学系统设计学科研究的主要容,研究者们从不同的视野提出了不同的模式。 填空: 1.教学系统设计的特征; (1)教学系统设计是应用系统方法研究、探索教与学系统中各要素之间及要素与整体之间的本质联系。 (2)教学系统设计的研究对象是不同层次的学与教的系统 (3)教学系统的目的是将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等基础理论的原理和方法转换成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方案。 2.教学系统设计的发展经历了思想萌芽、理论形成、学科建立等阶段。 (1)20世纪50年代~60年代初期的程序教学、行为目标理论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孕育了教学设计理论体系的思想 (2)20世纪60年代末期,由于教学系统方法的形成及其在各层次教学系统设计中的应用,使教学系统设计的理论与方法体系得以建立; (3)20世纪70年代以来,认知心理学、系统科学等相关理论的研究、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研究等成果被吸引到教学系统设计中,使教学设计理论和方法得到进一步发展,进而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3.教学系统设计的特点: (1)教学系统设计的系统系 (2)教学系统设计的理论性与创造性 (3)教学系统设计过程的计划性与灵活性 (4)教学系统设计的具体性 4.教学系统的意义 (1)有利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2)有利于教学工作的科学化,能够促进青年教师的快速增长 (3)有利于科学思维习惯和能力的培养 (4)有利于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不断深化,促进教育技术的发展 5.教学系统设计的学科性质 (1)教学系统设计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桥梁性学科 教学系统设计为了追求教学效果的最优化,不仅关心如何教,更关心学生如何学,因此在系统分析、解决教学问题的过程中,注意把人类对教与学及传播学的研究成果和我理论综合应用于教学实践活动,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 (2)教学系统设计是一门方法论性质的学科 教学系统设计的根本任务是寻求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案,因此,教学系统设计的研究对象不是教学系统的性质,而是教学问题的解决方法和寻求解决方法的方法。

教学系统设计案例

教学系统设计案例

附:1、信息化教学设计案例 2、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网络环境下)

《锋与天气》整体化教学设计方案(网络环境下) 一、学习目标与任务 1.学习目标描述 1.1知识目标 ①了解天气变化与不同天气系统之间的关系和天气变化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②理解锋面系统和不同气压系统的活动规律和天气特征。 ③识别常见的天气系统。 1.2技能目标 ①能充分利用网络(Internet)自主查寻、筛选、分析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 ②小组分工与合作能力,自己探究学习以及语言表达的能力。 ③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培养学生分析资料、提取信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和创新精神。 1.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通过小组协作讨论的方法(语言交流和分组讨论方式)进行主动地探究学习,培养对地理学科的浓厚兴趣。 ②帮助学生建立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和克服困难的信心,初步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地理审美情趣。 2.学习内容与学习任务说明 2.1学习内容 ①什么是锋面?锋面系统分类及其对天气的影响。 ②“沙尘暴有百害而无一利”的正反两方辩论。 2.2任务说明

学习目标和内容的确定是根据教学大纲,让学生掌握常见的天气系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及综合分析能力。 2.3完成任务的过程 ①各小组同学明确学习目标,利用网络自主学习,组内协作,共同完成任务。 ②组长巡视,组织本组同学完成学习目标,汇总本组的观点。 ③老师巡回指导,答疑解惑,指导学生处理信息。 ④老师根据学生的汇报结果总结、评价、提升。 2.4学习重点 锋面系统分类及其对天气的影响 对策:①给学生提出学习目标和相关资源,让学生自己上网学习,自己获取信息,分析归纳形成结论。 ②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交流协作,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 2.5学习难点 ①在网络教学中,根据学生的知识能力差异,完成自主、协作学习。 ②教师怎样扮演好课堂的组织者、帮助者、指导者、促进者的角色,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交流讨论。 对策:①巡视了解,观察学生的反馈状况,及时辅导、调整。 ②激励措施,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辩论及提问。 ③明确学习内容与学习任务。 二、学习者特征分析 1.学习特点

网络教学系统设计与实现

智能化网络教学系统设计与实现 石河子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高攀郭理* 郑鸿英 摘要:基于Web的智能教学系统综合传统的ITS系统优势,同时又结合Web的特点,系统具有智能性,能够智能地引导学生学习。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Web的智能教学系统模型,探讨了智能教学系统的知识库的设计、教学策略的设计及个性化教学的实现,最后给出系统实现的具体思路和解决方案。 1 引言 智能教学系统(Intelligent Tutoring System,ITS)作为人工智能学科的重要研究应用领域,是21世纪人类社会数字化教育的必然发展方向。其研究涉及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计算机科学、认知科学、教育学、心理学和行为科学等多个学科,研究的最终目的是由计算机系统负担起人类教育的主要责任,即使计算机系统具有智能,并在一定程度上代替人类教师实现最佳教学。由于ITS涉及到多门学科,所用到的相关学科的技术即使在本学科也不够成熟以及人类对其自身的学习过程还认识不够,所以对ITS 的研究仍存在相当大的难度,存在知识的表示、对学生的评估、对学生错误的诊断、教学规划、人机自然语言对话处理等技术难题。 2 基于Web的ITS的系统模型 2.1 传统的ITS模型 传统上,智能教学系统由四大部分组成:专家知识库(有关领域的知识描述)、学生模型(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教师模型(知识的传授方法)和人机交互界面。模型如图1所示。其中人机交互界面部分是在智能教学系统和学生之间建立友好的通信交流方式,有时也被看成是教学方法的补充而作为教师模型的一部分。 传统的智能教学系统多数是单机或单独运行的(stand.alone),系统费用昂贵,维护代价高,难以大范围推广应用。随着Web技术的发展和不断成熟,基于Web的智能教学系统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在Web 上构建智能教学系统,这种方式利用网络实现了分布式教学,可以同时接受多个用户的并发访问,资源利用率大大提高,又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满足“因材施教”的需要。 图1传统的ITS模型 2.2 基于Web的ITS系统模型 基于Web的ITS的系统模型如图2所示。其中,知识点库存放课程知识点,知识点可分为不同的类型和难度级别、重点度级别等;教学课件库存放各种形式的课件;教学方法库存放各种教学模板。学生学习能力是教师实施因材施教的依据,模型突出了其重要性。模型综合了传统ITS系统的优势,同时又结合了Web 的特点,客户端结构简单,适用范围广,人机交互界面简洁明了。系统具有智能性,结合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可以通过多种多样的交流工具进行有效的交互和即时的通信反馈,能够智能地引导学生学习,提供了丰富的信息来源和良好的导航结构,可以进行有效的信息过滤等等,实践证明,基于Web的ITS是ITS

国内教学系统设计的发展过程

国内教学系统设计的发展过程 第一阶段:引入理论(1987——1994) 中国的教学系统设计研究可以从1987年在《外语电化教育》杂志发表的第一篇有关教学系统设计的文章算起。从此之后,国内的研究人员一方面翻译一些国外教学系统设计的相关理论和研究成果,另一方面开设了教学系统设计的课程,出版了一些研究专著,发表了许多优秀论文,为实际工作提供了较好的理论基础。 与此同时,我国还开展了大量的试验研究和开发工作,推动了教学系统设计实践的深入发展。如:获得1993年国家教委优秀教学成果奖的华南师范大学的"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理论和实践"项目;由中央电教馆主持的全国教育科学"八五"规划重点科研课题"电化教育促进中小学教学优化"项目等。 我们从调研中发现,我国对"教学系统设计理论"方面的研究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国内大部分教学系统设计著作中没有"教学系统设计理论"这个命题。 2、对国内教学实践中大量教学系统设计经验和成果的总结未能上升到理论高度。 3、大量的研究集中在教学系统设计过程模式方面。 第二阶段:发展遭遇低谷(1994——1997) 目前我国关于教学系统设计的理论研究出现了低谷,这可能与教学系统设计的应用学科性质很有关系,研究者更多地转向教学系统设计的应用和实践研究。但是,我认为理论探索和实际应用对于学科的发展都是必须的,不能放弃任何一方。 第三阶段:学科发展(1997——) 如今国内最主要的研究方向是通过掌握到的教学系统设计过程模式来设计解决具体的教学问题的方法。随着科学发展,教学系统设计必然改变。我们预测未来的教学系统设计将有一下几种特征: 1、更重基于网络环境的教学设计 2、更注重于师生之间以及生生之间的协作过程以及理论 3、更注重学习过程的交互作用

教学系统设计第五章思考题

第五章思考题 一、填空题 1、教学评价包括_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__和_教师教学设计成果的评价_两部分。 2、学业评价的三种形式是:__诊断性评价__、_形成性评价___、__总结性评价。 3、标准参照测验的“标准”来源于_教学目标中所描述的学生学习以及学生学习行为能被接受的程度_。 4、对言语信息、良构问题的测量可以选择采用_标准参照测验_。 5、对动作技能、非良构问题的测量要使用_评价量规_。 6、对态度目标的测量,一方面要考虑测量时间的_周期__,测量环境的__自然性___。所以需要使用__频率统计图__。 7、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测量可以使用__电子档案_______。 8、教学设计成果的形成性评价有六种形式:_自我评价___、___专家评议___、_一对一评价__、___小组评价__、_实地试验__、__进行中的评价___。 二、名词解释 1、教学评价 答:它是指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制定科学的标准,运用一切有效的技术手段,对教学设计方案以及教学实施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进行测定、衡量,并给以价值判断。 教学评价包括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以及教师教学设计成果的评价两个方面。2、教学设计成果 答:教学设计成果,可以是一种新的教学设计方案,也可以是一套新的教学材料,如教科书,计算机课件,也可以是一个较大的系统,如:网络课程等,这些设计成果一般在推广使用之前,要在小范围试用,测定它的可行性、适用性和有效性以及其他情况,即进行教学设计成果评价。 教学设计成果评价的实质就是从结果影响两个方面对教学设计活动给予价值上的确认。 三、简答题 1、标准参照测验编制的基本原则。 答:1、明确试题编制的原则2、确定试题的类型 3、确定试题的难易程度 4、编制测验试题 2、如何评价教学设计方案?

多媒体教室运维管理系统设计与开发

多媒体教室运维管理系统设计与开发 摘要:文章结合温州大学的多媒体教室管理实际,运用Web技术,研发出了一个多媒体教室运维管理系统,实现多媒体教室管理信息的统一性和规范性,提高维护人员的管理效率和工作水平。该系统实现了用户管理、教室报修、计算机报修、日常维护记录、灯泡更换记录、设备更换记录等功能模块。 关键词:多媒体教室;教室管理;管理系统 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下,多媒体教学已成为当今先进教学手段。据调查统计,我国高校已普遍采用多媒体教学,与之密切相关的多媒体教室管理在高校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高校的扩招,教室的使用率逐年上升,引发了设备在维护与管理等方面的一系列问题,多媒体教室的工作重心也从建设方面转移到维护和管理方面。结合多媒体教室维护与管理实际,设计研发出基于校园网、功能完整、结构清晰的多媒体教室运维管理系统,有效地保证多媒体教室管理工作的质量,为多媒体教室的建设和维护等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1 需求分析 多媒体教室管理工作主要包括非多媒体设备资产性的管理与设备日常维护、更换等记录,以及对这些数据进行查询、统计等工作。但目前记录这些信息大多还停留在纸质或Excel表格形式上,且各个教学楼的信息由不同的维护人员来记录和更新,记录格式不统一,信息不规范,数据易丢失,不利于各种数据查询、统计和修改,对设备的维护也不能及时地提供科学参考。根据以上存在的问题,研发一个多媒体教室运维管理系统是多媒体教室科学、规范化管理的首要任务之一。 结合多媒体教室日常管理工作事宜,该系统功能基本需求如下: 教室报修单的录入、查询、打印、统计等功能,其中教室报修项目包括投影机、中控、音箱、讲台、线路、功放、幕布等项目报修。 计算机报修单、日常维护记录信息、灯泡更换记录信息及设备更换记录信息的录入、查询、打印、统计等功能。 2 总体设计 针对需求分析,对教室的运行与管理工作进行整理与归类,以维护人员与部门主管两个角色,为本系统的功能需求进行了详细的设计,具体工作流程如图1所示。 维护人员根据日常维护中出现的设备故障,如投影机、幕布、计算机、音箱、功放、线路,等故障,在系统中的教室报修或计算机报修模块中报修,部门主管

教学系统设计考试要点

一、名词解释 1、教学系统设计(也称教学设计),主要是以促进学习者的学习为根本目的,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环节进行具体计划、创设有效的教与学的系统“过程”或“程序”。 2、教学目标是对学习者通过教学后应该表现出来的可见行为的具体、明确的表达,它是预先确定的、通过教学可以达到的并且能够用现有技术手段测量的教学结果。 3、学习风格是指学习者持续一贯的带有个性特征的学习方式,是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的总和。 4、广义的教学方法指为达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一切手段、途径和办法的总称。 5、教学策略是指在不同的教学条件下,为达到不同的教学结果所采用的手段和谋略。 6、教学媒体是指以传递教学信息为最终目的的媒体,用于教学信息从信息源到学习者之间的传递,具有明确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 7、研究性学习的概念 广义:泛指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活动。 狭义: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来实际感受和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进而了解社会、学会学习,培养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 8、学习环境是学习资源和人际关系的一种动态的组合。其中既有丰富的学习资

源,又有人际互动的因素。 9、认知工具是支持和扩充使用者思维过程的心智模式和设备。 10、教学评价是指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制定科学的标准,运用一切有效的技术手段,对教学活动过程及其结果进行测定、衡量,并给以价值判断。 11、信息化教学设计是在传统的的教学设计基础上,综合把握现代教育教学理念,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科学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为学习者提供良好的信息化学习条件,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的系统方法。 二、填空题 1、教学系统设计的发展经历了思想萌芽、理论形成、学科建立、深入发展四个阶段。 2、教学系统设计一般可以归纳为三个层次:教学产品层次、教学过程层次、教学系统层次。 3、教学系统设计的主要理论基础包括:学习理论、教学理论、系统理论、传播理论。 4、依据理论基础和实施方法,教学系统设计模式可以归为三类: 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模式、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模式、主导—主体教学设计模式。 5、教学系统设计的基本要素包括教学目标分析、学习者特征分析、学习环境设计、教学模式和策略的选择与设计、教学设计结果的评价。 6、建构主义认为,理想的学习环境包括情境、协作、交流、意义建构。 7、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在教学中,它具有以下几个功能:导向功能、控制功能、激励功能、中介功能和测度功能。 8、布卢姆等人将教学活动所要实现的整体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动作技能三

《教学系统设计》学习笔记

教学系统设计学习笔记 第一章教学系统设计概论 一、名词解释: 1、教学系统设计:教学系统设计主要是运用系统的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等环节进行具体计划、创设新的教与学的系统过程或程序,创设教与学系统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习者的学习。 2、教学系统:按照系统论的基本思想,我们把为达到一定的教育、教学目的,实现一定的教育、教学功能的各种教育、教学组织形式看成教育系统或教学系统。 3、教学系统的基本层次:机构层次的系统、管理层次的系统、教学层次的系统、学习层次的系统。 4、系统方法:运用系统论的思想、观点,研究和处理各种复杂的系统问题而形成的方法,即按照事物本身的系统性把对象放在系统的形式中加以考察的方法。它侧重于系统的整体性分析,从组成系统的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中去发现系统的规律性,从而指明解决复杂系统问题的一般步骤、程序和方法。系统分析技术、解决问题的优化方案选择技术、解决问题的策略优化技术以及评价调控技术等子技术构成了系统方法的体系和结构。 5、加涅的教学系统设计理论: 6、细化理论:一个目标、两个过程、四个环节、七条策略。 7、成分显示理论: 8、ITT: 9、教学处方理论:六个基本概念、一个理论框架、三条基本原理、两个关于教学设计的知识库。 10、肯普模式: 11、史密斯—雷根模式: 二、思考题: 1、有人认为“教学论与教学系统设计二者研究对象相同,是性质上的低层次重复和名词概念间的混同与歧义”,你对此观点有何看法。 答:教学系统设计主要是运用系统的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等环节进行具体计划、创设新的教与学的系统过程或程序,创设教与学系统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习者的学习。 教学论与教学系统设计在研究对象、理论基础、学科层次上都有所区别: 研究对象:教学论的研究对象是教学的本质与教学的一般规律;教学设计的研究对象是用系统方法对个教学环节进行具体计划的过程。 学科性质:教学论是研究教学本质与规律的理论性学科(较高理论层次的学科);教学设计是对各个教学环节进行具体设计与计划的应用性学科(在学科层次上较低一级)。 理论基础:教学论通过对教学本质与规律的认识来确定优化学习的教学条件与方法,即以教学理论作为理论基本来确定优化学习的条件与方法;教学设计的主要理论基础是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两者对教学理论的强调也不同,教学论只是依据理论来确定优化学习的教学条件与方法,而教学设计不仅强调教学理论还强调学习理论,并在理论指导下对各个教学环节进行具体的设计与计划,更具体化,更具可操作性。 总之,教学论是研究教学的本质和教学一般规律的理论性学科,是描述性的还不是规定性的理论;而教学设计本身并不研究教学的本质和教学的一般规律,只是在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的指导下,运用系统方法对各个教学环节进行具体的设计与计划,是规定性的而不是描述性的理论。 2、回顾我国教学设计发展历史和现状,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的方向。

教学系统化设计章要点

第一章教学系统化设计概论 1、确定教学目的有两种方法: 领域专家法(subject matter expertapproach):侧重于教学过程中从教师到学生的交流; 绩效技术法(performance technology approach):根据要解决的问题或面对的机遇来设计教学目的。 绩效分析:就是研究确定组织的运行问题,即研究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绩效分析的目的:为了获取模型中各个成分的信息,以确定问恩提,寻求可能解决法办法。 绩效分析的结果:是根据没有大大的预期组织结果和雇员行为与预期存在的差异,对问题的精确描述,并给出所收集的引起问题原因的证据,及所提出的性价比合适的解决办法。 2、需求:所期望的表现和现在的情况之间的差距,即预想状态减现在状态的差。 克夫曼对需求分析过程提出许多重要见解,包括: (1)根据组织要做什么来区分目的和手段 (2)组织在那些方面有问题。 (3)需求评估是整个设计过程最为关键的部分,要特别重视采用前段分析、绩效分析和其他的方法更精确的确定需求。 (4)教学目的是对学习者接受教学后可以做到的行为的清晰描述,由需求评估过程产生,针对那些可以通过教学达到最有效解决的问题而确立。他们为后续教学设计活动奠定基础。 3、一个完整的目标描述应该包括以下内容: 学习者 学习者在应用环境下能够做什么 所学技能要运用的环境 在应用环境中学习者可用的工具 4、建立教学目的的原则(需要考虑政治、经济因素及技术和教育因素): 教学开发是否可以解决导致教学需求的那些问题 教学目的是不是能够被那些批准教学开发的人士所接受 是不是有充足的人力和时间来完成该目的的教学开发 教学内容是否稳定 是否能够找到学习者来试用教学 设计师自己在所开发的教学领域的专业性 5、明确教学目的的过程可采用以下步骤: (1)写下教学目的 (2)列出所有学习者要做的、可以证实学习者达到目的的行为 (3)分析所得到的行为表,选择那些能够反映目标完成情况的行为 (4)将所选择的行为写成一句话,或者写成多句话,说明学习者要能做什么 (1)评价需求确定目标: 确定当学生完成你的教学内容后你希望你的学习者能够做什么。这个教学目的有多个来源,可能是目标清单、需求评估、有学习困难的学生的实践检验、对参加实际工作的人员的分析、新教学的其他要求。 (2)教学分析 确定教学目的后你需要确定学习者为完成目标需要一步一步做什么。教学分析的最后一步是决定学习者在开始教学前要掌握那些技巧、知识和态度,这些被称为入门技能。把这些确定的技

多媒体教学系统设计方案

目录

前言 随着社会和现代科技的迅速发展计算机媒体正渗透着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停留在“粉笔、教鞭和纸张”固有模式的传统教育体系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受到了极大限制,已不能适应培养具有新技术、新知识密集型人才的需要;及传统教育所存在的缺少对教育对象的个性细分、潜力挖掘和能力培养等问题。通过智能化设计,将计算机多媒体教学系统技术,应用到的教学环境中,创造新的教学体系,整合教学过程,设计教学活动,以解决传统教学所在的负面问题。根据方面的要求和建设目标,通过系统集成,达到多媒体教学系统智能化的功能,本着经济适用,充分考虑系统的可扩展性和升级需要。保护投资商利益,注重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多媒体教学系统简介: 多媒体教学系统由计算机、、中央控制、实物展台、功放、音箱等设备构成;完成对各种图文信息(包括各种软体的使用、碟片、各种实物、声音)的播放功能;实现多媒体电教室的现场扩音、播音,配合大屏幕投影系统,提供优良的视听效果。 一、本系统设计说明 1、概述 当今,重视现代教育技术对教育产生的影响,大力推进教育现代化是世界教育发展的主流。我国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整合教学的过程中,已取得

了相当成效。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提供全新的教学环境,来设计教学活动,已经成为市场的趋势所在。 随着现代化教学系统在各大院校的不断推进,传统的方式已经不适应现代化的需要,集多功能教室系统、多媒体教学系统、演播系统於一体的新型现代化教育体系在教育行业得到了日益广泛的运用。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形式和现代化教学手段,多媒体技术给教育行业带来了新的机遇。 我们非常感谢贵方给予我们参加本项目设计的机会,我们将本着诚挚、认真的态度,根据本项目及相关标准规范的要求,利用成熟先进的技术和我们丰富的工程经验,充分考虑整体系统的先进性、实用性、可靠性、兼容性、可扩展性、操作简易性、经济性提出切实可行的设计施工方案,以确保整个项目的顺利完成。 2、工程简介 学校多媒体教学系统是根据甲方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技术手段综合设备性能价格比组建,使学校的教学体系更上一个新台阶。 本工程项目采用“/交钥匙”工程总承包方式,即我们以工程总承包方式提供完整的全新设备,包括设计.制造.运输,安装施工、调试、验收及质量保证期内的维修等。 3、设计项目 ?多媒体教学系统。 ?线缆铺设配套 4、设计依据 1)设备生产厂家的专业设备资料; 2)长期从事工程设计、施工、维修所结累的专业经验; 3)有关设计标准规范: ●《智能建筑设计标准》(/T 50314—2000) ●《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标准》(32/191-1998)

《产品设计及开发》教学大纲和实验大纲

《产品设计及开发》教学大纲 大纲说明 课程代码:3335007 总学时:64学时(讲课64学时) 总学分:4学分 课程类别:选修 适用专业:工业设计(本科) 预修要求:工业设计机械基础、形态设计基础、设计构成等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任务: 本课程是工业设计专业的一门指导性专业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和训练,使学生把握将市场营销、设计和制造的观点融为一体开发产品的整体思路;了解开发流程和组织、产品规划过程和产品开发项目管理的基本知识,掌握产品构造、产品开发项目的经济分析的基本常识。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课程教学采用启发、观摩、演练式教学,加深学生对相应知识的理解。使用一些案例来说明产品开发方法,由浅入深,难易搭配,循序渐进。以培养能力为主题,要求学生积极参与,独立完成简单产品的开发,掌握开发产品的基本技能和技巧。 考核形式为考试。主要考查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和应用。 三、大纲的使用说明: 教师可根据本课程发展情况、学生水平等实际情况对教学容作适当的调整和变动。拟采用双语教学。 大纲正文 第一章引论学时:2学时(讲课2学时) 了解成功的产品开发的特点和产品开发的时间和成本,了解本课程特点。 本章讲授要点:产品开发的特点,产品开发的时间和成本,产品开发的挑战。 重点:产品开发的时间和成本。 难点:产品开发的特点。 第一节成功的产品开发的特点 第二节谁来设计和开发产品? 第三节产品开发的时间和成本 第四节产品开发的挑战 习题:估计在一个计算机的价格中,产品开发成本占多大比例。 第二章开发流程和组织学时:4学时(讲课4学时)

掌握基本的产品开发流程、概念开发流程,了解AMF公司的开发流程、产品开发组织。 本章讲授要点:产品开发流程、首末流程。 重点:产品开发流程。 难点:概念开发:首末流程 第一节基本的产品开发流程 第二节概念开发:首末流程 第三节采用基本的产品开发流程 第四节AMF公司的开发流程 第五节产品开发组织 习题:产品开发组织对于那些作为产品开发班的一部分而介入的学生来说,是什么? 第三章产品规划学时:4学时(讲课4学时) 掌握产品规划过程及其方法步骤。 本章讲授要点:产品规划过程,识别机会、项目评价和优先级排序、资源分配和时间计划、完成项目计划、对结果和流程做出反应。 重点:产品规划过程 难点:识别机会 第一节产品规划过程 第二节产品规划过程的方法步骤 习题:对选定产品进行开发过程规划。 第四章识别顾客需要学时:5学时(讲课5学时) 了解识别顾客需要的方法,理解建立需要的相对重要性,掌握对结果和流程做出反应的基本方法。 本章讲授要点:顾客需要、建立需要的相对重要性、对结果和流程做出反应。 重点:识别顾客需要。 难点:建立需要的相对重要性 第一节从顾客那里获取原始数据 第二节从顾客需要的角度理解原始数据 第三节组织需要的等级 第四节建立需要的相对重要性 第五节对结果和流程做出反应 习题:过大开发团队(多于10个人时)的有效调整方法。 第五章产品规格说明学时:5学时(讲课5学时) 了解什么是规格说明、何时建立规格说明、确定最终规格。掌握建立目标规格说明的方法。

教学系统设计复习知识点

小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点 一、小学生认知过程的特点 1、小学生的注意特点(1)从无意注意占优势,逐渐发展到有意注意占主导地位。到 五年级,小学生的有意注意以基本占据主导地位。(2)注意的范围较小。(3)注意的集中性和稳定性差。(4)注意的分配和转移能力差。 2、小学生知觉的突出特点:随年龄增长,知觉的有意性、精确性逐渐增强。比如,低 年级的小学生的知觉具有无意性强、精确性较低等特点,因而容易在学习中分心,容易混淆形近字;到了高年级时,知觉的有意性、精确性均会大幅提高。 3、小学生的记忆特点主要表现为:由无意识识记向有意识记发展;有机械识记向意义 识记发展。低年级小学生识记的无意性强,从三年级开始,小学生的有意识记逐渐占主导地位,同时,随着他们知识的增长,理解力的提高,意义识记的比例也越来越大,机械识记的比例比则越来越小,逐渐从机械识记为主向意义识记为主发展。 4、小学生思维发展的主要特点是:(1)小学生的思维同时具有具体形象的成分和抽象 概括的成分。低年级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从高年级开始,学生逐渐学会区分概念中本质的东西和非本质的东西,但此时的抽象逻辑思维依然离不开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思维仍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2)小学生思维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质变”期,亦称“关键年龄”(四年级,约为10到11岁)。(3)小学生的思维品质在不断发展,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敏捷性、独创性都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强。 5、小学生想象的主要特点是:有意想象增强;想象更富有现实性;想象的创造成分增 多。 二、小学生情绪情感过程的特点 1、表情丰富但不善于控制自己。 2、情感的内容不断扩大与加深。 3、冲动性减少而 稳定性增加。 三、小学生意志过程的特点 1、意志薄弱且受暗示性强。 2、动机和目的的被动性和依赖性。 3、不善于反复思考 和计划。 中学生心理特点: 1认知发展初中生不仅能够把握事物眼前的状况,还能把握他们能够设想的可能情况。 2他们思维敏锐,但片面性较大,容易偏激。他们热情,但容易冲动,有极大的波动性。他们的意志品质日趋坚强,但在克服困难中毅力不够,往往把坚定与执拗,勇敢与蛮干、冒险混同起来。在行为举止表现出明显的冲动性。 3自主性高中生在观念上和行动上表现出强烈的自主性,迫切希望从父母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开始积极尝试脱离父母的保护和管理。对许多事物有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并为坚持自己的观点而争论不休。对成年人的意见不轻信、不盲从。 4进取性高中生精力充沛,血气方刚,反应敏捷,上进心强,不安于现状,颇具“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他们对未来满怀希望,乐于开拓。 5闭锁性高中生的内心世界变得丰富多彩,但又不轻易表露出来。他们非希望有单独的空间,好像有什么秘密的东西不愿让别人知道。心理发展的闭锁性使高中生容易感到孤独,因此又产生了希望被人理解的强烈愿望。他们热衷于寻求理解自己的人,对“志同道合”的知心朋友,他们能坦率地说出自己的秘密。 6社会性` 高中生对现实生活的很多规范都很感兴趣,对新事物既敏捷又易接受。热心参与社会活动,乐于对社会事物发表自己的意见,在学校生活中,自治、自理、自立的要求强烈。大学生心理特点分析

教学系统设计复习资料--_习题集附答案

第一章绪论 二、填空题 1.教学设计主要是运用______方法,将_______________的原理转换成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___等环节进行具体计划、创设教与学的系统“过程”或“程序”,而创设教与学系统的根本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教学设计过程模式的四大基本要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教学设计研究常用的方法论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简答题 1.简述教学设计的学科性质。 2.谈谈教学论与教学系统设计之间的区别。 3.请简要说明学习理论、教学理论、教学设计理论之间的关系。 4.试比较分析ID1和ID2的主要特点。 第二章教学设计的基本过程(上) 一、填空题 1、学习需要是学习者学习方面_______ 与_______ 之间的差距 2、学习风格是学习者持续一贯的带有个性特征的学习方式,是_______ 和_______的综合。 二、名词解释: 1、学习需要 2、外部参照需要分析法 三、简答题 1、确定学习需要的基本方法是哪两种?其主要特点和区别是什么? 2、简述小学生的学习风格。 第三章教学设计的基本过程(中) 一、填空题 1.分析学习内容一般可采取下列步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析学习内容的基本方法主要有下列六种,它们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3.布卢姆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认为:认知领域的目标是指知识的结果,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名词解释: 1.教学目标 2.ABCD模式 三、简答题

多媒体教室设计技术方案

教学楼多媒体教室 设 计 方 案 目录

一、方案设计说明 设计方案包括讲解课件及内容服务器系统、教育应用级投影机系统、多媒体讲台及中央集中控制系统、音响扩声系统等。其中,设计的指导思想是系统可靠、技术先进、功能完备,易操作性强。同时在满足使用要求的基础上尽量保证经济性。具体说要满足以下要求: 1.可靠性: 保证系统具有高可靠性,具备一定的抗干扰及容错能力,误操作的纠正能力。软硬件功能模块标准化,便于数据可靠传递。 2.先进性: 保证系统及单元选用最新的成熟技术,力争新增设备十年内不落后。保证系统总体水平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3.易维护性: 保证系统具有自检和错误报警提示功能;系统各单元故障排除快速简捷;保证主机和备件的通用性、互换性。 4.易操作性: 系统便于掌握,简便直观,一键式操作,方便老师课堂上课。保证系统易于扩展、升级。 5.经济性: 在保证先进性、可靠性和易用性的前提下,系统还要有较好的经济性,使整个系统有较高的性能价格比。 6.可扩展性:

在今后的设备与功能不断发展的前提下, 系统在不改变基础建设的前提下,费用支出少甚至不用支出而能实现所需功能.为以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我们设计的目标是,具有前瞻性,体现当代高科技成果的结晶。在升级的过程中不用追加更多的投资,以保护用户的利益。系统具有强大的控制与管理功能,可以与其它音视频和计算机系统相连,进行多种形式信息的沟通。 二、系统设计标准 普通型: 投影机与幕布距离:≥4米 播放环境:阴暗,窗户加装遮光布 隔音要求:可安装隔音墙,以提高音效 座位台阶:前后排台阶升起高度一般为300~390mm 座位布置:每排排距,简装版为≥1050mm;标准版 为≥1100mm 满足整个系统的要求下划分,本次多媒体教室应用系 统由如下子系统组成: 1、专业投影幕布及教育应用级投影机系统 高亮度,超高对比度,有效提升课堂质量。 2、讲解课件及内容服务器系统 超大内存,存储大量教学资料 3、多媒体讲台及中央集中控制系统 采用先进设计理念的多媒体智能讲台,外形设计美观、大方、高雅,使得整个教室更具现代科技感和时尚美,有效提升学校的档次。 智能讲台带智能中央集中控制系统,老师站在讲台上即可对教室内的教学设备进行控制,如控制投影机开关机、视频切换、音量调节、灯光控制等,真正实现“所见即能控”,提高老师的上课效率,减少控制室内设备所需的时间和 遇到的烦恼。

教学系统设计案例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教育技术绪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李芒、金林编著,《教育技术学导论》 执教:牡丹江师范学院09级教育技术于洋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板书: 教育技术绪论 一、教育技术定义 AECT1994 AECT2005 二、教育技术学科性质 三、教育技术培养方向 四、教育技术专业能力结构要求 说课材料 老师同学们大家好!我们今天进行的是教育技术绪论的说课部分。在教育技术绪论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方案中,我首先对教学对象进行了分析,教学对象分析: 我设定教学对象为刚刚步入大学的教育技术学的新生。由于他们对自己的专业情况缺乏了解,心终会对本专业存在很多的疑惑。那么,《教育技术绪论》这节课的设计方向就是要为新生们的解除这些疑惑。这节课上完后,效果要能达到学生心中清晰“教育技术学是什么”“教育技术学是做什么的”“作为教育技术学的学生应具备哪些能力”等问题。 教学内容地位:

本节课的内容是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教育技术学导论》一书中的第一篇。他的地位是不容忽视的,它不仅在这门课的教学内容上起着引导性的作用,而且为整个专业课的学习指明了一条道路。 在分析过以上两个必要因素后,我将我的教学设计方案分成六大模块,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媒体、教学方法、教学准备、教学过程。 教学目标: 在教学目标模块,我将目标分为知识与情感两方面。在知识方面,对学生提出三点要求: A.学生能陈述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推出的AECT1994和2005教育技术定义并理解其内涵 B.学生能了解教育技术学科性质及专业培养方向 C.熟知自己应具备的专业能力 在情感方面,对学生提出两点要求: A.在学生了解专业特性的同时,培养学生热爱自己的专业。 B.学生能主动明确自己大学期间要完成的任务及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 教学重难点: 在本节课中,教学重点主要是让学生掌握教育技术的定义,而难点则是让学生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 教学媒体: 教师主要采用黑板和多媒体两种媒体。 教学方法: 教师主要采用的方法有讲授法、分组讨论法、提问互动法、多媒体课件演示法 教学准备: 教师在课前,除了需要熟悉教学内容还需搜集与本节课课程内容有关的文字、图片等多媒体素材,并能将它们很好地融合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 教学过程 一、引入环节:设置氛围,自然引出教学内容 通过播放视频:将大学新生的基本状态展示给学生,使学生产生共鸣。这样,学生会有主动学习的欲望,为接下来的学习活动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基调。 二、查找重点:任务驱动,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 教师讲解定义过后,要求学生找出定义中的重点词汇,这样既可以增强学生对定义的理解,又可以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 三、脑力激荡:学生分组讨论,团队协作能力 通过讨论1994和2005定义的不同之处,可以让学生对两个定义记忆更为深刻,同时,也可以增强他们的团队意识。 四、归纳总结: 教师分条讲解教育技术学的特点后,要求学生归纳总结教育技术学科性质,

教学系统设计期末考试重点

第一章概论 1.教学系统设计的含义、特征、学科性质、应用层次(知道) 含义:教学系统设计主要是以促进学习者的学习为根本目的,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等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目标、教学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环节进行具体计划,创设有效的教与学系统的“过程”或“程序”。 特征:(1)教学系统设计是应用系统方法研究、探索教与学系统中各个要素之间及要素与整体之间的本质联系,并在设计中综合考虑和协调它们的关系,使各要素有机结合以完成教学系统的功能。 (2)教学系统设计的研究对象是不同层次的学与教的系统。 (3)教学系统设计的目的是将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等基础理论的原理和方法转换成教学实际问题的方案, 学科性质:a、教学系统设计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桥梁性学科。b、教学系统设计是一门方法论性质的学科。c、教学系统设计是一门设计理论学科。d、教学系统设计是一门规定性理论科学。应用层次:a、以“产品”为中心的层次。b、以“课堂”为中心的层次。 c、以“系统”为中心的层次。 2.教学系统设计的理论基础(知道) 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教学理论与教学设计,系统方法与教学设计,传播理论与教学设计 3.几种主要的教学设计理论要点(加涅的信息加工模型、ET、CDT)(知道)P15 加涅:核心思想是“为学习设计教学”的主。他认为教学必需考虑影响学习的全部因素,即学习的条件。学习的发生同时以来外部条件和部条件。学习结果分为五类型: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和态度。 ET:瑞格鲁斯的细化理论。他认为教学系统设计理论就是“教学科学”;教学系统设计理论是规定性的教学理论。他把教学理论变量分为:教学条件、教学策略(分为:教学组织策略、教学管理策略和教学传递策略)和教学结果 CDT:梅瑞尔的成分显示理论。认为知识由行为水平和容类型构成了两维分类。它的行为维度是记忆、运用和发现;容维度是事实、概念、过程和原理。 4.具有代表性的教学设计过程模式(肯普模式、史密斯——雷根模式)(知道) 肯普模式: 四个要素:教学目标、学习者特征、教学资源和教学评价。 三个主要问题:①学生必须学习到什么(确定教学目标);②为达到预期的目标应如何进行教学(即根据教学目标的分析确定教学容和教学资源,根据学习者特征分析确定教学起点,并在此基础上确定教学策略、教学方法);③检查和评定预期的教学效果(进行教学评价)。 十个教学环节:是指①确定学习需要和学习目的,为此应先了解教学条件(包括优先条件与限制条

教学系统设计期末总复习

教学系统设计期末复习题 一、填空题 1?教学系统设计是指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资料、教 学活动、___信息资源__和评价的具体计划的一系统化过程―。 2?传统ID模式的发展经历过两代,是以学习理论作为分代原则,第一代ID模式的主要标志是以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作为理论基础,第二代ID模式的主要标志则是以认知 主义学习理论 作为理论基础。 3?著名教学设计专家加涅提出“为学习设计教学”。 4.在教学系统设计实践中,存在着不同层次的教学系统设计。按照教学中问题范围、大小 的不同,教学系统设计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以系统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产 品为中心。 5?巴纳西强调教育系统的整体性、层次性、开放性,提出了宏观教学系统设计理论。6?加涅教学设计思想的核心思想是他提出的为学习设计教学的主张,他认为教学 必须考虑影响学习的全部因素,即学习条件。 7? 梅瑞尔等人在《教学设计新宣言》一文中对教学设计做了如下的阐释: “教学是一门科学,而教学设计是建立在这一科学基础上的技术( scie nce-based-tech no logy )。”教学 设计的目的是创设和开发促进学生掌握这些知识技能的学习经验和学习环境_。 8?教学设计是运用一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 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 10? 1900年杜威提岀发展一门连接学习理论和教育实践的桥梁。 12? 20世纪90年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教学设计理论起了较大的作用。这一时期, 学习者与教学媒体、教学情境的结合是教学设计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 13?软件、声像教材、印刷教材、学习指导手册、教师用书等属于以产品为中心的教学

教学系统设计的多媒体课件的设计与制作

目录 摘要 (1) ABSTRACT (2) 1、概述 (3) 1.1本设计的目的及意义 (3) 1.2本课件的功能 (3) 1.3本课件的主要特点 (4) 2、功能需求分析 (4) 2.1开发背景 (4) 2.2需求分析 (5) 2.3课件的运行环境 (5) 3、系统设计 (6) 3.1项目的总体方案 (6) 3.2项目的详细设计方案 (7) 4、技术实现 (28) 4.1主要功能模块的具体实现 (28) 4.2主要技术难题及解决方法 (33) 5、总结 (34) 致谢 (35) 参考文献 (36) 附件1系统结构图 (37) 附件2 代码 (38)

《教学系统设计》的多媒体课件的设计与制作 摘要:随着多媒体技术越来越广泛地被应用到教学中,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的作用也日益明显。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现代化的教学方式,为当今教育技术发展的过程中指明了新的趋向。它能帮助学校提高教学现代化、充分显示学校多媒体化,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课件资源,在课堂上向学生更生动的展现教学内容,使教学更贴近实际,很好的辅助课堂教学。本次设计的“教学系统设计”课件,在制作过程中加入了声音、动画、文字等多种信息,还可以与交流对象互动,回答一些常见问题,充分调动学习者的积极参与,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效率。 关键词:多媒体课件、课堂教学、教学现代化、

“Teaching Design”designing and making of multimedia courseware Educational Technology Abstract With the multimedia technology more and more applied to teaching widely, multimedia courseware in teaching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obvious. As a new way of modern teaching, Multimedia aided teaching is became a new trend in the process of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It can help the schools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modernization, display the school multimedia fully. Teachers can use multimedia courseware resources to display teaching contents more vividly for students in the classroom, the teaching is more close to the actual and very good for our teaching.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by adding sound, animation, text and other information, the design of the" teaching system" courseware can exchange object interaction, answer some asked questions frequently, and arouse students ' participation, what is more, it can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greatly and efficiency. Keyword: Multimedia courseware、 classroom teaching、teaching modernization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