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6年山西省中考思想品德试题分析材料

2016年山西省中考思想品德试题分析材料

注重阅读理解提升学科素养

——山西省2016年中考思品试题分析

一、指导思想

2016年山西省中考思想品德命题继续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和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精神,按照省教育厅有关中考改革的精神与要求,以立德树人为目标。在取消“科目说明”的大背景之下,以《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修订版)》为唯一命题依据,坚持敢于创新,积极探索,全面贯彻“六个维度”的考查要求,努力命制出能引领全省初中教学及其改革的中考试

题,使素质教育及核心素养真正落到实处。

二、总体情况

从题型结构上看,四大类基本题型保持了稳定,但简答题的分值比例由去年的20%提高到了30%,分析说明题由两道减少到一道。这个变化,减少了题目的总量,使考生在时间上更加宽裕,体现了对考生的关怀。

2、知识内容结构

心理和道德品质知识涵盖了2个选择题、2个填空、1个简答题,分析说明题18题也有所涉及,占全卷分值的13%左右;法律知识涵盖了4个选择题、5个填空题、实践探究题的一个小题,在分析说明题中有所涉及,占全卷分值的25%左右;国情知识涵盖了2个选择题、3个填空题、1个简答题,1个分析说明题有所涉及(选作2),约占全卷分值的20%左右;时事政治(直接考十八届五中全会和“两会”)知识涵盖2个选择

题,约占全卷分值的10%。

三、试题特点

2016年山西省中考思想品德试题的命制坚持正面导向的原则;坚持落实“六个维度”的原则;坚持考改促课改并对课改学校有利的原则;坚持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原则;

坚持初中阶段常识教育的原则,凸显了以下六大特点:

(一)“活动建议”增长,注重综合实践能力的考查。

2016年山西思品考试涉及课标中的“活动建议”(共36条),由去年的15分增长到今年的21分,在整个试卷分值中的比例也由去年的41.7%增长到今年的58.3%。“活动

建议”与“课程内容”相辅相成,更加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能将理论化为解决实际问

题的能力。例如选择题第4小题“从太原出发,沿途依次看到的文化元素或自然景观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的依据是课标“活动建议”2.7“分组搜集不同国家、民族和区域的独特文化,认识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2.9“以世界地图为依托,开展“我在地图上旅行”的演讲活动,搜集不同国家或地同国家或地区的自然风光、人文历史等素材,感受世界的美好”。紧扣“屠呦呦获诺贝尔奖”、“习马会”、“世界气候大会”、“联合国秘书长选举”4个时政热点,以记者采访的活动形式为切入点,给出了规定的方向与路线图,通过4组图片的对比,情景模拟真实、生动,现实感极强。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世界文化之旅”等相关知识的运用,综合性较强。学生应知方位、识地图;知名胜,懂文化;通文学,晓历史。重实际问题的解决,重全球观念和国际视野的培养。

又如第13题第(2)小题对“关于宪法的5个问题”的设问,就是依据课标中“以班级为单位,举行‘宪法在我心中’的主题活动”的活动建议而命制的。该题涉及到了我国宪法的历史、修订情况、宪法的核心内容、国家机构等内容。如果考生平时对宪法没有深入的关注和了解是很难得满分的。此题意在引导学生平时多关注“依法治国”、“依宪治国”等国家政策方针和宪法的重要性。

在整份试题中这样的题还有很多,如第10题、第14题、第16题、第17题等等,不再一一列举。这些涉及“活动建议”的题目或考查学生的自我价值观、或从实际出发,

考查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等等。

(二)体现课改理念,突出试题的探究性和开放性。

2015年的思品中考试题,开放、探究性试题比例已经达到45.3%,在此基础上,今年更是达到了56%。开放探究是山西思品改革的重要着力点,是向素质教育迈进的重要体现。如第18题有两道分析说明题(二选一),就分别体现了不同的思维方式和不同的关注角度。既有学生身边的事,密切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又有社会热点,引导学生关注和思考社会现实。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所熟悉的问题进行选择,让学生有话可说,充分尊重了学生选择的权利,这本身就是试题开放性的体现。

另外从答案的制定上也可体现。比如18题的选做题2的答案有3种之多。多元化的答案,体现了答案的开放性。第17题要求指出材料中出现的错误,所给答案指出了9项之多,而学生仅需要指出5项即可得满分。第16题的设问“你感悟最深的是什么?”,体现了问法的开放性。而答案也有9点之多,而学生只需“围绕一点深入阐述”就可得满分。

简答题第15小题,是今年试题的一个亮点。本题依据“了解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课标要求命制,有三大特点:第一,首次出现逆向思维的全开放,让考生根据范例,对耳熟能详的经济制度进行无限制质疑,给出的答案就有12个,属典型的由“点”到

“面”;第二,在教材或课标的核心知识上作文章,实际是课改“问题导学”理念的再

现;第三,引导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努力改变提不出问题的应试现状。像这样的题,对教师平时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等方面起到了很好地引导与示范作用。

所以,今年思品中考的很多试题,体现了全方位、立体式的开放。这样有利于激发考生答题的积极性。在非选择题部分,很多试题答案不唯一,不呆板,注重强调考生个性色彩,倡导考生创新。也在贯彻“考改促课改”的思想,对我省思品教师的教学方法

提出了新的挑战。

(三)继续考查阅读能力,凸显学生人文素养。

阅读能力的考查已经成为山西思品中考题体现区分度的重要手段。它不仅仅是文学名著的人文阅读,还包括大量的漫画、图表、数据等非文字性阅读。2015年中考思品中阅读能力题已经达到69.3%,在此基础上,今年更是达到了74.7%。比如今年中考题就在卷面上呈现出了39幅图片,1个表格,以及大量的数据材料等。文字性的阅读量更大。通过阅读,考查了学生的认读能力、鉴赏能力、理解能力、评价能力以及阅读技巧等。比如第4题对16幅图的阅读理解、第7题对6幅图的阅读理解,第12题对生活中的司

空见惯的牌子和众人观点的阅读、第18题的两道选做题等等。

再如实践探究题第19题

山村见闻记

这座小山村景色优美,空气清新,而且建筑、民俗、生活习惯等还保留着诸多传统的古朴元素,比如土窑洞、传统榨油、唱山歌等。当地的油桃与荞麦很有名,可由于交通不便等原因销售不出去,该村也始终摆脱不了贫困村的帽子。

去年春天,新修的国道路过该村,到城里方便多了。更让大家兴奋的是,去年秋天,国家拨来一笔精准扶贫的巨款,但要求村里拿出一份详细的使用方案;同时,该村地盘上发现了矿藏。于是,如何使用这笔扶贫资金,尤其是如何发展,成为村民们热烈争论的话题。

这时,假如你正好来到该村进行社会实践,请你完成下列任务。

(1)下列是你在该村随手拍的照片,请说出其中5种照片内容名称。(2分)

(2)此时,村委正要换届选举,下列有关公告请你补充完整。(2分)

××村选举村委主任选民资格条件公告

一、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户籍条件:年满18周岁的村民。

(1)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户籍在本村,不在本村居住,本人愿意参加选举的村民。

(3)户籍不在本村却居住一年以上的,本人申请并经村选举委员会或村民大会同意

的村民,也具备选民资格。

三、政治条件:未被依法剥夺政治权利。

四、身体条件: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

××村民选举委员会

2015年10月

(3)在讨论国家扶贫款如何使用的村民大会上,多数人建议:这笔扶贫款应该用于开发矿藏,开矿就是开银行。但也有人坚决反对。

现在,新村委想听你的意见,那么你的意见是什么呢?(4分)

(4)新村委主任问你:“现在,我们要出宣传墙报,想知道咱们这次村委换届选举与村民大会,体现了我国的哪一项政治制度?”(1分)

(5)目前,全村信心满满,决心改变落后面貌,包括修建石条路面、旱厕改水厕、太阳能路灯等。不过,当前首先急需解决的是下列两大问题:

问题1用水紧张:由于全村生活用水所依靠的山泉在逐年变小,吃水都有点紧张。同时,当地降雨量主要在夏季,每年七八月顺着山坡流走的雨水,接近全村人均年用水总量,村旁那条小河此时甚至会爆满。

问题2环境“脏乱差”:废塑料袋、烂菜叶随处可见,生活污水遍地,牲畜粪便到处都是,村口杂乱地堆着秸秆。村旁小河则倾倒着各种生活垃圾,快成垃圾场了,村民感慨地说:“以前河水很清,还能游泳。”

新村委主任说:“你看,有关这两大问题的管理与宣传教育,我们想到了;可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我们眼界有限。听说,现在学校倡导你们创新,你给想想办法,两个问题里解决一个就行。”你能想什么办法呢?(2分)

此题考查知识点为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共同富裕,可持续发展战略。同时考查学生热爱家乡为家乡发展建言献策的能力、实践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学以致用的能力。本题打破学科壁垒,贴近学生生活,是今年引起热议的试题之一,也是今年的亮点所在,着重考查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和综合能力,突出强调社会责任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进一步打破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局面,做到“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为培养合格公民奠定基础,也为今后的教学工作和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方向。

例如,第(4)题所问村委会换届选举与村民大会体现了我国哪一项政治制度?答案唯一且固定,只能为“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体现了对学生基础知识掌握情况的关注,

同时表现出了思想品德学科的学科特点。

例如,第(5)题,对于本村急需解决的用水解决、环境“脏乱差”两大问题中某一提出具体的有创新性的解决办法。注重了对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考察,体现了思想品德的学科价值及考试对于教学工作的导向性。

(四)合理借鉴国际PISA测试理念,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国际PISA测试的目的,就是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体包括科学素养、阅读素养与数学素养,应该说是核心素养的基本组成部分。

在教学中,首先,教师要深刻领会PISA测试核心理念在于评价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提升学生对阅读信息进行判断、归纳、综合的能力。其次,教师应适时渗透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方法和策略,培养学生阅读图表、分析图表信息的能力,引导学生从阅读材料和生活实际出发,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再次,引导教师关注学生现在及其未来社会生活的要求,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不同层面的价值准则,培养学生对社会现象进行分析和评价的能力,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积极正面的生活态度。

比如:(第17题)原始森林旅游历险记

暑假,小刘与驴友到山西某原始森林进行户外旅游,他们的野外生存经验不足。第一天傍晚,天气闷热,他们将帐篷扎在干涸的河谷,倒头就睡。次日清晨,他们留下一地塑料袋、饮料瓶、水果皮等,继续赶路。突然,电闪雷鸣,他们立即冲到山坡高地的大树下躲避。

中午,他们想野炊,正好遇到一位挖中药的中年农民,小刘便问:“帅哥,哪有泉水?”对方有点发愣。不过攀谈几句后,大家熟悉了,这位似乎有点文化的农民问小刘:“你贵姓?”“贵姓刘。”随后,小刘采集了许多色彩鲜艳的野蘑菇,纯天然的!他们就在草丛旁用酒精炉炒菜,光顾聊天,油锅着火,小刘立刻用水去泼。

(1)小刘他们有诸多错误或不妥行为,请你说出其中5处,并分别说明理由。(3分)

答:。

(2)下午,因手机和指南针掉河里,他们迷路了。小刘在河流旁一个平整的树桩上坐下,望着阴沉沉的天空说:“咱们从南一直往北爬,可现在哪边是南呢?”此时他们怎么才能弄清方向呢?(1分)

答:。

【命题思路】该题有三点值得注意:一是情境真实化,以“小刘与驴友户外旅游活动”为背景,将多达10个的考点及问题“潜伏”进去,包括环保、礼貌、自救、自然及生活常识等多方面,犹如“游戏闯关”,增添了试题的趣味性;二是与课标“活动建议”的要求紧密结合,尤其野外遇到突发情况的应激能力以及推理能力的考查,拓宽了思品学科的考查领域;三是将国际PISA考试理念本土化,标志着山西思品中考的新追求与新挑战。

(五)提升学科素养,注重了对思维模式的考查

思想品德“学科素养”,是学生通过对思想品德课的学习、训练和实践而获得的关于思想品德的基本专业素质,通过长时间的课程内容的学习和专业训练形成“五大思维”。今年较往年更为突出学科素养的考查,减少死记硬背,体现学以致用的基本理念。

思想品德的五种思维模式——“并列、因果、辩证、层进、混合”,这不仅是初中学生重要的基础能力,也是“开卷考试”摈弃死记硬背,提倡深入思考,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必然要求。通过思维模式的考查,让学生学会思考,善于思考,培养分析综合能力、质疑批判能力、推理能力、辩证看待事物的能力等等。所以,学生在面对试题的时候,首先是阅读、审题、理解和思考,然后在此基础上才可能需要查书,这才是开卷考试的本质。

比如分析说明题选做题2

他们该不该下跪?

某建筑公司的几十位农民工,已经很长时间未领薪水了,多次找公司讨薪无果,找政府也效果不佳。现在久居异乡,生活都成问题了,实在无奈,他们想出了这样一个办法:在公司门外的人行道上集体下跪,要求发薪。可这办法合适不合适呢?

假如他们向你请教,你该如何回答?

【解析】本题不回避社会矛盾,选择了社会生活中极为敏感的“农民工讨薪”的热点话题。该题特点有四:一是答案多达三种,每种答案自成体系,学生有话说,而且可以从不同角度的说,思辨性和说理性极强,属于典型的答案上的开放;二是面对复杂的社会生活,能够明辨是非,做出理性的正确的选择;三是到底“下跪合适不合适”,自尊、自信、人格尊严以及维权的合法途径等基础知识,是做出正确判断的理论支撑;四是引导学生在作答的过程中,学会关心社会、关注现实,做一个有正义感的合格公民。材料与2013年的“村民围攻化工厂”较为相似,但答案开放度更强,学生可以有三种不同的选择:认为其行为合适、不合适或者辩证分析都可以,本题重在引导学生关心社会,关注民生,重在培养学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引导其用正确的方式解决问题。

再比如选择题第8题“下列分析说明题所对应的思维模式,你认为哪一项正确”,直接考查了思维模式的运用;第16题则考查了常见的并列思维模式;第15题运用逆向思维,考查了学生的因果思维、并列思维模式;第18题的两个选作材料涉及到了辩证、渗透了部分层进的思维模式;第19题则涉及到了因果、并列等思维模式。通过对不同思维模式的考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提升学生质疑批判能力和创新能力。所以,这种考查具有深远的影响和意义。

(六)凸显了时代特征和学科特点,突出了对学生“应知应会”常识的考查

试题在选材上,有明显的时政色彩和时代特征,凸显了思想品德课的学科特点。很多题紧密围绕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设问。这些对社会热点的考查有利于引导师生在教学中积极关注社会、关注热点,培养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

公民。试题在情境设置上贴近生活实际,所设计的问题大都来自于考生身边的人和事。比如第4题结合的时政背景材料,都属于时政热点,第17题所呈现的情境,学生在生活中就可能遇到。第10题“你认为哪一组行为值得肯定”等都紧密联系学生现实生活。甚至第18题(选作题1)分析说明的材料均来自学校生活。这些试题情境都来自于考生身边,让考生看后有话可说,同时也有助于引导考生要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学会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

今年的试题突出的一个亮点就是加大了对学生课外知识、应知应会、生活常识等方面的考查,不仅是对学生“能否掌握参与社会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的PISA理念考查的渗透,更是在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实际、关注身边问题,为学生了解生活、进入社会提前奠定基础。比如第4题,对学生知识的广度提出了要求,要“博”览“群书”。例如,第14小题,本题依据“了解当今世界发展趋势,知道我国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作用和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增强忧患意识”课标要求命制,以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为载体,以图片的形式考查学生的读图能力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且试题设问明确:“除了两幅中国画外,能直接反映”自由与和平“主题的图片。”本题为紧扣课标,突出考察学生的阅读能力、质疑能力、人文素养等。

第17题“指出小刘的错误或不妥行为”以及“在不依靠外在设备的情况下弄清方向”则是直接考查学生的生活常识和生活经验。如“野外宿营的注意事项”、“野外就餐的注意事项”乃至于“怎样找到南北”这样的内容,其实学生在假期就可能外出旅游,就可能遇到这些情况。此题关注了这些情况,并结合思品学科的内容,紧密联系学生实际生活,在考查学生知识的同时给予了学生深切的关注,表达了命题者的人文情怀和对学生的关爱。

第19题(1)出现的6幅图,表面上看是“看图识物”,似乎不应该出现在中考试卷上,可实际上此题涉及到了植物、动物、传统文化、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2006年5月20日,皮影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申请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等等相关知识。做为一名初中毕业生应该掌握这些常识。命题人的真正意图在于不想让学生成为“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那种“书生”。要引导学生走出教室,走向自然,关爱生活。

四、教学建议

2016年中考思想品德试题完成学生毕业或升学的使命,这份体现了更加开放、创新、综合、实践、学科整合“大思品”思想等课改精神的试题,留给我们的将是课堂教学的思考、课改精神的落实:

(一)立足基础,重视“三维”目标的实现

基础知识、基本观点、基本技能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素养、发展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的根基,是落实“三维”目标的立足点。在基础知识的学习中,把握基本观点,了解基本技能,让学生夯实基础的过程成为体验、感受、形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过程,使

获得基础知识、基本观点和基本技能的过程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形成正确学习方法的过程,也是提高学习能力,为具备终身学习能力奠定基础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情感、点燃学生积极乐观进取的态度、塑造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让学生自主自觉自我追求地成长。

(二)立足生活,重视学习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一个人的思想品德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的。把学到的知识、形成的思想、掌握的技能运用于生活,认识社会、分析社会,在现实生活的应用中,认识到所学知识、思想和技能的实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运用的追求,并在运用中进一步提高和发展。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的、丰富多样的活动,扩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生活经验,做到思想理论与现实生活的结合,是我们思想品德课教学最根本的落脚点。

(三)立足能力,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基础教育改革使教育的主题以知识为本转向能力立意,新课改精神要求进一步促进学生开放思想、创新探究,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在体验、感受、活动中形成自己的认识,形成自己的学习意识和方法,学生在学以致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中为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奠定基础。在教学中,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的现实生活,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促进学生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四)立足育人,重视学生健康快乐成长

教育的目的是育人,我们要把育人的思想渗透到教学工作的每一个细节。帮助学生学习做负责任的公民、过积极健康的的生活是思想品德课的追求。初中生正处于由青春期向成年人过渡的关键期,自我意识和独立性逐步增强,帮助学生形成良好品德,树立责任意识和积极的生活态度,对学生的成长具有基础性的作用。思想品德课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完善自己的思想情感,感悟人生的意义,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基本的善恶、是非观念,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认真、努力、积极、有责任心地对待自己所做的一切,健康快乐地成长。

落实课标,夯实基础是根本;立足生活,学以致用是关键;重视素质,培养能力是核心;着眼育人,促进成长是目的。我们每一名教师,都会用自己的智慧、辛劳和汗水投身于教书育人的事业,培养学生并使之成为合格公民。

2016年9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