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通 用 技 术 (必修2 )教 案

通 用 技 术 (必修2 )教 案

通 用 技 术 (必修2 )教 案
通 用 技 术 (必修2 )教 案

通用技术教案

课题 1.2探究结构(一)授课人

时间2012.3. 序号 2

教学内容1.了解结构的涵义,能从力学的角度理解结构的概念和一般分类。

2能结合1~2种简单的结构案例,分析结构是如何承受应力的。

3.能通过技术试验分析影响结构的强度和稳定性的因素,并写出报告

4.能确定一个简单对象进行结构设计,并绘制设计图纸,做出模型或原型。

5.能从技术和文化的角度欣赏并评价典型结构设计的案例。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了解结构稳定性、结构强度的涵义,理解应力、内力的涵义与关系,了解

连接方式对结构的影响

2.能进行简单的应力计算

3.掌握应用技术试验分析问题的能力,并能书写试验报告。

过程与方法

1.通过A形梯的事例,理解结构的稳定性。

2.通过两个技术试验,分析影响结构强度和稳定性的主要因素,写出试验报

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因结构不稳定而坍塌的广告牌的事例,让学生树立质量管理的观念和

对产品安全性负责的社会责任感。

2.技术试验的过程可以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勇于实践、认真分析的技术品质。教学重点理解结构稳定性、结构强度的涵义,能应用应力的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难点通过技术试验分析影响结构的强度和稳定性的因素,并写出试验报告。

教学关键能从技术和文化的角度欣赏并评价典型结构设计的案例

教学方法讲授法、任务驱动法、演示法

教学辅助(教具) 视频、图片、A形梯、泡沫棒、木棒、竹签、热熔枪、热熔胶、棉线、小刀、砝码、三角尺。

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设计意图

引入

播放“因温州市区车站大道财

富中心楼下巨型广告牌被大风吹

倒,19辆轿车受损。”的视频,再

展示全国各地都不时有广告牌被风

吹倒造成伤亡、损失的图片。

问“为什么经常会出现这些因广告

牌被风吹倒造成伤亡、损失的事故

呢?”

学生讨论、思考“影响结

构稳固的因素有哪些

呢?”并回答。

让学生了解

结构的稳定性在

技术设计中的重

要性。

让学生树立质量

管理的观念和对

产品安全性负责

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设计意图

一、结构的稳定性

教师拿出一个A形梯,让一位

学生展示应该如何使用A形梯。

问“为什么要把A形梯的横档放

平直呢?不要这个横档可以吗?为

什么?”

学生思考引入三角形

的稳定性。

1.让一位学生把一个较重的书包放在A形梯顶端,尝试推一下梯子,感觉梯子的摇晃情况;

把一个较重的书包放在A形梯中间两横档上铺的木板上,尝试用同样

2.大小的力推一下梯子,感觉梯子的摇晃情况;

比较两次摇晃的大小差异。分析其原因。学生思考,回答引入影响结

构稳定性的因素

问:保证A形梯结构稳定的原因有

哪些方面?

*结构的稳定性与它的几何形状、

支撑面积大小和重心位置密切相

关。

分析归纳

二、结构的强度学生两人为一组分组试验:

在两叠相同高度相隔20CM的书中

间悬挂四条直棒(1号棒(粗圆实

心泡沫棒,直径:2cm),2号棒(细

圆实心泡沫棒,直经:0.5cm),3

号棒(粗圆空心泡沫棒,直经:2cm),

4号棒(细木棒,直经:0.5cm),

其中2号与3号棒材料的横截面积

相同),分别在四直棒上面同时依次

悬挂1个-3个钩码。观察四直棒的

变化,记录变形情况。

(填附表1)

学生实践并

观察、思考、分析原因

1、在不断增加挂码时,直棒的形状

是否有变化?是什么导致这样的变

化?

*结构强度和内力的概念。

观察形状变化引入结构强度和

内力的概念

2. 1号棒与2号棒直径相同材料不

同的直棒在挂上同等数量钩码时变

形情况是否有

学生思考分析引入应力。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不同?那么相同直径直棒的变形情

况与什么因素有关?

*在外力与材料不变的条件下,构件

被破坏的程度与它的截面积有关。

*应力:构件的横截面积所受的内力称为构件的应力。

*公式:δ=N/A,

(强调各符号的含义和单位)学生思考,并根据公式进

行计算。

引入应力的公式

练习:课本P15,建筑物的支柱是怎样承受压力的?求支柱所受的应力。

提示学生观察课室内的支柱,对其进行受力分析。

3、2号棒与4号棒直径相同材料不同的直棒在挂上同等数量钩码时变形情况是否有不同?那么相同直径直棒的变形情况与什么因素有关?*结构强度与材料也有关系。学生思考分析通过试验发现材

料对强度的影响。

4、2号棒与3号棒材料的横截面积相同,挂上同等数量钩码时变形情况是否有不同?为什么?

*结构的强度与材料本身的形状有关。

课本P19页图1-42

了解不同形状与强度的变化特点。学生思考分析通过试验发现材

料的形状对强度

的影响。

5、结构的强度与哪些因素有关?学生思考回答归纳影响结构强

度的因素。

小结复习本课内容

板书设计1.2探究结构(一)

一、结构的稳定性

二、结构的强度

教学设计

亮点

结构稳定性、强度的演示实验设计得很好,学生易于接受。

教学反思

本课通过大量的学生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技术的兴趣,并初步形成通过实践提炼出技术理论的能力。但在技术试验课中,经常会出现学生只是沉迷于操作,而忽视了理论的提升,以致最终不能达到教学目标的困境。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尝试在技术试验中结合了斯金纳的程序教学法,通过“分解问题”、“步步解决”、“及时反馈”,以达到减低错误率,增强学习自信心,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通用技术教案

课题 1.2探究结构(二)授课人

时间2012.3. 序号 3

教学内容1.了解结构的涵义,能从力学的角度理解结构的概念和一般分类。

2能结合1~2种简单的结构案例,分析结构是如何承受应力的。

3.能通过技术试验分析影响结构的强度和稳定性的因素,并写出报告

4.能确定一个简单对象进行结构设计,并绘制设计图纸,做出模型或原型。

5.能从技术和文化的角度欣赏并评价典型结构设计的案例。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了解结构稳定性、结构强度的涵义,理解应力、内力的涵义与关系,了解

连接方式对结构的影响

2.能进行简单的应力计算

3.掌握应用技术试验分析问题的能力,并能书写试验报告。

过程与方法

1.通过A形梯的事例,理解结构的稳定性。

2.通过两个技术试验,分析影响结构强度和稳定性的主要因素,写出试验报

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因结构不稳定而坍塌的广告牌的事例,让学生树立质量管理的观念和

对产品安全性负责的社会责任感。

2.技术试验的过程可以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勇于实践、认真分析的技术品质。教学重点理解结构稳定性、结构强度的涵义,能应用应力的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难点通过技术试验分析影响结构的强度和稳定性的因素,并写出试验报告。

教学关键能从技术和文化的角度欣赏并评价典型结构设计的案例

教学方法讲授法、任务驱动法、演示法

教学辅助(教具) 视频、图片、A形梯、泡沫棒、木棒、竹签、热熔枪、热熔胶、棉线、小刀、砝码、三角尺。

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设计意图

复习1、什么是结构的稳定性?

2、结构的稳定性与什么因素有

关?

3、什么是结构强度?

4、应力的公式?

5、结构强度与什么因素有关?学生思考、回忆复习上一课内容

为本课的技术试

验提供理论基础。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设计意图

三、结构的连接竹签搭建平台试验:(填附表2)

教师提供五支竹签、一把热熔枪、

一条热熔胶、一段棉线、一把小刀

和一个100g砝码。让学生以两人为

一组,设计一个可在顶部放置一个

100g砝码的结构。要求:结构稳定

并且垂直高度越高越好。竹签可折

断。

学生分组设计、制作并书

写试验报告。

培养学生的合作

精神和在实践中

分析问题的能力。

制作过程与成品的展示交流

分析哪些部分影响了作品的强度和

稳定性。

学生分析影响作品结构

稳定性的因素

在展示交流中取

长补短。

四、结构和强度和稳定性试验比较学生作品中不同的连接方式的

稳定性,并指出对于不同的应用场

合应该对应选择不同的连接方式。

常见的连接方式:榫接、螺栓连接、

胶粘、绳系、焊接、铆接

问:“根据各种连接方式的特点不

同,应该对应使用在哪些地方的连

讨论、分析不同的连接方

式对稳定性的影响。

让学生学会选择

技术。

接上?举例说明。”

小结影响结构稳定性和强度的因素有哪

些?

学生归纳小结复习全节内容

板书设计1.2探究结构(二)

三、结构的连接

四、结构和强度和稳定性试验

教学设计

亮点

结构稳定性、强度的演示实验设计得很好,学生易于接受。

教学反思应该注意的是在课堂中教师必须把握好试验时间和节奏,保证在限定的课时中完成教学目标。通过这样的尝试,有效地保障了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

通用技术教案

课题 1.3结构设计授课人

时间2012. 序号 4

教学内容1.了解结构的涵义,能从力学的角度理解结构的概念和一般分类。

2能结合1~2种简单的结构案例,分析结构是如何承受应力的。

3.能通过技术试验分析影响结构的强度和稳定性的因素,并写出报告

4.能确定一个简单对象进行结构设计,并绘制设计图纸,做出模型或原型。

5.能从技术和文化的角度欣赏并评价典型结构设计的案例。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设定任务,让学生在完成设计和制作结构模型的过程中了解结

构的知识

过程与方法:能从技术和文化的角度欣赏并评价典型结构设计的案例

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动手实践的习惯,培养科学的实践操作。

教学重点结构设计应考虑的主要因素

教学难点结构设计分析

教学关键能从技术和文化的角度欣赏并评价典型结构设计的案例

教学方法讲授法、任务驱动法、演示法

教学辅助

(教具)

ppt课件、教材、多媒体教室

课时1课时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设计意图

一、复习一、1、设计的一般过程是发现与明

确问题—确定设计课题—收集

资料—制定设计方案—具体、详

尽的设计—产品研制—评价、

提出改进意见—修改设计—设

计完成。

2、设计的方法

常规设计法

系统设计法

功能设计法

工效设计法

可靠性设计法

最优化设计法

计算机辅助设计法

复习《技术与设计1》中

的设计的过程与方法,与

本节课的结构设计结合

起来,进一步巩固设计的

知识。

一般性介绍,让学

生对本节课的知

识有个大略的认

识。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二、结构设计的过程二、明确设计目标及要求

形成初步设计方案

模型制作

检测、优化和改进设计

评价

了解结构设计的流程一般性介绍,让学

生对流程有所了

解。

三、任务布置三、1、阅读书P23-P27

2、小组讨论选题和分工,在

下列四个设计项目中选择一个作为

小组结构设计对象:(5分钟)

便携式小板凳多功能简

易书架

多功能文具新型悬索桥

模型

3、针对小组设计目标,20分

钟内每人独自完成自己的设计方

案。

发挥个人的创新思维,锻

炼学生的观察能力。

完成设计方案。

让学生自主选题,

增强学生学习能

动性。

四、任务检查四、检查学生个人结构设计方案的

完成情况,并给出适当的指导。

学生完成任务,自评提高学生的动手

能力。

五、小组任务布置五、1、根据小组成员设计方案,合

成小组设计方案

2、课后根据小组设计方案自

备材料,并制作成设计目标的各个

构件

3、下次课堂进行构件组装,

并完成小组设计方案。各小组演示

讲解本小组结构设计作品,给其他

小组的作品打分,好的作品由学校

保存留作将来展示。

合成小组设计方案,培养

团队精神

让学生有制作作

品的积极性。

小结本节课让大家学习了设计的过程,并在具体项目中体会设计的乐趣,希望大家在下次课能够拿出精美的结构模型,享受设计成功的喜悦。

板书设计

1.3结构设计

一、明确设计目标及要求

二、形成初步设计方案

三、模型制作

四、检测、优化和改进设计

五、评价

教学设计

亮点

具体任务,能提高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成功的把一些知识点,归纳出来,不足之处是实践过少。

通用技术教案

课题1.4典型结构的欣赏授课人

时间2012. 序号 5

教学内容1.了解结构的涵义,能从力学的角度理解结构的概念和一般分类。

2能结合1~2种简单的结构案例,分析结构是如何承受应力的。

3.能通过技术试验分析影响结构的强度和稳定性的因素,并写出报告

4.能确定一个简单对象进行结构设计,并绘制设计图纸,做出模型或原型。

5.能从技术和文化的角度欣赏并评价典型结构设计的案例。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通过对典型结构的欣赏,学会观察结构的实用性和美。

过程与方法

能从技术和文化的角度欣赏,并评价典型结构设计的案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典型结构的欣赏,提高自身的技术素养,拓展学生对设计文化特性的理

解和评价,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自豪感。

教学重点透过经典结构的欣赏,让学生学会观察结构的实用性和美。

教学难点学生能从技术、文化等角度欣赏并评阶典型结构的设计案例,并在自己以后的设计中注入更丰富的文化内涵。

教学关键能从技术和文化的角度欣赏并评价典型结构设计的案例

教学方法讲授法、任务驱动法、演示法

教学辅助

(教具)

视频、图片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设计意图

复习回顾提问:

1.什么叫结构?常见的结构有哪

些?受力特点如何?

2.结构的两个重要性质是什么? 学生回忆、再现、作答

知识准备

情景导入1、播放视频

①赵州桥

②侗族的风雨桥

2、提示:在观看时注意

①两桥的结构特点

②两桥的受力分析

③两桥的文化寓意和民族特色

根椐教师的提示,带着问

题进行思考、观看并作好

记录。

通过观看经典设

计,加深对结构的

理解,同时感受中

华民族建筑文化

的高深。

合作、探究、能力展现1、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交流。选派

代表汇报结果。

学生通过观看视频讨论、

回答:

1、赵州桥

结构:拱肩加拱的敞肩结

构。

通过两桥的结构

特点,受力分析,

理解两桥文化价

值、民族特色和设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设计意图

2、提出问题

①两桥的结构各有什么特点

②对两桥进行受力分析受力分析:压力—拱圈—

拱角—基础

价值:历史价值;

计的文化内涵。

③两桥具有什么价值和民族特色?艺术价值;科学价值。

2、侗族风雨桥

结构:集桥、廊、亭一体。

受力特点:木板下面受拉

力。

民族特色:公益性、团结

性。

教师归纳讲授新课1、归纳学生的汇报结果。

2、利用课件投影进行结构欣赏时可

从技术和文化两个角度进行。

技术角度:使用功能、稳固耐用、

设计创意和表现力,材料的合理使

用、工艺制造的精湛程度等。

文化角度:文化寓意、美学原则、

反映的时代、民族、习俗方面的特

征、结构的个性的个性特征等。

3、举例:丹麦设计师雅格布森的作

品“蛋形椅”。从技术角度和文化

角度进行赏析。

结合已有的知识、生活经

验,观看的视频、理解欣

赏结构可从技术和文化

角度进行。

学生欣赏的角度

可能是单一,片面

的,通过教师的归

纳、举例、形成评

价,欣赏的角度。

学生能力

拓展提问:

1、在对作品进行欣赏,除了技术和

文化两角度外,还可以从哪些角度

欣赏。

2、投影图片:客家土楼

3、思考:多角度来欣赏客家土楼的

建筑文化。

4、教师归纳(可从“客家人”的由

来,客家土楼的结构,布局等进行

欣赏)

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进

行思考回答。

根据部分学生来

自客家,对这一典

型的建筑具有一

定的了解、亲切

感。通过这一部分

学生的带动,调动

全班学习的积极

性,达到能力的拓

展。

开阔学生视野1、播放“故宫”视频;

2、教师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

进行欣赏

⑴巧妙而科学的木结构体系;

⑵庭院式的组群布局;

根据教师的提示欣赏、观

看作品,并作好适当记

录。

通过观看“故

宫”这一经典建

筑,加深同学们对

结构知识的理解,

领会欣赏作品可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设计意图

⑶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

①富有装饰性的屋顶;

②衬托性建筑的应用;

③色彩的运用。多角度进行,开阔学生的视野。

小结能够结合具体案例,理解在进行作品欣赏时除了可从技术和文化角度外,还可以从其他角度进行欣赏。

板书设计1.4典型结构的欣赏

一、建筑与文化

二、建设与技术

教学设计

亮点

课堂内容与添加的视频、图片等内容配合的极好

教学反思1、本节教学内容涉及的知识面广,而且较为抽象,教师在上课前要搜集相关资料,作好充分的知识准备。

2、借助多媒体教学,通过视频播放经典案例,将抽象具体化,带给学生真正美的感受,感受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博大、精深,形成爱国热情。

3、课文中的案例只是从技术角度和文化角度进行欣赏,教师要选取有代表性的案例(如故宫),拓展学生的视野,能从多角度进行赏析。

4、作业的安排也很重要,作业的完成是学生自我学习、领会学习的过程,让学生学会怎样去学习。

通用技术教案

课题 2.1了解流程授课人

时间2012.3.25 序号 6

教学内容1、了解流程的涵义,及其对生产、生活的意义。

2、通过对典型的工作流程和生产工艺流程的案例的分析,理解流程中的时序和环节的意义,学会阅读简单的流程图。

3、能分析流程设计中应考虑的基本因素,并画出流程的框图。

4、能解释流程的改进与设备、材料等之间的关系,能概括某种简单生产流程优化过程中应考虑的主要问题。

5、能对生活、生产中的简单对象进行流程设计或流程的改进设计,并用文字或图表说明流程设计方案的特点,或者流程改进的方案的优越之处。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流程的含义及其应用。通过课堂活动培养学生合作学习

的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具体流程案例,让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思考流程的涵义。

2、让学生自己解释具体的流程案例,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

思维能力。

3、通过知识的讲授让学生理解和把握科学的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习兴趣,培养科学务实的探索精神,锻炼逻辑思维

能力、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流程的涵义,流程作用

教学难点工作流程和工艺流程的定义和区别

教学关键能分析流程设计中应考虑的基本因素,并画出流程的框图

教学方法讲授法、任务驱动法、演示法

教学辅助

(教具)

课件、教科书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流程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

每天我们穿衣、吃饭,学习的过程

中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按照一定的

流程进行。那到底什么是流程呢?

请同学们先来思考这样两个问题:

找学生回答:

由此我们得出流程的概

概念:流程是一系列连续

有规律的活动,这些活动

以确定的

用导入引起学

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问题1:你放学回家的时候是如何

开门的?

问题2:化学课上,我们是如何做

H2还原C U O的实验?

方式发生或执行,导致特

定的结果的实现。

新课教学一、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流程

问:在生活学习中,我们会自觉或

不自觉地按照一定的“流程”进行

一件事情或完成一项工作。大家分

析以下的情况,它们都需要经过那

些环节?

1、煎鸡蛋

2、参加考试

3、开展研究学习

思考并回答老师提出的

问题

让学生认识到生

活和学习中都会

自觉或不自觉地

按照一定的“流

程”进行一件事情

或完成一项工作

二、流程的涵义

1、设问:想一想:什么是流程?我

们如何来描述流程的涵义?

【视频】本田经典广告

归纳:

1)流程是一系列的活动;

2)这些活动是连续有规律的;

3)以确定的发生或执行方式;

4)导致特定的结果。

得出流程的涵义:

流程是一系列连续有规

律的活动,这些活动以确

定的方式发生或执行,导

致特定结果的实现。

让学生了解什么

是流程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设计意图

2、分析氢气还原氧化铜试验提出:1)实验的流程如何?

2)如果改变了这个流程会有什么结果?分析氢气还原氧化铜试验

小结

1、流程的概念及其涵义;

2、流程的分类。

板书设计一、流程

二、工作流程和工艺流程

1、工作流程

2、工艺流程

教学设计

亮点

结构设计合理,例子与知识点结合好。

教学反思本节课成功的把一些知识点,归纳出来,不足之处是实践过少。

通用技术教案

课题2.2流程的组成与描述授课人

时间2012.3.30 序号7

教学内容通过对典型的工作流程和生产工艺流程的分析,理解流程中的时序和环节的意义,学会阅读简单的流程图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够列举经典的工作流程和生产工艺流程,并且对流程案例进行分析。

(2)理解流程中环节和时序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与学生对日常生活中及课本中的案例流程分析、以及学生动手操作,启发学生逐步构建以科学的流程眼光看待生活学习的思维体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典型工作的流程、生产工艺流程和农业产流程案例的分析,理解流程中的时序和环节对生产生活的重要性。激发学生

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团结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流程、时序、环节的概念含义及其在生活、生产中的意义,并学会进行简单的生活、生产流程的阅读和分析。

教学难点如何使学生理解流程意义及所蕴含的思想放方法,能区别工作流程和工艺流程,如“流程就是质量”、“流程就是效率”等。

教学关键掌握流程、工作流程和工艺流程的环节和时序的定义及其区别

教学方法讲授法、任务驱动法、演示法

教学辅助

(教具)

Ppt课件、教材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设计意图

复习引入请学生回答流程、工作流程和工艺

流程的涵义。

回忆知识,回答问题。

承前启后

把知识联系起来

讨论分析提出问题请同学们讨论:

问题1、在物理或者化学实验流程

中,是否有某些流程,若改变其时

序,会影响实验结果或者造成安全

隐患吗?

问题2、邮寄包裹工作流程的

1、各组讨论问题,记录

员记录讨论的结论。

2、形成知识思维。

提高学生分析、问

题、解决问题的能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设计意图

讨论分析时序是唯一的吗?为什么?

问题3、工艺流程中的时序颠倒会产生什么结果?

问题4、工作流程与工艺流程的环节和时序有什么区别?

问题5、流程的环节中还有流程吗?举例说明。

拓展请各组代表回答问题。

和学生一起小结,形成知识。

把知识点展示出来。

回答问题

归纳知识

培养学生从日常

生活中发现总结

知识和规律

小结在学习了《了解流程》后进一步了解工作流程和工艺流程的组成,为下一节《流程设计》打下知识的基础。在本章中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板书设计一、流程的基本组成

二、流程的描述

教学设计

亮点

知识点讲解与例子结合较好,学生对例子感兴趣。

教学反思本节分两部分内容,一是流程的基本组成,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流程中的环节和时序的意义。邮寄包裹的工作流程的环节与时序比较好理解,造纸的工艺流程由于学生不一定能够完全理解,所以安排了一个动手造纸的活动,帮助学生理解。二是要求学生能够绘制和识读流程图。应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通用技术教案

课题 2.3流程的设计授课人

时间2012.3.32 序号8

教学内容通过对典型的工作流程和生产工艺流程的分析,理解流程中的时序和环节的意义,学会阅读简单的流程图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知道流程设计的基本因素,掌握流程设计的一般过程

过程与方法经历案例分析,学会从身边例子把握一般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流程设计的一般过程

教学难点流程设计的一般过程

教学关键流程设计的一般过程

教学方法讲授法、任务驱动法、演示法

教学辅助

(教具)

Ppt课件、教材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设计意图

导入复习上节课内容复习回顾上节课的知识

新课教学一、流程设计的基本因素

设问:我们为什么要进行流程设

计?

1、流程设计的目标与要求

1)工作、生活:节约时间、提高工

作效率、提高工作质量等等。

2)生产活动:提高效率、节省资源、

安全生产等等。

设问:我们要考虑那些因素?

2、分析基本因素

以生产活动的流程设计为例:

1)材料、工艺、设备

2)人员和资金:人员的技术水平和

必要的资金影响生产的过程、质量

和周期,是进行流程设计必须考虑

的主要因素。

3)环境:生产过程对环境的污染以

及环境对生产的反作用,是流程设

计时应关注的重要因素。

思考:我们为什么要进行

流程设计?

分析基本因素

让学生了解流程

设计的基本因素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设计意图

新课教学二、流程的设计

(一)按照流程设计的步骤分析稻

谷加工工艺流程设计的例子。

1、确定目标,明确任务

设计稻谷加工工艺流程

2、分析基本因素

(1)稻谷由什么组成?

稻谷由米、糙皮层、稻壳组成

(2)稻谷怎样变成米?

清除杂质、脱去稻壳和糙皮层。

(3)工艺要求及设备

3、确定时序,划分环节

(1)环节

清理:清除稻谷中各种杂质,以达

到砻谷前净谷质量的要求。

砻谷:脱去稻谷的颖壳,获得纯净

的糙米。

碾米:碾去糙米表面的部分或全部

皮层,制成符合规定质量标准的成

品米。

(2)时序

4、画出流程图

5、检验

(二)用流程图给出流程设计的步

(三)结合材料对流程设计的过程

进行分析

材料1:用橘子皮染布的工艺流程

设计。

步骤:

1)剥下蜜橘皮,切碎浸在酒精中提

取色素。

2)把捞去橘皮的含色素的洒精倒入

烧杯中,把要染的布浸在溶液中,

在喷灯上加热。

3)加热至烧杯中色素液只剩下1/4

时,熄灭喷灯,用筷子把烧杯中的

布取出,用清水洗净。

4)清水洗净后,晾干,布即被染成

黄色了。

学生了解流程的设计:

1、确定目标,明确任务

2、分析基本因素

3、确定时序,划分环节

4、画出流程图

5、检验

通过实例,让学生

了解流程的设计

过程

小结流程设计的基本因素和步骤、流程的设计

板书设计一、流程设计的基本因素和步骤

二、流程的设计

教学设计

亮点

知识点讲解与例子结合较好,学生对例子感兴趣。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流程设计的基本因素和步骤、流程的设计有了初步的认识,本节课主要培养学生的通用技术素养

通用技术教案

课题 2.4流程的改进设计授课人

时间2012.4.6 序号9

教学内容

能对生活、生产中的简单对象进行流程设计或流程的改进设计,并用文字或图表说明流程设计方案的特点,或者流程改进的方案的优越之处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流程改进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2)理解流程改进与设备、材料等之间的关系。

3)能概括某种简单生产流程优化过程所应考虑的主要问题。

4)能对生活中的简单事项进行流程的改进设计,并用文字或图表说明流程设计方

案的特点或流程改进方案的优越之处。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讨论、案例分析,使学生学会分析流程的不足,并提出优化方案。

2)通过技术试验,提高运用流程改进的技术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验人的

主观能动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增强学生解决和处理问题的优化思想和优化意识。

2)增强与技术相联系的质量意识、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流程改进设计的内容及目的和一般性步骤

教学难点如何使学生明确流程改进设计的目的,把握流程改进设计的条件,创设条件对简单流程进行优化

教学关键流程改进设计的内容及目的和一般性步骤

教学方法讲授法、任务驱动法、演示法

教学辅助

(教具)

课件、教材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设计意图

引入新课

教师讲述田忌赛马的故事,引

出流程改进设计的问题。

田忌的赛马共有6种方案:

【教师提问】只有哪一种情况是田

忌取胜于齐王的?

【教师归纳】作为一个流程,通常

就会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如:效

果不佳;或是投入的人力、物力、

财力不是最小;或是某种性能不理

想等等。因此流程需要改善,需要

优化。

【学生思考】:

在以上各方案中,齐

王与田忌的赛马结局有

以3:0赢的,也有以2:

1赢的,但只有一种情况

是田忌以2:1取胜于齐

王的,孙膑正是把这种方

案推荐给了田忌,就是上

述方案3。

引出流程改进设

计的问题。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设计意图

新课讲解一)流程改进设计的内容与目的:

1.流程改进设计的内容

让学生了解流

程改进设计的内

高中化学教案-苏教版化学必修二整理

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1. 原子结构:如:的质子数与质量数,中子数,电子数之间的关系 2. 元素周期表和周期律 (1)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A. 周期序数=电子层数 B. 原子序数=质子数 C. 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元素的最高正价数 D. 主族非金属元素的负化合价数=8-主族序数 E. 周期表结构 (2)元素周期律(重点) A. 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的比较(难点) a. 单质与水或酸反应置换氢的难易或与氢化合的难易及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b. 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或酸性强弱 c. 单质的还原性或氧化性的强弱 (注意:单质与相应离子的性质的变化规律相反) B. 元素性质随周期和族的变化规律 a. 同一周期,从左到右,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变弱 b. 同一周期,从左到右,元素的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c. 同一主族,从上到下,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增强 d. 同一主族,从上到下,元素的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C. 第三周期元素的变化规律和碱金属族和卤族元素的变化规律(包括物理、化学性质) D. 微粒半径大小的比较规律: a. 原子与原子 b. 原子与其离子 c. 电子层结构相同的离子 (3)元素周期律的应用(重难点) A. “位,构,性”三者之间的关系 a. 原子结构决定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 b. 原子结构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 c. 以位置推测原子结构和元素性质 B. 预测新元素及其性质 3. 化学键(重点) (1)离子键: A. 相关概念: B. 离子化合物:大多数盐、强碱、典型金属氧化物 C. 离子化合物形成过程的电子式的表示(难点) (AB,A2B,AB2,NaOH,Na2O2,NH4Cl,O22-,NH4+) (2)共价键: A. 相关概念: B. 共价化合物:只有非金属的化合物(除了铵盐) C. 共价化合物形成过程的电子式的表示(难点) (NH3,CH4,CO2,HClO,H2O2) D 极性键与非极性键 (3)化学键的概念和化学反应的本质: 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1. 化学能与热能 (1)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 (2)化学反应吸收能量或放出能量的决定因素: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

高中化学_全册精品教案_新人教版必修1

化学必修1全册精品教案全集 教案编号:1 课题:初中知识复习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复习巩固初中学习的基本操作 2、复习巩固过滤、蒸发、蒸馏、萃取基本操作及注意事项 【能力目标】掌握各种基本操作技能 【道德情感目标】建立从实验学化学的观点 二、重点与难点 【重点】巩固过滤、蒸发、蒸馏、萃取基本操作及注意事项 【难点】巩固过滤、蒸发、蒸馏、萃取基本操作及注意事项 三、教学器材 四、教学方法与过程 [归纳整理]一、混合物分离与提纯,填上分离的物质及应用举例及二、离子的检验。并交流答案。 [板书] 一、混合物分离与提纯 [投影] [讲述] 物质的分离是把混合物中各物质经过物理(或化学)变化,将其彼此分开的 过程,分开后各物质要恢复到原来的状态;物质的提纯是把混合物中的杂质除去,以得到纯物质的过程。 [ 思考] 物质的分离与提纯常用的物理方法。 [提问]过滤、蒸馏注意事项 [投影] [讲述] 1、过滤操作应注意做到“一贴、二低、三接触”,如图:

①“一贴”:折叠后的滤纸放入漏斗后,用食指按住,加入少量蒸馏水润湿,使之紧贴在漏斗内壁,赶走纸和壁之间的气泡。 ②“二低”:滤纸边缘应略低于漏斗边缘;加入漏斗中液体的液面应略低于滤纸的边缘(略低约 1cm),以防止未过滤的液体外溢。 ③“三接触”:漏斗颈末端与承接滤液的烧杯内壁相接触;使滤液沿烧杯内壁流下;向漏斗中倾倒液体时,要使玻璃棒一端与滤纸三折部分轻轻接触;承接液体的烧杯嘴和玻璃棒接触,使欲过滤的液体在玻棒的引流下流向漏斗。过滤后如果溶液仍然浑浊,应重新过滤一遍。如果滤液对滤纸有腐蚀作用,一般可用石棉或玻璃丝代替滤纸。如果过滤是为了得到洁净的沉淀物,则需对沉淀物进行洗涤,方法是:向过滤器里加入适量蒸馏水,使水面浸没沉淀物,待水滤去后,再加水洗涤,连续洗几次,直至沉淀物洗净为止。[板书] 1、过滤操作应注意做到“一贴、二低、三接触” [投影] [讲述并板书]2、蒸馏操作应注意的事项,如图: ①蒸馏烧瓶中所盛液体不能超过其容积的2/3,也不能少于1/3; ②温度计水银球部分应置于蒸馏烧瓶支管口下方约0.5cm处; ③冷凝管中冷却水从下口进,上口出; ④为防止爆沸可在蒸馏烧瓶中加入适量碎瓷片; ⑤蒸馏烧瓶的支管和伸入接液管的冷凝管必须穿过橡皮塞,以防止馏出液混入杂质; ⑥加热温度不能超过混合物中沸点最高物质的沸点。 [思考与讨论] 蒸馏与蒸发的区别 [提问]蒸馏与蒸发的区别:加热是为了获得溶液的残留物(浓缩后的浓溶液或蒸干后的固体物质)时,要用蒸发;加热是为了收集蒸气的冷凝液体时,要用蒸馏。 [讲述]蒸发操作应注意的事项:注意蒸发皿的溶液不超过蒸发皿容积的2/3;加热过程中要不断搅拌,以免溶液溅出;如果蒸干,当析出大量晶体时就应熄灭酒精灯,利用余热蒸发至干。 [投影] [讲述并板书]3、萃取的操作方法如下: ①用普通漏斗把待萃取的溶液注入分液漏斗,再注入足量萃取液; ②随即振荡,使溶质充分转移到萃取剂中。振荡的方法是用右手压住上口玻璃塞,左手握住活塞部分,反复倒转漏斗并用力振荡; ③然后将分液漏斗置于铁架台的铁环上静置,待分层后进行分液; ④蒸发萃取剂即可得到纯净的溶质。为把溶质分离干净,一般需多次萃取。 (6)分液的操作方法:

人教 高中化学必修2 教师用书

说明 为了帮助教师理解和体会课程标准,更好地使用教科书,我们根据教育部制订的《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和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化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著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2(必修)》的内容和要求,结合高中化学教学实际,组织编写了本教师教学用书,供高中化学教师教学时参考。 全书按教科书的章节顺序编排,每章包括本章说明、教学建议和教学资源三个部分。 本章说明是按章编写的,包括教学目标、内容分析和课时建议。教学目标指出本章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所要达到的教学目的;内容分析从地位和功能、内容的选择与呈现、教学深广度以及内容结构等方面对全章内容做出分析;课时建议则是建议本章的教学课时。 教学建议是分节编写的,包括教学设计、活动建议、问题交流和习题参考。教学设计对各节的内容特点、知识结构、重点和难点等作了较详细的分析,并对教学设计思路、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等提出建议。活动建议是对科学探究、实验等学生活动提出具体的指导和建议。问题交流是对“学与问”、“思考与交流”等教科书中栏目所涉及的有关问题给予解答或提示。习题参考则是对各节后的习题给予解答或提示。 教学资源是按章编写的,主要编入一些与本章内容有关的教学资料、疑难问题解答,以及联系实际、新的科技信息和化学史等内容,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教科书,并在教学时参考。 参加本书编写工作的有:王晶、王作民、李桢、吴海建、孙琳琳、张晓娟、宋锐等。 本书的审定者:李文鼎、王晶。 责任编辑:吴海建。 图稿绘制:李宏庆、张傲冰。 由于时间仓促,本书的内容难免有不妥之处,希望广大教师和教学研究人员提出意见和建议,以便修订改进。 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 化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 2004年6月 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1) 本章说明 (1) 教学建议 第一节元素周期表 (2) 第二节元素周期律 (5) 第三节化学键 (6) 教学资源 (8) 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14) 本章说明 (14) 教学建议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全套教案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全套精品教案 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本章概况 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是中学化学重要理论组成部分,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新教材把本章内容作为必修2的第一章,足以体现了它的重要性。 本章包括三节内容:第一节:元素周期律;第二节:元素周期律;第三章:化学健。 根据新课标要求及新课改精神,必修内容只要学生具备化学学科的基本知识,具备必需的学科素养,新教材的安排,正好体现了这一要求。三节内容,都属于结构理论的基础知识,学生只有具备这些知识,对该结构理论才能有初步的了解,也才有可能进一步继续学习选修内容。新教材在这部分内容的编排上,打乱了原有的知识体系,首先介绍周期表,给学生以感性认识,然后简略地介绍了周期表的形成过程,逐步引入主题:现行的周期表。既让学生了解了科学家探索的过程,也有利于学生掌握这些知识。其间穿插碱金属元素,卤族元素等知识,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便于学生归纳总结,形成规律,为第二节元素周期律打下基础。 第二节:元素周期律。新教材在初中学习的基础上,直接给出了1-20号元素核外电子排布,删去“电子云”等一些抽象的概念,大大降低了学习难度,然后,以第三周期为例,或以实验,或以给出的图表,让学生动手推出结论,体现了学生的参与意识。 第三节:化学键,以NaCl、HCl为例介绍了离子键,共价键的知识,简明扼要,学生理解难度并不大。教学时,可以多举典型实例,使抽象问题具体化,以帮助学生巩固概念。 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教材上所提供的图表,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推理、探究,切忌教师照本宣科,给出现成的结论,这样,学生不经过分析、观察,生吞活剥教师所讲授的内容,实践证明,既不利于掌握知识,更不利于培养能力。通过本章学习,力求让学生体会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使学生在结构理论的指导下,更好地为以后学习服务。 本章教学重点: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元素周期建;离子键、共价健,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原子结构、元素性质的关系。 本章教学难点:元素周期律的应用、共价键。 课时安排 第1节元素周期表2课时 第2节元素周期表3课时 第3节化学键2课时 本章复习2课时

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一全册教案

第1章第1节《走进化学科学》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使学生知道化学是在分子层次上认识物质和制备新物质的一门科学。 2.让学生了解20世纪化学发展的基本特征和21世纪化学发展的趋势,明确现代化学作为中心学科在科学技术中的地位。 3.让学生了解现代化学科学的主要分支以及在高中阶段将要进行哪些化学模块的学习,以及这些课程模块所包含的内容。 4.使学生了解进行化学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和必要技能,让学生了解高中化学的学习方法。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查阅相关资料进行分析概括的能力。 2.通过探究课例培养学生学会运用观察、实验、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同时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 3.通过对案例的探究,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从而悟出学好化学的科学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化学史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并欣赏化学科学对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和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2.通过化学高科技产品及技术介绍,激发学生的科学审美感和对微观世界的联想,激励学生培养自己的化学审美创造力。 3.介绍我国科学家在化学科学的贡献和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4.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引导学生思考“化学与社会”、“化学与职业”等问题,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关注与化学有关地社会问题,引领学生进入高中化学的学习。【重点、难点】 使学生知道化学是在原子、分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 【教学方法】实验、多媒体 【教学过程】 [电脑展示D1] Chemistry ----- What? Where? How? [引言] 通过初中化学课程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一些化学知识,面对生机勃勃、变化无穷的大自然,我们不仅要问:是什么物质构成了如此丰富多彩的自然界?物质是怎样形成的?物质是如何变化的?怎样才能把普通的物质转化成更有价值的物质?或许你也在思考,那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吧,相信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化学会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情景一:溶洞景观图片(其它图片可以自己收集补充)D2

高中化学必修二教案全册

第一章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第一节原子结构( 2 课时) 本节教材分析: (一)知识脉络 通过初中的化学学习,同学们已经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本节教材,就是要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继续深入地探讨原子核的结构以及核外电子的排布的规律,并利用原子结构的知识解释某些元素的部分性质,使学生初步了解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与元素的性质(得失电子能力、化合价等)的关系。同时,通过原子结构知识的学习,为后阶段学习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和分子结构打下基础。 (三)新教材的主要特点: 新教材(必修)与旧教材相比,删掉了描述核外电子运动特征的电子云;降低了核外电子排布规律的要求;增加了原子结构示意图,元素的部分化学性质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的关系;调整了核素、同位素在教材中出现的位置。使得它更符合知识的逻辑关系,符合学生认识规律。同时,新教材更注重了让学生参与学习,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更注重了学生能力的培养。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引导学生认识原子核的结构,懂得质量数和A Z X的含义,掌握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关系;知道元素、 核素、同位素的涵义;掌握核电荷数、质子数、中子数、质量数之间的相互关系。 2.引导学生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使他们能画出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了解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与元素的原子得、失电子能力和化合价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关系和氢元素核素等问题的探讨,培养学生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尝试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的质量、电性的认识,了解微观世界的物质性,从而进一步认识物质世界的微观本质;通过原子中存在电性不同的两种微粒的关系,认识原子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体。 2.通过人类探索原子结构的历史的介绍,使学生了解假说、模型等科学研究方法和科学研究的历程,培养他们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体验科学研究的艰辛与喜悦。 3.通过“化学与技术----放射性同位素与医疗”,引导学生关注化学知识在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中所起的作用。 4.通过“未来的能源----核聚变能”,引导他们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热点问题,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知识上重点、难点: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关系和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高中化学必修1全册教案

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 第一节化学实验基本方法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运用以实验为基础的实证研究方法。 2.树立安全意识,能识别化学品安全使用标识,初步形成良好的实验工作习惯。 3.掌握物质过滤、蒸发操作的方法,能根据常见物质的性质设计除杂质方案。 情感目标: 1.树立绿色化学思想,形成环境保护的意识。 2.能发现学习和生产、生活中有意义的化学问题,并进行实验探究 教学重点难点:过滤、蒸发操作的掌握及应用。 实验准备:(4人一组)烧杯(15)、玻璃棒(15)、过滤装置(15)、蒸发装置(15)、试管4×15、稀硝酸、氯化钡。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将P2及P3化学家做实验及实验室投影到教室前面,引导学生从思想意识中进入化学世界。

[讲述]故事:1774年,拉瓦锡在发现氧的著名实验中,经过科学分析得出了反应事物本质的结论:空气是有两种气体组成的。拉瓦锡通过严谨的化学实验拭净了蒙在氮元素上的尘土,人们终于科学的认识了空气的基本组成。 [引言]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科学规律是通过对自然现象的发现、探究和反复验证形成的。化学研究的主要方法是实验方法,所以学习化学离不开实验,掌握实验方法以及完成实验所必须的技能,是学好化学的关键。 [板书]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 第一节化学实验基本方法 [问题]回顾初中我们所学习的化学基本实验操作有哪些? [学生讨论、回答]固体、液体的取用、物质的加热、以及基本仪器的使用。 [问题]一般情况下,怎样取用固体、液体? [学生回答] 固体盖住试管低、液体1~2ml。 [讲解]为了完成更多的实验,我们还需进一步学习一些基本的实验方法和基本操作。[板书]一、化学实验安全 [投影]以下图片,请同学们想一下在哪些地方见过?你知道什么意义吗?

化学必修二 乙醇教案 人教版

第三章有机化合物 第三节生活中常见的有机物 3.1 乙醇 武威十八中王勇刚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分析 乙醇是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三章《有机化合物》第三节《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中的第一课时的内容。根据新课程标准必修中对官能团的学习有所体现但没有强化,学生主要学的是与日常生活相关的一些重要有机物的知识。乙醇是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用品,又是典型的烃的衍生物,从它的组成、结构和性质出发,建立有机物“组成—结构—性质—用途”的有机物学习模式,了解有机物的一般知识,使学生掌握学习和研究有机物的一般规律,形成一定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为《有机化学基础》(选修5)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2.教材地位与作用 乙醇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有机物之一,高中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对乙醇比较熟悉,且在初中已经在九年级上册《燃料及其利用》一章节中已经初步接触到乙醇。以乙醇作为学生学习烃的衍生物的第一种烃类衍生物,知识起点低,学生容易接受,并且是在学习了烃类及其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学习乙醇,学生可以轻松的从乙醇的组成分析探究乙醇的结构,再由结构认识乙醇的性质。并且乙醇是联系烃和烃的衍生物的性质的关键,学好本节课的内容对学习其他衍生物的性质具有指导性作用,可以让学生在掌握烃的衍生物的学习中,抓住官能团的结构和性质这一中心,确认结构决定性质这一普遍性规律,本节是由学习烃类有机物过渡到烃的衍生物的重要阶段,将《生活中两种最常见有机物》安排在这里《有机化合物》第三节,乙醇的教学不仅在整个单元的知识网络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之一。同时也在整个高中有机化合物学习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乙醇的组成、结构及主要性质。加深认识乙醇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用途。 过程与方法:从乙醇组成-结构-性质出发,建立组成-结构-性质的学习模式;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观察、描述、解释实验现象的能力以及对知识的分 析归纳,概括总结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实验探究中,学生亲历体验实验的探究的过程,体验探究中的困惑,顿悟、喜悦。激发学生参与化学科技活动的热情,逐步 形成将所学的知识用于生产、生活实践的意识,在质疑、反思中提 升内在素养,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作风和求实进取的优良品质。 三、教学重难点分析

人教版 高中化学必修二全册整套教案

目录(人教版) 2 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第一节元素周期表 ....................................................................... ..... 2 第二节元素周期律 ....................................................................... ... 20 第三节化学键 ....................................................................... ........... 33 39 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 量 ........................................................................ 第一节化学能与热

39 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 46 第三节化学反应速率与限度 .......................................................... 55 62 第三章有机化合物 ....................................................................... ......... 第一节最简单的有机物——甲烷.................................................. 62 第二节来自石油和煤的两种基本化工原料.................................. 75 第三节生活中常见的两种有机物 (88) 第四节基本营养物

苏教版化学必修2《元素周期律》2课时教学设计

1-2 元素周期律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元素周期律,了解核外电排布与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化合价、原子半径的周期性变化。 2.过程与方法: (1).利用原子半径的周期性变化、钠镁铝的活泼性顺序、氢化物的热稳定性变化趋势、同周期元素化合价上升等,学习归纳思维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利用实验及数据归纳,得出元素周期律,培养学生学科兴趣。 4.教学重难点: 元素周期律。 5.课时安排:2课时 二、教学过程 [板书] [第二课时元素周期律1] [问题与探究] 分析1-18号元素的电子层数,最外层电子数与核电荷数三者之间的关系。 [问题与讨论] 画出一个直角坐标,把1-18号元素的核电荷及其最外层电子数,标在该直角坐标中,然后把这些点逐一用线条连在一起。 (1)、说明你所画出的图包含的信息及化学意义。 (2)、该图能否说明各元素核外电子排布具有规律性? [板书] 1.原子序数:元素按核电荷数由小到大顺序编号。 [思考题] 指出自然界有那些现象具有循环重复的特征。说明元素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特征。 2.元素核外电子排布具有周期性变化: 随着核电荷数递增,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由1逐渐增加到8(H→He为1→2)。这种重复在现有全部元素中无一例外。 [问题与讨论] 在一个直角坐标中,把表1-2中各元素的核电荷及其原子半径标出,并用线条连接。把所得到的图与前边所画的图(核电荷--最外层电子数)比较,找出二者之间的关系。 [结论] 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原子半径均呈现周期性变化,且二者之间呈对应关系。 [板书] 元素原子半径,随其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而变化。 [问题与讨论] 在一个直角坐标中,标出各元素的主要化合价及核电荷数,并用线条将各点之间连起来。所得图与前边二个图做对比,找出三者之间的关系。 [结论] 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主要化合价均呈周期性变化,且二者之间呈对应关系。

高中生物必修一全册教案

探索生物大分子的奥秘 一、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 1、初步了解分子与生物学之间的关系 2、了解中国合成牛胰岛素事件。 技能方面:培养分析分析资料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了解中国是首个人工合成有生物活性的有机物的国家,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初步了解分子生物学的成果,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目标; 3、阅读访谈,学习科学家们实事求是、艰苦钻研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激发学生对高中生物的兴趣是本课的重点。 三、教学用具: 四、教学准备 五、教学课时: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以概述《细胞与分子》模块作为引入。 师:比较初中阶段所学习的生物知识特点,大家拿到课本可能会想,初中的时候不是已经学过细胞了吗?为什么高中还要再学呢?初中的生物知识着重让学生了解生物学的大概情况,而且因为学生没有相关的化学知识和足够的空间想象能力,所以很多知识在初中阶段是没有办法说明白的。就拿细胞结构来说吧,初中的时候,老师只能让学生知道动物细胞是由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构成,至于细胞为什么是有生命的,细胞是怎么样生活的,都没有办法说得清楚。只有在同学们在初三、高一学习了化学的基础知识后我们才可以对生命进一步的学习。学习科学就是这样,当你掌握的知识越多时候,反而觉得自己不知道的东西就更多。 这个学期开设的《分子与细胞》模块,将为我们在化学分子的层面上,解释细胞的结构以及生命活动。解答在初中阶段没有办法解开的谜团,也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人工合成牛胰岛素事件以及科学家访谈录 师:要了解分子与生物学之间的关系,我们先来看一个我们国家在这方面的杰出成果。(展示出我国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的背景资料)。

高中化学《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周期律》教案9 苏教版必修2

专题一:微观结构与物质的多样性第一单元: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与元 素周期律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课标内容: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会考考纲: 1.了解核外电子的排布(B) 2.能画出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B)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二)过程与方法 掌握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通过1-20号元素的原子和离子结构示意图的学习,扩展到主族元素的电子排布规律的认识,初步体会归纳与演绎的学习方法。 (三)情感与价值观 通过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了解物质运动的复杂性和特殊性 二、教学重、难点和突破方法 教学重点:了解原子的结构,能画出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教学难点: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三、教学过程: (一)设计思路 由原子的构成→原子核外电子分层排布运动→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二)教学媒体和教具 学案、练习题、图表…… (三)课堂教学流程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下表是构成原子的各微粒的一些参数,请根据表中所提供的信息回答问题: 表1 问题解决: 1.原子是由、和三部分构成的。 2.在原子中,质量集中在上,其大小是由和之和决定的。 3.在原子中:== 4.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 交流与讨论:原子核带正电荷,核外电子带负电荷,正负电荷相互吸引,那为什么电子不会落入原子核内呢? 2.进行新课

讲解:原子核外电子并不是静止的,而是绕原子核做高速圆周运动,它们之间的引力提供了圆周运动的向心力,有摆脱原子核对电子的吸引的倾向,所以,在不受外界影响的条件下,电子既不能被原子吸入核内,也不能离开核自由运动。 过渡:那么,多电子原子的核外电子是如何绕原子核作高速运动的呢? 一、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1.核外电子运动特征 科学探究:根据所给的一些数据,请你总结电子运动的特征 ①核外电子的质量:9.10×10-31kg ②炮弹的速度2km/s,人造卫星7.8 km/s,宇宙飞船11 km/s;氢核外电子2.2×108m/s ③乒乓球半径:4×10-2m;原子半径:n×10-10m 结论:电子运动的特征是:电子质量,运动速度,运动空间范围。 过渡:在初中我们已经学过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知道含有多个电子的原子里,电子分别在能量不同的区域内作高速运动。那么,原子核外电子是怎样绕原子核运动的呢? 2.核外电子分层排布 自学检测:完成表2 表2 设疑:原子核外电子绕原子核分层排布有什么规律? 3.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 思考与交流:看表3,总结原子核分层排布有什么规律 表3 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⑴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总是从能量的电子层排起,然后由往排; ⑵各层最多能容纳的电子数目为(); ⑶最外层最多能容纳的电子数目为8(K层为最外层时,不超过2个电子),次外层电子数目不超过18,倒数第三层不超过32个电子。 练一练: 1.请分别画出9号氟元素和15号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2.你对上述规律中“各层最多容纳电子数”是如何理解的,请举例加以说明。19号钾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该如何画? 问题解决:1. 2.你的理解是:

新苏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二《原电池》教学设计

新苏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二《原电池》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想 本节课的教材依据是苏教版高一年级必修二专题二第三单元《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原电池是把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的一种装置,也是化学与能源相联系的很关键的内容,这些知识不但能让学生大开眼界,而且还能为环境、能源与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教学内涵,所以这部分知识是应该以全新的教学理念进行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在设计本节课教学时遵循新课改的理念,引导学生从一个水果电池引入电池的内容,这样能激起学生对本节课的好奇心,可以达到教学创设情境的需要。在上课过程中,注重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让课堂成为学生自主设计和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环境。本节课主体采用“搜集相关知识—实验操作—分析讨论—得出结论”的学习方法,在实验探究中学习原电池的概念及构成条件。让学生在“做中学”。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能源与化学能之间的关系;能设计简单的原电池。 2.过程与方法:利用实验探究方法学习原电池的原理;结合生产、生活实际,学习原电池原理在生产、生活中的实际运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能够感觉到能源危机,能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对环境的作用。 三、教学重点 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四、教学难点 原电池的形成条件及电极反应; 电子流向和电流方向。 五、教学手段 讲授、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多媒体辅助教学 六、课前准备 教师制作课件、准备实验 学生做好适当预习准备 七、教学流程

1、实验探究,体现自主研究性学习 本节课采用实验探究式教学,既符合化学的学科特点,也符合学生的心理和思维的发展特点。在探究活动中引导学生逐步突破由认识,形成新认识,这样得出的结论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和牢固掌握。实验探究是让学生在具体实验事实的基础上分析问题得出结论,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有利于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上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但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探索能力毕竟还处于初级阶段,尚不成熟,这就决定了他们还不能成为完全独立的探索主体,探索活动需要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和启发”,即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当学生的思考和探索遇到困难时,及时给予启发,提示,点拨,以帮助学生顺利地开展实验探索活动,既不是灌输也不能放任自流,而是放手、放开。 2、精心准备,在磨练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 由于本节课采取讨论式和学生实验探究的教学模式,课堂组织尤为重要。要求教师对学生有较准确的了解和把握,在课堂上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时调整课堂的节奏,这样才能得到好的效果。因此,要求教师在课前要精心准备,多方听取意见,不断磨合,这样才能上好一节课,同时也使我深刻体会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重在积极思考和平时的积累。

苏教版高一化学必修1全册教案

苏教版高一化学必修1全册教案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专题一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 第一单元丰富多彩的化学世界 【课标内容】 .知道化学是在分子层次上认识物质和合成新物质的一门科学;了解物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质的关系;认识化学变化的本质。 2.认识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基本单位,能用于进行简单的化学计算,体会定量研究的方法和学习化学的重要作用。 3.认识并欣赏化学科学对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和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4.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尝试按不同的方法对物质进行分类。 5.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 6.知道酸、碱、盐在溶液中能发生电离。 7.正确认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作用,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产、生活中的化学现象,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实际问题。赞赏化学科学对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贡献,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初步树立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课标解读】从不同角度研究物质的分类和转化,

是化学家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重要内容。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既可以让学生了解研究化学物质的一般方法,又可以让学生从分子层次上对化学物质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本单元教材以“物质的分类及转化”、“物质的量”、“物质的聚集状态”、“物质的分散系”等化学物质的一般属性为主线进行编写的。物质的分类和转化实质是分子等微观粒子的变化;物质的量是将微观粒子与宏观质量相联系的基本物理量,帮助实现物质转化过程中的定量研究;物质聚集状态的变化实质是分子等微观粒子间相互作用的变化和分子间距离的变化,同时很自然地引出了“气体摩尔体积”的基本概念;物质的分散系也涉及分子等微观粒子。所以本单元内容实质上是在引导学生以化学的眼光、从微观的角度去认识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使学生认识到宏观和微观的相互转化是研究化学的科学方法之一。 这样编写一方面可以与初中化学进行合理衔接,另一方面又为高中化学后续内容的学习准备必要的基础知识。在初中化学的学习中,学生已掌握了一些化学反应,知道化学反应的四种基本类型和物质转化的一些实例,但初中化学中没有系统学习和研究有关酸、碱、盐、氧化物等物质之间的转化规律,没有对这些物质的转化反应进行整理总结。本单元中关于物质的分类和转化内容正好可对初中化学中学习过的化学反应进行总结和归纳,并进行适当的拓展和提高,帮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全册教案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教案 专题一:微观结构与物质的多样性 第一单元: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周期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课标内容: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会考考纲: 1.了解核外电子的排布(B) 2.能画出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B)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二)过程与方法 掌握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通过1-20号元素的原子和离子结构示意图的学习,扩展到主族元素的电子排布规律的认识,初步体会归纳与演绎的学习方法。 (三)情感与价值观 通过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了解物质运动的复杂性和特殊性二、教学重、难点和突破方法 教学重点:了解原子的结构,能画出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教学难点: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三、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下表是构成原子的各微粒的一些参数,请根据表中所提供的信息回答问题: 表1 问题解决: 1.原子是由、和三部分构成的。 2.在原子中,质量集中在上,其大小是由和之和决定的。 3.在原子中:== 4.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 交流与讨论:原子核带正电荷,核外电子带负电荷,正负电荷相互吸引,那为什么电子不会落入原子核内呢? 2.进行新课 讲解:原子核外电子并不是静止的,而是绕原子核做高速圆周运动,它们之间的引力提供了圆周运动的向心力,有摆脱原子核对电子的吸引的倾向,所以,在不受外界影响的条件下,电子既不能被原子吸入核内,也不能离开核自由运动。

过渡:那么,多电子原子的核外电子是如何绕原子核作高速运动的呢? 一、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1.核外电子运动特征 科学探究:根据所给的一些数据,请你总结电子运动的特征 ①核外电子的质量:9.10×10-31kg ②炮弹的速度2km/s,人造卫星7.8 km/s,宇宙飞船11 km/s;氢核外电子2.2×108m/s ③乒乓球半径:4×10-2m;原子半径:n×10-10m 结论:电子运动的特征是:电子质量,运动速度,运动空间范围。 过渡:在初中我们已经学过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知道含有多个电子的原子里,电子分别在能量不同的区域内作高速运动。那么,原子核外电子是怎样绕原子核运动的呢? 2.核外电子分层排布 自学检测:完成表2 表2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说课稿全套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说课稿全套 元素周期表第一课时说课稿 各位专家、评委大家好:我说课的课题是《元素周期表》。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元素周期表》是人教版教材高一化学必修2第一章第一节内容。 本章以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为框架,先介绍元素周期表,再通过一些事实和实验归纳元素周期律。 本节从化学史引入,直接呈现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在学生了解一些元素性质和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基础上,以周期表的纵向结构为线索,以碱金属和卤族元素为代表,通过比较原子结构(电子层数,最外层电子数)的异同,突出最外层电子数的相同;并通过实验和事实来呈现同主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帮助学生认识元素性质与原子核外电子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元素性质与原子核的关系,并由此引出核素和同位素的有关知识。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根据《新课标》,本节内容要求达到“能结合有关数据和实验事实认识元素周期律,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能描述元素周期表的结构,知道金属、非金属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的递变规律”。结合《新课标》和学生实际,我确定了以下三维目标: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能描述元素周期表的结构,知道金属、非金属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 ②.在初中有关原子结构知识的基础上,了解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③.通过有关数据和实验事实,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之间的关系。知道核素的涵义;认识原子结构相似的一族元素在化学性质上表现出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查找元素周期表发现史,学会运用查阅资料获取信息。 ②.培养学生通过分析和处理数据得出结论,形成概念,发现规律的思维方法。

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一全册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一全册教学设计 第三第三节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 本节知识间联系 一学习目标分析 (一)学习目标确定的依据 必修模块要求选修模块要求 《课程标准》要求《模块学习要求》《课程标准》要求《模块学习要求》 能列举合金材料的重要应用 1、能列举铝合金材料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应用 2、了解铜合金在工业生产和高科技领域的应用 认识金属与合金在性能上的主要差异,知道生活中常见合金的组成 1、认识金属与合金在性能上的主要差异 2、知道生活中常见合金的组成 (二)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列举铁合金材料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应用 (2)了解铜合金在工业生产和高科技领域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运用合金材料在生活中的应用创设学习情境,引

导学生自主学习。 (2)对教材和教师给出的合金信息进行分类归纳概括,引导学生信息加工。 (3)体验科学知识和社会生活的互相影响的过程。 (4)通过完成小论,体验科学研究和收集整理信息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多种多样的活动,鼓励学生积极提出问题,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精神。并通过相互交流、角色扮演的活动,增进感情,培养合作的精神。 (2)通过金属材料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热情和求知欲,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服务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难点分析 材料发展的历史从生产力的侧面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明使,鉴于金属材料在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和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所以本节主要学习合金的性能、常见合金的组成和重要用途、如何正确选用金属材料等。此外金属材料自身还在不断发展,传统的钢铁工业在冶炼、浇铸、加工和热处理等方面不断出现新工艺。新型的金属材料如高温合金、形状记忆合金、储氢合金、永磁合金、非晶态合金等相继问世,大大扩展了金属材料的应用范围。

最新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全册教案名师优秀教案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全册教案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教案 专题一:微观结构与物质的多样性 第一单元: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周期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课标内容: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会考考纲: 1(了解核外电子的排布(B) 2(能画出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B)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二)过程与方法 掌握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通过1-20号元素的原子和离子结构示意图的学习,扩展到主族元素的电子排布规律的认识,初步体会归纳与演绎的学习方法。 (三)情感与价值观 通过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了解物质运动的复杂性和特殊性二、教学重、难点和突破方法 教学重点:了解原子的结构,能画出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教学难点: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三、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下表是构成原子的各微粒的一些参数,请根据表中所提供的信息回答问题: 表1 微粒质量/kg 相对质量电性和电量/C -27-19质子 1.673×10 1.007 +1.602×10 -27中子 1.675×10 1.008 0 -31-19电子9.109×10 1/1836 -1.602×10 问题解决: 1(原子是由、和三部分构成的。 2(在原子中,质量集中在上,其大小是由和之和决定的。 3(在原子中: , , 4(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 交流与讨论:原子核带正电荷,核外电子带负电荷,正负电荷相互吸引,那为什么电子不会落入原子核内呢, 2.进行新课 讲解:原子核外电子并不是静止的,而是绕原子核做高速圆周运动,它们之间的引力提供了圆周运动的向心力,有摆脱原子核对电子的吸引的倾向,所以,在不受外界影响的条件下,电子既不能被原子 吸入核内,也不能离开核自由运动。 过渡:那么,多电子原子的核外电子是如何绕原子核作高速运动的呢, 一、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1(核外电子运动特征 科学探究:根据所给的一些数据,请你总结电子运动的特征 -31?核外电子的质量:9.10×10kg ?炮弹的速度2km/s,人造卫星7.8 km/s,宇宙飞船11 km/s;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一章教案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一章教案

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第一节元素周期表(一)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以及周期、族等概念; 2、了解周期、主族序数和原子结构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学有关周期表的结构的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精心设计的问题,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重难点]:周期表的结构;周期、主族序数和原子结构的关系。 [教学过程]: [导入]: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有100多种元素组成,这些元素性质不同,有的性质活泼,易与其他元素形成化合物,有的性质不活泼,不易与其他元素形成化合物,等等。为什么他们性质不同?他们之间存在着什么联系?为解决以上问题,我们今天学习元素周期表。 [板书]:第一节元素周期表 [提问]:投影元素周期表,到目前为止人类已发现了多少种元素? [学生回答]:112种,那么元素周期表是谁发现呢? [指导阅读]:门捷列夫图象 [思考与交流]:为什么这个表要称为元素周期表呢?对“周期”是如何理解的。 [学生回答]: [讲解分析]:《现代汉语词典》第1636页解释,“事物在运动、变化的发展过程中,某些特征多次、重复出现,一个过程就是一个周期。” 门捷列夫发现元素不是一群乌合之众,而是像一支训练有素的军队,按照严格的命令井然有序地排列着,怎么排列的呢? [讲解分析]:1869年,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把当时已发现的60多种元素按其相对原子质量由大到小依次排列,将化学性质相似的元素放在一个纵行,通过分类归纳,制出第一张元素周期表,开创了化学历史新纪元;下面我们就来学习元素周期表的有关知识。 [板书]:一、元素周期表 [讲解]:按照元素在周期表中的顺序给元素编号,得到原子序数。 [思考与教流]:1.画出1-18号元素原子的结构示意图。 2.认真分析、观察原子结构上有哪些相同点与不同点。 [板书]:(一)、元素周期表编排原则: 1、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 2、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排列成一个横行。 3、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排列成一个纵行。 [过渡]: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板书]:(二)、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设问]:数一数元素周期表有多少个横行?多少个纵行? [学生回答]:(数后回答)有7个横行,18个纵行。 [教师精讲]:对。我们把元素周期表中的每一个横行称作一个周期,每一个纵行称作一族。 下面,我们先来认识元素周期表中的横行——周期。 [板书]:1、周期 [教师精讲]:元素周期表中共有7个周期,请大家阅读课本P5的有关内容。在发现原子的组成及结构之后,人们发现,原子序数与元素的原子结构之间存在着如下关系: [板书]:原子序数═ 核电荷数═ 质子数═ 核外电子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