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佛山市绿地系统规划

佛山市绿地系统规划

佛山市绿地系统规划
佛山市绿地系统规划

佛山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10-2020)

文本

佛山市国土资源和城乡规划局

2011.08

目录

第一章规划总则 (1)

第二章规划目标 (2)

第三章市域绿地系统规划 (2)

第四章城区绿地系统规划结构布局 (5)

第五章城区绿地分类规划 (6)

第六章绿地防灾避险规划 (9)

第七章树种规划 (10)

第八章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建设规划 (11)

第九章古树名木保护 (11)

第十章绿地与文物古迹保护规划 (12)

第十一章近期建设规划 (12)

第十二章实施措施 (13)

图纸目录

区域关系图

市域绿地系统规划结构总图

市域文物古迹保护图

城区绿地系统规划图

城区公园绿地规划图

城区生产防护绿地规划图

绿地率规划图

城区其他绿地规划图

古树名木保护规划图

绿地避灾系统规划

第一章规划总则

第一条规划意义

1)为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推进佛山城市环境建设,优化城市品质,促进社会、经济、生态三大方面的可持续发展。

2)进一步落实和深入《佛山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和珠三角区域层面规划中对于佛山市域绿地与城市绿地规划的相关布局和控制管理内容。

3)全面衡量和整合已经完成和正在编制的佛山市的多项与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相关的规划内容。

4)进一步完善和优化市域绿地和城市绿地的分类、配置以及空间布局。

5)建立并且严格实行绿地的指标量化管制和绿地空间布局的管制制度,建立绿地指标的层级控制体系,并指导下位规划明确划定各类绿地范围控制线。

6)按照《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三年促变绿地佛山”项目计划》等具有前瞻性的指导文件的规划要求,增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第二条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

2)《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 85—2002);

3)《广东省城市规划指引-区域绿地规划指引(GDPG-003)》;

4)《广东省城市规划指引-环城绿带规划指引(GDPG-004)》;

5)《关于建设宜居城乡的实施意见》(粤办发[2009]24 号);

6)《珠江三角洲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2004-2020)》;

7)《珠江三角洲绿道网总体规划纲要》(2010年2月编);

8)《广佛同城化发展规划(2009-2020》;

9)《佛山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09年12月);

10)《佛山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

11)《佛山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纲要(2002)》;

12)《佛山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05-2020)》;

13)《佛山市区域绿地绿线图则(2008-2020)》;

14)《佛山市绿网建设规划》(2007年12月编);

15)《佛山市不开发区分类规划指引》(2008年编);

16)《佛山市绿道网建设规划(2010-2020)》;

17)《佛山市2+5组团绿线管理图则(2006-2020)》;

18)《佛山市综合交通规划》(2009年编);

19)《佛山市饮用水源保护规划》(2007年编);

20)《佛山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04年编);

21)《佛山市城市水系规划》(2009年编);

22)《佛山市林业生态发展规划(2006-2020)》;

23)《佛山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06-2020)》;

24)《佛山市景观生态规划》(2004年编);

25)《佛山“一环”沿线两侧用地绿线管理图则(2007-2020)》;

26)《佛山“一环”南拓道路沿线两侧用地绿线管理图则(2008-2020)》;

27)《佛山市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规划纲要》(2003年编)

第三条规划指导思想

1)依法治绿:以国家和省市各项法规、条例和行政规章为准绳,以佛山市城市相关规划为依据,为市民构筑安居乐业和生态良好的园林城市。

2)生态优先: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和城市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提高人居环境质量,保护生物多样性,全面整合和优化绿地系统及其子系统的综合效益,保障城市可持续发展。

3)因地制宜:结合城市的自然地理特征,充分利用山水自然资源,尊重城市的特色地形和山水地貌,合理引导城市功能空间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

4)城乡协调:兼顾城市发展过程中社会、经济和自然生态的相协调,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和不同阶层人群以及未来发展的需求。

5)特色彰显:保护好城市现有的山林、水体、地形地貌等自然资源,有效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创建佛山特色的城市风貌。

6)以人为本:科学安排城区范围内的各类绿地,以形成完整的城市绿地系统,为佛山市民创造安全、舒适、优美的户外活动环境。

7)便于操作:提高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可操作性,使之对于城市规划、园林建设和绿化管理工作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第四条规划原则

1)因地制宜,城市与山水自然共融原则

2)系统协调原则

3)完善城市生态系统原则

4)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原则

5)城乡结合发展原则

6)延续历史文化氛围原则

7)绿地功能完善原则

8)布局结构合理性原则

9)符合国家指标原则

第五条规划期限与规模

佛山市辖禅城区、南海区、顺德区、高明区、三水区5区,市域面积3797.72平方千米,2020年控制人口960万。本次规划的城区范围是“2+5组团”行政辖区的范围,面积1913平方千米,2020年控制人口806万。“2+5组团”是指:中心组团、大良-容桂组团、狮山组团、西江组团、西南组团、大沥组团、九江-龙江组团。

本次佛山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规划期限为2010-2020年,与《佛山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相对应。近期为2010-2015年,远期为2016-2020年。

第二章规划目标

第六条规划目标

通过规划实施,将佛山市建设成为城乡共融的岭南生态绿城,绿网交织的低碳休闲绿都,水绿掩映的历史文化名城。

第七条规划指标

根据城市建设需要和可能,按远近结合,兼顾发展速度及城市绿化的特殊要求,合理确定各类绿地规模和指标(见表1)。

第三章市域绿地系统规划

第八条市域绿地系统空间布局原则

1)因势利导原则。

市域绿地系统规划应结合整个城市的资源现状特征、环境条件、历史情况以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趋势,综合安排。

2)合理引导城乡空间发展原则。

市域绿地系统规划布局,应合理引导城乡空间结构的合理发展,并与其他相关规划充分协调,并有效纳入到整个城市规划体系当中。

3)系统合理性原则。

市域绿地系统规划应尊重市域层面绿地系统的系统性特征,并充分考虑和发挥城市绿地系统的整体性、综合性和关联性等特点。

4)保护地域特征原则。

应严格保护市域范围内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城市原有景观特征和地方特色,维护生物物种多样性,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第九条本次市域绿地1系统规划的空间结构是在《佛山市区域绿地专项规划》、《佛山市区域绿地绿线图则》以及《佛山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当中对于区域绿地的规划结构,即“一心、两带、三区、五环、六楔”的框架基础上来进行进一步整合和梳理,形成“一心、两脉、三区、四道、五环、六楔,系点成廊,织廊成网”的市域绿地系统结构。

第十条“一心”:狮山和大沥两镇交界处集中生态绿地。规划将建设森林公园,并与多条绿楔相联系,其周边为低密度建设区。第十一条“两脉”:两脉的核心主要是北江和西江两条干流,它们发散出的支流水网及其周边的森林、基塘、湿地和农田等,形成了佛山市域层面绿地的生态保育子系统框架。

1按建设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纲要(试行)》,本规划中“区域绿地”统称为“市域绿地”。

规划在西江、北江干流和顺德、东平水道的水源保护地段两侧建设各宽约500-1000米的永久性水源涵养林带;在城市建成区范围内两岸各设30-70米以上的绿带,在城市建成区以外的其他地段设置300-500米的绿带。

第十二条“三区”:三水区内北江干流西侧和高明区西江支流南部的两块大范围连绵林地;以及顺德南部的河网密集地区和基塘农业地区,规划将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保护,并纳入到市域绿地的生态保育和游憩子系统中。

第十三条“四道”:即承接和整合了《广东省珠江三角洲绿道网络总体规划纲要》中的佛山部分内容,《纲要》在珠三角范围内共规划了6条区域绿道中,其中1、3、4、6号区域绿道经过佛山市。本规划在延续《广东省珠江三角洲绿道网络总体规划纲要》和《佛山市绿道网建设规划(2010-2020)》中的对于区域绿道沿线绿地规划控制的基础上,结合区域绿道周边兴趣点的规划以及市域绿地资源现状情况,在区域绿道沿线尽可能的增设郊野公园、湿地公园等游憩绿地,以完善整个市域层面绿地的游憩子系统。

第十四条“五环”:在五个城市组团外围一定范围内设置的五个环城绿带。规划在中心组团、大良容桂组团、狮山组团、西江组团西樵分组团和九江龙江组团五个组团外围设环城绿带。五个绿环相互扣合,阻隔城市建设用地在组团间蔓延成片,共同构造组团式的城乡空间格局,同时,五环也是市域绿地的防护子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十五条“六楔”是指较均匀地分布于市域边界外围,连接主要的生态基质,并指向城市组团的六个楔形生态斑块。

1)楔形绿地一:自大塘镇山地,沿芦苞镇东部农田、官窑北部及和顺北部山地向城区延伸的地区。该绿楔至官窑,又分为三个分支分别指向狮山组团和大沥组团。其中分支一沿一环西线,指向狮山组团的绿心;分支二延伸至狮山组团的重要绿核——南国桃园,形成狮山组团和大沥组团的环城绿带,最后指向城市绿心;分支三沿和顺北部山地、里水东部丘陵,向大沥组团延伸,并指向城市绿心。

2)楔形绿地二:自三水河口湿地和云东海西侧,沿北江干流沿岸的滨水绿地、小塘西部的丘陵地区,以及天子墓风景区,进入中心组团并与其西北部的生态廊道自然连接。该绿楔串联了云东海湿地、三水河口湿地以及天子墓丘陵等重要生态斑块,并通过东平水道,与中心城区中心相连。

3)楔形绿地三:沿高明河自西向东连接明城、人和北部,沿富湾跨江连接西樵镇北部,并通过潭洲水道进入中心组团。该绿楔可以将高明西部森林的生态影响带入西江组团和中心组团。

4)楔形绿地四:自皂慕山森林公园,沿西岸森林公园跨江连接龙江西北部的大型交通防护绿地,以及朝阳农场等农业园区集中分布的地区,连接南庄的产业园区。该绿楔同时也构成了西江组团的西部环城绿带。

5)楔形绿地五:自杏坛左、右摊的丘陵地区沿甘竹溪连接乐从的佛山新城市中心区。该绿楔源自顺德南部以基塘为主的生态基质,并构成九江龙江组团的东部环城绿带。

6)楔形绿地六:自均安东南部,沿纵五城市快线,连接陈村花卉世界,指向中心组团。该绿楔源自顺德南部以基塘为主的生态基质,并构成大良容桂组团的西部环城绿带,同时也是连接顺德南部基质、大良容桂组团和中心组团的重要生态廊道。

第十六条“系点成廊”:佛山市水网地区密布,许多河网水系都流经城市重要的自然保护区、水源地和基本农田等重要的生态斑块。本次规划利用这一城市天然现状条件,通过在沿河地段设置连续的绿地来恢复滨河地段延续的生态廊道,并以此来串联上述一系列的重要斑块,进而修复和改良整个城市的生态环境。同时,规划还借用区域绿道这一重要的游憩、景观通道,来结合布置沿线的兴趣点和游憩点绿地,形成延续多变的线性景观和游憩廊道。另外,规划还利用道路、高压走廊等市政基础设施等线性空间,在其沿线设置一定宽度的绿地,形成延续的绿色通廊,在防护的同时也能起到串联点状绿地的作用。

第十七条“织廊成网”:将不同功能,不同类型的绿道等生态廊道,有针对性的布置,并叠合成网,这些生态廊道在城市内构成了纵横交错的网络状结构,以形成空间立体化、功能多元化的复合型生态网络结构,从而激发出最大化绿地系统综合效益。第十八条市域各类绿地规划

本次市域绿地系统的绿地分类,基本遵照《珠江三角洲区域绿地划定技术要点》的分类方法和要求来进行。由于佛山市不涉及“海岸绿地”,而“土壤侵蚀防护区”、“自然灾害防护绿地”和“公害防护绿地”由于缺乏基础资料,在相应的专项规划中划定;“文物保护单位”和“传统风貌地区”由于很多并非以绿地为载体,且基本没有生态功能价值,而且在市域范围内的数量也比较少,所以本次规划在市域范围不予划定而并入城区规划中。结合佛山市的实际情况,本次规划共划定6大类24小类中的5个大类和15个小类,具体详见下表灰色标识。

第十九条市域各类绿地规划指标

本阶段除主干河流外,共划定市域绿地面积109216.52公顷,占佛山市国土面积的28.76%;划定主干河流及围垦面积26812.31公顷。由于本次规划侧重于陆域市域绿地的划定,因此,对于主干河流,只划定边界,其面积数据不纳入统计。

2

为根据《区域绿地规划指引》的分级管制规定和分类指导的控制要求,本次规划将佛山市的各类市域绿地划分成三个管制等级。(见表4)

表4.佛山市市域绿地分级管制一览表

其中一级管制区面积83562.47公顷,二级管制区面积31064.07公顷,三级管制区面积22630.97公顷。(见表5)

第二十条一级管制:必须绝对保持区内自然状态和原始状况。除维护原生系统的必须设施外,禁止一切开发建设行为,原有2一级管制区面积包含主干河流及围垦面积。

不符合其功能要求的各类人工设施,应逐步迁出,并加强对原生环境的恢复、维护和保育。在一级管制的市域绿地中相应完整的单元内,允许存在的设施的建筑密度应≤0.5%,容积率应≤0.01,建筑层数不得超过1层(4米)。另外,除允许保留的设施(建筑)外,任何当中局部地块的新增建设项目的建筑密度不宜超过5%,容积率不宜超过0.1。

第二十一条二级管制:必须严格限制开发建设行为,只容许进行适度的维护、保育和经营活动。在二级管制的市域绿地中相应完整的单元内,允许存在的设施的建筑密度应≤2%,容积率应≤0.04,建筑层数不得超过2层(7米)。另外,除允许保留的设施(建筑)外,任何当中局部地块的新增建设项目的建筑密度不宜超过10%,容积率不宜超过0.2。

第二十二条三级管制:允许在一定的限定条件下进行与其功能不相冲突的低强度开发建设。在三级管制的市域绿地中相应完整的单元内,允许存在的设施的建筑密度宜≤5%,最高不得超过10%,容积率应≤0.2,建筑层数不宜超过3层(10米),最高不得超过5层(18米)。另外,除允许保留的设施(建筑)外,任何当中局部地块的新增建设项目的建筑密度不宜超过15%,容积率不宜超过0.5。

第四章城区绿地系统规划结构布局

第二十三条城区绿地系统布局原则

1)整体性:承接市域绿地系统的基本结构与布局,使生态廊道渗透入城区,保持自然生态系统的连续性和完整性。

2)系统性:组成城区绿地系统的各类绿地必须有功能上的分工与协调,使其有明确的定性定位。承担相同功能的绿地应形成相对独立,完善的系统。

3)合理性:确定绿地的位置、性质、范围时应充分考虑与周边用地的关系,与城市其他功能建设相结合,满足不同用地的配套服务要求。

4)均衡性:定位为游憩利用的绿地布局应充分考虑绿地资源均布共享以及居民使用的便捷性和公平性。

5)特色性:绿地系统规划时应梳理城市重点地段、重要节点以及道路、水系等线性要素,对其进行景观提升,形成整体的绿色景观空间序列和岭南特色的景观风貌。

第二十四条城区绿地系统空间布局结构

1)中心组团绿地布局结构

中心组团的绿地布局结构为“四环、五楔、多轴”:“四环”指由两条交叉成X形的吉利涌、潭州水道和东平水道分隔而成的四个组团。水道及河滨的城市绿地、防护绿地和市域绿地共同组成各组团的环状水绿边界及最主要的防护和景观体系。“五楔”指由市域绿地等组成的沟通组团外围与组团中心的比较宽的绿带,对组团内部用地进一步分隔和限制,组团绿楔位置与市域绿地系统结构中的绿楔相一致。“多轴”指一些南北向的中心区景观轴线和道路景观轴线。

2)大良-容桂组团绿地布局结构

大良容桂组团的绿地布局结构为“一环、一心、两廊”:“一环”指由顺德水道、容桂水道、洪奇沥水道、桂州水道、鸡鸦水道及其滨河绿地组成的200-500米宽的顺德环城绿带。“一心”指以顺峰山及大湖面为中心的城市绿心。“两廊”指分隔组团的400-800米宽的珠二环环城绿带和容桂水道及滨河绿地构成的绿色廊道。

3)狮山组团绿地布局结构

狮山组团的绿地布局结构为“绿色大斑块+大型绿廊”。“绿色大斑块”指组团内相对集中的浅丘陵、水库、鱼塘构成了组团的绿色基底,包括南国桃园旅游度假区,天子墓风景区,狮山东部与松岗、大沥、罗村交界处的大面积丘陵、湖泊、植被和水域(市域绿地系统结构中绿心的一部分)。“大型绿廊”指由组团内散布的河涌和沿线的鱼塘构成的组团内水绿交融的廊道。

4)西南组团绿地布局结构

西南组团的绿地布局结构为“一轴、两带、三片”。“一轴”指连接云东海和马鞍岗的城市中轴线,轴线由不同类型的城市绿地组成,它连接了西南组团中重要的两片大型绿地——云东海湿地自然保护区和马鞍岗郊野公园。“两带”指西江和北江两江干流及沿江的缓冲绿地和滨河绿地。“三片”指指该组团的三片大型绿地,是该组团最重要的保育系统,一是河口地区所在的两江交汇处,具有特殊的地质地貌景观,同时也有多个江心洲集中分布,是湿地保护的重要地区之一;另外两片是云东海湿地自然保护区和马鞍岗向南延伸的丘陵地区。

5)西江组团绿地布局结构

西江组团的绿地布局结构为“一江、多廊、三斑块”:“一江”指西江干流富湾至三洲段及滨水绿地。“多廊”指珠二环环城绿带,组团内多条水系及沿水系布局的带状绿地。“三斑块”指西樵山风景区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定的基塘农业保护区,西岸自然保护区,凌云山森林公园。

6)大沥组团绿地布局结构

大沥组团的绿地布局结构为“一环、两廊、两轴”:“一环”指由组团内的水源涵养林、丘陵、水库、水道、滨水绿地共同构成大沥组团的环状绿带。“两廊”指两条生态廊道:连接组团北面的南国桃园旅游度假区的绿色廊道和连接南部生态绿地的较宽的绿带。“两轴”指从南海中心区景观绿轴延伸出来的城市景观轴,佛山一环环城绿带构成的道路绿轴。

7)九江-龙江组团绿地布局结构

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年)规划成果公示内容

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年)规划成果公示内容 发布时间:2006年09月25日 前言 合肥市位于安徽省中部,地处长江、淮河之间,江淮分水岭南侧,巢湖西北岸,淝河之水穿流而过。合肥是一座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古城,素有“淮右襟喉,江南唇齿”之称,以“三国故地,包拯家乡”著称于世。 合肥是安徽省的省会,建国后城市得到快速发展,由一个五万人的小城,迅速成长为现代化大城市。在城市规划的指导下,城市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城市通过超常规、跳跃式的发展,到2005年底,合肥中心城区人口已达224万人,城市建设用地225平方公里。《合肥城市总体规划(1995-2010)》所确定的社会、经济及城市建设的各项目标到2005年底均已实现或突破。经建设部同意,合肥市人民政府组织对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修编。

在新的时期,合肥迎来了重大发展机遇,国家“中部崛起”及安徽省“东向发展”战略的实施,对合肥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为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落实市委、市政府面向未来的“141”城市空间发展布局,紧扣“大环境、大建设、大发展”的主题,充分发挥省会城市和全国科教基地的优势,促进合肥奋力率先崛起,《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提出把合肥建设成为先进制造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现代服务业基地和独具魅力的现代化滨湖城市。 为了更好地谋划合肥的长远发展,体现“政府组织、专家领衔、部门合作、公众参与、科学决策”的规划编制方式,现将《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草案)予以公示,请广大市民献计献策。 总体规划主要内容简介: 一、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1、人口与用地规模

合肥市道路绿地的调查与分析

合肥市道路绿地的调查与分析 城市道路绿化系统是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城市生态廊道,联系了城市的各个斑块,展现了城市环境面貌和文明程度,是调节城市气候质量的重要一环,也是构成城市带状景观的重要部分,能有效提高城市人居环境质量,是实现生态型可持续发展城市绿地系统的架构。 1道路绿化系统建设的原则 合肥市的道路绿化系统建设的目标是:建设安全适用、整洁优美、生活舒适的花园城市,实现省市提出的将合肥建成在全国具有文明示范作用的森林城目标。 1. 1 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 提高城市街道绿地在整个城市道路中用地的比率,拟提高城市绿量,最大限度地发挥绿地生态效益,为城市经济建设和城市社会效益服务。 1.2 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建设开放式绿色空间,让市民亲近绿地,利于行车、利于人流流通、利于人们休闲。以满足人的合理需求,使其达到景观、生态、游憩功能的和谐统一。 坚持道路绿化建设的“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标准管理”原则 要将道路绿化规划和城市绿地系统总体规划和谐统一,体现道路特色,做到规划科学合理,具有前瞻性,保持规划设计先行。按规划设计施工,充分应用高科技材料,不断改善施工工艺。要运用高科技与科学合理的管理体系和方法进行管理工作。 2合肥市街道绿化现状及存在问题 2. 1 城市道路绿化系统建设现状 合肥市近30 年城市园林绿化建设迅速,在全国率先提出建设“开放式园林”和“城在园中,园在城中”的思想,开创了开敞空间建设的序幕。按时间可以分为几个阶段。20 世纪80 年代,遵循开放空间的理论对合肥护城墙进行了成功改造,建成了环城公园这一绿色项链;相继建设了淮河路园林道、花园街等市区园林路,荣获全国首批“园林城市”称号。90 年代,建成了琥珀潭黑池坝公园、和平广场、市政府广场、五里墩立交桥绿地、胜利广场等大型公共绿地,完成了多条道路如二环路、黄山路、美菱大道、一环路等绿带建设和南淝河、十五里河等滨河路段绿带的改造,做到了提高植物配置合理性,和谐处理了各个景观范路”。构筑了高质量的城市绿色景观,为合肥市的经济建设、城市文明建设和城市人居生态环境创造了基础。 2.2城市道路存在问题 2.2.1 城市道路绿化用地所占比例偏小,缺少街旁绿地。例如长江路、寿春路,几乎没有街头绿地。一环路,缺少大型块状街头绿地,不能有效地实现绿地的生态和社会效应。 2.2.2 分车带过窄,绿化空间十分有限,不利于营造绿色景观。例如长江路、寿春路,都是三板两带,机动车道与非机动道绿化带只有1. 5 m ,没有有效的组织交通,没有有效地解决道路污染与绿地的问题。 2.2.3 树种配置不尽合理。常绿树种过多,落叶树种缺少, 缺乏色彩和色、香、型及季项的变换。 2.2.4 沿街门面的路侧绿地人性化设计不够。一些沿街门面设计,缺乏合理适宜的活动空间,缺乏可保护性的设施,造成人为损坏严重,给管理带来困的绿地没有科学规划难。 2.2.5 绿带和分车岛内设置标牌如广告、交警及公交等有待规划设计。绿带上的标牌,要成为道路规划设计重要内容之一,做到统一设计、统一施工,这样就不会导致绿化损失较大,影响了

南京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制图标准

南京市控制性详细规划 计算机辅助制图规范及成果归档数据标准 (NJGBBC 03-2005) 南京市规划局 南京市城市规划编制研究中心 2005年9月

南京市控制性详细规划计算机辅助制图规范及成果归档数据标准 目录 第一章:计算机辅助制图规范 (1) 一、设计标准 二、支撑系统 三、制图精度 四、坐标系 ………………………………………… ………………………………………… ………………………………………… ………………………………………… ………………………………………… ………………………………………… ………………………………………… ………………………………………… ………………………………………… ………………………………………… ………………………………………… ………………………………………… ………………………………………… ………………………………………… ………………………………………… ………………………………………… 1 1 1 1 五、地形图1 六、图层管理2 七、配套设施标注符号管理 八、城市规划用地汇总表格式 九、城市建设用地平衡表格式 十、文字标注 39 33 33 35 35 37 37 38 38 40十一、图形规则 十二、图纸版式 十三、出图设置 第二章:规划成果数据归档标准 一、文件存储标准 二、图纸数据归档标准

第一章:计算机辅助制图规范 一、设计标准 计算机辅助城市规划设计,应遵循下列标准与办法: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1991年9月3日);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1995年6月8日); 《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 《城市规划制图标准》(CJJ/T97-2003); 《南京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技术规定》(2005年) 《南京新建地区公共设施配套标准规划指引》(2005年) 二、支撑系统 硬件要求:Pentium450及其以上等价处理器;内存64MB以上。 软件平台:Windows2000及其以上;AutoCAD R14及其以上;Microsoft Office 2000及其以上。 三、制图精度 以米为单位,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 四、坐标系 采用南京92地方坐标系统; 坐标系应为世界坐标系(WORLD坐标系),基于坐标系的所有成果数据采用模型空间; 禁止对坐标系和成果数据进行旋转、平移、缩放。 五、地形图 地形图单位: 1个单位代表1米;

景观与绿地系统规划

第十章景观与绿地系统规划 一、现状分析及规划原则 (一)现状分析 本规划区跨度较大,景观类型丰富,涉及到山、水、村、城,景观绿地资源还没有形成系统,各种绿化资源之间呈零散、无序的分布状态,景观资源开发处于初级阶段。因此,自然资源和人文有待整合、完善、提升,为休闲旅游服务规划拟通过山体植被规划、道路及河流岸线绿化、景点及建筑群周边绿化,将现有的绿化体系进行梳理,形成系统,为将定军山国家旅游度假区建设成为生态的、具有竞争力的国际旅游度假区提供保障。 (二)规划原则 1.尊重自然、保护利用原则 景观设计要在尊重物种多样性、减少对资源的剥夺、保持营养和水循环、保护植物生境和动物栖息地的基础上,合理开发、利用土地和自然资源,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改善和提高生存与生活环境,创造自然、优美、和谐的景观空间。2.合理布局、满足功能原则 景观的总体设计要服从于区域的总体规划,从空间的性质与功能出发,对不同类型的植物景观进行合理布局,满足相应的功能要求。大多数的植物景观随季节的更替而变化,种植设计要兼顾四季景色,应用较多的植物种类,使园林环境在每一个季节都有代表性或特色景观。 3.远近结合,经济实用原则 植物的生长周期有长有短,设计要充分考虑到植物的近期功能与远期目标,以及随时间的推移所呈现出不同的景观特征。规划区域的开发也有缓有急,景观设计应根据开发的轻重缓急有计划、有重点、分步骤地进行。发掘更多的乡土树种,包括原生树种或长期栽培适生的地带性树种,以及外来的归化树种,作为栽植的基本树种。为了提高绿化植物的丰富度,可有节制地引进纬度相仿、海拔相近、土壤性质又类似地区的植物。

二、景观系统规划 (一)景观构成 1.绿化景观 整个景区的绿化以现有的山体为基础,尽量保护已有的自然生态系统。以山体、水系、绿带、建筑群落绿化、田园风光等共同形成旅游区的生态绿色网络,且在各景点的植物配置上注重可观赏性。 2. 水景观 规划区内有河流、温泉和湿地三类水景观。静态水体和动态水体结合,形成各具特色的水环境,通过河流的水上游线游客可以游览各个功能区的特色景观。 3. 建筑风貌 为了改善和提高整个度假区的景观环境质量,扩大旅游景观资源,丰富景观资源的内涵和层次,规划区内的建筑设施和景点建设都必须文化背景及整体环境相协调,以汉唐风格为主,建筑物的高度、体量、形式,以及色彩材料等都要和整体环境相协调。 (二)景观结构 1. 景观结构 整体构筑“一核、两带、三廊、多节点”的景观结构。一核由武侯墓和以开发的定军山景区组成,两带分别为滨水城市休闲带和漾河风光带,三廊由从天荡山——勉县城区——定军山——虎头山景观主轴,两大主题廊道:三国文化景观廊道和山水文化廊道构成。

南京市绿地系统规划

`南京市绿地系统规划 第一章基本情况和存在问题 一、概况与自然条件 1、南京市概况 南京市位于江苏省西南部,处于北纬31°54′~32°16′,东经118°32′~119°24′之间;东邻仪征、句容、溧阳3县,北与安徽天长县交界,南接安徽郎溪、宣城二县,西面自北向南与安徽来安县、滁县、全椒县、和县、马鞍山市和当涂县相邻。 南京市是著名古都、江苏省省会,长江下游主要的中心城市。南京建城于公元前472年,历经东吴、东晋、宋、齐、梁、陈、五代南唐、明、太平天国、中华民国十朝定都,史称“十代故都”。 南京市现辖10个区、五个县,面积6516平方公里,其中10区是玄武、白下、秦淮、建邺、鼓楼、下关、雨花台、栖霞、浦口、大厂区;5个县是江宁、江浦、六合、溧水和高淳县。长江由西南到东北流贯南京市中部,分全市为江南、江北两个部分。江南有8个区和江宁、溧水、高淳3县,江北有浦口、大厂2区和江浦、六合2县。 2.自然条件: (1)地形地貌: 南京市平面位置南北长、东西窄,成正南北向;南北直线距离150公里,中部东西宽50~70公里,南北两端东西宽约30公里。南面是低山、岗地、河谷平原、滨湖平原和沿江河地等地形单元构成的地貌综合体。 地貌区域为宁、镇、扬山地的一部分,低山山陵占全市总面积的64.52%。长江南京段长度约95KM;江南有秦淮河,江北有滁河,为南京市境内两条主要的长江支流,其河谷平原为重要农业区。水面占全市总面积11.4%,平原、洼地占24.08%。 南京山脉主要由3个背斜组成,地貌上形成宁镇山脉西段的3个分支:北支沿长江南岸向西延续,包括栖霞山——乌龙山——幕府山——狮子山,海拔130~286米;中支至南京东边城墙,脉延伸入市区,包括钟山——富贵山——九华山——北极阁——鼓楼岗——五台山——清凉山,海拔32~486米;南支绕城东南、南部,包括青龙山——方山——牛首山——三山——云台山,海拔95~382米。江北部分,西南为老山山地,海拔442米;南部是滁河河谷平原,北部为大片岗地和零星分布的丘陵。 南京市平原主要有河谷平原、滨湖平原,沿江洲地及江心洲3种类型。河谷平原主要有秦淮河沿岸的秦淮河河谷平原,海拔大部分在7~10米;有位于鼓楼以北金川河沿岸的金川河河谷平原,海拔大部在6~10米;有位于江北滁河中下游沿岸的滁河河谷平 原,海拔大部分在5~10米;有位于高淳东部胥溪河河谷平原,滨湖平原为南部石臼湖与固城湖湖滨地区,地面海拔大部分在5~7米。沿江洲地分布在上新河——板桥一带,江浦、浦口沿江,六合瓜埠以南和江宁营防乡等;江心洲有八卦洲、江心洲、新济洲、兴隆洲等十多个大小江心洲;海拔大部在4~7米。 (2)水系: ①河流: 南京城内主要河流有长江和秦淮河.长江南京段从江宁铜井镇南开始,至江宁营防乡东为止,境内长约95公里。秦淮河全长103公里;到南京武定门外分两股,一股为干流,称外秦淮河,绕城经中华门、水西门、定淮门外由三汊河注入长江;又一股称内秦淮河,由通济门东水关入城,在淮清桥又分为南北两支,南支为“十里秦淮”,经夫子庙文德桥至水西门西水关出城,与干流汇集,北支即古运渎、经内桥至张公桥出涵洞口入干流。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考核作业

《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 考核作业 姓名: 学号: 班级: 任课教师:陈存友 2014年10月20日

考核题目 运用所学的知识,试评述下列五大城市(区)的绿地系统规划方案(可从规划规划理念、规划布局原则、布局模式等方面进行论述)。 1、《海南琼山市新区绿地系统规划》

规划理念:从宏观全局的角度,在充分利用自然山水构架和道路交通网络的基础上,构建此区域绿地系统的合理结构,从空间上对本市区范围的绿色空间进行统筹安排。 规划布局原则:生态性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平原造网原则、山区育林原则、城市建绿原则 布局模式:此规划采用的是环楔式的组合布局模式,它借助原来环境的水系环绕,从城市外围沿着城市辐射线的方向插入五个楔形块状绿地。 布局特点:这种绿地的布局收益自然也是结合了环式布局与楔式布局的特点的;那就是既能有效控制城市区域的扩展,避免城区的扩展与周边发生融合,保护这个城区的特色景观格局,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琼山市新区的生态环境体现了其城市艺术风貌;又能有效的改善此区域的小气候效果,将城市环境与郊区环境有机的结合到一起,在促进城镇空气流动,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维持城市生态平衡,改善本市区城市艺术面貌也起到一定的作用。

2、《杭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规划理念: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创造良好的居住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各类绿地布局合理、满足城市绿地因害设防、防灾、减灾功能的需要;巩固与发展共存,近期与远期相结合,宏观规划与微观建设相联系,逐步完善城市绿地系统。 规划布局原则:生态性原则城乡一体化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系统性原则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原则 规划布局模式:结合城市山水格局模式;即结合杭州的自然生态环境,以普遍绿化为基础,风景区、湿地保护区和水源保护区为重点,森林公园为补充,中心城区为核心,生态绿廊为纽带,各城市组团与村镇绿地系统为子系统,建立“山、湖、城、江、田、海、河”的都市区生态基础网架,构成“两圈、两轴、六条生态带”的生态结构体系。 布局特点:有利于城市绿地系统特色的塑造,增强城市归属感;有利于构筑绿地系统框架,承载城市生态安全;赋予绿地系统美学意境,体现自然之美和人事之工;提升城市品质,创造丰富多样、方便宜人的城市绿色空间场所;增添绿地系统文化色彩,赋予城市人文内涵。

绿地系统规划复习题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复习题 1、PM2.5: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可称之为可入肺颗粒,它的直径不到人的头发丝的1/20。 2、绿地指标很高,但环境质量差,绿地不够用的原因? A、绿地构成不合理,公共绿地所占比例过低; B、绿地布局不平衡,大量绿地集中于某一区域; C、统计方法不科学。 3、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功能:改善环境、保障生态安全、保护生物多样性提供 游憩场所等。 4、城市化: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转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 5、城市绿线:城市各类绿地范围的控制线。 6、容积率:一定地块内建筑物的总建筑面积与地块面积的比值。 7、俞孔坚提出的反规划理论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并非否定规划本身的合法性和必要性,而是颠覆了传统规划的程序,在规划之初不是先着墨,确定在哪里修路,而是基于对城市生态格局的分析,确定哪些区域对城市生态格局环境具有战略意义,不适宜进行城市建设。在总体规划中,对这些留白的非建设区赋予重点保护之后再开始进行城市建设。 8、热岛强度:市中心温度最高值与城市周围农村气温的差值。 9、城市热岛效应的原因? A、工业生产、居民生活、冬季采暖; B、砖石、混凝土等建筑材料反射率较小,太阳辐射被吸收比例大; C、城市中大部分地面被道路广场和建筑物所覆盖,植被覆盖面积少。 10、城市土壤比自然环境恶劣的原因? A、“三废”的排放,土壤受到污染; B、建筑物的巨大荷载,土壤被压实;垃圾填埋造成土壤板结; C、酸雨造成土壤酸化。 11、世界上首个真正意义上的公园——伯肯海德公园 12、奥姆斯特德设计的纽约中央公园预示着城市公园运动的开端 13、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传统理论是点、线、面结合,其缺点是缺乏科学性,指导性不强。 14、现代风景园林学科的奠基人是奥姆斯特德。 15、斑块(patch):一个与周围环境不同的相对均质性非线性区域。 16、3S技术指的是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全球定位系统,这些技术为准确获取 城市绿地信息、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提供基础资料。 17、简述城市绿地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的功能? A、净化空气、净化水体、净化土壤:维持碳氧平衡、吸收有害气体、吸滞粉尘和烟尘、减菌杀菌; B、改善城市小气候:调节温度、调节湿度、调节气流; C、降低城市噪声 18、城市绿地:是指以自然植被和人工植被为主要存在形态的城市用地。 19、公园绿地包括:综合公园(G11),社区公园(G12),专类公园(G13),带 状公园(G14),街旁绿地(G15) 20、专类公园包括:儿童公园(G131),动物园(G132),植物园(133),历史名 园(134),风景名胜公园(135),游乐园(136),其他专类公园(137)

合肥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合肥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一、基本概况 城市现有各类绿地3753 公顷, 其中各类公园25个, 公园绿地面积946.33公顷, 人均公园绿地面积8.55平方米/人(按非农业人口计);生产绿地250公顷;防护绿地440.95公顷;附属及其它绿地227.66公顷。 目前,合肥城市绿地总体格局呈两环、两片、六线、数点的空间分布。两环:环城公园,二环路绿带;两片:蜀山森林公园、清溪公园;六线:美菱大道、黄山路、姥山路(马鞍山路)、南淝河绿带、和平路及胜利路绿带;数点:逍遥津、杏花、包河、花冲、瑶海、徽园、天乐、明珠广场等。 城市绿地在各城区的分布:瑶海区有公园绿地面积85.05公顷, 人均2.95平方米;庐阳区有公园绿地面积209公顷, 人均6.48平方米;蜀山区有公园绿地面积593.38公顷, 人均20.21平方米;包河区有公园绿地面积58.9公顷, 人均2.7平方米。 二、绿地系统规划期限、目标与指标 规划期限:近期到2005年,远期到2010年。 总体目标:建立以城市为核心,风景名胜区为重点,绿色长廊为纽带,城乡一体化的多类型、多层次、多功能的园林绿地系统。通过一系列绿化工程项目的建设以达到城乡绿化相互交融、城乡环境与自然环境更加协调、城乡面貌进一步改观,城乡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森林覆盖率进一步提高,城乡一体化绿地系统的综合效益更为显著,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奠定更为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 近期目标:重点巩固合肥“园林城市”建设成果,提高合肥“园林城市”建设水平。通过合肥森林公园、黄山公园、天鹅湖公园、南淝河滨河绿地、大房郢水库坝下区公园等一系列大型园林绿地工程建设,保持城市绿地以较快的速度增长,确保城市绿地与城市的协调发展,使得城市绿地总量;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城区绿地率等相关指标有较大幅度的提高;改变各城区城市绿地发展不平衡的局面,实现城区内500米见“绿”。 远期目标:依据“环境优先”、“绿化先行”的城市建设方针,按照城乡一体。大环境绿化与城市绿地有机的结合,建立一个体系完整、总量适宜、功能完善、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的城市绿地系统。通过5到10年的努力,使得合肥城市绿化美化走到全国的前列;把合肥建设成为人居环境最佳的城市。 近期指标:城市绿地总面积30平方公里以上,占城市建设用地的比重14%以上;公园绿地面积2 2平方公里, 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1m2/人;城区绿地率为33%; 绿化覆盖率为38%。 远期指标:城市绿地总面积达50平方公里以上,平均每年增加绿地面积300公顷以上;公园绿

南京市绿地系统规划

`市绿地系统规划 第一章基本情况和存在问题 一、概况与自然条件 1、市概况 市位于省西南部,处于北纬31°54′~32°16′,东经118°32′~119°24′之间;东邻仪征、句容、3县,北与天长县交界,南接郎溪、二县,西面自北向南与来安县、滁县、全椒县、和县、马市和当涂县相邻。 市是著名古都、省省会,长江下游主要的中心城市。建城于公元前472年,历经东吴、东晋、宋、齐、梁、、五代南唐、明、太平天国、中华民国十朝定都,史称“十代故都”。 市现辖10个区、五个县,面积6516平方公里,其中10区是玄武、白下、淮、建邺、鼓楼、下关、雨花台、栖霞、浦口、大厂区;5个县是江宁、江浦、六合、溧水和高淳县。长江由西南到东北流贯市中部,分全市为江南、江北两个部分。江南有8个区和江宁、溧水、高淳3县,江北有浦口、大厂2区和江浦、六合2县。 2.自然条件: (1)地形地貌: 市平面位置南北长、东西窄,成正南北向;南北直线距离150公里,中部东西宽50~70公里,南北两端东西宽约30公里。南面是低山、岗地、河谷平原、滨湖平原和沿江河地等地形单元构成的地貌综合体。 地貌区域为宁、镇、扬山地的一部分,低山山陵占全市总面积的64.52%。长江段长度约95KM;江南有淮河,江北有滁河,为市境两条主要的长江支流,其河谷平原为重要农业区。水面占全市总面积11.4%,平原、洼地占24.08%。 山脉主要由3个背斜组成,地貌上形成宁镇山脉西段的3个分支:北支沿长江南岸向西延续,包括栖霞山——乌龙山——幕府山——狮子山,海拔130~286米;中支至东边城墙,脉延伸入市区,包括钟山——富贵山——九华山——北极阁——鼓楼岗——五台山——清凉山,海拔32~486米;南支绕城东南、南部,包括青龙山——方山——牛首山——三山——云台山,海拔95~382米。江北部分,西南为老山山地,海拔442米;南部是滁河河谷平原,北部为大片岗地和零星分布的丘陵。 市平原主要有河谷平原、滨湖平原,沿江洲地及江心洲3种类型。河谷平原主要有淮河沿岸的淮河河谷平原,海拔大部分在7~10米;有位于鼓楼以北金川河沿岸的金川河河谷平原,海拔大部在6~10米;有位于江北滁河中下游沿岸的滁河河谷平 原,海拔大部分在5~10米;有位于高淳东部胥溪河河谷平原,滨湖平原为南部石臼湖与固城湖湖滨地区,地面海拔大部分在5~7米。沿江洲地分布在上新河——板桥一带,江浦、浦口沿江,六合瓜埠以南和江宁营防乡等;江心洲有八卦洲、江心洲、新济洲、兴隆洲等十多个大小江心洲;海拔大部在4~7米。 (2) 水系: ①河流: 城主要河流有长江和淮河.长江段从江宁铜井镇南开始,至江宁营防乡东为止,境长约95公里。淮河全长103公里;到武定门外分两股,一股为干流,称外淮河,绕城经中华门、水西门、定淮门外由三汊河注入长江;又一股称淮河,由通济门东水关入城,在淮清桥又分为南北两支,南支为“十里淮”,经夫子庙文德桥至水西门西水关出城,与干流汇集,北支即古运渎、经桥至公桥出涵洞口入干流。 市北部有滁河,干流全长110公里,河道弯曲,集水面积7900平方公里。南部有淳溧运

南京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规定

南京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规定 报审稿) 南京市规划局 2005 年5 月

1. 总则 1.0.1 根据建设部加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的要求,依据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及实施细则,结合南京城市发展和规划实际,制定该南京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规定。在南京市开展控制性详细规划应符合本规定要求。 1.0.2 南京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应以满足规划管理需求为导向、突出城市规划的强制性内容,全面整合已有各项规划成果,形成指导规划实施管理的全覆盖的基本图则,实现“规划落地”和“一张图管理” 1.0.3 为保障规划可操作性,合理解决规划弹性与刚性,南京市控制性详细规划成果分总则和分则两部分,总则为重要强制性控制内容;分则是具体技术图则。 规划采取分级审批和分级调整的办法,由市政府负责总则的审批,市规划局负责分则的审批,规划调整也按照分级审批的原则在相应的权限内进行。 1.0.4 南京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核心内容是:“六线” 控制、公共设施用地和市政基础设施用地控制、高度控制、特色塑造特定意图区范围及控制引导。 1.0.5 为突出城市规划的公共政策属性,南京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应实现规划区的全覆盖。为实现全覆盖并保证片区规划的无缝衔接,根据南京城市空间布局结构,划定了规划编制单元(以下简称“规划单元”),作为研究和开展南京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基本空间单位。 规划单元边界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涉及的相邻规划单元边界应同时 作调整并备案。规划单元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一步划分为“规划次单元” ,次单元应是规划单元的子单元。 规划编制单元的划分详见《南京市城市规划地域划分及编码规则》。 1.0.6 为提高规划设计质量和提高规划可操作性,除专家参与规划的讨论审查之外,还应更广泛更深入地引入地区政府、市民及其他社会团体等的参与。

绿地系统及景观规划

第七章绿地系统及景观规划 一、现状自然条件概述 临城新区背山望海,负阴而抱阳,地理形势开张平逸:背负山体以丘陵地貌为主,海拔60-200米左右不等,层次清晰,脉络分明。远眺黄杨尖山,其海拔503.6米,为全市第二高峰。临近山体成环抱围合之势:东为炮台山、大坑岗,如蛟龙奔海,齿爪飞舞,谓“青龙”;西有乌龟山、岫岭山,绵延盘亘,似翠屏叠嶂,曰“白虎”,中接鼓吹山、大、小湖岭,如城市之“游廊抄手”,俨然信步于广庭深院。 气候雨水充沛,温度适和,空气清新,生态欣荣:属北亚热带南缘海洋型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6.3?C,无霜期260天,降水量1300毫米左右。八、九月份,常有热带风暴和强热带风暴过境。 二、绿地系统规划: 1.规划原则和目标 1)规划原则 a. 高标准原则。 临城新区应该高起点,从一开始建设就确保充足的绿地面积、良好的生态环境,规划宜采用较高的绿地指标。充分挖掘利用山体、海景,按照以人为本、以水为源、以绿为重的原则,布置城市的绿化网络,加强生态城市建设,突出海岛特色。 b. 各项功能协调统一原则。 规划力求做到生态保护、游憩娱乐、改善景观三者相统一;绿地布置与河道改造、防洪排涝相统一;绿地系统建设与发展旅游经济相统一。 2)规划目标 本着满足市民生活和发展旅游事业的需求,利用临城所特有的山、水、田、林,建设一个完整的绿化系统,以绿化网络将城市连为一体,维护并巩固舟山“天然氧吧”的称号,积极建设生态型海岛城市。 规划绿地面积为323.72公顷,人均绿地22.33平方米。 2.绿地规划措施

1)组团隔离:以依托山体和交错水系的东西两片生态绿地将临城新区同相邻的定海区工业开发区及普陀区浦西工业开发区隔离,促使其形成带状组团城市结构并保持合理的城市组团规模,控制城区无序蔓延式发展;对有污染的设施如污水厂周围设置防护绿地; 2)结合自然:结合山体脉络走向及河流水系整理,形成沿新行政中心的自然形态的“H”字形一横两纵绿化主轴;一横沿新329国道,两纵绿化带分别沿临城河和茶山浦。其它沿河两岸设置10~20米绿地, 3)均匀分布:公园绿地在临城新区内“均布”的空间格局方便居民就近使用4)步行联络:形成各类各级公园绿地水体相互连通贯穿的绿化步道网络结构,方便步行交通联络各处绿地和公共设施,以创造良好生活环境和宜人尺度步行花园城市和刺激零售商业的发展。如沿商业街内设横向纵向的步行通道,并沿文化公园设置连通南北广场的步行通道。 5)沿路景观:形成良好的沿路绿化和道路绿化;沿滨海岸线设置开敞带形绿地,作为公共活动场所。 3、绿化系统规划布局。 本次分区规划将绿地分为城市生态绿地、城市公共绿地两类。城市公共绿地用地面积为323.72公顷。生态绿地为控制建设的城市生态敏感区,严禁各类城市开发建设,不计入规划用地平衡。 1)城市生态绿地 城市生态绿地主要布置在城市规划建设区周围、城市组团之间、规划工业区与居住区之间,具体包括开发区与临城之间、临城中心区与工业区之间、临城北部、长峙岛规划建设用地与山脚之间等四片,规划对生态绿地加强控制,在此区域中不得进行城市建设,以保留现有植被为主,适当加以改造,作为全市的绿化背景及生态绿地,以确保城市整体的生态环境,增加城市的绿化涵养量。此类用地不计入城市用地平衡。 2)城市公共绿地 a.城市公园 至2020年共规划建设城市公园5处,主要是综合性公园,每个公园的主题及

济南市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文件

济南市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 2000年11月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适应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建设科学、合理的城市绿地系统,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根据国家、山东省、济南市所颁布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文件编制本规划。 第二条本规划是《济南市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济南市城市总体规划园林绿化规划(1996年—2010年)》基础上进行修改完善和深化调整而成。 第三条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89.12.26) 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12.26) 3、《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1986.4.28) 4、国务院《城市绿化条例》(1992.8.1) 5、国家行业标准《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 6、国家行业标准《城市分类标准》 7、《山东省城市绿化管理办法》(1999.7.2) 8、鲁建发《关于印发<山东省城市规划编制技术纲要>(试行)的通知》(1994.1.8)

9、《济南市城市总体规划纲要(1994年—2010年)》 10、《济南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年—2010年)》 11、《济南市城市总体规划园林绿化规划(1996年—2010年)》 第四条规划范围分为市域、市区、中心城区三个层次。 市域为济南市全部行政辖区,面积8227平方公里。 市区为济南市行政五区,面积2119平方公里。 中心城区以古城区及商埠区为核心,东至机场路,西至玉符河,南至分水岭及崔马庄,北至黄河及济青高速公路,面积526平方公里,是绿地系统规划的重点范围。 第五条规划期限与城市规模 本规划适用规划期为2000—2010年,其中: 近期为2000—2005年,规划期末中心城区人口规模为198万,城市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186平方公里。 远期为2006—2010年,规划期末中心城区人口规模为220万,城市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205平方公里。 第六条规划指导思想 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为宗旨,美化城市景观、方便群众游憩为目的,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的原则,把大环境绿化与城市绿化相结合,大力植树造林,提高绿化覆盖率,充分利用山、泉、湖、河、城等自然环境要素,突出“家家泉水,户户垂杨”特色,严格保护和合理开发历史文化名胜和自然景观,形成融山、泉、湖、

绿地景观系统规划

第十一章中心城市绿地景观系统规划 第一节绿地系统规划 作为城市总体规划阶段专项规划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工作特性或者说实质性内容主要应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城市各类绿化用地的规划控制,既在保证用地数量的同时,形成合理的绿地布局;第二,城市主要的绿地体系的规划,如公园绿地、防护绿地、减灾避灾绿地等体系的建立;第三,城市绿化特色的拟定,既结合城市自然条件和城市性质,针对不同用地的特点推荐不同的植物品种、配植方式,以形成富有本地特色的城市绿化景观。 目标导向:满足建设国际性生态宜居、旅游城市要求。 儿童公园、梭鱼湾公园、金家街公园 问题导向:寻找问题、挖掘资源、尽量做到均衡布局。 目标导向:保障城市生产绿地要求、做好重要的防护绿地建设。 一、绿地系统规划技术路线 1.目标导向:国际性风景旅游、滨海宜居城市要求下的城市绿地建设目标。 2.问题导向:寻找问题、挖掘资源、实现绿地功能最大化。

(1)绿地结构是否完整。 城市绿地结构是构成城市绿地系统的基础,也是绿地与城市发展之关系的体现。结构是否合理、完整,直接决定了城市绿地系统的功能性与合理性,否则,绿地将不能充分发挥其自身的综合效能。 (2)区域内自然资源是否得到有效的保护与利用。 自然资源,不仅包括传统意义上的绿地,还包括与城市生态环境有关的一切自然元素,例如:水系、山林地、自然保护区、湿地、风景名胜资源、农田以及果园等,对这些资源的有效保护,是构建良好城市生态环境的基础,而对其有序合理的利用,是使之功能最大化的有效手段。 (3)以为居民提供休闲服务为主要目的公园绿地体系是否合理、完善。 在城市绿地体系中,绿地为居民提供休闲服务是其主要功能之一。这种休闲活动,随着人们活动时间的不同、活动内容的不同、使用交通工具的不同,是由一个自楼间绿地、社区公园、区级公园、市级综合公园、郊野公园直至郊区风景名胜区这样一个由小到大、由近及远的休闲绿地体系来承担的。 二、绿地建设现状与存在问题 (一)绿地建设现状概况及分析 1.2007年中心城市绿地建设总体水平 (1)城市建成区范围内的绿地总量及发展特征分析 根据绘制现状图统计,2007年底,整个金州以南城市绿地面积约31.4平方公里、占城市建设用地的7.8%、人均绿地11.1平方米。其中公共绿地面积约29.6平方公里、人均公共绿地10.5平方米,生产防护绿地1.8平方公里、占城市建设用地的0.4%。 图表11-1:2007年中心城市绿地建设水平统计

绿地系统规划

一、基地情况 1、规划背景 为落实“十八大”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要求,响应市委市政府走新型城市化发展道路,建设“花城”、“绿城”、“水城”特色生态城市战略,细化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对生态、绿地建设的新要求,发挥绿地系统规划队新时期城市绿地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的指导作用,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府文件,结合广州市实际编制本规划。 2、基本概况

广州市地处珠江三角洲北缘.该市分8个区,其中东山区、越秀区、荔湾区和海珠区为老城区;天河、芳村、白云和黄埔为新城区.该市总面积为7434.4km2,总人口为385万,城市化水平达82.14%,城市绿化覆盖率为41.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为414.5m2,中心城区人均公共绿地不少于8平方米,绿地率达34%,绿化覆盖率达38%,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达85%。 2、外围城区人均公共绿地不少于12平方米,绿地率达45%,绿化覆盖率达50%,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达85%。广州市城市绿化工程建设是以广州城市建设总体发展战略为基础,在“山、城、田、海”的总体生态城市架构下,以“一带、两轴、三块、四环”的规划布局为指导,努力构筑“青山、碧水、绿地、蓝天”的景观格局,不断完善绿地系统景观架构,构筑广州市城市绿带、绿洲、绿片,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生态绿区。 3、人口分布

4、目前现状 通过多年的绿化工程建设,广州市城市绿化景观得到较大改观,随着环城高速绿化带、珠江堤岸绿化带、白云大道北绿化隔离带、华南快速干线绿化、土华出入口周边绿化、珠江桥放射线绿化、万亩果林、广州花卉博览园等一大城市绿化工程的相继实施,极大改善了广州的城市环境,使广州向着国际化的园林城市方向迈出了一大步。 5古树名木的保护 6、生物的多样性保护

南京市城市设计导则知识讲解

南京市城市设计导则 (试行) 编制说明 为进一步凸显南京现代化国际性人文绿都定位和山水城林特色,提高城市设计成果质量,规范各类城市设计的编制技术和管理要求,以《江苏省城市设计导则(试行)》为基础,结合《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等规划内容,南京市规划局组织编制了《南京市城市设计导则》。 本《导则》通过明确城市设计编制的技术要求,有助于编制单位加强对南京城市特色的把握。各城市设计项目可根据自身特点对设计内容进行拓展,鼓励对关键性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本《导则》于2013年10月起试行,《导则》中所确定的市级特色意图区以及空间特色要素等内容,随着城市设计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可结合实际情况进行优化调整和适当增补。 本《导则》由南京市规划局负责解释;在实施过程中如有意见和建议,请及时反馈至南京市规划局。 1 总则 1.1 编制目的 为进一步彰显南京城市空间特色,提高城市设计编制质量,规范城市设计编制技术要求,加强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和管理,特制定本导则。 1.2 指导思想 城市设计理念和方法应贯穿于城市规划全过程,围绕“建设现代化国际性人文绿都”的目标定位,坚持“绿色、人文、智慧、集约”的发展导向,突出南京“山水城林”的空间特色。 1.3 适用范围 本《导则》适用于全市各层次城市设计的编制工作,重在明确和规范各层次城市设计内容和设计成果要求。 1.4 基本原则 1.4.1 以人为本 从市民角度出发,由满足人的基本功能需求转向满足审美、认知及体验需求,促进公共资源合理使用,引导慢行交通出行,营造高质量的人居环境。 1.4.2 特色美观 在南京特有山水环境、人文背景下,建立城市空间秩序,突出城市整体空间形象,彰显城市空间特色,美化城市景观环境。

合肥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简介

合肥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简介 合肥自1992年被建设部命名为国家园林城市以来,坚持以现代化大城市建设为总揽,坚决贯彻国家各项绿化方针政策,大力推进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不断巩固了园林城市创建成果。现将2002年合肥市规划局和园林局共同组织编制的合肥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02-2010)的内容作一简要介绍,以提高广大市民和领导的绿化认识,加快合肥城市绿地规划建设进程。 一、基本概况 城市现有各类绿地3753 公顷, 其中各类公园25个, 公园绿地面积946.33公顷, 人均公园绿地面积8.55平方米/人(按非农业人口计);生产绿地250公顷;防护绿地440.95公顷;附属及其它绿地227.66公顷。 目前,合肥城市绿地总体格局呈两环、两片、六线、数点的空间分布。两环:环城公园,二环路绿带;两片:蜀山森林公园、清溪公园;六线:美菱大道、黄山路、姥山路(马鞍山路)、南淝河绿带、和平路及胜利路绿带;数点:逍遥津、杏花、包河、花冲、瑶海、徽园、天乐、明珠广场等。 城市绿地在各城区的分布:瑶海区有公园绿地面积85.05公顷, 人均2.95平方米;庐阳区有公园绿地面积209公顷, 人均6.48平方米;蜀山区有公园绿地面积593.38公顷, 人均20.21平方米;包河区有公园绿地面积58.9公顷, 人均2.7平方米。 二、绿地系统规划期限、目标与指标 规划期限:近期到2005年,远期到2010年。 总体目标:建立以城市为核心,风景名胜区为重点,绿色长廊为纽带,城乡一体化的多类型、多层次、多功能的园林绿地系统。通过一系列绿化工程项目的建设以达到城乡绿化相互交融、城乡环境与自然环境更加协调、城乡面貌进一步改观,城乡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森林覆盖率进一步提高,城乡一体化绿地系统的综合效益更为显著,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奠定更为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 近期目标:重点巩固合肥“园林城市”建设成果,提高合肥“园林城市”建设水平。通过合肥森林公园、黄山公园、天鹅湖公园、南淝河滨河绿地、大房郢水库坝下区公园等一系列大型园林绿地工程建设,保持城市绿地以较快的速度增长,确保城市绿地与城市的协调发展,使得城市绿地总量;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城区绿地率等相关指标有较大幅度的提高;改变各城区城市绿地发展不平衡的局面,实现城区内500米见“绿”。 远期目标:依据“环境优先”、“绿化先行”的城市建设方针,按照城乡一体。大环境绿化与城市绿地有机的结合,建立一个体系完整、总量适宜、功能完善、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的城市绿地系统。通过5到10年的努力,使得合肥城市绿化美化走到全国的前列;把合肥建设成为人居环境最佳的城市。 近期指标:城市绿地总面积30平方公里以上,占城市建设用地的比重14%以上;公园绿地面积22平方公里, 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1m2/人;城区绿地率为33%; 绿化覆盖率为38%。 远期指标:城市绿地总面积达50平方公里以上,平均每年增加绿地面积300公顷以上;公园绿地面积达45平方公里,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5m2/人;城区绿地率达到35%;绿化覆盖率达到40%。 三、市域绿地系统规划 市域绿地系统结构为一核、四片、一带。一核为中心城区,绿地建设重点是公园绿地;四片分别是巢湖风景名胜区、紫蓬山风景名胜、舜耕山国家森林公园及瓦埠湖沿岸营造的大片风景林;一带是市域东郊北起岱山湖,南至巢湖边的绵延110公里的山地绿化,同时森林

20170810南京市海绵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导则(试行)

南京市海绵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导则 (试行) 南京园林绿化工程设计有限公司主编 二〇一七年八月

前言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以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工作要求,根据南京市《市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宁政办发〔2016〕95号),结合南京实际,编制组经深入调查研究,总结经验,参考国内外相关标准及经验,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编制本导则。 本导则属于指导性技术文件,内容包括:1.总则;2.术语;3.建设指标及建设流程;4.相关的海绵城市技术措施;5.设计;6.工程建设;7.维护管理;8.附录。 本导则由南京市绿化园林局负责管理,由南京园林绿化工程设计有限公司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或建议,请将相关资料寄送南京市园林绿化工程设计有限公司(地址:南京市龙蟠路145号;邮编:210037),以供今后修订时参考。 编制组成员: 南京市绿化园林局 黄辉局长 毛海城副局长 朱海琦处长高级工程师 杜佩剑副主任科员 南京园林绿化工程设计有限公司 潘然总经理高级工程师 苏平健主任工程师 朱俊英主案工程师 张静总工高级工程师

目录 1 总则 (1) 2 术语 (2) 3 建设指标及建设流程 (4) 3.1建设指标 (4) 3.2建设流程 (5) 4 相关的海绵城市技术措施 (7) 4.1渗透技术措施 (7) 4.2滞留及调蓄技术措施 (19) 4.3净化技术措施 (22) 4.4转输技术措施 (23) 4.5利用技术措施 (29) 4.6排放技术措施 (30) 5 设计 (31) 5.1城市公园与广场 (31) 5.2道路绿地 (33) 5.3居住区绿地 (34) 5.4设施顶面绿地 (35) 6 工程建设 (37) 6.1一般规定 (37) 6.2城市公园与广场 (37) 6.3道路绿地 (39) 6.4居住区绿地 (39) 6.5设施顶面绿地 (40) 7 维护管理 (41)

深圳绿地系统规划

深圳绿地系统规划--

————————————————————————————————作者:————————————————————————————————日期: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指导深圳市绿化建设项目的安排,加强全市绿化工作的规划管理,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绿化建设的通知》、《深圳 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深圳市近期建设规划 (2003-2005年)》、《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技术纲要办法(试 行)》和国家、省、市相关法律法规及技术标准,结合深圳市的 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划。 第二条本项目的规划范围为深圳市行政辖区,包括深圳经济特区(罗湖区、福田区、南山区、盐田区)和宝安区、龙岗区,总面积2020 平方公里。 第三条本规划的期限为2004-2020年。 第四条本规划由规划文本、图纸以及说明书组成。 第五条根据深圳实际情况,建设由“区域绿地—生态廊道体系—城市绿地”组成的城市绿地系统。与此相对应,本次规划所指的绿 地,既包括城市建成区内各项绿化用地,也包括建成区外对生 态环境改善起积极作用的林地、园地、耕地、牧草地、水域等 各类生态绿地,前者主要对应于各级城市绿地的分类规划,后

者纳入区域绿地和生态廊道体系范畴。 第六条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是全市绿色开敞空间总的建设指引。在规划期限内,凡在规划区范围内进行的与绿色开敞空间相关的规划、 绿化及建设活动,均应符合本规划的规定。其他各种类型的开 敞空间规划应与此相协调,实现城市生态空间资源合理保护与 有效利用的“双赢”。 第二章目标和原则 第七条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经济与环境可持续发展 1、全面提高城市绿化质量,优化绿地布局结构,提高绿地配置 和养护水平,丰富城市景观效果,缓解深圳乃至区域的快速城 市化带来的消极影响,实现城市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的明显改 善。 2、加强对区域和城市生态具有重大影响的生态绿地、沿海滩 涂、河流水系、各类湿地的保护和绿化建设,实现区域生态环 境的共保、共建和共享,维护城市和区域的生态安全。 第八条建设生态城市,推进深圳国际化城市建设 按照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建设国际化城市和现代化中心城市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