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学校常见传染病预防常识

学校常见传染病预防常识

学校常见传染病预防常识

手足口病预防常识

一、手足口病的传播途径有哪些?

1、人群密切接触,儿童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引起感染。

2、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故与生病的患儿近距离接触可造成感染。

3、饮用或食入被病毒污染的水、食物,也可发生感染。其中人群密切接触是该病重要的传播方式。

二、环境消毒要点

1、不需要大规模喷洒消毒。

2、只需要对经常接触的物体表面(如门把手、课桌椅、餐桌、婴儿床栏杆、楼梯把手等)、玩具、游乐设施、寝具及书本等做重点消毒。

3、清洁完毕的物体可移至户外,接受阳光照射,通过紫外线杀灭病毒。

三、消毒方法的使用

1、粪便:可用生石灰以1:1的比例与其搅拌均匀消毒。

2、食、饮具:用250毫克/升有效氯含氯消毒剂溶液浸泡30分钟。

3、生活用具、玩具、校舍、书籍:用500毫克/升含氯消毒剂溶液擦拭消毒,作用时间30分钟,或用0.3%过氧乙酸作用60分钟,或用紫外线灯直接照射30分钟。

4、患者衣、被单:阳光下曝晒或煮沸20分钟或用500毫克/升有效氯含氯消毒剂浸泡30分钟。

5、盛放排泻物的容器:用500毫克/升有效氯含氯消毒剂浸泡120分钟。

6、饮用水:用1~3毫克/升有效氯含氯消毒剂如漂白粉、优氯净等作用30分钟。

7、灭蝇:可用5%氯氰菊酯(奋斗呐)、2.5%溴氰菊酯或其他杀虫剂,按说明书使用。

8、生活污水:用50毫克/升有效氯含氯消毒剂作用120分钟。

9、垃圾:用1000毫克/升有效氯含氯消毒剂溶液喷雾作用120分钟。

手足口病是一种儿童常见传染病,可防可治。在日常生活中只要做到“喝开水、吃熟食、洗净手、勤通风、晒衣被”是完全可以预防的。

托幼机构如何预防控制手足口病

⑴每日晨检,逐一检查儿童发热和手掌、脚掌、口腔等部位皮疹情况。

⑵晨检无症状后,儿童方可进入教室。

⑶饭前便后要洗手。

⑷上一堂手足口病预防课,让儿童熟知手足口病防治知识和正确洗手的方法。

⑸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

⑹开展致家长手足口病防治知识一封信活动,让儿童带回家,并请家长读给儿童听。

⑺早晨和下午上课前,教室和寝室活动场所通风换气、消毒。

⑻每天对儿童的玩具、餐具、毛巾等用消毒液浸泡消毒,定期晾晒被褥。

⑼每天早晚对扶手、门把手、电梯按钮、桌椅、公共电话等用消毒液进行擦拭消毒1~2次,及时消毒儿童粪便。

⑽儿童入托时,托幼机构校舍门前放置消毒液浸泡的消毒垫。

⑾谢绝家长进入托幼机构,进入前洗手、消毒。

⑿家长接儿童时,先洗手。家长工作或外出回家,立即洗手。

⒀教职工入园上班时,首先浸泡消毒、彻底洗手。

⒁进行清扫或消毒时,工作人员应穿工作服、戴手套。清洗结束后要立即洗手。

⒂家有手足口病患儿的教职工,不能上班,以免把病毒带入托幼机构,患儿痊愈2~3周后再上班、带课。

⒃晨检发现手足口病患儿,不能入托,立即去医院诊治。不让患儿接触其他任何儿童,患儿每次大便要消毒,患儿痊愈2~3周后方可入托。

⒄对缺课儿童,立即追查原因。晨检结果报告相关部门。

⒅校门口和班级门口张贴手足口病宣传画和宣传单,利用黑板报宣传手足口病防治知识。

(19)在流行季节,当地有疫情发生时,避免不同托幼机构的学生或外来人员的往来或交流活动。

小学如何预防控制手足口病

1、每日晨检,发现有发热、皮疹的学生,要立即要求家长带小孩去医院就诊;同时做好缺课儿童病因追查。

2、发现患病学生,立即去医院诊治,患病儿童不得接触其他任何儿童。立即对患儿接触过的被褥、桌椅、体育器材等进行消毒;同时做好教室、寝室、食堂、厕所等场所的消毒处理。

3、每天早晚校舍通风和/或消毒半小时。

4、上一堂手足口病健康教育课,熟知防治知识和正确洗手方法。

5、不要让儿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饭前便后洗手,不接触患病同学。

6、在与患者接触后,触摸眼、口、鼻前,打喷嚏或咳嗽后,如厕后,戴口罩前及摘口罩后,接触公共设施如扶手、门柄、电梯按钮、公共电话后,从外面回家后,均需要立即洗手。洗手时肥皂液或洗手液在手上保持6秒钟以上。

7、发现教师和其他工作人员有发热伴皮疹的,应立即暂停工作。

8、在学校门口和班级门口张贴手足口病宣传画和宣传单,利用黑板报等多种方式宣传手足口病防治知识。

9、每天用消毒液对学校门把手、楼梯扶手、桌面等物体表面进行擦拭消毒。

10、每个学生带给家长一张宣传单,带回家读给其家长听,让家长了解手足口病防治知识。

11、在流行季节避免不同小学的学生或外来人员的往来或交流活动。

正确的洗手方法

正确的洗手方法是个人良好卫生习惯重要内容之一,能有效的防止肠道病毒的传播。在与患者接触后,触摸眼、口、鼻前,打喷嚏或咳嗽后,如厕后,带口罩前及摘口罩后,接触公共设施如扶手、门柄、电梯按钮、公共电话后、从外面回家后等均应及时洗手。推荐较合理的五步洗手法:湿、搓、冲、捧、擦。

一、湿:在水龙头下把手淋湿,擦上肥皂或洗手液。

二、搓:手心、手臂、指缝相对搓揉20秒:

(一)掌心相对,手指并拢相互摩擦;

(二)手心对手背沿指缝相互搓擦,交换进行;

(三)掌心相对,双手交叉沿指缝相互摩擦;

(四)一手握另一手大拇指旋转搓擦,交换进行;

(五)弯曲各手指关节,在另一手掌心旋转搓擦,交换进行;

(六)搓洗手腕,交换进行。

三、冲:用清水把手冲洗干净。

四、捧:用清水将水龙头冲洗干净,再关闭水龙头。

五、擦:用干净的毛巾/纸巾擦干或烘干机烘干。

家庭如何预防控制手足口病

1、洗手: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流动水或洗手液等给幼儿洗手;看护人接触幼儿前、替幼儿更换尿布、处理粪便后均要彻底洗手,并妥善处理污物。

2、饮食卫生:不要让幼儿喝生水、吃生冷食物、不要与他人共用餐饮具。

3、食饮具清洗消毒:食饮具要彻底清洗定期煮沸消毒。婴幼儿使用的奶瓶、奶嘴使用前后应充分清洗或煮沸消毒。

4、出行卫生:本病流行期间,不宜带幼儿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避免接触患病幼儿。

5、家庭环境卫生: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居室要经常开门窗通风,勤晒衣被毛巾等,定期清洗玩具。

6、家庭中幼儿出现手足口病相关症状要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

风疹预防小知识

一、什么叫风疹?

风疹是由风疹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极少发生死亡和并发症。风疹病毒呈球形,直径50-70mm,中心为核糖核酸和衣壳,外有脂蛋白膜。风疹病毒不耐热,56℃30分钟完全灭活,对低温稳定,-70℃可保持活力3个月,风疹病毒对人及猴有致病力。

二、哪些人易患风疹,哪些人具有传染性?

风疹病人和健康带毒者具有传染性。风疹病人在出疹前一周和出疹后一周内都带有传染性。风疹病人以儿童为主,成人可能有过隐性感染,且抵抗力较强,不易患病。约有50%的人感染风疹后不出现皮疹或其他症状,成为带毒者。接种过风疹疫苗和得过风疹的人有免疫力,不会感染风疹。

三、风疹是通过哪些种方式传染的?

1.空气飞沫传播,是风疹的主要传播方式。

2.垂直传播,为先天性风疹的传播方式。妊娠早期的妇女感染风疹后可通过胎盘感染胎儿。

3.接触传播。风疹患儿自粪便、尿中排出的病毒,可经手传播给患儿的护理者。

四、风疹的流行有哪些特征?

1.地理分布:世界各地皆有,温带地区发病率高,热带及亚热带发病率低,城市多于农村。

2.时间分布: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冬春季发病最高,3-5月份达高峰,夏秋季发病率低。每隔6-9年发生一次周期性大流行,这与易感人群的积累和人群流动有关。

3.人群分布: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但以儿童发病为主。妊娠妇女患风疹,可引起胎儿畸形。

五、风疹的主要临床表现有哪些?

1.潜伏期:14-21天。

2.前驱期:约1-2天,低热,头痛,全身不适、咳嗽、流涕,伴有结膜出血。

3.出疹期:发热1-2天后出现皮疹,初见于面部,迅速向下蔓延,一日内布满躯干和四肢,但手掌和足底无疹。皮疹是细点状淡红色斑疹,面部,四肢皮疹较少,部分融合似麻疹。而躯干,背部皮疹密集又类似猩红热。皮疹一般持续3日,故有人称皮疹"一日似麻疹,二日似猩红热,三日即退疹"。皮疹退后不留色素沉着。伴有全身低热,上呼吸道炎、肺肿大及全身浅表淋巴结肿大。颈淋巴结肿大明显。轻度鼻炎症状可持续5-6天。风疹病情比较轻,过程短,不会留下后遗症。

六、风疹的防治措施有哪些?

1.寝室、教室要保持开窗通风,尽量到空气流通处活动。

2. 尽量减少近期寝室间窜门、聚会、聚餐活动。

3.保持个人卫生和寝室卫生,避免过度疲劳,养成良好的卫生生活习惯。

4. 发现病情学生应立即到校医务室报告,并做好隔离措施。

5. 患风疹后要注意休息,保持正常饮食,多食水果,多饮水。每天监测体温,预防并发症。

腮腺炎的预防常识

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上腮腺炎非化脓性肿胀疼痛,发热伴咀嚼受阻为特征,同时可以侵犯其它器官引起脑膜炎,睾丸炎,卵巢炎和胰腺炎等。

本病起初症状:可出现发热、头痛、无力、食欲不振等。突出表现是耳垂周围腮部红肿、压痛、张口或食酸性饮食使分泌增多时,疼痛即可加重。位于上颌第二臼齿旁的颊粘膜上腮腺管呈明显红肿状。病程一般是1-2周。

流行性腮腺炎全年均可以发病,但以冬春为主。在人口密集和居室不良的处所容易流行。潜伏期常为14-21天(最短8天、最长30天),多发于5~15岁,但成年人亦可发生。感染后一般可获得持久性免疫力。

对该病的预防措施是:a .在流行期间,不要带孩子到人口较多的电影院、市场等公共场所去;b .居室要做到常开窗通风;若确诊为腮腺炎,就要被隔离,一般为三周时间;因腮腺炎病毒对紫外线极敏感,照射半分钟即可被杀灭,故对病人衣物、被褥要常日晒消毒;c .病后即应卧床休息,饮食清淡些;d .用药应遵医嘱到医院就诊,遵医嘱隔离冶疗。

保护儿童健康积极预防水痘

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潜伏期为10-2天,平均14-16天。临床特征是分批出现的皮肤粘膜的斑疹、丘疹、疱疹及结痂,属于自限性疾病,约10天左右自愈。水痘多发于冬春季节,好发于儿童及青少年,水痘传染性很强,主要通过呼吸道和直接接触传播,出疹前1天至疱疹完全结痂均有传染性,常在托儿所、幼儿园或学校等儿童集体中流行。

一、传染源水痘患者是唯一的传染源。

二、传播途径

经呼吸道飞沫传播、人与人直接接触传播、直接接触被患者疱疹液污染的物品传播

三、易感性与抵抗力

人群对水痘普遍易感,尤其是幼儿和学龄前儿童,患水痘后个体终身免疫,但可患带状疱疹。

四、控制和预防措施

1、管理传染源一般水痘患者应在家隔离治疗至疱疹全部结痂或出疹后7天,密切接触者应隔离至接触后3周。带状疱疹患者不必隔离,但应避免与易感儿童及孕妇接触。

2、切断传播途径居室经常开窗通风,晾晒衣被,避免与急性期病人接触。可用84液消毒病人呼吸道分泌物和被污染用品,托儿机构及学校出现的水痘暴发,应采取严格的消毒措施。

3、保护易感者

一旦感染了水痘,目前尚无特效的方法进行治疗,发病期间不能上学、入托,轻者会在面部留下疤痕,重者可引发脑炎、肺炎及心肌炎等严重并发症。由于水痘在潜伏期就有传染性,难以隔离预防,所以,建议家长尽早对未患过水痘的儿童接种水痘疫苗,这是目前最有效的预防手段。可到区疾控中心免疫门诊或就近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免疫门诊接种此类疫苗。

五、家庭护理

1、患了水痘的病儿一经确诊,立即在家隔离直至全部结痂。水痘虽然症状较轻,一般都能顺利恢复,但它的传染性很强,而且在儿童中目前还未普遍施行水痘疫苗的预防接种工作,因此预防水痘,主要靠隔离好病儿,尽可能避免健康儿童与患水痘的病儿接触。

2、发热时要让病儿休息,吃富有营养易消化的饮食,要多喝开水和果汁水。

3、嘱咐和管理病儿不要用手抓破痘疹,特别是注意不要抓破面部的痘疹,以免疱疹被抓破化脓感染,若病变损伤较深,有可能留下疤痕。为了防止这一情况发生,要把孩子的指甲剪短,保持手的清洁。可缝制一副毛

边向外的手套,戴在病儿手上。如果疱疹破了,可涂1%的紫药水,如有化脓可涂抗生素软膏。

4、病儿的被褥要勤晒,衣服要清洁宽大,防止因穿过紧的衣服和盖过厚的被子,而造成过热引起疹子发痒。

5、个别水痘病儿可合并发生肺炎、脑炎。如发现病儿高热不退、咳喘,或呕吐、头痛、烦躁不安或嗜睡,应及时找医生诊治。

预防流腮、水痘、麻疹、风疹的主要措施是通过免疫接种,使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以抵抗病毒的感染。

学校传染病常见病预防措施

学校传染病常见病预防措施 学校是一个聚集大量人群的地方,传染病的发生与传播在校园中具 有较大的隐患。为了保障学生和教职员工的健康,学校需要采取一系 列的预防措施来减少传染病的风险。本文将就学校传染病中的常见病 以及预防措施进行论述。 一、手足口病的预防措施 手足口病是一种由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主要通过飞沫传播 和接触传播。为了预防手足口病的发生,学校可以采取以下预防措施: 1. 加强室内外环境的清洁卫生,定期对教室和公共区域进行消毒, 尤其是门把手、桌椅等经常接触的物体。 2. 提倡学生勤洗手。教育学生掌握正确的洗手方法,特别是在进食 和使用卫生间之后,应彻底洗手,减少病原菌的传播。 3. 做好学生个人卫生教育。提醒学生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 经常换洗衣物、保持通风、不与患病的同学共用餐具等。 二、流感的预防措施 流感是一种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通过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为了 减少流感的传播,学校可以采取以下预防措施: 1. 加强课堂通风。保持教室内空气的流通,减少病毒在课堂内的停 留时间,降低传播风险。

2. 提倡学生咳嗽礼仪。教育学生咳嗽时应用纸巾或袖子遮挡口鼻, 避免直接用手遮挡,减少病毒的传播。 3. 组织流感疫苗接种活动。鼓励学生和教职员工接种流感疫苗,增 加自身的免疫力,阻断流感的传播链条。 三、传染性皮肤病的预防措施 传染性皮肤病是一种通过直接接触或间接接触传播的疾病,主要包 括疱疹、疥疮等。学校可以采取以下预防措施: 1. 教育学生保持个人卫生。提醒学生保持皮肤清洁,经常更换衣物 和床上用品,避免与患者共用物品。 2. 提供学生健康咨询服务。为学生提供皮肤病的咨询和防治知识, 及时发现问题,减少传播风险。 3. 进行学校环境的卫生检查。定期对学校的公共区域进行卫生检查,及时清理和消毒,防止传染性皮肤病的传播。 四、预防食物中毒的措施 食物中毒是一种通过口腔摄入受污染食物后引起的疾病,学校可以 采取以下预防措施: 1. 加强食堂卫生管理。保证食堂的卫生条件符合标准,加强食品的 储存、加工和分发管理,确保食品安全。 2. 提倡学生合理饮食。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不食用过期 食品、生熟不分的食品和未煮熟的食品等。

学校常见传染病预防的知识

学校常见传染病预防的知识学校常见传染病的预防知识 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 目前正值各种传染病的高发季节,特别是呼吸道传染病,它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由于学校里人群密集,人员接触频繁,病原体容易通过学生或物品从社会带到学校从而在学校中传播开来,又容易从学校带到社会的各个角落。而且我们少年儿童正处在身体生长发育期,各个系统发育还不完善,抵抗力低下,对疾病往往是防不胜防,容易感染传染病。一旦有传染病传入学校更容易发生传染病疫情的暴发和流行,将严重影响广大学生的身体健康和学校的教学秩序。下面简要介绍学校常见传染病的特点和预防知识。 一、人类的四大传染病 人类的传染病种类很多,按照传播途径的不同,可以分为四大传染病,包括呼吸道传染病,消化道传染病,血液传染病和体表传染病。 1、呼吸道传染病:是指病原体侵入呼吸道粘膜以后所引起的传染病,包括流行性感冒、白喉、百日咳、猩红热、肺结核、流行性腮腺炎、麻疹和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这些病大多

发生在冬、春季节,病人和带菌者是主要的传染源。病原体的原始寄生部位是呼吸道粘膜和肺,主要通过飞沫、空气传播。不随地吐痰,保持住房和公共场所的空气流通,以及戴口罩等,可以预防呼吸道传染病的发生。 2、消化道传染病:是指病原体侵入消化道粘膜以后所引起的传染病,包括细菌性痢疾、病毒性肝炎、伤寒、脊髓灰质炎、蛔虫病和蛲虫病等。这些病大多发生在夏、秋季节,病人和带菌的动物是主要的传染源。病原体的原始寄生部位是消化道及其附属器官,主要是通过饮水和食物传播的。因此,不喝生水,不生吃未经洗净的蔬菜、瓜、果,大力消灭苍蝇,饭前便后洗手等,可以预防消化道传染病的发生。 3、血液传染病:血液传染病是指以节肢动物(如蚊、虱、蚤、蜱等)为媒介所引起的传染病,因而又叫虫媒传染病,包括疟疾、流行性乙型脑炎、黑热病、丝虫病和出血热等。病人和带菌的动物是主要的传染源。病原体的原始寄生部位是血液和淋巴,主要是经由进程吸血的节肢动物传播的。开展爱国卫生运动,覆灭蚊、虱等吸血的节肢动物,可以防备血液传染病的产生。 1

学校常见传染病预防常识

学校常见传染病预防常识 手足口病预防常识 一、手足口病的传播途径有哪些? 1、人群密切接触,儿童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引起感染。 2、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故与生病的患儿近距离接触可造成感染。 3、饮用或食入被病毒污染的水、食物,也可发生感染。其中人群密切接触是该病重要的传播方式。 二、环境消毒要点 1、不需要大规模喷洒消毒。 2、只需要对经常接触的物体表面(如门把手、课桌椅、餐桌、婴儿床栏杆、楼梯把手等)、玩具、游乐设施、寝具及书本等做重点消毒。 3、清洁完毕的物体可移至户外,接受阳光照射,通过紫外线杀灭病毒。 三、消毒方法的使用 1、粪便:可用生石灰以1:1的比例与其搅拌均匀消毒。 2、食、饮具:用250毫克/升有效氯含氯消毒剂溶液浸泡30分钟。 3、生活用具、玩具、校舍、书籍:用500毫克/升含氯消毒剂溶液擦拭消毒,作用时间30分钟,或用0.3%过氧乙酸作用60分钟,或用紫外线灯直接照射30分钟。 4、患者衣、被单:阳光下曝晒或煮沸20分钟或用500毫克/升有效氯含氯消毒剂浸泡30分钟。 5、盛放排泻物的容器:用500毫克/升有效氯含氯消毒剂浸泡120分钟。

6、饮用水:用1~3毫克/升有效氯含氯消毒剂如漂白粉、优氯净等作用30分钟。 7、灭蝇:可用5%氯氰菊酯(奋斗呐)、2.5%溴氰菊酯或其他杀虫剂,按说明书使用。 8、生活污水:用50毫克/升有效氯含氯消毒剂作用120分钟。 9、垃圾:用1000毫克/升有效氯含氯消毒剂溶液喷雾作用120分钟。 手足口病是一种儿童常见传染病,可防可治。在日常生活中只要做到“喝开水、吃熟食、洗净手、勤通风、晒衣被”是完全可以预防的。 托幼机构如何预防控制手足口病 ⑴每日晨检,逐一检查儿童发热和手掌、脚掌、口腔等部位皮疹情况。 ⑵晨检无症状后,儿童方可进入教室。 ⑶饭前便后要洗手。 ⑷上一堂手足口病预防课,让儿童熟知手足口病防治知识和正确洗手的方法。 ⑸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 ⑹开展致家长手足口病防治知识一封信活动,让儿童带回家,并请家长读给儿童听。 ⑺早晨和下午上课前,教室和寝室活动场所通风换气、消毒。 ⑻每天对儿童的玩具、餐具、毛巾等用消毒液浸泡消毒,定期晾晒被褥。 ⑼每天早晚对扶手、门把手、电梯按钮、桌椅、公共电话等用消毒液进行擦拭消毒1~2次,及时消毒儿童粪便。 ⑽儿童入托时,托幼机构校舍门前放置消毒液浸泡的消毒垫。

学校常见传染病预防控制措施及应急预案(精选10篇)

学校常见传染病预防控制措施及应急预案 学校常见传染病预防控制措施及应急预案(精选10篇) 在现在的社会生活中,大家逐渐认识到措施的重要性,措施是管理学的名词,通常是指针对问题的解决办法、方式、方案、途径,可以分为非常措施、应变措施、预防措施、强制措施、安全措施。我们应当如何写措施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学校常见传染病预防控制措施及应急预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学校常见传染病预防控制措施及应急预案篇1 学校人群聚集,流动性大,接触面广,是传染病的易发场所。青少年由于其免疫功能尚不完善,抵御各种传染病的能力较弱,是多种传染病的好发年龄,一旦发生,极易传播和流行,并可扩大到家庭和社会。必须高度戒备地重视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为有力地保障我校师生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促进学校发展,维护学校稳定,将常见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依法纳入科学、规范、有序的轨道,形成工作常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等法律法规及相关文件精神的要求,特制订我校“传染病”预防控制措施及应急预案,确保一旦发现疫情,及时采取坚决措施,控制传染病,阻断传播途径,坚决防止疫情传播及蔓延。 一、健全领导机构,加强统一领导 1、成立常见传染病防控领导小组 组长:孙广富 副组长:刘祥涛王兴林刘莉 成员:刘益民郝新海朱桂真蒋兴超刘云艳 陈飞胡三永李红 2、职责: (1)负责领导、协调、组织全校常见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提供必要的预防经费和物资保障。 (2)负责常见传染病防控工作的组织开展、检查督促、资料收集与归档等工作。

二、遵循预防为主,狠抓措施落实 1、做好常见传染病防治宣传工作,增强师生卫生防疫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1)通过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预防传染病知识的宣传教育,出好宣传专刊。 (2)利用健康教育课,开展好以预防常见传染病为重点的健康知识教育。 2、印发《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供全校教职工传阅学习,增强教职工法律意识和责任感。 3、开展“三管四灭”(管污水、管粪便、管垃圾处理、灭蝇、灭蚊、灭鼠、灭蟑螂)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搞好环境卫生,在卫生防疫部门的指导下做好环境消毒工作。 4、加强饮食、饮水卫生管理,严防食物中毒和传染病发生。按照《食品卫生法》、《学校食堂与学生集体用餐管理规定》等有关法规要求,切实加强学校食堂和小卖部管理,严格购物登记、试尝留样、餐具消毒、从业人员健康体检制度,做好检查落实。 5、有计划地做好师生健康体检和常见传染病的预防接种工作。 6、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不与传染病人接触,生病及时就医;教育学生坚持锻炼,增强对疾病的抵抗能力。 7、积极争取相关部门的支持,共同做好学校周边不符合食品卫生要求的饮食摊点的整治,消除引发学校传染病的隐患。 8、加强门卫管理,切断外来传染病源。 9、做好预防常见病的必要药品等物资储备。 三、坚持晨检制度,畅通报告渠道 1、班主任要按照要求,坚持对学生每日晨检,把预防常见传染病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对因病请假在家的学生要通过电话等方式询问病情;在校生病的.学生要及时送医务室诊治,对需送县级医院进一步诊治的学生要及时通知家长陪同前往(对暂时无法通知家长的学生由班主任陪同前往),发现传染病患者及时报告学校传染病预防办公室。 2、医务室要坚持对饮食从业人员每日晨检,发现传染病患者,立

学校常见传染病的识别与预防

学校常见传染病的识别与预防 1、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 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极强,传播速度快,容易发生大面积流行,其发病率占传染病之首位。流感病人是主要的传染源,它通过空气飞沫或直接接触病人唾液、鼻腔分泌物而感染,起病急,此病潜伏期很短,数小时至4天,常为1-2天。临床表现为呼吸道卡他症状较轻,而全身症状较明显。开始表现为畏寒高热,体温达39-41℃,面颊潮红,结膜充血,同时患者感觉头痛、全身肌肉酸痛、软弱无力及食欲减退,可有咽痛、干咳、鼻塞、流涕等症状。有的可见胃肠道症状,如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有的以肺炎症状为主,发病1-2天后会出现咳嗽、气喘等症状。无并发症者发热一般2-5天,但呼吸道症状常持续1-2周。生病后在家中休息,做好自我隔离,至体温恢复正常后2天即可复课。 2、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潜伏期为12-25天,一般16-18天。传染源是腮腺炎病人或隐性感染者,病毒经过飞沫使健康人群受感染,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发病可先有发热、头痛、厌食和不适,24小时内发生“耳痛”,咀嚼时加剧,次日腮腺渐肿大,以耳垂为中心呈马鞍形伴轻触痛,4-5天后逐渐缩小,病程6-10天。通常一侧腮腺先肿大,数日内累及对侧。颌下腺或舌下

腺可同时肿大,或单独肿大。严重者可伴发脑膜脑炎、胰腺炎及生殖器官炎症。隔离期为发病至腮腺肿胀消退,至少9天,有的甚至约3周。 3、麻疹 麻疹由麻疹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潜伏期6-18天,一般10-14天,免疫者可延至21-28天。麻疹是通过呼吸道飞沫途径传播,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麻疹传染性极强,传染期一般为出疹前5日至出疹后5日。典型症状为发热,结合膜炎、感冒样表现和柯氏斑。发病2-3天后,口腔黏膜会有改变,口腔内两侧臼齿旁的颊黏膜上,可以看到灰白色针尖大小的小点,周围有红晕。这种柯氏斑是麻疹所特有的症状,是早期诊断的重要依据。发病3-4天后,开始出皮疹,皮疹会按照耳后发际、额面部、躯干和四肢,最后到手心、脚心的顺序出现。出疹一般持续3-5天,这期间持续高烧,常伴有咳嗽,淋巴结肿大等症状。皮疹出现消退情况后,体温开始下降,并逐渐恢复正常,呼吸道症状消失。整个病程10-14天。隔离期为发病至出疹后5天。 4、水痘 水痘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传染性很强,潜伏期10-21天。平均14天。传染源主要是病人,传播途径为呼吸道飞沫传染和接触了被水痘病毒污染的食具、玩具、被褥及毛巾等的接触传染。临床表现为中低等发热等,很快成批出现红色斑丘疹,先见于发际处,后成批出现于躯干、头面部和四肢,呈向心性分布,6~8小时变成水痘疹,然后结痂,

学校常见流行病防治知识

学校常见流行病防治知识 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具有很强的传染性。流感病毒分为甲、乙、丙三型。 传播途径:以空气飞沫直接传播为主,也可通过被病毒污染的物品间接传播。 主要症状:有发热、全身酸痛、咽痛、咳嗽等症状。 易感人群:人群对流感普遍易感,病后有一定的免疫力,但维持的时间不长,病毒不断发生变异,可引起反复感染发病。 预防措施: (一)接种流感疫苗已被国际医学界公认是防范流感的最有效的武器。 (二)勤洗手保持良好的个人及环境卫生。 (三)打喷嚏或咳嗽时应用手帕或纸巾掩住口鼻,避免飞沫污染他人。流感患者在家或外出时佩戴口罩,以免传染他人。 (四)均衡饮食、适量运动、充足休息,避免过度疲劳。 麻疹 麻疹是一种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发生在冬春季节。凡是没有接种过麻疹疫苗,接触后90%以上均会发病,1-5岁小儿发病率最高。 传播途径: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病人的眼结膜、鼻、口、咽等处的分泌物(如眼泪、鼻涕、痰等)以及尿和血液中都存在着麻疹病毒。 主要症状:麻疹的潜伏期为10-11天,开始时症状像感冒,但同时出现眼红、眼皮发肿、流泪、怕光、打喷嚏、咳嗽等更严

重的症状。第4天起从耳朵后面开始出现玫瑰色的斑丘疹,2-3天内皮疹遍及全身,随后疹退,脱屑。其他症状也逐渐消退。 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多见于婴幼儿,但近年来由于麻疹疫苗的广泛接种,发病年龄有后移趋势。 预防措施: (一)尽量减少和患者及其患者家属接触是预防麻疹的关键。 (二)做好保健工作,按时接种麻疹疫苗,室内空气流通,流行季节少到公共场所,锻炼身体,增强抗病能力。 (三)自动免疫:易感者都应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我国目前定于8个月时初种,4岁、6岁时各加强一次。 水痘 水痘是一种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所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水痘患者多为1-14岁的孩子。在幼儿园和小学最容易发生和流行。虽然水痘属于急性传染病,但通常比较温和,不会引起严重的并发症。 传播途径:水痘主要通过飞沫经呼吸道传染,接触被病毒污染的尘土、衣服、用具等也可能被传染。 主要症状:水痘病毒感染人体后,经过大约2周的潜伏期,患者可出现头痛、全身不适、发热、食欲下降等前期症状,继而出现有特征性的红色斑疹,后变为丘疹、再发展为水疱、常伴有瘙痒,1-2天后开始干枯结痂,持续一周左右痂皮脱落。皮疹躯干部最多,头面部次之,四肢较少,手掌、足底更少。 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常见于2-10岁的儿童,一次发病可终身获得较高的免疫力。 预防措施:

学校常见传染病防控宣传资料

学校常见传染病防控宣传资料 一、诺如病毒感染 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是由诺如病毒属病毒引起的腹泻,具有发病急、传播速度快、涉及范围广等特点,是引起非细菌性腹泻爆发的主要病因。该病的潜伏期相对较短,通常12-48小时,感染性强,以肠道传播为主,最常见病症是腹泻和呕吐,其次为恶心、腹痛、头痛、发热、畏寒和肌肉酸痛等,儿童:84%为呕吐表现,成人:以腹泻为主要表现。病程通常较短,病症持续时间平均为2-3天。隔离期为病人病症消失后3天。 传染源:诺如病毒患者和隐性感染者均为本病的传染源 传播途径:诺如病毒主要通过病人的粪便排出,也可通过呕吐物排出,局部病人也可以通过接触感染。 易感人群:诺如病毒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人们常把它称为“冬季呕吐病〞。全人群对诺如病毒均易感,高发:小于5岁和大于65岁者。 消毒:诺如病毒在0℃-60℃的温度范围内可存活,但使用10 mg/L的高浓度氯离子〔处理污水采用的氯离子浓度〕可灭活

诺如病毒。酒精和免冲洗洗手液没有灭活效果。 二、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俗称“抱耳风〞,是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发生于儿童或青少年。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和腮腺肿痛。除侵犯腮腺外,也可侵犯其他器官,引起脑膜炎〔约8%〕、睾丸炎〔约6%〕、卵巢炎〔约5%〕、胰腺炎〔约10%〕等。 〔一〕流行病学:流行性腮腺炎全年均可发病,但以冬、春季为主。有时可发生流行,好发于人群聚集处,如幼稚园、学校、集团宿舍和军营等。本病患者主要为儿童及青少年。1岁以下婴儿因有母体获得的抗体存在,发病者少。大多数患者是14岁以下儿童,但成人中亦可发生。儿童患者性别无差异,青春期后发病男多于女。 〔二〕并发症:腮腺炎其病虽不可怕,然而其并发症却十分可怕。 1.睾丸炎:较大儿童及体弱患儿易并发睾丸炎。常有一侧或双侧睾丸肿大、疼痛。假设治疗不及时出现睾丸萎缩而引起无精症,故而不生育。 2.卵巢炎:10岁以上女患儿易并发卵巢炎。病症是小腹部及

学校常见传染病防控措施

学校常见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 青少年学生是传染病的好发人群,学校是传染病的集散场所。每天学生从四面八方汇集到学校,由于他们的免疫功能尚不完善,抵御各种传染病的能力较弱,一旦传染病发生,易于传播和流行,并可能扩散到家庭和社会。因此,学校、卫生部门应密切配合,及早采取有力的防控措施,对学生中的传染病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有效防控学校传染病,保护学生的身体健康,维护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 一、学校常见传染病种类及症状 1、甲流感:早期症状与普通流感相似,包括发热、咳嗽、喉痛、身体疼痛、头痛、发冷和疲劳等,有些还会出现腹泻或呕吐、肌肉痛或疲倦、眼睛发红等。部分患者病情可迅速进展,来势凶猛、突然高热、体温超过39℃,甚至继发严重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肺出血、胸腔积液、全血细胞减少、肾功能衰竭、败血症、休克及Reye 综合征、呼吸衰竭及多器官损伤,导致死亡。 隔离期限:自发病日起10天。 2、流行性感冒: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流行无明显季节性,以冬春季节为多。临床特点为急起高热,体温达39-40℃甚至更高,伴头痛、全身酸痛等。以全身中毒症状重,而呼吸道症状轻为特征。流感病毒的变异化非常快,是一种无国界的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的疾病。多数人以为流感是小病而不加理会,其实每年死于流感的人不胜其数。流感病毒若入侵器官,可引致严重的并发症,例如肺炎、支气管炎、心力衰竭等,后果十分严重。传播途径为空气飞沫经呼吸道传染,人群普遍易感。发病3天内传染性最强。 隔离期限:自发病日起7天 3、出疹性疾病 麻疹: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因全省多次组织麻疹疫苗的强化免疫,目前多为散发。好发于冬春两季。临床特征为发热、流涕、咳嗽、眼结膜炎、口腔粘膜斑及全身皮肤斑丘疹。常可并发肺炎,而危及婴幼儿生命。其发疹特点为先热后疹,皮疹颜色深,疹间参差不齐,手摸粗糙,疹后皮肤呈皮糠样改变。传染期一般为出

学校常见传染病防控措施(大全)

学校常见传染病防控措施(大全) 第一篇:学校常见传染病防控措施(大全) 学校常见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 青少年学生是传染病的好发人群,学校是传染病的集散场所。每天学生从四面八方汇集到学校,由于他们的免疫功能尚不完善,抵御各种传染病的能力较弱,一旦传染病发生,易于传播和流行,并可能扩散到家庭和社会。因此,学校、卫生部门应密切配合,及早采取有力的防控措施,对学生中的传染病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有效防控学校传染病,保护学生的身体健康,维护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 一、学校常见传染病种类及症状 1、甲流感:早期症状与普通流感相似,包括发热、咳嗽、喉痛、身体疼痛、头痛、发冷和疲劳等,有些还会出现腹泻或呕吐、肌肉痛或疲倦、眼睛发红等。部分患者病情可迅速进展,来势凶猛、突然高热、体温超过39℃,甚至继发严重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肺出血、胸腔积液、全血细胞减少、肾功能衰竭、败血症、休克及Reye综合征、呼吸衰竭及多器官损伤,导致死亡。 隔离期限:自发病日起10天。 2、流行性感冒: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流行无明显季节性,以冬春季节为多。临床特点为急起高热,体温达39-40℃甚至更高,伴头痛、全身酸痛等。以全身中毒症状重,而呼吸道症状轻为特征。流感病毒的变异化非常快,是一种无国界的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的疾病。多数人以为流感是小病而不加理会,其实每年死于流感的人不胜其数。流感病毒若入侵器官,可引致严重的并发症,例如肺炎、支气管炎、心力衰竭等,后果十分严重。传播途径为空气飞沫经呼吸道传染,人群普遍易感。发病3天内传染性最强。 隔离期限:自发病日起7天 3、出疹性疾病 麻疹: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因全省多次组织麻

校园常见传染病防治知识[1]

校园常见传染病防治知识 校园常见传染病有手足口病、水痘、腮腺炎、麻疹、流感等。其中手足口病、腮腺炎、水痘、麻疹及流感均具有极强的传染性。所以每人都要充分认识传染病对我们身体健康造成的危害,轻者可影响工作、学习及生活;重者可留后遗症甚至死亡。 01 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型),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16型(Cox 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 71)最为常见。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表现口痛、厌食、低热、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小疱疹或小溃疡,多数患儿一周左右自愈,少数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个别重症患儿病情发展快,导致死亡。本病高发于夏秋季,但各季节均有病例的发生,也是近年来易导致学前儿童死亡的急性传染病。 【预防】 1.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给儿童洗手,不要让儿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避免接触患病儿童。 2.看护人接触儿童前、替幼童更换尿布、处理粪便后均要洗手,并妥善处理污物。 3.婴幼儿使用的奶瓶、奶嘴使用前后应充分清洗。 4.本病流行期间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居室要经常通风,勤晒衣被。 5.儿童出现相关症状要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患儿不要接触其他儿童,父母要及时对患儿的衣物进行晾晒或消毒,对患儿粪便及时进行消毒处理;轻症患儿不必住院,宜居家治疗、休息,以减少交叉感染。 6.每日对玩具、个人卫生用具、餐具等物品进行清洗消毒。 7.托幼机构每日进行晨检,发现可疑患儿时,采取及时送诊、居家休息的措施;对患儿所用的物品要立即进行消毒处理。 8.患儿增多时,要及时向卫生和教育部门报告。根据疫情控制需要当地教育和卫生部门可决定采取托幼机构或小学放假措施。 9.目前EV71型手足口病疫苗已上市,建议动员5岁以下幼托儿童、学生等高危群体在了解、自愿自费等前提下进行接种,有效预防和控制重症病例和死亡病例的发生。 02 水痘

学校常见传染病防治知识宣传

常见传染病防治知识宣传 各位家长: 气温开始逐渐下降,由于气候干燥,昼夜温差变化较大,冷暖多变,此时最容易患上呼吸道、消化道疾病。学校是人群较为密集的区域,也是传染病的易发高发场所,常见的传染病有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水痘、流脑、诺如等,因此学校提前预防传染病很重要。 什么是呼吸道传染病? 呼吸道传染病是指病原体从人体的鼻腔、咽喉、气管和支气管等呼吸道感染侵入而引起的有传染性的疾病,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 几种常见呼吸道传染病的特点: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具有高度传染性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表现为急起高热、全身酸痛、乏力,或伴有轻度呼吸道症状。该病潜伏期短,一般为1-3天,传染性强 流感病毒分甲、乙、丙三型,甲型流感威胁最大。 流感病毒致病力强,易发生变异,常在学校、幼儿园等人群较为密集的区域引起暴发流行。 流行性腮腺炎(简称流腮) 流腮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腮腺炎患者和健康带病毒者是本病的传染源,主要发生在儿童和青年,尤以5-15岁患者较为多见。临床表现为倦怠、畏寒、食欲不振、低热、头痛等症状,其后则出现一侧腮腺肿大或者两侧腮腺同时肿大而变形。该病的潜伏期为4-21天,平均18天。一次感染后可获终生免疫,但个别抗体水平低下者,亦可再次感染。流行性腮腺炎易在学校出现暴发行,是我省学校中较常见的传染病。 水痘 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病人为主要传染源,通过飞沫经空气及病人用具传播,传染性强。临床初期表现为发热、头痛、食欲不振、全身不适等症状。1-2周后躯干皮肤分批出现斑疹、丘疹、疱疹和结痂疹。该病潜伏期为1-2周。水痘也是学校中较常见的传染病,常引起暴发流行。 结核病 由结核杆菌感染引起的慢性传染病。可侵入人体全身各种器官,但主要侵犯肺脏。人与人之间呼吸道传播是本病传染的主要方式。常有低热、乏力等全身症状和咳嗽、咯血等呼吸系统表现。 麻疹 传染性很强,通过呼吸道分泌物飞沫传播。以发热、上呼吸道炎症、眼结膜炎及皮肤出现红色斑丘疹和颊黏膜上有麻疹黏膜斑,疹退后遗留色素沉着伴糠麸样脱屑为特征。常并发呼吸道疾病如中耳炎、喉-气管炎、肺炎等,麻疹脑炎等严重并发症。 如何预防呼吸道传染病? 1.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2.搞好环境卫生,保持室内和周围环境清洁。 3.养成良好的卫生和生活习惯,不随地吐痰、勤洗手、多喝水。 4.坚持锻炼身体,保持均衡饮食,注意劳逸结合,提高自身抗病能力。 5.及时接种流感疫苗、麻-腮-风疫苗、水痘-带状疱疹疫苗可有效降低疾病的发生。 6.在呼吸道疾病流行期间,不要到发病地区旅游、探亲,更不要到传染病患者聚集的场所。 7.如果有发热、咳嗽等症状,应及时到医院检查治疗。

学校秋冬季常见传染病预防知识

秋冬季是传染病多发季节,特别是对于学校中的学生来说,由于接触人群较多,更容易感染病菌。为了保护学生的健康,下面分享一些学校秋冬季常见传染病的预防知识。 一、流感预防知识 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以下是流感的预防知识: 1.接种流感疫苗,及时补种升级的疫苗。 2.勤洗手,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3.避免去人群密集的地方,尤其是流感高发季节。 4.注意咳嗽和打喷嚏时用纸巾或衣袖遮住口鼻。 5.注意个人小物件的清洁,如手机、眼镜等。 二、传染性结膜炎预防知识 传染性结膜炎是一种由细菌或病毒引起的眼部感染。以下是传染性结膜炎的预防知识: 1.勤洗手,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特别是接触眼部或眼部周围区域后。 2.避免用他人的眼部用品,如毛巾、眼药水、眼镜等。 3.不揉搓眼睛,避免手部带菌接触到眼部。 4.避免和有结膜炎病患接触,尤其是共用餐具、枕头等。 三、流行性腮腺炎预防知识 流行性腮腺炎是一种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以下是流行性腮腺炎的预防知识: 1.接种腮腺炎疫苗,及时接种疫苗。

2.避免接触有腮腺炎病患者,特别是共用餐具、水杯等。 3.勤洗手,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4.避免尽量避免过度疲劳,保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 四、传染性咳嗽感冒预防知识 传染性咳嗽感冒是由多种病毒或细菌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以下是传染性咳嗽感冒的预防知识: 1.注意咳嗽和打喷嚏时用纸巾或衣袖遮住口鼻。 2.勤洗手,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3.避免去人群密集的地方,尤其是感冒高发季节。 4.保持室内通风,避免憋闷的环境。 五、上呼吸道感染预防知识 上呼吸道感染是由多种病毒引起的呼吸道感染。以下是上呼吸道感染的预防知识: 1.勤洗手,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2.避免与感染上呼吸道感染的人接触,特别是共用餐具、水杯等。 3.注意室内通风,避免憋闷的环境。 4.增加营养,提高身体抵抗力。 六、肠道传染病预防知识 肠道传染病多由细菌、病毒等引起,以下是肠道传染病的预防知识: 1.勤洗手,特别是接触污染物后。 2.避免生吃或半生食物,特别是肉类、海鲜等。

学校常见传染病的预防知识宣传材料

常见传染病预防知识宣传材料(三)学校人员比较密集、相对比较集中的地方,一旦出现更是比较容易传播,会对广大师生的工作学习带来较大的影响,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常见的传染病及其预防措施有所了解。常见的传染性疾病包括:流脑、水痘、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麻疹、风疹、单纯疱疹、流行性腮腺炎、猩红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两类新病种。这些传染病大多都是呼吸道传染病,可通过空气、短距离飞沫或接触呼吸道分泌物等途径传播。 一、常见的传染病 1、流感(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具有很强的传染性,其发病率占传染病之首位。潜伏期1—3日,主要症状为发热、头痛、流涕、咽痛、干咳,全身肌肉、关节酸痛不适等,发热一般持续3—4天,也有表现为较重的肺炎或胃肠型流感。传染源主要是病人和隐性感染者,传染期为1周。传播途径以空气飞沫直接传播为主,也可通过被病毒污染的物品间接传播。人群对流感普遍易感。 2、流脑(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它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较强。流脑发病初期类似感冒,流鼻涕、咳嗽、头痛、发热等。病菌进入脑脊液后,头痛加剧,嗜睡、颈部强直、有喷射样呕吐和昏迷休克等危重症状。传染源主要病人或带菌者,传播途径以空气飞沫直接传播为主,潜伏期一般为2—3天,最长的为一周。人群普遍易感,好发于小年龄段儿童。 3、麻疹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潜伏期8—12日,一般10天左右可治愈。典型的临床症状可概括为“三、三、三”,即前驱期3天:出疹前3天出现38度左右的中等度发热,伴有咳嗽、流涕、流泪、畏光,口腔颊粘膜出现灰白色小点(这是特点);出疹期3天:病程第4-5天体温升高达40度左右,红色斑丘疹从头而始渐及躯干、上肢、下肢;恢复期3天:出疹3-4天后,体温逐渐恢复正常,皮疹开始消退,皮肤留有糖麸状脱屑及棕色色素沉着。麻疹是通过呼吸道飞沫途径传播,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患病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第二次发病者极少见。未患过麻疹又未接种过麻疹疫苗者普遍具有易感性,尤其是6个月~5岁幼儿发病率最高(占90%)。 4、水痘 水痘是传染性很强的疾病,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水痘的典型临床表现是中低等发热,很快成批出现红色斑丘疹,迅速发展为清亮的卵园形的小水疱,24小时后水疱变浑浊,易破溃,然后从中心干缩,迅速结痂。临床上往往丘疹、水疱疹、结痂同时存在,呈向心性分布,即先躯干,继头面、四肢,而手足较少,且瘙痒感重。接受正规治疗后,如果没有并发感染,一般7-10天可治愈。传染源主要是病人。传播途径为呼吸道飞沫传染和接触了被水痘病毒污染的食具、玩具、被褥及毛巾等的接触传染。人群普遍易感,儿童多见。由于本病传染性强,患者必须早期隔离,直到全部皮疹干燥结痂为止。 5、流行性腮腺炎 俗称“乍腮”,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全身性感染的传染病,一般2周左右可治愈。典型的临床症状是发热、耳下腮部、颌下漫肿疼痛,腮腺肿大的特点是以耳垂为中心向前、后、下方蔓延,可并发脑膜脑炎、急性胰腺炎等。传染源

学校常见传染病的预防知识宣传材料

学校常见传染病的预防知识宣传材 料 Happy First, written on the morning of August 16, 2022

常见传染病预防知识宣传材料三 学校人员比较密集、相对比较集中的地方;一旦出现更是比较容易传播;会对广大师生的工作学习带来较大的影响;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常见的传染病及其预防措施有所了解..常见的传染性疾病包括:流脑、水痘、普通 感冒、流行性感冒、麻疹、风疹、单纯疱疹、流行性腮腺炎、猩红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两类新病种..这些传染病大多都是呼吸道传染病;可通过空气、短距离飞沫或接触呼吸道分泌物等途径传播.. 一、常见的传染病 1、流感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具有很强的传染性;其发病率占传染病之首位..潜伏期1—3日;主要症状为发热、头痛、流涕、咽痛、干咳;全身肌肉、关节酸痛不适等;发热一般持续3—4天;也有表现为较重的肺炎或胃肠型流感..传染源主要是病人和隐性感染者;传染期为1周..传播途径以空气飞沫直接传播为主;也可通过被病毒污染的物品间接传播..人群对流感普遍易感.. 2、流脑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它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较强..流脑发病初期类似感冒;流鼻涕、咳嗽、头痛、发热等..病菌进入脑脊液后;头痛加剧;嗜睡、颈部强直、有喷射样呕吐和昏迷休克等危重症状..传染源主要病人或带菌者;传播途径以空气飞沫直

接传播为主;潜伏期一般为2—3天;最长的为一周..人群普遍易感;好发于小年龄段儿童.. 3、麻疹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潜伏期8—12日;一般10天左右可治愈..典型的临床症状可概括为“三、三、三”;即前驱期3天:出疹前3天出现38度左右的中等度发热;伴有咳嗽、流涕、流泪、畏光;口腔颊粘膜出现灰白色小点这是特点;出疹期3天:病程第4-5天体温升高达40度左右;红色斑丘疹从头而始渐及躯干、上肢、下肢;恢复期3天:出疹3-4天后;体温逐渐恢复正常;皮疹开始消退;皮肤留有糖麸状脱屑及棕色色素沉着..麻疹是通过呼吸道飞沫途径传播;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患病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第二次发病者极少见..未患过麻疹又未接种过麻疹疫苗者普遍具有易感性;尤其是6个月~5岁幼儿发病率最高占90%.. 4、水痘 水痘是传染性很强的疾病;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水痘的典型临床表现是中低等发热;很快成批出现红色斑丘疹;迅速发展为清亮的卵园形的小水疱;24小时后水疱变浑浊;易破溃;然后从中心干缩;迅速结痂..临床上往往丘疹、水疱疹、结痂同时存在;呈向心性分布;即先躯干;继头面、四肢;而手足较少;且瘙痒感重..接受正规治疗后;如果没有并发感染;一般7-10天可治愈..传染源主要是病人..传播途径为呼吸道飞沫传染和接触了被水痘病毒污染的食具、玩具、被褥及毛巾等的接触

学校常见传染病防控要点

春季学校常见传染病防控知识要点 春季是传染病的高发季节,尤其是在学校、托幼机构等人群高度聚集的单位,容易发生聚集性疫情或暴发疫情,了解传染病防控知识,对预防和控制感染,减少对生活和学习的困扰极为重要,现简要介绍流感、感冒、新冠、水痘、流行性腮腺炎、诺如病毒、结核病等春季常见传染病防控要点。 一、流感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以发热,头痛、四肢酸痛、全身不适等中毒性表现为主,部分有鼻塞、咽干、咽痛、咳嗽、腹泻等症状,流感病人和健康带菌者都是传染源,主要通过打喷嚏、咳嗽、说话等飞沫传播;也可经口腔、鼻腔、眼睛等黏膜直接接触传播;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也可引起感染。潜伏期短,多为1~3天,传播快,极易造成流行。按照医嘱使用达菲治疗有较好的效果,症状消失48小时或2次核酸检测阴性可以返校。 二、流行性腮腺炎 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强。主要发生于儿童与青少年。患者和健康带毒者是本病的传染源,潜伏期14~21天,平均18天,多表现为发热,以耳垂为中心面部疼痛、肿大,部分症状较重者对生殖系统有影响,学校、托幼机构等儿

童集中的地方易发生暴发流行。 三、水痘 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患者是主要传染源,经呼吸道飞沫和接触泡液传播,传染性很强,易感者约80%发病,潜伏期:10~24天,一般为13~21天。以儿童和青少年多见,主要表现为发热、头痛、咽痛及全身不适,1~2天后躯干、头面部出现红色斑疹及丘疹,数小时就成水泡,疱疹周围红晕,呈椭圆形,常伴或不伴瘙痒,数日后干燥结痂,经1~2周脱落,皮疹有向心分布的特点,全身各部位均可出现皮损,一边好,一边出,如无继发感染则不留疤痕,干痂脱落后不具传染性。 四、诺如病毒感染 诺如病毒感染性强,可通过污染的水源、食物、物品、气溶胶和接触被污染的物品等方式传播,潜伏期多为24~48h,最短几小时发病。主要症状为恶心、呕吐、发热、腹痛和腹泻,儿童多以呕吐为主,成人以腹泻多见,常在社区、学校、餐馆、医院、托儿所、孤老院及军队等处引起集体暴发,常误认为是食物中毒,病程多为自限性,一般2~3天即可恢复。 五、感冒 上呼吸道感染简称感冒。包括鼻腔、咽或喉部急性炎症的总称,最常见的急性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多呈自限性,但发生率较高,70%~80%由病毒引起,20%~30%由细菌引起;各种导致全身

学校常见传染病知识

武汉市第一初级中学 学校传染病相关知识宣传 一、常见传染病 1、呼吸道传播为主:水痘、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麻疹、风疹、猩红热等;可通过空气、短距离飞沫或接触呼吸道分泌物等途径传播。 2、消化道传播为主:手足口病(疱疹性咽峡炎类似)、甲型肝炎、细菌性痢疾、感染性腹泻等; 3、接触传播为主: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红眼病)。 二、临床症状及治疗措施 (一)普通感冒VS流行性感冒 ①普通感冒:成人:鼻病毒为主,儿童:副流感、呼吸道合胞病毒为主,有时有发热,较轻,对症治疗、缓解感冒症状为主,接种流感疫苗,无效。 ②流行性感冒:病原体为流感病毒,常有发热,可达39-40℃,尽早开始抗流感病毒药物治疗,其中接种疫苗是最重要的预防手段。 (二)水痘 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好发于婴幼儿和青少年。冬春两季多发。前期症状:头痛、发热、食欲下降、全身乏力等;继而全身皮肤粘膜分批次出现有特征性的红色斑疹、丘疹、水疱、结痂直至痂皮脱落。水痘潜伏期一般10-16日,最长24日,自发病前1~2天直至皮疹干燥结痂期均有传染性。水痘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传染性强,人群普遍易感,极易在学校内引起聚集爆发。

(三)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简称流腮)是由流腮病毒(MuV)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人是流腮病毒的唯一自然宿主,病毒通过直接接触、飞沫、唾液的吸入传播,潜伏期平均14-21天,最长30天。起病较急,有发热、畏寒、头痛、咽痛等全身不适症状。患者一侧或双侧耳下腮腺肿大、疼痛,咀嚼时更痛,腮肿大前7天至肿大后9天都具有传染性。 (四)手足口病 先出现发热症状,手心、脚心出现斑丘疹和疱疹(疹子周围可发红),口腔粘膜出现疱疹和或溃疡,疼痛明显,部分患者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和头疼等症状。手足口病潜伏期一般3-7日,自发病开始直至症状消失后一周内均有传染性,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 (五)诺如病毒 食用或饮用受病毒污染的食物或水,接触患者的呕吐物或粪便,经呕吐时产生的带病毒喷沫传播,接触受污染的物品。

学生常见传染病预防常识

学生常见传染病预防常识 传染病是由由各种致病微生物所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人之间相互传染的疾病。 传染病传播的方式和途径: 第一,通过空气从呼吸道传染。如流感、流脑、麻疹、百日咳、猩红热等。 第二,通过食物经消化道传播。如痢疾、伤寒、甲型肝炎等。 第三,通过昆虫及动物传染。如蚊子传播乙脑;虱子传播斑疹、伤寒;狗能传播狂犬病;苍蝇传播痢疾等。 第四,通过日常接触传染。如甲肝、沙眼、红眼病、水痘等。 第五,通过血液传播。如输血、打针感染乙肝、丙肝、艾滋病等。 预防传染病的环节:1、控制和消灭传染源;2、切断传播途径;3、保护易感人群。 一、法定传染病 甲类传染病是指:鼠疫、霍乱。 乙类传染病是指: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

丙类传染病是指: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 二、传染病的报告 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时,应当及时向附近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者医疗机构报告。 责任疫情报告人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艾滋病、肺炭疽的病人、病原携带者和疑似传染病病人时,城镇于6小时内,农村于12小时内,以最快的通讯方式向发病地的卫生防疫机构报告,并同时报出传染病报告卡。 责任疫情报告人发现乙类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和疑似传染病病人时,城镇于12小时内,农村于24小时内向发病地的卫生防疫机构报出传染病报告卡。 责任疫情报告人在丙类传染病监测区内发现丙类传染病病人时,应当在24小时内向发病地的卫生防疫机构报出传染病报告卡。 三、目前多发的几种传染病 1、麻疹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典型麻疹的临床过程可概括为“烧三天,出疹三天,退热三天”。在第一天或第二天,患儿会有发热,流鼻涕,眼睛红而流泪,干咳及可能出现腹泻症状,到第三天,患儿体温下降,口腔内膜出现白色盐粒状的斑点,在第四天到第五天患儿体温上升出现皮疹,皮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