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会工作实务

社会工作实务

社会工作实务

一、名词解释

1、社区工作:是专业社会工作的一种基本方法,它以社区和社区居民为案主,通过发动和组织社区居民参与集体行动,确定社区的问题与需求,动员社区资源,争取外力协助,有计划、有步骤地解决或预防社会问题,以提高社区的社会福利水平,促进社区的进步。

2、社会行政:是依照行政程序,妥善利用各种资源,实施社会政策,以向有需要者提供社会服务的活动。其核心是执行、实施社会政策。

3、个案管理:个案管理是一种新的服务设计,用于提供有复杂、多重问题. 或障碍的个人或家庭服务。它是社会福利服务援助技术的一种专业社会工作方法,它是针对案主在现代社会生活中所面临问题的复杂性、福利需求的多元化以及福利服务中的成本效益等问题应运而生的。

4、“社会—心理”模式:这是一种将案主的心理状态、心理过程同他生活的社会环境结合起来考虑并进行工作的方法。其核心观念是“人在情境中”。它帮助社工整体地去了解、认识案主,从而既提供增加案主自我认识的服务,又与案主所处的社会环境工作。

5、危机干预:属广义的心理治疗范畴。危机干预则借用简单心理治疗的手段,帮助当事人,处理迫在眉睫的问题,恢复心理平衡,安全度过危机。干预的对象不一定是“患者”,尽管大多数国家将此列为精神医学服务范围。干预的最低目标应是保护当事人,预防各种意外,故常动用各种社会资源,寻求社会支持。

6、操作性条件反射:操作性条件反射是一种学习过程,其特点是用奖励性的手段来强化某种反应方式。这种学习往往是学会一种操作过程,故称操作性条件反射。它指的是通过一些措施来改变行为发生的频率:给予奖赏(强化剂)就使得将来的行为频率增高,给予惩罚就使得将来的行为频率减少。

7、社区发展:是指社区的居民或成员在政府机构的指导和支持下,依靠自身的力量有目的、有组织地改善社区的经济、社会、文化状况,解决社区的共同问题,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活水平,并促进社会协调发展的过程。

8、信度与效度:信度即可靠性,是指采用同一方法对同一对象进行调查时,问卷调查结果的稳定性和一致性,即测量工具(问卷或量表)能否稳定地测量所测的事物或变量。效度即有效性,它是指测量工具或手段能够准确测出所需测量的事物的程度。效度分为三种类型:内容效度、准则效度和结构效度。

9、实验法:指在控制条件下操纵某种变量来考查它对其他变量影响的研究方法。具体包括实验室实验法、自然实验法。前者是指在实验室内利用一定的设施,控制一定的条件,并借助专门的实验仪器进行研究的一种方法。后者是在日常生活等自然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创设和控制一定的条件来进行研究的一种方法。

10、概率抽样:又称又称几率抽样、可能率抽样,它以概率理论为依据,通过随机化的机械操作程序取得样本,所以能避免抽样过程中的人为因素的影响,保证样本的客观性。

11、非概率抽样:又称为不等概率抽样或非随机抽样,就是调查者根据自己的方便或主观判断抽取样本的方法。它不是严格按随机抽样原则来抽取样本,所以失去了大数定律的存在基础,也就无法确定抽样误差,无法正确地说明样本的统计值在多大程度上适合于总体。

12、社会政策:社会政策是通过国家立法和政府行政干预,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安全,改善社会环境,增进社会福利的一系列政策、行动准则和规定的总称。其核心是解决市场经济下公民的社会风险。

13、社会建构主义:强调“现实”并不是存在于意识之外的世界,而是观察者的精神产品,是一种社会建构。这种“建构”的现实也不完全是个人的产品,而是深受所处的语言系

统影响。所以,人绝不是完全自主的,而是高度可塑的。

14、社会个案工作:指由专业社会工作者运用有关人与社会的专业知识和技巧为个人和家庭提供物质或情感方面的支持与服务,目的在于帮助个人和家庭减低压力、解决问题,达到个人和社会的良好福利状态。

15、社会学习理论:由班杜拉提出,基本观点是认为行为是在对他人的行为观察和评价过程中习得的。当某个成员的某种行为受到表扬时,其他成员会期望将来得到同样的表扬而学习这种行为。

16、社会行动模式:是西方社区工作中的一种常见模式。它主要是针对社会不公平、不平等与剥削现象,社区工作者动员、组织社区居民,采取集体行动,以从下而上的形式,求得公正解决问题。

17、操作性定义:又称操作定义,是根据可观察、可测量、可操作的特征来界定变量含义的方法。即从具体的行为、特征、指标上对变量的操作进行描述,将抽象的概念转换成可观测、可检验的项目。

18、焦点小组:是指从研究所确定的全部观察对象(总体)中抽取一定数量的观察对象组成样本,根据样本信息推断总体特征的一种调查方法,是社会科学研究者经常采用的一种方法。

19、操作学习:即研究如何通过改变环境(条件)来改变行为,即控制或操作条件,相应地产生一个期望的行为。人作用于环境,而环境又决定人的行为,通过这个过程,行为被塑造和改变。

20、地区发展模式:即在一个地域内鼓励居民通过自助及互助去解决社区内的问题。工作的重点是提高居民的民主参与意识与挖掘、培养当地人才。它通过社区工作者发动、鼓励居民自己起来关心本社区的问题,对问题作了解,进行讨论并采取行动。

21、社区社会福利服务:指在政府的倡导下,以一定层次的社区组织为主体和依托,以自助—互助的广泛的群众参与为基础,既突出重点对象又面向全体社区成员的,用服务设施和服务项目来增进公共福利,提高生活质量的区域性、社会性的福利事业。

22、小组中心模式:由Tropp提出。它认为在朋辈小组、志愿者小组中采用小组中心的模式,可以使小组成员在积极投入有共同利益与相互认同的小组经历中提高他们的社会角色责任,增进自我满足,从而促进社会功能。

23、观察法:是指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纲或观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去直接观察被研究对象,从而获得资料的一种方法。科学的观察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系统性和可重复性。

24、自我心理学:以埃里克森等人为代表,强调社会、文化、人际关系在人格发展和形成方面的重要性,认为自我是在本能需要满足或挫折的矛盾之间发展起来的。人的心理发展的每一阶段都存在危机。积极地解决危机有助于增强自我的力量,反之则会削弱自我力量,阻碍个人适应环境。

25、操作学习:操作学习就是研究如何通过改变环境(条件)来改变行为,即控制或操作条件,相应地产生一个期望的行为。人作用于环境,而环境又决定人的行为,通过这个过程,行为被塑造和改变。

26、社会化小组:旨在帮助小组成员成为社会接受的成员,其基本假设是小组成员缺乏某些社会技能,因此,社会化小组的主要目的就是帮助小组成员学习和掌握必要的社会技能。

27、个案研究法:指选择某一社会现象(个案)为研究单位,收集与之有关的一切资料,详细描述它的发展过程,分析内外因素的关系,并同其他同类个案相比较得出结论的研究过程。

28、社区照顾:是指整合全部社会资源,运用正规照顾和非正规照顾网络,为需要照

顾人士在家庭或者社区中提供全面照顾,促成其过正常人的生活。一般包括行动照顾、物质支援、心理支持、整体关怀。

29、转介:是指对于那些立即需要帮助而机构或者社会工作者无法给予及时必要帮助的服务对象提供转介服务,即通过一些必要的手续把服务对象介绍给其他能够给予及时必要帮助的服务机构或者其他社会工作者。在转介之前需征得服务对象的同意,并且说明转介的理由。

30、社区康复:亦称“基层康复”。以农村乡镇或城市街道为基地,对残疾人提供康复服务。任务是依靠本身的人力资源,建设一个有社区领导、社区团体、卫生人员、志愿人员、残疾人及其家属参加的基层康复系统。

31、司法矫正:是与监禁矫正相对的行刑方式,是根据我国现行法律的规定,将被判处管制、宣告缓刑、裁定假释、剥夺政治权利并在社会上服刑、暂予监外执行的罪犯置于社区内,由专门的国家机关在相关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以及社会志愿者的协助下,在判决、裁定或决定确定的期限内,矫正其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并促使其顺利回归社会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

32、社会工作督导:是专业训练的一种方法,它是由机构内资深的工作者,对机构内新进入的工作人员,一线初级工作人员,实习学生及志愿者,通过一种定期和持续的监督、指导,传授专业服务的知识和技术,以增进其专业技巧,进而促进他们成长并确保服务质量的活动。

33、田野调查:参与当地人的生活,在一个有一个严格定义的空间和时间的范围内,体验人们的日常生活与思想境界,通过记录人的生活的方方面面,来展示不同文化如何满足人的普遍的基本需求、社会如何构成。这便是田野调查。

34、社会救助:是指国家和其他社会主体对于遭受自然灾害、失去劳动能力或者其他低收入公民给予物质帮助或精神救助,以维持其基本生活需求,保障其最低生活水平的各种措施。它对于调整资源配置,实现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简述题

1、简述社会个案工作者所需要的技巧以及增进社会工作技巧的方法。

答:社会个案工作者所需要的技巧主要包括:

(1)沟通技巧。在社会工作中,工作者无时不与案主沟通,这需要熟练掌握沟通技巧。

(2)关系技巧。关系是社会个案工作助人的核心要义。关系技巧包括真诚和有同理心地回应的技巧,表现温暖和关怀的技巧,及表明尊重案主的技巧。

(3)过程技巧。具体包括接案和约定技巧,评估技巧,签订契约技巧,介入技巧,检讨及终结技巧等。

增进社会工作技巧的方法主要包括:

(1)做工作全程记录。在记录中,社工有机会重新思考自己的助人过程,反思与案主的相互关系和互动,详察使用的技巧和所作的回应是否正确。

(2)督导。督导涉及机构的行政程序,工作者的工作技巧能通过督导员所输入的教育元素而得到发展和改造。

(3)顾问和咨询。这是在某一领域有资深经验和知识的专家与个案工作的新手之间有时间限制、有目标、有契约的一种工作关系。它可以使工作者在专家帮助下获得更多工作技巧。

2、简述社会个案工作实务的基本程序。

(1)接案与建立专业关系。辨别案主的类型,弄清楚案主是如何来社会工作机构求助的,是社会个案工作的第一步。紧接着要了解求助者意愿,并使之尽快进入案主角色;澄清求助者的期望;初步评估问题和需要等。

(2)对案主的需要与问题进行评估。包括收集案主个人和家庭资料,然后对他们的问题进行评估,以决定帮助的接入点。收集资料时要从案主与其所处环境两个方面进行,以便掌握案主个人和环境的情况以及案主与环境互动的情况。

(3)订立工作计划。在评估案主的需要和问题的基础上,工作者要与案主一道制定工作的目标和干预计划。其中所确立的目标要实际,要能真正满足案主需要,要与服务机构的功能一致等。目标制定后,要与案主订立工作契约。

(4)介入干预。根据工作计划,社工采取相应的一些个案工作方法、技巧,对案主实施专业帮助。在这个过程要切实贯彻“助人自助”的社工宗旨。

(5)总结与检讨。通过对工作过程的反思,使案主对自己的成长进步有一个新的认识,并树立其信心,同时总结不足,为以后的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

3、简述社会个案工作者所需要的过程技巧。

(1)接案与约定技巧。它包括同案主建立和保持工作关系的技巧,帮助案主和工作者对各自的角色有一个现实性的技巧,也包括培养案主对助人过程有一个初步承诺的技巧。

(2)评估技巧。它是指收集与案主情景相关的资料,以便能实际地理解案主的问题和需要的技巧。

(3)签订契约技巧。这是指同案主订立工作的目标,并有能力清楚说出工作者和案主的责任的技巧。

(4)介入技巧。它包括执行、介入计划并协助案主达到目标的技巧。

(5)检讨与终结技巧。它包括定期进行回顾和修订介入计划,以便客观地检讨其是否有效的技巧,以及有计划地结束关系以帮助案主独立的技巧。

4、简述社区工作的基本过程

(1)建立关系。社区工作者所要建立的专业助人关系的对象,包括社区居民、社区机构与社团,以及社区中各机构、各社团的领导人与各界的代表人物与知名人士。

(2)收集资料。包括社区的基本资料;社区内的资源;社区内的问题;社区评估。

(3)制订计划。分为整体规划,既对社区工作的现在与将来进行规划。规划涉及社区组织与发展的全局,可分为近期规划与长远规划。具体规划,即对社区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制订出工作方案。

(4)社区行动。指社工激发社区居民行动起来,将制定的计划付诸实施。具体方法有会议、教育与宣传、人事、财务、协调、成效评估等。

5、简述社区工作的基本目标。

(1)促进居民参与解决自己的问题,提高社区居民的社会意识。

(2)调整或改善社会关系,减少社会冲突。

(3)寻求社区需要与社会资源的有效配合,促进社区进步。

(4)追求权力和资源的公平分配。

(5)发挥居民的潜能,发掘并培养社区的领导人才。

(6)培养互相关怀、互助互济的美德。

(7)增强社区的凝聚力。

6、简述社区工作的基本原则。

(1)注重以人为中心的发展目标。具体包括注重具体问题的解决,以改善居民生活问题,关注社区居民之间的相互关心和合作态度,培养居民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信心。

(2)尊重案主自决。即社区工作者不能居高临下地指挥、命令居民为其所认定的目标而努力,而应尽最大努力让居民明白具体情况,与居民一起讨论和互相交换意见,使居民对事情有客观的了解,并让居民做出合乎自己意愿的决定。

(3)强调社区参与。即居民应参与界定自己的问题和需要,努力实践自己参与权利的

机会,增强民主意识,激发居民个人成长,实践社区工作以人为中心的目标。

(4)坚持社区工作行动过程的理性原则。包括社区工作者应充分认识清楚所接入社区的具体情况,社区居民所采取的一切活动和参与活动都应该是民主和理性的恶,不受社区内任何既得利益团体的控制。

7、简述社区工作的基本技巧。

(1)分析技巧。具体包括了解社区结构、过程、资源、问题、需要;分析社会政策和社会问题;社区视察;街头访问;家庭访问;文献分析;访问社区领袖;社区调查。

(2)关系建立和维系技巧。具体包括与群众初步接触的技巧;街头谈话、家访、电话访谈;社区关系联络,建立形象;处理与政府部门、社会团体、政治团体的关系。

(3)动员及组织技巧。具体包括动员群众;发掘和培训社区领袖;居民组织的建立与运作、主持会议、组织行政事务;社会行动,包括记者招待会、群众大会、游说、请愿、谈判。

(4)活动程序设计技巧。具体包括策划活动、制定目标、宣传策略;调动资源、评估指标。

(5)行政管理技巧。具体包括文件资料处理;财务处理;计划、评估工作。

8、简述在社区工作中采取社区行动的具体方法。

(1)会议。即通过召开各种会议,交流意见,求得共识,获得参与、合作的承诺。

(2)教育与宣传。通过教育宣传,使群众了解社区工作,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群众广泛参与社区工作。

(3)人事。社区工作与社区居民及社区内各机构、社团建立起融洽关系;组建开展社区工作的组织;发展与培养当地的领导人才。

(4)财务。筹措资金;编制预算;支付各种费用;管好财务。

(5)协调。即扮演桥梁角色:交换信息、沟通意见、协助明确分工与相互支持,使工作者在最少资源的投入下,获得最大的成效。

(6)成效评估。即对相关工作的评估总结,可自评,也可邀请相关专家进行咨询评估。

9、简述社会行政的功能。

答:社会行政是将社会政策变为有效的社会福利服务活动的过程,它在增进社会福利方面发挥着重要功能,主要包括:

(1)将社会政策变为社会服务活动。社会行政在将社会政策转变为具体服务的过程中要将宏观政策具体化,从而具有解释政策的功能。此外,社会行政要为社会政策的执行和落实制定行动方案,其中包括确定具体执行该社会政策的责任者、他们所拥有的权力和资源、他们落实政策的社会动员系统和方法、确定政策落实时限和评估标准。

(2)合理运用资源,促进有效服务。社会行政可以具体地配置各种资源以形成社会服务的能力;建构良好的环境以支持社会服务的提供;督促社会服务的进程,并对之进行评估以提高服务效率。

(3)总结社会政策的执行经验,提出修订建议。社会行政人员可以通过评价社会政策的合理性,总结经验,可以向决策者提供意见,修订和完善社会政策,使之更具有现实合理性。

10、简述我国社会行政体制的特点。

(1)在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社会政策在微观上的推行借助于单位制进行。即政府制定统一的社会政策,并借助于政府部门和准行政部门和准政府性的工作组织去推行、落实,以解决社会成员遇到的困难的模式作为主要的社会福利提供模式。

(2)在计划经济时期,政府依靠对社会福利资源的高度集中控制,依靠等级有序的行政机构和统一的政策规定,有效地执行、落实了社会政策。

(3)在这种体制中,政府直接面对有需要的社会成员,基层的行政干部依据政策向有困难的职工提供福利,同时借助思想政治工作解决问题,于是造就了一大批实际的社会工作者。

(4)与城市相比,农村的社会福利政策相当滞后,社会行政的功能孱弱。

(5)总地说来,我国的社会行政具有单一政府推动、依据统一政策、依靠行政体系、借助思想工作推行等官办特点。

11、简述社会调查研究的基本过程。

答:社会调查研究的一般程序通常是指对实际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和解答的全过程。其一般程序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准备阶段、调查阶段、研究阶段和总结与应用阶段。

(1)准备阶段。准备阶段包括通过对现实问题的探讨,来选择、确定研究课题,明确调查任务;明确课题的目的、意义和要求;确定研究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澄清研究的基本概念;提出研究的直到思想和理论基础;确定调查研究的类型和方式方法;将调查内容具体化和操作化,确定分析单位和调查指标;制定抽样方案;制定调查方案和调查大纲、表格,培训调查人员。

(2)调查阶段。调查阶段是整个调查研究过程中最重要的阶段,它的任务是利用各种调查方法收集有关资料。调查的实施是直接深入社会活,按照调查设计的内容和要求系统、客观、准确地获取经验料。资料的客观性、准确性是一项研究成功的基本保证。调查的具体方法有问卷法、量表法、个别访谈法、座谈会、现场观察、测验法、文献法等。

(3)研究阶段。研究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在全面地占有调查资料的基础上对资料进行系统的整理、分类、统计和分析。资料的整理、分析是对资料进行检查、核对、归类,将大量原始资料简化、系统化、条理化,使之适宜于进一步分析。在分析资料时,要采取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层层深入、具体分析的方式,然后从事物的相互联系中入手进行综合、抽象和理论分析,从整体上把握现象的本质特征和必然联系,找出事物的发展趋势和一般规律。

(4)总结阶段。主要任务是:撰写调查报告,说明调查结果与研究结论。将调查报告中的研究成果应用到实践领域或理论领域。应用的方式主要有公开出版、学术讨论和交流、政策论证、内部简报或汇编。总结本次调查研究工作中的优缺点,为今后的社会调查研究提供正反两方面的经验。

12、简述定量研究的含义与基本方法。

答:定量研究是指确定事物某方面量的规定性的科学研究,就是将问题与现象用数量来表示进而去分析、考验、解释从而获得意义的研究方法和过程。定量,就是以数字化符号为基础去测量。定量研究通过对研究对象的特征按某种标准作量的比较来测定对象特征数值,或求出某些因素间的量的变化规律。由于其目的是对事物及其运动的量的属性作出回答,故名定量研究。

定量研究设计的主要方法有调查法、相关法和实验法。

调查法是一种古老的研究方法,是指为了达到设想的目的,制定某一计划全面或比较全面地收集研究对象的某一方面情况的各种材料,并作出分析、综合,得到某一结论的研究方法。

相关法是指经由使用相关系数而探求变项间关系的研究方法。相关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在确定变项之间关系的程度与方向。变项关系的程度,有完全相关、高相关、中等相关、低相关或零相关等;而变项关系的方向有正相关和负相关等。

实验法是指操纵一个或一个以上之变项,并且控制研究环境,借此衡量自变项与因变项间的因果关系的研究方法。实验法有两种,一种是自然实验法,另一种是实验室实验法。

13、简述定性研究的含义与基本方法。

答:定性研究是指研究者参与到自然情境之中,而非人工控制的实验环境,充分地收集

资料,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的探究,采用归纳而非演绎的思路来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的实际互动来理解他们的行为。

定性研究的方法主要有历史回顾法、文献分析法、深度访谈法、观察法、参与实践等方法。

14、简述定量研究方法与定性研究方法的本质区别和在实际应用上的区别。

答: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的根本性区别有三点:

首先,两种方法所依赖的哲学体系有所不同。作为定量研究,其对象是客观的、独立于研究者之外的某种客观存在物;而作为定性研究,其研究对象与研究者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研究对象被研究者赋予主观色彩,成为研究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

第二,两种研究方法在对人本身的认识上有所差异。量化研究者认为,所有人基本上都是相似的;而定性研究者则强调人的个性和人与人之间的差异,进而认为很难将人类简单地划归为几个类别。

第三,定量研究者的目的在于发现人类行为的一般规律,并对各种环境中的事物作出带有普遍性的解释;与此相反,定性研究则试图对特定情况或事物作特别的解释。换言之,定量研究致力于拓展广度,而定性研究则试图发掘深度。

由于方法论上的不同取向,导致了在实际应用中定量方法与定性方法明显的差别。这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研究者的角色定位。定量研究者力求客观,脱离资料分析。定性研究者则是资料分析的一部分。对后者而言,没有研究者的积极参与,资料就不存在。

(2)研究设计。定量研究中的设计在研究开始前就已确定。定性研究中的计划则随着研究的进行而不断发展,并可加以调整和修改。

(3)研究环境。定量研究运用实验方法,尽可能地控制变数。定性研究则在实地和自然环境中进行,力求了解事物在常态下的发展变化,并不控制外在变数。

(4)测量工具。定量研究中,测量工具相对独立于研究者之外,事实上研究者不一定亲自从事资料筹集工作。而在定性研究中,研究者本身就是测量工具,任何人都代替不了他。

(5)理论建构。定量研究的目的在于检验理论的正确性,最终结果是支持或者反对假设。定性研究的理论则是研究过程的一部分,是“资料分析的结果”。

15、简述社会政策的含义与基本模式。

答:社会政策是通过国家立法和政府行政干预,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安全,改善社会环境,增进社会福利的一系列政策、行动准则和规定的总称。其核心是解决市场经济下公民的社会风险。

在社会政策的理念上存在着两种模式:一是自由主义社会政策模式,又称“社会政策的剩余福利模型”。这种模式认为,为了满足社会需要,政府的干预应保持在最小的限度内,自由市场是“自然的”因而也是首要的满足个人需要的渠道。国家的干预只能在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不能满足个人的需要时才能介入,自由主义者把个人自由权看作高于其他一切的权利,把保障个人自由权视为满足个人需要的前提条件。另一种社会政策模式是所谓制度性的再分配模型,这一福利思想的代表是蒂特姆斯,他直接抨击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剥削,社会政策的作用在于对社会弱势群体采取某种形式的补偿,目的是满足社会需要和改善公共利益,它要求实行资源的制度性的再分配,以保证全体公民生活的安全,提高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公平。这种社会政策的两个核心概念是权利和公平。

16、简述小组中的社会控制。

答:社会控制一个描述小组取得其成员的一致性和依从的过程。基本手段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在小组中使用和发展小组规范。规范涉及一切为小组成员所接受的行为模式,这

些行为被小组认定为正规和恰当的,具有“应该”或“必须”的特性。这些规范是在小组成员的沟通和互动中不断发展起来的。小组规范有两种,一是由小组成员通过对成员行为给予肯定或否定的过程形成,二是由社工发展的规范。发展规范还需要评估已有的规范。

(2)恰当地利用小组中的角色和地位。角色和地位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它也是一种对小组中个人特定行为的期望。在小组的社会控制中,恰当地利用角色,有助于促进小组成员间的分工从而实现小组目标。通过改变和使用小组成员的角色,可以帮助小组成员学会预期的行为。

(3)提高小组凝聚力和小组目标。限制小组的规模,设计有吸引力的活动,选择有相似背景特征的小组成员,发展成员对小组的责任心,在小组中形成互相信任和谐的气氛,会提高小组的凝聚力,有助于实现小组目标。

17、简述小组工作中有效促进沟通的技巧。

(1)注意信息传递的外部环境。

(2)注意语言的选择。

(3)提供合作性的目标。

(4)关注和调整小组中的互动模式。

18、简述小组工作的功能。

(1)影响个人发生转变。通过小组过程,可以恢复人的原有能力,影响其价值观、态度与行为,增进人际交往,促进其成长。

(2)社会控制。矫治性、教育性、治疗性的小组工作,可以通过小组过程使成员学习适应行为规范,培养社会责任心,积极扮演社会角色。

(3)用集体力量解决问题。在小组中,成员必须学习共同思考、团结协作、共同面对环境。

(4)再社会化。小组工作通过帮助其成员建立适应社会需要的新价值观、新知识、新技巧,来改变小组成员的行为。

19、简述社会小组中组织会议的技巧及小组工作者的角色。

答:社会小组中组织会议的技巧主要有:

(1)形成良好的开始。如介绍小组成员相互认识,创造良好的气氛等。

(2)把握讨论的进程。小组工作者要注意把握主题,帮助小组成员关注焦点问题,并在讨论中注重发展新的小组规范。

(3)做好总结。要对讨论中的各种观点和意见进行及时归纳总结,使讨论更具效果。

(4)完善的结尾。要总结讨论过的议题,阐明讨论中得出的结论,阐述需要进一步跟进和关注的问题。

小组工作者在组织会议中扮演的角色主要有:

(1)示范者。即以身作则,向小组成员示范他所希望的行为。

(2)促进者。即积极鼓励小组成员参与讨论,使他们能自己解决问题。

(3)调解人。在讨论中,小组工作者应保持中立,帮助小组成员澄清问题,引导他们理智地做出决定。

(4)支持者。即支持小组成员已经取得的共识,促进他们有信心地完成计划。

20、简述社会工作中转介的基本要求。

(1)写下接触转介资源所需要的咨询,如名称、地址、联络方式等等。

(2)提供案主联络人的姓名。

(3)如果案主的需求与问题比较复杂,应有转介单一并让案主带走,以利于对方了解。

(4)要求案主在你的办公室打电话预约。

(5)为了鼓励案主前往转介机构,应促成案主的亲属、朋友一同前往。

(6)转介须尊重案主自决权。

(7)转介后,社工应要求案主汇报转介情形,或主动联系转介机构,了解案主情况。

21、简述社会服务机构评估的基本类型。

(1)方案评估。即评估某一服务方案是否合理、是否可行、技术是否适当、方案的实施是否有较大把握、该方案是否属较优方案。

(2)投入评估。即对服务投入人力、时间、精力和财力的评估,实际上是对于服务的监察工作。

(3)过程评估。主要针对机构运行或服务提供过程。主要评估内容包括机构提供了哪些服务、服务是如何提供的、服务过程是否指向计划目标。

(4)结果评估。它关心的是机构所提供的服务的实际效果,这种效果与预期效果的关系,达成这种效果的原因及影响因素等。

(5)效率评估。即比较服务的投入和产出,进而发现资源利用率的评估方式。

22、简述社会工作教育本土化的意义与实践。

社会工作教育的本土化是使由国外或异文化地区引入的社会工作理论和方法的教育变得适合本土情况以发挥作用的过程。社会工作教育的本土化是要建立适合本国、本地区的文化和社会制度的社会工作体制。但这并不意味着对外来理论的、经验的排斥,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由于社会工作产生于西方社会,非西方国家的社会工作者提出了“本土化”概念,并努力建立符合本国社会需要的社会工作理论与方法。

就学校而言,社会工作教育本土化,本质上是要求学校办学在坚持基本规则基础上,做到坚持从国家、社会、地区的现实出发,不断使自身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育路径、目标实现特色化的发展,即实现人才培育目标上个性化发展。因为,在多元的社会需求环境面前,无论哪类学校,都必须把抢占人才市场份额、提升人才与市场进行对接能力作为生存基础。这是社会工作专业在市场多元选择过程中保持持续优化发展的动力,理应成为思考专业人才培养本土化的题中应有之义。

解决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本土化问题,现实中必然要面对两个关系:社会工作学科专业教育规范化如何转化并实现其本土化;社会工作学科专业教育实践如何将内地化与国际专业规范化相接轨。即要在两个层面上进行反思:一是认识到内地国情的社会环境与西方国家差异很大,这是不争的事实。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受到经济能力和物质条件的限制,社会保障与社会福利整体水平较低,从根本上决定了我国政府目前迫切需要解决人们的物质生存保障问题,急需大量能够将政府福利政策尽快转化实施社会管理的基层实践型人才。二是要清醒地了解到我国高校作为“游戏规则”实施的主体承担者,因时间过短,还来不及对“游戏规则”经过消化和进行理性反思,就要对这种规则和现实社会的需求做出快速回应,其后果是会导致办学理念和人才目标定位存在严重缺失。这就要求不同学校,应当根据自身的办学优势,尽快对社会市场的需求进行目标选择、调整与定位。

23、简述社会工作实务中建立专业关系的基本技巧。

在社会工作的助人活动中,与所服务的对象建立起良好的专业助人关系是实现助人目标的重要一环。同时,专业关系是维系整个社会工作助人活动的重要媒介,并贯穿于整个工作过程。

建立专业关系的技巧包括:

(1)社会工作者要对服务对象的想法与反应有透彻的了解。

(2)针对服务对象一些可能的顾虑,社会工作者需要努力将自己与服务对象融合。

(3)敏锐地感觉服务对象的各种情绪和态度及反应,包括语言与非语言所透露出的信息。

(4)向服务对象表达愿意提供帮助的态度,包括同感、诚恳、温暖与尊重等等。

24、简述社会工作行政的功能及基本程序。

答:社会工作行政功能主要包括:

(1)机构层次。实现社会立法,将社会政策转化为社会服务行动或社会方案,并将社会政策、社会目标变为社会行动。

(2)管理层次。使社会服务组织与社会政策的实施要求合理配合,包括资源的筹措与安置、结构的设计、协调,以及指导机构社会工作者的工作并发挥最高的效用,也包括社会工作者的招募、训练与督导。

(3)技术层次。包括次级组织技术活动的执行——对受助者的辅导、转介、咨询,或物力资源的提供,进行组织目标的选择、执行、整合及维护工作等。

社会工作行政程序主要包括:

(1)目的与目标的决定。

(2)提供有组织的工作环境。

(3)便利机构内的沟通。

(4)计划与协调。

(5)了解并促进变迁。

(6)动态的领导角色。

25、简述社会工作实务中家庭治疗的目标与范围。

答:家庭治疗的目标包括:

(1)广泛深入地评量家庭某特定个人的心理与行为困扰之家庭因素,即评量家庭成员之间的交互关系的素质。

(2)了解与促进家庭成员之间的交互反应关系。

(3)了解与促进每一份子的角色扮演与角色功能。

(4)改善或解决家庭当前的交互反应关系上的难题。

(5)促进家庭成员的发展功能。

(6)充分发展现代家庭生活应有的功能。

家庭治疗可以用于各种精神失常,对婚姻失和、儿童青春期困惑与家庭关系的问题特别有效。此外,它还可以用于家庭遭遇重大挫折困难之时,如家庭成员失业、家庭变故、家庭迁徙;家庭生命周期发展各阶段所产生的问题如子女出生、离家独立等引起的特殊心理问题等。

26、简述社会工作实务结案阶段案主的负面反应及处理方法。

答:结案中案主常见的负面反应包括:

(1)否认——不愿意承认已经到结案期,避免讨论关于结案的话题。表现为不准时与工作者见面、心不在焉等。

(2)倒退——回复到以前的状态,以此拖延结案的到来。

(3)依赖——对工作者过分依靠。

(4)抱怨——对社会工作者不满意。

(5)愤怒——表现为对龚自珍不满,批评、攻击和挑战其他人。

(6)讨价还价——当发现有可能阻止结案时,有些服务对象会寻找理由延长服务期限,有时还表现出倒退行为,很多已经解决的问题重又出现等。

(7)忧郁——当所有延长结案时间的努力都无效时,有些服务对象会表现得无精打采、失落而无助,对结束关系充满焦虑。

结案反应的处理方法:

(1)与服务对象一道讨论他们对结案的准备情况。

(2)提前让服务对象知道结案时间,早些做好心理准备。

(3)在结案阶段工作者要逐渐减少与服务对象的接触,提醒服务对象要学会自立,给服务对象以心理支持,告诉他们在有需要时工作者将继续提供帮助。

(4)工作者也要估计一些可能会破坏改变成果的因素,预防问题的产生,继续提供一些服务,并为服务对象提供能够对他们有帮助的资源系统的支持。

(5)必要时安排正式的结案活动,让服务对象分享各自的收获,以建设性的方式表达感受,相互鼓励,面向未来。

三、论述题

1、联系实际,论述个案社会工作中的任务中心模式及其实务方法。

任务中心模式由波尔曼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任务中心模式认为,社会个案工作应该是一种目标集中的活动,在社会工作专业化的过程中,要注意效率和效果。

任务中心模式的问题解决过程有五个阶段:

(1)问题探索。运用行为治疗的方法探讨案主关心的问题、确定问题、清楚地定义问题并排出问题的优先次序。

(2)协议。确定问题属于哪一种后与案主协商出一个改变的目标。

(3)工作者与案主共同制定出具体的目标。

(4)迈向目标,完成任务。

(5)结束。这时要回顾已经取得的成就。

任务中心模式工作阶段中的步骤与方法:

(1)开始接触、探索和协议阶段。要列出案主关心的问题,解释任务中心模式,确定目标问题。

(2)阐述目标及要完成的任务。要让案主自己思考任务及可能的效果,工作者则要提供问题解决的手段并支持案主履行任务。

(3)结束阶段。在工作快要结束时,工作者应该与案主讨论结束工作接触的可能效果。要与案主一起回顾重要的进步并给予鼓励,并帮助案主确定进一步工作的领域。

此外,任务中心模式要求社工具有倾听的能力、抓住问题核心的能力、与案主达成协议的能力、沟通和回应的能力。

2、联系实际,论述小组社会工作中组织会议的技巧及小组工作者的角色。

小组社会工作中组织会议的技巧主要包括:

(1)形成良好的开始。要促进成员之间的认识,要介绍清楚会议的目标与步骤,可以根据成员意见修订议程。

(2)把握讨论的进程。小组工作者要注意把握主题,帮助小组成员遵照会议议程和关注讨论的话题,不能转移话题。要收集信息帮助成员更好投入讨论。

(3)做好总结。要对各种零碎的观点进行归纳和总结。要帮助小组成员把精力放在特别重要的话题上,使讨论更有效果。

(4)完善的结尾。要控制讨论的时间,使每一个议题都能得到充分讨论,不至于匆忙下结论。

小组工作者在小组会议中的角色主要包括:

(1)示范者。以身作则。向小组成员示范他所希望的行为。

(2)促进内者。即要鼓励小组成员的参与,促进小组成员自己解决问题。

(3)调解人。即在讨论中保持中立,帮助成员澄清问题,引导他们理智作出决定。

(4)支持者。支持小组成员已经取得共识的解决问题的计划,促进他们有信心地完成计划。

3、联系实际,论述小组社会工作的三大模式。

(1)社会目标模式。其理论来源于系统论和社会学的观点,强调社会系统与人和群体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因此,个人问题的解决,必须通过社会变迁的途径来实现。这种模式以关注社会整合和人参与社会的责任感为工作重点,通过人的能力和意识的提高去影响和改变社会。这种模式利用小组过程发展小组成员的民主意识和参与社会变迁的责任心,增强他们的自尊心,并提高其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2)治疗模式。它以行为修正理论和社会化理论为基础关注个人心理与行为问题的矫正,强调通过小组来治疗个人心理、社会与文化的适应问题。其中,小组是进行治疗的媒介,社工运用专业知识和技巧,在促进小组成员的沟通和互动过程中,增进自我认识,实现行为的转变。

(3)互动模式。其理论基础是系统论和场论,它关注子系统(小组成员)和整体系统(小组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关系,而不是小组成员个人本身。它关注个人也关注环境,希望通过个人、小组和社会系统之间的开放和相互影响,达到增强个人和社会功能的目的。这里,小组被看作是一个互助的系统,在小组中成员依靠其他成员作为自己解决问题、实现自己潜能和建立信心的资源。

4、论述个案社会工作中的叙事治疗模式的含义、过程与技巧。

叙事治疗模式以日常对话为基础,从多向价值视角出发,重新审视社会工作辅导过程以及由此带来的在辅导关系和辅导技巧上的一些变化。它透过“故事叙说”、“外化”、“解构”,使人变得更自主、更有动力。其基本思想就是使案主反思、调整对生命的态度,明确生命的抉择,重写生命故事。

叙事治疗的基本过程:

(1)与案主或家庭一起对于困扰问题做出彼此均同意的定义。

(2)将问题拟人化,并找出压迫案主的意图与方式。

(3)探讨问题是怎样干扰、支配或使案主失去信心的。

(4)发掘在哪些时候案主并未受问题的支配,或生活并未受到干扰。

(5)找出过去的证据,来证明案主或家庭有足够的能力站起来。

(6)引导案主和家庭思考在上述能力之下,未来将要过的生活。

(7)找出一群观众来听取案主表达新的认同感和故事。

叙事治疗的基本技巧:

(1)问话。问话技巧不是利用经验,而是创造经验,要引导出案主自己真正想拥有的经验。

(2)解构式问话。即帮助案主打开故事的包装,从不同角度来看这些故事,并了解这些故事是如何建构出来的。

(3)开启空间的问话。它是用来建构独特的结果。

(4)发展故事的问话。主要是用来引导故事的重写。

(5)意义性问话。引导案主进入新的场景,采取新的立场,思索并体验独特结果和新故事的内涵。

(6)故事的建构。引导案主运用独特的结果和喜欢的体验,发展出不同的故事和意义。

(7)回响与强化。

5、结合一个实际案例,论述小组社会工作的实践原则。

(1)认可每个人的独特个性及行为的多样性。

(2)认可小组是多种多样的及行动是多样化的。

(3)真诚地接纳每一个人。

(4)建立有目的的助人关系。

(5)鼓励及促使小组成员之间实现有益的合作关系。

(6)适当地修正小组过程。

(7)鼓励成员根据自身能力参与小组活动。

(8)使小组成员投入到参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9)鼓励小组成员通过冲突去体验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式。

(10)为小组成员提供各种新机会。

(11)明智地运用制约。、

(12)有区别的运用工作方案。

(13)对个人和小组的进步不断进行评估。

(14)热诚、人道和严于律己。

6、联系实际,论述社区工作的介入手法。

(1)从社区问题入手介入社区。

(2)从服务提供入手介入社区。

(3)从社区教育入手介入社区。

(4)从互助合作入手介入社区。

(5)从社会行动入手介入社区。

(6)从联合各社会团体入手介入社区。

(7)策划导入入手介入社区。

(8)从社区调查入手介入社区。

(9)从社区突发事件入手介入社区。

(10)从社区宣传入手介入社区。

(11)从各式各样的社区发展计划与规划入手介入社区。

7、联系实际,论述小组社会工作的一般性技巧。

(1)建立关系的技巧。

(2)观察的技巧。

(3)组织和介入的技巧。

(4)领导的技巧。

(5)沟通的技巧。

(6)参与小组活动的技巧。

(7)运用社会资源的技巧。

(8)评估小组过程的技巧。

8、联系实际,论述社会工作结案阶段的主要任务。

(1)总结工作

评估整个工作过程,对计划目标的完成情况、介入效果进行总结和评估,并将结果与服务对象分享,报告给机构(这部分内容即是评估阶段主要完成的工作),审慎处理服务对象因结案带来的与分离有关的感受和情绪、作结案记录并写成结案报告。

(2)巩固已有改变

①回顾工作过程。帮助服务对象回顾服务对象的问题、解决问题所采取的行动和步骤。通过这样的回顾社会工作者也能帮助服务对象形成对解决问题过程的认知,进一步巩固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②强化服务对象已有的改变。结案时社会工作者要通过指明和强调服务对象自己取得的成绩来努力增进他们的自信。一个对自己有了信心的服务对象,解决问题时表现得会更好。因此,结案期社会工作者在给服务对象带来改变方面仍然扮演着重要角色。但此时,社会工作者的工作重点是让服务对象认识到他们自己所拥有的力量,他们在使问题得到解决的过程

中所发挥的作用。

③给服务对象积极支持。安排结案时,社会工作者应鼓励服务对象自己独立解决问题,并肯定他们有能力这样做。但服务对象可能会怀疑自己是否能够将学习到的东西用于应对其他问题。因此,社会工作者要努力使服务对象相信他们有这个能力,并通过表达这种信息来支持服务对象的努力,以强化他们的信心。

(3)解除专业工作关系

结案并不是说社会工作者绝对不再与服务对象接触,而是不再提供服务。如果服务对象还需要其他服务,社会工作者应给予转介。转介服务对象时,社会工作者需要与其他机构建立互联网络,了解转介条件,为服务对象做准备,妥善结案。

(4)撰写结案记录

结案时要撰写书面结案记录。结案记录的内容包括:服务对象何时求助、求助原因、工作过程中提供了哪些服务、服务对象有什么改变、为什么结案、社会工作者的评估和建议等。

9、试论小组工作的发展阶段、过程及小组中的社会控制。

小组工作的发展阶段:(1)前属期阶段。小组成员刚开始由于不熟悉,有回避或戒备心理。社工应鼓励成员尽快适应环境,引导他们表达期望,增进组员之间的相互了解。(2)权力和控制期。成员将试着通过权力竞争与控制的过程,认识和确认自己在小组中的角色。在其中,有的成员可能因无法从中获得安全和满足而推出,而有的成员有意无意伤害他人的机会也会增大。社工在其中要注意调控。(3)亲密期。成员在此阶段开始有投入,有关心,并开始与其他成员建立信任关系。在此阶段,社工要协助成员思考、关注小组的目标。(4)分辨期。小组成员彼此熟识和聚合,能接纳其他成员的个性、实力、态度和需要,对小组有较高的认同。社工要鼓励成员更联合、更客观、更合作。(5)分离期。小组进入终结,小组目标已经实现,成员面临分离,因分别产生的焦虑等情绪,需要社工及时调控。

小组工作过程:(1)沟通与互动。通过沟通小组成员可以了解他人和社工并达到小组目标,建立信任或调整自己,以朝着共同目标努力。小组成员可以在沟通中通过传达信息,表达自己的观点,锻炼自己在小组中说服别人的能力,树立自己的威信,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社工在此中要促进有效沟通和良好的互动。(2)沟通方式。主要有四种:第一种模式,在一阶段时间内小组的领导者与一个小组成员进行沟通。第二种模式,每个小组成员依次讨论同一个题目。第三种模式,领导者和一个小组成员频繁讨论一个问题,其他成员旁观。第四种模式,小组成员充分参与,根据需要彼此之间自由沟通。社工在其中要恰当地选择沟通模式,促进小组成员有效沟通,实现小组目标。

小组中的社会控制:(1)在小组中使用和发展规范。规范的建立要适当,要有助于成员的转变。在发现规范对成员有消极影响时,要及时进行调整。(2)恰当利用小组中的角色和地位,以促进小组成员之间的分工从而实现小组目标。(3)提高小组凝聚力和小组目标。要通过限制小组规模,设计有吸引力的活动,选择有相似背景的成员,在小组中形成相互信任的和谐氛围,以提高凝聚力,从而实现小组目标。

10、试论我国社区工作的发展状况、成就与不足。

我国的社区工作肇始于20世纪20—30年代的乡村建设运动。其内容与方法与西方所说的社区工作有许多相似之处。其中最著名的有晏阳初领导的华北平民教育运动和梁漱溟主持的乡村建设实验。晏阳初所提倡的平等、参与的理念和工作方法,体现着现代社区工作的精髓。梁漱溟则试图通过社区组织等方法重建农村,并注重社区的内在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社区工作事实上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城市中的单位制和乡村中的人民公社或生产队等行政性的组织。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适应我国的经济体制转型和政府体制改革,社区工作开始在中国大陆恢复。这主要表现在社区服务、

社区发展和社区建设等方面。

在很大的层面上,我国的社区服务是在政府主导下进行的。其内容包括:(1)救助福利服务,服务对象包括社区中的失业人员、贫困家庭、老年人等等。(2)社区事务性服务。服务对象是全体社区居民。(3)市场化的营利性服务。主要是根据社区居民需求,引入市场化的服务。其资金的来源完全通过市场的方式来解决。

社区服务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对社区服务的性质定位不明确,即是营利服务还是福利服务,争论很大,影响了社区服务的健康发展。(2)社区服务队伍的专业化程度不高。(3)社区服务的行政化色彩浓厚。

目前,社区服务发展的基本方向是:(1)进一步明确社区服务的性质并进行分类。(2)大力发展公共服务,包括社区卫生服务、健康服务、安全服务、社区教育等。(3)大力发展社区志愿服务,激发社区居民的志愿服务精神,大力建立志愿者队伍。(4)提高社区服务的专业化、职业化水平。

我国的社区发展和社区建设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得到进一步恢复和发展。其基本特点是: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依靠社区力量,利用社区资源,强化社区功能,解决社区问题,促进社区全面协调发展,不断提高社区成员生活质量。社区建设的基本内容涵盖拓展社区服务、发展社区卫生、繁荣社区文化、美化社区环境、加强社会治安。

中国的社区建设的特点在于:从政府角度讲,其意义在于探索体制改革中产生的问题的解决之道;而从社区建设的本质来看,应把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置于首位,即坚持民本主义的社区建设观。但就目前状况看,依然存在大量问题:如行政化倾向依然很重,社区居民参与度低,社区建设专业化程度不高,社区自治没有得到根本体现,农村社区发展严重滞后等等问题。解决之道是进一步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区建设路径。

11、联系实际,论述社区发展的目标、原则、内容与工作模式。

社区发展的目标主要包括:

(1)当前目标。包括协助社区认识其成员的共同需要;协助社区运用各种资源;协助社区开发和利用社区的资源;协助社区改善物质、文化生活条件。

(2)终极目标。包括提高社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收入水平;发展社区居民的民间团体和组织,培养居民的民主意识和自治、互助能力;提倡有利于社会进步的伦理、道德,发展科学、教育、文化事业。

社区发展的原则:

(1)从发现社区问题入手。

(2)将不满情绪导入行动。

(3)要符合社区多数人的利益。

(4)工作组织应具有社区各方面的代表。

(5)利用社区感情推动社区发展工作。

(6)了解各团体和阶层的文化背景。

(7)加强社区内部的沟通。

(8)注重长期规划的制定。

社区发展的主要内容包括:

(1)社区调查。

(2)社区发展计划的制定。

(3)社区内部力量的动员与协调。

(4)社区发展基金的筹集。

(5)社区服务。

(6)社区发展方案评价。

社区发展的组织模式:

(1)整体模式。

(2)代办模式。

(3)分散模式。

12、联系实际,论述小组社会工作的基本模式。

(1)社会目标模式。其理论来源于系统论和社会学的观点,强调社会系统与人和群体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因此,个人问题的解决,必须通过社会变迁的途径来实现。这种模式以关注社会整合和人参与社会的责任感为工作重点,通过人的能力和意识的提高去影响和改变社会。这种模式利用小组过程发展小组成员的民主意识和参与社会变迁的责任心,增强他们的自尊心,并提高其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2)治疗模式。它以行为修正理论和社会化理论为基础关注个人心理与行为问题的矫正,强调通过小组来治疗个人心理、社会与文化的适应问题。其中,小组是进行治疗的媒介,社工运用专业知识和技巧,在促进小组成员的沟通和互动过程中,增进自我认识,实现行为的转变。

(3)互动模式。其理论基础是系统论和场论,它关注子系统(小组成员)和整体系统(小组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关系,而不是小组成员个人本身。它关注个人也关注环境,希望通过个人、小组和社会系统之间的开放和相互影响,达到增强个人和社会功能的目的。这里,小组被看作是一个互助的系统,在小组中成员依靠其他成员作为自己解决问题、实现自己潜能和建立信心的资源。

(4)互动模式。由交互模式演变而来。该模式将小组工作的注意力集中于个别组员之间为满足共同需要所产生的互动过程。社工的角色是协调者,负责促进成员、小组、机构、家庭、学校、社区等各系统之间的彼此适应,协助系统接纳服务对象。

(5)组织与环境模式。其理论基础包括结构功能理论、小组理论、社会交换理论、社会行为理论、自我心理学、社会化理论等。其主要目的是希望通过了解个人的特性、社会功能及所处的社会环境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利用小组去提供一些改变个人及环境的方法和机会,使个人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

(6)行为修正模式。该模式以消除个人一些不被接受或不适当的行为,帮助个人学习新的行为和通过练习使新学习的行为得以巩固为目标。

(7)发展模式。又称过程模式。其理论基础是发展心理学、社会学、存在主义。其主要目的是通过鼓励组员参与、表达自己,从而找出大家的共同兴趣及目标,在体现民主程序的过程中达到小组目标及组员的自我成长。

(8)预防与康复模式。理论基础是角色理论、社会系统理论、社会行为理论、认知理论你、社会心理学理论。其目的是通过小组程序及小组工作者的协助来防止个人做出社会认为是越轨的行为,并使已经被认为有越轨行为的人通过小组活动重新适应社会。

四、综合应用题

(一)1、什么是频数分布?

答:频数也称“次数”,对总数据按某种标准进行分组,统计出各个组内含个体的个数。我们把各个类别及其相应的频数全部列出来就是“频数分布”或称“次数分布”。

2、根据下面的图形,分别指出频数分布的类型。

(a) (b)

(c) (d)

答:频数分布的类型分别是正态分布(对称分布)、偏态分布、J形分布、U形分布。

3、频数分布的特征是什么?

答:频数分布的特征:集中趋势和离散趋势。集中趋势是指大部分观察值向某一数值集中的趋势称为集中趋势,常用平均数指标来表示,各观察值之间大小参差不齐。离散趋势是指频数由中央位置向两侧逐渐减少,称离散趋势,是个体差异所致,可用一系列的变异指标来反映。

4、举例说明什么叫列联表分析?

答:列联表分析又称交互分析、交叉分析。它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变量交叉分组后形成的频数分布表,有行变量、列变量和层变量。一般行变量是分类变量,而列变量是被观测的变量。

(二)请针对目前农村女性自杀问题,撰写一个调查计划。

答案要点:调查计划必须包含以下基本要素:(1)标题(2)调查目的、意义(3)调查地点、调查对象(4)调查方法(5)调查内容(6)调查进度、任务安排(7)调查预算

(三)请根据科学研究的基本原则与要求,针对目前我国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中的某个问题或现象,撰写一个研究计划。

答案要点:研究计划必须包含以下基本要素:(1)问题提出(2)研究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3)文献综述(4)研究方法(5)研究内容(6)研究进度、任务安排

(四)请阅读以下背景材料,根据相关的社工理论,分析造成案主(小明)问题的主要原因,并制定出一份详细的社工干预方案。

背景材料:

小明今年9岁,读小学二年级,单亲家庭,思想、语言比同龄孩子成熟,品行顽劣,经常做出一些危险性动作,学习成绩属中上,父亲曾经带其做过智力测试,智力正常,喜欢玩电脑游戏、手工制作。

小明父亲1975年出生,2000年与小明的妈妈结婚,2003年生下小明。之后,由于年龄、兴趣爱好的差异,小明父母于2008年离婚,离婚后母亲再婚,父亲则带着小明单独生活。离婚后小明父母保持较友好关系,节假日,小明有时会到母亲那里过一段时间。小明父亲现为一大型超市副总经理,平时工作非常忙。小明的爷爷奶奶已经过世,只有有两个姑姑,但住的都较远,小明去她们家的次数不多,据父亲讲,姑姑们都很爱小明。由于父亲忙于工作,早上送小明去学校,下午放学时父亲委托一位大妈妈把小明接到她们家,并在那里吃晚饭、洗澡、写作业,一直到晚上父亲下班回来把小明接回家。小明父亲曾经考虑过再婚,在征求儿子意见时,遭到儿子强烈反对,故暂时放弃了再婚的念头。

据父亲讲,从学前班开始,老师就认为小明很顽皮,班上有集体活动时,为了其他学生的安全和管理,老师会把小明留下,不让其参加集体活动。老师还曾专门做了一本针对小明的意见薄,班里同学随时发现小明的顽劣行为,就报告老师并记在上面。小明非常聪明,平时不爱学习,经常逃课,只在考试前几天复习,但考试成绩挺好,小明数学、手工、语文课

学的很好,英语教差。暑托班老师普遍反映小明有暴力倾向,与其他小朋友打架,扰乱课堂纪律,严重影响暑托班的正常进行。

委托照顾小明的大妈妈则认为小明很聪明,平时从学校回来后就看电视,让他写作也不会去写,一直看到吃晚饭,若不看电视就自己玩,很少写作业,临近考试,大妈妈叮嘱他要考试了,要抓紧复习,这时候才会看看书,考试成绩挺好。在大妈妈家里,所有人也是顺着他,否则他会发脾气,用大妈妈的话说是“你要顺着他的毛长,否则会闹”。在这位大妈妈带小明之前已有三位大妈妈带过他,都因为他太顽皮,别人不愿带他。这位大妈妈带他也遭到全家人的反对,家人认为大妈妈是没事找事,但这位大妈妈看到小明父亲工作忙,没有妈妈,可怜他们,因此即使小明惹人烦,她也是愿意带他的。大妈妈很担心,如果没有正确的引导,小明将来会麻烦,但是她认为对小明正确的教育方法应该是把他送到特殊的学校去,自己的责任较小。

父亲认为,小明今天的结果自己负有较大的责任,自小明很小时候,没离婚前,父亲经常打骂他,离婚后也没有时间去照顾他。谈到小明所在的学校包括幼儿园和现在的小学,父亲充满愤懑、仇恨心理,但同时又表示,不送到学校小明又能到那里去呢,自己也是没办法的事。

(五)请针对我国进城失地农民的可持续生计问题,撰写一个研究计划。

答案要点:研究计划必须包含以下基本要素:

(1)标题(2)研究目的、意义(3)研究问题背景(4)文献综述(5)研究设计(包括研究思路、技术路线、研究方法)(6)调查方案(7)研究内容(8)研究进度、任务安排(9)参考文献

(六)结合社会工作专业,请你制定一份研究生学习阶段的研究计划。(要求有明确的研究方向与主题)

评分参考:

(1)有明确的研究方向与研究主题。(2)符合研究计划的常规格式。(3)研究计划内容充实。(4)研究计划可行性强。

互助小组/社会行政/ 焦点小组/“社会—心理”模式/ 危机干预/ 家庭治

疗/社区康复/社会工作督导

青少年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矫正社会工作的介入途径/社会个案工作者增进社会工作技巧的方法/简述社会工作者在小组中的角色/社区工作的基本技巧/社会行政的功能。

结合具体案例,论述行为主义个案工作的框架、过程与技巧/影响老年社会工作的主要因素和老年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

制订一份社工干预计划。

请针对当前中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撰写一份调查计划。

社会化小组/ 社会政策/社区照顾/社会个案工作/矫正社会工作/社区行动/健康照顾/实验法

儿童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医务社会工作的介入领域/社会个案工作实务的基本程序/小组工作中有效促进沟通的技巧/简述社区工作的基本过程/社会行政的功能。

小组社会工作的实践原则。

社区工作的基本过程与技巧。

制订一份社工干预计划

请针对当前中国农村老人养老问题,撰写一份调查计划。

社会工作实务

社会工作实务 一、名词解释 1、社区工作:是专业社会工作的一种基本方法,它以社区和社区居民为案主,通过发动和组织社区居民参与集体行动,确定社区的问题与需求,动员社区资源,争取外力协助,有计划、有步骤地解决或预防社会问题,以提高社区的社会福利水平,促进社区的进步。 2、社会行政:是依照行政程序,妥善利用各种资源,实施社会政策,以向有需要者提供社会服务的活动。其核心是执行、实施社会政策。 3、个案管理:个案管理是一种新的服务设计,用于提供有复杂、多重问题. 或障碍的个人或家庭服务。它是社会福利服务援助技术的一种专业社会工作方法,它是针对案主在现代社会生活中所面临问题的复杂性、福利需求的多元化以及福利服务中的成本效益等问题应运而生的。 4、“社会—心理”模式:这是一种将案主的心理状态、心理过程同他生活的社会环境结合起来考虑并进行工作的方法。其核心观念是“人在情境中”。它帮助社工整体地去了解、认识案主,从而既提供增加案主自我认识的服务,又与案主所处的社会环境工作。 5、危机干预:属广义的心理治疗范畴。危机干预则借用简单心理治疗的手段,帮助当事人,处理迫在眉睫的问题,恢复心理平衡,安全度过危机。干预的对象不一定是“患者”,尽管大多数国家将此列为精神医学服务范围。干预的最低目标应是保护当事人,预防各种意外,故常动用各种社会资源,寻求社会支持。 6、操作性条件反射:操作性条件反射是一种学习过程,其特点是用奖励性的手段来强化某种反应方式。这种学习往往是学会一种操作过程,故称操作性条件反射。它指的是通过一些措施来改变行为发生的频率:给予奖赏(强化剂)就使得将来的行为频率增高,给予惩罚就使得将来的行为频率减少。 7、社区发展:是指社区的居民或成员在政府机构的指导和支持下,依靠自身的力量有目的、有组织地改善社区的经济、社会、文化状况,解决社区的共同问题,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活水平,并促进社会协调发展的过程。 8、信度与效度:信度即可靠性,是指采用同一方法对同一对象进行调查时,问卷调查结果的稳定性和一致性,即测量工具(问卷或量表)能否稳定地测量所测的事物或变量。效度即有效性,它是指测量工具或手段能够准确测出所需测量的事物的程度。效度分为三种类型:内容效度、准则效度和结构效度。 9、实验法:指在控制条件下操纵某种变量来考查它对其他变量影响的研究方法。具体包括实验室实验法、自然实验法。前者是指在实验室内利用一定的设施,控制一定的条件,并借助专门的实验仪器进行研究的一种方法。后者是在日常生活等自然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创设和控制一定的条件来进行研究的一种方法。 10、概率抽样:又称又称几率抽样、可能率抽样,它以概率理论为依据,通过随机化的机械操作程序取得样本,所以能避免抽样过程中的人为因素的影响,保证样本的客观性。 11、非概率抽样:又称为不等概率抽样或非随机抽样,就是调查者根据自己的方便或主观判断抽取样本的方法。它不是严格按随机抽样原则来抽取样本,所以失去了大数定律的存在基础,也就无法确定抽样误差,无法正确地说明样本的统计值在多大程度上适合于总体。 12、社会政策:社会政策是通过国家立法和政府行政干预,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安全,改善社会环境,增进社会福利的一系列政策、行动准则和规定的总称。其核心是解决市场经济下公民的社会风险。 13、社会建构主义:强调“现实”并不是存在于意识之外的世界,而是观察者的精神产品,是一种社会建构。这种“建构”的现实也不完全是个人的产品,而是深受所处的语言系

社会工作实务

社会工作实务 第一章社会工作务实的通用过程 社会工作实务的通用过程包括接案、预估、计划、介入、评估和结案六个阶段或步骤。 第一节接案 一、接案的阶段的主要工作和步骤包括:了解服务对象的求助原因和求助过程,初步评估服务对象的问题,决定是否结案,订立初步协议。 (一)接案前的准备 1、接案前的准备 (1)了解服务对象的来源,类型: 来源:①主动求助者;②由他人介绍或机构转介来的;③由社会工作者通过外展工作而成为服务对象的 类型:①自愿型服务对象;②非自愿型服务对象 (2)做好面谈的准备并拟定面谈提纲:①服务对象资料准备;②在资料准备和了解服务对象来源与类型的基础上拟定初次面谈的提纲。 (3)做好面谈的准备并拟定面谈提纲:①服务对象资料准备;②在资料准备和了解服务对象来源与类型的基础上拟定初次面谈的提纲。 (二)面谈 1.面谈的目的和面谈场所的安排(不考) 2.主要掌握面谈的主要任务: (1)界定服务对象的问题(2)澄清角色期望和义务。 (3)激励并促进服务对象进入角色。(4)促进和诱导服务对象态度和行为的改变。 (5)达成初步协议。 (6)决定工作进程(1终结服务2转介其他服务3进入下一个助人阶段)。 3.面谈的技巧:1主动介绍自己2.沟通3.倾听 (三)收集服务对象的资料 收集资料的内容和范围A:个人资料B:身体情况C:服务对象的特点与能力D:服务对象所处的社会环境 收集资料的方法和途径A:询问(1会谈2角色扮演3问卷)B:咨询C:观察D:利用已有资料E:问卷调查 (四)做接案会谈记录:记叙性记录(面谈目的;面谈过程;对面谈的总体评估;对以后面谈的建议等)二、接案应注意的事项:1决定是否需要紧急介入。2权衡是否有能力处理问题。3决定问题的优先次序。4保证服务对象所要求的服务符合服务机构的工作范围 第二节预估 一、预估目的:在于达到对服务对象、服务对象的问题以及他们所处环境的了解,并对之形成概念化的认识,从而建构一个计划去解决或消除问题。 预估任务: 1.识别服务对象问题的客观因素。 2.识别服务对象问题的主观因素。3.识别服务对象问题的成因及使问题延续的因素。4.识别服务对象及环境的积极因素。5.决定提供服务的方式和内容。

社会工作原理和社会工作实务

社会工作原理和社会工作实务 一、社会工作原理 1.定义和概念 社会工作是一种专业的、科学的干预方式,旨在通过帮助个人、家庭、群体和社区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和自我发展能力。社会工 作是一项跨学科的实践,涉及心理学、社会学、法律、经济学等多个 领域。 2.价值观和伦理 社会工作的核心价值观是尊重人权和尊严、关注社会正义、关注客户 利益和自决权,以及促进变革和发展。在实践中,社会工作者需要遵 守职业伦理准则,包括保护客户隐私、避免利益冲突等。 3.实践模式 社会工作的实践模式包括直接服务和间接服务两种形式。直接服务指 直接与客户进行面对面交流或提供直接帮助;间接服务指为了改善客 户生活而进行的策划、管理等活动。

4.理论框架 社会工作涉及多个理论框架,如系统论、人类发展理论、行为主义等。这些理论框架可以帮助社会工作者更好地理解客户的需求和问题,并 提供相应的干预策略。 二、社会工作实务 1.评估和计划 社会工作者需要对客户进行全面的评估,包括身体、心理、社会等方面。在此基础上,制定个性化的服务计划,明确目标和干预策略。 2.直接服务 直接服务是社会工作实践中最常见的形式。社会工作者需要与客户建 立信任关系,了解他们的需求和问题,并提供相应的帮助,如心理支持、咨询、教育等。 3.间接服务 间接服务包括资源整合、政策倡导等活动。社会工作者需要了解社区

资源和政策,为客户提供信息和指导,并促进资源整合和政策改善。 4.监督和评估 社会工作实践需要进行监督和评估,以确保服务质量和效果。监督可以通过记录、反馈等方式进行;评估可以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进行。 5.反思和发展 反思是社会工作实践中非常重要的环节。社会工作者需要不断反思自己的实践经验,发现不足之处并加以改进。同时,也需要关注社会变化和新的干预策略,不断发展自己的实践能力。 总之,社会工作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专业,它可以帮助人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提高生活质量和自我发展能力。在实践中,社会工作者需要遵守职业伦理准则,进行全面的评估和计划,并采取直接服务和间接服务等多种形式进行干预。同时也需要进行监督和评估,并不断反思自己的实践经验和发展自己的实践能力。

社会工作实务

社会工作实务 一、引言 社会工作是一门关注社会问题和个体需求的职业领域,通过协助个体和社会系统发展和实现目标,提供支持和服务。社会工作从事者通过专业知识和技能,为弱势群体提供帮助,推动社会公平和社会正义的实现。本文将探讨社会工作实务的相关内容,包括社会工作的定义、重要性以及实践中的挑战和应对策略等。 二、社会工作的定义 社会工作的定义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解读。一种常见的定义是“社会工作是一种通过专业方法,协助弱势群体实现生活改善、获得社会资源和实现自我发展的职业”。社会工作的目标主要包括减少贫困、解决社会不公和促进社会公平等。 三、社会工作的重要性 社会工作在现代社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首先,社会工作关注弱势群体、社会问题和社会不公平现象,为他们提供了关怀、支持和帮助。其次,社会工作通过与个体和家庭的互动,促进他们的自我发展和实现个人目标。此外,社会工作也为社

会系统和社会政策的优化提供了参考和建议。综上所述,社会工作对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四、社会工作实务中的挑战 社会工作实践中存在一些挑战,需要社会工作者具备一定 的应对策略。首先,社会工作常常涉及到复杂的问题和情况,社会工作者需要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技巧。其次,社会工作需要与不同背景和文化的个体和群体进行有效沟通和合作,这需要跨文化交流的能力。此外,社会工作还存在工作压力大、工作时长不确定等特点,对社会工作者的心理素质提出要求。 五、应对策略 为了应对社会工作实务中的挑战,社会工作者可以采取一 些策略。首先,社会工作者应不断增强自身专业素养,学习相关理论和方法,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其次,社会工作者可以加强与其他相关领域的合作,如医疗、教育等,共同为客户提供综合支持和服务。此外,社会工作者也需要与同事和团队进行协作,互相支持和学习,共同应对挑战。 六、结论 社会工作是一门关注社会问题和个体需求的重要职业领域。社会工作的定义、重要性以及实践中的挑战和应对策略都需要

社会工作实务学习及应试技巧

《社会工作实务》是社会工作师职业水平考试中唯一一科以主观题形式考试的科目,需要考生在复习应试的过程中,熟悉考试目的、考试内容和考试题型,掌握一些基本的应试技巧,融会贯通社会工作的相关专业知识以及社会工作实践经验,沉着应答。 01 熟悉考试大纲 (一)考试目的 根据考试大纲的要求,社会工作实务主要考察社会工作专业人员针对主要服务领域和不同工作对象,提供专业服务、处理解决各类复杂问题的能力。从该目的不难看出社会工作实务考试的综合性和复杂性,需要考生既要熟悉社会工作理论知识,也要结合社会工作实践经验,才能顺利通过考试。 (二)考试内容 大纲要求考生掌握社会工作实务通用过程模式和程序,以及针对不同群体开展的儿童社会工作、青少年社会工作、老年社会工作、妇女社会工作和残疾人社会工作的社会工作实务技巧,还有在不同服务领域开展的矫正社会工作、优抚安置社会工作、社会救助社会工作、家庭社会工作、学校社会工作、社区社会工作、医务社会工作和企业社会工作等的社会工作实务技巧。 (三)考试题型 根据大纲要求,中级社会工作实务考试题型全部是主观题,根据历年考试出题情况分析,一般会有5 个大题,每个大题分1-3 个小题,要求在答题卡上作答。题型主要分为案例分析题和方案设计题。 案例分析题会提供一个具体的案例资料,要求考生根据提示对之进行全面深入地分析,并按要求进行作答。案例分析题的命题方式一般会侧重于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社会工作实务通用过程中,各个阶段上具体方法的运用。如接案的步骤与技巧、预估的基本步骤与主要方法的运用、制订服务计划的方法、介入策略、评估的方法与技巧、结案的主要内容、结案时根据服务对象的不同表现采用不

社会工作实务的五个视角

社会工作实务的五个视角 社会工作是一门主要关注于帮助个人、家庭和社区解决问题、改善生活质量的专业领域。它涵盖了许多不同的实践领域,涉及多种方法和技能。在社会工作实务中,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视角来审视这一领域,以便更全面地理解和应用社会工作的实践。在本文中,我们将从五个不同的视角来探讨社会工作实务,以及它对个体、家庭和社会的影响。 第一视角:个体和家庭 社会工作的首要目标是帮助个体和家庭解决问题、增强他们的自我价值感和改善生活质量。从这个视角来看,社会工作者需要与个体和家庭建立密切联系,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挑战,然后提供相应的支持和资源。这可能涉及到心理咨询、家庭治疗、情绪支持等方面的工作。社会工作者还需要帮助个体和家庭获取社会福利、医疗保健、教育等资源,以改善他们的生活状况。 第二视角:社会公正和社会福利 社会工作实务也致力于推动社会公正和社会福利的实现。社会工作者应当关注社会中存在的不平等和歧视问题,并致力于为弱势群体争取平等的权利和资源。他们需要参与社会政策的制定和改革,推动更公平的社会制度。社会工作实务也需要提供丰富多样的社会服务,满足社会中各种不同群体的需求。 第三视角:社区和社会 社会工作实务也应当从社区和社会发展的视角来考虑。社会工作者需要深入了解社区中的问题和挑战,协助社区组织和居民共同制定解决方案,帮助社区建设和发展。社会工作者还可能组织和开展各种社区活动,增强社区凝聚力和社区发展能力。 第四视角:跨学科和综合 社会工作实务是一个跨学科的领域,需要综合运用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医学、法律等多个学科的知识和技能。从这个视角看,社会工作者需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够综合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解决不同层面的问题,为客户提供全面的帮助。 第五视角:职业伦理和自我认知 我们还需要从职业伦理和自我认知的视角来审视社会工作实务。社会工作者需要遵守职业伦理准则,保护客户的隐私和权利,避免利益冲突和道德问题。他们还需要不断对自己进行反思和学习,提升自我认知和专业素养,确保自己的行为符合职业道德标准。 总结而言,社会工作实务是一个涵盖多个领域和视角的复杂领域。只有从多个视角全面审视社会工作实务,社会工作者才能更好地理解问题、开展实践、提供支持。也只有不

社会工作实务模式的内容

社会工作实务模式的内容 社会工作实务模式是指在具体的社会工作实践中形成的一种工作方式,它是经过长期实践总结出来的一种方法论。其核心是以人为本,以服务为中心,实现社会公正、公平、和谐的目标。本文将详细介绍社会工作实务模式的内容,以进一步促进社会工作的发展和提升社会工作者的素质。 一、患者为中心的模式 患者为中心的模式是指在社会工作实践中以患者为中心,针对患者的需求进行个性化和全面性服务的一种工作方式。这种模式在关怀病患、老人、残障人士等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其优点在于能够充分尊重患者的需求和想法,提高服务的满意度和效果。社会工作者通过聆听患者的意见和建议、了解患者的需求和心理状态、结合医疗服务和社会服务等多方面的资源对患者进行全方位的服务。 二、综合治理的模式 综合治理的模式是指在社会工作实践中综合运用政府、社会组织、志愿者、患者家庭等各种资源,实现对患者问题的综合治理。这种模式在解决城乡贫困、就业困难、儿童保护等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其优点在于能够整体化地解决问题,推动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协同作用。 三、互动式的模式

互动式的模式是指在社会工作实践中,以互动和参与作为实现工作目的的一种模式。这种模式在社会调查、社会教育和公共文化等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其优点在于能够调动社会力量、建立社区共识、优化服务环境和促进社区参与的程度。 四、亲情关怀的模式 亲情关怀的模式是指在社会工作实践中,将亲情关怀融入服务中,打造充满人情味的工作方式。这种模式在儿童保护、老年人护理等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其优点在于以温情、人情为核心,实现服务个性化和主动化。 五、社工走进家庭的模式 社工走进家庭的模式是指在社会工作实践中,社工通过走入患者的家庭,倾听和观察患者的家庭情况,帮助患者解决家庭内部的问题。这种模式在优化家庭关系、提高患者生活品质、提升社会工作者素质等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其优点在于通过亲密接触、问题追踪等手段为患者提供更全面和有效的服务。 综上所述,社会工作实务模式是优质社会服务的基础和保证,社会工作者应根据实际需要和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服务模式,以达到最好的服务效果。与此同时,还需加强交流和合作,不断总结和积累实践经验,推动社会工作的深入发展。

社会工作基础知识和实务

社会工作基础知识和实务 社会工作是一门关于人类社会问题的学科,旨在通过协助个人、家庭和社区解决问题,促进社会福利和社会公平。社会工作基础知识和实务是社会工作专业学习的核心内容,涵盖了理论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等方面。 社会工作基础知识包括社会学、心理学、社会政策等学科的基本理论和概念。社会学研究社会组织、社会关系和社会问题的规律,为社会工作提供了理论依据。心理学研究人类的思维、情感和行为,为社会工作提供了分析和干预个体问题的方法。社会政策研究社会问题的成因和解决方法,为社会工作提供了政策支持和实践指导。社会工作实务是社会工作者在实践中应用基础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的过程。社会工作实务包括个案工作、家庭工作、社区工作等不同层级和范围的实践。个案工作是指社会工作者与个体客户建立工作关系,进行问题识别和解决。家庭工作是指社会工作者通过与家庭成员的合作,帮助家庭解决问题,提升家庭功能。社区工作是指社会工作者与社区居民合作,通过社区资源整合和社区动员,解决社区问题,促进社区发展。 社会工作的核心价值观是关注社会公平和社会正义。社会工作者在实践中要坚持客观公正、尊重人权和尊严、保护客户隐私等原则。同时,社会工作者还要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危机干预能力,能够与个体、家庭和社区建立信任关系,帮助他们找到

并改变问题源,提高生活质量。 社会工作的实践领域广泛,包括福利机构、医疗机构、学校、社区组织等。社会工作者可以从事社会工作实务、社会政策研究、社会工作教育等不同领域的工作。社会工作的目标是促进个体和社会的发展,提高社会公平和社会福利水平。 社会工作基础知识和实务是社会工作专业学习的核心内容,涵盖了理论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等方面。社会工作的核心价值观是关注社会公平和社会正义。社会工作者在实践中要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危机干预能力,能够与个体、家庭和社区建立信任关系,帮助他们解决问题,提高生活质量。社会工作的目标是促进个体和社会的发展,提高社会公平和社会福利水平。

社会工作实务通用过程

社会工作实务通用过程 社会工作实务通用过程 社会工作是以利他主义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的助人服务活动。呢么,下文是由店铺整理的社会工作实务通用过程,欢迎大家阅读浏览。 通用过程:接案——预估——计划——介入——评估——结案 一、接案(目标是要与服务对象建立一个良好的专业关系,为预估和介入打下工作基础) ★(一)、服务对象来源:主动求助者;由他人介绍或机构转介;通过社工外展工作。 (二)、服务对象的类型:按服务意愿分为自愿型(现有服务对象)和非自愿型(潜在服务对象) (三)、会谈的准备 1、资料方面包括事先研读服务对象资料,了解其是否接受过服务,身体和精神健康状况,走访社区来了解服务对象个人和社会处境的情况,以及是否有特殊事项需要谨慎小心处理。 2、拟定实效面谈提纲,内容包括:介绍自己和自己的专长,竟要说明本次会谈的目的和内容、双方的角色和责任,介绍机构的功能和服务、相关政策和工作过程,征求服务对象对会谈安排的意见,了解对机构和社会工作者的期望,询问服务对象是否有需要紧急处理的事情,以便及时协助。 (四)、会谈的目的和场所 目的:在于了解服务对象最关心的事项是什么,以便达成助人目标。 时间:配合服务对象的时间 地点:一般情况下在接案社会工作者的办公室或机构专门的会谈室 ★(五)、会谈的主要任务:界定服务对象的问题;澄清角色期望和义务;激励并促进服务对象进入角色(受助);促进和诱导服务对象态度和行

为的改变;达成初步协议;决定工作进程。 (六)、会谈的技巧:主要介绍自己;沟通;倾听(兼有鼓励、同理心)。 ★(七)、收集服务对象的资料 1、收集的内容和范围:个人资料(籍贯、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婚姻状况、职业收入等) 身体情况(病史、残疾、遗传病、长期慢性病、目前生理状况等) 服务对象的特点与能力(心理、智力、认知、个性、自我、情感、行为等) 服务对象所处的社会环境(朋友、家庭、成长背景、学习、家庭经济状况、家人关系等) 2、收集的方法和途径:询问(会谈、问卷、角色扮演、完成句子) 咨询(向其他专业人士咨询) 观察(实地观察、家访、深入社区等观察者本身既是观察者也是观察系统的一分子) 8、接案注意事项:1、决定是否需要紧急介入(弹性);2、权衡是否有能力处理问题(重要); 3、决定问题优先次序(轻重缓急); 4、保证服务对象所要求的服务符合服务机构的工作范围。 二、预估 (一)、预估的目的:达到对服务对象、服务对象的问题以及他们所处环境的了解,并对之形成概念化的认识,从而建构一个计划去解决或消除的问题。 (二)、预估的任务:1、识别服务对象问题的客观因素(背景资料、所处环境、问题发生和持续的时间、使用过的方法等) 2、识别服务对象问题的主观因素(服务对象对问题的实际感受) 3、识别服务对象问题的成因及使问题延续的因素(挖掘产生问题的根源) 4、识别服务对象及环境的积极因素(找出系统内外的资源并运用) 5、决定提供服务的方式和内容(个人、小组、大型活动等) (三)、预估的步骤:探究服务对象的情况、问题和需要;分析服务

社会工作实务初级完整版

社会工作实务 第一章社会工作实务的通用过程 社会工作实务通用过程:接案、预估、计划、介入、评估、结案。 接案步骤:接案前的准备、面谈、收集服务对象的资料、做接案会谈记录。 接案:社会工作者与潜在服务对象开始接触,了解其需要,帮助其逐渐成为服务对象并接受社会工作服务的过程。 服务对象的来源:主动救助者、由他人介绍或机构转介来的、由社会工作者通过外展发展而来。 服务对象的类型:自愿型服务对象、非自愿型服务对象。 现有服务对象:主动救助和转介及外、展来的,并已使用或正接受社会工作者服务的对象。 潜在服务对象:尚未使用或接受社工资源帮助,但未来可能需要服务资源和协助的服务对象。 接案的准备工作:服务对象资料准备、在资料准备有对象了解的基础上拟定初次面谈的提纲。 面谈提纲内容:介绍自己和自己的专长、简要说明本次会谈目的和内容及双方的角色责任、介绍机构的功能和服务、相关政策和工作过程、征求对会谈安排的意见和期望、询问是否有急需处理的事情。 面谈目的:了解服务对象最关心的事项是什么,以便达到助人目标。 面谈环境:原则是创造方便昨有利会谈进行的环境,场所空间尽量使其自由、舒适、简单、温馨、避免过多装饰;两人位置在90-130度角,距离1-1.5米间;严格遵守时间约定,关掉手机,通知相关人员勿扰。 面谈的主要任务:界定服务对象的问题、澄清二者角色期望和义务、激励并促进其进入角色、促进和诱导其改变、达成初步协议、决定工作进程。 澄清:第一,其对自己的、对社工的期望,社工对其对自己的角色期望;第二,对比找出二者想法差异和距离;第三,协商一致。 决定的可能:终结服务、转介其他服务、进入下一个助人阶段。 面谈技巧:主动介绍自己、沟通、倾听。 沟通:又称人际沟通,是一个人和另一个人借助语言或非语言符号互相交换观念、信息、态度、感受和情感等内容的动态过程。 治疗性沟通:通过人与人的交往,达到一个人对其他人进行帮助的目的。 治疗性沟通功能:提供支持、减轻焦虑、协助树立正确想法、促成问题解决行动。 倾听运用:一,通过向其传达对其专注;二,设身处地地感受;三,与其互动,对其叙述给予适当回应。 资料收集内容:个人资料、身体情况、服务对象的特点与能力、其所处的社会环境。 收集方法:询问(会谈、角色扮演、问卷)、咨询、观察、利用已有资料、问卷调查。 接案会谈记录内容:面谈目的、过程、对面谈的总体评估、建议。 接案注意事项:决定是否需要紧急介入、权衡是否有能力处理问题、决定问题的优先次序、保证其要求的服务符合工作范围。 预估:既定情境中的事实与特点推论出有关服务对象问题含义的暂时性结论的逻辑过程。 预估任务:识别服务对象问题的客观因素、主观因素、问题的成因及使问题延续的因素、本身及环境的积极因素、决定提供服务的方式和内容。 客观因素:背景资料、所处的环境、问题发生与持续时间、为解决问题所做的努力。 预估的基本步骤:探究情况问题与需要、分析资料做出预估摘要。 探究。。。。。:描述其问题与需要、描述问题如何发生、描述其处境及生活中的社会系统情况、探究其不能解决问题的原因、描述其发展阶段、描述并鉴定其资源状况。 分析资料做摘要步骤:对其问题与需要作出解释、列出解决问题的目标及先后次序、决定介入的策略、撰写预估摘要。 预估摘要内容:对其自身系统的预估、对其家庭系统的预估、对其所处社会系统的预估。 计划:服务计划是为下一步的介入行动服务的,也是介入行动的蓝图。是发展有效行动方案明确任务和责任的过程,也是决策行动的过程。 目标:长期目标、短期目标。 服务计划的构成:目的及目标、关注的问题与对象、介入的方法和介入行动。 介入方法:个人辅导、小组活动、社区介入、网络建构、政策倡导等。 制定计划原则:要有服务对象的参与、要尊重其意愿、详细和具体、与工作的总目的宗旨相符合。 制定计划方法:设定目的和目标、构建行动计划。 目标设定程序:一,确定其需要和问题;二,向其解释设定目标的目的;三,共同选择适当的目标、目标陈述要明白易懂;四、重在促进其成长;五,目标要可测量、具有操作性和现实性;六,与其讨论目标的可靠性和可能的利弊;七,确定目标并决定目标的先后次序。 构建行动计划步骤:一,选择介入系统;二,选择介入行动。

(完整版)社会工作实务(讲义)-整合版

第一讲社会工作实务 一、理解社会工作与社会福利 1、社会福利的含义 社会福利是社会服务和机构的有组织的体制,帮助个体和群体获得满意的生活和健康水平、发展个人能力和提升福祉的个人和社会关系。 社会福利是社会制度的组成部分,牵涉较大数量人群的福祉和利益,包括身体、教育、心理、情绪、信仰和经济需要。社会福利经济上是大事情。 2、社会工作的定义 国际社会工作者联盟(社会工作专业促进社会变迁、人的关系中的问题解决、人们解放和赋权以改善福祉。社会工作使用人的行为和社会系统的理论在人与环境相互作用之处实施干预。人权和社会公正原则是最基本的;帮助人们实现有效的心理社会功能水平、影响社会变迁以改善所有人的福祉的应用科学;王思斌:以利他主义为指导、运用科学理论助人自助的社会活动。 ·二、理解社会工作实务 1、社会工作实务是社会工作基础的基本要素 社会工作基础包括:1)社会工作价值观和伦理;2)多样性:理解人们经验、需要、信仰的差异和相似性,能够将评估方法、社会干预与特定人群对应;3)理解社会和经济公正:推动社会变迁和社会干预的技术;4)对受社会问题影响的风险人群的理解;5)人类行为和社会环境:人生物-心理—社会发展的知识和理论、个人生活于其中的社会系统(家庭、团体、组织、机构、社群)的知识;6)社会福利政策与服务:了解政策及其对社会工作的影响,如何根据社会和经济正义分析和影响政策的形成;7)社会工作实务;8)研究:包括量的、质的研究 2、理解社会工作的传统方法:社会工作行业构造了不同的结构化的方式来描述和影响它的工作。 1) 信仰的观念文化能力(找到正确处理不同于自己的文化的文化的方法的能力) 2):根据服务受益人来分组:共同的地点,如邻里、小镇、农村地区、国家等;共同的关注、利益或认同。在国际水平来解决影响人们福祉的社会问题。 在美国社会,个案工作是自然的起始点;团体、组织的社会工作比个案工作复杂.文化因素会影响到案主结构的划分,在有些社会,家庭、社区是主要的参照点. 3)社会工作者和案主的活动常按照一个相对标准化的阶段进行 建立关系:在工作者、案主、案主的环境之间建立关系。 评估和计划:评估风格与工作者的理论视角、机构的使命有关;评估内容就是要理解实务情境。 干预:案主与工作者共同的活动,而不是工作者单方面的努力. 干预过程受工作者的理论观点的影响。 干预成效评价:思考投入的努力和资源是否充分、有效。对工作有效性的评估可以使未来在同样情境中的案主受益。许多人认为在整个服务过程中要使用评价 结束关系:主要关注良好的结束。回顾工作、谈论关系、怎么发展、哪里起作用、哪里不起作用、计划进一步发展. 3、整合的社会工作实务 1)等的定义整合社会工作考虑个人问题与集体问题的相互作用,对不同的人的系统—社会、社群、邻里、复杂组织、正式和非正式团体、家庭、个人-以创造使社会功能最大化的改变 2)整合社会工作实务的特点: 实务工作者确认在多种系统水平的改变潜能——系统内部、系统之间、各种环境系统之间,具备对不同大小的系统开展社会工作服务的能力; “人在情境中”: 在社会环境的背景之中考察人的行为; 专业社会工作会在不同的情境下开展; 将社会政策、社会工作研究活动与直接实务整合起来. 3)社会工作四个相互关联的目标: 通过帮助个人、团体、家庭、组织、社群完成任务、减少不幸、使用资源来改善、恢复、维持、提高他们的社会功能; 社会政策、服务、资源、项目的规划、拟定、贯彻,以满足基本需要、支持人的能力的发展; 通过组织的、行政的主张或政治与社会行动最求政策、服务、资源、项目,给风险人群赋权、改善社会和经济公正; 发展和检验社会工作专业知识与技术。 4)指导整合社会工作的理论框架:内部—外部力量范式 第二讲社会工作实务的理论视角 二、社会工作的理论 1、社会工作不断从其他学科借用理论:这说明社会工作根据社会发展而改变自己,是有活力的专业;社 会工作者是多才多艺的;社会工作与社会文化相适应。但社会工作也因此受到批评。 2、社会工作对自身实务的理解与理论创建:心理社会理论、问题解决模型、生态系统理论、赋权理论 3、理论在社会工作实务中的作用 ①理论指导确定什么是对人们真正有帮助的;

社会工作实务考试复习资料

社会工作实务复习资料整理 一、社会工作的概念:社会工作是在遵循助人自助的价值理念指导下,运用个案、小组、社区、行政等专业方法,以帮助机构和他人发挥自身潜能,协调社会关系,解决和预防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公正为职业的一项专业性工作。 二、社会工作的目标: 1、服务对象层面的目标: 解救危难:危难是因社会或个人原因,个体的身体受到严重损伤、个人的基本生活能力受到严重削弱,致使其自身生存受到严重威胁以至生命遭遇危机的状态。面对这种境况,社会工作的基本目标就是寻求资源(包括物质资源和社会资源),支持他们,帮助他们走出危难。 缓解困难:它们既包括物质方面的困难,也包括精神方面的困难和压力。 促进发展:在现代社会,增加知识和技能、增强自己克服不利因素的能力、提高个人与社会协调的能力都在发展之列。 2、社会层面的目标 解决社会问题:就是要解决个人、家庭、社会方面的问题,帮助服务对象增强自身功能,修复社会的机制,解决和预防社会问题。社会工作者在解决社会问题的过程中,既要增强服务对象的能力,又要解决社会制度安排方面的问题。 促进社会公正:为困难群体提供帮助,增强他们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促进不公正制度的改变,为困难群体、弱势群体参与社会生活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制度保障。 三、社会工作的功能:是帮助有需要的个人、家庭、群体、组织和社区,发展个人潜能,改善个人生活,调适人与社会的互动关系,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增进社会福利,促进社会进步,最终达到服务对象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社会工作的功能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 第一,预防的功能。即预防新的社会问题的产生或者旧的社会问题再生。预防以社会问题的可能发生为前提,发现问题的早期症状,分析它们的原因,通过干预、防止或者减少社会问题的产生。预防是一种积极的社会工作功能。 第二,恢复的功能。即帮助服务对象恢复受损的社会功能,包括治疗及康复两个层面。社会工作通过治疗,激发服务对象的潜能,恢复他们的生活自信,让他们回归社会;通过康复,帮助服务对象恢复失去的生活功能,达到正常的生活状态。从恢复这个层面讲,社会工作的功能发生在社会问题产生之后,所以它是一种消极的社会工作功能。 第三,发展的功能。发展的功能,又可以称为提供社会资源的功能。通过挖掘社会资源,开发个人潜能,提高个人的能力,积极地发展社会生活,提升社会大众的生活质量,最终实现社会的繁荣与公平。发展的功能是社会工作更为积极的一种功能。 另外,从社会工作的制度层面上讲,社会工作的功能还包括解决社会问题,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公民权利,推动社会公义;促进社会整合,实现社会进步等。 四、社会工作价值的内涵:社会工作的价值是社会工作专业或社会工作者给予社会公平价值、平等、和谐、公正的理想和人类基本需求的满足等而奉行的一套理念、态度及行为准则的总称。 价值与知识:价值是关于什么东西是对人类合意的或者好的信念、倾向和假定。 作为知识陈述的东西是那些有关能够被证实的世界和人类的观察。 两者的区别:是否能被科学地检验 社会工作价值的四个层次: ①社会价值:整个社会所崇尚的基本价值,是社会工作价值体系的基础层次,对社会工作价值有决定和导向作用。 ②目标价值:确定社会工作本身目标的价值,受社会价值所规定,同时反过来又会规定社会工作价值手段。 ③手段价值:一种带有操作性的价值,是从目标价值中派生而出,是目标价值的具体实现,是社会工作价值的体现。

社会工作实务教学大纲

《社会工作实务》教学大纲 英文译名:Social Work Practice 课程代码:B3052023 学分:3 总学时数:48 第一部分课程性质和学习的目的 课程性质 “社会工作实务”是社会工作与社区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它以受助人的需要为中心,以社会学、心理学、行政学等学科的理论为基础,具体介绍了在介入过程中所运用的一系列的技能与方法。 社会工作实务是从事社会工作与社区管理的专业人才必备的专业基础知识。社会工作人员只有运用专业化、科学化的方法来开展工作,才能提高工作的效率,实现社会福利资源的最大化,从而为案主提供更好更优的服务。 课程学习目的 了解社会工作的一些基本知识,树立利他主义的价值观,重点掌握在助人过程中应该遵循的一些基本原则和在开展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中的一些方法与技巧。 第二部分考核内容与考核目标 第一章导论 一、教学要求 1.了解:社会工作的理论及方法发展的历史,什么是社会工作和社会工作者所扮演的角色,社会工作实务按其工作对象可划分为微观社会工作、中观社会工作和宏观社会工作三个不同的层次。 2.理解:指导社会工作实务的一些理论如系统论、人类行为的医学模式、人类行为的生态学模式、行为动力学评价模式。 3.掌握:系统论的主要概念如整体性、关系和自动平衡,医学模式、生态学模式、行为动力学评价模式的具体内容,什么是总体社会工作实务,社会工作实务的目标是什么,为了达到目标,社会工作者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应具备哪些基本知识、技能和价值,在整个的过程中社会工作者促成案主变化过程的程序是怎样的,同时还要意识到为案主提供咨询也是总体社会工作实务的重要形式。 二、考核知识点 1、什么是总体社会工作。 2、促成变化的过程。

社会工作实务

社会工作实务 社会工作实务是社会工作的实践领域,是社会工作者在社会实践中运用理论知识和技能为社会服务的一种实践活动。社会工作实务是基于对人道主义价值观的承诺,以人的尊严和价值为中心,以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发展、改善社会公平和正义作为主要目标。本文将对社会工作实务的概念、内容、作用和实践方法进行简要介绍。 一、社会工作实务的概念 社会工作实务是指社会工作者在实践中面对社会问题,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采用科学方法,通过社会服务,协助个人、家庭、组织、社区和社会等各种客体实现自我发展和全面增值,提高生活质量,推进社会公平和正义的一种实践活动。 社会工作实务通常包括社会服务、社会治理、社区发展、社会教育、社会福利等内容。其中社会服务是社会工作的核心,它是指社会工作者通过为个人、家庭和社会群体提供直接的服务,促进其自我发展,实现全面增值。社会治理是指社会工作者承担与社会治理相关的职责,通过对社会问题的研究、分析、评估和解决,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社区发展是指社会工作者通过深入社区观察,了解社区居民需求,设计并实施社区发展项目,促进社区可持续发展。社会教育是指社会工作者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社会教育,为个人与社会提供启发、鼓励和支持。社会福利是指社会工作者为弱势群体提供物质、心理和精神上的帮助,以改善他们的生活状况。

二、社会工作实务的内容 社会工作实务的内容很丰富,包括社会服务、社会治理、社区发展、社会教育和社会福利等方面。具体来说,社会工作实务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个人服务。社会工作者通过个体咨询、个体辅导、个 体心理治疗等方式,为个人提供相关服务。 2、家庭服务。社会工作者通过家庭咨询、家庭矛盾调解、家庭教育等方式,为家庭提供相关服务。 3、社区服务。社会工作者通过社区管理、社区咨询、社 区发展等方式,为社区提供相关服务。 4、社会服务。社会工作者通过社会工作、志愿服务、不 公正对待处理等方式,为社会提供相关服务。 5、社会教育。社会工作者通过开展公共关注和宣传、社 会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等方式,为社会提供相关服务。 6、社会福利。社会工作者通过为弱势群体提供物质和精 神上的帮助,为社会提供相关服务。 三、社会工作实务的作用 社会工作实务在社会发展和解决社会问题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具体来说,社会工作实务作用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社会工作实务必考知识点归纳

社会工作实务的通用过程 社会工作实务的通用过程包括:接案、预估、计划、介入、评估和结案6个阶段。 接案 接案的步骤及核心技巧 接案阶段的主要工作和步骤包括:①了解服务对象的求助原因和求助过程②初步评估服务对象的问题③决定是否接案④订立初步协定 (1)接案前的准备 a)什么是接案 接案是社会工作助人活动的开始,是社工与潜在服务对象开始接触,了解其需求,帮助其逐步成为服务对象并接受社会工作服务的过程,也是社工与潜在服务对象通过沟通达成共同解决问题初步协定的整个助人活动的开始。 接案期的目标是:与服务对象建立一个良好的专业关系。 b)了解服务对象的类型和来源 i.服务对象的来源 {主动求助者:需通过“接案会谈”筛选 由他人或机构转介来的:需通过“接案会谈”筛选,可能需要再“转介” 由社工通过外展工作而成为服务对象(由社工主动接触并使他们接受服务的人) ii.认定服务对象的类型 自愿型服务对象:自己主动向社工求助的,以及由他人介绍而接触社会服务机构并愿意成为其服务对象的人。 非自愿型服务对象:由政府、法院或其他有权利的部门或个人(包括父母、老师)将需要协助的服务对象转介给社会服务机构,以协助其解决问题的服务对象。非自愿型服务对象是被动接收帮助的,他们在接受服务时通常会表现某些抗拒情绪和行为。iii.现有服务对象和潜在服务对象 现有服务对象:已经使用社工提供的资源或正在接受社工协助的服务对象 潜在服务对象:尚未使用或接受社工协助和资源帮助,但未来可能需要服务资源和协助的服务对象 iv.了解服务对象的求助过程 自我解决→求助自然助人网络(亲朋好友、同事、邻里)→社工 c)做好会谈的准备并拟定初次会谈提纲 i.服务对象资料的准备:①研读服务对象的资料②了解服务对象的身体和精神健康状况 ③走访社区④了解服务对象是否有特殊事项需谨慎处理 ii.拟定初次面谈提纲 帮助社工厘清工作思路,能够有序并有效地与服务对象进行沟通,以提供切合服务对象需要的服务 提纲内容 {①介绍自己和自己的专长 ②简要说明本次会谈的目的和内容、双方的角色和责任 ③介绍机构的功能和服务、相关政策和工作过程 ④征求服务对象对会谈安排的意见,了解对机构和社工的期望 ⑤询问服务对象是否有需要紧急处理的事情,以便提供及时帮助 (2)会谈 a)会谈的主要任务 i.界定服务对象的问题

社会工作实务模式的内容

一般来说,对于社会工作实务模式的介绍主要是从三大方法人手,分别予以介绍。这也是由于个案、小组和社区是最常用的三大工作方法。大致说来,三大方法中个案是基础,所以,社会工作的模式主要集中在个案社会工作中,比较常用的个案社会工作模式主要有心理社会治疗模式、任务中心治疗模式、行为主义治疗模式、,人本主义治疗模式、现实治疗模式、认知行为治疗模式、格式塔治疗模式、危机干须模式、存在主义模式、女性主义模式等等。我们选择心理社会治疗模式、行为治疗模式、人本治疗模式。理性心情治疗模式几种主要模式进行解析。 与个案社会工作相关的还有一种家庭社会工作,常规教科书一般都将家庭治疗的方法归人个案社会工作之中。但是。目前看来,这种归纳已经越来越不合时宜,由于,家庭治疗的方法已经渐渐成熟,并且,家庭治疗无论是在治疗方法、治疗对象还是治疗原则等多方面已经渐渐成熟起来,独特性越来越突出,与传统个案社会工作的差别也越来越明显,因此,在这里,我们主见家庭治疗的方法不再归并人个案社会工作,而是与个案、小组和社区并列为第四种独立的专业社会工作方法,为此,我们分别选择家庭治疗中最为常用的结构家庭治疗模式和联合家庭治疗模式予以介绍。 小组社会工作尽管进展比较晚,但是,目前,关于小组社会工作的探究和运用进展很快,在日常社会工作实践中,小组社会工

作的实际应用效果越来越突出,圆满的是,小组社会工作的模式与个案比较起来还有待进一步进展和探究。在小组社会工作中,相对来说比较常用的三大工作模式是社会目标模式、治疗模式和互动模式,其他还有过程模式、行为主义模式、任务中心模式等等。大致来看,小组社会工作的模式主要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专属于小组社会工作的模式;另一类则是个案社会工作模式在小组社会工作层面的再次应用。需要留意的是,这些小组社会工作模式尽管在国外、在过去已经被证明是比较有成效的小组社会工作的模式,但是,从中国本土的社会工作进展详细情形来说,我们对于小组社会工作的模式不实行既有的成果,我们主要介绍两种基本模式:自助小组模式和成长小组模式。 社区社会工作被认为是最具社会效果、最富专业影响力的一种社会工作方法,但是,目前对于社区社会工作的探究依旧处于起步阶段。一般教科书一般都遵循美国学者罗斯曼1979年对于美国社区的讨论成果,主见社区社会工作的模式可以分为三大类:地区进展模式、社会方案模式、社会行动模式。显而易见的是,罗斯曼讨论的田野是美国20世纪70年月的社区,对于21世纪的中国社区进展来说,还有很多水土不适的地方。考虑到中国社区进展的详细情形,我们不接受罗斯曼的观点,从中国本土社区进展动身,我们将社区社会工作的模式主要区分为社区服务和社区进展两种模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