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硕鼠 十三经注疏

硕鼠 十三经注疏

硕鼠  十三经注疏
硕鼠  十三经注疏

《硕鼠》,刺重敛也。国人刺其君重敛,蚕食於民,不脩其政,贪而畏人,若大鼠也。○硕音石。敛,吕验反,下同。[疏]“《硕鼠》三章,章八句”至“大

鼠”。○正义曰:蚕食者,蚕之食桑,渐渐以食,使桑尽也。犹君重敛,渐渐以税,使民困也。言贪而畏人,若大鼠然,解本以硕鼠為喻之意,取其贪且畏人,故序因倒述其事。经三章,皆上二句言重敛,次二句言不脩其政。由君重敛,不脩其政,故下四句言将弃君而去也。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贯,事也。笺云:硕,大也。

大鼠大鼠者,斥其君也。女无复食我黍,疾其税敛之多也。我事女三岁矣,曾无教令恩德来顾眷我,又疾其不修政也。古者三年大比,民或於是徒。○贯,古乱反,徐音官。复,扶又

反。税,始锐反。比,毗志反。逝将去女,适彼乐土。笺云:逝,往也。往矣将去女,与之诀别之辞。乐土,有德之国。○乐音洛,注下同。土如字,他古反,沉徒古反。诀,古穴反。乐土乐土,爰得我所!笺云:爰,曰也。[疏]“硕鼠”至“得我所”。○正

义曰:国人疾其君重敛畏人,比之硕鼠。言硕鼠硕鼠,无食我黍,犹言国君国君,无重敛我财。君非直重敛於我,又不脩其政。我三岁以来事汝矣,曾无於我之处肯以教令恩德眷顾我也。君既如是,与之诀别,言往矣将去汝之彼乐土有德之国。我所以之彼乐土者,以此乐土,若往则曰得我所宜故也。言往将去汝者,谓我往之他国,将去汝国也。○传“贯,事”。○正义曰:《释詁》文。○笺“硕大”至“是徒”。○正义曰:“硕,大”,《释詁》文。《释兽》於鼠属有鼫鼠,孙炎曰:“五技鼠。”郭璞曰:“大鼠,头似兔,尾有毛青黄色,好在田中食粟豆,关西呼?音瞿鼠。”舍人、樊光同引此诗,以硕鼠為彼五技之鼠也。许慎云:“硕鼠五技,能飞不能上屋,能游不能渡谷,能缘不能穷木,能走不能先人,能穴不能覆身,此之谓五技。”陆机《疏》云:“今河东有大鼠,能人立,交前两脚於颈上跳舞,善鸣,食人禾苗。人逐则走入树空中。亦有五技,或谓之雀鼠,其形大,故序云‘大鼠也’。魏国,今河北县是也。言其方物,宜谓此鼠非鼫鼠也。”按,此经作“硕鼠”,训之為大,不作“鼫鼠”之字,其义或如陆言也。序云“贪而畏人,若大鼠然”,故知大鼠為斥君,亦是兴喻之义也。笺又以此民居魏,盖应久矣。正言“三岁贯汝”者,以古者三岁大比,民或於是迁徒,故以三岁言之。

(孔颖达疏)

(郑笺)

毛传

唐陆德明《经典释文》

正文之下,前面没有“笺云”的注是毛传(如“贯事也”),“笺云”之后的注是郑笺,○之后“贯古乱反......”是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对正文和注文的注音。“疏”字以下才是孔颖达的疏,篇幅很长。

杜甫登岳阳楼记原文注释译文鉴赏

杜甫登岳阳楼记原文注释 译文鉴赏 Revised by BLUE on the afternoon of December 12,2020.

杜甫《登岳阳楼记》原文+注释+译文+鉴赏 原文: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注释: 1.岳阳楼:在今湖南省岳阳市,下临洞庭湖,为游览胜地。 2.吴楚:春秋时二国名,其地略在今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一带。坼:裂开。这句是说:辽阔的吴楚两地被洞庭湖一水分割。 3.坼:分开,裂开。此指洞庭湖分开吴楚两地,极言湖之开阔。 4.乾坤日月浮:日月星辰和大地昼夜都漂浮在洞庭湖上。据《水经注》卷三十八:“湖水广圆五百余里,日月出没于其中。” 5.乾坤:此指日月。 6.老病:杜甫时年五十七岁,身患肺病,右耳已聋。 7.有孤舟:唯有孤舟一叶飘零无定。诗人晚年是在小船上度过的。这句写的是杜甫生活的实况。 8.戎马:战争。这年秋冬,吐蕃又侵扰陇右、关中一带。 9.凭轩:倚着楼窗。涕泗流:眼泪禁不住地流淌。涕泗:眼泪和鼻涕,偏义复指,即眼泪。10.戎马关山北:当时吐蕃侵扰宁夏灵武、陕西邠(bīn)州一带,朝廷震动,匆忙调兵抗敌。 译文: 很早听过名扬海内的洞庭湖,今日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大湖浩瀚像把吴楚东南隔开,天地像在湖面日夜荡漾漂浮。漂泊江湖亲朋故旧不寄一字,年老体弱生活在这一叶孤舟。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凭窗遥望胸怀家国涕泪交流. 鉴赏: 唐代宗大历三年(768),杜甫由夔州出三峡,暮冬腊月,泊舟岳阳城下,登楼远眺,触景生情,写了这首诗。 首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昔闻”写从前对洞庭湖湖光山色的仰慕,“今上”交代时间,“岳阳楼”点明地点,写人生暮年竟能登上岳阳楼观赏洞庭湖的美景风光。今、昔二句互文,名胜早闻,今始得见,平生一快。 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由喜悦之心来观赏洞庭湖,真是辽阔无边,分裂吴、楚两地,吞吐日月星辰,气势宏伟,气象万千。 颈联“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笔锋一转,回到现实之中,想到自己自成都至湖南,长期浮舟江上,与亲朋隔绝,无一消息,加上年已五十七岁,老病缠身,孤身飘零。这里,自己的孤寂与上联的湖阔雄壮形成鲜明的对比,愈益显出自己的痛苦之情。 尾联“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写诗人的博大襟怀。诗人凭轩老泪横流,不仅是有感于自己凄苦的身世,更重要的是纵目远眺,遥想北方边境,战乱未平,国家艰危,这才是诗人悲痛的真正原因。 这首诗采用以乐写悲的手法,语言质朴自然,意境浑厚深远,感情曲折真挚,发飘零孤寂之悲哀,感战事乱离之不停,一唱三叹,令人扼腕。

注疏部分练习

古代汉语注疏部分练习题 一、名词解释 1.疏 又称“正义”,古书注解的体例之一。作者不仅解释正文,而且还给前人的注解作注解,这种注解叫“疏”。 2.集解 注释的一种类型。分两类:(一)兼解经传。如:西晋杜预《春秋经传集解》。(二)汇集旧注,下以己意。如:三国魏何晏《论语集解》。 3.衍文 因缮写、刻版、排版错误而多出来的字句。 4.正义 又叫“疏”,是唐代兴起的一种新的注释方式,这种注释方式既对经文正文注释,也对前代人的注释做注释。 5.脱文:校勘术语,也叫“脱字、夺字、脱”等,指古书在传抄刻印过程中误脱落的字。 6.读若、读如:这两个术语一般是用来注音的,有时也可以说 明假借字。 7.读为:古人注解古书常用的以本字说明假借字的训诂术语。其特点是,既注音又释义。 8.句读:古人读书,常在句末一个字的旁边加个点或圆圈,叫做“句”;在句中停顿处字的下面加一个点,叫做“读”。两者合称句读。 9。之为言:古书释义术语之一。是通过声音关系解释词义的方法。 二、简答题: 1、写出《十三经注疏》包含的典籍及其注疏者。

《十三经注疏》所包含的典籍及注疏者是: 《诗经》,唐孔颖达疏;《易经(周易)》,唐孔颖达疏;《尚书》,唐孔颖达疏;《礼记》,唐孔颖达疏;《仪礼》,唐贾公彦疏;《周礼》,唐贾公彦疏;《春秋左氏传》,唐孔颖达疏;《春秋公羊传》,唐徐彦疏;《春秋谷梁传》,杨士勋疏;《孝经》,宋邢昺疏;《论语》,宋邢昺疏;《尔雅》,宋邢昺疏;《孟子》,宋孙奭疏。2.说出《说文》四大家的名字以及代表著作。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桂馥《说文解字义证》;王筠《说文句读》。 3. 古书注解的主要内容是什麽? (1)解释词义(2)阐述语法(3)说明修辞(4)注明字音(5)校勘文字(6)串讲文意 三、选择题: 1.《孟子·滕文公上》:“树艺五谷。”赵歧注:“五谷稻黍稷麦菽也。”赵注用的注释术语应该是: A、曰、B、谓C、谓之D、为 2.《礼记·王制》:“古者公田藉而不税。”郑玄注:“藉借也”。郑注使用的术语应该是: A、之言B、谓之C、犹D、读若 3.《诗经·卫风·氓》:“淇则有岸,隰则有泮。”郑玄注:“泮畔。”郑注使用的术语应该是: A、谓B、读为C、曰D、之言 4.《楚辞·涉江》:“冠切云之崔嵬。”王逸章句:“崔嵬,高。”王注使用的术语应该是:

_原文译文与注释

18、《孟子》两章 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 七里之郭,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 ① 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② 郭:外城,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墙。 补充注释:——①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②地利: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③人和:人心所向,团结一致。④不如:比不上。 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 必有得天时者矣, 然而不胜者, 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 ①环:围。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 ①池:护城河。 ②兵革:泛指武器装备。 兵,兵器。 革,甲胄zh òu ,用以护身的盔甲之类。 补充注释——是:指示代词,这。 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向背、内部团结啊。 ① 委而去之:意思是弃城而逃。委:放弃。去:离开。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 所以说,管理百姓不能只靠划定的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川的险阻,征服天下不能

①域民不以封疆之界:意思是,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 域,这里是限制的意思。 ②故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 ③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震zh èn 慑sh è 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补充注释——以:凭借,依靠。 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靠武力的强大。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也会背叛他。 ① 至:极点。 ②亲戚: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 ③畔:通“叛”。 补充注释——道:王道,仁政。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 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戚都反对的寡助之君,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 ①顺,归顺,服从。 ②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君子,指上文所说的“得道者”。 补充注释——有:或,或者,要么。 战必胜矣。 战就一定胜利。

小古文阅读原文注释及译文下

(十七)杞人忧天 杞人有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邪?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其人曰:奈地坏何?晓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跳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列子》杞人忧天) 词语注释: ⑶杞:春秋时期国名,在今河南杞县。⑵崩坠:崩塌,坠落。 ⑶身亡(wú)所寄:没有地方存身。亡,通"无"。寄,依附,依托。 ⑷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又有一个为他的忧愁而担心的人。之,的。忧,忧愁、担心。 ⑸晓:开导。⑹若:你。屈伸:身体四肢的活动。 ⑺终日在天中行止:整天在天空气体里活动。行止,行动和停留。⑻果:如果。 ⑼日月星宿(xiù)不当坠邪:日月星辰不就会坠落下来了吗?星宿,泛指星辰。 ⑽只使:即使。⑾中(zhòng)伤:打中击伤。⑿奈地坏何:那地坏了(又)怎么办呢? ⒀地积块耳:大地是土块堆积成的罢了。⒁四虚:四方。 ⒂躇(chú)步跐(cǐ)蹈:泛指人的站立行走。躇,立;步,行;跐,踩;蹈,跳。 ⒃行止:行动和停止。⒄奈何:为什么。⒅舍然:释然,舍弃心事的样子。 译文: 杞国有个人担忧天会塌地会陷,自己无处存身,便整天睡不好觉,吃不下饭。 又有个人为这个杞国人的忧愁而忧愁,就去开导他,说:"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没有哪个地方没有空气的。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空里活动,怎么还担心天会塌下来呢?" 那个人说:"天如果是气体,那日月星辰不就会掉下来吗?" 开导他的人说:"日月星辰也是空气中发光的东西,即使掉下来,也不会伤害什么。" 那个人又说:"如果地陷下去怎么办?" 开导他的人说:"地不过是堆积的土块罢了,填满了四处,没有什么地方是没有土块的。你行走跳跃,整天都在地上活动,怎么还担心会陷下去呢?" 经过这个人一解释,那个杞国人放下心来,很高兴;开导他的人也放了心,很高兴。 作品鉴赏:这则寓言出自《列子·天瑞篇》,是一则非常有名的古代寓言。它通过杞人忧天的故事,嘲笑了那种

《为政》原文注释译文

《为政》篇包括24章。本篇主要内容涉及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如何谋求官职和从政为官的基本原则、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孔子本人学习和修养的过程、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以及对孝、悌等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述。 【原文】 2?1 子曰:“为政以德(1),譬如北辰(2),居其所(3)而众星共(4)之。” 【注释】 (1)为政以德:以,用的意思。此句是说统治者应以道德进行统治,即“德治”。 (2)北辰:北极星。 (3)所:处所,位置。 (4)共:同拱,环绕的意思。 【译文】 孔子说:“(周君)以道德教化来治理政事,就会像北极星那样,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会环绕在它的周围。” 【评析】 这段话代表了孔子的“为政以德”的思想,意思是说,统治者如果实行德治,群臣百姓就会自动围绕着你转。这是强调道德对政治生活的决定作用,主张以道德教化为治国的原则。这是孔子学说中较有价值的部分,表明儒家治国的基本原则是德治,而非严刑峻法。 【原文】2?2 子曰:“《诗》三百⑴,一言以蔽⑵之,曰:‘思无邪⑶’。” 【注释】 ⑴《诗》三百:指《诗经》的篇数,实际为三百零五篇。 ⑵蔽:概括。 ⑶思无邪:思想纯正而无邪念。 【译文】 孔子说:“《诗经》一共有三百篇,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思想纯正而无邪念’。” 【原文】2?3 子曰:“道⑴之以政⑵,齐⑶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⑷;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⑸。” 【注释】 ⑴道:通导。引导、疏导。 ⑵政:政令、政法。 ⑶齐:规范、统制。 ⑷民免而无耻:老百姓为了避免刑罚而无廉耻之心。免:幸免。 ⑸格:纠正。含有归服、归化之意。 【译文】 孔子说:“用政令来引导人们,用刑罚来统制人们,老百姓为了避免刑罚而无廉耻之心;用道德来引导人们,用礼仪来规范人们,老百姓不但有廉耻之心而且人心归服。 【原文】2?4 子曰:“吾十有⑴五而志于学⑵,三十而立⑶,四十而不惑⑷,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⑸,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⑹。 【注释】 ⑴有:又。 ⑵学:学问。 ⑶立:站稳脚跟。引申为说话做事有把握。 ⑷不惑:不迷惑、有主见。 ⑸耳顺:听人说话,能判明是非。 ⑹不逾矩:不会超越规矩。 【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时立志做学问,三十岁时懂得礼仪,在人生道路上站稳脚跟,四十岁时遇事有主见而不迷惑,五十岁时懂得了人生的命运,六十岁时听人说话能明辨是非,七十岁时心里怎么想就怎么做,不会超越规矩。” 【原文】2?5 孟懿子⑴问孝。子曰:“无违⑵。”樊迟⑶御⑷,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⑸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注释】 ⑴孟懿子:鲁国大夫仲孙何忌,“懿”是号。

硕鼠 十三经注疏

《硕鼠》,刺重敛也。国人刺其君重敛,蚕食於民,不修其政,贪而畏人,若大鼠也。○硕音石。敛,吕验反,下同。[疏]“《硕鼠》三章,章八句”至“大 鼠”。○正义曰:蚕食者,蚕之食桑,渐渐以食,使桑尽也。犹君重敛,渐渐以税,使民困也。言贪而畏人,若大鼠然,解本以硕鼠为喻之意,取其贪且畏人,故序因倒述其事。经三章,皆上二句言重敛,次二句言不修其政。由君重敛,不修其政,故下四句言将弃君而去也。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贯,事也。笺云:硕,大也。 大鼠大鼠者,斥其君也。女无复食我黍,疾其税敛之多也。我事女三岁矣,曾无教令恩德来顾眷我,又疾其不修政也。古者三年大比,民或於是徒。○贯,古乱反,徐音官。复,扶又反。 税,始锐反。比,毗志反。逝将去女,适彼乐土。笺云:逝,往也。往矣将去女,与之诀别之辞。乐土,有德之国。○乐音洛,注下同。土如字,他古反,沉徒古反。诀,古穴反。乐土乐土,爰得我所!笺云:爰,曰也。[疏]“硕鼠”至“得我所”。○正义曰:国人疾其君重敛畏人,比之硕鼠。言硕鼠硕鼠,无食我黍,犹言国君国君,无重敛我财。君非直重敛於我,又不修其政。我三岁以来事汝矣,曾无於我之处肯以教令恩德眷顾我也。君既如是,与之诀别,言往矣将去汝之彼乐土有德之国。我所以之彼乐土者,以此乐土,若往则曰得我所宜故也。言往将去汝者,谓我往之他国,将去汝国也。○传“贯,事”。○正义曰:《释诂》文。○笺“硕大”至“是徒”。○正义曰:“硕,大”,《释诂》文。《释兽》於鼠属有鼫鼠,孙炎曰:“五技鼠。”郭璞曰:“大鼠,头似兔,尾有毛青黄色,好在田中食粟豆,关西呼?音瞿鼠。”舍人、樊光同引此诗,以硕鼠为彼五技之鼠也。许慎云:“硕鼠五技,能飞不能上屋,能游不能渡谷,能缘不能穷木,能走不能先人,能穴不能覆身,此之谓五技。”陆机《疏》云:“今河东有大鼠,能人立,交前两脚於颈上跳舞,善鸣,食人禾苗。人逐则走入树空中。亦有五技,或谓之雀鼠,其形大,故序云‘大鼠也’。魏国,今河北县是也。言其方物,宜谓此鼠非鼫鼠也。”按,此经作“硕鼠”,训之为大,不作“鼫鼠”之字,其义或如陆言也。序云“贪而畏人,若大鼠然”,故知大鼠为斥君,亦是兴喻之义也。笺又以此民居魏,盖应久矣。正言“三岁贯汝”者,以古者三岁大比,民或於是迁徒,故以三岁言之。 (孔颖达疏) (郑笺) 毛传 唐陆德明《经典释文》 正文之下,前面没有“笺云”的注是毛传(如“贯事也”),“笺云”之后的注是郑笺,○之后“贯古乱反......”是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对正文和注文的注音。“疏”字以下才是孔颖达的疏,篇幅很长。

古书的注释

本章的重点和难点 1、了解《十三经注疏》 2、掌握古书注释的 常见术语:曰、为、谓之 谓犹之言 之为言读曰(读为) 读若(读如) 一、古注的重要性 1、古注是读懂古书的重要途径 2、古注是注释古书重要依据 3、古注能教我们注古书的方法 4、古注中包含着许多语言学理论 二、古注的发展概况 1、注释的萌芽期——先秦 先秦的注释是非系统性的,且多在古籍正文中。 《孟子离娄上》:”诗曰:?天之方蹶,无然泄泄。…泄泄,犹沓沓也。事君无义,进退无礼,言则非先王之道者,犹沓沓也。“ 2、注释的兴盛期——两汉 (1)两汉注释兴盛的原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两汉注释的特点:主要限于给儒家经典著作做注。 (3)两汉时期注释古书的重要书籍 《毛诗诂训传》《古文尚书注》 《毛诗笺》、《周礼注》、《仪礼注》、《礼记注》《春秋公羊解诂》 《战国策注》、《吕氏春秋注》、《淮南子注》《楚辞章句》 3、注释的发展——魏晋至隋唐 (1)魏晋至隋唐注释的特点:注释范围扩大到非儒家经典著作。唐代开始既注原文,也注前人之注。 (2)本期注释古书的重要书籍 《老子注》《庄子注》《春秋外传》《国语注》《五经正义》(《易》《书》《诗》《礼》《左》《周礼疏》、《仪礼疏》《春秋公羊传疏》《春秋谷梁传疏》《论语疏》、《孝经疏》、《尔雅疏》《孟子疏》《经典释文》《荀子注》管子注》《史记正义》《史记索隐》(《史记》三家注)《史记集解》《汉书集注》《文选注》 4、注释的中落——宋、元、明 (1)本期注释的特点:常借注释来发挥自己的政治、哲学等思想观点。 (2)本期注释古书的重要书籍 《四书集注》(《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 《周易本义》、《诗集传》、《楚辞集注》 5、古籍整理和古注的高峰期——清朝 (1)原因: 统治者大搞文字狱,文人不敢涉及现实而把精力转向古籍。 (2)清人古注成就体现:注书范围广,注书质量高。 范围广:前人没人整理和注释的古籍,清人作了注解,前人注解过的古籍清人重新作注。质量高:注释详尽可靠,解决了古书中许多疑难问题。 三、古注的内容

古书的注解

通論古書的注解 第一節古書注解的體例 注解古書的工作開始於漢代。秦以前的許多典籍傳到漢代,由於種種原因,漢代人已經不能完全讀懂,於是有一些人專門爲這些古書做注解,如漢代的毛亨、孔安國、馬融、鄭玄等,他們都是著名的注解家。他們在注解古書時,都有一定的體例,了解這些體例和注解的內容,對我們閱讀古書是非常有用的。我們按照注解的體例分類如下: 一、傳注類 1、傳:本指古代驛站傳遞公文的交通工具,引申爲由此達彼之義,因而遞達古今語言也稱作“傳”。傳,即指闡明經義。 漢代最有代表性的傳是毛亨對詩經做的傳。它以字詞爲訓釋的基本單位。 2、箋:《說文·竹部》:“箋,表識書也”,意思是“在書中有所表記之也”,指在原有注釋旁附記自己的意見。一般是對前人的注有所闡明、補充,或有所訂正。 3、注:也是對經籍的解說。鄭玄曾對《周禮》、《儀禮》、《禮記》作注,鄭玄之後,“注”幾乎取代了“傳”,而成爲訓釋經籍的統稱。二、章句類 章句是離章辨句的意思。這種體式以句子爲基本訓釋單位,通常先解釋詞義,再把字詞的注釋融進句子的直譯之中,串講句意,進而達到對章旨的探討。這種體式的優點是對文獻的注釋更富於整體性,有利於對主題的理解,但不如傳注簡明。東漢時期留下的章句著作很多,

流傳至今的有王逸的《楚辭章句》和趙岐的《孟子章句》。 《楚辭章句》 是王逸根據劉向的《楚辭》十六篇,再加上他自己作的《九思》,逐篇進行訓釋而成。每篇前都有敘文,說明作者和寫作旨趣。這些序文對於理解原作非常重要。 例一《九歌》者,屈原之所作也。昔楚國南郢之邑,沅、湘之間,其俗信鬼而好祠。其祠必作歌樂鼓舞以樂諸神。屈原放逐,竄伏其域,懷憂苦毒,愁思沸郁。出見俗人祭祀之禮,歌舞之樂,其詞鄙陋。因作《九歌》之曲,上陳事神之敬,下見己之冤結,托之以風諫。故其文義不同,章句錯雜,而廣異義焉。 王逸作章句的體例是:先解釋詞義,再串講文句大意。 例二 《孟子章句》 偏重於分析章節句讀,對詞義的解釋不多。篇首有篇題解釋,每章之末有“章旨”。 例三《孟子章句》:“孟子曰: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章旨:言民和爲貴,貴於天地。” 三、義疏類 義疏即疏通其義,它不僅解釋正文,而且還給前人的注解作注解。義疏有疏、注疏、正義等別稱。“正義”即“正前人之義疏。”內容與義疏相同。 最有代表的是唐代孔穎達的《五經正義》。

《尚书》原文、注释及译文

《尚书》原文、注释及译文 原称《书》,到汉代改称《尚书》,意为上代之书。《尚书》,在作为历史典籍的同时,向来被文学史家称为我国最早的散文总集,是和《诗经》并列的一个文体类别。但这散文之中,用今天的标准来看,绝大部分应属于当时官府处理国家大事的公务文书,准确地讲,它应是一部体例比较完备的公文总集。(见《应用写作》杂志1991年第3期,《我国最早的公文总集——<尚书>》) 《尚书》是我国最古的官方史书,是我国第一部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它保存了商周特别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尚书》相传由孔子编撰而成,但有些篇是后来儒家补充进去的。西汉初存28篇,因用汉代通行的文字隶书抄写,称《今文尚书》。另有相传在汉武帝时从孔子住宅壁中发现的《古文尚书》(现只存篇目和少量佚文)和东晋梅赜所献的伪《古文尚书》(较《今文尚书》多16篇)。现在通行的《十三经注疏》本《尚书》,就是《今文尚书》和伪《古文尚书》的和编本。(来源:百度百科) 虞书·尧典

【原文】 曰若稽古1。帝尧曰放勋。钦明文思安安2。允恭克让3,光被四表,格于上下4。克明俊德,以亲九族5。九族既睦,平章百姓6。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7。 【注释】 《尧典》:尧和舜,相传是我国原始社会后期的著名领袖。尧名放勋,属陶唐氏,又称唐尧。舜名重华,属有虞氏,又名虞舜。典是书名。本篇是史官记叙尧的事迹的书,所以叫《尧典》。 1、日若:用作追述往事开头德发语词,也写作越若、粤若。稽:考察。曰若稽古:这里指稽考古事,是自今述古之称。 2、钦:恭谨严肃。安安,一作晏晏。 3、允:诚信。恭:恭谨。克:能够。让:让贤。

(完整版)古代汉语注解习题

古代汉语练习题 第一节 古注的类型和编排体例 一、解释下列名词术语 传 笺 正义 集解体 二、判断题(判断下列各题,正确的在题后括号内打“√”,错的打“×”。) 1.张守节的《史记正义》的注解类型是义疏体。( ) 2.秦汉之际,把《周易》、《尚书》、《诗经》、《礼记》、《乐记》、《春秋》称作“经”。( ) 3.《十三经注疏》本中的《礼记》是郑玄注,孔颖达疏。( ) 4.晋杜预所撰《春秋经传集解》与汇集众说的“集解”名同而实异。( ) 5.《经典释文》的作者是唐孔颖达。( )

6.章句体在对句意的串讲、分析中,往往包含了对原文词义的解释。( ) 三、填空题 1.在《十三经注疏》本中,《诗经》注疏包括有四家的注解,即西汉 的《毛诗故训传》,东汉 的《毛诗笺》,唐 的《毛诗音义》,唐 的《毛诗正义》。 2.章句的意思是 。 3.不仅注释原文,同时也解释注文的注释方式叫 ,也叫 。 4.《孟子章句》的作者是 。 四、选择题 1.下列古注属于章句体著作的是( ) A.《淮南子注》 B.《孟子集注》

C.《楚辞章句》 D.《广雅疏证》 2.《十三经注疏》本中的《周易正义》的作者是(A.何晏B.孔颖达 C.郑玄 D.杜预 3.何晏的《论语集解》属于下列哪种古注类型( ) A.传注体 B.章句体 C.义疏体 D.集解体对的 4.陆德明的《经典释文》属于下列哪种古注类型( ) A.传注体 B.义疏体 C.集解体 D.音义体 五、问答题 1.“疏”与“传”、“注”在训诂上有何不同? 2.阅读《诗经·魏风·硕鼠》一诗的注疏,回答问题:利用注文解释“硕鼠”、“贯”、“女”、“顾”、“适”的意思,并指出是谁的解释。

《三峡》原文、书下注释、译文

【原文】三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书下注释】 【三峡】:选自《水经注疏》。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的总称,在长江上游重庆奉节和湖北宜昌之间。郦道元(466或472—527),范阳涿(zhuō)县(现在属河北)人,北魏地理学家。好学博览,留心水道等地理现象,撰《水经注》。其书名为注释《水经》,实则以《水经》为纲,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址、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是我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该书还记录了不少碑刻墨迹和渔歌民谣,文笔绚烂,语言清丽,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七百里】:约合现在二百公里。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两岸都是相连的高山,没有中断的地方。略无,毫无。阙,通“缺”。【亭午】:正午。 【夜分】:半夜。 【曦】:日光,这里指太阳。 【襄】:上。 【沿】:顺流而下。 【溯(sù)】:逆流而上。 【白帝】:在现在重庆奉节东。 【江陵】:即现在湖北江陵。 【奔】:这里指飞奔的马。 【疾】:快。 【素湍(tuān)】:白色的急流。 【回清】:回旋的清波。 【绝巘(yǎn)】:极高的山峰。 【飞漱(shù)】:飞泻冲荡。

【清荣峻茂】:水清,树荣(茂盛),山高,草盛。 【晴初】:天刚晴。 【霜旦】:下霜的早晨。 【属(zhǔ)引】:接连不断。属:动词,连接。引,延长。 【巴东】现在重庆东部云阳、奉节、巫山一带。 【译文】 在三峡七百里当中,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几乎没有中断的地方。层层的悬崖,排排的峭壁,把天空和太阳都遮蔽了。若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 在夏天水涨,江水漫上小山包的时候,上行和下行的船只都被阻,不能通航。有时皇帝的命令要急速传达,这时候只要清早坐船从白帝城出发,傍晚便可到江陵。中间相距一千二百里,即使骑着骏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 在春、冬两个季节,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深潭,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在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在山峰之间,常有悬泉瀑布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高,草茂,趣味无穷。 在秋天,每到初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鸣叫,声音连续不断,非常凄凉怪异。空旷的山谷传来猿啼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很久才消失。所以渔歌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古书中的注解

古漢語通論(十七) 古書的注解 我國比較重要的古籍,前人大都作過注解。今天我們要想比較順利地讀懂一部古書,一般都要參看舊注。有些文字比較艱深的古書,如果不參看舊注甚至根本無法讀懂。 注解古書的工作開始於漢代。秦以前的許多典籍傳到漢代,由於種種原因(如語言的發展,口授和傳抄的錯誤等),漢代人已經不能完全讀懂;於是有一些人專門為這些古書做注解,像毛亨、孔安國、馬融、鄭玄等,都是著名的注解家。鄭玄對先秦的經書,像《周易》《毛詩》《周禮》《儀禮》《禮記》《論語》等書,都曾作過注解。這些注解對我們了解先秦古籍非常有用,如果沒有漢代學者這一番辛勤的工作,有許多先秦古籍我們今天是很難讀懂的。到了唐代,距離漢代又有六七百年了,許多漢人的注解在唐代人看起來,又不是那麼容易理解了,於是出現了一種新的注解,作者不僅解釋正文,而且還給前人的注解作注解。這種注解一般叫做“疏”,也叫“正義”。例如現在最通行的《十三經注疏》中的《詩經》就是漢毛亨傳,漢鄭玄箋,唐孔穎達等正義。毛傳、鄭箋的“傳”和“箋”,當時都各有特定的意義,“傳”指闡明經義,“箋”有補充與訂正毛傳的意思,一方面對毛傳簡略隱晦的地方加以闡明,另一方面把不同於毛傳的意見提出,使可識别。 注:《十三經注疏》大多數是漢朝人或魏晉人做的注,唐宋人做的疏,各部書的注疏人如下: 《周易》:魏王弼、韓康伯注,唐孔穎達等正義; 《尚書》:舊題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等正義; 《詩經》:漢毛亨傳,漢鄭玄箋,唐孔穎達等正義; 《周禮》: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 《儀禮》: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 《禮記》: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等正義; 《春秋左傳》:晉杜預注,唐孔穎達等正義; 《春秋公羊傳》:漢何休注,唐徐彥疏; 《春秋谷梁傳》:晉范甯注,唐楊士勳疏; 《論語》: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 《孝經》:唐玄宗注,宋邢昺疏; 《爾雅》:晉郭璞注,宋邢昺疏;

《鸿门宴》原文注释译文

《鸿门宴》 沛公军【名词作动词,驻扎。】霸上,未得【没有能够】与【跟】项羽相见。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派】人言【报告】于【向】项羽曰:“沛公欲王(wàng)【】关中,使【让】子婴为【担任,做】相,珍宝尽有】 “旦日【明天】飨(xiǎng)士卒,为(wèi)】击破沛公军!”当【在】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范增说(shuì)【劝告】项羽曰:“沛公居山东【函谷关以东】时,贪 于财货,好美姬【美女】。今【现在】,妇女无所幸【宠幸】,此其志不在小 人望【观望】其气,皆【都】为【是】龙虎。成【成为】采【同“彩”,彩色的意思,此天子气也。急击【失!”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叔父】也,素【向来】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这时】从】沛公,项伯乃夜【名词作状语,连夜】驰【骑马】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详细】告(之)以事,欲呼张良与俱【一起】去【离开】,曰:“毋【不要从跟着俱一起】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护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逃离】不义【道义】,不可不语(yù)【告诉】。”良乃【于是】入,具【详细】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对付】之奈何”张良曰:“谁为【替】大王为】此计者”曰:“鲰(zōu)生【短小,浅陋】说(shuì)【劝告,劝诫】我曰:‘距【通“拒”,把守】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wàng)也。’故所以】听之。”良曰:“料【估计】

大王士卒【军队】足以当【抵挡】项王乎?”沛公默然【沉默】,曰:“固【本来,当然】不如也。且【将】为之奈何?”张良曰:“请【请允许我】往谓【告诉】项伯,言【说】沛公不敢背【背叛】项王也。”沛公曰:“君安【怎么】与项伯有故【交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交游,交往,项伯杀人,臣活【使……活】之;今事有急,故幸【幸亏】 曰:“孰与君少长(zhǎng)?【和您比,哪一个更年长?】“长于【比】臣。”沛公曰:“君为【替】我呼【喊】入,吾得兄】。”张良出,要【同“邀”,邀请】项伯即入见沛公。卮(zhī)【酒器】酒为寿古时献酒致祝颂词叫“为寿”】,约【约定】为婚姻【即亲家】,曰:“吾入关,秋毫【丝毫】不敢有所近【沾染】,籍 封府库【仓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防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每日望将军至,岂【怎么】敢反乎!愿】具【详细】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应允,答应】,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亲自】来谢【陪罪】项王。”沛公曰:“诺【是】 是项伯复夜【连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趁机】言【劝说】曰:“沛公不先破【攻占】 【【【对待,款待】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 常【总是】在沛公也。”哙曰:“此【这】迫【紧迫,急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拼命】。”哙即带剑拥【持】盾入军门【军。交戟之卫士欲止【阻止】不内【】。樊哙侧【侧举】其盾以撞,卫士仆】哙遂入,披帷【揭开帷幕】西向立,瞋(chēn)目【瞪眼】视项王,头发上【向上】指,目眦(zì)尽裂【裂开】。项王按【握着】剑而【跽(jì)【跪直身体】”张良曰:“沛公之参乘【卫士】“ 赐之卮(”则与【给】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项王曰:“赐之彘(zhì)肩【猪腿】。”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把……放(在盾)上】拔剑切而【表承接】啖(dàn)“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回避】,卮酒安【怎么】足辞杀人如【惟恐】不能举【杀完】,刑【人如恐不胜【用尽酷刑】‘先破秦入咸阳者王(wàng)之【使……称王】。’近【占有】,封闭宫室,还军【退兵】霸上,以待大王来,故【特意】遣将守【把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 有封侯之赏,而【却】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后续者】耳。窃【】为【认为】大王不取【采取】

《诗经·魏风·硕鼠》注疏

《诗经·魏风·硕鼠》第一章注疏 硕鼠,刺重敛也。国人刺其君重敛蚕食于民,不修其政,贪而畏人,若大鼠也。 硕,音石;敛 吕验反。下同〔疏〕硕鼠三章,章八句至大鼠。○正义曰:蚕食者,蚕之食桑,渐渐以食,使桑尽也。犹若君重敛,渐渐以税,使民困也。言贪而畏人,若大鼠然。解本以硕鼠为喻之意,取其贪且畏人,故序因倒述其事。经三章,皆上二句言重敛,次二句言不修其政。由君重敛 不修其政,故下四句言将弃君而去也○硕鼠硕鼠,无食我 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贯,事也。笺云:硕,大 也。大鼠大鼠者,斥其君也。女无复食我黍,疾其税敛之多也。我事女三岁矣,曾无教令恩德来顾眷我,又疾其不修政也。古者三年大比,民或于是徒○贯,古乱反;徐音官。复,扶又反。税, 始锐反。比,毗志反○逝将去女,适彼乐土。笺云:逝,往也;往矣将去女,与之诀别之辞。乐土,有德之国〇乐,音洛。注:下同。土如字,他古反;沈徒古反。诀,古穴反○乐土乐土,爰得我所。笺云: 爰,曰也〔疏〕硕鼠至得我所〇正义曰:国人疾其君重敛 畏人,比之硕鼠。言“硕鼠硕鼠,无食我黍。”犹言国君国君,无重敛我财。君非直重敛于我,又不修其政。我三载以来事汝矣,曾无于我之处肯以教令恩德眷顾我也。君既如是,与之诀别,言往矣,将去汝之彼乐土——有德之国。我所以之彼乐土者,以此乐土若往,则曰‘得我所宜’故也。言‘往将去汝’者,谓我往之他国,将去汝国也。〇传:贯,事。〇正义曰:《释诂》文(《释诂》是《尔雅》第一卷)〇笺“硕,大”至“是徙”。〇正义曰:硕,大。《释诂》文。《释兽》(《释兽》是《尔雅》第十八卷)于鼠属有鼫鼠,孙炎曰:“五技鼠”;郭璞曰:“大

鼠,头似兎,尾有毛,青黄色,好在田中食粟豆。关西呼鼩音瞿鼠。舍人、樊光同引此诗,以硕鼠为彼五技之鼠也。许慎云:‘硕鼠五技:能飞 不能上屋,能游不能渡谷,能缘不能穷木,能走不能先人,能穴不能覆身。此之胃五技。’陆机疏云:‘今河东有大鼠,能人立,交前两脚于颈 上跳舞。善鸣,食人禾苗。人逐则走入树空中,亦有五技。或谓之雀鼠,其形大,故序云‘大鼠也’。魏国,今河北县是也。言其方物,宜谓 此鼠非鼫鼠也。按:此经作“硕鼠”,训之为大,不作鼫鼠之字,其义或如陆言也。序云:“贪而畏人,若大鼠然”,故知大鼠为斥君,亦是兴喻 之义也。笺又以此民居魏,盖应久矣。正言三岁贯汝者,以古者三岁大比,民或于是迁徙。故以三岁言之。《地官》:小司徒及卿大夫职皆……

《童蒙须知》原文注释译文(修订版)

《童蒙须知》原文注释译文 朱熹 原序 夫童蒙之学,始于衣服冠履,次及言语步趋,次及洒扫涓洁,次及读书写文字,及有杂细事宜,皆所当知。今逐目条列,名曰《童蒙须知》。若其修身、治心、事亲、接物、与夫穷理尽性之要,自有圣贤典训,昭然可考。当次第晓达,兹不复详著云。 【注释】童蒙:幼稚愚昧。《易·蒙》:“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朱熹本义:“童蒙,幼稚而蒙昧。”涓洁:洁净,清洁。《逸周书·大匡》:“昭洁非为,为穷非涓,涓洁於利,思义丑贪。”修身:陶冶身心,涵养德性。儒家以修身为教育八条目之一。唐元稹《授杜元颖户部侍郎依前翰林学士制》:“慎独以修身,推诚以事朕。”治心:修养自身的思想品德。穷理尽性:穷究天地万物之理与性。《易·说卦》:“穷理尽性以至於命。”典训:《尚书》中《尧典》《伊训》等篇的并称。指经典或《尚书》。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才略》:“准的所拟,志乎典训,户牖虽异,而笔彩略同。”昭然:明白貌。《礼记·仲尼燕居》:“三子者,既得闻此言也,於夫子,昭然若发矇矣。”晓达:通晓。 【译文】儿童启蒙之学,从穿衣戴帽开始,然后是言行举止,然后是扫洒清洁,然后是读书写字,以及各种杂事,都是应当懂得的。今天逐条列出,名字叫《童蒙须知》。如果是修身、治心、事亲、接物,以及穷究万物的理与性的关键,自有圣贤的训诫,明明白白的可以参考,应当循序渐进地通晓,在此就不再赘述。 宏谋按:前二篇,为学者定其纲宗,端所祈向。而蒙养从入之门,则必自易知而易从者始。故朱子既尝编次小学,尤择其切于日用,便于耳提面命者,著为《童蒙须知》,使其由是而循循焉。凡一物一则,一事一宜,虽至织至悉。皆以闲其放心,养其德性,为异日进修上达之阶,即此而在矣。吾愿为父兄者,毋视为易知,而教之不严;为子弟者,更毋忽以不足知,而听之藐藐也。 【注释】祈向:向导;引导。编次:编排次序;编辑体例。小学:这是朱熹所编撰的一本书。此书为启蒙著作,分作内、外两篇,内篇又分立教、明伦、敬身、稽古四门,外篇分嘉言、善行二门。耳提面命:《诗·大雅·抑》:“匪面命之,言提其耳。”孔颖达疏:“非但对面命语之,我又亲提撕其耳,庶其志而不忘。”后以“耳提面命”谓教诲殷切,要求严格。循循:有顺序貌。则:准则,法则。《说文》:则,等画物也。《尔雅》:则,法也;则,常也。《管子·七法》:根天地之气,寒暑之和,水土之性,人民鸟兽草木之生物,虽不甚多,皆均有焉,而未尝变也,谓之则。宜(yí):通“仪”。法度,标准。《诗·大雅·文王》:宜鉴于殷,骏命不易。至织至悉:极其细致周密。闲:限制,约束。《书·毕命》:虽收放心,闲之维艰。放心:放纵之心。《书·毕命》:“虽收放心,闲之惟艰。”异日:犹来日;以后。进修:犹言进德修业。上达:古谓士君子修养德性,务求通达于仁义。《论语·宪问》:“君子上达,小人下达。”邢昺疏:“言君子小人所晓达不同也。本为上,谓德义也;末为下,谓财利也。言君子达于德义,小人达于财利。”藐藐:轻视冷漠貌。《诗·大雅·抑》:“诲尔谆谆,听我藐藐。” 【译文】宏谋按:前二篇,为读书人定下纲领宗旨,端正学习导向。而童蒙养正所入门的地方,则必是从易知易学开始。故此朱子编辑了《小学》之后,又选择那些切合日常运用、便于日常教诲的内容,编辑为《童蒙须知》,使他们由此入门,而能够循序渐进。但凡一事一法,一事一义,无不细致周密。旨在约束放纵之心,涵养本善之德性,为来日进德修业、达于仁义的阶梯,教学的目的就在此地。我愿那些作父兄的,不要看到容易了解,就教之不严;作为弟子的,更不要以为不需要学这些小事,而藐视不听。

古汉语通论(十七)古书的注解(上)

古汉语通论(十七)古书的注解(上) 我国比较重要的古籍,前人大都作过注解。今天我们要想比较顺利地读懂一部古书,一般都要参看旧注。有些文字比较艰深的古书,如果不参看旧注甚至根本无法读懂。 注解古书的工作开始於汉代。秦以前的许多典籍传到汉代,由於种种原因(如语言的发展,口授和传抄的错误等),汉代人已经不能完全读懂;於是有一些人专门为这些古书做注解,像毛亨、孔安国、马融、郑玄等,都是著名的注解家。郑玄对先秦的经书,像《周易》《毛诗》《周礼》《仪礼》《礼记》《论语》等书,都曾作过注解。这些注解对我们了解先秦古籍非常有用,如果没有汉代学者这一番辛勤的工作,有许多先秦古籍我们今天是很难读懂的。 到了唐代,距离汉代又有六七百年了,许多汉人的注解在唐代人看起来,又不是那么容易理解了,於是出现了一种新的注解,作者不仅解释正文,而且还给前人的注解作注解。这种注解一般叫做“疏”,也叫“正义”。例如现在最通行的《十三经注疏》中的《诗经》(注:《十三经注疏》大多数是汉朝人或魏晋人做的注,唐宋人做的疏,各部书的注疏人如下: 《周易》:魏王弼、韩康伯注,唐孔颖达等正义; 《尚书》:旧题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等正义; 《诗经》:汉毛亨传,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等正义; 《周礼》: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 《仪礼》: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 《礼记》: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 《春秋左传》: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 《春秋公羊传》:汉何休注,唐徐彦疏; 《春秋谷梁传》:晋范宁注,唐杨士勋疏; 《论语》: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 《孝经》:唐玄宗注,宋邢昺疏; 《尔雅》:晋郭璞注,宋邢昺疏; 《孟子》:汉赵岐注,宋孙奭疏;),就是汉毛亨传,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等正义。毛

《鸿门宴》原文注释译文

《鸿门宴》原文和译文 【说明】1、“红色幼圆”字体的为需重点掌握的词语。 2、“蓝色仿宋”字体,并且带下划线的为次重点掌握的词语。 3、“绿色楷体”字体的,是带有语法现象的句子。 4、已注上拼音的字,要注意读音。 5、课本上已有词语解释的,不再列出。 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 军:名词作动词,驻扎。使人:派人。 沛公(刘邦)的军队驻扎在霸上,没有能跟项羽相见。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就派人去告诉项羽说: “沛公欲王(wàng)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 王:名词作动词,称王。使:让。为:担任,做。有:占有。“欲王关中”,省略句,省略了介词“于”,应为“欲王于关中”。 “刘邦想在关中称王,让子婴做(他的)国相,珍珠宝器全都归为自己所有。” 项羽大怒曰:“旦日飨(xiǎng )士卒,为(wèi)击破沛公军!” 旦日:明天。为:介词,替,给。“为击破沛公军”,省略句,省略了介词宾语“我(指代项羽)”,应为“为我击破沛公军”。 项羽(听了)非常生气地说:“明天用酒肉犒劳士兵,要(让他们)替我打败刘邦的军队。”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 是:这。 在这时,项羽的军队有四十万人,驻扎在新丰县鸿门;刘邦的军队有十万人,驻扎在霸上。范增说(shuì)项羽曰:“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 说:劝告。 范增劝告项羽说:“刘邦在山东时,贪图财物,喜爱美女。 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 气:预示吉凶之气。汉代方士多有望气之术,认为望某方云气即可测知吉凶。“采”同“彩”,彩色的意思。击:攻打。 我叫人去观望过他那里的云气,都是龙虎形状,成为五彩的颜色,这是天子的云气啊。(你)赶快攻打(他),不要失掉时机!”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 善:形容词用作动词,“友善,交好”。 楚国的左尹项伯这个人,是项羽的叔父,平时和留候张良交好。 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古代汉语注疏部分练习教学提纲

古代汉语注疏部分练 习

古代汉语注疏部分练习题 一、名词解释 1.疏 又称“正义”,古书注解的体例之一。作者不仅解释正文,而且还给前人的注解作注解,这种注解叫“疏”。 2.集解 注释的一种类型。分两类:(一)兼解经传。如:西晋杜预《春秋经传集解》。(二)汇集旧注,下以己意。如:三国魏何晏《论语集解》。 3.衍文 因缮写、刻版、排版错误而多出来的字句。 4.正义 又叫“疏”,是唐代兴起的一种新的注释方式,这种注释方式既对经文正文注释,也对前代人的注释做注释。 5.脱文:校勘术语,也叫“脱字、夺字、脱”等,指古书在传抄刻印过程中误脱落的字。 6.读若、读如:这两个术语一般是用来注音的,有时也可 以说明假借字。 7.读为:古人注解古书常用的以本字说明假借字的训诂术语。其特点是,既注音又释义。 8.句读:古人读书,常在句末一个字的旁边加个点或圆圈,叫做“句”;在句中停顿处字的下面加一个点,叫做“读”。两者合称句读。 9。之为言:古书释义术语之一。是通过声音关系解释词义的方法。 二、简答题: 1、写出《十三经注疏》包含的典籍及其注疏者。

《十三经注疏》所包含的典籍及注疏者是: 《诗经》,唐孔颖达疏;《易经(周易)》,唐孔颖达疏;《尚书》,唐孔颖达疏;《礼记》,唐孔颖达疏;《仪礼》,唐贾公彦疏;《周礼》,唐贾公彦疏;《春秋左氏传》,唐孔颖达疏;《春秋公羊传》,唐徐彦疏;《春秋谷梁传》,杨士勋疏;《孝经》,宋邢昺疏;《论语》,宋邢昺疏;《尔雅》,宋邢昺疏;《孟子》,宋孙奭疏。 2.说出《说文》四大家的名字以及代表著作。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桂馥《说文解字义证》;王筠《说文句读》。 3. 古书注解的主要内容是什麽? (1)解释词义(2)阐述语法(3)说明修辞(4)注明字音(5)校勘文字(6)串讲文意 4、说出《十三经注疏》中为《周易》、《尚书》、《礼记》、《春秋左传》和《尔雅》作注疏的作者。 《周易》魏王弼、韩康伯注,唐孔颖达疏 《尚书》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疏 《礼记》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疏 《春秋左传》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疏 三、选择题: 1.《孟子·滕文公上》:“树艺五谷。”赵歧注:“五谷稻黍稷麦菽也。”赵注用的注释术语应该是: A、曰、B、谓C、谓之D、为 2.《礼记·王制》:“古者公田藉而不税。”郑玄注:“藉借也”。郑注使用的术语应该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