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历史选择题特点及答题技巧+讲解

历史选择题特点及答题技巧+讲解

历史选择题特点及答题技巧+讲解
历史选择题特点及答题技巧+讲解

历史选择题特点及答题技巧+讲解

中考历史选择题通常是在一组内容相近、相似或相混的选项中,选出正确答案的一种题型,属于客观性试题。它一般由“题干”和“题肢”(也称选项)两部分组成。所谓“题干”,就是用提问句式或不完整的陈述句式或否定句式,以创设解题情景,明确解答的要求;所谓“题肢”,就是题内列出的备选项,包括正确项和干扰项或者多项选择,或者单项选择。

01、表述型选择题,也称肯定型选择题

(1)特点:两种形式:一在“题干”中提出历史概念,在选项中表述对概念的阐释;二是在“题干”中进行阐释,在选项中列出相关概念。常出现的标志性词语有“实质、含义、目的、标志、特点、表现、反映、性质”等。

(2)解法:关键在于复习备考中正确把握和理解相关历史概念的实质和内涵。

(3)例题: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主要是因为()

A. 中国第一次被西方国家打败

B. 长期闭关锁国的状况被打破

C. 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

D. 民族矛盾取代了阶级矛盾

【答案】C

02、否定型选择题(又称逆向选择题)。亦称逆向选择题。

(1)特点:否定型选择题即要求选出不符合史实和历史逻辑关系的选项,也称为逆向选择题。常出现的标志性词语有“不是”、“不正确”、“不包括”、“错误的”、“无关的”、“不属于”等。

(2)解法:在做此类题时,要全面理解和把握历史概念,要注意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在分析问题时要注意逆向思维和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此类题的主要做题方法有:

①排除法,通过排除符合史实和历史逻辑关系的选项,选出符合题意的选项;

②推理法,若不能确定某个选项时,可以先假设此选项正确,然后再根据所学知识进行推理,分析其结论是否符合史实和历史逻辑关系;

③直选法,根据自己对历史事实的认识和理解,直接确定不符合史实和历史逻辑关系的选项。

(3)例题:某校几位八年级同学在学习完辛亥革命的相关内容后,表达了各自对这场革命的看法,其中观点错误的是()

A. 辛亥革命是一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B. 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C. 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D. 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

【答案】D

03、排序型选择题。

(1)特点:即把打乱了顺序的事件按一定的要求(时间、空间或逻辑顺序)排列出正确的顺序。

(2)解法:首先可采用逐个序号判断法解答,以时间先后,人物、事件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即可得出正确答案。其次还可采用首尾判断法解答,找出最先(早、快)、最后(晚、慢),确定正确答案。

(3)例题:口号与主张蕴涵着时代的特征。下列中国近代史上的口号或主张提出的先后顺序是()

①自强、求富②民主共和③抗日救亡④民主、科学

A. ①②④③

B. ①③②④

C. ②③④①

D. ④①②③

【答案】A

04、比较型选择题

(1)特点:题干中常出现的标志性词语有“相同”、“不同”、“新特点”、“新变化”、“继承了……”、“发展了……”等。

(2)解法:根据题干提供的条件,找出两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组合所学知识进行综合判断。

(3)例题:罗斯福新政与列宁新经济政策的相同点是()

A.都是为了摆脱了经济大危机

B.都恢复了国民经济

C.都有利于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D.维护了工农联盟

【答案】B

05、因果型选择题

(1)特点:一是题干列出了某一历史结果,备选项列出的是原因,常出现的标志性词语有

“原因是”“目的”“是为了”等,而在考查原因时又多进行细化,如考查“根本原因”“直接原因”“历史原因”“主观原因”等。另一种是题干列出的是历史原因,备选项列出的是结果常出现的标志性词语有“影响”、“结果”等。

(2)审题方法:一是要正确理解有关概念的含义,如原因方面要区别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主要原因及次要原因、直接原因及间接原因、历史原因及根本原因等。二是要注意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全面分析和把握影响历史发展的各种因素。三是在做题时要准确把握题干与备选项之间的逻辑关系,弄清二者之间谁是因谁是果。

(3)解答方法:

①采取时间顺序的方法判断因果关系,在前者一定是因。

②运用基本理论的推理得出答案,如客观存在决定主观意识,那么客观存在就是因,主观意识是果。

③类似的还有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

(4)例题:下列事件,按照因果关系搭配不正确的是:

A.土地改革——巩固新中国政权

B.中日建交——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C.八股取士——加强君权

D.斯大林格勒战役——二战的重要转折点

【答案】B

06、时空型选择题

(1)特点:它是在题干中设置一定的条件,要求选择出重大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重要历史人物活动的时间和地点等。主要考查考生对历史时间的推算,包括公元纪年的推算和世纪的推算的识记,再现认知历史事件能力。

(2)解法:

一般注重平时熟练掌握,对重要历史年代、历史地图等时空概念的记忆,加强强化训练。

(3)例题:如果你穿越到1910年的中国,你可以看到

A.电影《定军山》

B.看到政府颁布的剪辫令

C.人们穿着中山装

D.人们互称“先生”或“君”

【答案】A

07、材料型选择题

(1)特点:有两种形式,一是在选择题的题干上引入一些材料,根据材料创设新情境,并根据材料设置备选项。二是题干中没有材料,而是以不同材料作为备选项,要求考生根据材料内容与题干要求对比进行选择。

(2)解法:

①文字型材料选择题

文字型材料选择题是最常见的一种类型。这些材料包括历史文献、历史人物的言论、诗词等,它的选择方法和其他材料性试题一样,必须首先读懂材料,即理解材料的本来意思,然后将材料所涉及到的知识与教材“挂钩”,借助教材知识进行选择。

(3)例题:当代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写道:“它使中国两千多年的皇帝制度彻底崩溃,是中国帝制与共和意识的分水岭,尽管它的结局是悲剧性…”材料中的“它”是

A.戊戌变法

B.新文化运动

C.辛亥革命

D.北伐战争

【答案】C

②表格型材料选择题

对于表格型的材料选择题,首先要读懂表格,理解表格中数字反映的问题,再按照题目要求,结合所学内容,确定正确的选项。

(3)例题:下表是对上海、哈尔滨两地居民择偶标准的调查统计,对此解读不正确的是()

A.改革开放后旧思想文化仍深深影响婚姻习俗

B.改革开放后人们更注重个人能力和文化水平

C.婚姻观念一定程度上受社会政治的影响

D.改革开放前更注重家庭出身和本人政治面貌

【答案】A

③图片型材料选择题

图片型材料选择题以历史文物、人物、事件的图片为依托,综合性地考查了多项能力,既有图片的处理能力,也有原因分析的历史阐释的能力,对考生认识历史发展特征和逻辑推理能力也有较高的要求。

解答这类选择题,对图片要“三看”:

一看图片的时间、空间,界定答题范围;

二看图片反映的问题实质,确定答题方向;

三看图片的关键信息,明确内涵外延。

对被选项要“三思”:

一思考每一个被选项是否符合历史史实,排除不符合图片反映的史实的选项;

二思考是否符合题干要求,不符合题干要求的;

三思考是否与题干有必然的逻辑联系,排除与题干无关紧要的。

(3)例题:下图是一幅反映苏联经济发展严重失衡的漫画,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实施新经济政策

B.优先发展重工业

C.实行农业集体化

D.颁布新宪法

【答案】B

08、程度型选择题

(1)特点:程度型选择题中的四个备选项有部分符合、有的基本符合、有的全部符合题干要求的标准,但这些备选择的内容与题干要求的标准之间,“不同于一般选择题的正、误关系”,而是一种“质、量关系,或者说是程度关系”。常出现的标志性词语有“主要”、“重要”、“最主要”、“最重大”、“最……”等。

(2)解法:程度型选择题的解题方法和学习方法有:

①史论结合分析法。

应用于以具体的历史事件设计的命题,如某重大事件的主要目的、根本原因、客观原因、主观原因、重大影响等,根据试题的内容,联系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进行分析,通过将具体的史实同基本理论相结合进行分析从而确定最佳选项,即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

②具体特征分析法。

应用于考查基本历史理论的命题,或者某一阶段、历史时期社会特征的命题,在做题时要联系具体的历史事件和现象进行针对性的分析,得出能体现历史发展趋势的规律性内容,即用史实证明理论。

做好程度型选择题不仅应掌握上述方法,在平时复习时还要注意对教材中隐性问题的挖掘,提高知识迁移能力,加强历史理论的学习,并将史论结合,形成自己的历史思维方法,形成正确的历史思辨能力。

(3)例题:“二战”中正义最终战胜邪恶的根本原因是()

A.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胜利

B. 法西斯侵略战争的非正义性

C. 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

D. 美国对日本投掷原子弹与苏联对日宣战

【答案】C

2017历史中考解题技巧

巧解选择题 选择题作为历史试题的一种形式,注重多个知识点的小型综合,体现考基础、考能力的导向。 做好选择题的前提是审题,审题一定要做到“三看三思”: 1、题干要三看:一看时间、空间,界定答题范围;二看否定、肯定,确定答题方向;三看关键词语,明确内涵外延。 2、看选项要三思:认真思考选项是否符合历史史实;是否符合题干要求;是否与题干有必然的逻辑联系。 一、材料型选择题 此类题型题干常引用文章中的语句或引入时政材料创设情境。解题的基础是读懂材料,在理解材料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提取有效信息(时间、人物、地点、事件;注意材料中的转折词)。明确材料反映的主旨内涵,联系课本,结合备选项进行分析判断,选出正确的答案。 1、(2015年)从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到张謇的“实业救国”;从詹天佑的“各出所学,各尽所知,使国家富强,不受外侮,足以自立于地球之上”,到佟麟阁的“国家多难,军人当马革裹尸,以死报国。”这是仁人志士发出的时代最强音。这个时代的特征是: A.国家统一,民族团结 B.国家分裂,民族融合 C.百年屈辱,民族抗争 D.曲折前进,民族复兴 二、图表型选择题 解答此类题技巧是“三看”:看图表头及出处,确定历史事件、现象及历史时期;看图表中的项目,数据信息的时间、空间、数量的变化(升降);看图表中的数据,观纵横变化并综合分析图表中有效信息所反映的现象。“四注意”:注意围绕数据而展开的描述性语言;注意时间变化和数据变化;注意分析数据变化的特征;注意分析数据变化的原因。(曲线数据图:边边角角看拐点;柱状数据图:上下左右看趋势;表格数据图:纵横驰骋看变化;饼状数据图:阴晴圆缺看大小) 2、(2013年)阅读下方《中美贸易趋向表》,指出直接影响1980年后中美贸易显著增长的因素是: ①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②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③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④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② D. ③④ 三、地图、图片型选择题 解答此类题的技巧是“四审”:审时间空间;审图片反映历史事物的实质和特征;审关键信息,明确内涵和外延;审多图片间的联系或变化。“三判”:判选项是否符合图片反映的史实;判选项是否符合题干要求;判选项是否与题干有必然的逻辑联系。“二补”:以图补文或以文补图,准确理解地图、图片、漫画蕴含的信息。 3、(2014年)观察下图,从图中的信息可以归纳得出: A.巴黎和会外交失败引发五四运动 B.青年学生是五四运动的主力 C.五四运动中心由北京转移到上海 D.五四运动取得了初步胜利 四、学科素养型选择题 此类题考查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历史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历史价值观”,解答此类题型需要积累掌握基本的史学方法,如:史料类型区分、历史认识等,解读题干材料,找出选项与主题的关联信息,选出答案。 4、(2015年)历史叙述有史实陈述、历史评价等方式。其中,历史评价是指对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进行态度与价值的评判表述。下列选项属于历史评价的是: A.乾隆帝致英国国王书:“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B.清朝在和西方各国的交往中基本采取了闭关政策 C.闭关并非完全断绝往来,而主要表现在对贸易进行严格的限制上 D.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与世隔绝,逐渐落伍于世界潮流 五、比较型选择题 解答此类试题,首先提炼题干中的比较项的比较条件或范围,如比较历史事件一般从“背景、性质、方式、特点、结果、影响”等方面思考,明确题意是“求同”还是“识异”,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对应选项进行综合判断。 5、(2015年)拿破仑和华盛顿是同处一个大时代的政治家。他们在历史贡献方面的相同之处是() A.赢得了民族独立 B.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C.打击了欧洲封建势力 D.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进程

2019高考历史特点类解题技巧

2019年全国卷选修一解题技巧(特点类)高考历史特点类解题技巧(一) 特点的归纳概括是高考历史考查的一个重点内容。它主要通过对比或观察概括以发现、归纳历史的差异性或突出的方面。这一讲历史罗就来讲述这个问题。 那么,回答特点类的题目可以从哪些角度进行思考呢?就让历史罗来告诉你:特点=本质+各方面状况+新发展、新变化+时间+目的+过程+程度+因素+性质+地位+作用+影响 具体来说就是: 特点=本质(阶级属性)+各方面状况(指导思想、主导者、目标、内容、方式手段、范围、地域或领域、规模速度等)+新发展、新变化(比较)+时间(时间早晚、经历时间长短)+目的+过程+程度(彻底、局限性)+因素+性质+地位(最早、首创、领先)+作用+影响(广泛、深远、持久) 如: 德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君主专制是实,民主立宪是虚,带有浓厚的封建性和军事性。(本质+局限性) 中国新时期的外交特点:不结盟(新发展) 罗斯福新政的特点: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新变化) 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特点:时间长、范围广、破坏性强(时间+范围+作用) 商鞅变法的特点:是春秋战国时期实行最彻底、对旧贵族打击最严重、变法措施最全面、为期最久、影响最深远的改革;以法律形式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发展封建经济,增加政府收入,实现富国强兵,建立新型地主阶级的统治;

商鞅变法的许多措施,不仅为秦国完成统一奠定了雄厚的经济基础与国家政治基础,对日后中国历史的发展也有重大影响。(程度+方式+目的+本质+影响)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特点:曲折发展(过程) 列宁新经济政策的特点:利用商品货币关系等市场经济的因素发展经济;是在以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因素)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特点: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这样的社会环境决定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先天不足和后天畸形;从地域来看,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带,广大西部和内陆十分稀少;从部门来看,民族工业主要以轻工业为主;从实力来看,民族工商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正由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先天不足和后天畸形,才决定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既具有反抗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本国封建主义压迫的革命性的一面,又具有对中外反动势力依赖和妥协性的一面;从产生原因来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主要不是中国自身生产力和商品经济充分发展到足够程度的结果,而是在“外力”即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冲击下提前产生的一个“早产儿”。(性质+地域+阶级属性+因素) 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继承性、实用性、领先于世(地位) 1.(2010年天津卷·12)(40分)在历史进程中,法制与社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唐律疏议》卷一“十恶”条一曰谋反(谓谋危社穰);二曰谋大逆(谓谋毁宗庙、山陵及宫阙);三曰谋叛(谓谋背国从伪)……“诸谋反及大逆者皆斩”。 ──张晋藩《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

初中历史考试解题技巧大全

初中历史考试解题技巧大全 导语:初一新生刚刚入学时对历史很感兴趣,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同学对历史渐渐失去了兴趣,觉得历史要死记硬背,很难学得好,学的东西越来越多,就越觉得很多历史知识混淆在一起,经常搞错。那么怎么才能学好初一历史呢?学习初一历史有哪些好的方法呢?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你整理的初中一年级历史学习方法,希望能够帮助到你。 初中历史考试解题技巧大全 公式化模式+发散思维 ①原因=根本原因(根源)+具体原因+直接原因(最直接的称导火线) 内部原因(自己的)+外部原因(对方的和环境的) 主要原因+次要原因 主观原因+客观原因 经济原因+政治原因+思想原因+军事原因 如: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 答:有两方面的原因。【国内原因】是清王朝在鸦片战争前夕,已从其发展的顶峰“康乾盛世”跌落下来,国势日衰,整个封建制度日暮途穷。自嘉庆以来这个封建王朝已经走上政治腐败、军备废驰、财政拮据的衰败道路。【国外原因】在这时候的欧美各主要国家却已进入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时期。衰弱落后的封建中国成为各资本主义国家侵略的重要目标。英国资产阶级首先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正是他们

不断向外掠夺殖民地的必然结果。 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答:【内部原因】①正义性的反侵略战争:这是中国民族革命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两重性质的进步的和正义的战争,因此得道多助,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②全民族抗战:抗日战争是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全民族抗战,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和民族的凝聚力。从敌后战场到正面战场,从国统区到论陷区。从国内社会各阶层到国外华侨,从汉族到少数民族都充分体现了全民抗战的特点。③中共的中流砥柱作用: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倡导和建立,到全面抗战路线的制定;从敌后根据地的建立和抗日游击战争的开展,到毛泽东《论持久战》指明抗战前途;从坚持斗争求团结巩固统一战线,到抓住国际国内有利时机及时反攻胜利,都突出了中共在抗战胜利中的关键作用。④两大战场相互依存,相互配合,坚持到抗战胜利,成为中国抗日战争的突出特点。【外部原因】⑤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相互配合;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形成和作战的相互协调是二战胜利的根本原因,苏美对日作战是中国抗战决胜的有力配合。 ②背景=原因(为什么)+条件(有什么) 如:开辟新航路的背景: 答: 【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导致对货币的需求增加,对铸造货币的黄金的需求量日益增大。(经济根源) 西欧社会各阶层(商人、新兴资产阶级、社会上层)对黄金的狂热追求;《马可波罗行纪》对东方富庶的描述,使西欧人向往东方;奥斯曼土

中考历史选择题的解题技巧

中考历史选择题的解题技巧 一、选择题的类型 历史选择题的类型有:表述型、否定型、因果型、比较型、组合型、排序型、材料型。对选择题的解答既要了解题型,还需要掌握科学的解题思路和技巧。 二、各种选择题型的解题技巧 1.表述型选择题:这是选择题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也称肯定型选择题。特征是:题干中常用“是”、“表现在”、“反映出”、“标志是”、“开始于”、“容是”、“性质是”、“特点有”等提示语。这种类型的题是对历史基础知识的实际及再认、再现能力的考查,一般难度不会太大。 【解题技巧】:每一道选择题题干中都会有时间、地点、主语、关键词、限定项等,考生做题时一定先找出时空的限制项,其次抓住题干中的主语和关键词,最后看限定项的容,若能准确找准这三个条件,再结合给出的选项,运用排除法很容易找到正确答案。 2.否定型选择题:又叫逆向选择题,要求学生选出不符合史实和历史逻辑关系的选项。这种题型的提示词有“错误”、“不正确”、“没

有”、“不是”、“不包括”、“无关系”、“不属于”等词语。这种题型是对学生基本功扎实程度的考查,对一般学生来说难度不大,只要心细,逆向选择就可以。 【解题技巧】:遇到这种类型选择题时,学生在审题时首先将不正确三个字用笔划出来,提醒自己这道题是否定型选择题,在找答案时一定格外小心;其次,在选择做题的方法时,学生可根据自己对历史基础知识掌握的程度来作答。基础知识好的学生可采用直选法,建议一般学生采用排除法较好。 3.因果型选择题:即考查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原因和结果的选择题。题干中常常出现的词语有“原因是”、“主要原因”“根本原因”、“目的”、“是为了”等。这种类型的题是对学生分析原因问题的考查,有一定的难度。 【解题技巧】:因果型选择题要求学生要分清原因有:主观原因与客观原因、主要原因与次要原因、直接原因与间接原因、历史原因和根本原因等,考生应学会全面分析和把握影响历史发展的各种因素,把握题干与备选项之间的关系是因果关系,用迁移的知识,判断出正确答案。在平时做题过程中,考生一定要积累一些经验,例如:根本原因、主要原因一定是因,不能选择外因;根本原因如果是政治问题,落脚点一定放在经济上,如果是经济问题,落脚点一定放在政治上等。

【高考主观题答题技巧——特点类题目】历史特点类解题方法【2015年4月14日打印】

高考历史解题方法指导-历史特点类解题方法 设问呈现: 历史特点类设问一般含有以下词语:主要特点、新特点、时代特点、基本特点、共同特点、不同特点(各自特点)、共同特征、不同特征。 角度一,针对某一历史知识设问,如根据材料总结法家思想的特点。 角度二,针对某一历史知识的某一方面设问,如田纳西水利工程的兴建体现了罗斯福新政的什么特点。 角度三,针对两项或两项以上历史知识设问,如与欧盟相比东盟有哪些特点。 答题模版: 回答历史特点类问题时,首先应明确问题涉及的主体是什么,然后根据材料中的信息及问题赋分的多少,决定是从某一方面还是从某几个方面思考并总结特点。一般来说,根据要素概括特点,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背景——某事件发生前是否产生了新的经济因素、阶级力量,是否采用特殊的方式作准备,是否受外部因素的影响等。如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形成的背景,与以往儒家思想产生和发展的背景相比,其特点是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时间——发生时间的早晚、经历时间的长短等方面。如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与法国大革命相比,具有爆发时间早、经历时间长的特点。 目的——为某个阶级或某部分人服务或具有多重目的等。如辛亥革命和太平天国运动同属旧民主主义革命,但从目的来说,辛亥革命具有新的特点(从经济上说,是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从政治上说,是要建立资产阶级统治,挽救民族危亡)。 过程——相关准备、发生的变化(领导力量、力量对比)、是顺利、最突出的地方、其中的重大事件等。如法国共和政体确立的过程与英国、美国政治制度的确立相比,就具有艰难曲折的特点(从1789年到1875年,共和势力与封建势力经历了近百年的斗争)。 内容(措施)——产生依据、体现某种思想、最突出的特点、包括的方面、侧重的方面、实行的办法等。如《资政新篇》的内容,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体现了学习西方、发展资本主义的思想。 程度——完成或实现的情况、是不是彻底、局限性等。 范围——包括地域、领域等。如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与以往的危机相比,就具有范围广(波及地域广、涉及的经济部门多)的特点。 性质——是否具有时代特征、双重性质、性质发生变化等。如西班牙内战开始时属政府与叛乱势力的内战,后由于德国干涉而发展为反法西斯的民族解放战争。 影响——影响的广度、深度,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等。如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会议的影响直至今天,并将继续影响中国,因此该会议具有影响深远的特点。 范例运用: [例] 材料1:在整个工业革命期间,有1/3左右的工人家庭始终处于贫困状态……工人意识到不公平的分配使他们受苦,因而滋生出对社会的反叛情绪…… 材料2:19世纪30年代英国制定了新的《济贫法》,并推行了以“救济大量贫民、失业者为主要内涵”的社会保障措施。但在当时,英国国民充斥着自由放任的自由市场意识形态,认为……国家不负担救济和帮助贫穷者的责任和义务。英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安排形式也以自愿为主……在1908年之前,英国始终没有一个由政府管理的公共养老金计划。 材料3:二战后发达国家的社会福利已经从单纯的救济发展成为公民的社会权利,得到立法和制度上的保障。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英国工党艾德礼政府最早宣布建立福利国家,实行“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会保障。婴儿出生时,产妇的医疗费用由国家负担,还可以得到一定补贴。16岁以前的公民每周有补助,公立学校实行免费教育。职工患病可以免费得到治疗,失业后有救济金,退休后有养老金,死亡后其家属还能得到抚恤金。 (1)依据材料2,分析英国政府为解决材料1中存在的社会问题采取了什么措施?这一措施有何特点? (2)根据材料3,概括二战后发达国家福利制度的特点。 [解析]第一步,审清设问。第(1)问要求回答的是“措施”及其“特点”,问题主体是“解决材料1中存在的社会问题”,有两个限制性条件,即回答依据(材料2)、采取措施的力量(英国政府)。第(2)问要求回答的是“特点”,问题主体是发达国家福利制度,限制性条件是回答依据(材料3)、时间(二战后)。 第二步,套用“答题模板”。材料2、3都重点介绍了英国政府的社会保障措施,第(1)问的“特点”,根据材料并结合答题模板,从做法上总结(自愿原则);第(2)问的“特点”,根据材料并结合答题模板,主要从依据、涉及面方面总结。 第三步,提取材料中的信息“以自愿为主”“成为公民的社会权利”“得到立法和制度上的保障”“实行‘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会保障”。 [答案] (1)措施:推行社会保障措施。 特点:以自愿为主。 (2)特点:成为公民的社会权利;得到立法和制度上的保障;保障的种类繁多,覆盖面广。 尝试运用: 1.中外教育史表明,教育内容变革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论语》曰:“学而优则仕。”宋真宗在《劝学诗》中说:“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六经:《易》《诗》《书》《礼》《乐》《春秋》)。” 据《明史》记载,明代科举制“沿唐宋之旧,而稍变其试士之法”。 材料2: (1)依据材料1指出中国封建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及特点。 (2)与材料1相比,清末中学堂课程内容有哪些特点?你怎样评价? 解析:第一步,审清设问。第(1)问要求据材料1回答“核心内容”和“特点”;第(2)问要求在比较材料1、2的基础上,总结材料2中课程内容的“特点”,对课程内容进行“评价”。 第二步,套用“答题模板”。根据材料,结合答题模板,第(1)问的“特点”应从目的、内容两方面思考,第(2)问的“特点”根据课程内容总结。 第三步,提取材料中的信息。第(1)问由材料1中的“学而优则仕”和“男儿欲遂平生志”可知读书人的“平生志”是做官;由“六经勤向窗前读”可知所读之书主要为“六经”(儒家经典)。第(2)问中材料2与材料1的对比主要是课程内容上的比较,材料1中课程内容为“六经”,而材料2中,除经学外,还有多门社会与自然方面的课程,可见课程内容有同有异。 答案: (1)儒家学说(四书五经)。读书与做官紧密结合(教育为统治阶级培养统治人才)。 (2)添设西学课程,科目设置全面,经学仍占据重要地位。促进了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带有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教育的基本特征。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一般而言,历史事件随着时光流逝其意义日减,鸦片战争则不然。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提出了中国必须近代化的历史使命。中国的近代化一日未完成,鸦片战争的意义就一分不会减。 ——茅海建《天朝的崩溃》 材料2:1840年以前是我们对人家不公正,1840年以后是人家对我们不公正。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材料3:由于中国人闭关自守、骄傲自满,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他们受到了巨大的刺激:第一次是1840~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58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4~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在这些战争中所遭到的耻辱性失败,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结束他们对西方的屈尊态度,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其结果是入侵和反入侵的连锁反应;它产生了一个新中国,产生了至今震撼着远东和全球的影响。 (1)简析材料1中“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的含义。

2020高考历史 解题技巧01 选择题解题技巧-

一、说明、体现类选择题 《十二铜表法》中规定,在进行财产交易时,当事人要说出规定的套语,至于这种套语 的言辞是否反映了当事人的真实意思,法律不予过问,只要交易的仪式符合要求,即使当事人的交易协议是在受欺骗情况下达成的,也不影响法律效力。这说明当时罗马 A.公民法具有形式主义的特征 B.经济领域容易出现法律漏洞 C.对法律的随意解释影响司法公正 D.公民法不重视对私有财产的保护 【答案】A 一、题型特点 根据材料观点得出正确结论或与材料内容相符的选项。 二、设问方式 显性设问说明了……

体现了…… ……表明了 ……反映了等 隐性设问由此可见……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强调的是 据此,可判定…… 从中得出的结论是…… 由材料可知……等等 三、解题策略 类型考虑因素 题干材料为对某一历史现象或事件的描述时间因素;地域因素;这一历史现象或事件的影响题干材料为某一历史人物的观点该人物所生活的历史时期;该人物的阶级属性;该历 史人物的重要事迹;该历史人物对后世的影响 题干材料为古文等注意出处;判断朝代;确定所述模块(必修模块)题干材料为某项制度、政策、措施、规定等判断时间及国家地区;分析实施的主体及对象;实施 的背景及影响学科&网 二、因果型选择题 学者仲富兰在《中国民俗文化学导论》中写道:“唐代以后,特别是宋代市民生活的繁 荣,使一向带有神秘色彩的岁时节日逐渐世俗化,民间节日向着民众休息和娱乐的方向发展。”导致宋代节日世俗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A.繁荣的市民生活 B.宋词的推波助澜 C.发达的商品经济 D.宽松的文化氛围

【答案】C 因果型选择题是考查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原因和结果的选择题,考查学生描述和阐释历史知识、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历史因果型选择题一般有两种形式:一是由结果推出原因,标志性的词语是“根本原因”“直接原因”“主要是因为”等;二是由原因推出结果,标志性词语是“结果”“导致”等。解答此类试题时:学科@网 (1)要分清是以因求果还是以果求因(本典例为以果求因); (2)要弄清题干(结果)与备选项(原因)之间的逻辑关系; (3)要紧扣解题限定词,明确要求回答的是哪种类型的原因,如客观原因与主观原因、主要原因与次要原因等; (4)要分析理解历史事件、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全面分析和把握影响历史发展的各种因素。 具体的解题方法有以下两种:一是时序法。根据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的时间顺序判断因果关系;二是理论法。运用基本原理判断因果关系,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 三、史观型选择题 义和团运动发生时,时人的记载大不相同。信奉义和团的刘以桐写道:(团民)“均自 备口粮,毫无滋扰。”晚晴大臣刚毅记载:“拳民出死力为国宣难;入京以来,秋毫无犯。”主剿义和团的劳乃宣写道:“其党焚杀劫掠,无所不至。”教民樊国果记载:(义和团)“劫掠焚杀,逾土匪。”据此可知

历史答题技巧

做好三步,历史材料题准能得高分 历史材料题是不少同学学习历史的拦路虎,纵观近些年的试卷,我们可以看出当今历史材料解析题具有如下特点: 1、能够很好的阅读理解材料; 2、能比较完整的完整准确提取有效信息; 3、能够快速的联系书本知识迁移与运用; 4、能够明确的根据设问要求进行分析说明。 如何才能的高分呢?下面的这篇文章理论性较强,但是读懂了,你的成绩将会突飞猛进。 一、读——是解答的前提 读懂、读透、弄清材料,是解好题的第一步。 1.先读问题,后读材料。 不少人认为要先读材料,后看题目设问。事实上这样做有很大的局限性,先读材料比较陌生,如遇到难懂的古文和外来材料甚至障碍更大,易于产生惧怕心理,影响答题;且在不了解答题要求和方向的情况下阅读材料,针对性不强、效率不高,茫茫然需多读几遍方可。所以,先读题目设问,给材料内容定位,明确答题方向、目标,带着问题阅读材料更显思路清晰明确。 2.阅读材料的基本原则: ①看两头,找信息。材料的首尾两头,一般是命题者对材料的出处和内容作简要介绍的地方,内容一般包括材料的背景、时间、国别和作者,甚至材料的中心等一个或多个信息。这些说明性文字,往往给解题者某种暗示和引导,有可能埋伏着解题所需的信息,有一定的启发作用,不可漏读。 ②读懂、读透材料。对材料的阅读,一般情况下应读三遍: 第一遍粗读,找到材料叙述的核心内容。 第二遍细读,正确理解材料的观点,获取有效信息,要防止似是而非,一知半解就匆

忙答题的毛病。 第三遍重点读,带着设问有重点地阅读,提取有效信息,搁置无效信息,并确定材料与相关知识的联系,破解命题能力的考查方向。 简单说,读题要做到三读:读题引、读正文、读出处。 二、找——是解答的关键 “找”就是从材料和有关知识中,找取解题的信息点、信息源,它往往是与“读”交织在一起的,而且方向是一致的,无需将两者截然分开。 1.从材料内容本身——找取有效信息。 在找取每段每句的含义时,要注意抓取关键词语,不论题目所给的材料文字多少,无效信息和虚假信息的干扰程度多强,材料的含义往往就在几个关键词语上,它们是信息的集中表现,是解题时所要用的重点。当然,也别忘了有时关键信息还可能出现在材料的首尾,即材料的介绍和出处上,它有时会给解题以一定的暗示和启发。 2.从材料与课本的关联——找取相似点。 试题虽然是新材料、新情景和新设问,但迄今为止,任何一道材料题的解答,都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不管材料多新,必定与课本有不可分割的关联,“貌离神合”于课本知识。这里的关联一是指试题以课本知识为背景或依托,二是指试题的一两处设问需用课本知识来回答或确定大方向。确定了材料与课本的某个或某方面重要知识的关联,这样材料便与课本联系在一起,回答问题就不难了,甚至有的设问可以在课本中“对号入座”。 3.从材料内容与设问角度——找取相关点。 材料解析题,顾名思义是要求把对问题的回答建立在对材料的分析应用上,突出运用材料论证,说明问题的特征和坚持“论从史出”的原则,以充分发挥材料本身在解题中的价值。所以读材料时要处处想着设问,把设问放到材料中互相对照,从材料中找

高中历史概念型选择题答题技巧及专项训练

三.概念型选择题解题技法 题型特点高度重视对历史概念的考查是近几年来高考的突出特点。概念型选择题一般分为两种形式:一是在题干中提出历史概念,在选项中表述对概念的阐释,常出现的标志性词语有“含义是、内容是、标志是、性质是、特点是、表现是、准确的理解是等。二是在题干给出的是阐释或现象,在选项中列出四个概念,常出现的标志性词语有‘反映了、目的是、实质是、性质是等’。 解答此类题目,主要从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等方面进行把握,通过对历史概念的定量、定性分析,正确地界定历史概念。同时,在平时要加强对历史概念的学习,准确地理解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解答此类型的选择题,一般采用如下的步骤: 第一步,审清时间、空间和设问限定词,明确答题的方向; 第二步,阅读题干或材料,把握关键信息,联系所学知识进行界定; 第三步,除了运用排除法外,还要注意背景分析法、定量分析法、定性分析法、史论结合法等方法的运用。 常用的几种方法: 背景分析法——历史概念有其客观存在的特定的背景,根据历史事件和历史空间并联系所学知识,直接选取合适的选项。 定性分析法——背景分析法——历史概念有其客观存在的特定的背景,根据历史事件和历史空间并联系所学知识,直接选取合适的选项。 定性分析法——就是对历史概念的性质、本质等属性上的界定,即分析“该概念是什么”。凡是与题目所考查的概念性质不同的选项就要被淘汰。 定量分析法——就是对历史概念的时间、适用范围等量度上的界定,即分析“该概念在什么时空区间内存在,在什么范围内适用”。 理论法——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等辩证关系原理,阶级分析法等基本原理可以迅速解答。 史论结合法——运用唯物史观、辩证法的相应理论与观点对题干与备选项进行分析,再结合相关历史知识进行印证,从而找出最符合题意的选项 易错陷阱①核心概念理解不到位 例1.(2013·全国新课标卷I文综·29)现代化是晚清历史发展的一个趋向,最能体现这一趋向的是() A.洋务运动—戊戌政变—清末新政 B.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C.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 D.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 【解析】“现代化”这个概念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军事、 社会生活等方面都有内涵,我们不难排除C项和D项;剩下A项和B项,我们就来看哪个更能体现这个趋向了:“清末新政”是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目的是维护清王朝的专制统治;而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目的是推翻封建专制统治,确立民主共和制度。两者比较,当然辛亥革命更符合题意了。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B项。本题的陷阱是:对现代化理解不全面,不能理解现代化的程度,导致选项无法确定。 例2.1787年费城会议制定的《美利坚合众国宪法》规定:合众国不得授予贵族爵位。反映了美国宪法的主要原则是 A.民主主义B.平等主义C.自由主义D.共和主义 【解析】本题是当年正答率最低的一道题,是概念型选择题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材料信息是“合众国不得授予贵族爵位”,贵族爵位是可以世袭的,也就是说美国反对世袭。四个选项

2020高考历史主观题解题方法

2020高考历史主观题解题方法01异同型(比较型)试题 一.什么是异同型(比较型)历史试题? 比较型选择题是把具有可比性的历史事件或同一历史现象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反映放在一起,让考生通过分析、比较,归纳出其相同点或不同点。有对历史事件或现象的表面问题进行比较的,更多的是对历史事件或现象的本质问题进行分析比较的。此类题在题干中一般都有“相同点”、“不同点”、“共同”、“相似”等标志性词语,有些题也有反映程度性的词语,如“最大的不同点”、“最根本的不同”、“本质上的相似之处”等。有些试题,题干中无“比较”、“异同”等字眼,但解题过程中必须用到比较的方法。 二.异同型(比较型)历史选择题解题指导 1.解答异同型(比较型)选择题的四个步骤: (1)一审,仔细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注意题干考查的角度,看题干是考查两者的区别,还是考查两者的联系,或者是考查两者的所有关系即包括区别与联系。 (2)二联,联系教材中相关的知识,抽取、储备与题意相关的知识,并进行对比。(3)三比,把备选项和题干进行联系比较,先看备选项的表述是否错误,再看备选项观点是否符合题干考查的角度。 (4)四查,审查备选项,只有本身是正确的且符合题干要求的备选项,才能最后入选。 2.解答异同型(比较型)选择题的主要方法 (1)比较型选择题涉及到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历史事件或现象,所以在做题时要对各个事件进行分析、归纳和概括,找出它们的共性和个性。

(2)比较型选择题都是对教材内容的重新整合,所以备选项中的表述基本上都是教材中没有的,因此同学们在做题时要注意辨别这些备选项表述的正误,这是对学生较高层次的能力要求。( 3)解答比较型选择题时要善于运用相关哲学理论进行分析判断。经常用的基本理论有共性和个性关系的原理,矛盾的特殊性与普遍性的原理,量变与质变的原理。对历史事件的分析要从同中找异,从异中求同。 (4)同学们一方面要注意全面准确地掌握历史知识,在学习过程中将一些相近的事、人或观点进行分析比较,培养自己的分析比较能力,另一方面在解题时要找准比较角度,结合史实分析其共同点和不同点。 (5)解答比较型选择题最常用的是排除法。 3.异同型(比较型)非选择题的主要分类、设问模式及答题思路(1)求异类:比较历史事件的不同特点或差异。 【设问模式】“根据材料X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或比较……不同?(X分)”。 【答题思路】首先明确比较角度,然后就两者分别做答。“前者……,后者……”。(2)求同类:比较事件的共性或相似性。 【设问模式】“根据材料X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或比较……相同点?(X分)”。【答题思路】提示比较角度,用“都……”,条目清晰。 (3)“变化”类:在比较中探索事物的发展趋势或变化规律。 【设问模式】“根据材料X,指出……变化?(X分)” 【答题思路】必须答出“变化”前和“变化”后的两种情况,常用“由……到……”。 4.未指明比较点时一般要思考的比较点 在没有指明比较点的情况下,一般从背景(原因)、性质、方式、特点、结果、性质、影响等方面进行思考,并选择最为突出的三至五个方面进行比较,要比大的方面,不比小的方面,也不要面面俱到。同时答题时要根据比较点,对应性的回答。 02目的型试题

历史答题技巧

一.图片型材料选择题 (1)特点: 图片型材料选择题以历史文物、人物、事件的图片为依托,综合考查多项能力(对图片信息的处理能力、原因分析和历史阐释能力、认识历史发展特征和逻辑推理能力)。 图片一般由图片、文字说明、标题三部分组成(图片是主体,直观的再现历史;标题是图片的字眼,直接说明图片的主体;文字说明部分是对图片所反映史实的有效补充,往往是解题的突破口)。 (2)方法: ①三看:看图片的时间、空间,界定答题范围;看图片反映的问题实质,确定答题方向;看图片的关键信息,明确内涵外延。 ②三思:思考每一个备选项是否符合历史事实,排除不符合图片反映的史实的选项;思考备选项是否符合题干要求,排除不符合题干要求的备选项;思考备选项是否与题干有必然的逻辑联系,排除与题干无关紧要的备选项。 ③多个图片要进行联系和比较,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合理概括或推断,做到“论从图出”。 例1 下列图片最能反映唐代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是 【点拨】四幅图片分别是曲辕犁、牛耕、二牛一人的犁耕法、翻车,先后出现于唐朝、战国、汉代、汉代。所以,符合要求的是A。 二.数据型材料题(包括选择题与解析题) (1)特点:数据型材料题是以数字(柱状图、坐标图、数字表格等)作为试题的情境而创设的题型,这种题型是通过数字或数字的变化来反映史实和历史现象。 (2)方法 ①看:看头(看对材料的概括说明包括时间、地点等);看尾(材料的出处、针对材料所提出的问题); ②察:察变化(找出数字的变化),并把数字的变化译成文字信息; ③联:联教材(译成的文字信息,联系教材,揭示其深层隐含信息;把数据的变化与时代特征结合起来进行分析,分析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④答:仔细审问题,据问而答。 例3 查尔斯·P金德尔伯格在《世界经济霸权1500--1990》一书中记录的英国每年申请专利数变化如下图。下列现象与图中反映的历史事实有明显因果关系的是 A.君主立宪制的形成 B.殖民霸权的确立 C.垄断组织的出现 D.工业革命的发展 【点拨】材料反映的是1760~1825年申请专利数变化的情况,而这段时间正是英国工业革命,故D正确。君主立宪制的形成是在17世纪以限制王权法案的颁布为标志;殖民霸权的确立是在18世纪中期,而申请专利数变化反映的是技术革新,与工业革命开展有关,故B不正确;垄断组织的出现是在19世纪末。【答案】D 例4 读下列“历届联大讨论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支持中国票数增长示意图”,对这一增长结果解读错误的是 A.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大势所趋 B.中国正式成为多极化格局中的重要力量 C.亚非拉国家逐渐成为国际事务中的重要力量 D.中国逐渐打破帝国主义国家的外交孤立政策 【点拨】根据材料1950—1970年这一信息,B项“中国正式成为多极化格局中的重要力量”说法错误,两极格局1955年形成,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终结。现今新的政治格局尚未形

反映 说明 表明类历史选择题的解题技巧

反映说明表明类历史选择题的解题技巧 推理型选择题指以考查推理能力为主的、兼有考查记忆、提取信息、比较等能力的综合性选择题,其题干的提问项一般是说明、反映、表明或证明等字眼。这类题型具有较强的考查功能,近年来出现频繁,值得探讨。笔者不揣浅陋,试对该题型略作初浅分析,以就正于方家。 依据前提与结论的连接项所表明的关系是否充分,推理型选择题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充分条件型和非充分条件型。举例分析如下: 一、充分条件型 该类型提问项一般为“足以说明(证明)”等,表明题干所涉及的信息与题支(结论)必须构成充分条件,结论往往是必然的。 【例一】(2006年天津文综卷)欧洲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伏尔泰、魁奈十分推崇中国文化。伏尔泰认为,中国是“举世最优美、最古老、最广大、人口最多和治理最好的国家”,“在道德上欧洲人应该成为中国人的徒弟”,信奉儒学的中国人“没有侮辱理性和曲解自认”。这足以证明, A.当时中国的社会制度比欧洲各国优越 B.伏尔泰对中国文化的高度评价表达了欧洲启蒙思想家的共同看法 C.儒学和欧洲启蒙思想的主要内容相同 D.中国文化在欧洲启蒙思想家中产生过影响 简析:题支A:大前提:治理最好意味着社会制度比其他国家优越 小前提:伏尔泰认为,中国是“治理最好的国家”。 结论:伏尔泰认为,当时中国的社会制度比其他国家优越。 大前提:欧洲属于中国以外的其他国家 小前提:伏尔泰认为,当时中国的社会制度比其他国家优越。 结论:伏尔泰认为,当时中国的社会制度比其他国家优越。 依据前提,题支A与结论不符合,所以不能入选。 题支B:大前提:中国是“举世最优美、最古老、最广大、人口最多和治理最好的国家”,“在道德上欧洲人应该成为中国人的徒弟”,信奉儒学的中国人“没有侮辱理性和曲解自认”,这句话是对中国文化的高度评价。 小前提:伏尔泰认为,中国是“举世最优美、最古老、最广大、人口最多和治理最好的国家”,“在道德上欧洲人应该成为中国人的徒弟”,信奉儒学的中国人“没有侮辱理性和曲解自认”。 结论:所以,伏尔泰对中国文化进行了高度评价 依据前提无法推出伏尔泰对中国文化的高度评价表达了欧洲启蒙思想家的共同看法。 如果要结论正确,那么它的充分条件至少有两个: 1、欧洲启蒙思想家都对中国文化进行了高度评价。 2、伏尔泰是欧洲启蒙思想家的杰出代表。 题支C:大前提:没有侮辱理性是推崇理性的最低要求。 小前提:启蒙思想推崇理性。 结论:所以,没有侮辱理性是启蒙思想最低要求 大前提:伏尔泰认为中国人没有侮辱理性 小前提:没有侮辱理性是启蒙思想最低要求 结论:伏尔泰认为中国人对代理性的态度与启蒙思想最低要求一致。 依据前提,无法推出儒学和欧洲启蒙思想的主要内容相同 假定论题正确,其充分条件至少要包括: 1、启蒙思想推崇理性、反对封建专制和宗教神学、提出未来社会的理想蓝图(三权分立、君主立宪) 2、儒学主要内容是推崇理性、反对封建专制和宗教神学、提出未来社会的理想蓝图(三权分立、君主

历史特点类解题技巧培训课件

特点=本质(阶级属性)+各方面状况(指导思想、目标、内容、方式手段、规模速度)+新发展新变化(比较)+地位(最早、首创、领先)+作用+影响(广泛、深远、持久) 所附两篇文章,一是叶小兵教授的《特点的归纳》;一篇是旧文综高考复习时一位老师的文章,还有一定的启发作用,可供你参考。 附1: 特点的归纳 在我听过的高中新课程历史必修课的课堂教学中,感觉有一个问题需要探讨,就是对教学内容所涉及史事的特点如何进行归纳和把握。以高中历史必修1第一个专题的第一课题为例,教学内容涉及夏商周的政治制度,一些老师在教这部分内容时,主要讲述宗法制、分封制、世卿世禄制的具体内容,而对课标要求的“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则没有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探讨。有的老师虽然对特点进行了归纳,但却说成是“王权与神权的结合”。当我在课后问到为什么这样说时,这位老师的回答是:先秦政治制度的特点难道不是王权与神权的结合吗?有的教科书中就是这样写的啊。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到底是什么呢?从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内容上看,表现出血缘关系、宗族统治、等级秩序、神权维系等特点,而实质性的特点恰恰不是王权而是族权的问题。也就是说,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最显著的特点是族权与王权的紧密结合,是用族权来维护王权。这些制度一方面形成了“亲贵合一”“家国同构”的机制,将政权固定在贵族的家族范围内,并按照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来调整统治

阶级内部的权力地位;另一方面,是政治权力相对分散在各级贵族手中,天子的身份只是“共主”,对诸侯及下属的领地并无实际的治权,因此王权没有形成高度集中,甚至可以说并不具有真正意义上的王权政治。中国古代“王权”的加强,始于战国时期的政治改革,最终在秦朝统一后得到高度强化。 正确认识史事的特点,可以说是高中新课程历史必修课教学中的新问题。新的历史课程采用学习专题的编排方式,在内容上有不少是涉及历史制度、历史现象、历史格局、历史发展趋势等。对这样的教学内容,教师应考虑既要使学生了解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的历史发展进程而且要使学生认识其发展模式的特点。要引起注意的是,在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多次提到对特点的认识,诸如“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理解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特点”“比较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了解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等等。由此看来,对教学内容所涉及史事的特点进行认识,是高中新课程历史必修课教学必须完成的任务之一。 然而,对于有关史事的特点,新版高中历史教科书大都没有直接叙述,这就可能对教师的教学有所影响。如果现成的教材中没有对史事进行特点的归纳,那该怎么办呢?我想,这主要靠教师和学生来完成了。尤其是教师,要努力根据课标的要求,对史事的特点进行分析,以提升学生对所学历史内容的认识。这也是新课程对我们的挑战,我们必须认真应对和解决。 历史特点是指某一个历史事物的特殊之处,既反映了历史事物的具体性,又显

历史学习方法和解题技巧.

认识启示题 1、“启示”一般由“经验教训”而来,因此,回答“启示”,就答“经验与教训”。 2、谈“认识”,有如下几情况: (1)对问题的总体掌握,实际就是对教材知识、所给材料的高度概括; (2)对问题作出简要的分析评价,对这类“认识”教材中往往有现成答案可以利用,作答时要先想一下教材中的相关评述,然后再依据题目所提供的材料,进行适当的补充; (3)由某一具体问题,谈对某一类问题的看法; (4)通过历史问题对相关的现实问题作出预测; (5)经验教训、启示。 答题技巧: (1)对前面几问答案进行总结,分为“好”“坏”两方面。“好”的即是经验,“坏”就是教训。 (2)提炼上一步所归纳的内容。对相近或属于同一理论体系的整理合并,并上升到理性高度。 (3)结论指向现实,优先考虑与现实联系最密切的内容,不就事论事,要有理论指导意义。 (4)表达时应用正面语言,把“坏”的正过来说。如人民公社化的错误在于生产关系的公有化程度过高,脱离了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作答时我们应说:“应使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相适应”。 (5)思维开放:一个历史事件是由于多个因素共同造就,因此,启示可从多角度回答,如原因、条件、时间、人物、影响等,只要合情合理,均可得分。 注意事项: (1)对问题的总体把握,一般可从原因、内容(过程)、影响(意义)等几大方面入手。这种认识一定要抓住主干与本质,不能把概括当成缩写。 (2)对问题的分析评价,只需亮明观点,不要展开分析。 (3)由具体问题谈一类问题的看法,其宗旨是要说明问题的重要性(由原因与影响入手)、应对方法(从过程、内容入手)等。 (4)通过问题对现实作出预测,要从原因、影响入手,同时还要密切联系现实,得出与现实相关报道一致的结论。 认识启示题,一般与前面几个设问联系密切,因此,一定要注意这一问答案与前面答案的协调, 图片材料题 具体来讲,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仔细阅读全部材料,不仅要读正文,还要读图片读注释、材料来源、标点符号、图片的背景等,不要放过题示材料中的任何细节。

历史特点类解题技巧五班全用定稿版

历史特点类解题技巧五班全用精编W O R D版 IBM system office room 【A0816H-A0912AAAHH-GX8Q8-GNTHHJ8】

高考历史解题方法指导-历史特点类解题方法 回答历史特点类问题时,首先应明确问题涉及的主体是什么,然后根据材料中的信息及问题赋分的多少,决定是从某一方面还是从某几个方面思考并总结特点。一般来说,根据要素概括特点,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 背景——某事件发生前是否产生了新的经济因素、阶级力量,是否采用特殊的方式作准备,是否受外部因素的影响等。如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形成的背景,与以往儒家思想产生和发展的背景相比,其特点是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2. 时间——发生时间的早晚、经历时间的长短等方面。如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与法国大革命相比,具有爆发时间早、经历时间长的特点。 3. 目的——为某个阶级或某部分人服务或具有多重目的等。如辛亥革命和太平天国运动同属旧民主主义革命,但从目的来说,辛亥革命具有新的特点(从经济上说,是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从政治上说,是要建立资产阶级统治,挽救民族危亡)。 4. 过程——相关准备、发生的变化(领导力量、力量对比)、是顺利、最突出的地方、其中的重大事件等。如法国共和政体确立的过程与英国、美国政治制度的确立相比,就具有艰难曲折的特点(从1789年到1875年,共和势力与封建势力经历了近百年的斗争)。 5. 内容(措施)——产生依据、体现某种思想、最突出的特点、包括的方面、侧重的方面、实行的办法等。如《资政新篇》的内容,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体现了学习西方、发展资本主义的思想。 6. 程度——完成或实现的情况、是不是彻底、局限性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