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杨善华 西方社会学理论

杨善华 西方社会学理论

杨善华 西方社会学理论
杨善华 西方社会学理论

杨善华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大纲

第一章导论

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理论的主要特点、构建方式和基本类型,梳理西方社会理论发展的脉络,分析社会理论与现代性问题的关联,以及现代性和后现代性之间的关联。

第一节理论的特点、构建与类型

一、理论的二元性:抽象与具体;逻辑一致与悖论;说明与解释。

二、理论的三种基本类型:形式的;实质的;实证的。

三、理论是如何提出来的:

1.对通行理论的批判

2.综合

3.吸纳具体研究的结论

4.追求基本的形式特征

5.理解重大事件

第二节社会理论的基本路径

西方社会学理论中充斥着个体与集体、主观与客观的二分法。任何社会学理论必须回答两个基本问题:

一、社会实在的性质是什么?

二、怎样认识社会实在?

三、四种理论组合:功利主义;建构主义(主观主义);实质主义;功能主义。

第三节社会学的三代理论史

一、第一代(经典)理论:三大传统

二、第二代社会学理论:帕森斯主义与反帕森斯主义

三、第三代理论:后帕森斯时代的新综合

四、当代综合的特点:

1.多种综合并存。

2.综合多采用对传统理论的重构。

3.广泛借鉴其他学科的思想。学科的分化与综合。

第四节社会理论与现代性问题

一、现代性问题

二、区分三个词:现代性;现代化;现代主义。

三、社会理论与现代性问题

复习思考题

社会理论有哪几种基本类型?

社会理论与现代性问题有何关联?

拓展阅读书目

沃特斯:《现代社会学理论》,华夏出版社,2000,第一章

第二章现象社会学与常人方法学

教学目的和要求:理解行动社会理论的主要特点,了解现象社会学的基本概念和分析思路,重点掌握常人方法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第一节行动理论

一、行动的复杂性

二、行动理论的主要特征

把人类看作具有理解力和创造性的主体,控制着影响社会生活的条件。

人类赋予行为以意义,洞察和理解意义。行动由动机推动,内心筹划,意义。社会世界是人的互动。用语词、姿态和其它符号进行意义协调。互动中产生一些固定模式,不是意义的所有部分都得重新协调。固定模式就成了理所当然的安排。强调从个体角度对直接的、日常的社会经验的描述和说明。韦伯对意义的解释;齐美尔对互动的形式特征的强调;互动论

第二节现象学社会学

一、理论源流

二、基本观念

1.社会世界的意义改造

(1)对韦伯行动意义的批判。

(2)几个关键概念

主观意义。客观意义。Action 与Act。主体间性(intersubjectivity)。自然态度。生活世界。

2.生活世界的结构

3.解释社会学的转向。

第三节常人方法学

一、学术渊源

1.现象学社会学

2.维特根斯坦。

3.戈夫曼。

二、社会行动的规则

1.帕森斯与霍布斯式的问题

2.加芬克尔的反驳

(1)稳定的社会行动模式是行动者权宜性努力的结果或成就;

(2)规则与其说是先于行动的指南,不如说是行动后的说明工具,实验报告制作出来。

案件制作术。

(3)社会秩序的基础是认知性而非规范性的,是一种过程。想当然地考虑问题。

三、日常生活中的实践分析

1.行动的权宜性。

2.行动的局部性。

3.行动的索引性。

4.行动的反身性。

四、日常生活的结构分析

五、谈话分析

分三类:通过谈话分析日常活动的实践理性和认知准则;谈话语序研究,谈话的规则和结构;制度性谈话,制度成员,任务取向。权力运作。法庭辩论。

六、常人方法学的“理论”与“方法”

1.常人方法学的“反理论”。

2.方法。反方法。

1)方法独特适当性。

2)描述取向。

3.对话。

复习思考题

1.行动理论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2.什么是主体间性?什么是生活世界?

3.常人方法学如何理解日常生活的实践?

拓展阅读书目

乔?特纳:《社会学理论的结构》(下),华夏出版社,2001,第31 章

第三章吉登斯

教学目的和要求:理解吉登斯的学术渊源、基本理论取向,重点掌握他关于结构化理论的论述以及他关于现代性的分析。

第一节吉登斯引论

一、学术渊源

1.语言学的转向。

2.常人方法学。

3.戈夫曼。

4.精神分析。

二、基本理论取向

1.对正统共识(orthodox consensus)的批判。

2.克服几个对立:

(1)不同时间层面。

(2)制度分析与策略行为分析对立

(3)功能主义、结构主义与解释学的对立。

第二节结构化理论

一、结构二重性

1.什么是结构二重性?

2.有意图的行动intended action 与意外后果unintended consequnence。

二、结构化理论内涵

1.社会互动的三要素。

2.结构的二重性的关系

3.时间性的三维。

第三节现代性分析

一、从断裂理解现代性

二、三大动力机制

1.时空伸延。

2.社会系统逐渐脱离局部性背景的过程。

3.知识对个人和群体的行动产生持续的影响,反思性调整

三、四个维度

1.资本主义:劳动力和产品竞争下的资本积累

2.工业主义:自然界的转化

3.军事权力:以战争的工业化为背景对暴力手段的控制

4.监控:信息控制和社会管理。风险。

复习思考题

如何理解吉登斯在当代西方理论中的地位?

什么是结构化理论?

吉登斯如何理解现代性?

拓展阅读书目乔?特纳:《社会学理论的结构》(下),华夏出版社,2001,第36 章

第四章理性行动理论

教学目的与要求:理解理性理论的基本观念,掌握理性行动理论的基本内涵,了解经济学与社会学在理解理性的差别。

第一节理性理论的基本观念

一、理性理论的渊源

对理性理论的贡献是社会学、政治学和经济学这三门不同的学科。

社会学

政治学

经济学

二、基本假设

1.个人是自身最大利益的追求者。致力于从社会世界得到最大化的满足。利己。

2.最优状态。

3.方法论的个人主义。

三、基本内涵

人们致力于使他们从社会中得到的满足最大化。这些与社会相关的利益具有一种客观存在的特性。个人是自身最大利益的追求者。致力于从社会世界得到最大化的满足。社会成员都控制着社会有价物(物质和心理)的一定供给。当个体控制的有价物的供给最大化,而对有价物的需求最小化,个体的满足就最大化。与他人的互动被看作一系列具有竞争性质的博弈。需要计算他人的作为,以此决定自己的行事。但不确定性,部分信息。达不到最佳效果。囚徒困境。零和博弈。就是否参与某一行动而言,个体持续计算相对成本的参与回报,他被认为是理性的。因为人类的需要和满足相对不变,所以会出现稳定的互动模式,提供常规性的交换。宏观现象总化约为个体间的理性化交换。方法论的个人主义。个体行动导致社会后果。突生的结构安排不是理性理论所关注的焦点。理性理论分析小群体互动,扩展。在关于理性的社会学理论与经济理论之间有一种融合趋势。最优状态。个体行动与社会行动都是个体面对自己所面临的各种机会,按照可传递的偏好(preference),从最优的角度选择。人在理智上相信不同的选择会导致不同的结果。人在主观上对不同的选择结果有不同的偏好排列。在特定情境中有不同的行为策略可供选择。意外后果。与目的相反;未达最佳。对一个人最佳,对所有人未必最佳。马歇尔;帕累托;斯金纳;霍曼斯;布劳

第二节理性选择理论

一、囚徒困境与博弈论

1.什么是囚徒困境?

2.博弈论的基本概念。

二、主要代表人物

1.唐斯《民主制度的经济学理论》。政治家和选民都理性行动。避免最坏的结果。2.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搭便车。公共物品。

3.贝克尔《人类行为的经济学研究》。人的偏好是稳定的;以最大程度的信息最大化行为。

4.科尔曼。《社会理论的基础》。认为经济学没有为权力研究留下空间。不是效用而是

控制和利益。

三、影响与评价

1.有关最大化假设的问题。

2.关于是否所有人类行为都是理性行为的问题。

3.关于个人的偏好和目的问题。

四、新经济社会学

社会学家的反击。旧经济社会学,是在经济学的边缘;对待嵌入在社会网络中的经济行为不同。韦伯的重要性,人类行为由两个因素组成,利益社会社会关系。“不是思想,而是物质和合理的利益直接控制着人的行为。然而,由思想创造出的现实形象常常象扳道工那样,决定了行为沿着哪条轨道被利益推动向前。”驱使经济行为的是与社会关系相关的利益。复习思考题

理性行动理论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什么是囚徒困境?

理性行动理论的基本假设存在什么问题?

拓展阅读书目

沃特斯:《现代社会学理论》,华夏出版社,2000,第三章

第五章系统理论与新功能主义

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系统理论的基本特点,区分新功能主义与旧功能主义,理解亚历山大新功能主义理论的主要内涵。

第一节系统理论

一、系统理论的基本特点

1.社会自有其独立的存在,是一个恰当的研究主题。

2.个体和系统形成一种对抗,系统是一种社会实在,而不是一种有意图的建构。

3.社会不仅把一种整体性逻辑或特征强加在组成社会的个体上,而且强加在组成社会的社会单位或子系统上。

4.系统各要素所执行的活动会程度不同地专门化。要素相互倚赖和关联。

5.核心问题:社会如何以一种凝聚的、内部整合的方式维系存在?社会的组成部分有助于社会的整合和维持。功能主义性质。社会单位的结构源于它们对主导系统的贡

献。

6.系统作为一个整体,不能被还原为各部分的总和,特别是不能还原为个体成员的行动。整体论。

7.系统理论关注的是社会、宗教、政治和复杂组织等大规模的社会现象的结构,而非人际互动和小群体行为。

二、系统理论的发展脉络

1.奠基人:涂尔干

2.英国人类学中的心理学功能主义(马林诺夫斯基,心理需求)和社会学功能主义(布朗,物化社会)

3.帕森斯:系统中的系统。

第二节新功能主义

一、新功能主义的理论渊源

自1960 年代中后期起,美国社会中出现的一系列剧烈变动,促使社会学理论家重新思索社会学方向,各种新理论纷纷兴起,向帕森斯的“巨型理论”发起冲击。在批判中,形成了以符号互动论、社会交换论为一方,以冲突理论为另一方的微观/宏观大分裂,就社会行动、社会

秩序、社会变迁等重大理论问题展开激烈的争论。这些争论本身暴露出上述理论自身的致命弱点──偏执一端而缺乏综合性。从1970 年代后期起,帕森斯理论中强烈的综合意识又重新引起社会学界的兴趣,各种理论内部开始出现试图进行新的综合的种种尝试。新功能主义正是力图以批判地继承帕森斯理论遗

产,开辟一条新的综合之路而产生的。

二、新功能主义的基本特点

1.对帕森斯理论传统持批判继承态度,既强调与帕森斯结构功能主义的承续关系,又强调从内部批判帕森斯理论的必要性。

2.对1970 年代的各种反帕森斯理论流派持开放态度,力图在功能主义理论传统基础上整合上述理论。

3.新功能主义尚未具备统一的理论形态。

第三节亚历山大理论的主要内涵

一、重新解释功能主义传统

1.功能主义在描述性而非说明性的意义提供了社会各部分相互关系的一般图景。开放和多元。

2.功能主义不仅关注结构,而且关注行动,不仅关注行动的实践性和手段性,而且关注表意性和目的。

3.功能主义关注社会整合和社会控制的变异及过程。

4.假定人格、文化和社会的区别是社会结构所必需,它们相互渗透和张力是变迁根源。5.分化是社会变迁的主要形式。

6.强调概念化和理论化的独立性。

二、批判帕森斯思想中的矛盾和含混

后期偏向整合和均衡,偏离早期的综合精神。向冲突、互动和交换理论开放。如,系统并不必然是均衡的。

三、新功能主义内涵

1.新功能主义与行动理论

批评帕森斯理论的过度社会化。行动沿着两个基本的维度进行:解释(interpretation)和谋划(strategization),解释又包含类型化和发明。行动不仅仅理解世界,也改变和作用世界。破解了帕的黑箱,描述了行动的偶然性和创造性。

2.新功能主义与结构理论

AGIL 只能分析行动环境,不能分析行动自身。芒奇(Munch)引入“符号的复杂性”和“行动偶然性”,使AGIL 的决定论色彩降低。

3.新功能主义与过程及变迁理论

社会化,只是给出行动的一个可能空间。环境的约束。对分化引发的变迁进行拓展,并改变价值无涉,批判现代主义。

复习思考题

系统理论的基本特点有哪些?

新功能主义的新出之处何在?

拓展阅读书目

亚历山大:《社会学二十讲》,华夏出版社,2000,第7 章__

第六章批判理论与哈贝马斯

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批判理论的基本发展脉络,掌握工具理性扩张理论的内涵,理解与掌握哈贝马斯社会理论的基本特点和地位。

第一节法兰克福学派概貌

一、学派简史

1.格林貝格時代。

2.在霍克海默的領導下從三十年代初期到中期,嘗試建立一種跨學科的唯物主義社會理論。3。流亡時期(1937 年前後至四十年代初期),試圖發展一種社會批判理論。

4.四十年代,研究所成員分散開來,阿道爾諾和霍克海默擬定了新的方向。

5.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研究所遷返德國以及它在法蘭克福開展的工作。

6.弗洛姆、洛文塔爾、馬爾庫塞以各種方式發展批判理論。

7.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哈貝馬斯等人在德國繼續研究所的規劃,並發展批判理論。

二、韦伯的理性化与卢卡奇的物化论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源头是卢卡奇的《历史与阶级意识》。从韦伯的合理性和工具合理性的理论出发,卢卡奇和法兰克福学派认为,由技术和理性结合而成的工具理性或技术理性是理性观念演变的最新产物;在当代,工具理性已变成社会的组织原则,它渗透到社会的总体结构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造就了异化、物化或单面的社会和单面的思维方式。因此,他们致力于工具理性的批判和实质(批判)理性的重建。

三、法兰克福学派第一代对工具理性的批判

法兰克福学派对工具理性的批判及对批判理性的重建的基本论题及观点可以概括为如下几点:

1.法兰克福学派对工具理性和批判理性的对立作出说明。

2.法兰克福学派考察理性观念的历史演变,追溯工具理性和批判理性对立的根源,特别着重分析工具理性是如何战胜批判理性而取得支配地位的。

3.法兰克福学派剖析工具理性的危害,阐明批判理性的作用。技术理性的基本特征是:(1 )它是在技术、理性和逻辑的基础上形成的;(2 )它以自然科学的模式来衡量知识,尤其是以定量化、形式化作为知识标准;(3 )它把世界理解为工具,关心的是实用的目的(4)它将事实与价值严格区分。

4.法兰克福学派还把所谓的传统理论(当代资产阶级的各种哲学社会思潮,特别是实证主义)和批判理论(黑格尔的辩证哲学、马克思主义,特别是社会批判理论)分别当作工具理性和批判理性的集中体现来加以评判。法兰克福学派既直接继承和发挥了韦伯和卢卡奇的观点,又继承了黑格尔的辩证理性观。一方面,他们沿着韦伯的思路来考察理性观念的演变,把韦伯的形式理性改造为工具理性或主观理性,而将实质理性改造为客观理性或批判理性,并进一步发挥了韦伯关于理性的消极性,尤其是它与统治关系的论点。同时,他们也利用了卢卡奇的“物化”思想,展开对工具理性危害的分析。现代社会的各种工具理性已经完全脱离了和价值理性的关联,现代社会的各种程序技术的发育使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趋于技术化。另一方面,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性观直接继承和发挥了黑格尔的辩证理性观,并力图吸取当代西方非理性主义思潮强调人的自由的思想因素来补充或改造黑格尔的辩证理性观,以克服包括黑格尔的辩证理性观在内的理性主义中强调客观必然性而忽视人的自由这一维度的倾向。

第二节哈贝马斯的社会理论

一、学术渊源和基本特点

1.学术渊源

2.特点:一是它的系统性;二是它的“对话性”,哈贝马斯的所有作品都是在与近代和当代著名学者的对话中展开的。他的最主要的“对话”伙伴除了韦伯与马克思外,还有德国的伽达默尔,法国的列维·施特劳斯和德里达,美国的整个社会学派和当代实用主义哲学

(分析哲学)学派。两卷本的《交往行动理论》是哈贝马斯思想的最系统的表达,使之成为一个具有内在思想逻辑的框架。对马克思、韦伯、涂尔干、米德、卢卡奇、霍克海默、阿多尔诺和帕森斯的著作进行了分析,实现逻辑与历史的统一。

二、基本概念

1.行动

2.生活世界

3.主体间性

4.交往

三、互动生活世界与系统过程

生活世界有三种解释模式,分别是关于文化或符号系统的、关于社会或社会制度的、个性导向或自我本体的。关于第一方面,行为者内在地具有和共享有关文化传统、价值、信仰、语言结构及其在互动过程中运用的知识库。关于第二方面,行动者知道如何组织社会关系,知道哪些协调互动的方式或模式是正确的和适当的。关于第三方面,行动者理解人们想要什么,人们如何行动,什么是正常与异常的行动。三种模式对应于社会的三种功能需要:通过交往行为达到理解以实现传播、维护以及更新文化知识的目的;互动的交往行为的协调以满足社会整合和群体团结的需要;交往行动的社会化以形成个人认同。因此,生活世界的三个组成部分,即文化、社会、个性,通过交往行动的三个方面,即寻求理解、协调互动和社会化来满足社会文化再生产、社会整合和个性成长的需要。在现实的社会中,生活世界与系统过程是相互联系的。经济、政治、家庭及其他制度联系中的活动依赖于生活世界的各个方面:文化、社会与个性。

四、对现代社会的批判

“生活世界的殖民化”或“系统对生活世界的侵入”

把理性概念扩充为四种,而把交往理性远远置于其它理性之上

在现实的交往过程中寻找出路。

五、普通语用学

1.什么是普通语用学?

2.基本内涵

六、理论比较

1.福柯与哈贝马斯。

2.哈贝马斯和阿多尔诺。

复习思考题

批判理论的发展脉络是如何的?

如何了解哈贝马斯关于“生活世界被系统殖民”的命题?

拓展阅读书目

沃特斯:《现代社会学理论》,华夏出版社,2000,第五章

第七章福柯

教学目的与要求:理解柯社会理论的发展脉络,掌握福柯关于权力的基本思想,理解福柯晚年

思想的伦理学转向。

第一节学术渊源和生活美学

一、福柯的学术渊源

二、福柯的生活美学

1.人生是自我创造的艺术品

2.人的自我是被发明出来的,而不是被发现出来的。

3.伦理与道德。

第二节福柯的思想主旨和发展线索

一、福柯与后现代

福柯并不认同后现代的说法。他之所以被视为后现代的大家,主要基于他对现代性(尽管他本

人很少用“现代性”这个词,而是用他独特的语汇“现代时期”)批判的彻底性。

二、福柯与批判理论、马克思社会理论及尼采思想

如同法兰克福学派一样,福柯认为现代理性是一种强制性的力量,但前者把焦点放在理性对自然的征服及其在社会和精神上的压制性后果,而福柯则专注在经由社会机制、话语、日常实践上对个体的支配。如同马克思主义一样,福柯对现代资本主义的生产实践进行了最犀利的批判,但前者所进行的是总体性的、连续的、宏观的批判,而后者所进行的是局部的、不连续的、微观的批判。

实际上,真正对福柯思想产生巨大影响的是尼采。福柯追随尼采的立场,对现代的进步观和启蒙意识进行了尖锐的抨击;尼采将知识视为权力斗争的产物,而非争取内在自由的工具,这对福柯所提出的知识考古学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尼采对道德所采用的谱系学的方法成就了福柯最具洞见的著作;对生命本身的强调,自我作为艺术品;对历史的批判。不过,福柯思想也并不是简单的尼采主义者,他将尼采、结构主义传统、康德的批判哲学传统和法国的认识论传统融会贯通,在历史所谓的边缘处作了一系列精彩的具体研究,并通过这些具体研究直逼现代性那些基本预设的合理性。

三、福柯的著述主旨

探究西方社会特有的姿态,一种文化的条件或组织原则。我们自身与真理的关系,建构为知识的主体;与权力的关系,将自身建构为通过行动影响他人的主体;与伦理的关系,道德行动者。真理-权力-自我。

四、知识考古学

知识考古学是用以探讨知识何以可能的主体和客体条件以及“真理体制”得以建立的实践过程的方法。他的这些思想集中体现在《疯癫与文明》、《临床医学的诞生》、《词与物》、《知识考古学》等著述。

五、权力谱系学

如果说知识考古学在权力问题上是沉默的话,那么福柯的权力谱系学就是要探讨我们自身与权力的关系。所谓权力谱系学,即是要通过非常细致和耐心的文献工作努力去把握权力的出身,而不是权力的源起。

六、自我伦理学

如果说福柯在权力谱系学中关于权力无所不在的论述容易给人以现代人无处可逃也无所作为的误解的话,那么,福柯在晚年以《性史》第2、3 卷为代表的著作中所提出的自我伦理学就可说是对这种误解的一种回答。所谓自我伦理学,是要探讨我们自身与伦理的关系,通过这种关系,我们将自身建构为伦理实践者。福柯在这里也作了一个重要的区分,即道德与伦理的区分。在他看来,道德尤其是基督教道德是与外在的禁令和准则联系在一起的,是对欲望的控制或节制,是对自我的贬损和弃绝;而伦理尤其是古希腊文化中的伦理则是个体与自我的关系,是把自我作为一件艺术品去塑造的生存艺术,这种艺术是自由人用独特的行动来改变自身、赋予自己的生活以审美价值和独特风格的自由实践。因此,在自我伦理学中,个体不再是社会权力支配的对象和工具,而成了自我照看、自由行动、自主抉择的主体。支配权力弥散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以及将自我作为可以不断去创造的艺术品——福柯留

给我们的这两个看似矛盾的思想传统,实际上贯穿着他对自由的思考和追寻。与启蒙学者和理性主义者不同的是,他并不把自由与理性、与知识、与话语联系在一起,后者貌似自由亲密的同盟,实则自由危险的敌人。正因为对构成现代性基石的理性和科学的拆解,福柯对后现代社会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__

第三节福柯的权力思想

一、权力分析的脉络

1.利益-冲突模式

它关注的核心是社会行动者之间的可观察到的利益冲突,是社会行动者之间的社会关系,其基本模式是两人之间的支配关系。A-B 模式。达尔。与现代主权观念联系在一起。契约论思想,从主权个体来思考个体。

2..权力分析的权威-合法化模式

帕森斯、阿伦特。他们认为未区分权力POWER 和强力(force),未解决强制与一致的关系。权力不是一种零和游戏,它所对应的不仅仅是人们行事的能力,而且是共同行事的能力。它关注的核心是具有合法性的权力,也即将强制与认同结合在一起的社会共同行动的能力。超出命令与服从关系来考虑权力。韦伯所说的三种权威:传统;卡里斯马;法理权威。3.两种模式的共同问题

都把权力首先看作是与社会的一个特定领域即政治领域相关的问题。都首先关注与国家机器有关的问题权力分析总是与精英和领导权有关。

二、福柯提出的权力的“生产—运作模式”

福柯的基本思路不是要提出权力理论,而是探讨权力关系得以发挥作用的场所、方式和技术,从而使权力分析成为社会批评的工具。权力具有多种形态,而不是同质的,也不仅仅局限于政治领域。权力来自下面。2.权力是作为关系出现的策略,而不是一种可以被占有、被分配的实体性的物(thing)。3.权力首先是生产性的实践,而不仅仅是压制性的外在控制。4.权力与知识之间存在着微妙复杂的关系。5.对权力的分析不应只看到宏大的权力,而应充分考虑权力的微观运作。从细节,从细微的实践。关系/事件的运作。权力与反抗密不可分。哪里有权力,哪里就有反抗。

复习思考题

福柯思想的主旨和发展脉络是如何的?

如何理解福柯在权力分析上的革命性影响?

拓展阅读书目

福柯:《规训与惩罚》,三联书店,1999

福柯:《性经验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第一卷

第八章布迪厄

教学目的与要求:理解布迪厄对当代社会理论的主要贡献,掌握他关于惯习、资本与场域的基本理论,掌握他关于实践理论的主要思想。

第一节学术渊源与思想脉络

一、学术渊源

从知识层面看,存在主义哲学的禅让以及法国社会科学经过半世纪的衰落后相应的再生为布迪厄突破哲学创造了可能性。在“结构主义”的宽泛的旗号下,涂尔干关于社会和文化的整体科学计划经过乔治·杜梅泽的比较神话学,布罗代尔的历史学,和列维-斯特劳斯的人类学得到复兴和现代化。

二、思想脉络

他在《继承人》与《文化、教育和社会再生产》中确立了他作为“再生产理论”的鼻祖的位置。70 年代,布迪厄继续探究一系列处于文化、阶级和权力的交叉领域的广泛论题。此后布迪厄将他的探索扩展到符号商品(宗教、科学、文学、绘画和出版)的社会学,并且开拓了新的论题:其中包括社会苦难、男性的支配、国家的历史源起、经济的政治建构、新闻业和电视,以及形成欧洲社会政治的制度性方法。与新兴的市场意识形态霸权相关的新形式的社会冲突和不平等的扩张,挑战了左派的传统目标和组织,并且要求形成一种全新形式的知识分子干预。

第二节布迪厄的核心理论问题

一、实践的科学和对支配的批判

1.关于社会行动、结构和知识的概念是坚决反二元对立的。

2.布迪厄的科学思想和实践的确是综合性的,它们同时跨越学科的、理论的和方法的界线。

3.布迪厄的社会观在根本上是竞争性的。

4 .布迪厄的哲学人类学不是建立在利益观而是在认识(recognition )和相应的误识

(misrecognition)的基础上。

二、建构社会学的对象

科学事实就像科学对象一样,不是给定的现成的社会现实:“科学事实必须被驾御、被建构和被证实”。三条密切相关的原则指引着布迪厄。

1.方法上的多神论:不拘一格地运用最适合于手边问题的观察和证明程序,并且不断地面对不同方法所得出的结果。

2.给予所有的操作方法同等的认识上的关注。

3.方法论的反思性:即在方法实行的过程中,对方法本身不留情面的自我质疑。

三、超越客观主义和主观主义的对立:惯习、资本、场域

1.什么是惯习、资本、场域?

2.三者如何互动?

“化身在身体中的历史”的性情同以位置系统为形式的“在事物中被客观化的历史”之间的关系。这一平衡的关键是“二者之间的关系”,因为既不是惯习也不是场域能够单方面地决定社会行为。它使性情和位置汇合在一起,使精神结构和社会结构对应(或分裂)而生成实践。这意味着,解释社会事件或者社会式样时,一定不能单独地割离开行动者的社会形构和她在其中运作的特定社会世界的结构,以及他们逐步相遇和相互冲撞的特定社会条件。实际上,布迪厄正是在提倡建构论或者“发生结构主义”。

四、品味、阶级和等级分类

1.布迪厄揭示出审美判断完全不是对个体独特的内在情感的表达,而是一种不凡的社会性才能,它产生于阶级教养和教育。

2.不同的群体所展示的审美判断力和他们相关的生活风格将他们自身确立在彼此对立的位置上。

五、反思性的律令

第三节科学、政治和知识分子的公民使命

布迪厄认为知识分子的社会起源是从启蒙运动到德莱福斯事件,他指出知识分子是一个“吊诡的、二维的存在”,由不稳定的同时必然结合在一起的自主和干预共同构成。布迪厄的政治干预典型地采用了一种间接的(或升华的)形式。同他关于知识分子的历史使命的观点一致,布迪厄将他的科学权威服务于“非制度化的左派”的各种社会运动,给与那些维护失业者、无家可归者、移民和同性恋者的权益的新兴团体以公共的合法性和符号力量的支持。他曾与德国国家银行行长发生一场著名的争论,以此支持“欧洲福利国家”联盟的形成,该联

盟可以抵制无规则的冲击和社会商品的早期私有化。他还通过这些方式干预社会,如反对迫害阿尔及利亚知识分子;促使“国际作家议会”的诞生;以及反对西方国家对偏见和歧视的平常化的容忍。

复习思考题

什么是惯习、资本、场域?

比较布迪厄与吉登斯对实践的理解

拓展阅读书目

沃特斯:《现代社会学理论》,华夏出版社,2000,第六章

第九章文化研究

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文化研究的缘起与基本观点,比较阿韦伯、曼海姆与埃利亚斯在文化观社会学上的异同,掌握文明化与理性化作为现代性进程的不同意义。

第一节文化研究

一、社会研究的两种取向

社会结构与行动者的两维。客观结构和自由意志。社会学传统强调的是结构取向。PARSONS的AGIL。人的主体性只能在社会所允许的范围内实现,在此范围安顿。文化只是社会的一个次体系。与之相对的是文化取向。人作为行动主体,文化意义。不完全是主观的:“直接管理人的行动的是物质上和理念上的利益,而不是理念。而由理念所创造的世界图象就象铁道的扳道工一样,常常只是对由利益所推动的行动决定轨道方向。”以利益为轴线,理念为引子。以利益为考虑的基础。尽管强调人行动背后的动机,但物质本身的决定性。道格拉斯说文化意义是社会结构内在的面相,只是它限制了结构的范围而已。强调人的社会行动的象征意义的面相。韦伯、涂尔干、曼海姆都触及文化,但地位不高,笼罩在社会作为实体的概念阴影下。

二、文化研究的兴起

1.理论模式。英国新左派。对经济化约论的批评。

2.产生根源

第一,从流行文化本身的社会历史背景来看,它是工业化、城市化和大众传媒产生的结果,市场经济的扩展。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从根本上改变了文化发展图景中的

文化关系。

第二,战后美国的商业性流行文化扰乱了传统的文化等级制,它的好莱坞电影、电视节目、可口可乐、摇滚乐、蓝色牛仔裤以及后来的MTV、购物大街、有专题娱乐

活动的公园等的文化输出,对输入国特别是年轻人产生了极大影响,也引起不少

国家和人们的反感。

第三,战后,特别是90 年代以来,信息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因特网和经济全球化使得流行文化的传播更加广泛、深远。

3.基本特征

(1)开放性。

(2)社会性。

(3)实践性。

第二节阿韦伯与曼海姆

一、学术渊源

二、阿韦伯的主要贡献

1.创立了文化社会学,可以从两个不同的层面来理解。一方面,韦伯是想通过阐明文化

社会学的基本原理,建立起一套历史哲学的逻辑。另一方面,韦伯在他的文化社会学中阐明了他对现代社会的理解,因而文化社会学实际上也是一种关于现代社会危机的学说。

所谓“文明”,是指理智和实用的知识以及控制自然的技术手段;所谓“文化”,则包含了规范原则和理念的诸种价值结构,是一种独特的历史存在和意识结构。“文明”是人的外在存在方式和生活技巧,“文化”则是人的内在存在方式和本质特征。人类应当扬“文化”而抑“文明”,因为“文明”会使人异化,变成病态;只有“文化”才是人之为人的规定性,有了“文化”,健康的人,现代社会才能从危机当中摆脱出来,成为一个健全的社会。2.对现代性危机的理解

现代性危机的根本原因显然就在于“文明”压倒了“文化”,人在物质文明的大潮中彻底丧失了作为类存在的自由本质,而变为物的奴隶。

3.学术影响

韦伯的文化社会学融历史哲学和社会理论于一体,在现代社会学历史上独树一帜,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传统,曼海姆的知识社会学、埃利亚斯的文明论乃至法国布迪厄的文化习性学说等,都在不同的方向上坚持并发展了韦伯的文化现代性思想。

三、曼海姆的主要贡献

他突出了知识的集体性质,表达的不是个人观点,而是集团的观点,不同的思想风格与不同集团利益联系在一起。意识形态与乌托邦。前者是利益的凝固(特指的意识形态和全指的意识形态,对论敌提出的观点的怀疑和某一时代或集团的思维结构),后者反映被压迫集团的反抗(乌有之地),前者是指导维护现存活动的思想体系,后者倾向于产生改变现行秩序活动的思想体系,超越现实,变革,两者都不能把握历史整体。

第三节埃利亚斯

一、文明化的进程

1.文明和文化。

2.对西方现代性发展过程的理解。

现代国家的治理技术的兴起,是面对所谓“十七世纪的总危机”逐渐采取的理性化步骤。17世纪早期,在欧洲出现的广泛危机,无论在政治上,还是在思想上,都提出严峻的挑战。在此期间,自中世纪盛期逐渐发展的西欧的人文主义传统逐渐为一种理性主义的现代性所代替。这种理性主义的现代性,放弃了人文主义和怀疑主义精神,开始寻求一种普遍性和“确定性的政治”。他探讨的是欧洲国家形成和宫廷理性发展中形成的文明观念和各种形式的礼貌。把监控机的社会生成和个体自我约束的心理生成结合在一起分析。将身体作为文明化的载体。与福柯的差别在于,不是突生的,而是过程,社会群体相互依赖性增强,心理控制范围扩大,感受他人痛苦的程度更强。

二、宫廷社会的研究

1.国家权力向中央的不断集中

2.任何一位中央统治者的权势的两个决定性来源不断被强化的垄断性。

3.区分构型(figuration)、型构(configuration)与形态(formation)与结构观划清界限。用过程,彼此相互依赖、变动不居的关系状态和历史过程。内在的历史过程。

复习思考题

1.如何理解文化研究的兴起?

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

351

2.文化与文明的区别何在?

3.什么是构型?

拓展阅读书目

沃特斯:《现代社会学理论》,华夏出版社,2000,第六章

第十章后现代理论

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后现代性与现代性的关系,了解后现代性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观点。

第一节后现代社会理论

一、后现代的社会缘起

1.1930 年代纳粹对犹太人的大屠杀事件

2.席卷整个西欧社会的“五月风暴”

3.1980 年代在西方开始逐渐成型的消费社会和网络社会

二、后现代的思想渊源

早在后现代思潮涌现前,就有一批伟大的思想家揭示了现代性的困境。韦伯在其经典著作《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结语中,已经指出启蒙主义“脸上的玫瑰色红晕似乎也在可奈何地褪去”,理性化的发展可能成为现代人的铁笼,现代性甚至可能在“专家没有灵魂,纵欲者没有心肝”中幻想自己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文明程度。尼采则提供了一种“反社会学”。在古典社会理论家从启蒙的角度看到自由、进步和生机的地方,尼采看到的是支配、衰竭和支配。无论是尼采对理性的批判,对主体性的拒斥,还是他对审美经验的高扬,对身体的透视,无不深深地影响了后世的后现代主义者。如果说尼采分析了人的社会自我已经为奴隶道德所“驯化”的话,那么,弗洛伊德则以其富于原创性的精神分析理论告诉人们,人的个体自我是一个分裂的主体,是自我的意识与被压抑的欲望之间永恒的交战。无意识、压抑、力比多、自恋、俄狄浦斯情结,弗洛伊德理论中的这些主题词成为后现代主义尤其是女性主义争执的焦点。此外,索绪尔、列维-斯特劳斯、巴特等人的结构主义也是后现代思潮孕育的基本理论资源。他们对语言结构的关注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科学本质的“语言学转向”,成为后现代倾力于对符号的研究的序曲。事实上,后现代主义有时也被称为后结构主义,足可见结构主义与后现代深厚的渊源。

三、后现代性与现代性

由于后现代状况的含混、芜杂,我们无须提出一个关于“后现代”或“后现代性”的清晰定义,而是可以从后现代(后现代性)与现代(现代性)的关系来把握后现代及后现代性的意指。后现代出现在现代之后,但这并不意味着后现代与现代纯然是时间上的接续关系;后现代是指与现代判然有别的一个社会、文化和政治的新时代,但这也并意味着后现代就完全是现代的终结者。实际上,后现代性与现代性之间更是一种批判性的关联,是对现代性及其后果的激进反思。

四、后现代社会理论与其他理论

1.“社会理论”与“社会学理论”。

2.拒绝标签。

3.后现代社会理论与后结构主义的孪生关系。

五、后现代社会理论对社会学理论的贡献

1.后现代社会理论大大丰富和深化了“社会学的想象力”。

2.后现代社会理论大大拓展和延伸了社会学与其他学科的相互联结。

3.后现代社会理论重新提出了理论与实践生活的关系问题,有助于突破专业化所造就理论自治的道统。

第二节布希亚(Baudrillard)

一、对现代性的批判

如果说福柯的现代性批判更多针对的是理性和真理的话,那么,布希亚的现代性批判更多

针对的则是生产和实在。

他借助前现代社会的象征性交换(即非生产性的、持续互惠的交换)的理想,既对抗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性交换,也批判消费社会所带来的“邪恶的欲望”和“普遍的歇斯底里”。

二、对后现代性的勾勒

布希亚是在《摹拟和摹拟物》、《致命的策略》等后期著述中比较集中地阐明了后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

1.摹拟

2.内爆

3.超现实

三、对其理论的评价

就布希亚后期的思想来说,有相当的虚无色彩,这使他对现代性的反抗和对后现代性的嘲讽失去了支点。不过,综观布希亚的思想,对社会理论的一个贡献却是实实在在的:这就是对现代性的消费社会面向的洞察,对大众传媒、高科技、广告、符码在后现代社会的特殊影响的凸现。

第三节鲍曼

一、现代性三部曲

阿道尔诺曾有一句名言:“奥斯威辛之后,诗已不存在。”鲍曼接续他的思路,在《现代性与大屠杀》中提出了大屠杀之后的社会学何为的问题。他深刻地批判了现代性的非道德后果。

二、后现代伦理

鲍曼在《后现代伦理》与《生活在碎片之中》等著作中,探究了怎样以一种后现代的方式来增进社会生活的道德化。鲍曼认为我们首先必须正视社会生活是充满偶变和矛盾的,是错误设计与权宜行事交织的,是一个混沌不清、碎片四散、复杂难料、流变不居的世界,我们不得不放弃“喋喋不休地死抱着关于普遍性、确定性与透明性的希望”。这样,我们不仅不是放弃道德,反而是为真正的道德自主性开辟了空间,反而使道德上有责任能力的自我可以获得解放。

复习思考题

1.后现代社会理论的主要特征是什么?它兴起的社会根源何在?

2.布希亚理论的三个核心概念是什么?

3.如何理解鲍曼现代性三部曲的主题思想?

拓展阅读书目

塞德曼:《有争议的知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__

西方社会学理论自考试卷含答案

西方社会学理论试卷 (课程代码00280)。 考生答题注意事项: 1.本卷所有试题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答在试卷上无效,试卷空白处和背面均可作草稿纸。 2.第一部分为选择题。必须对应试卷上的题号使用28铅笔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 3.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必须注明大、小题号,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 4.合理安排答题空间,超出答题区域无效。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l0小题,每小题l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未涂、错涂或多涂均无分。 1.孔德认为形而上学阶段所对应的是B A.虚构阶段 B.抽象阶段 C.非实证阶段 D.实证阶段 2.墨顿认为:接受某些目标与手段,但又拒绝某些目标与手段的行为是D A.创新 B.仪式主义 C.隐退主义 D.反叛 3.将戏剧引入社会学分析的是B A.伯克 B.戈夫曼 C.布卢默 D.米德 4.单位招人时会招一些能力好的人,以掩盖走后门进来的入,这种现象反映的是D A.误解表演 B.补救表演 C.神秘化表演 D.理想化表演 5.强调社会科学要研究生活世界的主观意义的是B A.戈夫曼 B.舒茨 C.加芬克尔 D.达伦多夫 6.下列属于米尔斯观点的是A A.疯人现实主义 B.行动理论 C.价值合理 D.角色扮演 7.我们所买的东西确定了我们是什么样的人,这反映的是A A.商品化社会 B.现代主义阶段 C.消费社会 D.风险社会 8.下列不属于后现代理论代表人物的是C A.哈贝马斯 B.布希亚 C.利奥塔 D.詹姆逊 9.“打字员与她雇主的女儿打扮得一样漂亮”,这种现象说明的是劳动阶级的C A.职业分层 B.异化 C.同化 D.革命性 10.与米切尔斯的“寡头政治铁律”一样的是米尔斯的B A.巨型理论 B.权力精英论 C.社会学的想象力 D.疯人现实主义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l分,共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未涂、错涂、多涂或少涂均无分。 11.孔德的整体性方法论的内容有ABCD A.社会是一个整体 B.社会是一个有机体 C.社会学要从人类社会生活的整体人手展开自己的研究 D.人类历史也是一个整体 E.社会秩序论 12.帕森斯提出的“功能体系”包括的功能子系统有ABCD A.适应 B.目标获取 C.整合 D.模式维护 E.有机体 13.布劳认为,对权力的反抗有ABCDE

社会学理论试题集

华农大社会学专业07级 西方社会学史复习参考之四 拓展部分(作为以后深入和继续学习参考) 4 简述科层制的特点,正负功能及未来发展趋势 6 简述韦伯关于“感召性权威合法化”的论述? 7 米德关于自我意识发展的基本观点。 8 默顿怎样批评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 1试论述“社会唯名论”和“社会唯实论”争论的基本内容和分歧实质。 2 试论帕森斯“结构功能模式”同马克思的“社会实践结构论”的联系与区别。 5 先赋角色与自致角色 8 异化劳动 9 普遍化的他人 6 米德怎样论述社会组织的心理基础。 7 简述布迪厄关于惯习“habitus”的基本观点。 8 简述城邦社会学的主要学术贡献及局限性。 4 试论哈贝马斯对西方社会学理性观的批判与重建。 5 有序的社会秩序是通过哪些环节建构的?谈谈你对此问题的见解。 6 试论世纪初期社会思潮的历史地位。 8 反功能 9 合法性 12 主观主义 13 异化 16 社会几何学 18 姿势对话 21 实践的模糊逻辑 22 时空抽离化 3 什么是社会行动?它大约可分几类? 6 布劳怎样分析社会交换论中的内部报酬与外部报酬? 7 莫顿的中程理论分析原则与帕森斯的结构功能分析原则区别 9 布劳怎样从微观的社会交换研究上升到宏观的社会结构研究? 10 简述利奥塔关于“重写现代性”的基本观点。 4 联系中国社会发展实践,详述帕森斯的A-G-I-L的模式理论。 6 试论帕森斯关于文化因素在社会结构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观点。 3 实体性社会结构 4 社会稳定 5 社会运行 6 宗教冲突 7 话语方式 8 次级结构 9 普遍语用学 10 社会建构论 11 秩序 8 简述帕森斯的模式变量理论。 9 简述吉登斯关于“时空抽离化”的论述。 2 依据人的社会化理论,结合中国实际,谈谈你对当前青少年社会化障碍问题的认识。 3 举例论述西方社会学理论中宏观社会学与微观社会学研究的联系与区别。 4 联系当代社会专业化的趋势,论述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的合理性与局限性。 5 模式变量 6 实践的逻辑 4 教育制度的显功能 7 莫顿如何批判宏关结构功能主义的? 4 为什么说加芬克尔的常人方法学实现了社会学的语言学转向? 7 话语实践(福柯) 8 叙事知识(利奥诺) 10 本体性关怀(吉登斯)15 制度化(帕森斯) 16 旋转的中轴(贝尔) 8 怎样理解利奥塔对“元话语”的批判? 9 怎样来理解吉登斯的“方法论置括号”? 4 比较分析帕森斯的AGIL社会系统模式与丹尼尔.贝尔中轴原理的联系与区别。 5 怎样借鉴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解释观念更新在中国社会结构变迁中的意义? 6 概念行图示(贝尔) 7 认识的子集(利奥塔) 8 双重解读(布迪厄) 9 压抑文明(马尔库塞) 10 解放的认识兴趣(哈贝马斯) 1 当代社会学主要丛哪些角度去研究社会化问题? 2 社会互动的类型及其各自特点。

侯钧生《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第3版)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二)【圣才出品】

侯钧生《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第3版)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二)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6小题共30分) 1.理想类型 2.模式变量(帕森斯) 3.生活世界(舒茨) 4.常人方法学 5.社会资本(科尔曼) 6.社会网络 二、简答题(每小题12分,5小题共60分) 1.简述涂尔干关于“社会分工”的思想。 2.简述《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的主要观点。 3.试述帕森斯的模式变项,他使用模式变项在哪些方面进行了分析? 4.如何理解哈贝马斯关于“生活世界殖民化”的观点。 5.简述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的主要观点。 三、论述题(每小题30分,两小题共60分) 1.如何理解社会互动形式与社会互动矛盾、社会互动规模的关系? 2.叙述社会冲突理论的发展,并运用该理论的某一观点或某位学者的观点对当今中国的现实问题进行分析。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6小题共30分) 1.理想类型 答:理想类型是指一套精确而严谨的概念体系,它只是为了理解和说明世界而建构起来的一个精确而有效的概念体系,理想类型是韦伯提出来的。理想类型使社会科学像自然科学那样建构一套精确而严谨的概念体系来增强客观性,减少主观随意性。这一概念体系作为衡量现实的标准,审视现实与概念之间的差距,并对这种差距作出因果解释。其特点是:①理想类型是一个主观思维构建,它不是基于对所有事实进行经验上的概括,也不是作为社会的理想提出来的;②理想类型虽是一种主观思维的构建,是社会学中理论构建的一种方法,但它的建立有逻辑上的一致性,不违反经验的因果关系;③对某一社会现象的解释,理想类型也许不止一个,但解释的标准只有一个,即对具体社会现象的成功理解和准确归因。 2.模式变量(帕森斯) 答:模式变量是帕森斯学派对社会系统进行分析的重要概念,是指行动者在确立情境意义之前,和在他能够根据情境采取行动之前所作的选择,是一定情境下人们的角色选择的类型。这些类型包括五对:①情感中立性—情感性;②自我取向—集体取向;③普遍主义—特殊主义;④成就性—先赋性;⑤专一性—分散性。 3.生活世界(舒茨) 答:生活世界是指人们在其中生存并进行各种日常活动的具体社会环境。它在我们出生

自考《社会学概论》名词解释~~史上最全

自考《社会学概论》名词解释~~史上最全 社会学:研究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综合性社会科学。 描述性功能:那些为了了解和掌握发生了什么事,什么情况而进行的探索性研究。 解释性功能:对影响社会事实发生,变化的主客观因素,从其因果联系上加以说明的过程。 预测:要提示将来的社会事件和状态是怎样的,包括预见与对社会未来的测量双重含义。 规范性研究:确定预定社会目标及其达到预定目标而采取的行动与手段,以及对社会目标行动与手段的合理性可行性评价的过程。 社会批评:社会学参与社会的另一方面,就是对旧的思想,旧的观念和阻碍社会进步的事物,行为进行理论分析,提出克服和解决问题的意见与建议。 问卷调查:以文体表格形式向被调查者收集相关资料的一种定量研究方法。 实地研究又称田野调查:深入研究对象内部,以参与观察和结构访问的方式收集资料,并通过对这些资料的定性分析来解释社会现象的一种研究方法。 参与观察:研究者在某种程度上置身于观察对象的环境和社会活动中,使自己成为被研究群体中的一员一种观察方法。 个案研究:对某个社会单位的生活全过程或关于它的某个方面的个别实力和整体相关联的一种研究方法。 科学实验方法:根据一定的研究假设,在有控制的条件下,通过观察记录分析发现证实社会现象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 非介入性研究:它不是直接从研究对象那里收集所需资料,而是通过收集现存的,以文字数字符号画面等信息形式出现的文献资料,分析和探讨各种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社会现象的一种研究方法。 定性方法: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纳分类比较,进而对某个或某类现象的性质和特征作出概括的一种分析方法。 定量方法:对社会现象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与数量变化进行分析的一种分析方法。 社会:以一定的生产资料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类生活共同体。 角色:包括职位和由职位发生的权力义务以及行为规范,行为模式的总和,是由个人与社会的结而产生出来而必且个人更具体的概念。 社会关系:人们在物质生产活动和社会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相互关系的总和。 结合关系:人们在感情和行为诸方面相互结合,以达到共同目标的关

2008年1月浙江省自考试卷西方社会学理论试题

做试题,没答案?上自考365,网校名师为你详细解答! 浙江省2008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西方社会学理论试题 课程代码:00280 一、填空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空1分,共7分) 请在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答案。错填、不填均无分。 1.孔德认为,社会是一种________的结构。 2.帕森斯提出的“功能体系”包括四种功能子系统,英文可简写为________。 3.对于人们进行的所有行动来说,一个人的特定行动越是经常受到奖励,则该人越可能采取这种行动,霍曼斯把这一命题称为________命题。 4.科塞的冲突理论,重点在于探讨冲突对社会的________。 5.达伦多夫把社会冲突的起因首先归为权力________。 6.布希亚认为,我们生活在“一个________的时代”。 7.贝尔“有关西方社会的社会结构变化的一种社会预测”的著作是《________》。 二、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将社会学区分为社会静学和社会动学的学者是( ) A.斯宾塞 B.孟德斯鸠 C.孔德 D.杜尔克姆 2.1896年,成为世界上第一位专业的社会学家,并创办了《社会学年鉴》的人是( ) A.孔德 B.韦伯 C.帕森斯 D.杜尔克姆 3.杜尔克姆提出社会学研究七个准则的著作是( ) A.《社会学研究方法论》 B.《社会分工论》 C.《自杀论》 D.《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 4.帕森斯系统功能理论的中心,是解释________的整合与均衡。( ) A.个性系统 B.文化系统 C.社会系统 D.人类行为 5.结构功能主义的创始人是( ) A.库利 B.帕森斯

孔德、斯宾塞、迪尔凯姆的实证主义社会学

孔德、斯宾塞、迪尔凯姆的实证主义社会学 (A)19世纪30年代至19世纪末叶,被称为西方社会学的创立时期。这一时期的特点是: 1、初创时期的西方社会学与哲学关系密切; 2、初创时期的西方社会学受到实证主义思潮的影响极大 (B)从孔德开始的西方社会学的一个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始终表现为一种维护型的社会学,它以多方面的研究资本主义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为对象,积极协调现存的社会关系,以维护资本主义制度为目的。 1、孔德(1798——1857)法国著名的哲学家,社会学及实证主义社会学的创始人,在其论著《实证哲学教程》(第四卷)中首次提出了“社会学”的概念,并力图把他建设成为一门研究社会的实证科学。 2、孔德把社会学界定为研究社会秩序和社会进步的科学。他认为: (1)整个社会和自然界一样,是建立在协调一致的基础之上的,这就是社会秩序。 (2)社会变迁中,旧的社会秩序被新的社会秩序所取代,这就是社会进步。3、孔德、斯宾塞到迪尔凯姆——实证主义社会学传统的发展特征: 古典实证主义社会学的特征: ①它明确地规定了社会学在理论及其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反对传统形而上学思辨的思维方式,使社会学摆脱了思辨哲学的羁绊,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②它的理论原则具有强烈的本体论的自然主义的倾向,坚持统一的科学观,认为社会现象与自然现象之间没有本质的差异,它们都是一种“物”,故而遵从同样的科学法则。这样便混淆了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区别。 ③认为自然科学的方法完全适用于对人类社会的研究,按照自然科学的模式应用了类比的法则,产生了实证主义社会学知识体系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有机进化论和机械论。 ④重视经验和感性资料在社会认识中的重要作用,在方法论上恪守经验主义原则。 ⑤重视对社会秩序、社会平衡和社会稳定性的研究,在政治和意识形态领域内具有相当保守的价值取向。 ⑥强调对现实社会生活进行干预,强调社会学理论研究的实践功能,把社会学看作“社会工程学”或“社会医学”,即强调社会学对现实社会的改造和改良作用。

侯钧生的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笔记

侯钧生的<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笔记 西方社会学理论导言 一、学习《西方社会学理论》的目的 通过学习社会学发展史上各个思想名家的研究方法和社会理论,在自觉模仿和实践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看待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的思维方式和理论视角。 二、社会学发展史 (一)古典社会学理论(classical sociological theory):大约从19世纪30年代到20世纪20年代,是社会学的诞生和形成时期,主要特征是: 1.社会学发展的重心在西欧,但20世纪初已经开始转向美国:孔德(Comte,法国人);斯宾塞(Spencer,英国人);滕尼斯(Tonneis,德国人);涂尔干(Durkheim,法国人);韦伯(Webber,德国人);马克思(Marx,德国人)、帕累托(Pareto,意大利人);齐美尔(Simmel,德国人);曼海姆(Mannheim,匈牙利人)。社会学发展重心由西欧转向美国时期的代表人物有:凡勃伦(Veblen),库利(Cooley),帕克(Park),米德(Mead),托马斯(Thomas). 2.使社会学从其他学科中独立出来,尤其是从哲学中独立出来,确立了独特的学科地位,主要表现为有了自己的独特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社会学产生的标志也有两种意见。一种以社会研究方法的转向为标志,比如Garner就认为社会学起源于马基雅维利(Machiavelli)的《君主论》(the Prince),until the renaissance, most books upheld general notions of normative behavior, were non-empirical, and did not observe, describe and analyze the actual human behavior. Machiavelli included into his book all the violent, fierce, savage, coercive, and even compassionate acts that the ruler implement in order to stay in power. The prince is based on reality-the observations of real people, not just moral ideals. 另外 一种意见便是以“社会学”一词的提出为标志,那就是法国社会学家August Comte1838年,在他出版的阐述社会哲学原理的《实证哲学教程》的第四卷中,第一次提出了“社会学”这个

自考社会学概论真题及答案

全国2008年7月自考社会学概论真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 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第一个提出“社会学”概念并创立社会学,被人们称为社会学之父的学者是(A) A.孔德 B.斯宾塞 C.涂尔干 D.马克思 2.涂尔干认为,社会学研究的特殊对象是(B) A.社会规范 B.社会事实 C.社会制度 D.社会问题 3.作为社会学学科恢复重建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一开始就提出要建立中国自己的社会学的学者是(C) A.严复 B.章太炎 C.费孝通 D.雷洁琼 4.以问题表格形式向被调查者收集相关资料的一种定量研究方法是(A) A.问卷调查 B.实地研究 C.深度访谈 D.定量分析 5.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纳、分类、比较,进而对某个或某类现象的性质和特征做出概括的一种分 析方法是(D) A.问卷调查 B.实地研究 C.定量方法 D.定性方法 6.人们在物质生产活动和社会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相互关系的总称是(C) A.生产关系 B.交往关系 C.社会关系 D.群体关系 7.某种文化元素随同社会交往而扩散,为其他社会所采借和吸收的过程是(A) A.文化传播 B.文化采借 C.文化杂交 D.文化冲突 8.交换理论认为人类的相互交往和社会联合是一种相互的交换过程。其创立者是美国社会学家霍曼 斯和(C) A.马克思 B.雷克斯 C.布劳 D.帕森斯

9.“生物人”通过社会文化教化,获得人的社会性,获得社会生活资格的过程是(A) A.基本社会化 B.正向社会化 C.重新社会化 D.反向社会化 10.个人改变以前的知识结构、价值标准和行为模式,建立起新的、符合社会要求和新的形势需要的知识结构、价值标准和行为模式的过程是(D) A.基本社会化 B.正向社会化 C.反向社会化 D.重新社会化 11.用表演和比喻来说明日常生活中人的互动的理论是(C) A.互动论 B.交换论 C.拟剧论 D.理性选择论 12.按照戈夫曼的观点,社会互动最重要的特征就是(B) A.个人选择 B.印象管理 C.自我坦白 D.扮演角色 13.相距122厘米至365厘米以内的距离,是(C) A.亲密距离 B.个人距离 C.社会距离 D.公众距离 14.在一定的规则下,行为者为了获得回报而行动,并获得回报的社会互动形式是(D) A.合作 B.学习 C.共享 D.交换 15.家庭、邻里、游戏伙伴等属于(A) A.初级群体 B.次级群体 C.正式群体 D.同辈群体 16.基金会、俱乐部、工会、商会、艺术团体、科研机构、宣传鼓动团体一般被称为(C) A.第一部门 B.第二部门 C.第三部门 D.第四部门 17.属于教育制度的潜功能的是(A) A.社会控制功能 B.传播知识功能 C.文凭功能 D.社会选择功能 18.最早提出社区这一概念的社会学家是(B) A.涂尔干 B.滕尼斯

西方社会学理论试题

西方社会学理论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国际关系联系着其他社会现象”,对国际关系进行这样界定的学者是(B) A.孔德 B.阿隆 C.霍曼斯 D.蒂里阿基安 2.米德指出,人类的心智包括两种能力:其一是理解象征符号的能力;其二是_(B)_的能力。 A.学习象征符号 B.运用象征符号 C.解决象征符号 D.创造象征符号 3.人们对自身的价值、目标、理想、行为进行评价时进行规范性指导的群体称为(B) A.目标群体 B.参照群体 C.功能群体 D.利益群体 4.米德认为,人类社会秩序的基础是(A) A.符号 B.利益 C.情境 D.价值 5.提出“情境定义”概念及其理论的学者是(B) A.布卢默 B.托马斯 C.米尔斯 D.米德 6.认为西方社会是病态社会的是(D) A.柯林斯 B.达伦多夫 C.李普塞特 D.马尔库塞 7.《后现代状况》一书的作者是(A) A.利奥塔 B.詹姆逊 C.托夫勒 D.贝尔 8.人们通过对_(B)_的定义与理解进行互动,是布卢默提出的符号互动论的基本观点之一。 A.角色 B.符号 C.身份 D.阶层 帕森斯系统功能理论的中心,是解释____的整合与均衡。 A.个性系统 B.文化系统 C.社会系统 D.人类行为 10.杜尔凯姆提出的社会学研究的七个准则之一是,将_(B)_看做客观事物。 A.社会结构 B.社会现象 C.社会知识 D.社会常识

在互动的公理规则中提出,经济学的第一原理必须进行修改的是 A.布劳 B.霍曼斯 C.卢曼 D.帕森斯 12.最早提出“社会学”一词的是(A) A.孔德 B.斯宾塞 C.马克思 D.杜尔克姆 帕森斯认为,现代社会两个最有影响的功能领域是经济与 A.教育 B.军事 C.政治 D.科技 消除系统破坏性倾向的过程,被卢曼称为 A.社会分化 B.社会整合 C.社会系统 D.越轨行为 15.布卢默的理论建构方法是(A) A.实证的 B.可操作的 C.间接观察 D.非实证的 达伦多夫认为冲突的调节方式有仲裁、调停和 A.合作 B.竞争 C.和解 D.自我约束 戈夫曼拟剧互动理论的主题是 A.剧本期望 B.剧情 C.剧组 D.印象管理 认为帕森斯的结构功能理论含有乌托邦的取向,这一观点的提出者是A.达伦多夫 B.柯林斯 C.李普塞特 D.科塞 19.首次使用“后资本主义社会”一词的是(C) A.科塞 B.柯林斯 C.达伦多夫 D.李普塞特 20.互动仪式链是由(A)_提出来的。 A.柯林斯 B.登津 C.达伦多夫 D.李普塞特 21.哈贝马斯认为经济危机与政治危机属于(D) A.体制危机 B.合理性危机 C.同一性危机 D.合法性危机

侯钧生《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模拟试题】【圣才出品】

第一部分名校考研真题 2017年北京大学654社会学理论考研真题(回忆版)科目代码:654 科目名称:社会学理论 一、名词解释 1.社会角色 2.单位制度 3.惯习 4.互动仪式链 5.亚文化 二、简答题 1.农村公共服务的提供方式以“项目制”进行,试问其对于农村社区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2.简述帕克人文区位学的主要内容。 3.以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例,探讨技术与工作组织方式的关系。 4.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5.社会分类的体制化。 三、论述题 1.社会治理与社会管理的区别。 2.富兰克林的事例对于韦伯新教伦理的理论意义。

3.三位现当代社会学家的身体观。 4.从社会分工、人际关系、生产方式的角度谈谈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的区别。

2016年北京大学社会学系654社会学理论考研真题(回忆版)科目代码:654 科目名称:社会学理论 一、名词解释 1.文化相对主义 2.总体性制度 3.物化 4.主干家庭 5.逆城市化 二、简答题 1.社会转型期间社会心理学的意涵。 2.很多小村面临撤离和合并,分析此现象对于村庄发展的影响。 3.齐美尔认为神经质是现代都市人最显著的精神气质,简述他关于此的论述。 4.论述死因分析对于社会发展和社会结构分析的作用。 5.设计一个关于中国劳动就业稳定性的研究方案。 三、论述题 1.国家—社会、共同体—社会、自然社会—政治社会三组二元对立的关系中社会的异同。 2.凡勃伦、布迪厄、埃利亚斯关于维持阶层差异的论述以及差异。 3.现代社会道德危机频发、道德基础十分重要。阐述两个著名社会学家的相关论述。

4.非正式结构产生的原因和作用。

全国2016年10月自考真题社会学概论试题与答案

绝密★考试结束前 全国 2016 年 10 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社会学概论试题 课程代码 :00034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 , 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 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 , 用 2B 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 , 用橡皮擦干净后 , 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 . 1.社会学主要理论流派中的冲突理论渊源于马克思的社会思想,被认为是最早、也是最 深刻和最系统的冲突论是马克思的(C ) A.历史唯物主义 B .辩证法C.阶级斗争理论D.政治经济学 2. 主张社会批判理论的学术群体是(A) A.法兰克福学派 B .芝加哥学派 C .哥伦比亚学派D.功能学派 3.在社会学的研究功能中,对影响社会事实发生、变化的主客观因素,从其因果联系上 加以说明的过程称为( C ) A.预测性功能 B .规范性功能C.解释性功能 D .描述性功能 4.统计调查的常用方式之一是( B ) A.文案法B.普遍调查 C .实地实验 D .问卷调查 5. 以某个社会单位或案例为一个整体进行详细考察的方法称为(D) A.访谈法B.典型调查C.观察法D.个案研究 6. 在社会学研究的分析类型中,偏重经验实证主义原则的是(A) A.定量分析 B .定性分析C.实地研究D.非介入性研究 7.在社会结构类型中,由一些作为社会实体的基本单元和要素构成的社会结构是 ( A ) A.实体性社会结构 B .关系性社会结构 C .规范性社会结构D.整体性社会结构8.人口数量通常是指( B ) A.人口素质B.人口规模C.人口结构D.人口分布 9. 人们直接感受文化多样性时的心理现象被称为(C) A.文化冲突 B .文化边际C.文化震惊D.文化排斥 10.“文化自觉”的提出者是(D ) 11.再社会化也可称为( C ) A.反向社会化 B .继续社会化C.重新社会化D.基本社会化 12. 建立在血缘、遗传等先天的生理因素基础上的社会角色,被称为(A) A.先赋角色 B .开放性角色 C .首要角色D.表现性角色 13.在社会互动的基本形式中,不同行动者之间相互反对或阻止对方意图的自觉行动,被 称为(A ) 14.由一群人所共同认可的、有意义地代表其自身以外的别的事物的象征,被称为

精选-《西方社会学理论》试题及答案汇总

西方社会学理论 一、单选题: 1.自1838年(D)提出社会学概念至今,仅仅170多年的历史,社会学获得了迅速发展。 A.韦伯 B.斯宾塞 C.迪尔凯姆 D.孔德 2.1838年孔德提出(D)概念至今,仅仅170多年的历史,社会学获得了迅速发展。 A.社会形式 B.工具理性 C.有机团结 D.社会学 3.孔德将(B)作为社会学的两大研究主题。 A.公平与正义 B.秩序与进步 C.效率与公平 D.个人与社会 4.从客观的个人主义出发,斯宾塞在对社会问题的研究与回答上表现出明确的(B)。 A.社会主义 B.自然主义 C.主观主义 D.唯物主义 5.从客观的(B)出发,斯宾塞在对社会问题的研究与回答上表现出明确的自然主义。 A.社会主义 B.个人主义 C.集体主义 D.唯物主义 6.斯宾塞认为,根据社会管理调控方式进行划分,社会进化类型是:(D)→工业社会。 A.游牧社会 B.农业社会 C.封建社会 D.军事社会 7.迪尔凯姆认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D)。 A.社会现象 B.社会规律 C.社会组织 D.社会事实 8.齐美尔提出要建立关于社会形式的社会(B)。 A.物理学 B.几何学 C.心理学 D.动力学 9.齐美尔曾提出要建立正确研究社会的社会(C)。 A.物理学 B.生物学 C.几何学 D.动力学 10.韦伯认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D)。 A.社会事实 B.社会形式 C.社会规律 D.社会行动 二、填空 1、帕累托将人类行为分为逻辑行为和非逻辑行为。 2、孔德人道宗教基本教义是爱是原则,秩序是基础,进步是目的。 3、涂尔干社会团结的类型是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 4、斯宾塞社会学理论两大支柱是社会进化论和社会有机体论。 5、斯宾塞将社会分为尚武社会和工业社会两种类型。 6、韦伯关于社会学的定义社会学是一门致力于解释性地理解社会行动的过程和影响做出因果说明的科学。 7、个人与社会关系上存在两种对立观点社会唯识论和社会唯名论。 8、托克维尔的主要代表作是《论美国的民主》和《旧制度与大革命》。 9、米德将人类心智分为和两种类型。 10、西方社会学理论三大流派马克思主义学派、韦伯学派、孔德学派。 11、戈夫曼分析框架的两种类型喜剧分析和印象管理。 12、齐美尔纯粹社会学基本认为是纯粹社会学研究的是社会互动和交往的纯粹形式,社会形式是由活生生的纯粹总和构建起来的,形式社会学研究的目的就是将这种纯粹形式进行归纳,并在心理学上与非社会学的内容和目的区分开来。 三、不定项选择 1、孔德认为人类智力发展的阶段是什么? 神学阶段、形而上学阶段、实证阶段 2、帕累托对政治精英的分类是什么? 狐狸,狮子 3、古典社会学理论有哪三大传统?

孔德的实证主义社会学理论

第二章孔德的实证主义社会学理论 本章学习要点: ●“实证”一词的含义 ●“三阶段论”的主要思想 ●社会学的学科性质 ●社会学的研究方法 ●社会静力学的基本内容 ●社会动力学的基本内容 教学重点与难点: 科学分类和三阶段论;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社会学研究方法 课时安排:3学时 教学方法:讲授 教学内容: 第一节生平与著作 1798年孔德出身于法国南部地中海海滨的一座古城蒙贝利埃,父亲是县税务所的会计官,母亲原为流亡贵族小姐,两人均是狂热的天主教教徒。幼年的孔德体弱多病、身长腿短、眼斜个小、其貌不扬,但极聪慧好学。9岁寄宿于蒙贝利埃中学,文理两科的成绩均名列前茅,且显示出一定的反叛精神。1812年他考入著名的巴黎综合技术学校”,因年龄太小,两年后才被正式录取。他并不安于数理科学的学习,还热情关心时事政治,广泛涉猎政治和社会理论书籍,如饥似渴地研读18世纪启蒙思想家的哲学、政治著作以及法国当代思想家的著作道德的叛逆精神在这里又有所发展,他和一些同学故意蔑视校纪校规,因而经常受到校方的申斥,多次被关禁闭。1816年,他终于被校方永久地开除了。 1817年孔德经人介绍,当了著名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圣西门的秘书。起初,孔德非常尊敬比他大30多岁的圣西门,将其视为良师益友。但7年后,两人终因意见不和而分道扬镳。其间,孔德的生活一直很拮据,主要靠给人讲授数学维持生计。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孔德决定创立一门新的哲学即实证主义哲学(简称实证哲学),这是一种源于实证科学并与形而上学哲学相对立的哲学体系。1826年,孔德在自己的住所开办“实证哲学讲座”,应邀前来听讲的有不少是当时法国科学界的名流。然而只讲了三讲,孔德便因精神分裂症住进了医院,其后又投河自杀被人救起。1829年孔德恢复了实证哲学讲座。讲座每周两次,几乎持续了两年。孔德接着将讲稿整理成书,以“实证哲学教程”的书名从1830年起陆续出版,内容涉及数学、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和社会学诸多领域,到1842年一共出齐6卷。该书是孔德最重要的著作,被视为实证主义这一哲学流派的里程碑式的文献,而且,正是在这部巨著中他首次使用社会学这一名词,并提出建立社会学这门学科的系统思想。 孔德一直希望能在大学谋到一个正式的教职,但未能如愿。他一生只在大学有过短暂的兼职,和学术界缺乏密切的联系,成为学术边际人,这在后期愈发明显。1844年,有过不幸婚姻生活经历的孔德,结识了遭丈夫遗弃的年轻女子克洛蒂尔德,两人柏拉图式的爱情维持了一年多以后这位女子不幸病故。与克洛蒂尔德的恋情对孔德的影响很大,他的观念也因而发生明显的变化。晚期的孔德在“实证”概念中加进了“感情”要素,并开始推崇早年极力反对的宗教。他后来甚至创立了一个旨在强词人类之爱的“人

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

名词解释 1.社会静力学:旨在揭示人类社会的基本秩序。它从社会的横断面,静态的考察人类社会的结构和制度,寻找确立和维护人类社会的公平和秩序的原则。 2.社会动力学:纵观人类理性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先后必要阶段,所叙述的是这一基本秩序在达到实证主义这一最终阶段之前所经过的曲折历程。 3.社会事实:一切行为方式,不论它是固定的还是不固定的,凡是能从外部给予个人以约束的,或者说是普遍存在于该社会各处并具有其固有存在的,不管其在个人身上的表现如何,都叫社会事实。 4.集体意识:社会成员平均共有的信仰和情感的总和。 5.社会互动形式:个人之间交往的方式,正是在这种交往方式中,交往构成为社会现实。 6.主观文化(个体文化):行为者产生、吸收和控制各种客观文化因素的能力与倾向,是已经内化了的各种文化因素在行为者那里的综合体现。 7.客观文化:指人们在历史进程中制造和生产的各种文化因素。 8.社会行动:韦伯认为是指具有主观意义的且涉及他人的行动,即是一种包含社会关系的行动 9. 社会化:指在一种社会关系中,社会行动建立在以理性为动机的利益的平衡或者同样动机的利益的结合之上。第一编古典社会学理论 第一章实证主义社会学的创始人 第一节孔德的实证主义社会学 1.孔德,法国人,实证主义社会学创始人,“社会学之父”。 2.孔德看来,“实证”一词的社会学含义包括:真实、有用、肯定、精确、相对。 3.孔德看来,我们的每一种主要观念、主要概念以及每一个知识部门,都经历三种不同的理论阶段:神学阶段(虚幻阶段)、形而上学阶段(抽象阶段)、科学阶段(实证阶段)。 利己主义 情感敬慕 活动利他主义崇敬 才智仁爱 :强调宗教在维系人类社会的重要性 4.社会学 :智力的神学阶段 :智力的形而上学阶段 :智力的实证阶段注:孔德认为人性结构的“情感”决定社会的起源与性质。 5.孔德的学说是“唯心主义”思想。 第二节斯宾塞的社会进化论根据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规律,人类社会的变迁与进步历史

自考西方社会学理论讲义47

福建自考心理学“西方社会学理论”讲义(47) 这是科塞重点分析的第二种冲突类型。科塞注意到:“关系越紧密,感情越投入,就越倾向于压抑敌对的情感。而不是把这种敌对的情感表达出来。 在次级关系中,比如企业合伙人的关系,敌对情感往往能相对自由地表达出来;相反,在初级关系中,参与者全部投入使得这种情感的发泄对他们的关系形成威胁。在这种情况下,敌对情感趋于积累起来,并得到进一步强化。这就是说,在初级关系中,冲突不易爆发,但是不等于没有矛盾。如果不注意敌对情感的释放,让敌对情绪积累起来,一旦冲突爆发,就可能非常激烈。例如丈夫和妻子之间的冲突就是这样。 同时,科塞也注意到紧密关系中,当不牵涉到参与者的整个个性,也就是说,参与者之间的紧密关系是一种片面的关系时,冲突并不一定带有敌意和攻击性。例如老同学关系、老同志关系、朋友关系便是如此。 (三)内群体冲突与外群体冲突 这是科塞重点分析的第三类社会冲突类型。它是依据冲突发生在群体内部还是外部而划分的。内群体冲突是那些发生在群体内部的冲突;外群体冲突是那些发生在群体之间酌冲突。科塞分析了内群体冲突与外群体冲突酌一些重要特征。 在分析内群体冲突时科塞指出,R群体冲突的激烈程度与其成员的人格投人程度相关。“在只是涉及其成员人格表面部分的群体中,或用帕森斯的术语来说,在其关系是专门性的和非情感性的群体中。其冲突的程度要比在其关系是扩展性的、情感性的,其成员用整个人格从事其活动的群体中的冲突程度低,也较少是最烈的。” 因为,前者成员之间关系的强度远低于后者。前者的成员以部分人格投入群体,那么情感性因素进入现实性冲突的可能性也就较小,所以冲突的程度便相对的低些。 此外,在内群体中,那些积极热情参与群体生活的成员,对群体中的“叛徒”会采取更多的暴烈式反应。因为那些积极的成员是与群体的生存联系在一起的,而叛徒即便不是在实际上也是在象征的意义上威胁到群体的生存。再加上叛徒离开群体后往往对原来群体的精神进行一系列的清算,这就更使得原来的群体把其视为危险的象征而激烈地反对。 再有,群体对于内部异端分子的反应有时要比对变革者更充满敌意。因为叛徒离开这个群体只是到敌人那里去。而异端分子虽然拥护群体的核心价值和目标,但是主张达到同一目标的不同手段。从而使群体分裂成不同的派别,严重威胁了群体内现存领导人的政治地位。

孔德的实证主义社会学

xx的实证主义社会学 -------------------------------------------------------------------------------- 2008-01-17 20:47:58 xx整理 紫金网孔德( Auguste Comte,1798-1857年)主要作品: 《实证哲学教程》(1830-1842年),《实证主义手册》(1851年),《实证政治体系》(四卷,1851-1854年),《主观的综合》(1856年) 主要学术思想: 孔德用自然科学研究方法研究人类社会,他认为重整社会秩序的希望在于建立一种普遍人性的宗教,这是社会学的任务。孔德认为,在整个世界发展中,群体、社会、科学甚至个人思想都经历了神学、形而上学、科学三个阶段。他所处的时代,神学思想已属过去,支配现代人的将是科学思想;封建君主制度也正在消亡,取而代之的是以科学思想为指引的工业社会;人类理智的性质和发展阶段决定着社会秩序的组成和社会进步的类型;与人类理智发展的神学、形而上学和实证科学三阶段相对立的社会组织形式,分别为神权政体、王权政体和共和政体。这样孔德就把人类社会历史完全归结为人类的理智发展史,因而与理智发展最高阶段相匹配的社会组织形式——工业社会就具有了普遍的、全人类的品格。 按物理学的分类方法,孔德把社会学分为社会动力学和社会静力学。他认为社会动力学是从社会变迁的连续阶段和相互关系的过程来研究社会发展和进步的规律;社会静力学旨在研究社会各个不同部分的结构关系,以及彼此间持久不断的相互作用和反作用,也就是研究个人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几个不同层次的结构和相互关系的各个方面。孔德主张把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看作是密切联系的和相互补充的科学。他认为进步如果不同秩序结合在一起,进步就不能持久;秩序如果不与进步共存,真正的秩序也无法建立。 孔德认为,为了获得实证知识,要采用四种方法即观察、实验、比较和历史的方法。贯穿在这些具体方法中的基本原则就是坚持统一的科学观,即认为

2018电大侯均生《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重点笔记打印版本全 (4)

内部文件,版权追溯 内部文件,版权追溯 内部文件,版权追溯 西方社会学理论导言 一、学习《西方社会学理论》的目的 通过学习社会学发展史上各个思想名家的研究方法和社会理论,在自觉模仿和实践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看待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的思维方式和理论视角。 二、社会学发展史 (一)古典社会学理论(classical sociological theory):大约从19世纪30年代到20世纪20年代,是社会学的诞生和形成时期,主要特征是: 1.社会学发展的重心在西欧,但20世纪初已经开始转向美国:孔德(Comte,法国人);斯宾塞(Spencer,英国人);滕尼斯(Tonneis,德国人);涂尔干(Durkheim,法国人);韦伯(Webber,德国人);马克思(Marx,德国人)、帕累托(Pareto,意大利人);齐美尔(Simmel,德国人);曼海姆(Mannheim,匈牙利人)。社会学发展重心由西欧转向美国时期的代表人物有:凡勃伦(Veblen),库利(Cooley),帕克(Park),米德(Mead),托马斯(Thomas). 2.使社会学从其他学科中独立出来,尤其是从哲学中独立出来,确立了独特的学科地位,主要表现为有了自己的独特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社会学产生的标志也有两种意见。一种以社会研究方法的转向为标志,比如Garner就认为社会学起源于马基雅维利(Machiavelli)的《君主论》(the Prince). 另外一种意见便是以“社会学”一词的提出为标志,那就是法国社会学家August Comte1838年,在他出版的阐述社会哲学原理的《实证哲学教程》的第四卷中,第一次提出了“社会学”这个新名词。虽然我们本课程的讲解从孔德开始,但是要是想理解社会学思想家的思想源流,还是要追溯得更久远一些。 3.此一时期的社会学思想形成了社会学学科的基本概念和核心论题,对以后的社会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现代社会学理论(modern sociological theory),大约从20世纪20年代到70年代末,这是社会学的发展时期,其主要特征有:1.社会学的发展重心转移到了美国。社会学的基本假设是human behavior is shaped by society and social environment;那么人的思想也是植根于社会条件中的。 2.围绕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展开,首先是帕森斯综合西欧的古典社会学理论,适应当时美国社会的需要建立了宏大的结构功能主义体系,形成了“一统天下”的局面,其后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开始对结构功能主义进行批判,形成了社会学理论在美国的“群雄并起”的局面,因此很多学者就把这一时期称为“帕森斯”和“反帕森斯”阶段。 3.在古典社会学理论传统的基础上,各个理论家从不同的理论立场出发,发展完备了各个理论传统,形成了结构功能理论、社会冲突理论、符号互动理论、社会批判理论等几大理论体系。我们在讲解这一部分的时候,和上一部分的讲法有些区别,这一部分主要是按照不同的理论体系进行讲解。 (三)当代社会学理论(contemporary sociological theory),指80年代以来各个理论家对社会学理论传统进行修正、综合的发展阶段。其主要特征有: 1.社会学理论在全球范围内遍地开花,仅过现代化和全球化的过程,世界各国慢慢地纳入了统一的世界体系,各个国家也接受了西方的各种社会学说,他们都遵循社会学传统开始了丰富多彩的社会学研究。所不同的是,西方发达国家的社会学理论建立在对理论的继承、批判和发展基础上;而不发达国家更多地立足于本国实际,进行了社会学理论的“本土化”实践,更多地是针对本多的社会问题进行的应用研究。2.突破了“帕森斯”和“反帕森斯”的对立思维,开始了理论的综合,出现了以吉登斯(Giddens)、哈贝马斯(Habermas)、布尔迪尔(Bourdieu)、科林斯(Collins)、卢曼(Lumann)、亚历山大(Alexander)、科尔曼(Coleman)为代表的综合理论价,由于吉登斯的综合性社会学理论的巨大影响,有人又把这一阶段成为“吉登斯时代”。 二、《西方社会学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西方社会学理论史的几种写作方式 (一)思想史,即对各类思想进行归类,按照各类分别讲解,如乔纳森?特纳,《社会学理论的结构》,华夏出版社,2000年; (二)概念史,即根据社会学的核心概念,对社会学理论进行梳理,如马尔科姆?沃特斯,《现代社会学理论》,华夏出版社,2000年;(三)人物史,即根据社会学家的前后顺序分别讲解;如刘易斯?A.科塞,《社会学思想名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Tim Delaney, Classical Social Theory: Investigation and Application, Pearson Education Inc., 2004。当然国内外在讲解的过程当中,对于西方社会学理论的基础讲解大都采取更为综合的方式,以人物思想是为基础,从中穿插一些思想史和观念史的内容,而到了研究阶段,则采取比较的方式着重对思想史和概念史的梳理。George Ritzer, Sociological theory, McGraw-Hill, Inc, 1992。 三、课程的讲解结构和方法 (一)古典社会学理论,按照人物讲解,这里蕴含着丰富的资源,后来的社会学理论都是在这些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且他们的社会学理论各有特点,也不能放在一起讨论。现代社会学理论则按照流派史来讲解,即把各个理论家分为结构功能理论、社会冲突理论、符号互动理论和社会批判理论等四大流流派来讲解。 (二)完整的一个思想家的理论应该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1.思想渊源和社会背景 2.社会学方法论, 3.社会学理论, 4.社会改革方案, (三)社会学课程的设想 1.大一的《社会学概论》,在知识介绍方面,主要是介绍一些社会学领域的基本概念,比如说社会、社会互动、社会关系、社会群体、家庭、社会组织、社会制度、社会控制、社会变迁等等;在能力培养方面,主要是让同学运用这些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来描述和解释一些社会现象,并学会做名词解释、简答、论述一类的题目。 2.大二的《西方社会学理论》,在知识介绍方面,主要是全面地介绍各个思想家或思想流派的社会学理论,梳理社会学理论的主要理论视角和发展脉络;在能力培养方面,主要是让同学们学会做文献综述,并运用理论分析当前的社会问题,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看待社会问题的理论框架。所以,这学期大家的作业便是在学习的过程当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个概念或一个问题,写一篇文献综述。 3.大三的《城市社会学》,在知识介绍方面,主要介绍把社会学的基本理 论应用到城市问题研究中所产生的各种理论;能力培养方面,主要是在学会运用概念和做文献综述的基础上,能够具体地写出一篇专业论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