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全球化与马克思主义

全球化与马克思主义

全球化与马克思主义
全球化与马克思主义

【内容提要】本文首先考察了马克思对全球化的前瞻性预测,包括马克思对全球化的特点、本质、资本主义推行全球化的手段以及全球化的发展趋势等的看法。接着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出发对当今全球化的一些最显著的特点——主要包括无劳动社会的出现、贫困化的加深、利润率的提高等作了阐释。最后,着重从全球化最基本的特点——知识成为越来越主要的资源——出发,探讨全球化带来的世界范围内新的分工所造成的深远影响,特别分析了由此可能出现的全球范围内的基于新分工的阶级格局;同时分析了马克思毕生关心的异化问题,比较了不同于传统劳动分工的知识分工引发的异化强化等问题。【关键词】全球化/马克思主义/异化/阶级【正文】随着苏联的解体和东欧的巨变,一度被认为是为社会主义提供理论依据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也受到种种的责难,许多人想当然地认为,马克思主义也随之一去不复返了。法国的社会学大家福柯在《事物的秩序》一书中就公开宣称,马克思主义存在于19世纪的思想中,就像鱼生存在水中一样。这就是说,在任何别的地方它都要窒息。果真如此吗?事实上马克思主义诞生于资本主义社会,它是对资本主义社会本质的深入分析。因此,只要资本主义存在,马克思主义就有它的生存意义。正如詹姆逊所指明的,“在我看来,最令人发笑的没有条理的表述就是,同时声称资本主义取得胜利和马克思主义已经终结。马克思主义最早对资本主义及其特性与矛盾进行了研究,如果说资本主义现在已经遍布世界,那么,毫无疑问,马克思主义比以往的意义更大。”(注:阿里夫·德里克:《弹性时代的马克思主义》,载俞可平、黄卫平主编:《全球化的悖论》,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从历史的角度看,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意义就在于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资本主义社会固有的矛盾,就在于对资本主义的批判精神,

(注:

“马克思主义论争的创造性就在于它提出新的问题的能力”

弗里德里克·詹姆逊:《论现实存在的马克思主义》,载《全球化时代的“马克思主义”》,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由于马克思主义是对于资本主义的科学分析,因而“它具有描述资本主义历史起源的无限能力”(注:弗里德里克·詹姆逊:《论现实存在的马克思主义》,载《全球化时代的“马克思主义”》,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同时,马克思在批判当时的资本主义的同时,还对资本主义的发展作了相当准确的预见,英国的政治学教授格雷说:

(注:“长期以来《共产党宣言》中似乎与时代最不合拍的东西,现在看起来显示了其预见性。”

约翰·格雷:《徒有其名的胜利》,载俞可平主编:《全球化时代的“马克思主义”》,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特别是,“他写下了关于全球化、不平等、政治腐败、垄断化、技术进步、高雅化的衰落、现代生存的萎靡不振的性质等动人的段落,现代经济学家们又碰到了这些问题,他们有时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在步马克思的后尘。”(注:约翰·卡西迪:《马克思的回归》,载俞可平主编:《全球化时代的“马克思主义”》,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empirenews.page--]当然由于马克思本人生活在资本主义发展的早期,传统的马克思主义也基本上成型于资本主义的上升阶段,因此,资本主义的一些问题还没有得到充分地展开。随着资本主义在全球的渗透,资本主义事实上已经或者说正在达到一个新的阶段。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的生命力就在于它的开放性,能随时吸收时代的新内容。因此,本文就试图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出发来解读全球化现象,并对当今全球化表现出的新特点作些初步分析和探讨。一虽然关于全球化的讨论是近年(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才突然增多的,但全球化的趋势不是现在才有的现象。全球化是一个历史的范畴,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随着工业革命和世界市场的出现而出现的。一般认为全球化的发展从15世纪的地理大发现起,经历了四个阶段,而马克思本人其实就生活在全球化发展颇为迅猛的第二阶段。因此,作为伟大的历史学家和现实分析家,马克思当然不会不关心全球化这一问题。首先,马克思清晰地把握了当时全球化的特点并对它的发展趋势作了前瞻性的预测。他清醒地看到,发生在他周围的现象不同于以往任何历史上发生的现象。他写道,“资产阶级在它不到一百年的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277页。)。“它创造了完全不同于埃及金字塔、罗马水道和十字军征讨的远征”(注:《马克思

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75页。)。长此以往,结果就将是“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用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民族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76页。)。其次,马克思认识到当时的全球化发展的结果将是资本主义制度推行到整个世界。他写到:“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它的商品的低廉价格,是它用来摧毁一切万里长城……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们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76页。)。日本的著名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伊藤诚认为,这一论述可以原封不动地适用于现代资本主义的全球化经营的作用(注:伊藤诚:《现代世界和〈共产党宣言〉》,载俞可平主编:《全球化时代的“马克思主义”》,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事实上,当前的全球化与《共产党宣言》的时代相比,只是在内容上加进一些新的进展,这是因为企业的世界活动性不仅体现在产品市场、原料和资源的购买活动方面,而且进一步扩展到投资、金融和合作关系等方面,尤其在信息技术的冲击下得到飞速的发展。马克思进一步认识到,“对外贸易的扩大,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进展中,由于这种生产方式的内在的必然性,由于这种生产方式对不断扩大的市场的需要,它已经变成这种生产方式本身的产物”(注: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第257页。)。由此我们来理解目前的全球化,它就是最有竞争力的某些强国在国际事务上的垄断,它们力图将它们自身的生产方式逐渐扩展到所有国家。美国的历史学家德鲁克(注:阿里夫·德里克:《全球性的形成与激进政见》,载《全球化与后殖民批评》,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也承认,对全球化最热情的宣传是来自旧的权力中心,尤其是美国。英国著名的社会学大师吉登斯更明白无误地指出,“美国企图把(它的)宪法条款推及全球”(注:安东尼·吉登斯:《民族、国家与暴力》,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308页。)。 [!--empirenews.page--]再次,马克思主义认为全球化趋势首先源于经济上的必然性,从本质上说,它是资本的无限增殖和扩张本性的外在表现。如他写道,“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动机和目的,是资本尽可能多地自行增殖,也就是尽可能多地生产剩余价值”(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68页。)。“利润是资本主义生产

(注:的推动力,只有那种在生产上有利润可得并且有机会提供利润的东西才会被生产出来”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第283、844、691、849~850、675、709、675~676、610、258页。)。因此,当前“全球化的根本驱动力是资本积累的内在冲动”(注:宿景祥:《全球化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新阶段》,《教学与研究》1999年第9期。)。在资本主义社会,是经济上处于支配地位的大资产阶级主导国内外的事务。因此,自然的就是“跨国公司的头[1][2][3][4]下一页面人物操纵了全球化的进程,并使之为他们的利益服务;他们还成功地传达了一种谬误:全球化不仅是不可避免的,而且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注:爱德华·S ·赫尔曼:《全球化的威胁》,《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9年第5期。)。这正如美国的财政部长萨默斯一语道明的,“美国公司在每一个领域都确定了世界的标准”(注:袁冬梅、廖进中:《经济全球化与美国经济增长》,《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3期。),如软件方面的微软公司,快餐方面的麦当劳公司等。&nbs p;其四,马克思不但分析了全球化趋势的实质,而且指出了大资本家在全球推行资本主义制度所运用的手段。他在分析当时资本主义对外殖民的手段时,写道:“卫克斐尔德的殖民学说,那种在英国有个时候企图用立法手段来实行的殖民学说,力求在殖民地制造出工资雇佣劳动者来,他把这个叫做‘系统的殖民’”(注:马克思:《资本论》第 1 卷,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第283、844、691、849~850、675、709、675~676、610、258页。)。在殖民地“有一种激烈的要求,要求比较低廉和比较顺从的劳动,要求有一个不是向资本家提出而是从资本家手里接受条件的阶级。……在旧文明国中,劳动者虽然是自由的,但按照自然规律,就是从属于资本家的;在殖民地,这种从属必须用人为的手段去创造出来”(注:马

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第283、844、691、849~850、675、709、675~676、610、258页。)。在当前,发达国家则通过各种软硬手段推行它的全球扩张,甚至不惜动用武力。事实上,当前世界上大多数热点都是发达国家制造或推波助澜的。最后,需要指出的是,马克思所期望的最终全球化并不是当今的全球化,而是共产主义这种新的社会形态的出现。他认为,只有狭义地域性的个人被世界历史性的、真正普遍的个人所代替,“无产阶级只有作为世界历史性的存在,就像它的事业——共产主义一般只有在世界历史意义上才能存在”。二首先看全球化进程中失业的发展趋势。马克思认为,随着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一方面,在积累进行中形成的追加资本,和它的量相比而言,会吸引越来越少的劳动者。另一方面,那种周期按新的构成再生产出来的旧的资本,也会愈益把它以前使用的劳动者排挤出去”(注: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第283、844、691、849~850、675、709、675~676、610、258页。)。结果就是失业率的增加。因此,“资本的积累就是无产阶级的增加”。 [!--empirenews.page--]马克思又认为,“劳动的生产力越是大,劳动者对他们的就业手段所加的压力就越是大,他们的生活条件就越是不安定,他们就越是没有把握可以为增加别人的财富,增殖资本的价值,而出卖本人的力量”(注: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第283、844、691、849~850、675、709、675~676、610、258页。)。不争的事实是,全球化的加速发展是劳动生产率进一步提高的结果。在德国,1996年有600万以上希望工作的人找不到工作。联邦共和国高级企业顾问罗兰德·贝格尔预言,在未来十年内仅在工业中至少将有150 万劳动岗位将被消灭。根据奥地利官方机构消息,该国平均每年有1 万个工业劳动岗位被消灭,1997年的失业率为8%,是1994年的2倍。(注:马丁、舒曼:《全球化陷阱》,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版,第7页。)其它发达国家也大致如此,以致一些西方人士惊呼,世界正走向无劳动的社会。显然,由于全球化而导致生产效率比经济效益增长得更快,结果将发生“非就业性增长”,即这种增长并没有带来工作岗位的增加(注:马丁、舒曼:《全球化陷阱》,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版,第154页。);有学者甚至预测,未来世界的模式将遵循“20比80”的公式,80%希望工作的人将没有劳动岗位而只能“靠喂奶生活”(注:马丁、舒曼:《全球化陷阱》,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版,第1~6页。)。其次,我们来看看全球化进程中贫困化的趋势。马克思主义的著名积累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发展,一方面是资本积累,是资本家财富的积累;但另一方面是无产阶级贫困化的积累。马克思借孟德维尔的话问:“在所有权有充分保障的地方,没有货币还可以,没有贫民可就不容易活下去,因为还有谁去劳动呢?”(注: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第283、844、691、849~850、675、709、675~676、610、258页。)目前全球化的发展则印证了马克思有关两极分化的论断。如1978年,一个典型的在大公司工作的总经理获得的收入约为一个典型工人的60倍;在1995年,他的收入是后者的170倍。股东的收入也是如此。在1979年,公司部门收入的16%是利润和利息,今天这一数字是21%。可见,“在过去20年里最大的赢家显然是那些控制了生产资料的人——总经理和大股东”(注:约翰·卡西迪:《马克思的回归》,载俞可平主编:《全球化时代的“马克思主义”》,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为什么呢?一方面,经济全球化日益造成了强资本弱劳工的局面。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资本跨国流动能力愈来愈强,它不仅能摆脱国家的原有支持,而且在与国家的谈判关系中具有更强的讨价还价的能力,资本要挟能力的提高迫使国家为了留住资本而降低关税,取消管制,改革福利制度,出台优惠政策,这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牺牲劳工利益为代价的。据调查,德国股份公司的税收在全国的社会总收入中所占的份额由1960年的9.5%到1998年的3.8%。而工资收入税所占的比例则由12%上升到28%(注:杨雪冬、王列:《关于全球化与中国研究的对话》,胡元梓、薛晓源主编:《全球化与中国》,中国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同时,相对于资本实力的增强,劳工作为一种集体力量出现了分散化的迹象,难以组织起来与强大的资本抗衡。由于劳工抗衡资本的能力在某种程度上还受到移民和发展中国家

成本比较低的劳动力的影响,结果导致发达国家内部贫富差距的拉大。如1980—1996年间,美国最富裕的5 %的家庭在家庭总收入中所占的比例从15.3%上升到20.3%;而最贫困的60%的家庭在家庭总收入中所占的比例则从34.2%下降到30%。(注:约翰·卡西迪:《马克思的回归》,载俞可平主编:《全球化时代的“马克思主义”》,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empirenews.page--]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引用当时的调查资料揭示到,“生产效率较大的民族的劳动,就会在世界上算作强度较大的劳动”(注: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第283、844、691、849~850、675、709、675~676、610、258页。)。在全球化时代,资本主义社会国内的剥削正日趋加重。因此,“尽管1973—1995年美国的生产率增长了35%,但社会中层人们的实际平均工资率在最近几年还是很低,收入的不平衡上升到70年前的水平”(注:爱德华·S·赫尔曼:《全球化的威胁》,《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9年第5期。)。结果,在美国,反库茨涅兹“倒U 型分配曲线”规律的现象已经初现端倪了。“缩减的中产阶级”日渐成为学术界讨论的热门话题(注:卡尔·海因茨·巴奎:《世界经济结构变化与后果》,载《全球化时代的资本主义》,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其它发达国家也大致如此,结果“甚至在整个工业国家,出现了新的阶级——‘有工作的贫民’,即有工作、但工资几乎与第三世界相差无几”(注:《明镜》杂志记者:《涡轮资本主义改变着世界(一)——全球化,世界范围内围绕劳动岗位与工资的竞争》,张世鹏、殷叙彝编译:《全球化时代的资本主义》,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最后,看一下当今世界平均利润率的变化。根据马克上一页[1][2][3][4]下一页思的资本有机构成提高规律,平均利润率有下降的趋势。但我们显然发现,全球化以来,资本主义国家的利润率都一般地上升了,这是为什么呢?其实,马克思对此现象已经分析得很清楚。马克思曾列举了几种阻碍利润率下降的因素:劳动剥削程度的增进、工资被压低到劳动力的价值以下、不变资本要素低廉化、相对的过剩人口、对外贸易和股份资本的增加。马克思还特别论述了资本的跨国流动所起的作用。在对外贸易方面,马克思认为,资本家“会把他所用的劳动的比重较高的生产力,当作剩余劳动来增殖”(注: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第258页。)。因此,当前发达国家的一个主要目标就是将全世界纳入自由贸易体系之中,以在交换中获取超额利润。至于对外直接投资方面,因为在殖民地那里,“劳动的剥削本来也较高”,故“那些投在殖民地等处的资本,它们能提供较高的利润率”(注: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第283、844、691、849~850、675、709、675~676、610、258页。)。在全球化加速的今天,顺其自然地,发达国家就会采取种种手段来迫使发展中国家开放它们在各方面的投资领域。当前,不言而喻的是,美国的公司在90年代以来势力大增(注:据1998年10月英国《经济学家》报道,按股票市值排名,世界最大的15家公司中,美国占了13家,并占据了前7位,而且前两名为通用电气公司和微软公司。)。美国公司之所以能如此显赫、如此甚嚣尘上的原因是什么呢?显然是与它从全球化中得利分不开的,因为它在海外的收益要远高于国内的收益。据美国商务部的报告,1989—1991年间,美国工业在亚洲投资的平均收益率为23.3%,高于它们在24个发达工业国家平均收益率12%的一倍(注:爱德华·S·赫尔曼:《全球化的威胁》,《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9年第5期。)。可以说,“经济全球化”是支持自90年代以来美国历史上少有的经济持续稳

《世界经济》1998年第6 期。)。定增长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注:陈宝森:

《论美国“新经济”》,

联合国秘书长安南甚至感慨道,“全球化这个词不是被看成是客观实际的描述,而是一种掠夺性的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注:陈鲁直:《金融危机与全球化》,《世界经济》1999年第8期。)。[!--empirenews.page--]三我们知道,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最基本的分析就是阶级分析,他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由于经济地位的不同,阶级分化是必然的,而且还有加速发展的趋势。我们把马克思的阶级分析方法引入到蔓延全球的资本主义制度中,分析当今的全球化,可以看到这样三点新的趋势,全世界范围内将形成新的阶级划分。首先,随着国际资本的优势地

位的产生,资本的跨国流动,就出现了一种所谓的“跨国资产阶级”。这一阶级服务于国际资本,为资本的全球化运作提供便利,并且使资本主义的文化和意识形态普遍化。因此,今后的资产阶级就不再是局限于一国的现象,而是一个全球范围的概念。其次,全球化的结果是,一方面发达国家绝对地获利。结果正如马丁和舒曼所说的,“由于全球化所释放的力量,它不久就会有全新的解释:世界上五分之一的最富有国家决定着全世界84.7%的社会总生产,他

(注:们的公民所从事的贸易额占世界贸易总额的84.2%,占有世界各国国内储蓄额的85.5%”

马丁、舒曼:《全球化陷阱》,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版,第42页。)。而另一方面则是发展中国家相对地甚至绝对地变差。第一、与发达国家的人均收入差距加速扩大。据统计,1960年全世界20%的最富有国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是占人口同样比例的最贫穷国家的30倍,30年后(即1990年),这一差距已经扩大到60倍,而1996年则进一步扩大为78倍(注:有的资料显示,1995年时差距已扩大到82倍,甚至是86倍;同时,在1965年,世界上最富的7个国家和最穷的7个国家人均收入相差20倍,而现在却扩大到了39倍;又有资料表明,1983年低收入发展中国家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高收入发达工业化国家的2.4 %,1994年这一比例则降到了1.6%。)。第二、大量的发展中国家的绝对收入在下降。如在过去15年,100 多个发展中国家人均收入减少了(注:另有的数据是,在过去的20年,70多个国家的人均收入降低了。),60多个国家的人均消费以每年约1%的速度递减;1998 年世界贫困人口又增加了4亿,共达17亿。结果就是在全球范围内重新形成中心——边缘的世界格局,世界财富向中心转移,发达国家的居民越来越富,而发展中国家相对越来越穷。作为全球化的经济体制,以发达国家大企业为中心的财富的积累和第三世界各国庞大的贫困积累,作为世界规模上的两极分化和无产阶级贫困化的理论,再现了《共产党宣言》的两极分化论的正确性。最后,全球化时代,创造财富的资源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知识成为最主要的生产资源。结果,资本的全球化改变了劳动的性质。显然,目前的趋势是,发达国家越来越重视教育,它们越来越决定成为新的全球分工的优势占据者。如日本政府认为,一个国家拥有设计和销售产品的知识工作者,就能轻易地实现产品的低成本和高质量;把发达国家花在创造蓝领工作岗位的钱用于推进该国的教育,从而确保年轻人学到足够的知识以胜任知识工作或至少胜任高级服务工作,将会创造更多的经济价值(注:彼得·德里克:《后资本主义社会》,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年版,第74页。)。显然,发达国家意欲在世界范围内推行一种分工:发达国家的人民是管理者,而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边缘化的国家的人民将成为底层劳动者。我们可以把这种分法对应于世界,在全球经济中的阶级分析就对应于第一和第三世界的划分,而这两者都依赖于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分工(注:阿里夫·德里克:《弹性时代的马克思主义》,载俞可平、黄卫平主编:《全球化的悖论》,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明镜》杂志的记者也如是说,“全球化的世界将分化为胜利者和失败者。胜利者是未来的知识工人:企业顾问、工程师、经理人员,他们得到很高的工资;而失败者首先是没受过教育的辅助劳动力,很廉价”(注:《明镜》杂志记者:《分离的社会》,张世鹏、殷叙彝编译:《全球化时代的资本主义》,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 [!--empirenews.page--]因此,如果发展中国家不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并采取积极主动的对策,在未来的全球化世界,就很有可能出现这样的结果:发达国家占据全球资产阶级的主导,而发展中国家整体上成为无产阶级国家。四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另一前瞻性分析是提出了异化问题。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现代工业以前所未有的“邪恶方式”,不断制造出现存的分工,把人变成其活的附属物。在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下,“工人降低为商品,而且降低为最贱的商品;工人的贫困与它的产品的力量和数量成反比……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变成廉价的商品。物的增值与人的世界贬值成正比……工人在他的产品中的外化,不仅意味着他的劳动成为对象,成为外部的存在,而且意味着他的劳动作为一种与他相异的东西不依赖于他而在他之外存在,并成为同他对立的独立力量。”(注: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40~42页。)其次,马克思认为,全球化在另一方面还有助于异化问题的解决。因为全球化在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巨大的历史进步,“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进程中越是扩大,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而且,全球化趋势的发展有助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解放,“每一个单个人的解放程度是与历史完全转变为世上一页[1][2][3][4]下一页界历史的程度一致的”。当然,马克思所讲的全球化有助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解放,是指普遍交往的扩大和全球化趋势的发展能为共产主义的实现创造前提条件;否则,“单个人随着自己的活动扩大为世界历史性的活动,越来越受到对他们来说是异己的力量的支配……受到日益扩大的、归根到底表现为世界市场的力量的支配”。结果只能是,全球化趋势作为一种盲目的、自发的和异化的力量而与作为主体的人相对立。而当前的全球化趋势越来越背离了有助于异化解决的方向。当前,对人类异化程度产生更重大影响的是知识分工。哈耶克说,如果斯密的劳动分工理论已经成为经济学的基石,那么由劳动分工所引起的知识分工实际上应作为社会科学的经济学的中心问题。知识分工对分工的深化对异化的发展也带来双重效应。首先,知识分工深化了异化的程度。随着全球化形成的知识数量的大幅度增加,结果形成的新的分工——知识的分工——具有不同于以往的新的特点:一方面分工能够加快知识积累的速度;另一方面分工使得没有人能够知道全部的知识,即在人类的整体能力得到加强的同时,个人的相对能力却越来越弱,个人越来越离不开他人的帮助,因为个人知道的越来越多的同时也知道的越来越少。再加上,人的追求越来越高,人的欲望也越来越多。而另一方面,在知识经济的起飞阶段,由于社会的转型,一切都处于不定状态,人因此而产生焦虑和烦的感受(注:关于对焦虑和烦的论述可见别尔嘉也夫的《人的奴役与自由》一书的论述。)。焦虑、烦正是不自由的表征,是异化加深的表现。 [!--empirenews.page--]马克思明确指出了分工对自由的关系,他认为如果分工是自愿的,则是自由的,相反如果是被迫的,则是不自由的。在当今的全球化浪潮中,显然绝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的居民是被迫卷入的,因而它们的异化程度越来越深。著名哲学家雅塞也认为:最好的选择与次好的选择之间的差距最好不要过大,否则是不自由的。可见,在全球化时代,享受较高教育的发达国家“资产阶级”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弱化异化的趋势,因为可以有更多的选择机会;而越来越处于低层的发展中国家的“无产阶级”则加剧了异化的程度。其次,从另一方面看,知识分工也有弱化异化的因素。著名哲学家伯林将自由分为消极的自由和积极的自由。消极的自由指在什么样的限度以内,某一主体可以或应当被容许做他所能做的事,或成为他所能成为的角色,而不受到别人的干涉。积极的自由指什么人有权控制或干涉,从而决定某人应该去做这件事、成为这种人,而不应该去做另一件事、成为另一种人。知识越来越重要的全球化时代,信息可能越来越分散,这样个人自由创新的权利可能愈益受到重视。而积极的自由本就是少数特权人士所独享的,是建立在其他人自由损失的基础之上的。消极的自由是基于对道德秩序的遵守,这是社会合理道德发展的基础。在知识经济时代,一方面,原本不合理的积极的自由在相对减少,另一方面,消极的自由在大量增加,如果我们应用“卡尔多补偿原则”,就会发现,整个社会的自由程度在增加。其实这也可从摆脱的自由和自为的自由来分析,在知识经济时代,无论从选择集、选择能力、知识的隐秘性及政府作用的弱化来看,个人更有能力摆脱外来压力而自为地行事,这也是自由度增加的表现。再从人的社会性来看。其实,人的自由不仅是基于个体的能力,更重要的在于团体的能力。别尔嘉也夫说人是社会的人,人要获得自由,就得与人合作,为他人着想,摆脱自我中心主义意识。在全球化时代,分工的协调性更高,社会的合作性更强,整个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的能力更大,人类的自由度更高,个人的自由相对也就高。可见,全球化时代的知识分工将对异化问题研究提出新的课题。

新自由主义与凯恩斯主义地最大区别

新自由主义与凯恩斯主义的最大区别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或凯恩斯主义是根据凯恩斯的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凯恩斯,1936)的思想基础上的经济理论,主张国家采用扩张性的经济政策,通过增加需求促进经济增长.即扩大政府开支,实行财政赤字.刺激经济.维持繁荣.凯恩斯的经济理论认为,宏观的经济趋向会制约个人的特定行为.18世纪晚期以来的“政治经济学”或者“经济学”建立在不断发展生产从而增加经济产出,而凯恩斯则认为对商品总需求的减少是经济衰退的主要原因.由此出发,他认为维持整体经济活动数据平衡的措施可以在宏观上平衡供给和需求.因此,凯恩斯的和其他建立在凯恩斯理论基础上的经济学理论被称为宏观经济学 ,以与注重研究个人行为的微观经济学相区别. 1.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或凯恩斯主义就是根据凯恩斯的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凯恩斯,1936)的思想基础上的经济理论,包括新古典综合派、新剑桥学派、新凯恩斯主义、新凯恩斯主义、新兴的新古典综合.他们主张国家干预;新自由主义是指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革命以后特别是60、70年代后出现的一股企图复兴传统自由主义的经济思潮,包括货币主义、理性预期学派、供给学派、新奥地利学派、公共选择学派、伦敦学派、新制度经济学.其基本理论观点主要是主张自由经营反对国家干预. 2.产生背景上,凯恩斯经济学是30年代大萧条的直接产物,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必然产物;而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兴起的历史背景是从20世纪60年代末期起,西方经济由战后初期的繁荣阶段步入停滞膨胀阶段,凯恩斯主义主义无法解释.提倡市场机制,反对人为干涉经济的经济理论和政策体系.最初作为一种口号由法国路易十五的外交大臣达让逊提出,后来魁奈等人确认社会中存在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秩序支配着社会的发展.亚当·斯密宣扬“一只看不见的手”的原理,对经济自由思想做了进一步的发挥.“自由经济”思想是斯密整个经济学说的中心,李嘉图也阐明过同样的思想.经济自由主义在资本主义世界是长期发挥重要作用的思想主张.经济自由主义是一种支持个人财产和契约自由权利的意识形态.经济自由主义主张限制政府在经济事务中的操控,让市场机制发挥调节资源的作用.经济自由主义者并非无政府主义者,他们并非一概反对政府的作用,然而在绝大多数的案例中,他们的研究结果都表明,政府的干预过度了.

最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分析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资料

经济全球化下的马克思主义分析 经济全球化是指跨国商品和服务贸易及国际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的广泛传播使世界各地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进一步来说,经济全球化是指各种生产要素在世界范围内优化配置,是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和相互融合的过程。经济全球化不是近年来才有的现象,但也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在工业革命和世界市场的形成浪潮中涌现出来的。经济全球化不是一种目标,甚至也不是一种稳定的状态,而是一种客观趋势和一个主观的过程。进入21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与跨国公司的深入发展,既给世界贸易带来巨大推动力,同时也给各国经贸带来诸多不确定因素,使其出现许多新的特点和新的矛盾。为此了解和研究这一问题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书中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他用科学的观念解释了历史的发展与变化,他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世界。”。马克思主义思想对经济全球化现象有着独到而深刻的见解,它更是一种与时俱进的思想体系。在漫长的岁月中,它始终能清醒地应对不同时代的挑战,不断地破解各种课题,不断实现新的突破。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包括三部分,即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我们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同时,也要善于把握理论联系实际,去观察和分析社会问题。就像经济全球化,我们在享受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好处的同时,也要用哲学的观点分析和解释经济全球化这一现象,从中我们能看到许多的哲学分析。那么我们应当如何在这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来理解和分析现实中的问题呢? (一)从辩证唯物论的角度看经济全球化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观是一切唯物主义的基石。简而言之,物质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为人的意识所反映。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历史的产物。意识从本质上是物质世界的主观产物,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这表明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所以这就要求我们要尊重客观规律,充分发挥能动作用参与世界和改造世界。 经济全球化的形成与发展也正体现了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我们要尊重客观规律。经济全球化的形成,正是由当时的国际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面临挑战与机遇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面临挑战与机遇

20世纪的一场信息革命,原来被禁止收听敌台的内容在网上已经是一览无余。因特网一方面给我们带来了大量新知识和信息, 同时也夹杂着西方的政治观点、文化思潮和文化垃圾, 这对我们的社会主义文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带来了挑战。另外, 境外反动刊物在地摊出现, 黄色书刊、光盘通过非法途径严 重泛滥, 丑恶现象卷土重来, 吸毒贩毒, 暴力凶杀, 都给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带来了困难。 4、中国在改革开放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 也使其在融入全球化的过程中面临挑战 实践证明, 与国际隔离、排斥全球化潮流的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是行不通的, 而中国要发展, 必须推动其经济融入世界全球化浪潮中。为此, 中国进行了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成就, 但也存在着不少问题。经济上, 由于长期以来实行的计划经济, 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极为艰巨复杂, 在经济转轨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造成经济的困境与失范, 一时难以与全球化浪潮的统一规范相适应, 从而降低在国际经济贸易组织中的地位。政治上, 由于中国受苏联单一模式的影响, 政治体制改革的步伐比较缓慢, 政治民主化、制度

化、法制水平不高, 因而缺乏足够的政治权威和政治整合能力。另外, 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 使部分人产生不满情绪, 影响了社会的稳定。这些改革发展中的现象, 如不认真对待, 必然影响中国全球化的进程, 影响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建设步伐 近期以来, 理论界对全球化问题比较关注, 因为这关系到中国现代化的发展和社会主义的前途命运。不管我们接受不接受、承认不承认, 全球化已成为一股不可阻挡的潮流扑面而来, 作为发展中的社会主义中国, 必须去面对它并及时地掌握其现实特征和发展趋势, 积极主动地迎接挑战, 抓住机遇, 发展自己, 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的战略抉择课题。 一、全球化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带来机遇全球化最显著的特征是经济全球化。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加速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 促进了各国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依赖, 为我国利用世界资源, 发挥后发优势#, 加速发展自己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1、全球化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提供了

新自由主义全球化的兴起 1

新自由主义全球化的兴起、危害与替代 ——国外马克思主义学者的视角及其评价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来,新自由主义全球化意识形态兴起的原因,它造成的诸多灾难性后果,以及它的可行性替代方案等,是近十多年来国外马克思主义学者争相探讨的问题。他们在这些问题上的观点,尽管有的印着改良资本主义制度的“人道主义”的历史痕迹,有的在方法论上存在一定的问题,但无疑丰富了世界人民对新自由主义全球化的深刻认识,对我们科学认识新自由主义全球化的实质及危害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关于新自由主义的兴起 美国人诺姆·乔姆斯基在《新自由主义和全球秩序》一书中对新自由主义的内涵作了这样的概括:“‘新自由主义’,顾名思义,就是在古典自由主义思想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个新的理论体系,亚当·斯密被认为是其创始人,该理论体系也被称为‘华盛顿共识’,包含了一些有关全球秩序方面的内容。”(《新自由主义与全球秩序》第3页,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所谓的“华盛顿共识”,用诺姆·乔姆斯基的话说,“指的是以市场为导向的一系列理论,它们由美国政府及其控制的国际组织所制定,并由他们通过各种方式实施——在经济脆弱的国家,这些理论经常用做严厉的结构调整方案。其基本原则简单地说就是:贸易自由化、价格市场化和私有化。”1990年,美国国际经济研究所邀请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美洲开发银行和美国财政部的研究人员,以及拉美国家的代表,在华盛顿召开了一个研讨会,讨论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拉美的经济调整和改革。会上,美国国际经济研究所原所长约翰·威廉姆逊说,与会者在拉美国家已经采用和将要采用的十个政策工具方面,在一定程度上达成了共识。该共识包括压缩财政赤字、降低边际税率、实施利率市场化、对国有企业实施私有化、放松政府的管制等十个方面。约翰·威廉姆逊还认为,

全球化背景下地方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全球化背景下地方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摘要: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世界文化的碰撞和融合愈演愈烈。在这个时代背景下,应大力弘扬的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地方特色文化却被人们日益淡忘。本文以徐州地方文化为例,通过全球化背景下地方文化时代性与传统型平衡发展的必要性与徐州文化传承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徐州地方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措施等方面探讨地方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希望可以对相关领域的研究有所指导。 关键词:全球化地方文化传承发展 一、引言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体现了国家和民族的品格。由于中国广阔的地理区域,不同地域形成不同的风俗、语言、人文和历史传统,每个地方或区域都具有鲜明的地方性和区域性特征。进入二^一世纪以后,经济科技快速发展,世界联系更紧密,在相互交融的全球化大背景下,地方文化需要通过某种途径表达自我,与其他文化进行交流。作为汉文化的发源地,徐州是中国汉文化发展史上历史最悠久、影响最深远的地区,千百年来,已形成与众不同的地方文化。如今,在全球化的时代浪潮下,为了地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可持续发展,我们有必要深入研究地方传统文化,以期为世

界文化的发展再添色彩 二、传统性与时代性并存 全球化与文化传统性相关联,在增进全球化进程的同时,传统文化仍值得发扬和继承.古老文化和传统,在历经岁月的历练与传承之后更显珍贵。诚然,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则需选之有道,并非毫无取舍全部继承,应适应社会和生活的发展,结合时代性,以适应现代文化,力争做到古为今用. 在文化领域中,与时俱进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因此眼下我们应当积极增强文化创新能力,使文化创新的能力充分展现, 使传统文化更具活力,更繁荣。 今天,传统文化发展的核心问题是要在弘扬传统文化的同时体现其焦点性及核心性,要使文化继承与时代特色相结合.传统文化是民族赖以生存的基础和继续发展的前提再优秀的文化也需要在 [1] 顺应时代的发展、适应时代的需要,实现从传统到创新的转 变。同时,要将新的精神和理念糅入传统文化中,这样才能在新时代下更好地描绘地方文化的新蓝图,为其注入新的内涵和活力。 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我们不仅要积极对传统文化的民族内涵予以深入挖掘和传承,而且要积极创新使其与时代特色结合,使其能服务于新时代,同时使两者融合,推进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与繁荣。 三、全球化背景下徐州地方文化的现状 1. 徐州地方文化概述。 几千年来的文化沉淀,给徐州留下了庞大的文化资源,加之徐州名扬千年的历史名城的称号,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和世界文化的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文化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文化 【摘要】如今全球化己经成为不可逆转的世界潮流,在全球化背景下,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在文化全球化的过程中,中国的文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笔者认为在文化全球化的洪流中,中国应保持其自身的文化特色,即在充分吸收外来优秀文化的同时,加大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力度,以其文化大国的身份对世界文化做出独特的贡献。 【关键词】全球化文化全球化中国文化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政治格局的急剧变化,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发展,经济日益向文化渗透,文化日益成为一种重要的国家力量介入到政治和经济生活。全球化就像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促进了不同民族文化的融合和交流,另一方面又带来了冲突和矛盾。中国文化作为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与世界其他文化的互动与交流过程中获得发展的。因此,在全球化加速发展的今天中国文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 一、中国文化面临的机遇 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使中国文化在文化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与世界不同文化进行交流,取长补短,充分地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同时,文化全球化也给中国文化发展带来了许多新的发展机遇,中国文化开始由封闭走向开放,由传统走向现代,由单一走向多样。 1.由封闭走向开放 从清朝实施闭关锁国政策开始,中国文化仅限于总结先前文化,文化发展基本处于一个停滞的状态,但一个国家文化的发展不可能永远处于一个封闭的空间。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为中国文化提供了一个新的发展契机,中国文化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开放时代。对内,随着中国与世界各个国家的接触不断增多,国际上的一些新技术、新思想、新观念、新理念等也随之不断传入中国,为中国文化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成为推动中国文化发展的新动力;对外,汉语逐渐为世界人民所青睐,中国的孔子学院遍布全球,目前全球有102个国家和地区设有孔子

如何看待西方新自由主义

如何看待西方新自由主义 每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经济发展与社会建设都需要以某种理论作为指导,理论体现着这个国家特定的价值观念。近代以来,一些西方国家在承袭古希腊以来自由主义理念的基础上,把亚当·斯密的古典自由主义改造成新自由主义并作为政治意识形态,进而成为这些国家对外推行全球私有化与自由化的重要支撑,试图把整个世界纳入由他们控制的全球体系,值得我们警惕。 一、新自由主义体现着资本主义文化精神 古希腊以来的个体自由一直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文化基因,他们从个体自由出发推演出个人主义、私有化以及不受外在制约的纯粹市场化,试图打破一切所谓束缚自由的行为,并努力将这种市场化行为从一国拓展到全球。自由的这些秉性与以“资”为“本”的资本主义一拍即合,构成了资本主义的固有属性。坚守这些秉性的自由主义就成了资本主义社会得以运行和发展的理论基础。 可以说,资本是资本主义的灵魂,资本尤其是金融资本主导着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建设。表面上看,资本主义的发展似乎与新自由主义没有关系。其实,要想把资本作为资本主义社会的“普照光”就必须寻求与这种精神相一致的政治经济理论。新自由主义自诞生之日起就以最能体现资本主义精神的个性自由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以复兴资本主义核心价值为己任,以金融贸易投资自由化、价格市场化、经济全球化为手段,极力倡导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新自由主义敌视大政府,主张“政府失灵论”,反对国家干预,大肆推行有助于私有化、市场化的政治经济与社会政策。新自由主义的这些思想正好契合了资本主义的原初精神,体现着资本主义的文化价值观念,必然得到资本主义国家的普遍支持,左右着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及社会建设实践。 作为资本主义核心理念之一的新自由主义虽然契合了资本主义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得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广泛支持,但它不符合其他国家的特性。比如,中国人也讲自由,强调“从心所欲”,但它不是欧洲人的那种外显的、个体自由,而是一种内省的、隐含着在对规矩认同的自由,中国人的“从心所欲”必须建立在“不逾矩”基础上,中国人的自由是通过“学习”、“而立”、“不惑”、“知天命”、“耳顺”等若干阶段后才逐步实现的,这些阶段蕴含着对集体规则的确立与认同,因而这样的自由不是一种任意的绝对自由。所以,中国的文化基因里并没有西方社会那种纯粹而抽象的个体自由观念。 二、新自由主义具有意识形态属性 新自由主义是上世纪初在反对凯恩斯主义以及社会民主主义中逐渐兴起的一种政治经济理论。尽管依据这一理论发展起来的资本主义仍然爆发周期性经济危机,但由于它与资本主义精神一脉相承,因而逐渐成为一些西方发达国家的思想武器、政策指南及行动准则,体现着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与价值观念。 新自由主义把“原子化”的个人主义作为理论前提,错误地认为个人自由的总和就能形成社会整体的自由,个人利益最大化必然导致社会利益最大化,政府一旦干预经济不仅有悖于资

跨国公司全球化策略概要

跨国公司全球化策略 并不是每一个跨国企业都能够在中国这个新兴的市场上找到市场机会。一些跨国企业在心态上、策略上和执行上发生了很多错误,外资企业在中国亏损、倒闭、撤资的事件屡屡发生。 根据商务部2004年中期报告,截至2004年8月底,中国累计批准的外商投资企业达49万家,累计使用外资5450亿元。全球500强的大多数企业都在中国设立了合资、独资企业或办事机构。但并不是每一个跨国企业都能够在中国这个新兴的市场上找到市场机会。一些跨国企业在心态上、策略上和执行上发生了很多错误,外资企业在中国亏损、倒闭、撤资的事件屡屡发生。从市场营销的角度看,笔者认为总体上跨国公司全球化策略在中国市场营销中存在着以下4个方面的通病: 通病之一:“全球化策略”全球统一 很多跨国企业一味地将本土成功的经验模式生搬硬套在中国市场上,在中国市场上无条件照搬和执行。这一点集中表现在盲目地推行总部认为正确的市场营销策略,在营销推广中坚持所谓的广告信息的统一一致,大量采用总部稿件(Adoption),而中国的营销和执行团队在上述问题上是没有太多的发言权和自主权。 西门子公司Xelibri 系列手机的失败是近年来IT跨国公司全球化策略的最大失败案例之一。2003年西门子手机在全推出颇具时尚气息的Xelibri手机,其锁定的客户群体是那些追求“时尚与科技进步的人们”。他们认为:手机已经迎来设计革命,而技术和功能仅仅是手机的基本功能。 但是以时尚和设计为卖点早已不是什么新的市场概念,Xelibri手机定价平均在2500~4200元人民币,如此之高价位,对于其锁定消费群体如在在校学生和年轻上班族来说,实在是太贵了。在营销推广上,Xelibri的全球化策略让西门子公司血本无归!在其发动全球的广告攻势中,那位男扮女装的喜剧明星出现在全球各地的电视广告和平面广告中。由意大利公司拍摄和制作的Xelibri系列广告实在无法激发起中国时尚消费群的消费热情。 同时,Xelibri在中国发布的时候,也没有很好地利用和连接西门子公司在中国形成的良好的品牌形象和品牌资产,在广告和印刷品通篇的文案中,没有任何一点Xelibri和西门子公司有关联,在消费者眼中,Xelibri更像一个不出名的新品牌。 2004年5月,西门子公司宣布停止Xelibri手机的生产和推广。Xelibri 的失败告诉我们:全球化策略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务必要结合各个市场的特殊性,进而制定出一套符合当地市场情况的本地执行方案。没有中国市场化的全球化策略在中国是很难成功的。 通病之二:营销歧视 “营销歧视”是指在商业行为过程中生产商直接或间接地针对不同地区的客户有意无意地采用不同的营销标准或营销行为方式。“店大欺客”是对“营销歧视”最好的理解和诠释。 近年来跨国公司在中国市场上的“营销歧视”事件不断发生。1999年3月东芝笔记本补丁事件引发了上千名中国东芝用户的集体诉讼。2001年12月波及全国的“砸大奔事件”和全国范围内对几十辆奔驰车质量问题的投诉更让人

马克思主义与经济全球化

马克思主义与经济全球化 在人类历史发展的相当长的一段时期,由于生产力的落后,地理条件的阻隔,不同的民族、地区和国家是在一种封闭的状态中生存和延续的。随着资本主义大工业的确立,人类历史发生了一个转折,历史开始向世界历史转变,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不可避免。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因为它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因为它消灭了各国以往自然形成的闭关自守的状态”[4](P114)。 世界历史的形成也就是现代社会交往不断扩大的过程,就是经济全球化不断渗透的过程。正是在这种普遍性的交往活动中,人类才能在现代化的轨道上谋求共同发展。“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进程中越是扩大,各民族的原始闭关自守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4](P88)列宁曾用一个著名的公式说明世界交往的重要意义。他指出,苏维埃政权+普鲁士的铁路管理制度+美国的技术和托拉斯组织+美国的国民教育等等等等++=总和=社会主义。 马克思在分析印度的历史时曾指出:“孤立状态是它过去处于停滞状态的主要原因。”[5](P768-769)毫无疑问,中国的历史也同样证明了这一点。正如邓小平所言:“中国长期处于停滞和落后状态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闭关自守。”[3](P78) 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电子计算机、通讯卫星、互联网的出现,人类交往更加密切,世界经济的一体化更呈现为世界历史的最重要趋势。经济的相互交往和相互依存在当代世界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生产的国际化。新技术革命的迅猛发展,必然要求生产的专业化分工。现代产品的成本取决于世界市场的交往程度。正是在世界经济的普遍交往中,才会使产品的成本效用降低。 二是资本的国际化。国际资本已成了现代世界经济发展基本走向。资本在国际交往中得以优化集中,将大大有利于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市场的国际化。 三是世界贸易的比重增强。世界贸易的繁荣是建立在生产的国际化和资本的国际化的基础上的。世界贸易的迅速发展是反映世界开放的综合性标志。 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是双重的。一方面,它有助于世界经济的发展,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依靠现代科学技术,通过资源和资本的优化配置,推动全世界生产力的发展。另一方面,发达国家是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如:它们控制和操纵国际经济组织,制定有利于自己的国际经济规则,并力图将这种不公平、不合理的政治经济秩序固定化、合法化;它们在全力推进全球贸易自由化的过程中,以不等价交换关系,迅速获取最大利益;它们还在开放的金融市场上,利用资金和技术的优势,全方位地进行金融扩张和金融投机,造成他国利益的损失,自己从中获利。 不难看到,经济全球化的形成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有着很大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全面展开,就是资本主义向整个世界展示其“资本文明”的过程。黑格尔认为,历史并不是人的各种意志相冲突的无序的过程,而是存在着一定的客观规律的,主

2020年高考作文素材:全球化与地方化之间的和谐之道

2020年高考作文素材:全球化与地方化之间 的和谐之道 2020年高考作文素材:全球化与地方化之间的和谐之道 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院长葛兆光在《社会科学报》撰文指出:近代中国文化出现了转型和认同的双重困难。从“国家”观念来说,一方面我们接受了西方现代以“民族”为“国家”基础的论述,认为建设现代性的民族国家就是像西方一样追寻“文明”;但一方面又在感情上倾向于中国历以“文化”为“国家”基础的现实,觉得必须捍卫汉唐以来,特别是清代以来“光被四表”的大国。 我们应该寻找文明与文化、普遍与特殊、全球化与地方化之间的和谐之道。我认为“文化”是使民族之间表现出差异性的东西,它时时表现着一个民族的自我和特色,而“文明”是使各个民族差异性逐渐减少的那些东西,表现着人类的普遍行为和成就,换句话说,就是文化使各个民族不一样,文明使各个民族越来越接近。 文化是一种不必特意传授,由于耳濡目染就会获得的性格特征和精神气质,而文明常被看成是一种需要学习才能获得的东西,

因而它总是和“有教养”、“有规则”、“有知识”等词语相连。各个民族的文化往往是固守的,它表现出一种对异质文明的抗拒,而文明常常是始终在前进的。文化与传统有关,它是特殊的,而文明与未来有关,它是普遍的。把文化和文明略加区分,我们就不需要对全球化、普遍化、同质化、现代化那么紧张,一定要较长论短的话,我们更需要比较的是文明的高低。只有思考如何保持我们的文化,坦率和诚实地承认我们的文化困境,才能使中国人成为中国人的文化绵延发展,而文明与文化也可以在全球与地方的结构中和谐发展。 延伸阅读:其他优秀素材两篇 2020年高考作文素材:财富与精神并非简单对立 大家现在有一种普遍的精神焦虑,典型的一个现象是,财富已经增加了很多,但许多人依然感到生活并不开心。道德水准普遍下降,让大家着急上火,这恐怕是一个原因。 以前中国过年的时候,我们经常听到一句贺词,叫做“恭贺新禧”,相当于国外的“HappyNewYear”。但后来连一些国内最重要的媒体也只说“恭喜发财”,不说“恭贺新禧”了。把财富当成最重要的价值向大家推广,也难怪很多人会出现急功近利、拜金主义的倾向。这里的大背景是全世界的物质主义潮流,不单

经济全球化下的中国经济

改革开放年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日益提高,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形成了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局面。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国作为世界经济增长的发动机,确保了世界经济的平稳发展,特别是在这这次金融危机中,虽然中国也遭受了损失,但仍然以的增长率实现了保八的目标,也为世界经济的复苏注入了一道强心剂。 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提供服务、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围的有机经济整体。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经济全球化是指贸易、投资、金融、生产等活动的全球化,即生存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最佳配合置。从根源上说是生产力和国际分工的高度发展,要求进一步跨越民族和国家疆界的产物。 年的一篇经济发展报告指出,通过激进的贸易和金融全球化,世界经济一体化的程度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超过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世界经济融合的鼎盛时期。这一股新的全球化浪潮对所有的收入阶层以及各地区居民的经济福祉有着深远的影响,并备受争议。 如今各国之间交流日益加深,合作也越来越密切,中国应该准确的自我定位,做好自己的角色,不仅要展示自己的大国形象,同时也应该积极参与到世界经济的交流中。然而正当中国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时,却屡屡受到西方国家的阻难。面对这样的重重阻挠,中国经济又该如何发展呢? 经济全球化下的中国楼市 一说起中国的楼市,大家都是有说不完的话,中国的房价自从年开始就是一路飙升,现在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地已经很难找到万元一平米以下的房子,深圳的高档楼盘的房价只用半年时间就涨了倍,从均价的万元涨到了万元,这样的增长速度显然是非常的不合理,也是非常的不正常的,这不仅有大量的国际游资的涌入,也就是海外的热钱冲入到中国的楼市中,引起房价的不正常上涨。但我认为更重要的是地方政府的操控造成了中国楼市当前的局面,政府批地卖地,再加上政策上不允许老百姓自己建房,所以造成房地产行业一场火爆,但是很危险的是,我认为中国的房地产业已经出现了很大的泡沫,如果这个泡沫一旦破裂的话,那对中国的经济将是灾难性打击。 根据郎教授的观点,中国房价暴涨的真正原因就来自于制造业的资金,也就是说制造业在它所面临的投资经营环境恶化的情况之下,他除了炒股之外,就只有炒楼那么年开始到年,为什么制造业所面临的投资经营环境会开始恶化,简单的讲就是人民币汇率的上升,国际通货膨胀所引发的成本上升,《劳动合同法》的推出以及宏观调控误判等问题,使得我国制造业所面临的投资经营环境急速恶化。而这个恶化的结果,使得大量资金从制造业流出,然后冲击楼市,造成房价飞涨。 面对这样的局面,我认为中国政府首先应该予以正确的政策引导,将那些大量的本该投入到制造业的资金从楼市里面给引导出来,消除一部分的楼市泡沫,另外地方政府应该加强对楼市的监管,土地的买卖,以及首付,银行利率的调控,这样慢慢把楼市的温度降下来。楼市,这个最坚硬的泡沫,虽然在可预见的将来,中国的楼市仍然具有很大的投资空间,但是楼市的泡沫已经很严重了,如果国家不加以正确的宏观调控,一旦这个泡沫破裂,后果将不堪设想。

新自由主义及其对当代中国影响

新自由主义及其在当代中国的影响 张朋林 (新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乌鲁木齐 830046) 摘要:当前,我国经济和社会都处于转型变革之中,采取何种思想进行改革成为争论的焦点。国内不少学者、专家甚至当权者都成为新自由主义的积极推崇者。鉴于此,深入研究新自由主义,剖析其本质,理性对待新自由主义迫在眉睫。本文在分析新自由主义本质的基础上,探讨了新自由主义对当代中国的影响及应对新自由主义干扰的想法和建议,以期为科学理性对待新自由主义提供一些思考。 关键词:新自由主义;当代中国;影响 一、新自由主义的内涵及本质 要分析新自由主义对当代中国的影响就必须对新自由主义的内涵、概念范畴及本质有一个清晰的了解。 (一)新自由主义的内涵 新自由主义这个词是由奥伊根领导的弗莱堡大学学派创造出来的。人们一般把哈耶克的代表作《通往奴役之路》称为新自由主义的宪章。从广义上说,新自由主义是一个学派林立、思想理论庞杂的体系,国内外学术界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新自由主义定义的理解也是多种多样的。 诺姆·乔姆斯基认为,“‘新自由主义’,顾名思义,是在古典自由主义思想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个新的理论体系,亚当·斯密被认为是其创始人,该理论体系也称为‘华盛顿共识’,包含了一些有关全球秩序方面的内容。其基本原则简单地说就是贸易自由化、价格市场化和私有化。”① 何秉孟等认为,“新自由主义是在继承资产阶级古典自由主义经济理论的基①诺姆·乔姆斯基.新自由主义与全球秩序[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3.

础上,以反对和抵制凯恩斯主义为主要特征,适应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向国际垄断资本主义转变要求的理论思潮、思想体系和政策主张。新自由主义与古典自由主义经济理论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并且通过“对凯恩斯革命的反革命”而著称于世;“华盛顿共识”的形成与推行,则是新自由主义从学术理论嬗变为国际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范式和政治性纲领的主要标志。”① 顾钰民、伍山林和李其庆认为,“新自由主义作为一种经济思潮,主要包括伦敦学派、供给学派、弗莱堡学派、公共选择学派、现代货币主义和理性预期学派。伦敦学派是最彻底的自由主义,这一学派的观点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新自由主义学说的基本思想。”② 本文认为,新自由主义是国际垄断资本主义实现全球扩张的思想工具,是资本主义全球化意识形态的理论表现。它在经济上,否定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张私有化;在政治上,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主张多元化;在思想文化上,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主张自由化,是国际垄断资本主义实现。 (二)新自由主义的本质 1.新自由主义的主要观点 虽然新自由主义学派林立,不同学派、不同时期对新自由主义的理解和阐述都不尽相同。但总体而言,其共有的主要观点有: (1)崇尚私有制,反对公有制 在新自由主义者眼里,私有制是保障社会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条件,是人类历史上最完美的制度。经济学家路德维希·冯·米瑟斯指出,“一个社会要想继续存在下去,就离不财产的私有制。由于人们离不开社会,所以他们必须坚持私有制,以使他们的自身利益和所有人的利益不受损害。可以说,只有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的社会才能继续存在。”③同时,新自由主义者认为,在私有制制度下,人们是自由的,产权是清晰的,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社会的公平正义,才能激发每个人的积极性,才能充分发挥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才能真正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 ①中国社会科学院课题组. 新自由主义研究[J], 经济学家,2004(2):23-25. ②顾钰民、伍山林.保守的理念---新自由主义经济学[M]. 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2:126. ③(奥)路德维希·冯·米瑟斯.自由与繁荣的国度[M].北京沖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61.

全球化与跨国公司

第一章全球化与跨国公司 第一节全球化的起源与演进 进入21 世纪以来,“全球化”越来越引人关注并成为当今社会的热门话题。人们不仅开始认识并接受它,而且还将它视为时代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就全球化的发展状态而言,其涉及的领域之广、来势之凶猛、影响范围之大都是历史上罕见的。然而,在研究全球化的发展史时,人们对于“全球化”的起源问题的认识无法达成一致。 到目前为止,全球化的进程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有学者按照超地域性的扩展来划分全球化的进程:首先,在500年前,全球意识开始萌芽。在19世界中叶,远程贸易的出现为超地域性提供了较为真实的物质基础,在其后的100年里实现了逐渐加快的发展步伐。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全球关系迅速扩张,全球化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 还有学者认为全球化历史进程与资本主义阶段是同步发展的,因此将这三个阶段划分为:第一阶段,从15世纪全球化进程起源到19世纪70年代大英帝国霸权的确立。而1492年哥伦布多次远航美洲,发现新大陆,是经济全球化的源头。第二阶段,从1880年到1972年美元本位的终结。其特点是美国由于其经济实力处于发达工业化国家的首位,使得欧洲中心转变为美国中心。伴随着第二次科技革命的兴起,少数资本主义国家实现了工业化,确立了以资本主义工业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和殖民体系。第二次世界大战,是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世界普遍交往,世界经济相互联系、相互依存趋势得到加强。在美国霸权维持的“和平”下,全球化进程取得了巨大发展。第三阶段,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在这期间,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大大加强了全球化进程,尤其是在80年代中期以后,全球化逐渐成为一种世界潮流。90年代以来,全球化进程更是迅速发展,全方位地向社会生活领域渗透。 全球意识的萌芽 早在公元前5世纪,世界性宗教的出现使得全球的思想首次出现在人们的意识中,犹太人坚信超地域社会的存在,不论他们流散到何处,他们都坚信可以凭借这一信念再次统一。于此同时基督教表示出了对全球主义的渴望,伊斯兰教统一天下的想象激励着8世纪及其以后的穆斯林虔诚信徒。 将世界视为整体的全球意识的发展有很长的历史,其间有两个重要的里程碑。其一是蒙古人在13世纪对于大部分欧亚大陆的征服,这是人口最多、文化和技术最发达、面积也最大

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经济全球化下的问题

经济全球化下的马克思主义分析 摘要:经济全球化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马克思主义思想是一种与时俱进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总体方法论是一个系统。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包括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我们要利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来理解和分析问题。当代大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担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使命。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应该积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经济全球化科学方法论 经济全球化不是近年来才有的现象,但也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在工业革命和世界市场的形成浪潮中涌现出来的。经济全球化不是一种目标,甚至也不是一种稳定的状态,而是一种客观趋势和一个主观的过程。马克思主义思想对经济全球化现象有着独到而深刻的见解。马克思主义思想是一种与时俱进的思想体系,在漫长的岁月中,始终能清醒地应对不同时代的挑战,不断地破解各种课题,不断实现新的突破。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包括三部分,即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那么我们应当如何在这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来理解和分析现实中的问题呢? 一、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角度 对经济全球化的内涵、本质、过程及趋势予以明确界定,有助于认识经济全球化运行的本质、规律及发展趋向,从而对我国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及采取的对策进行准确把握和全面分析。从当前经济全球化研究的各种视角和方法来看,西方主流经济学倡导全球资本主义,为经济全球化大唱赞歌,认为经济全球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世界经济一体化的重要表现。归纳西方研究成果,国内外学者对经济全球化的理解主要有两种。一种观点认为,经济全球化是指资本、商品、劳动力、科技等经济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各个民族的经济由于相互渗透、相互依存、相互合作与竞争,从而形成一个整体。然而,这种定义只是从描述的角度或表象上对经济全球化内涵的界定,并没有抓住它的本质。另一种观点是从网络化的角度对经济全球化作出解释。这种观点认为,经济全球化主要表现为一种过程,这个过程就是网络化的增长。 事实上,当代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起源正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逻辑结果。要从根本上把握经济全球化的内涵、基本特征、影响和作用,就要从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生产方式与社会关系、理论与观念的相互联系上确立经济全球化对国际生产关系的研究,并且把这种对全球国际经济关系的研究置于“世界生产力发展—国际生产关系(国际经济基础)—国际上层建筑”为主要序列的社会结构当中,形成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社会和世界经济发展中现实与历史相统一的整体观念。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告诉我们,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活动的基本形式。在生产活动中,人类一方面与自然界发生关系,另一方面在人与人之间进行劳动交换。劳动过程的这两个方面就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以及由此而派生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逻辑主线,而在这条逻

Globalizing the local地方全球化

Globalizing the local, localizing the global Sowohl mein Bruder als auch ich geh?ren zu der Bev?lkerungsgruppe der Unter-Drei?ig-J?hrigen, die laut Pat siebzig Prozent ausmacht, aber laut unserer Statistik macht sie sechzig Prozent der lokalen Bev?lkerung aus. Qatar stellt da keine Ausnahme dar. Es ist eine sehr junge Nation, die von jungen Leuten geführt wird. Wir haben über die aktuellen Technologien nachgedacht, und über die iPods, und ich über die Abaya, die traditionelle Kleidung, die ich heute trage. 0:36 Es ist keine religi?se Kleidung, und keine religi?se Aussage. Es ist einfach eine andere kulturelle Aussage, die wir zu tragen entscheiden. Ich erinnere mich an ein Ereignis vor ein paar Jahren. Ein Journalist fragte Dr. Sheikha, die dort sitzt, sie ist die Pr?sidentin der Universit?t von Qatar – und nebenbei bemerkt eine Frau – er fragte sie, ob sie das Gefühl hat, die Abaya hindere oder beeintr?chtige ihre Freiheit auf irgendeine Weise. Ihre Antwort war das genaue Gegenteil. Statt dessen fühlte sie sich freier, freier, weil sie immer tragen konnte, was sie wollte – under der Abaya. Sie konnte im Schlafanzug auf die Arbeit kommen und niemanden würde es st?ren. (Lachen) Ich behaupte nicht, dass du das tust, ich sag es nur. 1:16 Ich m?chte damit sagen, dass die Leute eine Wahl haben – so wie eine Dame aus Indien ihren Sari tragen kann, oder eine Frau aus Japan ihren Kimono. Wir ver?ndern unsere Kultur von innen heraus, aber zur selben Zeit verbinden wir uns wieder mit unseren Traditionen. Wir wissen, dass Modernisierung im Gange ist. Und ja, Qatar m?chte ein modernes Land sein. Aber zur selben Zeit verbinden wir uns wieder mit unserem arabischen Erbe und nehmen es wieder an. Es ist wichtig, dass wir organisch weiterwachsen. Und wir entscheiden uns fortw?hrend bewusst dazu, dieses Gleichgewicht zu erreichen. 1:45 Forschungen haben sogar gezeigt, dass, je flacher die Welt ist, um die Analogie von Tom Friedman zu verwenden, oder je globaler, desto mehr wollen die Leute anders sein. Und für uns junge Leute, sie versuchen, Individuen zu werden, und die Unterschiede untereinander zu finden. Deswegen bevorzuge ich die Analogie von Richard Wilk, das Lokale zu globalisieren, und das Globale zu lokalisieren. Wir wollen nicht alle identisch sein, aber wir m?chten einander respektieren und verstehen. Und daher wird Tradition wichtiger, anstelle an Wert zu verlieren. 2:18

全球化视角下的中国文化

《全球化视角下的中国文化》练习题 1.为什么说全球化与现代化是一致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全球化引起的文化焦虑指的是什么?主要表现在哪里?文化焦虑折射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认同危机指的是什么?如何看待全球化背景下的身份认同危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