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加强课程建设 深化教学改革

加强课程建设 深化教学改革

加强课程建设     深化教学改革
加强课程建设     深化教学改革

加强课程建设深化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课堂教学实施水平

胡集镇陈集小学孙秀海

我校是一所农村完全小学。学校现有11个教学班,496名学生,25名教职工。

近年来,我校秉承“让孩子的人生更精彩”的办学理念,以实施素质教育为中心,以推进课程改革为重点,坚持“在反思中求改进,在改进中求突破,在突破中求创新,在创新中求特色”的指导思想,确立了四项重点工作:一是加强薄弱学科建设,创建完整的学校课程体系;二是搭建网络教研平台,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三是积极探索学科教学新途径,构建高效课堂;四是改革教师评价机制,充分激发内部活力。从而使教育教学取得了较大进展,素质教育实施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学校先后获得县“教育教学工作先进单位”、县“教学示范学校”、县“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水平优胜单位”、市“普通话示范学校”、市“实验室及实验教学管理示范学校”,市“教育信息化示范学校”等荣誉称号;并于年前接受了市“教学示范学校”验收。借此机会,现将我校教学工作开展情况向各位领导和同仁简要汇报如下:

一、加强薄弱学科建设,提高课程实施水平

我校在开全、开好国家课程的基础上,悉心研究,加大工作力度,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薄弱学科的建设。

在学校课程建设中,我校先后开发了国学经典、艺术素养、民俗传统、阳光体育、德育、身心健康、人文历史、英语等八大类三十五种教材。最大程度上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求,形成了完整的学校课程体系。

学校课程分为必修与选修两类。

必修课是学校按照校本课程计划,分年龄段对学生实施系统教育的课程,教学内容和任课教师由学校统一安排,学生在本班上课。

选修课则是本着师生自主的原则,先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志愿学科,再由教师根据自己专业特长选择任教学科,然后学校对师生选课情况进行统筹安排,编制课程表,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地点重新组班上课。

为促进学校课程的有效实施,我校加强了各级课程的融合,力求各类课程相互拓展和补充。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充分了解各类课程间的联系,既不能相悖,又不能重复,既源于国家课程,又要有别于国家课程,使其成为国家课程的有益补充。

为提高学校课程、地方课程及综合实践课的实施水平,我校分别制定了具体的《课程实施方案》、《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与《学生评价方案》以规范课程管理,极大地提高了我校的课程实施水平,成为实现“尊重每个学生的学习节奏、成长节奏,让不同的学生找到不同的学习乐趣和成才之路”办学目标的重要平台。

二、搭建网络教研平台,构建校本研训新模式

网络教研是以网络为载体,借助网站、论坛、博客和各种网络通讯工具开展的一种校本研训活动。我校建立了学校网站,搭建“网络教研平台”,分设语文、数学、综合三个教研组。尝试了主题式校本培训与网络教研一体化模式研究和接力棒式课例研讨等活动,各教研组每周在教研平台上发布一篇教学案例或课例视频,本组教师观看后,将自己的分析与体会在评论栏内发表。并要求每位教师在教研平台上都建有个人博客,每周需发表2-3篇自己满意的教学设计,上传2-3篇比较深刻的教学反思或素材性教学资源。同时教师需及时进行在线交流研讨。借助“网络教研”这一平台,我校还探讨了网络集体备课“三结合五环节”的网络集体备课模式,以线带面,整体推进,将集体备课落到了实处。三结合是指集体备课与教研活动、课堂教学改革、教师培训相结合。五环节是指单元集体研讨、个体分工主备、课时教案研讨、个性渗透、教后反思等备课流程,切实提高了备课的有效性。

为规范网络教研,提高研训实效,我校制定了《网络教研计划》、《网络教研管理考核办法》与《教研组网络教研评价标准》等制度。各学科组也分别制定了《网络教研计划》与《教师网络教研评价标准》。各教研组长负责审查评定本组教师资料上传和在线交流情况,评定结果一周一公布,一月一汇总,期末纳入对教师的个人考评。学校则依据《评价标准》对各学科组网络教研的开展情况作出评价,并纳入相关考评。以上制度的建立,不仅促进了网络教研的有序开展,也保障了网络教研的实效。

网络教研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我校教师撰写的教育教学论文先后有20多篇获县级以上奖励,并先后推出近20节县级优质课。

三、积极探索学科教学新途径,构建高效课堂

1.开展有效教学研究,提高教学管理水平。课堂教学是整个教学过程的核心和关键,而课堂教学的效果取决于教师专业水平的高低,因此,我校积极采取措施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

一是要求教师认真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论,以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通过学习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指导教师更好的处理了教与学的关系,使“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等教学原则不再仅是一种口号,而转化为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一项职业道德和教学行为。

二是建立了以全员培训为目标、以骨干教师培养为重点的继续教育制度。如教师学习制度、全员培训制度、拜师学艺制度、青年教师培养制度、学校领导和学科带头人轮流讲座制度、外出学习汇报制度和学历进修制度等。通过全员培训,教师掌握了教育科研的基础知识,并积极参与到教育科研活动中,使学校的教科研氛围更加浓郁。

三是积极开展有效性教学研究,探索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校鼓励教师大胆尝试课堂教学的新方式,将先进的教学理念融入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细节;优化课程资源,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尤其是信息技术与多媒体设备,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质量,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通过推门听

课、巡视查岗、学生监督等方式,督促师生落实课堂教学常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

2.推行作业改革,构建“师生对话、家长参与”交流模式。我校在《教学常规基本要求》中明确规定了作业布置、批阅、反馈以及质量检测的目标和要求,构建了师生对话式、学生及家长参与式、等级加评语式的批阅方式,为师生及家长搭建了交流平台,所有教师都能按要求、按规定布置、批改作业,进行质量检测。

3.推行多元化评价体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健康成长。对学生素质的评价,我们强调评价的多元化与多样性、多维化与激励性,既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又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意志、价值观等情商因素,不放松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每一次变化;既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课内外作业的评价,又注重对学生日常观察、健康成长等方面的评价,关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每一次变化。学生在课堂上既是评价的对象,又是评价的主体,他们自评、互评、师生评相结合,自尊心得到极大的尊重与呵护,促进了他们的全面发展与健康成长。

四、改革教师评价机制,充分激发内部活力

评价是导向、评价是引领。为充分激发内部活力,我校积极尝试“以人为本、分层评价、契约管理”模式,根据教师年龄结构特点,将教师分为老、中、青三个年龄段制定了分层次、契约式目标管理考评方案。

由教师自己制定本学期工作发展目标,与学校签订《教师发展目标责任书》,并按时进行阶段性自查。学校根据教师自查情况核实计

分,形成月评估结果,并以此作为阶段性评估与期末的终结性评估以同等的比例作为教师本学期考评成绩。

本年度,我校将在不断改进以上工作的基础上,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以推动我校教学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1.加强薄弱学科研究,进一步探索各级课程的深层融合,以完善我们的学校课程体系,提高课程实施水平。

2.加强骨干教师的培养力度,尽力为他们创造更多的学习机会,以骨干教师的成长带动全体教师素质的提高。

3.加强网络教研管理,进一步推进主题式校本培训与网络教研一体化模式研究。

4.加强课题管理工作,以课题研究带动教师教研水平的提高。

以上是我校在教学管理工作中的点滴尝试,有些工作缺乏深入的论证和扎实的推进,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我真诚地希望各位领导和同仁能及时为我们指正,以帮我们少走弯路和错路。

谢谢!

二○一三年二月二十七日

学校课程体系建设实施

学校课程体系建设实施 潍坊市坊子区实验学校 二〇一一年元月 学校课程体系建设实施工作报告 潍坊市坊子区实验学校 2010年4月~我校承担了坊子区教育局重点工作项目“学校课程体系建设实践研究”。一年来~在刘伟局长的亲自主持和大力支持下~在丰际萍主任和李梓老师的具体指导下~按照方案设计~结合学校实际~扎扎实实逐步推进。下面将我校实施阶段的主要做法作一介绍。 一、统一思想~转变观念——课程体系建设的前提 1.明确主旨~统一认识 “学校课程体系建设研究”作为我区2010年教育教学重点工作~旨在以课程建设为切入点~实现教师思想和教学行为的转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促进特色学校建设。为此~我们深入学习领会项目精神~并在实施过程中边工作边领会~将思想认识逐步统一到促进学校、教师、学生发展上来~并以此为导向~扎扎实实~展开工作。 2.校长引领~群策群力 “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一所学校的发展~校长的办学思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校长的引领更是起着决定性的作用。2009年9月~校长带领领导班子统一思想~形成了实验学校“责任教育”的核心价值观~2010年4月份~课程体系建设作为一个重点实施项目开始构建框架并逐步实施。为了改变教师观念~学校多次组织头脑风暴~引导教师们解放思想~献计献策~增强对课程体系建设的认知。

3.请进来~走出去 “请进来、走出去”是学校开阔教师视野~转变观念的又一重要措施~为的是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学校先后邀请著名教育专家肖川、陶继新、亓殿强、陈培瑞、张斌、崔秀梅、潘永庆等到我校指导课程体系建设工作~给老师们做专题报告,还派多名教师到广州、上海、乐陵等地参观考察课程建设情况。这些活动的开展~统一了教师思想~增强了教师信心~拓宽了教师视野~激发了教师积极参加课程体系建设研究的热情。 4.骨干带动~全员参与 在实行课程体系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实施骨干带动、分层推进的方式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每一个版块都组建了自己的骨干教师队伍~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理念引领与示范作用~同时关注全体教师~组织丰富多彩的主题研修活动~为每一个教师的提高和发展搭建平台~全校上下齐努力~共同经历探索实践的 1 过程~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悦。 5.定期总结~反思改进 教师只有在教学实践中经常反思自身的教学行为~经常审视和分析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才能成为一个善于理性思考的人~成为一名与课程体系建设共同成长的研究者。区课程体系建设项目组每月一次总结反馈~学校教师每周一反思。学校定期开展项目推介~将教师的成功经验进行推介~鼓励教师进一步发展创新~激发教师们在课程体系建设的实践中进一步提升。 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课程体系建设的基本理念植根在教师心中~老师们对课程体系建设的认识经历了一种从表象逐渐升华到内涵的嬗变。 二、步步落实~扎实行动——课程体系建设的关键

学校课程建设基本情况及改进策略

课程建设基本情况、取得的成绩、存在问题及改进策略 青岛书院路小学崔春华 课改已逐步走入深水区,课程建设与改革将如何推向纵深发展?这是一个摆在学校管理者面前值得深思的问题,尤其是在近几年各地陆续召开课程建设活动现场会,见到了理论与实践在师生们身上得到展示,映射出身心的变化,我们感受到了课程建设与改革实践的魅力,通过学习、交流,教育人时时刻刻感到了压力也确是的听到了警钟之鸣。如果不继续前进,很快将会被社会、家长乃至学生“拷问”!所以及时的了解并参与最新的课程建设前沿动态,把脉我校课程建设主旋,在不断的尝试中提升、创新、实践,才会让师生在课程这条跑道上幸福成长并收获、受益! 一、我校课程建设基本情况 我校是一所拥有近70%新市民子女的学校,学生随父母从30多个省市来到青岛并最终选择我校就读,对于我校开展多彩课程教育既是机遇又有挑战,依托现状,我校紧随课程改革和建设的步伐开展了相关工作。 我校有良好的课程开发和建设的传统,曾经有引领区片并小有名气和规模的《剪纸艺术》、《诗韵满院》、《童声合唱》、《人文环境教育》、《快乐足球》等课程,而这些课程的建设与开发完全在国家的权限和范围内,依据学校的具体特点和条件而开发确立,在实施的过程中,我校成立了以校长挂帅、教科室具体组织实施的课程开发建设和实施领导和指导小组,我们依据动态的、不断完善的管理方式进行充实并最终形成课程建设特色与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者均为我校一线教师,这些被我们称为“土专家”、“草根专家”的老师们在校领导的支持下组成课程开发共同体,并以此方式进行课程的择选和推广。老师们在充分研究学校的传统优势、考量学校周边的习俗、调研学生、

提升落实课程建设谋划措施

精品课程建设规划措施 一、《语音》《国际贸易函电》课程建设的目标、主要内容与特色(一)课程建设目标 继续加强教学队伍建设,要逐步形成一支以主讲教师负责的、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和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梯队。 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改进教学方法,加大教学改革的力度,提高《语音》《国际贸易函电》课的实效性,力争在不长时间内达到院级精品课程建设要求。 (二)课程建设主要内容 建立、健全集体备课、观摩教学、听课制度等。 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如改变过去单纯“填鸭式”教学为启发式、引导式教学方法;变过去“一言堂”教学为课堂主讲和课堂讨论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以及师生共同开发课程、项目教学法等诸多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以不断提高当代大学生学习《语音》《国际贸易函电》的兴趣,提高《语音》《国际贸易函电》课的教学质量。 使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先进教学模式,相关的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教案、习题、教学录像、实验指导、参考文献目录等要上网并免费开放,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 鼓励课程组成员申报各类科研课题和教研课题,树立课题意识。通过课题立项推动理论研究的深入,推动教学水平的提高,反映出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带动本学科的学科建设的先进性、科学性。 (三)课程特色和创新

1、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实施 《语音》《国际贸易函电》课程标准并上网。 修订《语音》《国际贸易函电》习题并上网。 制作和修订《语音》《国际贸易函电》多媒体课件并上网。 制作《语音》《国际贸易函电》课教学录像并上网。 2、系列科研和教研报告或论文 关于教材教法问题研究。 关于《语音》《国际贸易函电》课教学的实效性问题研究。 3、为将来申报省级精品课程创造条件。 二、《语音》《国际贸易函电》课程建设规划 两门课程计划在成为院级重点课程的基础上,通过积极努力,力争建设成为院级课程。 三、《语音》《国际贸易函电》课程建设措施 (一)制定目标 通过课程组成员的共同努力,力争建设成为省级课程。(二)组织实施 继续优化师资队伍,提高学历、职称层次;规范教学管理;调整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充实完善课程内容;开展重点、难点研究;改进教学方法;开展教材与教学环节研究;设计规范的试题库;建好社会实践基地;尝试考试方法新评价系统。(三)总结提高,逐步优化 并在今后几年的教学实践中,针对教学中出现的新问题,不断反馈,最终实现预定的课程建设规划。 (四)进一步完善教学网络平台完善工作 本课程全部教案、课件、讲课录像、习题集等已全部上传到校网络教学平台,实现资源共享。但需要不断精心维护与完善,

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内容改革方案

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 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内容改革方案 一、指导思想 贯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面向市场,面向企业,科学设置专业,扎实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立足学校和区域实际,借鉴其它地方课程改革的有效经验,面向社会,整合现有教育资源,形成具有我校专业特色、充满活力的专业课程体系,提高我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教育质量,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 二、目标与任务 课程体系建设是专业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加强我校内涵建设、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环节。我校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在以能力为本位的现代职业教育思想指导下,开发和构建新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以项目课程开发为中心,重点研究课程的综合化和模块化,强化实践教学,重视职业素养养成,充分体现职教课程的特色。 通过课程体系建设,完善专业课程管理体制,彰显就业导向的办学特色;确立符合新课程要求的现代教育教学理念,积极探索教学活动与技术开发、推广、应用紧密结合;构建符合校情的体现多样性、选择性的职业岗位群课程结构,适应学生个性化需求和培养学生岗位变化适应能力;优化教学过程,改变教学方式,完善实践教学的基本标准和规范建设,提高教学实效,培养学生实践创业能力;改革评价制度,建立激发学生学习动力,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评价体系;改善学校装备,加快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数字化进程建设,促进信息技术在课程改革中的广泛应用。 强力推进新课程的实施,促进以项目课程开发为中心的校本研究的深入开展,探索与新的课程体系相适应的教学模式。大力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加大教师校本培训力度。创新课程评价和考核制度,建立促进学习者多样化发展、教学模式改革、教师专业发展的课程多元评价体系。

积极推进校本课程建设

积极推进校本课程建设,努力创建学校特色项目中国的基础教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课程改革时代。我们的历史使命是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校本课程建设的出现是知识经济对多样化人才的需要,对个性化人才的需要,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需要,是构建学校自身素质特色的需要。为此,学校必须坚定信念,不折不扣地校本课程进行开发和实施,不断地总结实践,不断地改进和完善。我校正是基于这样思考和定位,结合学校实际,充分发挥当地的人文资源优势,以“象棋教程”课程开发为重点,建设“特色校本课程”,努力创建学校的特色。 一、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契机,开发特色课程。 新课程、新理念、新教材、新课程,对我们传统课程观、教师观、学生观提出了全面的挑战。我校在校长的领导下,鲜明提出了“以科研为先导,建设学者型的教师队伍”办学理念。如何更加明确地建设这一办学目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的新的课程管理模式,引发了我校对校本课程开发的深深思考,校本课程开发很容易提高教师的工作兴趣和专业能力,更容易形成校内交流沟通的氛围。于是,学校在调查研究办学传统、师资状况、社会环境等因素后,集思广益,决心抓住课程改革这个契机。在开齐、开好国家课程前提下进行课程改

革,把学校德育工作、校本课程的开发实践、校园文化建设为主攻方向,来创建学校特色,努力使学校的办学水平和质量跃上一个新的台阶,打造青浦区一流的品牌学校。为此,把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作为一项主要策略来抓,确立了“象棋教程”作为学校的特色校本课程。“象棋教程”的开发,既体现了学校传统项目特色,又符合学生的生活和经验,为学生发展而存在,能对当地社区资源进行开发利用,把特色课程的构建作为实现学校办学特色的重要载体。 二、特色校本课程的内涵和成因。 从主观来看,我校开发校本课程的条件是比较成熟的。首先在办学理念上,我们确立了“一切为了学生发展”,包括学生的个性发展的教育指导方针,意在培养21世纪的多元化人才。我校根据美国心理学大师飞德·葛德纳的MI理论(即多重智力理论),逐渐形成了我校的教育特色。即学生都是可发展的,但没有整齐划一的学生也就不能有整齐划一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形式。因而在学科教育和课外活动中,我们一方面让学生在基础知识上力争全面合格,另一方面着力去发现,促进学生优势智力的发展。我校的校本课程开发是与学校特色课程建设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可统称为“特色校本课程”——象棋教程。因为创设特色课程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多元创建人才;是教育发展的需要——

课程体系构建调研论证报告

课程体系构建调研 论证报告

矿山机电专业课程体系建设调研报告 一、课程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 1、强调课程体系的构建原则是以理论知识够用为构架,以实际应用为目标,以就业落脚点,为形成突出实践应用特点的理论课程体系。 矿山机电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涉及课程的性质特点,内容的整合、重组,教材的编写和教学方法的变革,其目的是与市场人才规格需求零接轨,与就业相结合。在课程体系设计中,理论课程以实际应用为目标,教学内容紧密结合专业核心能力对理论知识的要求,把专业(行业)职业资格认证内容导入课程体系,融进教学内容,纳入教学计划,并在教学中认真落实。 2、优化课程体系结构与教学内容选择。 矿山机电专业课程体系的建立,必须依据人才培养的细化目标,并不断优化每门课程的结构及教学内容的选择。将绝大多数专业的课程调整为五大模块式课程体系,即:公共课与基础课、职业技术基础课、职业技术综合课、职业能力专项训练和选修课。实践课程所占比例也大大提高。职业技术及能力模块课程实现有机衔接,逻辑关联,使课程间具有连贯性和递进关系。职业技术基础课、职业技术综合课和职业能力专项训练课程分段设置,循序渐进、由浅到深、由易到难,按先基础后提高的原则进行安排。

3、探索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为一体的课程教学模式。 矿山机电专业课程实践教学采用系列化、层次化模式。设有配合课程教学内容的实验、培养某种技能的实训、专业的或社会性的实践,形成专业系统知识和技能为一体的训练模式。 4、课程体系与职业资格或专业技术认证相一致的策略。 矿山机电专业课程体系设计,建立与岗位或专业核心能力相关的专业技术或职业资格等级证书认证服务的课程,体现专业技能与证书的一致性,真正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二、课程体系构建策略 1、编制新教学计划及课程教学大纲。 教学计划是贯彻落实课程方案和过程的纲领文件,体现课程的体系结构。教学大纲是教学计划对课程内容界定和对课程教学环节的具体要求,教学工作的重要依据,也是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没有教学大纲规范的教学是盲目的,很难做到教学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双重体现。因此,我们非常重视对教学计划及教学大纲的制定与贯彻执行,纠正教学中的盲目性、随意性。为了适应社会需求的变化,重视课程教学执行情况的反馈分析,在专业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对教学文件逐年进行滚动修订。 2、按新专业方向要求重构课程。 我院主要面向纺织、轻工、建材、化工等行业开设专业,为了适应社会需求,在认真进行专业调研与论证的基础上,改造和整合了部分专业,一些专业还派生出了很多新的方向。

构建理想的学校课程体系

构建理想的学校课程体系 临沂长安路小学校长李晓玲 国家课程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应当成为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主要途径,但由于地域、学情的差异,学校要依据具体的育人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其加以调整和补充。我校致力于“1+X”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开发,并通过调整课时方案,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确保课程全面落地。 这里的“1”指国家基础性课程,“X”指在整合国家和地方课程基础上开发的五大综合性课程,即学科拓展系列课程、学科实践系列课程、学科整合系列课程、系列活动节日课程、主题德育系列课程。基础性课程保证质量,综合性课程张扬个性。 学科拓展课程——选课走班。学科拓展课程主要是在国家课程的基础上寻找艺术教育的契合点,并加以拓展延伸,开发出相邻或相近的板块,以社团的方式呈现,通过周五下午一个半小时的选课走班来落实。学科拓展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本着从学生的兴趣与需要出发的原则,最大限度开发学生的潜能,真正实现课程服务于学生、为学生的终身素养奠基的目的。 学科实践课程——连接社会生活。学科实践课程涉及语文、数学、英语、科学4大学科,主要是基于学科本位,连接生活、连接社会、连接自然而开发的实践活动课程。一方面围绕教材单元主题编写学科综合实践活动教材,另一方面对学科实践进行延伸。语文学科设置了《童心雅读》课程和《写字立人》课程,还成立了“演讲与口才”、“儿童戏剧团”、“国学班”等社团。数学学科引进了“超脑麦斯”思维数学课题研究,通过做数学、说数学、玩数学,让学生爱上数学。目前每个年级设一个“超脑麦斯”实验班,低、中、高三个学段设立3个社团。英语学科则成立了“快乐实践园”、“情景剧场”等社团。实践课程的落实培养了学生的大学科意识,教学生学会探究问题、整合知识、拓展运用,以形成能力、提升素养。 学科整合课程——学科跨界。我校学科整合课程《尚美百科》是基于国家课程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地方课程之《环境教育》、《安全教育》、

白城师范学院课程建设实施方案【模板】

XX学院课程建设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加强课程建设工作,顺利实现《XX学院“十二?五”课程建设规划》的任务目标,不断提高学院课程建设整体水平,特制订本实施方案。 一、课程建设的组织与职责 课程建设的组织纵向分为三个层次,即教务处、教学单位和教研室,具体职责如下: 教务处负责对学院课程建设工作进行总体规划,制订课程建设实施方案、评估指标体系及相关的管理办法,对各教学单位的课程建设工作进行宏观管理与监督;审批各教学单位的课程建设计划并划拨经费;负责课程建设质量评估验收等。 教学单位负责制定本单位课程建设工作的总体规划和学年计划,对各门课程的建设情况进行检查与监督,组织本单位合格、良好课程的评选和优质课程的推荐工作等。 教研室负责定期开展课程建设研讨活动,制定教学大纲、教案和课程教学进度等教学基本文件,确定选用教材,讨论和制定相关课程改革方案,交流教学经验,以及其他课程建设的具体工作。 二、课程建设的规划 (一)各单位要统筹安排课程建设工作,制定课程建设规划,明确总体目标和具体任务,保证课程建设工作有的放矢、成效显著。教务处要制定五年的学院课程建设总体规划;各系(部)要根据学院课程建设的总体目标,结合本单位实际,制定相应的课程建设总体规划和学年计划,学年计划中要明确拟建设课程的名称;各门必修课程也要求制定本门课程的学年建设计划。 (二)课程建设规划的内容

1.课程建设的总体目标; 2.课程建设的近期规划,包括及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实验条件建设规划、教材建设规划、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规划等; 3.为达到目标而制定的切实可行的措施; 4.需要学院提供的条件(含经费)。 (三)各系(部)的课程建设规划和学年计划要上报教务处,以便教务处根据各教学单位的课程建设规划和计划,合理、有效地分配教学资源,有计划、有重点地组织课程建设工作;各门课程建设计划上报本单位存档备查。 三、课程建设的实施 (一)课程建设的程序 1.各系(部)自行组织合格课程、良好课程的建设和评审工作,报教务处备案,教务处组织专家抽查。 2.各系(部)在良好课程的基础上组织优秀课程评审,在优秀课程基础上组织精品课程的评审,报学院审批。 3.教务处组织专家组对申报的课程进行评审,最终确定院级优秀课程和院级精品课程建设项目。 4.学院择优推荐院级优秀课程、院级精品课程参评省级优秀课程、精品课程建设项目。 (二)课程建设的管理 1.检查与评审 各教学单位要定期组织课程建设自查和对上一轮评出课程的复查评估工作。优秀课程(精品课程)内容的年度更新(或新增)比例不得低于10%。自查和复查的结果要归入课程建设档案并报教务处备案。检查不合格的取消其称号,停拨后续建设经费,但保留其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意见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意见 各党总支,各部门、系部: 为深入贯彻中、省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关文件和会议精神,不断提高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和水平,开创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局面,结合学院实际,就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重要意义 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作用,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当代大学生,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体现,是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特征,是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的根本保证。 学院自组建以来,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初步形成了学院思想理论课教学特色模式,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全面提升学院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工作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还存在学科建设基础相对薄弱,教学改革尚需深化,课程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实践性、吸引力有待提高,课程建设及其管理体制机制还需完善等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必须认真总结经验,着力解决好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提高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水平,努力再创学院思想政治教育新局面。 二、全面把握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目标要求 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马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和“育人为本、务实创新”的办学理念,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机电一体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方案

机电一体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方案 职业教育的教学现状迫切需要实施课程体系改革。一是课程体系的陈旧,造成学校的培养目标、课程结构、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脱节,与就业的联系不够紧密,就业市场对中职学校毕业生提出新的要求,学生感觉学不到实用的东西;二是从学生学习现状来看,学生的学习基础普遍比较弱,学习内容脱离学生实际基础,致使学生听不懂,学不会,大部分时间只好在课堂上睡觉,满足不了现代教育理念以人为本的要求。以至于造成学生“学不懂,用不上,留不住”。教师感觉“课堂秩序难以维持,教学效果难以提高,劳动得不到认同。”因此要结合实际探索以职业技能为主线,以职业能力分析为切入点,以就业为导向,以“必需、实用、够用”为依据的新型课程体系。 一、课程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 为了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高技能型应用人才的战略部署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规划纲要(2010—2020)》的具体要求,贯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遵循“加强实践、注重应用、增强素质、培养能力”的原则,以建设科学规范的管理机制为先导,以抓好教师队伍建设为前提,以课程内容和教材建设为核心,以现代教育技术为手段,以教材和网络教育资源建设为依托,以提高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为目的,有计划、有目标、分阶段、分层次地开展建设工作,构建“教学目标明确、教学理念先进、学生技能一流”的课程教学体系。 面向市场,面向企业,立足瑞安,服务机电行业,借鉴其它地方课程改革的有效经验,面向社会,整合现有教育资源,形成具有我校特色、充满活力的课程体系,提高我校机电一体化专业教育质量,为“瑞安经济”和“构建和谐社会”服务。 二、课程体系建设的意义和目标

积极开发校本课程 推进特色学校建设

积极开发校本课程推进特色学校建设 ——安图三小校本课程开发经验交流材料 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一个以学校为基地,学校自主决定,教师及有关人员广泛参与,在上级行政和业务部门指导下合作探究,共享开发成果的一种应用性课程研究。我校作为县课改实验校,于2004年开始进行了校本课程研究与开发,学校把此项工作作为新课程改革的重头戏来抓,并以此为契机,推进特色学校的建设。经过几年的探索、研究,学校在校本课程开发工作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下面就对校本课程的开发作以简单的汇报: 一.校本课程建设的背景及课程结构门类 学校地处长白山脚下,拥有一千三百多名学生,学校条件优越,师资力量较强,家长对学校教育的期待值较高。为了适应新课改的发展,创建特色学校,提升学校办学品位,改变过去单一的课程模式,学校充分利用和挖掘校内外资源,结合县情和校情,积极向师生、家长征求意见和建议,了解学生发展需求和教师特长。通过召开专题研讨会,对课程开发体系进行了前期认证,确定了学校课程建设的方向和思路。 现在已经完成初稿的校本教材有:《可爱的安图》共两册,六十八课;《硬笔书法》共一册,此系列为学生校本课程必修课。《经典诵读》共一册,此系列为学生校本课程选修课。 二.校本课程的开发工作 1.健全机构,明确目标,规范课程管理体制。为了确保校本课程开发工作的顺利的实施,学校成立了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建立起校长统筹,主任指导,课题组组长负责,教师落实的管理网络,加强校本课程的研究管理,还成立了由校领导、教师代表等共同参与的校本课程开发委员会,负责课程审议、课程计划管理的执行、课程评价,教师培训等。 2.加强培训,提高认识,理清课程开发思路。学校通过普遍提高和重点培养相结合,集中培训和个别学习相结合,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等方式做好教师培训。组织全体教师观看专题讲座,学习相关的校本课程与校本教材的开发理论等,选派多名教师参加省、州、县组织的研讨会,定期组织课程开发专题研讨会。通过培训与学习,全体教师掌握了校本课程实施的要领,理清了课程开发的思路。 3.深入调查,科学论证,明确课程开发方向。2004年3月,我们根据实施方案,对全校教师、学生、家长发放了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研究情况的问卷调查,全面了解和掌握教师对校本课程的意见和建议。从反馈的情况看,教师们对校本课程很感兴趣,对校本课程很关注,焦点都集中在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生活能力

6.关于进一步加强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

濮阳县职业技术学校 关于进一步加强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 二○一二年十二月

濮阳县职业技术学校 关于进一步加强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 为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08?8号),进一步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推进专业内涵建设,现就加强课程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紧紧围绕地方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以推进办学模式改革和提升服务能力为目标,整体优化课程结构,挖掘课程资源,加强优质教学资源和教改成果开发,促进优质资源共享,推进实践性教学条件建设,强化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引领教师不断进行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改革与创新,推动职业学校专业建设和内涵发展。 二、基本原则 1. 先进性原则 课程建设应体现现代教育教学思想,体现教学改革的最新成果,体现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2. 职业性原则 课程建设应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的特性,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满足职业需求为课程目标,以国家颁布的各学科(专业)教学大纲、行业(企业)职业标准为依据,以提升学生科学人文素养和综合职业能力为核心。

3. 创新性原则 在课程理念与设计、教学模式与方法、课程环境与管理、教育资源整合与利用等方面要形成独特的机制与特色,效果显著并具有辐射推广作用。 4. 共享性原则 课程资源要具有普适性,满足本学科(专业)的教学需要,课程资源能够在校内和校际共享。 三、基本程序 课程建设目标是:在学校中,以专业骨干课程为主,同时兼顾其他课程,建设一批具有推广和示范作用的特色课程,打造一流“双师型”教师队伍,形成系统完善的教材体系、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建设高水平的实训基地,具有鲜明特色的教学评价体系。课程建设应按以下步骤推进: 一要学校组建课程建设机构。建立由学校主要领导、专业(学科)带头人、行业企业和社会组织专业人员等组成的领导机构,下设各专业课程建设工作小组,准确把握课程建设方向,加强统筹协调,建立切实有效的激励和评价机制,调动课程建设团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要研究制定学校课程建设实施方案,确定课程建设阶段性任务和目标,将课程建设与实施纳入学校整体规划之中,突出特色课程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加强督导评估力度,推动课程建设活动的持续开展,促进和带动学校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并继而辐射和推动学校的教育和文化发展。 二要在分析职业岗位能力的基础上构建特色课程体系。在推进课程建设过程中,要组织教师进行专业岗位群与专业岗位调研,

关于进一步加强精品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

关于进一步加强精品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 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鸡西大学“国家、省、校”三级精品课程建设实施意见》(鸡大政办发…2007?18号)等文件精神,为进一步贯彻落实《鸡西大学“十一五”发展规划(2006-2010)》及学校第五次党代会精神,以精品课建设为切入点,推动我校专业建设、名师及优秀教学团队建设,提升教学质量,深化教学改革,特制定本方案。 一、省级精品课程建设 本次重点建设七门课程,分别是:《工程制图》、《煤矿开采技术》、《管理基础》、《基础会计》、《计算机基础》、《线性代数》、《公共外语》。具体安排如下: 1、培训研讨 (1)精品课程建设师资网络培训; (2)精品课程建设软件培训,时间为2008年3月下旬。 2、材料准备 为保证省级精品课的申报,七门课程材料的准备时间为:2008年3月—4月。 3、网络课程制作 网络课程的制作时间为2008年4月,由现代教育技术中心负责。 4、初审、整改、申报 学校将于5月初对上述课程建设材料进行初审,各课程根据初审意见进行整改,5月末完成申报工作。 5、建设经费

《工程制图》、《煤矿开采技术》、《管理基础》、《基础会计》、《计算机基础》等五门课程建设经费每门10000元;《线性代数》、《公共外语》等二门课程建设经费每门6000元。经费可用于图书资料购置、调研、教材及教学参考资料编写、电子教案及影像制作、教学改革立项研究、劳务费等,其中劳务费不得超过建设经费的三分之一。该建设经费先期拨付50%,建设达标后再拨付其余50%。如果评审验收不达标,建设期延长一年进行整改,评审验收仍未通过,将取消该精品课程建设立项,并不再支付其余50%建设经费。 二、校级精品课程建设 1、启动阶段 对已经申报立项的课程,资助2000元进行初步建设,建设时间为2008年3月—4月,此阶段要制定课程建设规划,完成10%课件的制作,完成教案、习题集、案例集、教学大纲、实践环节指导书五项内容电子版的编写工作。 2、评审立项 第一批校级精品课评审立项的时间为2008年5月,学校成立专家组,将通过听课(随堂或集中)、会议评审等方式,对已资助建设的课程进行评审,从中择优选拔出符合条件的课程作为我校2008度立项建设的精品课程,并报请学校批准立项。 3、建设阶段 校级精品课建设时间为二年,建设期内完成精品课建设的各项工作。 4、评估验收 建设期满后,学校将组织专家组对建设后的课程进行评估考核。考核结果分为:示范性精品课程、优秀精品课程、合格精品课程,并授予“鸡西大学精品课程”荣誉称号。

加强课程建设

加强课程建设提高教学质量 摘要:课程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中心环节,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本文对高校课程建设的现状进行分析,发现课程建设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从4个方面提出了加强课程建设的策略。 关键词:课程建设教学质量问题对策 随着社会经济、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社会对人才需求有新的要求,这就要求高校,与时俱进,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加强课程建设是培养新世纪人才的重要措施,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的需求,提高师资水平、改善教学条件,更新教学内容,优化课程体系,采取现代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以适应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一、当前高校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1、教师队伍水平需要提高 随着社会的发展,办学规模的扩大,师资力量出现不足,尤其民办高校教师流动性比较大,缺少学术水平的带头人,职称结构,年龄结构不太合理,对年轻教师往往用的多指导培养的少。教师缺乏科研创新能力,专业技术掌握有所欠缺,在教学中对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不够。 2、当前课程设置不合理 一些高校出现:“一人多课,一课多人”的现象,教师来自不同的部门,还有一些外聘的专家学者,师资力量分散,水平参差不齐,尤其一些特色艺术院校课程种类繁多,课时短,有的课程只开设1-2周,不利于课程教学环节的衔接,不利于课程教师的交流与协作,不利于学生吸收专业知识、适应新课程教师的教学方法。 3、由于课程的复杂性,教学质量监控困难 大学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如果按专业划分,即是公共课和专业课,两者可以交叉。公共课又分为公共必修课和公共选修课,专业课又分为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和专业选修课。一般大一的课程大部分为公共基础课,大二大三课分为专业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大四开始毕业设计和进行实习,课程很少。课程建设涵盖了教学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教学管理、教学方法和手段等等。课程种类繁多,建设内容宽广,为课程建设质量监控带来了困难。 4、课程教学资源不足 随着学校规模的不断扩大,学校硬件设备不完善,有些设备陈旧落后,破损严重,不能满足当前教学需要,影响到正常教学和学生人身安全,校外实训基地缺乏有代表性的大型企业,不能充分满足学生的实习需要。 二、课程建设改革对策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课程建设的主体,教师队伍素质和水平高低直接影响到课程质量好坏。构建一支较高水平,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强,学历层次与年龄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是课程建设的根本保证,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加强对学术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培养,鼓励支持他们到高层次学校进修,不断提高他们的学术水平,支持他们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进行学

校本课程规划

-校本课程规划

坎苏小学201 7 -- 2 0 18学年 校本课程规划方案 一、基本思路 本次我校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思路是:要以学生发展为本,关心学生需要,充分挖掘课程资源,对国家课程进行拓展和补充,以拓宽教学领域,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培养学生各种能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健康成长,满足“个性化”的学校发展;提升教师的课程意识,促进教师的专业不断发展,提升学校的办学品味,实现学校的课程创新,促进学校办学特色的日益鲜明。 二、背景分析 (1)校本课程开发的分析: 我校为农村小学,由于历史等方面的原因,学校硬件建设较差,师资力量相对比较薄弱。如何迅速、不断地提高我校的教学质量,形成学校办学特色呢?这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但在我们分析了周边地区的社会环境、学校的校园环境、师生的基本情况等因素后发现,我校拥有较强 活动能力的教师和学生。这是我们的优势。在我校“利用各种资源,开发校本课程”这一课题的启发下,我们找到了学校新课程改革的突破点――校本课程开发。我们计划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这个支点,全面推动学校的各项工作,促进学生全方面的发展。因此,我们认为我校依托本地区社会资源、学校资源和家庭资源,开发校本课程,这是很有必要的,也十分有效的。 (2)已有校本课程实施情况分析:

我校从学生的需要和学校的实际出发,我校之前开发过的校本课程有4门,分别是《硬笔书法相关知识教学》、《经典诵读》、《少年向上—真善美伴我行》、《哈萨克民族知识》、《冬不拉弹唱》、《小小足球队》。但随着教师与学生的不断变化,我们对原有的校本课程的教学形式以及课程门类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也需要我们对现有的课程通过进 步的调查分析,优胜劣汰,并不断开发新的课程,以满足学生的需要。 三、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 根据需要并结合我校自身优势,结合上学期我校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情况,经校课程开发小组共同讨论,确定我校现阶段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为: (1)校本课程开发目标 本学年度,结合以往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情况学校将加大力度、采取积极措施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前期准备工作(摸清家底:包括教师队伍、 教育教学资源、环境、设施设备状况和学生个性发展需求等);全体任课 老师完成校本课程纲要、工作计划、实施方案、补充或编写教材等,基 本形成能满足实施新课程需要的一套校本课程体系。创新学校课程建设, 促进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 (2)教师专业化发展目标 通过校本课程开发,形成一支勤钻研、会合作、能奉献业务精良专多能,有校强课程建设能力的整体教师队伍。 (3)学生个性化健康发展目标 <1>通过校本课程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各种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养, 积累文化知识深厚的底蕴,激发学生对学习、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面向大数据时代的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面向大数据时代的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研究

面向大数据时代的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1. 大数据时代的特点及其对专业人才的特殊需求分析 重点分析大数据时代特点、大数据技术发展趋势及其对信息技术专业人才的特殊需求。特别是从大数据理念、技术和方法在农业领域的实践,分析农业大数据应用研究。了解涉及到水、土、光、热、气候资源,作物育种、种植、施肥、植保、过程管理、收获、加工、存储、机械化等各环节的农业大数据特征,探索多类型复杂数据采集、挖掘、处理、分析与应用等问题。在此基础上,了解大数据时代对专业人才的特殊需求。 2. 面向大数据需求的我院本科专业设置优化 系统地分析我院本科专业设置及其缺位问题,结合当前中国学科体系及本科专业设置,提出我院面向大数据需求的本科专业调整与优化方案。 (1)我院本科专业设置及其缺位分析:近年来,我院学科建设及本科专业建设取得来显著地发展。学院现在涵盖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信息工程与计算机两大学科群,拥有7个本科专业、11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和3个博士学位授权点,一个“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国家级重点学科,成为实力雄厚、基础扎实的电气、电子与信息工程学科领域的高级专门人才培养教育基地和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与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可是,由于受到当前中国学科体系及本科专业设置的限制,面对大数据时

代的特殊人才需求我院本科专业设置表现得特别滞后,本科专业设置与建设存在明显的缺位问题。 (2)当前中国学科体系及本科专业设置分析:专业设置是高等教育部门根据科学分工和产业结构的需要所设置的学科门类。它是人才培养规格的重要标志。在教育部的学科划分中,学科门是最高级别的学科,共有13个: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军事学、管理学、艺术学;比学科门低一级的学科称为学科类,学科类(不含军事学)共有71个;比学科类再低一级的学科称为专业;专业就是高考生填报的志愿,本科专业(不含军事学)共有258个。本科专业设置上由于受到中国学科体系及本科专业设置规范与管理,需要严格遵照相关的要求与规范。可是,国家层面的学科体系及本科专业设置存在滞后问题,因此需要本科专业设置上能够遵循就近的原则。分析当前中国学科体系及本科专业设置,探索面向大数据需求的相近专业及其设置是本部分研究的重要内容。 (3)面向大数据需求的我院本科专业优化:由于农业大数据是由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构成,对大数据分析与处理的技术发生了巨大变化,因此与传统信息学科人才教育内容与培养目标显著不同,大数据时代对专业人才的特殊需求决定了面向大数据需求的我院本科专业设置与优化的方向及其建设内容。经过整合与优化我院本科专业设置,能够为面向大数据需求的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提供了前提条件与基础支撑。 3. 面向大数据需求的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建设综述

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建设综述 为做好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工作,学校先后制定了《泰山学院专业建设规划》、《泰山学院课程评估方案(试行)》、《泰山学院精品课程建设实施方案》、《泰山学院选修课管理暂行办法》、《关于加强外语教学的实施意见》和《关于加强公共计算机课教学的实施意见》等文件,根据2007年“迎评促建年”活动实施项目,从精品课程建设、课程教学大纲建设、课程评估、双语教学、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等五个方面着手对教学内容与课程建设提出了明确的目标、思路和工作计划。成立了专业建设与评价、课程建设与评价专家组,制定了相应的评价工作细则,加强对专业、课程建设工作的检查和指导,将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工作落到实处,取得了较好效果。 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建设的总体思路是以教育部《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计划》、教育部关于印发《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通知和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等文件精神为指导,遵循“以评促改、以评促建”的方针,按照“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人才培养要求,依据“重组基础、反映现代、面向前沿、交叉融合”的改革思路,以素质教育为基础,通才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优化课程结构,精简教学内容,扩大选修,突出个性,注重实践,使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以及良好个性得到培养和锻炼。通过建设合格课程、创建优质课程、争创名牌课程,以点带面,促进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的不断深化。

主要措施: 一是组织教学研究立项,积极开展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活动。2006年我校印发了《泰山学院教学改革项目管理暂行办法》根据文件的精神我校规范了本科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立项研究,为支持和鼓励教师开展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特别在项目立项、经费资助、职称评定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对于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校级立项,学校给与一定经费资助,凡是列为国家和省、部级“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的立项项目,学校在经费上分别给予以1:1和1:2配套。 二是通过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落实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成果。在加强理论研究的同时,不断将研究成果整合到人才培养方案中去。近几年来,通过不断对课程体系的深入研究,先后三次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全面修订了教学大纲。 三是更新教学内容,加强教材建设。要求基础课程、教育部规定的专业核心课程、主干专业课程,优先选用“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全国规划教材,“九五”国家重点教材,获国家、省、部级奖的优秀教材等。同时鼓励教师编写辅助教材,进行教材配套,优秀教材评奖。 四是进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配套改革,为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提供支持鼓励教师积极进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在全院倡导“启发式、研讨式教学”,增加课堂教学的学术含量,形成了“启发式”“讨论式”“案例教学”等多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特别是CAI多媒体教学、电化教学等先进教学手段的运用,为教学内容和课

加强校本课程建设 打造学校特色文化

加强校本课程建设打造学校特色文化 -----五年级古诗词校本课程活动经验交流 柴艳 一、指导思想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诵读活动是一门既悠久又崭新的课程。将经典诵读进行课程化研究,是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是陶冶情操,提高审美能力,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有效途径。《语文课程标准》也曾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在小学阶段,大量的诵读、积累经典的诗词美文,可以陶冶学生的性情,提高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可以开发学生的潜能,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总体要求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国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形成的基本根源,也是我们应该生生不息传播的瑰宝。“诵千古美文,做少年君子”,“与圣贤为友,与经典同行”,读经典一部,胜读杂书万本。通过开展“经典诵读”活动,让师生通过诵读不同年段的文学作品,从阅读经典中感受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汲取民族精神的丰富营养。让学生与书本为友,与大师对话,在人类优秀文化遗产中净化自己的灵魂,升华自己的人格,形成优良的道德思想;让老师获得教学经验,实现教学相长;让校园氤氲浓厚的文化氛围,促进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进一步提高,在润物无声、潜移默化中实现育人的目的。 三、校本课程活动的基本内容

《小学古诗必背80首〉〉、〈〈唐诗宋词〉〉、〈〈三字经〉〉、〈〈弟子规〉〉、〈〈论语〉〉等古典文学。在此基础上,我们语文组还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每个年级根据学生的特点和知识结构,编撰了符合本年级学习的校本教材。在每个星期五的下午有一节大校本课。老师们轮流授课。学生们学的津津有味。 四、校本课程活动的要求 1、基本要求:古诗文的背诵要达到“三到”“四多”即: 心要到——专心致志、不可分心;眼要到——仔细看准、全神贯注;口要到——边看边读、通顺流畅;多读、多背、多想、多记。 2、具体要求: ①各年级自定内容、定标准、定指导教师,按规定严格组织学生诵读和积累。 ②要坚持诵读为主,讲解为辅;品位诗文,畅谈体会;分清层次,因材施教;师生互通,交流情感。 ③要坚持学校活动与班级活动相结合;个人学习与集体辅导相结合;诵读与展示相结合;评比与激励相结合;总结与提高相结合。 ④诵读乃至能背诵的数量:随年级的增加而增加。 五、校本课程活动的目标 1、总体目标: 通过引导学生进行中华经典诗文的诵读,创设浓郁的阅读氛围,陶冶师生情操,丰富师生校园生活的文化底蕴,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发展学生个性,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使学生终生受益。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