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成功就是比别人多读了一本书(特级教师孙双金讲座稿)

成功就是比别人多读了一本书(特级教师孙双金讲座稿)

成功就是比别人多读了一本书(特级教师孙双金讲座稿)
成功就是比别人多读了一本书(特级教师孙双金讲座稿)

成功就是比别从多读了一本书

----谈教师的阅读生活

特级教师孙双金

在荷兰,有一个国外企业想在中国选一个企业以此作合作伙伴。国外企业负责人到中国挑选了二十来家,这些被选的企业都是资产要能超过一个亿的。首先来到第一家。生意上谈的差不多的时候,国外企事业负责人来到中国企业老总的办公室里,他看到书柜里有许多书,在书堆中无意看到了一本《道德经》,他问:“你喜欢这个?”老总回答:“喜欢。”于是,两人就《道德经》越谈越高兴,最后他竟出人意料地说:“我其他企业都不去了。”其他人非常惊讶。后来问中国企事业老总:“为什么你能以一亿取得了124亿的大公司的青睐?”回复,一个以道德来治理企业的领导,那他的企业一定也是讲道德的,讲诚信的。

由这个故事我就想谈谈,原来书就能赢得了场面。

其实我们回过头来看看,封建社会就是以读书来谈人生变化的,“学而优而仕”,你中了状元了,那你就受到了皇帝的重视,于是就走上了仕途。于是,后来的你就一切都成功了。西方社会人士,他们的感受很有意思,因为他们认为读书就可以通达到最上层。中国古代的范进中举,就是典型的例子,读书就能通上上层社会。现在社会,考公务员,考取了公务员了,就能走上仕途。和现在纷繁复杂、高速发展的社会相比,我们要知道,不一定当官就能实现自己的抱负,其实现的途径有好多。但是,对于我们老师,读书太重要了。我认为,教书人首先要能多读书。

在我读书的时候,我的老师就曾说过:要想让学生有一碗水,自己就要能有一桶水;要想让学生有桶水,自己就要有一缸水。有人说,你看看,现在教师读的是什么书?教科书、教学参考书、练习册。有老师说,我们现在只需要把这些东西拿过来,按部就班地告诉学生,把这些东西如同搬运工一样,从这一处搬运到那一处,从教参上搬到学生脑子里就行了。其实这只是搬运工。如果我们教师只是做到搬运,那就这样的教育就让我们感到悲哀了。

【看看手表】冯老师让我今天要有互动。我估猜在坐的都有一段教书的经历了。你回忆一下,这些年来,哪一本书给你的印象深刻?为什么深刻?因为每一个的经历不同、爱好不同,所以读的书就不同了,所以说得就肯定不一样了。

【冯老师补充,讨论版中有人说到喜欢互动式的谈话与讲座,于是安排这样一些环节。又给给了大家一些鼓励。】

余莉同学: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两本书,其中一本是《红楼梦》,特别喜欢主角林黛玉。我看了两遍。另一本是诺贝尔获得者写的,应该算是一套书吧。这一套书涉及的是关于智障的孩子。写的这孩子的命运很悲惨。读到最后也会跟着掉眼泪。读着这些书,由此收获到的感受,让我的情感在阅读中得到互通,也让我对自己的教学有许些帮助。

孙特:哦,《红楼梦》。我们在平时估计有很多人都没有读过这本书。前段时间,看到的一个调查,在大学,年轻人当下最不喜欢读的书就是《红楼梦》。更悲哀的是,中国四大名著以及中国最有名的一些经典都排在了前十名。【同学们一阵大笑】那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为什么当下大家不喜欢读这些名著呢?或许有人说情节不生动不感人;或许有人说,有的名著感情过于细腻,婆婆妈妈的,都是生活中的小事,我们年轻人不爱读。就像语文课本上的一篇文章《爱如茉莉》,文中的女儿其实当时正在看爱情书,要知道年轻人心中的爱情都是轰轰烈烈的。她看到妈妈的行为,就问了什么叫爱情,她听到了回答,跟她原有的认知形成了

思维的冲突、挑战,所以心中有的疑惑。要知道,年轻人的爱情观与母亲的爱情观就不同,这是可以理解的。我相信母亲年轻时的爱情观与孩子现在的爱情观是一样的,可到了母亲这个年龄了,就有了这样的感情,化为生活一般的感情,这一切是生活的变化所赋予的。反复的接触,反复地感知,反复地思考,这一切就会悄悄地发生变化。我记得毛泽东讲过,红楼梦起码要读到三到五遍。读个一遍,你真不知道多少东西。读到三遍、五遍,才能读出些味来。

再接着请哪位老师来说说。

朱鲲同学:给大家推荐我喜欢读的书。第一本呢,《傲慢与偏见》,这本书有好多版本,我读了几遍,因为喜欢。后来我找了好多书店,才在一个小书店里发现有续集。这个续集讲了妹妹等一些人的故事。我一辈子记得这本书。我也喜欢悬疑推理小说。为什么推荐呢?如果你整体读完,你就觉得很多犯人犯罪都有他自身的原因,通过深入了解,就可以更多的了解人性。我认为读这类小说,可以更好地帮助我们与他人沟通,包括与孩子与家长沟通。

孙特:我特别欣赏后半部分。我们是搞教育的。有人问人是什么东西?是啊,人是什么?人性的解读,我认为是搞教育的首先要搞清楚的东西。人之初性本善,是的。我们都有仁爱之心。看到汶川地震,我们都要去救助我们同胞,捐钱捐物,这就是善的本性。也有人说,人之初性本恶。我们同事李老师,一天她带女儿来学校,在办公室里我就逗小姑娘:“给我个糖吃吃。”“不给。”于是我就进一步逗她,把糖拿了过来,哪知孩子哇哇大哭起来,哭声嘹亮。从件事,我就认为人之初性本就恶的。这么小的娃,哪里会知道如此吝啬地保护自己的东西的呢?我相信妈妈不会教她不把东西给别人。那为什么她又会这样呢?我个人认为,人是自私的。在人的内心里有一个天使,那就善良;也有一个恶魔,那就是自私、懒惰。所以,我们所有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都是要来还罪的。所以西文人有一个洗礼的礼仪,要给你洗礼,经常洗礼,洗掉你后天不经意犯下的错。国情就是如此,所以西方社会建立了法制社会,所以用法制来限制你。就因为这个理论才有了严格法律和严格地执行。而我们中国,是道德教化,因为人性的不同,产生了两种不同的制度。一个是建立在人之初性本善,一个建立人之初性本恶的基础之上,所以中西方的法制、体制就产生了不同。那我们与学生怎么解读呢?我认为人性之间有善有恶。教师被比作园丁,一手给你水壶、阳光,给学生洒下雨露,助其成长;一手给你剪刀,让你剪去学生身上横生出来的自私的枝头。西方人说,左手拿着胡萝卜,右手拿着大棒。胡萝卜给你前驱力,大棒给你压力,也是更好地让你拥有前驱力。在新课程改革中提出,教育也是需要批评、和适当的处罚的。如果没有适当的、合情的处理,那孩子就会爬到你的头上。高明的教师会“玩”猴子,虽比喻可能不准确,但是其中的道理是不明而喻的。农村人说,要顺着毛摸,就是顺性而教;如果是倒过来,那教育一定是失败的,痛苦的。你会说,我是好心啊!可是这是好心做坏事。你不懂得人性,你就不知道如何教育。所以,一个老师应该是要能明白人性是什么。

张坤同学:我想说说关于读书的体会。我最爱读的书有两本,第一本是小学里读的,一本是最近才读的。小学读的是西腊神话,是连环画,因为它的影响,我后来到五年级还创作了神话,最后还被老师拿到了别的班范读了。我就认为我是很厉害的,虽说现在真的不怎么样。后来,读大学时选文科还是理科,虽说我的理科很不错,但因为这本书,我考虑了文科,我还是选择了语文老师。《曾国藩家训》这本书和郦波老师这个人想必大家都知道。我以前第一次见郦波的时候,是北小搞的一个讲座上,他说孙老师您是他老大哥。(孙老师应和)他每天都给

我们讲曾国藩的故事,我觉得听起来也是很有意思的。回来后,我居然发现,老公他也放了一本这样书在床头。我不大喜欢这类书,我问他为什么喜欢?他说:“你知道吗,连毛泽东与蒋介石这样的人也喜欢这本书。同时,在各类商界聚会、会议时都会谈他。”因为怀着这样的好奇,我就抱起了这本书开始读起来。读着读着,我感觉它对我的教学工作、包括教学与管理都有很大的帮助。他让我明白了:扬善于公堂,归过于私室。也就是说,这本书对我最近的影响特别大,感觉教育女儿更有手腕了,与老公更有语言了。(一阵笑声)

孙特: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一个人没有自己喜欢的书,那就说明他没有[这儿记不得了,又不敢乱写,就只能这样空着了]。张老师讲的连环画,我也喜欢读。我这个人对自己定位是--读的书少,是“先天不足”。希腊神话,是创作的好源泉,能够把作文拿到其他班读,这就看出了她受到课外书的影响。好多人谈到了为什么走到了现在的位置,我看,就因为在小学的时候,他的老师对他的哪件事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改变了他的思想轨迹和人生轨迹。就像张老师说的。所以才有人说,儿童是天生的小说家,是幻想家。

记得小的时候我听老师讲过田螺姑娘的故事,我也曾想过,我如果有一个田螺姑娘多好啊!(全班笑)像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像力是无穷的,是无比强大的。”像乔布斯,像比尔盖茨,都是这样的人。有许多人考博士,考博士后,这种理想我们是需要的,可最后读书读死了,这样的读的书再多又有什么用?后面我还会讲,读书,不能读成书呆子。

儿童关于创造力的问题,我常常讲,语文能力不是光靠做语文作业做出来的。没有一个大家敢说过类似的话。结合自己,我只会做两件事,第一件事,每天大量的阅读,第二件事每天写日记。说到底,语文就是每天多读多写,没有别的途径。学生每天抄个十遍二十遍,有什么意义呢?抄多了没有价值。

我们刚才讲到文学方面的多一点,现在哪个来说说哪本教育方面的书给你的印象深刻。

(不知是谁,抱歉啊!请能报给我一下,我好修改):苏霍姆林的《给老师的一百条建议》,我印象最深的话:“老师的第一印象对孩子很重要。”我就觉得第一印象很重要。当我们把错误的知识教给孩子的时候,那孩子后面很多的时候都会是错的。像孩子订正,就要抓他第一错误的时候。给差生最好的补差的方法就是去多阅读。以前,我是让孩子反复去做。而苏霍姆让班上一个差生怎么做的,他是把孩子叫到身边来,带着他们到大自然中去学习。我读了后很羡慕。他把孩子带去,如果我是学生我也很幸福。后来,那个学生写了很多好文章,我读了更感受到作为一名老师的幸福。最近经常看到学校里的一些关于老师的负面报道。我也是一个有批判心的老师。我作为一个教育者,看到这样的负面,我心里很难过。我也想过孔子,六年级有一篇课文叫《孔子游春》,孔子带学生到泗水边去教,把道理结合看到的现象在不知不觉中教给学生。我就在想,什么时候把学生带到大自然去学习?我也在看《窗边的小豆豆》。我们看看现实,现在的学生一看到校长来了就会喊:“你看校长来了。”(孙校赶紧补充:“我也是校长啊!”笑声一片)尽管这本书中我也有许多读不懂的,但是现在我看现在的教育出了问题。

孙特:说得非常好。说到苏霍姆林斯基的这本书,我特别感动。我也来说说我的看法。《给老师的一百条建议》我认为,这是教师的圣经,如果不读它,那我个人认为是你教育生涯极大的遗憾,读了一千本也抵不上这一本。什么叫经典?你读他第一次就似曾相识。就像红楼梦中的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第一次见面。什么叫经典?每一次读都有新的印象与认识,这就是经典。经典的可以反复,反

复看,不断地看,每一次都不同的感觉。讲到了第一印象,那就展开来随机说说。(手指右边一组第二排男生)小伙子,我请你。讲讲你第一次相亲的情形。

(老师的名字不知道,再一次抱歉):跟现在结婚的吗?(场面爆笑)还是讲现在的吧。(又是一阵大笑)确实有曾似相识的感觉。一见面就感觉熟悉,聊聊,又感觉有相同的兴趣爱好。她有什么吸引你?很朴实很朴素(又是一阵笑,估计是联系到前面陈教授的讲座内容了)。我昨天还跟同学聊的,一般的女孩子喜欢花,她喜欢油菜花(又一阵笑),车,喜欢自行车。然后我们去了中山陵。很快两个月就领证了(一阵热烈的掌声)。

孙特:他说了似曾相识。找相似,讲物以类聚。在科学上讲叫相似论。还有人不喜欢,喜欢找互补型,农村里讲一块馒头一块糕。而这个小伙子他叫相似性。美国有一本诗,讲一个小孩子生下后,他看到谁,就跟着谁走。所以,我认为第一眼看到了经典,你就成了经典;第一眼看到的垃圾,那你就成了垃圾。最近我跟山东一个主编,准备15天,搞个书,一天一万五千字左右(底下了阵惊讶)。昨天这个主编还讲到读经典的故事。他说,有一个好朋友,父亲非常喜欢读经典,全家喜欢读经典,孩子也是非常爱读经典。我说,我给你举个例子,我有一个学生叫张思源(音同),孩子非常喜欢读书。当时高玉保(音同,惭愧,不知其人)来我校,我让高随便点上一首诗来考考这个孩子。要知道,有五百多首,而且还是现场考。这个孩子表现出色。现在这个孩子在北大读历史系研究生。另外有一个孩子,家长读的一些坏书,影响孩子,孩子读书没读出来。所以,第一次,非常重要。我教一个班的时候,我的第一次,我是怎么让孩子怎么接触新教材,怎么让孩子接触第一次新的知识点。所以每堂课都要有新的印象。怎么样才能有新印象?就是要有变化。如果涛声依旧,孩子们就不愿意听了。用北大一位教授(名字记不得了)说的:每天要有新的感觉。用爱因斯坦说的,要有神圣的好奇心。这个好奇心是创新的原动力,一个人没有好奇心,那就没有创新了,你就老了。所以,我们要时刻有好奇心。

我讲讲我的第一次读这本书。我17岁,在丹阳读师范,坐在我前面的男同学史俊原(同音)。有一次,我看他正津津有味地读着一本书,我一看,是《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于是想了办法借了来,不知怎么的,我一看就被它深深吸引了。这本书从来就不是光讲理论。最近,我要编一本书,要有理论性,一听这个我就头痛了。与一位教授聊天,沭(音同“暑”)教授:你最佩服的中国的两个教育家是谁?孔子、陶行知。你们认为他们的教育体系是什么?没。那为什么没体系的却成了教育家,那些有体系的成不了教育家,连副教授都评不上?为什么?因为没有一篇认可的学术论文。我认为,虽然陶行知没有这样的学术论文,但是再过一百年两百年,这样的话也还是真理。

我记得,我以前问过,教师的读书从哪里来?有老师说,我哪有时间,我每天的时间都忙满了。只要你想读,就会有时间读。枕头边,读十分钟,叫枕边书,也可以厕所里放,办公室里放……每天只要读半小时书,想想这一辈子要读多少时间。陶老师说,我每天坚持着读一点点书。如果每天坚持,一天半小时,一年多少时间?老师们可以自己算算。马上要出差了,就可以在路上读。时间是有的,苏霍姆林斯基的书可以分专辑来读。我们在教学的时候要有两套教学大纲,一种是所有孩子的教学大纲。一种是针对有天赋的孩子,如果是语文有天赋那就对语文。苏霍姆林斯基用故事来教育学生。苏霍姆林斯基说:“我理想中的学校教师要有自己的语言素养。”如果我们教师都有高度的语言素养,他的每一个词、每一句话都是经得起推敲的,那学校里的孩子想让他写错、说不好都是难的。在这

样的环境中,孩子们怎么会有病句呢?为什么现在孩子们会这样呢?网络中没有好的语言素养,家庭中,学校中的,那他就没有语言素养。看看现在孩子们作文中怎么写:“老师说狗屁不通。”影响啊!因为他的知识没有体系,所以他是凌乱的,只有通过阅读才能提升。家庭的教育从哪里来?在人大上我提出了一个建议,关于建立母亲学堂。如果一个民族的母亲素养高,那孩子的素养一定是高的。我们中国农民七八亿中,母亲整体是没有多少文化素养的。所以,我认为要建立。可各部门都说有困难。我提出来了一个提议,如果一个女子没有学到多少学时,就不能领结婚证(教室内哗然)。像有年轻母亲睡个觉把孩子给闷死了的事情。在过来的车子上,听邓煌在广播里说,有父亲抛孩子逗着玩,却一不小心把孩子摔死了。都不知道如何做母亲、做父亲,那孩子的素养如何能提高呢?所以,要开母亲学堂。(女教师起哄:那也要开父亲学堂。孙特回复,先建起母亲学堂那建父亲学堂。)

现在说说卡尔维诺关于经典的14个定义:1、经典,就是你常常听人们说“我们正在重读……”的那些书,而绝不是“我正在读……”的那些书。2、经典是这样的书籍,它给予已经阅读过或钟爱它们的人们以一种如获至宝的体会;同时对于保留机会等到阅读的最佳时机来临的读者而言,经典所蕴含的丰富体会也丝毫不减。3、经典之书能带来特别的影响,无论是它们深深铭记在我们想象之中难以忘却,还是隐隐藏匿于层层记忆之下伪装成个人或集体的无意识。4、经典是每次重读都会带来初读时满满的发现的快意的书。5、经典是初读却感觉像重读的书。6、经典之书对其读者所述永无止尽。7、经典之书带着前人理解的光环来到我们面前,尾随其后的又是他们穿过时光长河在各文化中(或者是不同的语言和风俗)所留下的痕迹。8、经典就是能在其周围造就一团批评争议的云雾的作品,然而它却能其中的尘埃。9、经典是我们道听途说自以为知之甚多,却在真正读时发现它们愈加独一无二、出乎意料并且独具创意。10、经典之名可赋予那些代表整个宇宙,如同古代附身符一般的书籍。11、你的经典便是你决不能置之不理的书,它帮助你在与它的关系中或反对它的过程中确立你自己。12、经典之作走在其他经典这前,然则读过其他经典的人会立刻认识到它在经典著作谱系中的地位。13、经典就是将当下的嘈杂之音化作嗡嗡背景声的作品,而这背景声同时也是经典存在所不可或缺的。14、经典是作为时代的背景音而存续的作品---即使得支配地位的当下与之格格不入。

如果发生战争,躲在地下一年,只能让你带两本书,你准备带哪两本书?帅小伙,你说(孙特指着前排的一位男老师)。

(这位男老师):一本是《红楼梦》。经典是什么,就是你一直想读却没读的书。第二本是《三国》。我认为可以发出一个男性的力量。

孙特:我来说,这两本书,一个是男人读的书,一个是女人读的书。有个名人说是《唐诗三百首》。记者问:假如只给带一本呢?我只带唐诗三百首。如果这两本书你对比,一个是一本小说,一个是三百首读,每首诗每次读的时候,可以给你想象的空间,可以给你反复的时间可以更久,我觉得读一年不会读得累,而红楼梦有象了,给读者想象的空间与张力不够,这个时候越是浓缩的给人以思索的空间。曾经我给女生推荐有一个好的化妆品:唐诗三百首。如果你读十年,你一定是个灵秀的姑娘。这就秀外惠中,这就以内外。化妆师是从外部的。有人说,四十岁的女人。四十岁以后的脸是自己修练的,这就气质。一个成熟的女人就是气质。这靠什么修练,就靠唐诗三百首。

[中场休息]

特孙(暂时停下讲座,和蔼地问):了解一下,这样讲还行?不行,我改。以你们的满意为最大的目的。

冯老师:如果你有什么想探讨的,可以写一个条,不仅仅是读书上的,教学上的也可以。

孙特:下面讲讲读《论语》的故事。2006年去曼彻斯特。一个老外到我们就问:你们会打太极吗?没人说。我其实懂一点点,可是不敢(笑声)。老外说:你们东方的文学很有魅力,哪个来说说孔子文化。没人敢上。在西方人的心中,太极文化和孔子文化是一样的。如果我们不具备这两个文化,去了西方去了,我们会感到害羞,怎么搞的,我们把自己的东西丢了,还有书法。我本来想请书法家,南艺徐令明(音同)来讲书法。在讲的过程中,留半个环节与老师点评。我第一个拿自己的书法请他来点评。他说第一词:胆大。他说你的字第一是放得开。还有一句话,从颜从柳必死。我从读书的时候就学他们,我们模仿雕刻下来的字。烦是学这个楷书学得好的,学行书学不好。我觉得徐教授讲的特别令我心服。最近我在家就在练王的兰亭序。天下第一行书。写着慢慢找到了行书的感觉了。

下面讲《论语》。他们都是年轻人,哪个要听论语?这里有读过《论语》的吗?班上50个人,就是读过的一到两位。这个正常,四十岁以前的人读的不多的。孔子说:“二十弱冠,三十而立。”这个“立”是事业上立起来。四十不惑,到了四十了,你的人生就不再迷惑了。四十是不再迷惑的年龄,这里大部分是四十不到的。刚才与黄书记聊天,为什么现在人不喜欢读红楼梦?进入文字社会就是读写时代,现在有了网络朝代,现在就是读图时代。图片最大的好处就是你想得老年疾呆,那就读图。如果家里有爷爷奶奶就不让他们看电视。怎么防止老年呆呢,读书,还有一个方法玩麻将。(笑)日本还有一个,炒菜。(笑)西方的一个研究,在空里炸菜可以阴谋诡计老年知呆。读文必须是需要思考的。有一次地税局的,去徐局长办公室里,他说,推荐一下谁说论语说的好。我曾经请了一个南大的教授来我校讲论语,把老师讲得睡了。我请高校的,学术水平没话说,可讲得没人听。徐局长说,就请你。于是我用了一年的时间认真读了论语。主读南瑾〈论语别裁〉。它是故事性的,非常通俗,每人都读得懂。为了读它,我又买了二十多种关于论语的书籍。那一年我就专攻论语。那一天,我去讲的时候,下半场,我进去的时候,每人手上都有体表,每人都都在看表,哪个在看呢?哪个愿意听啊。我问拿的什么?体表。怎么才能健康呢?运动,保健。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就是养心。如果你只身,你看狮子狗哪个最长寿?没有,是乌龟。主席只讲了半句。还有半句,是生命在于宁静。有动有静,阴阳平衡,这才是养生之道。这个静是心灵的宁静。今天我来讲的就是让每个人心灵宁静的《论语》,今天听了这个讲座了之后,你们就能心灵宁静了。你要是讲他们听的,就要抓住他们关心的。冰心是世纪老人,她为什么能活这么长?人家信佛。在悲上的,有了爱就有了一切。书画家,书画是养心的,以书画来讲求心灵的宁静。我们现在的社会是微博的社会,这个快,是的,可是也会让你的生命变得快了。快未必好,有时慢,才有了生命。

我把论语说成五句话:一句话,教人成为君子。如果我们让这个社会每人个成为君子了,那这个社会就多么好啊。一共有五大好处:心静。二、长寿。三、提高领导力,管理水平。举例赵匡胤问赵普的例子。所以王安石、欧阳修等等都是文人当官,在宋朝很普遍。赵再问:你平时都读哪些书?回:我读得太少了。只读一本。我只用半部论语赢得天下,我将用半部论语治理天下。在他死后翻出

了一部翻烂的论语。因为论语对人性有深刻的解读,和认识。如果你对人性有了深刻的了解后,再去管理班级能不简单吗?就像烧小鱼一样,要用小火一样,慢慢地煮。

读论语还有什么好处?读,可以让你成为翩翩君子。什么是君子?君子是有风度的。故事:三国的时候,操曹接待老外。他想要给人留下好印象。他最大的缺点就是个子玉。他选了一个美男子,坐在旁边一起接待老外。之外,他追问老外,你对操印象如何?老外:是个美男子。但是坐在旁边的才是真英雄。这个叫曹操捉刀。这样男人要提高自信,男人的自信不在高矮,不在于黑白。所以在坐的女同胞找对象的时候不要只看外在。孔子是什么风度?子贡子,贡说:好啊,我们老师长得好啊。经:我们老师牙难看啊。在差生的眼中只看到老师的差。贡:温良兼让。这就叫君子的风度。人家讲周恩来有风度,也说彭丽媛有风度。那彭是我们中国第一个音乐硕士,这是有风度,有气质。所以讲君子有风度,有德,不气,成为一个君子,怎么样才能成为一个君子?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君子,那是多么和谐的一个社会啊。什么叫文质彬彬?文,文化。后天的文化,人文。后天修练的。质,本质。当后天的文化先天的本质和谐在一起的时候,就是文质彬彬。例如诸葛亮,这是代表人物。什么叫质胜文呢?张飞,没有文化,所以叫粗野。文胜质,则史(意思虚假虚伪),当后天的文化盖过了先天的则假。孔子也是一个非常有情趣的老头。有一天,子路(有个性的学生),孔子说:你不得好死。子路急,为什么?你个性刚烈,刚烈者不得好死。再一个,有一个死我活要访问你,学生传话,孔子:身体不好,不接客。人刚要走,孔子就抚琴高歌,人家一听就认为你身体好好的就不接见。率真吧!孔子就是帅真的。当你走近孔子的时候,你发现他是温润的、和蔼的、率性的。孔子是君子也是有脾气的,有一天有个人蹲着,就拿棍子打他一下骂了一句:你这个人老不死。所以,《论语》就是一堂课。

处理好人生三大关系。第一人和自然的关系。我们现在就是没有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我们才看到现在南京的环境,我们成了吸尘器。第二要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果去英国去,在大街上如果碰到人,人家都会说SORRY,所有碰到都会这样,所以后来我也就样对人SORRY。还说中国是礼仪之邦,可再看看中国,有几个有礼仪之人?中国人太多了,也难怪。在人家,开车,遇人,一定会停下来,让你走。在电梯里,人家会按住,一定让你进来,让你再先出去。我们是老师,一分两分没考好没关系。我们老师带学生到日本,老师说,我们的孩子,唉,口袋里一掏,全是钱。让不在公共场合里不要吵,学生居然还用腿踢老师。这是什么情况?这丢脸啊!为什么要写不要吵闹?这是写给中国人看的啊!这是丢人啊!外出学习,两个校长在房间里抽烟,然后被报警。于是我提醒他们。可再换一个宾馆,报警器,又响了,丢脸啊!第三个:处理人与心的关系。这一点南怀瑾提到的,季羡林也提到的。如果有人问,你快乐吗?很多人都会说,我不幸福。为什么?因为比,心不满足。你买这个车,他买宝马。因为他心里总是会比,现在人最最不快乐,就是心里比,所以不快乐。当你的心宁静了,知足了,安宁了,你就快乐了。所以人生的三大关系要处理好。我们更好的是没有处理好我们内心的关系。一个中心,《论语》只有一个中心,就叫“仁者爱仁”。这个仁,有意思,就是两个人。两个人才能谈问题。如果这个社会上只有你一个人,这才叫仁。所以,只有为他人着想,这才叫仁。我们现在讲,爱你的家人、邻居、领导、同学、好友,如果博家,爱自己的人是人,爱他人的孩子是神,如果爱天下所有的人,那就是博爱,那是伟人。爱学生,是好老师,爱父母,是好子女。

第四:一位导师:孔子是一位可爱的老师。

第五:一群弟子:个性鲜明、栩栩如生。

有主角,也有配角。一群弟子个性十足。子贡死的是很刚烈的。颜回,是七十二弟子中最推崇的,是聪明的人。但孔子也有不高兴的,他总是说孔子说的好,怎么说怎么好。而子路喜欢质疑。所以孔子也说,喜欢学生提问,与老师智慧的碰撞。

结论:与其泛泛地阅读百本,不如深入地研读好一本书,尤其是世人公认的经典书!要能读通。我再推荐一本书《名家谈评议学习》。我问老师,老师说:我读不下去。我怎么说呢?心不静。所以读不懂。有些经典是要沉下心来读的。语文老师问我语文怎么教啊?我说,一句话两句话讲不清(笑)。我的困惑:广大语文老师感慨越教越不会教?为什么解放60年没有培养多少大家来?

寻找出路:《名家谈语文学习》《过去的教师》这两本书,我觉得语文老师要读。

名家们如是说:周汝昌,著名的红学家,他说:“很奇怪,从小学读的‘白话文’,到领一字了‘背’不邮;而那些‘文言’名篇杰作,总难忘却---至少还能出其中的若干警句。这或许是我自己的‘天性’和‘偏好’吧!我不敢妄断。此疑留待专家解说。”

大家说说,为什么白话文记不住,而经典的文言文能记得住?(选一个年轻人)我感觉一个小孩子学的经典可能是对他打基础。选择一些经典对以后是有好处的。

我们来对比一下,白话文与古诗文有什么特点。古诗文:精、练。白话文:一语言长,不够精练,内容未必丰富。白话古诗文对比,古诗文是茅台酒,龙茶。而白话文是什么?白开水。好茶是要品的。紫砂壶,功夫茶。喝茶是要讲究的,是有文化的。日本人喝茶是有讲究。这才叫品茶,这才叫生活。我们生活的情调,远远不如古人了。王羲之的兰亭序怎么写出来的啊?我们现在过的生活远远比不上古人了。你以为你现在的生活可以了?其实与古人比,差远了。所以白话与古文,浓缩的才是精品。我认为一些白话文不需要背,背的也是做无用功。应该是背经典的古文。我们现在多少人在做买椟还珠的事情。我们的生活是什么,很多人不知道,大家喜欢什么,我就喜欢什么,这是盲流。

李普:著名编辑,专栏作者,他说:“我想写的是建议读者看重背诵,最好从小开始背诵一些东西,因为我在这方面吃过大亏的。一则,小时候背熟了的一辈子记得住;二则,更重要的是,记忆力是需要培养,需要锻炼的,背诵是最现成的好办法。”

陈从周,著名古代园林专家。他说:中国的文章重“气”,这是与书画、建筑、园林、戏剧、医学等一样的,重“气”。因此文章要朗诵,要背,得其气势。谚语说得好,“熟读朗读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这是说的是重在“熟读”两字。学语文,不读不背不理解,要想做好文章,凭你的语法学得再好,也如缘木求鱼。

什么叫气啊?最好的书画是气运生动。太极练站桩(孙老师动作演示)这个呼,这个吸。呼的时候,就像无形有松紧带。老师们,你们练练站桩,一定要气动贯通。所以写得好的文章要有气势。讲到气势,我就想到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毛泽东在重庆谈判之前,发表这首诗。蒋介石也看到了,不得了啊,这种气势是帝王之气。蒋介石生气,说:“我要请一批文人各写一首贺沁园春雪。”一个星期到了,每人都送来一篇,都丢了,气:你们这些有什么用?没有一个人写过他?

为什么写不过?依我看,因为他们是文人,不是传声筒,不是伟人。文章要有境界,要有气运。(孙老师品诵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历史上那么些伟人都不在毛主席的眼里,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气势啊!到高境界的文章,比的是气度,比的是情怀,境界。为什么说文如其人呢,文人写出来的是小姿小调,伟人写出来的是有气势的。所以曹操装成侍卫,侍卫又装,有什么用啊!所以文章重视的要是什么啊?是做人吧!刘邦这样的混人还写出了大风歌来呢,他到了那个境界了。李连杰的《今天开讲了》。他与马云谈,我四十岁前要赚足一个亿,然后做慈善,他现在就在做壹基金。所以人比的是境界。我们只有提升自己的境界,看问题时才不会迷惑,才不惑。

最后答疑阶段:

1、关于合作,小组合作郊区里是不是?

(1)学习首先是个体劳动。如果每一个个性不去阅读不去思考、提问,所谓的小组合作,叫好学生淹了差学生,他自己不要思考。为什么说,一个苹果,就是苹果。课前的预习很重要,这样就可以跟教师进行互动了,对话了。如果明天我们上课了,学鲁迅的文章。那我们就要先自行学习一下鲁迅的一些文章,他会运用哪些说明什么问题,带着问题走进课堂。所以,第一我要谈的是自我的学习,探的学习。那我就说是假的合作。

(2)合作也是一种学习。合作,你如我们一个班五十个人也是一个合作,大家相互的提问,就是智慧的碰撞,也是一种竞争,所以合作也是不同观点之间的碰撞,这才有意思。所谓合作,个体学习我们都要。怎么样才能让所有的学生都处在一个积极的状态,这才是最重要的。他主动的学习,他有内驱力,才会有更高的吸收效果。举个校长家孩子的例子,头晚在家主动查了许多资料就期盼第二天早点到上课的时候,他主动了就积极了。而不像我们有些老师,教就是在填。填读、填写,最后就填成了南京的“板鸭”。悲叹!

2、理想中的好课标准是什么?

(1)上世纪的我的标准是:书声琅琅,议论纷纷,高潮叠起,写写练练。(2)如今另一个标准是:小脸通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嘴常开。我带学生去登山,路径你自己选择。可以这样可以那样,但最好的是自己爬山,上山就让自己大汗。上课也是这样。所以,上课的时候我就会看学生的眼,脸,手,嘴。他的思维闪现了没有?语言得到了发展了没有?主要是看学生学到了什么没有。而不是老师动不动读一遍,那叫卖弄。课堂很自然的,很生活化,很儿童化,不要卖弄,不要自我陶醉。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学生没有学到,昏昏欲睡的课堂是没有价值的。

冯老师: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成长史。阅读伴随着我们教师的成长。你读的书有多少,就能走多远。想告诉他,通过他的读书,来告诉大家来引领大家读书,我们既要精读,也要博。这样我们的层次才能达到一个更高的境界。

小学语文名师特级教师李明新

小学语文名师:特级教师李明新 李明新北京小学常务副校长,北京市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整体改革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北京教育评估院特聘专家,北京市劳动模范,北京市五四奖章获得者,北京市学科带头人,北京市青联委员,曾被授予美国华裔陈香梅校长奖章,入选北京市百千万人才工程。目前主持国家级课题《关于培育优质学生群体的实践研究》,致力于语文教育与学校教学管理创新研究与探索,曾于1995年获全国首届小学青年教师阅读教学大赛一等奖,二十年来形成其“追求实与活的语文教学”思想,出版课改专著《追求实与活的语文教学》《语文教学活力说》《建构主体性课堂教学》等,其中课改专著《追求实与活的语文教学》获首届中国教育学会科研成果奖。今年以来多次积极、认真参与对全国各地农村教师的培训工作,受到教育部、中华慈善总会等组织者的称赞。 2007年主要讲学: 2月,语文教学改革与学生语言发展(新加坡后港学区) 4月,执教《趵突泉》(新生代语文教师教学观摩活动) 4月,执教《趵突泉》;讲座《追求实与活的语文教学》(江苏泰兴黄桥)5月,《追求实与活的语文教学》(参与中华慈善总会培训全国农村地区骨干教师活动) 6月,《课程改革呼唤教学创新》(参与辽宁建平县农村校长、教师培训活动) 7月,《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再次参与中华慈善总会培训全国农村地区骨干教师活动) 8月,《课程改革呼唤教学创新》(参与河北邯郸市农村校长、教师培训活动) 8月,中国教育电视台播放讲座《怎样上好语文课》(参与教育部组织实施

的全国农村教师课改培训工程) 9月,《提升价值是有效教学的崭新追求》(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整体改革委员会贵阳年会) 10月,《追求实与活的语文教学》(参与青岛语文骨干教师培训) 11月,《追求实与活的语文教学》(参与广东语文骨干教师培训工作) 2007年主要著述: 1.《追求实与活的语文教学》(3月发表于《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 2.《从中间人到中坚力量》(5月发表于《中小学管理》杂志) 3.《没有终点的追求》(9月发表于《人民教育》杂志) 4.《提升价值是有效教学的崭新追求》(10月发表于《中国教育报》) 追求“实”与“活”的语文教学,这是李明新老师从事多年语文教学实践所悟出的“理”,也是虚心学习前辈和同仁先进语文教学经验的体会。“实”与“活”作为一种语文教育思想,对于丰富和发展语文教育理论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对于指导当前的语文课程和教学改革,尤其是在防止和克服语文教学目标“虚化”、教学内容“泛化”等方面,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何谓语文教学的“实”与“活”?特级教师李明新对此有明确的回答。他说:“我力求使自己的语文教学实现两点基本的思想:一个是…实?,一个是…活?。…实?就是要让自己的语文教学朴朴实实,让学生学得扎扎实实,使学生学有所得,真的能在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上有所提高,培养起良好的语文素养。…活?就是要讲求教学的艺术性,生动地教学,教师目中有…人?,课上师生互动,让语文教学深入人心,润物无声:教师在课堂上因学而导,神彩飞扬,欲罢不能;学生在课上学语文如沐春风,在课外学语文其乐融融。”从这个界定里,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李明新的语文教学是求真、求实、求新。求真,就是尊重语文的本来面目,坚守语文本真。追求真理、探索真理,循着语文教学规律和特点进行教学。求实,就是在语文教学中尊重事实,实事求是,讲求实效。求新,就是在语文教学中,不墨守成规,强调在继承中创新。这是语文教学的生命力所在。 “实”与“活”语文教育思想是在李明新老师近20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它不仅有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经验积累,而且还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实”与“活”,强调尊重语文的本来面目,坚守语文本真,充分体现其语文教育思想的哲学理论依据。“实”与“活”的语文教学,强调突出语文的性质。正如李明新所说“…实?与…活?的教学体现了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他是这样认识的,也是这样实践的。我曾多次深入课堂听李明新老师讲课,也曾多次和他面对面地切磋探讨语文学科的性质。我认为,李明新老师对语文学科性质的理解和把握是正确的。他深知“语文学科的性质左右着语文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决定着语文教学目的、教学任务和要求……”所以,在李明新老师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始终贯彻这一基本思想,牢牢把握住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这是李明新老师语文教育思想的学科理论依据。除此之外,“实”与“活”的语文教育思想还有“教学论”等理论依据。由此,我们可以这样说,“实”与“活”的语文教育思想是科学的语文教育理论。 “实”与“活”的语文教学,核心在思想,重点在实施。没有思想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李明新在语文教学中,勇于实践,善于思考,主张用自己的头脑思考问题。比如,他在《追求实与活的语文教学》一书中曾写道:兴趣是怎样流失的?主体是怎样丧失的?“儿童”是怎样

语文特级教师讲座之十王栋生(吴非):

语文特级教师讲座之十王栋生(吴非): 我的教师生涯及对教师发展的思考 主讲人:南京师大附中特级教师王栋生 (笔录者:倪孟达) “于漪茶座——全国名师报告系列活动”在于漪老师的“娘家”杨浦高级中学拉开帷幕,首位登台演讲的,是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南京师大附中王栋生老师。王老师是著名的杂文家,笔名吴非,曾获首届“林放杂文奖”,出版的许多教育随笔,如《不跪着教书》、《前方是什么》受到教师们热捧。 “非常抱歉,让大家星期六来听我说话,”王老师以这样一句略带南京口音的话开始了他今天的讲课,“家中有老人、小孩的老师可以先回去,我不会在意。”当然,不会有哪个老师愿意在这个时候离开。 (为便于行文,以下内容根据笔记以第一人称“我”来讲述,有关的事例和观点都属王栋生老师所有,若所记与原意有出入,则是我的责任。) 任何职业都有危险性,教师职业有没有呢?“教师是一种高危险的职业!” 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误人子弟”,可以这么说。我们做的事关系到别人的未来,要考虑以后别人对我们的评价。 “本来应该在上午赶到上海来的,可我上午在学校里还上了两节高三复习课。这是一种现实。”我们的教育假如都在忙着这些东西,这样的教育还有前途吗?” 教师的危险性在于三句话: 其一,用反科学的方法搞科学教育; 其二,用不道德的方法搞道德教育; 其三,打着素质教育的旗号搞应试教育。 我与商友敬老师在一个地方见到一群老人为了抢超市派发的营养品打得头破血流,感慨很多,联想到教育的问题。这些老人,当他们正值最好的年龄,最应该学习的时候,他们在干吗?他们遇上了史无前例的“大革命”,都在街头打打杀杀,如今为免费营养品而大打出手,只不过是他们的历史延续而已。 古希腊称教师为“智者”,说明教师角色之特点在于多智。故我们需要提高自身的素养,要回到常识。 我曾开玩笑说,“我们学校成问题了,连我都成人物了”。“在五十年前,如果以我这样的水平去‘中大附中’应聘,门都不敢进。”引用教育家杨启亮的一句话:“我最知道我自己是什么东西了。”“这句话现在轮到我来讲了。”(苏格拉底说“自知无知故求知”,“我之所以是天下最聪明的人,就是因为我是天下最有自知之明的人。”)有一年我在档案馆里查民国时期教师的工资,看到中央美院一教师月入230块大洋,而当时普通职员月薪20多块。如今老师们都在抱怨待遇低,我们首先应该反问自己:“你

小学语文骨干教师专题讲座《浅谈教师听课的“舍与得”

小学语文骨干教师专题讲座—— 浅谈教师听课的“舍与得” 时间: 地点: 参加: 主讲人: 主题:《浅谈教师听课的“舍与得”》 内容: 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老师们: 大家下午好!我今天要与大家分享的题目是《浅谈教师听课的“舍与得”》。“舍得”是有禅意的,需要自己慢慢品味。而对教育,对教学,对课堂,对听课,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体会,每个人都有话说,或收获,或困惑,或得到,或失去。所以,惶恐的我很荣幸有这样一个时间和机会与大家分享和交流,我也想尽力把向同事征求的意见和查阅的相关资料,结合我们自身的实际情况,做一个简单的说明,不当之处,敬请批评与指正。 教师是实践性、反思性地职业。教师的教学技能在实践中获得,在反思中提高。“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是教师成长的必然历程。而在成长过程中,我们会有很长时间的学习和模仿,听课无疑是教师的一种学习方法,也是教师需要具备的一项基本技能,同时也是教师提高自身教学水平的捷径之一。但我们听过的课很多,其中不乏印象深刻的地方,但也存在“只有总体感觉,没有具体收获,不能带来反思效果”的问题。有效听课主要包括有目的的听课,有观察思考的听课,有互助促发展的听课。那如何有效地听课呢,我将围绕听课前,听课中与听课后三个方面做说明。 一、听课前,熟悉内容,有备而来。 听课准备工作做得好坏,将直接影响听课的质量。首先要带好做记录的《教师工作手册》,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完成我们自己的作业,提高我们工作的效率。其次是内容的准备,我们去听课肯定都是带着学习的心态去的,那么我们除了带着耳朵进课堂,也应该事先了解清楚要听的内容,了解自己是否比较地熟悉这堂课要上的内容,如果不清楚的事先花几分钟及时补上,保证在教师上课的时候,我们也做到心中有数,保证到时候能“听得”懂,即及时理解教师的授课意图。再次,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同时注意劳逸结合,做好取舍,

最新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名录

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最新名录 北京 宁鸿彬北京第八十中学。1936年生,北京人。1955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校,1965年毕业(进修)于北京电视大学中文系。1986年评为特级教师。现任北京市普教系统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评委会委员,先后被评为北京市劳动模范,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北京市有突出贡献的专家。 顾德希北京四中。生,北京市人。1963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1989年评为特级教师。北京市教育学院兼职教授。 李裕德北京大学附属中学。1959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任北京市语言学会副会长。 陶伯英全国高考语文命题组成员 赵大鹏北京市东城区教研室 程汉杰北京市铁二中 申士昌北京市西城区教研室 陈天敏北师大实验中学(语文组长) 程翔北大附中(副校长)。1963年生。 王大绩北京市陈经纶中学。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北京市中学语文学会理事。 韩军清华附中教学副校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新语文领军人物。 上海 于漪(女)1929年2月生,江苏镇江人。1950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教育系。先后在华东人民革命大学工农速成中学,上海扬浦中学,上海第二师范学校任教。1978年评为特级教师。 朱泳燚1940年生,上海人。1960年毕业于江苏教育学院中文系,先后中苏州地区教师进修学院,常熟教师进修学校,常熟师范学校,常熟第二中学,常熟中学任教。1984年评为特级教师,1988年获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1993年人民教育出版社聘为特约编审。

林炜彤1920年生,江苏如东人。1936年师范学校毕业后在小学教过几年书,1939年到上海读大学,抗战胜利后到上海任教至1992年10月离休。1981年评为特级教师。 钱梦龙1931年生,上海嘉定人。初中毕业后辍学,1951年到中学教美术,不久转教语文。1980年评为特级教师。1988年获全国中小学教学改革“金钥匙”奖章。现为国家教委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人民教育出版社特约编审。经多年探索,形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为理论框架,以“自读、教读、复读”为基本课式的“导读”思路。 徐振维(女)1932年生,江苏宜兴人。195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先后在西安第二女中、西安第三中学、上海五四中学任教,1977年调任上海市教育局教研员。曾主持“课时分段,扩大阅读”的语文教改实验大获成功。1986年评为特级教师。1988年始担任上海市H版中小学语文教材执行主编,担任过国家教委中小学语文审查委员。1994年12月27日逝世。 张大文上海复旦大学附中 方仁工上海市市北中学(校长) 陈钟梁上海东方教育中心(副主任) 程红兵上海建平中学 河北 时雁行1920年生,河北河间人。1950年任赤峰中学语文教师,1952年调河北师大附中。1986年评为特级教师。 李风平华北油田供应处中学。1956年生,河北人。全国优秀教师。 许建国河北黄骅中学(副校长)。1963年生。1993年起四年间从一级教师破格为高级教师,又破格为特级教师。 江西 张富1935年生,江西临川人。1955年当上乡村中学教师,1980年调南昌第三中学。1991年评为特级教师。1986年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1991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骨干教师培训讲座材料1

骨干教师培训材料 感悟——伴随新课程改革的成长体会 1.积极学习,转变教学理念。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实施新课程首先要学习教育理论,理解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发展”。就教学目标而言,教师要关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就教学方式而言,要重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学习能力,要给予学生问题的思路,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自己得出结论。这是学生自我探索的真思维,是一个真正的思考过程,也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过程,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目的。就学习方式而言,在课堂教学中,要通过创设历史情景,设计形式多样且有意义探究活动。通过探究活动,可以让学生体验历史,感受历史的变化,感悟历史发展的真谛。 2.尝试创新,优化教学设计。 当今以多媒体和网络为代表的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新课程改革了教师的教学方式,要求教师通过现代化技术自觉的学习,主动的探索,以加快提高教师的专业成长的速度。 但是,网络学习与培训并不是“照搬照抄”,要尝试创新。 3.积累经验,实现成长跨越。 成长就是积累与借鉴。在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中,我们要不断积累,取长补短,要有所思、有所悟。要写出自己的教学心得,实现自我成长的跨越。 4.反思课堂,走出教学误区。 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因素随着新课程的推进。“经验+反思=成长”这一由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的教师成长公式,已日益为人们所熟知。华东师大叶澜教授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的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没有反思的经验,只能是狭隘、片面、肤浅的经验;不会反思的教师,他的教学能力和水平至多只是经验的累积,能够不断反思的教师,他的教育智慧就会随之不断增长。教学反思可以帮助教师从每天都在进行着的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中发现自身的教学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提升自身的专业化水平。 反思我们新课程改革的历程,我们许多教师为了防止“穿新鞋,走老路”,却走进了教学的误区: 一是不钻研教材,少讲或不讲,囫囵吞枣的教授新课。有的教师授课时只是让学生表演、读诵、看图片,没有实质性的内容。 二是人云亦云,东施效颦,乃至“跟着感觉走”。 骨干教师培训材料(二) 课堂教学的追求之有效教学 教学工作在学校各项工作中处于中心地位,教学质量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随着素质教育再次提到一个高度,人们冷静了,理智地认识到:在教学实践中,真正的教育变革应该是发生在课堂里的,课堂教学应该成为我们落实新课程所有理念和目标的主渠道。驾驭这个主渠道的人——是教师。作为一名教师,特别是骨干教师我们首先要明确,时代需要什么样的课堂教

听特级教师黄爱华讲座心得体会

听特级教师黄爱华讲座心得体会 长安镇教办开展了小学数学青年骨干教师的培训活动,听了特级教师黄爱华老师的专题讲座后,我受益匪浅,下面几点值得我借鉴: 一、用好教学用书、教科书。黄老师在演讲中着重讲了教科书的重要性怎样去读好教学用书?怎样运用? (1)站在编者的角度去看教材; (2)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看教材; (3)站在教师者的角度去看教材。读懂教材,理解教材中的知识和重、难点,在教学中应如何去展开教学,学生对我的这种方法是否接受?学生在阅读例题时会出现哪些问题?等等都要考虑好。所以在上课前一定要认真专研教材,从多个角度去思考教材,做到活学活用。 二、提倡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在会中,黄老师提倡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正好与我校开展的数学学案式的教学法相吻合。听了他的课后,我学得这点值得我去学习和借鉴,在教学中提倡学生先提前预习,再抓重点、难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然后进行大容量的课堂练习,当堂消化,不留或者尽可能少留家庭作业,提倡减负工作,这些不正是我校正在进行的教学模式吗?我校从三至六年级开始正在尝试使用学案式教学法,今学期我也开始尝试使用学案进行教学,在尝试使用教学的过程中,我曾产生了一些疑问,遇到了一些问题,听了黄老师的讲座后,找到问题的根源和解决问题的办法。使我更加明确自己的教学方法和对策,懂得怎样更好的运用学案

式教学法进行教学。从学生的发展出发,坚定这样的教学模式,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探索,继续完善自己的教学。 三、勤写教学反思,养成经常阅读教材、文本、书刊的习惯。作为站在教学一线的我,深受启发,只有不断的积累教学心得,不断的反思自己的教学,才会有更大的进步。同时,也要经常性的阅读教材、书刊等书籍丰富自己的知识,开拓自己对知识面的宽度。针对性的对阅读的书刊进行勾、点、画等记录的标示,并写读书心得,如有可行的方法可在教学中进行尝试和调整,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骨干教师专题讲座

骨干教师专题讲座 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讲座人:王静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为语文素养打下稳固基础的语言积累。由于课堂教学以教材为主,学生积累语言的时间、内容受到了较大的限制。于是,怎样使学生学会积累,坚持积累,广泛积累是教师的教学操作难题。实践证明: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在快乐中积累;提供积累模式,使其易于积累,能形成良好的积累习惯,达到提高语言综合能力的目的。在教学中有意识的重视对学生语文积累方面的要求,采取相应的措施,使语文教学水平得以扎实提高。 一、强化诵读,积累语言 根据儿童身心的发展规律,“以掌握祖国的语言为目的,以熟读背诵为手段。”是新课程下语文教学的可取模式。 1、淡化内容分析,加强朗读背诵。 新课程注重语文课程的朗读教学,使学生在读中体验,在读中悟。所以在教学时在熟读课文上下功夫在记忆常用词语,名言警句上下功夫在背诵诗文佳作上下功夫一课教完了,通过检查是否读熟、是否能把该背诵的地方背诵出来,是否积累了好词佳句,能否把所积累的好词佳句恰当地应用,作为评价自己教学成败的首要标准。 2、推荐精品名篇,多加吟诵体会。古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小学生的阅历及知识均非常的有限,想要完全明了某些道

理,是不太可行的。在此阶段只要求他能知其大概,大量的吸收语文精髓,对以往所吟诵的名篇佳句自会令有所悟。这样的语言积累,语言的运用也会得心应手。 3、搜集好词好句,广泛汲取积累。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遇到空余的时间,我便会组织学生交流讨论,让他们说说喜爱的原因和种种想法,由此不但培养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又吸收到文学的营养,感受到语言的魅力,得到美的熏陶和享受。 二、稳抓阅读,积累语言语言素养除了在阅读课上培养外,还应延伸到学生的课外阅读中去,使他们在大量的课外阅读中汲取养料,潜移默化的积累素养。在此,我采取了以下几方面的措施: 1、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课本中的语言素养十分有限,真正地培养还得依靠课外的多方面积累。此时老师只是一盏指引的明灯,落到实处得靠学生自己去把握。自觉地阅读课外读物,兴趣是先导。因此,我常常利用所学的课文内容,去激发他们课外阅读的兴趣。我在讲授时,借机向学生简单介绍激起他们了解的强烈兴趣,从而自主地阅读尽情吮吸时候,阅读的兴趣便已自然的形成了。 2、指导学生精心选择读物。 选择适合学生的读物难,选择增长学生见识的读物更难。如今,市场上充斥大量无益于学生,歪曲事实的读物,学生阅读此类读物会产生严重的负影响。所以,作为老师应对学生的正确选

骨干教师师德培训讲座稿

提高师德素养拓展专业知识 【播放歌曲《每当我轻轻走过你窗前》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大家晚上好! 再次重温这首经典老歌,大家一定感慨万千吧!由此我想到了,人们称赞我们教师从事的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一切都是对教师最崇高的评价,最美好的赞誉。但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只有抛开一切浮华,带着对教育事业无限的热爱,才无愧于这美丽的花环,无愧于教师这个神圣的职业。 大家都知道,今年我们丰丽学校的骨干教师评审已在9月底落下帷幕。在这里,我谨以个人的名义向徐灿健老师表示衷心的祝贺!祝贺你历经考验,成功加入到骨干教师这个队伍中来!同时我也期待,有更多的同事能放下包袱,抛开顾虑,勇敢地挑战自己,展现自己,早日加入到骨干教师这个团队,让这个团队更加壮大,更加优秀,更加卓越! 今天,我受张主任之托,再次和大家一起感悟师德的真谛,交流专业成长的心得。本次要和大家分享的主题是:提高师德素养,拓展专业知识。这个主题大致出自于今年骨干教师评审的论文题目,我呢,也是赶鸭子上架,在此献丑了。 “提高师德素养,拓展专业知识”,是我们教师追求的永恒主题。下面,我就从三个方面来作阐释,一是解读《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二是解读师德素养与专业知识的紧密关系,三是说一下我个人对教师的诠释:为了春色满园,甘做那片绿叶。 一、解读《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职业范围内,最基本的行为规范和职业要求。现在实行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是2008年修订的,共

有六大条,“爱”与“责任”是贯穿其中的核心和灵魂。其内容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爱岗敬业、献身教育是师德的基本要求 有人说:快乐是一种选择,有的人快乐,有的人痛苦。教师职业给我们带来的体验是苦是乐呢?这就必须考察这一行业,在物质和精神上给我们带来的满足程度。从物质收入角度看,在深圳民办教师行业中,物质收入目前还尚不尽人意,工资在总体上处于中、低收入之间。然而我们也看到,我们学校教师的待遇在近几年来调了几次薪,得到了相应的改善,工资待遇水平一直保持在龙岗街道领先地位,这不能不说是学校董事长和董事会希望我们在丰丽学校安居乐业的前提条件。可喜的是政府也在开始关心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各级政府补贴也在期望之中。从精神满足这一角度看,教师职业具有明显的优势,在当今物欲横流的商品社会中,我们教师职业的情感性已成为教师行当的一大优势。教师职业有其苦,但更多的是乐,借用古人的话就是:机智应变,巧旨善导之乐;启愚化顽,学子转化之乐;学子情操,慰师谢教之乐;桃李八方,来鸿千里之乐……这种职业的成就感是其他职业无法比拟的。在现如今: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有人羡慕别人的大把钞票,有人羡慕别人的位高权重,可我认为:教育是片净土,有人追求不切实际的浮华,是因为这些人没有看到生意场上的辛劳与亏损,也没有想到商场如战场般的残酷与奸诈,要知道,当你愿意放弃这个职业的时候,会有好多人来竞争这个岗位。 教师的职业有苦也有乐,特别是我们丰丽学校的新老同事们,上至我们可敬的张士平主任、默默奉献的周利民主任,下至我们普通的一线教师,都在这平凡的岗位上执掌着人类的教鞭,平凡中见伟大。

小学语文特级教师贾志敏关于作文教学讲座资料关于作文教学的对话

小学语文特级教师贾志敏关于作文教学讲座资料关于作文教学的对话 关于作文教学的对话 贾志敏 “课外生活作文”的具体指的是什么?课堂训练作文与课外生活作文如何有机地结合起来?他们的“结合点” 又在哪里呢? 根据我多年的作文教学实践获得的体会是:作文训练应该按"课内课外两条线”进行。即: 课内训练作文。 课外生活作文。 前者,着重在训练,后者则着重在表现在生活方面。两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众所周知,作文没有诀窍,更没有捷径,唯有“多读多写”。 读书是学习,是吸收,是积累。“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这是古人告诉我们"读书自有好处”的道理。“胸无点墨”岂能“下笔成文” ?这已形成了人们的共识,也是不争的事实。 关于"多写”的问题,倒要费一番的口舌议论一下的。 “多写”是泛指,是相对于“不动笔”与“少动笔” 而言的。 “多写”指多动笔墨,“多写”还要“巧练”。 平时,我们常把“得法于课内” “得益于课外”这句话挂在

嘴边,这是有道理的。 “课内训练作文”是必须的,是不可缺少的。教师命题,教师提供作文素材,教师指导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等, 目的是多方面地培养学生作文的能力。然而,事物有其两面性,这样的训练往往会有局限性,会抑制学生的写作热情,因为这样做可能会让孩子去写不熟悉的,乃至不喜欢的东西。 而“课外生活作文”则让学生去写“放胆文”,放开学生的手脚,让学生“天马行空”,“我行我素”。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喜欢什么,就反映什么。只要“有所感”都可以收于笔下。因为没有了束缚,学生的写作热情可能被激发。学生在毫无约束的状态下写出的作文,可能是他真实感情的流露,真实生活的感受。因此,会“有看点”。这样的作文才有可能题材新颖别致,内容真实可信,语言鲜活生动。让我拍案叫绝的作文,大多来自于学生的“课外生活作文”。 这里,向你介绍几篇学生在课外写成的作文。 看爸爸刮胡子 爸爸的脸上长着密密麻麻的胡子。每天早上,他都要对着镜子刮胡子。每当他刮胡子的时候,我就会想起老师 教我的诗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2、小豆芽 今天,妈妈要做绿豆沙牛奶。我向妈妈要了十几颗绿豆,我想

听《骨干教师成长》专题讲座心得体会

听《骨干教师成长》专题讲座心得体会 听《骨干教师成长》专题讲座心得体会 八月二十五日、二十六日学校组织所有教师听了四位县骨干教师的专题报告,虽然他们的不是高深的大道理,也不用华丽的词语,只是谈一些他们身边的生活、工作、学习及成长的有关的小事情。既让我受益菲浅,让我深受感动和启发。 第一:让我感受最深的是他们大爱的人格,崇高而无私的爱心,他们从不挫伤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公平公正地爱每一个学生,使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感悟。在教育教学工作中需要我们用全身心的爱每一个学生。他们一直认为,既然选择了这门教育事业,就应该在教育中充满爱,真正体现出老师在学生心目中伟大的地位。我们走进课堂,不管是多优秀的学生,还是落后的学生,需要发展自己的目标。我们要用平平常常的心态、踏踏实实、高高兴兴地情绪,快节奏,高效率地教育学生,一点点、一步步朝前走,调整好自己的教学心态,保持安静就会感受到教师的工作有无穷的乐趣。 第二:让我感受最深的是他们把自强放在第一位;教书育人放在第二位。勤勤恳恳工作,必须扎扎实实的,做实实在在的事情,站在自己的角度考虑事情。我认为不管做什么事情,首先必须要自强,管好自己,守住自己心里的阵地;

守住自己心里的宁静;守住自己的成功。才能扩大自己的阵地,越学越扎实,越学越明白,才能够了解学生,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处理好人和社会的关系;人和工作的关系;人和他人的关系;人和自我的关系。社会教育现处正能量发展的时期,我们教师要对每一个学生发自内心的真爱,爱得深,爱的严,就能守得住快乐的阵地,从而也能感受到教育是一门非常有意义的事。 第三:在教育教学上,他们不管做任何事,都用一颗平平常常的心,高高兴兴地做平凡的事,全身的对待自己的工作,把工作当作生存最幸福,最快乐的事来做。不管有多难的人,不能要求环境适应自己,只能改变自己的生活心态,全身的爱自己,平平常常的爱自己,爱自己的工作。从他们的这些话中让我对教育工作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作为一名教师我感到无比的光荣。 在新课改的今天,我必须深入的学习他们的教育思想,大胆实践,持之以恒。在教育事业中不断的认识自我、丰富自我,完善自我,使自己的课堂教育更加的精彩。总之,我要向他们学习的事迹太多太多。今后,我要像他们那样学习用一颗平常的心快乐生活、工作、学习。用一颗大爱之心呵护每一位学生,全心全意地投入到自己的工作中去。

骨干教师培训班结业典礼讲话

骨干教师培训班结业典礼讲话 骨干教师培训班结业典礼讲话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各位学员: 大家好! 我是来自xxx专业的xxx,今天,我作为xxx地区中职学校的一名普通教师,很高兴,也很荣幸,有机会代表我们来自全国各地27个省份的学员在此发言,我心里面感到非常的激动。在这里我代表我们全体学员对xxx科技学院成教学院以及各个培训院系的领导和老师,在我们学习期间,对我们培训学习生活的大力支持、周密安排以及精心照顾,表示衷心的感谢,你们辛苦了,谢谢你们! 为了响应中等职业学校专业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的号召,中职学校的老师经过各级审查,我们来自全国27个省份四个专业一百多名学员有缘份走到了河南科技学院,应该说这是非常不容易的。在这里两个月的培训学习时间,即漫长而又短暂,回想起已过的六十个日日夜夜,这里讲课专家学者的熟悉的面孔、精彩的论断,让我们终生难忘;你们兢兢业业、克己奉公、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让我们受益匪浅。 这次专业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的主要目的就是加强中职学校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尽快对以后的中职教育工作情况有个全面的了解和认识,让我们掌握先进教学理念和工作技能,在中职学校里建立一支强有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教学课堂内、企业实践中的各种知识对于我们来说都是十分有用的,并对于我们以后的具体教学实践工作都是有帮助的。 虽然短暂的两个月的培训学习生活马上要结束了,但是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们的学习是永远不会结束的,我们会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虚心的加强学习,学习其他兄弟学校的工作经验和工作方法,尽快融入到自己的教学工作中。同时,我们也应该在允许的情况下,给中职教育带来一定的创新,带来一些新的理念和新的创意,为中职教育工作贡献自己的力量。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是机遇,我们握在手中;是挑战,我们拼搏向前;是使命,我们重任在肩!恩格斯说:有所作为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对我们而言,重新接受学习和挑战,是人生新的攀登,在新的起点上,让我们以千千万万优秀的中职教育工作者为楷模,勤奋学习,完善自我,不辜负各位领导的重托,不辜负培训班及老师的希望,为更好地投身到中职教育的建设,迎接我们中职教育自己美好的明天而努力奋斗。

小学语文特级教师教学讲座材料集锦教研资料经验介绍

小学语文特级教师教学讲座材料集锦(教研资料经验介绍) 新课程下的小学语文教学评价的反思 四川省乐山市教科所殷宗祥 发言提纲: 一、新课程的理念 1.全面发展的质量观; 2.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3.民主合作的教学观; 4.优质高效的效益观。 二、新课程评价理念 建立促进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 三、评价的内涵 1.绝对评价; 2.课堂即时评价; 3.作业评价; 4.形成性评价; 5.考试评价; 6.多元评价。

四、小学语文教学评价的范畴 1.对教师课堂教学的评价(对各种研究课的评价;对优秀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对骨干教师课堂教学评价;对新教师课堂的教学评价); 2.对学生课堂学习的评价; 3.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 五、新课程语文课堂的特点 1.学习语文的课堂:返璞归真回归本色 2.灵动的课堂:充满灵气和智慧充满互动的气氛 3.创新的课堂:鼓励学生创新求异让学生体验成功 4.平等的课堂:师生之间的平等学生之间的平等个体与群体的平等 5.有味道的课堂:充满趣味蕴含情味具有韵味 六对“评教”的认识 1.关注学生的发展:全面发展长期发展发展中的需求发展中的尊严 2.对阅读教学评价的认识:读懂悟情学法积累

阅读教学“五要”:要读书要融情要议论要起伏要训练 (书声琅琅议论纷纷高潮迭起有写有练) 3.对作文教学评价的认识:表情达意的交际工具 习作教学“五要”:话要多情要真意要新文要美评要实 (下笔成文真情告白美观新颖评价有效) 七对“评学”的认识 1.语文课堂学习的评价:学习状态学习过程学习结果 2.对学生学业的评价:(1)“成绩优秀”不等于“学业优秀”(2)学生“语文素养”靠长期的训练八教育形势对教学评价影响的反思 1.“均衡教育”的反思:教育硬件资源不能都均衡配置,教育软件资源不可能均衡配置。 2.对“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反思:人民会满意吗?满意的标准是什么?对“优质教育”的追求导致新的“不公平”。

听特级教师讲座心得体会(精选多篇)

听特级教师讲座心得体会 目录 第一篇:听特级教师讲座心得体会 第二篇:听特级教师讲座心得体会——吴涛 第三篇:听特级教师、西湖小学教育集团章献明校长讲座后的心得体会 第四篇:听特级教师报告心得体会 第五篇:听特级教师沙福敏讲座体会 正文 第一篇:听特级教师讲座心得体会 几天来和国家特级教师们零距离接触,专家们对小学数学的前沿引领,对课堂的高超把握,无不让人心生敬仰。又一次让我经历了思想的洗礼,享受了一顿丰盛的精神大餐,领略到名师课堂的精彩,欣赏到名师的教学和独到的见解,让我豁然开朗,发现了数学教学的新天地。不禁让我感觉到:越是名师,上课越有激情、越对学生亲近,大概是他们身体中文化积淀到一定的厚度,人站到一定的高度,才有那样的教学功底。学习后给我的是心灵上的震憾,精神上的顿悟,思想上的净化,认识上的升华。通过这次学习,整理笔记、盘点收获、几多感悟在心头: 一、异彩纷呈的讲座收获颇多。 海淀区著名的特级教师田丽丽老师的讲座就象是一顿丰盛的大餐,精美地呈现在我们的面前,如果用两个词来形容,那真是目不暇接、异彩纷呈。毫无保留的把自己在数学教学中的经验、体会拿出来

与大家分享,深入浅出,幽默风趣,让人久久难忘,让我们深深感觉到教学技艺无止境,教学创意无极限。但是对我们来说,每位教师都是一座丰富的宝藏。作为一线的小学数学老师,我们有自己的独特个性,每个人又身在不同的学校,面对不同的学生,因而专家们的新潮观念、精妙方法等不一定适合我们每个人,这就要求我们用心研究分析,对照自己的实际,为我所用。 二、注意了课堂上的生成资源 教学活动强调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几位教师用各种激励性的语言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强调学生用自己的话表达自己的感受,真实地遵循了学生认知过程。展示了学生的所思,所想,所做。使一个真实的课堂,以人为本的课堂,以学定教的课堂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得到充分彰显。课堂中生成的许多新课程资源,真实写了学生间的认知差异,启发了学生更加深入,全面掌握知识,提升能力。如:田老师在教学《认识体积与容积》时,当学生回答错误是,她并不是马上否定她们,而是从侧面诱导他们。如果此时我们的老师对这样的学生大加挖苦或否定,那么这位学生就可能无所收获,甚至会影响到他今后对这门学科的兴趣。此时的田老师及时地给学生以鼓励,尽可能知道学生的亮点。学生也很舒畅,在教学中,田老师或点拨、或点头、或巡视、或参与谈论、、、、、、真正履行着组织者,参与者,指导者的角色。 三、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 1.多创造一些让学生发言的机会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师生观已经是教育界的共识。所以我们的教学应多创造一些让

小学语文特级教师孙双金访谈

小学语文特级教师孙双金访谈 1.您叫小学生读教材之外的古诗文有多长时间了?主要是用自己编写的教材吗? 我教小学生读教材之外的古诗文由来已久。记得1981年我刚参加工作时,就每周教学生读1至2首古诗。那时我教的班,从三年级带至五年级,学生背诵了几百首古诗词,积淀了丰富的古诗文底蕴。学校每次公开课都让我展示,我班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听课老师的广泛好评。 开始教学生背诵古诗文没有现成的教材。我们学校到了2009年时,组织专家和教师编写了校本教材《12岁以前的语文》,才有了我们自己的教材,解决了老师教学零碎性和没有系统性的问题。《12岁以前的语文》教材一共6册,每年级一本,教材一经教育科学社正式出版,就得到语文教师和家长的热烈欢迎。现在全国已有十几个省市,200多所学校加盟“12岁以前的语文”团队,在全国共举办3场“12岁以前的语文”高层论坛。 2.在古诗文学习方面,您制订教学计划吗?是什么样的计划?怎么安排国家语文教材与古诗文教材的教学时间? 当然制订教学计划。 我个人认为诗歌教学应以中国古代诗词为主,以现代诗歌为辅。一二年级可以历代著名绝句为主,约80首左右。三四年级可以唐诗为主,

约80首左右。五六年级可以《诗经》、《古诗19首》、《楚辞》、《宋词》节选为主,大约80首左右。现代中外诗歌可以名家短篇为主,精选冰心、泰戈文、普希金等名家适合小学生诵背的名篇约60篇,这样小学阶段古诗加现代诗约300首左右。真正达到古人所讲:“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诗使人灵秀”,“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境界。通过诗教涵养我们民族的气质,培养有高贵气质的一代新人。 我提出在小学阶段增加语文经典诗文教育的的观点,一线教师最大的疑问就是这么多内容怎么教? 一、时间如何分配?可向韩杏娥老师学习,压缩教材教学时间。韩老师两周教完一本书,如果我们有困难,能否两个月或三个月教完一本书,挤出一半时间来教国学、诗歌、儿童文学经典。另外,每天早读时间可让学生诵读国学和诗歌经典。一日之计在于晨啊!每天早上读10—20分钟,一年下来时间就非常可观了。 二、现有教材怎么教?现有教材基本上是由一篇篇白话文组成,学生阅读理解不是主要问题。因为白话文已写得很白很直很露了,没有多少可以值得反复咀嚼品味的了。一般可先让学生通读全文,然后提一两个关键问题理解课文,接着可背诵文章写的精彩的成语、句子或片段即可。大可不必在理解课文上挖过来挖过去,浪费时间。这样一来,大块时间可以节省下来,为校本教材的学习赢得时间、赢得教学的主动权。 三、国学、诗歌经典怎么教?国学诗歌经典因其语言精炼,富有韵

陈维贤语文课堂讲座材料

2018届全国卷高考语文复习备考策略讲座材料 北京市特级教师陈老师 一、知规律转变思维有实招快速提升 1、题型突破 有利于终身学习的语言、文学、文化的必备知识 关乎语用水平、塑造思维品质的关键能力 提升审美境界、涵育人文精神的学科素养 加强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核心价值 做题方法或思路典型例子注意事项 2、化个为类:做一个题目,通一类题目 3、思维转变:学生思维为考生思维 学习:围绕提分研究方法 审题:与命题人对话 解题:用命题人思维 答题:与阅卷人对话 二、明考纲掌握方法抓根本提高能力 (诗歌鉴赏讲义) □考纲解读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高考突破 一、训练读懂(读懂诗句和主旨) 读懂诗句:积累知识,掌握方法,训练能力(理解能力)。 读懂主旨:把握类别,知人论世,缘景明情,借助技巧…… 二、研究题型(做题方法或思路) 常见题型做题方法以及必备知识、关键能力突破。 由一个题走向一类题的归纳、梳理和研究。 三、精准表达(格式和专业术语) □典型示例 一、【2017年高考全国Ⅰ卷】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阅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欧阳修 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又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B.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 C.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 D.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E.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 5.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6分) 二、【2017年高考全国Ⅱ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送子由使契丹 苏轼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①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②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 14.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 B.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轼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 C.从李揆的典故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 D.苏轼告诉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 E.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小心谨慎,平安归来。 15.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6分) 三、【2017年高考全国Ⅲ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 [唐]白居易 一篇长恨有风情,十首秦吟近正声。 每被老元偷格律,苦教短李伏歌行。 世间富贵应无分,身后文章合有名。 莫怪气粗言语大,新排十五卷诗成。 [注释]元九、李二十:分指作者的朋友元稹、李绅,即诗中的“老元”“短李”。李绅身材矮小,时称“短李”。长恨:指作者的长诗《长恨歌》。 秦吟:指作者的讽喻组诗《秦中吟》。正声:雅正的诗篇。伏:服气。 14.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特级教师刘德昌讲座

返朴归真简单实效 ——再听刘德昌老师讲座有感 天河区骏景小学吴红英 学生上完课不愿离开的音乐观摩课你听过吗?2003年上海特级教师刘德昌老师在广州市少年宫所上的现场观摩课只用黑板、粉笔和钢琴上了一节小学二年级的音乐课,结束后,同学们不肯离去,刘德昌老师又上了一节课,同学们才高兴地走了。听过刘德昌老师上音乐课,没有一个人不为他精湛的教学艺术所吸引。做为专家,他每星期还有十六节音乐课,而更令人敬佩和感动的是,他对小学音乐教育是那样的热爱、那样的忠诚。 2010年4月16日上海特级教师刘德昌老师再次来到广州,在美丽的六中为来自全广州市的音乐老师作报告。2003年刘德昌老师就提出不要在兴趣的前提下忽略了对隐性的音乐基础的培养。现在重提不能忽略表现音乐基础能力的培养,可见是比较重要的问题。2003年他强调要让学生静下心来聆听音乐,多媒体画面有时会干扰了聆听。现在有些老师滥用多媒体,占用了直接跟孩子交流的语言和情感。他强调要向姊妹艺术学习借用,做到“听其声,知其行,观其形,闻其声”,教师的教学行为就是活的多媒体。刘老师说:以前的孩子会唱歌但不会欣赏,现在的孩子会欣赏但不会唱歌,如何教会孩子唱歌,这是我们每一个音乐老师值得深思的问题。作为音乐老师重要的是对音乐材料的深刻自我把握,你花了多少时间在理解教材上呢?唱歌的过程也是一个审美的过程,语言里涵盖了音乐的高低、音色,语感体现了情感,用富于表现力和近似于唱歌的声音把歌词朗读好了歌也就能唱好了。我们的课堂教学要做到简单、朴实而有效,不要注重表面的热闹。他当场留下了上《大鹿》的侯老师和学生们,现场点评示范,从老师的钢琴伴奏开始,前奏就要符合歌曲情感和音色的要求,说到连音与非连音唱法,刘老师示范“线中有节奏,节奏中藏着线”的感觉,通过对音乐的感受和肢体语言的理解,最后学生也学会了。刘老师,他可以为了

语文特级教师名录

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名录 北京 宁鸿彬北京第八十中学。1936年生,北京人。1955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校,1965年毕业(进修)于北京电视大学中文系。1986年评为特级教师。现任北京市普教系统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评委会委员,先后被评为北京市劳动模范,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北京市有突出贡献的专家。 顾德希北京四中。生,北京市人。1963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1989年评为特级教师。北京市教育学院兼职教授。 李裕德北京大学附属中学。1959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任北京市语言学会副会长。 陶伯英全国高考语文命题组成员 赵大鹏北京市东城区教研室 程汉杰北京市铁二中 申士昌北京市西城区教研室 陈天敏北师大实验中学(语文组长) 程翔北大附中(副校长)。1963年生。 王大绩北京市陈经纶中学。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北京市中学语文学会理事。 上海 于漪(女)1929年2月生,江苏镇江人。1950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教育系。先后在华东人民革命大学工农速成中学,上海扬浦中学,上海第二师范学校任教。1978年评为特级教师。 朱泳燚1940年生,上海人。1960年毕业于江苏教育学院中文系,先后中苏州地区教师进修学院,常熟教师进修学校,常熟师范学校,常熟第二中学,常熟中学任教。1984年评为特级教师,1988年获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1993年人民教育出版社聘为特约编审。 林炜彤1920年生,江苏如东人。1936年师范学校毕业后在小学教过几年书,

1939年到上海读大学,抗战胜利后到上海任教至1992年10月离休。1981年评为特级教师。 钱梦龙1931年生,上海嘉定人。初中毕业后辍学,1951年到中学教美术,不久转教语文。1980年评为特级教师。1988年获全国中小学教学改革“金钥匙”奖章。现为国家教委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人民教育出版社特约编审。经多年探索,形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为理论框架,以“自读、教读、复读”为基本课式的“导读”思路。 徐振维(女)1932年生,江苏宜兴人。195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先后在西安第二女中、西安第三中学、上海五四中学任教,1977年调任上海市教育局教研员。曾主持“课时分段,扩大阅读”的语文教改实验大获成功。1986年评为特级教师。1988年始担任上海市H版中小学语文教材执行主编,担任过国家教委中小学语文审查委员。1994年12月27日逝世。 张大文上海复旦大学附中 方仁工上海市市北中学(校长) 陈钟梁上海东方教育中心(副主任) 程红兵上海建平中学 河北 时雁行1920年生,河北河间人。1950年任赤峰中学语文教师,1952年调河北师大附中。1986年评为特级教师。 李风平华北油田供应处中学。1956年生,河北人。全国优秀教师。 许建国河北黄骅中学(副校长)。1963年生。1993年起四年间从一级教师破格为高级教师,又破格为特级教师。 江西 张富1935年生,江西临川人。1955年当上乡村中学教师,1980年调南昌第三中学。1991年评为特级教师。1986年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1991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江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