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武汉市进出口主要行业产业结构分析

武汉市进出口主要行业产业结构分析

武汉市进出口主要行业产业结构分析

武汉市进出口主要行业产业结构分析

产业结构,也被称为国民经济部门结构。近年来世界各国经济发展迅速,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调整产业结构已成为加强国家综合国力的首要任务,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经济水平和产业结构的特点各不相同,合理的调整产业结构,才能使各地区高速平稳的发展,因此对各行业产业结构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调整产业结构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关键,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众多,用单一的指标并不能精确的评估某一个产业的效益,而需要用多指标更全面的综合评估产业的经济效益,准确的估计产业发展的水平,从而制定出合理的政策目标。但众多评估经济效益的指标中可能会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在进行研究时,缺乏针对实际情况的具体方法进行比较。

本文首先对武汉市2012年进出口主要行业的数据进行了标准化预处理,对处理后的数据进行了正态性检验,结果表明样本总体服从正态分布。然后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武汉市2012年进出口主要行业的产业结构现状进行了分析,为了比较出各行业的优劣,运用聚类分析和因子分析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更好的解释了各指标的经济意义,为制定武汉市整体经济发展战略和政策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最后得到以下结论:].武汉市进出口行业中,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效益最好,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工品制造业效益次之,这也与武汉市的实际情况较为符合。2.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属于集约型产业,可以称为武汉市支柱产业。

而黑色金属冶炼等产业虽然其规模比较大,但是效益相对于电子行业来说较差,消耗也较大,在武汉市内落后于其他行业,应当考虑转变其生产经营方式,从现在的粗放型转变为科技含量较高的集约型。3.在衡量经济效益的指标中,工业总产值,进出口总额和利税总额这三项指标可以反映出一个行业的经济效益和发展潜力状况,另外行业的消耗水平则可以由固定资产合计,资本金合计和能源消耗这三项指标反映。

中国目前的产业结构

一、改革开放以来产业结构的变化 1978年以来,我国经济总量迅速增长,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同时,产业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一些长期存在的问题,如比例关系不协调,供求不平衡等,得到基本解决。一些新的特点呈现出来。观察和分析产业结构中的矛盾和问题,提出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的新对策,是推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一个重大课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如图: 表中数据大体表明中国产业结构演变基本上符合世界范围内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但从产业变动的整体态势来看截止到2009年中国第二产业比重略有下降,但是其产值比重 仍明显大于第三产业。这表明,中国已从传统的农业国变为门类齐全、初步实现工业化的发展中国家,基本上改变了一个世纪以来产业结构严重失调的情况,并初步完善了机构合理化的任务。 二、我国产业结构的突出矛盾 我国在“十五”以前经济发展状况良好,抑制通货膨胀、实现总量平衡的宏观调控任务,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目标,经济运行呈现出“高增长、低通胀”的良好态势。与此同时,经济生活中的结构性矛盾主要是产业结构的矛盾相对突出出来。到了“十一五”后期这种矛盾已经非常严重。我国的产业结构,无论是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结构(也包括三次产业的内部结构),还是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结构,还是劳动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结构,都存在着极为不合理的状况。特别是在这次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和冲击下,产业结构不合理的状况更加凸显,产业结构不合理的程度更加严重。具体表现就是许多行业出现了严重的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除了前不久国家发改委“点名”的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煤化工、多晶硅和风电设备等行业以外,还有一些行业或产业也出现了类似的情况,甚至于有的新兴产业也不例外。比如,新能源产业是我国亟待发展的新兴战略性产业之一,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一些地方过于看重新能源产业在金融危机下对即期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都在“一哄而上”。相关资料显示,目前国内已经有18个省提出建设新能源基地,甚至有的把新能源当做支柱产业来发展。“一窝蜂”发展的结果是可想而知的,不仅是对资源的严重浪费,而且会为未来整个产业的有序发展设置障碍。 产业结构不合理,特别是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并不是今天才有的现象,也不是我们今天才遇到的新问题。在改革开放的这30年中,党中央和国务院都十分注重产业结构的调整,也一直在同不合理的产业结构进行不懈的“斗争”,比如,差不多在每个经济发展阶段都有

我国三大产业结构变化分析改 赵梓希

我国三大产业结构变化及其原因分析 130410131 赵梓希 【摘要】建国后,尤其是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国的产业发展实现了由少到多,由弱到较强的转变,三大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有明显的改善,我国已经由一个传统的农业经济大国转变为工业经济大国。产业结构的变化对促进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就业困境的改善,国际地位的提高等诸多方面均发挥着无可取代的作用。回顾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其中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后的一些历史重大事件都值得我们去分析其影响,以便于今后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关键字】产业结构三次产业比重变化重大历史事件 一、我国产业结构变化 建国以来,尤其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与此相伴随,我国产业结构也经历了重大的变革和调整。 1、总体变化 建国以来,我国产业结构发生很大的调整,第一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明显下降,第二产业比重稳步提高,第三产业较低回落后逐年持续上升,综合分析可以看出,第二产业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第三产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大趋势,对促进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发挥功不可没的作用。 图1 1952—2014年我国三大产业在GDP中作占得比重(%)

2、三大产业结构的个体变化 从总体上看,第一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呈持续下降的趋势,从1952年的50.95%下降到2014年的9.17%,可以看出我国已经不是一个以发展农业为主的国家了。 图2 1952—2014年第一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 第二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出现极增到下降再增,改革开放后先降后升的趋势,从1952年的20.88%上升到1960年的44.37%,随后下降到1968年的31.05%,后再次上升。改革开放后,从1978年的47.87%下降到1990年的41.34%,随后呈上升趋势,上升到2009年的47.45%。2010年来有小幅下降,截止14年达42.72%的水平。但总体来讲自没有发生很大的变化。 图3 1952—2014年第二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 第三产业在GDP中所占比重呈前期平稳后期逐步上升趋势。从1952年的28.16%下降到1978年的23.94%,随后逐渐上升到2014年的48.11%。(其中在1984年,2013年

海口社会经济状况

一、海口社会经济状况 海口市城市特征 海口又称椰城,是中国最大经济特区海南省的省会,是海南省政治、经济、文化和商贸中心,陆地规划总面积1304.8平方公里,海域面积530平方公里,海岸线131公里,设秀英、龙华、美兰、琼山四个县级市辖区。属于热带岛屿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23.8摄氏度,年平均降雨量1595.7毫米,平均日照1881小时。 发展规模 人口发展规模: 2010年,总人口180万—200万人,其中主要城区常住人口控制在129万以内 。 主要城区建设用地规模: 2010年,建设用地123.6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95.8平方米。经济发展阶段目标: 到2010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530亿元。 城市规划特色: 三多——多元化、多中心、多组团;三城烘托——水城、花城、林城;三低两高——低容积率、低建筑密度、低人口密度、高绿化率和高环境质量。 经济特性 经济弱资源强省的省会城市; 城市支柱产业分散,经济总量基数小,发展速度较快,但绝对值不高; 外地消费影响和左右本地市场,市场不规范; 海南旅游中转站,中心城市潜力挖掘不充分; 主城区建设用地今后主要的发展方向 中强: 强化与完善中心组团建设,充分利用空置地,提高集约与规模效益,改善环境。 西拓: 鼓励中心组团建设的西向拓展,注重长流组团、老城组团的专业性开发和规模积聚,积极培育长流组团的产业增长点。 东优:

选择恰当时机,择优开发项目,有选择性地开发江东组团。开发要注重开发品质而不是开发的规模,优先考虑人口密度低、土地开发价值高的项目,注重与环境协调。 南控: 控制城市向南发展,保护城市生态屏障,确立生态发展底线,注重保护优良的生态环境。 着海口市城市功能和地位的不断提高,城市影响力和吸引力愈加增强,海口房产市场将迎来更多的消费群体。 海口房地产的现状 海南区位优势突出房地产优势无与伦比发展空间大 2014-07-18 08:40 来源:海南日报编辑:https://www.doczj.com/doc/4a8436377.html,点击:1008 字号:小中大7月16日至17日上午,省政协六届七次常委会议在海口召开。会议小组讨论和发言期间,省政协常委和专家学者们围绕我省2014年上半年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加快发展我省产业园区议题,针对我省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发展趋势,从各自工作实践出发,谈认识、讲经验、出实招,为我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建言献计、出谋划策。 省政协常委、广东广物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总裁蔡春萌: 海南房地产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 海南区位优势突出,资源特征具有稀缺性,这决定了海南房地产在全国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未来房地产发展空间巨大。面对来自国内外的竞争,我们建议深挖海南经济新动力,优化产业结构,改善就业环境和投资环境,吸纳各种类型人才落地,将海南岛经济做实、做大。具体建议如下: 一、加大统筹规划力度。以可持续发展的视野客观认识和准确把握海南省整岛定位、发展方向与阶段特征,以全岛统筹、高度规划和差异互补为原则,东西为经、南北为纬建立具备国际化水平、在时间长度上有层次、有承接,能有序管理的立体城市规划网络。在这个立体整岛规划网络中,深入挖掘各地资源特性、文化传统和民族特色,分组团、分板块大胆探讨生态导向型低度开发、文化导向型主题开发和娱乐导向型多元开发等多种开发模式,避免岛内无序、重复的主题规划和开发。 二、树立整岛经营理念。以整岛经营为核心,立足于国际旅游岛的高起点,引入国内外教育、医疗、金融、保险、文化、娱乐等领先企业,全面提升旅游消费与服务业发展水平,促进第三产业与国际接轨,并做好城市基础设施、服务人才的配备到位。同时,扩大对外交通网络,特别是争取扩充海口直飞国际知名城市的航线,积极导入海内外客流。在整岛品牌方面,以经营大品牌的思路构建整岛品牌国际推广和营销的统一平台,整岛品牌国际推广活动常态化、主题化、活动化,将积极、充满活力的海南岛形象向世界展示。

浅析武汉市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学生班级:1118552 学生学号:111855218 课程结课论文 课程名称:城市经济学 题目:浅析市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学生:雄 专业名称:城市规划 指导教师:洪光荣 2013年12月31日

浅析市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作为中部地区最大的城市,是带动区域发展的战略制高点,而以为中心形成的城市圈最有条件成为中部地区的核心增长极之一。因此,的崛起具有促进城市圈建设,利用龙头带动发展,力争和在促进中部地区崛起中有所作为等层次的战略意图。在这一契机下,尤其是十七大之后,城市圈作为“两型社会”的实验区,被赋予先行先试的政策创新权。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为目标,全市经济呈现出良好运行态势,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本文在分析了近几年来所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后,探讨了推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基本思路。 关键词:经济发展问题成就对策 1 引言 从国家实行中部崛起战略至今,作为中部地区最大的城市,其经济取得了飞速发展,许多经济指标都见证了这一成就。当然由于地理位置及产业结构等问题,的经济发展存在着一些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进而推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以后工作的重点。 2 城市发展现状及规划情况 2、1 城市发展规划 根据《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2010年,市域需住人口994万人,其中主城区常住人口440万人;2020年达1180万人左右,主城区为502万人;未来城市将形成“以主城区为核心、多轴多心”

空间布局结构,逐步形成东部、东南、南部、西部和背部的六大新城 组团。 2、2 “1+8”城市圈 城市圈是由“1+8”9个城市构成的一个区域经济联合体,以为圈心,100公里为半径的城市群落:2007年12月7日,国务院批准城市圈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2008年城市圈的经济等各方面都有了长足的发展。

国发〔2005〕40 号《国务院关于发布实施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的决定》

国务院关于发布实施《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的决定 国发〔2005〕40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以下简称《暂行规定》)已经2005年11月9日国务院第112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发布。 制定和实施《暂行规定》,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的一项重要举措,对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进一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要将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作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改革发展的重要任务,建立责任制,狠抓落实,按照《暂行规定》的要求,结合本地区产业发展实际,制订具体措施,合理引导投资方向,鼓励和支持发展先进生产能力,限制和淘汰落后生产能力,防止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切实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各有关部门要加快制定和修订财税、信贷、土地、进出口等相关政策,切实加强与产业政策的协调配合,进一步完善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体系。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和国家发展改革、财政、税务、国土资源、环保、工商、质检、银监、电监、安全监管以及行业主管等有关部门,要建立健全产业结构调整工作的组织协调和监督检查机制,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切实增强产业政策的执行

效力。在贯彻实施《暂行规定》时,要正确处理政府引导与市场调节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正确处理发展与稳定、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国务院 二○○五年十二月二日

浅谈我国当前产业结构状况

浅谈我国当前产业结构状况 金融学院 09投资 王璐 902026105

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引入了三次产业分类法。三次产业分类法,就是把全部的经济活动划分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第一产业的属性是其生产物取自于自然力,指农、林、牧、渔业;第二产业则是加工取自于自然的生产物,包括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煤气及水的供应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被解释为繁衍于有形物质财富生产上的无形财富的生产部门,如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零售,住宿餐饮,金融地产,公共设施,科教文卫等等。 产业结构是指各产业之间的相互联系及其数量比例关系。国民经济中,各产业之间不仅在经济活动中存在着联系,而且各种资源在产业间的分配以及由此综合形成的产品产量或产值也存在着数量比例关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产业结构经历了比较大的变化。从长期的变动趋势来看,三次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有了明显的改善,产业结构正向合理化方向变化。 进入21 世纪以来,我国产业结构持续优化。第一产业增长相对缓慢,第二产业增长快速,第三产业突破以商贸、餐饮为主的单一发展格局,加速了金融、保险、研发、咨询等行业的发展。与此同时,第一产业就业比重明显下降,第二产业就业比重增长缓慢,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增长速度高于第二产业的增长速度。总体上看来我国产业结构在保持二三一型基础上不断的优化。但是,无论从静态还是动态的角度来分析我国现阶段的产业结构,许多问题仍然存在: (1)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严重扭曲,大量劳动力滞留在农业中。用产值结构衡量,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已经降到15%左右,达到了完成工业化的标准。但是,第一产业就业占全社会就业总数的比重还在50%以上,远未达到基本上完成工业化时的就业结构要求。 (2)第二产业吸纳就业的能力下降。我国工业增长吸纳就业的能力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特别是近几年,工业产值虽然持续增长,但就业却在绝对下降。 (3)高增长新生行业的地位尚不突出。我国每一轮高速增长时期,都依靠结构调整升级产生一批高增长性支柱行业,带动整个经济高速增长。近年来的IT 和房地产行业的发展虽然很快,但由于相关政策的不够完善,导致其中的泡沫十分严重,更是由于08年的全球范围的金融危机导致今年的高增长行业的不堪一击。 (4)第三产业发展滞后。我国的服务业发展落后于经济发展的实际水平。我国服务业产值占GDP的比重,比同等收入水平的国家低10~17个百分点,而且我国服务业的发展扭曲,没有正确的政策来制约,从而使得服务行业目前而言一片混乱。 (5)可持续发展面临较大压力。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人口众多,我国工业化所面临的国土、资源、生态、环境的承载力等问题,是其它绝大多数工业化国家未曾遇到过的。我国如果模仿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的资源消耗和消费模式,我们自己和整个世界都将难以承受。 面对当前不容乐观的产业格局,我国必须加大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以适应国际国内的发展环境。 1.农业基础地位不变,把优化第一产业优化作为产业结构优化的主要任务。农业在国民中的比重将持续下降,但其重要性和基础地位不会改变。现阶段我国农业的发展水平较低,耕作方式和农产品品种的竞争能力差,因此,学习西方大国的农业机械化,向集约式农业发展,改变以往的浪费、低效不合理模式。另外应充分利用农业资源优势,合理配置土地、水、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

海口市区域分析与规划[精品文档]

海口市区域分析 摘要:区域是人类各种社会经济活动离不开的载体。区域分析是区域规划的前提,其意义是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背景特征及其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以因地制宜地发展区域经济,有效地利用资源,合理配置生产力和城镇居民点,使各项建设在地域分布上综合协调,提高社会经济效益,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顺利地进行地区开发和建设。随着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站在新的发展高度上,对海口进行有效合理的区域分析,这对为海口社会经济建设总体战略部署提供决策依据,充分发挥已有发展优势、挖掘潜在发展优势以实现又快又好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海口市区域分析国际旅游岛产业结构主导产业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海口市地处热带滨海,热带资源呈现多样性,富于海滨自然特色风光景观。气候宜人的海口市作为国际旅游岛海南省的省会,是全省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中心、交通邮电枢纽。“十一五”时期,海口市紧紧抓住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重大机遇,有效应对了一系列自然灾害和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既保持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又夯实了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在当前发展形势下,一方面,在新的“十二五”规划的指导下,海口站在崭新的历史起点,处于难得的发展机遇期。全球经济的发展,技术创新和产业转移的加快,经济发展孕育的新突破,这都将有利于海口市进一步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另一方面,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国际外需环境日趋复杂,经济发展不确定性因素增多;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成本上升,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难度加大,以及存在着的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等都不利于海口市又快又好的发展,因此,要实现富民强市的目标,必须以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统揽海口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对其进行全面的区域分析,做好合理的区域规划,牢牢把握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带来的重大机遇。 一、区域发展的资源环境基础分析 海口市地处海南岛北部,北濒琼州海峡,地处低纬度热带北缘,属于热带海洋气候。春季温暖少雨多旱,夏季高温多雨,秋季湿凉多台风暴雨,冬季干旱时有冷气流侵袭带有阵寒。全年日照时间长,辐射能量大,年平均日照时数2000小时以上,年平均气温23.8℃,年平均降水量1664毫米,平均相对湿度85%。常年以东北风和东南风为主。总体来看,地势较为平缓,水热组合状况良好,自然条件相对优越。 (一)自然资源与区域发展 【土地】海口市现有陆地面积2304.84平方公里。其中,农业用地1756 平方公里,建设用地363平方公里,未利用土地153平方公里。农业用地中,耕地面积7.9万公顷,含水旱田4.1万公顷,旱地3.8万公顷;林地面积3.4万公顷;可开发利用的滩涂面积0.2万公顷、山塘水库0.42万公顷。 【水系】海南岛最长河流南渡江穿过海口市中部而入海,其主流在市区流域面积为1300平方公里,年径流量60.99亿立方米;其流经市区的支流水系总库容量15000多万立方米。此外,海口市地处南渡江下游河口河网地带和休眠火山口地带,潜水、承压水分布广泛。城市生活与生产水资源供应充足。

武汉市第一二产业结构浅析

武汉市第一二产业结构浅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产业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这些变化既反映了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也体现了我市自身的特点。 (一)三次产业为“三二一”结构,呈现一产业比重稳定下降、二产业比重经历下降后再与三产业并行发展的态势: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里,我市三次产业结构由1978年的11.7:63.3:25.0调整为2000年的6.7:44.3:49.0,到2011年调整为2.9:48.2:48.9。改革开放初期,我市三次产业结构中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超过60%,是一个以工业为主导、农业和服务业为辅的“二三一”产业体系。以后,随着三产业长足发展及所占比重稳步上升,1998年,我市第三产业比重首次超过第二产业,达到了47.5%,第二产业比重降至44.9%,形成了“三二一”的产业格局。之后,我市“三二一”的产业格局进一步调整优化。与产业结构调整相对应,我市就业结构也发生重大变化。就业人员由1978年的271.92万人增长到2009年的468.6万人,31年增长了72.3%,三次产业劳动力结构由1989年的28.3:41.4:30.3调整为13.6:37.4:49.0,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就业人员下降,第三产业吸纳劳动力水平不断提高,1995年就业人员比重达到38.6%,首次超过第二产业0.7个百分点,之后逐渐提高。 (二)农、林、牧、渔业比例关系逐步调整,都市农业特色不断凸现。

2002-2011年第一产业增加值与速度 0.00 50.00100.00150.00200.00250.00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0.0 1.02.03.04.05.06.0增长速度第一产业 1978年,我市农、林、牧、渔业占第一产业的比重分别为83.2%、1.6%、12.0%和3.2%,以农业为主的结构特征十分明显。经过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市场经济转型,特别是国家解决“三农”问题的各种强农惠农等政策的落实及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我市都市农业特点越来越突出。2009年,农、林、牧、渔和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比重分别为55.1%、0.6%、25.7%、18.1%和0.5%。其中农业比重比1978年下降28.1个百分点,畜牧业上升13.7个百点,渔业上升14.9个百点。种植业不断向优质、特色品种调整,畜牧业向规模化和特种良种养殖发展,水产品向产业化和高新技术方向拓展。名特优新水产养殖面积达到69千公顷。农产品加工形成以汉口精武、中粮、光明、高龙、如意、新元粮油、统一、希望等为龙头的禽类制品、肉制品、乳制品、水产、蔬菜、油脂、粮食和饲料加工8大产业集群,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产值突破800亿元,比上年增长9.3%;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达3:1。 指标 2003 2007 2011 绝对 数 比上年增长(%) 绝对数 比上年增长 (%) 绝对数 比上年增长(%) 农业总产值 151.79 4.7 215.92 4.0 329.49 4.0 农业 88.19 3.0 121.28 2.2 174.68 2.4 林业 1.55 39.5 1.37 0.7 3.49 60.4 牧业 36.88 8.5 56.12 6.6 90.02 5.1 渔业 23.37 3.0 35.99 6.8 59.40 4.7 服务业 1.80 8.5 1.16 2.4 1.90 9.6 2002年,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41.25亿元,增长5.2%。其中,种植业84.29亿元,增长4.7%;林业0.87亿元,增长24.9%;牧业33.84亿元,增长4.7%;渔业22.24亿元,增长6.2%。全市以农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为目标,

调整产业结构

调整产业结构,加速新农村建设 县委党校罗捷 “三农问题”始终是我们党和政府高度关注的焦点问题。中共中央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和要求,并明确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同时明确要求:“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这充分表明了中央对农村社会发展重要性和现实状况的重视。由于各地情况不同,发展水平不一,因此,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方面找出一些共性的、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思路和办法,以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显得尤为必要。笔者认为,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最紧要的战略任务。在此,就如何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谈点肤浅认识和体会。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各级政府把农民增收和调整结构摆在农业和农村工作十分突出的位置,提出了靠结构调整增收,靠农业产业化经营增收,靠搞活农产品流通增收,靠提高科技含量增收,靠发展非农产业增收,靠转移农村劳动力增收,靠投资拉动基础建设增收,靠政策保障增收的综合性措施,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在农业结构调整中还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值得引起重视。 一、传统农业的特征仍然较为突出,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单一,规模化生产程度偏低,难以适应市场多元化的要求。产业结构单一,表现为经济结构仍然是以农业为主,农业以种植业为主,多种经营,特别是特色种植、养殖比重偏小。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仍然依靠种植业,农民从非农产业得到的收入仍然很低。 二、农业结构调整趋同,特色显少,区域比较优势不明显。从总体看,目前在结构调整中重生产、轻市场的现象比较突出。区域性农业结构不同程度存在大而全、小而全的问题,区域之间重复投入,常常一哄而上,未根据当地资源、生产等优势进行因地制宜的生产,盲目跟风的现象比较突出,出现的后果是特色产品少,产业及产品雷同现象比较严重,从而导致产品数量过剩,质量不高,不适应市场需要,农产品出现卖难价低,农民利益受损。 三、在结构调整中没有做到优质优价,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农产品品质、适应市场需要,提高市场占有率,增加农民收入是新一轮农业结构调整的重点。近几年在结构调整中虽然加大了优质农产品的生产力度,优质农产品的生产比重提高,但目前优质农产品存在两个突出的问题:一是对优质农产品的概念、标准模糊不清,片面的认为只要是新引进或生产的都是优质农产品,同时,随意降低优质农产品的标准,造成一些盲目引进“优质”农产品,出现“优质不优价”的现象。二是优质不能高产,并且未完全做到优价,从而达不到高效。 四、农村第三产业内部的基础设施及其配套服务不够健全。农村第三产业发展不平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发展了商业、服务业、交通运输业等主要的传统产业,但对与之

我国产业结构现状

我国产业结构现状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产业结构和三次产业就业结构持续优化。第一产业增长相对缓慢第二产业增长快速,第三产业突破以商贸、餐饮为主的单一发展格局,加速了金融、保险、研发咨询等行业的发展。与此同时第一产业就业比重明显下降,第二产业就业比重增长缓慢,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增长速度高于第二产业的增长速度。总体上看来我国产业结构在保持二、三一型基础上不断的优化,但是,无论从静态还是动态的角度来分析我国现阶段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许多问题仍然存在。我国产业结构的发展已经到了瓶颈时期,急需国家政策的制约目前而言我国产业结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严重扭曲,大量劳动力滞留在农业中,我国三次产业的产值结构和就业结构严重错位。 (2)第二产业吸纳就业的能力下降。 (3)高增长新生行业的地位尚不突出。我国缺乏高增长性、带动力强的支柱行业,这是经济增长

乏力的一个重要原因。近年来的IT和房地产行业的发展虽然很快,但由于相关政策的不够完善,导致其中的泡沫十几分严重,更是由于08年的全球范围的金融危机导致今年的高增长行业的不堪一击。 (4)第三产业发展滞后。我国的服务业发展落后于经济发展的实际水平。用三种国际上常用的指标衡量,我国服务业产值占GDP的比重,比同等收入水平的国家低10~17个百分点,而且我国服务业的发展扭曲,没有正确的政策来制约,从而使得服务行业目前而言一片混乱。 (5)可持续发展面临较大压力。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人口众多,我国工业化所面临的国土、资源、生态、环境的承载力等问题,是其它绝大多数工业化国家未曾遇到过的。我国如果模仿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的资源消耗和消费模式,我们自己和整个世界都将难以承受。 二、WTO背景下中国产业结构政策取向

海南省种植结构

海南省种植结构海南全省播种面积1371万亩,水稻1000万亩,反季节蔬菜180万亩,分布在儋州,东方,三亚,陵水,琼海和文昌。水果150万亩,几种在万宁,琼海,陵水,三亚,乐东。全年用药8545吨,销售额0.8个亿,以杀虫剂,杀菌剂为主。 海南早稻238.65万亩,晚稻276万亩,玉米29.85万亩,大豆11.7万亩,薯类239.85万亩,花生68.25万亩,芝麻6.45万亩,甘蔗103.65万亩,蔬菜242.85万亩,果用瓜29.55万亩,香蕉46.2万亩,菠萝19.8万亩,荔枝48.3万亩,橡胶569.7万亩,椰子67.35万亩。 文昌增加常年瓜菜种植面积4000亩 据悉,文昌市今年计划增加常年瓜菜种植面积4000亩:一是由海南永青公司在冯坡白茅洋建设一个1500亩瓜菜基地;二是下达25个乡镇在原来的基础上各增加100 亩瓜菜种植任务。加大对蔬菜生产扶持力度。2011年计划投入3600万元,用于发展瓜菜产业和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工作。 琼海将扩大瓜菜基地面积达8万亩 琼海市加强基地建设,大力发展蔬菜生产。计划用三年时间把嘉积镇南中洋、塔洋镇打犁洋、万泉镇沐皇洋、潭门镇福田土冬等建设成为种植面积达8万亩、产量达11万吨、旱涝保收的现代化常年瓜菜生产基地。计划三年建成设施大棚5000亩,利用大棚种植常年蔬菜,解决好夏季蔬菜供应问题,加强蔬菜价格监测预警。在全市各镇设下了12个监测站和224个监测点,坚持每日专人深入全市各集贸市场和大型超市一线采价,实行蔬菜等重要农产品价格一日一报制度。 万宁建立常年蔬菜生产基地万亩 万宁市全面制定了全市蔬菜基地发展规划。全市计划建立常年蔬菜生产基地1 万亩,其中大棚蔬菜生产基地3个,面积共计500亩,主要分布在礼纪镇万宁丰凯种养基地300亩,万城车头洋100亩,东澳镇安置区100亩。此外全市计划发展露地蔬菜种

【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优化路径研究】2021武汉城市圈一体化

【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优化路径研究】2021武汉城市圈一体 化 【摘要】在分析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存在问题的基础上,设计出一条需求导向下高技术化的产业结构优化路径,即需求拉动、技术推动、空间联动、制度促动的“四位一体”的模式。这一优化路径从四个方面得到体现:主导产业选择、产业空间布局、产业高技术化、制度创新。其中,主导产业引领城市圈发展的未来,空间布局整合促进产业规模化以及同类产业集群化,技术创新是优化的驱动力,制度创新释放活力,也是顺利促进产业优化的保障。【关键词】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优化路径一、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1、产业结构不合理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不合理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产业结构类型不合理;三次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龙头城市产业结构不合理。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呈现“二三一型”,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珠三角和长三角是“三二一”结构,处于工业化后期阶段。第一产业内部种植业比重偏高,基本上属于自给自足型,服务的产前和产后部门相对薄弱;第二产业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重工业比重偏高;第三产业以商贸服务业为主,交通运输业比重较之商贸服务业要小得多,与武汉的区位优势不吻合。同样作为龙头核心城市,武汉市经济规模为上海的1/3,财政收入为1/2,平均工资为上海的70%;经济规模过小导致辐射力不强,财政收入少带来投资弱化,工资收入低导致人才外流。2、主导产业优势不明显武汉

城市圈主导产业优势不明显主要体现在二个方面:主导产业选择缺乏优势;现有主导产业优势不明显。一般而言,产业结构的演进遵循着如下演进路线:“农业、轻纺工业—基础工业—重化工业—现代服务业—信息产业”的产业交替。目前武汉城市圈基本上是处于低度加工组装型重化工业为主导的阶段,这显然与珠三角和长三角城市圈以金融业、信息业为主导产业无法比拟。武汉城市圈主导产业产值比重、主导产业增加值比重、比较劳动生产率都明显低于珠三角和长三角,这说明武汉城市圈的主导产业优势不明显。3、技术创新不足武汉城市圈技术创新不足体现在三个方面:农业自主创新缺乏;第二产业技术落后;第三产业优势不明显。武汉城市圈农业科技含量整体很低,呈现出小农经济的特征;各个城市的产业结构基本上处于第二产业为主的发展阶段,且普遍存在技术装备相对落后,高新技术比重不高,技术创新和自主开发能力不强,对周边的扩散作用不强的特征;第三产业发展速度加快,金融、医药化工、生物工程、石化等产业被定为主导产业,但是由于技术创新不足,其生产总值比重尚不足15%,无法成为城市圈的支柱产业。4、制度创新缺乏制度创新能够释放产业的内在生产力,而武汉城市圈的制度创新缺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整体产业结构规划制度缺乏,保护、扶植战略产业制度缺乏,对衰退产业援助制度缺乏。武汉城市圈属于圈域经济,缺乏核心城市武汉与周边八个城市的产业结构整体规划制度;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市场环境下,武汉城市圈注重发展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产业,却缺乏对此类产业的保护和扶植制度;钢铁等一些

加强铸造产能管理 推进产业结构优化.doc

加强铸造产能管理推进产业结构优化 加强铸造产能管理推进产业结构优化 铸造产业一直是国民经济中的重要的、基础性的、不可替代的产业,也是我县工业经济组成中重要的一节。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且由于铸造工艺技术门槛较低,造成铸造企业产能过剩的问题越发严重。切实抓好铸造产能管理工作,是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落实高质量发展、打赢蓝天保卫战决策部署的重要举措,也对加快推进铸造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加快企业创新步伐,努力推动我县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走在全市前列具有重要意义。现结合我县实际,形成调研报告如下。 一、我县铸造企业现状和产能摸排工作情况 (一)我县铸造企业现状 我县铸造企业分布较为零散。产业集中度不高,没有形成集聚效应,不利于产业做大做强。铸造企业体量小,技术含量低的情况普遍存在。由于我县工业基础条件薄弱,铸造产业发展也较为粗放,产业的整体层次不高,多以综合厂的铸造车间为主,体量较小,工艺技术含量较低,没有较大竞争力。全县19家铸造企业,规上企业1家,年开票收入约1亿元。当前的设计和制造技术还是模仿的居多,自我研发的较少,尤其在新工艺、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上仍有较大的不足。造型工艺普遍落后,没有形成现代自动化生产流水线。大多数企业,尤其是老企业的生产工艺还是以传统的、

没有改良的粘土砂湿型技艺为主,由于砂型强度不高等问题,所以只能制造小型和中型偏小的铸件。 (二)铸造产能摸排工作情况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的通知》(国发〔2018〕22号)、《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发展改革委办公厅生态环境部办公厅关于重点区域严禁新增铸造产能的通知》(工信厅联装〔2019〕44号)和《省政府关于印发江苏省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的通知》(苏政发〔2018〕122号)要求,我局坚决执行国家和省、市关于严禁新增铸造产能的规定,确保相关政策不折不扣落实到位。接到上级通知后,我局积极与县发改委、县生态环境局进行会商,迅速启动铸造产能梳理摸排工作,全面摸清铸造企业数量和合规产能情况。工信部门安排专门人员和企业负责人进行对接,向企业解答关于省、市文件关于严禁新增铸造产能的疑惑和问题,对企业送报材料的真实性、合规性、完整性等进行严格审核,确保报送产能清单真实、准确和全面,统计核算了报送铸造产能的企业19家,企业产能共68.15万吨。这些铸造企业有的生产以汽车、工程机械的铸造件,但大多仍生产自行车配件、地漏等低端铸造产品,产品同质化较为严重。企业间合作水平较低,没有形成抱团效应,存在各自为政,相互砸价的现象。 总的来说,我县铸造企业呈现分布散、规模小、技术低、没有龙头企业引领、缺乏产业上下游联动的现象。这次对铸造企业的产能摸排工作,充分掌握了我县铸造行业的实际情况,整理出企业在铸造产能上存在的问题,为后续产能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中国产业结构的现状

中国产业结构的现状 建国后,尤其是改革开放20多年以来,中国的产业发展实现了由少到多,由弱到较强的转变,产业结构的变化也基本符合世界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规律。在我国产业结构的变化过程中,产业结构政策绩效如何,在新的开放经济条件下产业结构政策作用的空间有多大,其未来走向是什么,都是急待解决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本文在对中国过去产业结构政策绩效进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在WTO背景下未来中国产业结构政策的走向。 一、中国产业结构政策绩效分析 中国产业结构政策始于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当时中国基本上遵循了苏联模式,选择了重工业优先发展的产业发展战略。政府利用严格的价格管制、强制命令等行政手段优先将稀缺资源配置到重工业部门,使得重工业迅速建立和发展起来。这在当时严酷的国际政治经济背景下是符合历史和逻辑的必然选择,也为我国在短期内建立起完备的工业体系奠定了经济技术基础。但是,重工业的超前发展也造成了产业结构的严重失衡,制约了中国经济长期增长的速度和质量。 到上个世纪70年代末期,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时期时,产业结构失衡问题已经十分严重。为了矫正畸形的产业结构,协调各产业部分的发展,政府在进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先后出台了轻纺工业优先发展政策、促进“短线”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发展的政策和限制“长线”的加工工业发展的政策。从这些政策实施的结果看,促进农业和轻纺工业发展的政策效果显著。到1982年,我国粮食和工业消费品长期供应紧张的状况已有根本改变;促进“短线”产业和抑制“长线”发展的政策效果就十分有限了。在整个80年代,尽管国家鼓励向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投资并在资金、物资、能源、交通等方面进行扶植,但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的发展却始终滞后于国民经济的发展,其“瓶颈”状况并没有得到根本扭转;相反,国家限制发展的生产能力过剩的加工工业却不断以惊人的速度增长 在产业结构失衡状况有了一定程度的缓解之后,国家在继续坚持执行“促短限长”的结构调整政策的同时,开始重视产业结构升级问题。在第七个五年计划中,政府明确提出了“有重点地开发知识密集和技术密集产品,努力开拓新的生产领域,有计划地促进新兴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及“运用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从“七五”计划执行的结果看,结构失衡问题依然严重,新兴产业的建立和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的进展十分缓慢,产业政策目标基本没有达到,以至于“八五”产业发展规划与“七五”极为相似。90年代初期,受邓小平南巡讲话的鼓舞,全国掀起了新一轮的投资热潮,加工工业因其经济技术特性成为主要的投资领域,规模小、技术含量低的中小加工企业迅速大量涌现,“八五”产业发展规划不仅没有得到执行,而且加重了业已存在的产业结构失衡、产业低度化和分散化等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国家被迫运用行政手段对经济进行全面调整,以实现国民经济“软着陆”。 “九五”期间,我国在成功实现国家经济“软着陆”的同时,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突出表现为一般加工工业在制造业中的比重有所下降,而技术相对密集产业的比重有所上升,尤其是技术密集度高和具有高新技术产业特征的医药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的比重明显上升。1999年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在制造业的比重已高达8%。2000年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的销售收入比上年增长了33.7%。在国家积极财政政策的推动下,基础设施、通讯设施和交通运输状况也得到了明显改善;家用电器已经成长

我国产业结构现状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产业结构和三次产业就业结构持续优化。第一产业增长相对缓慢第二产业增长快速,第三产业突破以商贸、餐饮为主的单一发展格局,加速了金融、保险、研发咨询等行业的发展。与此同时第一产业就业比重明显下降,第二产业就业比重增长缓慢,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增长速度高于第二产业的增长速度。总体上看来我国产业结构在保持二、三一型基础上不断的优化,但是,无论从静态还是动态的角度来分析我国现阶段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许多问题仍然存在。我国产业结构的发展已经到了瓶颈时期,急需国家政策的制约目前而言我国产业结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严重扭曲,大量劳动力滞留在农业中,我国三次产业的产值结构和就业结构严重错位。 (2)第二产业吸纳就业的能力下降。 (3)高增长新生行业的地位尚不突出。我国缺乏高增长性、带动力强的支柱行业,这是经济增长乏力的一个重要原因。近年来的IT和房地产行业的发展虽然很快,但由于相关政策的不够完善,导致其中的泡沫十几分严重,更是由于08年的全球范围的金融危机导致今年的高增长行业的不堪一击。 (4)第三产业发展滞后。我国的服务业发展落后于经济发展的实际水平。用三种国际上常用的指标衡量,我国服务业产值占GDP的比重,比同等收入水平的国家低10~17个百分点,而且我国服务业的发展扭曲,没有正确的政策来制约,从而使得服务行业目前而言一片混乱。 (5)可持续发展面临较大压力。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人口众多,我国工业化所面临的国土、资源、生态、环境的承载力等问题,是其它绝大多数工业化国家未曾遇到过的。我国如果模仿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的资源消耗和消费模式,我们自己和整个世界都将难以承受。 二、WTO背景下中国产业结构政策取向 尽管改革开放以后的中国经济经历了不断开放的过程,但中国的产业结构政策整体上仍然是在封闭或准封闭的环境下推行的。如果说主要通过市场机制调整产业结构是中国市场化取向改革的内在要求和必然结果,那么,“入世”作为外在的强制因素,不仅进一步强化了市场机制调整产业结构的功能,而且直接影响我国产业结构的构成和资源在不同产业间的配置。 1.入世对中国产业结构政策空间的影响。一国实施产业结构政策的工具主要有两种:一是管理贸易,包括采用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的方式限制同类商品的进口和用财政补贴、政府出口信贷等方式鼓励出口;二是优惠措施包括政府投资、优惠贷款、优先满足政府扶持的产业引进技术、进口原材料对外汇的需要等。在相对封闭的经济条件下或者在能够得到发达国家包容的开放经济条件下,一国能够运用这两种政策工具调整产业结构并取得一定的效果。在发达国家不再包容并转向关注经济竞争和要求严格执行世贸组织规则的今天,管理贸易和优惠措施等产业政策工具的运用都将受到极大的限制。从管理贸易看,WTO的一系列规定基本上取消了各成员国独立的贸易政策权。在WTO的非歧视贸易原则框架下,中国已不可能用高关税壁垒保护国内市场和主导产业、重点产业。各种非关税保护也受到了严格限制。在失去管理贸易政策工具的情况下,以发展主导产业、重点产业为基本内容的产业结构政策相当程度上也就无法实行。同样,在WTO的框架下,各种旨在扶植主导产业和重点产业的优惠措施也在

2020届海口市重点中学新高考地理模拟试卷含解析

2020届海口市重点中学新高考地理模拟试卷 一、单选题(本题包括20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由江苏、浙江、安徽、上海三省一市组成的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最具有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程度最强的区域之一,也是国际公认的六大世界级城市群之一。近年来,在中共中央的统筹布局下,经过三省一市的共同努力,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呈现全方位、深层次推进态势。但由于地理、历史等原因,长三角地区三省一市城市化水平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长三角地区城市化水平最低的是安徽省,其根本原因是 A.矿产资源贫乏B.经济发展水平低 C.对外开放程度低D.农业人口数量多 2.长江三角洲区域-体化发展可以促进该区域 ①乡镇数量明显增多 ②城市服务功能增强 ③第三产业结构趋同 ④工业地域联系紧密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答案】1.B 2.C 【解析】 【分析】 1.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是城市化的主要推动力,一个地区的城市化水平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所以安徽城市化水平低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故选B。 2.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有利于充分发挥区域内各地区的比较优势,促进产业分工,加强工业地域联系,③错,④对;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有利于提升长三角地区整体综合实力,加快城市化进程,城市数量增多,城市服务功能增强,①错,②对。故选C。 【点睛】 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的重要意义 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是引领全国高质量发展、完善我国改革开放空间布局、打造我国发展强劲活跃增长极的重大战略举措。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有利于提升长三角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能级和水平,引领我国参与全球合作和竞争;有利于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探索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制度体系和路径模式,引领长江经济带发展,为全国区域一体化发展提供示范;有利于充分发挥区域内各地区的比较优势,提升长三角地区整体综合实力,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国前列。 2.海漂植物是通过海水漂流进行传播的植物。椰树广泛分布于热带滨海地区,是海漂植物的典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