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京津冀旅游协同发展的现状挑战与对策研究-2015.04.06

京津冀旅游协同发展的现状挑战与对策研究-2015.04.06

京津冀旅游协同发展的现状挑战与对策研究-2015.04.06
京津冀旅游协同发展的现状挑战与对策研究-2015.04.06

京津冀旅游协同发展的现状、挑战与对策研究

项目建议书

现代旅游业属于京津冀区域一体化的先导产业,在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方面扮演中重要的作用,京津冀三地在地理自然属性上是一体,历史背景深厚,同时在区域交通、经济发展等方面都有密切的联系,三地协同发展旅游,将进一步推进京津冀地区的一体化深化发展,共赢互惠。

一、现状评价

京津冀开展旅游协同,从地位与作用方面来看,意义重大。

(一)推动京津冀地区产业结构调整

从产业结构来讲,除北京外,天津、河北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过小。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所占比重比较大。而京津冀地区农业基础比较

薄弱,发展后劲不足。由于旅游业具有关联带动性强的特点,可以带动其它相关行业的同步、协调发展。所以,京津冀地区应大力开发旅游资源,增加旅游收入,扩大旅游收入,增加旅游投入,这无疑将对第三产业的发展产生极大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京津冀旅游业的发展还将逐步提高第三产业比重,促使三大产业结构趋于合理,以致推动全区经济大发展。

2.树立京津冀区域旅游整体形象

旅游整体形象是一种品牌,对于区域旅游的发展很重要,它能够转换成旅游吸引力,能体现出地域特性,京津冀地区旅游资源十分相似,而且又有互补。如果京津冀三个旅游区单独一个地区树立起来

的旅游形象是单薄无力的,而且相邻地区树立的相近的形象会产生“排斥效应”而最终不能在旅游者脑海中留下深刻印象。单独一个地区维护一个较好的旅游形象也比较困难。这就有必要在京津冀行政区域共同塑造旅游形象,挖掘共同的地脉,形成合力,加强旅游整体形象的影响力。

3.京津冀旅游交通布局现状

北京是重要的交通枢纽,天津是著名的港口城市。本区的交通网络完善,地面交通中已形成以京、津、石为中心的交通枢纽,六条跨省市的综合运输大通道以及连通祖国内地和世界各地的航空路线,还有天津、秦皇岛、京唐港和黄骅港也已开辟了许多海上航线等使本区形成海陆空立体交通网络。另外,本区内部交通的通达性也很强,河北是中国铁路密度最大的省份,公路纵横交错,高速公路通车里程1 500多千米,居全国第2位。京津、津沪、京广、京承、北京—张家口、石德等铁路,和京深、京秦、京九等高速公路以及许多的国道、省道把河北省的旅游景区、景点和京、津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了立体交通网络,有利于本区域旅游的发展。北京、天津、石家庄和秦皇岛的民用机场又缩短了彼此间的距离,增加了区域的可达性。

二、优势与机遇

(一)旅游区位优势

京津是山水相连的两大直辖市,而河北环绕京津,是其天然纵深腹地。京津冀三地作为文脉相通、山川相连的自然旅游区域,先天的地理、人文区位优势使三地的经济、文化等都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彼此

的紧密影响,经济、人文乃至历史上的水乳交融以及交通上的便利,都使京津冀地区具有发展区域旅游的良好环境。京津冀区域公路里程为71,631公里,京、津、冀三地或交叉,或怀抱,在全国来说,这样的区域也是全国独一无二的。

(二)旅游资源优势

从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来看,京津冀三地的旅游资源丰富,且各有特色,具有很强的互补作用。北京拥有丰富的人文景观和一些自然景观,是我国的旅游热点。据有关资料统计北京现有的旅游景点约636处,其中与文化方面相关的如古迹、寺庙、故居、园林、博物馆等人文景观为513处,约占81%;而山水等准自然景观为123处,仅占19%。我国21处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景点中就有6处在北京。大多数外地特别是境外旅游者都是冲着这些人文文化遗产而来,这也是北京市旅游的基础。但是单纯的人文文化遗产的观光旅游并不能满足游客的需求,除了城市文化景观,中国农村、中国大自然和各地的风土人情也成为极具吸引力的旅游资源。如果我们仅着眼于北京一地旅游资源,是不符合区域发展要求的。天津毗邻北京,历史上就是一个工商业城市,富有人文特色,特别是商业特色的旅游资源同北京恢弘的“大景观”和河北的自然风景、乡土风貌有很强的互补性,比如天津的曲艺、特有商业和港口城市风貌等。而河北省地处华北,毗邻渤海,内环京津,是全国唯一兼有海滨、平原、湖泊、丘陵、山地、高原的省份,地形地貌种类齐全,气候四季分明,并拥有一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和风景名胜区,辅之以丰富的北方民风民俗,可以弥补京

津两地在清新的自然景观和北方风土人情方面的一些不足。

总之,京津冀旅游资源丰富独特、景物类型繁多、品味等级较高、区域特色浓厚、旅游功能齐全,为其区域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基础条件。

(三)客源优势

从客源上看,京津冀都被列入全国接待人境旅游者30万以上、接待外国旅游者20万以上和外汇收人一亿美元以上的省市名单之中。京津冀的旅游外汇收人占全国外汇收人总额的18%。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步伐的日益加快,各种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以及WTO的运作与实施,对全球经济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2004年河北接待的国际旅

游者有80%来自京津,国内旅游者近30%来自京津。此外,“十五”

期间,河北省开发建设旅游项目中的省外资金11亿元,主要来自京津两地。由此可见三地在客源和旅游开发上的紧密联系。

(四)发展机遇

机遇往往可以启动一个区域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促进其进入区域经济发展的“门槛”。抓住了机遇,区域旅游业可能有大的发展,相反,失去的机遇往往成了前进的阻力。因此,要发展京津冀区域旅游业,决不可以忽视机遇的作用。

1.新世纪中国旅游业发展的前景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居民平均收入逐年增加,人均消费水平逐步提高,加之可自由支配时间的增多以及旅游交通设施的完善,国内旅游呈现出较为迅猛的发展势头,国内旅游人数逐年提高,

年均增速20%以上,旅游收入增长更快,旅游业总收入已占国内生

产总值的4%以上,旅游消费水平稳步提高。根据有关专家预测,到2010年,中国旅游总收入将达到10 000-10 500亿元。另据世界旅

游组织预测,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最大的旅游目的地和第四大旅

游客源国。

目前我国国内旅游市场潜力极大:

第一,国内旅游需求日益旺盛,京津冀地区国内旅游市场优势明显。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居民闲暇时间和可自由支配收入的增多,旅游消费已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一种时尚。

第二,国内旅游市场发展速度加快,增长态势明显。这就给京津冀国内旅游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第三,国内旅游市场基础庞大,城镇居民出游人数趋于稳定,农村居民市场开发前景广阔。

2.京津冀区域一体化趋势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的经济现象。京津冀“两市一省”彼此之间就整体经济或经济领域的联合而达成经济联合的状态不断深化。其中在区域贸易一体化、对外直接投资一体化、货币金融一体化等经济分支领域的一体化实践和理论已初见端倪,有些已经趋于成熟。在客观上旅游业作为新兴的经济分支领域,区域经济一体化必然导致区域旅游合作的一体化。

三、困难与挑战

京津冀区域旅游业虽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不过相对于“珠三角”、“长三角”的区域旅游发展,还有不小的差距。据统计:2004年京津冀

两市一省的生产总值为l.6万亿元,尚不及长三角的一半;2004年长三角地区接待境外游客的数量是京津冀地区的1.8倍,接待国内游客人数是珠三角的1.6倍;创造的旅游收入则是珠三角的1.3倍,京津冀地区的3倍。京津冀地区旅游业的发展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一)区域内资源开发重复现象严重、缺乏整体规划

与其他旅游区域一样,京津冀旅游区域内部各地区地缘相近、历史文化相通,旅游资源丰富,但在资源开发中存在着重复建设和区内盲目竞争的现象。比如在资源特色上,北京市以皇家园林、历史故都为主,天津市以历史名城、市井民俗、滨海风光为特色,河北省则以皇家遗迹、滨海草原风光为代表。此外,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比如机场建设,也存在重复开发和资源争夺问题。北京和天津同在一个旅游区域合作圈内,却各有自己的飞机场,这些资源重复开发导致了旅游圈内资源的竞争大于合作,严重影响了旅游圈整体的发展。

(二)区域内中心城市辐射能力不足、缺乏区域凝聚力

主导型的合作共生、协同发展是区域旅游发展的重要类型。可是京津冀在这方面发展明显不足。

首先北京作为全国政治、文化、经济中心,有能力,有责任充分发挥其作为区域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带动周围城市协作、共生发展。而实际情况是北京对周边城市的带动作用较差,没能形成区域城市间的合作共生机制,严重影响区域旅游合作开展。虽然京津冀区域旅游合作的概念已经提出很久,但是没有实质性的进展,京津冀三地都是在相对独立发展,北京对两者的辐射作用微乎其微,甚至在很多时候

是聚集效应大干辐射效应,形成了“空吸”现象,人才、资源逐渐向北京集中,造成周边地区旅游发展相对迟缓,甚至在河北省内还存在着32个贫困县、3 798个贫困村,这些地区形成了“环京津贫困带”,贫困人口达到272.6万,三地旅游产业的发展尚未融合成为一个整体。而上海对周边地区的经济辐射能力可以称为“龙头效应”。上海作为“长三角”地区的龙头城市,其快速发展带动了相邻的江苏、浙江等相关地区的陕速发展,其周边各个主要城市也主动和上海接轨、协调,主动接受上海的辐射和带动,“长三角”在上海的带动下,旅游业蓬勃发展。

其次,京津冀作为一个整体,缺乏一个统一的形象。北京是中国旅游最发达的城市,但却很难将河北、天津和北京的旅游资源整合在一起,缺乏一种区域旅游凝聚力。河北、天津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但是却处在北京的阴影之下。旅游者到北京来,冲的就是故宫、颐和园、天安门、长城,要他再跑到赵县看赵州桥,跑到天津看盘山,基本上不太可能,因为这些景区点和故宫等不是一个层次上,如果没有故宫,可能游客就冲着赵州桥、盘山来,因此故宫的存在对这些资源反而起到一种屏蔽作用。

再如北戴河等海滨旅游资源,也很难和北京都市旅游资源组合在一起,前者以度假为主要功能,后者以观光、商贸为主要功能,二者针对的市场不一样,难以组合进同一旅游产品当中。中心城市辐射能力的不足,区域旅游凝聚力的缺乏,使京津冀区域旅游难以形

成“合力”。

(三)旅游圈内竞争大于合作、跨区域旅游集团非常欠缺。

虽然北京、天津、河北旅游局早已就合作事项达成了共识,为打造京津冀地区无障碍旅游区积极创造条件。而事实上,京津冀旅游圈的发展的进程并没有像构想的那样顺利,种种迹象表明已经明显落后于珠三角旅游区和长三角旅游区的发展。一方面是因为京津冀整个地区缺少在资产、资金、人事、管理、运作、品牌等方面联系密切的跨区域的旅游连锁企业和企业集团,虽然三个地区都有各自颇具规模的旅游集团,但集团之间似乎没有形成合作的机制,没有进行真正合作的行动,没有做到强强联合的态势。即使有旅游企业之间的合作,他们之间也多为一次性或短期的,缺乏长期、规范、稳定、深入的联系,区域合作微观基础并不牢固。另一方面,由于圈内的旅游经济一直处于诸侯割据状态,夹杂了强烈的行政区域性质,而不是资源要素的市场特点,未来京津冀区域旅游协同方面要进一步明确职能分工并形成发展合力。

(四)发展不均衡、互利互惠的“系统”观念还没有形成

经济的发展具有非均衡性,绝对的均衡发展是不现实的。旅游业同样不例外。由于旅游资源的地域和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性导致了我国行政区域旅游业发展的非均衡性。京津冀地区,北京市的旅游业比天津市和河北省就要发达。这种非均衡性的存在既是旅游行政区间合作的推动力又是阻碍力,正是因为这种不均衡才会促使行政区间努力寻找发展的契机,取长补短,整合外部资源,发挥外来优势。也是因为这种非均衡性的悬殊,导致了旅游发达地区不愿做扶贫式的旅游合

作。

四、机制与对策

京津冀旅游业的发展应以系统发展的理论为指导,以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大北京”圈的开放开发和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大调整为契机,以京津冀地区社会经济、旅游业发展现状为基础,将京津冀作为一个完整的区域,对区域内旅游资源进行优化配置,统一协调旅游市场,综合治理旅游环境,走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的发展道路,挖掘和深度开发区内的历史文化内涵,创建京津冀旅游品牌,将旅游业发展作为区域经济振兴和扶贫开发的支柱予以培植。

(一)京津冀旅游区域发展目标

特色独具,规模效益,推动经济繁荣、社会进步、生态和谐是京津冀地区21 世纪旅游经济业的基础目标,也是现在京津冀旅游业发展不断追求的目标。新世纪的京津冀区域旅游发展要必须树立旅游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全方位的可持续发展观,努力实现旅游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在可持续发展基础上的有机统一。

1.优化区域旅游产业结构

京津冀区域旅游业进入2015 年,虽然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都有所增长,但是旅游收入的增长率和旅游人数并不是同步增长,主要原因是京津冀地区的旅游产业结构和我国旅游产业结构一样,都是以国际入境接待旅游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在我国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受经济发展和消费水平限制,还没有兴起时,这种产业结构是合理的。但是随着经济发展和居民消费水平提高,京津冀地区旅游消费体系从以

国外旅游者为主体逐步转向以国内旅游消费者为主体,必然要求对旅游产业结构进行适度调整,以适应这种变化要求。

2.构建多元化、全方位、系统化旅游业发展模式

京津冀旅游业有必要构建众多产业参与、主体多元化、综合机制协调下的全方位的系统旅游业区域合作。这种模式要求区域间不仅旅游行业全面形成密切的协作关系,而且国民经济众多产业,包括与旅游业密切相关的各个行业,都广泛地形成合作关系。京津冀旅游业在这种多元化全方位合作模式下,以基本层次的旅游行业的全面合作为目标和内容,必然地要进行区域间基础设施、环境、政策、制度、管理、社会文化等深层次领域的交流、沟通与整合,这是区域旅游业合作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和表现形式。

3.拆除制约旅游发展的藩篱

目前,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在发展区域旅游方面都有很多成功的典型。但其中非常重要的做法就是,区域内的各级政府主动拆除制约旅游发展的藩篱和障碍,创造一个良好的旅游发展的大环境。要从拆除制约整个区域内旅游发展的障碍入手,为旅游长期发展的合作奠定基础,具有整体的战略意义。

4.旅游业总体布局合理化

地域关系紧密的京津冀区域,必需联合编制区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从全局着眼对产品开发进行合理布局,科学安排开发时序。

5. 经济、社会、环境效益协调统一

根据持续发展理论,经济效益并非旅游经济发展的唯一目标,还

必须考虑其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社会效益一方面体现在旅游者在旅游目的地获得精神享受、情感熏陶后的愉悦感和满足感,另一方面体现在旅游者与当地居民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所产生的相互影响,这就要求经济发展要将当地居民的利益与旅游者的利益平等看待,不能厚此薄彼。

(二)发展原则

1.系统原则

区域旅游业发展对象是区域旅游系统。区域旅游系统同其它区域系统一样,是由诸多子系统构成的有机整体。各子系统之间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由此形成特定的系统结构。结构是功能的内在依据,功能是结构的外在表现,一定结构总表现出一定功能。

京津冀旅游系统结构问题极其复杂,从部门结构到地域结构,从空间结构到时间结构,从客观的旅游基本需求结构到微观的旅游企业内部结构,结构问题存在于旅游活动的全部领域,京津冀旅游系统结构是一个全方位、多等级、复杂化的结构系统。京津冀区域旅游业发展的中心问题与实质就是科学组织规划区内旅游系统结构,以实现京津冀区域旅游系统功能最优化。

2.整体性原则

开展跨地区的横向旅游经济联合具有范围广、层次高、规模大的特长,属于横向经济协作的高级层次和特殊形式。旅游产业的区域联合具有整体性特征,能有效地聚众家之长、集协作之力、释联合之能,变分散、粗放、局部的潜能为整体、集约、综合的优势,从而获取

“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聚集效益。

3.互补性原则

京津冀旅游区利用各方客观存在的区位、资源、投资条件差异,在扬长避短、优势互补的基础上开展有偿交换、互利协作、互惠联合,可以通过同质共进、异质互补、进行旅游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旅游经济结构的有机组合、旅游资源的优化配置,使资源要素及各类旅游地域要素实现共扼互补,产生叠加效应,并形成复合价值,提高旅游产品的质量和吸引力,从而释放更大的协作生产力,创造出少费多惠的优化效益。

4.综合效益最大化原则

京津冀旅游业的空间整合具有多元化的特色,逐步呈现出综合交织、条块结合、多元立体的联合发展走势。区域多方位、多层次、多功能的联合,必然带来有利于区域旅游业协调、持续、稳定发展的综合效益。

(三)优化京津冀旅游产品体系

1.整合三地旅游资源、实现资源最佳配置

资源整合是实现京津冀旅游业协作开发的基础。三地旅游资源的整合应突出各自资源特色,优势互补,实现资源最佳配置。在具体措施上,要充分发挥北京在人文文化遗产等大景观方面的优势,与天津的商业、港口城市特色、民风民俗和河北的自然地理风貌、丰富的北方风土人情进行有效的结合,形成一个多方位、多层次、能够满足多方面旅游需求的区域性整体。在旅游资源整合的过程中,应避免只是

简单把景区景点串成旅游线路,而应形成市场互动、游客互流,让各地的旅游景区景点联动起来,形成有机的整体。特别是要充分发挥北京在旅游业方面得天独厚的品牌效应,通过北京的辐射作用,整合区域旅游资源,将三地的旅游资源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统筹规划。一方面用北京的品牌来拉动津、冀的旅游业发展,另一方面通过整合,用津、冀的旅游资源来充实北京的旅游产业,这样可以使各自的优势得到加强,实现共赢。并以此为原则,利用聚类分析的方法,再结合相对一致性原则、地域完整性原则、旅游中心地原则对京津冀区域旅游进行类型划分并形成合理的旅游空间布局。

2.优化旅游线路、平衡区域发展

对京津冀旅游线路优化,应遵循的原则为:一是尽可能满足游客的旅游愿望;二是便于旅游活动的组织与管理。在以上两大原则的基础上,还应兼顾到:突出主题、合理搭配、游程多样、冷热平衡等原则。只有以合理的原则为指导,才有可能创造使游客保持一种长久的余味无穷的新奇体验。

京津冀旅游线路应以高速公路、铁路和公路为客运通道,充分发挥京津区位优势,与河北密切合作,共同创建京津冀一体化的大旅游格局。以京津为中心,要重点培育好8条旅游主线路。

第一条是北京-清东陵-唐山-秦皇岛海滨风情旅游线;第二条是北京-承德-围场清代皇家园林风景旅游线;第三条是北京-怀柔-丰宁草原风光旅游线;第四条是北京-张家口(包括怀来、涿鹿、崇礼、张北、沽源、赤城等县)生态环境旅游线;第五条是北京-涞

水-易县-涞源太行风光避暑度假旅游线;第六条是北京-涿州-保定-白洋淀京南古文化及民俗旅游线;第七条是北京-廊坊-沧州-吴桥民俗风情旅游线;第八条是老龙头-金山岭-黄崖关-慕田峪-八达岭-大境门长城旅游线。

观光旅游产品是京津冀区域旅游产品的主体,要加快其改造和升级。创造出国内外知名的精品路线:一是要深挖内涵,提高现有内容的品位和档次;二是策划与主题协调的参与性、娱乐性、知识性强的新内容;三是加大环境整治力度,完善服务设施,提高服务水准。同时京津冀区域旅游要以中心城市为依托,以8条旅游主线路为重点,加快建设快速便捷的立体交通网络。

3. 建立旅游地域综合体和协调发展的旅游目的地

旅游地域综合体和旅游目的地是一定地域范围内,与旅游业直接相关、间接相关的各部门有机结合而形成的一个地域生产--消费系统。这个系统以旅游资源和产品为依托,客源为基础,以服务和管理为保障,缺一不可。区域合作的主体多元化,包括企业、民间组织、政府等,各地区的旅游业在市场驱动、政府推动、民间互动等多种机制下

形成共生共荣、水乳交融、高度融合的全方位合作关系。

4.全面考虑、综合开发京津冀所辖旅游区(点)

京津冀所辖旅游区(点)是京津冀区域旅游业的根基,它是由区位、资源、环境、设施和项目、客源、经营管理等要素组成的结构系统。京津冀景区(点)的开发要以系统的思想全面考虑,综合开发。京津冀“大旅游”的建设是一项长期性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大的系

统工程,面临的困难非常大。所以,我们必须要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加快旅游产品的开发,坚持系统化和网络化要求,沿线开发,体现特色,形成体系。把现实的景观展示与挖掘历史文化相结合,再现和创新自然和人文景观价值并突出历史文化、民族、民俗的特色韵味。根据景区(点)区位条件、旅游资源察赋状况、环境质量、基础设施情况、拟开发项目的优劣势、地区客源分布状况、开发难易程度、投资状况、经营管理水平、开发后的效益预期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评价,优化京津冀景区(点)旅游系统结构,调控旅游系统的运行,形成京津冀旅游业系统的最佳功能。

(四)加快京津冀旅游设施体系建设

1.旅游交通设施建设

旅游景区景点与交通设施相配套,“景随路建,路为景开”,旅游交通建设适度超前,旅游交通设施合理搭配,是京津冀旅游交通设施建设的基本思路。一方面,旅游景区景点选址时应首先考虑已有的交通条件和近期交通建设计划,优先开发交通条件好的景区景点。另一方面,有些资源品位高、市场潜力大、开发前景好的地区,旅游开发能直接推动当地的扶贫开发、经济起飞。

2.餐饮设施建设

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层次正逐步转变,已由现在的基础层次——佳肴品尝游,向发展层次——饮食医疗保健游和享受层次——饮食文化旅游逐步递变。因此,京津冀区域旅游饮食文化开发和餐饮设施的建设有助于丰富旅游活动内容、提高旅游品位、促进京津

冀区域旅游业的发展。京津冀要深入挖掘本地区的特色饮食,形成多样的、多层次的餐饮设施。

3.旅游商贸设施的建设

购物是旅游活动的一项非常重要内容。在旅游景区、景点适当建设旅游商贸设施是区域旅游规划设施体系的必不可少的内容。

首先要建设旅游购物步行街或定点旅游购物商店,其可供选择的地段有:交通便捷、客流集中、富有地方特色的市中心街区;旅游景区的出入口处;游客出入的集散地;机场、车站码头等。旅游购物的场所要多样化,高、中、低档兼备;高档旅游商场装饰典雅,精致,赠送精美的宣传资料,提供茶水饮料,并设有介绍商品文化科技含量的音像厅、休息室、低档的“跳蚤市场”等。

其次要建立旅游商品批发市场或交易会。有条件的城市可结合专业市场的建设,面向全国或地区开设旅游商品批发市场,形成大规模的旅游商品流通和交易中心。举办国际性、全国性或区域性的旅游商品交易会,展示、交流各地各类旅游商品、开展购销洽谈,这样既能活跃区内经济,又能提高京津冀旅游商品的设计生产水平。

第三,成立集设计、研究、生产、销售于一体的社会化、集团化、规模化的旅游商品专业公司。在京津冀各地建立产学研一体的设计、生产和销售一体化的旅游商品公司,成立地方旅游商品生产的骨干企业。

第四,培育京津冀旅游商品名牌精品。评选京津冀所辖省市的旅游名牌商品,培育精品。对旅游名牌商品授予品牌标志。对新颖奇特

的旅游商品设计和生产,应申请专利权。

第五,加强旅游商贸业管理。建立和完善旅游定点商店制度。旅游主管部门会同工商、贸易、技术监督、公安等部门,切实加强对旅游商品销售的执法检查和管理,杜绝和打击假、冒、伪、劣商品,防止和取缔强卖强买、尾随兜售等不法行为。

第六,对海外旅游者购物实行出关退税制。按国际上通行的做法实行购物出关退税,是刺激游客的购物欲望、增加就地出口的有效政策和措施。

(五)搞好京津冀区域旅游市场规划

京津冀适合于发展满足周边省(市)游客对自然风景、名胜古迹等旅游需求的景区、景点较多,质量也较高,但是令人难以相信的是区内游客都对此知之甚少,在区外的影响更是微乎其微。这些都有待于旅游部门向各种旅游市场进行大力宣传和促销。

1.政府牵头、整体包装

京津冀各级政府和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应当树立市场的观念,增强竞争意识,切实加大宣传和促销的力度,广开宣传渠道,大造宣传声势。可采用灵活多样的宣传方式(如新闻媒体、网上宣传等手段),充分利用广播、影视、报刊等现代传播媒体,开辟旅游专栏进行宣传促销,并采取制作旅游宣传品(包括录像带、风光明信片、旅游指南、导游图等)、举办旅游展销及旅游知识竞赛、邀请记者和旅行商实地采访考察等多种形式;积极参加有影响的国内外旅游展销和展览会,定期派宣传推销小组,直接到各地招徕游客,增加市场占有能力,充

分利用现有的驻外机构,加强市场调研和外联推销,及时反馈市场信息,扩大市场的占有份额,并积极创造多种渠道,在区外设立旅行社经营机构,向海内外广泛宣传本区域的旅游资源特色和优势,以提高知名度,增加吸引力;还可以在国内主要城市设立旅游办事机构,作为对外宣传和招徕组团的窗口,加大宣传力度;在促销策略上,针对不同的客源旅游市场的要求,围绕外联促销的策略,制作针对性强、有影响力、图文并茂的文字、声像、立体的宣传品,介绍旅游线路、旅游景点、饭店、旅行社等,使宣传与促销有机结合。并大力开发散客、家庭、老年人和大中学生休学旅游,并充分利用本区域气候、物产优势,着力开发会议旅游和奖励旅游。

2.联合开拓旅游市场、树立区域旅游形象

进行区域旅游开发协作的直接目的之一就是开拓更为广阔的旅游市场,在日益激烈的旅游业竞争中具备更强竞争力。联合开拓旅游市场,离不开宣传,也离不开树立旅游整体形象。旅游整体形象是一种品牌,鲜明、深刻并体现出地域特色的整体旅游形象能够形成极大的旅游吸引力。京津冀同处华北北部,无论历史上还是现今都水乳交融,在气候、自然景观以及人文等方面有很多的相似之处,有必要共同塑造旅游形象,合力挖掘旅游市场,加强宣传工作,增强旅游整体形象的影响力。特别是在京、津、冀作为区域整体共同开发旅游市场之初,其整体旅游形象需要获得市场的认同,因此除了一般的网上宣传以外,还需要通过各种手段加大旅游产品的推广工作。

3.注重信息反馈、不断推陈出新

系统是不断进行内外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的动态系统,具有信息反馈功能。京津冀旅游业是一个系统构建、系统反馈、系统调控、系统优化的综合性产业,在发展过程中要注重调查研究,收集业态信息,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对京津冀旅游业各要素和各子系统进行调控,对影响京津冀旅游业发展的不良因素进行干预、治理;根据世界旅游业发展态势及自身旅游发展趋势,不断更新旅游产品类型、推出新的旅游服务内容、塑造新的旅游形象、制订新的旅游政策和措施等。使京津冀区域旅游业始终在良性轨道上稳定、持续发展,促进京津冀区域旅游系统的动态平衡和不断优化。

4.构建旅游信息网络

以网络为连接媒介,以京津冀各个城市的旅游咨询中心为节点,以自助式交互型多媒体设施为补充的工作框架。具体而言:首先依托现有的各城市旅游咨询信息平台,借助公共信息网实现京津冀城际联网互通,并实现互联网的及时访问;在每个城市建立一个旅游咨询中心和网站,负责旅游公共信息的收集和维护;在重要地点设立咨询点或自助式交互性的多媒体设施,作为旅游咨询中心的延伸,方便游客的查询等。如建立京津冀统一的旅游咨询服务、统一的旅游电视频道、统一的旅游广播节目、落实三地卫视落地等内容与项目。

我国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我国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分校(站、点): 学生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完稿日期:

我国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目录 内容摘要 (3) 关键词 (3) 正文 (3) 一、国内旅游业的发展现状 (5) 二、国内旅游业的发展趋势 (6) 三、我国旅游业发展对策 (7) 四、旅游营销的变革 (8) 参考文献 (12)

我国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2006春工商管理专科 XX小四号、宋体 【内容摘要】旅游业具有“无烟产业”和“永远的朝阳产业”的美称,它 已经和石油业、汽车业并列为世界三大产业。旅游业一般分为国际旅游业和国内旅游业。国内旅游业持续快速增长,旅游产业对社会经济作用的带动进一步加强,《2011中国旅游市场趋势观察研究预测报告》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旅游业三大市场实现全面恢复并较快增长,全国旅游业总收入1.57万亿元,增长21.7%。 2011年全国旅游业的预期目标为:旅游业总收入1.72万亿元,增长11%。旅游相关产业投资规模的大幅度增长,直接带动了旅游投资的快速增长,各地旅游投资出现了生机勃勃的繁荣景象,为旅游业发展注入了新活,国内旅游业是为国内旅游者服务的一系列相关的行业,它关系到国内游客、旅行方式、膳宿供应设施和其它各种事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旅游业有了非常迅速的发展,但是比较而言,我国国内旅游业发展的广度深度都远远不能适应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民收入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人民对旅游消费的需求将进一步上升,国内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因此,研究和探讨我国国内旅游业发展的现状、趋势及对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旅游业旅游投资趋势及对策 一、国内旅游业的发展现状 旅游业自古以来就是国家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来源,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众多的名胜古迹,山川秀丽;进入21世纪,中国成功举办奥运会、世博会、亚冬会等;加之全国经济一体化和世界多元化的形成趋势,新形势的出境旅游、工业,农业旅游、生态旅游等等,必将给我国旅游业带来蓬勃发展。下面先看看我国旅游业的发展现状。从《中国旅游发展现状》这篇文章可以了解到中国旅游业发展现状分析如下: (一)经济状况与旅游业的发展

陕西旅游业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陕西旅游业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 时间:2003-7-25 15:24:07 阅读488次 陕西旅游业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黄春长 陕西省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既有大自然造就的美好的生态景观,又有从新石器时代到 周、秦、汉、唐历代遗留下来的无与伦比的古代文化遗产。虽然深居内陆,但是经过十多年的发展,陕西旅游业已经具备相当大的规模。十多年来共接待入境游客45O万人,创汇超 过10亿美元。1995年接待入境游客44.23万人次,外汇收入1.39亿美元。旅游业为陕西国 民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成绩。陕西省政府也已经明确提出要将旅游业作为陕西经济的支柱产业加以发展。但是要实现这一目标,还必须充分认识到,陕西旅游业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并存,任务十分艰巨,不可盲目乐观。 1.陕西旅游业发展的机遇 1.1.入境旅游 陕西的入境旅游业在过去的十多年里一直处于数量增长阶段。这是由于封闭了十多年 的国门初被打开,神秘古老的中华文明对于海外游客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因而大批旅游团队涌入。这个时期我国旅游景区总体开发不够,主要景点大多以北京、上海、西安、桂林等少数城市为依托,开放范围也很有限,因而客流相对集中。其中陕西占有较大比例的客

流。但陕西旅游业接待能力的发展,总显得跟不上客流增长的需要,因而处于一种被动应付的自然增长状态。 随着改革开放向深度发展,东南沿海经济高速增长,以商务、会议、学术交流、科学 考察、学习、探亲访友为目的入境的散客比例上升,入境旅游团队比例下降。同时,国内各省大量的旅游资源相继都被开发利用,开放范围急剧扩大,各地旅游业全面兴起,入境口岸增多,形成客流分散的局面,陕西占有客流比例减少。这就导致入境来陕客流增长速度减缓,使旅游接待能力显得过剩,涉外饭店客房出租率不高。虽然旅游业的总收入在增加,但是获利率甚低。 客观地分析,旅游业作为一种新兴产业,其发展也必然要经过这样一个过程。如果充 分认识这个规律,迅速调整陕西旅游业的结构和战略,适应同际国内旅游市场发育的特点,按照国际水准来改善服务水平和质量,变自然增长、被动应付为主动发展、促进增长,那么就有可能很快实现陕西旅游业从粗放型经营到集约型经营的重要转折。 1.2.国内旅游 从国内旅游市场来看,由于较长时期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工 作时间缩短,节假日闲余时间增多,许多人都有厂较高层次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同时,城市化的迅速发展,人口密度增加,环境污染加重,城市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再加上市场经济使得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强度增大,心理紧张因素增多,使大部分人都产生了休闲、游览、观光、娱乐、访占、探幽、回归自然、开阔视野、增加知识、丰富生活、调节心理、陶冶性情、锻炼身体等方面的需求。我国人口基数巨大,当国家政策对国内旅游从“不提倡”转变为“积极发展”时,国内旅游客源市场的发展则必然表现出爆发性特征。同时,旅游的形式也正由散客独自旅游,向通过旅行社组团旅游方向发展。因而,陕西旅游业将会占有巨大的国内客源市场。

旅游业发展现状调查报告模板

旅游业发展现状调查报告模板

旅游业发展现状调查报告 会展业与旅游业具有较强的关联性。会展一般都会选择旅游发展到一定程度、有一定基础设施的地方举办,而知名的成功会展又会推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当前,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城市更加重视发展会展旅游业。今年5月下旬至6月中旬,市政协组织部分委员,会同市旅游局、市会展办和市政府研究室等部门,联合开展了会展旅游业发展调研。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会展旅游业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市会展旅游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会展经济蓬勃发展,产业特色初步形成。从全国范围来看,合肥会展起步偏晚,但发展较快。自以来,展会数量年均增速达40%。全市举办各类展览40余场次(其中安徽国际会展中心举办18场次);达69场次,较上年增长70%,参展人数增长141%,当年安徽国际会展中心举办大型会展25个;举办各类较大的展览66场次,特别是第十六届国际美术大会的举办,标志国际性大展取得零的突破,当年参展人数总计达28万人次。,全市举办各类展览突破70场次(其中安徽国际会展中心举办32场次),营业收入、展览面积、参展人次都再创历史之最。,全市共举办各类展览102场,展种涉及科技、工业装备、文化艺术、农业、服装服饰、人才、粮油机械等领域,其中全国性展览有第十三届中国艺术博览会合肥展暨合肥文化产业博览会、中国国际徽商大会等8

场。我市举办各类展览122场,其中,安徽国际会展中心举办各类展览45场,同比增长10%,总展览面积达63.9万平方米;安徽省红三环体育馆举办展会25场,总展览面积16万平方米,参展人次达60万。 会展企业快速增加,办展水平逐步提高。截止底,全市有展览业务的企业已达60多家,其中专业展览公司30多家,直接从事与展览相关的广告、装璜、物流等关联业务企业近200多家。以安徽国际会展中心为龙头,形成了体育馆、科技馆及商务中心、公园、广场等室内外大小适宜、分工自然的展场体系。会展企业呈现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在激烈市场竞争中适时进位、选项定位的发展趋势。专业展览公司的发展壮大,加速了合肥会展经济的崛起。几年来,我市成功举办了“第十六届国际美术大会”、“全国农机产品订货会”(连续四年)、“中国畜牧业交易会”、“第38届全国新特药品交易会”、“第57届全国汽车零配件交易会”、“第48届中国教学仪器设备展览会”、“第十三届中国艺术博览会”、“首届中国国际动漫交易会”、连续两届“中国坚果炒货食品节”、“第四届中国中部投资贸易博览会”等国际性、全国性大型会展40多个场次。值得一提的是其中很多全国性大型展会,即使是上海、广州等大城市也不是轻易能够申办到的,比如“全国农机产品订货会”在我市连续举办四届的基础上,和已经确定继续在合肥举行,特别是“第四届中国中部投资贸易博览会”在合肥的成功举办,标志着合肥已经成为中部区

中国旅游业发展现状要点

中国出入境旅游市场分析 【摘要】: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国民收入水平的迅速提高,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中国潜力巨大的出境旅游市场已引起全球瞩目,但是入境旅游市场却持续低迷,出境旅游这一高额利润市场也受到国内外旅行社的普遍关注。本文采用市场学中的消费者行为理论对中国出入境旅游市场现状的分析,揭示我国旅游贸易逆差的原因,以及入境旅游市场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原因。针对相关问题提出个人建议及解决措施。 【关键词】: 出境旅游入境旅游旅游逆差 旅游业是为满足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产生的食、行、游、住、购、娱等需求,提供相关旅游产品与服务为主的复合性产业,主要包括:观光产业、度假产、康体产业,商务产业、文化产业、娱乐产业、教育产业等等。而在一定条件下商业、餐饮业、旅游地产业等产业也由于本身具有重要特色而会归入其范围内。因而,旅游业可说是一种无烟产业,优势明显。 在当今时代,旅游业已成为全球经济中发展势头最强劲和规模最大的产业之一,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协调发展,解决就业,帮助扶贫开发方面成效显著,产业不断提高。作为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之一的中国旅游业对社会经济的拉动、社会就业的带动、以及对文化的提升与环境的改善作用也日益显现。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旅游业发展迅速,旅游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产业,我国旅游人数逐年增长,旅游资源日益丰富,旅游市场日趋完善。在中国旅游业发展势头强劲的现象之下我们来看一下中国出入境旅游业发展的分析。 一、我国出入境游客数量状况 据国家旅游局发布的《2013年中国旅游业统计公报》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全国国内旅游人数32.62亿人次,比上年增长10.3%。全国国内旅游收入26276.12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15.7%。入境旅游人数12907.78万人次,比上年下降 2.5%。其中:外国人2629.03万人次,下降 3.3%;香港同胞7688.46万人次,下降2.3%;澳门同胞207 4.03万人次,下降2.0%;台湾同胞516.25万人次,下降3.3%。中国国家旅游局3日宣布,截至2014年11月,中国内地公民当年出境游首破1亿人次。 从旅游局发布的数据来看,我国旅游市场中出入境游客数量分布不均,我国入境旅游市场处于低迷状态,出境旅游市场则发展良好,这就造成了我国旅游业的贸易逆差,近几年来我国旅游业贸易逆差持续增大,据有关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旅游业境外消费1020亿美元,贸易逆差519亿美元;2013年境外消费1287亿美元,贸易逆差769亿美元;2014年前6个月境外消费700亿美元,逆差470亿美元,预计2014年贸易逆差会超过1000亿美元。 二、出现旅游贸易逆差持续增长的原因

三亚市旅游业发展现状分析与对策

三亚市旅游业发展现状分析与对策 近几年来,伴随着经济迅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 显著提高,三亚市旅游业较快发展,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也愈来愈明显,成为促进三亚市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发展 的主导力量。当前,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 这给三亚市旅游业带来的历史性发展机遇。如何充分挖掘旅 游市场的巨大潜力,采取相应的措施加快旅游业发展,增强 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推进旅游国际化,这是需要 我们认真研究的问题。 一、旅游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三亚市以“建设国际性热带滨海旅游城市”为 目标,积极实施以旅游为龙头的产业发展战略,创新发展思 路,完善旅游产业体系,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旅游 市场开发力度,加强对外开放程度,旅游业发展呈现出规模 扩大、效益提高的良好态势。 旅游接待规模不断扩大。近年来,随着三亚市旅游业发 展,旅游接待规模不断扩大,接待旅游过夜人数、旅游收入 均保持较快增长,占全省比重均有较大提高。全市接待旅游 过夜人数由2004 年的363.84 万人次增长到2009 年的669.05 万人次,年均增长13.0%,占全省接待旅游过夜游客人数由2004 年的25.9%提高到29.7%;旅游总收入由2004 年39.14

亿元增长到2009 年的103.77 亿元,年均增长21.5% ,占全省旅游总收入的比重由2004 年的35.3% 提高到2009 年的49.0%。 旅游市场开发力度加大。近年来,三亚市不断加大投入,突出重点,创新机制,加强旅游景点和配套设施建设,积极 开发旅游景点、乡村旅游等旅游资源,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2009 年三亚市拥有共有 A 级景区8 处,其中5A 级景区 2 处,4A 级景区 3 处。海棠湾“国家海岸”开发建设态势强劲, 2009 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0.27 亿元,配套设施进一步 完善,国家海岸形象进一步提升。槟榔村5A 级乡村旅游区 建设项目顺利推进,乡村旅游开发取得实质性进展。 旅游设施接待能力明显增强。截止2009 年底,全市列 入统计的旅游宾馆(酒店)187 家,其中,五星级宾馆10 家, 四星级宾馆21 家,三星级宾馆25 家,二星级宾馆16 家, 一星级宾馆5 家,待评五星级宾馆15 家;拥有客房32177 间,床位57210 张,旅游接待能力明显增强。 对外开放程度不断加强。近年来,三亚市不断加强对外 合作与交流,积极参与国际旅游宣传促销活动,全力办好国 际性赛事和活动,树立城市整体形象,取得了积极成效。一 是加大旅游营销投入,建立旅游营销系统,积极整合旅游协 会、航空、旅游企业和媒体的力量,巩固传统客源,积极开 拓新客源市场。二是积极参与筹办了首届博鳌国际旅游论

我国全面发展面临的 挑战及对策

如何应对我国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面临的新挑战? 姓名:胡攀 专业:14学前教育本科(1)班 【摘要】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的今天,没有改革开放也没有中国的明天。我国过去30多年的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未来发展也必须坚定不移地依靠改革开放,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面对新形势任务,要解决发展进程中的各种难题,化解来自各方面的风险和挑战,更好的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关键词】全面深化改革新挑战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实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战略目标和任务,要求全面深化改革,十八大描绘了全面建设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提出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的任务,到2020年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任务。为此,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坚决破除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攻克体制机制上的顽瘴痼疾,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以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 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不断改善人民生活,要求全面深化改革。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可以说,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而深化。30多年来,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会产生,制度总是需要不断完善,因而改革既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前进道路上还有不少困难和问题。比如: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科技创新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发展方式依然粗放,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社会矛盾明显增多,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住房、生态环境、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社会治安、执法司法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较多,部分一些领域消极腐败现象易发多发,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等等。所有这些问题,都需要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加以解决。 十八届三中全会为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既高瞻远瞩又切实可行的总体设计和战略部署,但是这并不意味从此改革就可以一帆风顺,因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推进改革必然遇到多方面的阻力和障碍。第一,来自意识形态的障碍。现在仍有很多人遵奉苏联特色的社会主义为正宗,而且动辄以此作为衡量标准,批评中国改革。另外也要注意,有些人其实是打着意识形态的旗号来保护自己的特殊既得利益。所以,必须坚持来之不易的改革共识,大刀阔斧的推进全面改革。第二,来得特殊既得利益的阻力。有一类既得利益,不是从市场化改革得来,而是靠不改革和反改革得来的,靠手中的配置资源的行政权力发财致富。贪官污吏在不改革中获得了惊人的特殊既得利益,这些人当然会想方设法对全面深化改革设置各种障碍,或者极力扭曲改革措施。第三,现代市场经济是一个巨大而精致的体系,建立现代市场经济体系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情。中国要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建立起现代市场经济体系,自然会发生知识准备不足等问题。第四,实现的社会经济困难。因为过去长时期计划经济体制和粗放的经济发展方式下,中国经济积累起来很多实际困难。现在要推进改革,就要直面这些现实困难,妥善加以处理,不可能“绕着红灯走”。

我国快递业面临机遇和挑战

中国改革报/2007年/7月/3日/第004版 调查与观察 我国快递业面临机遇和挑战 刘建新张洪斌 我国快递业在加速商品流通、促进对外贸易、服务各行各业、满足居民消费、提升第三产业、扩大人口就业等方面,为国民经济做出了重要贡献,已成为推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改善人民生活质量的一支重要的力量。当前,我国快递服务业正迎来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机遇。 国家对服务业和现代物流业的重视,为快递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政策环境。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国务院7号文)中特别强调,要大力发展包括邮政业在内的面向民生的服务业,积极拓展新兴服务领域,不断培育、形成服务业新的增长点。这为快递服务业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国家邮政体制的改革和改革方案逐步到位,为快递服务市场的健康发展提供了体制保证。按照《国务院邮政体制改革方案》和国务院对国家邮政局职责、机构和人员编制的“三定方案”规定,今年1月29日,国家邮政局在政企分开的基础上,重组成为国家邮政监管机构,中国邮政的改革进入了实质性阶段。随着独立的邮政监管机构的成立,行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政策也正在发生变化,这为我国邮政和快递服务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体制上的保证。 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为快递服务业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经济总量的增长,必然带来经济活动和信息交流的增加,对快递服务的需求将越来越大。经济全球化使各国经济更加紧密联系在一起,跨国公司大举进入中国,我国的国际经济贸易保持较快的增长,这也为快递服务业提供了不断扩大的市场需求。未来几年,我国快递服务业必将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 我国快递服务业发展仍然面临严峻的挑战,正进入一个发展和转折的关键时期,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有关的法律法规和管理体制落后于快递业的发展形势。《邮政法》修改历时8年,迟迟未能出台,快递经营至今尚缺乏明确的法律依据。邮政普遍服务与快递服务未能合理的划分开来,邮政普遍服务机制尚未建立,邮政体制改革需要进一步推进。国家对快递的定义、范围、行业属性没有明确的界定,市场主体的归属和身份难以准确识别。没有全国统一的快递管理办,法,行业标准缺失,行业管理处于比较混乱的状态,消费者的权益难以得到充分的保障。中介组织缺位,一些地方的快递企业自发筹备的行业协会一直未能获批,国家一级的行业协会尚未成立,行业缺乏自律,处于无序竞争状态。快速业务涉及到的航空、铁路、交通、邮政、海关、工商等相关部门间的协调机制不健全,企业的实际问题不能得到及时解决。这些都对快递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形成了严重阻碍,需要尽快转变,进一步完善。 不同所有制企业的政策待遇不同,国内快递企业的整体实力较弱。国有、外资和民曹快递企业的政策待遇各不相同,不同性质的市场主体一直处于不平等竞争状态,特别是充满活力的民营快递企业,不但未能争取到平等的政策待遇,还长期处于受打压的状态,使得企业难以进一步发展壮大。此外,国内快递企业的整体实力与国外快递公司存在很大差距。中国的国际快递开始于1979年,国内快递开始于1984年,中国的国际快递几乎为四大怏递公司所垄断,服务水平与国外没有任何区别,中国的国内快递却相当落后。中邮速递公司袁国利总经理认为,国内快递企业至少还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不足:一个是机制体制问题,二是网络速度问题,三是技术和人才问题,四是服务不稳定。 国外的快递物流企业加快了进人中国市场的步伐,产业格局面临转型。2005年12月11日起,国外企业可独资经营国际快递,此后跨国快递企业加快了在中国的部署,大量并购国内快递企业,

我国旅游业发展现状分析

我国旅游业发展现状分析 (一)国内游市场概况 2014年中国旅游市场实现平稳增长,国内旅游36.11亿人次,同比增长10.67%。一方面,旅游人次在增加,国民的旅游消费水平也在不断攀升。2014年国内旅游总收入达到30312亿元,同比增长15.40%。从全年形势来看,我国旅游业已经进入“大众旅游”阶段,人们的出游意愿不断高涨,国内旅游市场可以继续保持相对乐观的预期。 中投顾问发布的《2016-2020年中国旅游行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指出,2014年国内的宏观经济稳步回升,以此带动的商务活动增多,商务旅行市场前景广阔。加上节假日的影响,交通网络、酒店服务质量等方面的改善,三大市场中,国内游市场需求仍然旺盛,保持高热度。 2014年促使国内游市场不断膨胀的因素主要有两点,首先是在线旅游的发展。随着在线旅游行业的火爆,手机无线端功能的日益完善,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在出行时选择用“无线预订”来节省出行时间,享受便捷。2014年,在线旅游无线客户端已经成为旅游市场的竞争核心,各商家纷纷推出各类无线端预订活动来抢夺市场份额。《2014中国旅游百度指数报告》指出,2014年1月-10月旅游日均搜索指数为1570万,比2013年同期增长23.00%。7、8月暑假期间保持稳定上升,搜索指数相比2013年同期上涨27.00%。就目前看来,无线化在拉升旅游搜索指数方面已经显示出较大的推动力。未来,在线旅游无线化操作模式仍然是行业巨头主要的运行方式之一。 图表2014年中国旅游业相关搜索指数 数据来源:百度指数 另外一方面,区域旅游合作加深也是推动2014年国内游市场发展的一大因素。近年来,寻求区域合作和共同发展已成为旅游业的共识。2014年,区域经济联系日趋紧密,旅游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缩小了各个地区之间的旅游发展水平差距。 除了造成国内旅游市场火爆的因素之外,关于国内游客的旅游满意度也引人关注。2014年全国游客满意度指数为74.10,处于“一般”水平,与2013年水平相同但具体指数值下降0.78。但各季度指数又呈现持续回升趋势,具体数值分别为72.62、72.84、74.52以及76.39。具体来看,2014年旅客对于城市银行、 中投顾问·让投资更安全经营更稳健

中国旅游业发展状况分析及政策建议

中国旅游业发展状况分析及政策建议 【摘要】21世纪旅游业的发展有着光辉的前景。作为亚太地区的大国,中国旅游业的发展更是生机勃勃。被称为朝阳产业,这说明了它的发展前途和生命力。但是,这个朝阳需要整个社会来托起来。本文主要通过对影响旅游发展的多因素分析,建立以旅游收入为被解释变量,若干影响因素为解释变量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并应用2002年中国各省、市、自治区、直辖市截面数据回归得到的模型,对中国的旅游发展显著因素分析和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旅游产业可支配收入旅游业投资国际游人数 (一)引言部分 旅游业是由旅行社业、住宿业、交通业、商业等相关产业的集合,是一种关联带作用较大的综合性产业。旅游业的发展不但对增加就业和扩大内需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优化产业结构,而且可以增加国家外汇收入,促进国际收支平衡,和加强国家、地区间的文化交流。20世纪90年代,旅游业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产业,其增加值超过了石油、钢铁、汽车等传统产业,而我国第三产业产值只占GDP的33%左右,2002年旅游产业的产值只有5530亿,占同年GDP很小一部分,而我国的旅游资源是很丰富的,我国旅游业发展潜力巨大。 (二)研究目的 我们通过收集数据、建立模型来对影响我国旅游收入的因素进行研究分析,一方面力求为增加旅游方法的研究指出明确的方向,另一方面通过模型的分析针对重要的影响因素提出我们对增加旅游收入的一些建议。 (三)理论支持 根据对旅游收入的分类,旅游收入可分为国内旅游收入和国际旅游收入,我们的模型的设定以这一分类为基础,另外,考虑到旅游产业收入的发展除受外在因素影响以外,还很大程度上受其产业本身的发展水平影响,因此进行旅游收入分析模型设定时,我们还引入旅游的固定资产作为解释变量。 (四)模型的设定和数据的收集 1、根据理论分析和经验,我们最初选择了居民可支配收入、旅游业固定资产、国际游人数、国际旅游外汇收入、公共绿地面积、污染的直接经济损失、居民消费水平和旅客周转量等因素作为参考,但是经过反复的回归实验,我们发现有些因素或是不符合经济意义,或是显著性检验不能通过,或是不能改善拟合优度,同时对其他参数有明显影响,与我们的预计存在很大差距,所以我们就认为这些都是多余变量,不宜引入模型,最后,我们选择了影响最为显著的三个因素,建立计量经济模型:Y i=β0+β1X1+β2X2+β3X3+u i 其中:Y为旅游企业营业收入(万元),X1为居民可支配收入(元),X2为旅游业固定资产(万元),X3为国际游人(万)人次。居民可支配收入是影响国内旅游收入的因素代表,国际游人是影响国际旅游收入的因素,而旅游固定资产则体现了旅游产业的发展规模。 2、为了避免时间序列的非平稳性,本模型使用截面数据,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

贵州旅游业的发展现状分析及对策

贵州旅游业的发展现状分析及对策 [摘要] 贵州是一个旅游资源大省,但旅游业的发展水平在全国仍处于后进地位。与周边省份相比,差距也很大。贵州应根据实际情况,利用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给旅游业发展带来的有利时机,抓住旅游业发展中的主要问题,集中力量加以重点解决,以推动整个旅游经济的全面发展。 [关健词]贵州旅游业发展对策 一、贵州旅游市场的现状分析 (一)贵州旅游市场的优势 1.丰富的旅游资源 (1)丰富的绿色旅游资源。贵州省旅游资源非常丰富,以典型的喀斯特地貌风光著称于世。全省具有开发价值的旅游景点1000多处,有12个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57个省级风景名胜区、7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个国家级地质公园、19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这里,随处可见直插云霄的奇峰、峥嵘诡谲的岩石、飞珠溅玉的山泉、云蒸霞蔚的飞瀑、烟波浩淼的湖泊池沼、高古幽深的溶洞峡谷,无不展现着贵州高原的奇特、古朴、神秘的魅力。 (2)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以民族文化、屯堡文化、历史文化为代表的多元山地文化,以其古朴神秘、热情奔放、多姿多彩吸引着广大海内外游客。这里世代居住着汉族及苗、侗、布依、彝、水、仡佬等17个少数民族,古朴的习俗和灿烂的文化蔚为大观。 2.舒适宜人的气候条件 贵州属亚热带高原山地,气候温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气温15.6度,为四季皆宜的观光、旅游、休闲、考察、探险之地。尤其在夏季,已经成为众多游客的避暑胜地。 3.丰富的水资源 贵州水资源丰富。境内河流纵横,瀑布众多。黄果树瀑布世界知名。众多的河流造就了大量的漂流资源。而以赤水河水酿造的茅台酒,被称为“国酒”,更是誉满全球。 (二)贵州旅游市场的机遇 1.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提高,无疑会给包括贵州在内的中国旅游带来巨大的客源市场。 2.旅游消费将成为我国居民主要休闲消费方式。随着国民经济蓬勃发展,旅游消费将成为我国居民主要休闲消费方式。中国旅游业、贵州旅游业都将以空前的速度稳步前进,旅游活动更加大众化、社会化,这为贵州旅游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发展空间。 3.旅游需求旺盛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行社和旅游者都要寻找新的旅游目的地,以满足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贵州旅游,极有可能成为旅游者新的旅游目的地的首选之一。 4.十六届三中全会带来的融资机遇 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三中全会关于产权制度改革若干决议,使民营资本的发展进入快车道,无疑会推动民营资本进入旅游业。对于进入成本较低、地方经济实力较弱的贵州旅游业来说,无疑是一个重要的融资机遇。 (三)贵州旅游市场的劣势 1.交通很不方便。贵州地处高原,境内山地众多,铁路、公路建设成本高,因而许多景区交通很不方便,易到达性较差。游人交通成本和时间成本高,逗留时间短。 2.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由于经济等各方面的原因,贵州很多旅游景区基础设施不够完善,使游人缺乏安全感,更谈不上舒适感和亲切感。

浅谈乡村旅游发展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浅谈乡村旅游发展面临的挑战及对策摘要:对乡村旅游支持的日益增加是基于其可能对乡村发展和振兴产生促进效应,包括通过创造就业和为当地产品建立新市场来实现经济增长和收入多样化、增加乡村地区社会接触和交流机会以及加强乡村社区凝聚力。不过,要实现旅游业成功助力乡村振兴仍面临许多挑战,包括并非所有乡村地区都对游客具有吸引力,小规模乡村旅游经营者不具备有效营销的技能和资源以及可能需要长期的政府补贴来保持乡村旅游业带来的社会效应。因此,需要设计出更有效的公共政策和金融机制来支持乡村发展和旅游业。 关键词:乡村振兴;乡村旅游;农村产业融合;旅游经济

乡村旅游在中国正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趋势。截至2018年底,农业农村部已创建388个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市),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接待人次从2012年的8亿增至2018年的30亿,营业收入则从2400亿元增至8000亿元,年均增长了27%。乡村旅游不仅是作为旅游的一种形式,还被认为是保护和复兴乡村社会和乡村文化的有效工具,进而构成了我国农村发展和振兴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了极大的鼓励和推广。本研究将在梳理乡村旅游促进乡村振兴的机制基础上分析发展乡村旅游面临的主要挑战,并提出政策建议。 一、旅游业与乡村振兴 乡村旅游是指发生在乡村地区的农场、生态、自然、冒险、文化和遗产,饮食,健康等方面的活动和兴趣。Pedford(1996)认为乡村生活历史也可以成为旅游资源和产品,例如乡村习俗和民俗、当地和家庭传统、价值观、信仰和共同遗产。尽管乡村旅游类型极其丰富多样,但Lane和Kastenholz(2015)指出其应具有两个基本特征:由乡村居民提供服务,并涉及对现有的农村基础设施和遗产资源进行重构和再利用,将其作为旅游住宿和景点。乡村旅游业发展通常是有两种不同力量之一推动。一是大众追求多样化的旅游产品。随着城市化发展,越来越多的市民渴望亲近自然或怀念旧时生活的方式和文化,进而选择在农村度过假期。二是传统乡村活动(农业)的减少和随之而来的人口变化促使政府制定乡村旅游发展倡议。在过去的三十年中,许多农村经济体经历了严重的衰退,农村人均收入已大大低于国家平均水平,公共服务丧失,高失业率以及随之而来的年轻、受过良好教

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

请未来20年:穿越增长的陷阱 2011年04月12日21:16 来源:南方周末 作者:万广华 外部环境的恶化和内部社会经济环境的急剧变迁,把一系列颇为严峻的挑战活生生地摆在了我们面前。如果说,在全球经济危机前我们通过种种途径化解和推迟了这些挑战,今天则已经到了无法逃脱的地步 不一样的世界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三十多年接近二位数的GDP年均增长率和贫困人口的大幅度下降被公认为人类发展史上的奇迹。2010年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如果能够保持年均6%-8%的经济增长率,中国可望在2030年前超过美国而成为第一大经济强国。 必须指出,直到最近,中国的经济增长得益于宽松的国际环境和全球化的机遇,而这样的环境和机遇很可能将不复存在。这是因为过去的三十年,西方列强疏忽了中国的悄然崛起(一定程度上是学术界的过失,总认为中国经济有众多问题而不能持续),等到数年前有所觉察继而醒悟之时,中国已经使得不少国家,包括美欧,在经济、贸易甚至投资上对中国形成了一定程度的依赖性。2008年全球危机后中国经济的突出表现,又使其在国际舞台上的重要性得到进一步彰显。美国窘迫的霸主地位和中国的快速崛起使全球格局变得分外扑朔迷离。有些国家,包括中国的近邻甚至显得无所适从。 面对这充满变数和错综复杂的世界,要清醒认识到,经济发展是一切的根本,这个变幻莫测的世界是进步、是好事,中国可以充分利用之,以保证中国经济能以6%或更高的速度继续增长15-20年。届时,中国不但会在经济总量上超越美国,同时还可以摆脱中等收入陷阱。所以,我们需要继续争取和平发展的空间和时间。

所以,中国能否真正崛起的关键性下一步,就在于未来的15-20年能否维持经济增长。 而外部环境的恶化和内部社会经济环境的急剧变迁,把一系列颇为严峻的挑战活生生地摆在了我们面前。如果说,在全球经济危机前我们通过种种途径化解和推迟了这些挑战,今天则已经到了无法逃脱的地步。 挑战在哪里? 就经济增长而言,我们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其核心在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其实,结构失衡是中国相当长时期以来,包括今后一段时期内所必须摆脱的一大困境。虽然第一产业的比重从改革开放后不久就一直呈下降的趋势,但第二产业的比重三十多年来总是在50%上下徘徊。换句话说,中国经济从来就没有走上从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扩张的轨道。 更令人担忧的是,近6-7年来第三产业的比重不但没有上升,反而有所下降。这种与政策走向和政府 愿望背道而驰的结果不能不引起经济学界的反思:产业结构调整了很多年,研究和政策举措都出了不少,但至今为什么没有成效? 第二产业比重高居不下的原因之一,是中国通过国际贸易成功输出了制造业的剩余生产能力,似乎近年来第二产业比重的攀升也与加入WTO相关。其实,中国经济早已撞上了一堵墙,只是出口给了我们发

我国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湖南农机2010年7月收稿日期:2010-03-14作者简介:曹友情(1990-),女,江西九江人。 摘要:旅游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对促进国民经济和整个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重大作用。我国拥有丰富的自 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但是国内旅游业的发展的广度和深度都远远不能适应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需要,因此应加强国内旅游业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建设,充分利用经济、法律、行政手段,加强旅游市场的宏观调控,改善旅游环境,从而更好地带动经济发展。 关键词:旅游业;国民经济;旅游业现状;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320(2010)04-0126-02Tourism development in China and countermeasures CAO You-qing ,WU You ,FEI Li-ya (School of Economics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79,China ) Abstract :T ourism is an important industry in the national economy ,and has a significant role in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economy and society as a whole.China has abundant natural and human tourism resources ,but the breadth and depth of domestic tourism is can not meet the needs of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people's living standards .So the infrastructure and service facilities domestic tourism industry should be to strengthen ,use of economic ,legal ,administrative measures to strengthen macro-control tourism market fully ,improve the tourism environment in order to promote economic development better. Key words :T ourism ;national economy ;tourism status ;Development Strategies 我国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曹友情,吴 优,费黎娅 (华中师范大学经济学院,湖北武汉 430079)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民收入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人们对旅游消费的需求将进一步上升,国内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据统计, 2009年我国旅游业总体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全年国内旅游人数达19.02亿人次,增长11.1%;国内旅游收入1.02万亿元,增长16.4%;旅游总收入1.29万亿元,增长11.3%。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中国旅游业总体上依然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从而拉动内需带动国民经济的增长。 1旅游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 旅游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对整个国民经济和 社会发展都具有战略性关联带动作用。旅游业对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发展旅游业不仅能够很好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增加国民收入、赚取更多的外汇,对于扩大就业领域、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也是作用巨大。 (1)促进经济快速发展。旅游收入是国民经济收入的一个重要指标,旅游收入的增加势必会增加国民经济收入;另一方面,旅游牵涉甚广,旅游业的发展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增加相关产业的收入。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重点,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据1959-2009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旅游业产值占整个GDP 的产值比重逐年上升,其中2009年我国旅游业的增加值占GDP 的比重更是超过了4%,2010年 我国旅游业预期目标是实现总收入1.44万亿元,增长12%。旅游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日益明显。 (2)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旅游业是一个关联性很高的行业,不仅能带动物质生产部门的发展,也能带动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只有具备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才能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更好的服务,另一方面,旅游消费是最终端消费和综合性消费,在社会总需求中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据世界旅游组织的测算,1元钱的旅游业直接收入,可以带来4.5元相关产业的收入,由此旅游业总收入对整个国家收入的带动作用是多么显著。它不仅为铁路、民航、公路、水路运输和旅馆住宿等输送了大量客源,而且对文化娱乐业有约50%的贡献率,对餐饮业、商品零售业、贡献率超过40%。 (3)增加外汇收入。外汇在一个国家对外经济交往中是非常重要的,我国是世界上外汇储备最多的国家,对外汇收入更是重视。旅游者必须要来旅游产品生产地进行消费,节省了商品外贸过程中的运输、仓储、保险等费用,降低了换汇成本;旅游出口不受客源国或地区贸易保护的限制,不受关税影响;旅游业创汇方便,无须产品包装、储运和其他繁杂的进出口手续……种种优势使旅游业已经逐渐成为增加外汇收入的一个重要指标。 (4)扩大就业领域。旅游业是综合性消费的劳动密集型服务行业,不仅自身发展迅速,也很好的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增加就业岗位,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旅游业为游客 湖南农机 HUNAN AGRICUL TURAL MACHINERY 第37卷第4期·学术 V ol.37No.4 2010年7月 Jul.2010

益阳旅游业发展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益阳旅游业发展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旅游业的发展形势与发展趋势 旅游产业是发展势头强劲、发展潜力巨大的朝阳产业,是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产业,具有关联度高、污染少、增收潜力大、发展前景好的产业特征。当前,旅游产业正处于快速发展、转型升级的重要阶段,已成为促进现代经济发展的新兴产业。 1、旅游业发展形势 1)世界旅游业发展形势 从国际看,世界旅游市场需求持续增长。“2007年全球旅游收入已达8000亿美元,国际跨境旅游人数达到了9亿人次。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本世纪头20年,世界出游人员将增长一倍,旅游产业的年均增长率将达到6.7%,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长3%的水平。 近年来,全球旅游重心正逐步向亚太地区转移,到我国旅游的国际游客越来越多,中国正成为全球最安全、最有吸引力的旅游目的地之一。(分子闹事,导致美国等把中国列为不安全地区。战争、疫情如非典、灾害如冰灾。) 全球七大洲中三大洲际旅游目的地:一是欧洲,二是亚洲,三是美洲。 国家中前5个入境旅游接待国是:法国、西班牙、美国、中国、意大利(见表一)。 表一、世界主要国家2007年国际旅游收入排名一览表 (法国西班牙美国中国意大利)序号国家人次人次排名收入收入排名备注 1 法国8000万 1 3 2 西班牙5920万 2 2 3 美国5670万 3 1227 亿美元1 4 中国5472万 4 419 亿美元 4 5 意大利法国是世界主要旅游地,人口总数为5900万,2002年接待国际游客7600万人次,游客超过其本国人口。马尔代夫是一个仅拥有31万人口的小国,其每年接待国际旅游者46万人次。联合国将之列为世界上最小的发达国家(LDS)之一。马尔代夫现在是南亚最富有的国家,2001年其人均GDP为1,873美元。 2)国内旅游发展形势 l 从国内看,20年战略机遇期(对外和平、对内和谐、对台和解) l 两型社会建设为旅游带来机遇 l 统筹城乡发展、新农村建设,将促进乡村旅游发展 l 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资金扶持 l 奥运、世博会营造国际旅游目的地形象 l 文化软实力提升国际形象 2007年, 中国全年入境旅游人数达1.32亿人次,增长5.5%, 其中入境过夜旅游人数达5472万人次,增长9.6%; 旅游外汇收入达419亿美元,增长23.5%; 国内旅游人数达16.1亿人次,增长15.5%; 国内旅游收入达7771亿元,增长24.7%。 旅游业总收入首次突破1万亿元,达1.09万亿元,增长22.6%。 出境旅游达4095万人次,增长18.6%。

最新浅论我国物流业发展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浅论我国物流业发展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论文关键词:物流业物流企业发展战略 论文摘要:长期以来,我国一直是重生产、轻流通,对物流业的发展缺乏足够的重视,致使物流业的发展严重滞后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目前,物流发展与管理对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性已日益被各级政府和企业所意识到。现代信息技术和物流技术的进步也为我国推行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和物流的科学管理准备了充分的条件。 https://www.doczj.com/doc/4912572883.html,编辑。 一、我国物流业的发展所面临的挑战 1、多年来一直沿袭的计划经济体制模式,使原本是一个系统的物流业管理权限被划归若干部门,缺乏统一的系统规划和整体物流发展战略。存在着诸如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缺乏统一规划,重复建设严重;物流布局不尽合理,物流资源利用率较低;综合性、一体化物流服务发展缓慢,物流整体效益难以体现;物流实现方式过于单一,物流企业运用效率低下;各种运输方式多头管理和相互分割,难以组织起有效的多式联运和综合物流服务;行业和地方保护,跨区域、跨行业的物流系统运作困难重重等问题。 2、我国物流业的市场化、社会化程度较低,远远满足不了现代物流的社会化、专业化的客观要求。第三方物流是社会化分工的必然产物,是现代物流发展的方向。在国外,物流市场化的比例相当高,如日本达80%,美国达57%,而我国仅为18%,大多数工商企业也缺乏对现代物流的认识,使用第三方物流服务的意

识不强,仍然保留着“大而全”、“小而全”的经营方式,物流效率总体水平较低,社会物流总成本偏高。 3、目前我国已有多达70万多家称之为“物流公司”的企业,但在这些企业中,多数由于经营理念陈旧、服务意识不强、技术水平落后、专业人才匮乏等原因,只能提供简单的运输和仓储等单项或分段的物流服务,很难提供物流信息、库存管理、物流方案设计等增值服务以及完整的物流解决方案。物流服务方式和手段原始和单一,服务水平急需提高。 4、由于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的总体规模偏小,能够有效连接不同运输方式的大型综合货运枢纽、服务于区域或城市的物流基地和物流中心等现代化物流设施比较缺乏,严重影响着物流集散和运输效率的提高,物流基础设施尚待进一步完善。 5、企业的物流信息管理水平和技术手段较落后,缺乏必要的公共物流信息平台,订单管理、货物跟踪、库存查询等物流信息服务功能较弱,制约了物流运行效率和服务质量的提高。同时,各种运输方式之间装备标准不统一,物流器具标准不配套,物流包装标准与物流设施标准之间缺乏有效地衔接,也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物流机械化和自动化水平的提高。 二、我国物流业发展所面临的机遇 1、流通政策方面,一是商品流通不再受国家指令性计划的直接控制,而是通过市场进行自由调节;二是商品价格也由国家定价进入由市场自由定价的阶段。这些为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制度保证; 2、流通的主体除了国营、集体的商业企业外,更多不同所有制的生产企业也进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