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地理公开课评课记1

高中地理公开课评课记1

高中地理公开课评课记1

江苏省淮州中学高中地理教研组

公开课评课记录

2005.11.29

一、评王名扬老师课

1(葛志刚老师评

首先,教学目标的确定符合课程标准,联系学生实际,从认知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以及美育目标,很好的把握学生心理,考虑个体差异进行系统设计。

其次,教学进程设计,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性,体现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采用问答的形式,充分挖掘学生内在潜力以及原有知识储备,并有机结合课本自身实际,受到了良好的效果。

再次,在教学突破口选择上,把握了本课的主旨:“南极洲自然地理特征的成因”这一核心问题,并让学生自主找答案,依次通贯全文。

最后,以考点为依据,在讲的基础上注重练习,使学生的知识尽快地掌握和巩固,也是这堂课的亮点之处。

总的来说,王老师的这堂课带给我们很多学习的地方,我们也从中受到了很大的启示。但是,在我看来,成功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瑕疵。即:王老师还可以在课堂上采用学生互相讨论的方法,让更多的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来,成为真正的课堂的主人。还有可能因为王老师说话语速较快或其他原因,使得下面听得不是非常清楚,如果王老师在这两个方面稍加注意,相信这堂课将是完美无缺的,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2(陶金玉主任评

王老师的公开课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下面我就粗浅的评论一下他那堂课的

得与失。

在地理教学中,我最大的感受是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因此要想方设法地精心

上好每一堂课。而在公开课中,它不仅能展示了教师的才华,而且更能促进学生真正的发展。王老师真正做到了使课堂教学返朴归真,这也正是他一贯“朴实、真实、扎实”教学风格的体现。

在课堂教学中,师生角色定位比较准确。王老师既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积极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后来,我还体会到那么几点。如他没有运用华而不实的多媒体教学手段,他的

教学语言没有半分的夸张,他也没有过头的表演动作,更不会有对学生的调侃和煽情。或许是对王老师朴实、实在的为人比较了解吧,我对他的公开课还是以“朴实、真实、扎实”作为结束语。

3(王雷老师评

王老师的课内容丰富,但由于有一个顺畅的思路在引导,整堂课显得很紧凑,

却不让人觉得这堂课很长,同时也很好地完成了王老师自己所确定的教学目标。这堂课有以下几个方面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首先从整堂课的结构思路上讲,主要有灵活和清晰两个特点。所谓灵活,是指王老师在对结构的处理上打破了传统的程序化的模式,改变了以往从of the reform of distribution system, linked to the implementation of goals, tasks, benefits, payroll management by objectives approach, effectively mobilized the enthusiasm of the staff. Meanwhile, strengthened cost management, focus on staffTraining, employee skills, service quality has been significantly improved, saving 头分析到脚的步骤,根据内容的重点、难点,来安排课堂设计的结构,可谓灵活。其次,王老师还相当重视课堂上的训练,一方面引起了学生的自主思考,调动

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更是能够巩固学生当堂掌握的知识,从这堂课的实际情况来看,的确,效果相当好。还有就是内容充实,能够很好地呈现资料,图片等辅助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可谓恰倒好处。

这个过程也给了我不少启发,比如作为老师最重要的是要善于、勤于钻研教材,要积极地与前辈、老教师交流,善于学习、善于吸取,除此之外,还要多向相关的杂志、论著学习,来提高自身的水平。总之一句话,新教师必须积极、虚心、不断地学习。二、评王家能老师课

1(王步广老师评

我通过对这一节课的观摩,有以下感触。

讲课达到了“活、细、实”结合,巧妙地将作者介绍安排到了教学中间,给学生又一种新鲜感。同时,王老师在灵活的教学安排下,又很务实,充分达到了教学的目标。

王老师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了主导作用,而作为主体地位的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训练,,有利于增强学生对语言的运用能力,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这一节课中包含着丰富的内容,但王老师仍然能保证思路清晰,重点突出,这需要一名教师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和丰富的教学经验。

同时,我认为本节课也有少许不足。可能由于一节课时间的限制,王老师对个别内容发散和展开不够。

每个人对同一个问题可能会有不同的思维,不同的见解,所以对学生的回答应多宽容,先鼓励肯定,再指出不足,以调动学生发言的积极性。

所有这些是我在这节课的感受,总体上较成功地完成了教学目标,重难点突出,整节课在师生共同讨论、分析课本内容和训练中,时间不知不觉地过去,把学生从“学会”渐渐引导到了“会学”。

2(蔡军老师评

从整体上看,这节课是比较成功的,其他方面我就不谈了,这里我谈一谈感触较深的几个方面。

(1)主要优点

a(导语符合学生的基础,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和参与。

b(从教学程序上看,本课结构和思路清晰,对课本的大体框架把握较好。

c(从教学内容上看,本课抓住了一个“准”字,即重点、难点的确立准确。紧紧围绕气候的形成和分布规律这个话题去引导和启发学生。

d(从教学效果上看,比较理想。学生能结合课本独立思考且能简单地阐释出气候的分布规律。

e(从教学结构上看,本节课完整。在完成教学内容前,不忘对所学知识回顾和总结,且图示的方式运用简洁、一目了然。

(2) 主要问题

a(对本文的内容虽抓住了重难点,但缺乏深层的理解和分析,没有挖掘出气候形成的根源。

lls, service quality has been significantly improved, savingectively mobilized the enthusiasm of the staff. Meanwhile, strengthened cost management, focus on staffTraining, employee skis approach, effof the reform of distribution system, linked to the implementation of goals, tasks, benefits, payroll management by objective2

b(教学环节方面,前松后紧,时间的把握不是很协调,导致后面内容安排较粗糙。 (3) 主要意见

a(我个人认为,气候的形成和分布规律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要深刻地理解和分析它是件不容易的事情,这不仅要求教师有较深厚的底蕴,且要求学生也要有一定的理解水平,只有这样,才会有理想的课堂互动。

b(我认为,由于本课内容较多,课堂上可以取消教师细致分析每种气候成因的环节,以免占用不必要的时间。而正因为在这一点上花了较长时间,导致后面的内容没有时间去讲解、分析,只好匆匆一笔带过。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一点浅见,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

3. 王名扬老师评

王老师的这堂课总的来说,无论是分析,还是训练,看得出,都是经过精心准备的。导入新课新颖,无论是导语的设计,课本内容的挖掘,还是对学生的能力、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培养,都很到位。并且在教学中,还适时地进行了思想和道德教育,将教书与育人有机的结合起来。除此以外,王老师还注重对学生的及时训练,而且训练的题目亦是紧扣课本内容的。

总之,听王老师的课就犹如漫步于林荫小道,微风拂面,送来缕缕清香,令人心旷神怡。

当然,做为一节公开课,王老师的课还存在着一些不足,比如说对课本内容的整体把握比较淡薄,对学生的讨论引导稍欠火候等。

以上是我听课后的一些感受,不当之处,敬请指教~

4(王彩云老师评

执教者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了教改精神,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发挥了学生的智慧,营造了和谐、互动、探究、创新的良好的学习情境和氛围。

王老师的这堂课总的来说,是很好的。无论是从导语的设计,课本内容的挖掘,还是对学生的能力训练,看得出,都是经过精心准备的。

当然,这里也存在一些问题容我们一起商量。

首先是教材的处理有些不足,在材料的细节上还是缺乏渗透。

其次,上课时的激情还可以再充沛些。课堂语言应该是丰富多彩且抑扬顿挫的。而语文课,更需要教师的全身心投入,投入理想,投入信念,投入人格,投入情感,投入个性,投入热情……也可以说,是投入整个生命。

三、市教育局教研室地理教研员何凤川老师评两位老师课

本周的两节地理公开课,目的清晰明确,内容安排得当,?方法较灵活,组织严密紧凑,符合大纲的要求,?是两节比较成功的好课。其特色在于:

,、大胆实践图示教学法,加强直观性教学。

图示教学法是一种以图形为教学手段,?揭示地理事物现象或本质的特征,以激发学生跳跃式思维,加快教学进程的一种方法。由于图示教学法把教材的重点高度概括,浓缩到一幅地图上,其结果是把地理知识化繁为简、化具体为概括、化分散为集中、化感性为理性、变抽象为形象、变静为动。因此,它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也充分体现了地理教学的特点。

ed, savingimprovff. Meanwhile, strengthened cost management, focus on staffTraining, employee skills, service quality has been

significantly ntation of goals, tasks, benefits, payroll management by objectives approach, effectively mobilized the enthusiasm of the staof the reform of distribution system, linked to the impleme3 ,、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寓能力培养于活动之中。

新教材安排了大量的“读图”、“想一想”、“做一做”、“读一读”等活动项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这些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活动内容,通过调动学生眼、脑、手、口多感官积极活动,培养了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的意识,也开发了学生的智能。通过自学教材、读图、指图、填图、启发提问等多途径培养学生的多种地理能力,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同步进行。

,、注意创设教学情境,增强教学活力。

从学生心理特点出发,根据教材中蕴含的情境因素,精心创设教学情境,渲染课堂气氛,让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情境之中学习知识,今天的两节课主要是利用激疑创设理智教学情境和利用板图创设动态教学情境,有效增强教学的活力,发展学生的智力。

,、改变教法、注意师生共同活动。这两节课的整体教学思路都是边讲边指图、边提问、边板图、紧扣学生思路进行教学,将综合法和比较法联系起来,加以运用,师生感情交流比较融洽,双边活动协调、自然。

,、体现学习方法的指导。

教师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学法指导因素,把学法指导纳入教学内容,做了一些尝试。通过典型题训练法,思考解疑法、读图法、析图法、绘图法等一些环节,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帮助学生掌握好地理知识,尤其是图像系统。

,、优化教学手段。

大量使用图片教学,即增加了课堂容量,又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积极性,从而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讲课是通过有声语言来传授知识的,要求教师说得准确、简练、生动、形象、清晰、重视语言的表达效果。今天的两节课语言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准确性、但生动、形象不足,应增强感染力和趣味性。

lls, service quality has been significantly improved, savingectively mobilized the enthusiasm of the staff. Meanwhile, strengthened cost management, focus on staffTraining, employee skis approach, effof the reform of distribution system, linked to the implementation of goals, tasks, benefits, payroll management by objective4

2021年高中地理公开课的评课稿

高中地理公开课的评课稿 首先,教学目标的确定符合课程标准, ___学生实际,从认知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以及美育目标,很好的把握学生心理,考虑个体差异进行系统设计。 其次,教学进程设计,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性,体现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采用问答的形式,充分挖掘学生内在潜力以及原有知识储备,并有机结合课本自身实际,受到了良好的效果。 再次,在教学突破口选择上,把握了本课的主旨:“南极洲自然地理特征的成因”这一核心问题,并让学生自主找答案,依次通贯全文。 最后,以考点为依据,在讲的基础上注重练习,使学生的知识尽快地掌握和巩固,也是这堂课的亮点之处。 总的来说,王老师的这堂课带给我们很多学习的地方,我们也从中受到了很大的启示。但是,在我看来,成功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瑕疵。即:王老师还可以在课堂上采用学生互相讨论的方法,让更多的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来,成为真正的课堂的主人。还有可能因为王老师说话语速较快或其他原因,使得下面听得不是非常清

楚,如果王老师在这两个方面稍加注意,相信这堂课将是 ___无缺的,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王老师的公开课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下面我就粗浅的评论一下他那堂课的得与失。 在地理教学中,我最大的 ___是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因此要想方设法地精心上好每一堂课。而在公开课中,它不仅能展示了教师的才华,而且更能促进学生真正的发展。王老师真正做到了使课堂教学返朴归真,这也正是他一贯“朴实、真实、扎实”教学风格的体现。 在课堂教学中,师生角色定位比较准确。王老师既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积极营造 ___和谐的课堂氛围。 后来,我还体会到那么几点。如他没有运用华而不实的多媒体教学手段,他的教学语言没有半分的夸张,他也没有过头的表演动作,更不会有对学生的调侃和煽情。或许是对王老师朴实、实在的为人比较了解吧,我对他的公开课还是以“朴实、真实、扎实”作为结束语。

高中地理《拉丁美洲》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拉丁美洲》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㈠课标要求 1.运用地图说明某一大洲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 2.运用地图和资料归纳出某一大洲的地形、气候、河流特点及其相互 关系。 3.运用资料说出某一大洲存在的人口、环境、发展等问题。 ㈡目标叙写 1.明确拉丁美洲和南美洲的区别。 2.记住拉丁美洲的地形,说出主要的地形单元和特点。 3.能够说出拉丁美洲的气候,并能够分析非地带性气候形成原因, 特别是安第斯山脉南40°以南地区东西侧气候类型的差异以及原因。 4.学会分析拉丁美洲热带雨林分布面积广大的原因。 5.说出拉丁美洲的主要资源。 【教学重难点】 重点:拉丁美洲的地理位置和主要的区域特征。 难点:拉丁美洲地形、气候、河流和相互影响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教法学法】 讲授法、案例教学法、小组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在正式上课前,板图拉丁美洲轮廓图。 (二)激趣导入 课件展示拉丁美洲具有代表性的图片:亚马孙河、仙人掌王国、印第安人、玛雅文明、狂欢节、巴西足球。 通过展示拉丁美洲具有代表性的图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三)位置与范围 让学生通过课前预习,说出拉丁美洲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并 在板图中标出西印度群岛、墨西哥高原、中美地峡、南美大陆、火地岛 的位置。 (四)自然地理环境 1、地形 学生利用地图册和学案资料,填写拉丁美洲的地形单元名称。(墨西哥高原、安第斯山脉、奥里诺科平原、圭亚那高原、亚马孙平原、巴西高原、拉普拉塔平原、巴塔哥尼亚高原)

找一名学生代表爬黑板,在板图上标注以上地形单元的位置和名称。 其他同学思考:拉丁美洲地形、地势特征? 总体特征:地势西高东低,地形类型复杂多样。 三大地形区 北部:墨西哥高原 西部:安第斯山脉 东部:平原高原相间分布 【探究1】——考点一:板块运动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运用板块构造学说原理分析安第斯山脉的成因。 2、气候

地理评课稿

关于《工业的区位选择》的评课稿 评课内容: 1、教学课题《工业的区位选择》 2、教学目标: ①、理解工业区位的影响因素及其发展变化; ②、学会分析不同工业的区位因素; 3、教学方法:讨论法、读图分析法、演练法、 4、教学目标实施过程: ①、教学目标切合学生实际,整个教学过程设计精巧,环环紧扣。传统教具与多媒体相结合。 ②、能将图、文、声、像等多种表现方式有机结合,表达辅助教师与学生的教与学,完成了特定教学任务,并取得了良好的收效。 ③、在地理学科教学过程中应用信息技术,并把信息技术作为内容、方法与手段融合在学科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了教学过程差异优化,基本达到了信息技术与地理学科的整合理念。 ④、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课程理念。(在教师的问题引导下,学生发言积极,整个课堂活跃,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得到较充分发挥)。 ⑤、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内容能与学生身边的现象结合起来,既达成了教学目标,又解决了实际生活气象问题,又解决了现实生活现象。 ⑥、讲练结合,相得益彰。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她能将课后的练习融入到课堂的教学中,当堂过手;还有对当堂所学知识当堂进行练习(如:利用Flash 课件让学生掌握情况等。)这是中学讲课中极难把握的,但他做到了。 ⑦、教学内容容量适当,短时高效,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5、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与努力的方向: ①、学生小组合作讨论的氛围不够浓厚; ②、教师讲解太多,学生的主体性没全面的体现出来; 虽然还存在一些不足,但是总的教学效果还是不错的。

关于《城市化》的评课稿 评课内容: 1、教学课题《城市化》 2、教学目标: ①、理解城市化的概念、标志及其特征; ②、了解城市化的进程; 3、教学方法:讨论法、读图分析法、演练法、 4、教学目标实施过程: ①、教学目标切合学生实际,整个教学过程设计精巧,环环紧扣。传统教具与多媒体相结合。 ②、能将图、文、声、像等多种表现方式有机结合,表达辅助教师与学生的教与学,完成了特定教学任务,并取得了良好的收效。 ③、在地理学科教学过程中应用信息技术,并把信息技术作为内容、方法与手段融合在学科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了教学过程差异优化,基本达到了信息技术与地理学科的整合理念。 ④、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课程理念。(在教师的问题引导下,学生发言积极,整个课堂活跃,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得到较充分发挥)。 ⑤、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内容能与学生身边的现象结合起来,既达成了教学目标,又解决了实际生活气象问题,又解决了现实生活现象。 ⑥、讲练结合,相得益彰。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她能将课后的练习融入到课堂的教学中,当堂过手;还有对当堂所学知识当堂进行练习(如:利用Flash 课件让学生掌握情况等。)这是中学赛课中极难把握的,但他做到了。 ⑦、教学内容容量适当,短时高效,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5、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与努力的方向: ①、作为青年教师上课略显紧张。(如引入的语速太快) ②、进一步加强对专业知识拓展(例:城市化与逆城市化的区别)

高一地理示范课评课记录

评课记录 时间:9月25 第二节 授课人:林勇堂 授课内容: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授课思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确定教学目标,重难点。根据黄赤交角的大小,定义引伸出影响----太阳直射点的移动。针对高一学生基础较差的现实,组织知识网络,讲解基础。在讲课过程中插入练习对学生学习的知识进行巩固。在讲课过程中添入活动内容体现研究性徐学习,最后小测验利用了学案,同时巩固了知识。 评课参与人:高一组全体人员,高二组全体人员,高三组全体人员高一组代表:付明丽 课件的运用十分到位,效率高,形象,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容易。课讲的主次分明,黄赤交角明了突出。公转示意图形象生动,由全部到局部点出,学生理解深刻。不足:题目较少,学生练习有些少,学生讨论后应多做些题,更好的掌握基础。 高二组代表:尹中秀 时间短但是课件制作的十分的好,很不容易。课件的运用可以将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整堂课流畅。重难点突出,黄赤交角的讲解形象。重点突破,近远点的速度快慢原因讲解很好。质疑反思,学生讨论十分恰当。不足:昼长的变化是动的,昼夜长短的变化应该运用更多的动画,使其更加形象。 高三组代表:尤志轩

运用课件效率很高,讲课过程一气呵成。(1)以教学大纲为本,知识延伸的好;(2)知识的横向纵向联系脉络清晰;(3)讲解全面,但注重基础性知识;(4)有探究性学习的意识,学生动脑动手能力加大;(5)媒体的运用,直观形象,以后应尽量的使用。 总结性评价: 评价人:陈主任 从其他老师及学生的反映看,效果很好。示范课的作用是有助于青年教师的培养,教师之间应该相互学习。首先在上课之始展示教学的三维目标,让学生了解学习的目的,学习有目的性。多媒体的使用可以节约时间,。多媒体现象除了巨大的威力,画图美观科学,结合动画的使用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展示画面的同时,穿插提问讲解,师生互动的好。学生积极参与,讲练结合及时训练。多媒体使用的一个缺点就是把握不好速度的问题,要注意给学生一个思考回味的时间。讲课的时候前半段讲得较快,有些前紧后松。但是课堂容量较大。可将时间放慢一点,平均一点。学生的探究学习的时间多一点。讲课过程中的逻辑思维能力较强。

高中地理全套教案《优质课精选必修选修》

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1-3章) 高中地理必修二全套教案 高中地理必修三全套教案 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1-3章)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 一、课程标准 ●描述地球所处宇宙环境,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1)标准解读 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是指以地球为中心的宇宙环境,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理解。宏观层面上是指地球在天体系统中所处的位置,即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微观层面上是指地球在太阳系中所处的位置。了解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目的不是要系统学习天文知识,而是要为认识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打基础。在太阳系九大行星中,从质量、体积、运动等方面看,地球只是其中的普通一员,但是,存在生命尤其是高级智慧生命又使地球成为太阳系中特殊的一员。很显然,地球上为什么适宜于生命生存和繁衍是本条“标准”的重点要求。 从本条“标准”的设计来看,说明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不仅要从地球自身条件和行星际空间条件分析,还要从恒星际空间条件分析。“标准”将地球的特殊性限定在太阳系范围之内,隐含着在太阳系之外可能有存在生命的星球。实际上,人类一直在为寻找“外星人”而努力,目前已在太阳系之外发现了几十颗可能会有生命的行星。 根据本条“标准”的要求,学生在分析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时,要会运用有关资料加以说明。这些资料如太阳系九大行星的比较数据、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图、地球本身的条件等。(2)教学重点 ? 地球上为什么适宜于生命存在和繁衍。 (3)教学目标 ? 能用自己绘制的示意图说明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 能选用一定的资料(数据、图表等)说明地球行星的普通性与特殊性; ? 在地外生命存在的可能性探讨活动中,能运用自己搜集的资料,表达自己的观点; ? 尝试运用已学知识,写一段文字,表达宇宙环境认识方面的一个观点。 (4)教学方法 ? 小组讨论法、图表分析法、比较分析法 二、知识结构 三、教学过程 一、人们对宇宙的认识(板书) 【引导、讲解】人们对宇宙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在人类发展的初期,由于人们的活动范围狭小,往往凭自己的直觉认识世界,看到眼前的地面是平的,就以为整个大地也是平的,并把天空看做是好像倒扣在平坦大地上的一口巨大的锅,于是,便有了“天圆地方”的说法。后来,人们经过观察,发现天空中的各个星体都在围绕着地球转,地球好像处于整个宇宙的中心位置,这样,便产生了“地心说”。由于受西方宗教势力的影响,这个学说观点统治人们的思想是相当长的。到16世纪,哥白尼的“日心说”使自然科学第一次从中世纪神学的桎梏下解放出来,认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意味着宇宙实际上就是太阳系。

高中初中地理优质课,公开课大全

以下为初中、高中地理视频专辑(专辑名称—视频个数) 浏览时请按下CTRL+点鼠标左键就可直接打开 这里只有几万视频中的一部分,更多视频请到https://www.doczj.com/doc/4a6733373.html,浏览 -------------初中地理视频专辑列表----------------- 初中地理七八年级优质课视频专辑(46) https://www.doczj.com/doc/4a6733373.html,/playlist_show/id_16580287.html 初中地理七八年级优质课视频专辑(5) https://www.doczj.com/doc/4a6733373.html,/playlist_show/id_16545580.html 七八年级初中地理优质课视频专辑(42) https://www.doczj.com/doc/4a6733373.html,/playlist_show/id_16545578.html 广东省新课程初中地理优质课评比暨观摩(18) https://www.doczj.com/doc/4a6733373.html,/playlist_show/id_15118090.html 初中地理优质课教学视频(34) https://www.doczj.com/doc/4a6733373.html,/playlist_show/id_15118017.html 初中地理优质课观摩课示范课集锦教学视频(35) https://www.doczj.com/doc/4a6733373.html,/playlist_show/id_16702151.html 新课程初中地理广东省名师课堂优质课课例(3) https://www.doczj.com/doc/4a6733373.html,/playlist_show/id_16702154.html ---------------高中地理视频专辑列表------------------ 高中地理优质课视频(35) https://www.doczj.com/doc/4a6733373.html,/playlist_show/id_16581902.html 高中地理优质课视频专辑(23) https://www.doczj.com/doc/4a6733373.html,/playlist_show/id_16581898.html 新课程高中地理名师课堂实录 https://www.doczj.com/doc/4a6733373.html,/playlist_show/id_10687034.html 广东省高中地理名师课堂课例示范(19) https://www.doczj.com/doc/4a6733373.html,/playlist_show/id_10686959.html 2010年浙江省高中地理优质课评比暨观摩(8) https://www.doczj.com/doc/4a6733373.html,/playlist_show/id_10686857.html 新课程高中地理特级教师课例示范(7) https://www.doczj.com/doc/4a6733373.html,/playlist_show/id_10686773.html 高中地理教学视频(13) https://www.doczj.com/doc/4a6733373.html,/playlist_show/id_6595332.html

遵义市高中地理优质课比赛听评课记录

2015年4月6日-10日遵义市高中地理优质课比赛 听评课记录(主要为评委老师发言) 绥阳中学罗红宇 2015.4.10一、罗红宇评课内容(部分讲课教师): 何艺(正安县一中) 优点:仪表正规,形象气质佳。讲授知识清楚,教学目的明确。关注每个学生学习。 不足:以传统教学为主,老师讲的太多,学生参与少。教学手段单一。有知识上的错误,课堂气氛不活跃,较沉闷。 李恒(航中) 优点:讲课语言精炼。图片,材料收集新颖典型,教学组织实施有序,讲解知识逻辑性强。教学方法恰当。 不足:口头禅太多,学生回答问题有错误的地方没给学生纠正。没对美国硅谷地中海气候的海洋性特征强进行分析。 李凌云(四中) 优点:刚开始上课时师生间相互大声问好,激发学生兴奋,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创设情境教学,带领学生做活动,能使学生从情境和活动中轻松愉快地获得知识。学生参与程度高,师生互动好,最后正确的结论由学生讲出来,说明学生学懂了知识,学生的收获很大,本堂课效果显著。 不足:口语多。幻灯片呈现太多,切换频繁,使人眼花缭乱。学生回答的问题后点评不到位。学生错误回答地中海气候全年降水均匀,没有给学生纠正。 陈露(余庆中学) 优点:教态自然,形象气质佳,普通话好。能打乱教材的顺序进行教学,不受教材的束缚。体现了是用教材,不是教教材。前后知识过渡自然,注重收集身边的地理资料来说明、分析地理知识。 不足:传统教法,关注学生不够。过多地分析硅谷的地形,对本节课无意义。设问简单,学生没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讲课时有些字读错。 田茂胜(务川中学) 优点:讲课有激情,自信,声音洪亮。语言表达优美。注重教会学生的学习方法。 不足:地道的传统教学,满堂灌。设问简单,自问自答,学生简单的附和回答。教学随意,讲课不严谨。普通话急待提高。教材钻研不够,出现许多知识性的错误, 一、田霞老师(遵义四中)点评: 1、教学目标的确定符合课程标准,联系学生实际,从认知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以及美育目标,很好的把握学生心理,考虑个体差异进行系统设计。 2、教学进程设计,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性,体现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采用问答的形式,充分挖掘学生内在潜力以及原有知识储备,并有机结合课本自身实际,受到了良好的效果。

高中地理公开课评课记

江苏省淮州中学高中地理教研组 公开课评课记录 2005.11.29 一、评王名扬老师课 1.葛志刚老师评 首先,教学目标的确定符合课程标准,联系学生实际,从认知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以及美育目标,很好的把握学生心理,考虑个体差异进行系统设计。 其次,教学进程设计,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性,体现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采用问答的形式,充分挖掘学生内在潜力以及原有知识储备,并有机结合课本自身实际,受到了良好的效果。 再次,在教学突破口选择上,把握了本课的主旨:“南极洲自然地理特征的成因”这一核心问题,并让学生自主找答案,依次通贯全文。 最后,以考点为依据,在讲的基础上注重练习,使学生的知识尽快地掌握和巩固,也是这堂课的亮点之处。 总的来说,王老师的这堂课带给我们很多学习的地方,我们也从中受到了很大的启示。但是,在我看来,成功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瑕疵。即:王老师还可以在课堂上采用学生互相讨论的方法,让更多的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来,成为真正的课堂的主人。还有可能因为王老师说话语速较快或其他原因,使得下面听得不是非常清楚,如果王老师在这两个方面稍加注意,相信这堂课将是完美无缺的,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2.陶金玉主任评 王老师的公开课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下面我就粗浅的评论一下他那堂课的得与失。 在地理教学中,我最大的感受是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因此要想方设法地精心上好每一堂课。而在公开课中,它不仅能展示了教师的才华,而且更能促进学生真正的发展。王老师真正做到了使课堂教学返朴归真,这也正是他一贯“朴实、真实、扎实”教学风格的体现。 在课堂教学中,师生角色定位比较准确。王老师既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积极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后来,我还体会到那么几点。如他没有运用华而不实的多媒体教学手段,他的教学语言没有半分的夸张,他也没有过头的表演动作,更不会有对学生的调侃和煽情。或许是对王老师朴实、实在的为人比较了解吧,我对他的公开课还是以“朴实、真实、扎实”作为结束语。 3.王雷老师评 王老师的课内容丰富,但由于有一个顺畅的思路在引导,整堂课显得很紧凑,却不让人觉得这堂课很长,同时也很好地完成了王老师自己所确定的教学目标。这堂课有以下几个方面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首先从整堂课的结构思路上讲,主要有灵活和清晰两个特

高中地理《大气运动》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大气运动》教学设计 课标:热力环流和风 课标内容解读:(目标细化) 运用图标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和风的形成过程,在本单元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后面学习全球性大气环流常见的天气系统等知识的基础.同时,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和形成原理又是一个难点,很多学生在学习后仍思维模糊,概念混淆。如何才能突破这个难点,只有在教学中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循序渐进,步步深入,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接受。 教学目标 1. 通过实验活动视频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2. 能够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答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 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探究原理、总结规律的能力。 4. 学会辩证的看待事物,树立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 教学难点: 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 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案例教学 教学过程: 一、实验活动视频导入新课 让学生观察实验活动,观看实验中的烟雾怎样运动,从而导入新课 二、目标展示,让学生一起细读本节学习目标。 三、讲授新课 1、要达成以上目标必须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检查大家预习情况,并补充气压、等压线、等压面的知识。

2、让大家背着知识行囊开启本节课的探索之旅。结合导学案及课本,大家有四分钟的时间进行小组交流合作完成探究一热力环流的形成。第一个问题:地面受热均匀,大气有无明显运动,等压面怎样分布 第二个问题:等地面冷热不均时,大气首先怎么运动 第三个问题:大气的垂直运动会引起高空大气密度发生怎样的变化? 气压呢? 第四个问题:大气在水平方向怎么运动? 总结:大家整理思路,相互描述热力环流形成的过程。 第六个问题:观察大屏幕,观察等压面发生的怎样的变化? 第七个问题:(1)大气总是由高气压流向低气压吗?(2)高压的数 值一定高于低压的数值吗?小试牛刀,练习本问题。 第八个问题: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实验现象。 理论联系实际案例分析: 同学黑板画出海陆风、城市风示意图,并进行解释现象。 城郊之间也有热力差异,形成城市风,看下面两个小题:通过小题加强对城市风的理解。 在城市风的高空,气流有城市流往郊区,在近地面,气流由郊区流往城市,大气的这种水平运动就是风。下面我们继续本节课的探索之旅,大家有两分钟的时间先独立思考,再有两分钟的时间小组合作交流,完成探究二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问题一:画出导学案两图中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并比较大小 问题二:如果仅考虑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影响,风将会如何运动?

高中地理《环境保护》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环境保护 科目:地理课型:复习教学对象:高三、1 班 【课程标准】: 一.环境与环境问题 1.举例说明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形成正确的环境伦理观。 2.说出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3,归纳当前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二.资源问题与资源的利用、保护 1.举例说明主要的资源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2.举例说明非可再生资源耗竭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并说出人类采取的相应措施。 3.根据有关资料,说出非可再生资源开发过程中应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 4.结合实例,说明人类对可再生资源不合理利用造成的问题,以及保护、合理利用的成功经验。 三.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保护

1.举例说出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2.以某种生态环境问题为例,描述其形成的一般过程。 3.举例说明某一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对其他区域的影响。 4.读图说出我国不同区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5.针对某一生态环境问题,说出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措施及其作用。 四.环境污染与防治 1.根据有关资料,说出主要的环境污染问题。 2.以某些环境污染事件为例,说明其形成的原因、过程及危害。 3.针对某类环境污染,说出其防治的主要措施。 五.环境管理 1.说出环境管理的基本内容和主要手段。 2.举例说出当前全球环境问题的管理与国际行动。 3.理解个人在环境保护中应具备的态度、责任和行为准则。【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复习选修六《环境保护》,主要以二轮材料《山东高考》为抓手,以近五年全国Ⅰ卷第44 题“环境保护”为实例,归纳总结环境

保护高考题做题方法、思路,力求总结规律,提高选做题得分率。【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复习环境保护相关基础知识、基本原理。 2.能力目标: 通过高考真题,总结做题方法,归纳做题规律。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及可持续发展观。 【教学重点、难点】: 1.生态环境问题和生态环境保护为高考高频考点。 2.各类环境问题的危害、成因及措施等。 【学情分析】: 环境保护为选修内容,学生对其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掌握并不很扎实,双基仍需夯实。

关于《世界地理分区——亚洲》的评课稿

关于《世界地理分区——亚洲》的评课稿 费县一中高二地理组张富美 为进一步提高全县地理教学水平,加强地理学科之间的交流合作,2016年4月21日,全县高二地理教师在教研员张文勇主任的带领下,在费县一中举行讲评课和研讨活动。尹司雯老师和姚琳老师为我们呈现了两节精彩的示范课,使我受益匪浅。下面,我就两位老师的示范课稍作总结。 一、从教学目标制订分析 两位老师的课都能从知识能力、思想情感等几个方面来把握,知识目标有量化要求,能力、思想情感也有所要求,体现学科特点;能以新课程的大纲为指导,考点为依据,真题做领航,立足于学情,落脚于区域地理复习,符合学生实际和认识规律,难度适中。同时,两位老师都注重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培养,符合新课程的教学目的。 二、从目标达成分析 两位老师的课上,教学目标体现在每一教学环节中,教学手段紧紧围绕目标,为实现目标服务。两堂课虽然课容量及教学内容有所不同,但都能根据各自学情,精准定位,抓住重点,夯实基础。尹老师将亚洲的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结合为一体,既加深了学生对于二者之间联系的理解,又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姚老师主讲亚洲的自然地理,详略得当,重点突出。二位老师都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从提问到练习,都能把“以学生为本的”的思想贯穿课堂,给了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展示自我。 三、从教材处理上分析 尹老师主要以学生手中资料为宗,结合时政热点讲解本节知识,方便学生课后复习。姚老师精心准备了导学案,对教材内容做了整合,有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二位在教材处理和教学方法中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抓住了关键。 四、从教学程序上分析 1、从教学思路来看:两位老师都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水平两个方面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思路,符合教学实际。课前都给学生安排了预习任务,分组展示。尹老师针对C班学生,解读考纲之后,先做了学法指导,以答题结构指导为基础,引导学生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进行学习。而姚老师针对水平更高的B班学生,先试做真题,感悟高考,再精讲重点内容,进行对点练习,做自然地理学习的规律总结。二者的教学思路虽不同,但都脉络清晰,收放自如。此外,尹老师的课堂引入了热点问题,引导学生注意生活中的地理。姚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分析与总结能力。两位老师注重学生读图析图能力的培养,在对点练习中都有体现。 2、从课堂结构安排看:两位老师的课堂结构严谨,环环相扣,过渡自然,讲解和学生活动时间安排得较为合理。尹老师的课容量稍大,因此密度稍大,但效率很高。姚老师的课容量适中,因此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充足,并在课堂最后进行了预习指导。 五、从教学方法和手段上分析

高中地理听评课策略

高中地理听课评课策略 常州市新桥高级中学黄建华 听课评课是学校最常见、最基本、最典型的教研活动。公开课不仅成为教师自我反思的对象,同时也成为教师同行讨论的载体,通过听课评课既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也加快了教学改革的步伐。 一、听课评课的作用 1、对上课老师来说——展示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我们每学期都要开设公开课,开设公开课也是自我教学水平教学风格的展示。我们在开课前要研究课标、研究教材、研究学生,利用网络收集资料、精选习题,借鉴别人的优点,并试图有创新,不断修改自己的教学设计,甚至会去试上,打磨自己的课堂。一堂新颖、有创意、有实效的公开课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2、对听课老师来说——学习 经常有人说,听课不评课等于没听课,这句话强调了评课的重要性。评课可以展现自己的理念和视野,评价别人,也在表露自己。三人行则必有我师,大家在一起评课,进行 GAGGAGAGGAFFFFAFAF

思维碰撞,可以集思广益。对听课老师来说,可以通过观课议课,取长补短,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 3、对教育部门来说——选拔 各级评优课,职称评审、五级梯队的评选等都要进行观课议课,可以说观课议课伴随我们的教学生涯。 二、听课评课存在的问题 1、评价优点多,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较少。 GAGGAGAGGAFFFFAFAF

作为一名地理老师在成长的过程中,都听过、评过许多公开课。好的评课有助于我们教师成长,让他们从听评课中受到许多的启发,有助于教师专业成长。但我们在听评课的过程中经常看到一种现象:同行熟人间的评课,基本是恭维话多,不足之处都是无关痛痒,使地理教师看不到自身的努力方向。 2、阐述观点时缺乏具体的事实支撑。 有的老师的评课是观点的罗列,这些观点放之四海而皆准,基本上用到所有的学科课中都可以。也就是说阐述观点时大部分缺乏事实支撑。 3、关注教师教学行为的多,关注学生的学习行为的少。 ①能否提出地理问题。 ②能否通过阅读地图、图表等收集资料、获得资料。 ③能否将地理信息资料恰当归类和将地理信息资料绘制成地理图表以及简单的地图。 ④能否通过分析地理信息资料得出结论并进行检验。 ⑤参与地理观察与观测、调查、实验、讨论等活动的质量 4、评课面面俱到,隔靴搔痒 GAGGAGAGGAFFFFAFAF

高中地理教师公开课心得

高中地理教师公开课心得 一年一度的对外公开课已经结束,放心忐忑的心情,回顾开课前的准备、上课的过程,收获还是很丰富的。 本次,我开设的公开课内容是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自然灾害”部分,由于教材中知识点多且分散,是一节内容过多而显得中心不突出、不明确、较难上公开课的课型。为了避免一节课中知识点过多、全是重点等于无重点的“散乱”局面,我在教学设计中遵循“有舍有取,有舍才有得”的原则,打破了教材内容前后编排顺序,以“洪涝灾害”为主讲内容,采用“专题”的形式,将教材中的常见灾害内容都编排在一起,重点突出长江中下游自然灾害,同时以兼顾地区的自然灾害教学方案,使本节公开课主题比较鲜明、突出重点、落实知识点、达成了教学目标,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为了能设计好这节课,我想了许多方案,最终选择了“专题”式教学方案;通过对教材及教学内容的有机处理,形成了“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引导观察――师生讨论――得出结论”的基本教学模式;采用发现式教学方法,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主动参与整个教学活动,使“面向全体学生、立足学生发展”、让学生“合作学习、主动学习”的教学思想得以实践。在“新课的导入”中,我没有采用“花哨”的方法,则是从学生熟悉的问题――XX年自然灾害频发,我国经历的主要自然灾害回顾,导入新

课。 让学生感受灾难离我们并不远,,为学习新课创造了心境;在这样的心境里,认识自然灾害,了解灾害发生的原因、危害和应对的措施,激发学生的兴趣,进入了新课学习。 公开课的准备中,严老师和唐老师帮助我理顺教学思路,设计情境,使我很快熟悉选修班队这部分内容的教学要求。再次突出备课组的重要性,在研讨的过程中,提高得更快、更全面。 在“问题设计”中,尽可能使提出的问题是有效的,为此在设计时充分注意到问题的目的性,使课堂教学中的提问不是随意的,而是要紧紧围绕课堂教学目的的需要而提出;兼顾问题的新颖性,使学生听后产生浓厚的兴趣,达到积极思考的目的;适度开放问题(如设计鲇鱼台风对台湾的危害,如何预防和互助自救),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分层次设计问题,使每个学生都能去思考,都有所发展和提高;重视问题的启发性,诱导学生积极思考,使学生在提问中受到启迪,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达到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和提高能力的目的。本节课中设计的问题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兴趣,还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探究活动,同时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使学生在观察、活动、讨论中感知,体现了新课程“在动中学”的特点和学生主动学习的学习理念。在“结论得出”的环节中,

热力环流评课稿

运用信息技术改革课堂教学的成功案例 ----评*老师省优质课《大气的运动》 安阳市实验中学马守知 各位同仁,各位领导大家上午好!我想以一个仰慕者的身份谈一下自己的感受。总体来讲,*老师这节课采用层层诱导的方式,课程设计新颖,充满激情,印象深刻。 一、优化课程资源整合,突破实验难关 教材“活动”:要求采用小组合作方式做一个实验,有明确的实验步骤,设计意图是想通过活动,使学生形成热力环流的感性认识。地理小实验引入地理课堂教学,这是新教材的亮点,它能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学生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养成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与动手实践能力。这个实验的成功实现是个难题。一方面是地理科一般没有专用的实验室,实验材料的准备也比较麻烦;二是如果真的在课堂上做这个实验,课堂上学生活动的时间和效果难以控制。新课标要求是:在同一课标要求下,允许不同版本的课程资源有不同的表达形式。要求教师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这就为教师在同一课标要求下,对各种课程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对教材进行灵活处理提供前提条件。基于现实条件考虑,决定采用演示实验和简易实验来替代教材中的实验。把教师做的实验过程制作成视频用幻灯片进行演示,以控制的蜡烛火焰偏向实验替代。借助多媒体可以把抽象的热力环流,具体、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蜡烛火焰偏向”,了解气流运动方向,能顺利地获取“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的感性认识,便于学生认知发展过程的实现。 二、实现传统与现代教法的结合,优化课堂教学 多媒体课件在课堂上的运用毕竟有它的局限性,用得太多,太滥的话,学生就象在看电视,看过之后不会留下更多的印象。因此,在教学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如何将现代技术与传统教学方法整合,真正体现多媒体对地理教学中的作用。就本节课而言,大气受热过程这部分内容是本节课的重点。由于大气受热过程的环节多,专业名词多,而过多的名词、过多的环节及环节的前后顺序使这部分内容成为学习上的难点。为突破这个难点,在教学设计中,除了设计展示多媒体课件外,还注意考虑配合传统的板画分析法。在设计教学地面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的形成过程时,也是考虑利用多媒体课件,配合板画分析法来突破高、低空气压的对比与等压线(面)的弯曲问题。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由于有一定的停顿时间,或是语气上的加重强调,或是反复提醒,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来理解与巩固,从而顺利突破教学难点。本节课较好地将传统教法与现代教学手段结合起来,真正体现了多媒体对地理教学的作用。 三、教学过程体现新课程理念 1. 注重知识的生成过程 采用实验探究的教学模式(即试验——观察――提问——探索),学习热力环流原理。以蜡烛火苗的偏向这一小的实验作为教学情景引起学生的探究欲望,以解决生活中的地理现象为整个教学活动的探究线索,力求使学生能够用示意图说明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2..创设情景,联系生活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有利于学生对地理学科价值的正确认识,对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促进学生的终身学习与未来发展都有重大价值。储老师在教学中注意到了运用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的事例如暖气、空调安装位置,海陆风的形成、城市热岛效应等问题,联系生活创设情景,有利于学生理解抽象的问题。 3. 合作探究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新课程最具生命力的理念是改变和完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合作探究法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突出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地位。当小组代表上讲台在本班级同学面前解说与演示自己探究的结论,并赢得老师与同学们的认同与赞许时,学生此时此刻的自豪

高中地理《中国区域地理之青藏》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观看视频,结合课前微课的学习,让学生归纳青藏地区的自然地理 特征;以气候特征作为探究重点,学会描述一个区域气候特征的方法,明确高原地形对气候特征的影响;通过构建知识体系,深刻理解本地区自然地理环境形成的根本原因是地势高,树立整体性的观念; 2. 评价青藏地区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让学生认识到高寒的自然地理 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产生的影响,具体分析河谷农业发展的区位条件,教会学生辩证统一地看待地理现象和问题,建立因地制宜、趋利 避害发展的思想,; 3. 借助太阳能的开发与利用,让学生深切体会到青藏地区经济的发展 必须处理好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走人地协调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4. 以青藏地区为例,教会学生掌握复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面向高考, 注重学生答题思路和方法的指导,并及时进行课堂学习的反馈,自

评、组内互评与小组互评相结合,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相补充,提升课堂学习效率。 【教学重点】 青藏地区的气候特征及成因、河谷农业发展的条件、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教学难点】 青藏地区河谷农业品质优,单产高的原因分析 【课堂探究】 【导入新课】观看视频,导入青藏地区 【考情展示】列出2014---2016 年高考考查情况 一、自然地理特征——雪域高原 【知识回顾】观看视频,结合微课所学知识,从地形、气候、水文、生物、土壤五个方面归纳青藏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 【承转】突出高寒特征,重点探究气候特征及成因。 【学生活动】依据图示资料描述青藏地区的气候特征,注重答题思路的 指导。 图1 中国年太阳能分布图图2 拉萨与杭州的气温降水分布 图

中 国 降 水 量分布图 【 归 纳 提 升】构建青 藏 地 区 地 形、气候与 水文、生物、土壤特征的联系 【学生评价】自评 【承转】农业受自然条件的影响最大,看一下该地区农业生产的状况。 图3 藏民服饰

地理课评课稿

地理课评课稿 一、从教学目标上分析 1、从教学目标制订来看:能从知识、能力、思想情感等几个方面来把握,知识目标有量化要求,能力、思想情感目标也有所要求,体现学科特点;能以新课程的大纲为指导,体现年段、单元教材特点,符合学生年龄实际和认识规律,难易适度。关注学生分析综合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和新课程要求的教学目的相符。 2、从目标达成来看:教学目标能体现在每一教学环节中,教学手段紧紧围绕目标,为实现目标服务。课堂上能较快地接触重点内容,重点内容的教学时间得到保证,重点知识和技能得到巩固和强化。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从提问到练习,都能把“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贯穿课堂始终。 二、从处理教材上分析 对该节课知识内容的传授较准确,在教材处理和教法选择方 面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抓住了关键。 三、从教学程序上分析 1、从教学思路设计看:能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水平两个方面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思路,教学思路设计符合教学内容实际,符合学生实际,教学思路的层次、脉络清晰。课堂导入以学生的实际生活为侧击点,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很快融入到学习当中。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不是简单的给出结论,而是通过学生讨论分析总结得出。实践图示教学法,加强直观性教学,充分体现了地理教学的特点。 2、从课堂结构安排看:课堂结构较严谨、环环相扣,严格按照教材的顺序进行教学,过渡自然,讲解和学生活动时间分配合理,密度适中,效率较高。 四、从教学方法和手段上分析 1、老师讲解和学生活动有效结合:在课堂上教师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同时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实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相互补充:“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一张嘴”的陈旧单一教学手段应该成为历史。熟练适时的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充分的弥补了传统教学手段的不足,为学生形象直观的展示知识内容。同时也不忘把本部分重点的知识系统的罗列在黑板上。 五、从教师教学基本功上分析

高中地理《交通运输布局》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交通布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以青藏铁路、川藏铁路为例,归纳影响交通运输线布局的主要因素。 2. 结合福建铁路建设,学会简单的交通运输选线及布局,形成作品。 3. 通过对交通运输线布局的分析,学会用地理视角认识周围的世界。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播放视频“天路”,让学生在激动人心的旋律中欣赏青藏风光,感受青藏铁路的风采,迅速进入新课情境。 (一)以例得法——青藏铁路 设计意图:提供“青藏铁路建设”的关键素材,让学生通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归纳反思”抽取影响青藏铁路建设的主要因素,从而初步构建影响交通运输线布局的原理模型。为适当降低项目式学习的“门槛”,该活动给学生提供了较为充分的信息资源,意在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的发展。 【项目1】青藏铁路建设 鲁教版教材P94 活动及下列补充材料

青藏铁路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标志性工程,1984 年西宁至格尔木段投入运营,2006 年7 月格尔木至拉萨段建成通车,2014 年8 月青藏铁路延伸线拉日(拉萨—日喀则)铁路开通运营。 青藏铁路全线贯通有利于促进西藏工业、旅游业等产业的发展,优化西藏的产业结构;有利于西藏矿产资源的开发,发挥资源优势;有利于西藏与中东部地区的交流 与合作;有利于促进民族团结互助、巩固边疆稳定和西南国防。 [基本流程] 1. 提出问题:针对青藏铁路的建设,引导学生提出有深度的地理问题,并形成有价 值的问题链:为何建?→在哪里建?→有何自然障碍?如何保障? 2. 解决问题:将全班同学分成“需求论证组、线路选择组和技术保障组”3个小组,每 个小组探究1 个问题。 (1)需求论证组:(为何建)为什么要建设青藏铁路? (2)线路选择组:(在哪儿建)在四个预选方案中,为什么最终选定青藏方案?(3)技术保障组:(有何自然障碍,如何保障)从自然环境考虑,在青藏铁路建 设中遇到哪些自然障碍?在铁路建设中采取哪些措施克服自然障碍? 教师参与到小组探究中点拨疑难、引领思路、搜集生成问题,调控探究方向和教学进程。

高中地理《澳大利亚》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高二地理学案——《澳大利亚》 班级:姓名: 考纲要求:不同尺度区域(澳大利亚)的位置、范围以及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主要特征。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 了解澳大利亚位置和范围; ② 掌握澳大利亚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 ③ 能用整体性的原理分析澳大利亚各地理要素间的联系。①通过从纬度位置、地形、 洋流等方面分析澳大利亚气 候的成因,学会分析特殊地 区的气候形成原因; ② 通过分析澳大利亚混合农 业发达的原因,学会分析某 区域农业的区位的方 法。 明确各地理要素之间存在的 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形成 整体性思维方式。 重点: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区位分析。 难点:澳大利亚主要气候的形成原因。 【自主探究】时间8 分钟 一、填图绘图 (1) 描绘出:120°E、150°E 经线和 南回归线。 (2) 填出:太平洋、印度洋、澳大利亚 大陆、墨累河。 二、位置与范围 (1) 经纬度位置:位于南半球中低纬 度,南回归线和穿过本区中部。 (2) 海陆位置:东临甲,西临乙;南与南极大陆相望。 (3)范围:澳大利亚大陆、及附近的一些岛屿。 三、自然环境 1.地形与河流:

(1) 地形特点 ①总体特点:澳大利亚大陆地势低平,起伏和缓。 ②分布 (2) 河湖分布: C 为全国最大的河流, 源于大分水岭西侧, 向西南 注入 ;D 为全国地势最低处。 3. 气候与植被 (1) 分布特征:呈半环状分布 气候类型 降水量分布 植被分布 外环 a 气候 自北、东、南沿海向内陆 从北、东、南三面沿海向内陆的变化为 、草原、荒漠 b 亚热带季风性 湿润气候 c 温带海洋性气候 d 气候 中 环 f 热带草原气候 内 环 e 热带沙漠气候 (2) 环境特征: 气候面积广大,以草原、荒漠为主。

高中地理的评课稿

高中地理的评课稿 地理学科的评课稿 (一)从教学目标上分析 体现了新课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价值追求如何正确理解这三个目标之间的关系也就成了如何准确把握教学目标如何正确地评价课堂教学的关键 (二)从处理教材上做出分析 是否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抓住了关键 (三)从教学程序上分析 1、看教学思路设计 写作要有思路写文章要有思路上课同样要有思路这就是教学思路教学思路是教师上课的脉络和主线它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水平两个方面的实际情况设计出来的它反映一系列教学措施怎样编排组合怎样衔接过渡怎样安排详略怎样安排讲练等 一是要看教学思路设计符不符合教学内容实际符不符合学生实际;二是要看教学思路的设计是不是有一定的独创性超凡脱俗给学生以新鲜的感受;三是看教学思路的层次脉络是不是清晰;四是看教师在课堂上教学思路实际运作有效果 2、看课堂结构安排 教学思路与课堂结构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教学思路侧重教材处理反映教师课堂教学纵向教学脉络而课堂结构侧重教法设计课堂结构也称为教学环节或步骤课堂结构的不同也会产生不同的课堂效果可

见课堂结构设计是十分重要的通常一节好课的结构是结构严谨、环环相扣过渡自然时间分配合理密度适中效率高 计算授课者的教学时间设计能较好地了解授课者授课重点、结构安排授课时间设计包括: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与衔接是否恰当(四)从教学方法和手段上分析 1、看是不是量体裁衣优选活用 一种好的教学方法总是相对而言的它总是因课程因学生因教师自身特点而相应变化的也就是说教学方法的选择要量体裁衣灵活运用 2、看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教学方法最忌单调死板再好的方法天天照搬也会令人生厌使课堂教学超凡脱俗常教常新富有艺术性 3、看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 评析教师的教学方法既要评常规还要看改革与创新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是教学发展的时代要求信息技术为教师提供了更广阔的知识空间它为各科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为教师传授知识、学生学好用好知识提供了坚实的技术保障 (五)从教师教学基本功上分析 1.看板书:好的板书首先设计科学合理其次言简意赅再次条理性强字工整美观板画娴熟 2.看教态:据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表达靠55%的面部表情+38%的声音+7%的言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