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特殊儿童教育

特殊儿童教育

特殊儿童教育
特殊儿童教育

特殊儿童教育

特殊教育是衡量一个国家与社会的政治、教育、文化、经济、科技、卫生保健、福利等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国家及其文明程度的窗口。儿童是祖国的花朵,残疾儿童同样是祖国的花朵。

在我国,特殊儿童受教育形式一般有三种:1、特殊教育学校;2、普通学校等机构附设的特殊教育班;3、普通学校的普通班中随班就读。其中大多数残疾儿童是在普通学校的普通班随班就读。

特殊教育和普通教育有很多共同点,普通教育的一般规律也适用于特殊教育,但特殊教育也有它的特殊的一面。它不仅像普通教育那样,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还特别强调进行补偿缺陷和发展优势的教育,例如教盲童学习盲文和定向行走,对聋童进行听力、语言训练,对弱智儿童进行感知觉和动作能力的教育训练等。

特殊教育更重视早期教育,因为儿童年龄愈小,可塑性愈大,也可以及早保护残疾儿童的残余视力和听力,开发儿童的智力和语言能力,错过了最佳期,往往事倍功半。心理学研究表明:0-6、7岁是个体神经系统结构发展的重要时期,是个体心理发生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生理发展、知觉发展、动作发生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个体神经系统的可塑性较大、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强,如果在这一期间内对残疾的个体及时施以恰当的教育,会有利于个体生理机能的重新组合、有利于身体各种功能的的代谢、有利于损伤器官的矫正和康复,也就是说对残疾儿童进行早期教育,有利于残疾儿童缺陷的最大程度补偿、有利于残疾儿童潜力的最大程度发挥、有利于其身心的最大限度发展。

对于特殊儿童的教育要做到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形成教育合力。

教师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实施者,是学生身心健康成长过程中的导师和引路人,因此,教师在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残疾儿童由于其本身的特殊性,对教师工作的要求更高,其重要性也不言而喻。我认为在特殊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了解和研究学生

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这是教师工作的基本出发点和首要任务。对学生的了解既包括对残疾形成原因的了解,也包括对学生残疾程度的了解;既要关注学生的在校行为特点,也要留意学生的家庭状况,等等。另外,教师还要对学生情况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学生之所以如此的原因所在,某种行为的目的是什么?既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教师只有对学生情况了如指掌,方能对症下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帮助学生重建自信

残疾学生不管是肢体残疾还是智力残疾,由于身体某一部分的缺损,行为活动受到某种局限,在发展的某一个阶段都会或多或少地出现以自卑甚至轻生为主要特征的心理适应期。

肢体残疾的儿童绝大部分智力是正常的,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残疾学生慢慢认识到、发现自己和其他人不同或者由于别人的异样眼光,从而产生一种自卑感,孤独感,甚至出现自闭心理。再晚一点,他们更会把自己的身体缺陷与自己的未来生活、前途等联系起来,产

生一种自感形“残”,自我忧伤的内心体验或者转而对周围的人产生敌意,甚至会出现一些恶作剧的行为。

智障儿童的情况则不一样,由于他们的认识能力、思维和适应能力比一般儿童低,自我认识和自我价值观发生的比较晚或者始终停留在以原始需要为动力的自我中心水平上,从不思考或很少思考自己的前途、未来等问题,因此他们较少有对人生的消极情绪。但是,可能由于外部原因,如别人的嘲笑、歧视、欺凌而感到有压力,从而使他们由热爱、眷恋学校、老师转向逃避学校、老师,甚至因此变得沉默、消极或抗拒继续上学,有得可能在别人面前产生一种文饰心理和行为。

因此,培养残疾儿童的自信心是建立正常教学秩序、使他们进入教与学过程的基础,保护和提高他们的自信心也就成为教育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

(1)、用心爱护学生,唤起学生的自尊心

教师的心应充满对每一个他要与之打交道的孩子的爱。教师要时时处处关心、照顾和信任残疾儿童,用爱去温暖他们,影响他们,去抚平他们心灵的创伤,唤起他们的自尊心。如:孩子只要有小小的进步,就在全班学生面前表扬他,并奖励他“小红花”。

(2)、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学校和班级的各种物体的设置要有助于残疾儿童的行动。教师及其工作人员要对他们持积极的态度,不要对他们加以歧视和排斥。教师对残疾儿童所持的态度,将直接影响残疾儿童自信心的形成,而融洽、和谐、友好的气氛是消除智力残疾儿童心理压力和努力学习的保证。因此,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为残疾儿童创造一个良好的教育学习环境,保护和恢复他们的自信心。

(3)、加强同正常儿童的接触与交往,增强残疾学生的自信心

残疾儿童是全体儿童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经常与正常儿童一起搞活动,如春游、联欢会等,对正常儿童来说,他们从小就懂得社会,懂得人与人之间需要相互理解,更多地懂得爱,养成帮助残疾儿童的良好品德;对残疾儿童来说,受到保护,得到期待,树立了榜样,明确了生活方向,去掉了自卑感,增强了自信心。

三、注重学生的德育工作

班主任要关心学生的全面发展,首先要注重思想品德教育。残疾并不可怕,而一旦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人格,那将是危险的,现在社会上出现的残疾人违法犯罪现象就是很好的例证。作为教师,要懂得学生品德形成的规律,一方面要在平时严以律己,以身作则,以崇高的品德和高尚的人格去感染学生,另一方面,要注意从日常生活中的平凡小事抓起,把思想品德教育贯穿教书育人的全过程,即全程育人。只有如此,才能形成学生良好的品德行为和习惯。

四、重点关注特殊儿童的教学工作

肢体残疾学生的智力大部分是正常的,他们基本上能够跟上班级的学习进度,但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家庭教育指导孩子获得代偿技能。这是肢残者必须在早期就应该掌握的技能之一。例如,腿没了或脚没了练习用拐杖走路,再严重的练习用轮椅走路,用木棍、轮椅代偿或代替腿的功能。左手没了,练习用右手代替左手的功能;右手没了,练习用左手代替右手的功能;双手没了,练习用脚代替手的功能(我国已有没有双手的残疾人学会了用脚洗

脸,端碗,洗衣服),练习用脚写字、用嘴写字等等。

在对智力相对落后的智障儿童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智力的开发与训练应引起足够的重视。既要教给他们一定的文化知识,更要教给他们学习文化知识的方法,培养学习的能力与兴趣。要教会他们如何观察事物,如何理解数量关系,如何解决日常生活中较简单的实际问题。

与正常学生相比,智障儿童在听说读写方面有明显的差异。在同一班级中需要顾及全班绝大部分的正常学生,同时也要兼顾智力落后的儿童,这就要求教师有意识地注意讲课时说话时速度、语言的形象直观,尽量使学生能听到听懂。在说话训练方面,可以通过回答简单问题,复述课文等形式来进行,让他们在掌握一定生字的基础上读懂一般课文的基本内容,再逐步提高其写字能力。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还要对智障儿童进行劳动训练,需要从学校和班级的实际情况出发,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条件和机会,对智障儿童开展劳动教育和训练,使他们能从劳动中真正得到劳动观念的教育和劳动技能的训练。

在特殊教育的过程中,家庭教育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家庭教育问题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的关注,其重要性在于家庭是教育人的起点和基点,是一切教育的基础。相比于一般家庭残疾儿童的家长要承受更为巨大的生理压力、心理压力和经济压力,在对残疾孩子的家庭教育上,他们较少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来解决实际问题。残疾儿童家长要走出残疾儿童家庭教育的误区,用正确的方式、方法教育自己有残疾的孩子,使更多的残疾儿童能够接受符合其身心特点的家庭教育,使其缺陷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补偿。

一、正视现实,正确认识自己的孩子

对于一个家庭来说,拥有一个有缺陷的孩子是不幸的,但如果家长不能正确地面对这一现实,则是孩子最大的不幸。有很多残疾孩子的家长不愿意承认自己的孩子有缺陷,可能是出于自卑、爱面子、虚荣心等多种不能正确面对现实而逃避事实的原因,对外声称自己的孩子正常,不采取任何的早期家庭康复教育,直到错过孩子最佳康复时期才感到懊悔,但为时已晚。

其实拥有一个残疾孩子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家长不敢正视现实的虚荣心。因此,一旦事实发生,家长必须从思想上和心理上完全面对现实,敢于正视问题,正确地对待孩子,从实际出发,采取相应的教育措施,陪伴孩子一起度过他特殊的成长历程。

二、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

家长在对残疾儿童的教育过程中往往表现出急躁的情绪,不能很好地体谅孩子的真实困难,导致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不耐烦。其次,家长信心不足。他们认为孩子将来很难有出息,导致他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时常动摇正确的教育信念。再次,家长爱心错位。家长对残疾孩子的爱心因强烈的内疚、负罪感而偏轨,不能理智地关爱特殊孩子,而是溺爱、百般迁就,甚至是放任。

残疾是人类社会中的客观存在,家长应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减轻恐惧感、自卑感和内疚感,纠正由此引发的一些不当的亲子观。对孩子的未来既有设想,又不要有幻想,应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以及残疾儿童自身存在的潜力来适当地调整自己的观念,把孩子培养成残而不废、身残志不残的人。

作为家长,由于平时很难接触到有关特殊教育方面的知识,所以就需要翻看书报、查阅资料、向有关特殊教育的专业人士请教,结合孩子实际给他制订一个合适的康复教育计划,家长更是要付出巨大的艰辛与努力,与孩子一起共同来完成对孩子的早期家庭康复教育,这一点是很极其重要的。

三、配合学校,采取行之有效的教育措施

家长和学校都有着让残疾孩子受到良好教育的愿望,这就有了合作的基础。家长应积极主动地与学校沟通,配合学校有针对地为孩子制定教学计划,包括文化知识、思想教育、生活技能、康复矫正等,选择适合的课程和多层次的教育内容,选配多样化的教育方法,进行多种形式的评价,促使孩子在适宜的环境中求得最佳的发展。同时家长可通过按时出席家长会,积极参加和协助学校的有关活动,或通过书信、电话或面谈经常跟教师交流有关孩子的情况,向教师提供有关孩子的个性、成长史、孩子在家的表现、孩子对学校和教师的看法、对孩子的期望等信息以供教师参考。家长还可以向教师了解孩子在校的学习情况、行为表现、班级的教学计划和活动安排以及如何克服在教育孩子时遇到的困难等。通过这种双向沟通,使学校教师和家长的目标有连续性和一致性。残疾儿童的课程开发和教学安排,家长也要积极和学校合作,和学校共同制定出最适合自己孩子的课程。

四、以身作则,注重心理教育

残疾儿童比一般儿童更敏感,心灵更脆弱,他们渴望别人能尊重自己、保护自己、理解自己,所以家长作为最亲的人,必须倾注更多的关爱。家庭成员之间和睦相处,民主平等,互相尊重、体贴、充满和谐的气氛,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耐心的与孩子沟通,从小培养残疾孩子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优良品质。同时,父母的言行举止对儿童有很重要的影响,大部分儿童会无意识地模仿父亲或母亲的行为,因此做家长首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塑造好自己的形象,处处为孩子作出好的榜样,在残疾儿童的成长中,身体力行的去做,比一味的说教更能教化孩子、引导孩子健康的成长。

特殊教育作为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衡量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它更需要社会上的支持与肯定。

一、完善特殊教育体系

因地制宜发展残疾儿童学前教育,全面提高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普及水平,加快发展残疾人高中阶段教育,大力推进残疾人职业教育,重视发展残疾人高等教育。注重潜能开发和缺陷补偿,提高残疾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残疾学生积极面对人生、全面融入社会的意识和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培训工作

继续抓好随班就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培训工作,增强教师对残疾儿童的关爱意识,切实提高残疾儿童的教育质量,让他们接受更好环境教育。

三、积极开展扶残助残活动宣传,唤起全社会对残疾儿童的关心、爱心,动员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捐资助学,加强对学龄儿童的管理,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充分保障残疾儿童接受教育的权利。

特殊教育是一门学问,更是一门艺术。为了残疾孩子的明天,我们应该抱着对孩子负责的态度,学校、家庭和社会紧密配合,共同来完成教育培养孩子的光荣任务,力争把残疾孩子培养成对社会有用之人!

参考文献:

[1] 方俊明. 当代特殊教育导论[M]. 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2] 钱民辉. 教育社会学[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 赖德胜. 中国残疾人就业与教育现状及发展研究[M]. 北京:华夏出版社,2008

[4] 孙玉梅. 教育公平视野下特殊教育的走向[J].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007

[5] 丑荣之. 残疾儿童自信心的培养与教育[J]. 江西教育科研,1988(6)

[6] 李文上. 如何正确地认识残疾儿童和特殊儿童[J]. 特殊教育,010

[7] 黄建行,等. 特殊教育学校学生的康复与训练[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特殊儿童的教育问题

森林小学里有一些很特别的孩子,就像其他学校老师会遇到的孩子那样,他们可能有「注意力缺失过动症」、「妥瑞症」、「亚斯伯格症」…,或者,他们就是经常做出某些大人们不太能了解的行为。森林小学的老师,面对这些可能整天动来动去、突然在身旁尖叫狂吼、情绪超级高昂,或者永远写不完功课的孩子,他们有什么法宝? 刚开始遇到特殊的小孩…… 佳玉:五、六年前,森小出现第一个过动的孩子,她很跳动,很容易情绪激动,也好像经常处在一种比较混乱的状态中,明显和其他的孩子不太一样。那时注意力缺失过动症的医疗资源还不是很普遍,相关书籍更少,老师也不是很清楚这个孩子确实的问题。 一开始我们采用的方法,就是每个老师使出各家本领,就像我们平常遇到孩子的特殊状况那样,先猜想,然后尝试。 起初我们以为,孩子的状况可能和父母对待的方式,或者种种环境影响有关。老师们有一个猜想,因为森小是一个自由度比较大、秩序感不那么高的环境,本身比较容易感到混乱的孩子,在这种环境下会不会让他的状况更不利?当时采取的方法,是请他的家长带他回体制内的学校,试试看状况会不会比较好。 后来陆陆续续遇到类似状况的孩子变多了,我们所能接触的资源也更加丰富,才了解孩子的过动状况,是出于生理的因素,并非原来猜想的环境因素。我们也慢慢觉得,不见得体制内学校的方法就适合这些孩子,因为特殊的孩子需要更细致的对待方式,和是不是受到比较多的规范不一定有绝对关系。 我记得那一阵子,校务会议就经常讨论如何带这些特殊的孩子,老师也会看书找方法,比方《分心不是我的错》(注一)那本书,就提供很多具体的方法;后来,在森林小学定期的老师进修时,也曾邀请专业医师来帮我们上课。 现在森林小学已经发展出许多不错的方法来协助这些小孩。 让孩子知道,你想要帮他 佳桦:许多有类似特殊症状的孩子,在课堂上让人比较困扰的是他们容易情绪很高昂、讲话停不下来。这时候,如果你站在教室的最前面说:「你为什么这么吵,你可不可以不要讲话?你可不可以坐好!」,他们通常就是说:「要你管」,「我就是要吵,怎么样,我就是不让你上课!」 遇到这种状况,我会走到他旁边,趁其他同学在做别的事情的空档,一分钟就好,用轻微小声的语气跟他说:「我猜你现在不想上课喔。」他不会说:「对,我就是不爽。」这类话语,他通常会很无奈的说:「对啊」,我就再接着问:「我很想帮你,可是我不知道怎么帮你,你有没有办法?」 在《分心不是我的错》这本书里有说,「注意力缺失」(ADD)儿童的直觉很强,只要你主动询问,他们可以告诉你,在什么状况下他的学习状况最好?他们往往不好意思主动告诉你,

关于特殊需要儿童的教育诊断的文献综述

关于特殊需要儿童的教育诊断的文献综述 摘要:笔者在阅读了两篇关于特殊需要儿童的教育诊断的文献后,认为现在在特殊需要儿童的教育诊断方面需要改善五件事情:增加更多基金、课题项目研究;增加各种特殊需要儿童评估模式的研究;增加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增加多重评估模式;增加实践性研究 正文 增加研究的广度和深度 在1997年至2006年期间,我国公开发表的关于特殊需要儿童教育诊断评估的文献只有33篇。其中实践性的研究有5篇,综述性的研究的有6篇,介绍性的文献有6篇,其他理论性的文献研究有13篇。从这里可以看出我国教育、心理学界关于特殊需要儿童诊断评估的研究缺乏一定的广度和深度,研究内容缺乏实质性、针对性。 增加实践性研究 从已经有的关于特殊需要儿童教育诊断评估研究公开发表的文献来分析,其中理论性的研究的比例占到百分之八十,实践性的研究的比例只有大约百分之二十。 增加多重评估模式 从已有的关于特殊需要儿童教育诊断评估的研究成果中可以发现设计单一平谷模式或方法研究的文献占到了百分之七十一,而涉及研究多重或综合评估模式的文献只占到了百分之二十一。 增加各种特殊需要儿童评估模式的研究 从已经有的关于特殊需要儿童教育诊断评估研究的文献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涉及到各种具体的诊断评估方法的文献共有15篇;而涉及各类特殊需要儿童评估模式研究的文献仅有4篇。从量上来看,特殊需要儿童各种具体的诊断评估方法研究相对较多,而关于他们的诊断评估模式的研究则偏少。若从评估模式的含义来分析,它应同时包含评估的范围、内容、方法、程序等。因此,从严格意义上来说,目前我国还没有一篇规范的关于特殊需要儿童教育诊断评估模式的研究文献,换句话说,这应该成为我们下一步的研究重点。 增加更多基金、课题项目研究 从已有关于特殊需要儿童教育诊断评估研究公开发表的文献进行分析,其中“十五”课题及各类基金赞助研究成果仅有7篇,仅占总数的21.2%;而学者们自发研究却有26篇,占总数的78.8%。这一数据说明:在我国特殊需要儿童教育诊断评估的研究中,个体自发研究相对较多,而各类课题或基金立项研究偏少;同时也说明,政府或一些学者还没有认识到对特殊需要儿童的诊断评估进行研究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我国特殊需要儿童教育诊断评估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2007 影响我国特殊儿童公平教育诊断评估的因素分析及对策2008

普通幼儿园有特殊教育需要儿童的在园生存现状(1)

Studies in Preschool Education 学前教育研究 2011年第12期 (总第204期 )No.12,2011 Serial No.204 一、问题提出 学前融合教育将学前阶段3至6岁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与正常发展儿童安置在同一间教室一起学习,为有特殊需要幼儿提供非隔离式的、正常化的教学环境,并在此环境中提供这些幼儿所需 的特殊教育和相关服务,从而使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融合为一个系统。[1] 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主要指残障幼儿和有发展障碍风险的幼儿,[2] 即有发展缺陷或有发展缺陷可能的幼儿。在经历了半个世纪 的发展之后,融合教育已经超越了其单纯的特教安置和教学策略的含义,成为一种对特教和普教改革与发展均产生重要影响的教育理念。 我国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的学前教育到上世纪90年代才开始得到关注,学前融合教育仍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政策和实践体系。近年来安置到普通幼儿园(以下简称普幼)的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逐渐增多,有特殊教育需要儿童上普通幼儿园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事实。如2008年对江苏省338所幼儿园的调查显示,共有250名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2007年对湖北省 175名幼教工作者的调查显示,有1/3的幼教工作者曾接触过特殊幼儿;[3]2008年对浙江省566名普 幼教师的调查显示, 58%的普幼教师在自己任教的班级遇到过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4]上海市的学前融合教育更是走在了全国前列,1997年虹口区小班幼儿中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已占到2%。[5]调查融合安置的有特殊教育需要儿童的在园生存状态,由此对促进学前融合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基于此研究理念,本研究拟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浙江省部分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在普通幼儿园的生存状态进行较为全面的调查,以为改善学前融合教育提供事实依据。 二、研究方法(一)研究工具 [摘 要]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以269名浙江省普通幼儿园一线教师为调查对象, 考察浙江省普通幼儿园融合安置的有特殊教育需要儿童的在园生存现状,结果发现浙江省普通幼儿园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在增加,但这些儿童在普通幼儿园的生存现状不容乐观,他们能够参与的活动和课程类型有限,且质量存疑;容易遭到同伴的拒绝;被认为对周围环境中的他人存在负面影响。此外,幼儿教师关于特殊教育、融合教育的知识与技能极度缺乏,其对接纳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幼儿的认识和教育能力有待进一步改善和提高。 [关键词]融合教育;学前融合教育;特殊教育收稿日期:2011-4-27;作者修改返回日期:2011-6-3 *本文系浙江师范大学校级科研青年基金研究项目“浙江省学前有特殊教育需要儿童的在园教育现状调查及应对策略研究”(批准号:SKQ N2009n )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通讯作者:李伟亚,E-mail:weiya _li@https://www.doczj.com/doc/4a5708205.html, 普通幼儿园有特殊教育需要儿童的在园生存现状* 李伟亚** (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杭州 310012) 34

小学特殊儿童案例

篇一:《特殊儿童案例分析》 学前阶段课程实施教学策略整合表 篇二:《特殊学生教育个案》 特殊学生教育个案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一、个案基本情况(略)朱胜祥,男,1987年7月出生。调节生,独生子。 二、问题行为概述 1,不接受老师的批评教育,但见到老师还能热情的打招呼。 2、作业不拖拉,但上课不喜欢听讲,喜欢按自己的那一套来,成绩上不去。 3、上课态度不端正,有时看杂志有时就趴桌子。4,大错不犯小错不断。身上的小毛病很多。 三、个案背景材料 1、独生子,深受父母宠爱,个性很强,自我为中心,任何事都是别人的错。 2、性格直爽外露,脾气急躁,爱为同学出头出面,愿意帮助人 四、个案疏导事例 任教几周后很快就注意到刘迪同学。其个性特点比较张扬外露,似乎在后排的同学当中 还有些号召力。在课堂上时发现她总是自顾自地和旁桌说话或看杂志,每当被我指出并制止 时,他便用一种极度厌恶的眼神投向我,言下之意是我干什么你管不着!你这人很令人讨厌! 这使我很反感转而想认真治治他。幸好我没有被他的行为气昏而直接喝令她站起来或大声训 斥厉数他的不是。

我通过侧面了解到他的家庭背景以及同学们对他的评价,发觉他本质不坏,甚至在同学 中间还有很强的号召力,只是因为被宠惯了,觉得所有的人都应看重他,在高中一下子受到 冷落,心理落差太大。 接下来的阶段,我对该同学展开了心理辅导。在一次下午课后,我与他进行了一次谈话。 话题是先从的他的优点谈起,当中我笑言他急公好义替人鸣不平快成了班上的"大哥大",他 听了好然有些脸红,但心里挺是高兴的,接着我又询问他上地理课的感觉怎么样,他承认自已读初中时就没对它感兴趣过,我作了点分析,然后我最后转到课堂纪律上,对他以纪律委员的身分提出要求后排一些同学的不守纪律的现象请他多照看照看。在以后的课堂表现上,他果然变得不那么轻松了,我有意请他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他明显感觉到我在期待他的改变,而且每一点进步我都毫不保留地加以表扬鼓励,经常在下课后在他桌边停留片刻问问他这堂课感受如何,虽然只是片言只字,但已能让他感到自已受到了老师的重视。于是,我渐渐地看到了一个转移一种变化在进行着,可眼前的他与实际的他是一个样的吗?学校的他与家里的他是一个样的吗?我知道,这个问题还需要费心思深讨下去。 五、个案疏导策略分析 通过该同学心理转化一事,我强烈感受到每一个同学心中都为自已保留了一份洁净的天空,在他们的愿望里,无不希望自已能向着美好积极,向着真与善的方向发展,他们也曾把自已想象成受同学欢迎受老师喜爱受家长珍视的好孩子,也曾充满信心动力十足的对待学习热爱生活,可是生活的变数环境的复杂外部的干扰时时刻刻不停地在考验他们,当他们遭遇挫折感到迷茫需要寻求支援时,"上帝之手"并未出现,而不该有的责骂、轻视终使他们很快地滑向了理想天平的另一端。对很多问题学生而言,他们缺少的是真正的理解和关爱。 "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学生的一切。"把这句话落到了实处,并且做好了,那我们一定会成为学生喜爱的老师。在对学生教育时,有的老师靠的是语言说服力和处理事情的技巧,而我采用的方法是通过与学生真情实意的交流交往,增进师生感情。 在做学生思想工作中,班主任能起到很关键的作用,就张忆晨同学,沈老师也一定下了很大功夫。任课老师则应积极与班主任取得联系,交流对学生的感触,共同目的只有一个如何把教育对象培养成为一名健康向上的学生。 反思教育学生不但要让他们有健全的人格,还要引导他们自主学习,找到自己的学习方法,获得学习上的进步,获得成就感。 王艳飞 04,10 篇三:《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案例》

浅谈用发展的眼光看待特殊儿童教育 2019年文档

浅谈用发展的眼光看待特殊儿童教育 一、如何理解特殊教育 由于孤独症的本质障碍是缺乏社会性,因此,无论针对哪个年龄阶段的孩子实施教育,都应从孩子一生发展的角度,强调功能性和社会适应性。基于大家目前对孤独症认识上的偏差,在实施特殊教育时单纯强调说话、认知、学习技能、学业能力。特别是针对学前孤独症儿童,似乎能上学是最终追求的目标。在大多数家长眼中,只有训练内容,没有训练方向。只关注什么训练方法解决孩子目前的训练内容,只要是上学还不具备的都是孩子应该掌握的,从而偏离了正确的教育方向而延误孩子的训练时机。 苏元娜,女,10岁,小学二年级学生。家庭成员有爸爸(继父)、母亲。她六岁时,生父因肝癌医治无效而离开人世,他随同母亲改嫁于现在的苏家,家庭条件较以前更差。本性活泼聪明的她,到了读书年龄还不能按时上学,现在的他虽入学了,但因年龄大,个头大,常受同学们的耻笑。所以他从此变得忧郁,沉闷。上课不太听讲,喜欢做小动作,不愿意与其它同学交往,不愿意参加班级活动。卫生特别差,头发经常蓬松脏乱。 就起原因分析:1.父亲的死和母亲的改嫁给他幼小的心灵造成一定的伤害。据我家访,现在的父亲游手好闲,喜欢赌钱,无口才但是会狡辩。对她们母子不是很关爱。因以前父亲对他们的关爱过甚,如今突然变得冷淡,对于一个正在懂事的孩子而言,

他幼小的心灵感到了一丝惶恐和不安。另外通过家访我还发现,父母亲关系不很协调。他现在的父亲,对带来的儿子来说根本谈不上有父爱,只能说让孩子知道自己还是一个父亲而已。而他母亲又常因小事,受其父亲的打骂,这无形中给孩子一种寄人篱下的感觉。这样的生活让他的心理十分自卑,缺乏自信。3、因其特殊身份,家里的很多小朋友不愿与他玩。在学校就不愿意主动与其它孩子一起玩,让他成了一个缺少交往体验、惟我独尊的孤立孩子。现在已是二年级孩子的他,在同学的交往中常常遭到了同伴的排斥,由于不好的行为表现也会遭到老师的批评,所以他在各方面的表现都感觉非常不好,不完成作业是常有的事。 教育措施:1.给予孩子更多的关怀和爱护。老师主动和孩子亲近,和他做朋友。对于她家庭情况对症下药,慢慢建立孩子的自信心和责任心。2.努力改变家长的教育方法。我和她的家长联系,告诉他做为一名特殊情景的父亲,管理和教育孩子时应该注意的一些事项。并希望他能在学习、生活上,让孩子感受到自己和其他小朋友一样拥有父亲的关爱。3.教给他一些正确表达内心情感的方法。通过适当的提示帮助他回想郁闷的原因。请他大胆的说说自己的内心感受。带动班上学生给他找优点、和他做朋友。 4.在集体生活中,多鼓励他与其他同学交流和玩耍,多些机会让他参与集体活动,感受集体生活的快乐! 成效: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努力,苏元娜同学已经有些进变得愿意做作业了,学会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情绪了,人际步,

我国特殊儿童教育的现状研究

摘要:本文通过对教育目的及我国特殊儿童教育的建立和法律法规等方面的了解,并结合特殊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点,针对我国特殊儿童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对策,以提高社会对特殊儿童教育的重视。 关键词:特殊儿童;教育;对策方法 一、我国特殊儿童教育现状特殊儿童是社会的弱势群体,对特殊儿童的教育既体现了对特殊儿童的关爱,也体现教育的公平,是社会和谐和社会公平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中提到“我国0-14岁的残疾儿童人数为387万人,占全国残疾人口的4.66%;其中农村残疾人口为6225万人,占75.04%。”近年来,我国在特殊儿童教育方面虽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由于我国特殊教育起步比较晚、机制不健全,特殊儿童数量庞大,特殊儿童的教育还存在着问题。我国现有0-18岁残疾儿童约1289万,6-14岁义务教育学龄阶段的残疾儿童约750万,其中视力残疾儿童15.1万,语言听力残疾儿童96.6万,智力残疾儿童513.6万,肢体残疾儿童57.8万,精神残疾儿童65.9万。据统计,2010年,全国共有特殊儿童教育学校1706所,在校生42.56万人。由此可见,特殊学校数量极其有限,不能满足大多数特殊儿童的教育需求。目前,我国特殊儿童受教育方式有三种形式:特殊教育学校、普通学校等机构附设的特教班和普通学校的普通班随班就读。现在,大多数特殊儿童是在普通学校的普通班随班就读。 二、我国特殊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资源匮乏,教育质量低。我国高等学校特殊教育专业设置的较少,对特殊教师进行培训的机构也较少,社会对特殊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政府对特殊教育的扶持力度低,从而特殊教师的就业面比较窄,很多特殊教育的教师找不到适合的岗位,造成人才的流失,导致大量非专业人士的介入,造成特殊教育质量的下降。 (二)特殊教育机构少,经费不足。从当前特殊儿童的义务教育看, 大陆地区接受特殊教育的在校生为340621人, 接受特殊教育服务率为4. 53%, 这与国务院批准的"中国残疾人事业'九五'计划纲要"中"视力、听力言语和智力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分别达到80%左右"的目标和我国大陆普通儿童98. 7% 的入学率相比尚有一段距离。由于特殊儿童康复所需的器材和对特殊儿童的服务所成本很高,政府对各地的拨款不能满足需求,而社会力量办的福利机构又经常缺乏持续性的资金来源难以持续。 (三)缺乏健全的法律制度保障。中国建国以来虽通过宪法, 义务教育法, 残疾人保障法等对特殊儿童受教育的权力和特殊教育的实施作了规定, 但由于这些法律都不是专门的特殊教育法规, 对特殊儿童受教育的权利和特殊教育实施的细则都规定得不够具体, 因此执行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这就使特殊教育实施既缺乏明确的指导, 又缺乏应用的法律保障。此外,我国普通学校中特殊教育的专业化组织体系和专门化管理制度尚不健全,从组织制度和人力, 物力上难以保证特殊教育的顺利进行。 (四)家庭、社会观念落后。目前,在社会和绝大多数家庭中存在这样一种观念:特殊儿童不同于正常儿童,他们达不到正常儿童的水平,接受普通的教育存在着极大的难度,接受特别教育难以找到相应的学校和教师,并且费用高昂,即使接受教育之后,他们也不能达到正常水平,所以,有一部分群体认为特殊儿童接受教育是不必要的。 三、我国特殊儿童教育问题的应对策略 (一)普及特殊儿童的相关知识,提高人们对特殊儿童的认识。导致特殊儿童教育工作难以长期持续大范围进行的原因之一就是人们缺乏对其了解。所以,社会应积极地普及特殊儿童的相关知识。如特殊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征:1﹒智力障碍儿童:由于智力障碍他们大脑受到

学前特殊儿童教育 (1)

学前特殊儿童教育 第一章学前特殊儿童教育概论 识记:1学前特殊儿童:指学前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换言之,是指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个体发展特别需要的0~6岁儿童。 2学前特殊儿童教育:是为各种不同特殊需要儿童所提供的促进其发展的特别帮助和支持。 3个别差异:是在儿童发展的群体中彼此间存在着的某一身心特质上的差异状况。 4补偿性发展:是给各种有不同教育需要的儿童提供特别的支持性教育环境,是成人负责而认真的对儿童的各种特殊需要和行为做出的反应。 5支持性教育环境:在学前特殊教育环境中,若特殊需要儿童和家长,教师构成了良好的互动模式,就会对儿童未来发展形成良性的影响,促使儿童的发展朝着比较理想的方向迈进。6早期干预:针对6岁以下的特殊需要儿童的发展及其特殊发展需要,设计对他们进行早期教育的环境条件和方式。 7回归主流:从传统的将特殊教育隔离于普通教育之外,到将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结合;从摒弃漠视救济残疾儿童,到尊重残疾儿童的权利,改变对特殊儿童的态度;从单纯的肯定盲聋哑残疾儿童为特殊教育对象,到将服务范围扩大至各类需要在教育上给予特别扶助的轻度障碍儿童。 8全纳性教育:全纳性教育用特殊需要儿童的概念,来替代过去常用的“残疾儿童”和“特殊儿童”的概念。 领会:1学前特殊儿童的类别与分类角度? 答:(1)认知发展障碍儿童,学前儿童的认知发展障碍,主要表现在智力落后和学习困难两方面(2)生理发展障碍儿童,学前儿童的生理发展障碍包括儿童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感官动作和身体健康的问题。(3)语言发展障碍儿童,指儿童在早期语言获得过程中出现了发展性的异常现象。(4)情绪和行为问题儿童,是行为与社会要求相违背,从而妨碍了个人适应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的一类儿童。(5)超常儿童,把智力发展突出优异或具有某方面的特殊才能儿童成为超常儿童。 2学前特殊儿童教育对特殊需要儿童发展的重要性? 答:(1)直接效益—对特殊儿童成长的意义。积极帮助学前特殊儿童建立全面发展的基础。充分促进学前特殊儿童潜能的发展。有效预防学前特殊儿童第二障碍的出现。(2)间接效益—对特殊需要儿童家庭的意义。学前特殊教育有助于家长正确认识孩子的特殊需要并且积极参与教育过程去帮助自己的孩子。学前特殊教育有助于家长减轻精神和物质方面的负担,为特殊需要儿童的成长提供更好的家庭条件。(3)社会效益—对社会发展的意义。学前特殊儿童教育为社会发展增加了建设力量。面向障碍儿童的学前特殊教育将有效的减少社会承担的特殊教育和残疾福利费用。学前特殊儿童教育有助于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3早期发现与早期干预对特殊儿童发展的作用? 答:早期干预方案在学前机构和特殊需要儿童家庭之间建立起亲密的联系,把家庭感情氛围与学校对儿童的教育结合起来,创造成功的学习环境,使特殊需要儿童在家长参与的有利环境中日益长进。 简单应用:1分析学前特殊儿童概念的变化? 答:过去讨论特殊儿童的概念,往往是从简单的“不正常”或者“异常”的角度去考察。从医学的角度评价,出现某些疾病的症状便成为异常,因为这样的人有别于一般正常和健康的人;从心理学的角度评价,原理常标

特殊教育的法规与政策

第三章特殊教育的法规与政策 本章教学: 1.了解我国特殊教育法规与政策的基本体系与现状。 2.了解国外特殊教育的重要文献和重要法规 第一节我国特殊教育法规与政策 一、我国特殊教育相关的法律 1.《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82年通过,04年再修订) 第四十五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国家发展为公民享受这些权利所需要的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和医疗卫生事业。国家和社会帮助安排盲、聋、哑和其他有残疾的公民的劳动、生活和教育。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95年颁布) 第十条国家扶持边远贫困地区发展教育事业。国家扶持和发展残疾人教育事业。 第三十八条国家、社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应当根据残疾人身心特性和需要实施教育,并为其提供帮助和便利。 3.《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86通过,06年修订) 第六条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保障家庭经济困难的和残疾的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 第十九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据需要设置相应的实施特殊教育的学校(班),对视力残疾、听力语言残疾和智力残疾的适龄儿童、少年实施义务教育。特殊教育学校(班)应当具备适应残疾儿童、少年学习、康复、生活特点的场所和设施。普通学校应当接收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残疾适龄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并为其学习、康复提供帮助。 第三十一条特殊教育教师享有特殊岗位补助津贴。 第四十三条特殊教育学校(班)学生人均公用经费标准应当高于普通学校学生人均公用经费标准。 第五十七条学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一)拒绝接收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残疾适龄儿童、少年随班就读的; (二)分设重点班和非重点班的; (三)违反本法规定开除学生的; (四)选用未经审定的教科书的。 3.《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98年通过) 第九条高等学校必须招收符合国家规定的录取标准残疾学生入学,不得因其残疾拒绝招收。 4.《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90年通过,08年修订)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康复 第三章教育 第四章劳动就业 第五章文化生活 第六章社会保障 第七章无障碍环境

小学特殊儿童教育保障制度

******小学特殊儿童教育保障制度 一、指导思想 特殊教育是中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宪法规定:国家和社会帮助安排盲、聋、哑和其他有残疾的公民的劳动、生活和教育。《残疾人保障法》和其他法规,对于残疾人受教育的权利也作了明文规定。认真贯彻执行这些规定,切实保障残疾人受教育的权利,是国家、社会和残疾人家长的共同责任。发展特殊教育,对残疾人进行教育、训练和补偿,是提高残疾人素质的根本途径。学校要认真落实特殊教育工作,它不仅能够帮助残疾人自强自立,获得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机会,而且还可培养他们成为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成为国家建设的推动力量。 二、主要措施: 1.在招生范围内的适龄儿童及“三残”儿童统一登记,保证他们全部入学。 2.我校对轻度智残儿童采取随班就读的形式。 3.班主任要对智障儿童给予更多的爱心和照顾同时要让全班同学不歧视他,多关心和帮助他,让觉得自己和其他同学一样,是班级的主人。 4.根据“三残”儿童的家庭实际情况,特别困难的学校适

当减免其部分费用。 5.学校对“三残”儿童每年进行一次统计,中途有转进或转出要做详细记载,保证他们不辍学。 6.学校每一学年要对“三残”儿童受教育有所监控,要有计划和总结。 7.安排有爱心、责任心强、业务水平高的教师担任班主任和指导教师,并对其进行一定时间的专业培训。 8.校长要经常关心和过问随班就读工作,并明确教导主任具体负责此项工作。 9.对学校服务区内的各类残疾学龄儿童登记造册,为每一个随班就读学生建立完整的个别教育档案。 10.考虑到随班就读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评价内容的多元化,建立科学的有利于随班就读学生发展的评价机制,将定量和定性、单项和多项、形成性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使综合评价和实施个别化教育计划相互促进,发挥评价在促进随班就读学生素质发展和改进随班就读教学中的导向作用。 ******市******区******小学 ***年9月1日

浅谈特殊儿童的教育学习资料

浅谈特殊儿童的教育 【摘要】特殊教育面对的这个特殊群体,要从生理、思想、心理、学习等方面分析原因,并实施相应的关爱教育:教师要能够善于走进学生的生活、勇于做学生思想上的引导者、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操练、乐于和学生一起学习。 【关键词】亲情式关爱教育,心理操练,各种形式的活动,挫折教育 特殊儿童大多有被嫌弃的痛苦经历,这给他们幼小的心灵造成了很大的创伤。因此,这些儿童普遍存在严重的人格问题,如胆怯、自卑、不善言谈、不善交际、封闭、攻击性行为等。我们学校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塑造他们的健康人格。 1、亲情式的抚育方式; 关爱是特殊教育的前提,是特殊教育的基础。对于生长在特殊教育学校中的这些儿童来说,关爱是他们生存的希望,是他们理想的火花,是他们成才的阶梯。特殊儿童是社会的弱势群体,相对来说他们更缺失亲情的耐心呵护,致使他们大多数有人格障碍。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对于孩子健康人格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使生活在虎山学校的孩子健康发展,我们学校实行定向“妈妈”服务,让孩子能感觉拥有自己的亲人,所以我们老师实行分组,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责任到人,开展帮教服务。每组的负责人对自己负责的对象总是进行沟通交流,分享孩子们的喜怒哀乐,同时也了解孩子的心理状况,辅导孩子的学习,教育孩子的品行,细致入微地照顾孩子的生活

起居。在宁乡虎山学校,要求我们每一个工作人员像家长一样关心孩子的生活,24小时全方位的对孩子进行照顾和帮助,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馨,使这些儿童有归属感和安全感,享受到家庭的温馨,从而使他们形成健康的人格。总之,对于特殊教育来说,关爱学生是学校教育的生命,也是挽救学生生命之花的重要手段。 2、让孩子在艺术中逐渐完善人格,有意识地对特殊学生进行“心理操练”。 就当今社会来看,只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是不够的,我们还要满足孩子的精神需求,要让他们有一个健康的人格。健康的心理是人格完善的必要条件。而特殊学校的这些孩子心理多多少少存在些问题。孤僻和自卑就是他们心理的典型特征。所以必须通过一定时间的操练来促进其健康。老师要勇于做学生行为和思想上的引导者,这些儿童,由于残疾或智障等原因,思想迷茫而消沉,找不到目标与方向,经常有人独自在校园的某个角落发呆,踌躇不前,这时教师要及时深入到学生中间,与他们谈心,解开他们思想上的疙瘩。捕捉学生生活中某一方面的特长,及时进行鼓励。因而我们每一位特殊教育工作者,要敢于善于做学生思想上的引导者。为培养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我们编排一系列的“心理操练”活动。比如,在学校运动会中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在丰富多彩的兴趣小组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进行“生活自立能力比赛”等;生活适用课上,老师带领学生一起烙鸡蛋面饼、做蛋糕、烤冷面等;手工课、绘画课中,孩子们的动手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孩子们也从中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和生活的快乐。这些活

特殊儿童教育总结

特殊儿童教育总结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was revised on the afternoon of December 13, 2020

特殊儿童教育工作总结 马秀 一、班级情况 本班共有学生74人,其中留守儿童2人。 二:存在的问题 就目前情况看,特殊儿童的心理问题是多方面的。从学习动机说,很多留守儿童没有明确的学习动机,没有强烈的进取心和旺盛的求知欲。他们要么是为父母学,要么是为了走出家乡,这影响到学习的后劲和成绩。由于缺乏父母的监督,留守儿童学习习惯较差,自制力弱,在学习困难时,不能承受过大的压力,造成学习兴趣的失去,有的甚至产生学校恐怖症、厌学等问题。 从情绪方面说,大多数留守儿童都是隔代抚养或者托付在亲戚家,不能同长辈进行有效沟通,在情感上缺乏关爱,容易产生心理障碍,有的儿童性格内向孤僻、敏感多疑、不合群、他们不愿与别人交往,生活在狭小的自我空间里,对外界的一切都漠不关心,对他人和集体的情感冷漠;有的则脾气暴躁、冲动易怒、逆反情绪,不听任何教导,或者过分淘气;有的儿童则有焦虑心理,抑郁症状。从社会适应方面看,很多留守儿童自我保护意识差,容易受不良言行的影响,人际交往能力较差,内心压力较大,害怕被别人欺负。 三:采取措施 针对问题,学校应该对留守儿童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下面提供一些对策。 一是建立完备的留守儿童心理档案。心理档案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的内容:留守儿童个人的爱好特长;身体状况;家庭的经济状况,家庭气氛,家长的教育方式与态度,与父母和监护人的关系;学习成绩,学习态度,学习习惯;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师生关系,同伴关系;性格类型及特征,气质类型及特征,个性心理有哪些特征,个性心理中有哪些良好或不良的品质等。这样才能随时了解儿童的心理状况,有针对性的进行辅导。 二是加强对家长的指导和帮助。通过开家长会、家长座谈会、与家长电话联系、家长回家及时进行家访等方式,建立学校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沟通的渠道,优化家庭教育环境,引导和帮助留守儿童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促进亲子关系的建立,让家长协同学校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 三是加强对教师的心理教育培训。各科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要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使心理健康教育日常化。因此教师必须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特点,也要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学

特殊儿童教育

1学前特殊儿童是指在生理上,心理上,及智能上异于普通儿童,具有特殊的教育需要的儿童. 2肢体障碍占该儿童是指因四肢残缺或四肢躯干麻痹畸形,导致人体运动系统不同程度的功能丧失或功能障碍的儿童3智力落后儿童是指儿童在发展期内智力状况明显落后于同龄正常儿童的发展水平,并伴随有明显的语言与行为障碍。智力障碍儿童按其智力受限程度可分为轻度,中度,重度和极重度四级。 4早期干预是指一种有组织有目的的丰富环境的教育训练活动,它适用于发展偏离(或落后)正常或可能偏离(落后)正常的五六岁以前(主要是3岁以前)的儿童身上,通过这种教育的实施,可望使这部分儿童的智力和能力有所提高,获得一定的生活能力和技巧,待他们成长到学龄阶段,可以更好的接受特殊教育或正常儿童的教育。早期干预的主要理论是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美国斯金纳创立的郑重理论的基础是操演性的条件反射 5情绪行为异常是指儿童长期存在的,能影响自己发展或他人的情绪行为过度,不足或不恰当的状态 6超常儿童不只是智力和才能的高度发展,而是优异智力创造力及良好的非智力个性特征和相互作用构成的统一体,故称其超常儿童超常儿童在幼儿园的教育主要涉及学习内容技能和学习环境 1学前特殊儿童教育发展阶段 1)启蒙阶段16世纪末到19世纪初 2)依附阶段19世纪中后期到20世纪中期 3)独立阶段20世纪中后期至今 2学前特殊儿童发展的几种明显趋势 1)早期发现与早期干预的趋向2)一体化融合教育趋向3)整合教育的趋向 3早期干预的途径1)家庭干预2)托幼机构干预3)社区干预 4学前生理发展障碍儿童的教育主要指视觉发展障碍儿童的教育听觉发展障碍儿童的教育身体疾病儿童的教育三类 5盲人心理状况表现孤独感自卑感内疚感和怨恨感依赖感和发覆无常性片面性和猜疑性 6儿童听力障碍带来语言的差异主要有发音异常构音异常语音发音异常 7病弱儿童的心理特征 大部分病弱儿童在智力发展上是正常的,但是由于他们长期患有疾病,体力虚弱会因治疗或体力不支而耽误学业,从而影响其生活和学习的情绪,也降低了学习效果,容易产生注意力不集中,持久性差,精力不支等问题。可能在认知发展上略受影响,在个性方面,由于身患疾病,家长过分保护和迁就,会使儿童过于依赖,缺乏自信,容易形成孤僻,退缩等不良人格特征 8随班就读的优点:1)智力落后儿童回归教育主流,不被另眼看待2)适合边远地区这些地区人口居住分散,智力落后儿童也不集中,无法开办随班就读,就可以给每个智力轻度或中度落后的儿童上学读书的机会 9早期干预的行为领域有哪几个方面 1)大运动指姿势或全身的活动,比如坐站走跑爬行等 2)精细动作指手和手指的动作 3)语言指属于形体语言的面部表情发音懂话说话写字作文等书面语言等 4)认知能力(或适应性行为)即感知,摆弄物体,手眼协调,使用简单工具解决简单问题等对物体的反应能力 5)个人——社会行为指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社会行为的一个部分)和与他人交往的能力 10游戏治疗的主要流派 1)精神分析游戏治疗佛洛伊德 2)儿童中心游戏治疗罗杰斯 3)认知行为游戏治疗 4)格式塔游戏治疗皮杰斯 11行为矫正运用的原则1)防止滥用误用2)注意不要损害儿童的身心健康,不应只注意到不良行为的消失还应考虑到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3)遵循道德准则 12行为矫正的基本方法正强化惩罚负强化消退间歇强化塑造渐隐链锁厌恶治疗系统脱敏法认知行为疗法模仿疗法 13正强化 正强化是指当一种操作性行为在某种情境或刺激下出现后及时得到一种强化物,如果这种强化物能够满足行为的需要,

给特殊需要儿童专业的爱

给特殊需要儿童专业的爱 曾经在一本书上读到过这样一段话:“教育是对生命无条件的接纳,对待儿童不应以个人意志为转移。教师的宿命注定跟不完美的生命打交道,无权选择生命的完美或不完美,更无权责怪不完美的生命。” 作为一名从事特殊教育的教师,我对以上这段话更是有深切的体会和感悟。 中国论文网/1/view-12994386.htm 我的工作对象就是一群特殊的孩子,他们在身心发展和学习生活中与普通儿童有明显的差异,需要教师给予特殊的关爱和服务,我们通常把他们称为特殊需要儿童。我从不喜欢用医学上一些生硬的、所谓什么症的字眼来称呼他

们,相反,因为某些异于常人的表现,却使他们拥有着不同于常人的单纯和可爱。 带着对生命本能的尊重和热爱这样一个朴素的念想,我走进了特殊教育学校,走到了这群孩子身边,因为我坚信:上帝在为他们关上一扇门的同时,一定也为他们打开了一扇窗。特殊需要的孩子们都有着特殊的才能,只是需要我们以超常的责任心和最具专业水准的爱,去挖掘他们的最大潜能。 为此,我详细的分析了本班孩子的特点,针对不同孩子制定了行之有效的教学计划和策略,在实施的过程中扎实推进,不断能完善。今天,将自己的一点做法和经验加以总结,和大家共同分享。不当之处,还请批评指正。 采用分组管理法,让有共同点的孩子形成圈子,互相促进和影响,教师以此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 我们班共有12 名孩子,有点不善表达但手比较巧,有的能用简单

的单词表达内心的想法,还有的面部表情比较丰富。根据他们的不同差异,我将孩子们分成了 A 组、B 组、C 组,课堂教学中围绕“分层次、小步子、多循环”的原则,采用不用的教学策略,来达成不同层次的目标。 数学课上,认识10 以内的数时,我采用了直观教具来刺激孩子的多种感官,数数小棒的方式,指出数字7、8、9 的方式,还有用手指头表示出7、8、9 等。教授的时候,我针对每个组的智力水平不同,指导内容也不同的。A 组我着重指导他们能拿出卡片7、8、9 就可以了; B 组要能点出7、8、9 根小棒;C 组的孩子们要能用手指头表示7、8、9。每组强化训练了后,我检验小组的学习效果,不同的小组提出的要求也不一样。 我发现,孩子们的表征方式因为学习内容不同确实呈现出了不同的学习效果。C 组的孩子基本能用手指头表示出数字来,动作有些不协调,但同组的

6-(成果--论文)浅谈如何教育随班就读特殊儿童

——浅谈如何教育随班就读特殊儿童 【内容提要】 在特殊儿童教育的问题上,如今正提倡无差别教育,希望他们接受正常教育,避免由于过于特殊而造成伤害。学校和家长也尽可能为特殊孩子提供学习的机会。笔者在小学任教十载,通过自己的理论学习和教学实践,对于随班就读特殊儿童的教育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特殊儿童特殊教育自尊良好舆论环境学习环境自信 正文: 美国波士顿大学教授K·瑞安(Kevin Ryan)在总结了二战后美国道德教育的得失后,提出了植根于古典教育思想的新的道德教育方法(五个“E”)。瑞安在《The New Moral Education》书中指出美国的教育有许多成功的地方,如普及教育和对精神病患者、残疾儿童的教育。① 1874年英国人穆威廉开创了中国现代特殊教育的新纪元。回首一百二十多年中国特殊教育的发展,了解现状、展望未来,我们可以看到:随着1951年周恩来总理《关于学制改革的决定》的签署,特殊教育即已成为新中国国民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建国初一直到八十年代中期,特殊教育学校一直是我国大陆实施特殊教育的主要形式。1989年在总结了1988年全国第一次特殊教育工作会议经验的基础之上,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国家教委等八部委《关于发展特殊教育若干意见》,在确立了发展特殊教育的基本方针(贯彻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以普及为重点的原则,着重抓好初等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积极开展学前教育,逐步发展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同时,提出了在普通学校附设特教班和残疾儿童在普通班级随班就读的新形式。②目前国家“九五”期间特殊教育发展的格局是“以大量的特教班和随班就读为主体、以一定数量的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 目前我国基本形成了以教育部门为主,民政部门、卫生部门、残联部门和社会力量作补充的特殊教育办学渠道,正在形成学前教育、基础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残疾人教育体系。可见,在我们国家,在特殊儿童教育的问题上,如今也正提倡无差别教育,希望他们接受正常教育,避免由于过于特殊而造成伤害。 挥指十年,不经不觉,本人已经历了十年的为人师表历程。在这十个年头里,

特殊教育教案

主题一学前儿童游戏概论 教学目标与要求:理解各种主要的游戏理论的基本观点、特点和历史贡献,在此基础上能够对其进行分析和评价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早期的传统游戏理论、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皮亚杰关于认知发展的游戏理论以及前苏联的活动游戏理论 难点: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以及皮亚杰关于认知发展的游戏理论 教学过程设计:新课导入、新课教学 教学方法:以讲授为主,结合讨论 教学课时: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节国外游戏理论概述 一、早期的传统游戏理论 (一)精力过剩说“剩余精力”说 1. 代表人物 席勒斯宾塞 2. 主要观点 游戏是机体的基本生存需要(吃、喝等)满足之后,仍有富余的精力的产物,游戏的动力来自于机体的“剩余精力”。 3. 评价

(1))消极对贬低游戏的价值负有责任 A. 既然游戏是剩余精力的发泄,那么它就是无价值的、不道德的,应当予以禁止。 B. 只是把游戏当成是“导泄”的手段,认为与其禁止儿童游戏,不如让儿童去游戏, 在游戏中发泄剩余精力更为明智。 (2))积极 A. 说明了游戏的物质前提只有当机体的基本生活需要满足之后,机体才有可 能去游戏 B. 在游戏研究领域起到了“拓荒者”作用 (二)松弛消遣说“松弛”说 1. 代表人物 拉扎鲁斯帕特里克 2. 主要观点 游戏是使失去的精力重新恢复起来的一种活动。 (三)预演说“前练习”说“、生活预备”说 1. 代表人物 格鲁斯 2. 主要观点 游戏具有生物适应的功能,游戏是对与生俱来的、但不完善和成熟的本能行为的练习,它能够帮助小动物适应未来的生活。 3. 评价 (1))积极 A. 认为高等动物仅凭天生的“本领”是不能适应生活的,必须经过后天的学习和练

中国特殊儿童教育的现状

中国特殊儿童教育的现状 1.我国特殊儿童的数量 1987年4月1日,我国第一次残疾人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有残疾人口5164万,其中0-18岁的残疾儿童数量为1074万,0-14岁的残疾儿童有817.5万,6-14岁义务教育学龄阶段的残疾儿童约625万。当时中国大陆人口总数约为十亿,如果1998年按有人口十二亿来计算的话,我国大陆现有残疾人约6200万,0-18岁残疾儿童约1289万,6-14岁义务教育学龄阶段的残疾儿童约750万,其中视力残疾儿童15.1万,听力语言残疾儿童96.6万,智力残疾儿童513.6万,肢体残疾儿童57.8万,精神残疾儿童1.4万,综合残疾儿童65.9万。 2.我国特殊教育的形式 随着1951年周恩来总理《关于学制改革的决定》的签署,特殊教育即已成为新中国国民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建国初一直到八十年代中期,特殊教育学校一直是我国大陆实施特殊教育的主要形式。随着1986年《义务教育法》的颁行, 特殊教育期刊 特别是1990年《残疾人保障法》和1994年《残疾人教育条例》的实施,推广残疾儿童义务教育的任务迫在眉睫,根据中国残疾儿童数量多、80%分布在广大的农村地区(经济落后、交通不便)、特殊教育学校数量不多、规模不大、并且都集中在大中城市、建特殊教育学校一次性投资太大等国情,1989年在总结了1988年全国第一次特殊教育工作会议经验的基础之上,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国家教委等八部委《关于发展特殊教育若干意见》,在确立了发展特殊教育的基本方针(贯彻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以普及为重点的原则,着重抓好初等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积极开展学前教育,逐步发展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同时,提出了在普通学校附设特教班和残疾儿童在普通班级随班就读的新形式。目前国家"九五"期间特殊教育发展的格局是"以大量的特教班和随班就读为主体、以一定数量的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目前我国基本形成了以教育部门为主,民政部门、卫生部门、残联部门和社会力量作补充的特殊教育办学渠道,正在形成学前教育、基础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残疾人教育体系。 3.当前特殊儿童的早期教育 心理学研究表明:0-6、7岁是个体神经系统结构发展的重要时期,是个体心理发生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生理发展、知觉发展、动作发生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个体神经系统的可塑性较大、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强,如果在这一期间内对残疾的个体及时施以恰当的教育,会有利于个体生理机能的重新组合、有利于身体各种功能的的代谢、有利于损伤器官的矫正和康复,也就是说对残疾儿童进行早期教育,有利于残疾儿童缺陷的最大程度补偿、有利于残疾儿童潜力的最大程度发挥、有利于其身心的最大限度发展。中国大陆对残疾儿童的早期教育机构最早见于八十年代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的聋儿语言训练康复中心,到1997年底,我国大陆有各级聋儿康复机构1800多个,"八五"期间已对5.8万名聋儿进行了听力语言训练,"九五"期间国家拟对6万名聋儿进行训练、新建200个语训部、在30个省市聋儿康复中心开展聋儿早期干预工作。视力残疾儿童的早期教育不容乐观,大陆目前为 文艺演出 止仍没有一所视力残疾儿童幼儿园,附设在上海市盲童学校的一个每年招收3-5人盲童学前班是大陆地区仅有的盲童早期教育机构,这就意味着1998年大陆的约6.6万0-6岁视力残疾幼儿教育几乎仍处于空白状态。据了解,北京市就只有一所专门招收智力残疾儿童的幼儿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