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心理干预概述

心理干预概述

心理干预概述
心理干预概述

第一节心理干预概述第二节心理治疗第一节心理干预概述一、概念二、心理干预的内容与方式三、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关系第一节心理干预概述一、概念心理干预(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是指在心理学理论指导下有计划、按步骤地对一定对象的心理活动、个性特征或行为问题施加影响,使之发生朝向预期目标变化的过程。第一节心理干预概述一、概念健康促进预防性干预心理治疗干预面向普干预针对高险干预针对那通人群人群些已出现心理目标是促进目标是减少发障碍的个体心理健康和幸生心理障碍的危目标是减轻福感险性障碍针对不同群体实行的不同的干预措施第一节心理干预概述二、心理干预的内容与方式(一)健康促进与预防健康促进(health promotion)是指在普通人群中建立适应良好的行为、思想和生活方式,也称为一级干预。一级干预针对普通人群健康促进二级干预针对高危人群预防干预三级干预针对问题和障碍心理治疗第一节心理干预概述二、心理干预的内容与方式(一)健康促进与预防 1.积极的心理健康◆保护抗应激损伤的能力(positive mental health)◆增强自我控制,促进个人发展 2.危险因素:易感的人格因素或环境因素(risk factor)3.保护因素与危险因素相反。不易发生某种心(risk factor)理障碍的人格因素、行为方式或环境因素。第一节心理干预概述二、心理干预的内容与方式(二)预防性干预的方式预防性干预(preventive intervention)是指有针对性的采取降低危险因素和增强保护因素的措施。 1.普遍性干预(universal preventive interventions)2.选择性预防干预(selective preventive interventions)3.指导性预防干预(indicated preventive intervention)第一节心理干预概述三、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关系心理咨询psychological counseling:是指受过专业训练的咨询者依据心理学理论和技术,通过与来访者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帮助其认识自己,克服心理困扰,充分发挥个人的潜能,促进其成长的过程。第一节心理干预概述三、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关系心理咨询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经济状况追求目标心理咨询地位贫困落后温饱生存奢侈品小康水平丰富精神调味品发达富裕高质量精神必需品第一节心理干预概述三、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关系 1.都是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心理 2.都由受过专业训练的人员实施;咨询3.服务对象都是需要给予心理帮助者;4. 都要在良好的人际关系下进行;心理5.目的都是为了改变不良认识和行治疗为,增强身心健康等。第一节心理干预概述三、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关系◆遵循发展与教

育的模式◆针对有现实问题或心理困扰的正常人心理◆侧重于对来访者的支持、启发、教咨询育、指导◆哲学社会学倾向◆遵循生物-心理-社会医疗模式心理◆主要针对有心理障碍的病人治疗◆侧重于分析与矫正,消除症状,重建人格◆医学倾向第一节心理干预概述三、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关系医学心理咨询(medical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是心理咨询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主要对象是患者或寻求医学帮助的人,着重处理的是医学领域中的心理问题。具备专业化医学知识和技能,又有一定的心理学、社会学的知识,才能承担医学心理咨询任务。第二节心理治疗一、概述与简史二、心理治疗基本过程和原则三、心理治疗的基本技术四、心理治疗的范围第二节心理治疗一、概述psychotherapy 源于希腊语“psyche” 源于“therapeutikos” “灵魂、心灵或生命” “为人服务及医治” 第二节心理治疗一、概述心理治疗psychotherapy:是由受过专业训练的治疗者,在一定的程序中通过与患者的不断交流,在构成密切的治疗关系的基础上,运用心理治疗的有关理论和技术,使其产生心理、行为甚至生理的变化,促进人格的发展和成熟,消除或缓解其心身症状的心理干预过程。第二节心理治疗一、概述心理治疗psychotherapy:1.治疗者必须是经过正规培训。 2.要按一定的程序进行。 3.建立在密切治疗关系上的职业行为。 4.要运用科学的心理学理论和技术 5.目的是消除或缓解心身症状,恢复心理、生理和社会功能。第二节心理治疗一、概述现代科学的心理治疗主要是十九世纪末由奥地利的弗洛伊德创立了精神分析疗法开始的。第一节心理治疗二、心理治疗基本过程建立治疗同盟、收集信息、评估和确认问题及制定治疗方案。(一)初期阶段依据治疗方案,采取适宜的治(二)中期阶段疗措施帮助患者解决心理问题,达到预期的治疗目标。(三)结束阶段处理结束治疗所产生的问题并帮助患者迁移和巩固治疗的效果。第一节心理治疗三、心理治疗基本原则(一)信赖性原则(二)整体性原则(三)发展性原则(四)个性化原则(五)中立性原则(六)保密性原则

儿童心理发展理论概述

第一章发展理论概述 在讲发展理论之前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什么才可称为发展,发展理论研究些什么东西;学发展理论又有什么用。抓住了这些,学习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本章将详细为您介绍这些内容。 发展的含义:获得新结构或引起心理结构发生改变的过程。 发展包括三个要素: 1、发展是一个在个体内部进行的变化; 幼儿从外面进入教室。幼儿发展了吗? 2、这种变化是连续的、稳定的; 当你从明处走入暗处,视网膜上的光化学物质会发生变化,使视觉感受性 大大提高,这就是众所周知的暗适应。反之,从暗处走入明处,又会发生 过程相反的明适应。这种内部变化是为了重建机体的正常平衡,其最终结 果是回复到原先的状态。这不能称为发展。 思考:具有可逆性的周期变化可称为发展吗?(否) 所有内部变化都是发展吗?(否) 3、发展最终导致结构性改变(如获得一个新结构或由一个旧结构演变为一个新结构) 发展理论的作用 人类的科学史已经证明,科学不是事实的单纯积累。只有当事实被整理成一个概念体系时,才能变成有用的知识。这个概念体系就是理论。那你想过我们为什么要学习理论吗?发展理论对教育实践有什么作用吗?

1.组织信息 我们从事学前教育的教师,每天工作在第一线,与幼儿生活在一起,对学前儿童的行为特征、兴趣、游戏内容、生活规律都有丰富的经验。如果我们不去总结、概括这些经验,那么,它们永远是个人的感受,既不一定正确、也不一定具有普遍意义。只有把这些感性经验纳入一定的理论框架,用一定的理论指导去整理、分析、归纳,才能形成理性认识,才能从纷繁、零散的事实中揭示出规律性的东西,从而正确地认识事物、解释现象、预测趋势。概而言之,达到科学的"解释"功能。所谓解释,就是把一些现象归纳到一个理论体系之中的过程。这就是发展理论的第一个作用:组织信息。 通俗地讲,你所掌握的大量事实,就好比拥有大量的砖头瓦片。砖头瓦片并不具备房屋的功能。只有当你根据蓝图将砖瓦搭成一定的结构才能充当房屋的主人。建筑蓝图就是理论,没有它,无论你占有多少材料,也只是一个"无房户"。 2.指导研究 理论的第二的功能是指导研究。理论能启发思考、指导观察和产生新信息。 幼教工作者具有从事学前儿童心理和教育研究的独特条件。但事实上并不是每一个幼教工作者都能开展真正的科学研究。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并不是她们没有科研的兴趣,也不是缺乏科研的条件或方法,在大多数情况下,她们缺乏一个用以指导科研的明确理论。没有理论指导,就提不出问题、提不出假设、甚至也看不见事实,更谈不上分析综合了。 爱因斯坦说:"你能不能观察到眼前的现象取决于你运用什么样的理论,理论决定着你到底能观察到什么。" 这就是说,凡是要从事科学研究的人,都必须选定一个理论,并在这个理论的指导下从事具体的资料收集(如观察、实验等),然后,又在这个理论的指导下分析、整理和解释资料,证实或修正假设。因此,理论具有指导研究的功能。 理论的分类 提示: 理论的分类是介绍有关理论的几种形态。无论哪一种理论形态,都是理论与资料(数据)之间的关系的反映。对于这一内容,只需稍作了解,无须深究。 1、模型 (例如:记忆流程图:瞬间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心理危机干预

心理危机干预 一、概述 1.危机是指人遭遇到的突发重大的刺激,,无法按照常规方式去解决而产生的具有危险性的生理心理反应(重大突发刺激性、主观性、危险性) 2.心理危机的特征①普遍性和特殊性②复杂性③发展的可变性④解决方式的多样性 3.分类根据刺激来源分: ①发展性危机(正常成长和发展过程中,急剧的变化或转折所导致的异常反应) ②境遇性危机(出现罕见或超常事件,个体无法预测和控制时出现的危机) ③存在性危机(指伴随着重要的人生问题,如关于人生的目的、责任、独立性、自由和承诺等出现的内部冲突和焦虑) 4.心理危机产生机制(类似机器构成的原理和其运转方式) ①危机事件发生,当事人面临后出现心理失衡状态,无法用常规方式解决 ②当事人对危机事件的认知评价,影响大危机强烈,反之,危机轻微 ③当事人可用的社会支持,对决定当事人危机反应的强度和解决方式及结果产生直接影响 ④当事人的人格特征,决定对危机事件的应对方式 ⑤心理危机解决的情况影响当事人心理健康的水平 5.心理危机的反应:生理方面、情绪方面、认知方面、行为方面 6.心理危机发展阶段 (1)个体感知,开始体验到紧张,表现为警觉性提高,为达到新平衡个体试图用自己以前的策略做出反应 (2)若(1)不奏效,焦虑程度增加,开始有求助动机,为修正尝试错误的一种方式 (3)若(2)不奏效,紧张程度持续增加,此阶段求助动机最强(注意:易受到别人暗示和影响) (4)若前三都未奏效,易产生习惯性无助,出现怀疑和动摇,自杀意图,有的精神崩溃和人格解体。此阶段需要外援性的帮助(家人、朋友和心理帮助专业人员) 7.心理危机的结果:顺利度过危机、出现社会适应问题、产生心理障碍、发生自伤自毁行为 二、应激与心理危机 1.应激是有机体在生理或心理上受到威胁时出现的一种非特异性身心紧张状态(包含三点:①指使人感到紧张的事件或环境刺激②是一种主观反应③指人体对应激源的一种生理和心理反应) 2.应激源凡是能够引起个体产生应激的各种因素 3.应激源的分类 按来源分类:躯体性应激源、心理性应激源、社会性应激源、文化性应激源 按大小分类:应激巨砾、应激细砾 按性质分类:正性应激源(结婚、升学、升迁等)、中性应激源(生活规律变动、搬家等)、负性应激源(疾病、失恋、灾难性事件等) 4.应激理论(应激的产生包括应激源、中介变量和心理-生理反应三部分)(一)刺激理论模型 该模型提出推进人们对于应激源的量化研究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概述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概述 一、儿童期及发展阶段划分 根据教育工作的经验和心理学的研究材料,我们把儿童心理发展划分为如下的几个主要阶段:乳儿期(从出生到满一岁),婴儿期(从一岁到三岁),学龄前期(从三岁到六七岁),学龄初期(从六七岁到十一二岁),少年期或学龄中期(从十一二岁到十四五岁),青年初期或学龄晚期(从十四五岁到十七八岁)。 其他理论说法: 1、婴儿期(或称乳儿期) 0~1岁 其中可分为: 新生儿期 0~1月 婴儿早期:1~6月 婴儿晚期:6~12月 2、先学前期(或称幼儿早期) 1~3岁 3、学前期(或称幼儿期) 3~6岁 其中有可分为: 幼儿初期 3~4岁 幼儿中期 4~5岁 幼儿晚期 5~6、7岁 4、学龄期 6、7岁~18岁 其中又可分为: 学龄初期 6、7~11、12岁 学龄中期 11、12~14、15岁 学龄晚期或青年期 14、15~17、18岁 二、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一)定义 指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儿童在每个不同的年龄阶段中表现出来的一般的、本质的、典型的特征。

注意定义包含了以下几个含义: 1.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2.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与儿童的生理发展有一定的关系。不同的儿童心理上虽然有差异,但同一年龄段的儿童也表现出大体相同的特征。 3.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从许多个别儿童心理发展的事实中总结概括出来的 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所代表的是各年龄儿童的本质的心理特点,而不代表每个具体儿童的个别差异。 4.强调的是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本章所谈及的年龄特征指的是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区别于生理发育的年龄特征。儿童的心理年龄和他的生活的实际年龄,常常会有所出入。 (二)儿童心理年龄特征的稳定性和可变性 1.稳定性 为什么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具有稳定性呢?主要在于它受下列因素所制约,而这些因素,从本质上没有改变。 ①儿童脑的结构和机能的发展是有一个大致稳定的顺序和阶段。 ②人类知识经验本身是有一定顺序性的,儿童掌握人类知识经验也必须遵循这一顺序,都有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外表到本质的过程,都需要经历相应的时间。 ③儿童从掌握知识经验到心理机能发生变化,也要经过一个大体相同的不断量变质变的过程。 2.可变性

心理咨询与心理素质训练讲义全

心理咨询与心理素质训练讲义 主讲:吴永波 第一讲:心理咨询概述 1、心理健康和咨询的概论 ⑴认识误区 ⑵心理异常的原因、表现和预防 ⑴认识误区 ①心理健康和咨询的意义。 ②心理健康的界定。 ③心理治疗和心理咨询的区分 重视心理健康,关注心灵(一) 联合国教科文国际委员会宣言 70年代《学会生存》, 核心:教育是为人类适应生存的需要,为人类的生存服务。 1989年《学会关心》,核心:关心自己的健康,关心自己的家庭、朋友和同行,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和国家的经济和生态利益,关心人权,关心其他物种,关心地球的生活条件,关心真理、知识和学习。 重视心理健康,关注心灵(二) 有关心理的书籍品种多、畅销(因为被放在显著的位置): (1)戴尔·卡耐基的《人性的优点》、《人性的缺点》。 (2)戈尔曼的情绪能力 (3)多湖辉的心理操纵术 (4)刘墉的心灵演说 (5)另外,情商启蒙,心理自测、心理创富、心灵鸡汤等等。 重视心理健康,关注心灵(三) 我国自杀的比例偏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重视心理调节不够。心理异常的状况累计、恶化,最终会酿成悲剧。 随着学业的上升,学生心理问题增多,比例上升。大学生存在心理问题的比例不低。 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对人的心理影响 一、几个与现时代相关的背景材料 (一)效率标准与状态标准 1 .效率标准:运用可以客观化、数量化的方式去进行评价的标准体系。 2 .状态标准:运用主观化的方式去进行评价的标准体系。 (二)工具价值与终极价值 1 .工具价值:偏爱的行为方式或通过实现终极价值的手段。 2 .终极价值:期望存在的状态或通过一生而实现的目标。 视频材料——彩迷彩奴 (三)21世纪中国心理疾患的转型 1 .1980 年前,大多数人看“ 精神科” ,主要病症是: (1) 典型抑郁症. (2) 典型焦虑症 (3) 典型精神分裂症 2 .21 世纪多数是如下病症: (1) 婚姻问题 (2) 家庭问题 (3) 教育问题

心理咨询与治疗概论

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概论 第一节基本概念 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认知的误区 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人是神经不正常的见不得人的。 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就是聊天谈心或做思想工作。 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是灵丹妙药,只要一次就能解决所有问题。 从事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人一定要会吹牛。 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就是医生要努力的给我解决问题,我等着就可以好了。 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就像看相算命或者巫师一样。 一、心理咨询的概念和特征 心理咨询((Psychological Counseling))或咨询心理学(Counseling Psychology),香港和台湾地区称之为心理辅导或谘商心理学,心理咨询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是咨询者(counselor)运用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对来访者(client)或求助者(counselee)在心理适应方面出现问题并企求解决问题的来访者提供心理援助的过程。 这是一个过程,常常需要多次。在这个过程中,咨询者和来访者建立一种能够给予来访者一种安全感的关系,使他可以开放自己,正视自己过去曾经否定的经验,然后再把那些经验融入已经改变了的自己(罗杰斯1942)。 主要对象是正常人,着重处理的是人的正常需要和出现的问题。 在美国出版的国际心理学联合会编辑的《心理学百科全书》(1984年)肯定了心理咨询的两种定义模式,即教育模式和发展模式。该书认为,“咨询心理学始终遵循着教育的而不是临床的或治疗的或医学的模式。 车文博主编《心理咨询大百科全书》(2001):心理咨询是心理咨询者通过和来访者的商谈、讨论、劝告、启发和教育,帮助他们解决各种心理困惑和心理障碍,以便他们更好地成长,提高适应能力,增进身心健康。 心理咨询的特征 是一种有目的和任务、特定操作过程和手段的职业行为,解决咨询对象心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强调咨访双方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 心理咨询不是安慰同情或者帮助做出选择的过程,也不是交朋友,是一种学习和成长的过程。 二、心理治疗的概念与特征 心理治疗在英文中有时被称之为“心理治疗”(psychotherapy),有时被称之为“治疗”(therapy)。 又称“精神治疗”,与“躯体治疗”相对,是指应用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治疗来访者心理疾病与障碍和有关身体疾病的过程,它有五个基本要素:治疗师、治疗对象、治疗理论和方法技术、治疗方式、治疗目标。 《美国精神病学词汇》这样描述心理治疗过程:“在心理治疗过程中,一个人希望消除症状或解决生活中出现的问题,或因寻求个人发展而进入一种契约关系,以一种规定的方式与心理治疗专家相互作用。” 北京大学陈仲庚教授认为,心理治疗是治疗者与求询者之间的一种合作努力的行为,是一种伙伴关系;治疗是关于人格和行为的改变过程。 美籍华裔学者曾文星、徐静(1994)的定义:心理治疗是运用心理学的方法来治疗来访者的心理问题。其目的在于通过治疗者于来访者建立的关系,善用来访者的求愈的愿望与潜力,改善来访者的心理与适应方式,以解除来访者的症状与痛苦,并帮助来访者,促进其人格的成熟。 曾文星、徐静指出,心理治疗是应用心理学的原则和方法,采用治疗者与被治疗者间的相互

学前第一章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概述练习题

2014级学前班《绪论》、第一章《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概述》练习题一、填空。 1·心理学通常把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和-------------两大类。 2 认识过程是人脑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它包括--------、---------记忆、---------和---------等过程,这些过程总称为认识过程。 3 人对物体个别属性的认识是感觉,对物体各种属性的总体认识称为---------。 4 -----------。---------和-----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5 ----是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它是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的基础。 6 意志过程对人的认识过程和情感过程具有----------。 7 心理学史研究--------------------------的科学。 8 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的科学。 9 脑由--------------、---------、---------、----------、-------------、五部分组成的,其中最发达的部分是---------。 10 人的大脑由左右两个半球组成;表面覆盖着大脑皮层,简称--------。 11、根据沟、回的分布,一般把大脑皮层分为四个部分,是--------、--------------、-----------------、-------------------- 四部分? 12 大脑的主要机能-------------、-----------------、----------------、----------------、-------------。 13 中枢神经系统向全身发出---------------对脑神经,? 14 反射按起源可分成两类:----------------------、----------------------------。 15 大脑半球的表面有很多褶皱,凹陷部分称为------------或---------,隆起部分称为------------。 16神经系统由-----------------和--------------组成,其中最重要的部分是-----------------。 17 客观现实是指------------------------------------------------,它们构成了---------------------------------------。 18 制约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另一类是------------------------。 19 遗传素质是指有机体通过遗传获得的----------------、---------------、----------------和---------------方面的解剖生理特征。 20 幼儿往往把他们所感知、观察到的---------------、----------------、---------------等都在自己的游戏中反映出来。 21 幼儿教育是-------------------------的基础,是-----------------的有机组成部分。 22 幼儿期儿童的心理就是在以-----------------为主要形式的各种活动中不断发展的。 23 脑-----------------------的重要组成部分。 24 周围神经系统、----------------------两部分又构成心理活动的物质基础。25 幼儿的活动主要有-------、---------和-----------。 26 条件反射是---------------形成的------------的反射。 27 社会生活环境为儿童心理发展提供了-------------------------------。 28 生理成熟为儿童心理发展提供了-----------------------------------------。 29 -------------------是进化过程中最新发展起来的部分。 30 人脑的--------------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占皮层表面的------------。31 大脑半球皮层以下的部位是-------------------,二者构成了----------------系统。 32 人所处的客观现实包括-----------环境和----------环境。 33 心理的反应具有--------性。 34 人的心理一方面受客观现实的----------------------,一方面又受人的主观条件的------------。 二、选择题。 1 脑是神经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结构复杂的器官,它由延髓、桥脑、中脑、间脑、小脑和大脑组成,其中最发达的部分是() A、延髓 B、大脑 C、间脑 D、中脑 2 儿童的神经系统在出生后最初几年发展相当迅速,脑重量出生时达到()。 A、500克 B、900克 C、400克 D、800克 3 大脑皮层上的几个叶在技能上也有所分工,如枕叶和()有关。 A、听觉 B、视觉 C、嗅觉 D、味觉 4儿童到九个月时脑的重量就会增加几倍?() A、1倍 B、2倍 C、4倍 D、5倍 5儿童一周岁时达到几克?() A、850克 B、950克 C、1000克 D、900克 6七周岁儿童脑已增长到多少克?() A、1500克 B、1300克 C、1250克 D、1700克 7脑最发达的部分是()。 A、大脑 B、中脑 C、小脑 三、判断。 1 无条件反射是先天固有的、由遗传而来的反射。() 2 额叶损伤(如疾病、受伤等)会引起智力低下,不会引起个性方面的障碍。() 3 心里是人脑的机能,有了脑就有了心理现象。() 4 人的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5 人的心理的主观能动性的大小依赖于人们对客观世界规律的认识水平() 6 人的心理一方面受客观现实的制约,一方面又受人的主观条件的折射。() 7 幼儿出生时脑重量为400克,到九个月时达到900克。() 8 制约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只有一种是遗传方面的因素。() 9遗传素质为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10 社会生活环境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主动调控作用是通过教育来实现的。() 11 心理的反映只有能动性。() 12 脑与四肢、内脏、腿、脊髓与四肢之间都有神经联系。() 13 神经系统是由脑、脊髓和它们发出的神经组成的。() 14 遗传素质是指有机体通过遗传获得的生理构造、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方面的解剖生理特征。() 15 幼儿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是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16 无条件反射以条件反射为基础。()

职业素养概述

职业素养 职业素养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需要遵守的。个体行为的总合构成了自身的职业素养,职业素养是内涵,个体行为是外在表象。 中文名 职业素养 外文名 professional quality 类别 职业道德 使用人群 在职人员等 目录 .1 .2 .3 职业素养包含内容 1、职业素养的三大核心:

(一)职业信念 “职业信念”是职业素养的核心。那么良好的职业素养包涵了那些的职业信念呢?应该包涵了良好的道德,正面积极的职业心态和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意识,是一个成功职业人必须具备的核心素养。良好的职业信念应该是由爱岗、敬业、、奉献、正面、乐观、用心、开放、合作及始终如一等这些关键词组成。 (二)职业知识技能 “职业知识技能”是做好一个职业应该具备的专业知识和能力。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没有过硬的专业知识,没有精湛的职业技能,就无法把一件事情做好,就更不可能成为“状元”了。 所以要把一件事情做好就必须坚持不断的关注行业的发展动态及未来的趋势走向;就要有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懂得上传下达,左右协调从而做到事半功倍;就要有高效的执行力,我们研究发现:一个企业的成功30%靠战略,60%靠企业各层的执行力,只有10%的其他因素。中国人在世界上都是出了名的“聪明而有智慧”,中国人不缺少战略家,缺少的是执行者!执行能力也是每个成功职场人必修炼的一种基本职业技能。还有很多需要修炼的基本技能,如:职场礼仪、时间管理及情绪管控等等,这里就不一一罗列。 各个职业有各职业的知识技能,每个行业还有每个行业知识技能。总之学习提升职业知识技能是为了让我们把事情做的更好。 (三)职业行为习惯 “职业行为习惯”,职业素养就是在职场上通过长时间地学习-改变-形成而最后变成习惯的一种职场综合素质。 信念可以调整,技能可以提升。要让正确的信念、良好的技能发挥作用就需要不断的练习、练习、再练习,直到成为习惯。 2、职业素养概括的说包含以下四个方面: (一)职业道德 (二)职业思想(意识) (三) (四)职业技能 前三项是职业素养中最根基的部分。而职业技能是支撑的表象内容。 在衡量一个人的时候,企业通常将二者的比例以6.5—3.5进行划分。 前三项属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范畴的产物。从出生到退休或至死亡逐步形成,逐渐完善。而后一项,是通过学习、培训比较容易获得。例如,、、建筑等属职业技能范畴的技能,可以通过三年左右的时间令我们掌握入门技术,在实践运用中日渐成熟而成专家。可企业更认同的道理是,如果一个人基本的职业素养不够,比如说忠诚度不够,那么技能越高的人,其隐含的危险越大。 那当然做好自己最本质的工作,也就是具备了最好的职业素养。 所以,用大树理论来描述两者的关系比较直接。

中学教育心理学考点:中学生心理发展概述

新东方在线教师网(https://www.doczj.com/doc/4a3837578.html,/)分享中学教育心理学考点:中学生心理发展概述 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一节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 心理发展的含义 所谓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人的生理发展与心理发展是密切联系的,在人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里,生理发展与心理发展是相互协调的,因而使个体的身心能处于一种平衡和谐的状态。但中学阶段是人类个体生命中一个特殊的阶段,这个阶段学生的生理发育十分迅速,而心理发展却相对缓慢。研究表明,中学生心理的发展有四个基本特征。 第一,连续性与阶段性。在心理发展过程中,当某些代表新特征的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取代旧特征而处于优势的主导地位,表现为阶段性的间断现象。但后一阶段的发展总是在前一阶段的基础上发生,而且又萌发着下一阶段的特征,表现出心理发展的连续性。 第二,定向性与顺序性。在正常条件下,心理的发展总是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先后顺序。尽管发展的速度可能有个别差异,会加速或延缓,但发展是不可逆的,各阶段之间也不可逾越。

新东方在线教师网(https://www.doczj.com/doc/4a3837578.html,/)分享第三,不平衡性。心理的发展可以因进行的速度、到达的时间和最终达到的高度而表现出多样化的发展模式。通常,一方面表现出个体的不同系统在发展的速度、发展的起讫时间与到达成熟时期的进程不同;另一方面也表现出同一功能特性在发展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发展速度。 第四,差异性。任何一个正常学生的心理发展总要经历一些共同的基本阶段,但在发展的速度、最终达到的水平以及发展的优势领域又往往是千差万别的。 我国心理学家通常按照个体在一段时期内所具有的共同的、典型的心理特点和主导活动,将个体的心理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N孚LJL期(0~1岁)、婴儿期(1~3岁)、幼儿期(3~6、7岁)、童年期(6、7岁~11、12岁)、少年期(11、12岁~l4、15岁)、青年期(14、15岁~25岁)、成年期(25岁~65岁)、老年期(65岁以后)。 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 (一)少年期 少年期是指11、12岁~14、15岁的阶段,是个体从童年期向青年期过渡的时期,大致相当于初中阶段,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性。整个少年期,个体在生理、心理、社会适应性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此而造成初中生的身心发展充满着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的矛盾。少年的抽象逻辑思维已占主导地位,并出现反省思维,但抽象思维在一定程度上仍是以具体形象作支柱。与此同时,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也有所发展,但仍带有不少片面性

教案心理危机与干预

教案 2014~ 2015 学年第二学期课程名称:心理危机与干预 任课教师:徐晓艳 教师所在单位:教育学院

课程名称:心理危机与干预 课程所属院(部):教育学院 课程代码:010511 授课班级:2012级应用心理学 课程类别:□通识必修课□通识选修课 □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 专业选修课□实践环节 □其他 总学时:总28学时,其中理论28 学时,实践0 学时总学分:2 考核方式:考查 成绩构成比例:平时成绩占30%,期末考试占70%。 使用教材:樊富珉, 何瑾. 团体心理辅导.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 主要章节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心理危机概述 第二节心理危机分类 第三节心理危机影响因素与发展过程 第二章心理危机干预的基本程序与模式 第一节公共危机事件的干预模型 第二节个体危机干预模型

第三节心理危机干预的四个阶段 第三章心理危机干预的评估与诊断技术第一节危机心理评估 第二节危机心理评估常用量表 第四章心理危机干预技术 第一节紧急事件应激晤谈技术 第二节支持性心理疗法 第三节意义疗法 第四节放松疗法 第五节绘画疗法 第六节护理疗法 第七节音乐疗法 第八节药物疗法 第五章应激相关障碍 第一节应激反应 第二节应激相关障碍 第六章丧失与哀伤 第一节丧失的危机干预 第二节哀伤的危机干预 第三节抑郁的危机干预 第七章焦虑障碍 第一节焦虑障碍的含义

第二节焦虑障碍的干预措施第八章家庭暴力与虐待 第一节家庭暴力 第二节虐待 第九章自杀 第一节自杀的含义 第二节自杀的征兆

第一章绪论 教学内容: 1、心理危机概述 2、心理危机分类 3、心理危机影响因素与发展过程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目标: 通过对本章的学习,应当着重把握心理危机概述、心理危机分类、心理危机常见症状与体征、心理危机影响因素、发展过程及结果等。 教学重难点: 1、心理危机的分类 2、心理危机的常见症状与体征 教学方法: 讲授法 第一节心理危机概述 一、心理危机 危机是当人们面对重要生活目标的阻碍时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这里的阻碍,是指在一定时间内,使用常规的解决方法不能解决的问题。危机是一种认识,当事人认为某一件事或境遇是个人的资源和应付机制所无法解决的困难。除非及时缓解,否则危机会导致情感、认识、行为和躯体方面的功能失调

士兵心理概述

批准人: 2011年8月31日 绪论 讲授准备 1.准备教具、清点人数; 2.宣布授课提要。 题目:绪论 目的:通过教学,使学员明确士兵心理教育与疏导的含义,熟悉士兵心理教育与疏导的内容,认清士兵心理教育 与疏导的意义。 内容:一、士兵心理教育与疏导的含义内容 二、士兵心理教育与疏导的意义 重难点:士兵心理教育与疏导的意义 方法:理论讲授 时间:2课时 地点:教室 要求:1.认真听讲做好笔记 2.主动思考,积极发言 3.及时完成课后思考题

保障:多媒体教学设施 讲授实施 同志们好,很荣幸能给你们上《士兵心理教育与疏导》这课程,因为据我了解,没人讨厌或者害怕上这门课。我希望这10次课,既带给你们知识,也带给你们快乐。首先自我介绍一下。第一次课,我们的主要任务是概括了解一下这门课程,讲2个内容,一是士兵心理教育与疏导的含义;二是士兵心理教育与疏导的意义。 一、士兵心理教育与疏导的含义和内容 (一)何谓“心理学” 心理学一词来源于希腊文,其原义就是“灵魂学”或“灵魂之学问”。长期以来,心理学一直包含在哲学领域,没有独立出来。直到十九世纪中叶以后,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心理学才开始脱离哲学而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1879年,德国哲学家、生理学家、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心理学和其它任何一门科学一样,有它自己特定的研究对象,法国著名作家雨果说过:“世界上最浩瀚的是海洋,比海洋更浩瀚的是天空,比天空还要浩瀚的是人的心灵。”可以这么说,从呱呱坠地的婴儿,到老态龙钟的长者;

从艰苦紧张的军事训练,到金戈铁马的拼杀战场……总之,有人参加的每一项实践活动,无一不闪烁着人类的心灵之光。而揭示人类心灵的奥秘,研究人的心理活动规律,正是心理学责无旁贷的重要任务。心理学就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 (二)士兵心理教育与疏导的含义 心理学所应用的范围极广,例如教育心理学(探讨教与学的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和规律),军事心理学(被定义为与军事有关的人的行为的科学与应用),犯罪心理学、变态心理学……等等,顾名思义,《士兵心理教育与疏导》心理学与军事科学相结合的产物,是军人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士兵心理教育与疏导作为应用学科,不是心理学的一般原理在实践中的直接应用,不是生理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邻近学科内容的剪裁与汇编,也不是军事科学的心理学注释,而是具有明确的研究对象与特点,具有独立的理论体系的一门学科。这门学科是针对士兵的心理特点,传授心理学知识,预防心理问题,解决心理困惑,维护心理健康,提高心理素质的教育、实践活动。其中心理教育是开展心理疏导的前提和基础,心理疏导是巩固和提高心理教育效果的有效手段。 (三)士兵心理教育与疏导的内容 本门课程所涉及的基本问题和研究过程与其他分支心理学所涉及的内容并无太大的差异,其差异仅仅在于该研究是在部队环境中对士兵对象实施的。因此,它也含有传统心理学研究的一

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

第一节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 一、心理发展的含义 所谓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研究表明,学生心理的发展有四个基本特征: 其一,连续性与阶段性。 其二,定向性与顺序性。 其三,不平衡性。 其四,差异性。 二、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及各阶段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 (一)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 我国心理学家通常按照个体在一段时期内所具有的共同的、典型的心理特点和主导活动,将个体的心理发展划分为8个阶段。即:乳儿期(0-1岁);婴儿期(1-3岁);幼儿期(3-6、7岁);童年期(6、7岁-11、12岁);少年期(11、12岁-14、15岁);青年期(14、15岁-25岁);成年期(25-65岁);老年期(65岁以后)。 (二)童年期和少年期的主要心理特征 1.童年期 又称学龄初期。这是一个人一生发展的基础时期,也是生长发育最旺盛、变化最快、可塑性最强、接受教育最佳的时期。 2.少年期 又称学龄中期。这是个体从童年期向青年期过渡的时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 三、小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含义 (一)关于学习准备 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和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学习准备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二)关于关键期 关键期是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这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第二节、认识发展的阶段理论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逻辑思维是智慧的最高表现,因而从逻辑学中引进"运算"的概念作为划分智慧发展阶段的依据。这里的运算是指心理运算,即能在心理上进行的、内化了的动作。他将从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 (一)感知运动阶段(0-2岁) 这一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 (二)前运算阶段(2-7岁) 这个阶段儿童的思维有如下主要特征: 1.单维思维 2.思维的不可逆性 3.自我中心 (三)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这个阶段的儿童认知结构中已经.具有了抽象概念,因而能够进行逻辑推理。这个阶段的标志是守恒观念的形成。这个阶段的儿童的思维主要有如下特征: 1.多维思维 2.思维的可逆性 3.去自我中心 4.具体逻辑推理 (四)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

教师的心理素质

教师的心理素质 【一】教师的心理素质 一、教师的素质结构 (一)素质人的素质是在先天生理基础上,通过环境、教育与主体交互作用而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基本的身心特质。素质具有基础性、相对稳定性、结构整合性和发展潜在性的特点。教师素质是以人的一般素质为基础,通过人与职业的相互作用形成和发展并通过教育教学实践活动表现出来的,是与教师职业有关的基本品质的总和。 (二)素质结构教师素质结构包括生理素质、心理素质、社会文化素质三个基本维度。1.生理素质教师的生理素质主要由人的先天遗传因素决定,表现为有机体的某些解剖、生理上的特征,如感觉器官、神经系统的特点,主要是人脑的特点,在教师的素质结构中起基础作用。2.科学文化素质(1)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教师科学文化素质中活的灵魂,是教师献身教育事业的根本动力。(2)文化科学素养是教师素质的重要内容。3.心理素质教师的心理素质是由先天生理因素与后天环境因素交互作用决定的,表现为心理品质,处于教师素质结构的核心层次,起中介和核心作用。教师心理素质又可分为一般心理素质和职业心理素质。 二、教师的一般心理素质教师一般心理素质是指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的心理品质。教师的一般心理素质可以归纳为认知品质、个性品质和适应能力三个维度。(一)认知品质认知品质是个体在认知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直接影响个体认知活动的机制和水平的人格特征因素,是教师心理素质结构的最基本的成分。1.敏锐的观察力;2.准确的记忆力;3.丰富的想象力;4.优良的思维品质;5.善于分配注意力。(二)个性品质个性品质是指人在对客观事物的对待活动中的个性心理特征。它虽不直接参与对客观事物认知的具体操作,但是具有动力和调节机能,居于心理素质的核心地位。1.成熟的自我意识:(1)健全的自我认知;(2)积极的自我体验;(3)较强的自我控制能力。2.教师的情感特征:(1)以师爱为核心的积极情感;(2)教师应有的情操;(3)教师的责任感。3.教师的意志特征:(1)明确的目的性和实现目的的坚定意向;(2)处理问题的果断性和坚定性;(3)解决矛盾时的沉着、自制、耐心和坚持性;(4)充沛的精力和顽强的毅力。4.教师的动力特征:(1)成就动机;(2)求知欲。(三)适应能力适应能力是指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改变自身或环境,使自身与环境和谐协调的能力,是心理素质结构中最具衍生功能的因素。它是认知因素和个性因素在各种社会环境中的综合反映,是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必要心理素质之一。1.自我定向适应性:(2)生理适应;(1)生活适应;(4)学习适应。(3)职业适应;2.社会定向适应性:(2)人际环境适应;(1)社会环境适应;(4)职业角色适应。(3)应激情境适应;三、教师的职业心理素质(一)教师职业心理素质概述1.教师职业心理素质的含义教师职业心理素质可以界定为与教师的职业有关的心理素质的总和。2.教师职业心理素质与教师的一般心理素质的关系从总体上看,教师的一般心理素质是基础,教师职业心理素质是教师的一般心理素质和特定职业结合的产物。(二)教师职业心理素质的结构教师职业心理素质结构包括职业意识、职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包括特定的神经、生理方面的需求)和教育能力。1.职业意识:(1)教师的职业需要;(2)教师的职业价值观;(3)教师的职业道德;(4)教师的职业气质。2.职业知识和技能:(1)教师的知识结构;(2)教师的技能结构。3.教育能力:(2)组织管理能力;(1)教学能力;(4)教育科研能力。(3)自我发展能力;(三)教师职业心理素质的特征及其培训1.教师职业心理素质的特征:(1)稳定性;(3)综合性;(2)基础性;(4)发展性。2.教师职业心理素质的培训:(2)职业心理素质培训的途径。(1)职业心理素质培训的内容;3.职业心理素质培训的模式:(1)校本培训模式:①技能型培训②实践型培训③评价型培训④理论型培训⑤研究型培训;(2)专业发展学校培训模式PDS;(3)

抑郁症的心理治疗概述

抑郁症的心理治疗(综述) 目前有多种方法可以治疗抑郁症,究竟哪种方法对病人最好,还需要考虑到个体差异的重要性。 抑郁症是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障碍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疾病,抑郁症患者常有兴趣丧失、自罪感、注意困难、食欲丧失和有死亡或自杀观念,其他症状包括认知功能、语言、行为、睡眠等异常方面的表现。所有这些变化的结果均导致患者人际关系、社会和职业功能的损害。近年来,随着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各种应激性生活事件不断增加,心理压力增大,使抑郁症的患病率呈上升趋势,它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和影响生活幸福度的严重疾病。 目前有多种方法可以治疗抑郁症,究竟哪种方法对病人最好,还需要考虑到个体差异的重要性。现今,精神科临床对抑郁症的处理越来越趋于药物与心理治疗的综合应用,合用不仅可以减轻或缓解病人的症状,而且可以提高病人的心理社会适应功能水平,改善其生命质量,是最具成本- 效果干预的方式之一,有必要得到重视和推广应用。本文简单概述目前精神科临床对抑郁症患者常用的各种心理治疗的方法和选择。 1 心理治疗的方法 常见的行之有效的抑郁症心理治疗方法有一般性的心理治疗;认知行为治疗;支持性心理治疗;人际心理治疗;心理音乐治疗。 1. 1 一般性的心理治疗 在选用心理治疗前,治疗医师应详细了解和分析病史,包括患者的个性、生活事件、社会关系和行为表现等。开始1~3 次心理治疗应以解决问题和制订治疗性协议,明确医生与患者在治疗中的责任。 医生同患者的第一次接触既是诊断的开始,又是治疗的开始,医生与患者的每一次接触都具有广义的心理治疗意义,对待患者,医生要坚持以“心理治疗性基础态度”。其中耐心、理解、肯定及信心很重要。对于患者诉说的痛苦(抑郁体验) ,沉默地认可,往往比简单的安慰更有利[ 1 ] ,对患者的抱怨、诉苦,医生应始终耐心倾听病人的诉说,态度要认真严肃,对于有自杀倾向的病人,医生在谈话时要毫不回避地、公开谈论这一问题。单靠限制性措施来阻止自杀并不是行之有

中学生《教育心理学》心理发展概述

《教育心理学》心理发展概述 一、心理发展的概念 一个人的心理过程与个性特征,从他出生直至死亡,都在不断地变化着。教育心理学所研究的心理发展主要是个体从出生到成年期间所发生的积极的心理变化,是个体在成长期间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活动不断扩大、逐步提高和完善的过程。在发展心理学中,个体心理发展的研究包含着更广泛的内容,除了成长期间的心理发展以外,还要研究个体走向衰老和死亡时期的心理变化。本书作为教育心理学教材,着重从前一种意义上来研究心理的发展。 人的心理发展所经历的过程和形式,同一切事物一样,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但是,心理发展又有其不同于其他事物的特点,这种特点主要是因为个体心理是一个包含着许多心理因素的多层次动态系统。每一心理因素的形成和发展,都是从缓慢的积累发展到一定年龄阶段而发生质的变化的;各种心理因素的发展变化是不同步的。同时,它们之间又相互影响,形成各种心理因素错综复杂的交替变化。因此,心理发展过程就划分为不同的阶段,每一阶段又可分为若干小的阶段。各阶段之间既是连续的,又是不同质的或不完全同质的。说它们是连续的,是因为有些心理因素可能没有变化或变化较少,而有变化的心理因素其变化也是在前一阶段中逐渐孕育形成的;说它们是不同质或不完全同质的,是因为有些心理因素已经发生了根本质变。这种心理发展的阶段性表现在不同的个体之间,可能发生得有早有晚,有快有慢,但一般说来,这些阶段是不可逾越的,各个阶段的次序也是不会颠倒的。 有些心理学家强调心理发展过程的连续性,而忽视在一定年龄阶段上某些心理因素在短期内迅速变化;另外,也有一些心理学家过分强调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差异,而把心理发展过程看作是不连续的,这两种观点都不全面。实际上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并不排斥某些心理因素在一定年龄阶段的迅速变化。例如,在言语发展上,儿童的言语从一岁到一岁半时,以单词句为主,其内容大多是反映生活中的需要,言语交际能力发展缓慢;一岁半以后,在短期内就出现了大量的双词句。根据布雷因(Braine)对一个儿童言语发展的研究,从一岁半开始,儿童每月双词句的发展数量分别为14、24、54、69、350、1 400,到两周岁时,双词句的总数是2 500,其内容所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言语交际的能力和积极性都大为提高。但是,这种突发性的改变是在前一阶段的基础上,经过相当时间的积累才得以达到的。 二、心理发展的动力 制约心理发展的因素,包括先天的和后天的两个方面。婴儿出生时受之于父母的机体,是心理发展的基础;这时他已经具有了心理发展的素质,这种素质是由遗传所决定,但是心理素质只是心理发展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心理素质为心理发展提供了可能性;要实现心理发展,还必须有后天因素的作用。心理发展的后天因素有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外界环境的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仍然是物质基础的进一步发展,而心理活动是一种机能,对这种机能的实现起决定作用的是环境的影响,教育则是在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客观环境中起主导作用的因素。 客观环境,特别是教育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并不是机械的、单向的,而是在主体和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儿童出生后,首先以本能活动的形式接触外界事物,各种事物不断地反映在儿童的头脑里,形成了一定的心理状态。随着儿童活动范围的扩大,接触的事物日益增多,儿童心理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儿童以他已有的心理状态为基础,采取这样或那样的行动去应付外界事物,如果他的行动不足以应付外界事物,就产生一种需要,通过学习提高自己的心理水平,或是改变自己的心理状态,这样儿童的心理就会随着环境和教育

灾后心理危机干预概述知识

心理危机干预及心理康复概述 写在课前的话 随着地球环境的日益恶化,近些年来灾难频发,无论是汶川5.12地震,还是近期的日本地震和海啸,都给灾区的人们带来很大的生理和心理上的创伤,所以非常有必要结合我们的救灾实践进行梳理,以吸取可借鉴的经验。本课件主要描述心理危机干预以及心理康复的概况,以防患于未然,并为更多的人提供帮助。 上图所示为近年世界各地发生的各种灾难事件,让人触目惊心,十年前美国911恐怖袭击;2004年印尼地震、海啸;海地8.8级特大地震;国内发生的雪灾、洪水灾、火灾、南京矿场爆炸等等。据不完全统计到2010年全世界因为自然灾难而遇难的人数高达26万,人为灾难亦与日俱增,灾难的频繁发生使人类生命显得尤为脆弱。 上图所显示为2010年5月14日下午,青海格尔木市突袭的强大沙尘暴,能见度不足一米,非常恐怖。

上图所示内容是矿难和地震灾后人们的情绪反应,其悲痛举动显示他们是需要心理卫生服务人员帮助的。 危机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一个词,那么何为危机?何为危机干预? 一、相关概念 (一)危机 危机是个体面临严重、紧迫的处境时产生的伴随着强烈痛苦体验的应激反应状态。危机不是指客观存在,而是指当事个体在面临紧迫情况时所出现的生理、心理反应。 (二)危机干预( Crisis intervention ) 危机干预是专业人员利用专业知识对处于困境或遭遇挫折个体予以关怀和短暂帮助的一种方式,其目的是防止当事个体由于痛苦体验所造成的危及到自身或他人安全的情况发生。 (三)康复 康复指重新获得(状态、能力、复原以往的尊严、地位、权利、资格等)现代医学中康复是指身心功能、社会功能的恢复。社会功能主要指个体的生活自理能力、学习和工作能力,遵守道德法规和法律的能力、社交能力。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