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动物学知识点详解 节肢动物

动物学知识点详解 节肢动物

第十一章节肢动物

第一节节肢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一:食用

节肢动物中可食用的种类非常多,如虾、蟹、昆虫中白蚁、蝶、蟋蟀、蚕蛹等等。二、可做饵料

如甲壳纲的枝角类、桡足类等是各类水域中浮游动物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可药用

近年来国内昆虫医药保健品的研究开发工作异常活跃。药用如蜘蛛、蝎、蜈蚣、鲎等。

四、提供工业原料

如蚕。

五、传粉

在自然界的开花植物中,65%以上是靠动物(蝙蝠、鸟类、蜗牛、昆虫)传粉,其中昆虫起了重要作用。

六、环境保护与生物防治

七、供观赏

八、危害农、林业

蝗灾是我国的三大自然灾害之一(水、旱、蝗灾)。

九、危害人和动物健康

人类传染病的2/3是通过昆虫媒介,如蚊、虱、蚤等。

十、危害仓库贮物

十一、危害建筑和航运

第二节节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节肢动物是动物界中最大的一个门,种类和数量繁多,分布广。环节动物的一些基本结构多见于节肢动物。例如体制也是两侧对称,三胚层,身体分节且具有发达的头部等。但是节肢动物还有许多较环节动物复杂的结构。现说明如下。

一、身体呈异律分节

在动物演化的历史过程中,节肢动物登陆以后,顺应陆上多变的环境,运动能力提高,因此发展了有利的结构,趋利避害,使它们位于不败之地。

节肢动物的体节在同一部分愈合,体节发生分化,各体节的机能和结构互不相同。这种分

节为异律分节。动物身体分头、胸、腹。有些种类头部和胸部进一步愈合,形成头胸部或胸部和腹部结合形成躯干部。随着身体的分节,器官趋于集中。头部趋于摄食和感觉;胸部趋于运动和支持;腹部趋于代谢和生殖。各部分虽有分工但又相互联系和配合,从而保证了整体的生命活动和种族繁衍。

昆虫身体分头(感觉)、胸(运动中心)和腹部(营养和繁殖)

蜘蛛、虾、蟹分为头胸部、腹部

蜈蚣身体分为头部和躯干部

二、具有分节的附肢

附肢按节排列,原则上各体节均有一对附肢,在与身体相连处形成可活动的关节,附肢本身也分为若干节,节与节之间以关节相连(节肢动物之名即由此而来)。附肢具有关节,从而大大加强了附肢的灵活性。使其适应多种功能,如运动、感觉、捕食、咀嚼、呼吸及生殖等。

三、体表被几丁质的外骨骼,体壁坚硬

骨骼一般指内骨骼,而节肢动物的体表被的是外骨骼。

(一)、内骨骼与外骨骼的区别是:

1、所处的位置不同

内骨骼位于体内,外骨骼位于体表

2、内骨骼可分为软骨和硬骨,都属于结缔组织,且具有细胞,因此具有生命的构造;外骨骼不能生长,不具生命的构造

3、来源不同

外骨骼由外胚层分泌形成,内骨骼由中胚层分化形成

4、所含成分不同

内骨骼的主要成分是钙质,外骨骼的主要成分是几丁质。几丁质是节肢动物特有的,由醋酸酰胺葡萄糖组成的高分子聚合物。呈纤维状,包埋在蛋白质内,够成壳的结构。

(二)、外骨骼的作用

1、起保护作用

2、可防止或减少节肢动物体内水分的蒸发(表皮具蜡层)

3、在某些部位向内延伸,成为肌肉的附着点。

节肢动物上皮分泌的外骨骼,一经骨化,便不能继续扩大,这样就限制了虫体的增长。节肢动物身体长到一定限度后,便蜕去旧皮,重新形成新皮(昆虫等成熟后,不再蜕皮,而甲壳

动物等却终生都可蜕皮)。蜕皮前动物停止摄食,上皮脱离旧外骨骼,并开始长成新外骨骼,同时又分泌蜕皮液于新旧骨骼之间,其内含几丁酶和蛋白酶,能将旧外骨骼分解融化。在新皮还未骨化之前,大量吸水迅速扩大身体。这种蜕去旧皮的现象称蜕皮。在两次蜕皮之间的生长期成龄期。

四、具有成束分布的横纹肌

肌肉的发达是动物增强运动的关键,扁形动物、原腔动物和环节动物虽然都具备由中胚层发育而来的肌纤维,但均为平滑肌,且分散列于皮肌囊内。节肢动物却是横纹肌,肌原纤维多,伸缩力强,同时肌纤维集合成肌肉束,其两端着生在坚厚的外骨骼上,通过外骨骼的杠杆作用,还可调整和放大肌肉,以增强效能。

五、具混合体腔

六、具简单的开管式循环系统

七、具多种多样的呼吸器官不同的种类,呼吸器官不同

如:甲壳纲的种类,虾、蟹用鳃呼吸;

肢口纲种类,鲎用书鳃呼吸

蛛形纲的种类,多数具有两种呼吸器官:书肺和气管

昆虫纲的种类则用气管

鳃与书鳃都是体壁向外突出的半管状结构,书肺和器官则是体壁向内凹陷形成的弹性管状结构。

由此可见,一部分环节动物以鳃作为呼吸器官,而另一部分则在体表进行气体交换,没有专门的呼吸器官。在节肢动物中,水生种类也用鳃进行呼吸,它暴露在空气中,容易使动物体内大量水分蒸发,危及生命,大多数的陆栖节肢动物个体较大,活动较剧烈,只通过体表的扩散性呼吸不能获得足够的氧气,特别是体表具坚硬的外骨骼,更不适宜体表呼吸,因此在漫长的适应过程中形成了陆栖节肢动物特有的呼吸器官——气管。气管是体壁的凹陷物,不会使体内的水分蒸发,其外端有气门与外界相通,内端则在动物体内延伸,并一再分支,布满全身,最细小的分支一直伸入组织间,直接与细胞接触。

八、排泄系统

不同的种类,排泄系统不同

1、位于中肠与后肠间的马氏管。如多足纲、昆虫纲和蛛形纲

马氏管是着生在中、后肠处的盲管。其盲端游离在血腔中,并自血液中吸取代谢产生的废物,把它送入直肠,经重新吸收水分后,由肛门排出体外。马氏管排出的是尿酸(结晶)而不是胺,不溶于水,排出时不需要伴随多量的水。

2、由后肾管演变而来的基肢腺、绿腺的功能囊状腺结构和排泄管、排泄孔。

如:对虾的排泄管随发育而变化,幼体以位于第二对小鹗基部的颚腺进行排泄,到成体颚腺退化,触角腺取而代之。触角腺体内的排泄物近似尿酸的绿色鸟氨酸,因此触角腺又称绿腺九、消化系统

随着动物的进化,节肢动物的消化系统更完善,更能适应它的生活。在次不详细说明,着重提一下节肢动物特有的口器。

口气即为节肢动物的摄食器官,随着食性的不同,口器的形状发生不同的变化就,其基本形式是由一对大颚,一对小颚,一片上唇,一片下唇和舌组成。

不经过任何特化所组成的口器为最基本的口器:咀嚼式口器(中华稻蝗),由此演变的有:嚼吸式(蜜蜂)、刺吸式(蚊、虱类)、吮吸式(蝶、蛾等)、舐吸式(蝇)

十、生殖系统

节肢动物为雌雄异体,产生个体的方式有卵生、卵胎生、胎生

卵生:大多数雌虫排出受精卵,胚胎发育在外界环境中完成,这种生殖称为卵生。

卵胎生:少数种类胚胎发育大部分过程已在母体内度过,以至在排卵的瞬间或排卵后不久就从卵壳内匍匐而出的生殖方式称卵胎生。

胎生:胚胎发育完全在母体内完成,产出的是幼体的生殖方式称胎生。

两性生殖

单性生殖

多胚生殖

有性生殖包括幼体生殖

在这里我们重点介绍一下昆虫的发育。

昆虫两性异形明显,生殖器官不同,第二性状也不同,如色彩等。昆虫的卵为中黄卵。

在发育过程中经孵化、变态后成为成虫。

孵化:在胚胎时期,受精卵在卵壳内充分发育成为胚胎,胚胎随后脱壳而出,成为幼态昆虫,

称为孵化。

孵化后的昆虫形态一般与成熟形态不完全相同,有时相差甚远。在达到成熟阶段之前的生长过程中,昆虫不仅逐渐增大躯体,还经过形态、内部结构、生理功能以及行为习性上一系列的变化,才能发育为成虫。这种变化称为变态。常见的变态类型有不完全变态和完全变态。

不完全变态:是指虫体自孵化,经过幼虫期便可发育为成虫。幼虫与成虫在形态上比较相似,生活环境及生活方式一样,只是大小不同,性器官未成熟及翅还停留在翅芽阶段。这种变态称不完全变态。包括渐变态(如蝗虫,其幼虫称若虫),半变态(如蜉蝣、蜻蜓,其幼虫称稚虫)。

完全变态:是指虫体自卵孵化,经幼虫、蛹发育成成虫。幼虫与成虫不仅形态不同,生活方式及生活环境也多不一样,而且中间一定要经过一个不食不动的蛹期,体内进行剧烈的改造,最后羽化为成虫。这种变态称完全变态。变态的幼虫有多个名称。金龟子的幼虫称,蝇的幼虫称蛆。

动物学复习大纲

1.节肢动物的主要特点? 答:1具有几丁质外骨骼,发育过程中有蜕皮现象。 2身体分节,而且是明显的异律分节,一般可分为头,胸,腹三部分。 3具有分支的附肢,一般每节一对附肢,司多种功能。 4具有混合体腔和开管式循环系统,心脏在消化道背方。 5具有高效的呼吸器官——气管,并以气管、鳃、书鳃、书肺和体表进行呼吸。 6肌肉为横纹肌,呈束状,收缩强劲有力。 7消化管完全,由头部和附肢组成口器,消化系统发达。 8排泄系统为与后肾同源的触角腺、颚腺或基节腺;或者是与消化管连接的马氏管。 9具有灵敏的感觉器官(单眼、复眼、触角、触须等)和发达的神经系统,神经节有愈合趋势。 10雌雄异体,多数体内受精,卵生或卵胎生;有直接发育和间接发育,也有孤雌生殖。 2.***鸟类适应飞行的特点? 答:1体型呈流线型,减少飞行阻力。前肢特化为翼。 2皮肤薄松,有利于肌肉剧烈运动。具飞羽和尾羽。 3骨骼轻,愈合而坚固,骨骼内具有充气的腔隙。 4肌肉十分发达,肌腱长,后肢具有适宜于栖树握枝的肌肉。 5消化:无齿,直肠短,不贮存粪便,有利于减轻体重。 6呼吸:双重呼吸;具气囊,发达气管系统。 7循环:完全双循环,提高了运输氧的能力。 8排泄:排泄物为尿酸;无膀胱,有利于减轻体重。 9生殖:非生殖季节,生殖系统萎缩,雌性右侧卵巢退化,有利于减轻体重。 10神经:小脑发达,有利于飞行中的平衡。 11感官:视觉发达,有瞬膜,巩膜骨。具双重调节。 3.****爬行动物成为陆生脊椎动物主要成功解决了哪些问题? 答:1爬行动物胚胎发育过程中,出现羊膜,具陆上繁殖能力。 2皮肤角质化程度加深,外被角质鳞片或硬甲,皮肤干燥缺乏腺体,有效的防止了体内水分的蒸发。 3爬行动物肺的结构比两栖类复杂,胸廓的出现使肺呼吸功能加强。 4爬行动物的四肢,较两栖类的强健;指,趾端具爪,适于陆上爬行,后肢通过腰带与2枚荐椎相连,构成牢固的支架,有利于承受体重。 4.****脊椎动物的带骨分别由哪几部分组成?它们具有什么功能?说明两栖类肢骨与中轴 骨的关系,及其之间还有哪些不完善? 答:肩带:肩胛骨、乌喙骨和锁骨。腰带:坐骨、耻骨、髂骨。 带骨功能:连接附肢和脊椎,便于承受体重。 关系:肢骨与中轴骨之间有胸骨,无肋骨,胸骨与脊椎相连,但不形成胸廓。 不完善:两栖类附肢比较纤弱,颈椎和荐椎也各自只有一枚,出现胸骨,但无肋骨,并未形成胸廓,所以这些结构适应陆地的功能还不完善。 5.****什么是肩带?说明哺乳动物的肩带的组成及其与中轴骨之间的关系,以及在进化上的特征。 答:肩带,是脊椎动物联系前肢和中轴骨之间的骨块,包括肩胛骨、乌喙骨和锁骨。 关系:中轴骨包括头骨、脊柱、胸骨、肋骨和附肢骨骼。附肢骨骼包括肩带。肩带使中轴骨韧性提高,使四肢得以有较大的速度和活动空间。 功能特征:低等的哺乳动物仍有间锁骨和胎盘。哺乳动物的乌喙骨已经退化成了喙突。

动物学知识点详解 节肢动物

第十一章节肢动物 第一节节肢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一:食用 节肢动物中可食用的种类非常多,如虾、蟹、昆虫中白蚁、蝶、蟋蟀、蚕蛹等等。二、可做饵料 如甲壳纲的枝角类、桡足类等是各类水域中浮游动物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可药用 近年来国内昆虫医药保健品的研究开发工作异常活跃。药用如蜘蛛、蝎、蜈蚣、鲎等。 四、提供工业原料 如蚕。 五、传粉 在自然界的开花植物中,65%以上是靠动物(蝙蝠、鸟类、蜗牛、昆虫)传粉,其中昆虫起了重要作用。 六、环境保护与生物防治 七、供观赏 八、危害农、林业 蝗灾是我国的三大自然灾害之一(水、旱、蝗灾)。 九、危害人和动物健康 人类传染病的2/3是通过昆虫媒介,如蚊、虱、蚤等。 十、危害仓库贮物 十一、危害建筑和航运 第二节节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节肢动物是动物界中最大的一个门,种类和数量繁多,分布广。环节动物的一些基本结构多见于节肢动物。例如体制也是两侧对称,三胚层,身体分节且具有发达的头部等。但是节肢动物还有许多较环节动物复杂的结构。现说明如下。 一、身体呈异律分节 在动物演化的历史过程中,节肢动物登陆以后,顺应陆上多变的环境,运动能力提高,因此发展了有利的结构,趋利避害,使它们位于不败之地。 节肢动物的体节在同一部分愈合,体节发生分化,各体节的机能和结构互不相同。这种分

节为异律分节。动物身体分头、胸、腹。有些种类头部和胸部进一步愈合,形成头胸部或胸部和腹部结合形成躯干部。随着身体的分节,器官趋于集中。头部趋于摄食和感觉;胸部趋于运动和支持;腹部趋于代谢和生殖。各部分虽有分工但又相互联系和配合,从而保证了整体的生命活动和种族繁衍。 昆虫身体分头(感觉)、胸(运动中心)和腹部(营养和繁殖) 蜘蛛、虾、蟹分为头胸部、腹部 蜈蚣身体分为头部和躯干部 二、具有分节的附肢 附肢按节排列,原则上各体节均有一对附肢,在与身体相连处形成可活动的关节,附肢本身也分为若干节,节与节之间以关节相连(节肢动物之名即由此而来)。附肢具有关节,从而大大加强了附肢的灵活性。使其适应多种功能,如运动、感觉、捕食、咀嚼、呼吸及生殖等。 三、体表被几丁质的外骨骼,体壁坚硬 骨骼一般指内骨骼,而节肢动物的体表被的是外骨骼。 (一)、内骨骼与外骨骼的区别是: 1、所处的位置不同 内骨骼位于体内,外骨骼位于体表 2、内骨骼可分为软骨和硬骨,都属于结缔组织,且具有细胞,因此具有生命的构造;外骨骼不能生长,不具生命的构造 3、来源不同 外骨骼由外胚层分泌形成,内骨骼由中胚层分化形成 4、所含成分不同 内骨骼的主要成分是钙质,外骨骼的主要成分是几丁质。几丁质是节肢动物特有的,由醋酸酰胺葡萄糖组成的高分子聚合物。呈纤维状,包埋在蛋白质内,够成壳的结构。 (二)、外骨骼的作用 1、起保护作用 2、可防止或减少节肢动物体内水分的蒸发(表皮具蜡层) 3、在某些部位向内延伸,成为肌肉的附着点。 节肢动物上皮分泌的外骨骼,一经骨化,便不能继续扩大,这样就限制了虫体的增长。节肢动物身体长到一定限度后,便蜕去旧皮,重新形成新皮(昆虫等成熟后,不再蜕皮,而甲壳

节肢动物

节肢动物 狼蛛 节肢动物(Millipede) arthropod 动物界中最大的类别,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的动物统称,包括一百多万种无脊椎动物,几乎占全部动物种数的84%。成员多样。两侧对称的无脊椎动物,体外覆盖著部分由几丁质组成的表皮,能定期脱落,表皮是保护装置,起外骨骼的作用,为肌肉提供附著面。肌序复杂,有的特化以操纵飞行和发声。附肢的外骨骼具关节,因而称节肢动物。有许多特殊的感觉器;体腔退化而代之以血腔;神经系由背面的脑和一对腹神经索组成。已记述879,000种以上,其中约86%是昆虫。据估计,总数有1,000万种以上。分成四个亚门︰ 1. 三叶虫亚门(Trilobita):三叶虫类(Trilobites),在约5.7亿年前的古生代早期的海洋中占优势,在 2.8亿年前的二叠纪灭绝;体卵圆形,背腹扁平,分头、胸和尾节三部分;纵分为三叶。长 3.5~75公分。 2. 单肢亚门(Uniramia):头部有触角、大腭和小腭。胸部附肢单肢或双肢。腹部有的与胸部不分,具附肢;或与胸部分开,附肢有或无。(1)烛纲(Pauropoda):极小的多足类。两对附肢变为口器,8~11对步足。触角4节(极少6节),末端分枝,并有多节的长鞭。体长最多为1.9公釐。(2)倍足纲(Diplopoda):体窄长的多足类,腹部各节由两节合成,每节有两对足和气孔。头有大腭;小腭愈合成腭唇;有时有单眼;触角短,锤形;胸部是4个单节,生殖孔在第3节。体长0.3~28公分。(3)唇足纲(Chilopoda):体窄长的多足类,有许多明显的腹节,各有一对足,第一腹节的附肢变为毒腭;生殖孔在末节。体长约0.5~26.5公分。(4)综合纲(Symphyla):小型多足类,有3对口器,12对步足和一对後纺器,生殖孔在第4躯干节。体长最多为8公釐。(5)弹尾纲(Collembola):昆虫状小节肢动物,分布广。口器外腭式;触角通常4节;眼简单;3个胸节有足;腹部6节,有分叉的弹器;通常无气管;无马氏管(malpighian tubule)。体长最多5公釐。(6)昆虫纲(Insecta):三对附肢形成口器;头由6节组成,有一对触角,常有侧眼和中眼;胸部3节,各有一对足,在第2、3节有的具翅;腹部由11节组成,成虫无附肢;生殖孔在後。体长0.25公釐到33公分。 3. 甲壳亚门(Crustacea):多数性;鳃呼吸;外骨骼坚固;有触角、大腭。 4. 有螯亚门(Chelicerata):前体部无触角,但有钳状的螯肢和触肢(或称脚须); 胸部有单肢型步足;腹部如有附肢,则高度特化。(1)肢口纲(Merostomata):大型海产种类,有书鳃(gill book); 前体部完全被背甲覆盖;後体部有一长刺。(2)蛛形纲(Arachnida):前体部与後体部以一窄的腹柄相连,或两部愈合。前体部有螯肢、触肢和四对步足;後体部通常无附肢。以书

普通动物学复习重点

1绪论 1、生物多样性通常分为三个层次: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2、生物的分界:动物界、植物界、原生生物界、真核生物﹙细菌、蓝藻﹚界、真菌界 两界:动物界、植物界;三界:动物界、植物界、原生生物界;四界:动、植、原、真核生物界;五界:动、植、原、真核、真菌界;六界:植物界、动物界、真菌界、原核生物界、古细菌界、真细菌界;八界:古细菌界、真细菌界、古真核生物界、原生动物界、藻界、植物界、真菌界、动物界; 3、物种:在一定的自然分布区,一定数量的同种动物在形态结构和生理机能上非常相似,且雌雄个体可以自 然结合而产生后代的种群组成; 4、亚种:是种以后的分类等级,是种内个体在地理上充分隔离后所形成的群体,不同亚种具有一定的形态、 生理、遗传等特性和地理分布,不同亚种长期分布在不同的生态区域内,也成“地理亚种”、“生态种群” , ; 4、两辐射对称:通过身体的中央轴只有两个切面可将身体分为相等的两部分; 5、腔肠动物的神经组织特点:神经形成了一个网络;没有神经中枢;信息传递慢而且不定向 6、生殖的世代交替: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交替出现的想象 7、腔肠动物的分类:水螅纲,代表动物有:水螅、筒螅、桃花水母、钩手水母、薮枝螅、僧帽水母;钵水母纲:代表动物有:海月水母、海蜇;珊瑚纲 6扁形动物门 1、两侧对称;通过身体的中轴只有一个切面可以将身体分为镜像对称的两部分; 2、两侧对称出现的意义:这种体制既适合于游泳运动有适合于在物体上爬行,使动物在生活方式上有了进一步的拓展,创造了进入新环境----陆地的条件; 3、中胚层出现的意义:中胚层的发生,减轻了外、内胚层的某些负担,为动物体结构进一步复杂与完善提供

动物学 节肢动物

---------------------------------------------------------------最新资料推荐------------------------------------------------------ 动物学节肢动物 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节肢动物也叫节足动物,是一类身体由很多结构各不相同、机能也不一样的环节组成的动物。 通常可分为头、胸、腹等 3 部分,但有些种类胸部和头部合在一起,也有些种类胸部和腹部没有分化,还有些种类全身愈合,不分头、胸、腹。 节肢动物身体表面有由几丁质生成的坚厚的外骨骼。 一般每个体节上都有着一对分节肢动物节的附肢,又叫节肢。 节肢的运动极其灵活,主要用于爬行和游泳。 节肢动物在动物界中的种类最多,占已知动物的 85%,达 100 多万种,而且每种的数目多得惊人。 在节肢动物里,昆虫占其总数的 80%。 甲虫又占昆虫的 87%例如一个蜂群,总数可达 5 万多个。 节肢动物身体的分化,以及身体变化的多样性,使它获得了高度的适应性,几乎在地球上任何空间都可以找到节肢动物。 常见的有蜈蚣、虾、蟹、蜘蛛以及各类昆虫等。 节肢动物大多雌雄异体,异形,卵生或卵胎生,还有幼体生殖、孤雌生殖等生殖方式,大多间接发育。 孤雌生殖: 卵细胞不经过受精而发育成为个体。 1/ 12

蜜蜂、蚂蚁等社会性的昆虫,孤雌生殖产生雄性,而受精卵则发育成雌性,由于幼年期营养的不同,雌性又分别发育为蜂后和工蜂,分工不同。 节肢动物具有发达坚厚的外骨骼。 节肢动物的体表覆盖着坚硬的体壁。 它有保护身体,抵抗化学的或机械的损伤,防止体内水分蒸发和接受刺激的功能,并能与附着的肌肉一起产生强有力的活动,因此称坚硬的体壁为外骨骼。 外骨骼的最外一层是很薄的蜡质,水不能渗透,可防止外界水分的渗入或内部水分的蒸发;其下是较厚的几丁质层。 几丁质是复杂的含氮多糖类,其分子式为(C32H54N4021 ) N,是外骨骼的主要组成部分。 发展几丁质层又分为外层和内层,外层致密,常为蛋白质或钙质沉积而成,因而成为坚硬的骨片;内层富有弹性。 再其下是分泌外骨骼的表皮细胞。 节肢动物能适应多种生活环境,特别是对陆上生活环境的高度适应能力,具有外骨骼是主要原因之一。 外骨骼在节肢动物的运动能力方面,有较大的作用。 节肢动物的附肢有若干分节,节与节之间有外骨骼以很薄的膜相连,构成了活动关节。 肌肉附着点跨过关节附着在相邻两节的外骨骼上。 当肌肉收缩的时候,外骨骼便起了杠杆的作用,因而产生了相

普通动物学期末提纲

名词解释 10、书肺和书鳃: 书肺 ..:节肢动物门蛛形纲动物所特有的一种呼吸器官,是外胚层为适应空气呼吸而内陷成的结构。在腹部前方的两侧,由内陷的100~125个扁平突起构成,呈书页状,故称书肺。 书鳃 ..:水生节肢动物肢口纲所特有的一种呼吸器官,是外胚层的突出物。位于腹部6对附肢中后5对的后面,由多数小叶组成,呈书页状,故称书鳃。 11、血腔与血窦: 血腔 ..:节肢动物的动脉末端直接开口于体腔,因此,体腔充满了血液,故称为血腔。 血窦 ..:软体动物的动脉也直接开口于体腔,但体腔中有许多实质组织,血液在组织的空隙中流动,特称为血窦。 12、钩介幼虫: 河蚌的受精卵发育行成的幼虫,有两个小壳,而且在壳的侧缘都长着钩,因此叫钩介幼虫。身体的中央还长着一条很长的足丝,借以缠绕在母体的鳃丝上。成熟后便通过蚌的排水孔排出体外。 13、帖德曼氏体: 指海星环水管内侧着生的9个葡萄状结构,有吸收、吞噬和排除外来可溶性物质的能力。 14、同律分节与异律分节: 同律分节 ....:环节动物的躯体由许多彼此相似,重复排列的体节构成。大多数环节动物除前两节和最后一节外,其余各体节的形态和机能都基本相同,这种现象称为同律分节。 异律分节 ....:环节动物的体节进一步分化,各体节的形态结构发生明显差别,身体不同部位的体节完成不同功能,内脏器官也集中于一定体节中,称异律分节。 15、短腕幼虫: 指海星的羽腕幼虫后期,背面基部产生两突起,在包围口前纤毛环部分的前方产生了3个突起的小腕(称为短腕幼虫腕),并在小腕上具吸盘样构造,变态时具有吸附于它物之作用。称之为短腕幼虫。 16、咀嚼式口器与嚼吸式口器: 咀嚼式口器 .....:昆虫口器中最原始的一种适于咀嚼坚硬食物的口器。由上唇、下唇、舌各1片,上颚、下颚各2个组成。上颚极为坚硬,适于咀嚼;下颚和下唇各生有2条具有触觉和味觉作用的触须,如蝗虫等的口器。 嚼吸式口器 .....:昆虫口器的一种类型。兼有咀嚼和吸收两种功能。上颚发达,用来营巢和咀嚼固体食物,下颚和下唇联合延伸特化形成能吮吸液体食物的吸管;下唇和中唇舌及下唇须也延长成吮吸机构,借以从花中吮吸花蜜,如蜂类的口器。 17、次生性辐射对称: 棘皮动物的身体大多数为五辐射对称,是由两侧对称体形的幼体重新演变而成辐射对称, 是次生形成的,故称为次生辐射对称。 思考题 8、对虾的循环系统的结构组成及其走向。 对虾的循环系统开管式,包括心脏和动脉两部分。 心脏位于头胸部的后半部内,外有围心窦包围,背、腹、侧各有一对心孔。 由心脏发出7条动脉:向前一条前大动脉,一对触角动脉,一对肝动脉;向后一条大动脉,向下一条下行动脉。其中下行动脉由心脏发出后穿过腹神经链,分成前后两支,前一

动物学 第十一章 节肢动物

第十一章节肢动物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节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2、掌握代表动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机能及各纲的主要特征。 3、掌握昆虫纲分类的鉴别特征及常见目的特点。重点:节肢动物对陆生的高度适应性。难点:昆虫的口器类型 第一节节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一.异律分节、身体分部 异律分节:组成躯体的体节在形态和功能上各不相同。节肢动物的身体出现分部,附肢也出现分节。 头部:是感觉和取食的中心(中枢) 胸部:着生有运动的器官,成为运动和支持的中心(中枢) 腹部:集中许多重要的内部器官,营养与生殖中心(代谢中枢) 二、附肢分节(节肢动物) 附肢具有运动、捕食、呼吸、交尾、感觉、咀嚼和生殖等功能。 甲壳纲除第一对触角为单肢型外,其余都为双肢型或由双肢型的附肢演化而来的。 双肢型包括原肢节及内、外肢节。内肢分为基节、底节、坐、长、胫、跗、趾节。 三.具有横纹肌:每个体节都有躯干肌和附肢肌(不同的节肢动物肌肉分布不同) 四.外骨骼 1、表皮层(角质膜、外骨骼) (1)上表皮:薄,蜡质,又称蜡质层(防止水分蒸发)。 (2)外表皮:厚,也称色素层。 (3)内表皮:最厚,主要成分为蛋白质和几丁质(保护)。 2、上皮细胞层:活细胞层,向内分泌基膜,向外分泌表皮。 3、基膜:无定形的颗粒层,很薄。 蜕皮(外骨骼):节肢动物身体长到一定限度后,便蜕去旧皮,重新形成新皮,这种蜕去旧皮的现象,称为蜕皮。蜕皮时上表皮与外表皮脱去。

龄期:两次蜕皮之间的生长期。 五.混合体腔和开管式循环 真体腔包括生殖腔、排泄系统的体腔管、心脏及围心腔。围心腔壁消失与初生体腔相混合形成混合体腔(血腔)。 其循环系统成为开管式,血液→ 心脏→ 背血管→ 头部→血腔→ 心孔→ 心脏。 六、呼吸和排泄系统 1、呼吸系统 ①水生种类:鳃,是由体表向外面突出而成。 ②陆生种类:气管系统,由外骨骼内陷而成的。 ③水生向陆生过渡:具有书肺及书鳃。 2、排泄系统 ①体制简单种类无排泄器,由体表排出。 ②甲壳纲种类为绿腺(触角腺)或颚腺。 ③昆虫类及蛛形类成体具有马氏管。 七、消化系统 分前、中、后肠三部分。中肠是主要的消化和吸收场所。 八、神经和感官 链状(节索式)N系统。感觉器官复杂,可分平衡、触觉、视觉、味觉、嗅觉、听觉等器官。 九、生殖与发育 多数雌雄异体,少数雌雄同体。有卵生、卵胎生、有孤雌生殖、幼体生殖、多胚生殖、有间接发育和直接发育。 第二节节肢动物门分类 一:甲壳纲代表动物——沼虾 1、体形和分节 体分头胸部及腹部,具坚硬的头胸甲,有额剑和刺。头胸部13节,腹部7。头部有5对附肢:第一触角(小

(完整版)普通动物学复习资料

普通动物学部分知识要点 第一部分动物界概况 一、主要的门类: 现存动物约 150 万种 , 分 10 个门 . 1、原生动物门:约 3 万种,分鞭毛纲、肉足纲、孢子纲和纤毛纲。 2、多孔动物门:约 1 万种,分钙质海绵纲、六放海绵纲、寻常海绵纲。 3、腔肠动物门:约 1 万种,分水螅纲、钵水母纲、珊瑚纲。 4、扁形动物门:约 1 万种,分涡虫纲、吸虫纲、绦虫纲。 5、线形动物门:分线虫纲,轮虫纲。 6、环节动物门:约17000 种,分多毛纲、寡毛纲、蛭纲。 7、软体动物门:现存约10 万种,化石种类 3.5 万种,分单板纲、多板纲、腹足 纲、掘足纲、瓣鳃纲、头足纲。 8、节肢动物门:为动物界第一大门,约110 万种,分为三个亚门七个纲。有鳃亚 门包括三叶虫纲、甲壳纲;有螯亚门肢口纲、蛛形纲;气管亚门包 括原所管纲、多足纲、昆虫纲。 9、棘皮动物门:现存约6000 种,分海星纲、蛇尾纲、海胆纲、海参纲、海百合 纲。 10、脊索动物门:约 7 万多种,分尾索动物亚门、头索动物亚门、脊椎动物亚门。 (1)尾索动物亚门:分尾海鞘纲、海鞘纲、樽海鞘纲。 (2)头索动物亚门:只有头索纲。 (3)脊椎动物亚门:分圆口纲、鱼纲、两栖纲、爬行纲、鸟纲、哺乳纲。 二、重要的名词概念 体制:动物躯体结构的基本形式, 是动物躯体各部分在排列方式上的某些规律性。 其进化趋势为:不对称→球辐对称→辐射对称→两辐对称→两侧对称。 分节:指动物体内或体外的分段现象。其进化趋势为不分节→假分节→真分节( 同律分节→异律分节、分部) 。 原体腔:由囊胚腔发育而来,体壁有肌肉层而肠壁没有,无体腔膜。 真体腔:由中胚层分裂而来,体壁肠壁均有肌肉层和体腔膜。 直接发育:发育中幼体与成虫形态大小无异,无须经过变态。 间接发育:幼虫与成虫形态明显不同,须经过变态。分表变态、不完全变态(分渐变态和半变态)、完全变态。 第二部分无脊椎动物 包括脊索动物以外的所有动物。 一、原生动物门 (一)门的主要物征: 1、生活习性:生活在液体环境或潮湿土壤中。具有三种营养方式,即①植 物性营养(光合营养);②动物性营养(吞噬营养);③渗透营养(腐生营养)。有的兼有其他营养方式,如绿眼虫在有光时行光合营养,无光时行渗透营养。 2、形态结构:体制有不对称、球辐对称;单细胞,少数联合成群体;细胞

09第九章 医学节肢动物

第九章医学节肢动物 概述 节肢动物(athropod)为无脊椎动物的重要门类,隶属于动物界节肢动物门,种类约占世界上动物种类总数的87%。其主要形态特征是:虫体分节、左右对称;体壁由含有几丁质的外骨骼组成;有成对分节的附肢,如足、触角等。可危害人类健康的节肢动物称为医学节肢动物。研究医学节肢动物的形态、分类、生活史、生态、危害及其防制的科学称为医学节肢动物学。由于昆虫在节肢动物中占绝大多数,研究的历史也较早,所以习惯上称为医学昆虫学。学习医学节肢动物的目的在于了解和掌握其形态特征、分类、生活史、生态、地理分布、与传病的关系,并利用其生活史过程的薄弱环节有效地控制医学节肢动物及其引起的疾病。 一、节肢动物的形态与分类 重要的医学节肢动物隶属于昆虫纲、蛛形纲、甲壳纲、唇足纲和倍足纲,它们的特征见表9-1 表 9-1 节肢动物各纲的主要形态特征 昆虫纲蛛形纲甲壳纲唇足纲倍足纲 体形分头、胸、腹 3部分 分头胸和腹 或胸腹愈合 分头胸部和腹部 虫体窄长、背腹 扁平、多节 体呈长管状、多节 触角1对无2对1对1对 足3对4对步足5对每体节有足1对每体节有足2对翅有或无翅无翅无翅无翅无翅 呼吸器官气门或呼吸管双肺、气管或 表皮 由腮呼吸气门呼吸气门呼吸 重要虫种蚊、蝇、白蛉 蚤、等 蜱、螨 蜘蛛 剑水蚤等 淡水鱼、淡水虾 蜈蚣等马陆等 二、节肢动物的发育过程 节肢动物的发育包括卵、幼虫(幼虫、若虫、蛹)、成虫三个时期。正常的发育与

节肢动物所处的外界环境有着十分重要的关系。 节肢动物由卵至成虫所经历的外形、内部结构、生理功能、生活习性及行为和本能上的一系列变化的总和称为变态。变态分为2类: 1.全变态生活史包括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时期,其特点是要经历1个蛹期,各期之间在外部形态、生活习性差别显著,如蚊、蝇等。 2.不全变态(半变态)生活史包括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这类节肢动物发育过程中幼虫与成虫的形态和生活习性相似,仅体积较小、性器官未发育成熟,称为若虫。常见的有虱、蜱等。 在节肢动物发育过程中,幼虫破卵而出的过程称为孵化;幼虫或若虫两次蜕皮之间的阶段称为龄期,代表幼虫的发育程度,每蜕皮一次即进入一个新龄期;幼虫发育为蛹的过程称为化蛹;成虫破蛹壳而出的过程称为羽化。 三、节肢动物对人体的危害 节肢动物对人体的危害分为直接危害和间接危害两种类型。 1.直接危害指节肢动物本身对人体直接造成的损害,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骚扰和吸血,如蚊等昆虫能叮刺人吸血,并骚扰人类的正常生活。②螫刺和毒害,如蜈蚣、蝎子等刺咬之后,能对人体造成毒害作用。③超敏反应,如节肢动物的躯体成分及分泌物对人体有抗原性,可引起人体的超敏反应,如尘螨。④寄生,如一些节肢动物可直接寄居在人体组织或器官内而造成损害,如蝇幼虫。 2.间接危害节肢动物携带病原体并传播疾病称为节肢动物的间接危害。能传播疾病的节肢动物称为媒介节肢动物。由节肢动物传播的疾病称为虫媒病。虫媒病的种类很多,其所传播的病原体包括细菌、病毒、立克次体、螺旋体、原虫、蠕虫等(表9-2)。根据病原体与节肢动物的关系,将节肢动物传播疾病的方式分为以下两类:①机械性传播节肢动物在传播病原体时只是起到运输、携带作用,病原体的形态、数量不发生变化,如蝇传播痢疾、伤寒、霍乱等。这类传播称为机械性传播。②生物性传播某些节肢动物是病原体的宿主,病原体必需在这些节肢动物体内经过发育或繁殖之后才能传给人体,病原体有形态、数量的变化,这类传播称为生物性传播。例如蚊传播疟疾。有的病原体不仅在节肢动物体内繁殖,而且可侵入雌性节肢动物的卵巢,经卵传至下一代后仍具有感染性,称为经卵传递。例如恙螨幼虫吸入立克次体之后,立克次体经过恙螨成虫的卵传给下一代幼虫,幼虫叮刺人体时使人感染立克次体。这种节肢动物媒介,由于产生众多的感染后代,起着更大的传播作用。

动物学总结

1.体制和分节 体制:即动物体的基本形式 原生动物体制:变形虫:体不能分成两个或若干个对称部分,称之为无对称形,属无轴形态;放射虫、太阳虫、团藻:通过一个中心点,有无数对称轴,可将球体切成相等的对称面,这些球形的原生漂浮动物,称为球形对称。 多孔动物体型多数不对称,少数辐射对称。 腔肠动物基本上为辐射对称:通过身体中央轴有许多切面可以把身体分成相等的部分;海葵的身体已由辐射对称过渡到两辐对称:海葵由于有口、口道沟的存在,身体只能通过体轴作平行与垂直口道沟的两个对称面,称为两辐对称。 从扁形动物开始,生活方式从固着、漂浮演化成爬行方式或游泳,身体呈两侧对称。 分节:体制对称的另一种特殊形式是躯体分节;身体分节或分部是高等无脊椎动物的重要特征之一。 无脊椎动物的躯体由不分节(腔肠动物、多孔动物、扁形动物和假体腔动物)—分节,分节又同律分节(环节动物);异律分节(节肢动物)。 2.体壁和骨骼 动物的体壁都直接与外界环境相接触,有着不同的结构和担负一定的功能。 单细胞动物的体壁即是细胞膜:保护、吸收、分泌、物质交换等功能。 多孔动物的体壁由皮层和胃层细胞组成,之间为中胶层。 腔肠动物的体壁由内、外胚层和其间的中胶层组成。 扁形动物、假体腔动物和环节动物的体壁,由外胚层形成的表皮与中胚层形成的肌肉层紧贴在一起,称为皮肌囊。 软体动物的体表是由内、外表皮层及结缔组织和少量肌纤维组成的外套膜,多数种类有由外套膜分泌的贝壳,用于保护。 节肢动物的体壁是由上皮层和其向外分泌的表皮层所组成。 骨骼是维持体形的支架,无脊椎动物的骨骼一般由外胚层分化而成,故称外骨骼;但棘皮动物的骨骼是起源于中胚层;软体动物头足类的软骨也是起源于中胚层。 3.肌肉和运动 所有动物均能运动,运动也是由简单到复杂的。 原生动物的变形虫是借细胞质的流动而作变形运动。鞭毛虫、纤毛虫以鞭毛或纤毛作为运动器官,具化学成分和肌肉的肌动蛋白与肌球蛋白相似。 腔肠动物外胚层中有纵肌纤维,使身体、触手变短;内胚层中有环肌纤维,使身体、触手变细长。 从扁形动物开始出现了由中胚层形成的肌肉组织。 节肢动物具发达的横纹肌,附着在外骨骼或外骨骼形成的内突上。 4.胚层和体腔 从海绵动物、腔肠动物开始两胚层; 从腔肠动物开始出现由外胚层组成的体壁,其中空的腔叫消化循环腔。 从扁形动物开始三胚层,但无体腔; 线形动物具原体腔; 环节动物始见真体腔; 软体、节肢动物属混合体腔。 5.营养与消化 原生动物无专门摄食器官,其营养方法:植物性营养、动物性营养、渗透性营养;行细胞内消化。 腔肠动物、扁形动物行细胞内、外消化,但均无肛门。 线形动物开始出现肛门,但消化管尚无明显分化;食物在消化管的一端进入,未消化的残体从另一端排出。环节动物以后消化管进一步复杂化,可明显分为前、中、后肠。 而棘皮动物的高等种类其消化道与高等甲壳类相似。 6.呼吸和排泄 呼吸 低等无脊椎动物:从原生到环节,无专门呼吸器官,常以体表通过渗透作用进行气体交换;

普通动物学各章知识点总结

普通动物学各章知识点总结 普通动物学是生物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了动物分类、形态结构、生理机能、生态学和行为学等多个方面的研究。以下是各章知识点总结: 1. 原生动物门 - 主要特征:整个身体由一个细胞组成,具有一般细胞所有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膜、细胞核、细胞质和细胞器等。原生动物即单细胞动物,具有动物特性和生理机能,是一个具有独立完整的有机体。 - 代表动物:草履虫结构和功能。草履虫是单细胞动物,具有表膜、纤毛、口沟、细胞质、细胞核、大核和小核等结构。草履虫的运动和消化等功能都是通过其表膜和纤毛来实现的。 2. 无脊椎动物门 - 主要特征:无脊椎动物是一类身体构造简单、缺乏脊椎骨的动物。无脊椎动物门包括节肢动物、软体动物、棘皮动物和腔肠动物等四大类。 - 代表动物:节肢动物中的蜘蛛、蚊子、蟑螂等。节肢动物具有三对脚、一对触角和一对眼睛等结构,其身体分节使得它们能够灵活地运动。 3. 脊椎动物门 - 主要特征:脊椎动物是一类具有脊椎骨的动物。脊椎动物是动物界中最高的等级之一,包括鱼类、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鸟类和哺乳动物等。

- 代表动物:鱼类中的鲤鱼、鲨鱼等;两栖动物中的青蛙、鳄鱼等;爬行动物中的蛇、蜥蜴等;鸟类中的鸡、鸟等;哺乳动物中的牛、羊、猫等。脊椎动物具有高度发达的神经系统,能够感知外部环境并做出反应。 4. 昆虫纲 - 主要特征:昆虫是一类有翅和无翅的动物。昆虫的身体可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其中胸部包含三对脚和一对触角。 - 代表动物:蜜蜂、蚊子、苍蝇等。昆虫具有高度发达的繁殖系统和发达的神经系统,能够适应各种环境,并在生态系统中发挥重要作用。 5. 植物纲 - 主要特征:植物是一类有根、茎、叶等器官的植物。植物有细胞壁、叶绿素、果实、种子等特征。 - 代表动物:草木、树木、花卉等。植物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能够为地球提供氧气、食物、建筑材料等资源,同时也是许多动物的重要食物来源。 以上是普通动物学各章知识点总结,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普通动物学知识点总结

普通动物学知识点总结 动物学是生物学的一个分支,研究动物的结构、功能、分类、分布、生态、进化等方面的知识,下面是普通动物学的知识点总结。 一、动物的分类 动物的分类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按照形态特征分类,动物可以分为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两大类,无脊椎动物包括海绵动物、刺胞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棘皮动物等,脊椎动物包括鱼类、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鸟类和哺乳动物等。 二、动物的形态结构 动物的形态结构包括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外部形态包括身体的大小、形状、颜色、纹理等,内部结构包括器官的位置、形态、功能等。不同种类的动物在形态结构上存在差异,这些差异是由于进化的结果。 三、动物的生理功能 动物的生理功能包括呼吸、循环、消化、排泄、感觉、运动等方面,这些功能是维持生命活动的基础。不同种类的动物在生理功能上也存在差异,比如哺乳动物

的乳腺可以分泌乳汁喂养幼崽,而鸟类的卵巢可以产生蛋。 四、动物的行为特征 动物的行为特征包括求偶、繁殖、捕食、逃避、迁徙等方面,这些特征是动物适应环境的表现。不同种类的动物在行为特征上也存在差异,比如狮子会群居狩猎,而独行侠猫头鹰则喜欢独自捕食。 五、动物的生态环境 动物的生态环境包括栖息地、食物链、生态位等方面,这些环境是动物生存和繁衍的基础。不同种类的动物在生态环境上也存在差异,比如河流中生活的鲤鱼需要适应水流和水温的变化,而沙漠中生活的骆驼则需要适应高温和干旱的环境。 六、动物的进化和演化 动物的进化和演化是动物学的重要内容,它们是动物多样性和复杂性的基础。动物的进化和演化包括自然选择、基因突变、遗传漂变等方面,这些因素影响着动物的形态、生理、行为和生态等方面的变化。 总之,普通动物学知识点涵盖了动物的分类、形态结构、生理功能、行为特征、生态环境、进化和演化等方面,这些知识点对于了解动物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具有

动物学复习概要

动物生物学复习纲要 第一章动物的细胞和组织 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的区别:动物细胞有中心体,而植物没有。 植物细胞有叶绿体大液泡,而动物没有。 在高尔基体的功能也有区别:植物参与细胞壁的合成,动物是参与蛋白质的合成。 动物细胞: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植物细胞: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 动物细胞的连接方式:桥粒,紧密连接、间隙连接 动物的四种基本组织: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 第二章多细胞动物的胚胎发育 1原口动物和后口动物:原口动物:是胚胎发育中原口后来成为成体的口的一类三胚层动物。后口动物:是胚胎发育中原口后来成为成体的肛门,或原口封闭在相反的一端由外胚层内陷而形成口的一类三胚层动物。 2.原肠胚的形成方式:内陷、外包、内转、分层、内移 中胚层及体腔的形成方式:体腔囊法、裂体腔法 第三部分动物的类群及其多样性 1分类阶元:界、门、纲、目、科、属、种 五界系统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真菌界、植物界和动物界: 三种骨骼形式: 2名词解释:物种、生物发生律、双名法:为种的命名方法,由两个拉丁文字或拉丁化文字组成。前面为该动物的属名,用主格单数名词,第一个字母大写;后一个字为其种名,用形容词或名词,第一字母不需大写;在学名之后还可加上定名人的姓氏。 第四章单细胞真核生物一一原生动物门 1.原生动物门的主要特征,如何理解它是动物界里最原始、最低等的一类动物? 2.鞭毛纲、肉足纲、抱子纲、纤毛纲的代表动物的名称、运动器、营养方式。 第五章侧生动物一一海绵动物门 海绵动物的生物学特征:海绵动物为多细胞动物,但是细胞基本没有组织分化;身体由皮层和胃层两层细胞构成,皮层是单层扁平细胞,胃层由领鞭毛细胞构成;胚胎发育有逆转现象;具有独特的水沟系统;没有神经系统;体制不对称或辐射对称 名词解释:逆转:海绵动物胚胎发育中,两囊幼虫从母体随水逸出,具鞭毛的小细胞内陷位内层,大细胞留在外形成外层细胞,形成原肠胚。 第六章辐射对称动物一一腔肠动物门 1.腔肠动物的生物学特征:腔肠动物具有两个胚层。体壁的外层来自于胚胎发育时期的外胚层,内胚层来自于胚胎发育时期的内胚层;体壁有刺细胞,出现组织分化和简单的器官;体壁围绕身体纵轴成为一个消化循环腔,而消化循环腔只有一个开口,除具有细胞内消化外,还出现细胞外消化。腔肠动物出现感官器官和网状神经系统;身体为固定的辐射对称或两侧辐射对称体制 腔肠动物的类群: 名词解释:消化循环腔:又称肠腔,是胚胎发育中的原肠。 神经网:神经网是动物界里最原始的神经系统。一般认为它基本上是由二极或者多极的神经细胞组成。这些细胞具有形态上相似的突起,相互连接形成一个疏松的网,因此称神经网第

动物学复习提纲

第三章原生动物门 1、名词解释:伸缩泡:类似于细胞膜的结构包围而成,呈泡状,内含水和可溶性废物. 刺丝泡:原生动物在表面之下有一些小杆状结构,整齐地与表膜垂直排列,有孔开口在表膜上。 2、原生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1、单细胞动物:整个身体由单个细胞组成原生动物即单细胞动物 2、各种特化的细胞器:运动胞器-——纤毛、鞭毛;摄食胞器———胞口、胞咽、食物泡;感觉胞器———眼点;调节体内水分的胞器-——收集管、伸缩泡。 3、有特殊的适应性:应激性,趋利避害 4、营养方式: 植物性营养、动物性营养、渗透性营养海水 5.消化:细胞内消化 6.呼吸和排泄:呼吸:多数,细胞膜扩散;寄生,厌氧呼吸。排泄:海,细胞膜扩散;淡,伸缩泡 7。生殖:无性,孢子,二分裂,裂体,质裂,出芽;有性:配子(异同)接合8.包囊:保护身体 3、原生动物的运动细胞器:鞭毛纤毛-—伪足 第五章腔肠动物门 1、名词解释:辐射对称:通过身体的中轴有许多切面将身体分成对称的两半。只有口面和反口面之分。有些种类通过中轴只有两个切面,将身体分成相等的两半,称两辐射对称, 刺细胞:刺细胞是一种特化了的上皮肌肉细胞,核位于基部,细胞顶端具一个刺针,伸出体表,其超微结构相似于鞭毛;刺的基部也有基粒。腔肠动物特有地一种捕食、攻击及防卫性细胞 浮浪幼虫:精卵成熟后在海水中受精,受精卵以内移的方式形成实心原肠胚,在其表面有纤毛,能游动 消化循环腔:即胚胎中发育中的原肠,由外胚层和内胚层形成的体壁围成,只有一个口(原口)与外界相通,兼口和肛门作用。 2、消化循环腔的作用:具有消化的功能,可以进行细胞外消化,又兼有循环的作用,能将消化后的营养物质运输到身体的各部分消化方式:细胞内消化:内皮肌细胞;细胞外细化:腺细胞; 3、皮肌细胞的类型及作用:外皮肌细胞,收缩使身体缩短;内皮肌细胞,吞噬和消化食物。 第六章扁形动物门 1、名词解释:实质组织:为合胞体结构的柔软结缔组织,也称间质 皮肌囊:与外胚层形成的表皮相互紧贴而组成的体壁。 杆状体:表皮由外胚层来的柱形上皮细胞组成,供捕食和防御敌害之用 焰细胞:为盲管状,顶端有一束纤毛,由于纤毛不断摆动状如火焰,具有吸收水和废物到泄殖腔的作用。 2、两侧对称:通过动物体的中央轴,只有一个对称面(或说切面)将动物体分成左右相等的两部分 生物学意义:促进了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越来越向体前端集中,逐渐出现了头部,使得动物由不定向运动变为定向运动,使动物的感应更为准确、迅速而有效,使其适应的范围更广泛.两侧对称不仅适于游泳,又适于爬行.从水中爬行才有可能进化到陆地上爬行。因此两侧对称是动物由水生发展到陆生的重要条件. 3、中胚层的生物学意义:一方面由于中胚层的形成减轻了内、外胚层的负担,引起了一系列组织、器官、系统的分化,为动物体结构的进一步复杂完备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使扁形动物达到了器官系统水平.另一方面,由于中胚层的形成,促进了新陈代谢的加强。 4、日本血吸虫的生活史: 第七章线形动物门(原腔动物) 1、假体腔的形成、特点及意义:假体腔,是动物体腔的一种形式,也是动物进化中最早出现的一种原始的体腔类型,它是由胚胎发育期的囊胚腔持续到成体而形成的体腔,只具体壁肌肉层,不具肠壁肌肉

医学节肢动物

第四篇医学节肢动物 第十八章概论 医学节肢动物( medical arthropod )是指与医学有关即危害人畜健康的节肢动物。医学节肢动物学( medical arthropodology )是研究节肢动物的形态、分类、生活史、生态、地理分布、与传病的关系及防制措施的科学。由于昆虫纲在节肢动物中占绝大多数,所以通常称为医学昆虫学( medical entomology ) 它是人体寄生虫学、流行病学和公共卫生学的重要组成局部。但它本身又是一门独立的学科。 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节肢动物是无脊椎动物,是动物界中种类最多的一门(占的一百多万种动物中的87%左右)。除自生生活外,也有少数寄生种类。它们都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1.虫体左右对称:躯体和附肢(如足、触角、触须等)即是分节,又是对称结构。 2.体表骨骼化,由几丁质及醌单宁蛋白质( quinone tanned protein ) 组成的表皮,亦称外骨骼。外骨骼与肌肉相连,可作敏捷的动作。 3.循环系统开放式,体腔称为血腔,含有无色,或不同颜色的血淋巴。 4.发育过程中大都有蜕皮( ecdysis )和变态( metamorphosis )现象。 与医学有关的节肢动物 危害人体健康的节肢动物分属以下5 个纲 1.蛛形纲( Arachnida ) 虫体分头胸和腹两部或头胸腹愈合成躯体,有足4 对,无触角。能传播疾病或引起疾病的有硬蜱、软蜱、恙螨、疥螨、蠕 形螨、尘螨、粉螨,能毒害人体的有蜘蛛和蝎子等。 2.昆虫纲( Inasecta ) 虫体分头、胸、腹3 部。头部有触角1 对,胸 部有足3 对。能传播疾病或引起疾病的有蚊、蝇、白蛉、蠓、蚋、虻、 蚤、虱、臭虫、蟑螂、锥蝽、桑毛虫、松毛虫、毒隐翅虫等。 3.甲壳纲( Crustacea ) 虫体分头胸部和腹部,有触角2 对,步足5 对,大多数种类水生,有些是蠕虫的中间宿主。例如淡水蟹或蝲蛄是并殖 吸虫的第二中间宿主;淡水桡足类( copepods)中的剑水蚤 (Cyclops )、镖 水蚤(Diaptomus)是阔节裂头绦虫、曼氏迭宫绦虫、棘颚口线虫及麦地那龙 线虫( Dracunculus medinensis )等的中间宿主。 5.唇足纲( Chilopoda ) 虫体窄长,腹背扁,多节,由头及假设干形状相似的体节组成。头部有触角1对,每一体节各有足1对。第一体节有1 对 毒爪,螫人时,毒腺排出有毒物质伤害人体,如蜈蚣。 6.倍足纲( Diplopoda ) 体呈长管形,多节,由头及假设干形状相似的体节组成。头部有触角1 对,除第一体节外,每节有足2对,所分泌的 物质常引起皮肤过敏,如马陆。已证明Fontaria virginiensis 是缩小膜壳绦 虫的中间宿主。 节肢动物的生态学

动物学简答题

动物学简答题

干节。环节动物,疣足有运动功能,由于疣足内密布微血管网,也可进行气体交换。疣足和刚足的出现,增强了运动功能,是运动迅速,有效。无疣足、无刚毛的种类主要依吸盘和体壁肌肉收缩和流体静力骨骼进行运动。 16、软体动物外套膜的结构、功能及其应用意义 外套膜是身体背侧皮肤褶襞向下伸展而成的,往往向下包裹了整个内脏团和鳃。有时连足也包在内,由外套膜包围的空隙即为外套腔。 除鳃外还有消化、排泄、生殖等的开口。为动物体于外界进行各种交换的场所。外套膜还能延伸变成水管。是水流进出的地方。在水管基部有肌肉质,可伸缩。有时也可封闭起来。如河蚌。外套膜还能延伸变成水管。是水流进出的地方。在水管基部有肌肉质,可伸缩。有时也可封闭起来。如河蚌。而头足纲如乌贼等富有肌肉层的外壁都由外套膜形成的。也有外套腔,是内脏团存在的地方。在水中的种类,外套膜内侧纤毛摆动可激起水流。同时外套膜本身富含有血管,可进行呼吸。在陆生种类如蜗牛。外套膜形成囊状的“肺”。同样可进行呼吸。 外套膜可由三层组成:里面为具纤毛的上皮细胞,中间为结缔组织,外层是表皮细胞,它可分泌石灰质的贝壳,用以保护身体。 17、说明节肢动物门的主要进步性特征及适应意义 节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①全身包被发达坚厚的外骨骼,可防止体内水分的大量蒸发。②高效的呼吸器官——气管,能高效地进行呼吸。③简单的开管式循环系统。④异律分节和身体的分部,提高了动物对环境条件的趋避能力。⑤分节的附肢,有灵活的附肢、伸屈自如的体节以及发达的肌肉,藉以增强运动。⑥强劲有力的横纹肌。⑦灵敏的感觉器和发达的神经系统。⑧独特的消化系统和新出现的马氏管。

动物学基础知识

我国五大寄生虫:疟原虫、钩虫〔假体腔动物〕、杜氏利什曼原虫、血吸虫〔扁形动物门〕、丝虫〔假体腔动物〕。 世界卫生组织五大寄生虫:疟原虫、锥虫、杜氏利什曼原虫、血吸虫〔扁形动物门〕、丝虫〔假体腔动物〕。 原生动物门:约有65,000多种,其中一半以上为化石,现存的约1/3为寄生物。 原生动物:一类最原始、最低等、最简单的真核单细胞生物。由细胞器或类器官完成各种生活机能。 后生动物:一切由多细胞构成的动物。 二分裂:原生动物最普遍的一种无性生殖,一般是有丝分裂,可以是纵裂、横裂、斜分裂。 出芽生殖:一种二分裂,只是形成的两个子体大小不等,大的子细胞称母体,小的子细胞称芽体。 多分裂:分裂时细胞核先分裂多次,形成多核之后细胞质再分裂,最后形成许多单核的子体,多分裂也称裂殖生殖,多见于孢子虫纲。 质裂:一些多核的原生动物,即核先不分裂,而是由细胞质在分裂时直接包围部分细胞核形成几个多核的子体,子体再恢复成多核的新虫体。 孢子生殖:大小配子受精后的合子先发育为卵囊,卵囊内形成多个孢子母细胞,再由孢子母细胞发育成许多个子孢子,每个子孢子发育成新个体。 配子生殖:经过两个配子的融合或受精形成一个新个体。 接合生殖:草履虫特有的有性生殖方式。 海绵动物门:目前已知约10000种,主要生活于海水中,有1科生活于淡水。 为什么将海绵动物称为多孔动物? 体壁上也有许多小孔或管道,并与外界或中央腔相通。所以海绵动物也被称为多孔动物。 海绵骨骼:散布在中胶层内,或突出到体表,或构成网架状,具有支持及保护身体的功能。 逆转现象:在钙质海绵中,形成中空的两囊幼虫,在寻常海绵纲中形成实心的实胚幼虫。 侧生动物:后生动物中原始的一类,发育中有逆转现象。海绵动物体内的领鞭毛细胞除了与原生动物的领鞭毛虫类相似之外,在绝大多数其他后生动物中不曾发现。 腔肠动物门:代表动物水螅、水母。除极少数种类为淡水生活外,绝大多数种均为海洋生活,多数在浅海,少数为深海种,现存种类约有11000种。 辐射对称:指通过身体的中轴可以有二个以上的切面把身体分成两个相等的部分。 群体多态现象:指各个员之间在形态和功能上分工明显的一种群表达象。 刺细胞:刺细胞排出刺丝囊,同时刺丝也由刺丝囊外翻出,形成不同长度的刺丝,用以捕食及防卫;每个刺细胞仅能排放一次,但可以由间细胞不断地补充及更新。 中胶层:位于两胚层之间,由内、外两胚层细胞分泌的薄而透明的胶状物质组成,对身体起支撑作用。 消化循环腔:又称肠腔,胚胎发育中的原肠,功能为消化、呼吸与排泄。体壁的两层细胞均与外界环境接触,所以呼吸与排泄作用可以由体壁细胞直接独立进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