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农业高校提升服务社会发展能力的路径解析

  • 格式:doc
  • 大小:21.00 KB
  • 文档页数:5

下载文档原格式

  / 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方农业高校提升服务社会发展能力的路径解析

作者:刘国兵

来源:《河南教育·高教》2017年第12期

摘要:近年,国家越来越强调高校要与地方经济发展相协调、要主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农业高校具有鲜明的产业性,地方农业高校是一定区域内农业生产经营的重要科技支撑和人才来源。通过梳理河南农业大学近年办学发展的情况,可以看出农业高校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根本途径是提供高质量的人才供给,重要途径是提供高水平的科技供给,直接途径是提供公益性持续性的转化推广服务。

关键词:农业高校;服务社会;路径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和经济社会的发展转型,地方高校的生存发展越来越与区域经济社会联系紧密,对地方农业高校来说,服务区域“三农”建设的程度,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广度,已成为农业高校特色发展、生存壮大的关键所在。我们以河南农业大学为例,学校自成立以来,坚持以服务“三农”为己任,坚持深化改革,坚持开放办学,强化协同创新,充分发挥人才和科技优势,努力支撑国家粮食安全,持续提升服务河南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河南战略大局的能力。2013年5月,该校牵头成立的“河南粮食作物协同创新中心”入选首批国家“2011计划”,引起了众多高校的关注。笔者通过对河南农业大学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做法进行梳理总结与分析,提出农业高校提升服务社会能力的路径,为地方农业高校开展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提供借鉴。

一、创新人才培养工作,提供高质量的人才支撑

一个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最根本的支撑是人才和人力资源,而高等教育的根本使命和首要职能就是培养人才。地方农业高校为区域“三农”和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高质量的人才和人力资源支撑是与自身根本使命和首要职能一致的,也是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途径。

(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卓越农林人才

2009年,河南农业大学进行卓越园艺师试点,通过高校、政府、行业、企业协同培养机制,培养优秀的园艺毕业生。2011年学校启动覆盖优势学科、特色专业的“卓越500计划”,即在农学、园艺、畜牧、农机、农经等专业各遴选100人,通过加强教学实践环节工作,与企业联合培养卓越农林人才。2014年,学校主持的课题“高等院校卓越农林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同年,学校8个专业入选全国首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

革试点。2012年,学校启动实施“绍骙实验班”,在农学、生物工程等8个专业单独招生,全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该培养模式于2016年获得河南省教学成果特等奖。

(二)实施专业核心课程计划,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管控工作

河南农业大学自2000年以来,实施了以院为主体的校院两级管理体制,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院办学的积极主动性,但是也带来了一些突出问题。为了改变这种状况,2010年,学校提出实施专业核心课程计划的改革思路,规定每个专业遴选8~10门核心课程,每门核心课程必须由副教授以上人员牵头组织教学设计和教材建设等。同时,学校下大力气核减低效重复的课时量,“将教师从低效的教学中解放出来,将学生从低效的学习中解放出来”。通过对核心课程实施严格的监控考核,以核心课程建设的质量评价引领教学质量提升,对教学质量的提升起到了有效的促进作用。

(三)适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提升与社会需求匹配度

河南农业大学紧紧围绕“三农”发展,面向农业现代化、农村建设、农业产业链,及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调整人才培养结构。比如,为适应农业信息化发展,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开设农业信息化课程和方向,在硕士研究生层面增加了农业信息化技術专业。学校不断强化实践教学工作,除建设现代科教园区外,每年还投入100万元用于实施大学生创新实验训练计划。通过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和专业结构调整,提升了该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匹配度。2016年,学校根据发展新形势,再次启动了新一轮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进一步加强人才培养工作。

(四)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学保障水平

近年,河南农业大学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一是加强校内培训交流工作,坚持举办新进教师教学能力培训班、青年教师讲课大赛、多媒体课件制作大赛、精品课程建设等活动,提升教师教学基础能力。二是实施教师队伍建设国际化,每年选派20名左右教师出国研修,提升教师的科研水平,反哺教学能力建设。三是完善制度建设,引导并鼓励教师重视教学工作,在职称评审上专门设立教学系列单独评审,在创新创优奖励中设立教学质量奖。四是加大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力度,努力吸引高层次人才。2016年,河南农业大学实施了为高层次人才提供优厚待遇等政策,为人才队伍建设增添了动力和活力。

二、坚持问题导向,提供高水平科技供给

科学研究是高校的第二职能,面向农业生产实际,为农业生产发展、转型升级提供高水平的农业科技是农业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体现。河南农业大学长期以来,坚持紧密结合河南农业生产需求,加强农业科研工作,为河南“三农”发展、粮食生产做出了积极贡献,赢得了政府支持和社会赞誉。

(一)打造高端科研平台,提升科技创新支撑力

河南农业大学立足提升科技创新工作水平,努力打造高端科研平台。2013年省部共建小麦玉米作物学重点实验室通过科技部验收,成为河南省唯一由高校主持的国家重点实验室,2016年学校组建的畜牧兽医免疫学重点实验室通过河南省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后备实验室考核,有望再次实现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突破。目前,学校共建有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5个国家级科研平台,农业部农村可再生能源中心、教育部作物生产调控重点实验室等省部级科研平台40个,这些高端平台,坚持问题导向,积极开展应用科技创新,为农业生产解决了重大现实问题,学校近年也先后荣获7项国家科技大奖。

(二)强化协同创新,提升科技创新服务合力

早在20世纪70年代,河南农业大学便与河南省农业厅、河南省农业科学院联合开展小麦玉米高稳低优协作推广项目,为河南粮食产量不断提高做出了贡献。2012年,按照国家“2011计划”实施方案,学校又通过创新组织形式和利益共享机制,联合河南农业科学院、河南工业大学和三家农业企业组建了河南粮食作物协同创新中心,并成功入选首批国家“2011计划”,这是学校长期坚持服务“三农”、特色办学的结果。与此同时,学校牵头组建的现代畜牧业协同创新中心、生物质能源协同创新中心也顺利成为河南省省级协同创新中心。学校通过协同创新中心大平台建设,联合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组建大团队,面向产业链条,从品种选育、生产管理、储藏加工等方面协同开展农业科技创新,努力提升科技创新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

(三)实施创新创优支持计划,提升科技创新服务潜力

2010年,河南农业大学启动实施了创新创优支持计划,重点支持和奖励农业科技前沿、关键技术领域的重大研究项目和取得的重大科技成果。2014年,学校启动实施了青年科技创新基金计划,每年遴选30个左右的项目。其中,自然科学类20项,每项10万元;人文社会科学类10项,每项3万元;特殊创新基金每年资助5项,每项10万元,特殊项目主要是针对有较好的发展潜力的项目给予重点支持,申报者年龄不受限制,重点扶持开展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通过这些计划的实施,主要促进教师面向农业生产转型升级、绿色发展等需求,研究重大关键技术,取得了良好成效。

三、突出公益性,提供持续性转化推广服务,是提升服务能力的直接途径

在社会服务中,技术转让特别是一些市场价值大的科技成果转化是水到渠成的,其转化推广功效归功于科技成果本身,是市场作用的结果。但对于市场价值小而社会价值大的技术,如栽培管理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病虫害诊断等,就需要进行推广。农业高校作为国家和地方政府财政支持建设的高校,应该以公益性服务为重点,这是国家兴办教育的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