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圆通的人际关系 曾仕强

圆通的人际关系 曾仕强

圆通的人际关系  曾仕强
圆通的人际关系  曾仕强

圆通的人际关系★讲师简介

曾仕强

☆中国式管理研究院院长,中国式管理之父,英国莱斯特大学管理学博士,美国杜鲁门大学行政管理硕士;台湾兴国管理学院校长,台湾智慧大学校长,台湾交通大学教授;《成功》杂志首席顾问,中国统一促进会理事长,被业界誉为:中国式管理大师、华人三大管理学家之一、被《民生报》调查为交大最受学生欢迎的教授之一,生产力中心调查为最受企业界欢迎的十大名嘴之一。

★课程对象

——谁需要学习本课程

★商务人士

★企业各级管理者

★政府领导、公职人员

★其他职场人士

★中国人际关系文化研究者

★课程目标

——通过学习本课程,您将实现以下转变

1.认知中国特殊的人际关系文化

2.掌握搞好人际关系的要领

3.学会处理复杂人际关系的技巧

4.掌握人际关系中的常见问题及处理方法

5.学会如何通过人际关系推动事业发展

★课程提纲

——通过本课程,您能学到什么?

第一讲中西方人际关系

1.前言

2.中西方人际关系对比

第二讲圆通人际关系概述

1.引言

2.搞好人际关系的十大要领

第三讲人际关系起点之“一表人才”

1.如何理解“一表人才”

2.修炼“一表人才”的具体建议

第四讲人际关系起点之“两套西装”

1.“两套西装”的内涵

2.“两套西装”应符合社会文化背景

第五讲人际关系媒介之“三杯酒量”

1.人际关系媒介概述

2.运用“三杯酒量”交际应注意的事项

3.酒桌交际应对技巧

第六讲人际关系媒介之“四圈麻将”

1.关于输赢的哲学

2.重视人际关系经营

第七讲人际关系交往之“五方交友”

1.“五方交友”的益处

2.勤于请教与“请”字文化

第八讲人际关系交往之“六出祁山”

1.交友要交心

2.未雨绸缪结交知己

第九讲人际关系技巧之“七术打马”

1.引言

2.“七术打马”的交际妙用

第十讲人际关系技巧之“八口吹牛”

1.吹捧自己的技巧

2.吹捧的语言要适度

第十一讲人际关系修养之“九分努力”

1.努力与用心

2.努力与运气的内在联系

第十二讲人际关系修养之“十分忍耐”

1.忍耐的关键

2.少数服从多数的谬误

3.合理追求圆满

第十三讲人际关系根本之家庭关系

1.人际关系根本环节之夫妇

2.人际关系根本环节之父子

3.人际关系根本的其它环节

第十四讲人际关系的破坏因素

1.破坏因素之锋芒与自负

2.破坏因素之轻率

第十五讲人际关系应从自我做起

1.对成长目标的自主选择

2.人际关系的磁场论

★课程意义

——为什么要学习本课程?(学习本课程的必要性)

☆人际关系既复杂又很微妙,而这种复杂与微妙性,在中国文化背景下体现的尤为突出。对大多数人而言,人际关系无疑是件头痛但又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如何吃透中国特殊的人际关系文化?如何在当今复杂的人际依赖网络中做到轻松自如?如何将人际关系能力演化为事业成功的法宝?对每一个人特别是职场人士而言,是值得思考的。中国式管理之父、中国式管理研究院院长曾仕强教授在本课程中立足于中国文化,全面解析了圆通人际关系之道,以期帮助学员走出人际关系困境,提升个人交际魅力,促成事业成功。

第一讲中西方人际关系

中国的人际关系与建立在西方观念基础上的西式人际关系是有较大差异的。中华民族是一个植根于五千年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基础上的民族,有必要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及积淀出发,来对中国的人际关系进行重新认识和理解。

中国特殊的人际关系文化

正因为古人留给我们的历史文化财富是如此的博大精深,所以在现代社会中国的人际关系文化才形成了其独有的特殊性,要把握在中国处理人际关系的要义,就必须从对这种特殊性建立正确全面的认知入手。

(一)对国人产生巨大影响的中国传统思想

中国人如今的思维和思考模式来源于中国的传统思想,而进一步地溯本求源可以发现,以下密切联系的两个方面是这些模式的本质及精髓所在:

1.伏羲氏与八卦

伏羲氏又称包牺氏,是传说中人类文明的始祖,被尊为“三皇”之首。根据传说和史籍记载,作为人类文明的始祖,伏羲氏的许多创造发明都是意义重大的,而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创立了“八卦”。

《周易?系辞下传》中曾提到:“昔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旁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始画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该记载的意思是说伏羲氏观察自然界各种事物的运动变化,总结其规律,创画了八卦。“八卦”是指“坤”、“艮”、“坎”、“震”、“巽”、“离”、“兑”以及“乾”等八种悬卦的符号,代表天地间的“天”、“地”、“雷”、“风”、“水”、“火”、“山”、“泽”等种种事物。时光荏苒,数千年来人们交口传颂着伏羲氏画八卦的故事,而八卦台(伏羲画八卦的地方)作为历史的见证,也依然屹立在黄河岸边。八卦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中国现代各行各业的人民工作生活的各方面都受到八卦潜移默化的影响。

2.易经

伏羲氏在依据法河图和洛书画成八卦的基础上,随后又按“每卦有三支,因而重之,为卦六十有四”的原理进行了扩展,这就是《周易》一书的基本内容。《周易》与对其进行哲学体系性提升的《易传十翼》一起共同构成了集中国传统文化之大成的《易经》。在学而优则仕的古代,它被列为群经之首。在民国初时期,它被纳入黄埔军校的必修课,在现代西方它则被视为破译东方文明的钥匙。由此可见,《易经》是我们的祖先留给全人类的一笔宝贵的智慧遗产,也是我们所努力倡导的“中国式管理”的理论基础之所在。

基本内容

《易经》包含着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一个集中记录。主要是以八卦交相配合,来说明各种事物的变化发展规律。《周易?系辞上传》中提出:“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即太极是世界总过程的开始,由太极生出天地;而有天地就有四时,四时运行,就变出雷风水火山泽来。而雷风水火山泽则演化出万事万物。《易经》就是这样以八卦来解释宇宙万物的变化原理,说明世界生成的整个程序。

核心思想

从《易经》的内容进行推演,可以发现它主要是阐明宇宙之间具有一定的合法性(即“易简”),但一切的事物却又在不停地变化发展(即“变易”);而同时又有一些固定不变的东西存在(即“不易”)。具体而言,就是认

为宇宙的千变万化受一个简单的法则支配,有一定规律可寻(易简),而社会上的一切制度、礼仪、文物、器具,都会因时而变(变易);但是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间的尊卑之序、长幼之伦,却永远不变(不易)。

(二)中西方人际关系的比较

通过以上的分析,就很容易发现对于中国人的一言一行,只要以《易经》的道理来看待和分析就可以清楚地理解其中的道理了。换言之,中国传统思想和文化的观点和理论,对于指导现在的很多问题都是相当有帮助的。然而近几百年来,中国人开始盲目地用西方的观点和标准来看待和分析自身的一切,并且将自身的缺点与西方的优点进行对比,其结果必然是越比越糟糕,越比越自卑。于是,很多中国人在这种思维模式下开始逐渐地丧失民族的自信心,这是非常令人遗憾的。

因此对西方科学文化的借鉴方式问题应该引起重视。西方的科学技术可以学,因为这个领域是不存在国界的。而在吸收与文化有关的思想时,则必须谨慎小心,一定要避免机械和盲从,否则将会与中国的传统思想产生越来越大的背离。

正是基于这样的原因,在阐述中国式管理中最重要的部分——人际关系时,首要的一点就是对中西方的人际关系进行深入的比较,具体如下表所示(详见表1-1):

表1-1 中西方人际关系对比表

【表析】

对于该表中所提到的各种因素,有一点是需要特别提出的,即在对人际关系的探讨中不应该涉及到“政治”和“宗教”这两个因素。因为宗教是非理性的,无法用理智来面对,而在政治上个人往往有不同的立场。简言之,这两个方面是人际关系最大的障碍。

1.崇尚对象的差异

西方人的“神本位”

首先需要强调的是,西方人的“神本位”观念,即在西方人看来,上帝是高高在上的,所有的人都是上帝的子民。也正因为如此,西方人解释一切问题都离不开神。

中国人的“人本位”

与之相对应,中国人则崇尚的是“人本位”。不难发现,伏羲氏一开始就把人的观念树立为“人是宇宙之间最了不起的,而并非是神”。中国人实际上是没有宗教的,所有宗教都是外来的,中国人崇拜的只有自己的祖先,现如今很多拜佛的现象只是一种“理佛”的表象而已。

简言之,中国人认为“人自己就是自己的主宰”,因此,中国人所建立起来的一套思想以及人与人的关系,都是在神的管教之外的。

2.责任担当的区别

西方人的“个人主义”

基于“神本位”的影响,西方人必然会形成“个人主义”的观念,即以个人作为单位,对上帝承担责任。因此,西方人说话或者表态时经常讲“这是我个人的意见”,表示对其后果由个人来负责。

中国人的“家庭本位”

中国人则是“家庭本位”的观念,即一个人在社会上代表的是其整个的家庭,而并非仅仅是他自己。例如,中国的小孩很少被问及名字,而通常会被问及是谁家的小孩以判断其家庭背景。中国人做错了事情是对不起父母和祖宗,往往整个家庭都会被指指点点。

基于此,建议中国人不要经常将“这是我个人的意见”挂在嘴边,因为周围的人一定会怀疑你对自己言论负责的能力。

3.人际关系中不同主体所处地位的不同

西方人的“生而平等”

由于“神本位”以及“个人主义”的影响,西方人的人际关系是平等的,因为大家同为上帝的子民,因此每个人都是“生而平等”的。从这个角度来看,西方人能够接受“儿子直呼父亲的名字”的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

中国人的“合理的不平等”

中国人不相信西方这一套说法,而是认为“人没有生以前是平等的,人死了以后也是平等的,但只要活着就有不平等”,不仅如此,中国人还反对过分的不公平,由此形成了“合理的不平等”的观念。

实际上,中国人强调的是一种“伦理”的观念,这就意味着人与人之间是处于相当不平等的状态,例如父亲或上司的地位永远是不能被颠覆的。基于这样的原因,在中国人的人际关系中对上与对下是不同的,例如对同一件事情面对上司和下属时所存在的言论区别。从这个角度进一步来看,西方人有人际关系,而中国人是没有人际关系的,我们所讲求的是人际关系与伦理结合之后所形成的“人伦关系”。

4.为人处世标准的迥异

西方人的“单一标准”

因为遵循“神本位”的思想,所以西方人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只讲求权利与义务。这种权利与义务关系体现在很多方面,例如家庭中“父辈养育子女到18岁,18岁之后就靠自己”,在企业中则“完全依据业绩和表现来判定员工的用或不用”等。由此可见,西方人在为人处世的过程中遵循的是单一的标准,即完全按照权利与义务的要求来行事。

中国人的“双重标准”

中国人讲求的是“彼此的对待”,即依照别人对自己的方式来考虑对别人的态度,完全与权利义务无关。也就是说中国人对己以及对人往往采用的是双重标准,例如大部分企业家对外宣讲的都是西方的理论和做法,而实际上面对自己的企业时却仍然按照中国人自己的套路在进行。

5.社会环境约束力的状况

西方的“有形且刚性化”

在西方社会中,社会环境的约束力表现为其非常详细的法律规定,这些规定条款不仅逻辑严密、内容清楚,而且执行起来非常严格,完全没有人情可言。因为西方社会的一切都遵循法律规定来进行,形成了一种看得见的、刚性的约束力。

中国的“无形且弹性化”

而在中国人的社会环境中却恰恰相反,目前来看中国总体上还是一个人治的社会,即便法律体系正在逐步地完善和健全,但还是富有相当的弹性,因为这样才能够得以顺利地执行。因此,中国人养成了喜欢讲理由的习惯,最终大事化小,小事化无。

中华民族不是法律性的民族,中国人有的只是所谓的“典范”。也就是说,中国人是道德性的,凡是有形的

东西迟早都会变成形式化的东西。中国人依靠的是无形的东西进行彼此的约束。这一点在企业的经营中尤其明显:尽管制度规定很清楚,但是往往却不敢执行,也执行不了。这是因为一旦完全按照要求来执行,结果通常是落得个离心离德、众叛亲离的下场。

6.人与人之间关系维系的动因

西方人处于“好奇”

在西方世界,整部的人类学旨在证明“人没有什么稀奇,人就是动物”的观点,因此,西方人对人与对动物一样,在人与人之间存在的只是好奇。也正是因为这一点,使得西方人惯有的礼貌成为一种虚假的表象,其间并不含有任何的情感因素,同时,西方人就自然而然地在人与人之间保持相当的距离,在不同年代的人之间产生所谓的“代沟”。

中国人源于“关怀”

与之不同的是,中国人维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出于“关怀”而不是“好奇”。很多时候,中国人虽然没有礼貌,但是对待别人都是出于真正的关心。基于这一点就不难发现,中国人之间的关系是亲密性的,只是这种亲密关系或者信任的建立需要经过一个逐步了解的过程。

7.利害关系的程度

西方人的“单纯”

西方人在不同国别之间、不同公司之间以及人与人之间存在着所谓的“利害关系”,没有什么道义可言,但相对而言是比较单纯的。

中国人的“复杂”

中国人讲求的不是简单的利害关系,而是更多的在考虑其间由于背景而产生的不同对象之间的差异,这就是所谓的“势利”。与西方人的利害关系相比,中国人的“势利”观念要复杂得多。

通过以上对比分析可以发现,从整体上来说,西方的人际关系相对的单纯,易于掌握;而中国人的人际关系则相当的复杂,一不小心就容易出差错。

第二讲圆通人际关系概述

中国式人际关系的要点归纳

在中国社会中,所有一切都是从人际关系开始的。要处理好中国式的人际关系,避免产生可能的矛盾与冲突,应该把握好以下五大方面和十个要点(其结构关系如图1-1所示):

图1-1 中国式人际关系的要点构成示意图

1.人际关系的起点

人际关系的起点是指人际关系处理得好坏,首先凭借的是个人处理人际关系的本钱,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表人才

中国人的人际关系,首先与个人的长相是有关系的。尽管长相是与生俱来的,但这种关系却是变化的,有的人因为长相而在人际关系中占有一定的优势,同时也有人因此吃了很大的亏。在这个方面需要强调的是,个人的长相是外在的,它与自身的需要是密切结合在一起的,因此,每个人有必要就自己的长相来进行相应的思考,看看适合哪一个方面摆正自己的观念。

两套西装

“两套西装”指的是在人际关系处理中个人后天附加上去的东西,涉及到个人的服饰、着装风格、喜好等很广的范围。在这个方面需要强调的是,在人际交往中个人打扮应合乎自身的条件,要善于打扮自己。

2.人际关系的媒介

“媒介”是指各种有形或者无形的东西。正是透过这些东西与别人建立起交往的渠道,从而产生人际关系。

三杯酒量

“三杯酒量”指代的范畴很大,包括了人与人之间互动交往过程中吃到肚子里的所有东西,例如各种饮料以及吃饭应酬等。在这个方面需要强调的是,从中应该了解交往对象的个性,并且依据互动的原则来“适可而止,量力而行”地做任何事情。

四圈麻将

常做一些有益身心的社交活动,既可以娱乐自己,又可以增加人脉。所以,“四圈麻将”指的是人际交往中的各类社交活动,例如打麻将、体育活动以及跳舞等。在这个方面需要强调的是:一个人要培养一些适当的社交活动爱好,但不要变成嗜好,在活动的过程中要注重互动的乐趣,而不要一味地强调输赢的得失。

3.人际关系的交往

人际关系的交往,指的是交往过程中对范围和深度的把握,即一方面范围要扩大,而另一方面深度要加强。

五方交友

五方,即东南西北中,这个方面需要突出强调的是一个人不应该故步自封于自身狭窄的专业领域,而应该多结交各个行业的朋友。因为一个人想要成功,必须建立广阔的人脉,多和异业交流,增广见闻。

六出祁山

“六出祁山”是诸葛亮恢复与吴联盟、平定南中后,六次北伐曹魏的故事,在处理人际关系的时候应该从中借鉴“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却仍然不屈不挠,经得起打击”的精神。之所以强调这一点,是因为如今科学已经快变成一种宗教,而处理人际关系时不应该讲求所谓的可行性分析。

4.人际关系的技巧

人际关系的处理技巧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七术打马

很多管理学者都在强调“中国人有马屁文化,拍马屁才会成功”,这种论调是错误的。实际上,中国人最讨厌的就是拍马屁的人,但是却普遍很喜欢和享受那种“马屁”的味道。这里所谓的“七术打马”,指的是一种拍马屁的哲学,如果能够做到让别人不易察觉则可尽力去拍,而如果人人都看得出来则不可为之。它强调的是一种技巧,即应该在合情合理的情况下赞美别人,利用向人讨教的机会达到赞美别人的目的。

八口吹牛

拍马屁的对象是别人,而吹牛的主体则是自己。所谓“八口吹牛”强调的是,在人际关系的处理中应该适当地抬高交往的对象,同时适度地吹捧自己,为自己营造一些表现自我的机会。

5.人际关系的修养

这里的“修养”实际上指的是在人际交往中应该持有的态度和品质,具体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九分努力

要处理好人际关系,个人付出相当程度的努力是不可或缺的。在这个方面需要强调的是,做人是做给别人看的,而做事则是做给自己看的。一个人努力不努力,只有自己知道,别人是不知道的。因此,做人应不以成败论英雄,做事则“胜者为王,败者为寇”。

十分忍耐

然而,努力所代表的是对目标所持有的良好愿望,是对过程的重视,但是努力最后不一定能够真的如愿以偿,这就需要“十分忍耐”。在这个方面需要强调的是,成功永远属于忍耐力强的人,否则即便所有条件都具备也会最终毁于一旦。而且,在中国的人际交往中个人表现得越好,往往会招致各方面越重的打击,这个时候就应该转换看待问题的角度,发挥“忍辱负重”的精神品质。

以上的五个方面和十个要点实质上就是《易经》思想的体现,可见《易经》并不是多么神秘的学问,其精髓就在于大易至简,即“一阴一阳之谓道”。

【案例】

〔中国人的“严谨”与“含糊”〕

“严谨”与“含糊”看似对立,中国人却能够很好地化解它们之间的矛盾面,做到处理思路上非常的严谨,但是在表达上却相对的含糊。以自我介绍为例,如果直接说明自己的单位以及职位,很可能引起别人的怀疑或者鄙视。而人际关系处理的高手则往往表达得非常的含蓄和隐讳,例如在某公司服务的意思就是担任该公司的董事长、在某公司品质管理科服务则意味着担任科长的职务等。

如此对“严谨”和“含糊”的处理,实际上就是对“道”的思想的延伸和运用。世界上没有绝对的东西,一切都是相对的,而人生所有的苦恼则都是从绝对的观念中产生的。

第三讲人际关系起点之“一表人才”

对“一表人才”的深入理解

(一)“一表人才”带来的省思

“一表人才”反映的是在人际交往中个人外貌长相方面的内容,它带给我们的省思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避免以“第一印象”来论断别人

在人际交往中,对一个人的第一印象往往来自于其外貌长相。然而,虽然其外貌长相容易因为个人偏好的不同而引起某种喜好或者厌恶的情绪,但必须强调的是千万不能仅仅凭借这一个方面就对一个人进行判断。这是因为人是很不容易被了解的,正所谓“知人知面不知心”,以这样的做法来论断别人是相当武断的。简言之,应该避免依据第一印象而“以貌取人”。

2.适应以“第一印象”为标准的旁人眼光

尽管强调不应该依据第一眼的印象去论断别人,但在实际生活中绝大多数人却会凭借第一印象来论断自身。换言之,人们自己应该避免犯这个错误,但是却不能禁止人家犯这个错误。因此,对于自己而言,在人际交往中争取给对方一个良好的第一印象也是非常重要的。

3.相由心生,相随心转

人的外貌长相是经常发生变化的,世界上不存在“长相与成就相对应”的规律。应该强调的是,为了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个人应该由里及表地对自己的长相予以改善。

“自古红颜多薄命,长禄常在丑人边”

天生拥有良好的外表,实际上是利弊皆有的。姣好的外貌通常会给别人良好的印象和感觉,进而为自己争取到更多的发展机会;但同时也会使得自己成为各种场合的焦点,从而招致别人的嫉妒或者戒心。正所谓“自古红颜多薄命,长禄常在丑人边”就是这个道理。换言之,一个人长得什么样是父母给的,不应该比对“对美的固定标准”而过分挑剔自己的长相,产生自怨自艾的不良情绪。

外相是内心外在的表现

在与人的交往中,很多人通常习惯第一眼首先看对方的眼睛,如果眼露凶光,说明其内心险恶;如果眼神暗淡,说明其缺乏力量。这种说法并非迷信的思想,而是因为外相是内心外在的表现。在人际交往中注重所谓的“一表人才”,就是强调要从其相貌中端详出其内心世界,从而通过进一步地互动,使其拿掉用于掩饰自己的面纱。

也正因为外相与内心的这种关系,所以应该相信只要个人的内心在发生积极的转变,就能够引导着相貌随之而发生改变,这也就是“相由心生,相随心转”的意义所在。

追求对真诚的信心,保持真诚的态度

按照中国社会的道德标准,人们始终在强调真诚是非常重要的。然而,一开始就真诚的人最后会变成最不真诚的例子却相当普遍,这是因为在屡次上当吃亏之后,个人逐渐地对真诚失去了信心。这种状况虽然与中国社会的大环境息息相关,但是绝不能因此就转而认为在人与人之间耍阴谋是理所当然的。

正确的态度是,在人际关系的处理过程中,个人应该很谨慎地保护自己,避免吃亏上当,以此来步步为营地保持对真诚的原有态度,进而追求和拥有对真诚的信心并使得自己长期地对人真诚。

(二)把握人际关系真正的起点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正因为如此,很多人会因非常注重自己的相貌而迷失了自我。作为人际关系起点的一个方面,真正把握“一表人才”的内涵应该具备以下观念:

1.承认并接受“个别差异”

“个别差异”是指人们所看到的每个人各自都有不同的外貌长相。这种差异的存在是客观的,首先每一个人都应该承认并接受这个事实。

2.学好人生的第一课——自我定位

处理人际关系的时候,首先应做好自我定位的工作。

天生我才必有用

正所谓“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在承认并接受人们在相貌方面的个别差异的基础上,要进行良好的自我定位,需要每个人对自己的外貌形成正确的认知。实际上,每个人生来的样子是为其这辈子的社会生活提供基础的,如果能够了解自己的心相,就能够慢慢地了解真正的自己,搞清楚适合自己的人生选择。

中美在个人定位上的差异

由此延伸开来,人们可以发现中美在个人定位上的差异是非常明显的。当某一个人到了某一个地位的时候,美国人会表现得很单纯,完全依据其看到和接触到的人物和情况来处理事情;而中国人则不同,精于人际关系的中国人应该会“看到应该看到的人,看不到不应该看到的人”,即面对某些暂时无法改变的事实时,通过明确的自我定位来争取留给别人良好的印象,使得别人乐意与自己交往,发挥在“一表人才”方面最大的本钱。

3.处理好“自己与自己的关系”

对以上观点进行更深层次的拓展可以发现,人际关系真正的起点并不在于直接与别人建立起联系,而应该首先处理好自己与自己的关系。自己与自己处不好,也就意味着没有人能与你相处得好。只有自己与自己相处得好,才能与大部分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所以,人首先要注意了解自己,接受自己,而后才能通过由表及里的自我改变来改变别人与自己的关系。

(三)修炼成为“一表人才”的建议

1.保持健康

人只要能够保持健康,就能够始终容光焕发,这个时候外表和长相就已经变得不那么重要了。相反,即便天生的条件再好,如果由于健康不良也会对第一印象的形成造成负面的影响的。当然,真正掌握了外表变化的人重视的是内在的含义,所谓“三个月不读书,面目可憎”就是这个道理。也就是说,要变得“一表人才”,最好的办法是通过内心的修炼,保持真心诚意,不胡思乱想,这样,个人的相貌逐渐会端庄起来,从而缓解别人对自己的提防,乐意与自己接近和沟通。

2.保持良好的心态和心情

一个人际关系良好的人,一定是从心情的开朗以及心态的平和开始的,否则,不好的心情、极端的心态必然会造成看到谁都不顺眼的情况。

自然为本,避免矫揉造作

良好的心态和心情不是装出来的。以公共场合中的谈话为例,凡是在人多的场合中讲话特别大声的人,给别人的印象都是在进行自我的炫耀,并且另有企图。实际上,讲话不需要那么大声,以对方听得见为度,否则就是一种缺乏修养的表现,并且会引起别人很多不同的想法。从这个角度来说,凡是天生的、不做作的表现,都叫做一表人才。

以“适可而止”的态度战胜最大的敌人

在良好心态的培养方面,不要跑到人生的顶头,要学会“适可而止”。人生的经验告诉我们,在没有达到人生顶点的过程中,人都是快乐的。而一旦到达人生的顶点,往往就会苦恼不堪。因此在处理人际关系的过程中,人们应该不断地充实自己,这样才能聚拢别人在自己的周围,同时要避免一味盲目地追求往上的升迁,因为这个过程势必会排挤别人,使得别人具有危机感。

所以,能够找到自己最快乐的职位,找到最喜欢做的事情,对个人而言就是比较有价值的。无论自己的长相如何,如果能够具有这样的人生观,人际关系自然会改善,自己的“一表人才”自然也会得到显现。

第四讲人际关系起点之“两套西装”

对“两套西装”的合理把握

正如前文所阐述的,“两套西装”指的是在人际关系处理中个人后天附加上去的东西,涉及到个人的服饰、着装风格、喜好等很广的范围。其强调的重点是,在人际交往中个人打扮应合乎自身的条件,要善于打扮自己。具体而言,应该把握以下内容:

1.“佛要金装,人要衣装”

尽管“一表人才”中倡导个人应对自己的长相承认和接受,但并不意味着可以完全随性使然,不顾别人的感

受。人的穿衣打扮,一方面是出于生理(保暖等)的需要,另一方面是表示对别人的尊重。所谓“佛要金装,人要衣装”,在现实生活中个人必要的、得体适合的着装打扮是必不可少的。

2.服饰打扮应符合身份

个人的服饰打扮应该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选择,不要过于在乎别人的评价和言论。但是,如果是不合乎身份的衣服,对个人处理人际关系而言就非常不利了。例如,在公司中,领导在考察某个升迁备选对象时,衣着打扮的适当得体往往会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评判因素。

3.装扮需与场合相适应,不违禁忌

在中国这个礼仪之邦,在很多不同的场合是存在诸多禁忌的,个人的着装和打扮如果违反了这些禁忌,必然不利于人际关系的顺利发展。

在西方,很容易发现不同肤色的人种通常都是按肤色聚集在一起吃饭的,因为进入到别的肤色人种中很容易会与自己的种族逐渐疏远开来。在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这种判断和分析并不含有种族歧视的内容。中国人是最没有歧视的,在我们的国家56个民族都能够和平相处。在世界范围内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凡是大力争取自由的民族通常都是深受压迫的,之所以中国从来没有做过自由的“抗争”,就是因为中国人本来就很自由。

4.避免外在的多变

西方人对人是好奇的,所以他们在个人的着装打扮上会主动地寻求多变,然而,这种外在的多变在中国人看来,则不利于人际关系的改善。这是因为中国人要相互建立良好的关系,是需要逐步了解的,而一旦这个过程中某一方始终在寻求变化,自然会导致另一方对其失去信心。

5.“两套西装”要符合社会文化的背景

人伦关系是在中国这个社会发生的东西,它离不开我们社会的文化背景。例如,在美国可以做的事情建议在中国还是少做为妙。不仅如此,对于社会文化的背景还应该有一个基本的要求和标准,不能一味地相信道听途说的言论,这样才能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

6.不要勉强自己盲从时尚

为改善人际关系而进行的外在改变中,每一个人都应该选择适合自己的,而不是一味地、盲目地追赶潮流和时尚。否则,做出令自己很不适应的改变,必然会导致自己变得很不自然,矫揉造作的状态是无法获取别人的好感和信任的。

7.谨慎本分,适当磨练

人要放开是很容易的,但要再收紧则非常痛苦不堪。对于个人的外表打扮应该要注意谨慎本分,否则一旦放宽了要求,再希望寻求改善就比较困难了。

对于人际关系起点的正确认知的归纳

有关人际关系起点的正确认知归纳有以下几个重点:

人际关系首先是个人自己与自己的关系,而不完全是自己与别人的关系。因此,个人只有接受和认可了自己之后,才会使得别人容易接纳自己和欢迎自己。

尽管“一表人才”指的是个人与生俱来的相貌条件,但是实际上它强调的是对外在进行“由内而外”的改善。而现代中国社会过分地重视外在,忽略了个人内在的修养,这是不太正确的倾向。

为了给别人形成良好的第一印象,为人际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光有“一表人才”还是不够的。所谓“两套西装”,就是强调在具备先天条件的基础上,处理人际关系还应该事先做一番相应的准备,以使得个人的服饰打扮符合特定环境场合的需要。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讲求“大同小异”,需要把握好在社交场合中与别人相区别的程度:与别人完全一模一样,彰显不出自己的个性与特点;而过于显眼和醒目,则难免有哗众取宠之嫌,容易成为“众矢之的”。

第五讲人际关系媒介之“三杯酒量”

当一个人通过对“一表人才”的锤炼以及对“两套西装”的把握,在建立人际关系的过程中有了非常好的起点之后,如果一味地独善其身或者孤芳自赏,不善于或者不舍得与别人交往,还是没有办法使自己的人际关系得以展开的。而要使自己的人际关系得以展开,就要善用人际关系的媒介。

人际关系媒介概述

即便个人的条件再好,也还是需要秉持诚信的原则,通过各种媒介和途径来结交朋友的。通过以下三个方面,可以使人们对人际关系媒介形成初步的认识和理解。

(一)运用人际关系媒介的必要性

之所以在建立人际关系的过程中,要善于使用各种媒介,其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解决“求人难”的困扰

在中国的社会中,相信大家对“求人难,难于上青天”的情况都有所体会。因此,在人际关系的建立过程中,每个人都应该尽量避免去拜托别人,而应该力求做到让别人来拜托自己。而要实现这样的目的,对于人际关系媒介的巧妙运用就显得必不可少了。通过人际关系媒介的合理运用,可以使不同个人因共同乐趣而容易形成志同道合的默契,以此为契机,“求人难”的困扰才能够得到顺利地解决。

2.排除中国人之间难于了解的障碍

为了寻求不同个人之间的共同兴趣爱好,首先需要能够建立起个人之间的相互了解。而要了解中国人是相当困难的,原因在于中国人始终秉持着“防人之心不可无”以及“人心隔肚皮”的观念。中国人之所以有这种戒心,是由于人们所具备的是“同情心”而非“同理心”。西方人是具备“同理心”的,所以他们之间比较坦荡,易于相互了解。而中国人虽然是天下最讲道理的人,但是要与中国人讲道理却又是天底下最困难的事情。之所以会得出如此看似自相矛盾的结论,是因为中国人非常固执,只相信自己的道理而从来不相信别人的道理。面对这种状况,就非常有必要通过人际关系媒介的合理运用来搭建不同个人之间相互了解的渠道,解除互相防备的心结。

3.经营人际关系的需要

正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世界上没有静止的状态,一切都是动态的。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一样,不是越来越亲密,就是越来越疏远,不是越来越好,就是越来越坏,不可能维持现状。基于如此的变化过程,必须认识到人际关系是要经营的,只有不断地经营才能保持其不被淡忘。

而人际关系的媒介就是对其进行经营所要运用到的工具,只有灵活地使用这些工具才有可能将人际关系经营得蒸蒸日上。

在对人际关系的经营方面,以下两个建议是需要特别强调的:

每年更新朋友的联系方式

如今的变化非常快,很有可能一段时间之后朋友的联系方式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可以在新年或者元旦这种大家都休假的时间,按照电话簿的顺序给每个朋友送去问候,同时也完成了对其联系方式的更新。

将朋友按照地区分类

在人际关系的维系中,要注意经常联系而不互相打搅。按照地区将朋友进行划分,可以在去某个地区之前,方便地与该地区的朋友取得联系,但注意表达问候并告知行程即可,尽可能地避免登门拜访或者由别人特别招待的麻烦。

(二)运用人际关系媒介的目的

运用人际关系媒介的目的在于消除人与人之间存在的掩饰、伪装以及隔阂,从而促进彼此之间诚心诚意的接触和交往。在生意场上人们通常喜欢洗三温暖和喝酒就是这样的道理:洗三温暖时,双方都是坦诚相见,自然容

易扯下平时的假面具。而酒过三巡之后,也比较容易缓解彼此的防范和戒备,促成双方成为知心朋友。

(三)善用人际关系媒介的原则

要充分发挥人际关系媒介的作用,很好地达到运用它们的目的,应该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主动性原则

正如在前文中所提到的,要发挥人际关系媒介的作用,首先就应该明确人在其中的主宰地位。换言之,例如烟、酒以及其他的社交活动都只是工具而已,不能让它们反过来控制个人,使得个人产生离开它们就不自在的感觉。

【案例】

〔夫妻间关于喝酒的对话〕

有一位先生回家吃饭时经常喝酒,即便没有什么事情时也总要来上几杯。太太对他的这种习惯很生气,质问先生:“酒有那么好喝吗?”;先生闷头不语,照样喝。太太怒不可遏,拿起酒杯自己也喝了一口,才发现酒是如此的难喝。随后,先生告诉太太,他并不是因为酒好喝才喝酒,而是因为很多场合都不得不喝酒,所以他才会在家也不敢放下酒杯。

这位先生实际上就违背了以上介绍的主动性原则,烟酒这些东西其实都一样,在一些社交场合的确是一种润滑剂,通过它们才能融入有这些共同爱好的人所形成的社交圈子中。但是,抽烟喝酒的主动权应该把握在自己手中:周围的人都在抽烟喝酒,自己也应该稍微做个样子以配合当时的场面,但必须是自己能够控制得住,根据自己的意愿来做。

与此同时,把握主动性原则时还有一点也是非常重要的,即绝对不能逢场作戏,否则,难免会给别人造成矫揉造作的不良感觉。

2.正当性原则

正当性原则,是指所有的人际关系媒介都应该正常化或者说正当化,凡是跟色情、赌博等非法内容相关的活动绝对不要做。以在企业中从事公关工作的人为例,对于他们而言,如果对附近的社交娱乐场所搞不清楚,应该说是没有资格做这个工作的。然而,在摸清楚这些场所的情况之后,自己首先迷恋其中、不可自拔的人也是不具备这个资格的,所以,通常强调与客户的交往中难免要进行一些不正当活动的人,往往是他自己很喜欢做这些事情。在生意场上条条大路通罗马,规规矩矩地行事同样可以生意兴隆。

3.适度性原则

在中国社会中,很多事情实际上归根结底都是所谓“度”的问题,而不是其自身好坏的问题。简言之,就是凡事都应该把握一定的分寸,避免犯“过犹不及”的错误。在对人际关系媒介的运用方面也应该强调同样的要求,处理人际关系的高手往往对自己行事的“度”的把握是相当准确和恰当的。

4.“和而不同”原则

孔子提出的“和而不同”,是指对各种人际关系的媒介和社交活动应具备基本的应付能力,能够在需要的场合与别人形成配合,最起码不至于招人讨厌。这个原则的关键在于不要标榜自己与其他人不一样,为人要个性随和,但是坚持基本的原则,例如“要喝酒就喝酒,但绝不喝醉”、“打撞球就打撞球,但绝不赌博”等。

善用人际关系媒介的注意事项(上)

要做到善用人际关系的媒介应该注意以下事项:

(一)三杯酒量

1.喝酒不能让自己醉

酒这个东西很容易使人茫茫然,醉后往往控制不了自己,随之个人的本性就很自然地流露出来。例如依据某人酒醉之后的样子来对其进行判断是非常重要的,而醉了以后乱讲话则是最可怕的。因此,会喝酒的人都是让别人醉,而自己保持不醉的。

2.认清“不说实话≠欺骗”的道理

在日常生活中,实际上每一个人都保持了很多的秘密,可以说是靠合理的秘密在过日子,换言之,人与人间完全没有秘密是几乎不可能的。由于这些秘密的客观存在,所以即便是再亲密的人之间也会有“不说实话”的情形出现。依据西方的标准,这样的行为就是欺骗,而以中国的标准来审视,这种行为并不算欺骗,因为其出发点往往是为了不让某一方生气、产生不必要的争端而已。由此可见,中国人的诚实体现在“绝不欺骗”,但只是“有时没有讲实在话而已”,因为事实到最后总是会水落石出的。

3.酒桌上的具体应对手段

在适度性原则的指导下,在实在不可避免的酒桌上可以采取以下具体的应对手段:

不做“不会喝酒”的表态

一旦做了如此的表态,往往会在酒桌上“打草惊蛇”,将所有人的注意力都吸引到了自己的身上,从而引火烧身、自找麻烦。

不主动敬酒

这同样是出于回避成为酒桌上的焦点的考虑,不主动敬酒往往意味着能够少喝几杯。

迅速应对别人的敬酒,做好“表面文章”

别人主动上来敬酒的时候,如果还一味地推辞通常只会造成相反的效果,合理的做法应该是快接猛喝,但又控制好实际喝入的酒量。

第六讲人际关系媒介之“四圈麻将”

善用人际关系媒介的注意事项(下)

(二)四圈麻将

1.关于输赢的哲学

对于任何一个人而言,在把握适度性原则、不沉迷其中的前提下,培养一些适当的社交活动都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但需要注意一个问题,即有关输赢的哲学。以打麻将为例,只要上了牌桌每个人都想赢,这样就直接造成了“上台容易下台难”的局面,使得原本愉快轻松的氛围遭到破坏。这也就是现在对麻将批判声四起的原因所在。

为了避免这种状况,首先需要建立对打麻将目的的正确认识,即最主要的是为了促进友谊,多交朋友;其次,在上桌之前,应该问问自己准备输多少,而不是志在赢多少。在处理人际关系的过程中,切记“不关紧要的事情,宁可输不要赢”的道理。

【案例一】

〔与领导下棋的艺术〕

与领导或者上级的对弈是一门艺术。首先应该明确的是,能够获得与领导对弈的机会是很难得的,应该好好把握;其次,从对弈的结果来分析,无论是在与领导的对弈中屡败还是长胜,通常都是不能让领导满意的,因为赢过领导他颜面无光,而轻易的败北他又会觉得索然无味。实际上,在个人棋艺达到一定水平的前提下,应该让领导感觉到与自己下棋非常吃力,而在紧要关头他又都能转危为安,最终赢得胜利。

【案例二】

〔胡雪岩打牌〕

胡雪岩通过打牌结交朋友的策略是,自己不打叫别人打,赢了算朋友的,输了算自己的。在人际关系的处理中,应该具备这样的气魄。相反,如果在社交活动中经常输不起,那么只会起到破坏人际关系的反作用。因此,能不赢最好不要赢,人际关系通常会好。时时刻刻都想赢,最后总是会输得精光。

2.避免占小便宜

人们在处理人际关系时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即“喜欢占小便宜”。如果每个人都试图从与别人的交往中占小便宜,那人们之间就根本无法相处,所以,占小便宜是破坏人际关系最大的一个因素。

3.不要主动倡导

在从事社交活动时,应尽可能地避免自己主动地倡导,因为这样往往会带来一系列的麻烦和问题。在中国,绝大多数的情况下都是巩固领导中心的,即领导有什么兴趣爱好,下属们会很自然地去揣摩并争相效仿,根本无需领导本人来进行倡导。这就要求领导干部平时应该注意以身作则,严于律己避免可能造成的不良后果。

4.切忌急于求成

通过人际关系的媒介为纽带,与别人在共同的兴趣爱好中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还应注意不可急于求成,否则只会引起对方的戒心,破坏已经形成的良好印象。

【案例】

〔如何与企业家结识〕

中国人是很难结识并深入了解的,这种情况对于事业有成的大企业家而言尤其严重。这类人通常都比较害怕陌生人的打搅,而很多人都希望从这类人身上得些好处,作为一种认识他人的诱因,有这样的想法也无可厚非。问题在于通过怎样的途径来结识这些企业家,直接登门拜访,人家避而不见,电话联系通常不会接听,而托人介绍同样也十分困难。最好的办法就是打听他有怎样的兴趣爱好,然后投其所好在其经常出现的活动场所静观其变,这个过程千万注意要耐心等待,不可急切地表现出与其结识的意图,否则只能是功亏一篑,以失败而告终。

第七讲人际关系交往之“五方交友”

在人际关系的交往中树立正确的观念(上)

人际关系的交往是指结交朋友的态度和观念,具体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一)五方交友:扩大人际交往的范围

1.“五方交友”的作用

对于个人而言,交友之所以应该广阔,不局限在一个固定或狭小的范围之中,是为了达到以下两个目的: 争取“贵人”的赏识

在个人的成长过程中,能够对其赏识并予以提拔的人称之为“贵人”,从获取成功的效果上来看,“贵人”的赏识与提拔往往比个人的努力奋斗显得更为重要。但是这种情况也并不是绝对的,因为缺乏努力和奋斗的个人几乎是不可能获得别人的青睐与赏识的。可见,这两个方面是互为因果,相辅相成的。

从这个角度来看,对于个人的发展而言除了其自身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和修炼之外,最好是能够争取到“贵人”的提携与帮助,这就需要个人将自己社交的触角伸得广阔一些,从而增大遇到“贵人”、获得赏识的机会。

增广见闻

由于“隔行如隔山”,所以要扩大人际交往的范围,结交到处于不同行业领域的朋友是比较困难的,但即便如此,通过“五方交友”而所增广的见闻还是会令个人受益颇丰的。每个人都应该尽可能地扩大自己的见闻,涉猎尽可能多的知识领域,这样才能增添生活的乐趣。

2.“五方交友”的重点要义

要通过“五方交友”来达到以上的目的,需要对以下重点要义有所掌握:

冷庙烧香

中国人的从众思想很严重,从烧香拜佛就可见一斑:通常人们都习惯到香火旺盛、人头攒动的寺庙去参拜,而往往对门庭冷落的寺院不屑一顾。在人际交往中也是一样,一般都热衷于对深得领导赏识的同事热情有加、嘘

寒问暖,而对受到领导冷落的人则视而不见。然而,风水是轮流转的,忽视了这一点则是犯了人际交往的大忌。

实际上,结识一个朋友最好的机会是在于其默默无闻的时候。一旦一个人已经锋芒毕露,获得成功之后,再希望与之结交往往就比较困难了。因此,应该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向其施予援手,在其潜力没有爆发的时候就对其赏识有加,这样才能换取将来对方的真心回馈与报答。现在很多企业在高校设立名目繁多的奖学金就是同样的道理,这是一种基于长远考虑的做法:人才是要靠自己来培育的,挖现成的往往难以保证其不再见利思迁。

【案例】

〔胡雪岩对王有林的支持与帮助〕

在历史上,王有林就是名商胡雪岩的一个“贵人”。胡雪岩结识王有林的时候,王有林实际上正处于穷困潦倒、一贫如洗并且郁郁不得志的关头。正是在这个时候,胡雪岩赠与他500两银子,助其投官。后来,王有林仕途顺畅,回过头来对胡雪岩的经营也提供了莫大的帮助。正所谓“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应该说胡雪岩当年对王有林的支持与帮助从现代投资报酬的角度来看是没有什么合理性的,然而却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由此可见,在人际交往中存心去做什么事情往往是没有什么好结果的。

恰到好处地使用人际关系的资源

对于个人而言,五湖四海都有朋友自然在很多事情的处理上都会获得便利。然而,运用这些人际关系资源的尺度也还需要谨慎把握,一旦处世方便到投机取巧的地步则往往意味着危机的开端。所以,一个人难能可贵之处就在于从朋友关系中获取便利的时候善于自我节制,注意自我防备不留“后遗症”,这也就是运用人际关系“恰到好处”的精髓之所在。

端正对“贵人”的认知

扩大个人的交友范围可以增加遇到人生“贵人”的机会,但是,对于“贵人”的认知和判断是相当困难的,在这个方面切不可浮于表面、过于粗浅,应该进行深远的考虑,形成正确的认知。把握“恩生于害”的原则:当前对自己看似关怀备至的人,往往在将来会对自己造成伤害;而现在对自己要求严格、限制很多的人,自己通常会在多年以后对之感激不尽。一个人没有经过磨炼是成长不了的,所以年轻人应该意识到“领导现在对自己的客气并不是一种福气”,而现在的严格要求日后却会积累成为非常宝贵的经验。

朋友相处应择善互勉

“择善”是指在朋友相处中,对方能够就自己不对的地方提出规劝。只有直面问题和缺点的所在,直言不讳地提出来,才能真正帮助朋友得到成长和改进。因此,在与朋友的相处中,应该倡导互相勉励和规劝,而不能一味地怂恿、包庇甚至于同流合污。

勤于请教,让别人多说话

广泛地结交朋友是为了增广见闻,但如果在交往过程中总是吹嘘自己的经验或者学识,不仅根本无法使得自己有所收益,还会引来朋友的讨厌。人际关系良好的人通常都是更多地在关心别人,让别人多说话,这样才能深受大家的欢迎。

【案例】

〔中国人的“请”字文化〕

在朋友交往中应该勤于请教,让别人多说话,这就是中国人的“请”字文化。在西方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表达是相当直截了当的,因此对于别人的邀请可以直接地接受或者谢绝;但是在中国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别人的第一次“请”往往是一种客套和礼貌的表现,切不可信以为真。因此,在中国应对别人的任何邀请,无论自己是否有相应的需求或者愿望,都应该客气委婉地推托几个来回,在明确了对方确切的用意和诚意之后,再考虑具体的做法,否则,只会被认为缺乏礼数和教养,使得与别人的人际关系无法维系。

注意处理事情的态度

在中国,人际关系不是单线的,而是由交互产生的,称之为“往来”。在人与人之间往来的过程中,能否广交朋友的关键还在于是否注意和把握处理各种事情的态度,讲求一定的方法,使得在各种场合中都能够让对方感觉舒适而不别扭,这样朋友之间才能逐渐形成默契。

【案例一】

〔处理“海底烟”的方法〕

“海底烟”是指烟盒中只剩下最后一根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在公共场合直接拿出来,递给别人以表示礼貌和客气,肯定会被对方随手拿走使得自己抽不成;如果躲起来抽,又往往会遭人非议,被认为小气且没有肚量。而处理人际关系的高手面对这种两难的境况则通常会首先采用夸张的大动作,意在告诉周围的朋友就这一根烟了。而后仍然客气地请别人抽,甚至做出“一人一半”的表态,体现出对朋友的重视。最终朋友也会客气地谢绝,从而使得这个问题得以圆满地解决。

【案例二】

〔有关喝酒的态度:酒品应端正〕

在与朋友的交往中,喝酒往往也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其间一定要注意个人的酒品,如果酒品不端,必然导致人际关系不会长久。良好的酒品,首先应该表现在品酒而不灌酒;其次,要注意可以劝酒,但是不要硬性地强迫对方;接下来,应该避免一个人喝闷酒;最后,还应该通过为朋友说话来表现对朋友的体贴。

第八讲人际关系交往之“六出祁山”

在人际关系的交往中树立正确的观念(下)

(二)六出祁山:深入地与朋友交往

诸葛亮为灭魏国六次出师,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典故对指导人们深入地结交朋友是有着很大启示的:

1.不以成败论英雄

在现代中国社会中,人们普遍持有的都是结果论,即将行事的结果看得异常重要。然而,应该认识到结果不是人力所能控制的,个人能力所及的只是过程。因此,只要在过程中做到认真、负责以及全心全意地投入,结果则不应该那么看重,正所谓“尽人事,听天命”就是这个道理。在人际关系的处理中也是一样,人们结交朋友不应该以成败来论英雄。

2.通过平时的试探结交真心的朋友

在人际交往中形成的朋友关系是有层次区分的,个人应该努力加深与朋友的相互了解,以便能够结交到几个可以肝胆相照的知心朋友,而不仅仅是停留在泛泛之交的层面。知心的朋友平时可能并不起眼,但是到了危机时刻却真正能够挺身而出、解救自己于水火之中。这种朋友是非常宝贵的,有必要通过平时的试探来逐步地发掘。

以借钱为例,很多人在遇到危机的时候,向平日的朋友借钱周转往往都是无功而返,很容易就变得心灰意冷了。实际上,为了应对不时之需,在平时没有什么状况的时候就尝试着向朋友借钱,如果一开口就回绝了,自然在任何时候都是借不到钱的;如果对方满口答应,可能是真心对你进行帮助,也可能是在做表面文章,如果是后者也是靠不住的;只有对方能够很诚恳地应对自己需求,这样的朋友才值得深交。平时做好了这些试探工作,在真正遇到困难的时候,才知道哪些朋友是能够提供帮助的,这就是所谓的“未雨绸缪”。

3.帮助朋友应“救急不救穷”

在人际交往中,向朋友提供的经济帮助应该是针对紧急情况而作出的,而不能让对方形成依赖自己的惰性。而对于一贯贫困的人,则应该告诉他脱离困境的方法,使其能够得到一劳永逸的改变。

第九讲人际关系技巧之“七术打马”

在人际关系的处理中掌握灵活的技巧(上)

人际关系处理技巧具体包括“七术打马”和“八口吹牛”两个大的方面,体现的是在与人沟通方面的艺术,区别在于,前者对象是别人,而后者的主体则是自己。

(一)“七术打马”

1.认清“拍马屁能够成功”是骗人的谎言

很多管理学者都在强调“中国人有马屁文化,拍马屁能够成功”,实际上这种论调是错误的,因为中国人最讨厌的就是拍马屁的人,但是却普遍很喜欢和享受那种“马屁”的味道。所谓“打马”就是为了提醒个人认识到“拍马屁能够成功”是骗人的谎言,千万不能使自己蒙蔽于其中。

2.通过适当的恭维让别人听进去自己的话

“恭维”就是说好听的话,中国人是天底下最喜欢听恭维话的人。由于“忠言逆耳,良药苦口”,所以在中国历史上凡是当面讲实在话的人,大都有着坎坷的经历,而魏征之所以能够名传千古,就是因为唐太宗能够听得进去逆耳的忠言。由于中国人有这样的特点,所以在人际交往中,与人沟通讲话首先应该运用适当的恭维让对方易于接受,否则,顺利的沟通并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就成了空谈。

【案例】

〔中美人际沟通的区别〕

在沟通方面,中国人和美国人是存在着很大差异的。美国人在沟通中,将交流的重点放在内容的真实性上,关注的是谈话的内容本身。而中国人听别人的讲话,首先注意到的是其讲话的立场,并且在乎讲话的方式和态度,于是具体讲了什么就都成了无所谓的东西。因此,朋友之间即便是出于真正关心的肺腑之言,如果表达的方式及态度不能让对方满意,也还是会招致对方反感的。

3.把握中国人的“面子”观念

在中国的人际关系中,之所以应该把握“讲恭维话”的技巧,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中国人强烈的“面子”观念。当然,中国人爱面子并不是什么缺点,因为爱面子体现了中国人的羞耻之心。在中国的人际交往中,如果让对方没有面子,则会让人觉得你自己蛮不讲理,只有给足了对方面子,事情处理起来才能够顺利很多。

【案例】

〔中美有关“道歉”的差异〕

美国人具有同理心,因此在面对错误的时候,他们会从内心深处来进行检讨道歉。但中华民族是个不太接受道歉的民族,给中国人道歉没有用。在错误面前,中国人嘴上是不会认错的,只会在心里认错,这是因为,在中国人的观念中,认为口头的认错是虚假的,并不能体现出任何的价值。与此同时,在中国认错往往是级别高的人在进行的,以公司的检讨会为例,如果职位很低的人在认错,那么很可能所有人都把错误推给他,从而使其无缘无故背了很多黑锅;而领导认错则会促使下面各级干部积极地站起来承担责任。

由于错误让西方人丢了面子,对方接受道歉之后就一笔勾销了。但是让中国人丢了面子,则通常很难于挽救。因为中国人对于无心之过是主张不要计较的,这样才能够体现出个人的度量大。而对于有意为之的过失,则绝不放过。除此之外,在过错面前,中国人还强调应该善于补过,即通过实际行动来对过失进行最大限度的弥补,一味地道歉是没有用的。

4.领会“异曲同工”的讲话艺术

拍马屁在中国多数是行不通的,但是把话讲得尽可能好听一点则是必不可少的,这也就是“异曲同工”的精髓所在。在中国的人际关系交往过程中,同样的交谈内容通过不同的方式表达出来效果是完全不一样的,“心肠坏不一定有人知道,但嘴巴坏所有人都讨厌”就是这个道理。

【案例】

〔“七术打马”在家庭生活中的体现〕

中国古代妇女有一个相当高明之处就在于,拿一个完全没有实际价值的“家长”头衔套在丈夫头上,给足了丈夫作为一家之主足够的面子,从而维系了家庭的和谐和稳定。而反观现在社会,之所以离婚率如此的高,就是因为妻子“能干”到使其丈夫连家长都当不上了。在家庭中处理下一代的管教问题,也可以运用同样的道理,对于儿女的过错或者应该纠正的不良习惯,父母应该考虑到他们的颜面,通过婉转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意见以利于他们接受。而简单粗暴的打骂解决不了任何问题。

第十讲人际关系技巧之“八口吹牛”

在人际关系的处理中掌握灵活的技巧(下)

(二)八口吹牛

1.避免自吹自擂

在中国,对待别人和对待自己应该区分清楚,不同的对象意味着方式方法的完全不同。在人际关系的维系中,适当地恭维别人以获取好感是必要的,但是自吹自擂就是一个极大的败笔了。恰当地自我吹捧,为自己营造一些表现自我的机会最好的做法是通过别人(例如好友)来进行,否则,不仅会收到适得其反的效果,还会有损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良好形象。

2.恭维别人或者讲话适度为宜

在人际交往中,恭维别人说好听的话目的在于让对方易于接受,其中,对尺度的把握是非常重要的,否则把对方过高地吹捧到他自己都难以相信的地步,则任何效果都达不到。过分的吹捧,从另外的角度来理解就是嘲笑和挖苦,必然不会使对方受用。因此,最好的方式是在合情合理的情况下,利用向人讨教的机会达到赞美别人的目的。

在表达对事物的看法时也是一样,过高的评价往往会带给别人很高的期待值,而一旦对方经过自己的体会没有感受到如此的水平时,通常就会产生失望的情绪,从而影响对讲话者的良好印象。另外,在对自我的吹捧方面,把握适度也是必须的,应做到自我吹捧能够为别人所接受。

总而言之,个人应该首先衡量自己的能力,而后在这个能力范围之内讲话或者表态,这样才不会招致别人的反感,利于别人接受。

【案例】

〔领导对会议现场的控制〕

某公司的副总第一次到香港,回来后在所参加的会议上滔滔不绝地谈论香港之行的所见所闻,完全与议题无关。面对这种情况,总经理就应该恰当地把握分寸来对会议局面进行控制。如果让这个副总一直讲,完全不顾会议的主题,那么与会的其他干部必然认为总经理缺乏必要的领导控制力,领导权威就会受到严重的打击;而如果采取强制的言词或者举动让其停止,则又使副总颜面无存,下不了台,同时也很难在今后服众。此时,总经理可以提出为该副总另外专门安排两个小时的时间就香港之行作一次专题报告,相信这样的处理能够在给足副总面子的同时,又把握住了会议本来的议题。

第十一讲人际关系修养之“九分努力”

提高人际关系的修养(上)

关于人际关系的修养主要包括“九分努力”和“十分忍耐”两个方面的内容,以下分别对其展开详细的论述。

(一)“九分努力”的态度

在中国人的意识中,对于个人的努力一直都是非常推崇的。但在中国式人际关系的建立中,关于“努力”的内容是与平时的认知有很大的不同,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努力是必须的

在人们的习惯思维中,个人的努力往往是成功的保证和正确的途径。然而,必须认识到努力固然很重要,但是并不意味着通过努力就一定能够获得成功。试想,如果努力一定会成功,那人生也就变得过于简单了。向着既定目标不懈努力的人不胜枚举,但是真正能够获得成功的毕竟只是少数。

由此可见,对于个人而言,努力并不能保证一定能够得到什么东西,但是努力作为每个人的本分还是必须要经历的一个过程,它是对自己的一种交待。

2.“努力”的背后是用心

在认识到“努力中存在的不足”之后,之所以还提出在人际关系的建立和维系过程中要实践所谓的“九分努力”,是因为强调的重点在于努力背后的“用心”。因为,真理是妙不可言的,所以在表达的时候为方便说明——用“努力”来代替了“用心”。所谓“用心”就是在人际交往中,只有经常地停下来进行自主性地思考和反省,才能够真正地做到举一而返三,通过对自己的经历进行不断的整理从而获得丰富的经验。

【案例】

〔对“年轻不留白”的正确理解〕

时下年轻人中很流行一句话,即“年轻不留白”,提醒年轻人要尽可能多地丰富自己的阅历、增长自己的见闻。然而,需要指出的是,这句话表达得过于绝对了,容易引导年轻人误入歧途。

西方人绘画,一定将整张纸都涂满。而中国人作画,则会留下很多的空白,使得欣赏者能够获得很大的思索空间。从这个方面可以看到,中国人实际上是强调给予别人自主思考和想像的空间的。如果一个人不留白,整天都在做各种各样的事情,但是却没有时间来进行思考和消化,实际上是不会收获多少东西的。所以在书中除了字之外,之所以还留有很多空白的地方,也是出于同样的道理。

因此,每一个人都要留白,这样才会开悟,智慧才会增长。有时知识越多的人,知识反而会成为一种障碍,即知识障碍。因为太多的知识使得个人的智慧受到了压制,散发不出来。因此,今天的人很多是有知识而没有智慧的,所以他们只会倒退,而不会进步。

3.把握“努力”与“运气”的内在联系

一提到努力,人们往往容易联想到运气。下面就对这两个内容进行讨论:

对“运气”的正确认知

不可否认,“运气”是存在的,但是,对于“运气”的认知则需要建立在正确的理解之上。人生下来就有一口气,人之所以被认为还活着也就是因为一口气还在,它是客观存在的。而所谓“运气”就是指个人具体地来运用自己的这种气。因此,人们通常说的运气好坏,实际上并没有什么迷信的成分,而是在于每个人对这个气运用得如何而已。也就是说,运气的好坏与别人无关,完全在于自己。

努力经受人生磨练=运好自己的气

由于正常的人生经历有高有低,没有一个人是一帆风顺的,所以,人一定有运气。必须强调的是,一个人如果没有碰到过挫折,那么他是长不大的,所谓“不经一事,不长一智”就是这个道理。所以,人面对苦恼和挫折时不应该害怕,而是应该勇于接受它们所带来的挑战和磨炼,而接受这种磨炼,就是要好好地去运每个人的气。

从祖先处继承“德”的思想

很多成功人士其实自己也不清楚自己成功的原因所在,其实原因很简单,就是所谓“祖上有德”。对于中国人而言,“德”是很熟悉的东西。“德”就是“得”的谐音,所谓“有德”即意味着与自己在一起的人都能够得到一些好处(具体包括钱物、学识或者经验的积累和长进);相反,如果与自己在一起的人都损失一些东西,那么就相应的是“缺德”了。

对一个中国人而言,财富的多少及地位的高低并不是很重要,其为人的根本实际上在于与之在一起的人是有所得还是有所失。因为中国人是具有两面性的,即可好也可坏。之所以让别人能够用好的一面来对待自己,就在于自己要“有德”。

【案例】

〔中西方人品区分标准的差异〕

西方人对于人的判断是绝对的,好与坏能够区分得非常清楚;而中国人则不是这样,在任何方面都具有“两面性”:守法的时候循规蹈矩,不守法的时候比谁都乱来;快的时候是全世界最快的,慢的时候是全世界最慢的;好的时候是全世界最好的,坏的时候又能够成为全世界最坏的。因此,在对中国人进行判断的时候,不能用绝对的标准,而应该视情况而定。

中国人认为,一个人不努力对不起祖宗。因此,中国人应该是从祖先处继承“德”的思想的,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来使得自己做到“有德”。中华民族是祖先崇拜的民族,也因此比其他的民族多一条导航线,即我们跟祖宗是连在一起的。之所以形容“中国人是世界上唯一地把祖先的灵背在肩膀上行走天下的人”,说明的就是这个

曾仕强作品

曾仕强作品汇总 著作部分 一、台湾出版《改命学》 《透视灵魂看人生》 《成功的服务》 《管理哲学通论》 《时间管理》 《及时的权宜应变》 《中国人的管理观》 《三种管理思维的交错》 《现代父母宝鉴---教养子女十讲》《远离浩劫的策略》 《智慧是最大的神通》 《人类的光明未来》 《做有世界观的台湾人》 《21世纪中国人的远景》 《现代化的中国式管理》 《用心掌握未来》 《如何在36岁以前成功》 《中国管理哲学》 《中国的经权之道》

《中国的经营理论》 《二十一世纪易经管理法》《掌握中国人性的管理法》《圆通的人际关系管理法》《沟通的艺术》 《中国人你心里在想什么》《中国人你为什么这样想》《兵法与商略》 《胡雪岩成功秘籍》 《和谐的人伦关系》 《圆满的沟通》 《圆通的领导》 《老板魅力学》 《有效的激励》 《合理的应变》 《深一层了解中国人》《中国式经管的优点》《剖析三国演义的道理》《易经真的很容易》 《走进乾坤的门户》 《人人都不了了之》 《易经的中道思维》

《转化干戈为玉帛》 《人生最难得有情》 《企业新显学---中国式管理IN起来》 《修己安人的领袖魅力》 《乐天知命的无忧人生》 《胡雪岩给年轻人的启示》 二、大陆出版 《人力自动化》 《管理大道/中国式管理哲学的现代化应用》《中国是领导/以人为本的管理艺术》 《中国式团队》 《圆通的人际关系》 《管理的真相/曾仕强剖析中国式管理的特性》《在中国如何当领导》 《从管人到安人》 《领导与激励》 《总裁魅力学》 《人际关系与沟通》 《亲子关系》 《中国式管理》(《赢在中国式管理》) 《中国式管理/修订本》 《中国式管理行为》(《中国式管理行动手册》)

人际关系学说的优缺点 [对人际关系学说的看法]

人际关系学说的优缺点[对人际关系学说的看法] 古典管理理论的杰出代表泰勒,法约尔等人从不同的方面对管理思想和管理理论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并对管理实践产生了深刻影响。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的对人际关系学说的看法,希望对你有帮助。 人际关系学说顺应了时代的发展 古典管理理论的杰出代表泰勒,法约尔等人从不同的方面对管理思想和管理理论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并对管理实践产生了深刻影响,他们共同的特点是,着重强调管理的科学性,合理性,纪律性,而未给管理中人的因素和作用以足够重视。他们假设社会上的人是在思想上,行动上力争获得个人利益,追求最大限度经济收入的经济人;管理部门面对的仅仅是单一的职工个体或个体的简单总和,工人被安排去从事固定的,枯燥的和过分简单的工作,成了活机器。 虽然推行泰勒的科学管理能够使生产率大幅度提高,但也使工人的劳动变得异常紧张,单调和劳累,引起了工人的强烈不满,劳资关系日益紧张;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员工的整体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高文化和技术水平的工人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这时的管理理论已不适应当时的环境,与此同时,人的积极性对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作用逐渐在生产实践中显示出来你,并引起了许多企业管理学者和实业家的重视。 人际关系学说最大限度的提高员工满意度 在决定劳动生产率的诸因素中,置于首位的因素是工人的满意度,生产条件,工资报酬只是第二位的。职工的满意度越高,士气就越高,从而生产效率就越高。高的满意度来源于工人个人需求的有效满足,不仅包括物质需求,还包括精神需求。领导者要尊重员工,信任员工,要从员工的精神上下功夫,树立他们的主人翁意识,让他们全身心地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领导者还要重视与员工的沟通,消除双方的误解,也要不断地提高员工的素质,学会与员工分享利益。 传统的科学管理理论把人看作是为了追求最大经济利益而工作的所谓经济人,认为人们工作是为了单纯追求物质和金钱。但是梅奥认为。人们的行为并不单纯出自追求金钱的动机,个人的态度对行为方式起着特殊的决定性作用。人有着一种固有的全面实现自身目标并形成新目标的内在动力。人生的价值与意义在于不断实现心中的目标,人工作的意义也正在于不

简述人际关系学说

简述人际关系学说 人际关系学说是梅奥等人所进行的著名的霍桑试验,那它主要讲什么呢?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一些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人际关系学说观点: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 梅奥认为,人们的行为并不单纯出自追求金钱的动机,还有社会方面的、心理方面的需要,即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友情、安全感、归属感和受人尊敬等,而后者更为重要。因此,不能单纯从技术和物质条件着眼,而必须首先从社会心理方面考虑合理的组织与管理。 人际关系学说观点: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 企业中除了存在着古典管理理论所研究的为了实现企业 目标而明确规定各成员相互关系和职责范围的正式组织之外,还存在着非正式组织。这种非正式组织的作用在于维护其成员的共同利益,使之免受其内部个别成员的疏忽或外部人员的干涉所造成的损失。为此非正式组织中有自己的核心人物和领袖,有大家共同遵循的观念、价值标准、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等。

梅奥指出,非正式组织与正式组织有重大差别。在正式组织中,以效率逻辑为其行为规范;而在非正式组织中,则以感情逻辑为其行为规范。如果管理人员只是根据效率逻辑来管理,而忽略工人的感情逻辑,必然会引起冲突,影响企业生产率的提高和目标的实现。因此,管理当局必须重视非正式组织的作用,注意在正式组织的效率逻辑与非正式组织的感情逻辑之间保持平衡,以便管理人员与工人之间能够充分协作。 人际关系学说观点:新的领导能力在于提高工人的满意度在决定劳动生产率的诸因素中,置于首位的因素是工人的满意度,而生产条件、工资报酬只是第二位的。职工的满意度越高,其士气就越高,从而产生效率就越高。高的满意度****于工人个人需求的有效满足,不仅包括物质需求,还包括精神需求。 人际关系学说主要内容 霍桑试验对古典管理理论进行了大胆的突破,第一次把管理研究的重点从工作上和从物的因素上转到人的因素上来,不仅在理论上对古典管理理论作了修正和补充,开辟了管理研究的新理论,还为现代行为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而且对管理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动力之源

人际关系学试题及答案(自考)

8、美国心理学家梅奥等学者通过“霍桑实验”的研究,提出人际关系学说 9、人际关系学研究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及其发展规律 10、人际关系的理论主要包括:马克思的社会交往理论;人群关系和人际需要理论;角色、戏剧和交换理论;相互作用和认识平衡理论等 11、文献既包括文字资料,也包括图象资料、有声资料(录音带等)、电子资料、实物资料 12、人际关系评估法包括:社会测量法、参照测量法、人物推定法、自然观察评估法、心理测评法 13、社会测量法是由美国心理学家莫雷诺(J.Morenno)于20世纪30年代创立的 14、前苏联心理学家彼得罗夫斯基对莫雷诺的社会测量法进行了补充和发展,提出了参照测量法 三、简答题 1、怎样理解人际关系的定义?

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在进行物质或精神交往的过程中发生、发展和建立起来的互动关系。 1)作为个体的人,都不可避免地要与他人进行物质或精神的交往 2)人与人之间在交往和互动中会发生、发展和形成某种关系 3)人与人之间在交往总是维系着某种心理联系 2、为什么说利益是人际关系的实质? 1)人际关系的建立受利益的驱使 2)利益是建立人际关系的基础 a、利益是生产关系的基础 b、利益是政治关系的基础 c、利益是法律关系的基础 d、利益是道德关系的基础 3)利益对人际关系的性质起决定作用 3、人际关系有哪些特征?

社会性、历史性、客观性、情感性、复杂性、变动性、网际关系新特点 4、怎样理解人际关系客观性的特点? 1)人际关系是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 2)人际关系的形成和发展规律具有客观性 3)人际关系的功能具有客观性 5、怎样理解人际关系社会性的特点? 1)际关系的社会性体现在人们是赖以生存的劳动中结成了相互依存的关系 2)人际关系的社会性还体现在人们是运用在劳动中产生发展起来的语言系统进行交往的3)人际关系的社会性在现代社会体现得更明显、更强化 6、人际关系对研究对象包括哪些方面? 1)人际关系的主要理论 2)人际关系的形成与发展 3)人际关系的结构与功能 4)人际关系的类型 5)影响人际关系的主要因素

曾仕强中国式管理经典

曾仕强中国式管理经典 作者:曾仕强 出版社:京大学出版 出版日期:2010年9月 开本:16开精装 册数:12册 光盘数:0 定价:980元 优惠价:490元 详细介绍: “中国式管理之父”曾仕强教授 大陆讲学二十年首度推出珍藏版精装礼盒 全球限量发行赠送精彩光盘 作者介绍 曾仕强教授:中国式管理之父,全球华人中国式管理第一人,当今中国极具影响力的管理大师与培训大师。英国莱斯特大学管理哲学博士,美国杜鲁门州立大学行政管理硕士。研究中国管理哲学近三十年,首倡中国式管理,名动政、商、学界,享誉海内外。 主要内容 壹:《中道管理》 贰:《中国式团队》 叁:《圆通的人际关系》

肆:《管理思维》 伍:《情绪管理》 陆:《在中国如何当领导》 柒:《从管人到安人》 捌:《易经管理的奥秘》 玖:《现代化中国式管理》 拾:《中国式管理使用手册》 拾壹:《领导的方与圆》 拾贰:《从三国看管理的奥秘》 媒体评价 曾先生的很多观点,跟我们平时看到的一些管理方面的观点是大相径庭的,但这也许正是我们组织这次对话的价值所在。在我们创建和谐社会、建设和谐企业的今天,曾先生的思考至少给了我们一些特别的启示。—中央电视台《对话》栏目 在曾教授的中国式管理思维中,有一个基础条件:那就是以人为本。之所以有中国式管理,就是因为中国人和美国人、日本人是不一样的。—《中华工商时报》 曾仕强中国式管理经典 曾仕强中国式管理经典 曾仕强中国式管理经典 “中国式管理之父”曾仕强教授 大陆讲学二十年首度推出珍藏版精装礼盒 全球限量发行赠送精彩光盘 作者介绍 曾仕强教授:中国式管理之父,全球华人中国式管理第一人,当今中国极具影响力的管理大师与培训大师。英国莱斯特大学管理哲学博士,美国杜鲁门州立大学行政管理硕士。研究中国管理哲学近三十年,首倡中国式管理,名动政、商、学界,享誉海内外。 主要内容 壹:《中道管理》 贰:《中国式团队》 叁:《圆通的人际关系》 肆:《管理思维》 伍:《情绪管理》 陆:《在中国如何当领导》 柒:《从管人到安人》 捌:《易经管理的奥秘》 玖:《现代化中国式管理》 拾:《中国式管理使用手册》 拾壹:《领导的方与圆》 拾贰:《从三国看管理的奥秘》 媒体评价 曾先生的很多观点,跟我们平时看到的一些管理方面的观点是大相径庭的,但这也许正是我们组织这次对话的价值所在。在我们创建和谐社会、建设和谐企业的今天,曾先生的思考至少给了我们一些特别的启示。—中央电视台《对话》栏目

《人际关系心理学》的学习感受

《人际关系心理学》学习感受大学生们四年生活中最棘手的问题就是人际关系问题了,从大一开始,大学生的孤独骄傲,独来独往,狭隘自私的缺陷开始在人际关系中暴露出来。宿舍问题,人际失调,交往自卑,社交恐惧等问题都表现出来;高傲,自卑,孤独,无聊,无望恐惧等心理或多或少都出现在每个同学心中。很多同学带着良好的人际关系期望与同学来往,但往往时间不长就失去了耐心和宽容,并抱怨,大学同学太自私,太难相处了。几乎每个人都在历数别人交往中的缺点与不是,几乎大家都感到大学的人际关系复杂。同时,同学们的交往范围大大延伸,他们积极主动与老师校外社会沟通交流,渴望从他们中间获得真正意义上的交往体验。然而,宿舍里的人都难以相处,更何况走向社会呢?交往中语言艺术和技术技巧的缺乏,认知偏差等等,带给他们的是更多的打击和困惑。美国心理学家巴克说:“人离不开人—他要学习他们,伤害他们,支配他们。。。。总之,人需要与其他人在一起”。因此,人生需要友情,人生需要交往,人生需要自我的形象推销与展示。不论从事任何工作,都必须学会处理各种人际关系,学会人生的公关。通过对人际关系心理学一学期的深入学习,我认识到,人际关系心理学是一门很重要的科学,同时人际关系心理学在人与人的交往中起着非常大的作用。人际关系心理学在我们学习生活中扮演着很重要的作用:怎样与周围的同学进行交往,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这都是我们大学生所面临的问题之一,而如何树立正确人际关系心理观,通过合理学习来建立和发展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就成了一个重要和严肃的现实问题。 人际关系心理学是通过大量实验总结出来的,例如霍桑实验、照明实验、福利实验、群体实验、态度调查等。人际关系是人们为了满足某种需要通过交往而形成的彼此之间比较稳定的心理关系。从动态的角度说人际交往时它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信息沟通和物品交换。从静态的角度来说人际交往指人与人之间通过动态的相互作用形成起来的情感联系。亦即通常所说的人际关系。我们学习人际交往有助于我们的个性发展、心理健康、幸福、学习和发展。 西方的人际关系心理理论有1、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1945年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论, 2、由默里提出来成就动机。3、美国心理学家弗洛姆1964年在《工作与激励》一书中提出来的期望理论.4、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1965年提出来的公平理论,该理论探讨在社会比较中个人所作的贡献与他所得的报酬之间如何保持平衡的理论。5、奥地利心理学家海德提出来的归因理论。 从人际关系心理学中学到的人际关系的原则交互原则、功利原则、自我价值保护原则、情境控制原则。在如何建立人际关系方面必须重视良好的第一印象的建立,其中有首因效应,近因效应,晕轮效应,投射效应。建立良好第一印象的方法有艾根的SOLER模式,戴尔卡内基给人留下良好第一印象的六条途径。 人际吸引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接纳和喜欢。影响人际吸引的人因素主要有1、熟悉a、熟悉引起喜欢,b、熟悉对象的性质与喜欢。2、个性特征,a、才能。b、外貌吸引力,c、个性品质。3、相似和互补,a、相似,b、互补。4、爱情 a、爱情的三个重要因素,b、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 态度是个人指向一定的对象,有一定观念基础的评价性持久反应倾向。首先,

人际关系的重要性3篇精华版

《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阅读精选(1): 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一:协调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1)在东方哲学里,关系就是生产力。在西方,关系是最稀缺的商业资源。关系是一个很 庞杂的概念,也是一个很复杂的社会现象。我认为人际关系决定人生良好的关系能为我们的成功插上翅膀,因此锻炼人际交往潜力就显得格外重要。无论我们走到哪里,人熟好办事的潜规则都是适用的。要想获得事业上的成功,务必建立自己的关系网。如果你的关系上有达官贵人,下有平民百姓,而且有人在你春风得意时为你鼓掌喝彩,在你有事需要帮忙时为你两肋插刀。这时候,你就会深刻体会到关系的力量! (2)人际关系与我们的工作和生活都是密切相关的,生活当中关系的发展不可避免会用到 一些业余时间,如能够定期安排和亲朋好友间的活动。工作和生活就应有区别,工作关系的建立,则应利用休息或零星时间进行联系,在现代忙碌的工作中,对内外人际关系的建立应把握对人的最高热诚,利用好完成重要工作的时间空挡,和同事、上司可利用午饭时间或上班休息时间,与不同人员进行交流,在不影响达成工作目标的前提下,良好的交流定会促使工作更高效的完成。 (3)人际关系越广,路子越宽,事情就越好办。这已经被无数经验和教训所验证。一个优 秀的人往往能理解并影响他身边的人,机遇与交际潜力和交际活动范围成正比。因此,我们应把开展交际与捕捉机遇联系起来,充分发挥自己的交际潜力,不断扩大交际,只有这样,才会发现和抓住难得的发展机遇。使自己与他们的关系更好。拥有良好的关系网是成大事者最重要的因素,也是必备的条件。 二:协调人际关系的原则。 (1)心向一致原则是指人们在协调工作中的人际关系时,坚持正确的目标导向,引导全体 成员为实现共同目标同心同德、同舟共济,实现共同目标和个人目标的指向一致、有机统一,促进公司组织和其成员的共同和谐发展。贯彻该原则关键是科学制定公司管理目标,并合理控制与实现目标。 (2)心理投入原则是指老板在协调内部人员人际关系的过程中,善于引导全体员工工树立 用心的参与意识,以主人翁的姿态为内部管理出谋献策,为经济效益为目标实现自觉努力工作。贯彻该原则关键是建立民主管理机制。 (3)心理相容原则是指总经理在处理公司人际关系过程中,善于用人和容人,善于凝聚人心,使领导成员之间,领导成员与员工之间,领导与员工相互间建立一种互相尊重、互相体谅、团结和谐、彼此悦纳的心理交往态势,为建立公司良好的人际关系夯实心理基础。贯彻该原则的着力点是致力于创造一种宽容、体谅、信任、合作的心理氛围和工作环境。 (4)心理平衡原则是指企业在处理农民工人际关系的过程中秉公办事,公正待人,使每个 成员因感到自己受到尊重和信任,享受到公平、公正的权益和待遇而产生一种舒畅、欢快的心理状态。贯彻该原则的焦点是公正处事、待人公平公正、一视同仁。

人际关系学试题及答案(自考)

第一章人际关系学概述 一、名词解释 1、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在进行物质或精神交往的过程中发生、发展和建立起来的互动关系。 2、人际关系学:是一门研究人际关系的形成和发展规律,并以此规律指导人们实践,优化人际关系的科学。 3、文献法:指的是根据特定的研究目的或课题,通过查阅图书资料的等获取相关的信息,从而全面、广泛、系统地了解要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 4、观察法:指的是研究者通过感官,对被调查对象进行观察和记录,从而获得资料的一种方法。 5、实验法:指的是有目的地控制某些条件,观察和研究被试对象的活动和变化情况。 6、社会调查法:指的是通过直接向被调查对象提问而获取信息的方法 7、社会测量法:指的是通过制定量表对研究对象的人际关系加以测量的方法 8、统计法:指的是对经由研究者调查、访问、测量而获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的方法 二、选择题 1、在人际关系交往中,情感上的“亲疏”与地位上的“尊卑”是人际关系中两个最基本的维度 2、人是社会的人,人类本身具有社会性 3、人的社会性正是人际关系的本质属性 4、人际关系的历史性特点体现在人际关系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的 5、人的情感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属于结合性情感,另一类属于分离性情感 6、人际交往是在一定社会环境中的交往,社会环境的形成因素无时不刻在发生变化,如政治因素、经济因素、道德因素、文化因素、科技因素等都处在不断变化中 7、网际关系具有许多新特点:多维性、全球性、虚拟性、不确定性、非中心化等 8、美国心理学家梅奥等学者通过“霍桑实验”的研究,提出人际关系学说 9、人际关系学研究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及其发展规律 10、人际关系的理论主要包括:马克思的社会交往理论;人群关系和人际需要理论;角色、戏剧和交换理论;相互作用和认识平衡理论等 11、文献既包括文字资料,也包括图象资料、有声资料(录音带等)、电子资料、实物资料

曾仕强人际关系心理学视频观后感

《曾仕强人际关系心理学》视频观后感 看完《曾仕强人际关系心理学》这个视频,我受益良多,意识到了自己在生活中人际交往中未曾注意过的细节问题,也开始思考之后在人际交往中该如何去做,使自己与周围人相处地更为融洽和谐。 首先,通过这个视频里曾仕强老师的解说,我更加深刻地意识到了在人际交往中留给他人一个良好的第一印象的重要性!这并不是说我们要通过衣着打扮是自己标新立异,所谓良好的第一印象不单单是给人第一眼光鲜的外表,还有与人第一次接触时礼貌的言谈举止。中国有句古话叫“腹有诗书气自华”,人的气质总是经过长时间知识积累以及生活经验的增长而形成的一种内涵从内向外自然展现出来的,或者是自然表露出来的。所以,气质是装扮不来的东西,需要我们充实自己的头脑才能日积月累逐渐形成的。总之,要想给人留下一个良好的第一印象,就需要在平时的生活中不断提高自己,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这样,不论在何种场合,都能给人展现自己最好的状态,给人留下良好的印象。 其次,我认为,人与人之间,最重要的就是真诚。我们在人际交往中,一定要以心待人,以诚待人。真诚,简简单单两个字,写起来很简单,但做起来却很难。常言道,“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现在社会变得越来越复杂,我们在与人交往时,总是抱着一种防备的心理,担心对方会过分接近自己,甚至对自己有所企图。有时候太真诚,太容易接受别人,太容易相信别人,就是一种幼稚的天真。我们已不再是童年时候,也不再像那时候相信童话里都是七个小矮人那样善良的人那样相信如今的社会了,现实教会了我们成长,教会了我们面对陌生人就要像小兔子后来面对大灰狼那样提高警惕,不要被现实蒙蔽了双眼。但是,无论如何,对于身边的家人,朋友,老师,同学,我们都应该多一些真诚,多一份信任,少一丝猜测,少一些抱怨。真诚,是心与心的交流,是彼此一句关心的问候,彼此一个鼓励的眼神,彼此一个温暖的微笑,而不是双方的冷漠相对,相互猜忌。朋友们,让我们真长相待身边的人,给彼此一片空气更加舒畅的天空吧! 最后,我觉得曾仕强老师在视频里谈到的“随和”二字特别受用。随和,不是毫无原则地随大流,随和是一种平和的处世态度。要想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最好不要过分标新立异。我们要保持自己的原则,但不要与人过分计较,不要事事都去出风头或者做别人的笑柄。有时候,我们需要做的仅仅是在自己的位置上做好自己分内事,在自己的位置上静看别人怎么做事,可取的我们便学习,不可取的我们便当成是教训提醒自己不要那么做。很多时候,或者说当我们还没有能力站在人前的时候,我们需要做的,仅仅是少说话多做事,让自己处于一种学习的状态,让自己的能力不断的提高。这个社会有时候是需要一些八面玲珑的人在人前周旋各类关系,但更多时候更需要的是那些脚踏实地不断学习不断追求进步的人。我们都是降落人间的顽石,棱角太过分明,但我们总该去努力磨砺自己,让自己慢慢变得圆润,这样,既不伤人也不伤己。我想,圆滑却不世故,随和却不失原则,这才是一种与人交往时适当的态度吧! 总之,建立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是一门学问,一门需要我们自己用心去体会,不断总结生活经验去贯穿其中的学问。我们要不断提高自己与人交往的能力,用真诚的心去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学做一个随和的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日本文化经济学院 2014级7班田思雨

(完整版)2017年10月自考00107现代管理学试题及答案

2017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现代管理学试卷 (课程代码00107) 本试卷共6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考生答题注意事项: 1.本卷所有试题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答在试卷上无效,试卷空白处和背面均可作草稿纸。 2.第一部分为选择题。必须对应试卷上的题号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 3.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必须注明大、小题号。使用O.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 4.合理安排答题空间,超出答题区域无效。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题干】提出了著名的管理七职能论,即管理职能包括计划、组织、人事、指挥、协调、报告和预算的美国学者是()。 【选项】 A.法约尔 B.古立克 C.厄威克 D.德鲁克 【答案】B 【解析】古利克将法约尔有关管理过程的论点加以展开,提出了有名的管理七职能论。取其每种职能英文词的首字而称作POSDCoRB,即Planning(计划)、Organising(组织)、Staffing(人事)、Directing(指挥)、Coordinating(协调)、Reporting(报告)、Budgeting(预算)。 【考点】管理与管理学 2.【题干】与私人产品相比较,纯粹的公共产品的特点是()。 【选项】 A.排他性、可分割性 B.非排他性、不可分割性 C.排他性、不可分割性 D.非排他性、可分割性 【答案】B 【解析】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它们具有不可分割性、非市场性、非排他性; 公共管理所提供的服务常常是“仅此一家,别无分号” 私人产品具有可分割性、排他性特点,可以用价值计算、价格衡量。 【考点】管理与管理学-管理概述 3.【题干】罗伯特·欧文对管理理论的贡献是首次提出了()。

中国式人际关系学

中国式人际关系学 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中国人际关系的影响 在古代,人们并没能认识到人际交往对人的心理的影响,也未能够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解释人的心理与行为之间的关系,但从实际的 社会经验中,人们已开始清楚地认识到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对社会生活 及个体成长的重要作用。儒家思想已深深扎根于中国人心中几千年: 它强调人际关系要以仁义道德为基本准则,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友爱谦恭、互助与和谐,提倡孝仁,要求避免冲突与对立,并以仁爱之心来达 到社会和谐统一。它认为人伦是中国社会处理一切人际关系的共同 准则.从古至今,中国的人际关系基本上是循着儒家思想的价值取向 发展的,时至今日依然打着深深的儒家文化的烙印。 (一)伦理道德判断:处理人际关系的出发点 伦理道德问题是中国传统文化非常重视的一个问题。一直以来, 中国人在处理人际关系时,一个很重要的出发点就是从道德或伦理的 角度来看待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在现实的人际关系中,人们对人物和 事件进行评价时,总是将其纳入一个伦理道德价值的框架中进行判断。特别是发生人际冲突时,中国人往往习惯以伦理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即便是在当代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商场上买卖双方的契约关系、社会 热点问题引发的全民大讨论等等,无一不。渗透着长期积淀下来的传 统道德伦理因素的内容。人们习惯以伦理道德要求审视、规范、约 束自己与他人的行为,以道德舆论的力量防止违背伦理道德的事件发生。尽管当代中国的价值判断已经渗入了“经济”、“利益”等因素,但伦理道德判断依然占据着重要地位。 (二)谦恭求和:处理人际关系的原则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谦恭,因此,自古以来,人们就视“谦虚”为美德,并将之作为自己与人行事的标准。在面对别人的真诚赞美时,大 多数人不会欣然接受,而往往会、摆摆手、微笑着予以否定并自嘲一番,同时将赞美转移给对方,甚至给出一些不切实际的夸张赞美。这

曾仕强谈人际关系学十大要点

曾仕强谈人际关系学十大要点曾仕强先生是中国式管理的集大成者,他的很多论点,非常贴近中国人的实际,这其中就包括他对中国人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所提出的十大要点。 【一表人才】 一表人才讲的不仅仅是我们身材长相,而且包括我们在人际关系处理活动中的形象处理。 首先,要注意给别人的第一印象。“好的开始等于成功的一半”,良好的第一印象将会对一个人的成功取得积极正面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像面试等第一次见面,必须注意衣着;像做简报,就有专家提出“开场前三页”和“开口前三句”的要求,等等。 其次,不要对美丑是非有固定的标准,不要用第一印象去论定别人,不要用表面现象去判定事情。一个人的内涵在内,而不是表面,我们不要忽视表面,但更不要被人的外表(外在态度)所蒙蔽。“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口蜜腹剑,笑里藏刀”,说的都是这个道理。人是这样,事情同样如此。 然后,要重于修炼自己的内在素质。人的外表形象是可以通过修炼来提升的,它会随心智而改变,正所谓“面由心生”。工作之后之后不要让人专注于自己的长相,而是在自己的形象上。把注意力放在自身后天修炼出来的人品和气质上,将自己炼就成一个强有力的磁铁,吸引很多人来和我们在一起,到那时我们可能就成功了,即使没有成功也离其不远了。有人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很有道理。相面、相术等学问流传了几千年依然生命力旺盛,不是没有道理和根据的。 【两套西装】

这里提到的两套西装,不仅包括你的穿着打扮,还包括你的言谈举止、行事态度、处世技巧。“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要学会变通,因势而处,在合适的场合穿相适应的服装,在特定的状况下采用相适应的态度。 这个世界上,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变则通,通则达”,每个人都应该给自己更大的弹性空间。人生别太自我设限,学会跟别人配合,是我们成功之前通往成功道路上的基础,当然其前提是不要逾越底线,像道德伦理、职场操守、人格修养、法纪法规等。 不要标新立异,更不要惊世骇俗。三奇,奇装异服、奇谈怪论、奇招迭出,都是很不值得推荐的,因为一般结果就是让人觉得莫名其妙。当然,正因为一般人都会循规蹈矩,所以有些时候,适当的反其道而行之往往可以起到引人关注的作用,但那只能是开头,后面一定要有实质性的内容。 【三杯酒量】 三杯酒量讲的是互动的原则。孔子说对人对事“态度要随和,原则要坚持”,这是真理。要顾虑别人的感觉,学会有弹性的做人,随主、随和、随众,和人打成一片,同时从人际交往中了解别人的个性、探寻事情的进展或状况。但一定要注意的是,做任何事都要适可而止,要适量且量力而行。 中国人谈事情、做生意,大多从酒桌上开始,酒是中国人生活和工作中一种非常重要的人际媒介,很多关系都是喝酒时结交的。在酒桌上,一杯不喝肯定行不通,我们可以客客气气接受人家的敬酒,但也不要酒量太过,一般应该坚守绝对不喝醉的原则与信念。须知,酒会乱性,酒后会出错,很多无法挽回的错误就是在酒后发生的。不仅喝酒,抽烟、打牌、喝茶、请客吃饭、娱乐消费等等,莫不如此。 除了适度,互动中另外的一重境界便是交心,这样的互动才能持久,利己、利人。交人贵莫于心,与别人交往的时候,一般应当保持适当的诚意。一个人付出的和他得到的同样多,只是发生在不同的时候,不同的场合,以不同的形式而已。

[对人际关系的理解] 谈谈对人际关系的认识

[对人际关系的理解] 谈谈对人际关系的认识 在这竞争的时代,面对激烈的竞争环境,人际关系不论在生活关系还是工作处理中都相当重要。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的对人际关系的理解,希望对你有帮助。 一、人际关注中调整好心态 我们必须和不同年龄、经历、职位的人一起工作,同事之间经常会出现一些磕磕碰碰,造成磨擦,如果不及时妥善处理,就会形成大矛盾,进而影响工作质量。在与同事发生矛盾时,要主动忍让,从自身找原因,换位为他人多想想,避免矛盾激化。如果自己的确不对,要放下面子,学会道歉,以诚心感人。同事之间交往要有集体意识,以大局为重,形成利益共同体。因此在职场人际关系交往中应从内心建立尊重他人就是尊重自己的观念,友善对待每一位同事,逐渐建立良好的人脉关系,互相受益,这就是双赢。 二、人际关系中加强人际沟通能力 每天的工作中要不断地与不同的人打交道,总要同周围的人交往,这就需要掌握沟通的技巧。同事之间有效的沟通,能提高工作效率,较好地完成各项工作。培养自己的沟通能力,一是提高理解别人的能力,二是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迈出主动沟通的第一步,就非常容易建立广泛的人际关系,与人的交流沟通中更能够处于主导地位,就会集中注意力,主动去了解对方的心理状态,并调节自己的沟通方式。平等交流,讲道理,以理服人,不能以势压人,才能使同志之间、上下级之间增进了解和理解,形成人与人之间融洽和谐的关系,以便更好地沟通。在沟通中如遇到矛盾和问题,自己也要主动承担和化解,即使有时自己占理,只要不是原则问题,也不能得理不饶人,而应以宽容大度的胸怀赢得对方的理解和支持,使同志间感情在有效的沟通中得以巩固和加强,从而使沟通交流顺利进行下去,最终达到增进团结、促进工作的目的。 三、人际关系中提高学习力 学习力是学习能力、动力、态度和创新能力的总合,也是创造力的根本。没有学习力就没有创造力,创造力的枯竭也就意味生命力的枯竭。信息时代,新的思想、观念、技术层出不穷。每当我们已经掌握一种技能之后,很快就会有新的知识和技能,尤其是财会专业,每年不断有新的法规出台,让我们始终处于一种继续学习的状态。而要想在现实工作实践中成为通才,就离不开学习,离不开持久不间断的学习。在这些不间断的学习中,需要提升自己

中国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人际关系特点比较

中国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人际关系特点比较前言: 当代中国人际关系是在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积淀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社会转型期人际关系日趋多元化、复杂化,对两者进行比较研究,揭示人际关系的变迁,对于把握社会转型期的特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另外,作为个人我们有必要对自身的人际关系重新进行判断和选择,以建立和发展适应转型社会需要的新型人际关系。 关键词: 社会转型;传统社会;现代社会;人际关系;特点以农业文明为基石的长期的历史文化积淀,使得中华文化表现出鲜明的特征,即以群体为本位,以家庭为中心,人际关系重伦理,心理风习重情谊。 与这一文化特征相适合的社会结构,则是以家庭为中心,由小及大、由近及远、由亲及疏、延伸拓展成社会人际关系网络。 这个人际关系网络的形成背景是以亲缘、地缘、业缘、趣缘、神缘、物缘为基础的。 在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它起到了协调内部和整合社会的功能。 进入现代社会后,现代人不十分重视以“六缘”为纽带而限制自己的交际圈,而是采取其它各种方法去建立自己的人际关系网络,由此形成了当代人际关系的特点。 下面笔者对中国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人际关系进行比较,总体说来有以下几点: 第一: 现代社会相对传统社会在人际关系方面更加个性化、平民化。 相对于传统社会的人际关系,现代社会人际关系相当强调尊重他人的隐私,即便是在最亲密的关系之间亦是如此。 夫妻之间、父母和子女之间都有保留个人秘密的权利。

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强化了以个人为中心的并且是具有选择性的价值观念,他们希望拥有自己独立的空间,在同事面前保留自己的尊严和隐私,保持自己生活、工作的计划性、条理性,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和生活方式的愿望。 第二: 现代社会相对传统社会在人际关系方面更加表面化、淡漠化传统社会人们在生产上互济、生活上守望相助,对晚辈的社会化等多方面的社会功能。 作为惟一的政治、经济、生活共同体的农村,这些职能即使社会担负得更多也不能在农村完全丧失。 由于现代社会分工比较发达,人口的流动性大,异质性强,人们之间的接触带有短暂性、表面性和匿名性,人与人之间往往只是见面礼仪型,彼此并不深交。 这就导致利益关系的间断性,人们之间一般并不存在直接的利益冲突,彼此的匿名也为人际交往卸下了后顾之忧。 但是高节奏的工作生活使他们缺乏交流和相互信任,人们的地域观念、邻里观念淡薄,居民相对于彼此来说都是“陌生人”,就算有交往大多不太持久,另外,间接交往的中介手段如电话、手机、网络等的介入,给人们的交际设立了无形的隔阂,弱化了人们感情的稳定性,这些都会使人们会产生陌生感,形成人际关系的表面化、淡漠化。 第三: 现代社会相对传统社会在人际关系方面更加复杂化和多样化在传统社会,由于人口流动性不强,人们具有同质性,另外收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人际关系主要是建立在血缘和地缘的基础上。 而在现代社会,人际关系相对复杂化、多样化,除了建立在传统的血缘和地缘基础上,业缘和趣缘群体大大的增加。 所谓业缘群体是指社会成员基于劳动和职业的联系通过互动和交往而形成的群体,是同质相聚性的一种具体形式。

对人际关系的认识

对人际关系的认识 人际关系的概念是人们在交往中心理上的直接关系或距离,它反映了个人寻求满足其社会需求的心理状态。而我对人际关系的理解是:人与人之间的互相交往过程中形成的相互关系。 从我们啼哭起,便开始与人交往,对象从父母也渐渐拓展到亲戚、同学、朋友等。而在相互交往的过程中,我们通过思想、情感、行为表现的互动,增进彼此之间的感情。我们形成亲属关系、朋友关系、同学关系、师生关系、雇佣关系等人际交往关系。 人际关系无论是在成长的过程中还是生活中都是极为重要的。人在社会中是无法孤立存在的,所以小而言之,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交往的纽带。大而言之,它是人生存和立足社会的的基本需求。 一个好的人际关系不仅能够带来很多情感上的收获,比如愉悦的心情等,也能够为繁忙的工作生活减压。 那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有哪些以及如何改善人际关系? 在我看来,人与人之间初识时,个人形象是影响人际关系最重要的因素。而再往后的交往过程中,人格魅力成为影响人际关系的最主要因素。 人际交往过程中,印象是指认知的主体把有关他人的各种信息综合在一起从而形成对他人整体印象的过程。我们有自身的体会,倘若对某个人的第一印象好,则今后会有更多接触合作机会。反之,若对某个人第一印象不好,甚至很差,则会对他产生不快的情绪,今后的交往合作机会亦会大大减少。打个比方,当你来到一个陌生的场所,你碰见两个人,一个人衣着干净整洁,说话儒雅得体,另外一个人衣着邋遢,大吼大叫,甚至喧宾夺主。你会更乐意与谁交往?显然是前面一个。这就是个人形象的重要性。一个人的形象就是一个人的名片,根据晕轮效应,我们对一个人形成某种印象后,这种印象会可能会影响我们对他的其他物质的判断。我们常常根据对人的第一印象将之归类判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往,良好的形象往往能够为自己加分,为往后交往过程奠定良好的基础,也能为自己成功办事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那是否良好的个人形象就是漂亮的外表,时髦的打扮呢?显然不是,我们不可置否漂亮的外表确实为个人形象加分不少,但是更重要的是在你在初次见面时表现出来的言行举止、礼仪风貌。所以在初次与人接触时,首先说话一定要注重文明礼貌,注重礼节。若满口脏话,唾沫横飞,高谈阔论不免让人质疑你的修养内涵。其次,要注意自身的着装。衣着邋遢,肮脏的人在初次见面时自然让人产生抵触心里,和不愉悦的情绪。所以穿着也显得格外重要。不一定要服装多少时髦,价格多少昂贵。但是一定要得体。女生衣着打扮过分花枝招展,男生过分浮夸也会使人产生排斥抵触心里。只要穿着和自己的工作和身份一致,气质相符的服饰,保持整洁干净就会为往后的交往打下良好的基础。最后,态度要真诚。与人交流是发自内心的而不是表面工作的关心,以及虚情假意的尊重,人际交往中,每个人都厌恶虚伪和不真诚的态度。欺骗或者敷衍都是对对方的不尊重。初次交往,说话要实事求是,而不是夸夸其谈。所以在初次见面时,一定要注重自身的形象,优化个人形象,不仅能够给对方留下良好的印象。也能够增强自己的信心,获得他人的信任。为往后的交往过程奠定基础。 但是在深入交往,建立人际关系的过程中,需要的不仅仅是初识时的良好的个人形象,还需要有人格魅力。人格魅力是指一个人在性格、气质、能力、大的品质

现代组织管理中的人际关系问题

现代组织管理中的人际关系问题 内容摘要:一个部门、单位的管理,最为重要的还是人的管理,而“人的管理关键是管理的人”。因此,作为现代管理者,应当学习和掌握人际关系学说,把握人际关系学说的精髓,学以致用,不断提高管理水平。 关键词:组织管理;人际关系; 一、从霍桑实验到人际关系学说的形成 1924年,西方电气公司的工业工程师在所属的霍桑工厂开始进行一项照明强度与劳动生产率关系的实验,实验结果表明,照明强度的变化对生产率几乎没有什么影响。工程师们不能解释实验结果。1927年,哈佛大学教授梅奥应邀作为顾问参加实验,在梅奥的指导下,工程师们又做了三项研究即福利研究、访谈研究和群体研究,即后来所称的霍桑试验。 (一)福利研究。实验的目的是确定改变报酬制度、工作时间、工作条件对生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调动工人积极性方面,人际关系比福利待遇、工作条件等更重要。 (二)访谈研究。研究人员历时两年,访谈了两万人次,摸清了影响人们工作动机的因素。通过访谈,工人们得到关注,许多不满得以宣泄。 (三)群体研究。研究人员假设计件工资制能使工人更努力工作。结果发现,产量只停留在中等水平。原因是工人们担心产量提高后,管理者会改变奖励标准。 1933年,梅奥出版了《工业文明中的问题》一书,总结了霍桑研究的结果,指出人是“社会人”,工人绩效除受工作方法、工作条件、工作待遇制约外,更取决于员工的士气,而士气取决于企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而形成了与古典管理理论不同的观点——人际关系学说。该学说的主要内容是: 1、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科学管理学派认为金钱是刺激人们工作积极性的唯一动力,把人看作是经济人。梅奥认为,工人是社会人,除了物质方面的条件外,他们还有社会、心理方面的需求,因此,不能忽视社会和心理因素对积极性的影响。 2、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企业成员在共同工作的过程中,相互间产生共同的感情、态度和倾向,形成共同的行为准则和惯例,要求个人服从,而形成“非正式组织”。非正式组织以它独特的感情、规范和倾向,左右着成员的行为。古典管理理论仅注重正式组织的作用是不够的。非正式组织不仅存在,而且与正式组织相互依存,对生产率有重大影响。 3、生产率的提高主要取决于工人的工作态度以及他和周围人的关系。梅奥认为提高生产率的主要途径是提高工人的满足感,即工人对社会因素,特别是人际关系的满足程度。如果满足度高,则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协作精神就高,即士气高,从而生产率就高。 4、亚伯拉罕·马斯洛在《激励与个性》一书中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道格拉斯·麦格雷戈提出了X理论和Y理论,丰富和发展了人际关系学说。 二、人际关系学说给现代管理者的启示

人际关系学整理

人际关系 第一章 一、人际关系概?念和实质 1、概念:人与人之间?,在进行物质?或者精神交?往过程中发?生,发展和建立?起来的互动 ?关系。 2、实质:利益;【1、人际关系的?建立受利益?的驱使;2、利益是人际?关系建立的?基础(生产 关系、道德关系、政治和法律?关系的基础?);3、利益对人际?关系的性质?起决定作用?】 二、维度:情感上的亲?疏,地位上的尊?卑; 三、特点:社会性,历史性,客观性,情感性,复杂性,变动性,网际关系新?特点; 社会性体现?在:人们是在赖?以生存的劳?动中结成了?相互依存的?关系; 人们是运用?在劳动中产?生发展起来?的语言系统?进行交往的?; 人际关系的?社会性在现?代社会体现?的更明显,更强化。 客观性:人际关系是?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 人际关系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客观性?; 人际关系的?发展规律具?有客观性; 人际关系的?功能具有客?观性; 四、人际关系学? 1、概念:把人际关系?的形成和发?展规律,人际关系的?性质,表现形式,作用等作为?研究 对象所?建立起来的?一门学科。 2、学科性质:人际关系学?是一门社会?科学; 人际关系学?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的学?科; 人际关系学?是一门应用?型学科。 3、研究对象:人际关系的?主要理论; 人际关系的?形成和发展?; 人际关系的?机构与功能?; 人际关系的?类型; 影响人际关?系的主要因?素; 协调人际关?系的原则; 人际交往的?心理障碍以?及调试技法?; 完善主体,影响客体,协调人际关?系的技法; 人际关系的?研究方和评?估方法。 4、研究人际关?系学的目的?: 理论:建立一门独?立的,系统的,完善的学科?体系; 为人们的人?际交往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有助于分析?和研究人际?关系学与相?关学科的联?系与区别; 有助于理论?上划清人际?关系与庸俗?关系学的界?限; 实践:协调优化人?际关系; 预防消除人?际障碍; 建立发展新?型人际关系?; 培养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5、研究人际关?系学的原则?:系统性,客观性,发展性,统一性。 6、研究人际关?系学的方法?: 文献法:查阅文献目?录索引;专家、信息管理员?咨询法;网上查询;抄录与复印?(印刷

《人际关系学》课程教学大纲

《人际关系学》课程教学大纲

《人际关系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GX0134 ) 前言 一、学时分配: 总学时、学分:30 学时,1.5 学分。其中理论授课24 学时,实践课6 学时。 二、承担课程教学院系、教研室: 公共卫生学院儿少卫生教研室 三、课程性质和任务: 人际交往心理学是在人际关系心理方面的客观事实和规范的基础上运用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知识探讨人际关系心理方面客观规律的心理学分支学科。从课程性质上,人际交往心理学是一门正在形成的社会心理学分支或应用心理学分支学科。其学科框架由人际关系理论和人际关系实践两部分组成。人际交往心理学的任务包括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其理论任务就是要全面揭示与阐明人际关系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和机制,分析人际关系的理论基础,弄清楚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的交互作用的方式,以及人在人际关系

体系中的运作,探讨人际态度、社会知觉、自我知觉、心理控制、人际影响、人际吸引、人际冲突和群体行为等对人际关系的影响,建立人际交往心理学所独有的概念、术语、范畴体系,为进一步完善人际交往心理学的科学理论体系提供依据,为丰富和发展心理学理论和方法积累素材。其实践任务是将人际交往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应用于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为社会现实生活服务,为目前的改期开放营造良好的人际环境;同时还要纠正现实社会中某些畸形的人际关系,减少和堵截人际冲突、人际内耗,进而增强群体内聚力,用科学的人际交往心理学理论和方法处理、调整和改善不良的人际关系,建立和发展新型的社会主义人际关系。 四、课程基本内容和要求: 使学生通过对人际交往心理学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学习,了解人际交往心理学的对象、任务、方法,明确人际交往心理学的重要意义和作用。要求学生联系社会现实问题,运用掌握的人际交往心理学的理论和知识,去分析和解决现实社会中的人际关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