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深圳市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系统分析

深圳市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系统分析

深圳市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系统分析
深圳市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系统分析

区域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研究综述

区域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研究综述 发表时间:2010-08-09T15:53:38.483Z 来源:《魅力中国》2010年6月第1期作者:陆晓波 [导读] 土地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以及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随着人口增长、粮食短缺、环境污染、气候变异等一系列全球性问题的日趋激化,全球性变化研究领域逐渐加强了对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LAND USE AND LAND COVER CHANGE—LUCC)的研究。(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江苏南京 210095) 摘要:土地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以及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随着人口增长、粮食短缺、环境污染、气候变异等一系列全球性问题的日趋激化,全球性变化研究领域逐渐加强了对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LAND USE AND LAND COVER CHANGE—LUCC)的研究。目前,我国对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分析较为深入,研究成果表明土地利用变化既受自然因素的制约,又受社会、经济、技术、历史等因素的影响,且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和综合性。本文综述了国内外一些有代表意义的学者观点,分别从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因素、驱动机制及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分析模型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具体分析。 关键词: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因素;机制 中图分类号:N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6A-0049-02 一、引言 土地资源作为一种重要的综合性资源,与人类生产、生活息息相关。近年来,伴随着全球变化研究的兴起,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LUCC)成为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的核心。IGBP(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与IHDP(全球环境变化的人文领域计划)于1993年委任了正式的核心计划委员会,并于1995年联合提出了“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研究计划,进行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研究。1995年,国际应用系统分析研究所(ILASA)为了推动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方面的创造性研究和交叉学科研究,以欧洲和亚洲北部为研究对象,确定以发展新方法,提出新概念,对复杂的人类——环境系统进行预测(陈佑启、杨鹏,2005);日本京都大学、国立环境研究所及东京农业大学所做的LU/GEC项目,是为研究全球环境保护而进行的土地利用项目,项目主要对亚太地区土地利用/覆盖情况进行可持续研究等。 随着国际上有关LUCC研究大量开展,自20世纪90年代起我国学者紧跟国际研究动态,开展了一些对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监测、驱动力、生态环境效应的研究(张芳怡等,2009)。由于我国具有土地利用条件优越、土地资源数量高度稀缺、土地开发强度大、综合产出率高、耕地流失强度大、土地利用结构急剧变动等一系列显著的驱动特征,因而驱动力及驱动机制成为土地利用变化研究的关键领域,同时也是建立动态模型定量分析和预测土地利用变化的基础。 二、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因素研究 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一般包括自然驱动力和社会经济驱动力。在自然系统中,气候、土壤、水文3类被认为是主要的驱动力类型。在社会系统中,社会经济驱动力可分为接驱动力和间接驱动力,直接驱动因素包括:对土地的投入、对土地产品的需求、土地集约程度、土地权属、城市化程度、土地利用政策及土地资源保护态度等,间接驱动因素包括:人口变化、技术发展、经济增长、经济政策、富裕程度和价值取向(郑海金等,2005)。对于此类研究,我国许多学者从不同尺度、不同角度进行了大量研究,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果。例如:李静等(2008)对黄河三角洲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时空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黄河淡水和海洋咸水所控制的水文条件变化等自然因素是该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重要驱动因素,基本控制了分布的格局,并影响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可能性及变化方向。郭杰、欧名豪、刘琼、欧维新(2009)根据江苏省不同来源耕地数据差异,对江苏1949-2006年耕地数据序列进行修正,探讨了耕地数量变化的主要驱动力,成果表明人口增长与农业科技进步、经济发展和农业结构调整等社会因素是耕地面积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王宗明(2009)对2000-2005年三江平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的影响进行了研究,成果表明人类活动干扰的强度和频率加剧等社会因素是该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力。 虽然目前关于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的研究从总体上看大都包括上述的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但这些因素在不同时空、不同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下,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作用程度及表现形式还是有所不同的,进行一些特定时期典型区域的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研究是很有必要的。Zhang K等(2007)指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应包括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指标体系和热点地区以及关键性区域的研究、自然与社会经济变量的动态监测以及从局部的案例研究到区域与全球过程模拟的研究,其研究重点是“热点地区”、脆弱区与典型地区研究。国内方面的研究与国际方面相似,学者们通常选择我国“热点地区”、脆弱地区和典型地区。脆弱和典型地区大多选择受各种因素影响生态环境相对敏感地区或受人文因子影响急剧变化并对生产生活产生巨大影响的地区,如黄英等(2010)就黄果树区域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进行相关研究等。 三、土地利用变化驱动机制研究 土地利用变化的动力机制研究是一种典型案例对比分析研究,目的在于提高土地管理中的自然——社会驱动力变化的认识,从而帮助建立区域和全球模型。其主要内容包括土地利用行为与决策、土地利用变化的动态模拟、从局部的案例研究到区域与全球的过程模拟以及土地利用变化的可持续性研究,其中颇受重视的内容是社会经济机制及土地利用决策的影响(何春阳、史培军,2007),包括:体制怎样影响到具体的土地利用行为,经济发展与政治体制的改变怎样作用于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变化的过程,大区域范围内的国际性协定、国家的环境与国土政策对土地利用的影响等。摆万奇(2005)采用系统动力学方法,结合经典的数理统计方法、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区域性土地利用结构及其驱动因子进行统计分析,将主要驱动力与土地利用类型置于统一的系统中,来考察土地利用的长期动态趋势,较好地模拟了土地利用变化的动态过程,并定量诊断出各驱动因子对区域土地利用结构变化贡献作用的大小。王思远等(2002)在研究湖北省1996以2000年土地利用时空特征的基础上,对湖北省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机制进行了简单的定性分析,认为人口数量、农业人口比重以及收入增加等经济因素是影响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杨桂山(2001)在研究长江三角洲近50年耕地数量变化过程的基础上,初步探讨了耕地数量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及其作用,导致长江三角洲耕地数量减少的驱动力主要是政策、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耕地数量变化过程中的明显突变主要与国家宏观政策背景相关联,而耕地数量变化的阶段性和持续减少则主要与经济快速发展密切相关,人口增长对耕地减少的驱动也不可忽视;朱会义(2006)等通过对环渤海地区耕地流向及其与人口变化、农业经济发展的关系等进行分析,得出土地管理政策、人均居住用地的增长、农业生产结构调整以及城市扩张是该区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 在驱动机制研究方面,国外的做法主要是通过大量的土地利用变化历史与现状数据获取,并采用多种数学统计分析方法,探讨引起土地利用变化的相关主导因子,建立土地利用变化定性的概念模型与数学模型,在建立模型时,普遍考虑到了影响土地利用变化的自然环境

土地利用现状变化情况分析报告

盐都市2007年度 土地利用现状变化情况分析报告 盐都市国土资源局 二○○七年十一月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是国土资源治理的基础性工作,是政府对土地实行跟踪监督治理的一项重要技术手段。我局多年来一直将此项工作作为年度重点工作内容之一。我们在收到省厅《关于转发国土资源部〈关于开展2007年度土地变更调查工作的通知〉的通知》后,迅速将部和省厅的精神传达下去,及时明确此次调查工作重点、总体要求和差不多程序及方法。并在深入学习《通知》精神和全面领会调查要求的基础上,制订了《盐都市2007年度土地变更调查工作方案》,对我市变更调查工作作出部署,明确要求各县(市、区)局必须做到“月清季累”,年末及时变更分幅土地利用现状图,做到数据、图形、实地“三一致”,建立目标责任制,严格考核方法,全面查清实际新增建设用地情况和实际耕地变化情况。同时,加大了质量检查力度,确保调查成果的真实性,做到图、数、实地三者一致。 并先后三次组织各县(市、区)的分管局长、地籍科长和业务骨干进行业务培训,对土地变更调查的资料预备、外业调查、内业

处理、统计汇总、县乡自查、市局检查和成果上报等工作作了明确规定和要求。通过认真实施上述行之有效的措施,我市如期保质地完成了2007年度土地变更调查工作,其成果差不多反映了2007年度土地变化情况。现将我市2007年度土地利用现状变化情况报告如下: 一、土地利用现状及年内变化情况 截至2007年10月31日,全市农用地面积为16737972.2亩,建设用地面积为3455080.2亩,未利用地面积为5265579.6亩,合计总面积为25458632.0亩,折16972.42 KM2。土地利用结构见表1 表1 盐都市土地利用现状面积 单位:亩

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关系【最新】

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关系: 相同之处:1、都有相关的法律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依据的是《土地管理法》城市规划依据的是《城乡规划法》 2、组织领导,都由各级人民政府负责组织 3、规划审批,都是分级审批 4、两规关系的法律规定,两规法律均规定 规划的不同之处: 1、规划的范围不同《土地管理法》第四条规定,国家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规定土地用途,将土地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说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范围是相应行政级别辖区内全部土地资源,是从整体上把握区域内全部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开发和整治。《城乡规划法》第三条规定,城市规划区是指城市市区、近郊区以及城市行政区域内因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城市规划区的具体范围,由城市人民政府在编制的城市总体规划中划定。 2、关于规划思路。两规的规划思路是不同的,这两规之间重要的相异之处。《土地管理法》第十八条明确规定,下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当依据上一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编制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建设用地总量不得超过上一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控制指标,耕地保有量不得低于上一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控制指标。应当确保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域内耕地总量不减少。由此可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思路是依据上一级下达的建设占用耕地、新增耕地面积和净增耕地面积三项控制指标,本着“从供给制约和引导需求”,重在“控制”,而且是刚性的。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时,没有自上下达的规划控制指标,城市的发展思路和城市规模是建立在对城市的社会、经济、历史、地理、资源、产业政策、人文背景等多因素综合分析,按照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提出城市发展目标和发展规模的设想,很少考虑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的问题,是从需要出发,着眼于“发展”。 3、两个规划的行政主管部门不同 4、两个规划编制的工作路线不一样 5、从微观上来说,两大规划的统计口径和范围存在差异 6、规划期限不一样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总体规划(以下简称“两规”)同为指导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空间性规划,两规的充分衔接对城乡建设顺利进行和可持续发展都有巨大的促进作用。然而在两规的编制过程中,由于出发点、规划对象、范围等方面存在不同,导致两规无法充分衔接,如城镇用地规模和布局难以协调一致、城镇形态难以保持一致及基础设施规划布局不同等。两规内容的不一致使部分建设项目无法同时符合两个规划,从而不能实现用地。这样不仅降低了土地利用效率、浪费了两规的建设用地指标,而且让土地使用者无所适从,损害了政府职能部门的公信力。两规不能充分衔接与目前规划编制实施的制度方法有很大关系,系统地分析两规编制中存在的问题,并从制度的角度研究解决方案,是促使两规协调的关键。一、两规协调的基础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总体规划都是地方政府为了城市可持续发展、土地可持续利用而编制的,最终目标也都是为了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促进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从根本上不存在矛盾。随着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两门学科的不断进步和完善,两规在编制中有越来越多的共通点,两规的方案更需要共同研究、相互衔接来确定,两规在前期研究、

深圳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委员会关于印发深圳市2016—2020年建设用地清

深圳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委员会关于印发深圳市2016—2020年 建设用地清退工作方案的通知 【法规类别】土地征用与有偿使用 【发文字号】深规土[2015]875号 【发布部门】深圳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委员会 【发布日期】2015.12.30 【实施日期】2015.12.30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XP10 深圳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委员会关于印发深圳市2016-2020年建设用地清退工作方案的通 知 (深规土〔2015〕875号) 各区政府,市政府直属各单位: 《深圳市2016-2020年建设用地清退工作方案》已经市政府同意,现予印发,请认真组织实施。 深圳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委员会 2015年12月30日

深圳市2016-2020年建设用地清退工作方案 当前,我市正面临空间资源难以为继的困境,新增建设用地即将耗尽,部分地区现状建设用地规模已突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20年控制目标,城市未来发展遭遇瓶颈,破解空间资源紧约束问题迫在眉睫。开展建设用地清退,将部分现状建设用地恢复为非建设用地,置换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对保障未来城市发展、支撑城市发展转型具有重要意义。为贯彻落实市委六届七次常委会议精神,有序推进建设用地清退工作,保障我市经济、社会、生态可持续发展,结合《深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和我市土地管理实际情况,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目标任务 通过开展建设用地清退工作,将不符合规划、违法建设、存在生态安全隐患、低效粗放利用等情形的现状建设用地现场拆除并复绿,用途变更为非建设用地,理清土地权属关系,为未来城市发展、重大项目实施腾挪发展空间,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布局,提升生态服务水平。 2016-2020年全市建设用地清退总规模不低于3000公顷。其中福田30公顷,罗湖50公顷,南山200公顷,盐田20公顷,宝安680公顷,龙岗800公顷,光明400公顷,坪山250公顷,龙华400公顷,大鹏170公顷。 2016年度,全市建设用地清退规模不低于540公顷。其中福田8公顷,罗湖10公顷,南山40公顷,盐田4公顷,宝安100公顷,龙岗130公顷,光明84公顷,坪山50公顷,龙华

深圳市土地利用变化机制分析_史培军

收稿日期:1999-05-20;修订日期:1999-10-16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39899374);教育部跨世纪青年培养基金(1998);日本全球环境战略所 (IGES )项目[Foundation I tem :National Natur 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 ina,No.39899374;Trans -cen tu ry Foundation for Youth Development,M inistry of State Education of China (1998);Project of In stitute for Global Environmental S trategy,UE ,J apan.] 作者简介:史培军(1959-),男,陕西靖边人,教授,理学博士。E-mail:spj@https://www.doczj.com/doc/4a14291750.html, 文章编号:0375-5444(2000)02-0151-10 深圳市土地利用变化机制分析 史培军1 ,陈晋2 ,潘耀忠 1 (1.北京师范大学资源科学研究所,教育部环境演变与自然灾害开放研究实验室,北京 100875; 2.日本九州大学工学院环境系统研究所,九州,日本) 摘要:利用1980、1988、1994年的遥感影像,通过应用最大似然法和概率松弛法对深圳市土地利用进行了测量。在此基础上,运用分类结果比较法求得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的转移矩阵,据此分析了深圳市15年来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过程。结果表明:深圳市土地利用变化主要表现为原有农田、果园用地显著减少,城镇用地沿海岸和主要公路干线迅速增加。这一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主要是深圳经济特区的开放政策、城镇人口迅速增长、外资大量涌入和以房地产为主的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 关 键 词:遥感图像;土地利用变化测量;驱动力;中国深圳中图分类号:F 301.24 文献标识码:A 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研究目前已成为“全球环境变化的人文因素计划(IHDP)”的重要组成部分[1] ,土地利用/土地覆盖(LU CC)作为IHDP 的核心科学计划经过90年代以来的努力,目前已见到一些研究成果陆续发表[2] 。其中对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的测量一直作为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研究的重要基础,受到IHDP 组织者的高度重视[3]。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主要取决于经济、技术、社会以及政治的变化[2],因而受到研究者的高度重视[1]。区域土地利用积累性的变化对全球变化的影响极为深刻,即通过影响地表净第一性生产力的变化,并通过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影响大气中的化学成分变化,进而导致全球或区域性的气候变化[4]。因此,通过利用遥感对地观测技术,揭示其空间变化规律,分析引起变化的驱动力,建立区域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模型,已成为当前国际上开展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研究的最新动向[5]。 随着我国沿海开放战略的逐步深入[6] ,沿海开放城市的土地利用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变化。其中深圳市高速度的城市化进程,引起了快速的土地利用变化[7,8] 。 深圳市总面积2020.5km 2 。自1980年成为特区以来,15年间由一个人口33万、国内生产总值1.5亿元的沿海渔村小镇发展成为1994年拥有336万人口、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46.5亿元的大城市,人口与国内生产总值分别比1980年增加10.18倍和297.67倍,城市化水平由1980年的10%达到1994年的74%,增加7.4倍[7] 。深圳市高速的城市化过程为 第55卷第2期2000年3月 地 理 学 报 ACT A G EOG RAPHICA SINICA V o l.55,N o.2M ar.,2000

吕梁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吕梁市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报告 土地是人类的立足之处,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最基本的自然资源,具有多功能的利用价值。土地利用是人类作用于大自然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与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本世纪头20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资源环境约束加剧的矛盾凸显期。必须科学分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深刻把握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要求,充分认识我国土地利用和管理面临新的挑战:农村土地特别是耕地保护的形式日趋严峻。到2020年,我国人口总量预期将达到14.5亿,2033年前后达到高峰值15亿左右,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必须保护有一定数量的耕地;保障国家生态安全,也需要大力加强对其生态功能的农用地特别是耕地的保护。同时,城镇化、工业化的推进将不可避免的占用部分耕地,现代农业发展和生态建设也需要调整一些耕地。但是,耕地后备资源少、生态环境约束大,制约了我国耕地资源补充的能力,农用地特别是耕地保护面临更加严峻的形式。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解决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土地利用问题的有利条件。从土地利用现状看,我国建设用地利用总体粗放,节约集约利用空间较大,为统筹保障科学发展与保护耕地资源提供了基础条件,从国际背景看,经济全球化、科技革命和产业结构升级,有利于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从国内环境看,科学发展观的深入贯彻落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民主法制和整治文明的不断发展,国家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党中央、国务院对土地管理工作的高度重视,有利于加强土地宏观调控,进一步发挥市场在土地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有利于促进土地利用和管理方式的转变,实现人地关系的和谐发展。 展望未来,我国土地利用和管理的挑战与机遇并存。必须从我国仍处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改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矛盾这一社会现实没改变出发,正确把握科学发展与资源配置的密切联系和内在规律,本着对人民、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立足保障科学发展,增强土地资源危机意识,树立全民节地观念,妥善处理保障发展与保护耕地的关系,统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积极探索土地利用新模式,促进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套用国土部的相关文件我们进行学习: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不断提高的物质文化需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越来越 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这也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其中农 村土地资源利用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农村土地资源的合理有序可持续利用成 为新农村建设中的重中之重。

基于SPSS的广州市土地利用变化与驱动力分析

基于SPSS的广州市土地利用变化与驱动力 分析 黎海锋 (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广东广州510275) 摘要:以广东省广州市1999~2008年末土地利用以及相关社会经济因素的统计数据为依据,分析该区土地利用变化的幅度、速度以及土地利用程度的变化,同时利用SPSS软件的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等功能,分析该 区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 关键词: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影响因子;定量分析 制定科学的土地利用规划,需要依据土地利用变化及与其相关的社会经济数据,分析土地利用变化的规律及其根本驱动力。以广东省广州市1999年末~2008年末城市土地利用及相关的社会经济统计数据为依据,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分析该区内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子,将有助于广州市土地利用规划的编制的 科学性。 1 导语 面对当前日益加剧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 20世纪80年代以来, 土地利用结构变化成为地理科学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被列为全球地表资源变化的主要方面之一【1】。 广州市位于珠江三角洲的中心腹地,地处南亚热带,为典型的海洋性季风气候区,地势东北向西南倾斜,东北部为山区,主要以林地和园地为主,而平原地区则以农业用地和建设用地为主。伴随着该地区经济的高速发展,广州市土地利用状况自改革开放以来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了解、分析该地区土地利用变化情况,掌握土地资源变迁的内在机制,为该区调整土地利用对策,进而合理配置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价值,实现土地优化提供了数据基础,从而缓解人地矛盾,减少人类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 土地利用变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在空间变化上呈现出不同土地类型间的变化, 在时间变化上服从于人类利用土地方式的改变速度, 两者都涉及变化的内容和幅度问题。所以本文决定利用定量分析的方法,研究1999年以来,广州市土地利用变化状况及其主要的驱动力,并对科学制定全市的土地利用规划方法提出一些个人觉得较为有效的建议与方法,为建立一种更为高效合理的土地利用模式贡献自己的智慧。 2 1999年末~2008年末土地利用动态 2.1土地利用变化幅度 表1列出了1999年末~2008年末广州市各类土地面积变化情况,10年间三大地类中农用地和未利用地各减少了6532.00公顷和2515.00公顷;建设用地增加了9046.00公顷。农用地中园地减少幅最大,共减少5431.00公顷。建设用地中居民点及工矿用增幅最大,增加了4179.00公顷。 表1 1999年末~2008年末广州市土地利用分类变化表 土地利用类型1999年末土地利用 分类面积(公顷) 2008年末土地利用 分类面积(公顷) 10年间土地利用面 积变化 (公顷)

常熟市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力分析

常熟市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力分析 池 建1 宁镇亚2 (1.宿迁学院,江苏宿迁223800;2.国家测绘局测绘发展研究中心,北京100044) 摘 要:利用专题数据分析了常熟市80年代至90年代至2000年的土地利用变化,并对其驱动力因子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 明:常熟市以耕地为主的土地资源供求失调,人增地减趋势明显,且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土地利用程度不断加深,人口、经济、农业结构调整、政策、交通是影响常熟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力。 关键词: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常熟市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是全球变化研究的重要课题和热点问题,加强对区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动态的研究,尤其是探讨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特征及其驱动机制,是当前国内外在土地利用/覆被变化领域研究的主要趋势。常州市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力研究,对解决经济发展与用地矛盾、土地可持续利用与发展以及城市建设规划均可起到借鉴作用。 1、研究区概况 常熟位于长江三角洲太湖平原地区,北濒长江,南接昆山、吴县,东邻太仓,西连无锡、江阴,境域略呈荷叶形,地理坐标为东径120°33ˊ~121°03ˊ,北纬31°30ˊ~31°50ˊ,全市总面积1264平方公里,其中长江江域109.8平方公里。常熟境内地势低平,水网交织,海拔大多在3-7m 之间,最低2.5m ,最高263m 。常熟属亚热带湿润性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其年平均气温15.4℃,极端最低气温-12.7℃;年平均降水量1054.0mm ;平均无霜期为242d ;年平均总日照数2130.2h 。 2、数据与处理 数据包括:1980、1990、2000年三期1:10万土地利用专题数据(数据源于全国生态环境调查),1∶5万地形图,实地调查数据,统计年鉴和文献资料等。 首先将各种数据统一投影坐标:投影方式为双标准纬线等面积圆锥(Albers)投影,采用的椭球体为Krasovsky 椭球体,主要参数:中央经线110°E,原点纬线12°,第一标准纬线为25°N,第二标准纬线为47°N 。并以此制作土地利用专题图(见图1-3)。 其次根据全国土地利用分类专题数据以及常熟市实际情况,确立常熟市的土地利用类型(详见表1)。利用AR - CGIS 、EXCEL 对专题数据进行处理,计算统计属性中各数据,并制图制表。为了形象地描述其不同地类之间的转化, 在ARCGIS9.0中对数据进行两两叠加,获得不同地类之间的转移矩阵(见表2-3),并计算其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相对变化率。k+1时期土地利用类型相对于k 时期的变化程度相对变化率的计算方法为: E=[ n x =1 ΣAXy-n y =1 ΣAXy]/n y =1 Σ×100% 式中,E 为相对变化率,x,y 分别为k 与k+1时期的土地利用类型;A 为k 时期的土地利用类型转变为k+1时期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 3、土地利用变化特征 80年代,常熟主要以农业为主,秉承着一贯的 鱼米之乡之名,全市耕地面积为98568.8hm 2,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76.1%,主要以平原水田和平原旱地为主,分别占土地总面积的63.2%、12.9%;水域面积19974.2hm 2,占土地利用总面积的15.0%;城乡工矿居民用地就偏少,为 表1土地利用类型及其编号 编号 土地利用类型编号 土地利用类型11水田42湖泊12旱地43水库坑塘21有林地46滩地23疏林地51城镇用地24其他林地52农村居民点31草地53 其他建设用地 41 河渠 * *基金项目:宿迁学院校科研基金项目资助

深圳土地市场动态监测分析报告(doc 14页)

深圳土地市场动态监测分析报告(doc 14页)

06年1季度深圳土地市场动态监测分析报告 一、土地供应情况分析 (一)计划供应总量分析 2006年我市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计划总量为12.29平方公里,比上年的计划总量12.69平方公里约减少了3.15%,而较2002年的计划总量17平方公里减少了4.71平方公里,降低了27.7%。据统计,近四年间深圳市年均出让土地面积约为13平方公里。2006年我市计划供应的土地总量基本与上年计划总量持平,计划的编制遵循严控土地供应总量,优化土地供应结构,提高土地资源市场化配置比例的原则,以不断提高我市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水平。 (二)计划供应结构分析 从区位看,2006年我市土地供应仍主要集中在宝安、龙岗两区,特区外两区计划出让用地面积合计为1080.6万平方米,占全市计划出让土地总面积的87.9%;特区内计划出让用地面积共为108.3万平方米,占全市计划供应总量的8.8%。此外,计划有40万平方米政策性住房用地供应,以保证近几年内低收入人群的住房需求,约占供应总量的3.3%。

从用途来看,2006年全市计划供应住宅用地144.1万平方米,占供应总量的11.7%,其中104.1万平方米为商品住宅用地,40万平方米为政策性住房用地;工业用地704.6万平方米,占供应总量的57.3%;仓储用地55万平方米,占供应总量的4.5%;商服用地30.2万平方米,占供应总量的2.5%;公共建筑用地96.1万平方米,占供应总量的7.8%;公用服务设施用地198.9万平方米,占供应总量的16.2%;特殊用地计划供应量为零。 对比2006年和2005年土地供应计划,2006年工业用地供应规模有较大幅度的下降,减少了25.8%。近年来,工业用地一直是深圳土地供应的重点,供应比例也一直保持增长的势头,但随着存量土地资源的逐渐消耗,土地资源已经成为制约深圳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四大瓶颈因素之一,因此,工业用地的集约利用成为新形势下的战略选择。这也与深圳调整产业结构,加快以技术资金密集型产业为主的工业结构升级,走新兴工业化道路的工业发展战略相适应。 表1 2006年与2005年土地供应计划用途结构对比单位:万平方米 ------------------------------------------ 总面积商品住宅商业工业

重庆市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力

重庆市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力分析 摘要:以重庆市土地利用变更数据、统计年鉴及相关资料为基础,把定性和定量分析结合起来,通过对重庆市土地利用动态、土地利用程度变化等情况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经济增长、人口变化、产业结构变动、城镇化、国家和地方政策是重庆市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 abstract: based on the land use change data,statistics and related information,combining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analysis,this paper analyzes the dynamic trend and degree of land use in chongqing city, and reveals that the economic growth, industrial structure, population change, urbanization, national and local policies are the driving force for land use. 关键词:土地利用;变化特征;驱动力;重庆市 key words: land use;characteristics of change;driving factors;chongqing 0 引言 人类社会要得到长足的生存和发展是绝对不能与土地分离的,近年来国内外学者越来越重视研究土地利用以及土地覆被的研究方 法及应用、变化影响、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及研究尺度等方面,进一步了解了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同时掌握了其驱动机制的互动互馈关

北京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

北京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2006-2020年) 文本 (送审稿) 北京市人民政府 2009年4月

目录 前言 (1) 第一章总则 (2) 第1条规划前提 (2) 第2条指导思想 (2) 第3条规划原则 (3) 第4条规划依据 (3) 第5条规划范围 (3) 第6条规划期限 (4) 第7条规划重点 (4) 第二章总体战略和规划目标 (5) 第一节土地利用总体战略 (5) 第8条明确首都的土地功能定位 (5) 第9条积极推行和谐持续发展战略 (5) 第10条大力推进节约集约用地战略 (6) 第二节土地利用规划目标 (7) 第11条实现“城乡和谐发展、节约集约用地”的总目标 (7) 第12条严格落实各项用地调控指标 (7) 第三章统筹城乡区域土地利用 (9) 第一节建构首都土地利用总格局 (9) 第13条划分四大土地利用区域 (9) 第14条构筑“三圈九田多中心” (10) 第二节统筹平原山区土地利用 (11) 第15条优化首都功能核心区用地功能 (11) 第16条整合城市功能拓展区布局 (11) 第17条推动城市发展新区高效用地 (12) 第18条保育生态涵养发展区空间 (12) 第四章保护和合理利用农用地 (14) 第一节规模化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 (14) 第19条高效保护农用地、耕地 (14) 第20条集中连片保护基本农田 (14) 第二节适度推进土地整理复垦开发 (15) 第21条切实落实耕地占补平衡制度 (15) 第22条大力推进集体建设用地整理 (16) 第23条加强农用地综合整理 (16)

第24条积极安排废弃地复垦 (16) 第25条科学开发未利用地 (17) 第26条确定土地整理复垦重点区域 (17) 第三节引导都市型现代农业有序发展 (17) 第27条加强都市农业用地用途管理 (17) 第28条规范都市农业设施用地标准 (18) 第五章节约集约利用建设用地 (19) 第一节统筹管理城乡建设用地 (19) 第29条强化城乡建设用地统一管控 (19) 第30条推动城镇建设用地集约发展 (20) 第31条促进集体建设用地资源盘整 (21) 第二节优先保障中央党政军单位用地 (22) 第32条优先保障中央党政军单位用地 (22) 第三节积极引导各类设施用地高效利用 (22) 第33条引导交通基础设施合理布局、节约用地 (22) 第34条推动市政基础设施用地节约集约利用 (23) 第35条强化社会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高效利用 (24) 第六章加强绿色空间体系建设 (25) 第一节构筑城乡生态安全网络 (25) 第36条保护“两山八水”,建设“九楔九田” (25) 第37条重点保护基础性生态用地 (25) 第38条分类管制土地利用空间 (26) 第二节推进生态基础设施建设 (26) 第39条维护水资源和水环境的安全 (26) 第40条不断完善生态基础设施体系 (27) 第41条大力推进国土资源综合整治 (27) 第三节探索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 (29) 第42条探索城镇乡村差别化的平原模式 (29) 第43条探索整体局部区别化的山区模式 (29) 第七章有机协调土地利用时序与布局 (31) 第一节近期规划与远景展望 (31) 第44条近期规划目标 (31) 第45条近期规划要点 (31) 第46条远期和远景发展展望 (33) 第二节区(县)规划的调控要求 (34) 第47条促进人口产业布局与用地布局相协调 (34) 第48条强化区(县)规划目标调控 (34) 第八章强化规划实施保障机制 (35)

深圳发展历程

深圳城市发展历程 111001112 隆皓原深圳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王富海在大讲堂谈“深圳城市规划30年”,全面回顾了深圳城市规划30年的进程和教训,强调以后必须控制好建设用地。 深圳市,位于中国南方珠江三角洲东岸,处于广东省沿海,南邻香港的新界、北接东莞、东部和惠州隔着大亚湾、西部和珠海澳门隔着珠江口。是中国第一个经济特区,经国务院批准于1980年8月26日正式设立。经过29年的建设和发展,深圳由一个昔日的边陲小镇发展成为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新兴现代化城市,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深圳速度”。 深圳经济特区是我国对外开放最早的深圳特区。深圳具有特区和开放区的区域倾斜政策, 是我国大陆对外开放程度最高, 市场经济休制相对最发育的城市, 与国际市场的联系也最为密切。因优惠政策及良好的城市环境吸引, 深圳聚集了全国各地来的相当数量的人才群体。深圳属移民城市, 居民的素质较高, 观念开放, 对外来文化的吸纳能力较强, 城市国际化的软环境条件在我国大陆名列前茅。 深圳与香港山水相连。在短短的30年里,深圳从一个南疆边陲小镇发展成为现代化国际化城市,创造了世界城市化、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奇迹。深圳是中国口岸最多和惟一拥有海陆空口岸的城市,是中国与世界交往的主要门户之一,有着强劲的经济支撑与现代化的城市基础设施。深圳的城市综合竞争力位列内地城市第一。至今。深圳已经建设成为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区域性金融中心、信息中心、商贸中心、运输中心及旅游胜地,将成为现代化的国际性城市。 旧时的深圳

深圳老城改造 罗湖第一楼“友谊商场” 1982 建成虽然只有七层高,但已是当时深圳的最高记录。 蛇口村貌(1983年) 东湖地段原貌(1984年)

论文 杭州市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旅游与城市管理学院 班级:规划1001 姓名:张治莹 学号:1005200108

2012年6月6号 杭州市区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摘要:本文通过对杭州市区土地资源利用的现状调查分析,对于人口,政策及经济的增长等方面研究土地利用的变化驱动力。 关键词:土地利用分类发展 前言 土地是人们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土地利用反映了土地与自然,经济和社会等多种罂粟之间的关系。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土地利用现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本文以杭州市市区为例,根据对杭州市区土地利用的变化的分析,并研究其驱动力。 一、研究区域与主要方法 (一)研究区概况 1 .杭州位于中国东南沿海北部,是浙江省省会,副省级城市,浙江第一大城市,也是长江三角洲经济圈两个副中心城市之一。杭州市地理坐标为东经118°21′-120°30′,北纬29°11′-30°33′。杭州市土地总面积16596平方公里。市区总面积是3068平方公里。 2 .根据《规划》,十二五期间杭州市土地利用战略布局为: 杭州、嘉兴、绍兴和湖州四市,与长江三角洲经济圈以及华中、华南地区土地利用总体布局相衔接并成为这些地区生产要素流动的重要载体,打造浙江省可持续产业发展中心与创新基地,提升杭州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综合竞争力。 3 .杭州市中心城区土地利用布局 杭州市中心城区土地利用布局,着力提升杭州省域中心城区用地功能,优化老城区用地空间格局,整合新城用地空间,打破分区管辖权限进行统一土地利用协调,促进临平副城与下沙副城用地整合,富阳与之江旅游度假区用地协调,西部新城与余杭组团用地协调,强化萧山区与滨江区功能设施的协调。 (二)研究方法 主要方法是在统计年鉴中手机所需要的数据,结合Excel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 (三)数据来源 以2001年到2010年杭州市统计年鉴,获得总面积,建设用地,道路面积,绿地面积。 二、数据处理与分析

土地利用变化报告

土地利用变化报告

1 前言 经过一学期对《土地利用与植被覆盖变化研究》课程的学习,使我对这门课程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为了巩固所学内容,灵活的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本次研究特选取西安市临潼区2000、2009年的tm影像,利用所学理论知识,结合软件操作,完成土地利用分类、动态度计算、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计算和马尔科夫预测等工作,并对研究结果进行分析总结。本次研究旨在掌握土地利用变化研究的基本流程,从而加深对遥感与土地利用基本理论的理解,着重培养我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研究过程 2.1 土地利用分类 土地利用分类是区分土地利用空间地域组成单元的过程。这种空间地域单元是土地利用的地域组合单位,表现人类对土地利用、改造的方式和成果,反映土地的利用形式和用途(功能)。分类提供土地覆盖以及土地利用中涉及的人类活动类型等信息。它也可能有助于环境影响评价,以及潜在的土地利用多样性。本研究采用监督分类的方法对临潼区2000年和2009年土地利用情况进行分类,以分析研究区的土地利用分布格局。 2.1.1 影像分析及样本选取 根据已有的影像资料分析判别,可将研究区地物类别划分为四类:建设用地、耕地、水体和林地。在ENVI中利用ROI Tool来定义训练样本,也就是将感兴趣区当做训练样本。根据人工经验知识和影像波段组合,可确定影像中白色有尖锐颗粒的呈片状分布地区为建设用地,影响颜色呈浅绿、深绿,并且纹理清晰,分布在城市着农村周围的平缓区域的为耕地,水体的分布呈现出带状或颜色均一的片状,

一般为蓝色或浅蓝色,而在影像东南地区的山上则分布着大量的林地,颜色为墨绿,色泽均一或有浅绿色颗粒。根据上述的解译特征,在ENVI软件中的Region of Interest中选择土地类别的样本,并按照3、7的规则分为验证样本和训练样本。如图所示: 图1. 样本选取过程 对于选好的训练样本在Options下的Compute ROI Separability 中计算可分离度,一般可分离度大于1.8,则表示训练样本的可分离性较好。本研究所选的分类样本分离度均大于1.6,表明可分离性较好。 2.1.2 监督分类 根据分类的复杂程度和精度要求,本次研究选择最大似然法分类器。最大似然法分类器假设每一个波段的每一类统计都呈正态分布,计算给定像元属于某一训练样本的似然度,像元最终被归并到似然度最大的一类当中。 在ENVI软件菜单中选择Classification——Supervised——Likelihood Classification功能,对2000年和2009年的遥感影像进行土地利用分类,制作成专题地图如下:

武汉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武汉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1 研究区概况 武汉是湖北省省辖市,湖北省省会。位于江汉平原东缘,长江与汉水交汇处。北距首都北京1190公里。介于东经113°41’~115°05’,北纬29°58’~3l °22’之间。东与黄冈市、鄂州市、大冶市接壤,南与咸宁市、嘉鱼县、洪湖市相连,西与仙桃市、汉川市毗邻,北与孝感市、红安县、麻城市相接。南北最大纵距155公里,东西最大横距134公里,辖区总面积8549平方公里,其中城区面积2718平方公里,城市建成区面积460平方公里。现辖江岸区、江汉区、硚口区、汉阳区、武昌区,青山区、洪山区,蔡甸区、江夏区、东西湖区、汉南区、黄陂区、新洲区13个区。总人口838.91万人,其中城市人口533.21万人。 地形属残丘性河湖冲积平原,山丘、湖泊与平陆相间,其中北部小片山地为大别山余脉。海拔19.2~873.7米。江(河)湖水面占总面积的25%。主要河流有长江、汉水、滠水、府河、倒水、举水、金水、东荆河等。较大的湖泊有梁子湖、涨渡湖、汤逊湖、东湖等。呈东西向的两列低矮山系与南北向的长江在市区形成垂直轴线。长江、汉水把市区分割为武昌、汉口、汉阳三部分,形成“三镇鼎立”的独特城市格局。 武汉市属典型的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降水量1284毫米,降水相对集中于6~8月,年平均气温16.4℃。 2 土地利用数量分析 2.1 武汉市各土地利用类型数量概况 据武汉市土地利用现状调查,2008年武汉市农用地面积为556733.21公顷,占武汉市土地总面积的65.12%,其中耕地面积为338344.2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9.58%;园地面积为13455.4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57%;林地面积为87971.7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0.29%;牧草地面积为184.09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02%。建设用地面积为148273.7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7.34%,其中居民点及工矿用地面积为117120.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3.70%;交通用地面积为15378.5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80%;水利设施用地面积为15774.6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85%。未利用地面积为149901.9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7.53%,其中可利用土地(包括草地、滩地、荒草地、盐碱地、沼泽地)为31329.0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66%;难利用土地(冰川、永久积雪、沙地、裸土地、裸岩、石砾地、田坝等)为1635.4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19%。 2.2 武汉市各土地利用类型变化速率分析 武汉市辖江岸区、江汉区、硚口区、汉阳区、武昌区,青山区、洪山区,蔡甸区、江夏区、东西湖区、汉南区、黄陂区、新洲区等13个区,现研究武汉市各个辖区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在1996到2008年间土地利用变化的速率,土地利用变化速率可以用单一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来表示,即 %1001 ??-= T V V V K a a b 式中:K 为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V a 、V b 为基期和报告期末某一土地利用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