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装置个人可接受风险和社会可接受风险基准

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装置个人可接受风险和社会可接受风险基准

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装置个人可接受风险和社会可接受风险基准
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装置个人可接受风险和社会可接受风险基准

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装置个人可接受风险和社会可接受风险基准(征求意见稿)

为落实《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591号)有关要求,妥善解决危险化学品新建企业选址、高风险企业搬迁和化工园区规划布局以及现有企业出现的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装置外部安全防护距离不明确的问题。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在对发达国家和地区土地安全规划、安全距离确定方法进行广泛调研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研究提出了我国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装置个人可接受风险和社会可接受风险基准(以下简称可接受风险基准)。

一、我国可接受风险基准制定的必要性

由于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装置自身存在固有风险,会对周边居民、社区和其他公共场所(以下简称防护目标)带来一定的个人风险和社会风险。从风险防范的角度出发,国际上通常采用设定国家可接受风险基准来控制危险源与防护目标的外部安全防护距离,确保防护目标增加的风险在国家设定的可接受风险基准范围内。

为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强化风险管理意识,提升我国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企业的本质安全水平,我国急需制定和颁布国家可接受风险基准,以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合理利用我国有限的土地资源。

二、国际上制定可接受风险基准通行的做法

国外发达国家和地区在确定可接受风险基准时,通常采用个人可接受风险和社会可接受风险作为确定外部安全防护距离和土地使用规划的依据。

个人可接受风险基准:国际上通常采用国家人口分年龄段死亡率最低值乘以一定的风险可允许增加系数,作为个人可接受风险的基准值。荷兰、英国中国香港等不同国家(地区)具体实例,见表1。

表1 不同国家(地区)所制定的个人可接受风险基准

社会可接受风险基准:国际上通常采用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装置发生火灾、爆炸、中毒事故时,可能造成周边

民众和社区群死群伤事故的累积频率来确定,通常由频率(F )/死亡人数(N )曲线体现。荷兰、英国、中国香港等不同国家(地区)具体实例,见图1。

图1 不同国家(地区)制定的社会可接受风险标准

三、我国拟定个人可接受风险基准

(一)计算方法

个人可接受风险基准值=人口分年龄段死亡率最低值 ×风险可允许增加系数 人口分年龄段死亡率最低值:拟采用2010年的10 19岁的平均死亡率,即0.364‰。

累积频率F /(次/年) 死亡人数 N/(个)

荷兰

英国 中国香港

拟定风险可允许增加系数,见表2。

表2 拟定风险可允许增加系数值表

(二)拟定个人可接受风险基准值,见表3。

表3 拟定个人可接受风险基准值

四、我国拟定社会可接受风险基准

(一)社会可接受风险基准:通过两个风险分界线将风险划分为3个区域,即:不可接受区、尽可能降低区和可接受区。

1.不可接受区:除特殊情况外,该风险无论如何不能被接受。

2.可接受区:风险处于很低的水平,该风险是可以被接受的,无需采取安全改进措施。

3.尽可能降低区:需要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减少风险,即对各种风险处理措施方案进行成本效益分析等,以决定是否采取这些措施。

(二)我国拟定社会可接受风险基准值,见图1。

1E-9

1E-8

1E-7

1E-61E-51E-41E-30.010.11

累积频率F /(次/年)死亡人数N/个

图1 可容许社会风险标准(F -N )曲线

五、我国可接受风险基准拟定适用范围

适用于陆上化工企业新建、改建、扩建和在役生产、储存装置定量风险评价的风险决策,不适用于公路、铁路、水上、长输管道等厂外运输设施及海(水)上化工生产、储存装置定量风险评价的风险决策。

六、有关术语的说明

风险:发生特定危害事件的可能性以及发生事件后果严重性的结合。

个人风险:个人风险是指因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装置各种潜在的火灾、爆炸、有毒气体泄漏事故造成区域内某一固定位置人员的个体死亡概率,即单位时间内(通常为年)的个体死亡率。通常用个人风险等值线表示。

社会风险:能够引起大于等于N人死亡的事故累积频率(F),也即单位时间内(通常每年)的死亡人数。常用社会风险曲线(F-N曲线)表示。

防护目标:指在发生危险化学品事故时,易造成群死群伤的危险化学品单位周边的敏感场所,包括居民区、村镇、相邻工业企业、商业中心、公园、学校、医院、影剧院、体育场(馆)、养老院、车站等。

风险评价准则 通用版

风险评价准则 1、目的 为确保公司生产活动平稳进行,减少或避免各种不必要的作业风险,根据国家危化品安全标准化《规范》及其其他相关内容,结合公司生产实际状况,特制定本评价准则,以期指导公司各系统生产趋于良性循环发展,使全员明晰本岗位影响安全的风险及控制措施,提升安全生产意识及知识水平。 2、适用范围 本评价准则适用于公司各部门(车间)及其基层诸项活动的安全生产、操作与各项检维修活动。 3、评价依据 a国家有关风险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标准; b《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 c公司的管理标准和技术标准; d公司安全目标中规定的内容; e 本公司和国内外所发生相类似的事故统计资料 4、评价方法 公司针对当前安全评价方法众多的实际,安全评价目的和对象的不同,因每种安全评价方法都有其适用范围和应用条件,在进行安全评价时,应根据安全评价的对象和要达到的评价目的,选择适用的安全评价方法。 安全评价主要用的方法罗列如下:

5 安全评价所适用准则 5.1安全评价准则 公司制定的评价准则包括事件发生的可能性L和事件后果的严重性S,以及与其对应的风险度R。风险度R=事件发生的可能性L×事件后果的严重性S。 5.2安全评价的取值标准 根据公司实际经营情况,相关标准罗列如下: 5.2.1事件发生的可能性L值大小判断准则: 鉴于事件发生可能性大小与及其发生频率与现有的防范、预防、检测和控制措施息息相关,倘若各项控制措施到位,并处于良好状态,则事件发生的可能性(L)值会大大降低。如下表所示,等级数值越大,说明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越

6 评价与治理 6.1风险评价的范围: 1. 人——人的不安全操作行为; 机——物的不安全状态; 环——环境存在的不安全因素; 管——规章制度的建立与落实 2.(1)规划、设计和建设、投产、运行阶段; (2)常规和非常规活动; (3)事故及潜在的紧急情况; (4)所有进入作业场所人员的活动; (5)原材料、产品的运输和使用过程; (6)作业场所的设施、设备、车辆、安全防护用品; (7)丢弃、废弃、拆除与处置; (8)企业周围环境; (9)气候、地震及其他自然灾害。 6.2 评价 依据公司目前的实际状况,选择适当的安全评价方法,对作业活动、生产设备设施、工艺过程等方面进行危害识别,进而按照风险评价的准则进行风险评价,划分风险等级,确定风险是否属于可接受风险。根据风险值的大小将其分为第(五)项所制定标准,分为巨大、重大、中等风险等级别,分别确定整改的期限和整改措施,措施采取之后,应该再做一次风险评价,确定风险是否降低到可接受的程度,否则应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整改,直至达到人员可接受程度。 6.2 治理 对评价为重大风险以上级别的风险,各车间科室应该根据风险评价的结果,按优先顺序进行控制治理。并且应对判定为重大风险的进行详细记录,并定期

风险辨识

一车间氟虫腈设备设施危害识别、风险评价和控制措施(JHA表) 工作/任务:配料区域/项目:一车间氟虫腈设备序号识别项目潜在事件主要危害及后果L S R 控制措施 1 检查配料釜 釜内搪瓷部分掉落 损如果少量掉瓷不 及时发现,会有大 面积掉瓷,损失变 大 2 3 6 定期检查搪瓷有无脱落 2 减速机运转晃动有杂音减速机有摆动,电 机电流过大,烧坏 电机 3 2 6 定期巡检,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3 投料无聊泄漏若釜底阀门未封 闭,导致物料泄 漏,可能导致事故 2 3 6 加料前,必须先检查釜底阀门是否关 闭

一车间氟虫腈设备设施危害识别、风险评价和控制措施(SCL表) 设备/装置:配料釜区域/项目:一车间氟虫腈设备序号识别项目标准主要危害及后果L S R 控制措施 1 检查配料釜釜内搪瓷完好无损如果少量掉瓷不 及时发现,会有大 面积掉瓷,损失变 大 2 3 6 定期检查搪瓷有无脱落 2 减速机运转正常无杂音减速机有摆动,电 机电流过大,烧坏 电机 3 2 6 定期巡检,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一车间氟虫腈设备设施危害识别、风险评价和控制措施(JHA表) 工作/任务:合成反应区域/项目:一车间氟虫腈设备序号识别项目潜在事件主要危害及后果L S R 控制措施 1 检查合成釜搪瓷脱落如果少量掉瓷不 及时发现,会有大 面积掉瓷,损失变 大 2 3 6 定期检查搪瓷有无脱落 2 减速机运转晃动有无杂音减速机有摆动,电 机电流过大,烧坏 电机 3 2 6 定期巡检,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3 运转观测 运转过程中温度压 力超高若温度超高,压力 超标,会导致爆炸 事故 2 3 8 工作过程中要时刻观察温度压力,发 现问题及时解决

重大危险源判定及环境风险等级划分

企业重大危险源判定 根据《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T169-2004)和《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09)“长期或短期生产、加工、运输、使用或贮存危险物质,且危险物质的数量等于或超过临界量的功能单元”定为重大危险源。 对照附录A中相关物质辨识标准以及《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09)中规定的重大危险源物质,福建南纺涉及的液化石油气、二甲基甲酰胺、双氧水等属于危险化学品。 表2-10 重大危险源判定 企业环境事件风险等级划分 根据《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T169-2004)和《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指南》(征求意见稿),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等级划分可根据企业周边环境风险受体的3种类型,按照化学物质数量与临界量比值(Q)、生产工艺过程与环境风险控制水平(M)矩阵,确定企业环境风险等级。 一、化学物质数量与临界量比值(Q) 根据企业生产原料、产品、中间产品、副产品、催化剂、辅助生产物料是否涉及《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指南》附表1和附表2中所列化学物质,计算所涉及化学物质在厂界内的最大存在总量与其在附表1或附表2中临界量的比值Q:

1、当企业只涉及一种化学物质时,该物质的总数量与其临界量比值,即为Q。 2、当企业存在多种化学物质时,则按式(1)计算物质数量与其临界量比值(Q): Q=q 1/Q 1 +q 2 /Q 2 +…+q n /Q n (1) 式中:q 1, q 2 , ..., q n ——每种化学物质的最大存在总量,t; Q 1, Q 2 , ..., Q n ——每种化学物质的临界量,t。 当Q<1时,企业直接评为一般环境风险等级,以Q表示。 当1≤Q时,将Q值划分为:(1)1≤Q<10,(2)10≤Q<100,(3)Q≥100;分 别以Q 1、Q 2 和Q 3 表示。 根据以上计算公式和表2-10重大危险源判定,计算企业的Q值为: Q=50+45/50+5/50+5000+200= 二、生产工艺过程与环境风险控制水平(M) 采用评分法对企业生产工艺过程、环境风险防控措施、废水去向等指标进行评估汇总,确定企业生产工艺过程与环境风险控制水平(M)。企业生产工艺过程与风险控制水平评估指标及分级分别见表2-11与表2-12。 表2-11 企业生产工艺过程与环境风险控制水平评估指标

《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装置个人可接受风险标准和社会可接受风险标准试行》

《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装置个人可接受风险标准和社会可接受风险标 准试行》 GE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GEIHUA16H-GEIHUA GEIHUA8Q8-

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装置个人可接受风险标准和社会可接受风险标准(试行) —、适用范围 《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装置个人可接受风险标准和社会可接受风险标准(试行)》(以下简称《可接受风险标准》)用于确定陆上危险化学品企业新建、改建、扩建和在役生产、储存装置的外部安全防护距离。 二、个人可接受风险标准 我国个人可接受风险标准值表

三、社会可接受风险标准 我国社会可接受风险标准图附录:1 ?相关术语 2?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装置外部安全防护距离推荐方法

附录1 相关术语 定量风险评价:是对某一装置或作业活动中发生事故频率和后果进行定量分析,并与可接受风险标准比较的系统方法。 风险:是指发生特定危害事件的可能性以及发生事件后果严重性的结合。 个人风险:是指因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装置各种潜在的火灾、爆炸、有毒气体泄漏事故造成区域内某一固定位置人员的个体死亡概率,即单位时间内(通常为一年)的个体死亡率。通常用个人风险等值线表示。 社会风险:是对个人风险的补充,指在个人风险确定的基础上,考虑到危险源周边区域的人口密度,以免发生群死群伤事故的概率超过社会公众的可接受范围。通常用累积频率和死亡人数之间的关系曲线(F-N曲线)表示。 防护目标:指在发生危险化学品事故时,易造成群死群伤的危险化学品单位周边的人员密集场所或敏感场所,包括居民区、村镇、商业中心、公园、学校、医院、影剧院、体育场(馆)、养老院、车站等C 不可接受区:指风险不能被接受。 可接受区:指风险可以被接受,无需采取安全改进措施。 尽可能降低区:指需要尽可能采取安全措施,降低风险。 外部安全防护距离:是指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装置危险源在发生火灾、爆炸、有毒气体泄漏时,为避免事故造成防护目标处人员伤亡而设定的安全防护距离C

重大风险判定实用标准

新XX(新密)煤业 重大生产安全事故隐患判定标准二零一八年七月二十日

煤矿重大生产安全事故隐患判定标准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第85号) 第一条为了准确认定、及时消除煤矿重大生产安全事故隐患(以下简称煤矿重大事故隐患),根据《安全生产法》和《国务院关于预防煤矿生产安全事故的特别规定》(国务院令第446号)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判定标准。 第二条本标准适用于判定各类煤矿重大事故隐患。 第三条煤矿重大事故隐患包括以下15个方面: (一)超能力、超强度或者超定员组织生产; (二)瓦斯超限作业; (三)煤与瓦斯突出矿井,未依照规定实施防突出措施; (四)高瓦斯矿井未建立瓦斯抽采系统和监控系统,或者不能正常运行; (五)通风系统不完善、不可靠; (六)有严重水患,未采取有效措施; (七)超层越界开采; (八)有冲击地压危险,未采取有效措施; (九)自然发火严重,未采取有效措施; (十)使用明令禁止使用或者淘汰的设备、工艺; (十一)煤矿没有双回路供电系统; (十二)新建煤矿边建设边生产,煤矿改扩建期间,在改扩建的区域生产,或者在其他区域的生产超出安全设计规定的围和规模; (十三)煤矿实行整体承包生产经营后,未重新取得或者及时变更安全生产许可证而从事生产,或者承包方再次转包,以及

将井下采掘工作面和井巷维修作业进行劳务承包; (十四)煤矿改制期间,未明确安全生产责任人和安全管理机构,或者在完成改制后,未重新取得或者变更采矿许可证、安全生产许可证和营业执照; (十五)其他重大事故隐患。 第四条“超能力、超强度或者超定员组织生产”重大事故隐患,是指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一)矿井全年原煤产量超过矿井核定(设计)生产能力110%的,或者矿井月产量超过矿井核定(设计)生产能力10%的; (二)矿井开拓、准备、回采煤量可采期小于有关标准规定的最短时间组织生产、造成接续紧的,或者采用“剃头下山”开采的; (三)采掘工作面瓦斯抽采不达标组织生产的; (四)煤矿未制定或者未严格执行井下劳动定员制度的。 第五条“瓦斯超限作业”重大事故隐患,是指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一)瓦斯检查存在漏检、假检的; (二)井下瓦斯超限后不采取措施继续作业的。 第六条“煤与瓦斯突出矿井,未依照规定实施防突出措施”重大事故隐患,是指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一)未建立防治突出机构并配备相应专业人员的; (二)未装备矿井安全监控系统和地面永久瓦斯抽采系统或者系统不能正常运行的; (三)未进行区域或者工作面突出危险性预测的; (四)未按规定采取防治突出措施的; (五)未进行防治突出措施效果检验或者防突措施效果检验

风险评估等级

风险等级确定标准表 备注:风险指数的确定:对风险出现的可能性、严重性和可检测性根据上表分别进行打分,确定风险指数RPN=出现的可能性×结果严重性×风险的可识别性,风险级别:得分小于20分为低风险,20-30分为中等风险,大于30分为高风险。.RPN为20分以下为合理可接受风险。. 备注:风险指数的确定:对风险出现的可能性、严重性和可检测性根据上表分别进行打分,确定风险指数RPN=出现的可能性×结果严重性×风险的可识别性,风险级别:得分小于20分为低风险,20-30分为中等风险,大于30分为高风险。.RPN为20分以下为合理可接受风险。. 控制效果等级评定使用如下控制效果等级确定标准: 控制效果等级确定标准表

备注:控制效果指数的确定:对受控制的可能性、残余风险的严重性和控制的彻底性根据上表分别进行打分,确定控制效果指数RPN=受控制的可能性×残余风险的严重性×控制的彻底性,控制效果级别:得分≤25分为低风险,得到较好控制,26-59分为中等风险,得到一般控制,大于60分为高风险,得到较差控制。.RPN为25分以下为的可接受风险,部分待内审检查确认风险等级的,应依据内审结果判定可接受性。. 控制效果等级确定标准表

备注:控制效果指数的确定:对受控制的可能性、残余风险的严重性和控制的彻底性根据上表分别进行打分,确定控制效果指数RPN=受控制的可能性×残余风险的严重性×控制的彻底性,控制效果级别:得分≤25分为低风险,得到较好控制,26-59分为中等风险,得到一般控制,大于60分为高风险,得到较差控制。.RPN为25分以下为的可接受风险,部分待内审检查确认风险等级的,应依据内审结果判定可接受性。.

《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装置个人可接受风险标准和社会可接受风险标准试行)》

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装置个人可接受风险标准和社会可接受风险标准(试行) 一、适用范围 《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装置个人可接受风险标准和社会可接受风险标准(试行)》(以下简称《可接受风险标准》)用于确定陆上危险化学品企业新建、改建、扩建和在役生产、储存装置的外部安全防护距离。 二、个人可接受风险标准 我国个人可接受风险标准值表 防护目标 个人可接受风险标准 (概率值) 新建装置 (每年)≤ 在役装置 (每年)≤ 低密度人员场所(人数<30人):单个或少 量暴露人员。 1×10-53×10-5居住类高密度场所(30人≤人数<100人): 居民区、宾馆、度假村等。 公众聚集类高密度场所(30人≤人数<100 人):办公场所、商场、饭店、娱乐场所等。 3×10-61×10-5 高敏感场所:学校、医院、幼儿园、养老院、 监狱等。 重要目标:军事禁区、军事管理区、文物保 护单位等。 特殊高密度场所(人数≥100人):大型体 育场、交通枢纽、露天市场、居住区、宾馆、 度假村、办公场所、商场、饭店、娱乐场所 等。 3×10-73×10-6

三、社会可接受风险标准 1 10100 10001x10 -9 1x10-8 1x10-7 1x10-6 1x10-5 1x10-4 1x10-31x10-2 1x10 -1 我国社会可接受风险标准图 附录:1.相关术语 2.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装置外部安全防护距离推荐方法 死亡人数N (人) 累积频率F (次/年) 不可接受区 尽可能降低区 可接受区

附录1 相关术语 定量风险评价:是对某一装置或作业活动中发生事故频率和后果进行定量分析,并与可接受风险标准比较的系统方法。 风险:是指发生特定危害事件的可能性以及发生事件后果严重性的结合。 个人风险:是指因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装置各种潜在的火灾、爆炸、有毒气体泄漏事故造成区域内某一固定位置人员的个体死亡概率,即单位时间内(通常为一年)的个体死亡率。通常用个人风险等值线表示。 社会风险:是对个人风险的补充,指在个人风险确定的基础上,考虑到危险源周边区域的人口密度,以免发生群死群伤事故的概率超过社会公众的可接受范围。通常用累积频率和死亡人数之间的关系曲线(F-N曲线)表示。 防护目标:指在发生危险化学品事故时,易造成群死群伤的危险化学品单位周边的人员密集场所或敏感场所,包括居民区、村镇、商业中心、公园、学校、医院、影剧院、体育场(馆)、养老院、车站等。 不可接受区:指风险不能被接受。 可接受区:指风险可以被接受,无需采取安全改进措施。 尽可能降低区:指需要尽可能采取安全措施,降低风险。 外部安全防护距离:是指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装置危险源在发生火灾、爆炸、有毒气体泄漏时,为避免事故造成防护目标处人员伤亡而设定的安全防护距离。

安全风险辨识、评估与分级管控办法标准版本

文件编号:RHD-QB-K5740 (管理制度范本系列) 编辑:XXXXXX 查核:XXXXXX 时间:XXXXXX 安全风险辨识、评估与分级管控办法标准版本

安全风险辨识、评估与分级管控办 法标准版本 操作指导:该管理制度文件为日常单位或公司为保证的工作、生产能够安全稳定地有效运转而制定的,并由相关人员在办理业务或操作时必须遵循的程序或步骤。,其中条款可根据自己现实基础上调整,请仔细浏览后进行编辑与保存。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根据《交通运输部关于推进安全生产风险管理工作的意见》的通知要求,为进一步加强对风险的识别、分析、评价及动态管理,建立健全安全预防控制体系,推动安全管理方式的革新,特制定此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在其它安全管理制度的基础上,针对隐患前期安全管理工作,进一步提出了安全生产风险管理的具体要求。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的安全生产风险管理包括风

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控制、风险应对和风险变更五个方面。 第二章基本术语 第五条事故是指导致工程发生人员伤害、经济损失、环境影响、工期延误或工程耐久性降低等不利后果的事件。本办法重点考虑引起人员伤害的事故。 第六条风险是指某一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和潜在不利后果的组合。 第七条本办法所提到的风险特指发生危险事件或有害暴露的可能性,与随之引发的人身伤亡或健康损害的严重性的组合。 第八条风险源是指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各种因素或其组合,主要包括施工过程中涉及的人、物、环境因素以及管理环节等。 第九条参照LEC的评估方法(附件7)和相关

法律法规要求,本办法将风险划分为以下四个级别: 1.一级风险是指采用LEC评估方法分数值高于320分的(分数值≧320)或按相关法律法规要求需要编制专项施工方案并组织召开专家论证的分部分项工程所涉及的主要风险; 2.二级风险是指采用LEC评估方法分数值在160分到320分之间的(160≦分数值<320)或按相关法律法规要求需要编制专项施工方案的分部分项工程所涉及的主要风险; 3.三级风险是指采用LEC评估方法分数值在70分到160分之间的(70≦分数值<160)风险; 4.四级风险是指采用LEC评估方法分数值低于70分的(分数值<70)风险。 第三章组织机构及职责 第十条各项目部应成立安全生产风险管理小

安全评价中风险判别指标

仅供参考[整理] 安全管理文书 安全评价中风险判别指标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第1 页共4 页

安全评价中风险判别指标 风险判别指标(以下简称指标)或判别准则的目标值,是用来衡量系统风险大小以及危险、危害性是否可以接受的尺度。无论是定性评价,还是定量评价,若没有指标,评价者将无法判定系统的危险和危害性是高还是低,是否达到了可接受的程度,以及改善到什么程度的系统安全水平可以接受,定性、定量评价也就失去了意义。 常用的指标标有安全系数、可接受指标、安全指标(包括事故频率、财产损失率和死亡概率等)或失效概率等。 在判别指标中,特别值得说明的是风险的可接受指标。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安全,所谓安全就是事故风险达到了合理可行并尽可能低的程度。减少风险是要付出代价的,无论减少危险发生概率还是采取防范措施使可能造成的损失降低到最小,都要投入资金、技术和劳务。通常的做法是将风险限定在一个合理、可接受的水平上。因此,在安全评价中不是以危险性、危险性为零作为可接受的标准,而是以一个合理、可接受的指标作为可接受标准。指标不是随意规定的,而是根据具体的经济、技术情况,对危险、危害后果,危险、危害发生的可能性(概率、频率)和安全投资水平进行综合分析、归纳和优化,依据统计数据,有时也依据相关标准,制定出的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威胁危害等级、指数,以此作为要实现的目标值,即可接受风险。 可接受风险是指在规定的性能、时间和成本范围内达到的最佳可接受风险程度。显然,可接受风险指标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将随着人们对危险根源的深入了解,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经济综合实力的提高面变化。另外需要指出,风险可接受并非说我们就放弃对这类风险的管理,因为低风险随时间和环境条件的变化有可能升级为重大风险,所以应不断进 第 2 页共 4 页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重大危险源辨识讲解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重大危险源辨识 发布时间:2012-01-31 字体大小:大中小保护视力色: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辨识重大危险源的依据和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危险物质的生产、使用、贮存和经营等各企业或组织。 本标准不适用于: a) 核设施和加工放射性物质的工厂,但这些设施和工厂中处理非放射性物质的部门除外; b) 军事设施; c) 采掘业; d) 危险物质的运输。 2、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在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12268-90 危险货物品名表 3、定义 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 3.1 危险物质hazardous substance 一种物质或若干种物质的混合物,由于它的化学、物理或毒性特性,使其具有易导致火灾、爆炸或中毒的危险。 3.2 单元unit 指一个(套)生产装置、设施或场所,或同属一个工厂的且边缘距离小于500m的几个(套)生产装置、设施或场所。 3.3 临界量threshold quantity 指对于某种或某类危险物质规定的数量,若单元中的物质数量等于或超过该数量,则该单元定为重大危险源。 3.4 重大事故major accident 工业活动中发生的重大火灾、爆炸或毒物泄漏事故,并给现场人员或公众带来严重危害,或对财产造成重大损失,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3.5 重大危险源major hazard installations 长期地或临时地生产、加工、搬运、使用或贮存危险物质,且危险物质的数量等于或超过临界量的单元。 3.6 生产场所work site 指危险物质的生产、加工及使用等的场所,包括生产、加工及使用等过程中的中间贮罐存放区及半成品、成品的周转库房。 3.7 贮存区store area 专门用于贮存危险物质的贮罐或仓库组成的相对独立的区域。 4、重大危险源辨识 4.1 辨识依据 重大危险源的辨识依据是物质的危险特性及其数量。 4.2 重大危险源的分类 重大危险源分为生产场所重大危险源和贮存区重大危险源两种。 4.2.1 生产场所重大危险源 根据物质不同的特性,生产场所重大危险源按以下4类物质的品名(品名引用

风险分级管控体系指导书

风险分级管控体系指导书 1、目的与范围 1.1目的 全过程、全方位、全覆盖的风险点辨识,落实风险管控主体责任,确保风险受控,从根本上防范事故发生,构建安全生产长效机制。 1.2适用范围 本指导书适用于公司的所有部门、科室,包括规划、设计、新改扩建、供应、经营、储存、运输、销售、检维修、检验、分析、后勤保障等,各类生产经营活动中所涉及的危害因素识别,风险分析、评价、分级和风险控制的管理。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3861 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 DB37/T 2882-2016 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通则 工贸行业较大危险因素辨识与防范指导手册(2016版) 3、总体要求与原则 3.1总体要求 结合本企业特点,建立精准、动态、高效、严格的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全面排查、辨识、评估安全风险,落实风险管控责任,采取有效措施控制重大安全风险,对企业风险实施标准化管控。通过体系建设形成安全生产长效机制,提升企业安全生产水平,有效防范各类事故,确保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 3.2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的理念和红线意识,以更大的努力、更有效的举措、更完善的制度,强化风险管控,夯实安全基础管理,进一步落实企业主体责任。 4、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导书。 4.1风险 生产安全事故或健康损害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严重性的组合。可能性,是指事故(事件)发生的概率。严重性,是指事故(事件)一旦发生后,将造成的人员伤害和经济损失的严重程度。风险=可能性×严重性。 4.2风险点 风险点是指伴随风险的部位、设施、场所和区域,以及在特定部位、设施、场所和区域实施的伴随风险的作业过程,或以上两者的组合。 4.3危险源(危险有害因素) 可能导致人身伤害和(或)健康损害和(或)财产损失的根源、状态或行为,或它们的组合。 在分析生产过程中对人造成伤亡、影响人的身体健康甚至导致疾病的因素时,危险源可称为危险有害因素,分为人的因素、物的因素、环境因素和管理因素四类。

安全评价中风险判别指标

行业资料:________ 安全评价中风险判别指标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 部门: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 第1 页共7 页

安全评价中风险判别指标 风险判别指标(以下简称指标)或判别准则的目标值,是用来衡量系统风险大小以及危险、危害性是否可以接受的尺度。无论是定性评价,还是定量评价,若没有指标,评价者将无法判定系统的危险和危害性是高还是低,是否达到了可接受的程度,以及改善到什么程度的系统安全水平可以接受,定性、定量评价也就失去了意义。 常用的指标标有安全系数、可接受指标、安全指标(包括事故频率、财产损失率和死亡概率等)或失效概率等。 在判别指标中,特别值得说明的是风险的可接受指标。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安全,所谓安全就是事故风险达到了合理可行并尽可能低的程度。减少风险是要付出代价的,无论减少危险发生概率还是采取防范措施使可能造成的损失降低到最小,都要投入资金、技术和劳务。通常的做法是将风险限定在一个合理、可接受的水平上。因此,在安全评价中不是以危险性、危险性为零作为可接受的标准,而是以一个合理、可接受的指标作为可接受标准。指标不是随意规定的,而是根据具体的经济、技术情况,对危险、危害后果,危险、危害发生的可能性(概率、频率)和安全投资水平进行综合分析、归纳和优化,依据统计数据,有时也依据相关标准,制定出的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威胁危害等级、指数,以此作为要实现的目标值,即可接受风险。 可接受风险是指在规定的性能、时间和成本范围内达到的最佳可接受风险程度。显然,可接受风险指标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将随着人们对危险根源的深入了解,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经济综合实力的提高面变化。另外需要指出,风险可接受并非说我们就放弃对这类风险的管理,因为 第 2 页共 7 页

“1+4”模式安全风险辨识评估实施要求标准范本

操作规程编号:LX-FS-A89793 “1+4”模式安全风险辨识评估实 施要求标准范本 In The Daily Work Environment, The Operation Standards Are Restricted, And Relevant Personnel Are Required To Abide By The Corresponding Procedures And Codes Of Conduct, So That The Overall Behavior Can Reach The Specified Standards 编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 A4打印/ 新修订/ 完整/ 内容可编辑

“1+4”模式安全风险辨识评估实 施要求标准范本 使用说明:本操作规程资料适用于日常工作环境中对既定操作标准、规范进行约束,并要求相关人员共同遵守对应的办事规程与行动准则,使整体行为或活动达到或超越规定的标准。资料内容可按真实状况进行条款调整,套用时请仔细阅读。 (一)年度专项辨识评估 1.辨识评估时间:每年年底布置下一年度安全生产工作任务前; 2.辨识评估人员:矿长以及各分管矿领导和相关业务科室、区队; 3.年度辨识评估的重点:瓦斯、水、火、粉尘、顶板及提升运输系统等容易导致群死群伤事故的危险因素; 4.年度安全风险辨识工作由矿长组织,分管矿领导参与,安检科牵头负责,各系统科室分系统辨识评

估,建立本系统安全风险清单和可能引发重特大事故的重大安全风险清单,并制定相应的管控措施,最终汇总在安检科,由安检科负责编制矿井年度安全风险辨识评估报告,形成矿井总的安全风险清单和可能引发重特大事故的重大安全风险清单及相应的管控措施; 5.各系统科室根据年度安全风险辨识评估结果确定本系统下一年度安全生产工作重点,并指导和完善本系统下一年度生产计划、灾害预防和处理计划、应急救援预案。 (二)专项辨识评估 专项辨识评估分四种情况,只要存在以下四种情况中的一种就必须开展1次专项安全风险辨识评估。 1.新水平、新采区、新工作面设计前的安全风险

风险评价识别分级标准

风险评价识别分级标准 一、风险评价方法 本次风险评选择专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法进行评估和分析。即LEC法。 风险值(D)=发生事故或危险的可能性(L)*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次(E)*发生事故可能产生的后果(C) 这是一种评价具有潜在危险性环境中作业时的危险性半定量评价方法。它是用与系统风险率有关的3种因素指标值之积来评价系统人员伤亡风险大小,这3种因素是,L为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大小;E 为人体暴露在这种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C为一旦发生事故会造成的损失后果。 取得这3种因素的科学准确的数据是相当烦琐的过程,为了简化评价过程,采取半定量计值法,给3种因素的不同等级分别确定不同的分值,再以3个分值的乘积D来评价危险性的大小; 即D=L*E*C。 D值越大,说明该系统危险性大,需要增加安全措施,或改变发生事故的可能性,或减少人体暴露于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或减轻事故损失,直至调整到允许范围内。 L为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大小 E为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 C为发生事故产生的后果 D为危险性分值 表1 事件发生的可能性(L)

表2 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E) 表3 发生事故的后果(C) 风险值大小一般所对应的危险级别

二、风险分级 依据岗位危险辨识及作业风险分析评价情况,公司作业风险包括物的不安全状态和人的不安全行为2类。 根据作业风险造成后果严重程度和可控的难易程度,作业风险分为A级(高度风险)、B级(重大风险)、C级(较大风险)、D级(一般风险)4个级别,分别用红色、橙色、黄色、绿色4类色标表示。 A级为公司级管控,由公司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主要包括:1.重大危险源的安全监管;2.大面积自然灾害;3.大型交叉检修管理;4.突发大面积停电、停水。 B级为厂级管控,由各单位负责。主要包括:1.本单位管辖的电炉、加热炉等突发停电、停水等突发异常事件的处置。2.车间交叉检修、抢修作业;3.高压电、燃气停、送作业。 C级为工段级管控,由所在单位工段负责。主要包括:1.一级、二级受限限空间作业管控;2.吊装、高处作业的管理;3.工段级以上交叉检修作业。 D级为班组级管控,由所在班组负责。主要包括:1.从事动火、有限空间、高处作业、吊装、检修停送电等危险作业的安全管控;2.非常态下抢修、抢险的作业。

危化品生产、储存个人和社会可接受风险基准值

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装置个人可接受风险和社会可接受风险基准(征求意见稿) 为落实《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591号)有关要求,妥善解决危险化学品新建企业选址、高风险企业搬迁和化工园区规划布局以及现有企业出现的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装置外部安全防护距离不明确的问题。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在对发达国家和地区土地安全规划、安全距离确定方法进行广泛调研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研究提出了我国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装置个人可接受风险和社会可接受风险基准(以下简称可接受风险基准)。 一、我国可接受风险基准制定的必要性 由于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装置自身存在固有风险,会对周边居民、社区和其他公共场所(以下简称防护目标)带来一定的个人风险和社会风险。从风险防范的角度出发,国际上通常采用设定国家可接受风险基准来控制危险源与防护目标的外部安全防护距离,确保防护目标增加的风险在国家设定的可接受风险基准范围内。 为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强化风险管理意识,提升我国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企业的本质安全水平,我国急需制定和颁布国家可接受风险基准,以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合理利用我国有限的土地资源。 二、国际上制定可接受风险基准通行的做法 国外发达国家和地区在确定可接受风险基准时,通常采用个人可

接受风险和社会可接受风险作为确定外部安全防护距离和土地使用规划的依据。 个人可接受风险基准:国际上通常采用国家人口分年龄段死亡率最低值乘以一定的风险可允许增加系数,作为个人可接受风险的基准值。荷兰、英国中国香港等不同国家(地区)具体实例,见表1。 表1 不同国家(地区)所制定的个人可接受风险基准 社会可接受风险基准:国际上通常采用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装置发生火灾、爆炸、中毒事故时,可能造成周边民众和社区群死群伤事故的累积频率来确定,通常由频率(F)/死亡人数(N)曲线体现。荷兰、英国、中国香港等不同国家(地区)具体实例,见图1。 图1 不同国家(地区)制定的社会可接受风险标准

安全评价中风险判别指标

安全评价中风险判别指 标 集团企业公司编码:(LL3698-KKI1269-TM2483-LUI12689-ITT289-

安全评价中风险判别指标风险判别指标(以下简称指标)或判别准则的目标值,是用来衡量系统风险大小以及危险、危害性是否可以接受的尺度。无论是定性评价,还是定量评价,若没有指标,评价者将无法判定系统的危险和危害性是高还是低,是否达到了可接受的程度,以及改善到什么程度的系统安全水平可以接受,定性、定量评价也就失去了意义。 常用的指标标有安全系数、可接受指标、安全指标(包括事故频率、财产损失率和死亡概率等)或失效概率等。 在判别指标中,特别值得说明的是风险的可接受指标。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安全,所谓安全就是事故风险达到了合理可行并尽可能低的程度。减少风险是要付出代价的,无论减少危险发生概率还是采取防范措施使可能造成的损失降低到最小,都要投入资金、技术和劳务。通常的做法是将风险限定在一个合理、可接受的水平上。因此,在安全评价中不是以危险性、危险性为零作为可接受的标准,而是以一个合理、可接受的指标作为可接受标准。指标不是随意规定的,而是根据具体的经济、技术情况,对危险、危害后果,危险、危害发生的可能性(概率、频率)和安全投资水平进行综合分析、归纳和优化,依据统计数据,有时也依据相关标准,制定出的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威胁危害等级、指数,以此作为要实现的目标值,即可接受风险。

可接受风险是指在规定的性能、时间和成本范围内达到的最佳可接受风险程度。显然,可接受风险指标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将随着人们对危险根源的深入了解,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经济综合实力的提高面变化。另外需要指出,风险可接受并非说我们就放弃对这类风险的管理,因为低风险随时间和环境条件的变化有可能升级为重大风险,所以应不断进行控制,是风险始终处于可接受范围内。 随意与国际并轨的需要,在安全评价中经常采用一些国外的定量评价方法。其指标反映了评价方法制定国(或公司)的经济、技术和安全评价,一般是比较先进的。采用时必须考虑国外与国内定量评价方法之间的具体差异,进行必要的修正,否则会得出不符合实际情况的评价结果。

道路运输安全风险辨识分级管控规范指南.doc

汽运公司道路运输安全风险辨识分级管控指南 一、适用范围 本指南适用于汽运公司车辆运输进行风险识别、分级和管控。 二、编制依据 参照相关地区《道路运输行业安全风险辨识管控体系工作方案》及其他国家相关法规、标准、相关政策等要求。 三、术语和定义 1、风险 某一特定危险发生的可能性与其造成后果的严重程度的结合。 2、风险因素辨识与防范 辨识风险因素存在的位置及特性、可能导致事故后果以及确认其风险控制措施和管控状态的过程。 3、风险分级 根据风险的大小将风险分成四级,风险分级原则如下: A级:红色风险\不可容许的,极其危险,必须立即整改,不能继续作业。 B级:橙色风险\高度危险,必须立即制定措施进行控制管理的风险。 C级:黄色风险\中度危险,需要采取措施进行控制的风险。 D级:蓝色风险\轻度危险,可以接受(或可容许的)的风险,但仍需进行监控,防止风险升级。

四、指南使用 汽运公司在开展风险辨识与防范工作时,应充分结合安全生产标准化创建与运行、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岗位风险清单制定工作,统一部署,整体推动。对已经开展了危险因素辨识和风险工作的单位,可以将辨识工作与《指南》的使用有机结合,将《指南》中的内容融入到单位危险因素辨识与防范工作中。 1、现场对比 汽运公司统一部署,组织各岗位人员,一一对照各自岗位的实际情况,包括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本“场所/环节/部位”所有的设施设备、操作行为、作业环境等现状,确定: (1)在实际工作中是否存在《指南》描述的各个“风险因素”,或者是否有相近的情况; (2)讨论实际情况与《指南》内容的不同点,确定更多相似和相关的“风险因素”状况; (3)结合本单位特点,讨论《指南》中采取的“主要防范措施”是否可行。 2、现场应用与实施 依据《安全风险辨识分级管控指南》中主要防范措施,逐一确认落实,并评估其效果。将其中难以短期内解决的问题,应将相关问题汇总上报,研究制定防范计划并实施。 存在B级以上(含B级)风险因素的生产经营场所和有关设施、设备上,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志,张贴岗位风险提示卡。

重大危险源辨识标准(GB182182009)

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 GB18218-2009 前言 本标准的全部技术内容为强制性的。 本标准代替GB18218-2000《重大危险源辨识》。 本标准与GB18218-2000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将标准名称改为《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 ——将采矿业中涉及危险化学品的加工工艺和储存活动纳入了适用范围; ——不适用范围增加了海上石油天然气开采活动; ——对部分术语和定义进行了修订; ——对危险化学品的范围进行了修订; ——对危险化学品的临界量进行了修订; ——取消了生产场所与储存区之间临界量的区别。 本标准由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安全生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化学品安全标准化分技术委员会(TC288/SC3)归口。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 本单位参加起草单位:中石化青岛安全工程研究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吴宗之、魏利军、刘骥、多英全、师立晨、高进东、孙猛、于立见、张海峰、杨春笋、彭湘潍。 本标准于2000年首次发布,本次修订为第一次修订。

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辨识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的依据和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危险化学品的生产、使用、储存和经营等各企业或组织。 本标准不适用于: a)核设施和加工放射性物质的工厂,但这些设施和工厂中处理非放射性物质的部门除外; b)军事设施; c)采矿业,但涉及危险化学品的加工工艺及储存活动除外; d)危险化学品的运输; e)海上石油天然气开采活动。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12268危险货物品名表 GB20592化学品分类、警示标签和警示性说明安全规范急性毒性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危险化学品 具有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等特性,会对人员、设施、环境造成伤害或损害的化学品。 3.2 单元 一个(套)生产装置、设施或场所,或同属一个生产经营单位的且边缘距离小于500m的几个(套)生产装置、设施或场所。 3.3 临界量 对于某种或某类危险化学品规定的数量,若单元中的危险化

风险等级判定准则及控制措施

风险等级判定准则及控制措施 (三)风险评价 1.进行风险评价时,应从影响人、财产和环境等三个方面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分析,重点考虑以下因素:1)火灾和爆炸; 2)冲击和撞击; 3)中毒、窒息和触电; 4)有毒有害物料、气体的泄漏;

5)其他化学、物理性危害因素; 6)人机工程因素; 7)设备的腐蚀、缺陷; 8)对环境的可能影响等。 2.风险度的计算方法:风险度R=可能性L×后果严重性S。 (四)危害识别步骤: 1.各部门、车间根据生产活动中存在的作业内容,对各自作业活动、设备设施和管理活动的内容进行确定,并分别列出本单位的“作业活动清单与设备设施清单”。 2.安全环保部负责确定“清单”的格式并汇总形成公司的作业活动清单与设备设施清单。 3.各部门、车间依据本单位列出的“作业活动清单与设备设施清单”。按“工作危害分析法、安全检查表分析法、预危险性分析法”识别出作业活动中的危害因素并进行风险评价。安全环保部负责审核、汇总各部门识别出的危害因素,形成公司的“工作危害分析及风险评价表、安全检查分析(SCL)及风险评价表、预危险性分析(PHA)及风险评价表”。 五、重大风险及重大危险源 (一)重大风险 1.各单位应根据风险评价结果确定出重大风险,由 安全环保部汇总并组织相关部门制定控制措施,形成《重

大风险及控制措施清单》,报生产安全副总经理批准。 2.在确定重大风险时考虑: 1)有关法规、标准的要求; 2)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的严重性; 3)企业的声誉和社会关注程度等。 (二)重大危险源 1.各单位按照《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09》识 别本单位的重大危险源,安全环保部汇总、审核各单位上报的重大危险源,形成《重大危险源清单》,报总经理批准。 2.各单位负责建立本单位的重大危险源档案,安全 环保部负责建立公司的重大危险源档案。 3.各单位负责编制本单位的《重大危险源应急预案》 并组织演练,安全环保部负责编制公司的《重大危险源应急预案》并组织演练。 六、控制措施 根据风险评价的结果及经营运行情况等,确定优先控制的顺序,采取措施消减风险,将风险控制在可以接受的程度,预防事故发生。 1.公司选择风险控制措施时,应考虑: 1)控制措施的可行性和可靠性; 2)控制措施的先进性和安全性

重大风险判定报告

XXXX有限责任公司 重大风险判定报告 一、判定原则 根据《DB37/T 2882—2016 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通则》、《DB37/T 2971-2017 化工企业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细则》,结合企业实际情况,以下情况直接判定为重大风险。 1、经风险评价确定为最高级别风险的; 2、违反法律、法规及国家标准中强制性条款的; 3、发生过死亡、重伤、职业病、重大财产损失事故,或三次及以上轻伤、一般财产损失事故,且现在发生事故的条件依然存在的; 4、根据GB 18218评估为重大危险源的储存场所; 5、具有中毒、爆炸、火灾等危险的场所,作业人员在10人以上的; 6、运行装置界区内涉及抢修作业等作业现场10人及以上的。 7、特级、一级动火作业;特级受限空间作业。 二、七种情况逐项分析 (一)经风险评价确定为最高级别风险的; 经风险评价,公司无红色风险,最高风险级别为橙色,分别是天然气配气站、锅炉和硫酸罐区。 (二)违反法律、法规及国家标准中强制性条款的;

经符合性评价,公司无违反法律、法规及国家标准中强制性条款的情况,详见《符合性评价报告》。 (三)发生过死亡、重伤、职业病、重大财产损失事故,或三次及以上轻伤、一般财产损失事故,且现在发生事故的条件依然存在的; 根据公司《未遂以上事故台账》,公司三年内无死亡、重伤、职业病、重大财产损失事故,或三次及以上轻伤、一般财产损失事故。 (四)根据GB 18218评估为重大危险源的储存场所; 经评估,公司不构成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详见《安全现状评价报告》(2016年9月·济南市安科安全科学技术中心)附件第35至38页。 (五)具有中毒、爆炸、火灾等危险的场所,作业人员在10人以上的; 经辨识,公司各作业场所每班人数均不超过10人,下表为钛白车间岗位编制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