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天津文化改革发展十三五规划-信息公开

天津文化改革发展十三五规划-信息公开

附件5

天津市文化改革发展“十三五”规划

根据国家“十三五”时期有关文化改革发展的规划要求和《天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和形势环境

(一)“十二五”时期发展成就

“十二五”时期,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中央精神,坚持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出发,研究部署文化建设,推动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繁荣发展,天津文化综合实力和影响力迈上新台阶。

1.思想理论建设不断深化。广泛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持续深化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学习宣传,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深入人心。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晋升国家级。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我市获国家社科基金项目511项,资助总额12789万元。市社科基金项目立项1356项,资助总额2934.6万元。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成效显著。“图说我们的价值观”公益广告实现新闻媒体、公共场所、社会媒介全覆盖,建成22个市级主题公园、广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形成热潮。10人被评为全国道德模范,74人被评为天津市道德模范,

全市注册志愿服务队伍5217支、注册志愿者172.8万,“爱国诚信务实创新开放包容”的天津精神广泛弘扬。和平区、河西区被评为全国文明城区,全市有146家全国文明单位、37个全国文明村镇,市级文明单位778个、文明社区155个、文明村镇85个,城市文明程度不断提高。

3.文化传播力进一步增强。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取得进展,“前沿”“问津”“新闻117”等新媒体平台上线。建设美丽天津等重大主题宣传形成声势,网络宣传管理进一步加强。对外宣传和文化交流活跃,《今晚报》海外版达50个,涵盖7个语种、29个国家和地区。天津广播电视台国际频道实现全球覆盖,举办中国天津国际微电影节、“感知天津”等外宣活动,天津城市形象和文化影响力得到提升。

4.文化产品创作更加繁荣。在第十二届、第十三届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评选中所有门类全部获奖。电视剧《辛亥革命》《寻路》、电视纪录片《五大道》等影响广泛。京剧、评剧、话剧、歌舞、曲艺、杂技、交响乐等舞台艺术作品获国内外大奖。年均出版图书5000余种,一批重点出版项目入选国家出版规划和资助,获国家级奖励。

5.文化体制改革扎实推进。文化行政审批事项由42项减少到15项。完成出版发行、电影制作发行放映、国有文艺院团等改革任务。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内部机制改革不断深化,全面推行聘用制和岗位责任制。天津图书馆成为国家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建设试点单位。京津冀文化协同发展取得积极进展。

6.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建成天津文化中心等重大文化设施,全市共有公共图书馆31座,群艺馆(文化馆)19座,文化站240个,城市书吧200个,农家书屋3599个。区县图书馆、文化馆、街道(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社区)文化活动室和农家书屋基本实现全覆盖,并与各级公共博物馆、美术馆等实现免费开放,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进一步完善。建成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各级网点5022个,实现天津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中央广播电视无线覆盖工程、有线电视村村通工程全覆盖。和平区、河西区、北辰区和5个项目分别入选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和示范项目。

7.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推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攻坚战6批重点项目,总投资1486亿元。全市文化产业园区35个,文化企业2万余家,从业人员40余万人,基本形成山、海、城、乡“四带多点”的文化产业空间布局,形成文化创意、广播影视、出版发行、演艺娱乐、文化旅游、数字内容和动漫、文化会展和广告、艺术品交易等八大门类为主体的文化产业体系。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以上,2015年达到784亿元,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4.74%,成为支柱性产业。

“十二五”时期文化建设取得的成就,为“十三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十三五”时期形势环境

“十三五”时期,是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文化建设面临重要发展机遇。协调推进“四个

全面”战略布局,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需要文化更好地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和文化安全,需要进一步壮大主流思想文化、巩固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适应、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树立、落实新发展理念,需要更好地发挥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作用。

从天津来看,历史底蕴深厚,多重战略机遇叠加,文化改革发展的潜力巨大。同时,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比,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相比,与城市功能定位相比,文化改革发展还存在不相适应的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还需要深入,市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还需要提高,舆论传播力和文化影响力还需要提升,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还需要增强,文化产业结构和质量还需要改善,文化体制改革还需要深化,高层次文化人才比较缺乏。必须充分认清形势任务,准确把握机遇挑战,挖掘发展潜力,培育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拓展发展空间,着力在打牢基础、优化结构、补齐短板上取得突破,不断开拓文化改革发展新局面,有力提升天津文化综合实力和影响力。

二、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认真落实市委决策部署,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为加快实现中央对天津的定位,全面建成高质量小康社会,不断开创美丽天津建设新局面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丰润道德滋养、良好文化条件。

(二)发展目标

到2020年,文化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更加凸显,文化发展主要指标位居全国前列,基本实现与全面建成高质量小康社会相适应的文化优势,实现与天津城市定位相匹配的文化实力,实现与建设经济发达之都、创新创业之都、绿色宜居之都、魅力人文之都、和谐幸福之都相符合的文化条件,实现高质量文化小康,建设成为文化繁荣、社会文明的魅力人文之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全市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更加巩固,爱国诚信、务实创新、开放包容、崇德尊法的社会风尚更加浓厚,市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明显提高,全市注册志愿者达到200万人,全国文明城区和提名资格城区达到8个。

——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

论体系研究中心继续保持国家级,建设5-6个市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基地,市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规模稳定增长,打造1-2个有影响力的特色高端智库,建设国际性智库聚集地。

——文化传播力影响力显著提高。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深度融合,打造一批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构建链条完整、业态丰富、产品齐全的传媒产业格局和立体多样、融合发展的现代传播体系。形成1-2个全国领先(用户数、营收等单项排名进入全国前十)的新媒体品牌。今晚报海外版数量达到60个,国外团体来津文化演出批次年均增加10%,培育形成1-2个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文化活动。

——文化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基本建成覆盖城乡、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完善城乡15分钟文化服务圈,城市社区及乡村文化设施覆盖率达到100%,公共文化服务各项指标位居全国先进水平。现代文化市场体系进一步健全,1-2家文化企业资产规模超过100亿元,2020年文化产业增加值超过1600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6.5%。城市文脉传承发展,戏剧、曲艺等艺术门类在全国保持优势地位,一批津产优秀剧目、图书、影视剧获国内外奖项,产生广泛影响。2020年全市宣传文化“五个一批”人才达到600名、文化名家人选达到100名。基本形成与城市发展规划相匹配、与京津冀协同发展相适应、特色鲜明、层次清晰的文化发展格局。

(三)发展战略

实现上述目标,必须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协调作为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把绿色作为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把开放作为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把共享作为改革发展的根本目的,以发展理念创新引领发展方式创新,不断开拓文化改革发展新境界。必须做到“五个坚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坚持改革创新。必须牢牢把握“五大机遇”,实施“五大战略”,聚集文化发展新优势,培育文化发展新动力。

——创新驱动战略。发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滨海新区的创新优势,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文化创新,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增强文化创造活力。

——协调发展战略。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战略,坚持特色发展、优势互补,拓展发展空间,促进区域文化协同发展。推动城乡文化协调发展,坚持重心下移,增加文化服务供给,让发展成果惠及全民。

——融合发展战略。通过“文化+”,把文化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规划建设各领域,推动文化与产业发展、生产生活等交互融合,提高经济的文化含量和城市的文化品位。通过“互联网+”,促进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拓展文化内容、形式、业态和传播手段,提升文化传播力影响力。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