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风后遗症的康复手法治疗论析

中风后遗症的康复手法治疗论析

中风后遗症的康复手法治疗论析
中风后遗症的康复手法治疗论析

中風後遺症的康復手法治療論析

朱恩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醫學博士)

中風又稱腦卒中、腦血管意外等,是臨床常見病多發病。其病死亡率致殘率均很高。與心臟病、惡性腫瘤構成多數國家的三大致死疾病。隨着醫學的發展,臨床診斷與搶救治療水準的提高,中風死亡率較以往明顯下降。但在中國存活的中風患者中,約有四分之三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礙,其中運動功能障礙發生率最高[1],這種中風後的功能障礙,稱為中風後遺症。本病多因腦血管意外引起,如腦出血、腦血栓形成、腦栓塞、腦外傷等疾病遺留下來的後遺症。主要病理改變多因出血或血流受阻,使受累腦組織發生缺血、壞死或軟化、水腫,而導致一系列後遺症狀。臨床表現為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舌強、語言蹇澀、精神意識障礙等主要症狀。這些症狀是直接影響中風患者生存品質的最主要原因。推拿作為傳統的康復手段在治療中風後遺症中取得較好的療效,並具有獨特的優勢,因為推拿能明顯提高中風偏癱患者的肌力、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因此越來越受到重視。

1 中風後遺症的病因

中風後遺症的致病原因複雜,總的來說都與血脂增高、血液黏稠度增

高等疾病有不可分割的關係,概括有以下幾點:

1、動脈粥樣硬化是中風後遺症最主要的原因,70%的中風後遺症患者患有動脈硬化,高脂血症是引起動脈硬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2、高血壓是中風後遺症最主要最常見的病症,腦出血患者93%有高血壓病史。

3、腦血管先天性異常是蛛網膜下腔出血和腦出血的常見原因。

4、心臟病,如:心內膜炎,有可能產生複壁血栓;心動過緩則可能引起腦供血不足。

5、代謝性症病中糖尿病與中風後遺症關係最密切,有30-40%中風後遺症患者兼有糖尿病。

中風後遺症的發病方式呈現急性、突發性,但病理過程則多是緩慢的,在這個病理變化過程中,中風後遺症的誘發因素促使這個變化過程突然升級,從而發生了中風後遺症,中風後遺症的誘因大致有:1、情緒不佳(生氣、激動);2、飲食不節(暴飲暴食、飲酒不當)。3、過度勞累;用力過猛;超量運動;突然坐起和起床等體位改變。4、氣候變化;妊娠;大便乾結;看電視過久;用腦不當等。5、各種疾病因素,如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血友病、心臟病、血黏度高、心動過緩、血管硬化。6、服藥不當,如降壓藥使用不妥。

2 腦中風有哪些後遺症

腦中風病臨床最主要的表現,是神志障礙和運動、感覺以与語言障礙。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除神志清醒外,其餘症狀依然會不同程度地存在。這些症狀,稱為後遺症。後遺症的輕重,因病人的體質和併發症而異。腦中風常見的後遺症如下:

2.1 麻木

患側肢體,尤其是肢體的末端、如手指或腳趾、或偏癱側的面頰部皮膚有蟻爬感覺,或有針刺感,或表現為刺激反應遲鈍。麻木常與天氣變化有關,天氣急劇轉變、潮濕悶熱,或下雨前後,天氣寒冷等情況下,麻木感覺尤其明顯。

2.2 嘴歪眼斜

一側眼袋以下的面肌癱瘓。表現為鼻唇溝變淺、口角下垂、露齒。鼓頰和吹哨時,口角歪向健側、流口水、說話時更為明顯。

2.3 中樞性癱瘓

中樞性癱瘓,又稱上運動神經元性癱瘓,或稱痙攣性癱瘓、硬癱。是由於大腦皮層運動區錐體細胞与其發出的神經纖維—錐體束受損而產生。由於上運動神經元受損,失去了對下運動神經元的抑制調控作用,使脊髓的反射功能「釋放」,產生隨意運動減弱或消失,臨床上主要表現為肌張力增高,腱反射亢進,出現病理反射,呈痙攣性癱瘓。

2.4 周圍性癱瘓

周圍性癱瘓,又稱下運動神經元性癱瘓,或稱弛緩性癱瘓、軟癱。是因脊髓前角細胞与腦幹運動神經核,与其發出的神經纖維—脊骸前根、脊神經、顱神經受損害產生的癱瘓。由於下運動神經元受損,使其所支配的肌肉得不到應有的衝動興奮,臨床上表現為肌張力降低,反射減弱或消失,伴肌肉萎縮,無病理反射。

2.5 偏癱

又叫半身不遂,是指一側上下肢、面肌和舌肌下部的運動障礙,它是急性腦血管病的一個常見症狀。也是腦中風常見的後遺症。輕度偏癱病人雖然尚能活動,但走路時,往往上肢屈曲,下肢伸直,癱瘓的下肢走一步劃半個圈,我們把這種特殊的走路姿勢,叫做偏癱步態。病情嚴重者常臥床不起,喪失生活能力。

急性腦血管病人為甚麼會發生偏癱呢?主要是大腦半球皮層運動中樞受損的緣故。人的大腦半球分工:右側大腦半球通過運動中樞管理着左側肢體運動;左側大腦半球,通過運動神經管理着右側肢體運動。任何一側發生病變,都會導致對側偏癱。兩側大腦半球最易發生病變的部位是內囊,因為這裏主要是由一個叫豆紋動脈的小血管供應血液,而豆紋動脈是從大腦中動脈垂直分出的,管徑小,壓力大,受血流衝擊時,容易破裂出血,所以,豆紋動脈又叫做出血動脈,是發生腦出血的好發部位;但當血壓下降,血流緩慢時,又容易形成血栓。

而內囊區神經纖維排列很緊密,上行和下行的纖維都從此處穿過,一旦受損,便產生對側偏癱、偏癱側身體感覺障礙和偏盲,即所謂的「三偏征」。部分病人還可見患側肢體發紺、浮腫。

2.6 失語

失語是腦血管病的一個常見症狀,主要表現為對語言的理解、表達能力喪失,是由於大腦皮層(優勢半球)的語言中樞損傷引起的。語言中樞有兩個:一個叫語言運動中樞,位於主側半球的額下回後部。這個中樞支配着人的說話,如果這個中樞損傷,會使患者喪失說話能力,不會說話。但能理解別人說話的意思,常用手勢或點頭來回答問題。根據病變的範圍,可表現為完全不能說話,稱完全性失語。或只能講單字、單詞,說話不流利,稱為不完全性失語。這種情況稱為運動性失語。另一個語言中樞叫語言感覺中樞,位於主側半球顳上回後部。此中樞可以使人能夠領悟別人說話的意思。如果這個中樞受損,則引起患者不懂別人說話的內容,不理解問話。但這種人語言運動中樞完好,仍會說話,而且有時說起話來快而流利,但會答非所問,這種情況叫感覺性失語。

在臨床上常會遇到有些中風病人,雖然都是同側偏癱。但有的失語,有的卻不失語,這主要是語言中樞部位不同。醫學上有個規律,習慣用右手寫字、拿東西的人叫右利手,其語言中樞在左側大腦半球,常

常把其左側大腦半球稱為主側半球(優勢半球),如果其左側半球受損,就會發生右側偏癱和失語。相反,如果習慣用左手,叫做左利手,語言中樞在右側大腦半球,我們稱其右側大腦半球為主側半球。若其右側半球受損,左側肢體會發生偏癱和失語。當「右利手」的人,發生左側偏癱時,不會失語;而「左利手」發生右側偏癱時,也不會出現失語。

在中風病中,最常見的是運動性失語,其次是感覺性失語。如果兩者並存者叫做混合性失語。這種病人自己不會說話,也不理解別人說話的意思,這是病變損与優勢半球的額葉、顳葉所致。除上述情況,還有一種失語,叫做「命名性失語」。其特點是:病人理解物品的性質和用途,就是叫不出名字。如指着牙刷問病人「這是甚麼東西?」他會答「刷牙用的」。拿着茶缸問病人「這叫甚麼名字?」他會說「喝水用的」。病人心裏明白,就是叫不出名字,所以叫命名性失語。命名性失語的中樞,在優勢半球顳葉後部和頂葉上部,當這個部位受損時,就會發生上述情況的失語。

2.7 失認

失認是指病人認識能力的缺失,它包括視覺、聽覺、觸覺与對身體部位認識能力的缺失,是腦卒中的症狀之一。

2.7.1 視覺失認

儘管病人的視力和推理能力正常,但不能通過視覺辨認或辨認不清他熟悉的事物。

視覺空間失認症,是指病人對地理空間喪失辨認能力,不能辨別方向,常會在一個熟悉的地方迷路。病變主要涉与右側頂顳交界處皮質。面孔失認症,病人對自己熟悉的面孔不能辨認,甚至連自己的親人和密友也認不出,但可以從說話的聲音中辨出。在鏡子裏不能辨認自己。本症常見於右側中央溝後部病變。

顏色失認症,雖無色盲,但病人不能認出過去熟悉的顏色。表現為不認識顏色或顏色命名障礙。此症常見於左側顳枕區病變。

2.7.2 聽覺失認

表現為病人不能辨認熟悉的聲音如搖動鑰匙的聲音,水倒進容器的聲音,熟悉的歌曲,音樂等。病變部位在雙側Heschl區破壞或此區與內側膝狀體之間的聯繫中斷。

2.7.3 觸覺失認(失實體覺)

病人眼閉後不能依靠觸覺辨認熟悉的物品如鋼筆、牙膏、筷子等,病變部位在頂葉。

2.7.4 身體體位的失認(即印象障礙)

見於右頂顳枕交界區廣泛病變。包括:疾病感缺失:有嚴重癱瘓病人、拒絕承認偏癱的存在。偏側軀體失認:病人不認為癱瘓的半身

是自己的。動覺性幻覺:病人感到肢體的體積、長度和重量發生改變或移位,或體會到癱瘓側有兩個上肢或兩個下肢。

2.8 失用

失用,即運用不能,病人肢體無癱瘓,也無感覺障礙和共濟失調,但不能準確完成有目的的動作。失用包括:

2.8.1觀念運動性失用症。病變在左頂葉下部。臨床表現為病人不能執行一種他瞭解性質的有目的動作,尤其面部和上肢動作如前臂的屈伸、握拳、指的屈伸,手勢等。

2.8.2觀念性失用症。病變為左頂葉或雙頂葉廣泛性損害,病人無意義地、混亂地執行一種動作,特別是複雜動作,如點火吸煙、把火柴塞進嘴巴而用紙煙當作火柴擦火柴盒。

2.8.3結構性失用。可見於任何一側半球損害,病灶多在頂下小葉与頂葉後部,偶見於額葉,左側損害較右側多見,也可為雙側同時損害。病人無個別動作的失用,但動作的空間排列失調。例如,不能照樣模仿簡單的火柴排列,擺積木与畫圖,但卻能完全認識自己的錯誤。

2.8.4穿着失用症。病變見於右側顳頂枕聯合區。當雙側性時,失用更明顯。病人穿衣不能、衣服裏外不分或將腿伸進袖子裏。

2.8.5口—面失用症。病變由中央回下端蓋部前份或額下回後份病變引起。表現為不能在命令下或模仿下執行口面部隨意運動,如吹口

哨、示齒、舌向各方向伸出、舔唇等。

2.8.6肢體—運動性失用症。病變由運動前區受損引起。表現為不能實施快速或交替的動作,如用一個手指彈琴似地輕敲,本病常常只累与單側上肢与手指遠端。

中風後遺症多因腦血管意外引起,如腦出血、蛛網膜下腔出血、腦血栓形成、腦栓塞等疾病遺留下來的後遺症[2]。要注意鑒別。

3 手法治療

本病以早期治療為主,一般在中風後兩星期,適宜用推拿治療。治則為舒筋通絡,行氣活血。

3.1 頭面頸項操作

3.1.1取穴:百會、四神聰、運動區、感覺區,印堂、睛明、太陽、角孫、風池、風府、肩井。

3.1.2手法:按法、抹法、掃散法、拿法。

以指代針,用指甲背面在頭部穴的相關區進行刺激,主要是運動區和感覺區,並隨証選區,每區2~3分鐘。再點按百會、四神聰、印堂等穴,每穴2分鐘;若口眼歪斜,點按人中、陽白、攢竹、頰車等穴。對腦出血患者手法宜輕,不要晃動患者頭部。腦部手術者禁用。3.1.3操作:

以指代針,用指甲背面在頭部穴的相關區進行刺激,主要是運動

區和感覺區,並隨証選區,每區2~3分鐘。再點按百會、四神聰、印堂等穴,每穴2分鐘;對腦出血患者手法宜輕,不要晃動患者頭部。腦部手術者禁用。

患者坐位。醫者站於患者前面,用抹法自印堂至太陽往返4-5次,同時配合按、揉睛明、太陽。再用掃散法在頭側胆經循行部位自前上方掃向後下方,每側20-30次,配合按、揉角孫。時間約2分鐘。

患者坐位。醫者站於患者後側面,按、揉頸項兩側,再按風府,拿風池、肩井。

有口眼歪斜可按點按人中、陽白、攢竹、頰車等穴來治療。

3.2 上肢部操作

3.2.1取穴:尺澤、曲池、手三里、合谷。

3.2.2手法:滾法、按法、揉法、拿法、捻法、搓法、搖法。

3.2.3操作:

病者仰卧位。用滾法自患側上臂內側至前臂進行治療,肘關節与其周圍為重點治療部位。在進行手法的同時,配合患肢外展和肘關節伸屈的被動活動。按、揉尺澤、曲池、手三里、合谷。繼之在患肢腕部、手掌和手指用揉法治療,同時配合腕關節与指間關節伸屈的被動活動,手指關節可配合捻法。時間約5分鐘。

患者取坐位。用滾法施於患側肩胛周圍与頸項兩側,在進行手法

時,配合患肢向背後回旋上舉与肩關節外展內收的被動活動。然後用拿法自肩部拿至腕部,往返3-4次,配合活動肩、肘、腕關節。再作肩、肘、腕部搖法,最後用搓法自肩部搓至腕部往返2-3次。時間約3分鐘。

3.3 背与下肢部操作

3.3.1取穴:天宗、肝俞、胆俞、膈俞、腎俞、環跳、陽陵、委中、承山、風市、伏兔、膝眼、解溪。

3.3.2手法:滾法、按法、揉法、搓法、擦法。

3.3.3操作:

患者取俯卧位。醫者站在患者側面,先施按法於背部脊柱兩側,自上而下2-3次,重點在天宗、肝俞、胆俞、膈俞、腎俞。再在脊柱兩側用滾法治療,並向下至臀部、股後部、小腿後部。以腰椎兩側、環跳、委中、承山与跟腱部為重點治療部位。同時配合腰後伸和患側髖後伸的被動活動。時間約5分鐘。

患者取健側卧法。(患側在上)。自患側臀部沿大腿外側經膝部至小腿外側用滾法治療,以髖關節和膝關節作為重點治療部位。時間約3分鐘。

患者取仰卧位。醫者站在側面,用滾法在患側下肢,自髂前上棘向下沿大腿前面,向下至踝關節与足背部治療,重點在伏兔、膝眼、

解溪。同時配合髖關節、膝關節、踝關節的被動伸屈活動和整個下肢內旋動作。再用拿法施於患側下肢,拿委中、承山,以大腿內側中部与膝部周圍為重點治療。按、揉風市、膝眼、陽陵泉、解溪。最後用搓法施於下肢。時間約3分鐘。

腦血管意外鑒別診斷表

缺血性中風出血性中風

腦血栓形成

腦栓塞腦出血蛛網膜下腔出血

發病年齡

常見病因

發病時情況

發病形成

頭痛、嘔吐

意識障礙

偏癱

頸項強直

腦脊液

60 歲以上

動脈粥樣硬化

安靜時

較緩(小時,日)多無

多無

正常

青壯年

風濕性心臟病

不定

最急(秒,分)多無

輕或無

正常

50 – 60歲

高血壓

活動時

急(分,小時)

血性

青、中、老年

動脈瘤、血管畸形,動脈粥樣硬化

活動時

急驟(分)

劇烈

有或無,輕重不一

無或偶有

明顯

血性

4 討論與體會

中醫學認為中風病是由於正氣虧虛,飲食,情志,勞倦內傷等引起氣

血逆亂,產生風、火、痰、痕,導致腦脈痹阻或血溢腦脈之外為基本病機,以突然昏僕、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語謄澀或不語、偏身麻木為主要臨床表現的病証。根據腦髓神機受損程度的不同,有中經絡、中臟腑之分。

現代醫認為中風後遺症多因腦血管意外引起,如腦出血、腦血栓形成、腦栓塞、腦外傷等疾病遺留下來的後遺症。主要病理改變多因出血或血流受阻,使受累腦組織發生缺血、壞死或軟化、水腫,而導致一系列後遺症狀。中風為臨床上常見的危重急症,發病率高、病程較長、纏綿難癒。目前國際上尚缺乏特殊的治療措施,對中風這個病既往注重急性期的治療,近年來後遺症的康復治療漸被重視,而中醫在治療中風後遺症方面具有獨特的優勢。

4.1 關於推拿治療時機選擇問題

本人認為對於出血性中風後遺症的最佳治療時期為中風後遺症的恢復期,因為出血性中風初期出血未止,推拿會加重其出血。對於缺血性中風後遺症應与早介入,越早越好。早期推拿手法治療,可引發中樞神經環路的聯繫,促使患肢出現運動或肌肉收縮。早期推拿能利用殘餘的相對肌力較強的肌肉隨意收縮興奮所有的運動神經細胞,使中樞神經與周圍神經經常保持正常的興奮和抑制活動過程,可以避免癱瘓肢體無活動和不重視被動活動,以致形成關節攣縮而造成廢用性退

變。但有學者認為[3]無論是出血性与缺血性治療中風病的最佳時期為中風病的恢復期。認為中經絡應在15天以後治療,中臟腑應在30天後治療,此為最佳的治療時間。因為此時病人機體最需要的是盡快建立起血栓區周圍的側支循環系統。此時進行推拿按摩治療可擴張血管,促進氣血運行,使治療藥物吸收速度加快,從而使側支循環系統得以盡快建立。但此時所採用的推拿手法宜輕不宜重,而後遺症期的治療手法宜用中力或重力為好。

4.2 關於分期治療問題

有學者[4]提出根據中風康復的三期進程進行分期治療。

4.2.1初期(軟癱期)的治療此期患者一般反應遲鈍,患肢無力,基本上不能運動,治療以補法為主,開竅通脈,醒腦回神。治療手法宜輕,以鬆解手法為主。

4.2.2中期(痙攣期)的治療此期患者上肢屈肌痙攣,下肢伸肌痙攣,並伴有粗大型異常運動模式。本期治療是整個康復治療的關鍵環節。治療方法:補陰潛陽,行血熄風,運意練神,撥亂反正。治療手法宜循序漸進,以鬆解手法配合關節運動為主。

4.2.3後期(恢復期)的治療本期患者各關節功能基本恢復,患者已能自主支配上下肢各大關節,但在整體協調能力和精細動作方面還需進一步治療。本期的治療方法:以關節運動為主。鼓勵患者繼續努力,

因為此時進步很慢,患者常常出現鬆懈心理,失去康復的良機。治療手法以關節運動為主。

4.3 關於推拿治療作用機理問題

普遍認為[5]手法治療中風後遺症有如下作用:

4.3.1對神經系統的作用:對頭部的推拿可以改善顱內的血液供應,建立側支循環,促進腦出血血塊的液化和出血的吸收,降低顱內壓,從而促進腦功能的恢復。因此,病程越短,應用頭部推拿越早,其康復水準越高。對肢體的推拿可促使周圍神經產生興奮,加強傳導反射。同時,營養和興奮周圍神經可以增強腦部相應區域的興奮性,調整中樞神經系統的功能。

4.3.2對肌肉、關節的影響:推拿對骨骼肌的作用明顯。搓法、一指禪推法等手法可以使血管擴張,局部血流量增加,加快血液循環,營養肌細胞,增強肌肉的張力、彈力和耐受力,緩解肌肉緊張度,糾正肌萎縮。針對患側關節所採用的搖法具有滑利關節、疏筋活血、分離黏連、增強關節活動功能等作用,可促進關節滑液代謝,改善軟骨營養和關節囊韌帶柔韌性、展延性。早期運動推拿治療,可使癱肢關節的被動運動與其主動運動意念相結合,通過本體感受器的傳人衝動,促使相關神經原的軸突發芽,形成新的突觸,經反復運動使這些突觸建立接近正常功能的新的神經環路網路—突觸鏈,使中樞神經功能重

新組合,同時抑制異常的低位中樞控制的運動,使其突觸鏈處於受抑制的高閾值狀態,進而改善癱肢運動能力。

4.3.3有人認為推拿是緩解疼痛和痙攣的一種物理治療,根據作用於深部組織或皮膚可以把推拿分為兩種,即深部推拿和表面觸摸。深部推拿可緩解痙攣,產生中樞抑制。皮膚表面推拿刺激用於緩解疼痛,皮膚刺激還有一些特殊效應如降低某些肌肉肌緊張和提高交感神經興奮性。

總之,推拿手法具有行氣開竅、舒筋活絡、調整人體氣血的功能,手法治療可促進血腫的吸收和血栓的軟化,使腦組織盡快恢復功能,以減少不必要的損壞。推拿還能調節中樞神經系統的興奮與抑制過程,促進血液循環與新陳代謝,防止肌肉萎縮而且早期推拿可引發中樞神經環路的聯繫,促使患肢出現運動或肌肉收縮。

中風除運動功能障礙外,尚有諸多功能障礙,如言語功能障礙、認知功能障礙、心理障礙等都需要康復治療。目前臨床上運用推拿治療,除運動功能障礙以外其他功能障礙的報導尚不多。因此,針對不同功能障礙,探索出不同的推拿方法,是今後推拿工作者研究的方向。要使中風後遺症能盡快康復必須進行綜合治療,除推拿外還需配合針灸、中藥和心理輔導等治療。

參考文獻

[1] 伍玲俊,李樹標,陳永鋒,近10年來針刺治療中風後遺症的研究進展,針灸臨床雜誌,2008,24(5):45,

[2] 俞大方,推拿學(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147-150.)

[3] 劉耀元,中風後遺症的推拿治療,按摩與導引,2007.23(6):34-34.

[4] 陸筱安,按摩與導引在中風康復臨床上的應用,按摩與導引,2007.24(2):32-33.

[5] 張鐵柱,按摩治療中風後遺症200例,按摩與導引,2006,22(2):24.

(編委:許兆湄審校2010.3.20)

治疗中风后遗症的方法,中风后遗症最佳治疗方案

新洷康天然水蛭素治疗中风后遗症订购热线:400-0252600 中医治疗中风后遗症 中风是以突然昏倒、意识不清、口渴、言蹇、偏瘫为主症的一种疾病。它包括现代医学的脑出血、脑血栓、脑栓塞、短暂脑缺血发作等病,是一咱死亡率较高的疾病。对于中风后遗症,治疗必须抓紧时间积极治疗。中风之后,脏腑虚损,功能失调,病邪稽留日久,正气定必耗损,临床上本虚标实。当然以本虚症较明显,其中尤其以气虚、肝肾阴虚、心脾阳虚突出。因此,在临床上治疗这类疾病,都以采用滋阴健脾、活血化瘀之法。方用“复原丸”和“解凝活脑丹”。 中风是以突然昏倒、意识不清、口渴、言蹇、偏瘫为主症的一种疾病。它包括现代医学的脑出血、脑血栓、脑栓塞、短暂脑缺血发作等病,是死亡率较高的疾病。 中风后遗症 中风后遗症是指中风发病6个月以后,仍遗留程度不同的偏瘫、麻木、言语蹇涩不利、口舌歪斜、痴呆等。 对于中风后遗症,治疗必须抓紧时间积极治疗。中风之后,脏腑虚损,功能失调,病邪稽留日久,正气定必耗损,临床上本虚标实。当然以本虚症较明显,其中尤其以气虚、肝肾阴虚、心脾阳虚突出。因此,在临床上治疗这类疾病,都以采用滋阴健脾、活血化瘀之法。有促进血肿吸收和恢复神经功能的作用 复原丸:黄芪30g 太子参18g 全当归12g 白术18g 茯苓18g 熟地18g 黄精18g 山萸肉15g 川芎12g 仙灵脾15g 解凝活脑丹:水蛭10g 丹参18g 川足2条g 川芎12g 田七末1.5g 复原丸滋补肝肾,益气养血。方中熟地、黄精、山萸肉、仙灵脾滋补肝肾;黄芪、太子参、白术、茯苓、川芎、全当归益气活血,使气血周流旺盛,有助于通络活血化瘀之力。解凝活脑丹功能为宣通脑络,化瘀解凝。本丹以水蛭为主药。水蛭是吸血动物,性迟缓善入;迟缓则生血不伤,善入则坚积易破。其味咸、苦,咸能入血走血,苦泄结,咸苦并行,治疗血瘀有良效。本病多为脑实质内形成血块,水蛭使脑络能通,血凝能解,说明水蛭有促进血肿吸收和恢复神经功能的作用。

中风后遗症的中医康复治疗

中风后遗症的中医康复治疗(2010-02-22 17:09:57)/中风后遗症康复 中风后遗症是指中风经过救治之后所留有的轻重不等的半身不遂、言语不利、口眼歪斜等症状。中风是中老年的常见病、多发病,是当今世界对人类危害最大的三种疾病之一,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以及并发症多的“四高一多”特点。近年来,由于诊疗水平的提高,中风的死亡率有所降低,但致残率仍居高不下,约80%的存活者尚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即中风后遗症,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因此降低致残率,提高康复速度是目前治疗本病的当务之急。 近年来,我在临床中对本病症的中医按摩康复疗法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临床与理论研究,取得一定成果,现将研究总结如下。 一、基本资料: 采样81例,都是经过省、市级医院进行系统的临床检查和头颅CT扫描,诊断正确的中风患者,并且经过各大医院治疗后,中风病情已经基本康复,只留有一定程度的后遗症。其中,年龄最大者68岁,最小者36岁。从发病到第三个月36例,其他为发病4个月以上者。对侧松弛性偏瘫者17例,上肢屈曲、内收64例,下肢呈直伸58例,腱反射亢进49例,手足麻木72例,言语不利36例,口眼歪斜24例,吞咽困难18例,思维迟钝36例,联想困难42例,记忆减退12例,烦躁抑郁16例。 二、治疗方法: 1 按摩手法以揉捏、扣拍、点按为主,并应掌握轻松柔和、舒适透热为度,切忌暴力损伤肌肉。 2 按摩要穴:风池、风府、夹脊、环跳、阳陵泉、丰隆、绝骨、丘墟、肩贞、外关、后溪。 3 按摩操作: (1)患者健侧卧位,患肢搭在患侧髂部,术者立于患者前方,用双手拇指揉按从云门到尺泽、从肩髃到曲池两线。 (2)术者立于患者后方,用双手拇指揉按从肩贞到小海、从肩髎到肘尖两线。前臂滚揉三角肌。 (3)患者侧卧位,患侧在上,在上之下肢屈曲,在下之下肢伸直,双下肢交叉成“4”字形。患侧上肢尽量上举,肘部曲曲,前臂尽量放在耳上部,术者立于患者前方,用双手拇指按压揉拨闹俞穴、肩贞穴以及小圆肌、三角肌后缘。再用肘尖点按患者环跳穴。然后,再用肘前部在患者患侧背腰部延夹脊脉从上向下依次施按压手法数遍。 (4)术者一手扶住患者患肩,拇指按揉肩前部,同时另一手患者患肢腕部,令患者患肢肘关节曲曲,前后被动活动、旋转肩关节。 (5)医者用双手拇指点按揉拨患者患侧小腿前外侧阳明经路线数遍,点按揉拨阳陵泉、丰隆、悬钟、丘墟等穴。从上向下立拳叩击小腿前外侧。 (6)患者俯卧位,术者双掌至上而下平推背腰部太阳经,在用双手拇指自上而下按揉患者患侧臀部从髂嵴到坐骨结节数遍,在用肘前部按揉底髂关节数遍。然后将患者患侧下肢曲成“4”字形,用肘尖点按患侧环跳穴。在将患者下肢伸开,

中风后遗症的康复治疗方案

中风后遗症中医药康复治疗方案 中风造成的功能障碍一般来讲有肢体瘫痪、失语失忆、吞咽困难、心理障碍等,治疗这些中风后遗症应遵医嘱按疗程坚持用药,并配合功能康复锻炼、理疗、心理障碍康复进行综合治疗。 (一)药物治疗 坚持服用汤药以促进脑血管病变区域侧支循环的形成和丰富,改善脑血流循环和脑缺氧状态;激活和修复受损脑细胞,清除脑组织代谢产物;清除自由基,建立脑组织功能代偿;同时对降低血粘度和高脂血症,对硬化动脉有软化作用,可以达到标本兼治和预防中风复发的双重目的。中药汤药常分两型:气虚血瘀型方用补阳还五汤,中成药可用华佗再造丸、三七总甙片等;阳亢络阻型方用镇肝熄风汤,中成药可用太极通天口服液等。 (二)功能康复锻炼 1、肌力、关节活动度训练:是增强肌力、调节肌张力、增加关节活动范围。方法包括被动训练、主动锻炼、助力运动,个别不能活动的患者可采用意识锻炼。 2、平衡和步行训练:包括坐位、站位平衡,有支撑无支撑、静态、动态平衡等,患者平衡训练应根据瘫痪恢复的不

同阶段和不同程度进行,当站立平衡后方可进行步行训练,训练应循序渐进,不能运动过度,以免造成新的伤害。 3、日常生活训练:个人洗漱,行走动作、更衣等。作业疗法:患者有目的进行动作训练,尽可能恢复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工作能力,如下棋、珠算、桌球、阅读、书写、刺绣等。 (三)理疗 电疗、磁疗、高压氧治疗等,结合中医的针灸、推拿按摩。针灸一般取穴百会、风俯、内庭、太冲。上肢不遂加肩榆、曲池、手三里、外关;下肢不遂加环跳、阳陵泉、足三里、解溪、昆仑;口眼歪斜加地仓、颊车、合谷、四白;舌强语涩加廉泉、通里。推拿疗法能通过手法的作用以舒筋通络、活血化瘀,并能保护关节功能,防止患侧肌肉的萎缩,亦是本病康复较为有效的治疗方法,其推拿要点手法以揉捏、扣拍、点按为主,并应掌握轻松柔和、舒适透热为度,切忌暴力损伤肌肉。一般操作如下:1、患者取仰卧位,按摩者站在其右侧,用右手拇指按揉膻中、中脘、关元等穴。每穴按摩1分钟,手法适中。2、用两手由上而下捏拿患者瘫痪的上肢肌肉,然后重点按揉和捏拿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每次5分钟。3、用两手由上而下捏拿患者瘫痪的下肢肌肉,重点捏拿和按揉髋、膝、踝关节,然后用手掌将下肢轻抚几遍,每次5分钟。4、患者取俯卧位,按摩者站

脑中风后遗症的治疗方法

脑中风后遗症的治疗方法 作者:苏月清现在患有脑中风的人有很多,同时社会上涌现出的脑中风治疗方法也有很多,真的是鱼龙混杂。脑中风是一种突然起病的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又叫脑血管意外。是指在脑血管疾病的病人,因各种诱发因素引起脑内动脉狭窄,闭塞或破裂,而造成急性脑血液循环障碍,临床上表现为一过性或永久性脑功能障碍的症状和体征.脑卒中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 患了中风后,一部分中枢神经细胞坏死,使得脑、脊髓等神经损伤和病变总是造成患者的终身残疾。干细胞通过提取、分离、纯化将干细胞通过注入大脑受损的部位,使干细胞在人体内发挥再生和修复病损的组织细胞的治疗作用,减少宿主神经细胞的凋亡、坏死并恢复受损细胞功能,并分化为大量功能细胞参与脑的三维重建恢复信号传导通路。达到治疗中风的目的。 1、查看患者情况,看是否符合用干细胞治疗。了解患者中风的病史以及患者的临床表现,评估患者恢复康复的几率。 2、选择合适的干细胞,分离培养。 3、干细胞输入。干细胞输入的方法主要有静脉输入及通过腰椎穿刺从腰大池内注入,1次/周,共3次(一个疗程)。 4、术后监护及不良反应观察。自体移植后8小时~5天内监护体温血压呼吸等生命体征。 5、术后康复训练。患者术后1周即开始行功能锻炼,或采取高压氧治疗,连续做3个疗程。 6、观察治疗结果。治疗2个月后,患者的后遗症症状得到改善,部分患者一个月就出现明显的好转。如吞咽困难患者,可以进食流质;智力得到改善;肌力得到提高;患者还可以不用扶拐,自己走路。 合理调配饮食 中风是由高血压和动脉硬化所引起脑血管损害的一种疾病,常见于中老年人,其发病率、致残率较高,严重影响中老年人的健康。中风患者除需药物治疗外,合理调配饮食对康复也具有重要作用。中风患者康复期无吞咽困难,宜以清淡、少油腻、易消化的柔软平衡膳食为主。 首先,应限制动物脂肪,如猪油、牛油、奶油等,以及含胆固醇较高的食物,如蛋黄、鱼子、动物内脏、肥肉等,因为这些食物中所含饱和脂肪酸可使血中胆固醇浓度明显升高,促进动脉硬化;可采用植物油,如豆油、茶油、芝麻油、花生油等,因其中所含不饱和脂肪可促进胆固醇排泄及转化为胆汁酸,从而达到降低血中胆固醇含量,推迟和减轻动脉硬化目的。其次,饮食中应有适当蛋白质,常吃些蛋清、瘦肉、鱼类和各种豆类及豆制品,以供给身体所需要的氨基酸。一般每日饮牛奶及酸牛奶各一杯,因牛奶中含有牛奶因子和乳清酸,能抑制体内胆固醇的合成,降低血脂及胆固醇的含量。饮牛奶时可将奶皮去掉。豆类含豆固醇,也有促进胆固醇排出的作用。第三,要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因其中含维生素C 和钾、镁等。维生素C可降低胆固醇,增强血管的致密性,防止出血,钾、镁对和因管有保护作用。第四,可多吃含碘丰富的食物,如海带、紫菜、虾米等,碘可减少胆固醇在动脉壁沉积,防止动脉硬化的发生。第五,每日食盐在6 g以下为宜,因食盐中含有大量钠离子,人体摄入钠离子过多,可增加血容量和心脏

什么是脑卒中后遗症

什么是脑卒中后遗症 发表时间:2019-09-05T17:23:17.903Z 来源:《健康世界》2019年第08期作者:高全乐[导读] 脑卒中后遗症是指发生脑血管疾病后出现的肢体偏瘫、失语等并发症,是否能完全康复要看患者的严重程度,(合江县人民医院四川泸州 646200)脑卒中后遗症是指发生脑血管疾病后出现的肢体偏瘫、失语等并发症,是否能完全康复要看患者的严重程度,即使恢复也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最常见的后遗症有突发的视觉障碍、肩关节半脱位、嘴歪眼斜、周围性偏瘫、头痛、麻木等症状。脑卒中后遗症的诊断首先要确定脑中风,再根据病史、主诉、临床体征来判断脑卒中后遗症。 一、身体感知障碍 脑卒中后遗症最常见的障碍,就是身体的感知功能出现问题。比如说运动功能障碍,最常见的是偏瘫、四肢瘫痪等情况。有的患者甚至不能活动,或者部分肢体不能正常活动。如果情况稍微好一点,可能就会感到身体疲乏无力。严重的情况就是完全不能活动。出现运动障碍的患者在生活上基本不能自理,需要他人的照顾。想要康复需要一个漫长的治疗过程,这个过程中患者在生活上会非常麻烦。 部分患者还会出现失语或者构音障碍。失语障碍表现为听力困难、不能阅读和书写、词语表达障碍等。最常见的表现为说话不利索。这个时候的患者想要表达什么就比较困难,他人不容易理解他要表达的什么意思。而且如果他人想给患者说什么,因为患者的听力出现障碍,不容易听清,因此在理解力上有大幅度的减退。同时,患者的四肢有可能出现瘫痪或者身体无力,最常见的情况就是笔都拿不了,导致患者无法进行正常阅读和书写。因此,这时候的患者想要表达什么就很困难。因此他人在照料患者的时候还是应该保持足够的细心和耐心,确定患者表达的是什么意思,方便照料。 还容易出现一种后遗症,就是吞咽障碍。吞咽障碍是脑卒中后遗症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而且出现这种吞咽障碍的概率很大。主要的原因是因为脑干和吞咽功能有关的颅神经核受损引起的延髓麻痹或者双侧皮质延髓束损害产生的假性延髓麻痹引起的吞咽障碍。大多数的患者摄食都比较困难,语言表达不清,难以实现语言交流。这种吞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还有可能诱发其他并发症,如吸入性肺炎、营养不良等,如果情况严重甚至有窒息的危险。因此这种症状对患者的危害巨大,也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这种障碍在前期一般表现为:开口、闭唇困难、流口水、食物从口中撒落、咀嚼费力。如果口腔控制食物的能力降低,那么很有可能导致食物过早的进入咽部,发生“吞咽前吸入”。“吞咽前吸入”很容易导致食物逆流进入鼻腔,误入咽喉以及气管引起呛咳。吞咽障碍应该早期判断、早期治疗、早期护理,以免对患者的生命安全产生威胁。最常用的康复方法,就是对吞咽肌群的训练,按摩咀嚼肌,并用冰块轻轻敲打唇周等,训练口腔肌肉。促进舌的运动,让患者的舌做水平、收缩、以及侧方主动运动和舌背抬高运动,并用勺子或者压舌板增加压力,从而训练患者的舌运动能力,增加灵活性。不过,在日常护理的时候需要注意,不要让患者用吸管饮水,因为吸管饮水需要比较复杂的口腔肌肉功能,患者很容易导致误吸。而且,一定要避免低头饮水,低头误吸很容易增加误吸的危险性。而且在食物的选择上,首选黏糊的米稠状为主,等吞咽功能好转之后在选择固体类食物,其次就是要选择流质的食物。水是患者吞咽最困难的,如果想要位患者补充水分,可以选择牛奶、果汁这样有溶质的液体,方便吞咽。 二、肩手综合症 肩手综合症是脑中卒后遗症比较常见的一种。它通常影响患者的上肢,有极少患者能恢复以前的活动。如果没有及时的进行治疗,很有可能导致患者肩、手指永久的畸形。因此,偏瘫患者的肩手综合症的早期治疗和治疗护理是脑卒中治疗过程中的关键之一。而肩手综合症又被称为神经性营养不良,以疼痛、水肿、自主神经系统障碍,运动失调以及营养改变为临床特点。这种肩手综合症它可能是原发的,也有可能是由不同因素促发的,例如轻微的周围神经损伤及中枢神经障碍,急性卒中和脊髓损伤、内分泌失调和心肌梗塞都有可能引发肩手综合症。这种综合症发病的年龄一般都是在45—78岁之间,大多在脑卒中1—3月内发生,最早出现在发病后的第三天。这种综合症的发病率一般分为三个时期。在初期的时候,患者手部肿胀以及皮肤色泽都会发生改变,肩手腕的地方开始出现疼痛性运动障碍。X光片上可以看到肩手部骨骼开始出现局灶性缺钙现象的出现。手部疼痛突然发生,水肿的地方在手背比较明显。关节活动受限,手在被动旋转之后会感觉疼痛,手腕活动受到限制。不能做到完全的弯曲,如果弯曲会有一种疼痛感。如果发展到中期,肩手部的疼痛会减轻,肿胀和皮肤色泽改变的地方会完全消失,手和上肢的地方开始变薄,皮肤温度变低。逐渐出现手部肌肉萎缩,手掌筋膜肥厚等情况。这个时候如果可以早治疗就要尽早治疗。如果到了后期,受和肩部的营养不良的状况就会更加的明显,肩、手臂的疼痛有可能完全消失,肌肉萎缩开始出现。关节活动性永远消失,出现肩、手臂畸形的情况出现。而且因为肌肉萎缩,不能做大幅度的动作。因此在前期诊断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尽早发现尽早治疗。 而且在现在肩手综合症至今没有提别有效的治疗方法,目前最主要的治疗方案,就是采用综合性的治疗方法,包括:各种物理治疗、口服药物治疗、交感神经阻滞、交感神经切除术、中药以及针灸治疗等方法。对于患者的护理,需要注意以下方面:不要在患者输液的时候去给患者测量血压;肢体保持一种良好的肢体位度;不要去拖拽患者的肢体,如果要改变体位要扶着患者的背部来进行移动,可以利用健侧的力量来改变,不过,体位的改变一定不要太过于频繁,这样不利于患者的恢复。医生在平时可以鼓励患者多运动,知道患者的患侧受限但是可以指导患者用健肢来带动患肢运动。平时多运动,让患者在日常可以有更好的恢复。在日常的时候,多选择敷料来改善肩手综合症的复发情况。那么,在敷料的选择上,如果选择的是泡沫敷料,必须及时的更换,最好3—5天更换一次。而且如果使用敷料,就不要频繁打开敷料,避免破坏密闭的环境,对伤口产生不良影响。结语: 脑卒中后遗症是因为中风而产生的后遗症。随着现代饮食结构的变化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中风的发病率也是逐年升高。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很多中风患者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但是给患者给家庭带来了巨大的物质以及精神负担。因此,在生活中要及时的去预防脑中卒,预防相关后遗症的出现。

中风后遗症的中医综合康复治疗

中风后遗症的中医综合康复治疗方案 主讲人:张志明 中风后遗症是临床常见病,且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进步,脑血管疾病抢救成功率的不断提高,中风后遗症患者也不断增多,治疗难度也越来越大。中国传统医学之中药、针灸、推拿疗法是本病症重要的治疗方法之一。 近年来,我们在临床中对本病症的中药、针灸、推拿、保健康复等疗法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临床与理论研究,取得一定成果,现将中风后遗症的中医学综合证治研究总结如下。 本病症的病理基础是大脑组织的损害,其损害面积的大小,部位的差异,病程的长短均与日后的康复有很大的影响。损害面积越大,时间越长,康复预后也就越差。本病的中医康复治疗应以促进大脑组织损害的康复为第一目的。 立法应遵循醒脑开窍为主,疏通经络、调和气血为辅的治疗法则。经过临床验证,我们认为补阳还五汤仍是本病首选的中药方剂,葛根、石菖蒲对脑血管的供血功能有很好的调节作用,是醒脑开窍的重要药物,可常用且剂量宜稍大,每剂以葛根50~100克,石菖蒲20~30克为宜;再者黄芪、党参可益气养血、周行全身,亦应多用,并以大剂量为佳。每剂以黄芪100~250克,党参100克为宜。 风池为足少阳胆经经穴,风府为督脉经穴,两穴均位于颈

部,从解剖学分析,两穴均处于脑后颈部之枕骨大孔、延髓中枢体表处。此二穴能使针感通过枕骨大孔、延髓中枢到达颅内,直接起到改善脑组织功能的作用。研究证实,针刺风池、风府穴对脑血管有扩张作用,并可使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减少,血浆纤溶活性增强。因此我们认为风池、风府穴是本病症针灸治疗的主要穴位,且针刺此二穴时,还应掌握一定的针刺手法及适当的深度,方能发挥最好的治疗作用。经临证研究我们体会,采用“留气法”效果较好,深度以1.5寸为宜。其余肢体穴位应以多气多血的阳明经穴为主,用补法以调和气血,振奋阳气,再酌加阴经穴位以柔筋通络,配合保健穴以扶正治瘫;关节肿痛可选配关节周围穴位以通利关节功能。此外,推拿疗法能通过手法的作用以舒筋通络、活血化瘀,并能保护关节功能,防止患侧肌肉的萎缩,亦是本病康复较为有效的治疗方法。其推拿要点手法以揉捏、扣拍、点按为主,并应掌握轻松柔和、舒适透热为度,切忌暴力损伤肌肉。 本病患者在临证治疗的同时,家庭保健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可以说中风所致的瘫痪、失语、生活不能自理是最令老年患者担心的,年轻一些的患者则往往对此症有绝望的心理,因此通过家庭保健的心理康复,饮食调理,语言训练及主被动运动环节,能最大限度地保证患者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重返社会。

脑中风后遗症的治疗以及预防

脑中风后遗症的治疗以及预防 脑中风后遗症主要有偏瘫(半身不遂)、半侧肢体障碍、肢体麻木、偏盲、失语。或者交叉性瘫痪、交叉性感觉障碍、外眼肌麻痹、眼球震颤、构语困难、语言障碍、记忆力下降、口眼歪斜、吞咽困难、呛食呛水、共济失调、头晕头痛等。出现以上症状的根本原因在于脑血管内部出现血粘度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高、血小板聚集等血液病变,和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等血管病变,由两种病变共同作用结果形成的血栓堵塞脑动脉所致,导致脑局部的血流中断和脑组织缺血缺氧坏死。如果影响到由脑神经控制的运动神经系统,就会出现偏瘫、肢体障碍等相应的后遗症;如果影响到脑神经控制的语言中枢神经,就会导致语言障碍甚至失语等相应神经系统症状。 脑中风后遗症运动障碍的治疗 目前认为脑中风引发的肢体运动障碍的患者经过正规的康复训练可以明显减少或减轻瘫痪的后遗症,有人把康复看得特别简单,甚至把其等同于“锻炼”,

急于求成,常常事倍功半,且导致关节肌肉损伤、骨折、肩部和髋部疼痛、痉挛加重、异常痉挛模式和异常步态,以及足下垂、内翻等问题,即“误用综合征”。 不适当的肌力训练可以加重痉挛,适当的康复训练可以使这种痉挛得到缓解,从而使肢体运动趋于协调。一旦使用了错误的训练方法,如用患侧的手反复练习用力抓握,则会强化患侧上肢的屈肌协同,使得负责关节屈曲的肌肉痉挛加重,造成屈肘、屈腕旋前、屈指畸形,使得手功能恢复更加困难。其实,肢体运动障碍不仅仅是肌肉无力的问题,肌肉收缩的不协调也是导致运动功能障碍的重要原因。因此,不能误以为康复训练就是力量训练。 在对脑中风后遗症患者运动功能障碍的康复治疗中,传统的理念和方法只是偏重于恢复患者的肌力,忽视了对患者的关节活动度、肌张力及拮抗之间协调性的康复治疗,即使患者肌力恢复正常,变可能遗留下异常运动模式,从而妨碍其日常生活和活动能力的提高。 实验及临床研究表明,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存在可塑性,在大脑损伤后的恢复过程中,具有功能重建的可能性。目前国内国际上一般建议在日常的家庭护理康复治疗中,使用家用型多功能肢体运动康复仪来对受损的肢体运动恢复。它本身以以神经促通技术为核心,使肌肉群受到低频脉冲电刺激后按一定顺序模拟正常运动,除直接锻炼肌力外,通过模拟运动的被动拮抗作用,协调和支配肢体的功能状态,使其恢复动态平衡;同时多次重复的运动可以向大脑反馈促通信息,使其尽快地最大限度地实现功能重建,打破痉挛模式,恢复肢体自主的运动控制,

脑血管病康复治疗方案

脑血管病康复治疗方案 诊断 1、询问病史、损伤部位,出现的功能障碍。 2、对病人进行康复评定(Brunnstrom法、MAS法、MRC法、肌电图测定、神经传导速度测定、上田敏评价法、FIM评定,平衡功能评定(定量,定性),高级脑功能评价法、Fngl-Meyer评价法等)。 3、结合辅助检查(CT、MRI)或必要时予CT、MRT复查。 治疗 一、目标 通过以运动疗法为主的综合措施,达到防治并发症,减少后遗症,调整心理状态,促进功能恢复,充分发挥残余功能的争取,达到生理自理,回归社会。 二、康复治疗方法 1、急性期的康复治疗: ①预防并发症(压疮、呼吸道感染、泌尿系感染及深部静脉炎等)。 ②预防关节挛缩、变形。 a、被动运动 b、体位摆放 2、恢复期的康复治疗: ①分期目标: a、软瘫期:利用各种方法恢复或提高肌张力、诱发肢体的主动运动。 b、痉挛期:控制肌痉挛和异常的运动模式,促进分离运动的出现。

c、改善期:促进选择性运动和速度运动更好地恢复,继续控制肌痉挛。 ②训练程序: a、床上训练。 b、坐起及坐位平衡训练。 c、从坐到站起训练。 d、站立及站立平衡训练。 e、步行训练(步行前准备运动,扶持步行式平等水内步行、改善步态的训 练,上下后训练、复杂步行练习) f、上肢及手功能训练(肩关节和肩带的活动,肘关节活动,腕关节屈伸及 桡、尺侧偏移;掌指、指间关节各方向的活动以及对掌,对指,抓掌,释掌等,手的灵活性,协调性和精细动作训练)。 g、作业治疗训练 3、后遗症期的康复治疗 ①继续进行维持性康复训练,以防功能退化。 ②适时使用必要的辅助器具,以补偿患肢的功能。 ③对患侧功能不可恢复或恢复很差者,应充分发挥健侧的代偿作用。 ④对家庭环境做必要和可能的改造。 ⑤应重视职业、社会、心理康复。 4、其它康复治疗: ①物理治疗:病情稳定即可开始 ②传统康复治疗 ③心理治疗

中医康复综合疗法对脑中风后遗症的治疗

中医康复综合疗法对脑中风后遗症的治疗 摘要:目的观察分析临床对脑中风后遗症患者实施中医康复综合疗法治疗的 临床效果。方法择取我院在近期内接诊的65例脑中风后遗症患者,随机将患 者分为A、B两组,其中A组32例实施常规康复训练进行治疗,B组33例患者 在A组患者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增加中医康复综合疗法的配合治疗,比较两组患 者的临床疗效、Barthel指数分数。结果组间治疗疗效比较及Barthel指数比较,B组患者均明显优于A组患者(P<0.05)。结论对脑中风后遗症患者实施中医 康复综合疗法可有效的降低患者的致残率,促进患者的康复,同时该种治疗的风 险较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中医康复;综合疗法;脑中风后遗症 脑中风是一种突然起病的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又称脑卒中。本病的发生 是因各种诱发因素引起脑内动脉狭窄、闭塞、破裂,从而造成急性脑血液循环障碍,患者发病后临床会表现为一过性或永久性脑功能障碍的症状及体征。脑中风 的发生对人类的健康及生命安全存在严重的威胁,其是一种难治性疾病,具有较 高的发病率、致残率、死亡率。据统计显示,我国现存中风病人700万左右,其 中450万左右的病人有不同程度的劳动丧失、生活不能自理等情况,其致残率高 达75%左右,这对患者及家属的身心健康有着巨大威胁[1]。此次我院采取中医康 复综合疗法对脑中风患者进行了治疗,取得了理想的治疗效果,现将治疗体会分 析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择取我院在2015年7月至2017年7月间接诊的65例康复科 住院患者,全部入选患者均符合我国第4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上,针对脑卒中病 人所制定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定标准,同时经过影像学诊断予以确诊。符合标准的 入选患者均伴有半身不遂、言语障碍及眼神呆滞等后遗症,其中男性35例、女 性30例;患者年龄38岁到72岁不等,平均年龄(58.712.1)岁;患者病程1个 月到3年不等,平均病程(0.90.7)年;临床诊断显示,36例患者为脑血栓疾病、29例患者为脑出血疾病,其中31例患者伴有高血压病史、30例患者伴有冠心病 病史。随机将患者分为A、B两组,其中A组32例、B组33例,组间一般资料 比较,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对A组患者进行全身综合评估,依此对患者实施常规康复训练, 具体内容包括心理咨询,对患者的不良心理情绪进行疏导,使其建立战胜疾病的 信心,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生活能力指导,帮助患者建立正确的生活基本行为,如吞咽、语言等训练;肢体功能锻炼,对患者进行肢体按摩、肢体被动运动及系 统功能训练等。在A组患者基础上,对B组患者实施中医康复综合疗法,具体措 施如下: 1.2.1中药治疗:以补阳还五汤为基础方剂,药方组成包括生黄芪50g,赤芍、当归尾20g,何首乌、鸡血藤、桑寄生、红花、桃仁15g,阿胶、川芎10g。在基 础方上对患者随症加减,其中面瘫者加全蝎、白附子、白僵蚕;畏寒者加甘草、 桂枝;胸闷多痰者加陈皮、半夏、胆南星;高血压者加天麻、钩藤、石决明;心 绞痛者加丹参、瓜蒌;高血糖者加生地、枸杞、黄精。中药制剂每日一剂,分早 晚服用,连续治疗3个月。

中医在治疗中风后遗症中的优势

中医在治疗中风后遗症中的优势 发表时间:2011-11-01T10:37:18.87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22期供稿作者:王建利[导读] 缺血性中风为颅内外的供血动脉一过性或持续性闭塞而导致脑供血不足的脑血管疾病,同时可能引起脑组织软化或坏死 王建利 (河南平顶山市郏县广天乡卫生院 467100)【中图分类号】R246.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1)22-0430-02 【摘要】目的探讨中医治疗中风后遗症的疗效及临床相关问题。方法将94例中风后遗症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49例和对照组45例,对照组给予西药治疗:脑活素300ml加入生理盐水250ml静注,1次/d,口服肠溶阿司匹林75mg,1次/d,脑复康8g加入葡萄糖注射液250ml (5%)静注,1次/d,主旨为抗凝、聚集血小板、调节精神、改善微循环;治疗组组通过辨证论治给予中药治疗,疗程均为15d,比较神经缺损和临床疗效。结果干预组治疗后精神缺损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9.42±1.62 vs 12.48±2.74,P<0.05)且总效率高于对照组(91.8% vs 75.5%,p<0.05)。结论中医在中风后遗症临床治疗显示出一定的优势应在适当时机予以发挥。【关键词】中风后遗症中医干预疗效 缺血性中风为颅内外的供血动脉一过性或持续性闭塞而导致脑供血不足的脑血管疾病,同时可能引起脑组织软化或坏死,多发于中老年患者。在我国脑卒中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居于世界首位,中风后遗症将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并为社会和家庭带来严重的经济负担。在临床治疗中西医通常采取直接、迅速的方法进行调控和改善,因西药本身具有一定副作用和易反复的特点,在治疗的同时采取中医进行合理干预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 1.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 我院于2008-2010年收治的缺血性中风后遗症患者94例,入院时均进行MRI、CT及相关辅助检查确诊,随机将患者分为中医干预组和西医对照组进行对比治疗。干预组患者49例。男性32例,女性17例,年龄59-74岁,平均63±5.3岁,患者病情:重型15例,中型20例,轻型10例;对照组患者45例,男28例,女17例,年龄56-78岁,平均64±5.90岁,病情:重型15例,中型19例,轻型11例。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合并症,其中干预组患者上肢瘫痪18例,下肢瘫痪12例;对照组患者上肢瘫痪16例,下肢瘫痪9例。两组治疗前进行精神损伤评分。所有患者病程平均4个月-2年。两组患者数据在发病时间、年龄、精神缺损、合并症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西药治疗脑活素300ml加入生理盐水250ml静注,1次/d,口服肠溶阿司匹林75mg,1次/d,脑复康8g加入葡萄糖注射液250ml(5%)静注,1次/d,周期为15d。中医干预组分为四种不同方子进行干预:风痰瘀血,痹阻脉络型患者,其表现为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舌强言謇、偏身麻木、舌苔薄而白腻、脉玄滑;此类患者根据其症状以息风化痰、活血通络为治疗根本,用半夏、白术、天麻、胆南星、鸡血藤、水蛭等成方,头晕目眩重症者可加石决明和菊花入药,痰多加入全瓜蒌、浙贝母调和。阳亢风等,淤滞脉络患者,表现为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舌强言謇、偏身麻木、头痛、面红,观舌:暗红、苔微黄,脉象玄有力;此类患者以平肝为主要目的,同时活血通络,以天麻、钩藤、菊花等,配石决明、夏枯草、川牛膝、地龙等成方进行治疗,患者若肝火盛则入龙胆草、黄芩,痰多加入胆南星、竹茹、天竺黄进行调和。阴虚风动,瘀血阻络型患者除伴随基本症状外令烦躁失眠,眩晕耳鸣、手心足心发热,观舌:质红,舌苔少或稀脉细玄;针对该类型患者的治疗主要以养阴为主,选用生地黄、玄参、麦冬,配生牡蛎、珍珠母、紫丹参、生白芍、女贞子和地龙等成方进行治疗,并心烦失眠加入莲子心、酸枣仁,稀苔阴虚入龟甲、阿胶加以调和。最后一类为气虚血瘀,此类病例除基本症状外合并气短乏力、口角流涎、手足肿胀;观舌:色暗淡、苔薄白、脉沉细;治疗的主要目的为益气活血、舒筋活络,以生黄芪、当归、红花、地龙、川芎等入方,气虚患者入党参,脾虚入茯苓、白术、焦山楂,同时去当归等。疗程同对照组15d,两组分别用药期间检测肝功等基本指标。在用药过程中同时配合针灸刺穴进行治疗,上肢瘫痪患者选取合谷、阳溪、手五里、曲池,下肢瘫痪患者取髀关、伏兔、足三里、内庭、等进行针刺穴位配合治疗 疗效判断:根据“中风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进行判断,观查患者神经系统症状、体征基本消失,生活可自理,判定为治愈;患者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大部分消退,部分生活自理,可独立缓慢步行,判定为治疗显效;部分症状和体征消失,可扶持站立,但生活仍不能自理,判定为好转;治疗后病情无明显改善或出现病情加重、死亡现象,可判定为无效、恶化,总有效率=(治愈+显效+有效)×100% 1.3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学数据分析,神经功能受损程度采用X-±s比较分析,p<0.05具有意义。 2 结果 经过治疗后干预组与对照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分析见表2-1,治疗前后干预组神经功能缺损改变具有显著性差异(14.19±3.05vs 9.42±1.62, p<0.05),治疗后干预组与对照组也具有显著性差异(9.42±1.62 vs 12.48±2.74, P<0.05)。两组疗效比较详见表2-2,干预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1.8% vs 75.5%, p<0.05)。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精神状态也有所不同,干预组患者气色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 两组治疗前后精神缺损程度评价(表2-1) 组别 n 治疗前治疗后 干预组 49 14.19±3.05 9.42±1.62*△ 对照组 45 15.04±3.12 12.48±2.74 * 干预组疗效对比p<0.05, △干预组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治疗后两组疗效比较(表2-2) 项目 n 治愈显效好转无效总有效率 干预组 49 26 11 8 4 45(91.8%)* 对照组 45 5 11 18 11 34(75.5%) *p<0.05

脑中风后遗症有哪些

脑中风后遗症有哪些? 中风 脑中风病临床最主要的表现,是神志障碍和运动、感觉以及语言障碍。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除神志清醒外,其余症状依然会不同程度地存在。这些症状,称为后遗症。后遗症的轻重,因病人的体质和并发症而异。脑中风常见的后遗症如下: 1.麻木 患侧肢体,尤其是肢体的末端、如手指或脚趾、或偏瘫侧的面颊部皮肤有蚁爬感觉,或有针刺感,或表现为刺激反应迟钝。麻木常与天气变化有关,天气急剧转变、潮湿闷热,或下雨前后,天气寒冷等情况下,麻木感觉尤其明显。 2.嘴歪眼斜 一侧眼袋以下的面肌瘫痪。表现为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露齿。鼓颊和吹哨时,口角歪向健侧,流口水,说话时更为明显。 3.中枢性瘫痪 中枢性瘫痪,又称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或称痉挛性瘫痪、硬瘫。是由于大脑皮层运动区锥体细胞及其发出的神经纤维——锥体束受损而产生。由于上运动神经元受损,失去了对下运动神经元的抑制调控作用,使脊髓的反射功能“释放”,产生随意运动减弱或消失,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出现病理反射,呈痉挛性瘫痪。 4.周围性瘫痪 周围性瘫痪,又称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或称弛缓性瘫痪、软瘫。是因脊髓前角细胞及脑干运动神经核,及其发出的神经纤维——脊骸前根、脊神经、颅神经受损害产生的瘫痪。由于下运动神经元受损,使其所支配的肌肉得不到应有的冲动兴奋,临床上表现为肌张力降低,反射减弱或消失,伴肌肉萎缩,但无病理反射。 5.偏瘫 又叫半身不遂,是指一侧上下肢、面肌和舌肌下部的运动障碍,它是急性脑血管病的一个常见症状。也是脑中风常见的后遗症。轻度偏瘫病人虽然尚能活动,但走起路来,往往上肢屈曲,下肢伸直,瘫痪的下肢走一步划半个圈,我们把这种特殊的走路姿势,叫做偏瘫步态。病情严重者常卧床不起,丧失生活能力。 急性脑血管病人为什么会发生偏瘫呢?主要是大脑半球皮层运动中枢受损的缘故。从人的大脑半球分工来讲,右侧大脑半球通过运动中枢管理着左侧肢体运动;左侧大脑半球,通过运动神经管理着右侧肢体运动。任何一侧发生病变,都

中风后遗症病历

韶关市中医院病历姓名XXX 针推科XX 床住院号XXX 入院记录姓名:XXXX职业:XX 性别:XX 入院时间: XXXX 年 XXX 月 XX 日XX 时 年龄:XX 岁记录时间: XXXX 年 XXX 月 XX 日 XX 时 民族:汉发病节气: XX 婚况:X婚病史陈述者:患者本人 出生地:XXX 可靠程度:基本可靠 主诉:头晕伴X 侧肢体乏力X个月。 现病史:患者于X 个前无明显诱因下头晕,伴X侧肢体乏力,吞咽乏力,当时于XXX 治疗,诊断为“脑梗塞急性期”,经治疗后症状缓解,现患者仍偶有头晕,伴X 侧肢体乏力,吞咽乏力。入院症见:头晕,伴X 侧肢体乏力,吞咽乏力,神清,纳眠可,二便调。 既往史:否认高血压病、糖尿病、心脏病等慢性病史,否认肺结核、肝炎等传染病史 及其他重大病史。青霉素过敏,否认其他药物、食物过敏史。 个人史:出生、居住于韶关市,居住环境好,无血吸虫疫水接触史。无烟酒嗜好,性情平和。 婚育史:已婚已育,配偶及儿子身体健康。家族史:无家族遗传病史。 体格检查 T:XXX°C P:XXX 次/分R:XXX 次/分BP:XXXmmHg 发育正常,营养良好,体形肥胖,精神一般,面容正常,查体合作,对答切题。全身皮肤及巩膜无黄染,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头颅大小正常。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 反应灵敏。颈软无抵抗,甲状腺无肿大。口唇无紫绀,咽部不红,双侧扁桃体无肿大。气 管居中,颈静脉无怒张。胸廓对称无畸形,双侧呼吸运动度一致,语颤正常,叩诊呈清音,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罗音。心前区无隆起,无震颤,心率:XX次/分,律齐,各瓣 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软,全腹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肾区无叩击痛,肠鸣音正常。前后二阴未查,排泄物未见。生理反射正常,病理反射未引出。 舌红干或胖嫩,苔白,脉沉细。(心肾阳虚)舌质淡或有瘀点,苔薄白,脉沉细或弦细。(气虚血瘀型)

中风后遗症的康复手法治疗论析

中風後遺症的康復手法治療論析 朱恩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醫學博士) 中風又稱腦卒中、腦血管意外等,是臨床常見病多發病。其病死亡率致殘率均很高。與心臟病、惡性腫瘤構成多數國家的三大致死疾病。隨着醫學的發展,臨床診斷與搶救治療水準的提高,中風死亡率較以往明顯下降。但在中國存活的中風患者中,約有四分之三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礙,其中運動功能障礙發生率最高[1],這種中風後的功能障礙,稱為中風後遺症。本病多因腦血管意外引起,如腦出血、腦血栓形成、腦栓塞、腦外傷等疾病遺留下來的後遺症。主要病理改變多因出血或血流受阻,使受累腦組織發生缺血、壞死或軟化、水腫,而導致一系列後遺症狀。臨床表現為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舌強、語言蹇澀、精神意識障礙等主要症狀。這些症狀是直接影響中風患者生存品質的最主要原因。推拿作為傳統的康復手段在治療中風後遺症中取得較好的療效,並具有獨特的優勢,因為推拿能明顯提高中風偏癱患者的肌力、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因此越來越受到重視。 1 中風後遺症的病因 中風後遺症的致病原因複雜,總的來說都與血脂增高、血液黏稠度增

高等疾病有不可分割的關係,概括有以下幾點: 1、動脈粥樣硬化是中風後遺症最主要的原因,70%的中風後遺症患者患有動脈硬化,高脂血症是引起動脈硬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2、高血壓是中風後遺症最主要最常見的病症,腦出血患者93%有高血壓病史。 3、腦血管先天性異常是蛛網膜下腔出血和腦出血的常見原因。 4、心臟病,如:心內膜炎,有可能產生複壁血栓;心動過緩則可能引起腦供血不足。 5、代謝性症病中糖尿病與中風後遺症關係最密切,有30-40%中風後遺症患者兼有糖尿病。 中風後遺症的發病方式呈現急性、突發性,但病理過程則多是緩慢的,在這個病理變化過程中,中風後遺症的誘發因素促使這個變化過程突然升級,從而發生了中風後遺症,中風後遺症的誘因大致有:1、情緒不佳(生氣、激動);2、飲食不節(暴飲暴食、飲酒不當)。3、過度勞累;用力過猛;超量運動;突然坐起和起床等體位改變。4、氣候變化;妊娠;大便乾結;看電視過久;用腦不當等。5、各種疾病因素,如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血友病、心臟病、血黏度高、心動過緩、血管硬化。6、服藥不當,如降壓藥使用不妥。 2 腦中風有哪些後遺症

小议脑中风后遗症的康复治疗

小议脑中风后遗症的康复治疗 摘要】目的:探讨康复治疗对脑中风后遗症染的康复影响;方法:选取我院康 复科近期治的28例脑中风后遗症患者进行康复治疗,观察患者病态特征的改善 情况,结果:经过合理的康复治疗。患者生活质量有了很大的改善结论:康复治 疗对改善脑中风后遗症患者的生活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脑中风后遗症;康复治疗 脑中风又叫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由于其具有高发病率、高死 亡率、高致残率等特点而被列为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一大元凶。流行病学研究发现,中风人群的致残率达到79%,而年龄大于 60 岁的老年人群致残率更是高达90%。脑中风的临床表现为突然昏倒、四肢麻木、意思不清、口眼歪斜、语言障 碍等,随之而来的是病情控制过后产生的各类后遗症。如半身不遂、口眼歪斜、 口齿不清、手脚麻木等。给患者本身和家属带来身心的折磨。本文通过我院康复 科一线工作者长期的临床实践,旨在探讨康复治疗对脑中风患者后遗症的带来的 影响。我院自2016年10月至2017年1月收治28例脑中风后遗症患者,均对其 进行综合临床护理和康复治疗,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6年10月至2017年1月我院收治28例脑中风后遗症 住院患者,所选患者均为我院收治突发性脑中风患者病情控制后选择康复治疗的。其中男17例,女11例,年龄为58~73岁,平均65岁。其中既往有高血压12例、冠心病5例,高血脂5例,长期吸烟10例,扣眼歪斜8例,语言障碍6,例 肢体偏瘫10例。经过康复治疗和精心护理。5例痊愈,18例好转出院。只有5 例因为治疗过程不太配合继续住院治疗中。 1.2治疗方法 1.2.1中药康复疗法 对于半身不遂患者,在软瘫期间, 多使用有益气活血通络作用的药汤;在硬瘫期 多用有养血平肝熄风活络作用的四物汤合天麻勾藤饮。对语言障碍者,常用有祛 风化痰作用的解语丹;肾虚者合用左归饮。老年痴呆者,常用益脾肾补脑髓化瘀豁 痰开窍的合安脑丸。在药物的加减选用和每味药的用量方面我们都是经过长期的 临床实践。 1.2.2 中医针灸疗法 治疗前,要对患者的皮肤和医务人员的双手等进行严格的消毒;治疗时,可 令患者采取坐位或者平躺、侧躺,使用一次性无菌针灸针;可取穴中脘、下脘、 气海、关元,患侧滑肉门、上风湿点、外陵、下风湿点,健侧商曲,伴语言障碍 加通里(双)、廉泉等,调整最佳针刺深度,每日一次,随患者的恢复情况进行调整,尤其是主治医师要灵活调整针灸穴位。[1] 1.2.3 功能康复训练 对于脑中风后遗症患者,肢体功能障碍是最常见的症状,所以肢体功能康复 训练尤为重要。肢体功能康复训练分为两种,一种是通过肌力和关节活动训练, 增强调节肌力、关节活动力和活动范围。方法包括被动和主动训练和助力运动。 从最简单的手指屈伸开始,再逐步发展为手腕的屈伸,要求活动充分、合理适度。另一种是锻炼坐立平衡和步行,包括坐立和站立平衡,有支撑和无支撑、动态和 静态平衡。患者可根据肢体障碍程度和恢复的情况进行训练。可以由坐立平衡开 始训练,再进行站立平衡训练,当坐立和站立平衡稳定后方可进行步行训练,在

脑中风后遗症老人的护理

第三节脑中风后遗症老人的护理 脑出血和脑梗塞统称为脑中风。2005?2007年我国抽样统计九个大城市称,脑中风疾 病年发病率为170.85/10 万,男性为201.8/10 万,女性为139.9/10 万,男女比率为 3 : 2。年死亡率为23.4%,是急性心梗的 4 倍,致残率为78.4%,三年内复发率为43%。年龄分布:80岁以上的为 6.2%,71?80岁为18.5%,61?70岁为30.9%,51?60岁为23%,41?50岁为12%,40 岁以下的为9.3%。患者平均年治疗费用 2.3 万元。脑中风严重危害人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因此,预防脑中风和急性期抢救治疗很重要,但脑中风后遗症期也不得不花时间花精力,科学应对。本文仅谈脑中风后遗症老人的护理。 一、脑中风后遗症期的划分 脑中风患者发病一年内为恢复期,是脑中风改善症状的最佳时期。一年后即进入脑中风后遗 症期,这个时期开始,脑中风的症状恢复不明显,但也会有部分功能恢复,这个时期综合性防治对脑中风后遗症期患者来讲仍然很必要。后遗症期的防治主要目的有两点,一是防止脑中风复发;二是积极改善症状,使功能恢复到最大限度的自理。 二、脑中风后遗症临床表现 脑中风后遗症症状体征主要有: 1 .运动障碍偏瘫或交叉性瘫痪。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患侧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出现病理 反射,呈痉挛性瘫痪。 2.感觉障碍 65%的脑中风患者会出现感觉障碍,以麻木为主,半侧肢体感觉障碍或交叉性感觉障碍;肢体的末端、如手指或脚趾、或偏瘫侧的面颊部皮肤有蚁爬感觉,或有针刺感,或表现为刺 激反应迟钝。麻木常与天气变化有关,天气急剧转变、潮湿闷热,或下雨前后,天气寒冷等情况下,麻木感觉尤其明显。 3.语言障碍突然出现暂时性说话困难或听不懂别人说话的意思。分为失语症与构音障碍两大类。 (1)失语症。失语症的病变都在大脑皮层的语言中枢,分为运动性失语、感觉性失语、混合性失语、命名性失语等。①运动性失语又称表达性失语,病人虽能听懂别人的语言(口 头的、书面的),但不能用口语或书写来表达自己的意思。②感觉性失语症又称接受性失语症,病人虽有说话能力,但不懂别人的话意和自己的话意,讲话内容杂乱无章或断断续续,经常答非所问, 用词错误,无法进行正常交谈。③混合性失语既有运动性失语又有感觉性失语。病人既听不懂别人说话时的意思又不会说。④命名性失语病人虽能说出物品的用途,但不能讲出该物品的名称。 (2)构音障碍。主要表现为发音不准、吐字不清,语调、语速及节奏等异常以及鼻音过重等。 4.平衡障碍 共济失调、眼球震颤、眩晕。 5.动眼视力障碍,外眼肌麻痹、偏盲 6.智力障碍 分析判断能力下降、反应迟缓、记忆力下降。 7.其他 ①一侧眼袋以下的面肌瘫痪。表现为口眼歪斜,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露齿、鼓颊和 吹哨时,口角歪向健侧,流口水,说话时更为明显。②吞咽困难等。出现以上症状的根本原因在于脑动脉供血不足或堵塞所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