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糖尿病肾病的病理生理和病理

糖尿病肾病的病理生理和病理

糖尿病肾病的病理生理和病理
糖尿病肾病的病理生理和病理

糖尿病肾病的病理生理和病理

杜兆鹏;谌贻璞

【期刊名称】《山东医药》

【年(卷),期】1999(039)006

【总页数】2页(P37-38)

【关键词】糖尿病;糖尿病肾病;病理生理;病理学

【作者】杜兆鹏;谌贻璞

【作者单位】北京中日友好医院;北京中日友好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医药卫生

【文献来源】https://https://www.doczj.com/doc/49885450.html,/academic-journal-cn_shandong-medical-journal_thesis/0201250862747.html

1 9 9 9 年第 3 9 卷第 6 期山东医药糖尿病肾病的诊断与治疗糖尿病肾病的发病情况及危害王德全张秀英(山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2 5 0 01 2 )据 W H 0 1 9 9 7 年报道,全世界已诊断的糖尿病患者目前约 1.

3 5 亿,估计 2 0 2 5 年将达到

3 . O 亿。在发达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糖尿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目前,糖尿病是仅次于心血管病、肿瘤而居第三位的致死性疾病。 1 糖尿病肾病的发病情况自胰岛素应用以来,糖尿病

糖尿病肾病的中医药治疗进展(一)

糖尿病肾病的中医药治疗进展(一) 【摘要】本文从辨证论治、中药复方、单味药、中药提取物、中西医结合、作用机制等几个方面综述了糖尿病肾病的中医药治疗进展,阐述了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优缺点。 【关键词】糖尿病肾病;中医药治疗 糖尿病是一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的内分泌─代谢疾病,糖尿病有很多并发症,其中糖尿病肾病(diabeticnephropathy,DN)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也是糖尿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糖尿病的患病率将不断增加,随之发展而来的糖尿病肾病的发生率也将不断升高,因此DN已成为世界医药界面临的重要课题。糖尿病肾病的基本病理变化为肾小球肥大,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larmatrix,ECM)产生增多和肾小球硬化。糖代谢异常、细胞因子氧化应激、遗传基因背景以及由此引起的肾脏血流动力学改变在糖尿病肾病的发病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DN的病程是以上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到目前为止尚无有效的方法能防止DN的发生发展和恶化,近年来,中医药在DN的治疗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受到关注,现就中医药在治疗糖尿病肾病中的进展综述如下。 1对糖尿病肾病的病因病机认识 中医治病讲究辨证论治,只有对病因病机有充分的认识,才能更好地遣药组方,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纵观近年对糖尿病病因病机的研究大多是从瘀论治:一是认为因虚致瘀、瘀贯始终;二是因瘀致病、瘀贯始终;三是瘀与糖尿病肾病的微观研究。高彦彬〔1〕等认为DN 的早期以阴虚为本,涉及肝脾,日久阴损耗气导致气阴两虚,气虚血瘀贯穿始终;邓权〔2〕认为DN的病机特点是:病变初期,阴虚为本,涉及肝肾,以肝肾气阴两虚,络脉瘀阻为主;病变中期,阴损耗气损阳,伤及脾肾,以脾肾气阴两虚,络脉瘀阻为主;病变晚期,气血阴阳俱虚,脏腑功能受损,浊毒内停,水湿停留,变证峰起;陈大舜〔3〕等认为瘀血是导致DN的重要因素,贯穿于病程始终,从而确立2型糖尿病肾病的基本病机为气阴两虚夹瘀,气阴两虚为本,瘀血阻滞为标,气虚血行不畅成瘀,阴虚易生内热,灼液耗血成瘀,瘀阻肾络而成DN;曾庆祥〔4〕认为瘀血征是血液理化改变的基础,与血粘度升高、高脂血症、血小板聚集增高有一定内在联系;林兰〔5〕等认为糖尿病肾病以气阴两虚为基本病机,主要病位在肾,与肝、心、肺、脾等脏腑功能均有关系,此病的进展多由上焦实热到下焦虚寒,由气阴两虚到阴阳两虚,最后导致浊毒内阻,即为该病的终末期,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液流变功能明显障碍,血凝聚性和粘滞度增高,从而导致肾脏灌流量不足,缺血缺氧,致使不能升清降浊,湿浊溺毒内停而成DN。 2中药复方辨证论治 许多经方或自拟方对糖尿病肾病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万云莉〔6〕在常规治疗糖尿病肾病的基础上加用血府逐瘀汤等活血化瘀方药治疗,取得较满意疗效;丁美群〔7〕等以化裁于《兰室秘藏》的活血润燥汤,方中重用黄芪,辅以生熟地、山萸肉、当归、桃仁、益母草、防风、羌活、车前、大腹皮等治疗糖尿病肾病65例,效果满意;杨霓芝〔8〕等将DN分为燥热阴虚、气阴两虚、脾肾气(阳)虚、阳衰湿浊瘀阻4型,分别治以白虎人参汤加味、生脉散合六味地黄汤加减、金匮肾气丸加减、经验方(人参、黄芪、山茱萸、麦门冬、陈皮、法半夏、大黄、桃仁、泽泻、何首乌、益母草等),且每型与DN改变的各期相对应,应用于临床施治,效果较好。 3中西医结合治疗 余宗阳〔9〕等将93例DN患者随机分为两组,通过胰岛素及糖肾合剂联合治疗与单纯用胰岛素治疗的对照组观察比较,结果:治疗组24h尿白蛋白、内皮素、a-颗粒膜蛋白140、过氧化脂质明显下降,红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显著升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或P0.05);李磊〔10〕等将60例患者平均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予以糖适平加糖肾停胶囊及糖适平加开搏通,结果显示:治疗组显效6例,有效13例,稳定7例,总有效率86.67%,

糖尿病肾病的病理生理和病理

?专题笔谈?糖尿病肾病的诊断与治疗 糖尿病肾病的发病情况及危害 王德全 张秀英 (山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50012) 据WHO1997年报道,全世界已诊断的糖尿病患者目前约1.35亿,估计2025年将达到3.0亿。在发达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糖尿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目前,糖尿病是仅次于心血管病、肿瘤而居第三位的致死性疾病。1 糖尿病肾病的发病情况 自胰岛素应用以来,糖尿病患者因急性并发症(如酮症酸中毒)而死亡者已显著减少。但随着糖尿病患者寿命的延长,慢性并发症已成为糖尿病患者的主要死因,其中糖尿病肾病所致尿毒症是主要死因之一。据北京、天津糖尿病协作组调查,男、女糖尿病患者尿蛋白阳性率分别高达54.2%和55.2%。尤其是青少年起病的1型糖尿病,糖尿病肾病是其主要死因。A nder sen等对1364例1型糖尿病患者进行了长达25年的随访,39%发展为糖尿病肾病,发病率于糖尿病发病10年后迅速上升,20~30年最高,累积发病率约为40%~50%,随访结束时死亡者中的66%死于尿毒症。成年起病的Ⅱ型糖尿病患者,其糖尿病肾病发病率为5%~10%,其合并糖尿病肾病的绝对数远超过1型糖尿病。可见,必须高度重视糖尿病肾病的危害性。 2 糖尿病肾病的危害 2.1 糖尿病肾病的自身危害 糖尿病引起的肾脏病变可累及肾血管、肾小球、肾小管和间质,其中糖尿病性肾小球硬化症是糖尿病特有的肾脏并发症,称为糖尿病肾病。若在20岁以前确诊糖尿病,以后的20年内约50%患者发生糖尿病肾病,20年以上者几乎达100%。糖尿病肾病起病隐袭,进展也较缓慢。初期常无临床症状,蛋白尿也是间歇性的,易被忽视。一旦出现持续性蛋白尿,则不可逆转,肾小球滤过率由代偿性升高降至正常水平,继以大约每月1m l/min的速度下降。1~2年后出现高血压,血压升高加重尿蛋白的排泄,加速糖尿病肾病的进展,而肾脏病变本身又导致血压更为升高,形成恶性循环。6~7年后血清肌酐上升,肾功能进行性减退。一般来说,从尿蛋白到死于尿毒症平均为10年,尿蛋白> 3.0g/d者多在6年内死亡。 2.2 糖尿病肾病的社会危害 糖尿病是一种终生性疾病,长期治疗对患者的生活及精神造成很大压力,昂贵的费用是患者家庭的巨大负担。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和发展更加重了治疗的困难性,降低了生活质量。据统计,由糖尿病肾病导致尿毒症者较非糖尿病者高17倍。在美国,因肾功能衰竭而进行透析或肾移植治疗的患者中,由糖尿病引起者占25%~30%,是终末期肾病的最常见原因。在欧州和日本,糖尿病肾病是接受肾移植的第2位原因。糖尿病肾病患者进行血液透析治疗时常因血管病变而需多次造瘘,易形成空气栓塞,感染率亦由此升高。Jacobs等报道欧州1098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其第1年存活率为67%,第2年存活率为49%,1型糖尿病患者的死亡率约为非糖尿病患者的2.5~ 3.0倍。肾或胰—肾联合移植是目前治疗晚期糖尿病肾病最有效的办法。自采用环孢霉素作为免疫抑制剂以来,肾移植的5年存活率明显升高,但糖尿病患者由于心、脑血管合并症和感染率升高,肾移植的5年存活率仍较非糖尿病者低10%。且由于供体来源困难和经济等方面的原因,亦限制了应用。 糖尿病肾病的病理生理和病理 杜兆鹏 谌贻璞 (北京中日友好医院100029) 糖尿病肾病(D N)是糖尿病的主要长期并发症之一,其发病机理复杂,遗传易感性和长期高血糖状态导致的一些细胞因子及(或)生长因子的增多等因素可能参与其病理生理的改变。高血糖引起肾小球细胞外基质(ECM)生成增多,降解减少及ECM积聚导致的肾小球损伤,即为糖尿病肾病的病理生理和病理。 1 糖尿病肾病的病理生理 1.1 高血糖损伤肾小球的途径 高血糖通过非酶促反应与游离的氨基等基团形成Schiff碱基,经过进一步重排、脱水形成高级糖化终末产物(A GE),它通过下列途径引起肾小球损伤。A G E及糖化的低密度脂蛋白可使系膜细胞(M Sc)中的转化生长因子 (T GF- )、血小板源生长因子(P DG F)表达增多;高糖也可直接使M Sc等因有细胞产生T G F- 、PD GF以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 G 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 F)、生长激素(GH)/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 GF-1)等,高糖还可使M Sc产生过多的单核细胞趋化肽-1(M CP-1),使巨噬细胞(M )浸润到系膜区加重局部的炎症反应。上述因子可通过自分泌、旁分泌及内分泌途径起作用,其中T GF- 和PD GF可能作为最后的共同介质,通过二酰基甘油—蛋白激酶C及蛋白酪氨酸激酶信息传递途径,使M Sc产生过多的Ⅳ型胶原、层粘蛋白、纤粘连蛋白等,引起ECM的积聚及肾小球硬化,而且也使近曲小管上皮细胞肥大及肾间质纤维化。另外A G E、肾小球内高压、血管紧张素Ⅱ(AGⅡ)、内皮素(ET)和氧化的脂蛋白可增强上述细胞因子的表达及作用。另外,A GE通过与肾小球ECM ? 37 ? 1999年第39卷第6期山东医药

高血压肾病与糖尿病肾病诊断

高血压肾病的诊断标准 ●年龄在40—50岁以上;高血压病史5—10年以上。 ●除外各种原发性肾脏疾病;除外其他继发性肾脏疾病; ●为原发性高血压;出现尿蛋白前一般已有150/100mmHg以上的持续性高血压; ●有持续性蛋白尿(一般为轻、中度),镜检有形成分少; ●有视网膜动脉硬化或动脉硬化性视网膜改变; ●肾活检可确诊。 【辅助诊断条件】 ●有高血压性左心肥厚、冠心病、心力衰竭病史,有脑动脉硬化和(或)脑血管意外病史;高血压肾病患者的影像学检查发现肾脏大多数患者没有变化,但是在发展为肾功能衰竭的时候会出现有不同程度的缩小,核素检查早期的时候发现肾功能损害;胸部X线或超声心动图常提示左心室肥厚或扩大、主动脉硬化;心电图常提示左心室高电压。 ●多为轻中度蛋白尿,24小时定量多在1.5-2.0克;镜检有形成分(白细胞、透明管型、红细胞)少,可有血尿;早期血尿酸升高,尿NAG 酶、β2-MG增高,尿浓缩-稀释功能障碍;血尿素氮、肌酐升高,Ccr多缓慢下降。肾小管功能损害多先于肾小球功能损害。病程进展缓慢,少部分渐发展成肾功能衰竭,多数肾功能常年轻度损害和尿常规异常。 ●体检有眼睑或/和下肢浮肿、心界扩大等;多数动脉硬化性视网膜病变,当眼底有棉絮状的软性渗出、火焰状、条纹状出血,支持恶性肾小动脉硬化症诊断。伴有高血压脑病者可有相应的神经系统定位体征。 糖尿病肾病诊断标准 【概述】 由于糖尿病糖代谢异常为主因所致的肾小球硬化,并伴尿蛋白含量超过正常,称为糖尿病肾病。 【诊断】 一、病史及症状:有糖尿病病史,肾脏损害的临床表现与肾小球硬化的程度呈正相关。出现微量蛋白尿时,糖尿病病史多已5~6年,临床诊断为早期糖尿病肾病,无任何临床表现;约80%的患者在10年内发展为临床糖尿病肾病,即尿蛋白定量大于0.5g/24h,通常无明显血尿,临床表现为水肿、高血压;一旦出现持续性蛋白尿,伴有食欲减退、恶心和呕吐、贫血,提示已出现慢性肾功能不全。 二、体检发现:不同程度高血压、浮肿,严重时可出现腹水、胸水等。多合并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三、辅助检查: (一)尿糖定性是筛选糖尿病的一种简易方法,但在糖尿病肾病可出现假阴性或假阳性,故测定血糖是诊断的主要依据。 二)尿白蛋白排泄率(UAE)20~200μg/min,是诊断早期糖尿病肾病的重要指标;当UAE持续大于200μg/min或常规检查尿蛋白阳性(尿蛋白定量大于0.5g/24h),即诊断为糖尿病肾病。尿沉渣一般改变不明显,较多白细胞时提示尿路感染;有大量红细胞,提示可能有其他原因所致的血尿。 (三)糖尿病肾病晚期,内生肌酐清除率下降和血尿素氮、肌酐增高。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研究进展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中较为典型的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也是导致糖尿病患者发生死亡的主要因素之一。通过对近年来有关糖尿病肾病相关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综合分析,以期为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提供相应的理论基础和治疗依据。通过从糖尿病肾病的发病机制、分期辨治及具体的中药等诸多方面,综述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研究进展。 标签: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研究进展 Research Progress 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or Treating Diabetic Nephropathy FENG Guang-bin,JIA Qiong Department of Diabetes,Liaoyuan Hospital of Shangqiu City,Shangqiu,Henan Province,476000 China [Abstract] Diabetic nephropathy is a typical diabetic microvascular complication in diabetes,and it is also one of the main factors leading to death in diabetic patients. Through the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 related to diabetic nephropathy in recent years,in order to provide Chinese medicine for the treatment of diabetic nephropathy,provide the corresponding theoretical basis and treatment basis.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the treatment of diabetic nephropathy was reviewed from the aspects of the pathogenesis of diabetic nephropathy,staged treatment and specific Chinese medicine. [Key words] 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 Diabetic nephropathy; Research progress 糖尿病腎病是由于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持续升高、肾脏微血管发生病变而引起的肾小球硬化症,同时更是导致患者产生终末期肾病的重要原因。随着糖尿病发病率的不断增高,糖尿病肾病的发病率更是逐年增加。在西方国家糖尿病肾病的发病,导致患者产生终末期肾病的发病率更是持续增高,占据了终末期肾病组的将近40%。糖尿病肾病患者肾小球基底膜增厚,血管通透程度逐渐增加,肾小球过滤膜电荷选择屏障的受损,以及尿微量白蛋白滤过超出了患者的肾小管吸收能力,直接致使患者尿微量白蛋白含量上升,因此对于糖尿病肾病的早期确诊指标,就是尿微量白蛋白的检测。近年来,临床中通过使用中医药对糖尿病肾病进行治疗,在降低患者的尿微量白蛋白含量,有效改善患者的肾功能层面上取得了较为显著成效。现综述如下。 1糖尿病肾病的中医发病机制

糖尿病肾病的发病机制

糖尿病肾病的发病机制 林善锬 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 DN)是糖尿病患者最主要的微血管病变之一。据美国、日本及许多西欧国家统计资料表明,DN已跃升为终末期肾功能衰竭(ESRF)首位病因,目前在我国DN发病率亦呈上升趋势。由于DN患者机体存在极其复杂的代谢紊乱,一旦发展到ESRF,往往比其它肾脏疾病治疗更加辣手。因此进一步探索其发病机制,以便制定更加有效的防治措施,已成为当前糖尿病和肾脏病学界十分热点的课题。 一、肾组织糖代谢紊乱 糖尿病状态下存在肾组织局部糖代谢活跃。高糖可刺激肾组织细胞葡萄糖糖转运主要载体葡萄糖转运子1(glucose transporter 1,GluT1)表达和活性,促进葡萄糖进入细胞内,而细胞内高糖诱导的各种损伤介质如IGF-1、TGF-b1、PDGF、AngⅡ、糖皮质激素及低氧等反过来有可刺激促进GluT1表达和活性,促进更多的葡萄糖进入细胞内,形成恶性循环。另外,糖尿病状态下尚存在肾组织细胞膜胰岛素受体数目和亲和力增加,导致肾组织糖原储存和葡萄糖利用增加,产生许多中间代谢产物。高糖与这些中间代谢产物可通过非酶糖化、激活的多元醇通路、DAG-PKC途径损害肾脏。 葡萄糖可以在非酶条件下形成Amadori产物,后者再经过一系列反应,形成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AGEs损害肾脏机制包括:(1)使肾小球基底膜(GBM)成分交联增多,导致GBM增厚及孔径选择性和电荷选择性丧失,而产生蛋白尿;(2)糖化的血管基质可通过AGEs捕获渗出血管外的可溶性血浆蛋白如LDL,致富含胆固醇性LDL在局部堆积,促进动脉硬化;(3)使醛糖还原酶(AR)糖化,其活性增加,参与多元醇途径的活化;LDL糖化后则清除减少,致血浆中LDL浓度升高,渗入血管壁,促进血管并发症发生;(4)通过AGEs与细胞上特异性受体(RAGE)结合激活细胞,尤其是巨噬细胞,随后分泌大量的细胞因子和细胞介质如IL-1、TNF1、TGFb、PDGF等,引起组织损伤。此外,AGEs与RAGE结合后还会导致细胞氧化增加,产生大量氧自由基,而激活NFkB,后者可诱导ET-1及血管细胞粘附因子-1(VCAM-1)等表达。此外,在体外培养的系膜上Amadori修饰的白蛋白不仅能诱导TGFb1基因和蛋白表达,亦能上调TGFbⅡ型受体功能,因而促进ECM蛋白表达。 当血糖持续升高超过了糖原合成和葡萄糖氧化能力时,可激活肾小球系膜细胞、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及内髓质集合管细胞AR基因中葡萄糖反应元件(GLRES)及渗透压反应元件(ORE),从而激活AR。葡萄糖在AR作用下转变为山梨醇,然后在山梨醇脱氢酶作用下转变为果糖。由于山梨醇不易透过细胞膜而果糖又很

糖尿病肾病的中医辨证分析治疗

糖尿病肾病的中医辨证分析治疗 【摘要】目的:探讨糖尿病肾病的中医辨证分析与治疗。方法:对130例糖尿病肾病患者分析,进行中医症候分型,并分别采取不同方法治疗。结果:130例患者中,45例属于肝肾气阴两虚证,占34.6%,77例属于脾肾气阳两虚证,占59.2%,8例属于气血阴阳俱虚证,占6.2%。结论:脾肾气阳两虚证是糖尿病肾病的基本证型和病机特征,气血阴阳俱虚证是糖尿病肾病的最终发展方向。 【关键词】糖尿病肾病;中医辨证 糖尿病是一种内分泌代谢疾病,发病率很高,同时伴有很多并发症,严重的并发症增加了死亡率。其中糖尿病肾病是本病导致死亡的主要并发症,引起了临床上的足够重视。对此病进行中医的辨证分析治疗,取得一定进展,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130例被确诊为糖尿病肾病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54例,女76例,年龄为48~80岁。糖尿病史为10~26年,出现肾病的病程为1~5年。 1.2分型肝肾气阴两虚:症见腰膝酸痛,神疲乏力,少气懒言,五心烦热,咽干口燥,双目干涩,视物模糊,眩晕耳鸣,或兼见心悸自汗,大便秘结,舌体胖舌质黯,苔白或少苔,脉沉细涩。 脾肾气阳两虚:症见腰膝酸痛,神疲乏力,畏寒肢冷,面足浮肿,脘腹胀满,纳呆便溏,夜尿多,舌胖黯有齿印,脉沉细无力。 气血阴阳俱虚:症见腰膝酸痛,少气懒言,面色黑,唇甲色淡,颜面浮肿,尿少甚则尿闭,大便干或溏,口干不欲饮,怕冷又怕热,舌胖有裂纹,苔白,脉沉细无力。 1.3治疗肝肾气阴两虚:治则以滋补肝肾、益气活血,方选芪蛭二黄汤加减或杞菊地黄丸加减。 脾肾气阳两虚:治则以温肾健脾、益气活血,方选参芪附黄汤或二仙汤合五苓散加减。 气血阴阳俱虚:治则以温阳利水、调补气血,方选济生肾气丸加减[1]或当归补血汤合济生肾气丸。 2结果 130例患者进行分型后,结果如下表。

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特征和病理诊断知多少

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特征和病理诊断知多少 发表时间:2019-01-21T10:45:16.343Z 来源:《大众医学》2018年11月作者:周金 [导读] 糖尿病是一种极为普遍的慢性疾病,严重影响机体正常的血糖水平,而近些年来,糖尿病合并肾病的情况也越来越常见,随之而来的,其受关注度也在逐渐增加。 糖尿病是一种极为普遍的慢性疾病,严重影响机体正常的血糖水平,而近些年来,糖尿病合并肾病的情况也越来越常见,随之而来的,其受关注度也在逐渐增加。本病的发病的原因是糖尿病代谢异常引发的肾小球硬化症,据临床资料显示约有35%的糖尿病患者发展成为糖尿病肾病。糖尿病患者一旦发展成为显性肾病,则会不断进展,最终成为终末期肾脏病,严重影响患者正常工作与生活,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为了降低糖尿病肾病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医护工作人员应为广大居民群众科普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特征和病理诊断,进而更好的预防糖尿病肾病的发生,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 1 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特征 1.1蛋白尿 其临床发展变化主要是由于肾小球滤过压增高和滤过膜上电荷改变,在疾病初期,多数患者只有通过放射免疫方法才能检测出微量蛋白,此时的微量蛋白为选择性蛋白,随着肾小球滤过压力的逐渐增大,许多大分子通过基底膜排出体外,此时患者出现的蛋白尿为非选择性蛋白,在疾病发展后期,微量蛋白尿逐渐变成持续性重度蛋白尿,甚至出现肾病综合征。根据糖尿的发病时期,临床上可分为Ⅰ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糖尿病肾病患者尿蛋白定量一般<3.0g/日,少数患者出现镜下血尿,但随着病情的加重,患者逐渐出现水肿和高血压。 1.2水肿 在糖尿病肾病初期多数患者均没有全身水肿的症状产生,但随着患者病情的加重、尿蛋白的增多以及体内的血浆蛋白值逐渐低于正常范围内,此时患者可出现轻微的浮肿。而全身水肿仅见于疾病发展较快病情较重的患者。据临床资料显示,糖尿病肾病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远期成活率较低,其最主要的原因是:对糖尿病肾病患者使用排钾类的利尿剂不能改善患者出现水肿症状,长期以往,患者体内多余的水分不能及时排出,这样不仅会加重体内水钠潴留的形成,更会加重疾病的发展,增加患者的痛苦。 1.3高血压 由于绝大多数的糖尿病肾病患者都有血压升高的现象,血压控制较好的患者,其肾脏的排泄的功能状态越好,血压控制较差的患者,其肾脏的排泄功能状态越差,因此血压控制的高低往往取决于病情的轻重,故临床上对于血压的控制显得尤为重要。有资料表明,糖尿病肾病早期血压水平与白蛋白排泄率之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也就是说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虽然只是出现少量的微蛋白,但患者的血压值明显高于各项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内成年人,随着患者病情的发展,患者会出现蛋白尿、水肿、高血压等并发症产生,进一步加重病情的发展。 1.4肾功能不全 糖尿病肾病的发病特点为持续性进行性加重,尿毒症是其最终的结局。但糖尿病肾病的发展快慢与自身的饮食、血糖以及血压控制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有的患者在饮食、血糖以及血压方面控制较好,只有微量的蛋白尿产生,不影响患者正常的工作与生活。有的患者在饮食、血糖以及血压方面控制较差,出现尿毒症,严重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通过研究证实,糖尿病肾病肾衰患者耐受力较其他慢性肾衰患者差,主要原因:a.糖尿病肾病常有外周神经病变,加重肾小球的滤过率,促使大量的蛋白尿排出体外。b.自主神经病变引起膀胱失去原有的功能,使患者出现排尿困难,腹胀等症状。此外,自主神经病变还可引发患者出现体位性低血压,即患者在起身或躺下时,出现头晕、头痛等现象。c.高钾血症,由于绝大多数的患者受自身疾病因素的影响,在疾病晚期出现全身水肿,进一步加重肾脏的代谢负担,加快患者出现慢性肾衰竭症状。d.随着病情的进展,肾功能逐渐出现衰退,促使慢性肾衰的形成。 1.5贫血 氮质血症缺失较多的患者会出现的中度贫血倾向,其发生的原因主要与患者长期限制蛋白质的饮食,体内营养物质合成较少有关,这不仅影响机体正常的代谢功能,更会降低机体抵抗力,加大并发症的发生率。 2 糖尿病肾病的病理诊断 2.1 糖尿病肾小球硬化症 是糖尿病肾病的最常见的病变之一,其肾脏大体表现为均匀肿大、皮质增厚和苍白。根据糖尿病肾病的病变类型可分为:a.弥漫性糖尿病肾小球硬化症:在检查中可见肾小球毛细血管基底膜呈弥漫性增厚,系膜基质弥漫增宽。b.结节性糖尿病肾小球硬化症:在检查中可见肾小球系膜区出现圆形的结节,周围毛细血管出现充血现象,且镀银染色呈同心圆层状结构,称为Kimmel结节。此外,在电镜检查中可发现患有糖尿病肾小球患者体内的基底膜远远高于正常成年人体内的基底膜相厚度的5~10倍,系膜基质较多。血浆蛋白漏出性病变表现为颗粒密度较小的沉积物,有如细动脉的玻璃样变性。 糖尿病对肾脏的损害在临床病理表现为可持续性进行性加重,早期病理特点仅表现为肾小球肥大,但随着患者病情的发展,病程超过5年以上的患者,其肾脏均有不同程度的损害,在临床上可诊断为糖尿病Ⅲ期,多数患者即可出现糖尿病肾小球硬化症。Ⅰ型糖尿病患者出现蛋白尿、水肿、高血压以及肾功能不全等症状较早,患者的病理变化与症状和体征一般较重,2型糖尿病患者出现蛋白尿、水肿等症状较晚,患者的病理变化与症状和体征较轻。 在糖尿病肾小球硬化症病变中,肾小球周围毛细血管均有充血、肿大等现象,血浆蛋白漏出呈滴状沉积在基底膜和壁层上皮细胞之间,称肾小囊滴状病变;纤维素样蛋白物质可沉积于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下,称纤维素样帽状病变。肾当患者出现小囊滴状病变和纤维素样帽状病变,提示患者肾脏出现萎缩,病情出现加重现象。 以上就是关于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特征和病理诊断知识,相信大家看完上面的介绍应该能初略的了解糖尿病肾病的相关知识。

糖尿病肾病的中医辨证

糖尿病肾病的中医辨证 *导读:糖尿病肾病的治疗依据中医理论作为指导,原则是 固本祛邪、辨证论治,其基本思路是糖尿病肾病始终贯穿三大病理要素:气、瘀、水。……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最严重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国外资料表明,由于糖尿病肾病造成肾功能衰竭比非糖尿病者高17倍,糖尿病 肾病是引起糖尿病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中医治疗糖尿病肾病有其独突的疗效,尤其是在疾病的中早期,其主要病因就在于处理好补虚,活血,利水的关系,在中医辨证施治的同时,还要配合饮食疗法,控制血压和血糖,预防感染等,从而全面控制病情,延缓、停止尿毒症期的到来,提高患者生存生活质量。糖尿病肾病的治疗依据中医理论作为指导,原则是固本祛邪、辨证论治,其基本思路是糖尿病肾病始终贯穿三大病理要素:气、瘀、水。而且三者交织,正邪分争,肾病专家认为辨 证诊治时必须处理好以下关系: 1:气血亏损,水瘀互结。 以浮肿、乏力、腰酸、头晕、耳鸣、消瘦、尿少而黄,舌质紫黯或大量瘀点,脉弱而弦,血压增高为主要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尿蛋白阳性,或可有轻度的高血脂症或低蛋白血症,病情严重者可出现典型的糖尿病肾病三联症:蛋白尿、水肿、高血压。

2:阴阳两虚,水瘀互结。 以头晕、耳鸣、目眩、气短、乏力、消瘦、面色暗黑,恶寒肢冷,舌质紫黯或大片瘀斑,舌苔黄而干黑或焦黑无津或黑滑,脉细沉弱为主要临床表现,偏于阳虚者,水肿较盛,烂肿如泥,压之凹而不起。偏于阴虚者,头晕目眩,五心烦热,血压明显增高,贫血,尿素氮和血肌酐明显增高。 得了糖尿病肾病的患者,首先要严格控制糖尿病,使血糖长期稳定并保持接近正常水平,特别要防止酮症酸中毒的发生。另外,高血压和泌尿系感染能促使糖尿病性肾病的发生。此外,还要积极治疗高血压及泌尿系感染。

糖尿病肾病的诊断和分期

糖尿病肾病的诊断和分期 糖尿病肾病(DKD)是糖尿病的常见并发症,也是重要的终末肾衰竭病因之一。由于DKD的管理和治疗和非糖尿病肾病(NDKD)有较大的不同,因此,临床医生应根据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必要时进行肾穿刺活检病理检查,准确诊断DKD,识别NDKD,从而对患者采取及时正确的治疗。 DKD的诊断标准 糖尿病患者合并的肾脏损害包括DKD和NDKD,正确诊断对治疗及预后意义重大,肾活检病理检查是确诊的重要依据。 DKD是由糖尿病引起的肾脏损害,其诊断目前仍存在争议及不完善之处,主要根据《糖尿病肾病防治专家共识》(2014年版)建议,主要包括尿白蛋白/肌酐比值(ACR)> 30 mg/g或肾小球滤过率(GFR)< 60 ml/min/1.73 m2持续超过3个月。糖尿病性肾小球肾病(diabetic glomerulopathy)指经肾脏活检证实的由糖尿病引起的肾小球病变,不采纳单纯的尿微量白蛋白浓度测定来诊断尿白蛋白异常。有关尿白蛋白异常的定义见下表: DKD的诊断标准如下表,诊断DKD时要排除非NDKD ,鉴别困难时需肾脏穿刺病理检查来鉴别。

DKD的临床分期 根据临床与病理过程,Mogensen分期法将DKD分为5期: Ⅰ期:肾小球肥大,呈高滤过状态,肾小球滤过率升高,无肾脏病理组织学改变。 Ⅱ期:间歇性微量白蛋白尿期,尿蛋白排泄率正常或运动后增高,肾脏病理可有肾小球基底膜增厚和系膜扩张;同时,需排除其他因素引起的尿白蛋白排泄一过性增加,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泌尿系感染、运动、高血压、心力衰竭、全身感染、发热、妊娠等。 Ⅲ期:持续性微量白蛋白尿期,肾小球滤过率正常,病变仍为可逆性。 Ⅳ期:显性蛋白尿期,尿常规检查尿蛋白水平从(+)~(++++),可多达肾病范围的蛋白尿,肾小球滤过率下降,病理有典型的弥漫性肾小球硬化改变。 Ⅴ期:肾功能衰竭期,尿蛋白排泄可减少,肾功能异常。 DKD的病理分级 DKD的病理分级见下表: 值得注意的是,DKD的肾脏病理分级和临床表现通常相一致,但是也有不一致的例外情况。随着糖尿病病程的延长肾小球病理分级增加,蛋白尿也相应增加,高血压发生率增加,肾小球滤过率降低,但是也有一些特殊病例,比如病理肾小球病变表现严重而临床未达到肾病综合征诊断标准的大量蛋白尿,或病理肾小球病变轻微而临床有大量蛋白尿的情况。 信源: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17,16(10): 750-752.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概述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概述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关键词】糖尿病肾病 糖尿病肾病(DN)指糖代谢异常引起的肾小球硬化,是糖尿病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也是糖尿病患者致残致死的重要原因[1]。其发病率国外约占2%,国内0.9%~3.6%,近年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寿命的延长,可能还有增加趋势[2]。其特点是缠绵难愈,预后较差。近年来,中药在本病的治疗方面取得了一定疗效,现就有关资料综述如下。 1 辨证分型 边芳等[3]采用降糖健肾灵胶囊合并西药对早期糖尿病肾病进行治疗,并与用纯西药治疗的50 例作对照观察,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0%,对照组总有效率58%,疗效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吴凡[4]用滋肾消渴方(黄芪、丹参各30g,山药、天花粉、赤芍、白芍各15g,黄柏12g,白术、玄参、苍术、槐花、小蓟、杜仲、续断各10g,生大黄8g,甘草5g),6 周为1个疗程,总有效率

92 .5 %。程益春[5]用中医辨证配合口服木糖醇治疗糖尿病肾病。本组30例,气阴两虚、肝肾不足型用黄芪、葛根各30g,麦冬15g,五味子3g,生地、牡丹皮、山茱萸、枸杞子、山药、天花粉各9g,茯苓12g;脾肾两虚、淤血阻络型用黄芪30g,人参6g,生地、山茱萸、山药、泽泻、桃仁、地龙各9g,水蛭3g,茯苓12g;阳虚血淤、水气凌心型用制附子6g,肉桂3g,茯苓15g,黄精、冬瓜皮、冬葵子各30g,五加皮、白术各9g,泽兰叶、丹参各12g;湿浊潴留、上逆犯胃型用大黄、熟附子各6~15g,细辛、水蛭各3g,西洋参6g,佩兰、砂仁、鸡内金、地龙各9g,牵牛子6~12g,薏苡仁15g。每日1剂水煎服。并用木糖醇50g/d,分4~5次口服。对照组28例,用卡托普利12.5mg,每日3次口服。均控制血糖及饮食。用2个月,两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0%、53.57%(P0.05)。随访半年,总有效率分别为86.87%、60.71%(P0.05)。董飞侠[6]用糖肾康治疗糖尿病肾病。糖肾康(由桃仁、红花、当归、赤芍、泽兰、益母草、石韦、黄芪、山药、生地黄、虎杖、怀牛膝、大黄、甘草组成)加减,每天1剂,水煎分2次服。肝肾气阴两虚型加太子参、山茱萸、黄精、石斛、玉竹等;脾肾阳虚型加菟丝子、杜仲、仙灵脾、猪苓、茯苓等;阴阳两虚型加菟丝子、补骨脂、熟地、冬虫夏草等。结果:治疗组24h尿蛋白排泄率和24h尿蛋白定量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24h肌酐清除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徐延[7]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糖尿病肾病,肝肾气阴两虚型用生地、枸杞子、太子参各15g,山茱萸10g,

糖尿病肾病发病机制的进展

2012年12月第9卷第36期 ·综述· CHINA MEDICAL HERALD 中国医药导报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 ,DN )是糖尿病(DM )特发性全身微血管病变的肾脏表现,是DM 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亦是导致终末期肾衰竭的重要原因。因此探讨DN 的发生机制显示出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其早期症状主要表现为微量白蛋白尿;而病理学上则为肾小球肥大,肾小球基底膜增厚及系膜基质增宽,终致肾小球硬化、纤维化[1]。DN 发生机制甚为复杂,至今尚未阐明,可能与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有关。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者对DN 的发病机制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一些进展,现将其机制综述并归纳如下: 1遗传因素 有研究发现,DN 的发生显示出家庭聚集现象,但其发病率因种族差别而差异显著,而且并不是所有DM 都会发生DN ,因此,遗传因素在决定DN 易感性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笔者研读文献发现,近年来与此有关的研究集中在与钠调节相关的基因及作用于血管调节的基因,如与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相关的基因[2],在近期一个大型荟萃分析中表明了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 )基因的插入/缺失多态性与DN 的发生具有相关性。2血流动力学改变 肾小球血流动力学的异常改变被公认为发生的始动因素。糖代谢紊乱能导致血管紧张素Ⅱ、ACE 、内皮素(ET )和一氧化氮(NO )等的活性改变,而上述因子活性的增强可使肾小球入球小动脉扩张,肾小球毛细血管的入量增加,同时出球小动脉扩张不明显,进而引发肾小球内高滤过。久之肾脏 的高滤过、高灌注和肾小球内高压的“三高”状态致使细胞外基质合成增加,系膜区增宽及肾小球基底膜增厚的发生。此外,血流动力学改变过程中机械力以及剪切力的产生可能对内皮细胞和上皮细胞造成损害,进而滤过屏障受到破坏,蛋白质漏出增加[3],这亦是血流动力学改变引发DN 的可能机制之一。 3糖代谢异常 3.1糖基化终产物(AGEs ) 长期高血糖使AGEs 产生增多,进而促成肾小球系膜细胞的增生和基底膜增厚,并同时促进反应性氧簇(ROS )产生,参与氧化应激,加速DN 的进展[4]。3.2多元醇旁路代谢激活 持续的高血糖状态可使醛糖还原酶激活,将葡萄糖转换为山梨醇和果糖,上述二者的积聚引致细胞内渗透压增加,伴细胞肿胀及受损,直接影响肾小球和肾小管功能[5]。3.3蛋白激酶C 高血糖使二脂酰甘油生成增加,激活蛋白激酶C ,诱导ROS 合成,使细胞黏附因子在肾小球系膜细胞中的表达增加,促进白细胞在肾小球处聚集,加速肾小球损伤[6]。同时,肾脏的高滤过、高灌注和肾小球内高压的“三高”状态还使得细胞外基质合成增加。3.4氧化应激 氧化应激与DM 的许多并发症诸如DN 、DM 视网膜病变密切相关[7-8]。长期的高血糖状态可诱导ROS 产生过多,进而促进肾组织的氧化应激状态形成,并借助多种途径参与肾组织损害,如肾小球血流动力学改变、基质重构、间质纤维化以 糖尿病肾病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赵大鹏1隋艳波2栾仲秋1金娟2谢宁3 1.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肾病科,黑龙江哈尔滨150040; 2.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 黑龙江哈尔滨150040;3.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40 [摘要]糖尿病肾病(DN )在我国继发性肾小球肾炎发病中占有重要地位,已成为全世界范围内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DN 是糖尿病(DM )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也是导致终末期肾衰竭的重要原因。DN 发病机制复杂,涉及遗传因素、糖代谢紊乱及血流动力学改变、细胞因子,炎症等多个因素的相互作用,本文就DN 发病机制予以综述。[关键词]糖尿病肾病;发病机制;综述[中图分类号]R58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210(2012)12(c )-0047-02 Advance research on the pathogenesis of diabetic nephropathy ZHAO Dapeng 1SUI Yanbo 2LUAN Zhongqiu 1JIN Juan 2XIE Ning 3 1.Department of Nephrology,the First Hospital Affiliated to Heilongjia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Heilongjiang Province,Harbin 150040,China; 2.Department of Cardiology,the First Hospital Affiliated to Heilongjia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Heilongjiang Province,Harbin 150040,China; 3.Heilongjia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Hei -longjiang Province,Harbin 150040,China [Abstract]Diabetic nephropathy which occupies an important position in China's secondary glomerulonephritis has become one of a worldwide problem to be solved.Diabetic nephropathy is not only one of the most common complications of dia -betes,but also the important reason leading to end-stage renal failure.The pathogenesis of DN is complex,including genet -ic factors,sugar metabolic disorders,hemodynamic changes,cell factor,inflammation and so on.This paper will review the pathogenesis of DN. [Key words]Diabetic nephropathy;Pathogenesis;Review [基金项目]教育部春晖计划立项项目(项目编号:Z2010036)。 47

糖尿病肾病的诊断和分期(精选干货)

糖尿病肾病的诊断和分期 糖尿病肾病(DKD)是糖尿病的常见并发症,也是重 要的终末肾衰竭病因之一。由于DKD的管理和治疗和 非糖尿病肾病(NDKD)有较大的不同,因此,临床医生 应根据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必要时进行肾穿刺活检病 理检查,准确诊断DKD,识别NDKD,从而对患者采取及 时正确的治疗。 DKD的诊断标准 糖尿病患者合并的肾脏损害包括DKD和NDKD,正确诊 断对治疗及预后意义重大,肾活检病理检查是确诊的重 要依据。 DKD是由糖尿病引起的肾脏损害,其诊断目前仍存在争 议及不完善之处,主要根据《糖尿病肾病防治专家共识》(2014年版)建议,主要包括尿白蛋白/肌酐比值(ACR)> 30 mg/g或肾小球滤过率(GFR)〈60 ml/min/1。73 m2持续超过3个月。糖尿病性肾小球肾病(diabetic glomerulopathy)指经肾脏活检证实 的由糖尿病引起的肾小球病变,不采纳单纯的尿微量白 蛋白浓度测定来诊断尿白蛋白异常.有关尿白蛋白异常 的定义见下表:...感谢聆听...

DKD的诊断标准如下表,诊断DKD时要排除非NDKD ,鉴别困难时需肾脏穿刺病理检查来鉴别. DKD的临床分期 根据临床与病理过程,Mogensen分期法将DKD分为5期: Ⅰ期:肾小球肥大,呈高滤过状态,肾小球滤过率升高,无肾脏病理组织学改变。 Ⅱ期:间歇性微量白蛋白尿期,尿蛋白排泄率正常或运动后增高,肾脏病理可有肾小球基底膜增厚和系膜扩张;同时,需排除其他因素引起的尿白蛋白排泄一过性增加,

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泌尿系感染、运动、高血压、心 力衰竭、全身感染、发热、妊娠等。 Ⅲ期:持续性微量白蛋白尿期,肾小球滤过率正常,病 变仍为可逆性。 Ⅳ期:显性蛋白尿期,尿常规检查尿蛋白水平从 (+)~(++++),可多达肾病范围的蛋白尿,肾小球 滤过率下降,病理有典型的弥漫性肾小球硬化改变. Ⅴ期:肾功能衰竭期,尿蛋白排泄可减少,肾功能异常。DKD的病理分级 DKD的病理分级见下表: 值得注意的是,DKD的肾脏病理分级和临床表现通常相 一致,但是也有不一致的例外情况。随着糖尿病病程的 延长肾小球病理分级增加,蛋白尿也相应增加,高血压 发生率增加,肾小球滤过率降低,但是也有一些特殊病例,比如病理肾小球病变表现严重而临床未达到肾病综合征

糖尿病肾病患者中医药治疗的研究进展

糖尿病肾病患者中医药治疗的研究进展 发表时间:2018-07-16T14:14:44.947Z 来源:《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12期作者:王莎莎通讯作者1 王凡2 张秀琴3 [导读] 鉴于此,本文特对糖尿病肾病的中医发病机制、中医药治疗的相关研究进行总结评述,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 1.2.天津市南开区中医医院天津 300102;3.武警后勤学院附属医院天津 300164 摘要:作为糖尿病患者最重要的并发症之一,糖尿病肾病已经成为终末期肾脏病的第二位病因,仅次于肾小球肾炎,且该病的发病率随着糖尿病的患者的人数日益增多而不断增长,危害严重。但是当前西医对糖尿病肾病患者的治疗作用不甚理想,常需要辅助采用中医药治疗以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鉴于此,本文特对糖尿病肾病的中医发病机制、中医药治疗的相关研究进行总结评述,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 关键词:糖尿病肾病;发病机制;中医药治疗 糖尿病肾病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肾损害,据统计[1],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患者并发肾损害的比例分别为30%-40%和20%-60%危害极大。发病初期,患者表现出轻微的下肢浮肿和乏力,随着疾病的发展,逐渐出现尿蛋白和肾功能障碍,甚至发展为终末期肾脏疾病,危及生命[2]。近年来人们对中医学理论的认识不断加深,且中医药的药理作用研究也逐渐深入。探讨中医药在此类患者中的应用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1 糖尿病肾病的中医发病机制 根据祖国医学典籍记载,糖尿病肾病属于水肿、消渴、尿浊等范畴,病因概括为先天禀赋不足、过度劳累、五脏虚弱、六淫七情、最终使得津亏液耗,引发诸邪,全身乏力之症。关于糖尿病肾病中医病因,现代中医学家总结既往相关研究资料[3-5],可以归结为:①病情迁延难愈,多脏腑受损严重,且伴有水湿、痰浊、淤血等虚实夹杂;②淤血既是糖尿病肾病在发生发展过程中的病理产物,也是该病重要病因病机;③湿邪入侵是糖尿病肾病发生过程中的另一项重要因素,且痰热内饮,脉络瘀阻均是该病发生的重要因素。 2 糖尿病肾病的中医药治疗 2.1 单药及提取物 常用的糖尿病肾病患者单药治疗的中药材包括雷公藤、积雪草和丹参等,也可提取有效成分制成注射液、片剂或胶囊等。据黄静等人研究显示[6],雷公藤多苷片是由中药雷公藤精制成,在患者中应用具有保护肾小球、减轻蛋白尿、增强肾功能的作用,并且还可减轻局部炎症反应。另有康宁等人通过实验研究发现[7],积雪草的水提取能够抑制糖尿病肾病大鼠模型纤维细胞的增殖,避免发生粘连,并且可抵抗肾小球硬化病变,改善其高滤过状态,并且在糖尿病肾病患者临床试验中也取得了良好的成效[8]。此外,关于黄芪注射液在糖尿病肾病早期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报道指出[9],将黄芪注射液联合常规西药方案治疗此类患者后,肾功能指标较单纯西药治疗方案的改善效果更为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2种方案的临床有效率分别为95%和80%,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证实了黄芪注射液也有良好的保护糖尿病肾病患者肾功能的作用。此外,丹参注射液在临床研究报道中也显示出了良好的应用价值[10],值得借鉴与推广。 2.2 经典方剂及辨证加减 糖尿病肾病患者中医药治疗中经典的方剂主要包括补阳还五汤、温脾汤、猪苓汤和越婢汤等,还可在经典方剂的基础上实施辨证加减,遵循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能够更好增强临床疗效。据梁丽芳等人研究认为[11],补阳还五汤在患者中应用有助于改善肾功能,还可积极改善患者的血清学指标,控制血清白介素-6、超敏C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α等炎症因子水平,临床应用的价值较高。另有何光荣等人研究表明[12],温脾汤在糖尿病肾病患者治疗中的主要中药材包括人参、当归、大黄、干姜、甘草和芒硝等,具有益气养血、温补脾阳功效,还可增强机体免疫力,延缓病情发展。在既往猪苓汤加减治疗糖尿病肾病患者的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中显示[13],给予试验组患者在常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联合给予猪苓汤(猪苓、泽泻、茯苓、滑石和阿胶各15g)每天1剂,连续治疗2周,另对对照组患者单纯给予常规西药治疗,结果发现虽然2组治疗后的中医证候积分均显著降低(P<0.05),但是治疗后试验组的中医证候积分仍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猪苓汤能够显著减轻患者的临床症状。越婢汤也是治疗糖尿病肾病患者的经典方剂,具有利水渗湿、健脾补肾的功效[14],增强对血糖的控制作用,因而疗效理想。 2.3 其它疗法 糖尿病肾病患者中常用的中医治疗方法包括中药外敷、中药足浴和穴位针刺等。中药外敷主要利用具有滋阴通络、健脾补肾等作用的中药材进行贴敷或制作成热奄包外敷来改善肾功能的目的,在既往胡静等人的研究中证实了该方法具有较高的可行性[15]。据巩振东等人研究[16],对患者利用中药治疗机将中药材实施电离子导入治疗比口服中药汤剂的效果更佳。中药足浴常用药材有生黄芪、菟丝子、川芎、丹参、山药、当归、茯苓和白术等,处理方法:将上述药材按比例装入纱布袋并封口,放入60-70℃热水中浸泡,待水温降至40℃时,提醒患者将双脚进入药液中,并等患者适应水温后不断加入热水,温度以患者自觉发热且身体微汗为宜,避免温度过低过热,全程足浴时间为40min,若双脚皮肤有局部破损,则避免使用足浴[17]。穴位针刺具有分利解毒的作用,对中脘穴、足三里、地机、天枢、阴陵泉等穴位进行针灸,得气后留针30min能补肾活血,改善肾功能指标,综合疗效也更理想[18]。 3 小结与展望 经上述分析糖尿病肾病病因复杂,且病因和病理互为因果,二者相互影响增加该病对患者的危害。此外,单药及其提取物、经典方剂及辨证加减和其它多种中医疗法在此类患者中均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也显示出了良好的推广使用价值。但是当前研究中仍存在不足,药理及作用机制认识尚浅,有待进一步研究,以便更好造福患者。 参考文献: [1]梁理玄,黄向阳,秦曙光,等. 糖尿病肾病不同发展阶段胰岛素用量及糖代谢情况分析[J]. 中国医药导报,2016,13(3):71-74. [2]殷芳,杨宇峰,石岩. 糖尿病肾病中医病因病机理论框架结构研究[J].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18(11):53-55. [3]吕树泉,张淑芳,苏秀海. 糖尿病肾病的中医药研究近况[J]. 国际中医中药杂志,2016,38(9):862-864. [4]牟新,庄爱文,马国玲,等. 237例临床期糖尿病肾病患者中医证候聚类分析[J]. 中华中医药学刊,2016,34(2):332-335.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