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命题

命题

命题
命题

命题的逻辑关系主要有三种:矛盾、推出和反对,其中反对关系又分为上反对关系和下反对关系。上反对是指两个命题必有一假,可以同假;下反对是指两个命题必有一真,可以同真。

举个例子来说明下反对关系。命题A:“有的花是有毒的”与B:“有的花是无毒的”二者是不可能同时为假的,必有一真。因为如果前者为假,则得出“所有的花都无毒”,后者为假,则得到“所有的花都有毒”,这两个结论不可能同时成立。因此这两个命题A、B不能同假,必有一真;另一方面,A与B可以同时为真,如“有的花有毒同时有的花没有毒”成立则A、B同时为真。这时A与B被称作下反对。

下反对关系的推理规则是由一个命题为假可以推出另一个命题为真。但由一个命题为真却不能推出另一个命题的真假。例如由“有的中国人都欢喝茶”为假可以得出“有的中国人不喜欢喝茶”为真,但由“有的中国人喜欢喝茶”为真,却不能确定“有的中国人不喜欢喝茶”的真假。

一、逻辑推理部分中反对关系的应用

具有反对关系的两个命题之间的关系的实质是不能同真,必有一假。如命题“所有同学都及格了”和命题“所有同学都不及格”即为反对关系,同理,“所有同学都及格了”和“张三不及格”也为反对关系。

而具有下反对关系的两个命题的实质为两命题不能同假,必有一真,如命题“有些同学及格了”和“有些同学不及格”之间即为下反对关系,两命题可以同真,但不能同假。同样“有些同学及格”和“张三不及格”两命题之间也为下反对关系

在做逻辑推理题时可依据命题之间的反对及下关系的实质进行解题,这就需要牢记各直言命题之间的对当关系。

例如:

某办公室包括主人在内10人,有关这10人的说法,以下三个只有一个是真的:

1、有人会使用五笔打字

2、有人不会使用五笔打字

3、主任会使用五笔打字以下哪项为真?()

A.10人都会使用五笔打字

B.10人都不会用五笔打字

C.只有一人不会用五笔打字

D.只有一人会用五笔打字

该题答案选B

解析:由题意可知1、2命题为下反对关系,即两命题不能同假,必有一真,且三命题只有一个为真,则第3个命题为假,即可推出主任不会使用五笔打字,接着又可推出有人不会使用五笔打字,即命题2为真,命题1为假,即有人会使用五笔打字为假,则这10人都不会使用五笔打字。故答案为B。

通过例题可以发现,做这类题目的关键就是熟练掌握六种直言命题之间的对当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快速找到解题思路,并在较短时间内解答题目,这需要考生在平时多加练习,从而达到熟练快速解题的目的,这对于公务员考试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取得高分的基础。

二、逻辑推理题中有关矛盾关系的解题方法

通过对逻辑推理题的研究发现,其实对于直言命题来说,存在着矛盾关系、反对关系等,通过了解这些关系的特点,可以在解答过程中找到捷径,大大节省做题时间,提高做题效率。

首先对于矛盾关系来说,具有矛盾关系的两个命题之间不能同真(必有一假),也不能同假(必有一真)。不能同真就是说当其中一个命题真时,另一个命题必假;不能同假,就是说当其中一个命题假时,另一个命题必真。

比如说“所有同学考试都及格了”和“有些同学考试不及格”之间、“小王在家”和“小王不在家”之间以及“所有同学考试都不及格”和“有些同学考试及格了”之间都是矛盾关系,必有一真必有一假。

下面我们就以这道题为例来分析解答这类题目的解题思路。

【例1】某珠宝店被盗贼窃走价值10000美元的钻石,经调查,作案者肯定是甲乙丙丁四个中的一个,于是,让这四人作为重大嫌疑对象接受审讯,这四个人的供词分别为:

甲:不是我作的案

乙:丁就是罪犯

丙:乙是盗窃钻石的罪犯

丁:乙是有意诬陷我;

现在假定四个人当中只有一个人说了真话。那么请问罪犯是谁?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解法:丙与丁的话是矛盾关系,则必有一真必有一假,而四人中只有一人说了真话,则可以确定的是甲和乙说的都是假话,可以推出甲是罪犯,丁不是罪犯。因此可很快的得出答案选A,即甲是罪犯。

对于矛盾关系的总体解题思路是,首先要发现矛盾,然后避开矛盾,最后从矛盾之外寻找答案,由上面的例子可以清楚地看到,首先发现矛盾,即丙与丁是矛盾关系;然后避开矛盾,即由矛盾的性质必有一真必有一假可知,则丙和丁必有一真必有一假,最后从矛盾外寻找答案,则由四人中只有一句真话可知丙和丁这对矛盾关系以外的甲和乙说的都是假话,则可得到答案。许多同学在做这类题时,往往会陷入矛盾之中,即发现丙和丁是

矛盾关系以后,就开始假设丙是真话而丁是假话,如果符合题意就得到答案,不符合则要重新假设,即假设丙是假话而丁是真话,这样虽然也能得到正确答案,但是在国家公务员考试中,势必会浪费时间,而国家公务员考试讲究的就是做题速度,只有速度提高了,才有可能拿到高分。

【例2】甲、乙、丙、丁四位同学中有一位同学为地震灾区捐款500元,当老师询问时,他们分别这样回答:

甲:这500元不是我捐的;

乙:这500元是丁捐的;

丙:这500元是乙捐的;

丁:这500元不是我捐的

这四个人中只有一个人说了真话,由此可见这500元是谁捐的?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解析:根据以上解题思路,由题目可知乙和丁的话是矛盾关系,必有一真必有一假,则甲和丙是说的都是假话,故很容易得出答案即捐款的是甲同学。

这就是充分运用了直言命题间真假对当关系中的矛盾关系的特点来解题的,另外直言命题之间除了矛盾关系外还存在反对关系、下反对关系、从属关系等,但矛盾关系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关系,其他的在解题过程中也会遇到,但只要抓住其主要特点来寻找解题思路就可以了。

三、类比推理需要注意的几点

第一,切忌:草草一看就匆忙作答。

【例题2】泰山:山东:济南

A.安徽:黄山:合肥 B.陕西:华山:西安

C. 君山:湖北:武汉

D.衡山:湖南:长沙

【答案】D

【解析】解答此题需要一定的背景知识。君山在湖南省。选项AB前后顺序反了。

第三,不要犯机械类比的错误。在运用类比推理时, 仅仅根据两事物为数很少的又不具备典型性的共同属性,就推断类比对象具有与已知属性相关性程度不高的另一属性, 这种错误的类推逻辑上叫做机械类比。类比推理是一种或然性推理,前提真结论未必就真。要提高类比结论的可靠程度,就要尽可能地确认对象间的相同点。相同点越多,结论的可靠性程度就越大,因为对象间的相同点越多,二者的关联度就会越大,结论就可能越可靠。反之,结论的可靠性程度就会越小。此外,要注意的是类比前提中所根据的相同情况与推出的情况要带有本质性。如果把某个对象的特有情况或偶有情况硬类推到另一对象上,就会出现“类比不当”或“机械类比”的错误。

四、类比推理的基础题型之因果关系

含义:因果关系,是指由某行为而发生某结果,前事实与后事实之间互有关联,后事实由前事实而生。哲学上把因果关系定义为“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现实中常用“因为……,所以……”来表示。

特征:因果关系的重要特性:

1.因果关系的特定性。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为了了解单个的现象,我们就必须把它们从普遍的联系中抽出来,孤立地考察它们,一个为原因,另一个为结果。“因是因,果是果”。

2.因果关系的时间序列性。原因必定在先,结果只能在后,二者的时间顺序不能颠倒。在行测考试的逻辑判断题型中,很多题目考查的就是考生对因果性的理解,特别是对“倒果为因”的错误是否自觉。

【例题1】生病∶吃药

A. 上课∶请假

B. 经商∶结婚

C. 桌子∶风扇

D. 游泳∶更衣

【答案】 D

【解析】题干是一种因果顺承关系,只有D项符合这个推理关系。其他都不符合这个推理关系。

事故的发生有其必然原因,事故发生的原因可分为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

根本原因是指导致事物发生变化的根源或者导致事物发生变化的最本质的原因,是指引起事物发展变化的诸多原因中起关健作用、决定作用的最重要的原因。

直接原因是在时间上最接近事故发生的原因,又称为一次原因。直接原因(一般也是导火线)是指对事物的发生发展起到最直接的推动,并直接促成其发生变化的原因。是指引起事物发展变化的近期表面现象,不经过中间事物和中介环节,一般是分析出时间关系或逻辑关系上最为接近的因素。

间接原因是不起主导作用的原因,只在其中起交接的原因。

直接的就是让这个事发生的原因,而根本原因了就是本质上的了!比如:一家商场因为一个人丢了个烟头而失火后来损失惨重,那么直接原因就是那个丢烟头的人,而根本原因了就是可能那家商场的防火措施没有做到为而让大火的蔓延

导致的损失惨重,是本身的原因!

【例题】努力∶成功

A. 原告∶被告

B. 耕耘∶收获

C. 城市∶福利

D. 扩招∶失业

【答案】B

【解析】可以看出,努力与成功两个词具有因果关系,即只有努力才能成功或者说努力是成功必不可少的原因之一,所以我们可以将这两个词语连成一句完整的话:努力是成功的原因。在所提供的答案中能同样连成一句,有相同逻辑关系的话的,只有B答案:耕耘是收获的原因。

有人或许会问,那D答案也可以说成:扩招是失业的原因。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我们要找出的是和题干词语最有内在逻辑关系的一组词语,努力和耕耘是成功和收获最直接也最主要的原因,而扩招并不是失业最直接和最主要的原因。

其余备选项中,A答案中的原告与被告构成的是一个法律关系中的两个主体。C答案中城市是一个社会区域,而福利是国家在社会公共事业方面的一种政策。

【例题】食物中毒:蘑菇

A.矿难:煤炭

B.高血压:血压计

C.球场:警察

D.海啸:地震

【答案】A

【解析】“食物中毒”和“蘑菇”本身没什么关系,但当“吃”蘑菇时则可能产生“食物中毒”。四个选项中A答案“矿难”和“煤炭”本身没什么关系,但当“挖”煤炭时则可能产生矿难。这里应注意D答案具有一定的迷惑性,但“地震”和“海啸”有直接关系,不需要间接过程。

静态的“物”叫做“事物”,是哲学研究的主体,用A、B、C等表示;“事物”的变化叫做“现象”,是哲学研究的内容,用♂A、♂B等表示;“引起”用“→”表示;A现象“引起”B现象,即现象A是结果B的原因,用“♂A→♂B”表示。日常生活中最基本的因果关系可以用开关的“开、关”与灯泡的“亮、灭”来表示。我们用导线把电池、开关、灯泡三个元件串联起来,构成一个简单电路,静态的开关、灯泡、电池、导线就是“事物”,开关状态的变化(开和关互变)与

灯泡状态的变化(灭和亮互变)就是“现象”。“开关由关到开”与“灯泡由灭到亮”两个现象之间就具有“因果关系”。“开关开”与“灯泡亮”(或“开关关与灯泡灭”)就存在“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可以用符号“♂A→♂B”。我们把它作为“基本因果关系”的模型。下面就以“基本因果关系”为基础,讨论现实世界中复杂的因果关系。

在海底或滨海地区发生的强烈地震,能引起巨大的波浪,称为海啸。海啸是一种具有强大破坏力的海浪。水下地震、火山爆发或水下塌陷和滑坡等大地活动都可能引起海啸。地震海啸是海底发生地震时,海底地形急剧升降变动引起海水强烈扰动。

招摇撞骗:锒铛入狱

A.厚积薄发:一鸣惊人 B.东施效颦:受宠若惊

C.班门弄斧:贻笑大方 D.单枪匹马:众叛亲离

【答案】AD。解析:自强不息是国富民强的原因;养精蓄锐是旗开得胜的原因,内修政德是远人来服的原因。

自强不息:国富民强

A.养精蓄锐:旗开得胜 B.朝三暮四:乌合之众

C.出其不意:攻其不备 D.内修政德:远人来服

【答案】AC。解析:招摇撞骗导致锒铛入狱;厚积薄发导致一鸣惊人;班门弄斧导致贻笑大方。

关系延伸:

动作的承接关系

【例题】消毒:手术 2007年国家行测84题

A.动员:开会 B.生产:销售 C.启动:驾驶 D.彩排:演出

【答案】C。解析:“消毒”是“手术”前的必需操作。符合这个关系的最佳选项是C。

命题(半命题)作文训练

命题(半命题)作文训练 【复习内容】 命题(半命题)作文训练 【课标要求】 1.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 2.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3.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 4.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 5.写记叙文,做到内容具体;写简单的说明文,做到明白清楚;写简单的议论文,努力做到有理有据;根据生活需要,写日常应用文。 6.能从文章中提取主要信息,进行缩写;能根据文章的内在联系和自己的合理想象,进行扩写、续写;能变换文章的文体或表达方式等,进行改写。 7.有独立完成写作的意识,注重写作过程中搜集素材、构思立意、列纲起草、修改加工等环节。 8.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做到文从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 9.能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10.作文每学年一般不少于140万字,其他练笔不少于1万字。45分钟能完成不少于500字的习作 【复习目标】 让学生学会审题、立意和选材,逐步掌握本类作文的写作技巧。 【教法学法建议】 1.给学生准备人手一份打印好的命题作文资料。 2.教师点拨指导。 3.学生阅读范文进行感悟。

4.学生进行写作训练 【知识汇总】 【试题特点】 命题作文是传统的作文方式,命题作文的题型特点是:出题者给出了完整的、确定的作文题。考生必须用试卷中这完整的、确定的题目进行作文。 从近几年中考命题作文的“命题”来看,有这样几种方式: 1.直接式命题。此类题单纯明快,或直接点明叙说的人和事,或明确提示议论的中心,或清晰地显现说明的对象。考生做此类题,在审题、取材上一般不会发生什么困难。 2.导语式命题。此类题或在文题出现之前写有一段文字,或在文题出现之后写有一段文字,它们有的起着撩拨学生情感的作用,有的起着引导学生思考方向的作用,有的起着提示考生不要失误的作用,有的起着建议考生如何取材的作用。对这样的题,考生要读好“导语”与“提示”,获取其中对自己有益的信息。 3.中心语式命题。此类题给出了一个“题”,但考生也可以对这个题附加上其它的词语,从而构成对自己有利的题,这时,命题人给出的题实际上就成了考生自由命题的中心语。其实这样的题已带有话题作文和半命题作文的味道。考生做这样的题,要看清写作的要求,不要失去一次好机会。 半命题作文也叫“补题作文”,即将一个完全命题省去一部分,变为一个不完全命题,省去的部分由考生去补充完整,然后按照命题作文的要求作文。 1.命前半题,补后半题。如: (1)我关心 (2)爱使我 2.命后半题,补前半题。如: (1)的喜悦 (2)牵动我的情思 3.命首尾,补中间。如:

考试命题要求与建议

新郑市基础教育教研室考试命题要求与建议 一、考试命题的十项原则和要求 1.考试命题要以各学科《课程标准》为依据,体现基础性原则、发展性原则、科学性原则、时代性原则、开放性原则、规范性原则,力求全面考查学生课程目标的达成状况——立足全面性、注重代表性、体现导向性。 2.考试命题要注重对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和学习能力的考查,注重考察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特别是在具体情境中综合运用能力,即具体情境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考试命题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生活和身心发展水平,增加开放的、联系社会、接触生活的试题,体现人文关怀,以利于学生适应社会、适应生活,不出偏、难、怪题。 4.考试命题要涵盖教学进度内或学期(学年)内80%以上的知识点(知识体系或知识板块)。 5.题目设置要有一定的区分度,起点适当,坡度适宜,要有利于各种程度的学生都能考出自己的水平。 6.恰当把握试题难度,抽测试题难度控制在0.8-09之间,期中或期末考试题难度控制在之间0.7-0.8之间,学科竞赛试题难度控制在0.4-0.5之间。 7.试题的题量要适中,以80%以上的学生能够在规定时间内从容完成并有充裕时间再度审查为宜。 8.提倡原创或自编题目,选编或引进题目的来源应在五套资料(试卷)以上。 9.多渠道、多方位发现、搜集和整理命题素材和资料,尝试建立各学科试题库,逐步实现考试命题的规范化、科学化和信息化。 10.做好考后意见反馈、考试数据收集和分析工作,及时发现命题工作中的不足,认真反思,设法改进,不断提高命题质量。 二、试卷的编制程序 命题工作是一项周密而复杂的创造性劳动,命题过程必须要全面地考虑各种因素,这就需要命题工作按规范程序进行,明确并掌握命题程序的各项要求,才能编制出一份符合考试要求、高质量的试卷。试卷的编制程序主要分为:确定考试目标、制定命题细目表、编选试题、组配成卷、试卷难度预测、试答全部试题、制定标准答案和评分细则七个步骤。 1.确定考试目标 考试目标是试卷编制的出发点和归宿,具有导向和制约功能,它可以根据教学目标,结合不同的测试目的、内容范围、时间限制加以确定。 考试目标包括考试内容、考查目的和各种量化指标(例如,试卷难度系数、考试及格率、优秀率、平均分等)。 2.制定双向细目表 在认真阅读《课程标准》、教材内容等相关内容的基础上,根据考试目标和《课程标准》的要求,依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制定出命题及制卷的具体计划,这个计划应包括测试内容(知识、能力)、题量、题型、时限、不同知识点所考查的学习水平以及所占的比例等各个方面的具体内容,并用命题双向细目表的形式反映出来。 命题双向细目表要依据《课程标准》规定的考试内容、考试范围和教科书中涉及的各项知识所要求掌握的程度来确定试题的分布范围、难易程度、重点、难点,要全面反映考试内容,保证试卷对考试内容的覆盖率,对试题的数量以及难度比例的确定要适当,既要考虑大部分学生考试成绩达标,又要考虑不同水平学生的成绩能拉开距离。

破解创新驱动发展的重大命题

破解创新驱动发展的重大命题 ——一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改革是道永恒的时代命题。 三十多年来的生活变迁,让中国人深刻领悟了一个名词的魔力。是的,改革开放! 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永远是左右脚的关系,一只脚迈出去,另一只脚就得跟上去,如此才能永远向前。改革,正是这样一种力量,它通过对生产关系的不断重塑,持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中国实践已经有力证明了这个著名的论断,也让人们,尤其是科技界深切体会到深化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没有上世纪80年代以拨款制度为先声的科技体制改革,没有“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基本改革方针,“第一生产力”仍被禁锢在“计划”的牢笼之中,也就不可能有活力四射的中国技术市场,更不可能有奠定中国经济腾飞之基的科技产业;没有上世纪90年代以科研院所转制为核心的科技体制改革,没有“稳住一头,放开一片”的大胆设计,就不可能有中国科研力量的战略化布局,更不会有中国经济的真正崛起。 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作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决策。特别是2006年,我国发布了面向2020年的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如今创新型国家建设已经进入攻坚阶段,能不能实现纲要既定的目标,能不能成功跻身创新型国家行列,面对新的使命和新的形势,以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第一生产力为主旨的生产关系变革,再次成为紧迫的课题。 可以说,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既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时代命题,也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进一步解放第一生产力的必然要求。 我们处在世界扁平的时代,任何一国的崛起,都不可能独立于世界格局之外,应对世界科技和产业形势,需要能够适应变革的科技体制机制。中国在变,世界也在变。金融危机之后,全球范围内知识创造和技术创新的速度明显加快,以新技术突破为基础的产业变革风起云涌;同时国际创新要素的流动空前活跃、重组不断加快,科研组织模式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各国都在抢抓科技和产业转移变革的机遇期。正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中国,科技发展既面临重大的历史机遇,也面临发达国家蓄势占优和新兴经济体追赶比拼的双重挑战。在这场关系未来的战略竞争中,中国能不能成功,不单单取决于庞大的市场、雄厚的经济实力和自身的科技资源总量,有没有快速反应的体制机制来吸引全球创新资源聚集并释放活力,显得更为重要。 中国告别传统经济形态实现“创新立国”的转型,同样需要构建更富效益和活力的科技体制。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储备,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科技资源总量也跻

函数知识点及例题(有答案)解读

集合与函数 1. 对于集合,一定要抓住集合的代表元素,及元素的“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 {}{}{}C B A x y y x C x y y B x y x A 、、,,,如:集合lg |),(lg |lg |====== 中元素各表示什么? A 表示函数y=lgx 的定义域, B 表示的是值域,而 C 表示的却是函数上的点的轨迹 2. 进行集合的交、并、补运算时,不要忘记集合本身和空集的特殊情况,注重借助于数轴和文氏图解集合问题。 空集是一切集合的子集,是一切非空集合的真子集。 {} {}如:集合,A x x x B x ax =--===||22301 若,则实数的值构成的集合为B A a ? (答:,,)-??? ??? 1013 显然,这里很容易解出A={-1,3}.而B 最多只有一个元素。故B 只能是-1或者3。根据条件,可以得到a=-1,a=1/3. 但是, 这里千万小心,还有一个B 为空集的情况,也就是a=0,不要把它搞忘记了。 3. 注意下列性质: {}()集合,,……,的所有子集的个数是;1212a a a n n 要知道它的来历:若B 为A 的子集,则对于元素a 1来说,有2种选择(在或者不在)。同样,对于元素a 2, a 3,……a n ,都有2种选择,所以,总共有2n 种选择, 即集合A 有2n 个子集。 当然,我们也要注意到,这2n 种情况之中,包含了这n 个元素全部在和全部不在的情况,故真子集个数为21n -,非空真子集个数为22n - ()若,;2A B A B A A B B ??== (3)德摩根定律: ()()()()()()C C C C C C U U U U U U A B A B A B A B ==, 4. 你会用补集思想解决问题吗?(排除法、间接法) 如:已知关于的不等式的解集为,若且,求实数x ax x a M M M a --<∈?5 0352 的取值范围。 ()(∵,∴ ·∵,∴ ·,,)335 30555 50 1539252 2∈--0) 在(,1)-∞上单调递减,在(1,)+∞上单调递增,就应该马上知道函数对称轴是x=1. 5、熟悉命题的几种形式、

三年级数学期中命题情况分析

2014-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检测命题情况分析 年级班三年级学科数学任课教师吕福川 一、命题的基本情况(题量、难度、区分度、科学性及创新性等) 本次考试试卷的时间60分钟,卷面分值100分。由六大块组成:一、口算15分,二、用竖式计算24分,三、选择5分,四、判断5分。五、操作6分,六、解决问题30分。 从整体上看,试题内容全面,形式多样,有一定难度。试题内容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有利于考察数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试题灵活性较大注重基础。全面考察基础知识的掌握与应用。难度适中有一定区分度。 二、命题的主要特点或优点(举例说明、分析) 命题的主要优点: ⑴内容丰富 本次命题试卷覆盖面广,共计六道大题。主要考察学生口算和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计算的能力。考察倍的含义及应用以及估算等,考查学生比较大小的能力。考察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及应用。考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试题较好地体现了层次性,难易适度,同时还兼顾考查学生思考的过程和方法,答题的情感与态度等。 ⑵内容生活化 把数学问题生活化,把生活经验数学化,命题内容把生活的题材融入试卷中,让学生在卷中看到生活的原形,接触到丰富多彩的现实数学世界。 ⑶注重解题策略的开放 学生可以从各个角度分析解决问题。 三、命题的主要不足或问题(举例说明、分析) 个别题目不够明确。 四、对本学科命题的意见或建议 本次试卷感觉难度适中,形式灵活。很不错。建议以后就以这样的形式围绕基础又能突显孩子对于知识的迁移与应用的考察。试卷出的很好,很科学,注重了基础知识的应用,同时也注重了能力的提升。命题充分联系生活,富有儿童气息。让学生在做题的同时倍感亲切,让他们感悟到数学源于生活,生活处处有数学,进而培养运用数学的意识。试题的呈现形式多种多样,既考查了学生是否掌握了知识点,同时还渗透了思想教育,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半命题作文题目的补题方法及构思方向

半命题作文题目的补题方法及构思方向 进入二十一世纪,一切都在演进变化。开放的社会、开放的思维、开放的大语文教育观,促成广大中学生心连广宇、视野开阔、生活丰富多彩;而地域的不同、民俗的不同、经济发展的模式与速率的不同,更使得每个中学生置身其间的生活场景,千姿百态,千变万化,千差万别。由此,引发了中学语文作文教学的变革,促使作文的命题由封闭向开放型演变,由机械式向机变式发展。半命题作文的兴起与流行,就是这种变革的一个标志。 半命题作文的填题,填充一个字一个词,貌看简单,但内中颇有奥妙。填题,实质上是作文构思的预热与启动,是一种秤砣虽小压千斤的高层次的运思技巧。高明、机敏的填题,当顺着以下原则去运思、操作。 一、填题,要充分吸取题中的隐含信息 半命式作文题,题面不长,其间还有空白,呈残缺式。但,就是在这残缺的短小的题面中,却隐含着不少的有用信息呢。 命题者通过题面中的某个字词或字词之间的某种关系,向考生:①暗示一定的类,即文章的体裁及表达属类,是记叙文、议论文,抑或说明文。细而分之,是记人还是记事;是叙事为主,还是抒情为主;是缘事说理,还是以理带事,等等。②敲定一定的质,即文题点示考生应表达怎样的旨意,抒发何种感情,形成哪种走向的文面氛围。③框定一定的量,即对出现在笔下的这一篇作文中的人与事、情与理、时与空的量,作出某种限定:或一人或多人,或一事或数事,或一理

或数理,或瞬间或久远,或局狭或广扩,等等。④标示一定的载体。文以载道,具体到一篇半命题作文,文章的旨意凭借何种具体的人、事、时、空,加以显现?这种载道的载体是题目中既定的,还是由学生自定的?对此种种,在半命题的题面中都有所点示。 审视《我这个__迷》,题面中的“我”、“迷”两词前后缀连,表明是记人叙事的记叙文。题中的迷,其含义是对某种事物、活动、景物特别感兴趣,全身心投入,达到如醉如痴的迷恋程度,无疑暗点了文旨。题首的人称词“我”,表明文章的“量”局限于特定的一个人——“我”,局限于“我”的一种兴趣爱好。至于这种如醉如痴迷恋的对象——载体,题目有意空缺,留给学生自主定夺,填之而出。 再揣摩文题《__之风不可长》,隐含信息,次第抽出: 类:“不可长”一语,对社会上的某种风气作出一个明确的否定判断,表明一种决绝的态度,行文必然议论说理,当属议论文。 质:“……之风不可长”,分明是抨击、批判不正之风,伸张正义,激浊扬清,此及本文宏旨。 量:“之风”是偏正短语的后肢,前面填充后,自然形成不正之风、邪恶之风中的一种。 载体:用空格隐去,由学生自揣自定,学生大可从“我”出发,为我所用。 二、填题,要与命题要求暗合神契

定义与命题(一)

第六章证明(一) 2.定义与命题(一) 总体说明 在了解推理的重要性以后,从本节课开始的连续两节课将向学生简单介绍定义、命题、真命题、假命题、公理、定理等一些术语和名词,为后面的学习打好基础,作好铺垫. 一、学生知识状况分析 学生技能基础: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接触了不少的几何知识,对很多名词、概念有了很深刻的认识,本节课将对学生传授定义与命题的基本含义,学生对此已经有比较多的经验和基础. 活动经验基础: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对本节课将要采取的讨论、举例说明等学习方式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为今天的学习作了必要的铺垫. 二、教学任务分析 在几何中,有许许多多的定义、定理、公理等概念,还有一些真真假假的命题需要学生去辨别、去认识,本节课安排《定义与证明》旨在让学生对定义、定理、公理等概念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和了解,为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知识与技能:了解定义与命题的含义,会区分某些语句是不是命题. 数学能力:用比较数学化的观点来审视生活中或数学学习中遇到的语句特征. 情感与态度:通过对某些语句特征的判断学会严谨的思考习惯. 三、教学过程分析 本节课的设计思路为:情景引入——命题含义(情景引入)——课堂练习——课堂小结——课后练习

第一环节:情景引入(由学生表演) 活动内容: 小亮和小刚正在津津有味地阅读《我们爱科学》. 小亮说:…… 小刚说:“是的,现在因特网广泛运用于我们的生活中,给我们带来了方便,但……” 小亮说:“……” 小刚说:“……” 小亮说:“哈!,这个黑客终于被逮住了.”…… 坐在旁边的两个人一边听着他们的谈话,一边也在悄悄议论着: 一人说:“这黑客是个小偷吧?” 另一人说:“可能是喜欢穿黑衣服的贼.”…… 一人说:“那因特网肯定是一张很大的网.” 另一人说:“估计可能是英国造的特殊的网.”……(表演结束) 教师提出问题:在这个小品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必须在对某些名称和术语有共同认识的情况下才能进行.为此,我们需要给出它们的定义.) ①关 于“黑 客”对 话的片断来引入生活中交流时必须对某些名称和术语有共同的认识才能进行; ②对定义含义的解释; ③举例说明生活中和数学学习中所熟知的定义(学生举例,看哪个小组的举例又多又好); 活动目的:

中招数学考试函数类命题及分析

中招数学考试函数类命题及分析 新乡市第二十二中学 王 涛 一、《函数及其图象》的地位 我初略统计了2004年35个省市的中招考试题,其中有6个省市出了一道与函数有关的解答题,有11个省市出了三道与函数有关的解答题,其余省市的中招考试题均有两道与函数有关的解答题,由此可见,与函数有关的问题得到了大多数省市的关注,并且在中招考试中所占比重有增大的趋势。这不但和中招命题强调应用性、增强综合性、体现时代性的指导思想相符合,也是函数在中学数学中所处的地位决定的。函数是数学内容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是在学生学过的数、代数式、方程等知识为基础展开的,对旧知识起到了复习、巩固、提高的作用。从数学自身的发展过程来看,正是变量与函数的引入,标志着数学由初等数学向变量数学的迈进,尽管目前只是讲述了一些最基本最初步的知识,但是其中蕴含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对学生观察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都是十分有益的,特别是函数图象的部分,进一步加强了代数与几何的联系。同时,由于变量与函数概念的引入,又和物理、化学等学科交叉在一起,对学习这些学科的内容有很大的帮助。从日常生活、参加生产和进一步学习的需要来看,有关函数的知识非常重要。在讨论社会问题和经济问题时,越来越多的运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函数的内容占有相当的地位,计算机的日渐普及,学习、使用计算机也需要函数的有关知识,正是由于函数知识的重要性,在高中数学中,将更多、更深入地学习、研究函数。 二、函数在中招考试中的命题趋势及分析 函数及其图象是初中数学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初中数学与高中数学相联系的纽带。它与代数、几何、三角函数等知识有着密切的联系。中考命题中在考查函数及其图象的基础知识时,大多以填空题和选择题的形式出现,这里尤其要注意根据实际问题的函数图象捕捉信息从而解决问题的题型。这类问题,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容易忽视,造成学生难以理解图象的现实意义。同时,以平面直角坐标系、函数为背景的应用性问题,以及与方程、几何等结合的综合性问题也是中考命题的热点,这类问题在试题中多以大题出现,多数省市均作为压轴题。因此,在中考复习中,关注这一热点显得十分重要。下面我就中招数学考试中,函数类问题的常见题型谈谈自己的一些认识和看法。 1.函数与方程 函数与方程相结合型综合问题,历年是各地中考试题中的热点题型,主要是以函数为主线,建立函数的图象及性质、方程的有关理论的综合,解题时要注意函数的图象信息与方程的代数信息的相互转化,例如函数图象与x 轴交点的横坐标即为相应方程的根;点在函数的图象上,即为点的坐标满足函数的解析式等。 例1.(2000盐城)已知抛物线122-+-=c ax ax y 的顶点在直线83 8+-=x y 上,与x 轴相交于B (α,0)、C (β,0)两点,其中α< β,且α2+β2=10。 (1) 求这个抛物线的解析式; (2) 设这个抛物线与y 轴的交点为P ,H 是线段BC 上的一个动点,过H

四种命题典型例题

四种命题·典型例题 能力素质 [ ] 分析条件及结论同时否定,位置不变. 答选D. 例2 设原命题为:“对顶角相等”,把它写成“若p则q”形式为________.它的逆命题为________,否命题为________,逆否命题为________.分析只要确定了“p”和“q”,则四种命题形式都好写了. 解若两个角是对顶角,则两个角相等;若两个角相等,则这两个角是对顶角;若两个角不是对顶点,则这两个角不相等;若两个角不相等,则这两个角不是对顶角. 例3 “若P={x|x|<1},则0∈P”的等价命题是________. 分析等价命题可以是多个,我们这里是确定命题的逆否命题. ≠{x||x|<1}” 例4 分别写出命题“若x2+y2=0,则x、y全为0”的逆命题、否命题 和逆否命题. 分析根据命题的四种形式的结构确定. 解逆命题:若x、y全为0,则x2+y2=0; 否命题:若x2+y2≠0,则x,y不全为0; 逆否命题:若x、y不全为0,则x2+y2≠0. 说明:“x、y全为0”的否定不要写成“x、y全不为0”,应当是“x,y 不全为0”,这要特别小心. 例5 有下列四个命题: ①“若xy=1,则x、y互为倒数”的逆命题; ②“相似三角形的周长相等”的否命题; ③“若b≤-1,则方程x2-2bx+b2+b=0有实根”的逆否命题; [ ] A.①②B.②③ C.①③D.③④ 分析应用相应知识分别验证. 解写出相应命题并判定真假 ①“若x,y互为倒数,则xy=1”为真命题; ②“不相似三角形周长不相等”为假命题; ③“若方程x2-2bx+b2+b=0没有实根,则b>-1”为真命题; 选C.

命题范围

海林林业局第一中学 命题规范(试行稿) 一、命题规范化的意义 1.落实校领导对教学工作的指导意见; 2.增强“以考导学”“以评促学”的效果; 3.使“考试和教学管理”更加科学化、系统化、明晰化。 二、命题的原则 1.学什么考什么; 2.难度系数:数学、物理、化学为0.6,其他学科为0.7; 3.依据《双向细目表》命题; 4.命题人、审核人承担责任。 三、本次命题的一些具体要求 1.命题人填写《双向细目表》,经备课组长(或教研组长)审阅同意后,于3月25日早8前,将电子稿发送到教学处邮箱。标题是“(学年)(学科)双向细目表”,例如:初二数学双向细目表。 2.《双向细目表》到校园网上下载。 3试题有A、B卷两部分,B卷是选作题,普通班学生只答A卷,实验班学生答A、B两卷。 4.有10~25分的原创题。 5.命题人编制的试卷,必须经过教研组长审核;如果命题人就是教研组长,那么审核人由同学科的其他老师担任。 6.试卷上要标明命题人、审核人。 7.下列情况属于命题人、审核人都要承担的责任: (1)错题(2)知识性错误(3)歧义句、错别字(4)排版错误(5)实际难度系数,数理化超过预计的20%,其他学科超过10%。 (6)试卷未标明命题人、审核人。 8.承担责任的方式是:写出书面检讨,同时计入考评。 9.本次考试总结会召开后的24小时内,学年统一将各科的①《双向细

目表》②考试题卷③标准答案④学科考试总结,发送到教学处邮箱。每个学科一个文件夹,放在学年的文件夹内。 10.《考试总结》的内容:考试目标、目标达成度、成绩分布情况、本试题的优点和不足、检测出教学的优点和不足、今后要采取的改进措施等。 11.卷头统一使用“海林林业局第一中学2012~2013学年下学期第一次阶段考试”。 四、关于《双向细目表》的几点说明 1.能力:以《考试大纲》的规定为标准。如语文学科的能力有: A 识记 B 理解 C 分析综合 D 鉴赏评价 E 表达应用 F 探究 2.题型:以传统题型为主,鼓励谨慎创新。 3.出处:指该道题出自何处,可以是“教材”“练习册”“活页练习”“某某年高(中)考题”“原创”“某某老师原创”等。 四、本次考试命题人(冯校长指定) 教学处·课改办 2013-3-20

命题半命题{作文类}

考点名称: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 命题作文: 一般是指出题者给出一个既定的题目,要求应试者根据这个给定题目进行写作。它包含事件,人物,场面等要素。 半命题作文: 就是指作文题目只出现一半或一部分,另外一半或一部分由考生自己去补充的一种作文。 综观历年各地中考作文试题,半命题作文占有相当的比例。这是因为这种题型的最大特点是: 有一半或一部分的命题权握在了作者手里,选材有较大的自由度,在一定范围内考生有一定的自主权,与全命题作文相比,有利于考生发挥自己的写作水平,可以较灵活自由地进行写作。 与话题作文相比,适当作些限制,既可使评卷更准确,也可避免考生千题一文的套文现象。 补写文题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半命题弄清了题意之后,就要考虑补充文题了。补充文题就是将半命题作文变为命题作文。 .要易写作。 我们要十足利用半命题作文选材自由的特点,填上自己认为较容易写的内容。 如“我和(小草、春天、智者、妈妈……)的对话”,你觉得所供选择的词语中哪个最好写,你就补上哪个,若觉得这几个都不怎么好写,你还可以另选词语。 总之,应在题目要求的范围内,选择自己认为好写和有东西可写的内容填在横线上。 .要确定体裁。 在补充题目时要考虑你所写文章的体裁。一般考场作文对文体都没有要求,所以应根据自己的特长考虑是写记叙文,还是写说明文,或是议论文。 是写人记事,还是写景状物,或是阐述某个道理。文题对记叙、议论或书信、日记几种文体都适合,但是,你只能根据自己的特长,抓住一种文体,补题时应扣住文章体裁和写作对象。 .要内容健康。 半命题作文给我们以自由选择材料的余地,但同时也放宽了题目本身的一些要求。有的考生往往填上一些消极、不健康的内容,给半命题作文带来了一些负作用,自然也降低了作文的品位。如“的滋味”(云南省中考作文题),就有考生在横线上填了“打麻将”、“抽烟”、“喝酒”、“自杀”等词语,让阅卷者瞠目结舌,甚为困惑。因此,我们在这方面应引起注意,不能凭一时的感情冲动,或是标新立异,填写上了一些消极、不健康的内容,应填写积极向上,反映青少年时代风貌的健康内容。 命题作文特点: .从命题内容上来看: 近年来全命题作文的命题内容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倾向:或贴近考生生活关注个体成长,或启迪考生思考这一辈子哲理,或引导考生聚焦社会热点……丰富多样的命题,给考生作文的选材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从形式上来看: 一般有两种形式: 一是单纯以“命题”出现,前后没有提示或导语,这种形式,从字面上看限制较少,审题上没有障碍,让考生有相当宽泛的选材范围。 二是以“提示语命题”的形式出现,通过导语或提示语,为考生在审题和选材上作出了一定的引导,同样有较大的开放性和自由度。 在题目之前,加上了一段导语:“在成长的愉悦中,在探求的欣喜中,我们每一我都积极进取,充满活力。 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中,我们朝气蓬勃,充满活力。和谐温馨的家庭,洋溢欢乐,充满活力。 日新月异的社区、家乡、祖国……蒸蒸日上,充满活力。”这段话对写作材料的选择、对“活力”的判断有着明显的暗示作用。 命题、半命题、材料作文的区别: 命题作文是指命题人出作文题目让作者作文。 半命题作文是指命题人限定了作文题目的一部分内容,然后留出一部分内容由作者按要求自己补充完整后,就相当一篇命题作文。 半命题作文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张扬。命题作文重点考查考生的立意构思,谋篇布局,语言表达的作文能力。

命题方案

安阳市七中2017-2018学年上期 九年级期中质量检测语文试卷命题设计方案 刘沛 考试评价是重要的教学环节之一,也是实现课程目标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语文教学中不同方式的考试,其实都是课程评价的具体方式之一,都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改善教师教学”。 本次拟卷,以历年期中试卷为样本,与中招考试接轨,满分120分。试卷的结构,想尽可能体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在全面考查学生语文素养的基础上,更重视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关注。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考查九年级上册前三单元和古诗文的内容为主。对于学生的语文知识与能力进行较全面的摸底考查,面向全体学生,综合检测学生在语文学科学习目标方面达到的水平。 语文考试命题,首先就要明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评价建议:“应发挥语文课程评价的多种功能,尤其应注意发挥其诊断、反馈和激励的功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是进行语文考试命题的根本。因此,语文考试编拟的试题,至少需要符合下列命题原则: 1.符合教学目标和考试目的(课程标准、考试说明) 2.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难度要合适 3.考查内容有典型性、层次性 4.题干的表述简明扼要,具体明确 5.结构布局合理,层级分明 试卷特点:整卷以“学习和感受”为主题组织全卷,关注考查学生的语文知识积累、生活体验和亲情体悟。从古诗词名句的填空题,到现代文阅读中《父爱陷阱》和议论文《好电影总会与人心相遇》的选材及考查点的设置,以及作文题目《----后才懂得》的选定,都努力营造一种语文氛围,引导学生学会从自己的经历中汲取那些对人生大有裨益的营养,更好指导自己的学习与生活。

一、试卷注重语文能力的考查 从全卷来看,面向全体学生,但为了甄别出学生不同的语文水平,特别关注试题的梯度,考察能力的题量和难度较上一次的考试有所增加和提高。难度值较大的题目所占分值不是特别多,避免出现极为明显的两极分化现象。文言文的考点也力求是课内知识的联系和拓展,考查学生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和对文章的整体把握能力。二、作文考查倡导“真实作文”,想让每一个考生都能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内心感受,做到有话可写、有事可叙、有情可抒,避免套话、空话和作文的宿构。 附:安阳市七中学区2017-2018学年上期 九年级期中质量检测语文试卷双向细目表

最新高考数学命题热点 函数与导数

函数与导数 B1 函数及其表示 图1-1 3.BP [20132安徽卷] 如图1-1所示,程序框图(算法流程图)的输出结果为( ) A.34 B.16 C.1112 D.2524 3.C [解析] 依次运算的结果是s =12,n =4;s =12+14,n =6;s =12+14+1 6,n =8,此 时输出s ,故输出结果是12+14+16=11 12 . 14.B1,B14[20132安徽卷] 定义在R 上的函数f(x)满足f(x +1)=2f(x),若当0≤x≤1时,f(x)=x(1-x),则当-1≤x≤0时,f(x)=________. 14.-x (x +1)2 [解析] 当-1≤x≤0时,0≤x+1≤1,由f(x +1)=2f(x)可得f(x) =12f(x +1)=-1 2 x(x +1). 11.B1,E3[20132安徽卷] 函数y =ln1+1x +1-x 2 的定义域为________. 11.(0,1] [解析] 实数x 满足1+1x >0且1-x 2 ≥0.不等式1+1x >0,即x +1x >0,解得 x>0或x<-1;不等式1-x 2 ≥0的解为-1≤x≤1.故所求函数的定义域是(0,1]. 13.B1[20132福建卷] 已知函数f(x)=? ????2x 3 ,x<0,-tanx ,0≤x<π 2,则f ? ????f ? ????π4=________. 13.-2 [解析] f π4=-tan π 4=-1,f(-1)=-2. 21.B1,B12[20132江西卷] 设函数

f(x)=?????1a x ,0≤x≤a,11-a (1-x ),a

2020高考数学二轮复习指导之高考试题命题的来源分析

2020高考数学二轮复习指导之高考试题命 题的来源分析 关注1 挖掘教材,关注例、习题的拓展性 教材例、习题的结论往往可作为重要的结论,或推广、延伸获得一般规律。积累教材中的小结论,可提高解题速度,甚至实现“秒杀”! 【例1】(2019·四川成都树德中学模拟)e1,e2分别是具有公共焦点F1,F2的椭圆和双曲线的离心率,P是两曲线的一个公 共点,O是F1F2的中点,且|PO|=|F2O|,则e1e2 e21+e22 =________。 【解析】解法一:设点P在第一象限内,椭圆的长半轴长为a,双曲线的实半轴长为a1, |PF1|=m,|PF2|=n,则m+n=2a,m-n=2a1, 所以m=a+a1,n=a-a1。 由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可得,(2|PO|)2+|F1F2|2=2(|PF1|2+|PF2|2), 所以(2c)2+(2c)2=2[(a+a1)2+(a-a1)2], 即2c2=a2+a21,所以1 e21+ 1 e22=2, 所以e21+e22 e21e22=2,故 e1e2 e21+e22 = 2 2。 解法二:易知|PO|=|F2O|=|F1O|=c,所以点P在以O为圆心,F1F2为直径的圆上,所以∠F1PF2=90°。于是由椭圆、双曲 线焦点三角形面积公式可得,(a2-c2)tan45°=c2-a21 tan45°,所以2c2

=a 2+a 21,所以1e 21+1e 22=2,所以e 21+e 22e 21e 22=2,故e 1e 2e 21+e 22=22。 【答案】 22 解法一源于人教A 版《必修4》第109页例1。拓展延伸: 如图,三角形中线定理为|AM →|2=14(2|AB →|2+2|AC →|2-|BC →|2)。解法二源于人教A 版《选修2-1》第49页[习题2.2]A 组第6题椭圆焦点三角形面积问题。 关注2 挖掘教材,关注教材的整合性、交汇性 对教材中例、习题进行整合、交汇、变换、深化等,形成“合

一年级命题情况分析

2013—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命题情况分析 一、命题的基本情况(题量、难度、区分度、科学性及创新性等) 本次期末考试的命题,主要有三个部分组成,分别是积累与运用,阅读和理解,看图写话,题目内容适量,难度适中,但是试题非常灵活,不仅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更考查了学生的运用能力和组织语言的能力,符合苏教版小学语文低年级学段的要求,同时,本次命题与以往的命题有很大的不同,在一年级第一学期增加了阅读与理解,这是本次试题的一大创新,这一内容的考查,使优等生和学困生之间的差距更大,试题的区分度很高。 二、命题的主要特点或优点(举例说明、分析) 本次命题的主要特点有以下几点 1.重视学生的基础知识的考查,语文学科是基础性学科,打好基础,对学生至关重要。在试题中,对基础知识的考查类型有抄写生字,看图获拼音写字词,选字填空,根据课文内容填空,所占分值大约在60分左右,这充分体现了基础知识的重要。 2.重视学生的技能训练,学习语文的根本不仅仅是对基础知识的吸收,更重要的是要学会运用所学的知识,这样才能体现语文课程的意义,在这次命题中,在考查基础知识的同时,也对学生进行了技能训练,比如看图写字词,不仅仅根据要求学生根据拼音来写字,更让学生学会在不同的语境中运用读音相同的字,yu()船()儿;还有选字填空,也同样考查了学生的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3.课内和课外相结合,语文的学习不仅仅是学习语文书上的知识,生活中处处有语文,所以本次命题的内容将古诗文的诵读和课外阅读与语文课堂相结合,充分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4.关注了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试题的层次性很清楚,区分度非常高。 三、命题的主要不足或问题(举例说明、分析) 1.这次命题在题型上做了大胆的改革,特别是增加了“阅读与理解”这一内容,这对一年级的孩子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虽然这篇短文很简单,但是对只上了一个学期的一年级孩子来讲,并不是那么容易,我们觉得应该给孩子一个缓冲的时间,如果能改为一篇课内的短文阅读片段,给学生一个过渡,相信会更好一些。 2.看图写话的内容是以填空的形式出现的,如果能把横线改为田字格会更好,因为一年

企业文化重要的三个命题

www.bevery.hk 企业文化重要的三个命题 企业文化有用吗?企业文化如何起作用?那么企业文化到底是什么?企业文化又如何落地?这是困扰很多管理者的问题。就包括,很多管理者说,企业的问题核心出在文化上,但为什么是文化的问题?文化又如何产生了这些问题?又不甚了了。 总结来说,企业文化有三个重要命题: 1、企业文化如何起作用? 2、企业文化是什么? 3、企业文化如何落地? 本文先对前两个命题进行探讨。 一、企业文化如何起作用? 为什么一定要先理解企业文化如何起作用的呢?只有理解了文化作用机制,我们才能正确地去设计文化和建设文化,也才能真正理解企业文化是什么,真正懂得企业文化如何落地。

那么,文化如何起作用呢?是不是说我们找几个别人不知道的词,提炼出来了,把它往墙上一贴,文化就出来,然后不断培训,文化就起作用了? 其实,企业文化起作用很简单,一句话——“用它,它就起作用”,即要按照理念去做!“用这些理念”或者说按照理念去做,这些理念自然就起作用了,如果不能按照理念去做,它永远是墙上的纸。所以说文化起作用很简单,就是按照理念去做。事实上,一个企业真正的文化,不是墙上的,是行动上的。 这个概念很重要——文化理念起作用,就是要按照理念去做,如果不做,就不起作用,只有 做才起作用。 比如讲,稻盛和夫拯救濒临破产的日航,半年之后,就扭亏为盈,有人问他的秘诀是什么,他回答说,他只是用了他的12条经营哲学! 哲学这么神奇?他的哲学是怎么起作用的呢?就是“用”! 简单讲,他就是用了两个步骤: 首先,在盛和塾集中培训日航的各级管理干部关于稻盛和夫的经营哲学,即让大家知道他的哲学是什么。 其次,就是随时随地的“用”了!比如开会的时候,遇到有问题时,大家开始扯皮推诿,有人说这不管他的事,有人说这是前任的事等等,稻盛和夫先生就开始运用他的哲学了,他的哲学中有这么一条“临事有勇”,通俗点说就是敢于担当,他就问了,这是临事有勇吗?当然不是! 大家开会时就知道这不是临事有勇了,也就不能在扯皮推诿了,但是又出现了另外一个问题:一问到经营的情况时,大家一问三不知,航线盈利亏损情况、成本结构、航线经营时段的变化、客户的关注点等等。稻盛和夫先生又开始“用”他的哲学了,他的哲学有这么一条“费用最小化,利润最大化”,如果这些情况不知道,怎么做到费用最小化,利润最大化呢?濒临破产是有原因的,大家都是官僚主义,远离业务,远离客户,远离竞争,远离员工!这么一来,大家都得要深入一线了,深入了解业务、研究业务了! 我们看看以上这个案例,其实就是这样,文化起作用,就是“用”,“用”了就起作用了,而

缩小差距--中国教育政策的重大命题

缩小差距——中国教育政策的重大命题 执笔人袁振国 内容提要: 教育差距的存在和持续拉大是我国当前教育发展的严峻现实,这种差距表现在城乡、地区、阶层、类别四个方面。如果从居民人均消费水平和人均教育支出、人 均财政支出和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两组经济发展指标和教育投入指标来考察东 部和西部地区的城乡经济和教育发展,就会发现教育差距比经济差距拉得更大更快。 由于教育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这种差距将会影响到建设小康社会和贯彻科学 发展观、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现实需要。导致差距的原因固然很多,但公共政策是 最主要的。因此,消除教育贫困,缩小教育差距的责任主要在政府,政府应该通过 调整和制定公共政策确保所有人都能公平地享受公共教育资源,这就要求公共教育 政策领域必须逐步实现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型。 关键词:教育政策/教育差距/消除教育贫困/大众教育取向 在实现了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总体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后,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从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发展,一是它的全局性,即不是某一方面、某一领域的小康,而是全社会、全民族的小康;二是它的全方位性,即不仅是经济上的小康,而且是政治民主、科教发展、文化繁荣,生活质量全面提高的小康;三是它的全体性,即不是部分地区而是全部地区的小康,不是部分人而是全部人的小康。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是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社会发展的差距不断拉大是最突出的问题之一。扭转我国发展严重不平衡的局面是实现全面小康的战略目标。十六大报告提出了“城镇人口的比重较大幅度提高,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的目标。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总结了我国和世界发展的经验教训,进一步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缩小差距,建立和谐发展的社会是突现时代精神和实现历史跨越的内在要求。 教育差距是社会差距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的研究表明,教育差距的程度和拉大的速度在许多方面比经济更严重。教育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教育的差距会严重制约其他方面的发展,同时缩小教育的差距比缩小其他差距更困难、更缓慢。缩小社会差距,已经成为党和政府的工作重点之一,缩小教育差距也无可避免地成为公共政策的重大命题,应该放到宏观战略地位予以考虑。 一、教育差距的严峻现实 教育差距既表现为城乡之间、地区之间、阶层之间的差距,又表现为不同教育类别之间的差距,如重点学校与非重点学校、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研究型大学与非研究型大学、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的差距。 (一)教育的城乡差距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