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每一个孩子都能成功

每一个孩子都能成功

每一个孩子都能成功
每一个孩子都能成功

《每一个孩子都能成功》(2建议各校、幼儿园把这本书推荐给我们的学生家长读一读,至少县城的幼儿园和学校应做到。

013-01-20 18:35:26)

转载▼

标签:杂谈

美国教育家辛西娅·乌尔里克·托拜厄斯写过两本书,一是《他们的学习之道》,二是《每一个孩子都能成功》。在《他们的学习之道》里,辛西娅讲述了这样一个理论:每一个孩子先天的精神结构是不一样的,正如每一个孩子在长相、身高上不一样。美国教育学界一些人也认为每一个孩子在学习的方式和能力上也不一样的,具有先天性的差异。有的孩子学这个行,有的孩子学那个行;有的孩子只能用这样的方法学习才行,有的孩子只能用那样学习方法才行。对于这样一类现象,他们把它概括为学习风格的不同。学习风格也像性格、气质一样,对于一个人的成长起着很大的作用。这个理论在美国教育界很通行,在美国又有不同的派别。例如美国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孩子们的聪明表现在不同的方面,有的人算术—逻辑智力特别高,有的人语言智力特别高,有的人音乐智力特别高,有的人空间智力特别高,有的人运动智力特别高,有的人处理人际关系的智力特别高,有的人内省智力特别高。孩子的这些差别是先天的。但这并不意味着谁就聪明谁就蠢,仅仅意味着孩子们在不同的方面智力不一样。另外一个理论是格雷戈克模型,是本书的作者辛西娅运用得最多的一个理论。这个模型把人的学习风格分成四种:具体有序型、抽象有序型、抽象随意型、具体随意型。还有的理论把人的学习风格分成分析型、整体型,还有的理论根据生物钟对人的学习风格进行分类,有的人早晨学习效率最高,有的人下午学习最高;有的人是夜猫子,白天无精打采,晚上学习却效率很高。甚至有根据人的怪癖对学习风格进行分类的,例如有的人只有边吃东西边学习才学得进去。还有一个模型也是辛西娅用得比较多的,这个模型把学习风格分成听觉型、视觉型、运动型。听觉型的学习者通过耳朵学习,学什么都得念一遍,不念记不住;视觉型的学习者通过眼睛学习,而看的东西如果不生动他就不愿意看;运动型的学习者则必须在运动中学习,不动就学不进去。以上理论都做了一定的实证研究,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实践起来效果都有限。因为这些理论都简单把人分成两类、三类或四类,而个人的学习风格是千差万别的,很难纳入某个模子。辛西娅敏锐地感觉到了这个问题,于是她就把这些不同的学习说综合起来。她认为这些理论都有价值,但都是不全面的。她并没有提出一个独特的模型,而是提出了一个把上面这些模型的内容都涵盖在内的模型。她认为所有这些模型所做的分类,不管是听觉的、视觉的还是运动的,不管是分析的还是整体的,不管是具体有序的、抽象有序的、抽象随意的还是具体随意的,每个人的头脑中都有这些各种各样的学习风格的碎片,每个人的学习风格都是对这些碎片进行不同组合的结果。总共有几十样碎片,这些碎片就像26个字母组成不同的英语单词一样,使得人们的学习风格千差万别。而且每个人享有某种碎片还有程度的不同,因此可以说每个人的学习风格都是不一样的。但是大体上进行分类还是可以的,一个孩子学习风格中那一种或几种碎片的成分比较大,那么对他的教育很可能就得适应这一种或几种碎片的要求。如果不成功,则需要调整教育方法。这样一来,操作性比较强了。辛西娅把这个理论变成一个操作指南,写了《每一个孩子都能成功》。这里的成功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发挥每一个人的天赋。这个成功是主观的,因为每个人的成功与否不是以一种客

观的标准答案来衡量的,而是以是否发挥了他个人独特的天赋为标准来衡量的。这正是我们常说的、要作为校训的“做最好的自己”。从另一方面来讲,按照一个人自己的天赋来塑造他,最有可能使他取得最大的成就,而这个成就就是他人和社会所承认的,从这个角度看,成功又是客观的。当然,按照你的天赋塑造自己,你也会心情舒畅,你会觉得自己没有被人强迫、改造成为别的样子,你就是你自己。现在,我国大多数家长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自己的孩子做了官、发了财,家长把这个当作成功。这样一个标准,是家长强加给孩子的,家长并没有把子女当作一个独立的个体,而是把孩子当作实现家长愿望的工具。《每一个孩子都能成功》里所讲的成功,是尽量把孩子本身的天赋发挥出来。例如一个运动型的、富有运动智力的学习者,很可能把他造就成一个运动员,才能叫作成功。但是这个运动员能够做到什么份,是有一些先天限制的,也许他只能做到他们县里面名列前茅。对于这个孩子来讲,他干的是他有兴趣的事,他的能力挥出来了,他很可能觉得就是成功。但家长可能觉得县里最优秀的运动员既升不了官又发不了财,是不成功的。再如,我校王立进的孩子爱画画,其作品现已入选到临沂的一个文化作品集子里了。孩子喜欢画,那么家长、教师就可以将他的这种天赋给他发挥出来,将来成为区内或者市内比较有名书画家,这就成功了。设若这个孩子这方面的天份能够达到全国级别的,这个成功从实利性来讲,无论主观、客观上都是成功的。很多家长非要孩子去实现家长的期望,这通常只能是强迫了。通过强迫也有少数孩子能达到家长的期望,但即使这些“成功”的例子,对于孩子来说也是很痛苦的。辛西娅对现行的美国教育制度非常不满,认为现行教育制度下的学校像个监狱。而且不止是学校,家庭教育也有或多或少的监禁味道。中国这方面的情况恐怕有过之而无不及。这种教育不按照孩子的天赋去塑造他们,而是按照老师、家长的期望去塑造他们;不是适应每个孩子的天性,采取个别化的教育方法,而是一刀切,采取规模生产的方式来办教育。因此,大多数孩子的天赋并没有发挥出来,所以大多数孩子是不成功的。辛西娅并不主张推翻现行的规模化教育,因为推翻它代价太大。如果绝对搞因材施教,那就很可能把现代的学校教育搞成我国古代的私塾那样,一个老师只能带两三个孩子,这样做需要太多的教师,而我们不可能有这么多的合格教师。所以从教育的效率来看,实际上也不可能把相当于规模生产的教育体制废除。辛西娅更强调的是要改变教师和家长的观念和态度。在《每一个孩子都能成功》的前言中,辛西娅提出了两条运用学习风格理论改善孩子们学习状况必须记住的两条原则:第一,孩子们最令老师和家长头痛的方面可能恰恰是使他们今后取得最大成功的方面;第二,爱、信任和尊重是所有学习风格的孩子所需要的,与孩子们的情感关系的质量将极大地影响任何教育方法的效果。在后记中,辛西娅要求我们专注于每一种学习风格的积极性方面,要求我们不要简单地给孩子贴上某种学习风格的标签,要意识到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要有调试教育方法的耐心,要等待一定的时间来观察运用学习风格理论在孩子们身上所引起的变化。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独一无二的个体,不要把孩子当作实现自己愿望的工具,而无视孩子的特殊需要,无视孩子独特的个性。这样的做法不仅搞得孩子很痛苦,也不利于孩子取得成功。

陈黎明(1121513119) 15:54:21

《每一个孩子都能成功》读后感

《每一个孩子都能成功》这本书是美国著名的教育家辛西娅女士使用格雷戈克模型编写的。作者在字里行间处处浸透了自由、平等、博爱的精神。

辛西娅认为,孩子的先天精神结构(天赋)是上帝送给孩子们的礼物,是家长、老师、任何其他人和政府都无权剥夺、无权损坏的。由此可见,我们的教育应该尊重并适应孩子的天赋,充分发挥他们的天赋,而不是千篇一律地强求他们适应我们的期望。

辛西娅一再强调家长和教师要了解和尊重每个孩子独特的个性,一再指出运用学习风格理论改善孩子们的学习状况时要尽可能地听取孩子们自己的意见,也多次提到要给予孩子们一定的自由支配时间。辛西娅深知“人人生而自由,却又无往而不在枷锁之中”,孩子们最好能自由发展,但却又不能不适应社会;因此,她要求家长和教师尽力说服孩子们,让他们越出自己先天学习风格的限制,扩展自己的能力。但她坚决反对强迫命令,而主张通过说服使孩子们自律地学习。如果孩子们不能自律违反了规则,当然还是要受到处罚的;但规则应当是孩子们事先知道的,最好是孩子们自己同意过的,并且规则应当平等地适用于所有的孩子。这些主张实际上分别蕴涵着自由、自律、民主和法治的精神。

既然讲“每一个孩子都能成功”,当然意味着每一个孩子都是平等的。但是辛西娅所讲的平等是自由的平等,而非平等的不自由。“平等地对待孩子并不意味着对每一个孩子都完全一样。”每个孩子都有一种独一无二的学习风格,如果用同样的方法去教育两个人,那么必定有一个人会受到极不公正的对待。

辛西娅虽然一直强调尊重和欣赏孩子们独特的个性,但她同时也意识到了孩子们的一些共性,这些共性就是对于平等、公平和爱的需要。与成年人相比,孩子们更需要爱,也能够给予爱。孩子们会因为喜欢某一个老师而特别认真地学习他(她)所教的功课,会担心父母难过而努力学习,遵守纪律。正是因为这个缘故,辛西娅在序言中说“你同每一个孩子的关系的质量,将决定你所使用的方法的效果。”作为父母和老师,仅仅在内心里爱孩子是不够的,还必须让孩子们感觉到你是爱他们的。孩子们仅仅爱父母和老师也是不够的,还要引导他们去爱周围的人,也就是让世界充满爱,同时自己也享受到博爱的滋润。

读了辛西娅的书,我深深地为她的教育思想所感动。如果我们教师和家长都能以此书来指导我们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那么我们的下一代将会极大地增强对自己的信心和对他人的理解,并从小学会自律,他们心中固有的自由、平等、博爱的倾向将会得发扬光大。

读《每个孩子都能成功》心得体会

读《每个孩子都能成功》心得体会 《每个孩子都能成功》这是一本西方教育名著,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著名的学习问题专家托马斯?阿姆斯特朗先生,他进行了15年深入的调查研究写成的经典教育专著,他的研究成果表明,实际上根本没有天生的所谓学习上不行的孩子。绝大部分也是世人带着有色眼镜看待的结果。 本书中说到一个叫比利的孩子,总是喜欢发明令人匪夷所思的玩意儿,例如让水沿着水槽流下,带着乒乓球滚入洞槽,轮番撞击数只铃铛鸣叫,使一头玩具小猪旋转起来,最后进入玩具鳄鱼嘴里。这样,一个鳄鱼似的小切削器便被启动了,你可以在里面削铅笔。他发明的一些其他机械,也是既富创造性又有实用性。然而,比利还是被勒令退学了,他似乎不会按学校的规定的方式办事,他甚至不会计算房间的面积。 还有一个活泼好学的六岁小姑娘,当她第一天入校时是何等地激动。她已习惯于把时间花在小池边与朋友们画画、戏水、堆砖和唱歌,在入校第一天这么一个有纪念意义的日子里,她充满了期待,她期待能在四周走动走动,她期待能了解一些事物,她期待学校能随处歌唱、玩耍,她还期待着能与其他伙伴在一起自由自在地交流。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她发现自己生活在一个不得不长时间坐在座位上的世

界里,在那儿,她必须去解析老师复杂的说辞,眼睛必须一眨不眨地盯着味道怪异的书本上那些细小而又弯弯曲曲的数字与字母。当她在老师面前表露出自己的失望与迷惑时,老师就建议她去专家那儿做个检查。于是,她就接受了挑、串、刺等一系列深入检查后,又被人认为是彻头彻尾的“痴呆生”。 托马斯先生发现,孩子学习有困难,本质上是他的学习方法压根和你不一样,托马斯先生具体分析了很多孩子学习不好的原因,最后归结到是现今的学校教育很难适应孩子们多种天赋类型和学习方式的多样性,老师们仅仅重视孩子在很有限的几个能力方面的培养,使得很多孩子天生的才能和潜能被打压了,从而产生了很多不适应在学校教育的差生,学业上的残疾人,但这些标签被无情的贴到孩子身上时,孩子们就真正的成了学业上的残疾人了。 其实像《每个孩子都能成功》一书中的描述的这些外国孩子,在我们中国的现实生活中又何尝少呢?在报告文学《每个父母都能成功----李圣珍老师的教育胜经》一书中介绍的北京的一位叫李圣珍的老师,好几年来,她已经将来自全国的50多个家长和老师认为在学业上无可救药的差生转变成了人见人爱的好孩子,来李老师家之前,有的孩子在学校考试几乎门门都不及格,有的孩子上到小学四年级,数数还超不过20,有的孩子一见到书本就想撕……在李老师的教

每个成功的孩子背后都有一位智慧的母亲

每个成功的孩子背后都有一位智慧的母亲 在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中,对孩子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家庭教育。孩子的好与坏与爸爸妈妈是密不可分的。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出息。那么在未来有所作为的孩子背后,一定要有一个智慧的妈妈!如果您还不知道,那么赶紧来看看吧~ 一、只要是你的孩子能够自己做的事,一定要让他尽量多的去做。 只要孩子已经掌握某项技能或能够完成某件事了,以后就必须坚持让他自己做。如果孩子能够自己走路了,那么家长就不应该继续抱他。如果孩子能够自己吃饭了,(不管吃的多么的糟糕,弄得多脏),家长就不应该继续喂他了。可能这会暂时增加很多的麻烦,比如要不断地收拾被他弄脏的衣服,饭桌,地板,可能要麻烦两三个月,但总比他都五六岁了还必须要家长喂饭才肯吃好。再比如,耐心的等待自己小小的孩子学会自己走路,这总比日后吃力的抱着一个六七岁不习惯自己走路的孩子上街或出差或是旅游,要轻松很多吧。 经常要给孩子说的话是:我相信你,你自己可以做到的!(如果孩子很小,一定要蹲下来,看着他的眼睛对他说),学会拒绝提供对孩子成长没有任何意义的帮助,小孩子越自己做事,越有成就感,自信心就越强,自信和成就感让孩子从小绽放。 二、给孩子灌输家庭责任感 1、孩子一学会走路,就可以做一些家务。 2、如果在小孩很小的时候,你就教他要帮助做家务。他就会把做家务当成一种乐趣和生活中很自然而然的一部分。为了小孩能够专心学习和做作业,而避免让孩子接触家务。这不是一种明智的行为。我建议每周起码有一天是全家一起参加做家务的。 三、让你的孩子自己做出与年龄相符合的选择。小时候做的选择越多,就越有主见,将来做选择的能力就越强。 如果想将孩子培养成日后的领袖,非常关键的就是,从小让孩子学会做出与他年龄相仿的选择,他可能选择的很糟糕,但是要让他学会在犯错中成长,而且要他知道,任何的选择背后都是有相应的结果产生的,让孩子从小学会承担自己选择的后果,这是领导力培养的早期形式,孩子们从小需要有独立作出决定的机会,这对形成独立判断思维和建立自信心都非常有帮助。 备注:孩子只能做和他年龄相符的决定,而不是事事都由他选择,比如:和家长一起外出应酬,不能由他来决定什么时间回家,只能由家长来决定。 四、建立一个持久的家庭规矩,并且尽可能的将其坚持贯穿下去,一贯严格,但要公正 家里一定要有规矩,也就是纪律,但是纪律不是向孩子展示你的权威,而是帮助孩子建立自律的工具,对小孩的行为要有理性的约束,这样他们才能茁壮的成长。 第一、限制孩子看电视玩电脑的时间 看电视会给孩子输入一个固定的模式,是被动的接收,不利于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比尔盖茨每天只允许他的女儿上网40分钟,只有儿童特别沉迷于网上的”虚拟世界”。上网成瘾已经是一个非常严重和日益严重的问题 第二、对孩子的礼貌,言行举止给予特别重视的教育 一名学习成绩一般,但有礼貌很懂事生活能力强的小孩,比一个学习成绩优秀但不懂事,很没礼貌生活能力差的小孩,日后在人生事业中有更大的发展。所以家长要督促孩子养成好的人格修养,并且以身作则。 表扬小孩,一定要表扬他的行为修养。而不是一直夸她的外貌或成绩。随时提醒他,你的外貌和学习成绩和自己的行为举止匹配吗? 第三、严格控制孩子吃快餐垃圾食物 1、中国的饮食文化非常丰富,有很多美味健康的选择。不要用加工过的垃圾品来毒害你的孩子。

《每个孩子都能成功》读后感

《每个孩子都能成功》读后感今年暑假,偶然间读到了托马斯•阿姆斯特朗先生的《每个孩子都能成功》一书,它使我感到教育的真谛。从这本书的调查结果表明,没有所谓“学习上不行”的孩子,多数都是由于他人的一己之见看待了这些“学习上不行”的孩子。 书中提到的两个“特殊”的孩子,让我印象非常深刻。一个被勒令退学的孩子——比利,因为他总是喜欢发明令人匪夷所思的玩意儿,却不遵守学校的规定,不会学习。另一个年仅六岁,原本就是个活泼好学的孩子,喜欢在小池边与朋友们画画、唱歌、堆砖。她对上学充满了期待。可是,渐渐地,当她迷茫地听着老师复杂的讲解,眼睛时刻盯着冗长的本;当她面对老师的提问手足无措露出困惑与失望的表情时,被大家认为是彻头彻尾的“痴呆生”。 其实像《每个孩子都能成功》一书中的描述的这些孩子,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又何尝少呢?我不由得想到自己的学生。班级有4人,有传统意义上的优等生,亦有那些问题学生、学困生。问题学生是我最头疼的对象,这节在语文书上画画,下节把其他同学的作业给撕了,更过分的是在我的堂上,在大家认真听,积极思考时,发出几声引人注目的怪叫……他们是堂的“奇葩”。然而在这些不好的“记号”下,他们也会时不时的让我收获一些小感动。主动捡起地上的垃圾,认

真完成老师给予的小任务……每个孩子都有属于自己的亮晶晶! 看完《每个孩子都能成功》这本书后,我更加感受到了教师的言行、观念和教育引导的重要性。手指有长短,能力有大小,这样的观点为什么就不能用在孩子的身上呢?我们应该把每一位学生都当成一块玉,一块可雕之玉,对他们一视同仁;并要坚信在爱的滋润下,“另类学生”终有一天都会成就自己,成为社会可用之材。无论进步、落后,都不要让我们的学生经常生活在否定中。我们要观察孩子,了解孩子,并挖掘出他们每一个的闪光点,让他们成为一颗颗自信的、独特闪光的金子。

每个孩子都能成功

每个孩子都能成功 《每个孩子都能成功》这是一本西方教育名着,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着名的学习问题专家托马斯·阿姆斯特朗先生,他进行了15年深入的调查研究写成的经典教育专着,他的研究成果表明,实际上根本没有天生的所谓学习上不行的孩子。绝大部分也是世人带着有色眼镜看待的结果。 本书中谈到一个叫比利的孩子,总是喜欢发明令人匪夷所思的玩意儿,例如让水沿着水槽流下,带着乒乓球滚入洞槽,轮番撞击数只铃铛鸣叫,使一头玩具小猪旋转起来,最后进入玩具鳄鱼嘴里。这样,一个鳄鱼似的小切削器便被启动了,你可以在里面削铅笔。他发明的一些其他机械,也是既富创造性又有实用性。然而,比利还是被勒令退学了,他似乎不会按学校的规定的方式办事,他甚至不会计算房间的面积。 还有一个活泼好学的六岁小姑娘,当她第一天入校时是何等地激动。她已习惯于把时间花在小池边与朋友们画画、戏水、堆砖和唱歌,在入校第一天这么一个有纪念意义的日子里,她充满了期待,她期待能在四周走动走动,她期待能了解一些事物,她期待学校能随处歌唱、玩耍,她还期待着能与其他伙伴在一起自由自在地交流。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她发现自己生活在一个不得不长时间坐在座位上的世界里,在那儿,她必须去解析老师复杂的说辞,眼睛必须一眨不眨地盯着味道怪异的书本上那些

细小而又弯弯曲曲的数字与字母。当她在老师面前表露出自己的失望与迷惑时,老师就建议她去专家那儿做个检查。于是,她就接受了挑、串、刺等一系列深入检查后,又被人认为是彻头彻尾的“痴呆生”。 实际上像《每个孩子都能成功》一书中的描述的这些外国孩子,在我们中国的现实生活中又何尝少呢?在报告文学《每个父母都能成功----李圣珍老师的教育胜经》一书中介绍的北京的一位叫李圣珍的老师,好几年来,她已经将来自全国的50多个家长和老师认为在学业上无可救药的差生转变成了人见人爱的好孩子,来李老师家之前,有的孩子在学校考试几乎门门都不及格,有的孩子上到小学四年级,数数还超不过20,有的孩子一见到书本就想撕……在李老师的教育下,这些孩子在学业上全部脱胎换骨,全都有了长足的进步,有的一跃成为班上的前五名,有的当上了三好学生,还有的已经考上国内重点大学,有的还赴世界一流大学留学深造。同托马斯先生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李圣珍,这位被中国教育界誉为“拯救差生的圣手”的本土教育家,在谈到她的教育经验时,她语出惊人:世界上不愿意学习好的孩子根本不存在,学业差只是教育不当的结果。 “学业残疾”这一概念应该换成“学习差异”,成千上万的被认为有“学业残疾”的小孩,并不是真正的残疾,而是他们有自己独特的学习方式,而老师和家长并没有认识清楚。而且,数以百万计的孩子,之所以在校学习未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患有学校恐

《让每个孩子的一生成为一个精彩而成功的故事》

《让每个孩子的一生成为一个精彩而成功的故事》 ---在庆祝第34个教师节大会上的讲话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上午好! 金秋送爽,硕果飘香,在这喜庆祥和的美好时刻,我们共同迎来了第34个教师节。今天我汇报的题目是《让每个孩子的一生成为一个精彩而成功的故事》。 我是一位普通的乡村班主任,记得在我刚踏入工作岗位的那天起,母亲就告诉我:“儿子,从今以后你就是老师了,当老师可要有老师的样啊!”惦念着母亲这朴素的话语,面对那些心门紧闭的孩子,我没有急躁过;面对那些难以沟通的家长,我也没有抱怨过;甚至面对社会莫大的诱惑,我也从来没有动摇过。我始终牢记着母亲的教诲,学校是我的家,学生的成长就是我最大的财富。 从事班主任工作六年来,我没有振聋发聩的故事,也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但与孩子们相处的这些日子里,看着他们一天天在长大,变得越来越懂事,我有一种说不出的幸福与感动。小军从一个自闭孤僻的孩子走向了活泼与开朗,兴奋得我半夜未眠;一向高傲自负的大伟主动承担了帮扶学困生的任务,让我开心了整整一个礼拜;全校最调皮、老师最头疼、我也多次批评过他的志强,毕业后再次相见给了我一个大大的拥抱,叫我差一点掉下眼泪。 有人说班主任是天底下最小的主任,但承载的却是希望、前途和命运。所以自从担任班主任的那一刻起,我就一点也不敢懈怠,不懂

的就学,不通的就问,不解的就拜师,就这样我收获了很多很多。在这里我要发自内心地感谢我的母亲,虽然她学问不深,但潜移默化中却给了我莫大的关怀和深刻的影响。是他让我深深地懂得班级的每一个学生其实都是父母的整个世界;是他让我清醒地意识到学生都是夸出来的,不是用鞭子抽出来的;是他让我坚定地相信什么样的班主任就会带出什么样的学生,谁的学生最像谁。同样,他也让我时刻铭记每个孩子都是一朵花,但并非每朵花都在春天绽放。 探索管理的艺术,追逐育人的真谛,在日常班级工作中,我总是充分尊重班级的每一个学生,想方设法为他们创造适合自己的舞台,让他们在这个舞台上舞得起劲,舞出精彩。我常常告诫孩子们要有狮子的雄心,菩萨的善心,知追求,知奋进,懂宽容,懂感恩。我深知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所以我不敢忽略细微的地方,见到果皮纸屑我会迅速地捡起,学生与我打招呼我会谦逊有礼地回应,运动场上我也满怀激情地为孩子们呐喊助威。我还常与学困生打交道,告诉他们这个世界只有差异,没有差生,每个人都能书写自己的传奇,时间长了,他们也都敞开心扉,用自己特有的方式告诉我他们的梦想和追求。记忆中最深刻的是,有一次我让他们写出自己的优点,有一个学生竟然足足写了十二条。是啊,家教专家说:“面对一个哭闹的孩子,如果你不知道怎么做,就请蹲下身去,把他搂在怀里。”面对一群问题学生,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是啊,心灵相融,教育处处是风景。当我们用为人父母的心态来倾听学生的心声时,我们看到的往往就是一群可爱的孩子;当我们用放

读《每个孩子都能成功》有感:

读《每个孩子都能成功》有感 唐可府 《每个孩子都能成功》这是一本西方教育名著,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著名的学习问题专家托马斯?阿姆斯特朗先生,他进行了15年深入的调查研究写成的经典教育专著,他的研究成果表明,实际上根本没有天生的所谓学习上不行的孩子.绝大部分也是世人带着有色眼镜看待的结果。 书中谈到一个叫比利的孩子,总是喜欢发明令人匪夷所思的玩意儿,例如让水沿着水槽流下,带着乒乓球滚入洞槽,轮番撞击数只铃铛鸣叫,使一头玩具小猪旋转起来,最后进入玩具鳄鱼嘴里。这样,一个鳄鱼似的小切削器便被启动了,你可以在里面削铅笔.他发明的一些其他机械,也是既富创造性又有实用性.然而,比利还是被勒令退学了,他似乎不会按学校的规定的方式办事,他甚至不会计算房间的面积。还有一个活泼好学的六岁小姑娘,当她第一天入校时是何等地激动.她已习惯于把时间花在小池边与朋友们画画,戏水,堆砖和唱歌,在入校第一天这么一个有纪念意义的日子里,她充满了期待,她期待能在四周走动走动,她期待能了解一些事物,她期待学校能随处歌唱,玩耍,她还期待着能与其他伙伴在一起自由自在地交流.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她发现自己生活在一个不得不长时间坐在座位上的世界里,在那儿,她必须去解析老师复杂的说辞,眼睛必须一眨不眨地盯着味道怪异的书本上那些细小而又弯弯曲曲的数字与字母.当她在老师面前表露出自己的失望与迷惑时,老师就建议她去专家那儿做个检查.于是,她就接受了挑,串,刺等一系列深入检查后,又被人认为是彻头彻尾的"痴呆生"。 实际上像《每个孩子都能成功》一书中的描述的这些外国孩子,

在我们中国的现实生活中又何尝少呢?李圣珍,这位被中国教育界誉为"拯救差生的圣手"的本土教育家,在谈到她的教育经验时,她语出惊人:世界上不愿意学习好的孩子根本不存在,学业差只是教育不当的结果。 《每个孩子都能成功》一书正是认真探析了学习这一重要的教育现象,它揭示了许多十分有学习天赋的孩子却被送进学业残疾班的令人震撼的悲剧根源,尤其是介绍了家长如何去发现你的孩子个性化的学习方式以及介绍了帮助孩子提高学习成绩的七种不同的方法.这样的匠心独到的指导,无论是对孩子正在接受厌学煎熬的孩子的家长,还是差生的父母,或者是学习成绩优秀的小孩的家长,都有开阔思路,纠正偏差的效果。 2016年2月20日

《成就每一个孩子》读后感

《成就每一个孩子》读后感 有一本书,一直陪伴着我,书的名字叫《成就每一个孩子》——陈之华解码芬兰教育。作者是曾旅居芬兰六年,居住过英国、美国、奈及利亚等国多年的台湾作家。 这样写的:芬兰教育以孩子为中心,而非以热衷目标的家长的好恶为重,从更基本、更人性的角度思考孩子的可能需要,然后施予尊重孩子感受的教育,绝非放纵、宠溺。芬兰教育的宗旨,在于提供给每一个孩子均等的受教育机会,帮助每一个孩子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位置,使人尽其才。看了以后, 们的教育还存在着什么样差距呢?接着看,作者序的题目是《孩子的潜能,无限宽广》,是呀,我们的每个孩子,他们的潜能,真的是无限宽广的。书里说:获得最适当的教育,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一条出路,并使他们在未来都能有自我实现的机会,以及最起码照顾自己的能力和追求美好生活能力的基础。最好的教育资源分配与教育方式,绝对是使每个孩子都能有独立自主的能力,在孩子们的教育与教育学习过程中,让他们都拥有“成功的机会”找到最适合孩子自身特质的方向,让他们在不急躁,不比拼的教育环境中,养成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是一辈子都能带走的能力。怎么经历过所谓的“教改”到了21世纪的今天,我们的中学教育不但没

有比过往更活泼,更有效率,更多元,更趋于人性,反而难 的向导,仍然是以考试,排名和相互较劲来主导?同样有考试,有升学,为什么我们家乡的孩子、老师和学校都得如此没日没夜,精神紧绷,好像要不停地和看不见的时间压力赛跑。而芬兰的教育,他们相信,每个孩子都有无限的潜力与智慧,每个孩子的发展快慢原本就不尽相同,从自我组织能 洲、芬兰的考试真的不多,而且分数是属于孩子的,是老师和个别学生的隐私,绝不公开给全班知道,也不会大刺刺地公布排名,他们认为,成绩不是用来打击孩子,更不是让孩子认为不如人而激发上进心的工具,考试尽管少,但老师都会批改之后,再亲自一个一个地交给孩子,充分顾及孩子的自尊与颜面,又能逐一按照孩子的个别学习近况,给予最适当的鼓励和提醒。这样的理念,是回归对人的最基本的尊重,不必让孩子在小小年纪就一定要知道所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唯有让孩子建立起对自己能力的正确了解和自信,他们才会真正地进步,所以,芬兰教育的可贵之处,就在于愿意为每一位孩子开启长期学习的“机会之窗”而不是任孩子在无穷无尽的试卷与功课中灭顶。 给出孩子们得上A+、A的时候,总会有家长问我,为什么没

每个孩子都能成功》读后感

《每个孩子都能成功》读后感 英语组陈彩玲歌德说过:一句话可改变一个孩子的命运,一本书可改变一个家庭的命运,一位教育家则可改变一个民族的命运。《每个孩子都能成功》这是一本西方教育名著,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著名的学习问题专家托马斯?阿姆斯特朗先生,他进行了15年深入的调查研究写成的经典教育专著,他的研究成果表明,实际上根本没有天生的所谓学习上不行的孩子。绝大部分也是世人带着有色眼镜看待的结果,书中讲到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孩子,在校园成为痛苦的失败者,被视为"没有希望"的"差生"、"学业残疾者"。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他们的失败?本书作者阿姆斯特朗长期致力于帮助孩子克服学习困难,他深深认识到,其实每个孩子都是天资聪颖的。本书揭示了许多十分有学习天赋的孩子却被送进学业残疾班的悲剧根源,尤其是介绍了如何去发现孩子的个性化学习方式,帮助孩子提高学习成绩的不同的方法。这样的匠心独到的指导,对家长和老师,都有开阔思路、纠正偏差的效果。 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我们教师应有正确的教育观念,善于发现每个孩子的长处,根据不同孩子的不同情况制定相应目标,让每个孩子都尝试到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的乐趣,让每个孩子都能体会到进步的快乐和获得成功时的喜悦与成就感,给孩子一片美丽的天空,让孩子们插上飞翔的翅膀,向着自己的理想越飞越高。 李圣珍常说:教育是一门神秘科学,需要耐心地探求和细心地分析。无论古今中外不乏许多大器晚成的伟人,中国就有齐白石,年少

时只能以木匠为生,五十岁时开始学习绘画,终成一代国画大师;而外国就有爱因斯坦,年幼时数次不及格甚至零分,也没阻碍他成年以后智力的蓬勃发展。所以,我们要把每一位学生都当成一块玉,一块可雕之玉,对他们一视同仁;并要坚信在爱的滋润下,“另类学生”终有一天都会成就自己,成为社会可用之材。无论进步、落后,都不要让我们的学生经常生活在否定中。一个学生如果很少得到表扬和激励,总是受到副面的评价,就会产生自我的“负驱动”,进而自暴自弃。关注缺点,只会让学生在充满挑剔的眼神下,变的越来越不自信、甚至绝望;关注优点,能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殷切希望,体验成功的愉悦,获取前进的动力,奔向成功的彼岸。错误的钟情于缺点,更可悲的是总跟在缺点后面,只看到学生的缺点,无法以全面的、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我们的学生。实际上人从愚昧到觉悟、由混沌到开化,总有一个过程。教师决不能因为学生的暂时混沌,便将其看扁看死;也不能为了让学生所谓的早日开化、醒悟,而不惜违背教育规律去拔苗助长。教师要坚信学生将被唤醒的必然,要学会等待。等待的过程,同时又是一个积极发现的过程。学生的品质、智慧、浅能,总会自觉不自觉地得以显现。这种显现,往往稍纵即逝,我们要有灵动的心与锐利的眼光,善于于无声处听即将响起的惊雷。学业残疾主要是指那些在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这一概念应该换成“学习差异”,每年有成千上万的孩子被认为是学业残疾者”,但他们并不是真正的残疾,他们有自己独特的学习方式. 通过阅读我感觉要让每个孩子成长成才,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2021年读《每一个孩子都能成功》有感 每一个孩子都能成功

读《每一个孩子都能成功》有感每一个孩子都能成功本书中谈到一个叫比利的孩子,总是喜欢发明令人匪夷所思的玩意儿,例如让水沿着水槽流下,带着乒乓球滚入洞槽,轮番撞击数只铃铛鸣叫,使一头玩具小猪旋转起来,最后进入玩具鳄鱼嘴里。这样,一个鳄鱼似的小切削器便被启动了,你可以在里面削铅笔。他发明的一些其他机械,也是既富创造性又有实用性。然而,比利还是被勒令退学了,他似乎不会按学校的规定的方式办事,他甚至不会计算 ___的 ___ 。 还有一个活泼好学的六岁小姑娘,当她第一天入校时是何等地激动。她已习惯于把时间花在小池边与朋友们画画,戏水,堆砖和唱歌,在入校第一天这么一个有纪念意义的日子里,她充满了期待,她期待能在四周走动走动,她期待能了解一些事物,她期待学校能随处歌唱,玩耍,她还期待着能与其他伙伴在一起自由自在地交流。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她发现自己生活在一个不得不长时间坐在座位上的世界里,在那儿,她必须去解析老师复杂的说辞,眼睛必须一眨不眨地盯着味道怪异的书本上那些细小而又弯弯曲曲的数字与字母。当她在老师面前表露出自己的失望与迷惑时,老师就建议她去专家那儿做个检查。于是,她就接受了挑,串,刺等一系列深入检查后,又被人认为是彻头彻尾的“痴呆生”。

实际上像《每个孩子都能成功》一书中的描述的这些外国孩子,在我们中国的现实生活中又何尝少呢在报告文学《每个父母都能成功——李圣珍老师的教育胜经》一书中介绍的北京的一位叫李圣珍的老师,好几年来,她已经将全国的50多个家长和老师认为在学业上无可救药的差生转变成了人见人爱的好孩子,来 ___家之前,有的孩子在学校考试几乎门门都不及格的孩子上到小学四年级,()数数还超不过20,有的孩子一见到书本就想撕……在 ___的教育下,这些孩子在学业上全部脱胎换骨,全都有了长足的进步,有的一跃成为班上的前五名,有的当上了三好学生,还有的已经考上国内重点大学,有的还赴世界一流大学留学深造。同托马斯先生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李圣珍,这位被中国教育界誉为"拯救差生的圣手"的本土教育家,在谈到她的教育经验时,她语出惊人:世界上不愿意学习好的孩子根本不存在,学业差只是教育不当的结果。 “学业残疾”这一概念应该换成"学习差异",成千上万的被认为有"学业残疾"的小孩,并不是真正的残疾,而是他们有自己独特的学习方式,而老师和家长并没有认识清楚。而且,数以百万计的孩

读《每个孩子都是天才》有感

读《每个孩子都是天才》后有感 暑假期间,学校给我们老师也布置了作业,必须读一本书且要求做好读书笔记,而且要写出读后感。刚开始我一心是想完成任务,找出年前买的《每个孩子都是天才》这本书,翻一下,摘抄一下而已,可后来却越读越仔细,也读出了一点点味道。 读完《每个孩子都是天才》一书,更加坚定了对教育的信念,更加深了对教育的理解,深受鼓舞和启发。书中指出:人的天赋差异有限,生命潜能无限。每个孩子身上都蕴藏着巨大的、不可估量的潜力,每个孩子都是天才,宇宙的潜能隐藏在每个孩子心中。孩子成为天才,不是决定于天赋的多少,而是决定于出生后的教育。只要教育得法,普通的孩子也会成为不凡之人。农民怎样对待庄稼,决定庄稼的命运。教师怎样对待孩子,决定孩子的命运。 怎样去发现孩子蕴藏的潜能怎样将这些潜能激发起来、挖掘出来这是我们老师和家长所面临的需要思考一个重要问题。在《每个孩子都是天才》一书中作者反复强调了:每一个孩子都拥有巨大的潜能,都是天才,只不过由于种种原因被压抑住了。赏识孩子、赞美他、支持他,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就能将这些潜能激发起来,变成真正意义的天才。由于孩子弱小,往往看不到自己的潜能,因而常常表现为缺乏自信。从小培养孩子健康和乐观的心态,比任何知识都要重要得多。 书中内容详实具体,例子精彩生动实用。如告诉我们如何利用赏识教育法则激发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如何运用“赏识”与孩子沟通,让孩子能自我觉醒,发现自己的特长。书中提出了一些新的教育理念,

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如“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赏识发现孩子的天赋与潜能”、“赏识导致成功、抱怨导致失败”等,这种理念实际上与卡耐基的人际关系和成功法则的核心思想是不谋而合的。书中提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如“多一些赞美,少一些指责”、“学会聆听”、“学会宽容”“批评孩子的语言技巧”等,都借鉴了卡耐基成人教育法的许多技巧。看来都是相通的。这本书虽然大都讲的是家庭教育,但对于我们老师同样启发很大。具体到孩子身上,我们尤其要转变教育观念,好好反思我们以往的教育。 第一、要改变的是对孩子的评价观。如有些孩子喜欢打人,爱管闲事。打人肯定是不对的,但你仔细想想他也有优点:想当领导;有的孩子喜欢出风头、出洋相,喜欢标新立异,有时是会影响到大家学习的,不批评是不可能的,但从另一方面来说:他从小就有创新的天分;有的孩子爱顶嘴说明他有跟得上你的思路,能和你讨论问题的优点等。如果我们能辨证地来看待学生,就会从学生的言行中发现优点、潜能和进步。在教育中我们既要张扬孩子的天赋,又要平衡学校的教育秩序,寻找一个合适的结合点。要给予孩子更多的成功机会与体验,让他们在不同的尺子上找到自己的智力强项,重拾自信。 第二、要改变的是狭隘的成功观。在平时生活中,老师、家长的期望值过高,常常以成人的眼光和标准来要求孩子,急功近利,过分苛刻,过于追求完美。关于“成功”。大部分人喜欢将“高学历”或“高职称”、具有一定的权力和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威望等视为“成功”。于是,人的思维定势就是只有好的学习成绩几乎等于孩子的成功,学

每个孩子都能成功 读书心得

学习教育教学名著心得体会 我读了西方教学教育名著《每个孩子都能成功》这一本书。此书的作者是美国著名的学习问题专家托马斯·阿姆斯特朗先生,这是他进行了15年深入的调查研究写成的经典教育专著,他的研究成果表明实际上根本没有天生的所谓学习上不行的孩子。 绝大部分也是世人总是带着有色眼镜看待的结果。书中提到一个被勒令退学的孩子——比利,因为他总是喜欢发明令人匪夷所思的玩意儿,例如让水沿着水槽流下,带着乒乓球滚入洞槽,轮番撞击数只铃铛鸣叫,使一头玩具小猪旋转起来,最后进入玩具鳄鱼嘴里。这样,一个鳄鱼似的小切削器便被启动了,你可以在里面削铅笔。然而,比利似乎不会按学校的规定的方式办事,他甚至不会计算房间的面积而被勒令退学了。还有一个被人认为是彻头彻尾的痴呆生”,原因是她总是在老师面前表露出自己的失望与迷惑。其实年仅六岁的她原本就是一个活泼好学的孩子,已习惯于把时间花在小池边与朋友们画画、戏水、堆砖和唱歌。在入校的第一天她是何等地激动,这么一个有纪念意义的日子里,她充满了期待,她期待能在四周走动走动,她期待能了解一些事物,她期待学校能随处歌唱、玩耍,她还期待着能与其他伙伴在一起自由自在地交流。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她发现自己生活在一个不得不长时间坐在座位上的世界里,在那儿,她必须去解析老师复杂的说辞,眼睛必须一眨不眨地盯着味道怪异的书本上那些细小而又弯弯曲曲的数字与字母。她眼睛里充满了迷惑,其实,教育是一门神秘的科学,需要耐心地探求和细心地分析。无论古今中外不乏许多大器晚成的伟人,而外国就有爱因斯坦,年幼时数次不及格甚至零分,也没阻碍他成年以后智力的蓬勃发展,“最伟大的发明家”桂冠无可分非议的属于他。 所以,我们要把每一位学生都当成一块玉,一块可雕之玉,对他们一视同仁;并要坚信在爱的滋润下,“另类学生”终有一天都会成就自己,成为社会可用之材。无论进步、落后,都不要让我们的学生经常生活在否定中。一个学生如果很少得到表扬和励,总是受到副面的评价,就会产生自我的“负驱动”,进而自暴自弃。 关注缺点,只会让学生在充满挑剔的眼神下,变的越来越不自信、甚至绝望;关注优点,能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殷切希望,体验成功的愉悦,获取前进的动力,奔向成功的彼岸。可悲的是总跟在缺点后面,只看到学生的缺点,无法以全面的、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我们的学生。实际上人从愚昧到觉悟、由混沌到开化,总有一个过程。教师决不能因为学生的暂时混沌,便将其看扁看死;也不能为了让学生所谓的早日开化、醒悟,而不惜违背教育规律去拔苗助长。教师要坚信学生将被唤醒的必然,要学会等待。等待的过程,同时又是一个积极发现的过程。学生的品质、智慧、浅能,总会自觉不自觉地得以显现。这种显现,往往稍纵即逝,我们要有灵动的心与锐利的眼光,善于于无声处听即将响起的惊雷。教育,自其诞生之始,就注定是一门关于唤醒的艺术。然而,唤醒,离不开对话。对话,不止是语言的勾通,更多的是心灵的交流。而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勾通与交流,不也正是民主的、平等的对话吗?因为,他们都是真理的子民。教师在课堂内外,不妨以诗歌般温暖的话语、一个眼神、一丝微笑,使学生天性中最美好的东西发挥到

“让每一个孩子体验成功的快乐”个案研究

“让每一个孩子体验成功的快乐”个案研究 摘要“新成功教育”是让每个孩子都走向成功的教育;是充满尊重、充满理解、充满赏识、充满激励的教育;是引导学生感悟成功、尝试成功、享受成功的教育;是倡导教师顺从天性、承认差异、追求成功、宽容失败的教育;是让每个孩子成功做人、成功学习、成功创造的教育;是让每个孩子相信自己、鼓励自己、超越自己的教育;是尊重每个孩子的生命特质、挖掘每个孩子的生命潜能的教育;是让生命充满成功活力的教育。与传统成功教育的区别在于定位的不同,传统成功教育是使“后进生”抬起头来走路。新成功教育是使所有学生在尝试成功中获得更大的发展。因此,新成功教育是传统成功教育的价值提升。“新成功教育”是一种侧重于素质教育的教育思想,它以尊重学生个性,正视学生差异为基点,以培养学生健全人格为目标,运用对学生进行多方面鼓励的方式,达到树立学生信心,充分挖掘他们学习积极性的目的,从而有效地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关键词新成功教育体验每一个孩子应用发展 “让班级每一个孩子体验成功的快乐”个案研究是我在借鉴“新成功教育”理论的基础上,结合班级自身实际,应用与发展并重,重点在课堂教学、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具体教育中开展研究。本课题在应用成功教育基本理念的基础上,对普遍成功教育进行了研究与探索,并在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激励,让每一个孩子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在班级管理中,总结出班级管理的具体作法——让每一个孩子的个性和特长得以张扬;总结出“家校合作中注入成功教育内涵与理念”的具体作法。。 本文在完成过程中,运用的主要方法有:1、问卷调查法;2、查阅文献法。 一、课题的提出 (一)现状----呼唤成功教育 现在的小学生,尤其是我校的学生,家庭条件优越,家长过分的溺爱,使他们普遍存在“二强”和“二差”的特点。“二强”是指自我表现的愿望强,自尊心强。“二差”是指学习习惯差,耐挫折能力差。面对这些问题,学校通过感恩教育,亲情教育,以及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等方式对孩子进行教育。在这些教育过程中,通过教师的努力,让每一个孩子体验成功的快乐,可以促进他们更好地成长,使教育效果更明显。 (二)实践----需要成功教育

读教育专著《每个孩子都能成功》心得体会

读教育专著《每个孩子都能成功》心得体会 读教育专著《每个孩子都能成功》心得体会 《每个孩子都能成功》这是一本西方教育名著,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著名的学习问题专家托马斯?阿姆斯特朗先生,他进行了15年深入的调查研究写成的经典教育专著,他的研究成果表明,实际上根本没有天生的所谓学习上不行的孩子.绝大部分也是世人带着有色眼镜看待的结果.书中谈到一个叫比利的孩子,总是喜欢发明令人匪夷所思的玩意儿,例如让水沿着水槽流下,带着乒乓球滚入洞槽,轮番撞击数只铃铛鸣叫,使一头玩具小猪旋转起来,最后进入玩具鳄鱼嘴里.这样,一个鳄鱼似的小切削器便被启动了,你可以在里面削铅笔.他发明的一些其他机械,也是既富创造性又有实用性.然而,比利还是被勒令退学了,他似乎不会按学校的规定的方式办事,他甚至不会计算房间的面积. 还有一个活泼好学的六岁小姑娘,当她第一天入校时是何等地激动.她已习惯于把时间花在小池边与朋友们画画,戏水,堆砖和唱歌,在入校第一天这么一个有纪念意义的日子里,她充满了期待,她期待能在四周走动走动,她期待能了解一些事物,她期待学校能随处歌唱,玩耍,她还期待着能与其他伙伴在一起自由自在地交流.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她发现自己生活在一个不得不长时间坐在座位上的世界里,在那儿,她必须去解析老师复杂的说辞,眼睛必须一眨不眨地盯着味道怪异的书本上那些细小而又弯弯曲曲的数字与字母.当她在老师面前表露出自己的失望与迷惑时,老师就建议她去专家那儿做个检查.于是,她就接受了挑,串,刺等一系列深入检查后,又被人认为是彻头彻尾的”痴呆生”。 实际上像《每个孩子都能成功》一书中的描述的这些外国孩子,在我们中国的现实生活中又何尝少呢在报告文学《每个父母都能成功——李圣珍老师的教育胜经》一书中介绍的北京的一位叫李圣珍的老师,好几年来,她已经将来自全国的50多个家长和老师认为在学业上无可救药的差生转变成了人见人爱的好孩子,来李老师家之前,有的孩子在学校考试几乎门门都不及格,有的孩子上到小学四年级,数数还超不过20,有的孩子一见到书本就想撕……在李老师的教育下,这些孩子在学业上全部脱胎换骨,全都有了长足的进步,有的一跃成为班上的前五名,有的当上了三好学生,还有的已经考上国内重点大学,有的还赴世界一流大学留学深造.同托马斯先生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李圣珍,这位被中国教育界誉为”拯救差生的圣手”的本土教育家,在谈到她的教育经验时,她语出惊人:世界上不愿意学习好的孩子根本不存在,学业差只是教育不当的结果. “学业残疾”这一概念应该换成”学习差异”,成千上万的被认为有”学业残疾”的小孩,并不是真正的残疾,而是他们有自己独特的学习方式,而老师和家长并没有认识清楚.而且,数以百万计的孩子,之所以在校学习未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患有学校恐惧症或厌倦教室,是因为没有谁认识以及开发他们应该在学校表现出来的东西,也就是说他们特有的天赋与才华被教师和家长的傲慢与偏见彻底泯灭和忽视了。《每个孩子都能成功》一书正是认真探析了学习这一重要的教育现象,它揭示了许多十分有学习天赋的孩子却被送进学业残疾班的令人震撼的悲剧根源,尤其是介绍了家长如何去发现你的孩子个性化的学习方式以及介绍了帮助孩子提高学习成绩的七种不同的方法.这样的匠心独到的指导,无论是对孩子正在接受厌学煎熬的孩子的家长,还是差生的父母,或者是学习成绩优秀的小孩的家长,都有开阔思路,纠正偏差的效果。 既然新课程理念是培养有个性的学生,那么首先我们教师不能没有独特的风格,不能没有鲜

读《每个孩子都会成功》有感

读《每一个孩子都会成功》有感今天我有幸读了西方教育名著《每个孩子都能成功》这一本书,此书的作者是美国著名的学习问题专家托马斯?阿姆斯特朗先生,这是他进行了15年深入的调查研究写成的经典教育专著,他的研究成果表明,实际上根本没有天生的所谓学习上不行的孩子。绝大部分也是世人总是带着有色眼镜看待的结果。 在书中,有一个叫比利的孩子,总是喜欢发明令人匪夷所思的玩意儿,例如让水沿着水槽流下,带着乒乓球滚入洞槽,轮番撞击数只铃铛鸣叫,使一头玩具小猪旋转起来,最后进入玩具鳄鱼嘴里。这样,一个鳄鱼似的小切削器便被启动了,你可以在里面削铅笔。他发明的一些其他机械,也是既富创造性又有实用性。然而,比利还是被勒令退学了,他似乎不会按学校的规定的方式办事,他甚至不会计算房间的面积。还有一个活泼好学的六岁小姑娘,当她第一天入校时是何等地激动。她已习惯于把时间花在小池边与朋友们画画、戏水、堆砖和唱歌,在入校第一天这么一个有纪念意义的日子里,她充满了期待,她期待能在四周走动走动,她期待能了解一些事物,她期待学校能随处歌唱、玩耍,她还期待着能与其他伙伴在一起自由自在地交流。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她发现自己生活在一个不得不长时间坐在座位上的世界里,在那儿,她必须去解析老师冗长复杂的说辞,眼睛必须一眨不眨地盯着味道怪异的书本上那些细小而又弯弯曲曲的数字与字母。当她在老师面前表露出自己的失望与迷惑时,老师就建议她去专家那儿做个检查。于是,她就接受了挑、串、刺等一系列深入检查后,又被人认为是彻头彻尾的“痴呆生”。 实际上像《每个孩子都能成功》一书中的描述的这些外国孩子,在我们中国也很多,作为教师,我们走进课堂,总会不自觉地喜欢那些课堂认真听讲,

每个孩子都能成功读书心得范文.doc

《每个孩子都能成功》读书心得范文(2)【读书心得】 《每个孩子都能成功》读书心得3我一直都喜欢读书,它使我快乐,使我充实,使我在寂静中不感到孤独。近段时间读了《每个孩子都能成功》一书,感觉真的很好! 托马斯先生在书中具体分析了很多孩子学习不好的原因,最后归结到底是现今的学校教育很难适应孩子们,老师们仅仅重视孩子很有限的几个能力方面的培养,使得很多孩子天生的才能和潜能被打压了,从而产生了很多不适应学校教育的“差生”,“学习上的残疾人”,当这些标签被无情地贴到孩子的身上时,孩子们就真正地成为了学业残疾人了。 在今天我们当前的学校教育中几乎天天都在制造着大量的“学习残疾人”,只是我们中国人给他们贴上的标签不太一样----“差生”。他们带着这个标签在学习生涯中艰难跋涉,永远走不出失败的阴影。 对于一个学生来说,什么是成功?在很多人眼里考上大学是成功,考试得第一名是成功,考试得一百分是成功。由于对成功的错误定义,造成了许多学生的真正失败。 他们由于没考上大学或考试成绩不好就对自己失去了信心,瞧不起自己,有些学生干脆放弃学习,在老师和家长的眼里成为了不可救药的学生。因此我们说,成功的教育会引领学生走向成功,而失败的教育也会导致学生的失败。 书中讲到有一个活泼好学的六岁小姑娘,当她第一天入校时是何等地激动。她已习惯于把时间花在小池边与朋友们画画、戏水、堆砖和唱歌,在入校第一天这么一个有纪念意义的日子里,她充满了期待,她期待能在四周走动走动,她期待能了解一些事物,她期待学校能随处歌唱、玩耍,她还期待着能与其他伙伴

在一起自由自在地交流。 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她发现自己生活在一个不得不长时间坐在座位上的世界里,在那儿,她必须去解析老师冗长复杂的说辞,眼睛必须一眨不眨地盯着味道怪异的书本上那些细小而又弯弯曲曲的数字与字母。 当她在老师面前表露出自己的失望与迷惑时,老师就建议她去专家那儿做个检查。于是,她就接受了挑、串、刺等一系列深入检查后,又被人认为是彻头彻尾的“痴呆生”。实际上像《每个孩子都能成功》一书中的描述的这些外国孩子,在我们中国的现实生活中又何尝少呢? 有一位优秀教师把许多老师和家长严厉的“坏孩子”“差孩子”变成了好孩子、乖孩子。因为她的成功的教育改变了这些学生的人生。在这位老师身边曾有过这样一个女孩。她从小就被老师当作“傻孩子”“疯孩子”,是不可救药的学生,是木头脑袋,被误送过精神病院。 钢琴老师无情的将她淘汰,学校老师把它看作傻的人不让她参加集体游戏,因为怕她给班级丢分,老师不允许她参加全班大合唱。她的身后常有冷漠的目光,她的耳边常响起老师同学讽刺的话语,几乎所有的人都抛弃了她,她的心陷入了无边的黑暗。 两只手上布满了自己用刀片划的伤疤。就这样一个在老师家长眼里注定要失败的孩子,在这位优秀老师的关怀教育下考上了北京重点大学,还在报刊杂志上发表了许多作品。是什么力量是这样一个濒临崩溃的孩子变得如此优秀呢?这位老师是用什么魔力拯救的这个孩子呢?是自信,培养自信。 自信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学校教育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成功的快乐,从而建立自信心。 有的孩子能挑二十担水,而有的孩子只能挑十担水,还有有的孩子只能挑五担水。如果我们对每个学生同一个尺度同一个标准去要求,有些孩子会因为无能为力而放弃。对于一些学生考一百分是她的成绩,而有的学生考七十分就已付出了努力。

为了每一个孩子的成功

《为了每一个孩子的成功——刘京生》读后感 安华镇中周建栋 刘京海:成功教育创始人,上海市闸北八中校长,上海市成功教育研究所所长。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认为,成功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成功模式,国家教委已把成功教育列为向全国普教系统重点推广的三个教育科研成果之一。1994年夏,李岚清副总理提出,要进一步向全国推广成功教育的研究成果。1997年秋,教育部部长陈至立视察闸北八中,指出成功教育体现了党的教育方针,体现了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体现了正确的教育思想。 “反复成功的孩子越来越好,反复失败的孩子越来越差。”是刘京海校长倡导成功教育的基本理念。 刘京海还讲到自己女儿的经历。小学三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后,女儿成了班级里的倒数第十名。妻子抱怨刘京海说:“你还研究成功教育?研究让差生成功,现在连自己的女儿都变成差生了!看你怎么再研究!”刘京海拿过女儿的试卷,把错题一一指出,问女儿是否会做,女儿均回答会做。刘京海说:“既然会做,这个分数我就还给你。”在父亲的鼓励下,女儿恢复了信心。一次写作文,写一个玩具。按要求应达到三个标准,即把玩具的名称写进去,把玩法写具体,把玩的效果写生动。可女儿只写了一点。刘京海看了作文,当即肯定女儿写得好,大加表扬。不久,老师对刘京海说:“你们培养得好,这个孩子上来了!”其实,刘京海心里明白,自己只不过调节了女儿的自信心。从不说孩子不好,这是刘京海一个固守的原则,而这个原则也起因于一个深刻的教训。女儿小时候唱歌时,刘京海评论了一句:“你这歌唱得不怎么样嘛!”结果,这果真成了女儿的一个缺陷。他看到这个结果,感到很可怕。他说:“这个道理很简单,小孩子画画不怎么样,可你说她两句好话,她就愿意多画,画多了肯定就比过去好。反之,你说她画得不好,她就不画了,不画了就肯定永远也画不好。”如今,女儿已经信心十足向高目标冲刺。刘京海欣慰地说:“父母与教师是可以影响孩子的,而最大的作用是影响孩子的自我概念和自我认识,影响孩子的自信心。做到了这一点,教育就从外部进入了内部——自我教育。最重要的成功通道在于人格教育。刘京海的理念至今给与我们的震撼犹在。 上海闸北八中曾被称为“垃圾学校”,因为被好学校的最低录取线淘汰的学生,出于无奈才进入闸北八中。可是,闸北八中偏偏大搞成功教育,使一批批悲观

《每个孩子都能成功》读书笔记

《每个孩子都能成功》读书笔记 《每个孩子都能成功》是一本西方教育名著,其作者是美国著名的学习问题专家托马斯阿姆斯特朗先生,他进行了15年深入的调查研究,写成了这本经典教育专著。 他的研究成果表明,实际上根本没有天生的所谓学习上不行的孩子。在书中,他认真探析了学习这一重要的教育现象,它揭示了许多十分有学习天赋的孩子却被送进学业残疾班的令人震撼的悲剧根源,尤其是介绍了家长如何去发现你的孩子个性化的学习方式以及介绍了帮助孩子提高学习成绩的七种不同的方法。这样的匠心独到的指导,无论是对孩子正在接受厌学煎熬的孩子的家长,还是差生的父母,或者是学习成绩优秀的小孩的家长,都有开阔思路、纠正偏差的效果。 本书中谈到一个叫比利的孩子,总是喜欢发明令人匪夷所思的玩意儿,例如让水沿着水槽流下,带着乒乓球滚入洞槽,轮番撞击数只铃铛鸣叫,使一头玩具小猪旋转起来,最后进入玩具鳄鱼嘴里。这样,一个鳄鱼似的小切削器便被启动了,你可以在里面削铅笔。他发明的一些其他机械,也是既富创造性又有实用性。然而,比利还是被勒令退学了,他似乎不会按学校的规定的方式办事,他甚至不会计算房间的面积。 成千上万的被认为有学业残疾的小孩,并不是真正的残疾,而是他们有自己独特的学习方式,而老师和家长并没有认识清楚。而且,数以百万计的孩子,之所以在校学习未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患有学校恐惧症或厌倦教室,是因为没有谁认识以及开发他们应该在学校表现出来的东西,也就是说他们特有

的天赋与才华被教师和家长的傲慢与偏见彻底泯灭和忽视了。 教育是一门神秘的科学,需要耐心地探求和细心地分析。无论古今 中外不乏许多大器晚成的伟人,中国就有齐白石,年少时只能以木匠为生,五十 岁时开始学习绘画,终成一代国画大师;而外国就有爱因斯坦,年幼时数次不及 格甚至零分,也没阻碍他成年以后智力的蓬勃发展,最伟大的发明家桂冠无可分 非议的属于他。所以,我们要把每一位学生都当成一块玉,一块可雕之玉,对他 们一视同仁,并要坚信在爱的滋润下,另类学生终有一天会成就自己,成为社会 可用之材。无论进步、落后,都不要让我们的学生经常生活在否定中。一个学生 如果很少得到表扬和激励,总是受到副面的评价,就会产生自我的负驱动,进而 自暴自弃。关注缺点,只会让学生在充满挑剔的眼神下,变的越来越不自信、甚 至绝望;关注优点,能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殷切希望,体验成功的愉悦,获取前 进的动力,奔向成功的彼岸。应以全面的、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我们的学生。实际 上人从愚昧到觉悟、由混沌到开化,总有一个过程。 教师决不能因为学生的暂时混沌,便将其看扁看死;也不能为了让学 生所谓的早日开化、醒悟,而不惜违背教育规律去拔苗助长。教师要坚信学生将 被唤醒的必然,要学会等待。等待的过程,同时又是一个积极发现的过程。学生 的品质、智慧、潜能,总会自觉不自觉地得以显现。这种显现,往往稍纵即逝, 我们要有灵动的心与锐利的眼光,善于于无声处听即将响起的惊雷。 党员年终工作总结范文 回顾一年来的经历,有收获也有不足。思想上有了一定的进步,学习上也比较刻苦努力,现将我一年来的思想、工作和学习等方面的情况作一个总结性的汇报。 一、自觉加强理论学习,组织纪律性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