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0届高三地理核心素养:综合思维——聚焦中美贸易摩擦的实质

2020届高三地理核心素养:综合思维——聚焦中美贸易摩擦的实质

2020届高三地理核心素养:综合思维——聚焦中美贸易摩擦的实质
2020届高三地理核心素养:综合思维——聚焦中美贸易摩擦的实质

2020届高三地理核心素养:综合思维——聚焦中美贸易摩擦的实质

素养材料

美国政府2018年4月3日晚发布征税产品建议清单,在1300个税号产品中,中国信息和通信技术、航天航空、机器人、医药、机械等行业产品赫然“上榜”,而中国具有比较优势、并形成贸易顺差的普通工业品却被“放过”。明眼人都可以看出,美国的目标,不完全是顺差,而是针对中国的产业,试图阻断中国制造2025中所列高端制造的发展进程。这不仅是一场贸易摩擦,还是一场技术战、产业战。对此,我国必须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加强应用基础研究,拓展实施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突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为建设科技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网络强国、交通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提供有力支撑。只有这样才不会受制于人。

素养培养

2017年夏季达沃斯论坛于6月27日至29日在大连举行,本次论坛的主题是“在第四次工业革命中实现包容性增长”“工业4.0”被认为是以智能制造为主导的第四次工业革命,2016年中德合作建设的首条“工业4.0”示范线已在沈阳落地,该示范性的建设充分体现了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包容性增长。据此回答(1)~(3)题。

(1)德国选择在沈阳建设首条“工业4.0”示范线主要是因为沈阳()

A.工业基础雄厚B.交通运输便利

C.消费市场广阔D.劳动力充足

(2)中德合作对中国制造业的影响是()

A.增加就业人口B.扩大企业规模

C.降低生产成本D.增强竞争力

(3)包容性增长即倡导机会平等的增长。下列措施有利于实现包容性增长的是()

①反对投资和贸易自由化②加强中小企业生产能力的建设③加强各阶层人员的技能培训④鼓励大型企业对中小企业的兼并

A.①②B.①③

C.②③D.③④

(1)A(2)D(3)C[第(1)题,沈阳位于东北老工业区,德国选择在沈阳建设首条“工业4.0”示范线,主要是因为沈阳工业发展的早,工业基础雄厚。与其他地区相比,沈阳在交通运输、消费市场、劳动力等方面没有明显优势。第(2)题,德国工业发达,工业技术水平高,中德合作对中国制造业的影响是增强竞争力。“工业4.0”是以智能制造为主导的第四次工业革命,需要的劳动力数量少,减少就业人口。实行订单生产,可能缩小企业规模。根据用户需求进行生产,生产成本高。第(3)题,包容性增长即倡导机会平等的增长。有利于实现包容性增长的措施是支持投资和贸易自由化,①错。机会平行的增长,有利于加强中小企业生产能力的建设,②对。加强各阶层人员的技能培训,实现平等的增长,③对。鼓励大型企业对中小企业的兼并,阻止了中小企业的增长机会,④错。]

素养达标

下图表示工业铝的产业流程。读图,回答1~2题。

甲工厂

产品:铝土矿氧化铝含量为40%~70%――→

分选

乙工厂

产品:氧化铝

氧化铝含量接

近100%

――→

电解丙工厂

产品:电解铝

铝含量约99%

1.图示三个工厂的区位选择最合理的是()

A.甲—接近原料地乙—接近动力地丙—接近市场地

B.甲—接近市场地乙—接近动力地丙—接近市场地

C.甲—接近市场地乙—接近动力地丙—接近原料地

D.甲—接近原料地乙—接近原料地丙—接近动力地

2.丙工厂今后的发展方向是()

A.依靠科技降低能耗,减少污染

B.向乙工厂接近

C.向甲工厂接近

D.投入更多的劳动力

1.D

2.A[第1题,甲工厂的产品为铝土矿,为采矿业,应接近原料地;乙工厂的产品是氧化铝,应接近原料地;丙工厂产品为电解铝,属于动力指向

型工业,需接近动力地。第2题,丙工厂耗能多,污染严重,因此应依靠科技降低能耗,减少污染。]

下图示意某些工业部门对区位因素(仅考虑原料、能源、劳动力)的依赖程度。读图回答3~4题。

3.图中①、②、③分别代表的工业部门可能是()

A.炼铝、服装加工、家具制造

B.炼铝、制糖、啤酒生产

C.汽车、造船、水泥生产

D.炼铜、奶制品加工、制鞋

4.下列城市中,发展以③为代表的工业部门的是()

A.攀枝花B.温州

C.北京D.贵阳

3.D

4.B[第3题,读图可知,图中①工业部门能源比重最高,为动力导向型工业;②工业部门原料比重最高,为原料导向型工业;③工业部门劳动力比重最高,为劳动力导向型工业。故选项D正确。第4题,结合上题判断,以③为代表的工业部门是劳动力导向型工业,我国温州劳动力导向型工业较多,如电子厂、玩具厂、制衣厂、五金厂等。]

下图为某工业城市工业发展规划图,计划在图中四个区位布局四种不同污染类型的工厂。读图,回答5~6题。

5.下列工业属于乙类工厂的是()

A.化工厂、砖瓦厂B.电镀厂、皮革厂

C.发电厂、酿造厂D.造纸厂、水泥厂

6.下列有关图中工业规划的区位选择的叙述,正确的是()

A.③处各类都可以

B.④处各类都可以

C.①处可布局乙类,也可布局丙类

D.②处可布局丁类.也可布局乙类

5.B

6.A[第5题,乙类工厂为水污染工业,主要有化工厂、电镀厂、皮革厂、造纸厂等。第6题,③处位于河流下游,远离市区,且冬、夏季风都不能把污染物带到市区,故③处可布置各类工业。]

7.某一地区风向玫瑰图如下所示,则该地工业区、居住区布局合理的是()

A B C D

B[解答该题的关键应抓住以下几点:①风向玫瑰图中当地盛行风向为南、北向,工业应布局在与盛行风向垂直的郊外;②隔离区应布局在工业区与居住区之间,净化空气、隔离噪音等。]

跟踪训练

1.图中甲、乙、丙反映了三类工厂的投入构成情况。据此完成(1)~(3)题。

(1)按主导因素划分,甲类工厂代表的工业类型是()

A.市场导向型B.劳动力导向型

C.原料导向型D.动力导向型

(2)乙类工厂运费低的原因最不可能是()

A.需要的原料和能源少

B.产品科技含量高、运量少

C.以航空运输为主

D.靠近原料产地或消费市场

(3)现阶段,丙类工厂适宜布局在我国()

A.环渤海地区B.长江三角洲地区

C.珠江三角洲地区D.中、西部地区

(1)C(2)D(3)D[根据图中甲、乙、丙三类工厂的投入状况,确定其工业区位类型是解题的关键。第(1)题,从投入构成情况对比可知,甲类工厂原料费用所占比例最高,应属原料导向型工业。第(2)题,乙类工厂科技投入所占比例最高,应属高新技术产业,所需原料少,技术含量高,应有便捷快速的交通和靠近高等院校。第(3)题,丙类工厂的工资投入所占比例最高,应为劳动力导向型工业,适宜布局在工资水平较低的中、西部地区。]

2.工业机器人指能在人的控制下智能工作,并能完美替代人力在生产线上工作的多关节机械手或多自由度的机器装置。随着国内经济不断发展,在“中国制造2025”的大背景下,“机器换人”提高制造业智能化程度成为新的潮流。下图为我国工业机器人年安装量统计图。读图,完成(1)~(2)题。

(1)工业机器人()

①其生产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②其生产属于高科技产业

③大规模应用于劳动密集型产业④大规模应用于高科技产业

A.①②B.③④

C.②③D.①④

(2)近年来机器人需求量迅速提高的主要原因是()

A.资源枯竭和环境保护要求提高

B.技术进步和劳动力成本提高

C.地租成本升高和生产规模日益减小

D.交通运输的发展和市场范围的扩展

(1)C(2)B[第(1)题,工业机器人的生产对技术要求高,属于高科技产业,

①错、②对;读材料可知,工业机器人可在人的控制下,替代人力在生产线上的工作,所以可以大规模应用于劳动密集型产业,③对、④错。第(2)题,机器人生产是技术导向型工业,技术进步为机器人生产提供了保障;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劳动力成本提高,机器人可替代人工从事劳动密集型产业,降低劳动力成本。]

3.读中国造纸业分布图,回答(1)~(2)题。

(1)从图中可知,影响我国造纸业分布的主要区位因素是()

A.技术、政策B.原料、交通

C.水源、市场D.能源、劳动力

(2)从环境角度分析,造纸厂应布局在()

A.最小风频的上风地带B.河流的下游

C.远离居民区的位置D.与盛行风向垂直的郊外

(1)C(2)B[第(1)题,读图可知,造纸厂主要集中在河流附近,而且主要集中在我国东部人口密集城市、经济发达地区,市场需求量大,所以影响我国造纸业分布的主要区位因素是水源和市场,故选C项。第(2)题,造纸厂会造成水污染,所以布局时要远离生活水源地和河流上游。]

高考中地理核心素养的渗透

高考中地理核心素养的渗透 ——区域认知 教学目标: 1.具有从区域的视角认识地理现象的意识与习惯。 2.能够正确地采用认识区域的方法与工具认识区域。 3.能够正确地解释、评价区域开发利用决策的得与失。 教学重点: 1.能够正确地采用认识区域的方法与工具认识区域。 2.能够正确地解释、评价区域开发利用决策的得与失。 教学难点: 能够正确地解释、评价区域开发利用决策的得与失。 教学过程: 一、区域认知基本内涵 区域认知指人们对区域特点、问题进行分析、解释、预测的意识和能力。 学生具备区域认知,就能够形成从区域空间认识地理现象的意识与习惯,运用区域综合分析、区域比较等方式,来认识区域特征和区域人地关系的问题,形成因地制宜进行区域开发的观念。 二、区域认知能力要求 1.空间定位能力(在哪里) 2.地理空间的觉察能力(有什么) 3.地理特征的综合分析能力(怎么样) 4.地理因果关系的分析和推理能力(为什么) 5.地理现象的评价与预测能力(怎么办)

典例:(2015·新课标Ⅰ,42题)近年来,滑雪、登山、徒步等户外活动渐成一种休闲和时尚的生活方式。几位户外运动爱好者拟于8月前往下图所示区域进行峡谷徒步旅游。 分析该时段在该地区峡谷徒步旅游可能遭遇的风险。(10分) 区域定位:青藏高原雅鲁藏布大峡谷 区域自然特征: 地形特征:地处青藏高原,海拔高,高山峡谷,山高谷深,地势起伏大。 气候特征: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降水多;空气稀薄、缺氧。 河流特征:夏季河流流量大(多洪涝) 生物特征:植被茂盛 土壤特征:土质疏松 区域特征分析与评价: 该区域自然特征对徒步旅游带来的风险。 地形特征易迷路植被 气候特征高原反应 洪涝灾害 地形+气候地质灾害 气候+植被蚊虫侵扰 参考答案:该峡谷地形复杂、植被茂密、人烟稀少,易迷路;海拔高、缺氧,易发高原反应;8月份降水多,易遭遇洪水;山高谷深,易遭遇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河谷蚊虫较多,易受蚊虫侵扰。 区域特征分析方法: 自然要素: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特征、植被、土壤区域区域地理环境特征 人文要素:人口、城市、农业、工业、交通

地理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品质的策略

地理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品质的策略 【摘要】创新思维品质的培养是发展学生创造力的核心,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思维品质的主渠道。通过多年的探索,我们提出了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创新思维七种策略;反 向思考;培养求异性;标新立异,培养独特性;加强联想,培养敏捷性;善于探究,培养深 刻性;图文转换,培养形象性;案例剖析,培养综合性;变式训练,培养灵活性。 【关键词】地理教学;创新思维;思维品质;培养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创新教育是落实素质教育的关键。在学科教学中,培 养创新思维品质是实施新课程的重要课题。创新思维是指对事物间的联系进行前所未有的思考,从而创造出新事物的思维方法,是一切崭新内容的思维形式的总和。创新思维与常规思 维相比较具有求异性、独特性、敏捷性、形象性等品质。对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 维品质,我们进行了多年探索与实践,并总结出了一些实践中行之有效的方法。希望本文所 阐述的做法与认识能对中学地理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品质有借鉴意义。 1.反向思考,培养创新思维的求异性 正向思维与逆向思维只是相对而言的,一般认为,正向思维是指沿着人们的习惯性思考路线 去思考,而逆向思维则是指背逆人们的习惯路线去思考。实践中往往会遇到利用正向思维不 易找到正确答案,而运用逆向思维却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因为逆向思维能打破习惯思维 的框架,克服思维定势的束缚,带有创造性,常使人茅塞顿开。地理教学中采用“探讨逆命 题的真假”及“反证法”是进行逆向思维训练行之有效的方法。例如,在学完“流水沉积物的颗 粒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分选性较好”这一特点后,便引导学生反向逆推:分选性较好的沉积物是否一定是流水沉积物呢?(否,风力沉积物分选性亦较好)。这样的反问,学生可能一 时答不出来,但只要教师略加点拨,学生就可通过自己的思考获得正确答案。“反证法”是指 首先假设与已知地理事实和结论相反的结果成立,然后推导出一系列和客观地理事实、地理 原理和地理规律相矛盾的结果,进而导致否定原来的假设,从而更加有力地证明已知地理事 实和结论的正确性。例如,不少学生对地球公转的特征及其产生的意义感到理解困难。为此,提出一个假设:“如果黄赤交角为0度,地球公转的特征及意义如何?”,在学生思考、讨论 的基础上,教师再演示讲解,学生的疑难就迎刃而解了。在正面讲解某些内容比较困难时, 反证法不仅可以起到化难为易、事半功倍之效,而且培养了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2.标新立异,培养创新思维的独特性 对于创新思维来说,集中思维与发散思维,这两者缺一不可。为了避免学生产生思维定势, 在教学中,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允许学生异想天开,鼓励学生标新立异,让学生有 独立见解和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方式,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例如,台风对我国东南沿海地 区的危害很大,我们可以通过观看台风的登陆及其破坏的视频,让学生讨论:如何减轻台风 危害?学生可能提出以下多种方案:加强防灾意识,尽量在家;转移危险区人口;组建防灾 救灾精干队伍;灾前充分估计灾情,灾后及时救援;在沿海营造防护林,减轻风暴潮的危害;参加保险,使灾后能尽快恢复生产;在重灾区尽量不要建重要的经济部门;台风是由热带气 旋发育而成,能否通过施放大量制冷剂来降低台风强度,甚至消灭台风;能否改变台风的路径,不让台风登陆。通过学生对这一问题的不同思考,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思维的独 特性。 3.加强联想,培养创新思维的敏捷性 “联想是打开沉睡在头脑深处记忆的最简便和最适宜的钥匙”。在地理教学中经常引导学生展 开联想,既有助于学生通过联想理清地理知识间的联系,构建完整、灵活、便于运用的知识 网络,更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增强思维的敏捷性。在地理教学中,我们常用以下几 种联想。

中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内涵及培养方法

中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内涵及培养方法 一、地理核心素养的内涵 尽管地理学界对地理核心素养的内涵的界定有不同的说法,但不难看出各个说法都体现出了一些共同的思想,认为地理素养是个人能够从地理学的角度来观察事物且运用地理学的技能来解决问题的内在涵养,而地理核心素养是学生借助地理学习过程中形成的解决实际问题所需要的最有用的地理知识、最关键的地理能力、最需要满足终身发展所必备的地理思维。而就目前而言,综合地理学界关于地理核心素养的观点,笔者认为地理核心素养包含了地图技能、空间视角、综合思维和人地观念四个大的方面。 1.地图技能 在中学阶段,地图技能不局限于掌握地图“三要素”,还包括识图、绘图、用图等方面的能力。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门语言,对于帮助学生学习地理有显著的效用,想要提高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首先要培养的就是学生的识图素养。识图不仅要认识各个类型的地图,还需要能够从地图中搜集、整理、分析和运用地图信息来解决实际地问题。 2.空间视角 地理这门学科是研究人类所生存的地理空间的一门学科,非常关注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以及地理事物的空间结构,致力揭示地理事物的空间联系和变化发展规律。学生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能够观察并确定各个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关系、空间分布状况以及分析地理事物的空间变化规律的能力是学习地理应具备的核心素养之一。 3.综合思维 地理学是以跨自然和人文两大领域的学科,所包含的内容复杂多样,如大气、水文、土壤、植被、人口、聚落、经济、交通等一系列地理要素,而自然环境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因此,在学习地理时不能割裂各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要对这些地理要素进行综合性的研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决定了综合思维在地理学习中的重要地位。

高中地理核心素养

高中地理核心素养 地理核心素养是地理学科育人价值的概括性、专业化表述,由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等组成。 1.人地协调观指人们对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秉持的正确的价值观。人地关系是地理学最为核心的研究主题。面对不断出现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人类社会要更好地发展,必须尊重自然规律,协调好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人地协调观”素养有助于人们更好地分析、认识和解决人地关系问题,成为和谐世界的建设者。 2.综合思维指人们运用综合的观点和方法认识地理环境的思维品质和能力。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是一个综合体,在不同时空组合条件下,自然和人文要素相互作用,综合决定着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发展。“综合思维”素养有助于人们从整体的角度,全面、系统、动态地分析和认识地理环境,以及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3.区域认知指人们运用空间-区域的观点和方法认识地理环境的思维品质和能力。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多种多样,将其划分成不同尺度、不同类型、不同功能的区域加以认识,是人们认识地理环境复杂性的基本方法。“区域认知”素养有助于人们从区域的角度,分析和认识地理环境,以及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4.地理实践力指人们在考察、调查和模拟实验等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意志品质和行动能力。户外考察、实验、社会调查等是地理学重要的研究方法,也是地理课程重要的学习方式。“地理实践力”素养有助于提升人们的行动意识和行动能力,更好地在真实情境中观察、感悟、理解地理环境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增强社会责任感。 四个核心素养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人地协调观是地理课程内容蕴含的最

为核心的价值观,它包含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发展观等。综合性和区域性是地理学的两大突出特点,由此形成的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是学生应具备的分析和理解地理过程、地理规律、人地关系系统等重要的思维品质和能力。地理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在实践活动中运用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是学生感悟、体验现实世界中人地关系的重要途径。

浅谈地理思维能力训练

浅谈地理思维能力训练 新课程改革“学生为主体”、“学会学习、学会生存”等口号的提出,使我们老师再一次对我们的课堂进行反思:学会知识和学会思考到底哪一个更重要?如何唤醒学生沉睡的思维?怎样在课堂上进行地理思维能力的训练?面对课程改革进一步深入,我们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多,责任越来越重。 一、何为地理思维 地理思维是学习者在地理认知过程中产生的心理活动,是对地理事物感觉、直觉、记忆和想象基础上形成的对地理事物本质特征和内部联系的探索性思考。如何培养和提高中学生地理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在地理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对周围地理事物的认识、比较、判断,进而学习、理解和掌握相关地理事物的时空分布、发生和演变规律,引导学生学习对自己终身有用的地理知识,最终形成正确的环境观、价值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在对地理思维的认识中,最核心的是地理“一词”,即思维要遵循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也就是说思维过程应具有“地理味”。地理课程标准明确阐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地理课程改革必须转变“学科本位”、“知识中心”的教育观念,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结合地理学科的特点,在课堂中培养地理思维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经过几年的探索,我觉得应该在以下方面努力。 (一)创设问题是培养地理思维能力的基础 创设问题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将地理学习内容设计成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或为学生多样的实际情境,激励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思考、讨论、交流。帮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其教学的基本环节如下。 1.提出问题。问题是思考的起点,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学习内容,提供学习资源,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发现问题,并确定需要分析、解决的问题。

(完整word版)地理核心素养心得体会

新一轮课程改革,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终生发展所需的核心素养。作为一线地理教师,我们要在结合地理学科特点的基础上,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创造特色的地理课堂,每一节地理课堂都是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要平台。例如关于水资源问题。这一节的教学设计,采取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为主,注重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注重基于问题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探究真实的现实生活问题——运城市城市水荒与内涝产生的原因及防治措施。让学生运用综合思维和区域分析方法正确对待水资源的丰富与不足;让学生深入社区去了解人们对待水的态度及产生的原因并进行分析;最后上升到理性认识:保护和合理利用水资源(人地协调发展)。联系生活中的地理,从实际案例分析出发,从有利和不利方面探究发现问题;走进课堂,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回归生活,处理问题。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体现地理实践力。充分利用数据资料,培养学生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人地协调观。 传统“学业质量”,主要是对学科知识点的识记和理解。教学关注学习过程,评 价关注学习结果。新的学业质量标准则重点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考查运用领域知识、技能、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解决复杂现实问题的综合性品质。它不仅包括中高考所能考查的学业成就,也包括课堂提问、日常观察、小组讨论、作业、期中或期末考试所指向的学业表现,还包括表现性评价、成长记录档案袋等新型测评方式下所能涵盖的学习结果。在素养导向的学习和教学观下,学习是个体在与各种情境持续的社会性互动中,不断解决问题和创设意义的过程。教育或教学的功能就在于选择或创设合理的情境,通过适当活动以促进学习的发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就渗透在这种学习过程的每个活动始终。这就需要教师随时评估和了解每个学生的认识或理解、疑虑或困惑等,根据所得信息及时调整教学活动或任务。这样一来,评价就不再是教学过程结束后的事情,而是贯彻整个学习或教学过程。按照这种理解,基于核心素养的日常评价是泛指伴随着学习和教学过程,旨在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各种评价活动。 地理学科学业质量是对学生多方面发展状况的综合衡量,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建立新的质量观,改变过去单纯看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引导教学更加关注育人目的,把立德树人任务落到实处。 、不限于传统上理解的学业成绩或考试分数。2、基于核心素养的日常评价,关 注学科知识技能的习得,更关注复杂、不确定性的现实问题解决能力;不仅关注对他人知识 的理解或应用,更关注学生综合运用和主动创生知识;不仅关注学生学什么,更关注如何学 习和学会学习;不仅关注学生个体的自我学习,更关注学生能否进行团队合作和有效的沟通 与交流。它不仅包括中高考所能考查的学业成就,也包括课堂提问、日常观察、小组讨论、 作业、期中或期末考试所指向的学业表现,还包括表现性评价、成长记录档案袋等新型测评 方式下所能涵盖的学习结果

基于核心素养的主题综合思维教学初探—以水稻种植业为例

基于核心素养的主题综合思维教学初探——以水稻种植业为例 广州市从化区第二中学曾笑梅 摘要:过去“满堂灌”、“一言堂”陈旧的教学模式已不再适应当今高考改革和素质教育的要求,而主题综合思维复习正好契合最新的高考要求,提升复习备考的有效性,收获地理核心素养教学的实效。鉴于此,笔者以水稻种植业课例,进行主题综合思维的教学初探,旨在转变教师的陈旧的教学观念,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新型的教学方式探讨一条新途径。 关键词:核心素养,主题综合思维 一、主题综合思维教学的背景 (一)地理核心素养的提出 随着2014年3月《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的实施,各学科的教学目标进行了重新的定位,为促进学生终身发展,学生通过地理学习或者其他地理实践活动而形成的内在的、比较稳定的内涵或修养,即地理核心素养。 [1] 地理核心素养是地理素养的精髓,是指最有用的地理知识、最关键的地理能力、满足终身发展所必备的地理思维。它主要包括人地观念、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能力四个要素组成。[2] 传统地理素养培养以大量的地理知识(地理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为依托,关注对“学过的”内容的再现和运用的能力,这种思路导致老师以“掌握多少”来评价学生的地理学习情况,而学生则以“学过多少”来衡量自己的地理素养。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大部分高中生在地理学习方面存在高分低能的情况,主要表现不能用地理学科的视觉观察现象、认识问题,不能用地理观点分析问题,即使掌握了基础知识,但未能内化为观念,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过程。 2017年考纲所确定的高考地理科考核目标与要求:地理学科注重考查考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学科素养,即考生对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区域地理要素主题综合思维复习,是对过去的复习方式的全面升级,契合最新的高考要求,提升复习备考的有效性。 (二)当今高考命题特点决定主题综合思维的重要性 全国卷的试题特点,以学科核心素养为考查主旨;考查形式多是“主题+区域”或“区域+主题”。从试题风格来看,取自生产与生活的新情境素材,以小区域为载体,一道综合题常常是围绕某个主题,设置3-4个问题,每个小题常常是串式纵深设问,一问到底,并且各个小问题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性,重视对学生新、旧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考查。例如2016年全国卷I卷36题,围绕茉莉花这一主题设问,由浅入深,层层追问,形成“茉莉→区位因素(气候、地形)→影响(茉莉花茶厂集聚)→(改造)措施(茉莉脱贫致富)”的问题链,由一个主题的展开,考查了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因此,以区域要素主题综合思维进行教学非常有必要,尤其适合用于高三复习备考工作中。 二、地理核心素养主题综合思维的培育策略 围绕地理的某个主题,依据地理事物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原则,选取具有典型性和特殊性的区域。然后深入地挖掘主题,围绕主题精心地设置问题探究,可以收获培育地理核心素养的实效。下面,笔者就水稻种植业这个农业生产对象作为主题,以案例1 水稻种植业为例,探究该主题的普遍性;案例2广州市2017年调研考试文综第36题为

高中地理核心素养培养途径

高中地理核心素养培养途径 【摘要】新课改的深入发展对高中地理核心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中地理核心素养涵盖了高中地理基础知识、地理技能、地理学习方法等,对促进学生的地理学习,全面贯彻落实素质教育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文章在阐述高中地理核心素养内涵的基础上,结合人教版高中地理教学实例具体分析高中地理实践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旨在更好的促进学生地理学习。 【关键词】高中地理;实践;核心素养;培养策略 结合教育部门发布的全面深化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的要求,高中地理核心素养的提出和发展要以“立德树人”任务发展为基本背景,结合高中地理课程教学要求深入开展高中地理核心素养培养教学,从而增强学生对地理学科的认识,引导学生树立人地协调观、综合发展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经验等,全面提升学生的地理综合素养。 一、高中地理核心素养概述 高中地理核心素养是一个整合性的概念,具体包含地理知识、地理能力、地理方法、地理思想、地理品质等,在实践应用中是一个动态化的概念,在不同的学习阶段有着不同的要求。高中地理核心素养主要是引导学生利用自己所学的地理知识、地理技能、地理分析方法等处理生活中能够看到的地理问题,并在问题的处理中养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现阶段,高中地理核心素养包含人地观念、地理综合思维、区域认知能力、地理实践能力等。 二、高中地理核心素养培养途径 (一)通过有效的课前活动培养学生地理实践能力

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要渠道,而课堂教学导入是影响课堂教学的关键。课堂导入的时间虽少但是对整堂课有着十分重要的启发意义,能够为学生的地理学习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为此,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不同的情境来培养学生地理实践能力。 (二)通过生活化教学培养学生地理学习的综合实践能力 在地理环境中,地理性质和人类生活密切相关,地理知识的本质目的是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为此,高中地理教学需要教师能够加强地理课程开展和学生实际生活的关联,实现生活化的教学。比如在进行人教版高中地理时区教学的时候,考虑学生对跨越国际日期变更线日期不同这个知识点的理解存在难度,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学生熟悉的历史事件———麦哲伦航行最后少掉了一天的航海日记和电影《环游地球八十天》中最后时间多出一天故事相反的结局为基本切入点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地理学习。 (三)通过创新地理作业形式培养学生地理学习的综合实践能力 基于当前枯燥的作业形式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设置枯燥的作业模式,从而不断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热情,提升学生的地理作业完成效率。比如在学习人教版高中区域地理一课的时候,教师可以为学生安排这样的开放式的作业:“我家的房子有升值的空间么?在题目提出之后,教师让学生利用自己的假期时间搜集所在城市的交通路线图、城市布局图,在地图上找到自己家的位置,和父母分析房子升值和贬值的原因。”这样题目设计的意图是基于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地理新高考有效备考策略陈爽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地理新高考有效备考策略陈爽 摘要:随着新生考试改革的进展和地理学科核心识字概念的不断深化,四川省 地理学科考试的准备战略也需要调整。根据对一线高等学校师生的调查和采访, 分析了高考改革后地理选拔的准备战略问题。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地理教育实践 指导。 关键词:新高考;学科核心素养;备考;策略 1了解现状知方向 在深化教育领域改革中,四川省新的高考制度也在跟进。继教育规律和人才 培养之后,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个别发展为改革焦点,推进高质量教育, 是浙江高考全面改革的目标。根据《四川省深化高考报名系统综合改革试点方案》,新高考系统将实施候选人确定自己选择的对象。在高中生考试的7个科目中,加上化学、生物学、技术(包括一般技术和信息技术)等的提问,作为大学入 学考试的对象,独立选择3个科目,有2个检查机会。满族家庭考上大学的成绩 也是可以选择的。大学和大学将根据专家分类的开发需求,对所选考试对象的应 对类型和数量进行安排,与其他选择条件、综合评价、高质量入场选择相结合。 结果学生们进行了独立的选择,加重了分散测试的负担。为了促进学生健康发展,西生试验宣布破产。大学入学考试改革深化后,不仅集中调查内容和评价方法, 还集中讨论和教育方法。传统的考试准备战略在目前的教学条件下日臻完善。纪 律以新的地理战略为基础,通过高考进一步提高学生在地理方面的综合性,更好 地发展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知识、物理和精神。大学入学考试的地理研究通 过论文泄露。这篇论文的一个特点是候选人在地理上集中。本高中以几个普通高 中为对象,选择了无作为。第一排老师通过调查和面试为学生们准备了地理考试 和考试,现在对一般的方法和考试准备方法有着深刻的理解。高考地理教育的现 状与课题。 2解读变化明趋势 2.1 选考试题变化概况 在大学入学考试改革后,四川省地理考试包括:一些学术考试问题的困难相对 较低;最大的变化是对新大学试题的难易度,具有基本的地理品质功能,对方法、 基本的地理、地理概念有深刻的理解,可以呈现出试题的地理优势。为了强调脊 椎的重要性,我选择了基础知识和改革,浙江大学入学地理考试论文,学生能力 测评与教学能力日立,以及有才的期中考试。…靠近地理知识和地理思考的标准 答案对这道试题的影响,即所谓的答案反映了人类与地球和谐可持续发展的概念,重点是新入学考试学院的地理问题是个人关系、尊重自然概念、生活和谐和建立 学生指南的主要方面,它将与候选人的实际和实践能力密切相关,并将研究和讨 论一般的理想主义。 2.2 选考考试标准解读 考试指示显示,除了知识评价要求外,还有对受试者能力和品质的评价要求。地理学提案主要以候选人的地理学习能力和学问素养为目的。在实现这些内容点 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感情态度和价值”的结尾。同时,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地区开发等课题,积累和提高学生的科学和人文素养,使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地 球和地球的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概念,珍惜地球,处理好环境。这些都强调了 地理学核心识字的重要作用,强调学生需要在四个方面进行全面开发:区域认知、 综合思维、地理实践能力、人地协调。

学科核心素养下的2020年高考地理备考复习策略

学科核心素养下的高考地理备考复习策略 ——以考纲为基准,以地理核心素养为最终目标 一、例谈地理核心素养在高考题中的体现 地理核心素养分为“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四个方面。四个核心素养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人地协调观是地理课程内容蕴含的最为核心的价值观,它包括正确的人口观、自然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发展观等。综合性和区域性是地理学研究的两大突出特点,由此形成的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是学生分析和理解地理过程、地理规律、人地关系系统的重要思想和方法。 虽然新的课程标准在2017年9月进行试用,但是在2017年的高考题中已经有了地理核心素养的渗透。下面以2017年高考文科综合卷新课标I卷第36题为例,分析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在高考考题中的体现。 【例题1】剑麻是一种热带经济作物。剑麻纤维韧性强,耐海水腐蚀,是制作船用缆绳、汽车内衬、光缆衬料等的上乘材料。非洲坦桑尼亚曾是世界最重要的剑麻生产国,被称为“剑麻王国”。自1999年,中国某公司在坦桑尼亚的基洛萨(位置见图5)附近投资兴建剑麻农场,并建设配套加工场,所产剑麻纤维主要销往我国。该农场一期种植1000多公顷,雇佣当地长期和临时工超过1000人,预计2020年种植面积达3000公顷,年产剑麻纤维1万吨。该公司还帮助当地修建学校、卫生所等。 图5 (1)根据剑麻生长的气候条件和用途,说明我国国内剑麻纤维产需矛盾较大的原因。(8分) (2)据图指出与其他地区相比,中国公司在基洛萨附近兴建剑麻农场的有利条件。(4分) (3)说明剑麻收割后需要及时加工的原因。(4分) (4)简述当地从中国公司兴建剑麻农场中获得的利益。(6分) 【参考答案】 (1)剑麻纤维生产:我国热带地区面积小,用于种植剑麻的土地较少,产量低;我国热带地区纬度较高,气候季节差异大,种植的剑麻质量较差。

2021年浅谈地理教学中思维品质的培养

浅谈地理教学中思维品质的培养 “发展地理思维能力”是九年义务教育大纲规定的教学目的之一,而地理思维能力的体现,依赖于地理思维品质的达到程度。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地理思维品质成为我们的首要任务。 促成学生思维发展的动力包括:动机、欲望、兴趣、爱好。其中兴趣是激发学生思维的最活跃因素,而提问则是激发兴趣的内在“激素”和“催化剂”。其作用的途径表现为:提问→兴趣→动机→知识→思维。精炼的提问就是为学生设一个磁力场,并以教材(地理知识)作诱发物,以老师作导体,激起他们的兴趣、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他们涌起学习的冲动,从而启动和活跃思维。 在高中地理下册《土地资源》一节教学中,学生在学习完“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点”后,教师可通过提问、启动和活跃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自己的想象力,由学生自己得出关于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的大政方针。例如:“如果你是国家土地管理局负责人,面对我国土地资源现状,应采取什么政策和措施来改变局面?”(核心问题,利用原则),“若你分管中国农业工作,对耕地、林地现状作何种打算来促进稳产高产?”(基本国策,扩耕与提高年产相结合等),上述问题可增加学生主体参与意识,强化兴奋点,充分释放他们的大脑潜能。如:针对我国林地、耕地人均少,该怎么办?后

备耕地潜力不大情况下怎么提高农业生产等问题,要求学生作快速回答,并对学生的发言给以迅速的肯定、否定或补充完善。这样,能使学生思维活跃、流畅,思维过程加快。学生通过自己动脑分析,得出与书上写的相同的结构,获得了成功感和喜悦感,同时,提高了分析能力和应变能力,增强了思维的敏捷性。 如果教学只凭老师的语言符号或教材的文字符号,从一个抽象到另一个抽象,就不能激起学生对知识内容的深层兴趣。学生的地理思维也难以深化,达到融汇贯通、学以致用的'目的。针对这一问题,教学时可创设让学生动手(动脑)参与的教学情境,诱导学生入境,使他们靠自己的分析和判断,把问题层层解开,最终寻到正确的答案。 A.北京道路建设中主要规划了哪几条交通干线?二环、三环长度各多少千米? B.截止到1992年,北京的二环、三环、四环上有多少立交桥?在西单、东单路口,修建立交桥是否可行?为什么? C.根据已有资料及你亲身的感受,综合分析北京交通自新中国成立后发生了哪些变化?从这些发展中你发现了哪些急需解决的问题?

地理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的渗透方法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494262628.html, 地理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的渗透方法 作者:段明婧 来源:《文理导航》2017年第07期 【摘要】《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这一文件的颁布使核心素养成为推动地理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本文以《地形对农业区位的影响》为案例进行地理核心素养培育的教学实践,给出在培养学生人地观念、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等方面的具体策略,为地理教学研究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 【关键词】地理核心素养;课堂教学;农业区位 2016年修订完成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修订稿)》从三个维度提出地理核心素养 的四要素:人地观念(基本价值观念)、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基本思想和方法)、地理实践力(基本活动经验),对地理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曹东在《高中地理核心素养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一文中提出“从地理角度提出问题、地理表征及交换、地理推理与论证、地理建模、从地理角度解决问题、地理交流”等六个高中地理核心素养评价指标,为高中地理一线教师提供了具有指导性和可操作性的方法,有利于老师们在课堂中渗透和培养学生地理的核心素养。笔者以高三一轮复习《地形对农业(自然)区位的影响》为例,论述地理核心素养在地理教学中渗透的方法和心得。 一、识图判读,提升学生读图、析图和表达能力 以“地形的判读”教学为例,呈现的是微观化小区域范围的地图,在选材上尽量运用高考真题的例图,引导学生总结出地形判读的三种常见方法:①图例辨析法,可以根据图中图例信息直接判读,例如山地、河流(河谷);②区域辨析法,根据经纬线指向的具体地形区,进行相关的判读,例如我国东经90°,北纬30°可以准确定位到拉萨,其大的地形区属于藏南谷地(雅鲁藏布江谷地);③等高线辨析法,根据等高线的走向和数值,判别相应的地形。 小结方法后,笔者引导学生完成2013全国大纲卷第36题改编题目(见图1),看图要求学生先判读A、B两地的地形情况,大部分同学可以回答出B地更加平坦,单从地形角度考虑发展农业应该在B,笔者再进行追问:“真正盛产小白杏却为A(轮台)”,提出矛盾引发思考,引导出农业中不仅仅需要思考地形条件,农业区位因素各个要素都有其重要性,也为后面课程中地形与农业(自然)区位因素建模牵线搭桥。继续引导学生,分析出白杏生产在A地 的原因是该区域水源是农业发展的主导因素,其次A地处于河流出山口(冲积平原)——土 壤肥沃,所以最终选择在A地(轮台)。在整个答题过程中,首先学生通过经纬线进行区域 判读——我国西北地区,再提取图例,A地有河流,最后判读等高线图,A地为冲积平原。

2020届高三地理核心素养:综合思维——聚焦中美贸易摩擦的实质

2020届高三地理核心素养:综合思维——聚焦中美贸易摩擦的实质 素养材料 美国政府2018年4月3日晚发布征税产品建议清单,在1300个税号产品中,中国信息和通信技术、航天航空、机器人、医药、机械等行业产品赫然“上榜”,而中国具有比较优势、并形成贸易顺差的普通工业品却被“放过”。明眼人都可以看出,美国的目标,不完全是顺差,而是针对中国的产业,试图阻断中国制造2025中所列高端制造的发展进程。这不仅是一场贸易摩擦,还是一场技术战、产业战。对此,我国必须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加强应用基础研究,拓展实施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突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为建设科技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网络强国、交通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提供有力支撑。只有这样才不会受制于人。 素养培养 2017年夏季达沃斯论坛于6月27日至29日在大连举行,本次论坛的主题是“在第四次工业革命中实现包容性增长”“工业4.0”被认为是以智能制造为主导的第四次工业革命,2016年中德合作建设的首条“工业4.0”示范线已在沈阳落地,该示范性的建设充分体现了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包容性增长。据此回答(1)~(3)题。 (1)德国选择在沈阳建设首条“工业4.0”示范线主要是因为沈阳() A.工业基础雄厚B.交通运输便利 C.消费市场广阔D.劳动力充足 (2)中德合作对中国制造业的影响是() A.增加就业人口B.扩大企业规模 C.降低生产成本D.增强竞争力 (3)包容性增长即倡导机会平等的增长。下列措施有利于实现包容性增长的是() ①反对投资和贸易自由化②加强中小企业生产能力的建设③加强各阶层人员的技能培训④鼓励大型企业对中小企业的兼并 A.①②B.①③

地理综合思维能力的培养

地理综合思维能力的培养 发表时间:2019-07-16T11:40:49.513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9年8月总第310期作者:张秀华 [导读] 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来说,具备综合思维能力,是学好地理的基础思维方式。 福建省福州市福清第一中学350300 摘要: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来说,具备综合思维能力,是学好地理的基础思维方式。因为综合与分析是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较为常见的逆向思维过程,综合是通过将关键要素整合之后形成高阶段的认识,而分析是将地理事项整体按照一定的角度进行分解,进而认识其关系。由此可见,综合思维是对多种思维方式及方法的有机重组,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是十分必要的。本文主要结合高中阶段地理教学案例分析如何培养高中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育教学综合思维能力培养 在新课程改革逐渐推进的今天,教育和教学领域也在向深层次方向拓展,也将课程改革推向了时代前沿。在高中阶段的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新课程改革目标为指导思想,以高中阶段学生的心理、生理以思维特征为基础,积极构建以综合思维能力为培养目标的综合性教学体系,进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但是,综合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如何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效推进呢?下面我们具体展开。 一、启发引导,培养学生敏捷性思维 在高中阶段的地理课堂中,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有效开展教学,离不开教师的启发和引导,因为启发引导是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也是教学效果得以保证的首要条件。在实际教学当中,教师应采用启发引导的方式,精炼提问,针对导入环节、重点难点突破环节都有效组织学生参与思考,进而引导学生深入探究。与此同时,用问题来引导和启发学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敏捷性思维,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以《西气东输》这一节课为例,在开始教学之前,教师可以将西气东输的路线图(图一)或者用视频的方式展现出来,组织学生观看,在观看的同时,要对学生进行提问西气东输的原因等,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对课堂知识有初步的认识,进而将西气东输和南水北调联系起来,引导学生思考我国资源分布不均衡的原因,逐渐加深问题深度。通过精炼的提问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思考和学习方法,培养其敏捷性思维能力。 图一. 西气东输线路图 二、强调实践,培养探究性思维 地理实践教学是指通过师生共同实践,观察地理中所涉及到的具体现象的同时分析成因,探讨结论,进而完成教学和学习任务,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好奇心,实现对学生探究性思维的培养。地理实践教学中涉及到最多的就是地理实验。 举例来说,在《河流地貌的发育》这一节课中,教师可将沙盘利用起来,做成地理教具,可采用这种方式:将沙子堆积起来,然后浇水,模拟河流地貌的演变过程,之后组织学生自己动手实验,模拟各类地貌,同时观察变化,将自然界需要几十年演变的过程迅速地演示出来,体现流水侵蚀和沉积的过程。构建学生综合思维能力。通过实践,可以让学生由感性认识转变为理性认识,为构建综合思维奠定基础,同时,可以将自然界原本需要长时间观察的事物快速呈现,宏观事物微观化,学生能够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问题。 三、结合地图,培养学生独创性思维 第一,地理地图本身可提供相应的材料、数据等,不仅直观而且典型,是对地理抽象原理及知识的有效呈现,利于学生将抽象化的知识转变为形象化的事物,将概念化知识具体化,加深学生对抽象原理及知识的理解。 第二,地理地图是经过精密测算和研究出来的结果,学生要对地图掌握具体的认识,需要应用综合方法进行分析,将地理想象及事物综合分析,再结合自身经验辩证解读,形成综合理解。 第三,在解读地图时,需要结合教学案例有所侧重,进行交流讨论,学生可以清晰地阐述自身观点,同时和同伴或者教师讨论,在相互之间的思维碰撞之中形成师生、生生之间的思维,拓展学生思维,培养高中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基于核心素养视角的地理教学反思及建议-文档资料

基于核心素养视角的地理教学反思及建议 近期,笔者在江苏教学新时空平台上观看了一节视频课――《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在本节课之前,学生没有学习“农业区位因素”,但这位老师很巧妙地将农业区位因素与畜牧业的学习结合起来。以下是本节课部分教学实录: 【教学案情一】 上课时,老师拿出自己一直在喝的一壶茶(普洱茶),让学生猜这是什么?学生窃窃私语,议论纷纷,有些学生说是可乐、板蓝根,但这些答案很快又被排除,杯中没有气泡,老师不可能一直感冒…… 这个问题把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起来,最后老师给出谜底是普洱茶。接着,老师就以普洱茶为出发点展开教学活动――师:普洱茶的产地是哪里? 生1:云南普洱 师:与普洱茶相关的史料中,普洱茶与茶马古道联系在一起。 老师带着学生一起认识茶马古道,了解到茶马古道是将普洱茶运输到西藏昌都、拉萨等地的通道,历史悠久,茶叶的交易量很大。了解了这些知识后,提出问题。 问题1:具有消食去腻、降血脂、降低胆固醇功效也含多种维生素的的普洱茶为什么在西藏地区消费量那么大? 生2:以肉食为主的饮食习惯 老师引出我国四大牧区、畜牧业等概念,继续提出问题。 问题2:四大牧区中,为什么西藏牧区对普洱茶的消费最大?(或者,为什么不是内蒙古牧区呢?) 生3:普洱茶产地与西藏距离较近,与内蒙古、新疆距离较远,交通运输难度大。还跟民族地域性有关。

生4:内蒙古与西藏相比,海拔较低,热量较好。(老师引导学生关注内蒙古东部牧区) 生4:内蒙古东部与东北地区相邻,是森林草原植被,降水较多。 老师总结:西藏牧区海拔4000m以上,年降水量300mm以下,每公顷产鲜草0.75~1.87吨;内蒙古东部是年降水量400mm左右的平原草原,每公顷产鲜草3~4.5吨。内蒙古牧区的水分、热量条件好于西藏牧区,可以生长一些植物性食物,对肉类的需求量较小。 师:为什么内蒙古东部牧区的降水多于西藏牧区呢?是什么因素影响呢? 生5:距海远近 …… 【教学案情二】 在学习“乳畜业”时,老师以学生日常喝的饮料为切入口,拿出一只“柠檬U 格”饮料瓶。 问题3:大家经常喝这种饮料,那你们知道为什么称为“U格”呢? 生5:“U格”是英文Yogurt的谐音,意思是酸奶。 师:哦,原来这也是一种奶制品。请大家再说一些跟牛奶有关的英文单词。 学生七嘴八舌,议论纷纷,说出很多。如:Cheese、Butter、CreamCheese、ParmesanCheesePowder、Lowfatmilk、Skimmedmilk / Fatfree milk、Liquid milk…… 问题4:拥有如此繁多的乳制品词汇的地区,你可想而知的是…… 生6:当地以牛奶为原料的生产很发达,产品丰富多样,人们对奶制品的需求量很大。 好的,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分析欧洲西部乳畜业发展的有利条件有哪些?

高中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策略

高中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策略 【摘要】当今社会,我国的社会市场主义经济迅速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也在蒸蒸日上。根据教育部门的工作人员对部分高中的地理教学情况的调查显示,目前高中地理的教学效率不如人意、对于高中地理的教学而言,多元智能理论的出现无疑是一个新颖的教学方式。多元智能理论下的高中地理教学显然效率会更高,所以高中地理老师应该重视运用多元智能理论进行地理教学。 【关键词】多元智能理论;高中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策略 引言 众所周知,自从我国的教育部门颁布了新课标这一政策以来,教育部门对各所高中地理的教学要求显然更高。要求学生学习高中地理不仅能够提高自身的地理成绩,还要求学生树立符合标准的人生观、环境资源观和人口观。在这样的教育背景下,多元智能理论出现了。今天,本文就来简单的探讨一下多元智能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最后来探讨分析一下多元智能理论下的高中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策略。 一、多元智能理论的主要内容 所谓的多元智能理论,我们从字面上来理解就是说在一定的社会文化教育背景下,能够自行解决问题或者说是可以自己研发产品的能力。多元智能理论中的“多元”显然是指包含很多个方面,国外有一个名人认为世界上存在的人类最少都具有语言方面、数学方面、空间方面、运动方面、音乐方面、人际关系方面、自我认识方面以及博物学方面等几个方面的智能。具体主要内容表现以下几个方面:(1)语言方面:人类运用自己的语言来像外界传达自身的真实感受以及情感波动等一些情绪,也就是运用语言来渲染气氛,这种语言智能主要表现在作家以及演讲人上。(2)数学方面:人类利用数学以及逻辑方面的能力来对一些事物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以及运算,这种数学智能主要表现在数学家以及科学家上。(3)空间方面:人类自身对外界一些抽象的事物具备一定的空间想象力,对建筑的一些线条、色彩具有与众不同的感知力,这种空间智能一般表现在建筑师以及画家身上。(4)运动方面:人类运用自己的四肢来像外界传达想法,这种运动智能一般体现在各类体育竞技运动员以及舞蹈员身上。 二、多元智能理论下的高中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策略 当我们大概了解了多元智能理论之后,就应该将多元智能理论巧妙地运用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去。多元智能理论中的“多元”是指含有多种不同的智能,表现在不同的人类身上,所以我们应该明白学生也是如此,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片树叶,每一朵花儿都有绽放的理由。教师

浅谈如何围绕地理核心素养进行教学 教育文档

浅谈“如何围绕地理核心素养进行教学” 地理核心素养的培育已成为深化地理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那么什么是核心素养呢?地理核心素养内涵有哪些呢?下面着重研究。 1 地理核心素养的概念 首先我们明确核心素养的概念:专家给出的定义为学生应具备的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终身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作为高中生,为结合现行高中地理课标以及高中地理教学实际和高考要求,我的理解为只要学生善于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技能、方法等分析学习和生活中的地理问题且具备正确的世界观、环境观、可持续发展观,就可以视为具备一定的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在这些能力和素养中,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内涵可以概括为4个要素,3个维度,他们分别是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是地理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地理实践力为地理学的基本活动经验,而人地观念是地理课程最为核心的价值观。既然为最核心的价值观,那么在地理学科哪些方面有体现呢?接下来笔者谈一下教材与核 心素养的对应关系。 2 教材(新课标)与核心素养(人地观念)的对应 必修1: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说明全球气候变化根据有关资料,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必修2:人口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结合实例说明农业或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了解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根据有关资料,归纳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必修3: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区域可持续发展。 正因为教材中对核心素养的要求不断提高,高考题也围绕核心素养展开。可见,无论是从学生长远能力着想,还是应对高考,都必须要重视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 3 如何围绕核心素养进行课堂教学 首先从宏观上教师无论从课前、课堂、课后,以及对每节课的反思都是紧紧围绕着为学生服务的。在课前,我们主要备的是教材和学生,研究教学方法。教材备课依据主要是课程标准,考试大纲和研究高考试题,课前我们备课的内容包括四个方面:(1)明确教学的重难点;(2)根据不同的学情,采取什么方法落实;(3)要渗透哪些核心素养;(4)通过什么方式去渗透。其中(1)、(3)是共性的,(2)、(4)会因为学情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笔者以《北半球冬夏气压中心》同课异构为例,在备学生时考虑了不同学情,1.16班是文小班,基础和学习能力较好,1.15为基础和学习能力较弱,因此我们在教学设计时有几个点的教法有所不同。 班采用黄土高坡的民谣,用对黄土高坡风1.16比如导入: 向的了解引入新课;(这必须有一定的知识储备)而1.15班用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