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语文_琵琶行(分段讲解)

高中语文_琵琶行(分段讲解)

高中语文_琵琶行(分段讲解)
高中语文_琵琶行(分段讲解)

琵琶行(并序)

教学目的:

1、学习诗歌,了解琵琶女和诗人的悲惨遭遇,从中体会当时社会现实的黑暗。

2、诵读诗人描写音乐的诗句,深切体会诗人描摹之精彩。

3、分析诗歌,了解本诗以音乐叙事的特点,把握文章缜密的结构。

教学重点:

分析诗人描写音乐的诗句,深切体会诗人描摹之精彩。

教学难点:

分析诗歌,了解本诗以音乐叙事的特点,把握文章缜密的结构。

教学时数: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雨果说:“开启人类智慧的宝库有三把钥匙,一把是数学,一把是文学,一把是音符。”贝多芬说:“音乐当使人类的精神爆出火花。音乐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学更高的启示。

音乐,被人誉为“精神食粮”,它能深刻强烈地作用于人的意识使人养成良好的品格,高尚的情操。庄严、肃穆的音乐可以培养出坚韧不拔的毅力,活泼、热情的音乐可以启发出积极向上的精神,在万众齐唱一支歌曲的时候,便会使演唱者在瞬息间沟通彼此的心灵,凝聚成一股坚如钢铁般的意志力量。

《琵琶行》这首诗歌中,音乐便成了一个沦落为封建社会最地层的琵琶女和一个被压抑的正直的知识分子思想感情沟通的桥梁!

二、作者简介

1、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白居易是继杜甫之后,我国古代又一位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中唐诗坛代表人物,与诗人元稹合称“元白”,与诗人刘禹锡合称“刘白”。青年时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二十九岁中进士,官至左拾遗(谏官)。有"兼济天下"的理想,屡次上书针砭时弊。写下了《新乐府》、《秦中吟》为代表的"讽喻诗",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由于得罪了宪宗和官僚集团,被贬官。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今存书近三千首。在文学上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和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月,弄花草"而别无寄托的作品,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作品以通俗流丽著称。《琵琶行》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长篇叙事诗,是白居易的代表作品之一。初中学过

他的作品《卖炭翁》。

他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政治讽喻诗;二是以《长恨歌》、《琵琶行》为代表的长篇叙事诗。前者把当时社会病态的症结所在,几乎全部呈露在他的笔底。后者则有着曲折离奇、自具首尾的细致的情节描写,和完整而鲜明的人物形象的塑造。当时号称“千字律诗”。

2、创作历程:

(1)前期(从入仕到被贬江州司马)“兼济天下”

白居易少年得志,官至左拾遗。写下了大量政治讽喻诗,针砭时弊。

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和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月,弄花草”而别无寄托的作品,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作品以通俗流丽著称。《卖炭翁》《观刈麦》等

(2)后期(从被贬到死)“独善其身”

独善其身的时期,揉儒家的“乐天知命”、道家的“知足不辱”和佛家的“四大皆空”来作为自己明哲保身的法宝,悔恨自己“三十气太壮,胸中多是非”,力求做到“面上灭除忧喜色,胸中消尽是非心”,以闲适感伤为主。有《长恨歌》、《琵琶行》。

三、解题

1、关于歌、行、引: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白居易还有《长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三者的名称虽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2、写作背景

《琵琶行》创作于元和十一年(816年)。白居易任谏官时,直言敢谏,同情民间疾苦,写了大量的讽谕诗,触怒了唐宪宗,得罪了权贵。元和十年,宰相武元衡被藩镇李师道派人刺杀。白居易情急之中上疏请捕刺客,触犯了权贵的利益,被指责越职奏事,贬为江州刺史;又进而诬陷他作《赏花》《新井》诗“甚伤名教”,再贬江州司马。江州当时被看成是“蛮瘴之地”,加之州司马虽然名义上是刺史的佐史,实际上是一种闲散职务,这对白居易来说是一种莫大的嘲弄。他的被贬其实是一桩冤案,他连遭打击,心境凄凉,满怀郁愤。次年送客湓浦口,遇到琵琶女,创作出这首传世名篇。

3、诗歌主张

“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与元九书》)——诗歌的政治作用和社会意义。

“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与元九书》)——反映时事,为现实而作。

“唯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寄唐生》)——反映人发疾苦。

4、诗作《白氏长庆集》71卷,存诗2806首。

讽喻诗、闲适诗、感伤诗、杂律诗——分类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心能唱《琵琶》篇”——唐宣宗李忱题

四、诵读《琵琶行》

1、听课文朗读

2、品读诗词

(1)概括诗词每部分的内容

(2)用现代语言描述白居易介绍的这段琵琶曲,并给予评述。

五、整体感知

这是一篇抒情色彩很浓的长篇叙事诗。

诗前有一小序,共一百三十八字。扼要地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经过,概述了琵琶女的身世,说明了本诗的写作动机,定下了全诗凄切伤怀的感情基调。

1、.《琵琶行》是一首叙事诗,叙了什么事?

明确:叙诗人谪居江州,月夜送客江边,巧遇琵琶女之事。诗中主要塑造了两个形象:琵琶女和诗人自己。前者为主,后者为宾。既表达了对琵琶女晚年沉沦遭遇的同情,表达了诗人的凄凉心境,通过琴声和感受两个方面来描述诗人和琵琶女的这场偶遇,抒发“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

2、诗前的小序有什么作用?

明确: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概况,概述歌女的悲凉身世,说明了写作的背景动因,并为全诗定下了凄切的感情基调。

学生快速默读诗序文和全诗,把彼此对应的部分找出来。

明确:序文的第二句(“明年秋……铮铮然有京都声”)跟诗的第一段对应;第四、五句(“问其人……转徙于江湖间”)同诗的第二、三段对应;第六、七句(“予出官二年……命曰《琵琶行》”)跟第四段对应。

3、分析结构:

这首诗分为四大部分:

第一幅:江头夜送客图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交待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景物,渲染了一种悲凉情景。(开头至“犹抱琵琶半遮面”)写遇到琵琶女的经过:江边送客,正苦于没有音乐的时候,偶然遇到了她。

第二幅:夜听琵琶曲(“转轴拨弦三两声”至“唯见江心秋月白”)写琵琶女弹奏琵琶的情况,详细描写了她的演奏技巧。是全诗描写的重点,也是写得最精彩的地方。

第三幅:自诉身世苦(“沉吟放拨插弦中”至“梦啼妆泪红阑干”)写琵琶女自述身世。

“沉吟”两句是过渡,写由弹奏结束到自叙身世的动作和神情。“自言”以后二十二句叙述了琵琶女两个阶段的不同遭遇。前半部写早年色艺超群、红极一时的歌伎生涯。“自言”两句介绍籍贯和住处,接下四句写自己才貌双全、色艺出众,后面六句极力渲染歌伎生活的“欢乐奢华”,为反衬后来的凄凉生活。“秋月春风等闲度”一顺过渡到后半部。后半部写年长色衰后的寂寞处境。“弟走”两句写琵琶女生活道路发生转折的三个原因:弟走从军,阿姨身死,年长色衰。接下两句写琵琶女人生道路的重大转折。后面六句写嫁作商人妇孤苦凄凉的寂寞生活。

第四幅:自叹谪居苦,重闻琵琶声(“我闻琵琶已叹息”至篇终)写作者的感慨:对琵琶女的同情,并借此抒发了自己迁谪后的郁闷心情。前四句写作者的感慨。头两句承上启下,表达了诗人对琵琶女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后两句写产生共鸣,点明题旨。中间十二句是诗人自述,着重写谪居江州后的郁闷心情,揭示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一感慨的原因。后四句,诗人对琵琶女的赞扬和请求。写诗人重闻琵琶声时激动悲切的强烈感情。“感我此言良久立”,写琵琶女对诗人自述的反应,包含着非常复杂的感情,有对诗人的遭遇的同情,也有对知遇之恩的感激。“却坐促弦弦转急”“凄凄不似向前声”,就是琵琶女满腔激情的自然流露。最后,用设问句从侧面表现自己感伤程度之深。全诗在哀怨之情达到顶峰时突然收束,给读者留下充分回味的余地。

六、布置作业

熟读全诗,背诵1、2两段。

第二课时

一、课前背诵引入

二、课文鉴赏分析

1、诗歌首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首句交待地点、时间、事件,次句以景物描写渲染人物心境(悲凉、凄楚、孤寂)以下几句皆承此而来,“醉不成欢惨将别”,直接表述了友人相别的凄凉情景,“茫茫江浸月”更是一片迷茫、一片冰凉、一片愁绪,把别时之情伤托于眼前。“忽闻水上琵琶声”,在沉寂之中飘来了渺渺之音,令人忘忧而喜。“主人忘归客不发”,可见技高曲佳。诗人由述别情,写凄景引出思管弦之情。又由“无管弦”、“惨将别”衬托琵琶曲佳,琵琶女技高。

第一层: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起因、自然环境,全诗一开始就笼罩着悲凉的气氛。

分析: "主人下马"与"客在船"是互文,即主客都下马登船。

在远离京都的浔阳江边送客,这不是一般的离愁别恨:暮色暗淡,更使人惆怅惜别;霜叶衰草,秋风萧瑟,更显出荒凉寥落;没有音乐助兴,只能对饮闷酒,借酒浇愁,更反映出失意谪居的冷落寂寞。一个"惨"字,直抒胸臆,真实表现了当时的场面气氛和人物心境。最后借用秋江月影,烘托出主客之间相对无言,黯然神伤的心情,形象说明诗人此时的哀愁就象那茫茫江水一样无边无际,此时的心绪就象江中破碎动荡的月影一样零乱。以上这些描写,为悲剧性的人物琵琶女的出场,创造了悲凉的气氛。

第二层:写与客人饯别时的凄凉情景。

分析:从侧面表现了琵琶曲强大的吸引力量。这两句,从感情上来说,是由抑郁到惊喜的一个转折;从结构上来说,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先闻其声,后见其人。

第三层:概括写出主客对忽然传来的琵琶声的神往。

小结:第一诗段:作者秋夜江边送客忽闻琵琶声。(诗的引子)

2、分析诗歌第二段主要内容

(1)、这一段根据演奏的起承转合可以分为几层,哪一层是高潮部分?

整个曲调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前奏曲”:“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这是诗人描写音乐的开始,音乐的魅力在其能抒发感情,琵琶女是一个演奏的高手,她通过自己的演奏诉说自己悲惨的遭遇和内心的哀愁:浔阳江边,风寒月冷,琵琶女独守空船,孤单凄凉。所以其出场弹奏时旋律低沉抑郁。而白居易则是一个听曲的高手,他通过听琵琶女的演奏,由琵琶女的遭遇联想到自己遭贬,心情十分低落,因而最后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所以这两句写出了漂泊流浪之恨,写得特别入神。

第二部分是“欢乐曲”:“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这时欢快明朗、清脆悦耳的琵琶声,忽高忽低,交织起起伏生动的乐章,唱出了琵琶女春风得意的青年时代。那时的她,可谓色艺超群,名噪京华,“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成功的荣誉与醉酒的欢歌构成她生活的全部。这一切怎不令她留念,故而旋律一转为清脆圆润、轻快舒徐,形象生动。“大珠小珠落玉盘”更使人觉得在这里落下的哪里是珠子,分明是她往日的盈盈笑语,和欢快时滚烫的泪水,让人过耳不忘。接着用“间关莺语花底滑”写弦音像黄莺(在)花下唱着轻快婉转的歌曲,优美动听。这更进一步写出了琵琶女内心的欢快。

第三部分“沉思曲”:“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

此时无声胜有声。”渐渐地,弦声缓慢,仿佛眼前的小溪被寒冰阻塞着,发出冷涩的低润,诉说着琵琶女心中难以言表的苦楚。旋律变得“冷涩”“凝绝”,音乐之声“暂歇”,在间歇中琵琶女心中深深的愁和怨在压抑着,命运的变化使此时的琵琶女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当中。此时此刻真是无声胜有声啊。是啊,琵琶女好景不长,“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她“年长色衰”,生活变故,门庭冷落。迫于生计,她“老大嫁作商人妇”。回忆到这儿,怎不肝肠寸断?

第四部分是“悲愤曲”:“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这段音乐情绪高涨起来,绝非柳暗花明,重见天日,而是以刚劲急促、震撼人心的节奏,表达琵琶女对命运的不平之感与愤懑之情。这时她的幽愁怨恨一下子如破瓶而出的水浆滚滚而出,宣泄了她的幽愁暗恨。为何?

琵琶女受伤的心灵本渴望爱情的抚慰,但薄情的丈夫“重利轻离别”,让她时常空船独守。这现实更使她痛不欲生,悔恨交加,故而音乐之声如“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高亢激越的旋律正是她对世人重色轻才和碎重利寡情的愤怒控诉。“四弦一声如裂帛”,如裂帛,这是琵琶女的心的碎裂,也是诗人被贬九江之后,他的伟大抱负被撕裂,是愤激的衰号。

总之,诗人不但写出了琵琶女音乐技艺的高超,而且通过乐曲的变化,表达出演奏者内心情感的起伏变化,让人如闻其声,如感其情。正如诗人所云:“我闻琵琶已叹息。”悲愤的曲调,令普天下伤心人闻声一哭!这一段,白居易和琵琶女,一个笔下写忧怨,一个弦上弹忧怨,他们都有一样的愁怨,诗人用湿漉漉的诗行写出了用湿漉漉的眼泪浸泡得湿漉漉的心。

(2)、诗人听到琵琶曲后的情绪如何?琵琶女的态度又如何?请用具体诗句分析。

明确:“暗问”“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诗人为琵琶曲所吸引而热切邀请琵琶女(欣喜、迫切)。“琵琶声停欲语迟”“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诗人以动作刻画其作为女子的羞涩。

分析: "寻""问""移""添""回""开宴""呼""唤"等一系列动词,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忽闻琵琶声和急欲见到弹奏者的迫切心情。诗人运用想象"欲语迟"、夸张"千呼万唤始出来"和行动描写"犹抱琵琶半遮面",精炼而又细腻地表现了琵琶女此时矛盾复杂的心情。这中间有自惭身世,本不愿再向人献艺却又拗不过作者盛情相邀的不得已之情,也有在封建伦理道德观念束缚下的犹疑和顾虑。准确描绘了琵琶女真切的个性,复杂的心理和特有的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如见其态。

(3)、要求学生找出比喻音乐的句子,并指明形容了什么样的乐声。(下一个定语,表状态)

板书:

比喻句音乐

大弦嘈嘈如急雨繁密(粗重)

小弦切切如私语幽细

大珠小珠落玉盘清脆圆润

间关莺语花底滑宛转流利

幽咽泉流冰下难低沉入微

银瓶乍破水浆迸激越雄壮

铁骑突出刀枪鸣激越雄壮

四弦一声如裂帛戛然而止

(4)、赏析描写无形的音乐所运用的方法:

明确:第一,就是运用比喻(修辞方面):“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把音乐的音高、节奏、旋律用画面形象地写出来,给人以无限的联想;第二,就是用双声叠韵词(用字方面):“嘈嘈切切”,“幽咽”,能把音乐的韵律和节奏表现出来;第三,就是运用的对比(有声和无声)、动静结合的方法;第四就是运用心情来表现音乐:如“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表现了心情的压抑,就可以体会到弦声的低沉;第五就是把无形的音乐化为有形,有了画面感:比如说“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幽咽泉流冰下难”“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诗人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形象化的表达了出来,并能区别音调音色的变化

(5)、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低沉抑郁)声声思(悲),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随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这几句有何作用?

明确:写琵琶女的调弦、音调、感受、神态,包含丰富的切身生活体验,为下文弹奏有情作铺垫,是情的根源。这里略写,预示以后琵琶女自叙身世的一段叙述。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么》”(写指法,即演奏者对各种技法综合的、熟练地运用,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接着写以高超的技巧所奏的名曲,然后对音乐展开大段描写。)(6)、“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总写音色音质以及在不同弹法下产生的截然相反的音乐效果。概括音乐的美。)

(7)、注意下文音乐旋律的变化!“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滑”和“难”写声音的特色。“滑”指流利畅通,像善于歌唱的黄莺在花间鸣叫一样流畅、悦耳;“难”指滞涩阻塞,就像人低声哭泣,气咽声堵,又像冰下泉水,阻塞难通。)

(8)、“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顶真。形容声音越来越低沉,以至停歇。)(9)、“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有何效果?

明确:停止后,让听众想象和感受琵琶女的幽愁暗恨,因此暂时的寂静无声,比连续不断的铿锵之声更能撩拨人们的心弦,增加一层对比: 有声无声。

(10)、“银瓶乍(突然)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奔突而出)刀枪鸣”(琴声在沉咽、暂停后忽然又爆发出激越、雄壮的乐音,是全曲的最强音。)

(11)、“曲终收拨当心(对着琵琶中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写乐曲收束时的动作和声音。

(12)、音乐的旋律是如何变化的?

乐曲旋律的变化:舒缓流畅---逐渐沉咽----间歇停顿-----激越雄壮--戛然而止。(全诗描写重点,最精彩的地方)

小结:第二诗段:写琵琶女弹奏琵琶的情景,着重表现琵琶女的高超技艺和琵琶声所流露的幽愁暗恨。

(13)、这一部分用“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结尾,有何艺术效果?

提示:与“喝彩”,“经久不息的掌声”等比较,哪种效果更好?

明确:①为了突出音乐效果。

"悄无言"比报之以热烈的掌声或喝彩声更好,这种间接描写更能突出音乐声感人肺腑、引人入胜的魅力。更写出了诗人的如痴如醉的神态。这就是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乐曲引人入胜,感人肺腑,它虽然结束了,但听众还是曲意未尽,仍然沉浸在动人的音乐中,神情恍惚,如醉如痴。这是一种最好的艺术反应,在大段的直接描写之后,续以这两句精练而意味深长的间接描写,更突出了音乐的魅力,是画龙点睛之笔。

②为了深化诗歌的意境。

它把动态的音乐凝固在静态的画面里,曲终已经收拨,乐声已经消逝,但人们的欣赏活动仍在继续。眼前是江水茫茫,无边无际,四周寥落,万籁俱寂,中天一轮明月,江心倒映一派光辉。人们凭着诗意的想象,似乎感到这秋凉的夜色中弥漫着音乐的气氛,这粼粼的波光中荡漾着动人的旋律。总之余音绕梁,不绝如缕。这两句诗里,情和景,意和景,悲怆的乐曲和凄清的画面都融为一体,这种以景结情的写法,颇有"言有尽而意无穷"之妙。

3、分析诗歌第三段主要内容

第一层:过渡句,琵琶女由弹奏结束到准备自叙时的动作和神情。

分析:前半部分描写早年色艺超群时的奢华惬意的歌伎生活,为反衬后来的凄凉生活作铺垫,后半部分表现年长色衰后的寂寞处境。转变的三个原因:弟走从军,阿姨身亡,年长色衰。

第二层:琵琶女自叙身世的话,叙说前后两个阶段的不同遭遇。

分析:本段运用对比、反衬手法:用琵琶女昔日的年轻美貌,反衬后来的年长色衰;用昔日的纨绔子弟

争相追逐,门庭若市,反衬后来的门庭冷落,孤守空船;用昔日的恣情"欢笑",反衬后来的满腹辛酸;用夜梦往事来反衬只有明月寒水作伴的孤寂生活和伤感情怀。

这一段里,作者塑造了一个封建社会中被玩弄、被侮辱的妇女典型形象,琵琶女对自己的凄凉遭遇,对人情冷暖,世态炎凉,表示了积聚已久的愤懑之情,对世人的重色轻才和丈夫的重利寡情提出了控诉。但是诗人笔下的琵琶女没有认识到昔日卖笑承欢,醉生梦死的生活是一种被侮辱、被摧残的痛苦生涯,相反还抱着炫耀、追恋、惋惜的态度。她只是悲叹红颜易老,繁华早逝,却没有从自己的不幸遭遇中得到觉醒。诗人也仅仅把她的遭遇看成是个人的悲剧,却没有认识到这是社会的悲剧,更没有揭示造成这种悲剧的社会根源,这说明作者的阶级局限,他还不可能从本质上来认识和表现琵琶女的悲凉身世。

琵琶女一生遭遇,可用"漂沦憔悴"来概括。她的身世是具有典型意义的悲剧,它概括了冷酷的封建社会中下层妇女,特别是歌女的不幸遭遇。"梦啼妆泪红阑干"是对当时社会的强烈控诉。

小结:第三诗段:写琵琶女的身世。

第三课时

一、课前引入

背诵课文已经讲析部分

二、课文鉴赏分析

1、分析诗歌第四段主要内容

分析:“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用了互文的手法,是过渡句,承第二、第三诗段,表达了对琵琶女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

为什么白居易会发出这样一声哀叹“同是天涯沦落人”。白居易和琵琶女之间有什么共同的命运?(从乐妓与诗人的人生历程中来寻找答案)

明确:乐妓:早年境况是“艺压京城、艳盖群芳”(色艺双绝);现在境况是“年老色衰、漂泊憔悴”(委身商人)。诗人:早年的境况是“身居高位、名动京师”(高官厚禄);现在的境况是“谪居卧病、飘零天涯”(沦落凄凉)。他们有着相似的经历:都是由“盛”(风光无限、春风得意)而“衰”(沦落天涯、境况凄凉)。琵琶女用一支琵琶曲向人们倾述了她坎坷曲折的人生,白居易用文学艺术形象的再现了琵琶女精湛的演技,又尽情地倾述了自己的悲愤之情。是“音乐”将他们联系在一起。

第四段的内容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写作者的感慨。

分析:着重表现诗人谪居江州后的凄凉生活和郁闷心情,揭示作者发生"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一感慨的原因。这一层运用反衬的手法:(1)、先说无音乐;(2)、听惯了伤感的啼鸣;(3)、山歌

与村笛之难听。一方面突出处境的凄清孤苦,另一方面反衬琵琶女演奏的优美绝伦。

第二层:诗人自述。

第三层:对琵琶女的颂扬与请求。

第四诗段,写作者的感慨。

2、分析诗歌第五段主要内容

分析:写琵琶女对诗人自述的反应,包含了非常复杂的感情,有对诗人不幸遭遇的同情,也有长期受人玩弄、侮辱后,竟然得到诗人的同情,受到尊重的知遇之感,所以满腔激情通过琵琶声自然流露。

分析: "皆掩泣"比前"悄无言"程度更深,表现对两个不幸者的深切同情。

分析:用设问句表现自己伤感程度之深,全诗在哀怨之情达到顶峰时突然收束,给读者留下充分的回味余地。

小结:第五诗段:写琵琶女重新弹奏,诗人为之泪下。

三、合作探究

1.为什么听到京都声后,能激起白居易如此强烈的愤懑,忧郁之情?

明确:诗人有着伟大抱负和理想,长安城是他施展抱负的地方,他被贬之后,表面上安于现状,可是不能施展抱负一直是他心头的一件憾事,而琵琶女表演的乐曲“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这都是非常激越雄壮的曲子,正好能释放自己隐藏在心头的深深的抑郁。也将白居易心头的不快之情一泄而出,表达了心头激烈的情感。

2、请大家想一下,假如琵琶女在江中演奏的是一曲江南小调,能否激起诗人如此强烈的情感?

明确:江南小调是欢快的、流畅的感情,不能表达白居易的心情。而这首琵琶曲所表达的是琵琶女晚年落泊的情感,这种心情正符合白居易当时的心情,二者产生了共鸣。才激起了诗人内心如此强烈的感伤情感。

3、司马青衫泪----“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白居易为何在一个素不相识的琵琶女面前泪洒青衫?你能明白诗人泪洒青衫的原因吗?

明确:诗人泪洒青衫,源于感伤:

①分别的感伤,送别友人,前途渺茫,思之感伤;

②风物的感伤,湓浦江口,风清月寒,枫叶飘零,荻花飘飞,睹物伤怀;

③赏曲的感伤,琵琶女愤激幽怨的曲调引发了诗人的情感共鸣;

④听诉的感伤,琵琶女悲剧命运激起了诗人深深的怜悯;

⑤自我的感伤,诗人早年,才华横溢,誉满天下,今朝沦落,孤独幽怨。

伤物,伤曲,伤人,伤己,伤别,这诸多感伤交融一体,积累沉淀,不由得诗人悲怆满怀,泪洒青衫。“同是天涯沦落人”是“泪”的内涵的集中写照。另外,琵琶女与诗人萍水相逢,却能以诚相见,理解诗人,借曲抚慰,可谓知己难觅,故而诗人激动得泪洒青衫。“相逢何必曾相识”同样是“泪”的内涵的集中写照。

4、分析主旨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一句内涵。

明确: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歌女不幸遭遇的同情,又抒发了自己谪居江洲后的郁闷的心情,隐含当时社会变乱,政治衰落给人们造成的痛苦,意义深刻。“天涯沦落”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写出了人们对苦难生活的共同的情感体验,引起了一代代人的共鸣。由于诗句简明准确,情意合一,成了千古名句。

四、写作特点

1、情节曲折,波澜起伏

在“醉不成欢惨将别”的时候,便“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将情节推向另一个境界。第一次琵琶演奏已毕,“东船西舫悄无言”,似乎可以结束了,忽然又“沉吟”、“敛容”,琵琶女要诉说自己的身世了。琵琶女诉说一完,诗人便抒发自己的感慨,将自己的遭遇与琵琶女的遭遇联系起来,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更奏一曲,乐声进入了高潮,但诗人不再作正面描写,只说其声“凄凄”,并“不似向前”,写到这里,就戛然而止。这样,既能使人感慨不已,又能使人产生意深境远的感觉。这种曲折多变的情节,使琵琶女富于戏剧性的遭遇得到突出表现,她的琵琶绝技也得到了细致的描绘;而作者的心情和感慨也能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

2、以情动人

这首诗以情动人,叙述事件,描写人物全都充满抒情色彩。送客一节即以“秋瑟瑟”、“惨将别”、“茫茫江浸月”,给环境制造了伤感的气氛。琵琶女第一次演奏,诗人在描写琵琶女演奏的手法和曲调时,让情思幽恨贯穿始终。自叙身世一段,是“幽愁暗恨”的根源,更是充满了人物因昔盛今衰而产生的种种哀伤。诗人自叹经历,处处以环境衬托自身的感慨,充分描写了漂沦流落的悲切之情。末段,凄凄的弦声与哭泣声相互照映,更是写尽了诗人的悲痛之情。全诗使用的典故很少,语言精练明畅。诗人逝世不久,唐宣宗李忱写诗吊念他说:“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可见本诗在白居易生前就受到广大人民的喜爱,传诵极广。

3、画面精采。白居易的《琵琶行》,堪称绝妙的“有声画”,画面非常精采。

⑴以景物烘托感情氛围。如秋江夜别“枫叶荻花秋瑟瑟。”“别时茫茫江浸月”,这种萧瑟的秋景对离情别绪是有力的烘托。“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四句描写了环境的恶劣,有力地烘托了“天涯沦落”之情。

⑵用人物的神态、动作描绘出画面,表现人物的内心活动。如“犹抱琵琶半遮面”,画面传神地描绘了琵琶女娇羞的神情和犹豫迟疑的复杂心理。再如“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这里描绘琵琶女曲终时的动作、神态,不仅使人感到她的教养、经历不俗,而且自然地表现她由弹奏到自叙身世的内心活动。另外“满座重闻皆掩泣”之后的一个特写镜头,诗人“泪湿青衫”。画面的基调落在一个“泣”字上。当然对曲调理解最深的,动情最浓的,以至“泪湿青衫”的,还是诗人自己。“泣”的内涵显然是丰富的、深沉的。

4、叙事抒情水乳交融

本诗所叙之事(秋夜江头送客、琵琶女的悲剧命运、作者的贬谪生活)饱含的感情成分;景物的描写,气氛的烘托;人物的动作,心理的细致描写;人物以抒情方式倾诉悲怀;精当的说明和议论的巧妙穿插,“未成曲调先有情”、“似诉平生不得志”、“说尽心中无限事”、“初为《霓裳》后《六幺》”、“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等等,对于塑造琵琶女的形象,有画龙点睛之妙,也是不容忽视的。凡此种种,都使这首诗满含着抒情气息,做到了叙事与抒情的密切融合,增强了作品的感情色彩和艺术魅力。

5、形象类比,抒情言志

《琵琶行》塑造了两个人物形象。在中唐商业经济发达、城市畸形繁荣的生活环境里,在当时互相倾轧、仕途险恶的政治背景里,琵琶女的形象和诗人的形象,都具有其现实的典型意义。此诗用形象类比法把两人之间的悲愤情感、不幸遭遇等方面进行类比,最后融合为一,从而推出两个艺术形象都有怀才不遇、沦落天涯的感慨的结论。形象类比,抒情言志,富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6、结构谨严

诗从“送客”起笔,继而写了“寻声”,“邀弹”、“询问”、“诉衷”、“感慨”等一系列互相关联,层层推进的情节。这些情节分则各为一个场面,合则是一篇完整、和谐的诗篇。

板书设计:

A 、诗人琵琶女

秋江夜送客寂寞守空船

月夜听琵琶月夜弹琵琶

闻之长叹息凄凉诉身世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感伤话谪居感怀良久立

司马青衫湿却坐促弦急

琵琶行

琵琶女身世为明线,作者的感受为暗线

B、比较诗人与琵琶女的身世遭遇:“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赏析'

歌女(悲凄)

少年得意老年失意年表貌美年老色衰门庭若市门前冷落下嫁贾人独守空船(详写生平,略写感受)

同是天涯沦落人,

诗人(凄苦)

辞帝京,谪居卧病,

地僻无音乐,不闻丝竹

黄芦苦竹,杜鹃啼血

山歌村笛,呕哑嘲哳

(详写感受,略写生平)

相逢何必曾相识

云南省昆明市高二语文《琵琶行》教学设计

云南省昆明市高二语文《琵琶行》教学设计 知识目标: 品味诗歌意境,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描写音乐的方法,领悟作者的艺术特色。 理清全文脉络,分析结构特点。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透过人物的行动、语言,理解人物思想感情的能力。 学习用比喻描写声音变化的写法,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 通过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意境。 教学步骤: 一、导入:中国是一个盛产诗歌的国度,迄今为止,我们已经穿越《诗经》、《唐诗》走过了3000多年的曲折岁月。《唐诗》是我国诗歌的一座高峰,它像一座光芒四射灯塔,照耀着历代文人墨客。一提起唐代,人们首先想到的恐怕不是帝王将相,而是诗人才子。唐朝有这样一位皇帝,他的名字也许早已被人们淡忘了,可是他为一位诗人写的悼亡诗却永久的流传了下来。这位皇帝是谁呢?他就是唐宣宗李忱。他写的这首诗是这样的: 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 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师:这位诗人是谁? 生:白居易 师:怎么知道? 生:名居易,字乐天;一篇《琵琶行》,一篇《长恨歌》。 二、作者简介: 白居易,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生于河南省新郑,青年时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二十九岁中进士,官至左拾遗(谏官)。有“兼济天下”的理想,屡次上书针砭时弊。写下了《新乐府》、《秦中吟》为代表的“讽喻诗”,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由于得罪了宪宗和官僚集团,被贬官。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今存书近三千首。在文学上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

13、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化用西晋张载《剑阁铭》中“形胜之地,匪亲勿居”语句的句子是“,。,”,从而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与关切。 14、从李白《蜀道难》一诗中“,,”的长叹中,我们似乎也感受到了诗人对功业难成的一声叹息。 《登高》中理解性默写的名句训练 1、由高到低,写诗人所见所闻,渲染秋江景物特点的句子 是:,。 2、写远望所见,用传神之笔描写凄冷江色和长江气势的句子是:, 3、用落叶和江水抒发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的句子 是:,。 4、情景交融、意境旷达,极写自己羁旅之愁和孤独之感的句子 是:,。 5、道出郁积诗人心中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的句子 是:,。 6、本诗的主旨句(表现诗人忧国伤时)的句子是:,。 7、杜甫《登高》中为我们营造了一幅气势磅礴的长江秋日图的句 是:,。 8、杜甫《登高》中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的句子 是:,。前人也曾把这两句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 《琵琶行》中理解性默写的名句训练 1.《琵琶行》中“月”这一意象贯穿始终,对烘托气氛、推动情节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请写出诗中写到“月”的3个句子:,,。2.诗歌中既交待秋天的背景又蕴含离别之意,并为诗人秋夜送别友人这一事件渲染出悲凉气氛的诗句是:,。 3.诗歌中第一次写到琵琶女演奏音乐的诗句是:,。4.描写琵琶女初次出场时的情态的诗句是:,。

的感慨,因此才有了同病相怜、同声相应的诗文,才忍不住说出了自己的遭遇。文中直接点出“我”的悲惨遭遇的句子是“,”。文中还运用环境描写来间接表明“我”内心异常苦闷的句子有 “,。,。 ?。,。? 。” 31《琵琶行》中表现琵琶女与作者自己的不幸身世互相同情和深厚情意的句子 是:,。 32、《琵琶行》中三次写琵琶女弹奏都用了侧面描写:第一次“”,侧面描写的句子是;第二次当“”结束弹奏后,诗人用“,”来进行侧面描写;最后一次“”,作者又用“。?”作侧面描写。 33、白居易《琵琶行》中的“”两句,写那若断若续的余音,似乎更能撩动人的情思,引起人的回味。 《锦瑟》中理解性默写的名句训练 1、《锦瑟》中以锦瑟起兴,引起对华年往事的追忆的句子 是:,。 2、《锦瑟》一诗的诗句“,”,它表现的这种可望不可即的理想境界代表的是诗人全部的情感。作者用此阴阳冷暖的不同境界展现了高洁的感情、执著的爱慕和无尽的哀思与怅恨。 3、《锦瑟》用典的四句 诗:,。,。 4、《锦瑟》一诗中回环曲折地表达了自己的惆怅苦痛,让人为之哀惋不已的句子 是:,。 5、《锦瑟》表达“聆听锦瑟之繁弦,勾起对华年往事之追思,音繁而绪乱,怅惘以难言”的诗句是:“,。 6、《锦瑟》中表达“华年往事”如梦般凄迷、如杜鹃啼春般伤感的诗 句,。感叹“才华被弃如沧海遗珠,追求向往终归飘渺虚幻”的千古名句是,。 7、《锦》诗中“,只是当时已惘然”抒发“此情”的无尽怅惘,别说现在追忆,就是当时就已经无尽的怅然若失了。 《劝学》中理解性默写的名句训练

人教版语文必修三《琵琶行》教学设计

人教版语文必修三《琵琶行》教学设计 知识目标: 品味诗歌意境,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描写音乐的方法,领悟作者的艺术特色。 理清全文脉络,分析结构特点。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透过人物的行动、语言,理解人物思想感情的能力。 学习用比喻描写声音变化的写法,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 通过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意境。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中国是一个盛产诗歌的国度,迄今为止,我们已经穿越《诗经》、《唐诗》走过了3000多年的曲折岁月。《唐诗》是我国诗歌的一座高峰,它像一座光芒四射灯塔,照耀着历代文人墨客。一提起唐代,人们首先想到的恐怕不是帝王将相,而是诗人才子。唐朝有这样一位皇帝,他的名字也许早已被人们淡忘了,可是他为一位诗人写的悼亡诗却永久的流传了下来。这位皇帝是谁呢?他就是唐宣宗李忱。他写的这首诗是这样的: 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 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师:这位诗人是谁? 生:白居易 师:怎么知道? 生:名居易,字乐天;一篇《琵琶行》,一篇《长恨歌》。 二、作者简介: 白居易,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生于河南省新郑,青年时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二十九岁中进士,官至左拾遗(谏官)。有“兼济天下”的理想,屡次上书针砭时弊。写下了《新乐府》、《秦中吟》为代表的“讽喻诗”,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由于得罪了宪宗和官僚集团,被贬官。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今存书近三千首。在文学上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和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月,弄花草”而别无寄托的作品,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作品以通俗流丽著称。《琵琶行》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长篇叙事诗,是白居易的代表作品之一。 师:白居易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琵琶行》? 生:被贬浔阳。 三、文题背景:

高中语文读书笔记《琵琶行》

高中语文读书笔记《琵琶行》 一、说教材 本诗是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歌行体的叙事长诗,是我国古代叙事诗和音乐诗中的“千古绝唱”,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卓越的艺术技巧。在白居易死后,当时的皇帝唐宪宗写诗悼念:“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说明远在作者逝世前,本诗已经风行全国,很有影响了。这首诗最大的艺术特点是用极富音乐性的语言摹写音乐形象,这是我们鉴赏和学习这课的一个重点。 1、根据新课标所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并重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大纲的要求,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欣赏并学习本诗运用形象比喻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了解运用环境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手法。让学生认识封建社会造成琵琶女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黑暗现实,激发学生热爱新社会的感情。g 2、古人云:“授之以渔,不如授之以鱼”,只有传授给学生有效的鉴赏方法,学生才会举一反三,逐步提高阅读和鉴赏能力。针对此,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好看的小说不仅仅在于它情节的曲折惊险刺激;更在于它塑造的人物,它揭露的事实,它反映出的人性,给人的巨

大震撼。《巴黎圣母院》这部小说给后人留下了太多精彩的东西了,每一次读都有不一样的感觉,好像自己都能身临其境,给自己留下太多的震撼了。 引导学生领悟诗人高超的写作技巧,包括明暗线结构、情景交融的特点,特别是对音乐的多角度、多手法、多层次的描写技巧。 二、说学情 索络面卡区的团组织几乎全部全上阵了。团省委去了三个人——杜巴瓦、潘克拉托夫和保尔。这三个人是朱赫来同志亲自选定的。铁路抢修工作开始了,谁也没想到条件会有那么艰苦,寒冷的秋雨浸透了人的衣衫,沉甸甸、冰凉凉的;四周荒凉一片,几百个人晚上只能睡在四间破房子里的水泥地板上,穿着淋湿了而又沾满泥浆的衣服,紧紧地挤在一起,尽量对方的体温取暖。早上,大家喝点茶就去干活,午饭天天是素扁汤和一只煤球一样的黑面包。但他们凭着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和坚强的革命毅力,出色完成了任务。 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平常在教学中首先应考虑学生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和学习心理状态。这篇课文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已有初步的文言知识积累,所以字句的疏通上应该没有问题,可以在课前完成。但学生主要还停留在泛读和初读的基础上,没有掌握系统的诗词鉴赏方法。如何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感受一篇融音乐、文学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教学设计5:第6课 琵琶行并序

琵琶行并序 教学目的 1、欣赏诗中运用比喻,形象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 2、了解运用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 3.认识封建社会造成琵琶女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黑暗现实。 教学重点 1、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 2、引导学生从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中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意境, 3、背诵诗歌的第二段。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对音乐的描写以及是如何将乐曲的情调和演奏者、听者的感情融为一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古诗《古道从军行》有云: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王翰的《凉州词》也有云: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还有前面学过的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中“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等等。自古以来琵琶出现在诗中便有一中悲戚的感觉,琵琶代表的就是一种寂寞,一种伤感。那么,白居易的《琵琶行》又为我们讲述一个怎样的伤感故事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白居易的《琵琶行》(板书标题和作者) 二、了解有关文学常识和背景 1、简介作者,写作背景 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中唐时期现实主义的伟大诗人。读书时期特别刻苦以至于舌上生疮。少年就以诗成,曾以《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到京城拜望大诗人顾况,深得赞赏。白居易是唐代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和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月,弄花草”,作品有深刻的现实意义。但是白居易的诗通俗好懂,传说“白傅作诗,老妇皆懂”。主要作品有《琵琶行》和《长恨歌》等。 刚说白居易生活在由盛转衰的中唐时期。当时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很尖锐,外族不断入侵,自安史之乱后,国内连年战乱,民不聊生。朝廷宦官专权跋扈,藩镇割据作乱,统治阶级内

音乐与心境──比较赏析《琵琶行》、《明湖居听书》

音乐与心境──比较赏析《琵琶行》、《明湖居听书》 《琵琶行》与《明湖居听书》是两篇以描写声音见长的文章。声音没有实体形象,又一发即逝,难以捕捉,而这一诗一文却能曲尽其妙,令人美不胜收。虽前者描绘的是琵琶声,后者描绘的是说书声,但两者在对声音的描写手法上却有相通相似之处,有很强的可比性。在这方面前人之述备矣。在此我想另辟一径,仅从音乐与心境的关系角度来对二者进行比较重赏。 先说《琵琶行》。白居易在无意中为琵琶女的精妙演奏所吸引的。当时他的心境真可以说是愁苦难捱:贬谪九江之孤(小序中说“予山官二年,恬然自安”并非真实心境),不闻丝竹之闷,秋夜送客之凉,醉不成欢之惨交织在心。这时忽闻铮铮琮琮的京都乐曲,真乃犹如天籁之音,心情大动,兴绪猛起,所以后来的弹奏,是用他的心来“听”的,那是琵琶女在用音乐诉说作者的无边心绪啊。这样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在作者眼里,那妇人紧了紧弦,便觉“未成曲调先有情”了。至于《霓裳羽衣舞》和《六幺舞》,更能引起他的回顾,暗示自己曾有过那么一个意气风发的时代,显示了莫大的快慰。这时的琵琶声欢快明朗,节奏分明,闻之欲舞,

听之欲痴,清脆悦耳,激越清柔,像骤雨一样热烈,如细语一般芳醇,珠玉扣盘,妙不可言。这种音乐忽高忽近,交织成起伏生动的乐章,衬托了作者曾经有过的得意与热情。故而“大珠小珠”实是落到了诗人的心坎上,铿铿有声。接下来“间关莺语”、“幽咽泉流”乐声逐渐沉咽,以至于无。熊熊燃烧的火焰熄灭了,美丽的色彩消失了,留下的是一堆灰烬,间以零碎的火星,发出暗红的光——这就是此时的诗人,遭遇巨挫,远徙九江,漂沦流落之凄,不闻丝竹之孤的一番腹底衷肠正从琵琶女的弦底汩汩流出;终于谪居九江后,便“此时无声”了。但这决不是作者所甘心的结局,所以接下来的乐曲高潮也绝非柳暗花明,重见天日,而是以刚劲急促、震撼人心的节奏,表达对命运的不平之感与愤慨之情。“银瓶乍破”之烈,“铁骑突出”之猛,绸帛撕裂之惊无不体现了作者内心的愤愤难平!这样看来,琵琶女演奏的不是音乐而是诗人的心底波澜,如此知音怎能不让人发出“相逢何必曾相识”之叹! 我们再来看看《明湖居听书》。老残去听书的地点是正正经经的戏院。心情也很简单:慕名而来,为听书而听书,所以应该是兴味盎然的。也许还在人声嘈杂的等待中喝了茶水儿,嗑了瓜子儿也未可知。他看到的白妞作为当红的职业

高中语文《琵琶行》原文翻译注释

高中语文《琵琶行》原文翻译注释 ()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不得志一作:不得意)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六幺一作:绿腰)。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暂歇一作:渐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不知数。 钿头银击节碎,血色罗裙酒污。(银一作:云)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住近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难为听。 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 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作《琵琶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高中语文《琵琶行》(必修三

《琵琶行》导学案 惠东荣超中学杨巧玲 【教材分析】 《琵琶行》一诗是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歌行体叙事长诗,是我国古代叙事诗和音乐诗中的“千古绝唱”。它最大的艺术特点是用极富音乐性的语言摹写音乐形象,通篇体现了深刻的思想内容和高超的艺术技巧。这首诗最大的艺术特点是用极富音乐性的语言摹写音乐形象,这是我们鉴赏和学习这课的一个重点。 【学情分析】 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平常在教学中首先应考虑学生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和学习心理状态。高一的他们已有初步的文言知识积累,所以字句的疏通上应该没有问题,可以在课前完成。但学生主要还停留在泛读和初读的基础上,没有掌握系统的诗词鉴赏方法。如何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感受一篇融音乐、文学于一炉的抒情叙事诗是重点思考的问题。 【教学目的】 1、欣赏诗中运用比喻,形象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 2、了解运用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 3、通过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意境。 【教学法】引导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播放琵琶曲《汉宫秋月》,要求学生用心倾听,感受曲中的感情。然后,利用知音传说,引入新课: 两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雅士,一个山野樵夫,是音乐将他们联系了起来,于是世上便流传着知音的佳话;一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骚客,一个天涯歌女,又是音乐让他们共同演绎了一首千古不衰的知音绝唱。在那个不朽的夜晚,浔阳江的悠悠江水,瑟瑟秋风,清冷的月光,飘飞的荻花,永远记住了这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白居易遭贬谪之后,巧遇琵琶女,因同病相怜而信笔写来的经典乐府《琵琶行》。 1、解题

高中语文 琵琶行

琵琶行(并序) 教学目的: 1、学习诗歌,了解琵琶女和诗人的悲惨遭遇,从中体会当时社会现实的黑暗。 2、诵读诗人描写音乐的诗句,深切体会诗人描摹之精彩。 3、分析诗歌,了解本诗以音乐叙事的特点,把握文章缜密的结构。 教学重点: 分析诗人描写音乐的诗句,深切体会诗人描摹之精彩。 教学难点: 分析诗歌,了解本诗以音乐叙事的特点,把握文章缜密的结构。 教学时数: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雨果说:“开启人类智慧的宝库有三把钥匙,一把是数学,一把是文学,一把是音符。”贝多芬说:“音乐当使人类的精神爆出火花。音乐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学更高的启示。 音乐,被人誉为“精神食粮”,它能深刻强烈地作用于人的意识使人养成良好的品格,高尚的情操。庄严、肃穆的音乐可以培养出坚韧不拔的毅力,活泼、热情的音乐可以启发出积极向上的精神,在万众齐唱一支歌曲的时候,便会使演唱者在瞬息间沟通彼此的心灵,凝聚成一股坚如钢铁般的意志力量。 《琵琶行》这首诗歌中,音乐便成了一个沦落为封建社会最地层的琵琶女和一个被压抑的正直的知识分子思想感情沟通的桥梁! 二、作者简介 1、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白居易是继杜甫之后,我国古代又一位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中唐诗坛代表人物,与诗人元稹合称“元白”,与诗人刘禹锡合称“刘白”。青年时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二十九岁中进士,官至左拾遗(谏官)。有"兼济天下"的理想,屡次上书针砭时弊。写下了《新乐府》、《秦中吟》为代表的"讽喻诗",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由于得罪了宪宗和官僚集团,被贬官。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今存书近三千首。在文学上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和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月,弄花草"而别无寄托的作品,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作品以通俗流丽著称。《琵琶行》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长篇叙事诗,是白居易的代表作品之一。初中学过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6 《琵琶行并

6琵琶行并序 第1课时 1、简介作者,教师补充 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中唐时期现实主义的伟大诗人。青年时期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读书时期特别刻苦以至于舌上生疮。少年就以诗成,曾以《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到京城拜望大诗人顾况,深得赞赏。 29岁中进士,官至翰林学士、左拾遗、刑部尚书。白居易是唐代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揭露现实黑暗,反映劳动人民痛苦的诗篇,即被称为的“讽喻诗”。白居易的诗通俗好懂,传说“白傅作诗,老妇皆懂”。生活在由盛转衰的中唐时期。青年时因战乱曾四处漂泊,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有“兼济天下”、“为民请命”的理想和信念,屡次上书针砭时弊。写下了《新乐府》、《秦中吟》为代表的“讽喻诗”,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长篇叙事诗有《琵琶行》、《长恨歌》。他积极提倡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和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月,弄花草”,作品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2、简介写作背景 白居易任左拾遗官职后,由于得罪了官僚及皇帝,43岁被改职任太子左赞善大夫,次年由于上书皇帝,言辞急切,被加上越职奏事的罪名,先被贬为江州刺史,又被贬为江州司马,《琵琶行》就写于第二年秋天。诗人正是借琵琶女的遭遇共鸣自身天涯沦落的不幸。 3、本文属于乐府诗,简介乐府:乐府本是汉武帝刘彻开始设立的掌管音乐的机关,任务是制定乐谱、采集歌词、训练乐工,以备朝廷举行祭祀,召开宴会或举行其他仪式时演奏。

高中语文必修三《琵琶行》教案

《琵琶行》 教学目的 1、欣赏诗中运用比喻,形象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 2、了解运用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 3.认识封建社会造成琵琶女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黑暗现实。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对音乐的描写以及是如何将乐曲的情调和演奏者、听者的感情融为一体。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了解有关文学常识和背景 1、简介作者,教师补充 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中唐时期现实主义的伟大诗人。青年时期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读书时期特别刻苦以至于舌上生疮。少年就以诗成,曾以《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到京城拜望大诗人顾况,深得赞赏。29岁中进士,官至翰林学士、左拾遗、刑部尚书。白居易是唐代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揭露现实黑暗,反映劳动人民痛苦的诗篇,即被称为的“讽喻诗”。白居易的诗通俗好懂,传说“白傅作诗,老妇皆懂”。生活在由盛转衰的中唐时期。青年时因战乱曾四处漂泊,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有“兼济天下”、“为民请命”的理想和信念,屡次上书针砭时弊。写下了《新乐府》、《秦中吟》为代表的“讽喻诗”,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长篇叙事诗有《琵琶行》、《长恨歌》。他积极提倡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和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月,弄花草”,作品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2、简介写作背景 白居易任左拾遗官职后,由于得罪了官僚及皇帝,43岁被改职任太子左赞善大夫,次年由于上书皇帝,言辞急切,被加上越职奏事的罪名,先被贬为江州刺史,又被贬为江州司马,《琵琶行》就写于第二年秋天。诗人正是借琵琶女的遭遇共鸣自身天涯沦落的不幸。 3、本文属于乐府诗,简介乐府:乐府本是汉武帝刘彻开始设立的掌管音乐的机关,任务是制定乐谱、采集歌词、训练乐工,以备朝廷举行祭祀,召开宴会或举行其他仪式时演奏。另外,还有一项任务就是采集民歌,供统治阶级“观风俗”。后来其含义有了变化,指一种合乐的诗歌,即“乐府诗”,简称“乐府”。乐府诗有广狭两种意义:狭义的指汉以下入乐的诗,它包括文人创作的和采自民间的;广义的包括词曲和没有入乐而袭用乐府旧题,或摹仿乐府诗体裁的作品。这首诗属于后者。 4.关于歌、行、引: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长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行,又叫“歌行”,它源于汉魏乐府,是乐府名曲之一。篇幅较长,句式灵活,平仄不拘,用韵富于变化,可多次换韵。 二、指导朗读 1、听配乐朗读 2、诵读提示 3、自由散读 三、疏通小序,积累字词(看注解,查工具书,和同学交流下列词句意思) 四、作业:朗读并翻译小序 第二课时 一、把握梳理课文内容结构。 全诗按时间顺序分为五段: (一)江头送客闻琵琶 (二)江上聆听琵琶曲:(邀见歌女;演奏名曲;听者陶醉) (三)歌女倾诉身世苦:(少年欢乐;晚年凄凉;悲苦心境)

人教版高中必修三语文课文《琵琶行

人教版高中必修三语文课文《琵琶行 》教学设计艺术作品《琵琶行》为白居易《琵琶行》诗词增添了直观的画面。下面是的人教版高中必修三语文课文《琵琶行》教学设计,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总体思路】 本设计是问题式,由三个问题组成。即: 1、谁解琵琶声; 2、谁解青衫泪; 3、谁解风物意。 【实施步骤】 1、谁解琵琶声: 提问:读了本诗,我们恐怕更多的是对琵琶女的命运掬一把同情泪。确实,琵琶女的命运令世人感叹。但是,我们是否能够从琵琶曲调的起伏变化中,捕捉到琵琶女情感和生活变化的轨迹呢?明确: 整个曲调可以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前奏曲”:“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浔阳江边,风寒月冷,琵琶女独守空船,孤单凄凉。所以其出场弹奏时旋律低沉抑郁。 强烈的生活反差又自然勾起她对往昔生活的深情回忆,于是音乐进入第二部分“欢乐曲”:“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这时欢快明朗、清脆悦耳的琵琶声,忽高忽低,交织起起伏生动的乐章,唱出了琵琶女火红的青年时代。青年时代的她,可谓色艺超群,名噪京华,“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成功的荣誉与醉酒欢歌构成她生活的全部。这一切怎不令她留念,故而旋律一转为清脆圆润、轻快舒徐。而“大珠小珠落玉盘”更如往日盈盈笑语,让人过耳不忘。

然而,好景不长,时光不再。“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琵琶女“年长色衰”,生活变故,门庭冷落。迫于生计,她“老大嫁作商人妇”。回忆到这儿,琵琶女怎不肝肠寸断?所以旋律又进入第三部分“沉思曲”:“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生。”旋律变得“冷涩”“凝绝”,音乐之声“暂歇”,命运的变化使此时的琵琶女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当中…… 最后一部分是“悲愤曲”:“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这段音乐情绪高涨起来,绝非柳暗花明,重见天日,而是以刚劲急促、震撼人心的节奏,表达琵琶女对命运的不平之感与愤懑之情。琵琶女受伤的心灵本渴望爱情的抚慰,但薄情的丈夫“重利轻离别”,让她时常空船独守。这现实更使她痛不欲生,悔恨交加,故而音乐之声如“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高亢激越的旋律正是她对世人重色轻才和丈夫重利寡情的愤怒控诉。收拨一划,“四弦一声如裂帛”,是愤激的哀号,更是对不公平社会现实和命运的抗争! 总之,诗人不但写出了琵琶女音乐技艺的高超,而且通过乐曲的变化,表达出演奏者内心情感的起伏变化,让人如闻其声,如感其情。正如诗人所云:“我闻琵琶已叹息。”悲愤的曲调,令普天下伤心人闻声一哭! 板书: 琵琶声──尽诉心中悲悱情 (说明:这一问使学生从全新的角度去体味音乐的艺术魅力。音乐的描写已经超出了艺术欣赏的范畴,蕴含着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和人物命运的揭示。让学生思考这样的问题,能够大大调动学生的情趣,激发他们的兴趣。) 2、谁解青衫泪: 提问:“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时。”诗人白居易为何在一个素不相识的琵琶女面前泪洒青衫呢? 明确:

琵琶行最准确译文

琵琶行译文 秋夜我在浔阳江边送别友人,枫叶荻花在秋风里瑟瑟抖动。 主人和客人一同下马,然后上船,设宴饯别,拿起酒想要喝,却没有音乐助兴。 酒喝得烂醉,但是一点也不痛快,凄凄惨惨地将要分别,茫茫的江水里倒映着一轮明月。 忽然听见水面上飘来琵琶的声音。主人忘记了回去,客人也不肯起身。 循着声音悄悄地询问什么人弹琵琶,琵琶声停止了,弹琵琶的人想说话却迟迟没有出声。 移动船只靠近那个人邀请他相见。添上酒又重新拨亮灯光,重新摆起酒宴。 再三呼唤,她才羞答答走出船舱,还怀抱琵琶半遮着脸面。 转动轴子,拨动了两三下丝弦,还没有弹成曲调,已经充满了感情。 每弹一弦都在叹息,每发一声都露悲伤,好像在诉说着她平生的不得志。 低着头随顺着手连续不断地弹啊弹,仿佛在尽情诉说心中那无限的伤心事。 轻轻地拢,慢慢地捻,一会儿抹,一会儿挑。开头弹的是《霓裳》,后来弹的是《绿腰》。 大弦恢宏粗重,嘈嘈之声,好像是夏日急风骤雨,小弦和缓悠细,切切之音,好像是情人夜半私语。大弦小弦交错而弹,嘈嘈切切的声音错杂成一片,就像大珠小珠一串串掉落玉盘。 一会儿间间关关,清脆如黄莺在花丛下欢快地婉转鸣唱;一会儿幽幽咽咽,艰涩低沉就像清泉在冰层下时断时续地流淌。 像冰下的泉水又冷又涩不能畅流.弦似乎凝结不动了,弦声愈来愈低沉.以至停顿。 另外流露出一种潜藏在内心深处的愁恨,这时候没有声音,却比有声音的更加使人心驰神往。 突然间好像银瓶撞破,一声巨响,水浆四溅;骤然间仿佛杀出一队铁骑,喊声震天,刀枪轰鸣。乐曲终了,琵琶女用拨子对着琵琶中心划一下,四弦一声轰鸣好像撕裂了布帛。 东边西边的船舫里都静悄悄没人说话,只看见一轮秋月在江心银波里闪耀。 她沉吟着收起拨片插放在琴弦中,整理好衣裳,站起来收敛起面部怨恨的表情。 她诉说,“本来是京城里的女子,老家住在长安城东南的虾蟆陵。 十三岁就学会了弹琵琶的技艺,名字登记在教坊的坐部里。 每弹罢一曲,都令琵琶师叹服,每次梳妆打扮完毕,标致的容貌都被同行歌妓们嫉妒。

《琵琶行_》全国大赛一等奖教(学)案

《琵琶行·并序》课例赏鉴 ——该课例获第七届“语文报杯”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高中组一等奖第一名 (西安) 执教/王毅军观察/贾玲 【课例实录】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师:请同学们先欣赏一段视频。(播放经过编辑的《江南烟雨琵琶行》视频及解说词)师:视频中提到的诗人是谁? 生:白居易。 师:白居易是怎样一位诗人? 生: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现实主义大诗人。 师:不仅如此,白居易还是一位富有同情心、悲悯心的诗人。他在《长恨歌》一诗中既讽刺了唐玄宗重色误国,又表达了对玄宗思念杨玉环的同情,他说“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他在《卖炭翁》一诗中讲卖炭翁“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又表达了对下层劳动者的同情与悲悯。那么,白居易由长安被贬到江西九江的浔阳江头,又对什么人发出了怎样的慨叹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白居易的《琵琶行》。(板书课题)师:琵琶行的“行”是什么? 生:诗歌的一种体裁。 师: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它是一种以铺叙记事为主的歌词。 二、诵读小序,概括情节 师:下面请同学们读一下诗前的小序。 (生读小序) 师(纠正个别读音):诗前小序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呢?谁能用简单的话概括一下? 生:它主要写了琵琶女的身世。 师:写身世,也就是介绍了写《琵琶行》的原因。 三、初读文本,抓关键句 师:著名的作家、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国文本是读的学科”。我们首先走进文本,放声地、自由地来读一下这首诗,好不好?下面我们自由地放声来读。(播放《琵琶行》琵琶曲音乐,学生放声自由读。5分钟左右) 师:好,刚才大家已经读过了这首诗,我们都沉浸在诗的境界里。那么,我问大家一个问题,这首诗最能体现诗人情感和主旨的句子是哪一句? 生:“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师:对,同学们,“沦落”是什么意思呀? 生:落魄失意。 师:对,落魄失意,遭遇坎坷。那么,“沦落人”又是谁呀? 生:指的就是琵琶女和诗人自己。 四、再读文本,学生质疑 师:好,那么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谁解沦落人”(板书)。琵琶女的沦落经历是怎么样的?咱们首先请一位同学感受一下琵琶女的感情,为我们读一下琵琶女的身世遭遇,好吗?你现在就是琵琶女,要把你的感情带出来。 生(读第三节):“沉吟放拨插弦中……梦啼妆泪红阑干。”

《琵琶行》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琵琶行》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 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进一步了解白居易及其作品。了解歌行体的特点。熟记名句,积累词语。 2、欣赏诗中运用比喻,形象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了解运用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 二、能力目标. 1、体会诗人感情,鉴赏诗歌意境,品味音乐描写艺术。 2、训练朗读能力、学会有感情地诵读诗歌。 3、培养学生学会运用比较法品味语言。 三、德育目标 认识封建社会造成琵琶女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黑暗现实。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引导学生体会描摹音乐的妙处,进而领会作者的感情。理会“同是天涯沦落人”之“同”。 解决办法:

1.反复诵读,增强感性认识。 2.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 过程和方法 诵读、感悟、理解、鉴赏、比较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美好音乐的向往与热爱,领会作者情感里的人性美。 学生活动 学生重点阅读琵琶音乐声调由低到高再到低的抑扬疾徐变化的全过程,领略品评作者形象化的表现手法,体味蕴含其中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预习 要求学生在课前预习中认真阅读诗前小序,并与诗对照,把彼此对应的部分找出来,例如序文中第二句(“明年秋……铮铮然有京都声”)跟诗的第一段对应;第六句(“予出官二年……有迁谪意”)跟诗的第四段对应。由此了解故事的梗概,这对整体感知这首诗是十分必要的,必须切实完成。 二、导入

一位盲人将要离开人世时,对别人说:“我多想看看阳光及世间一切美好的东西啊!”人们请来莫扎特,莫扎特用小提琴拉了一首曲子,盲人流下了眼泪,说:“我看见了!我看见了!我看见了阳光、鲜花、小鸟、河流。”盲人带着喜悦满足的神情离开了人世。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听了柴可夫斯基的《如歌的行板》后,老泪纵横,说自己“触摸到了俄罗斯民族的灵魂”。美妙的音乐能引起不同经历、不同心境的人共鸣。《琵琶行》中琵琶女的深沉演奏就使一代诗人白居易潸然泪下。现在,我们就一起来体会琵琶女的高超技艺,欣赏作者化琴声为美妙诗句的非凡本领,探究作者泪湿青衫的原因。 三、写作背景 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年),跟拥兵割据的藩镇吴元济有勾结的朝中重臣派人刺死宰相武元衡,长安城顿时一片混乱。白居易当时任东宫赞善大夫,是个陪侍太子的闲职,不能过问朝政,但他压抑不住自己的愤怒,上书请求缉捕凶手,终以越职言事的罪名被贬为江州司马。五年后,宪宗去世,穆宗即位,才被调回长安。 下面是有关白居易的一则资料。 白乐天去世,大中(唐宣宗年号)皇帝以诗吊之曰:“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

高中语文必修三《琵琶行(并序)》教案

高中语文必修三《琵琶行(并序)》教案教学博苑 2012-01-17 0619 5d56b7b40102du3w 高中语文必修三《琵琶行(并序)》教案 教学目标 学习音乐艺术的描写技巧,提高学生音乐欣赏能力。 培养学生对艺术的领悟力和兴趣 教学重难点及解决方法

白居易的《琵琶行》(并序)中描摹音乐的片段,历来被誉为古典诗歌里描写音乐的绝唱。采用比喻的手法描摹音乐,状无形如在眼前,为学生学习描写音乐提供了最好的借鉴。引导学生体会描摹的妙处,领略品评形象化的表现手法,体味的思想感情。这是本课的难点与重点。 解决方法 通过观看电影剪辑帮助理解,增强感性认识。 列出思考题发挥学生的联想和想象。 课时安排一课时 学生活动设计 结合《音乐欣赏》课所学的知识,引导学生谈谈欣赏一些乐曲的感受,启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重点阅读琵琶音乐声调由低到高再到低的抑扬疾徐变化的过程,领略品评形象化的表现手法,体味蕴含其中的思想感情。 导入新课(幻灯片1) (课前反复播放在《彩云追月》、《春江花月夜》、《梅花三弄》) 我们现在听到的这几首曲子是在《音乐欣赏》课上欣赏过的,大家能说出它的曲子吗? 学生们能说一说自己听了以后的感受吗? 在音乐欣赏课上,我们学习怎么样欣赏音乐,在语文课上,我们则学习怎样把自己的这些感受用语言表达出来。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一位唐朝诗人是怎么样描写音乐的。 介绍背景(幻灯片2“浔阳江头”)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被贬江州时,一个秋天的夜晚,浔阳江上,懈逅一位因年长色衰,流落江湖的京城歌女。那女子一曲饱藏忧怨的琵琶曲,引得诗人泪湿衣襟,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 思考题1(幻灯片3“思考题一”) 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读课文,请同学们找出诗歌中描写音乐的诗句。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水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浅谈白居易《琵琶行》的艺术特色

浅谈白居易《琵琶行》的艺术特色 白居易 《琵琶行 》 一诗, 历来脍炙人口。 唐宣宗特示“童子解吟长恨曲, 胡儿能唱琵琶篇”。 白诗不仅中原、西域一带不胫而走,而且在日本、朝鲜、越南等地广泛流传,诚 如元稹所说的“自篇章以来, 未有如是流传这广者”。 毛泽东也是非常喜欢白诗 的。他在《注释唐诗 三百首》中《琵琶行》一诗的开头写下一段批注:“江州司马,青衫泪湿, 同在天涯,作者与琵琶演奏者有平等心情。白诗高处在此不在他处,其然岂其然 乎?”并在诗题上连画三个大圈, 在“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句旁 一路密圈。下面我们一同探讨白居易诗中精品《琵琶行》 《琵琶行》 妙在哪里呢?妙就妙在它将同在天涯海角的两个不幸沦落人一体 化,可谓主宾俱化,同声同气,“专一而又专一,感慨复加感慨”(陈寅恪《元 白诗笺证稿》 ) 。 从知音之寻到幽怨之声, 从漂泊之泪到命运之叹以至迁谪之意, 无不充分说明这点。 而在艺术上, 则“顺适惬当, 句句如一, 无争张牵强之态”, 真正达到“情致曲尽,入人肝脾”(王若虚《滹南诗话》)的境界。本文试图将 “作此诗之人”与“此诗所吟之人”二者如何相应相通、 相映相亲的特点分析出 来,从中领会白诗高处所在。 一、白居易简介 白居易, 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 字乐天, 晚年号香山居士, 又号醉吟先生。 生于河南省新郑, 青年时家境贫困, 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 二十九岁中进士,官至左拾遗(谏官)。有“兼济天下”的理想,屡次上书针砭时 弊,写下了《新乐府》、《秦中吟》为代表的“讽喻诗”,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痛 苦生活,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由于得罪了宪宗和官僚集团,被贬官。 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今存书近三千首。在文学 上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 歌诗合为事而作”, 强调和继承我国古典 诗歌 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月,弄花草”而别无寄托的作品,是新乐

高中语文课本琵琶行原文

琵琶行并序 白居易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默。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请浏览后下载,资料供参考,期待您的好评与关注!

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请浏览后下载,资料供参考,期待您的好评与关注!

生不得意;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绿腰》。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请浏览后下载,资料供参考,期待您的好评与关注!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曲罢曾教善才伏,妆成每被秋娘妒。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钿头云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请浏览后下载,资料供参考,期待您的好评与关注!

高中语文课本琵琶行原文

高中语文课本琵琶行 原文 Revised on November 25, 2020

琵琶行并序 白居易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 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 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 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默。自叙少小时 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 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 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 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忽 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 添酒回灯重开宴。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 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 生不得意;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 抹复挑,初为《霓裳》后《绿腰》。大弦嘈嘈如急雨,小 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 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 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 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 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自言本是京城女,

家在虾蟆陵下住。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曲 罢曾教善才伏,妆成每被秋娘妒。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 红绡不知数。钿头云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今年欢 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 颜色故。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重利轻 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 寒。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浔 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 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三课后撷珍 6琵琶行并序

素材点说 1.白居易十分同情人民,做谏官时屡次上书,请求革除弊政。他在地方做官时,每到一处,都要力争做些对百姓有益的事。在杭州做刺史时,修筑了著名的“白堤”,用湖水灌溉土地。在苏州时,也受到苏州人民的爱戴。在做忠州刺史时,他搞了许多利民的改革,号召开荒生产;改进税收方法,增加官豪税款,减轻贫苦农民的负担,尽量节约开支,减轻百姓的支出。他亲自带头种树,绿化荒山。他主持群众集会,席地而坐与民同乐。有些官员说什么“贵”、“贱”杂处,不成体统,白居易对这种理论毫不理睬。后来忠州人为纪念这位爱民的好官,为他建了“白公祠”。 点说“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为最广大人民谋取最大利益”,这是我们的党和政府践行了也正在践行着的执政原则。贵民者,民贵之;贱民者,民贱之。忽然想起一句歌词“天地之间有杆秤,那秤砣是老百姓”,白居易为官,为的是百姓之官,做的是百姓之事,谋的 是百姓之利,因而百姓重之敬之。可见,做官先做人,执政先为民,是古往今来贤者之为也 ......................。 2.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诗人白居易曾经在京都为官,后被贬至九江,偶遇琵琶女,听其弹奏一曲后,突发感慨,写下了这一经典诗句。本诗句的主题在于:在异乡飘泊的人,相逢即是缘,不去过分强调从相识到相知的具体过程。 点说人生在世,难免有身落逆境,自顾不暇之时,但其实,只要我们愿意,我们仍可在这样的处境中去理解他人,帮助他人,温暖他人,进而获得他人的理解、帮助和温暖。身. 在顺境中帮助他人,近乎 ...“.仁.”.,更要 ..............“.仁.”.;身在逆境中帮助他人,则近乎 ..............“.义.”.。做到 做到 ..“.义.”.。 评说天下 花季女孩下水救人,小城小湖有大爱 2014年6月29日《齐鲁晚报》 薄文军 6月24日下午,山东东营一名青年女子不慎跌入城区的清风湖。危急时刻,一位不到20岁的女孩奋不顾身跳下湖去,在大家帮助下,把落水女子救上岸来,随后没留任何个人信息就悄然离开了现场。经当地媒体和爱心志愿者多方查找,最终获悉这位“最美救人女孩”名叫邢思睿,是一名刚刚参加完高考的高中生。 东营是个不算太大的城市,清风湖是个面积不大的人工湖。但小城小湖有大爱,这里上演的是一幕幕舍己为人的世间真情,是一曲曲见义勇为的正气高歌。炎炎夏日,我们为“最美救人女孩”邢思睿的事迹再次感动。 一个刚刚参加完高考,正在精心筹划自己美好未来的17岁女孩,能在别人遇到危险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