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找到意想不到的自己:萨提亚治疗模式国内权威教程及解读

找到意想不到的自己:萨提亚治疗模式国内权威教程及解读

版权信息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找到意想不到的自己:萨提亚治疗模式国内权威教程及解读/丛扬洋著.—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5.3

ISB 978-7-307-12655-8

Ⅰ.找… Ⅱ.丛… Ⅲ.精神疗法 Ⅳ.R749.055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4)第002011号

责任编辑:刘汝怡 责任校对:林方方 版式设计:刘珍珍

出版发行:武汉大学出版社(430072 武昌 珞珈山)

(电子邮件:cbs22@https://www.doczj.com/doc/4b11123628.html,网址:https://www.doczj.com/doc/4b11123628.html,)

印 刷:永清县吉祥印刷有限公司

开 本:787×1092 1/16

印 张:21

字 数:280千字

版 次:2015年3月第1版 2015年3月第1次印刷

ISBN 978-7-307-12655-8

定价:38.00元

版权所有,不得翻印;凡购我社的图书,如有质量问题,请与当地图书销售部门联系调换。

前言

我曾经是一个非常自卑的人,还在读中学的时候就不敢跟女孩子说话,当然男孩子说的也不多。有抑郁和自闭的倾向。这个状况到工作后更明显,外在的工作生活压力与内在的自我否定折磨让我几度想过自杀。但是后来我接触到萨提亚后,这些都慢慢发生了改变。学习萨提亚的第3年,直到一个朋友突然告诉我:你知道吗?丛,你的存在对我们来说都非常的重要。我突然发现我比以前阳光了很多,朋友也多了很多,而且给他们带来了很多力量。

从此后我踏上了深入学习心理学的路,并想传播萨提亚。

把萨提亚模式介绍给更多的人,让更多的人可以了解萨提亚模式,并可以从其中获得帮助,这一直是我的一个心愿。在跟随John Banmen、Anna Low、蔡敏莉等老师学了几年萨提亚模式后,我斗胆萌生了写一本介绍萨提亚模式的书。2003年萨提亚模式传到中国以来,数以万计的家庭、个人因其产生了改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触到萨提亚,并产生了好奇。但目前萨提亚模式多以工作坊和课程的形式在传播,局限性非常大。传播范围有限,高昂的学习费用也让很多人望而止步。萨提亚的经典之作《新家庭如何塑造人》和《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等翻译过来,与中国人的阅读习惯有所差异,加之书的内容专业性很强,通常需要读许多遍才能品味其中含义。因此我想整理一本通俗好读的、符合中国人思维习惯的书来介绍萨提亚。

但是这并不容易。

首先萨提亚模式属于经验派家庭治疗,其治疗工具运用的灵活性及有效性曾让我瞠目结舌。但是其理论体系却不够完善。加之萨提亚本人1988年突然逝世,其理论研究被突然中止,留下的理论体系显得有些零散。后来众多萨提亚工作者对萨提亚模式进行了发挥与补充,发展到今天的萨提亚模式已经百花齐放,不再局限于家庭治疗,更多的是对个人成长问题进行治疗,全面解决个人身上所背负的问题。如此以来,把现在市场上所教授的萨提亚模式全部梳理整合就显得有些困难。

有人曾说,萨提亚模式的魅力,在于她本人。这句话我至少看到了两个信息:一个是,萨提亚模式的魅力不可被复制,正如米尔顿·艾瑞克森的自然催眠法的魅力不可被复制一样。另一个是每一个学习萨提亚模式的人,都是独特的一个萨提亚!这正应了萨提亚的那句话“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也是心理学家们常说的: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流派,且不可被复制!

我也是这样一个走在萨提亚模式路上的人。我所学习到的萨提亚模式,已经不再是我的老师们教会我的那些,而是经历了我个人的加工、整合、理解、消化,成为了“丛氏萨提亚”。因此第二个困难就是,我所写出来的,也无法代表萨提亚模式及众多萨提亚工作者的智慧结晶。读者只能从我的理解中,了解到萨提亚模式的冰山一角,甚至可能是有失偏颇的萨提亚模式。如若读者对萨提亚有更深的兴趣,可以深入去读萨提亚的经典著作,或从更多的教授萨提亚的老师身上全面了解萨提亚模式。

本书的成型,特别感谢教授我萨提亚模式的众多老师。其次感谢郭晓洁老师提供的平台,我在萨提尔(北京)教育咨询中心工作和学习的那两年,对我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还要感谢刘曙楠和李咏梅同学

,2013年炎热的夏天,与我一同在小屋里讨论、整理、修改。最后感谢好友赖景琳为该书作图和人物摄影。

成长是一生的功课,萨提亚模式教会人成长,绝不是让后人固化她为教派。无论该书所阐述的理论怎样命名,如果能对读者有所启发和思考,我也就心满意足了。

他序

2003年,我第一次在广州开始做萨提亚模式的工作坊,把萨提亚模式带入到了中国大陆。其后10年的时间里,萨提亚模式凭借其独特的魅力获得了惊人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从其中获益,数以万计的家庭、组织和个人因为接触了萨提亚模式而获得了改变,甚至改变了他们的一生。众多的亲子关系、夫妻关系、同事与朋友关系等获得了改善。

萨提亚模式在中国的出现,也给中国的心理治疗带来了新元素的冲击,它为我们提供了更深刻、更快捷的方法去帮助其他人。正因为如此,越来越多的专业工作者开始投入到萨提亚模式的教学中去,帮助更多的人可以活得更健康、幸福和成功。

我也是萨提亚模式的受益者之一。从我第一次去美国学习萨提亚模式开始,至今已经有近30年的时间。期间我被萨提亚模式所深深吸引并感动。30年来,我不断学习并致力于萨提亚模式的传播,当我看到无数人在我的工作坊里因为接触到萨提亚模式而产生改变的时候,我感到了一种很深的使命感:中国人需要萨提亚模式,我要把萨提亚模式介绍给更多的中国人,让更多的中国人因为萨提亚模式的存在而可以收获幸福。

中华民族是一个文化源远流长的民族,其家庭也具有中华民族独有的特色。萨提亚模式在传入中国后,渐渐与中国的文化语境产生融合,形成了中国特色的萨提亚模式。众多萨提亚工作者也对萨提亚模式进行了延伸和发展,萨提亚模式已经不再局限于解决家庭问题,而更多的全面解决个人身上所背负的问题,将心理治疗扩大为成长取向的学习历程,只要是关心自我成长与潜能开发的人,都可在这个模式的学习过程中有所收获。正是因为这个特点,她的理论不会因为社会与文化的变迁而失去实用性。

扬洋就做了很好的这样一个工作,他把萨提亚模式的理论和最新进展作了梳理和总结,并用中国人的思维习惯对萨提亚模式的理论框架进行了编排,做成了通俗读物,更适合中国人的阅读。

中国也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能够让每个人都接触到萨提亚模式的培训还需要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在接受到专业培训之前,人们可以借助于一些书籍来了解萨提亚。随着萨提亚模式的经典著作陆续在大陆出版,一些人开始以书籍的形式接触到萨提亚模式,我们也需要有更多的文字可以来介绍和讲解萨提亚。

当然如果有可能,我还是希望更多的人可以通过书籍与课程并行的方式了解萨提亚模式。萨提亚模式是体验性的,需要更多的面对面来感受萨提亚的魅力。

中国国际萨提亚学院院长蔡敏莉

第一章 引言

我想爱你而不用抓住你

欣赏你而无须批判你

和你齐参与而不会伤害你

邀请你而不必强求你

离开你亦无须言歉疚

批评你但并非责备你

并且

帮助你而没有半点看低你

那么

我俩的相会就是真诚的

而且能彼此润泽

——维吉尼亚·萨提亚《我和你的目标》

第一节 是时候该换种活法了:找到意想不到的自己

人的世界,是关系的世界

烦恼即菩提。

幸福、快乐、和谐、安详、爱,每个人都想要这些东西。但是纵观生活,有躲不尽的烦恼横行其道,使得我们对幸福望眼欲穿,却难以企及。

烦恼是什么?

人的世界,是关系的世界。说到底,烦恼不过是关系的困惑。如果你不能处理好关系,你可能需要和烦恼这位兄弟耳鬓厮磨上一段日子。

人的第一个关系也是最重要的关系就是和自己的关系。如果你不能处理好这个关系,内在的烦恼就会油然而生。你会陷入自我怀疑、自我排斥与自我否定。经历无数次这样的心理独白:

我不喜欢我的身体。我长得一点都不好看,我不接纳我的外貌。我太胖或者太瘦,太高或者太矮,太黑或者太黄,我不喜欢这样的自己。我渴望有魔鬼般的身材,天使般的面容,但我又知道那遥不可及,我羡慕那些勇于秀出自己的人,而我不能。甚至我都不接纳我的头发、鼻子或者身上某个痣。或者即使没有讨厌它,我也对它不好,经常用熬夜来虐待它,用垃圾食品来虐待它,用寒冷来虐待它……我不喜欢我的性格。我有些懦弱,不懂得关心人或者太自我;我做事犹犹豫豫,做人不够果断勇敢,喜欢拖延不能自制,过于善良总是被骗……如果你问我有多少缺点,我最喜欢回答这类问题。

我不喜欢自己的情绪。我总是莫名忧伤,十分恐惧,经常夜里偷偷哭泣。我有时候忍不住对亲近的人发火,发完了又内疚。我总是敏感多疑,整日抑郁寡欢。我想改变又从无改起,我讨厌这样的自己。我不喜欢自己的智商。我脑子不够聪明十分愚钝,不会随时转弯,做事不够圆滑经常吃哑巴亏,能力不济,处理不好人际关系,不知道该怎么与人交往……对我来说,最多的感慨就是我怎么这么笨。经常感觉自己一无是处,活着是一种浪费。

当然有些时候,我会感觉自己很好,但更多的时候,我感觉很差。尤其是当我想要的没有得到,发生了预料之外的事情的时候,我第一件事情就是否定自己。

人最好的朋友,就是自己;你生活中最好的朋友,只是你第二好的朋友。人最亲密的人,也是自己;你生活中最爱的那个人,只是你第二爱的人。如果你弄错了序位,你可能就会有很多烦恼。

和自己的关系和谐,也就是内在和谐,是一切幸福的基础。

第二个关系就是和他人的关系。只要你在生活,在互动,在与人沟通,与他人的关系就不可避免。在家里,与父母的关系、恋人的关系、孩子的关系;在单位,与同事的关系、领导的关系、客户的关系;在生活中,与朋友的关系、亲戚的关系、陌生人的关系……与人的关系编织着生活。似乎他人的一举一动,都在影响我们的幸福。在不同的生活场景里,我们扮演着不同的角色,罩着不同的面具,与不同的人打交道。

我们无数次深深体验到:谁谁做了什么,让我感觉很不好;谁谁没有做什么,让我很苦恼;我拥有或失去了谁谁,开始了一场噩梦。错的是别人,痛的却是我们,于是这些烦恼想必也不会陌生:

朋友的只言片语触动我们敏感的神经,时而悲哀,时而发怒,时而挫败,时而恐慌;亲人的不能理解,让我们悲愤、受伤又无奈;客户的无理取闹,领导的不认同,伤透了我们的脑筋……

第三个关系就是与自然和情境的关系。比如:和宇宙的关系,和自然的关系,和社会的关系,和情境的关系,和团体的关系。当你不能安住于当下,心逃离自己的躯体的时候,你会体验到一种很深的没有存在感、孤独、无意义、茫然,因为你不能处理好和存在的关系。但当你和宇宙能量和谐一致的时候,你能感觉到自己的能量是一致的,是和平的。当你不能处理好和情境的关系的时候,你会感觉到一种格格不入、多余、失落、被排斥的感觉,你不知道怎样融入一个群体。但当你能够融入一个情境的时候,你会感到自己是存在的,是被接纳的,是有归属的。

存在感是比较难于说清楚的话题,但却是终要解决的问题。你如何存在于这个世界,就是你和世界的关系。

摆脱烦恼,走向幸福。我们有一条路可以走,那就是处理好关系,和自己的关系,和他人的关系,和环境的关系。

爱是关系里最主要的议题

人类在关系上最主要的议题就是爱。你爱着人,也被人爱着。

当爱很多很多的时候,生命是一致的,生活是和谐的。当爱匮乏的时候,我们的生活就会出现问题。

我们的生命本身,需要爱的滋养,才能够得以维系,所以我们的所有行为都是为了获得爱。

我讨厌自己的时候其实我在说:如果我变得更好一些,别人就会关注我,欣赏我,我就可以获得别人的爱。

我讨厌别人的时候其实是想说:我想让你满足我的期待,变成我理想中的样子,成为我认为的那个人,我就会觉得舒服些,就不会感觉到你距离我那么远。那些期待孩子改变一些的人,期待父母改变、期待伴侣改变、期待身边的人改变的人,无非是想让他人来满足自己,即使你打着“人就应该这样”或“我是为你好”的幌子,你也不过是想满足自己。

我不愿意融入环境的时候,其实我已经不相信我可以进入到这个环境里。虽然我很想,但是我知道我做不到。为了避免自己失望,我已经不想再去期望。

在关系里的分歧、矛盾和争执就是如此而产生的,关系就是一场争夺爱的战役。或许你没有看到的是,你在期待全世界的人都来爱你。被爱的感觉让你感觉很好,很安全,很有价值感。

那些能够给予你或者需要你持续给予爱的人,对你是重要的,我们称他们为你的重要他人。在我们小时候,我们需要父母持续的爱、需要老师持续的关注,在我们看来,他们是我们的重要他人。美国社会学家米尔斯(https://www.doczj.com/doc/4b11123628.html,ls)首先提出了重要他人的概念,意指在每个人生命成长过程中对我们产生过巨大影响的人。

重要他人是怎么影响我们的呢?通过他们给予爱的方式。如果我们发现做事件A能得到父母的爱,于是我们就把A内化为生命的模式,我们潜意识里会把A当作满足爱的途径。如果我们用软弱可以得到父母的爱,我们就学会了软弱;如果我们用指责才能被听到,我们就学会了指责;如果我们不允许表达生气、委屈等感受,我们就学会了压抑感受。

长大后,我们依然用小时候父母教给我们的方式去对待别人,希望用同样的方式从别人那里获得爱。这时候我们就会把别人当作我们的“重要他人”,从那里汲取心理能量。

当你还在期待别人来满足你关于爱的渴望,需要从关系里获得点什么的时候,你不妨去看看你在受伤后用什么样的方式来满足自己的渴望。

重要他人,其实就是给我们爱的人。你最想持续索取爱的人,就是你的重要他人。以前有,现在也有。

重要他人

——那个意想不到的自己

如果我们持续从别人那里索取爱,通过企图改变环境、改变他人的方式,我们有时候会成功,这让我们感觉到很快乐,但更多的时候却会失败,因为改变一个人是极其难的,从一个人那里索取爱也是不容易的。何况有时候,你看不到爱。

爱是一直存在的,我们也是一直被爱的。只是我们在感受爱方面却出现了问题。是什么阻隔了我们去感受爱?是什么让我们急于把别人变成我们的重要他人?

是我们内心的障碍,是我们封闭了自己的心,是我们遮住了自己的眼睛,是我们拒绝了爱。

萨提亚模式要做的,就是转化。看到爱,发现爱,创造爱。

谁才能真正满足你关于爱的渴望,还你关系的和谐?

答案当然是你自己。能够有能力爱自己的人,就不需要再从别人那里索取。同时,也会把自己的爱溢出来给予别人,让别人满足,别人又会反馈来给自己爱,于是爱越来越多,这是一个关于爱的良性循环。反之,当自己的爱不多,又从爱不多的人那里索取,两个爱匮乏的人互相索取,他们之间的能量就不能流动,就被阻隔了。

爱是一个杯满自溢的过程。充满爱的人,是敞开的,有安全感的,智慧的,宽容的,祥和的,平静的,发光的。和他在一起的人,会感觉特别舒服,没有压力,没有禁忌。所以,只有你才可以真正成为自己的“重要他人”。

因此,你需要学会做自己的重要他人,满足自己关于爱的部分,而不是从关系中获取。

这个过程就是打破自己旧有的模式,拿回属于自己的力量,重新为自己选择人生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真正爱自己,让我们有力量为自己的人生做选择,并为人生负责。它让我们从一个积极者和责任者的视角去重新审视问题,其结果就是找到一个“意想不到的自己”。

三度出生

萨提亚认为人性本善,每个人都是生命力的独特展现。我们生来就完全具备我们所需要的全部,让自己成为幸福、有能力、值得尊敬的人。但是,人们往往无视自己内在已有的天赋。那些缺乏自我价值感的人,会采取不同的生存策略。萨提亚认为人有三度出生,人在第一度出生里就有了足够的资源,但是在第二度出生后资源开始被掩盖,从第三度出生开始,人又可以找回这些资源。

第一度出生,是精子与卵子的结合。当受精卵形成,生命力就诞生了。人在这个过程中被激活了生命力,人与这个生命力一起创造了自己的生命。人类的生命力都是互相联结的,这是萨提亚模式的精神基础。所有人都来自相同的过程,所有人都与同一个源头相连,都来自于我们的大宇宙,都被创造了生命力,每个人都拥有相同的价值。

我们的本质在第一度出生已经被决定。

第二度出生,是我们从母亲的子宫出来,第一次认识世界,进入一个已经存在的家庭系统。我们的生存完全依赖照顾者,那时候的我们为了求生存,需要在某种程度上放弃自己的一些需求来适应家庭系统。这是生死攸关的,人类的婴儿没有任何能力自己满足自己的需要。

萨提亚认为,我们所有人,都是一生下来就与父母建立了求生存的关系。那时候我们不能为自己做任何事情,我们只能依赖父母求得生存。如果没有人听到我们的哭声,并对此有所回应,我们就活不下来。

此后,一个人会通过与家庭系统的互动,构建自己对世界的看法,建立对现实的观念及确定在现实中的位置。这是一个无意识的过程,它发生于人们的自我觉察之外。

因此,人们如何应对生命,直接与他们生活的原生家庭系统相关,与这个家庭对现实的认识和假设有关。我们的所有特质及内在反应模式在第二度出生里被决定。

第三度出生,是“我们成为自己的决定者”,是“找到意想不到的自己”。当人们成功地实现整合,找到新的自我意识,他们就会第三度出生。这个新的自我意识,是一种觉察和欣赏,觉察和欣赏我们如何发现、滋养、理解和管理作为一个人的奇迹。其本质是,人们根据他们自己现实的概念,有意识地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式。这需要一个人放下那些已经不适合的求生存的信息,而只保留那些对当下有价值的信息。由于人们不再需要依赖外部系统来满足需要,所以也就不再需要适应那个外在系统。

萨提亚认为,对自我新的觉察和欣赏,是内在系统变得独立于外在系统的结果。

第一、第二度出生不是人们的意识可以决定的,我们只是在被决定;但是当我们长大后,我们具备了重新选择自己的人生、构建自己内在的权利,这就是第三度出生。

萨提亚相信,无论以前的生活经历如何,所有人都能够成长,都能学会联结这些资源。这个信念形成一种态度,即所有人都是有希望的,都有可能改变。即使来访者感到无望,只要治疗师持有这样的信念,就可以将希望带进与来访者的互动关系里。

第二节 萨提亚模式是如何帮助人的

爱是人类生存的基本心理需求;容器里的爱就是一个人的自我价值。

自我价值感高的人可以相信爱,发现爱,分享爱。自我价值感低的人却一直在寻找爱,证明爱,索取爱。自我价值就是:你觉得你拥有多少爱。

萨提亚模式工作的核心点是提高自我价值,让人回到生命的中心,做回自己,看到自己的选择,并为自己负责,发现自己其实一直都拥有爱,并且有能力把这份爱分享出去。无论面对个人还是家庭、集体,萨提亚所做的都在围绕着终极目标——自我价值。

为实现这个终极目标,萨提亚在三个系统上工作:

人际互动系统。我们从别人那里获得爱的渠道就是人际互动。人生活的世界,是一个与人互动的世界。只要活着,我们就要与人互动,在家里与家人互动,出门与朋友互动,在公司与同事领导互动,即

使购物、走路也在与售货员、路人甲互动。不经意间,这些与我们互动的人影响着我们,路人不经意的一句赞美或侮辱,会让我们有不同的感受。亲人的热情或冷漠,刺激着我们的心情。有时候我们需要的是支持和安慰,得到的却是指责与不满。有时候我们的本意是想更亲密,结果却是渐渐在远离。人际互动系统就是我们所交往的世界,有效、健康的互动方式会让我们生活得更加和谐、幸福,我们的自我价值会更高。人际互动系统显示着我们的自我价值。

个人内在系统。我们在得到别人的反应后,需要经过个人内在系统的加工,才能决定感受到怎样的爱。内在系统是个体自身所有组成部分的关系。人们在面对外在世界的时候,会启动内在所有的部分去应对,包括个人的行为、感受、观点、期待与渴望,萨提亚用“内在冰山”隐喻这个过程,我们所见的行为是水面之上的内容,而隐藏在水面之下的是个人庞大复杂的内在系统。要解决问题,只是针对行为改正其效果是微乎其微的,这时候需要回到个人的内在系统去解决。个人内在系统是自我价值的反应方式。

原生家庭系统。我们对爱的加工方式来自于原生家庭。萨提亚认为,人是家庭塑造出来的,她强调在面对个人问题及关系问题时应从原生家庭解决。我们童年时所生活的家庭到底对我们有多大的影响,没有人能估计出来,童年时期对我们影响最大的就是原生家庭。人们成年后的反应模式,基本上是童年与父母互动的翻版,因此要深究当下的行为的深层成因,我们需要回到原生家庭里去。我们曾在那里学会了现在的自己,原生家庭系统是我们价值感最初发展的地方。

萨提亚模式属于经验主义,强调在经验中的实际运用。这既是萨提亚模式的优点:实用性强,具有可操作性;又是它的缺点:理论不够完善,体系不够系统,过于开放而难以梳理。

本书对萨提亚模式进行理论梳理,希望读者可以对萨提亚模式有初步的了解,可以对自己的成长有所帮助,可以看到自己如何满足自己的渴望、如何把他人变成自己的重要他人、又如何完成转化做自己的重要他人。

无论萨提亚模式怎样发展,萨提亚的核心是不会变的,始终围绕着“一个核心,三大系统”工作。本书就尝试用这样的逻辑对萨提亚模式进行介绍。

第三节 萨提亚模式有什么用

请你安静下来,仔细想想:

你快乐吗?

什么可以让你感觉到兴奋和幸福?

你是否真切地感受到被爱、被接纳、被肯定、被尊重呢?

你曾感觉到一种从内在迸发出来的不受外界影响的喜悦吗?

为什么事业的成功让我们拥有了舒适的生活,可幸福的感觉却没有相应地增加?

在你的人生中,你和你所爱的人(父母、兄弟姐妹、夫妻、情侣、儿女、朋友)是否有一段真正的亲密关系?

你的父母、伴侣、孩子、朋友,他们的内心是否感受得到你的爱、接纳、尊重和肯定呢?

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你自己,你和自己有没有一段真正的亲密关系呢?

你每天在做的是一些应该做的事情,还是你真正喜欢的事情呢?

你明白你自己真正的需要吗?

科学家发现大多数疾病的产生,都与心情、情绪有关,可是你对自己的身体、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情绪了解多少呢?

这都是且不仅是萨提亚模式要解决的问题。

予人幸福

是什么让我们不幸福?

——是我们对世界的定义。

是什么让我们给世界下定义?

——是我们的信念。

是什么创造了我们的信念?

是我们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一切带给我们的信息。

每个人都来自家庭,在那里所发生的一切都内化在我们的潜意识中。到了成年,我们依然被那儿时的心理模式所左右,不能自主。这就是我们为什么需要走进萨提亚,去了解在我们内心深处,被无数观点所掩盖的真实的自己。

使当下人们获得并感受到幸福,是萨提亚的目标之一。幸福的方法就是重写自己的人生剧本,从改变自己开始,不再随便对世界评判,迈向身心一致,具备高自我价值感及责任感。

人生剧本是可改写的,人们可以从中寻找到属于自己内心的平静、喜悦和力量,最终实现和自己的亲密,找到幸福。

无论国王还是农夫,只要他学会和自己亲密,他便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因为和自己亲密的人,才能和家人亲密,才能和朋友亲密,才能和同事亲密,才能和世界亲密,才能幸福。

萨提亚的思想,在中国古人那里也早已说得很明白:“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萨提亚是一门教人学会与自己亲密,学会幸福的学问。

教人成长

“心灵成长”“个人成长”是很火热的词了。但是成长是什么?

我们每个人都有两个年龄,一个是生理年龄,一个是心理年龄。前者会随着年轮的增多而无情地增大,连续性地变大,从未间断,从出生到老去,无论你愿意与否,它都一直存在,这是身体的成长。后者则会随着经历和智慧的增多而慢慢变大,是阶段性的,有时候会在经历了某次重大事件或有了某个觉醒感悟后而一夜长大,也有时候则会在经历过创伤之后开始退化,当你不愿意时,它就会停滞,这就是心灵成长。

心理年龄有时候和生理年龄同步,更多的时候是不同步的。一个人生理上长到了30岁,但是他可能依然依赖母亲、恋人以及其他人,不愿意自己做决定,喜欢被安排被保护;情绪化,脾气多,不能对自己负责,他的状态可能依然停留在13岁。一个人也可以生理上是13岁,但是心理上却到了30岁,他能工作持家,懂得照顾人安慰人,懂得做自己,能够理智判断,能够爱人。他可能7岁持家,8岁上山下地,扛起了一个成年人该扛的责任。中国人说“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就是如此,当家即是为自己和他人都负责任。

因此我们说心灵成长,就是一个人在心理上从孩子成为大人。

生理的成长,不需要教,大自然会帮助我们完成。但是心灵的成长,却会受自身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左右,因此萨提亚要做的,就是帮助人们实现心灵成长。

婴儿有3个特征:以自我为中心、完全依赖、缺乏自制力。

婴儿只知道自己的需要,当他们的渴望没有被满足,感觉渴了、饿了、冷了或者有任何不舒服的时候,他们就通过哭来及时索要。他们从来不在乎给他这些营养的父母是否吃过,是否需要休息,是否很累,他们只知道自己需要的时候就要求大人完全注意。如果大人忙得没时间,或者把注意力给予别人的时候,他们就很生气。他们从来不想也没有能力自己满足自己,只能依赖父母给自己想要的东西。他们喜欢别人抱他们、爱他们,但是他们自己却没有能力回报别人,并且理所当然地接受。他们没有自制力,并不知道什么时候该要,什么时候不该要,他们不能控制自己的欲望,他们完全由着自己的情绪来。

这就是婴儿的特质,即便如此,父母仍然爱他们,因为他们是婴儿,本来就是这样,父母相信他们有一天会长大。

如果一个人渐渐在生理年龄上长大,心理却依然具有婴儿特质的时候,他的表现除了大小便能够自制以外,与婴儿并没有多大差异:他们依然喜欢从别人那里索取心理营养,希望得到别人的照顾,依赖于别人给予关心、关注,对于回报则显得十分匮乏甚至不自知、情绪化、拖延、没有自制力。

当成年人身上具有这三个特征的时候,他的心理年龄很可能止步于婴儿时期。成长的第一项内涵就是让人在心灵上实现成长,与生理年龄同步。

除此之外,成长还具有其他六项内涵:

成长是“脱去旧衣,穿上新衣”。放下旧包袱,解决残存的心理问题,重建人格尊严,发展健康的自我观念。

成长是学会充分运用杯中所盛的半杯水,而不是耗费精力抱怨为何另一半是空的。

成长是由依赖到独立的过程。过去,完全活在他人的期望中,不知道自己的方向;现今,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不再依赖他人告诉自己应怎么活。

成长是了解自己可以不被环境所操纵,知道自己有主动选择思想、态度与行为的能力,因而勇于为自己的生命负责,不为自己的行为找借口,不诿过于他人、环境或是命运。

成长是学会接受自己和他人的不完美,同时不断挖掘自己的潜力与天赋,每日在爱心、品德、学识、技艺上求进步。

成长是勇敢地面对自己人格中的阴影,学会与自己个性、看法不同的人和平相处。成长的人懂得欣赏差异,能为他人的喜乐而欢呼。

萨提亚模式所教人做的,就是让人成长,具有高的自我价值,能够看到自己的选择,能够为自己负责,表里一致。

授人感知喜悦的能力

快乐和喜悦不同。一个由外而感,一个由内而发。

你感到快乐还是喜悦呢?

快乐是由外在事物引发的,它的先决条件就是一定要有一个使得我们快乐的事物,所以它的过程是由外向内的。

比如说,发生了一件事让你感觉很快乐,但当这件事物不存在了或平淡了,快乐也会很快随之消失。升职加薪了,我会快乐,但是时间过去久了,快乐就会回归平淡;领导表扬了,我会快乐,次日领导批评了我就不快乐了。

快乐是来自于外在的标准和评价,依赖于外在的条件,因此它是无常的。当我们将自己的幸福归依在这些目标的时候,我们偶尔会感觉到快乐,却只能在快乐中沉沉浮浮。我们做不了主,因为,快乐是别人给的。

而喜悦是从内心深处油然而生的,一旦拥有,外界是夺不走的。人的思想控制所有行为,如果有喜悦的思想,就算痛苦也能坦然面对。

当我喜悦的时候,面对一切事情都是开心的。我升职加薪了,我会为自己的努力而感到幸福,时间久了我一样会因感恩有一份好的工作而幸福;领导表扬我了,我因领导认可我的努力而幸福,次日领导批评我了我也因领导愿意指正我而感到幸福。喜悦就是,无论环境怎么变化,我的幸福都能从我的心底里溢出来,而不依赖于外在去获得。

快乐是短跑,来得快去得快;而喜悦是长跑,讲究慢步持久,细水长流。快乐是天气,变化无常;而喜悦是气候,长期都是这样。快乐是家里领养的孩子,是别人给的;而喜悦则是家里的亲骨肉,是自己生的。

如果一个人,想一直拥有好心情,那么,他应该追求的是喜悦,而非快乐。

萨提亚模式通过把能量重新流动起来,让人们可以做回自己,让喜悦从自己心底流出来。

解决问题,完成你人格层次上的提升

作为心理治疗的一个分支,萨提亚从来都没有放弃过处理症状与问题。虽然她认为,问题本身不是问题,她不在症状表面处理问题,但她依旧在深层次处理问题。

弗洛伊德说过:“我只对人的地下室有兴趣。”他一生致力于潜意识的研究,从人的深层次解决问题。萨提亚并没有抛弃弗洛伊德,同样回到人的童年原生家庭里追根溯源,让人的潜意识里惯有的模式浮出水面,因此她在处理问题时是非常有深度的。同时萨提亚也没有摒弃罗杰斯所倡导的人本,她更加强调倾听、共情、积极关注,将问题正向转化,在超个人心理层次上共情,主张发掘来访者自身的资源来应对。

萨提亚做的更重要的一个工作,就是在个人人格层次上系统转化。萨提亚采用很多工具,如家庭图、冰山、雕塑等,进行全面转化,完成在人格层次上的提升。

好的治疗师并不限于解决问题,而是帮助能够获得人格提升。

改善人际关系

萨提亚创造性的将不健康的沟通划分为四种:讨好、指责、打岔和超理智,并构建出了沟通的理想模型:一致性。而在操作层面上,萨提亚提供了可走的路径。

但如果沟通仅限于操作层面,萨提亚模式的魅力将荡然无存。萨提亚旨在通过改变人的内在,使人完善沟通,以改善人际关系。

在完成自我重塑之后,我们会比以往更加清晰地了解自己,关爱自己,欣赏自己。当我们自己有爱时,就会少要求别人;对别人要求得越少,对自己就越信任;越相信自己和他人,就越有能力付出更多的爱。对别人多一点爱,自身就会少一些恐惧;和他人多一点沟通,就会增进一份联络。因此,只有高自我价值才能帮助人摆脱孤独,不再疏远家庭、他人与集体。

健康的关系都来自平静、安全和自信的心灵。一个人越是活在当下,越是自我价值较高,就越懂得关爱自己,同时也越有勇气改变自己的行为,让自己与他人、情景相和谐,在关系中潇洒穿过,翩翩起舞。

萨提亚会通过一系列的工具,使人学会如何更好地了解自己和他人,以及我们与世界的互动模式,从而更好地与他人相处,获得理想的人际关系、亲密关系与亲子关系。

萨提亚理念的最终导向就是:

内在和谐,人际和睦,世界和平。

第四节 萨提亚的治疗信念

每个治疗师在工作时,都有自己的工作信念。每个人在生活时,也都有自己的信念。萨提亚模式在工作时,抱有但不限于下面这22个信念,从中我们可以一探萨提亚模式的基本工作原理。对于这些信念,也是一个萨提亚治疗师的基本治疗观。

1.改变是有可能的,即使外在的改变有限,内在的改变还是有可能的。

当穷途末路、无法挽回的时候,你是否曾经绝望?或者就此认命,觉得造化弄人,无法改变。萨提亚从来没有放弃过改变的希望,正是因为相信改变永远是有可能的,人类才得以不断发展进步,人生才能够不断创造辉煌。

在闻名世界的威斯特敏斯特大教堂地下室的墓碑林中,有着一块扬名世界的墓碑。在这块墓碑上刻着这样的话:“当我年轻的时候,我的想象力从没有受过限制,我梦想改变这个世界。当我成熟以后,我发现我不能改变这个世界,我将目光缩短了些,决定只改变我的国家。当我进入暮年后,我发现我不能改变我的国家,我的最后愿望仅仅是改变一下我的家庭。但是,这也不可能。当我躺在床上,行将就木时,我突然意识到:如果一开始我仅仅去改变我自己,然后作为一个榜样,我可能改变我的家庭;在家人的帮助和鼓励下,我可能为国家做一些事情。然后谁知道呢?我甚至可能改变这个世界。”

外在的改变是有限的,当我们努力想改变世界,想改变别人的时候,通常是会失败的,这时候的沮丧与无助也不可避免地袭来,然后我们怀疑自己:我是有能力的吗?我是值得的吗?如果我是值得的,为什么你不愿意为我做出改变?萨提亚倡导改变从内在开始,我们可能没法改变这个世界,但是我们可以改变对这个世界的态度。我们可能没法改变他人,但我们可以通过改变自己影响他人。当我们感觉到脆弱时,我们可以从内在改变开始,让我们的内在变得强大,心理能量充盈,如此还有什么是我们不可以做的呢?

当弗兰克在集中营的时候,自由受到严重限制,每天都在干苦力活,进营前包括衣服在内的全部东西都被没收,那时候真是一无所有,但是弗兰克仍然做出了自己的选择:活出意义来!并撰写了《活出意义来》这本心理巨著。

2.父母在任何时候,都是尽他们所能而为之。

人是家庭塑造出来的。我们的很多行为特质,归根结底都是父母所赐。这么说,并不是要我们在长大后再去责怪父母为什么当初没有教育好我们,不然我们又陷入推卸责任的误区中,又想着去改变别人。

我们的父母也是人,不是神,即使在我们很小的时候把他们当成神。他们也有自己的脆弱、无奈、情绪,他们的内心也住着一个没有长大的小孩。他们爱我们,所以他们努力想做好。在他们能力范围内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