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比较文学的研究范围

比较文学的研究范围

比较文学的研究范围
比较文学的研究范围

比较文学的研究范围

在比较文学一百多年的发展历程中,研究范围不断扩大,研究对象屡遭质疑,并不时传出比较文学危机的警报。特别是最近十多年来,随着文化研究在西方的勃兴和在中国的传播,出现了大量关于文学与其他文化领域之间相关问题的研究,比较文学领域因此显得更为庞杂。但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学科,厘定大致的研究范围仍是必需的。

第一节比较文学与相关概念

在讨论比较文学的研究范围之前,我们不妨将比较文学与民族文学、世界文学、总体文学等其他传统文学概念作一比较,从外延上了解比较文学的性质。

一、民族文学

民族,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说法,是历史上形成的人们的稳定的共同体,一般使用共同的语言,居住在共同的地域,过着共同的经济生活,具有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①。英文中的nation在有些情况下既可翻译成“民族”,又可翻译成“国家”,这说明这两个概念有重合之处。根据斯大林的观点,“民族不是普遍的历史范畴,而是一定时代即资本主义上升时代的历史范畴”。这种现代民族的概念经常与政治联系在一起,在这个意义上,民族与国家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离开国家的保护,民族在国际社会和国际组织中不仅得不到承认,甚至连基本的生存权利也难以保障。但从文化和现状的层面看,民族又不完全等同于国家,因为世界上有些国家是多民族的,例如中国、俄罗斯就是多民族的国家;

同时,一个民族也可能分散在若干国家,如中东、东非的阿拉伯民族和欧亚大陆的斯拉夫民族等。应当承认,在民族的划分上,有关政治、地缘等方面还存在交叉、变化的现象,但这些问题并未构成对“民族”这个定义的否定,“也没有严重到足以混淆民族文学研究和超出民族文学界限的研究”①。

民族文学指某个民族内具有传统联系的文学,该文学必须具有区别于他种文学的性质。日本学者大琢幸男在《比较文学原理》中将民族文学定义为“一种具有一国风土人情、民族性及传统等特征的各个国家的文学”②。民族文学虽风格各异,但最根本的一点是它们来自同一文化传统。在欧洲,赫尔德被认为是确立民族文学观念的先祖。在《关于近代德国文学的片断》一文中,他认为民族文学应该是民族的,其标志便是独特性,因而民族文学不应在古希腊经典作品中去寻找源头,而必须到日耳曼民族起源中去发掘,一国文学艺术同该国风土、民族文明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

美国学者韦斯坦因指出:“‘民族文学’这一术语应该从和比较文学有所关联的角度来界定,因为从本质上说,民族文学指那些形成比较文学基础的基本单元。”③从比较文学的角度看,民族文学是研究一国本身的文学,比较文学则是超越国界的文学研究。《诗经》与《楚辞》的比较,李白与杜甫的比较,《红楼梦》与《金瓶梅》的比较,虽然用的是比较的方法,但仍属于民族文学的范围。

换句话说,民族文学内部的比较不属于比较文学的范围,比较文学最根本的一点是跨越国界。在比较文学研究中,民族文学是基本单元,是研究的支撑点,比较文学则是超越民族文学范围的跨国界的文学研究。

二、世界文学

“世界文学”一词首次出现于1827年歌德与爱克曼的谈话中。歌德说:“我们德国人如果不跳开周围环境的小圈子朝外面看一看,我们就会陷人上面说的那

种学究气的昏头昏脑。所以我喜欢环视四周的外国民族情况,我也劝每个人都这么办。民族文学在现代算不了很大的一回事,世界文学的时代已快来临了。”21年后的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再次使用了“世界文学”这个概念。此后,“世界文学”一词在不同情况下多次被使用,归纳起来,大致有三种不尽相同的含义。

世界文学的第一种含义指全球文学,即通过对许多国家的文学思潮、流派、运动、作家、作品的评述写出的一部世界文学史,用韦勒克、沃伦的话说,“似乎含有应该去研究从新西兰到冰岛的世界五大洲的文学这个意思”①。

世界文学的第二种含义指“伟大的”、“经典的”作品,或者说世界公认的最好作品,如《奥德赛》、《神曲》、《浮士德》、《包法利夫人》等,这里世界文学变成了“杰作”的同义词,变成了文学作品选。雷马克即持这一观点,“世界文学主要研究经过时问考验,获得世界声誉并具有永久价值的文学作品”,以及当代获得极高评价的当代作家作品②。

世界文学的第三种含义即歌德所倡导的世界文学。歌德希望人们冲出民族文学的狭小圈子,放眼世界各国文学的广阔天地,通过文学交流来增进各民族和国家间的互相了解。韦勒克、沃伦对此进一步解释道:“这是一种要把各民族文学统起来成为一个伟大的综合体的理想,而每一个民族都将在这样一个全球性的大合奏中演奏自己的声部。”③

在世界文学的这三种含义中,歌德提倡的“世界文学”概念与比较文学有一定关系,他主要强调各国文学之间的关系。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比较文学史家将歌德的世界文学构想视为比较文学产生的思想渊源之一。与歌德对世界文学的憧憬相比,比较文学有自身的理论体系和原则方法,强调从比较的角度去研究。同时,比较文学坚持民族文学的个性和差异性,它将通过对本国文学与外国文学的审视和认识,追求文学和文化上的对话和共处。

三、总体文学

总体文学(或一般文学)是法国比较学者用于区别比较文学的一个概念。梵.第根指出:“地道的比较文学最通常研究着那些只在两个因子间的‘二元的’关系。”“凡同时属于许多国文学的文学性的事实,均属于总体文学的领域之中。”按照梵.第根的说法,研究两种文学之间的相互关系是比较文学,而总体文学研究超越国家、民族、语言界限的那些文学运动、文学思潮、文学体裁和文学风尚,例如浪漫主义在很多民族文学中都有反映,总体文学着重研究其在多种文学中的传播、发展和流变。有人打了个形象的比喻,“民族文学是在墙里研究文学,比较文学跨过墙去,而总体文学则高于墙之上”①。

梵·第根的这种分法遭到美国学者的反对。雷马克在《比较文学的定义和功用》一文中说:“梵·第根的定义至少引出一个问题。像他那样把比较文学规定为两个国家的比较研究,而两国以上的研究则为总体文学,这不是武断而且机械吗?为什么理查生和卢梭的比较算是比较文学而理查生、卢梭和歌德的比较就算是总体文学呢?难道‘比较文学’这个术语就不能包括任何数目国家文学的综合研究吗?”②从法美学者对“总体文学”概念的争论可以看出,不同时代、不同环境中的学者对比较文学的范围有不同见解。在我们看来,雷马克对梵·第根的批评是正确的,因为后者把超越两国以上的影响研究和无影响的类同比较划入“总体文学”的范畴是一种机械的划分,将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国家的文学比较归人总体文学实际上是缩小了比较文学研究的范围。韦勒克指出:“我们无法有效地区分司各特在国外的影响以及历史小说在国际上风行一时这两种事情。比较文

学莉总体文学不可避免地会合二而一。”③历史发展正如韦勒克所预言的那样,特别是近50年来,比较文学早已超越了原来的界限,向总体文学发展,如果再区分比较文学与总体文学已经没有多大实际意义,总体文学已经成为泛称的“比较文学”这一学科的组成部分。

第二节比较文学的研究范围

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学科,与文艺学中的三个分支——文学史、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相比,有其自身的研究范围。文学史、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这些分支学科尽管其研究的侧重点不断变化,并在各自的领域中不断探索和创新,但主要是围绕文学本身展开的。文学史的任务是梳理和评价各个时代的整体文学状况和突出的文学成就,文学批评侧重对当下文学实践活动的分析和评价,文学理论则研究文学的本质、范畴和文学活动的一般规律,文艺学的这些学科很少在意不同民族文学之间的关系。可以说,各国文学之间的关系是传统文学研究特别是文学史研究的盲点,而这一盲点恰恰是比较文学关注的焦点。

比较文学要求人们从国际的角度观察文学现象,用面向世界的胸怀去认识和研究各国文学的关系与文学的普遍规律和特征,并通过文学推进不同文化间的理解和互补。不仅如此,比较文学还打破学科界限,研究文学与人类其他思想领域之间的关系,从而了解人类文化的规律和特色。正因为比较文学研究领域的特殊性,所以比较文学能够发挥其他学科难以发挥的作用。具体而言,比较文学的研究范围主要包括两点:一是跨国界,研究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文学关系;二是跨学科,研究文学与其他艺术形式、其他意识形态乃至自然科学之间的关系。‘

一、跨国界的文学研究

如上所述,传统的文学研究只限于一国文学的研究,而比较文学则打破时空的界限,研究不同民族、语言、文化之间的文学关系。在比较文学研究中,国际文学关系是其研究的重点。

1.研究各国的文学、文化间的联系和交流

这类研究强调的是不同国度文学之间的联系和借鉴,如基亚所说:“比较文学工作者站在语言的或民族的边缘,注视着两种或多种文学之间的题材、思想、书籍或感情方面的互相渗透。”①这类研究包括作家、作品在其诞生地以外的国度的流传、接受和所产生的影响等情况,也包括国际文学运动的起源、传播和演化以及媒介的作用等。

比较文学最初主要研究欧洲各国之间的文学关系,如今已扩展到完全不同的文化背景之间。如唐代文学与日本早期文学的关系,19世纪俄罗斯文学对法国文坛的影响,苏联文艺理论对我国文艺理论的影响,西方现代派文学对我国当代文坛和作家的影响等。就中国的比较文学而言,它既要研究外国文化和文学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也要了解中国文化和文学在外国的流传状况,由此将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联系起来。

2.研究各国文学和文学理论之间的规律和异同

在相似的社会历史发展阶段,不同民族会有相近的发展水平、类似的思想情感和心理特征,这使不少民族文学之间尽管在相互隔绝的状况下也会出现惊人的类似。我们可以把两种不同传统的文学对某个问题的不同处理作对照性考察。例如,14世纪意大利作家薄伽丘的《十日谈》和我国清代艾衲居士的《豆棚闲话》都不约而同地运用了“框架结构”,即一群人在某个固定的地点,一个接一个说

故事。环境遥隔的作者不约而同地运用了同样的叙述结构,这一相似是令人惊叹的,而这种结构方式上的相似只能通过社会生活现象的类同来说明。不仅如此,这两部作品在内容上都表现出某些意识形态的异己因素,表现出边缘人对当时主导意识形态如王权、宗教的对抗和消解,为我们重新观照历史提供了一种“被压抑的声音”。

二、跨学科的比较研究

跨学科研究(interdisciplinary approach)是美国学派提出来的。作为比较文学研究的扩展,跨学科研究是一种在保持文学主体性的条件下,探讨文学与其他学科关系的一种科际性研究。其目的是把文学置于一个广阔的历史、文化和学科背景下,通过考察文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和作用,使文学的本质内涵得到充分的展示,从而更好地揭示出文学发展的方向。

1.探讨文学与其他艺术形式的关系

文学与艺术的关系是多种多样的,也是非常复杂的。研究文学与艺术的关系可为我们提供无数的研究课题,如文学如何吸收其他姊妹艺术的营养,文学与其他艺术之间的对抗和消长等。这种研究既可以总结出文学之不同于其他艺术的独特规律,也可以通过了解其他艺术和表现方法对文学的渗透和影响,以寻觅文学发展进化的踪迹。例如,从起源上看,许多艺术种类是相互联系的,中国古代的诗、乐和舞是合在一起的,中国文学史上每种新诗体的出现,如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词、曲等,都不同程度地受到音乐的影响。文学与绘画、雕刻乃至建筑艺术等也都存在相互启发的关系,后现代主义最初就是从建筑艺术发端的,后来这种思潮逐步渗透到文化的各个方面。每种艺术在发展过程中都会不同程度地受到其他艺术的影响,由此形成技巧、功能、效果的相互借鉴、交错,这些研究大大拓展了比较文学的研究领域。

2.探讨文学与其他意识形态的关系

文学本身属于意识形态的一部分,意识形态的其他部分如政治、宗教、哲学、道德对文学都有着或大或小的影响,有时这些影响还是直接的甚至决定性的。例如,文学与哲学的关系一直非常密切,伟大的文学作品必然在某些方面包含着深刻的哲学思想。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法国作家加缪说:“伟大的作家必然是哲学家。,’在中国,“文以载道”的“道”就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核心。当今人文社会科学各个领域的研究成果.则直接运用到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之中,例如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索绪尔的现代语言学观念等对文学和批评产生深刻的影响,极大地深化了人们对文学的认识,并促进了文学研究方法的更新。

现在这种跨学科研究又有了新的变化和发展,时间、空间、种族、性别、阶级等多维因素开始进人比较文学领域,并占据越来越大的比重。

3.探讨文学与科学技术的关系

文学与自然科学在许多方面有着明显区别,这是不言而喻的,但科学与文学的关系并不是互相隔绝的,而是互相渗透且错综复杂的。先进的科学技术如何影响和改变文学的内涵和面貌,包括对人们生活方式的影响是比较文学不可忽视的问题之一。科学的进步、科学精神的提出,更新着文学观念,为文学的创造带来新的天地,我们在后面谈到的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对文学创作时空观的影响和改变就是一个极好的例子。文学中的想象力也会给科学的发展带来启发,科幻小说、科幻电影所展示的未来物象在一定程度上也刺激了科学家的灵感,同时也给人诸多启示。此外,科学也会造成对文学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扼杀,乃至对人性的摧毁,这些又是我们需要警惕的。

简言之,比较文学就是要突破各种学术研究的界限,“打通”整个文化领域,使文学研究进人综合性研究的新阶段。

专栏1

世界文学主要研究经过时间考验、获得世界声誉并具有永久价值的文学作品(如《神曲》、《唐·吉诃德》、《失乐园》、《老实人》、《维特之烦恼》等),或者不那么显著地,研究在国内获得极高评价的当代作家(如福克纳、加缪、托马斯’曼等),这类作家当中不少只是名重一时(如高尔斯华绥、玛格丽特·米切尔、莫拉维亚、雷马克等)。比较文学却不受这种限制。已经完成的有启发性的比较研究,还有许多可以完成的这种研究,都是以二流的作家为研究对象的,这些作家往往比大作家们更能代表他们时代的局限性特色。

[美]雷马克:《比较文学的定义和功用》,张隆溪译,见张隆溪选编《比较文学译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9页。

专栏2

假如的确存在某一题目的“比较性”难以确定的过渡区域,那么我们将来必须更加严格,不要随便把这种题目算做比较文学的范围。我们必须弄确实,文学和文学以外的一个领域的比较,只有是系统性的时候,只在把文学以外的领域作为确实独立连贯的学科来加以研究的时候,才能算是“比较文学”。……一篇论莎士比亚戏剧的历史材料来源的论文(除非它的重点放在另一国之上)。就只有把史学和文学作为研究的两极,只有对历史事实或记栽及其在文学上的应用进行了系统比较和评价,只有在合理地作出了适用于文学和历史这两种领域的结论之后,才算是“比较文学”。讨论金钱在巴尔扎克的《高老头》中的作用,只有当它主要(而非偶尔)探讨一种明确的金融体系或思维意识如何渗进文学作品中时,才具有比较性。

[美]雷马克:《比较文学的定义和功用》,张隆溪译,见张隆溪选编《比较文学译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6页。

进一步阅读

1.[德]爱克曼:《歌德谈话录》,朱光潜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 2.[美]韦勒克:《比较文学的名称与性质》,黄源深译,见于永昌、廖鸿钧、倪

蕊琴选编《比较文学研究译文集》,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版。

3.张隆溪、温儒敏选编:《比较文学论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

比较文学的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 1、a 比较文学:是一门运用比较方法研究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文学以及文学和其他艺术形式、其他意识形态之间关系的独立学科,它是文学研究的一支。 b比较文学是一种开放式的文学研究,它具有宏观的视野和国际的角度,以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界线的各种文学关系为研究对象,在理论方法上,具有比较的自觉意识和兼容并包的特色。——陈惇刘象愚 c比较文学的定义:比较文学是以世界性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和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它主要研究各种跨越中文学的同源性、类同性、变异性、异质性和互补性,以实证性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为基本方法论,其目的在于以世界性眼光来总结文学规律和文学审美特性,加强世界文学的相互了解与整合,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 2、平行研究:就是将那些相似、类似的、卓然可比但是没有直接关系的两个或几个民族的文学,两个或几个民族的作家作品加以比较,研究其同异,并找出有益的结论。 3、影响研究:主要研究民族与民族文学之间的直接影响和实是联系,既要研究实施以影响的民族的作家、作品,又要研究接受影响的民族作家、作品,还要研究产生影响的过程、途径、媒介的手段。 4、渊源学:从接受者(终点)出发,溯源而上,去寻找影响源,确认放送点。注重资料证据的搜集、整理和考核,是一种以考据为主的实证研究。誉舆学:以研究放送效果为主的研究。流传学:以研究放送起点(放送者)和终点(接受者)的内在联系,以寻找终点为目的的研究。 5、可比性:是指比较对象间具有某种可作比较的基础,即文学现象的同与异,只有那些同时具备相同或相异两重关系的文学现象才具有可比的价值,才可能探索出文学的共同规律和美学本质。 6、平行研究回现论:(俄比较文学家维谢洛夫斯基提出),它认为在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在他们的历史文化环境,不同民族的文学会出现重合和类似现象,这种重合或类似自成系统,不必考虑年代、地域或环境、影响等。 7、媒介::那些在文学发流过程中起着传递作用的人或物,把一个民族的文学(作家作品、文论、文学思潮、文学运动)介绍传播到另一个民族,使文学的流传或影响得以实现。8、创造性叛逆:将外国名著的内容和形式改编得完全适合本国国情和读者的接受习惯。创造性叛逆经过两次变异即译者、读者及环境。 9、比较诗学:诗学:就是文艺理论,因为每个民族最早产生的文学形式一般都是诗,因而对文学理论的研究也就是对诗歌的研究;另一方面,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不仅探讨诗歌理论,而且探讨叙事理论和戏剧理论。 比较诗学:就是不同民族文学理论的比较。 10、母题:母题是指最小的主题性的单位,是主题的基础,它还没有形成完整的情节和故事线索。母题具有客观性。 11、主题学:主题学作为比较文学的分支领域,它力图打破时空界限,综合各民族文化,研究同一题材、主题、母题在国际文学间的流传演变及其成因。以及它们在不同作家笔下所获得的不同处理,从而深刻理解不同作家的不同风格和成就,不同民族文学的不同特点,以及民族文学之间的交往和联想。 12、文化转型:文化转型指在某一特定时期内,文化发展明显产生危机和断裂,同时又进行急遽的重组与更新。如西方的文艺复兴、中国的魏晋六朝和五四时期。

比较文学相关的论文例文

比较文学相关论文参考例文 比较文学大致可分为法国的影响比较文学、美国的平行比较文学、俄苏的类比比较文学和中国的阐发比较文学等四大派别。下文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整理收集的比较文学相关论文参考例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比较文学相关论文参考例文篇1 浅析比较文学的源流 摘要:1829年,法国学者阿?福?维尔曼首次提出了“比较文学”这一术语,自此,开始了比较文学的研究。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发展的第一阶段是法国学派,法国学派以一整套理论、方法和操作模式为比较文学学科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相当坚实的基础。由于其局限性,法国学派的弊端日益凸显,由此美国学派登场。美国学派以平行研究的方式对作品、现象加以比较分析,探讨并发现其内在联系、共同规律和民族独特性等。 关键词:比较文学 ;研究;源流 一、引言 1829年,法国学者阿?福?维尔曼首次提出了“比较文学”这一术语。1886年英国学者波斯奈特出版《比较文学》一书,该书对文学的本质、相对性、发展的原理、比较研究等许多问题作了精辟的阐述,并从氏族文学、城市文学、世界文学、

国家文学等角度出发,对文学与社会的关系作了比较考察,堪称比较文学的先驱。标志着比较文学已真正成为一门学科。 二、比较文学发展的源流 比较文学是一门研究跨越国界和超越同一文化背景的文学思潮、流派、运动、作家、作品以及和文学发展有关的各种现象的学问。作为一门学科,它和文学史、文学理论、文学批评一样,都是文学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产物。纵观全世界比较文学发展史,我们可以追溯当今比较文学发展的源流。 1、法国学派 按照学者们通常的看法,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发展的第一阶段是由法国学派所奠定的“影响研究”。法国学派是形成最早、影响较大的一个学派。法国学派的先驱者,如基内、维尔曼和安培等人的讲座和课程,戴克斯特(J.Texte)的第一本专著《让-雅克?卢梭和文学世界主义之起源》为比较文学作为学科的发展并成为大学体制性的课程作出了很好的铺垫。 这一阶段是法国学派的形成初期,它以个体的、创造性的思考和写作为特点,学派、学科意识和学术方向并不是十分明确的。巴登斯贝格曾在《比较文学杂志》中撰写了著名发刊词“比较文学的名与实”。他批判性地总结了学界的观

2016年秋《比较文学原理》考前辅导(精品文档)_共19页

2016年秋《比较文学原理》考前辅导 出题范围:教材及课件上的知识点 重要考点: 第一章 比较文学的四个跨越、比较文学的特征(开放性、宏观性)、 文学性、可比性 定义之争,法国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成就 学科相关的定义(民族文学、世界文学、总体文学) 第二章 中西比较文学发展史、学科建立的标志,教堂山会议、比较文学的危机 第三章 定义:影响研究(平行研究、接受研究、阐发研究),能对具体案例进行分析平行研究(具体判断哪些研究是平行研究) 阐发研究(有中国特色的研究方法,案例) 接受研究(接受理论,接受研究与渊源学的区别) 第四章 定义:主题学、文类学、形象学、媒介学(译介学)、比较诗学 主题与母题、题材、人物与主题 文类的划分及其标准(中西方文类划分情况) 缺类现象中国是否有史诗?中国是否有悲剧? 形象学研究的对象:异国异族的形象(他者) 辨析:对作品中人物形象的研究是否就是形象学研究的对象? 媒介学、译介学翻译史上重要的译者、翻译思想,翻译中的文化现象 比较诗学(名词)诗学概念的含义、中西诗学是否可比?

题型:单选、多选、判断、名词解释、问答 一、单选题(出25题,每题1分) 在中国比较文学学会成立大会开幕词中说“比较文学在世界上已经成为一门‘显学’”的学者是 A A、季羡林 B、钱钟书 C、朱光潜 D、胡适 比较文学的安身立命之本是 B A、可比性 B、文学性 C、宏观性 D、开放性 1827年,提出“世界文学的时代即将来临”的是C A、伏尔泰 B、斯达尔夫人 C、歌德 D、雨果 日尔蒙斯基将比较文学称作 C A、比较文学 B、比较诗学 C、历史比较文艺学 D、文学的比较研究

中外文学比较论文参考文献范例

https://www.doczj.com/doc/4919122083.html, 中外文学比较论文参考文献 一、中外文学比较论文期刊参考文献 [1].论外国文学研究与中外文学比较的关系. 《安康学院学报》.2014年6期.朱云. [2].19492000中外文学比较史. 《江苏社会科学》.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07年6期. [8].湖南外国文学研究三十五年.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6期.吴正锋. [9].苏曼殊的比较文学研究及其特点.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05年4期.袁荻涌. [10].中外文学作品比较中的"文化"问题. 《海外英语(上)》.2015年8期.邱佳. 二、中外文学比较论文参考文献学位论文类 [1].梦想在泥泞中放飞:自由·自觉·自卑·自毁——老舍与曹禺比较研究. 作者:王俊虎.中国现当代文学兰州大学2008(学位年度) [2].中外网络文学比较分析.被引次数:11 作者:张雨.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陕西师范大学2006(学位年度) [3]“撒种在荆棘”——中国现代文学与基督教文化关系研究. 作者:杨世海.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湖南师范大学2013(学位年度) [4].中小学语文中外同题材文本比较教学研究.被引次数:2 作者:李军飒.学科教学(语文)河南大学2011(学位年度) [5].中外“小城”文学的审美特征及叙事模式初探.被引次数:1 作者:王骁勇.中国现当代文学兰州大学2009(学位年度) [6]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和80年代小说研究.被引次数:2 作者:方贤绪.中国现当代文学苏州大学2003(学位年度)

我对比较文学平行研究方法的理解

一、相关论文与著作研究 1.《比较文学平行研究功能模式新论》王向远 平行研究可划分为三种基本的功能模式:①连类比物、相类相从的类同研究; ②相映成趣、相得益彰的互衬式的平行研究;③相生相克、相反相成的对比式、反比式研究。其中的类同研究模式被使用最多,但不少文章流于生硬比附,结论平庸。主要原因在于目前流行的A与B两项式的平行比较,不能容纳尽可能多的同类的和相关的事项,不能在多个事项中进行分析、比较和归纳,有价值的结论也就无从得出。为此,在方平先生总结并提倡的A∶B→C的公式的启发下,提出了X1∶X2∶X3∶X4……→Y的新模式,主张突破A与B的两项比较,变A与B两极两项的比较为多极多项、平行交叉、上下贯通的比较。 2.《比较文学与民间文学》季羡林 季先生认为在他读过的文章来看,肤浅者居多。往往读了等于没读,毫无所获。作者勉强得出来的总论,也多是八股调,说了等于没说。然后举例一个外国学者写了一本长达数百页的专著,通过各种复杂方式论证白糖在冰淇淋中的作用,最后的结论是:白糖在冰淇淋中的作用就是使它甜。 接着提到了比较语言学与比较文学中为什么比较文学有了“危机”,因为比较语言学中所比较的语言同属一个语系,内在联系和发展规律本来就存在在那里,一经揭开,豁然开朗。而比较文学中各国个民族文学缺乏共同的基础,所以强调,要作这样的比较研究,必须更加刻苦钻研,更加深入到中西文学的深层,分析入微,联类贯通,才能发前人未发之覆,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要把比较文学看得难一点,更难一点,越看得难,收获就越大。 3. 《比较文学危机中的“平行研究”》吕超 本文从破旧、立新、融合三方面论述这场比较文学危机中的平行研究范式。 美籍捷克裔学者韦勒克认为比较文学的“危机”突出标志是“未能确定清晰的研究内容和专门的研究方法”,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其一,研究对象和内容的人为限制。第二,研究方法上的机械主义。第三,民族中心主义、文化帐式的研究动机。韦勒克提出了初步的改革设想:比较文学和一般文学之间人为的界限应当废除,比较文学是“超越国别文学局限的文学研究”,是一门不受语言限制的科学;比较文学研究者则应当摒弃毫无生气的事实,努力领悟文学作品的美学价值,使文学文本成为研究的中心。 美国学者奥尔德里奇认为:两部没有必然联系的作品之间,在风格、结构、语气及观念上所表现出的类同也是比较文学研究的对象;作为平行研究,可以对不同文学中的主题、文类、技巧、文学史等问题进行对照考察,还可以将文学与其他学科。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比较文学的重要性并不在于单纯地把不同的民族文学进行比较,而在于该学科给研究者提供了一种跨越性的视野和方法,这样就彰显了比较文学的方法论和本体论特质。 4.《比较文学研究方法在当代文学研究中的运用》 美国学派提倡的平行比较方法研究,提倡文学跨国界“共时性”研究,是“将那些相似、类似、卓然可比,但是并没有直接关系的两个民族(或几个民族)文学,两个(或多个)不同民族的作家,两部(或多部)属于不同民族文学的作品加以比较,研究其异同,并导出有益的结论。在运用平行比较方法时,对比研究注重在某类现象的比较中寻找差异时,较多采用演绎思维方式,如对中西文学中吝啬鬼形象的比较研究;类同研究在差异中寻找共同点时,则更多使用归纳思维方式,从个别中见一般,分析文学的社会、历史土壤和文化条件的研究,如《〈莫

浅谈什么是比较文学及其性质

浅谈什么是比较文学及其性质 比较文学一词最早出现于法国学者诺埃尔和拉普拉斯合编的《比较文学教程》一书中,但该书未涉及它的方法和理论。它的流行得益于法国文学批评家维尔曼教授,而比较文学真正作为专业术语被普遍接受是在1865年以后。故而,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学科,肇始于19世纪30年代,正式产生于70、80年代,在20世纪达到繁荣。 学术界关于比较文学的研究有很多,而对于什么是比较文学更是众说纷纭。我国著名学者钱钟书先生曾说“比较文学作为一门专门学科,则专指跨越国界和语言界限的文学比较。”季羡林教授也说“什么叫比较文学,顾名思义,比较文学就是把不同国家的文学拿来加以比较,这可以说是狭义的比较文学。广义的比较文学是把文学同其他学科来比较,包括人文学科和社会学科,甚至自然学科在内。” 中国比较文学界泰斗乐黛云教授为比较文学定义是“比较文学是兴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文学研究的一个分支,它是历史地比较研究两种以上民族文学之间的相互作用的过程、文学与其他艺术形式以及其他意识形态相互关系的学科。比较文学不同于各民族文学,也不同于总体文学。它不研究一种有自己在内的传承关系的民族文学,也不探讨全世界各民族文学共同存在的最普遍的根本规律。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学科,也不同于一般文学研究中的比较方法。后者是认识文学现象时所采用的一种途径和方法;前者则有自己独立的研究对象、目的、范围,有自己独立的发展历史和独立的研究方法。” 总之,比较文学是一门运用比较方法研究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

家之间文学以及文学和其他艺术形式,其他意识形态关系的社会学科,它是文学研究的一支。 比较文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有其自己特殊的本质。其基本性质表现为:跨越性、比较性、文学性、开放性。 跨越性是比较文学首要的质的规定性。比较文学是一种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的文学研究,由此可见,比较文学跨越了四个界限,即:民族、语言、文化、学科。因此,跨越性是比较文学的区别性特征之一。 比较性是比较文学最基本的学理范畴,也是比较文学的基本性质之一。比较和类比思维是人类思维中最基本的形态和方法,并不为比较文学所独有。但对于比较文学而言,比较却是它须臾不可或缺的手段和方法,是它的基本立足点,更是一种强烈的自觉意识。在比较文学中,比较文学作为思维方式,已经超越了单纯的方法论上的意义,不再是普通学科研究中的比较手段,而是世界文学和全球化时代的一种思维方式用于比较文学研究的产物。 文学性是比较文学的又一性质。文学性是比较文学最本质的规定性。它决定学科的性质和类属,即比较文学是文学研究的一种。这样,就把比较文学同比较文化、比较哲学、比较教育学和比较宗教学等研究区别开来。因此,作为一种文学研究,比较文学的文学性应该是不言而喻的。 开放性是比较文学的最根本的特征。任何文学作品的存在和发展都不是孤立的,它必然与一定的自然、社会、历史、文化等各种因素

比较文学概论名词解释

比较文学概论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 1.流传学:传统的影响研究把影响的过程划分出放送、传播、接受这三个方面,要求对这三个方面进行具体的研究,描绘出“经过路线”。流传学是站在“放送者”的角度,来对某个民族文学的作家、作品、文体,甚至是整个民族文学在国外的声誉、反响或影响,进行研究。其研究的重点往往是放送者对接受者的影响。 2.渊源学:传统的影响研究把影响的过程划分出放送、传播、接受这三个方面,要求对这三个方面进行具体的研究,描绘出“经过路线”。渊源学是从接受的角度来研究某一文学作品的外来影响,研究它的题材、主题、思想、风格乃至艺术技巧等的来源。研究者追根溯源,精心考证,探求它们的放送者,揭示其间的因果关系。 3社会总体想象物:即指全社会对一个异国社会文化整体所做的阐释。因为想象主体是生活在一定社会中的人,他们的思想必然受到其所属文化的影响与制约,他们被其自身所属的文化烙上了强烈的特征。当他们对另一个文化进行审视时,必然带有其社会整体想象的浓厚印记。 4影响研究法国学派所提倡的影响研究是比较文学最早的研究方法后来成为最早的研究方法之一其理论依据在于各国文学的发展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影响的。 “影响研究”。由于各民族的文学之间,在历史上存在着大量的相互交往的联系,因此就出现了如下文学现象:日本的古典小说《源氏物语》中,就运用了不少中国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作;我国古典小说《西游记》中,孙悟空能七十二变,就吸收了印度佛经中神猴哈奴曼会三十六变的成分,孙悟空大闹天宫又发展了印度佛经《贤愚经》中顶生王闹天帝宫殿的故事;相传李白首先创作了《菩萨蛮》,但据考证,《菩萨蛮》是古代缅甸的乐调,经云南而传入中原;更早的《楚辞·离骚》,开头就是“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维庚寅吾以降”。这难以理解的“摄提”、“孟陬”等词,有的专家研究认为,它们是从国外传入的星座译名,极可能是希腊文,也可能是撒马里亚语等。这类研究,由于主要是寻溯不同民族文学之间交往联系,研究其渊源、媒介、流传、翻译、接受等等的影响事实,所以就叫它为比较文学中的“影响研究”。 5平行研究对文类的各种问题进行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甚至跨学科的理论整合以寻求不同文类之间的相通性和相异性。(把并无直接关系的不同民族文学的主题、题材、文体、情节、人物形象、风格特点等文学内部的诸多方面实际存在的类同和差异作为研究重点,经过推理分析,然后得出有益的、往往又是具有某种规律性、理论性的结论。是美国学派提倡的重要方法。) 6 渊源学站在“接受者”的角度对某一作家或作品的外来影响即它的题材主题、思想、风格、艺术技巧等的来源进行研究。按其表现形态可以分为三种印象的渊源口头的渊源书面的渊源。 25、笔述渊源:见之于文字的渊源。 26、印象渊源:指风景、艺术品、音乐等在视觉和听觉中的印象,勾起了作家创作的情感和思想 28、集体渊源:指一个作家不是受一部外国作品或一国文学的影响,而是受到许多外国文学的影响

比较文学情境母题研究

比较文学情境母题研究 ——中国古代文学和古希腊神话中的 死而复生情境母题研究 一、情境母题 德国学者弗伦泽尔认为:“母题这个字所指明的意思是较小的主题性的(题材性)单元,它还未能形成一个完整的情节和故事线索,但它本身却构成了属于内容和形式的成分,在内容比较简单的文学作品中,其内容可以通过中心母题概况为一种浓缩的形式。一般来说,在实际的文学体裁中,几个母题可以组成内容。”我国学者乐黛云做了更为具体的阐释:“主题学研究中的母题,指的是在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的人类的基本行为、精神现象以及人类关于周围世界的概念,诸如生、死、离别、爱、时间、空间、季节、海洋、山脉、黑夜,等等”。 “情境”有时也可译作处境、形式、局面。情境主要包含三个因素:特定的环境——人物活动的具体时空;特定的情况——事件;特定的人物关系。在比较文学中,情境就是特定个人、群体和诸多环境因素共同组合而成的某种典型的人生境遇。每个特定的情境都展示出人物间的某种关系,同时又交织着作家以及作品中人物的观点和感情。 母题依赖于情境,它的产生离不开情境,其本身是情境的模式化和概括。相同情境可以产生不同母题,同时,不同情境也可产生相同母题。所以情境母题是对情境的模式化概括。 二、中国古代文学和古希腊神话中的死而复生情境母题的异同 “死而复生”顾名思义就是人在死亡之后灵魂或精神回归物质世界,并在新躯体中获得新生。在中国古代文学和古希腊神话中存在大量死而复生的故事,在产生原因和蕴含的文化内涵方面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

(一)相同点 1、死而复生的基本类型相同 (1)为情复生 中国古代文学中上演了一幕幕死而复生的爱情故事。如《聊斋志异.连城》就是因为爱情起死回生的故事,贫穷的豪侠之士乔生因其杰出的才能受到富有的孝廉之女连城的爱慕,连城身染疾病,乔生不惜以心头肉救之。孝廉将连城许以富商之子王化成,连城含恨而死,乔生悲痛而绝。二人阴间相会,爱情使他们复活,复活之前他们唯恐在发生变故,便结为夫妻,二人得以返魂。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塑造了众多为情死又为情生的至情男女,如《连城》篇,中为爱魂魄相从、死而复生的连城与乔生。还有干宝在《搜神记》也描写了贾文合与弋阳令之女死而复生后结为夫妻的故事。 古希腊神话中同样也有因爱情复生的神话最著名的莫过于俄尔普斯和欧律狄刻的故事。欧律狄刻被毒蛇咬伤而死,俄尔普斯赴冥府寻妻,冥后怜悯允许其妻返回阳世,但是返回途中俄尔普斯回头观望妻子,从此两人阴阳两隔。阿尔刻提斯代夫受死的刻骨铭心的爱情亦为人熟知,阿波罗为报答阿德墨托斯之恩,许诺若有人代死,其可免地狱之苦,国王之妻阿尔刻提斯愿为夫替死。赫拉克勒斯被其爱情所感动,下冥府救出阿尔刻提斯。为爱情从地府复活在希腊神话故事中还有阿多尼斯与阿芙洛狄忒,阿多尼斯被野猪杀死,阿芙洛狄忒痛不欲生,直入地府要人,宙斯特准阿多尼斯每年返回阳世六个月。 (2)、变形复生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的男女主人公彼此相爱,但因家世地位的不同遭到父母反对,在为爱死去后魂魄化为蝴蝶获得重生。 古希腊神话中变形复生故事如高傲自大的阿拉克涅与雅典娜比赛纺织的故事。雅典娜嫉妒其纺织技术,便撕碎织布,阿拉克涅上吊而亡,雅典娜心生怜悯,用毒液洒在她身上,从此她变成了蜘蛛。还有刻宇克斯和哈克西翁的故事,刻宇克斯和哈克西翁非常恩爱。刻宇克斯出海受到海浪袭击而遇难,哈克西翁闻讯悲

比较文学复习资料(考试归纳版)

1.比较文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在19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得以诞生。比较文学作为一个学科成立的一个标志是法国学派强调影响研究的国际文学关系史理论的提出。 2.比较文学的代表性人物及其著作: ●最早使用比较文学这一术语的是英国批评家马修阿诺德。 ●最早使比较文学一词进入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是波斯奈特,1886年,他出版世界上第一部比较文学理论专著《比较文学》。 ●在意大利,1871年,桑克蒂斯开始主持比较文学的讲座。 ●1827年,最早提出“世界文学”观念的是歌德。 ●1877年,世界上第一本比较文学杂志创刊于匈牙利的克劳森堡,名为《世界比较文学报》。 ●1887年,德国学者马克斯·科赫创办《比较文学杂志》,1901年创办《比较文学史研究》。 ●意大利学者克罗齐对比较文学的学科和理性发起挑战。 ●1937年,戴望舒译梵?第根《比较文学论》。 ●我国第一部比较文学理论专著——卢康华、孙景尧的《比较文学导论》,也是内地第一部比较文学概论性著作。 ●在西方著名的比较文学学者中,巴斯奈特是宣判比较文学夭折的第一人。 ●翻译文本研究:勒菲弗尔“操控理论” 3. 法国学派的四大代表人物:巴尔登斯伯格、梵.第根、卡雷、基亚,他们提出了要去掉比较文学的随意性,加强实证性;放弃无影响关系的平行比较,而集中研究各国的关系史;摆脱不确定的美学意义,而取得一个科学的含义(关键所在) 4.法国文学批评家布吕奈尔最早把实证主义用于文学研究,强调把一部作品对另一部作品的影响提到首位。 5.影响研究的本质特性实证性。法国比较文学影响研究的本质特性实证性的文学关系研究。6.基亚在《比较文学》一书中专设形象学研究——“人们眼中的异国”一章,这是对形象学研究进行确认的最早的一部概论性专著。 7.1960年美国比较文学学会成立,标志着美国学派的正式登场。代表人物有雷马克、艾德礼、勃洛克。 8.美国学派将影响研究与平行研究相结合,典型代表——韦斯坦因的专著《比较文学与文学理论》。 9.比较文学的可比性:同源性、变异性、类同性、异质性与互补性。 10.比较文学的基本特征:跨越性(跨国、跨学科、跨文明);四大研究领域:实证性的文学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总体文学研究。 11.文学变异研究的四个层面:语言层面变异研究、民族国家形象变异研究、文学文本变异研究、文化变异研究。 12.平行研究包括直接比较和间接比较。平行研究主要有类比与对比两种方法构成。。 13. 渊源学的研究对象和方式:印象的渊源、口传的渊源、笔述的渊源、孤立的渊源和集体的渊源。 14.媒介学的理论与方法包括:个体媒介、团体媒介、文字资料媒介。 15.翻译领域的常见现象有直译、转译;常见形式有直译、意译。 16.引起文学变异的第一大要素是文化过滤。 17.译介学的研究范畴:翻译理论研究、翻译文本研究、翻译文学史研究 18.平行研究的种类:类型学、主题学、文体学、跨学科研究 19.类型学的基本研究范畴:内容题材的类型学相似、人物形象的类型学相似、思潮流派的类型学相似 20.用西方文论阐发中国文学的做法被台湾学者总结为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阐发研究”。

比较文学:影响研究还是平行研究

比较文学:法国影响研究还是美国平行研究? 08汉教一班 20080510316 向采清 20080510299唐小琴自从比较文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出现以来,就鲜明地呈现出两个历史阶段,形成两个学术派别,即以法国为中心的法国学派和以美国为中心的美国学派。又把法国学派简化为影响研究,美国学派简化为平行研究。 法国、美国两大学派对比较文学的定义的共同点是双方都赞同比较文学是超越国界的文学研究,但落在实际研究中各自强调的重点却大不相同。在研究对象上,美国学派不局限于将事实联系的文学之间比较研究纳入比较文学之中,于是对作品内在美学价值的“平行研究”得以进入比较文学的研究领域,同时,还将文学与人类其它表现形式的比较也纳入比较文学的研究领域;在研究方法上,从对文学外在关系历史实证转向了文学内在结构的美学分析。 其实从上面的两点就可以看出美国学派的出现,拓宽了比较文学的研究领域,给比较文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其出现了新的生机,毕竟发展就是一种潜在的完善,因此我觉得可以这样说,美国平行研究应时而生,虽有缺点但是却是对法国影响研究的完善与拓展。 首先,比较两者还是离不开比较文学的大前提,比较文学包括两个方面:一它是超越国界的文学研究;二它是有关文学和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的研究。在这儿美国学者强调的是超越事实联系的平等研究,而法国学者强调的是依靠事实凭据来解决问题的影响研究,并且将文学批评排除在比较文学领域之外;第二点更是法国学者所激烈反对的,美国学者雷马克认为应该将文学同人类的知识、人类的其他活动领域联系起来,开展“跨学科研究”,还十分强调综合研究。大家知道比较文学既是求同又求异的,比较就是求同中之异,异中之同,不管哪种方法研究基础都是求同,具体来说影响研究求的是同源性,即渊源的统一性;平行研究求的是类同性,即不同国家文学,文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类同。 这样一来法国影响研究的缺点就暴露在了眼前:法国学派没有走出“欧洲中心论”的藩篱,研究范围局限在欧洲文学内部;法国学派强调事实联系,但是这种联系并不总是能够获取的,影响也不总是能够明确把握的,法国学派有时候会陷入繁琐考证的泥潭;对没有渊源关系的作家作品被排除研究考察范围之外;忽略文学的审美价值。 其次,虽然美国学派也有自身的局限,陷入“一头雾水”,研究“泛文化”化,但是在破旧,立新,融合方面来看总会有略胜一筹的感觉。 破旧方面:1952年,《比较文学与总体文学年鉴》问世,标志着美国学者开始在比较文学领域打出自己的旗帜。耶鲁大学教授的韦勒克在第二卷发表《比较文学的概念》一文,着重指出:法国学派所倡导是仅仅注重文学的外部研究,排斥文学批评的方法不过是“拼凑

比较文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复习资料

比较文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复习资料 1、比较文学的定义是什么 比较文学的定义比较文学是以世界性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和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它主要研究各种跨越中文学的同源性、类同性、变异性、异质性和互补性以实证性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为基本方法论其目的在于以世界性眼光来总结文学规律和文学审美特性加强世界文学的相互了解与整合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 2、简要谈谈比较文学的可比性。比较文学的可比性是比较文学得以存在的立身之本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同源性。在以同源性为突出特征的影响研究的可比性中影响的种类、影响的途径和接受的实证性方式就成为法国学派比较文学具体的研究内容。除此以外的一切比较文学研究由于缺乏同源性法国学派均否认其属于比较文学。由于在法国学派那里可比性已被人为限制到很小的领域内显而易见这并不是比较文学可比性的全部。 2变异性。出自同源的文学在不同国家、不同文明的传播与交流中在语言翻译层面、文学形象层面、文学文本层面、文化层面产生了文化过滤、误读与“创造性叛逆”产生了形象的变异与接受的变异甚至发生“他国化”式的蜕变这些都是变异学关注的要点在这里差异性成为可比性的核心内容。 3类同性。比较文学发展到以平行研究为特征的美国学派时影响研究的束缚便得以突破。可比性的内容得到进一步拓展类同性和综合性作为平行研究可比性的特征凸现出来。平行研究的对象是彼此毫无直接影响和亲缘联系的不同国家或民族间的文学。因此类同性所指的是没有任何关联的不同国家的文学之间在风格、结构、内容、形式、流派、情节、技巧、手法、情调、形象、主题、思潮乃至文学规律等方面所表现出的相似和契合之处。而综合性则是立足于文学以文学与其他学科进行跨学科比较的一种交叉关系。因此平行研究的可比性就在于类同性与综合性。 4异质性与互补性。异质性与互补性的可比性主要是从跨文明平行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的角度来说的因为法、美学派均属于同一欧洲文化体系的比较文学学科理论而随着比较文学发展到以跨文明研究为基本特征的第三阶段异质性作为比较文学的可比性又凸现出来。在跨越异质文化的比较文学研究中如果忽略文化异质性的存在比较文学研究势必会出现简单的同中求异和异中求同的比较前者使得中国文学成为西方观念的注脚本而后者则是一种浅层次的“XY”式的比附。因此在跨文明的比较文学研究中“异质性”是其可比性的根本特征。但“异质性”必须与“互补性”相联系起来。换句话说研究异质性是为了达到互补性。异质性的内容包括文明原生性、独立性只有明确意识到这种特征的存在东西方对话才能得以进行东西方文学才能实现互补。由于多元性是跨文明比较文学研究的基本观念由此才能在中西比较文学及东方文明之间如中国与印度等文学比较研究中使被比较的对象互为参照从浅层次的同异比较向深层次的文化探源发展为实现交互性和总体性奠定基础。交互性则是在上述基础上对被比较的对象进行互释、互证、互补式研究这样最终才能达到总体性。由互补性而达到的总体性原则可以说是对比较文学发展的最高层次的探索也可说是对比较文学诞生初衷的最彻底回归。 上述四类可比性有时是交织在一起的在具体比较研究中不应机械地强行分割开来。 3、什么叫流传学试分析它的特征及研究范围。 流传学也称誉舆学是传统的影响研究模式之一。1931年法国比较文学学者梵第根首先将它引入了比较文学学科理论使之成为比较文学实践中的一种被广泛应用的基本方法。它的主要特点就是从给予影响的放送者出发去研究作为终点的接受者的“他者“情况包括文学流派、潮流、作家及文本等在他国的际遇、影响及被接受的情况。 就本质而言流传学是“实证性”的“文学关系”研究。因此其特征表现为研究方法具有实证性研究对象是文Ч叵怠J紫攘鞔а芯康摹拔难Ч叵怠笔嵌嘣难Ч叵怠h蟮诟

比较文学影响研究

比较文学影响研究 11级文教系汉本班张灿松 51103010017 影响研究是比较文学的传统研究方法之一。 影响研究在前者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那些被接受的“异域”文学的影响,即侧重在对域外文学的借鉴、模仿,以及素材源泉等事实联系的梳理,研究视点集中在作品上19世纪末到20世纪50年代,以法国学派为中心,以影响研究为主要内容,跨出了比较文学学科建设的第一步。此期以法国学者维耶曼、梵·第根、基亚等为代表。1931年梵·第根出版《比较文学论》,这是一部全面阐述法国学派的著作,被誉为法国学派的集大成之作,多年来被当成是比较文学入门的必读书。他明确了比较文学的研究范围、目的及经过路线,强调“精细和准确考据”的研究方法,而忽视审美批评和赏鉴赏在比较文学中的作用。该书出色地总结了法国比较文学研究的成绩和经验,建构了比较文学的理论体系,不失为一部重要的比较文学著作。 法国学派将比较文学作为一种文学史来研究,注重各国作家及作品之间确实存在的事实联系;以影响研究为主要特征的法国学派以其丰硕的成果证明了比较文学的科学价值,并为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使比较文学成为一门真正独立的学科,从而也确立了它在学术界的地位。 一、何谓影响 (一)定义和特征 影响是一种渗透在艺术作品之中,成为艺术作品有机的组成部分、并通过艺术作品再现出来的东西。 外来性:影响无法从本民族文学的传统和作家个人的各种因素作出解释,因此,它是外来的。 隐含性:这是指影响的存在不是一种显在的形态,而应是融入到现有的作品之中的。影响表现为一种精神渗透,它消融于作家的创作中,因此不着痕迹。

二、何谓“影响研究”定义: 对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之间有事实联系的、相互影响的文学现象进行研究,涉及到流传学、渊源学、媒介学等内容。 影响研究的传播方式: 直接和间接影响。所谓直接影响,是指作家直接接触和吸收外国作家或作品中的影响;所谓间接影响,是指作家通过一个或数个中介吸收外国作家作品的营养。 影响研究传播过程: 还可以从影响的放送、接受、传播途径这三个方面来研究。 放送端可以研究作家作品如何对外民族文学产生影响,某件作品在国外流传和演变的情况等。 接受端则可研究作家借鉴、模仿、改编外民族作家的情况及作品的外民族渊源等。影响研究的传播途径: 有翻译、评论、外国文学的译介者、评论者及传递影响的旅人、书刊、社团、沙龙等多种媒介的研究。 无论从哪一方面来进行研究,都应该以事实为核心,但仅仅停留在事实的考证、筛选上的研究,只能是影响研究中的初级阶段。将重点放在对作家的创造性研究上,力图作出理论上的分析。

曾国藩文学研究综述

曾国藩文学研究综述 周圣煌 (赣南师范学院文学院,江西赣州341000) 摘要:曾国藩散文师承桐城,却又不乏创新。曾氏以自己鲜明的艺术特色,为湘乡派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曾国藩;文论;古文 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111(2011)05-0103-02 到目前为止,学界对湘乡派的领军人物—— —曾国藩的研究是比较全面深入的,取得了丰富的成果。 1整体研究状况 在全国第一次曾国藩学术研讨会[1]上,有10余篇论文对曾氏文学的文论、诗论、美学三方面做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取得了比较一致的看法。但对曾氏古文理论与桐城派的关系和在桐城派中的地位,论者多有分歧;本次学术研讨会存在重文论轻诗论,重文学理论轻文学实践的问题,对《经史百家杂钞》《十八家诗钞》的评估以及对湘乡派和宋诗运动的探讨涉及甚少。[2] 2006年,张静在《曾国藩文学研究》的第四章专门论述了曾氏散文创作的背景、成就、影响,第六章专门论述了湘乡派与桐城派的关系,资料翔实,论述完备。 2006年,苏州大学胡影怡撰写了题为《曾国藩文学思想研究》的硕士论文。论文分三章,其中湖湘文化与曾国藩之关系部分比较有新意,开拓了新的研究空间。作者认为湖湘文化对曾国藩的影响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以“经世致用”为治学著文之重心;第二,文风硬朗,气象峥嵘;第三,兼收并蓄,吐故纳新。 2007年,安微师大汪磊从批评史角度撰写了《曾国藩文学思想研究》的硕士论文,论文分上下篇,论文以咸丰二年为界,将其文学思想划分为前后两个时期。论文从社会文艺思潮、义理心性之学为核心的哲学观、古文理论等方面对曾氏文学思想进行了系统研究,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第二篇第四节,作者用了大量篇幅从创作军歌、戏曲小说等方面研究了“曾国藩的俗文学观”。这是一个新的领域,具有重要的开创意义。 复旦大学翔云发表《曾国藩文学研究意义之探析》一文。文章回顾了曾国藩研究从重政治、军事、经济思想到重文学研究的历程,给出了比较明朗的线索,可资参考。 2与桐城派关系研究 探讨曾国藩与桐城派关系的论文共13篇,博士论文1部。 2008年,上海大学邰红红以《曾国藩与桐城中兴》为题撰写博士论文。论文从五个方面对曾国藩与桐城派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论述,第三章“中兴时期曾国藩的文学思想”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进行了研究,有比较文学研究的意义。 曾光光的《曾国藩兴桐城与倡洋务之间的联系》,该文从洋务运动的视角对曾氏的文论思想进行了阐述。 潘志和的《从“古文辞类纂”到“经史百家杂钞”—— —论曾国藩与桐城派的承传关系》,该文从创作实践角度考察两者之间的关系。 3与湘乡派关系之论文 此类论文只有2篇,分别为万陆的《曾国藩与湘乡派》和翔云的《曾国藩与湘乡派之论析》。前者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曾氏进行了论述,有很明显的时代特色;后者从社会发展、文学发展的规律的角度对此进行解读,更加客观。 4曾国藩文论思想研究 此类论文共有19篇,以下论文比较有价值: 娄底师专胡志泽的《曾国藩文论的纲、目、质》一文把曾氏文论本身作为一个有机的学科体系来考察,探寻得其文论的总纲—— —文道一统、明体达用,分目—— —兼收并蓄、博大圆通,和本质—— —实事求是、识时达变,从而为之归纳总结起一个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 南通大学黄伟的论文《曾国藩古文理论平议》从“文化品格与治学胸襟”、“古文理论的承祧与追求”等方面对曾氏文论进行了解读,力图挖掘其隐藏的文化涵义,进而达到认识曾氏古文理念的目的。 湖南社科院周颂喜的《曾国藩古文理论评述》一文从“义理、词章、经济、考据四者缺一不可”、“汉宋调和,骈散相兼,道文俱至”等四个方面总结曾氏古文理论。目前文论研究大概也是在这个范围之内,只是研究的更深入更具体。 湘潭大学冯霞的《曾国藩文论与书论的互通》一文,从书法角度研究文论,很有新意。 5曾国藩文论之创作论研究 此类论文共9篇,较有代表性的论文为: 首都师大刘可的《瑰玮奇丽,气象峥嵘—— —曾国藩论文章风格》,该文从作者个性、文气、形式、内容等方面探讨了曾氏古文风格形成的原因。 湖南师大燕良轼的《曾国藩的文艺创作心理思想》从文艺心理学角度对创作论进行了研究,开辟了一个崭新的视角。 复旦大学翔云的《曾国藩的振世诗文》从内忧、外患、求索三个方面揭示曾氏古文创作的原因及其影响。(下转第105页) 作者简介:周圣煌(1984-)男,汉族,江西赣州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宋元明清文艺思潮与文学

比较文学中的平行研究

比较文学中的平行研究 1960年美国比较文学学会成立,标志着美国学派的正式登场,这时期的代表人物有雷马克、艾德礼、勃洛克等。其中雷马克在1962年发表的《比较文学的定义和功用》中全面阐述了美国学派的观点,他认为,比较文学是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文学或者多国文学的比较,是文学与其他表现领域的比较,艾德礼在1969年发表了《比较文学论文选集》,书中更是清晰地提出了“平行研究”的主张。美国学派的观点打破了法国学派的局限,是对法国学派只注重影响研究的继承和发展。 平行研究是一种超出国界的文学研究,但它与影响研究不同,他不强调研究的放送、流传、媒介等问题,他是对没有事实联系的不同国家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进行比较研究,论述其异同,总结出文学发展带有规律性的东西。同样,对文学与其他学科,包括艺术、哲学、历史、宗教、自然科学等之间进行比较研究,从而揭示出人类知识体系的共通性及文学的独特性也算是平行研究。平行研究强调不同国家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的比较,以及文学与其他学科的比较,两者的比较必须具有可比性,比较结果是总结出文学作品的美学价值及文学发展具有的规律性的东西。 比较文学平行研究包括类型学、主题学、文体学和跨学科研究。类型学研究的目标主要是研究世界文学发展中产生于不同时空、文化、民族、语言背景下的文学现象,对彼此之间并无事实联系,或者虽有所接触而并未构成其内在动因,却往往存在着或明晰或隐微的共通处和契合点进行联类比照,在寻觅整体文学演讲通则和规律的同时发掘出相似类型表象下深层次的文化差异。类型学的基本研究范畴有内容题材、人物形象、表现手法和思潮流派四个方面。主题学研究的是不同国家、不同文明中的不同作家对相同主题的不同处理,它既属于实证性影响研究,也是对并无事实联系的不同文学之间的相同主题进行比较研究。主题学强调的是不同国家的作家对相同母题、情境、意象、题材的不同处理。主题学研究范畴主要是母题研究、情境研究和意象研究。比较文学平行研究的文体学是从跨国家、跨文明的角度,研究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如何按照文学自身的特点来划分文学体裁,研究各种文体的特征以及在发展过程中文体的演变和不同文体之间的相互关系。文体的平行研究主要针对诗歌文体比较、戏剧文体比较、小说文体比较和散文文体比较。跨学科研究是以文学为一端,以其他艺术门类、学科为另一端,在对其相互关系的梳理中,一方面揭示在人类文化体系中不同知识形态的同质与异质,另一方面彰显文学之为文学的独特性。 陶潜《闲情赋》“美目传言”的诗句与马利诺、奥维德、塔索等人十分相似,《圣经》中著名的“泼水难收”之喻在从《左传》开始的中国文学中有二十多个相仿例子,“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形象在维吉尔、但丁、德国古民歌和邓南遮的作品中反复出现,济慈的自书墓志铭文意在元謓、白居易的诗中即可读到,西方亦有“雁字”,而中国也有“自恋狂”形象。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衣》故事早在北朝旧籍中就分明记载,《列子》的杞人忧天寓言在格列佛游记中重述,老哈姆雷特的鬼魂与袁枚笔下的鬼一样闻鸡而缩,而《西厢记》中老夫人以“兄妹之礼”阻女婚事的故伎在英法文学中几度重演。 平行研究包括直接比较与间接比较。直接比较是指作品与作品、理论与理论的比较;间接比较即一国理论与他国作品的比较、其他学科理论与文学作品的比较等,他实际上是通过理论使作品与作品或者使作品与自然、与社会现象构成相互比照的关系,由于涉及移用某种理论,因此又可以称它为移植研究。平行研究主要由类比和对比两种方法构成,即辨别其中的类似或差异,以及异中之同或者同中之异,重点是求类同。平行研究的具体对象包括主题、文体、风格、技巧、原型、神话、思潮和文学史等等。它的主要关注点在文学性上,力图通过求同辩异,把握文学发展、艺术创作、文本结构等当面的规律以及作品的审美特点和价值。

比较文学四套试题及答案

一、填空:(16分) 1、英文中的“比较文学”一词是年由在一书中确定并使用的。 2、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学科最终诞生于世纪年代末至90年代。 3、比较文学诞生的标志是、比较文学理论著作的问世、和比较文学学位论文与工具书的出现。 5、世界比较文学大致可以分为、和三大学派。 7、当代文类学把文学作品分、和戏剧类三大类。 8、《文心雕龙》的作者是。 10、形象学的研究内容包括和 两方面。 12、中国大陆第一部比较文学概论性著作是1984年卢康华、孙景尧所著 的。 二、简要回答:(30分) 1、什么是比较文学的可比性? 2、什么是“期待视野”? 3、什么是“社会总体想象物”? 三、论述:(54分) 1、试论述跨学科研究。 2、试述文学翻译中“文化误读”的消极作用和积极意义。

一、填空:(16分) 1、比较文学诞生的标志是比较文学杂志的出现、、比较文学作为一门正式的课程进入高等学校的课堂和。 2、中国的比较文学研究开始得比较早,但是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则是在 世纪年代。 3、渊源学分为,,, 和集体的渊源。 4、当代文类学把文学作品分抒情类、和三大类。 5、比较文学的可比性由、跨越性和三个条件组成。 6、比较文学研究领域的各种文学关系大致包括、 和三个方面。 7、《管锥编》的作者是。 二、简要回答:(30分) 1、什么是题材研究? 2、什么是“文学误读”? 3、什么是“套话”? 三、论述:(54分) 1、试从形象学研究的角度谈19世纪中叶以后,西方人对中国人形象的描写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试述比较文学的三大学派及其基本特征。

一、填空(每空1分,共16分)。 1、英文中的“比较文学”一词是年由在一书中确定并使用的。 2、中国的比较文学研究开始得比较早,但是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则是在 世纪年代。 3、世界比较文学大致可以分为、和三大学派。 4、中国大陆第一部比较文学概论性著作是1984年卢康华、孙景尧所著 的。 5、比较文学的变异研究包 括、、、接受学 和。 6、梵·第根的代表作是。 7、中国大陆第一部以“比较诗学”为名的著作是。 8、《原始文化》的作者是。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什么是比较文学? 2、跨文明阐发研究的主要方式有哪些? 3、在文学的他国化过程中,接受国如何以本民族的文化规则和思维方式为主? 4、跨文明对话研究的主要方式有哪些?三、论述题(每题22分,共44分)。 1、试述比较文学的三大学派及其基本特征。 2、试论述诗学与比较诗学的区别和联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