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老年人长期照护服务的问题研究

我国老年人长期照护服务的问题研究

我国老年人长期照护服务的问题研究
我国老年人长期照护服务的问题研究

我国老年人长期照护服务的问题研究

人口快速老龄化已成为我国重大的社会问题,我国人口老龄化具有规模大、发展速度快、程度高的特点,以及由此带来的长期护理服务需求及问题,包括缺乏长期护理的保障机制、长期照护专业人员数量和质量不能满足需求等。为应对日益严重的老龄化发展趋势,提出了老年长期护理服务的对策,如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鼓励发展多种类型的养老照护机构、建立多层次的长期照护专业教育培训体系。

标签:长期照护;老年人

一、现状

随着建设“健康中国”战略的确立,积极面对人口老龄化挑战,满足老年人群在养老、健康、生活等各方面的综合需要,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已成为我国重要的发展政策。

但是当前我国护理机构资源匮乏,结构失调,社区发展缓慢,社会化照料费用昂贵,这些因素迫使失能老人社会化长期照料需求得不到有效满足。因此,如何更好地为失能老人提供长期照料服务成为政府和学者们关注的重点。

目前,我国失能老年人群体主要有以下特征:高龄多,平均年龄为76.8岁,高于预期寿命,高龄往往伴随着体力的衰退、自理能力丧失;女性多,男性、女性的比例为4:6,我国女性的预期寿命高于男性,所以老年人口中女性所占比重高于男性比重,失能老年人群体中亦然;丧偶多,超过一以上为丧偶者,这部分失能老年人大多选择进入机构接受护理服务,而有伴侣的失能老年人更倾向于居住在家中,因为伴侣是家庭护理的主要承担者;疾病多,因为疾病丧失生活自理能力,而失能带来更多的慢性疾病。

根据《2017年中国长期护理调研报告》显示调查地区有7.2%的老年人处于重度失能状态。如果加上中度失能,总失能率为16.5%,略低于《全国城乡失能老年人状况研究》19%的水平。分人群来看,70岁是老年人失能状况由轻转重的重要转折点,重度失能率从60-69岁年龄组的5.3%上升至70-79岁的8.8%。80岁后持续上升至2.7% 女性的整体失能率(重度失能率7.8%)和自理能力退化速度(重度失能率从60-69岁的6.3%上升至80岁以上的13.5%)都显著高于男性。失能老年人罹患阿尔茨海默病的比例很高(中度和重度失能老年人患病率分别为4%和9.1%),80岁以上的重度失能老年人更是“高危”人群(患病率14.5%)。

二、长期护理服务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老年人长期护理服务市场处于供需失衡状态,导致失衡的主要原因有:政府政策缺失,导致公办机构和民营机构发展不均衡,补贴忽略失能老年人;家庭结构发生变化,家庭规模缩小、流动性增加,导致家庭护理供给数量减少;

2016中国长期护理调研报告(发布稿)

2016中国长期护理调研报告 (发布稿) 中国保险行业协会 2016-12-30 前言 (1) 一、调研框架 (3) 二、调研组织及执行 (5) 三、主要分析成果 (6) (一)老年人生活活动能力及依赖等级 (6) (二)中国家庭老人护理负担 (8) (三)老年人护理服务需求及缺口 (9) (四)民众对商业长期护理保险的认知及消费动因 (14) (五)长期护理服务机构发展现状及问题 (16) 四、政策及发展建议 (20)

前言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疾病谱变迁、家庭结构及生活方式变化等趋势持续深化,满足庞大的老年人群在养老及生活照料等方面的需求,实现人人“老有所养”、“老有所护”迫在眉睫。从国家战略的层面统筹解决老年人的健康养老问题已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十三五”规划纲要要求稳步提高社会保障统筹层次和水平,建立健全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健康中国2030”规划则明确提出了“健康老龄化”的概念,把老年人作为重点关注人群,从完善护理服务体系、建立多层次护理保障制度、鼓励商业保险公司开展相关产品及管理模式创新、加强护理人才培养等方面对我国长期护理体系的建设做了战略部署。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也于2016年7月发布了《关于开展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的指导意见》,明确在全国15个地区探索建立“为长期失能人员的基本生活照料和与基本生活密切相关的医疗护理提供资金或服务保障的社会保险制度”。 “健康老龄化”战略如何与现实接轨?政策落脚点在哪里?我国老年人普遍的护理依赖等级是什么?他们正在接受哪些服务?需要哪种形式、哪种内容的护理服务?现状和需求之间存在哪些突出的缺口?老年人群中有哪些是需要政策重点倾斜的“特需”或“弱势”群体?“健康中国2030”给商业保险机构创造了较大的发展空间,那么老百姓对商业长期护理保险有什么样的认知和需求?发展短板在哪里?这些都是我国长期护理服务和保障体系建设工程必须首先解

老年护理分类等级和服务内容服务标准_自理级、介助级、介护级[1]

护理分类的服务标准 根据老人需求护理的标准,按能否自理和不能自理的程度细分自理级、介助级、介护级,三个等级进行不同护理标准进行服务。 1)自理级 年龄在70岁以上,身体基本健康,日常生活完全能自理,思维正常,判断能力、沟通能力正常。 1、生活完全能够自理者 2、每天打扫室内外卫生 3、每周洗涤被套、床单、枕套一次 4、整理抽屉、衣柜、床头柜等 5、代订牛奶、报刊 6、提供健身、娱乐设施,组织开展文体健身活动 7、建立健康档案,每周测血压一次 2)介助级 生活基本自理,各种慢性病(传染病、精神病除外)如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支气管炎、脑血管病等稳定期;年龄偏大(年龄在80岁以上)意识清、大小便能自控,能独立行走,有正常的思维、判断、沟通能力 1、自理级护理的全部内容 2、配药,定期测量血压。 3、思维功能轻度障碍,对言行有一定影响者 4、年老体弱,衣、食、起居等日常生活基本能自理者 5、督促休养员保持个人整洁 6、清洗衣物(手洗除外)、日用品及用具如:毛巾、水杯、痰盂等 7、代订饭菜,送开水饭菜到房内,洗刷餐具 8、代购饭菜票,代付床位费 9、帮助行动不便的长者到医疗保健中心就医 3)介护级 日常生活需要部分协助方能完成如:穿衣、入厕、梳洗,能独立进食,肢体有残疾,能借助器械独立进行户外活动,大小便能自控,位置移动需要

部分协助,健忘、沟通判断能力弱 1、介助级服务全部项目 2、协助起卧 3、协助老人入厕并便后擦洗 4、协助穿脱衣服、鞋袜 5、监督服药 6、洗脸、洗脚、洗澡 7、协助老人吃饭、喝水、服药 8、定期擦身,每日洗下身 9、协助更换体位、协助使用代步工具。

老年人服务标准制度

老人生活照料服务制度——自理部 1、每天清扫房间1次,室内应无蝇、无蚊、无鼠、无蟑螂、无臭虫等,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无异味。 2、每天为老年人在室内或床上进行晨间、晚间的全套护理服务。 3、每周给老年人修剪1次指(趾)甲,定期理发、剃须。 4、每日送开水到楼层或房间 5、每天提醒和指导老年人做好洗漱、沐浴等个人清洁卫生。保持口腔清洁、容貌整洁、无长指(趾)甲、身体清洁无异味 6、冬天每周帮助老人洗澡两次,夏天每天帮助老人洗澡。卧床老人每天帮其擦浴,及时更换衣物。老人衣物随脏随换。 7、每周更换、清洗、晾晒老年人衣物及床上用品.督促老人勤换洗内衣裤、袜等,视天气情况指导老人着衣。 8、及时维修或更换居室、护理区域设施、设备及物品 9、每日房间巡查,观察老年人的身心状况,特殊情况及时报告并协助处理 10、提供24小时当班、值班服务,并做好记录和交接班。

老人生活照料服务制度——半自理 1.每日订餐、送餐、送开水、打洗漱用水 2.每日提醒如厕,清洗便器 3.每日协助老年人做好洗漱、理发、修剪指(趾)甲等个人清洁卫 生。保持口腔清洁、容貌整洁、无长指(趾)甲、身体清洁无异味 4.及时整理床铺,及时更换、清洗、晾晒老年人衣物及床上用品, 保持床铺整洁 5.平日指导老年人使用拐杖、步行器、轮椅等辅助器具 6.及时维修或更换居室、护理区域设施、设备及物品 7.注意观察老年人身心状况,发现异常及时处理并通知监护人 8.提供24小时当班、值班服务,并做好记录和交接班

老人生活照料服务制度——全护理 1.每日协助老年人用餐、饮水 2.每天提醒、协助老年人如厕,清洗便器 3.每周为老年人穿(脱)衣、洗漱、剪指(趾)甲、剃须、理发、洗浴(擦浴)、清洁会阴部。保持口腔清洁、容貌整洁、无长指(趾)甲、身体清洁无异味 4.及时整理床铺,每周更换、清洗、晾晒老年人衣物及床上用品,保持床铺整洁 5.每日协助老年人按时服药 6.及时维修或更换居室、护理区域设施、设备及物品 7.每天注意观察老年人身心状况,发现异常及时处理并通知监护人 8.提供24小时服务,并做好记录和交接班 9.做好褥疮的护理及预防工作。褥疮发生率Ⅱ、Ⅲ度为0,Ⅰ度低 于5%

上海市老年照护统一需求评估标准

上海市老年照护统一需求评估标准(试行)2.0版 第一条(目的) 为加强社区居家照护、养老机构、老年护理机构等老年照护服务的有机衔接,科学确定老年人的照护需求,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特制定本标准。 第二条(依据) 本标准在整合现行的上海市老年照护等级评估、上海市高龄老人医疗护理服务需求评估以及上海市老年护理医院出入院标准的基础上统一制定。 第三条(评估结果) 采用国际通用的分类拟合工具(线性判断法和支持向量机法),将评估结果分为:正常、照护一级、照护二级、照护三级、照护四级、照护五级、照护六级、建议至相关医疗机构就诊。 第四条(分级维度) (一)自理能力维度 自理能力维度包含三个方面: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认知能力,对应的权重分别为65%、10%、25% 1.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包括:大便是否失禁、小便是否失禁、洗脸/洗手、梳

头/化妆、使用厕所、进食、坐立位起身、坐凳椅、平地步行(移动)、穿/脱上衣、穿/脱裤子、上下楼、洗浴等20项。 2.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包括:搭乘公共交通、现金和银行账户的管理等 8项。 3.认知能力包括:定向能力、计算能力、记忆力、日常生活中的基本判断能力和情绪精神症状等22项。 (二)疾病轻重维度 主要包括当前老年人群患病率比较高的慢性阻塞性肺病、肺炎、帕金森病、糖尿病、脑出血、高血压、晚期肿瘤、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脑梗塞、下肢骨折、认知障碍等疾病。 每种疾病分成局部症状、体征、辅助检查、并发症4个分项,对应的权重分别为30%、30%、30%、10%。其中,每一个分项包括若干子项,每一个子项有若干选择项及分值,全部分项的得分值相加为该种疾病的得分。 第五条(级别划分) 评估等级由自理能力和疾病轻重两个维度的得分值决定,分值范围为0?100分,分值越高表示所需的照护等级越高。

老年人长期照护的发展现状和思考

老年人长期照护的发展现状和思考 【关键词】老年人长期照护;发展现状 21世纪人类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是人口老龄化。从世界范围来看,所有发达国家都已进入老龄社会,而许多发展中国家从上世纪末也开始了人口老龄化的过程。1999年,我国进入老龄社会,成为较早进入老龄化的发展中国家之一[1]。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使得老年人长期照护的需求也越来越大。近年我国经济发达地区在老年照护建设方面有了一定发展,但针对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如何探索出一条适合本地区的服务建设模式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现将国内、外老年人长期照护的发展情况做一介绍,为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老年人长期照护服务的建设提供参考。 1 老年人长期照护界定及服务内容 1.1 老年人长期照护界定老年人长期照护是指老年人由于其生理、心理受损生活不能自理,因而在一个相对较长的时期,甚至在生命存续期内都需要他人给予的各种帮助的总称。长期照护需要向被照护者提供一系列长期性的健康服务,包括医疗护理和生活帮助。长期照护的时限暂无统一标准,但有报道认为较为合理的“长期”应为6个月以上[2]。 1.2 老年人长期照护的基本服务内容世界卫生组织根据20世纪80年代凯茨[3]提出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指标”将需要照护的老年者划分为七种状况和四种类型,并据此提供多方面的照护服务,其中最基本的照护服务内容有护理服务、生活照料服务、物资援助服务和特殊服务。 2 老年人长期照护的国内外状况 2.1 国外老年人长期照护服务的发展状况 2.1.1 国外老年人长期照护的制度建设在欧洲、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老年护理保险制度和法律建设已较完善,老年护理保险制度分为社会保险制和商业保险制两大类。前者以德国、日本为典型代表;后者以美国为典型代表。20世纪60年代,瑞典社区照顾作为老年福利政策中最关键的部分加以强调和实施;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上半期,美国长期护理保险发展迅速,成为美国健康保险市场上最重要的产品之一;1991年,英国发布《社区照护白皮书》,强调以“促进选择与独立”为总目标,现已建成分工明确、条理清晰的老年照护体系;1994年,德国正式立法通过《护理保险法》,使社会性护理保险成为并列于健康保险、意外保险、年金保险及失业保险的第5种社会保险;1998年,日本颁布了《护理保险法》,实施强制性互助型的护理保险制度[4]。 2.1.2 国外老年人长期照护的服务建设欧洲是世界上人口老化现象发生最早的地区[5],该地区政府投入相当数目的经费,建立了完善的组织机构和服务网络。主要通过建立健康护理管理委员会(HCB),领导各类型老年护理机构,并提供包括老年人出院后的延续护理和家庭护理、综合性老年康复护理等。另外,政府要求从业者一般具有本科以上学历,接受护理专业或社会工作专业的正规教育。待专业毕业后还需接受一年以上的老年护理专科实训。1981年,中国香港进入老龄化社会开始就积极完善老年社区照顾体系,其中介组织发挥了强大的组织管理作用[6];中国台湾地区长期照护隶属社会福利行政体系和卫生体系,其中私立安老机构和公办民营机构发挥重要作用,“喘息服务”获得重用[4]。 虽然国外老年人长期照护服务的形式各不相同,但各国在老年护理服务建设中充分体现了人性化的理念。老年护理院和公寓建设,均从老年人生理和心理、社会需要出发。如在老人经常出入的场所安装扶手,配置各种助行器,设置无障碍通道等。护理院命名以老年人更易建立积极心态的词语为主,最典型的就是美国太阳城中心(sun city center)[7]。电子技术也广泛应用到老年人日常生活中,为老人们的生活提供了许多方便,其中瑞典、丹麦与芬兰等国提供老年人使用的器械、设备最先进。此外,还设置了老人康乐部、自动洗衣房、理疗室等配套服务设施。目前,欧美国家老年护理院的市场竞争非常激烈,规模化建设、品牌化经

失能老人长期照护服务问题研究(1)

本科生学年论文 失能老人长期照护服务问题研究 摘要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进程加快,失能老年人问题日益凸显,疾病有医保,吃饭问题有退休金,可一旦失能,就会使老年人承受很大的风险,成为老龄化带来的最严峻的挑战之一,本文分析了现有社会支持网络存在的问题及面临的挑战,通过对养老机构,社区,政府三方主体的浅析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政策建议。 关键词:失能老年人;养老服务;政策建议 ABSTRACT With China's accelerated aging of the population, the elderly

disability becom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 illness has health insurance, pension eating problems, but once he is disabled, the elderly will bear great risks . Aging is becoming one of the most serious challenge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hallenges and problems existing in social support network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pension institutions, communities and the Government .Finally I puts forward the main policy recommendations. Key words:Disabled elderly;pension services;policy recommendations 引论 (一)研究背景 中国是未富先老的国家,人口老龄化超前于现代化,失能老年人口的增长速度与服务的发展出现了脱节。 首先是机构服务供需失衡。一方面是机构服务床位严重不足,而另一方面现有供给难以满足需要。市场上的民办为老服务机构由于服务质量的隐患和服务价格偏高,难以规模化发展。 二是现有社区服务没有提供长期照料服务的功能,居家养老仍然是失能老人养老的主体,而由于家庭结构的变化,独生子女会面临比以往的子女更沉重的负担。 三是政府没有建立长期照料服务体系,缺乏相应的信息处理,监管和管理机制,长期照料服务设施建设和改造严重滞后,发达国家除了养老、医疗服务保险之外,还有一项长期照料保险(包括商业保险或社会保险),以解决长期照料服务费用问题。(党俊武)中国养老、医疗保险制度还不完善,失能老年人只有靠退休金、大病的医疗费用报销制度来维持日常的护理和医疗。

我国老年人长期照护服务的问题研究

我国老年人长期照护服务的问题研究 人口快速老龄化已成为我国重大的社会问题,我国人口老龄化具有规模大、发展速度快、程度高的特点,以及由此带来的长期护理服务需求及问题,包括缺乏长期护理的保障机制、长期照护专业人员数量和质量不能满足需求等。为应对日益严重的老龄化发展趋势,提出了老年长期护理服务的对策,如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鼓励发展多种类型的养老照护机构、建立多层次的长期照护专业教育培训体系。 标签:长期照护;老年人 一、现状 随着建设“健康中国”战略的确立,积极面对人口老龄化挑战,满足老年人群在养老、健康、生活等各方面的综合需要,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已成为我国重要的发展政策。 但是当前我国护理机构资源匮乏,结构失调,社区发展缓慢,社会化照料费用昂贵,这些因素迫使失能老人社会化长期照料需求得不到有效满足。因此,如何更好地为失能老人提供长期照料服务成为政府和学者们关注的重点。 目前,我国失能老年人群体主要有以下特征:高龄多,平均年龄为76.8岁,高于预期寿命,高龄往往伴随着体力的衰退、自理能力丧失;女性多,男性、女性的比例为4:6,我国女性的预期寿命高于男性,所以老年人口中女性所占比重高于男性比重,失能老年人群体中亦然;丧偶多,超过一以上为丧偶者,这部分失能老年人大多选择进入机构接受护理服务,而有伴侣的失能老年人更倾向于居住在家中,因为伴侣是家庭护理的主要承担者;疾病多,因为疾病丧失生活自理能力,而失能带来更多的慢性疾病。 根据《2017年中国长期护理调研报告》显示调查地区有7.2%的老年人处于重度失能状态。如果加上中度失能,总失能率为16.5%,略低于《全国城乡失能老年人状况研究》19%的水平。分人群来看,70岁是老年人失能状况由轻转重的重要转折点,重度失能率从60-69岁年龄组的5.3%上升至70-79岁的8.8%。80岁后持续上升至2.7% 女性的整体失能率(重度失能率7.8%)和自理能力退化速度(重度失能率从60-69岁的6.3%上升至80岁以上的13.5%)都显著高于男性。失能老年人罹患阿尔茨海默病的比例很高(中度和重度失能老年人患病率分别为4%和9.1%),80岁以上的重度失能老年人更是“高危”人群(患病率14.5%)。 二、长期护理服务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老年人长期护理服务市场处于供需失衡状态,导致失衡的主要原因有:政府政策缺失,导致公办机构和民营机构发展不均衡,补贴忽略失能老年人;家庭结构发生变化,家庭规模缩小、流动性增加,导致家庭护理供给数量减少;

〈养老机构老年人分级照护标准〉

〈养老机构老年人分级照护标准〉 目次 1. 范围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 术语和定义 4. 分级照护程序 5. 照护等级确定 6. 分级照护内容 7. 服务质量评价 8. 服务质量改进与提升 一、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老年人分级照护工作的程序、照护等级确定、分级照护内容、服务质量评价、改进与提升等相关内容和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老年人分级照护工作。 二、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MZ/T 039 老年人能力评估 DB53/T XXX.1 云南省养老机构照护标准第1部分:老年人能力评估 三、术语和定义 MZ/T 039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一) 自理能力较好 老年人能自我照料,独立生活能力较强,对护理的需求较低或不需要护理。 (二) 自理能力欠佳 老年人不能完全自我照料,独立生活能力较弱,需要提供基本的护理。 (三) 自理能力较差 老年人基本不能自我照料,已缺失大部分独立生活能力,需要提供较多的护理。 (四) 自理能力丧失 老年人不能自我照料,已丧失独立生活能力,需要提供全方位的护理。 四、分级照护程序 (一)总则 照护定级是为了能够让入住老人享受机构提供的安全、安定的生活,同时也为养老机构合理收费提供依据和基准。照护定级主要包括个案评估、制定照护级别、制定护理计划、提供服务以及监督评价等。 (二)个案评估 就是对即将入住的老人的原生环境、社会保险情况、个人身体及心理状况进行信息收集,并以此为后来的照护定级做好充分的准备。

失能老人长期照护服务现状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4914277377.html, 失能老人长期照护服务现状分析 作者:鞠蓉蓉 来源:《合作经济与科技》2019年第11期 关键词:失能老人;长期照护;照护模式;专业护理 本项目来源于江苏省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立项项目:“失能老人生活现状与养老保障问题研究——以宿城区为例”(项目编号:201814160020X) 中图分类号:C913.6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9年3月19日 自21纪初迈入老龄化社会以来,老年人口慢慢呈现出数量多、发展快、占比大等趋势,失能情况也日益严重。根据江苏民政网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宿城区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15.72%,8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17.89%。“十三五”规划 指出:养老问题是中心问题。加强关注老龄人口的生活,提供养老服务。失能老人是老龄人口中更弱势的群体,如何保障失能老人的生活或成为民生所向,庞大的失能群体对于长期照护服务的呼声或会日益强烈。 随着老龄化的加剧,宿城区的失能老人数量也在增加。我们发现,这些老人不仅生活无 法自理,而且多数还患有慢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因而,选择何种长期照护模式对失能老人来说十分重要。因为受到传统家庭观念的影响,大多数的失能老人倾向于家庭照护,他们认为,亲属子女能够给自己提供基本的起居照料和看病送药服务就已经足够,同时还能让他们得到安全感和归属感。但是还有一些失能老人特别是失能程度较高的老人渴望有专业护理人员上门照护或是去到机构照护,原因是能够获得比较专业化的保健康复护理,有利于身心健康。可以了解到,有近一半的失能老人对目前的照护模式是不太满意的。一方面他们平时的经济来源十分有限,主要是养老金和子女供养,并且失能老人每月能领到的养老金平均只有1,200元左右,高昂的护理费用和苛刻的护理门槛将许多有需求的失能老人特别是重度失能老人“拒之门外”;另一方面很多失能老人因为缺少专业的护理和日常陪伴,终日只能待在家中,由子女或配偶照料日常生活。但是子女无法经常性的陪伴在老人身边,只能偶尔来送饭、打扫卫生,大多数时间需要老人独自生活,难免造成生活不便。总之,失能老人目前的生活质量还有待提高,需要政府和社会共同努力,为老人打造出一个幸福美满的晚年生活家园。 (一)子女、亲属供养压力大。目前,宿城区内有高达94%的失能老人选择了家庭照护,主要的照护人员就是老人的子女或者亲属。但是,持续的低生育率导致宿城区内的家庭规模呈现出小型化的趋势,随着人口转变的深化,独生子女家庭、“421”结构家庭、失独孤儿等残缺家庭和代际居住分离的空巢老人家庭数量不断增加,子女亲属的抚养负担压力越发严重。一方面由于失能老人多患有慢性疾病,需要定期看病吃药、检查身体,高额的医药支出对于一

关于进一步加强失智失能老人社会化照护服务的提案

关于进一步加强失智失能老人社会化照护服务的提案 摘要:全国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提案第1720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案由:关于进一步加强失智失能老人社会化照护服务的提案 审查意见:建议国务院交由主办单位民政部会同卫生部,教育部,中国保监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办理 提案人:高美琴 主题词:养老 提案形式:个人提案 内容: 截至2012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已超过1.85亿,65岁以上老年人已超过1.23亿,占总人口9.1%,特别是失智失能老年人已超过3300万,占到65岁以上老年人口的27%。而“十二五”期间,我国将进入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期,老年人口总量急剧增加。老年人口数量不断增加,老龄化程度持续加重,其中失智失能老人的社会化照护服务问题尤为严重。面对这样的严峻形势,有必要从战略定位、政策倾斜、社会资源分配等多角度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 一、失智失能老人社会化照护服务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在推进社区养老、机构养老的多层次养老方式上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与发展,但同时也面临着严峻挑战。 (一)传统家庭照护模式面临社会变迁的挑战 长期以来,绝大多数失智失能老人仍采用居家照护。长期家庭照护模式给家庭照护者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大约70%~90%的痴呆老人在其病程的某个阶段会出现痴呆的精神行为症状,表现为情绪低落、被窃妄想、猜疑被害、行为紊乱、性格改变、徘徊行为、大声吵闹、偏执观念、社会行为不端等。照护者不但要承担繁重的体力劳动,还要应付患者的一些怪异行为后果,照护过程漫长而艰辛,且照护服务的专业性也亟待提高。与人口老龄化现象并存的社会问题是: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独生子女政策带来的家庭在缩小,人口流动的速度加快等。再加上人口的长寿,使得养老问题更趋复杂。因此,随着社会的变迁,家庭结构的变化,提供相关社会支持与服务,已成为照护者的愈发迫切的需求。 (二)失智失能老人社会化照护服务供需矛盾突出 机构照护作为目前社会化照护的主要形式同样也面临着困境:失智失能老人不同于一般老人,治愈康复几乎是不可能的,只能长期住在机构直至死亡,这就造成床位的周转率很低,形成了目前“一床难求”的局面,目前每12名仅有1张护理床位,供需矛盾非常突出。同时,失智失能老人专业照护人员的配备数量有待增加,照护人员的专业水平有待提高,照护专业化知识的培训制度有待建立。 (三)失智失能老人社会化照护服务体系异常薄弱 失智失能老人作为老人中的弱势群体,其照护要求及负担远远高于一般的老人,

老年人长期照顾服务的现状及思考(同名3917)

老年人长期照护服务的现状及思考 摘要: 关键词:照护服务国内国外 正文: 一.老年人长期照护服务的界定 老年人长期照护是指老年人由于其生理、心理受损生活不能自理,因而在一相对较长的时期,甚至在生命存续期内都需要他人给予的各帮助的总称。长期照护需要向被照护者提供一系列长期性的健康服务,包括医疗护理和生活帮助。长期照护的时限暂无统一标准,但有报道认为较为合理的“长期”应为6个月以上。 二.发展的背景。 《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指出,2013年中国老年人口数量将超过2亿,预计到2050年60岁及以上老年人将达到4.8亿人,80岁及以上老年人将超过1亿人,并将在21世纪下半叶保持这一规模。在这样的背景下,老年人口中需要长期照护的人数将持续增长,以老年人口中9%需要长期照护的比例推算,预计到2050年将有4000万以上的老年人口需要相关服务。同时,我国老年人健康状况也不容乐观。根据各地老年人健康普查表明,无重要脏器疾病的老年人仅占20%~25%,而老年人慢性病发病率高达74.5%,其中认知障碍是最普遍问题。据调查研究看,我国人口老年化具有以下特征:(1)老年人口规模大;(2)老龄化发展迅速;(3)地区发展不平衡;(4)城乡倒置显

著;(5)女性老年人口数量多于男性;(6)老龄化超前于现代化。可以预测未来我国老年人长期照护服务需求巨大。 三.我国在这方面的发展,以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是一个“儒家文化”为主导的传统国家,大部分老年人在家庭养老。但随着经济发展及老龄化步伐的加快,传统养老方式正在逐渐弱化。出现以下现状:(1)家庭支持系统被“4-2-1”型家庭结构和“空巢家庭”存在所破坏;(2)自我照顾方式由于慢性病高发和经济条件而受到限制;(3)社会支持系统也因不充足的老年照护设施和不完备的养老法律、保险系统等而不能满足老年人长期照护的社会需要。为此,从20世纪末北京、上海、广州等国内较发达城市在借鉴国外老年护理服务建设经验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开始兴办福利院和老年护理院,也陆续兴办了一些商业化的养老设施和保险服务,使得老年人长期照护事业得到一定的发展。但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受经济落后、家庭养老功能弱化、农村劳动力输出、社区养老服务功能不健全等影响,致使老年人长期照护的供需矛盾进一步加剧。因此,大力发展老年人长期照护,加快老年人长期照护社会化进程,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的迫切要求,其对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并且在面对我国庞大的老年人口现状,我国在开展老年人长期照护服务的进程中面临这一系列的挑战:我们如何满

成都市老年患者长期照护需求现状与思考

成都市老年患者长期照护需求现状与思考 发表时间:2019-04-18T16:03:20.200Z 来源:《医药前沿》2019年4期作者:郑学群彭秀君(通讯作者)[导读] 至1990年以来,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成为较早进入人口老龄化的发展中国家,也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成都市第八人民医院护理部四川成都 610038)【摘要】伴随成都市老年人口的逐年递增,老年患者长期照护逐渐成为我市各界人士关注的重点。根据《成都市老年人口信息和老龄事业发展状况报告》的报道,我市老年人口从2009年到2015年占人口总量17.27%增长到21.17%;劳动人口赡养老人的系数从15.95%增长到19.51%。现将我市老年患者的照护需求进行分析和思考,旨在不断探索适合我市老年患者长期照护特色的新思路。 【关键词】老年患者;长期照护;需求现状【中图分类号】R4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9)04-0237-01 至1990年以来,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成为较早进入人口老龄化的发展中国家,也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同时,我国老年健康状况也不容乐观,老年慢性病发病率不断增高,失智失能比例也逐年上升,导致照护需求群体规模不断扩大,照护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现将我市老年长期照护需求现状进行分析和探讨。 1.老年人长期照护的界定 长期照护,在国际上已发展成探讨人类群体生命、生活、生计等主题,集多学科为一体的广泛概念。[1]老年人长期照护是指老年人由于生理、心理受损生活不能自理,需要一个相对较长时期,甚至在生命存活期内都需要他人提供帮助的总称。长期照护需要提供生活照顾、日常护理、健康促进等多方位的帮助。有报道认为长期照护至少在六个月以上[2]。 2.老年患者长期照护内容的界定 WHO根据20世纪80年代代凯茨提出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指标按等级进行多方面的服务,其中包括护理服务、生活照护服务、物资援助服务和特殊服务。后来较多学者研究认为,老年照护还应当包括为老人提供诊断、治疗、康复、精神慰藉等专业的医疗照护服务。目前的老年人长期照护服务的项目包括日常生活照料、医疗服务、精神慰藉三大类服务。 3.成都市老龄化现状分析 3.1 成都市老年人口信息现状分析 根据2009年至2015年《成都市老年人口信息和老龄事业发展状况报告》统计,我市60岁老年人口从1968292人增至到2598855人,老年人口占我市总人口比例从17.27%增长到21.17%。其中80岁以上老人300322人增至385667人,均占老人比例15%。 3.2 成都市老年患者赡养系数分析 我市劳动人口年龄暂定为15~64岁,需要抚养少儿人口年龄为0-14岁,需要赡养老人年龄定为65岁及以上。我市赡养老人系数和抚养小孩系数比例均逐年增加,2009年至2015年老人赡养指数从15.95%增长到19.51%。 3.3 成都市老年机构状况分析 据成都市卫计部门资料显示,2009年我市老年病专科医院只有1个,床位数330张,国办养老机构7所。2010年老年医院增至3个,床位数436张,国办养老机构增设至162所。截止2015年止,成都市已有55家医疗机构与100家养老机构签订合作协议;有养老机构309家,养老服务床位1.16万张,新建城乡社区日间照料中心600个,完成为困难家庭失能老人和80周岁以上老人提供养老服务4.3万人次。 3.4 成都市老年长期照护模式分析 据成都市民政调查显示,家庭养老仍是我市主要的养老模式,这与梁鸽等研究一致;社区日照养老和社区短期养老目前也是我市普通家庭较为接受的养老模式;机构养老和医疗养老由于床位比例的不足和家庭经济收入、就业状态、生活习惯的改变,目前比例较低。 3.5 成都市老年健康状况分析 根据全国大数据分析,我国无重要脏器疾病的老年人仅占20%~25%,而老年人慢性病发病率高达74.5%。其中失能老人2010年占老人总数19.0%,2015年老人总量的19.5%。按此比例计算,我市2015年失能老人超过50万,占我市人口总量4.13%。 4.成都市老年长期照护患者养老对策及思考 4.1 规范我市长期照护对象 根据台湾学者陈晶莹的定义,长期照顾是针对失能者和失智者的功能和自我照顾能力提供不同程度的照顾措施。我国较多专家研究对象以失能老人为基础,证明失能老人是长期照护需求的重要群体。近年来,医学数据显示,失智患者随着年龄的增加而病情加重;调查发现,老年年龄每增加5岁,失智的发病率就增加1倍;在85~90岁时,失智老人比例约25~33%。所以,在长期照护对象设定中,失能和失智患者同样是我市的需求人群。 4.2 规范我市长期照护对象的评定 评定长期照护需求依照老人的功能状态和失智程度。目前通常依据日常生活自理能力量表ADL和简明精神状态量表MMSE。我市已经制定长期照护评定等级,根据以上量表为基础,细化评定内容分为轻度1、2级,中度3、4级,重度5、6、7级共7个等级,为我市即将推出2017年7月出台的长期照护保险出具评定标准。 4.3 规范长期照护养老模式的标准化建设 我市仍是以家庭养老和居家养老为普遍的养老模式,家庭设施建设和照护人员培训是规范长期照护最基础的标准。根据国外先进养老经验,家庭设施由长期照护评定人员上门评定后,根据患者照护等级指导家属准备多功能病床等设施,具有防压疮和防跌倒功能,国外有报道由政府提供。照护人员由专业机构培训持证上岗,目前我市已成立成都市老年示训中心,为护理员培训提供专业的培训和考核,毕业持有老年护理员证和护理员证双重资格。养老机构和医养结合机构以及老年专科医院建设有专门审核标准和评定标准。 5.小结 伴随人口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剧,长期照护需求已经成为研究的热点。成都市自2009年以来,积极应对我市老龄化现状,增设养老机构及设施,规范化培训养老护理员,制定长期照护保险政策等等。然而,我市同样还处在未富先老时期,经济状态、社会意识、知识水平还相对落后,对老人的照护需求质和量均还存在较大的差距,还需要从模式探索、社会关爱、政府投入、个人意识等多方面进行研究,逐步满足我市老年患者长期照护的需求。

老年人长期护理报告

社会实践心得 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和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大幅提升。老年人对长期护理的需求日益增强。因此在这个假期,我就老年人长期护理做了问卷调查。 人口老龄化是社会发展进步的标志, 也是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据联合国报告, 2050年 60 岁以上人口将从 6亿增至近 20 亿, 60 岁以上人口所占比例预计增加 1 倍, 从 10%增至 20%。发展中国家增长最迅速, 在今后 50 年中这些国家的老年人口预计翻两番。其中,慢性疾病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自理能力。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完全依靠家庭照料已显得力不从心, 需要依靠外界的力量提供一系列多元化的长期护理服务, 以减轻家庭负担, 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我就此对在农村的60岁以上老人做了走访式问卷调查。对他们进行了生活现状的调查,其中包括基本家庭情况、老龄化的认知程度、医疗费用支出、对长期护理保险的购买意愿、长期护理保险的实施模式等。并且特地走访了少数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调查其每年所需的医疗护理费用以及需要他人照顾的天数。据卫生部公布的数据显示,医疗费用支出已成为我国居民继家庭食品、教育支出后的第三大消费。长期护理的开支更为高昂,因此高昂的护理费用让老年人不堪负重。随着上世纪70年代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我国逐渐呈现出“421”的家庭抚养模式。在家庭模式缩小的同时,农村流动人口的增加导致了“空巢老人”出现。当家庭成员无法全部或部分照料老年人时,必然期待着社会及社区提供相关服务和指导,以弥补家庭照料功能的不足或缺失。 建立强制社会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这是最理想的一种方案,能够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长期护理保障。国际上已经建立强制社会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国家都是发达国家,最典型的是德国和日本。而我国人均收入水平低,贫富差距大,这就使得收入低的人保费支付有困难,受益人群狭小,不能有效提高社会福利。其次我国居民对长期护理的认识不足,使政策推广会面临重重困难。因此,认为短期内我国无法实行强制社会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医疗救助是国家和社会向贫困人口、收容对象或因家庭收入不堪庞大的医疗开支而陷入困境的居民提供的免费医疗护理服务。因此我们认为建立长期护理的医疗救助机制目前在我国更加可行。第一,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政府保障弱势人群。调动商业保险公司积极性,提高老年人保障水平。在现阶段,政府不可能在全社会范围为失能老人提供护理补贴,应鼓励有经济能力的单位和个人购买商业长期护理保险,对开办这项业务的商业保险公司给予税收优惠,充分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建立长期护理救助基金,保障低收入人群。第二,建立多层次的护理供给体系,发挥社会服务力量。以社区居家护理为核心,壮大非正式医疗护理队伍。社区居家护理主要是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老年人生活照料、医疗康复、精神慰藉为主要内容,社区日托和短期入托为主要形式的一种护理方式。面对社区护理人员的短缺,我们应该充分发挥社会的互助精神,壮大非正式护理队伍。第三,加大健康知识宣传,实现健康老龄化。现阶段,老年人慢性非传染疾病患病率高,而许多慢性病与高盐、高糖等不合理的饮食结构及抽烟、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有关。因此,健康知识宣传和教育能够增强保健意识,降低慢性病发病率,提高老年人整体健康水平。强调预防在先,护理在后是缓解护理需求压力的有效途径。通过健康宣传、健康预防,以及社会环境的改善等制度建设,

中国失能老年人长期护理需求分析

中国失能老年人长期护理需求分析 发表时间:2018-05-23T11:44:52.623Z 来源:《文化研究》2018年第4月作者:赵健博宋毅霖 [导读] 我国家庭规模小型化,老年人长期护理成本逐步增高,养老机构发展滞后,这些将造成老年人护理服务供需失衡。 齐齐哈尔工程学院护理系护理学专业 【摘要】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速使老年人口及失能老年人剧增。失能老人因为生活自理能力的欠缺、健康状况欠佳、“被排斥”的心态等因素对护理服务的需求急剧上升。我国家庭规模小型化,老年人长期护理成本逐步增高,养老机构发展滞后,这些将造成老年人护理服务供需失衡。本文分析了现阶段及未来我国失能老人的状态和构成以及未来对老年人长期护理需求变化,提出建立并完善我国老年人长期护理社会保险的对策。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失能老年人;长期护理需求 一、前言 2011 年 4 月发布的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 60 岁以上老年人已达到 1.78 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3.26%,这一数据比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上升了2.93个百分点。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的调查数据显示:截至 2010 年末,我国失能老人数量达到了 3 300 万人,失能老人占老年人口的19%。我国有 1 080 万人老人是需要护理的完全失能老人,占全国老年人口的 6.23%①。由于失能老人生活自理能力减弱,意味着我国未来老年人看护和长期护理需求量将增大。我国的失能老人基数巨大,他们的日常生活需要有人照料,借助外部护理的服务来弥补自身失去的生理机能,这就需要大量的社会照料资源。由于我国家庭规模小型化,老年人长期护理成本居高不下,养老机构发展滞后,造成老年人护理服务供给不足,因而形成了我国失能老人长期护理服务供需失衡的局面。 二、我国失能老年人的规模、变化趋势及特征 2006 年全国老龄研究中心调查数据显示,我国老年人中失能老人占 6.4%,其中重度失能老年人占全国老年人的0.7%,中度失能老人占全国老年人的0.3%,轻度失能老人占全国老年人的5.4%。进一步对我国失能老人的失能程度数据分析发现:轻度失能老年人在失能老人中的比例最高,占84.3%;其次是重度失能老人,占10.6%;中度失能老人在失能老人中的比例最小,仅占5.1%。失能老人的健康情况不容乐观,80%以上城乡失能老人患有慢性病。近7成的城乡失能老人自觉健康情况很差和比较差。失能老人精神状况更令人担忧:41.1%的失能老人感觉非常孤独,常常感觉孤独的失能老人占 50.9%。调查中发现中度、重度失能老人患心理抑郁的几率更大。依照人类衰老的规律,年龄越大,失能的风险越大;年龄越高,失能老人的健康情况越差。从地区分布情况看,东北地区老年人失能的比重为8.8%;中部地区老年人失能的比重为6.7%;西部地区老年人失能的比重为 7.4%;东部地区老年人失能的比重为 4.8%。可见东北地区的老人中失能老人所占比重最高,而东部地区所占比重最小。以上分布情况可以充分说明经济发达地区医疗资源丰富,老年人的医疗保健工作到位,老人的失能率较低,经济较落后地区,医疗资源匮乏,老人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失能率较高。中国老龄研究中心老年人口状况调查数据显示(2000、2006、2010 年),运用环比平均增长法预测了今后 5 年间我国失能老年人的变化状况。在这里,笔者假设我国失能老年人占老年人口的比重变化趋势在2000~2010年保持不变,预测出“十二五”末我国失能老年人占我国老年人口的比重,进而根据失能老人占城乡老年人口的比例计算出我国未来失能老人的人口规模。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调查的数据显示,2010年末全国失能老年人占总体老年人口的6.25%。其中农村失能老人为738.7万人,占农村老龄人口的6.83%;城市失能老人总数345.6万人,占城市老年人口的4.76%。预测数据显示,到2015年,我国失能老年人口将达到1 239.8万人,占老年人口的6.05%,其中城市失能老人将达到 410.8 万人,占城市人口的 4.42%;农村失能老人将达到 828.9 万人,占农村老龄人口的6.73%。由此可见,未来我国失能老人占老龄人口的比重虽然呈下降趋势,但失能老人的规模却在逐步增加。通过对我国失能老人数量的分析,可以看出巨大的失能老人数量给我国的老年服务体系带来沉重压力。一是我国失能老人绝对数大,中国是世界上失能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说明我国需要护理的老年人口数量是惊人的,失能老年人构成复杂,相应的护理服务是否配成为解决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又一桎梏,也是老龄化过程中暴露出解决难度较大的问题。二是我国失能老人的增长趋势成加速状态,到“十二五”末,我国需要长期护理的老年人将达到3 869万人,失能老人的迅速增长始料未及,老龄化速度远快于我国经济增速,中国未富先老的老龄化特点,加上失能老人增长率超前于现代化,如何应对老龄化中失能老人洪峰的严峻挑战,将会引起社会各方面的关注。 二、失能老人生活状况引发的护理服务需求 失能老人因为各种生理机能的日益退化,他们已经或者正在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研究整理了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关于老年人口自理能力的调查数据,选取失能老人的判定标准:“吃饭、上下床、洗澡、上厕所、穿衣和室内走动”6项指标,考察失能老人的自理能力。我国有五成的失能老人表现出日常生活能力欠缺,在家庭照料日益式微的情况下,其需要社会化的生活照料服务。失能老人的日常活动能力缺失,导致其失去全部或部分自理能力,这就产生了巨大的日常生活照料需求,并且,失能老人在生活自理能力有障碍的时候,首先希望社会或家人提供生活照料服务,帮助其弥补丧失的生理机能,其次失能老人才会进一步要求医疗护理和心理慰藉。失能老人的生活自理能力欠缺会更容易导致健康状况欠佳,对看护照料的需求就更加迫切。 三、失能老人护理服务需求增长和供给不足的矛盾 我国城市中有77.1%的完全失能老人需要照料,农村中有61.8%的完全失能老人需要照料,这一指标农村比城市低15.3%。目前,我国失能老人的照顾主要依靠家庭成员,因此家庭成员的数量直接影响着失能老人被照料的质量。由于我国控制人口政策的普遍实施,使得我国人口老龄化过程中伴随着家庭规模小型化的发展趋势。数据显示,20世纪50~60年代中期,我国家庭户均人口数基本是稳定的。到20世纪80 年代初,户均人口数有所上升。但是,从 80 年代开始,该指标开始下降,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10年每个家庭户的人口数为3.10人,比2000年的3.44人减少了0.34人。失能老人的长期护理费用居高不下成为其不能得到充足照顾的又一重要原因。有学者对长期护理所产生的直接成本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失能老年人的护理费用是同龄全能老人的 2 倍以上。 四、总结 长期护理保险是一种既与我国文化传统、现实国情和未来发展相协调,又能满足处于失能生活状态下老年人口个性化需要的社会养老

养老院护理老人基本要求及服务内容

养老院护理老人基本要求及服务内容 一、协助满足老年人的基本需要 食物的需要:注意老年人的膳食营养,为不能自理的老年人喂食和喂水。 排泄的需要:帮助不能自理的老年人进行排便、排尿,及时清除排泄物。 舒适的需要:营造安静、清洁、温度适宜的休养环境。 活动和休息的需要:帮助老年人适当活动,并尽可能促进老年人的正常睡眠。 安全的需要:防止老年人跌倒、噎食、误吸、损伤,保持皮肤的完整性。 爱和归属的需要:营造良好的休养环境和人际环境,促进老年人的人际交往,帮助老年人及时与家人联系与沟通,并给予精神上的关心。 尊重的需要:运用沟通技巧,维护老年人的自尊,保护老年人的隐私。 审美的需要:协助老年人的容貌、衣着修饰,使其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二、老年人生活照料服务内容

老年人生活照料服务内容有:个人清洁卫生服务、衣着服务、修饰服务、饮食服务、如厕服务、口腔清洁服务、皮肤清洁服务、压疮预防、便溺护理等。 1.个人清洁卫生服务包括洗脸、洗手、洗头(包括床上洗头)、洗脚,协助整理个人物品,清洁平整床铺,更换床单等。 2.衣着服务包括协助穿脱衣裤、帮助扣扣子、更换衣裤、整理衣物等。 3.修饰服务包括梳头、化妆、剪指甲和协助理发、修面等。 4做食服务包括协助用膳、饮水,或喂饭、喂水、管饲等。 5.如厕服务包括定时提醒人厕、协助如厕,使用便盆、尿壶等。 6.口腔清洁护理包括刷牙、漱口,协助清洁口腔、假牙的清洁保养等。 7.皮肤清洁护理包括清洗会阴、擦浴、沐浴等。 8压疮预防包括保持床单位干燥、清洁、平整;定时翻身更换卧位,防局部受压过久,受压部位按摩增进血液循环;保持皮肤干燥、清洁,预防皮肤受伤等。 9.便溺护理包括大小便失禁、尿潴留、便秘、腹泻老人的照护,实施人工排便、清洗、更换尿布等。 三、老人生活照料服务要求 1.用文字或图表说明提供个人生活照料服务的范围、内容、时间、地点、人员、服务须知。 2.老年人居室做到清洁、整齐,空气清新无异味。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