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骨科常见牵引注意事项

骨科常见牵引注意事项

骨科常见牵引注意事项
骨科常见牵引注意事项

骨科常见牵引注意事项

一、皮带牵引:

约3-5公斤,不超过5公斤。注意胶布处皮肤有否过敏、水泡、皮疹感染等,并及时予处理。经常检查牵引是否松脱,有否压迫腓总神经,踝关节能否正常活动。应密切注意患肢的血运循环及活动功能,患肢肢端可因绷带缠的过紧或其它的原因,压迫血管、神经而引起青紫肿胀发冷、麻木、疼痛、运动障碍及脉博摸不到等情况,遇到上述情况时,应详细的检查,分析原因并报告,有时只须松开绷带减压后缠绕便可解决,应警惕缺血性挛缩的发生

二、骨牵引:

包括鹰嘴牵引、股骨髁上牵引、跟骨牵引等。牵引的目的是保持肢体的生理轴线,促使骨折复位或松驰软组织,促使畸形的关节获得矫正以及稳定手术后的肢体。所以,牵引时要有反牵引如抬高床尾,将肢体放置布朗氏架上等,以保证牵引之效果,要经常检查牵引装置是否正确。

上肢牵引时,肩要离床,尺骨鹰嘴牵引:牵引重量为体重的1/20

下肢牵引时,要保持髂前上棘,髂骨前面和第1、2趾间在一条线上。跟骨牵引:牵引重量为体重的1/12,由内向外进针。

踝上牵引:同上,少见。

股骨髁上牵引:牵引重量为体重的1/7,由内向外进针,较少。

胫骨结节牵引:牵引重量为体重的1/7,由外向内侧进针,防止损伤腓总神经。

经常检查牵引针眼有否感染、有否移动。每天针眼用75%酒精消毒2次。鼓励病人在牵引下作四肢功能锻炼,以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防止褥疮和肺炎等。

三、头颅牵引:

包括颈颌带牵引,颅骨牵引和颅骨钢圈牵引。使用这种牵引的病人用于颈椎损伤,颈椎综合征以及脊柱侧弯病人手术前之牵引。颅骨牵引:牵引重量为体重的1/12牵引时应随时注意牵引装置是否正确。颈颌带的要求是否牢固、舒适、安全,应注意吊带有无移动位置以致压迫颈部影响呼吸,颈椎损伤病人依据损伤类型保持颈部的过伸位或微屈位。

四、骨盆牵引:

骨盆牵引用于腰腿痛病例和骨盆病例。前者牵引装置不应超过髂后脊,否则牵引效果受到影响。后者用于布兜牵引时,臀部要离床,要密切观察病人的全身情况。因骨盆骨折病人可并发大出血。

所有牵引病人均应卧平板床,凡新上牵引的病人应列为交接班的项目,尤其皮肤牵引的病人。

牵引期鼓励多作各种活动。

五、.观察患肢血运:颜色-苍白(动脉缺血)、紫绀(静脉回流障碍)、正常肿胀-轻度:比健侧稍微肿胀

中度:肿胀较明显,皮纹消失。

重度:严重肿胀,皮肤透亮,甚至有张力性水泡形成。

动脉搏动情况-可触及(强或弱)、未触及(未摸到或纱布、石膏

包裹)

毛细血管充盈:按压患肢指甲变白后松开,在一秒钟内恢复红润为好。

2021年骨科常用牵引重量

骨科常用牵引重量 欧阳光明(2021.03.07) 1、皮肤牵引牵引重量不超过5kg 2、兜带牵引 ⑴颌枕带牵引:牵引重量一般不超过5kg ⑵骨盆牵引,一侧牵引重量一般不应超过10kg 3、骨牵引: ⑴颅骨牵引:牵引重量为体重的1/12 ⑵尺骨鹰嘴牵引:牵引重量为体重的1/20 ⑶尺桡骨茎突牵引:牵引重量为体重的l/20 ⑷掌骨牵引;牵引重量为体重的1/20 ⑸指骨牵引:牵引重量不超过1 kg ⑹股骨大粗隆牵引:牵引的重量为体重的1/12 ⑺股骨髁上牵引:牵引重量为体重的1/7--1/8 ⑻胫骨结节牵引:牵引重量为体重的1/7--1/8 ⑼踝上牵引:牵引重量为体重的1/12 ⑽跟骨牵引:牵引重量为体重的1/12 ⑾跖趾骨牵引:与掌指骨牵引类同 颅骨牵引重量一般为体重的1/12约3kg--5kg,必要时可增加到6kg--10kg,单侧小关节脱位牵引重量可有1.5kg开始,逐渐增加,最多不能超过10kg,时间约8小时;小关节绞锁者可加大到12.5kg--15kg,需观察

股骨髁上牵引重量成人一般按体重的1/7到1/8计算,老年体弱、肌肉损伤过多、或有病理性骨折的可用体重的1/9,小腿辅助牵引为1.5kg--2.5kg,足部皮肤牵引重量为0.25kg--0.5kg; 小儿先髋术前牵引单髋脱位,患侧予2~6Kg(1Kg/岁)骨牵引,健侧予1~2.5Kg下肢皮牵引维持;如为双髋脱位,两侧同时予相同重量骨牵引(1Kg/岁)。 胫骨结节牵引重量与股骨髁上牵引重量相同 成人颅牵一般是体重的1/9。但是,小孩的肌肉,筋膜等发育均达不到成人水平,个人浅见,将牵引重量减0.5公斤-1公斤,在观察

骨科常用牵引重量

骨科常用牵引重量公司标准化编码 [QQX96QT-XQQB89Q8-NQQJ6Q8-MQM9N]

骨科常用牵引重量 1、皮肤牵引牵引重量不超过5kg 2、兜带牵引 ⑴颌枕带牵引:牵引重量一般不超过5kg ⑵骨盆牵引,一侧牵引重量一般不应超过10kg 3、骨牵引: ⑴颅骨牵引:牵引重量为体重的1/12 ⑵尺骨鹰嘴牵引:牵引重量为体重的1/20 ⑶尺桡骨茎突牵引:牵引重量为体重的l/20 ⑷掌骨牵引;牵引重量为体重的1/20 ⑸指骨牵引:牵引重量不超过1 kg ⑹股骨大粗隆牵引:牵引的重量为体重的1/12 ⑺股骨髁上牵引:牵引重量为体重的1/7--1/8 ⑻胫骨结节牵引:牵引重量为体重的1/7--1/8 ⑼踝上牵引:牵引重量为体重的1/12 ⑽跟骨牵引:牵引重量为体重的1/12 ⑾跖趾骨牵引:与掌指骨牵引类同 颅骨牵引重量一般为体重的1/12约3kg--5kg,必要时可增加到6kg--10kg,单侧小关节脱位牵引重量可有1.5kg开始,逐渐增加,最多不能超过10kg,时间约8小时;小关节绞锁者可加大到12.5kg--15kg,需观察 股骨髁上牵引重量成人一般按体重的1/7到1/8计算,老年体弱、肌肉损伤过多、或有病理性骨折的可用体重的1/9,小腿辅助牵引为1.5kg--2.5kg,足部皮肤牵引重量为0.25kg--0.5kg; 小儿先髋术前牵引单髋脱位,患侧予2~6Kg(1Kg/岁)骨牵引,健侧予1~2.5Kg下肢皮牵引维持;如为双髋脱位,两侧同时予相同重量骨牵引(1Kg/岁)。

胫骨结节牵引重量与股骨髁上牵引重量相同 成人颅牵一般是体重的1/9。但是,小孩的肌肉,筋膜等发育均达不到成人水平,个人浅见,将牵引重量减0.5公斤-1公斤,在观察

骨科牵引术常用方式及要点详解

骨科牵引术常用方式及要点详解 1牵引的定义 应用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原理,对抗软组织的紧张与回缩,使骨折和脱位得以整复,预防和矫正畸形。 2牵引的目的 患肢制动,减少局部刺激减轻局部炎症扩散 保持肢体功能位 稳定骨折断端,镇痛,便于骨折愈合 矫正和预防因肌肉挛缩所致的关节畸形 使骨折、关节脱位复位。 解除肌肉痉挛,改善静脉血回流,消除肢体肿胀 3牵引的分类 一、皮牵引 皮牵引是使用胶布或皮套等包裹患侧肢体进行牵引,进而维持骨折的复位和稳定。主要用于12岁以下儿童,老年人的稳定的粗隆间骨折或手术前后的辅助固定治疗等。 牵引重量不超过5公斤,随时观察血运神经症状改变。 一般维持3-4周。 其牵引力通过皮肤、筋膜、肌肉,间接达于骨或关节。 皮肤有创伤、炎症、溃疡、粘膏过敏以及静脉曲张等疾病者,不宜使用。

皮牵引操作前,应将局部皮肤洗净、剃除毛发。 1、下肢皮牵引带牵引 2、双腿悬吊牵引 3、枕颌带牵引 4、骨盆悬吊牵引 二、骨牵引 骨牵引是通过圆针直接牵引骨骼,从而使骨折、脱位患者进行有效的复位和固定。 常常用于皮肤损伤、肿胀严重、创口感染或骨骼粉碎严重不宜行内固定的患者。 注意事项:每日观察避免过度牵引,超过8周更换牵引针,牵引过程中加强护理预防并发症。 1、股骨髁上牵引 【适应症】股骨干骨折、股骨粗隆间骨折、髋臼骨折、骨盆骨折

穿刺部位:在髌骨上缘2㎝处或内收肌结节上2横指处。由内向外进针,防止进针时损伤股动脉。 牵引重量:体重的1/6~1/8 ,老年人1/9,维持量为3㎏ 2、胫骨结节牵引 【适应症】有移位股骨及骨盆环骨折、髋关节中心脱位及陈旧性髓关节脱位等。(临床上因胫骨结节位置表浅易定位,四周软组织少,操作简捷,胫骨结节牵引较股骨髁上牵引更常用) 穿刺部位:胫骨结节顶端下、后各2㎝;由外向内进针,防止伤及腓总神经。 牵引重量:体重的1/7 约7~8㎏, 维持量为3 ~ 5㎏。

骨科常用医疗技术操作规范

骨科常用医疗技术操作规 骨牵引 一、穿针原则 1、术前征得患者同意,签手术知情同意书; 2、熟悉穿针部位的血管神经走行。原则是在重要结构的一侧穿针,以避免损伤这些重要的结果。 3、遵循无菌操作的技术进行皮肤准备。 4、麻醉以1%利多卡因局部浸润麻醉皮肤,但要告知病人完全将骨膜阻滞是困难的,在操作中可能会有疼痛。 5、皮肤切口穿针前,应用小尖刀片预先做一小切口,再行穿针,针眼处每日以酒精消毒,可减少针道的感染。 6、尽量用手摇钻而不用动力钻,以避免高温高热造成骨坏死。 7、穿刺针最好位于干骺端避免损伤骺板,理想的穿刺针是只穿过皮肤、皮下和骨骼,避开肌肉和肌腱。 8、不要破坏骨折血肿以免人为将闭合骨折变为开放状态。 9、不要穿入关节否则会造成化脓性关节炎的发生。 10、其它如在穿刺过程中针不要弯曲;要选择合适的牵引弓;牵引的力线要与骨折的纵轴一致;要注意牵引重量,不要过牵;随时给予X线检查。 二、常用部位骨牵引 1、胫骨结节胫骨结节向后一横指,在其平面下部,由外向穿针。 2、跟骨外踝顶点下2㎝,再向后2㎝或踝顶点下3㎝,由向外穿针。3、股骨下端髌骨上缘2㎝或收肌结节上2横指处,由向外穿针。 4、尺骨鹰嘴由鹰嘴尖端向远端⒈5横指处,由向外穿针。 5、指骨指骨远节基底远侧。 6、颅骨双侧外耳道经顶部的连线与两眉弓外缘向枕部划线的交点。

皮牵引 一、牵引机制 将胶布和皮肤之间的摩擦力通过浅筋膜、深筋膜及肌间隔等传导到骨骼上。 二、牵引方法 胶布宽度为肢体最细周径的一半,上端在骨折部位,下端超过肢体远端10㎝。也有特制的泡沫塑料带牵引。 三、注意事项 1、适用于儿童、老人或作为一种最初的、暂时的治疗手段; 2、仔细检查牵引处皮肤,祛除污物; 3、保护骨突起部位,避免胶布粘贴骨突起; 4、最大牵引重量一般为5㎏,具体因人而异; 5、抬高患肢,防止水肿; 6、每天检查肢体长度,调整牵引力度。 四、常用皮牵引 1、上肢皮牵引; 2、下肢皮牵引。

骨科常规操作规范

骨科临床基本技术操作规范 一.石膏绷带固定 [ 包扎前准备] 1 ?物品:适当大小石膏绷带卷、温热水(约40°C左右)、石膏刀、剪、针、线、衬垫物、颜色笔。 2 .患者的准备: (1) 向病者及家属交待包扎注意事项及石膏固定的必要性。 (2) 用肥皂水洗净患肢,有伤口者先行换药。 [ 固定时注意事项] 1 .先将肢体置于功能位,用器械固定或专人扶持,并保持该位置直至石膏包扎完毕、硬化定型为止。扶持石膏时应用手掌,禁用手指。 2 .缠绕石膏时要按一定方向沿肢体表面滚动,切忌用力抽拉绷带,并随时用手抹平,使各层相互粘合。 3 .在关节部位应用石膏条加厚加固,搬动时要防止石膏折断,过床后要用枕头或沙袋垫平。 4 .石膏包扎后应注明日期及诊断。 5 .石膏未干固以前,注意凸出部勿受压,以免凹陷压迫皮肤,引起压迫性溃疡。 6 .为加速石膏凝固,可在温水中加放少许食盐,天气潮湿可用电炉、电吹风等方法烘干。 7 .石膏固定应包括骨折部位的远近端二个关节。肢体应露出指(趾)端以便于 观察。 8 .术后应密切观察,尤其最初六个小时。如有下列情况,应及时切开或拆除石膏。 (1) 肢体明显肿胀或剧痛。 (坏疽及缺血性挛缩) (2) 肢体有循环障碍或神经受压。 (3) 不明原因的高热。(压疮,化脓性皮炎,坠积性肺炎) 9 .石膏松动、变软失效,应及时更换。

10.应鼓励患者活动未固定的关节并抬高患肢,固定部位的肌肉应作主动收缩、舒张的锻炼,以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及关节僵硬。 二牵引术 [ 适应证] 1 .长骨干骨折复位后不稳定,需要维持对位者。如股骨干大斜形骨折。 2 .骨折脱位,需要持续牵引方能复位。如颈椎骨折脱位。 3 .需要矫正或预防肌肉痉挛所致的关节畸形。 4 .软组织挛缩引起的畸形。 5 .某些腰痛、坐骨神经痛患者。 [ 牵引方法] 1 .骨牵引:小孩易损伤骨骺,应慎用。 (1) 穿针部位: 1) 胫骨结节:由胫骨外侧,自腓骨头和胫骨结节连线的中点(自胫骨结节下1CM 画一条与胫骨结节纵轴垂直的横线,在纵轴两侧各3CM左右处,与垂线的交点) 由外向内侧穿入,注意勿损伤腓总神经。 2) 跟骨:踝关节置于中立位,自内髁尖端和足跟后下缘连线中点,由内向外穿入,注意勿损伤胫后动脉及胫神经。 3) 股骨髁上:内上髁内收肌结节上方一横指处进入 (画髌骨上缘1CM处与股骨垂直的横线,画沿股骨内髁隆起最高点与髌骨上缘横线相交的垂线,两线交点) 由内向外,注意勿损伤动脉。 (2) 操作方法: 1) 放好体位,划标线记,常规消毒,铺无菌巾。 2) 手术者在牵引针进出口处,采用局部浸润麻醉方法,由皮肤直至骨膜下,助手固定患肢,皮肤轻向近心端牵拉。 3) 术者用骨钻,将牵引针直接穿入皮肤,按进出口位置,垂直于骨干钻入。 4) 用酒精纱块保护针的皮肤接触点。 5) 安装牵引弓、牵引架,按所需重量进行牵引。床脚抬高。

骨科常见牵引注意事项

骨科常见牵引注意事项 一、皮带牵引: 约3-5公斤,不超过5公斤。注意胶布处皮肤有否过敏、水泡、皮疹感染等,并及时予处理。经常检查牵引是否松脱,有否压迫腓总神经,踝关节能否正常活动。应密切注意患肢的血运循环及活动功能,患肢肢端可因绷带缠的过紧或其它的原因,压迫血管、神经而引起青紫肿胀发冷、麻木、疼痛、运动障碍及脉博摸不到等情况,遇到上述情况时,应详细的检查,分析原因并报告,有时只须松开绷带减压后缠绕便可解决,应警惕缺血性挛缩的发生 二、骨牵引: 包括鹰嘴牵引、股骨髁上牵引、跟骨牵引等。牵引的目的是保持肢体的生理轴线,促使骨折复位或松驰软组织,促使畸形的关节获得矫正以及稳定手术后的肢体。所以,牵引时要有反牵引如抬高床尾,将肢体放置布朗氏架上等,以保证牵引之效果,要经常检查牵引装置是否正确。 上肢牵引时,肩要离床,尺骨鹰嘴牵引:牵引重量为体重的1/20 下肢牵引时,要保持髂前上棘,髂骨前面和第1、2趾间在一条线上。跟骨牵引:牵引重量为体重的1/12,由内向外进针。 踝上牵引:同上,少见。 股骨髁上牵引:牵引重量为体重的1/7,由内向外进针,较少。 胫骨结节牵引:牵引重量为体重的1/7,由外向内侧进针,防止损伤腓总神经。

经常检查牵引针眼有否感染、有否移动。每天针眼用75%酒精消毒2次。鼓励病人在牵引下作四肢功能锻炼,以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防止褥疮和肺炎等。 三、头颅牵引: 包括颈颌带牵引,颅骨牵引和颅骨钢圈牵引。使用这种牵引的病人用于颈椎损伤,颈椎综合征以及脊柱侧弯病人手术前之牵引。颅骨牵引:牵引重量为体重的1/12牵引时应随时注意牵引装置是否正确。颈颌带的要求是否牢固、舒适、安全,应注意吊带有无移动位置以致压迫颈部影响呼吸,颈椎损伤病人依据损伤类型保持颈部的过伸位或微屈位。 四、骨盆牵引: 骨盆牵引用于腰腿痛病例和骨盆病例。前者牵引装置不应超过髂后脊,否则牵引效果受到影响。后者用于布兜牵引时,臀部要离床,要密切观察病人的全身情况。因骨盆骨折病人可并发大出血。 所有牵引病人均应卧平板床,凡新上牵引的病人应列为交接班的项目,尤其皮肤牵引的病人。 牵引期鼓励多作各种活动。 五、.观察患肢血运:颜色-苍白(动脉缺血)、紫绀(静脉回流障碍)、正常肿胀-轻度:比健侧稍微肿胀 中度:肿胀较明显,皮纹消失。 重度:严重肿胀,皮肤透亮,甚至有张力性水泡形成。 动脉搏动情况-可触及(强或弱)、未触及(未摸到或纱布、石膏

骨科常见疾病

骨科常见疾病. 骨科疾病护理常规 骨折(fracture) 一、定义: 骨的完整性或连续性受到破坏所引起的,以疼痛、肿胀、青紫、功能障碍、畸形及骨擦音等为主要表现的疾病。 二、分类: (一)依据骨折是否和外界相通可分为:

1.开放性骨折骨折附近的皮肤和粘膜破裂,骨折处与外界相通 2.闭合性骨折骨折处皮肤或粘膜完整,不与外界相通。此类骨折没有污染。 (二)依据骨折的程度分类 1.完全性骨折骨的完整性或连续性全部中断。 2.不完全性骨折骨的完整性或连续性仅有部分中断。 (三)依据骨折的形态分类 1.横形、斜形及螺旋形骨折多发生在骨干部。 2.粉碎性骨折骨碎裂成两块以上,称粉碎性骨折。 3.压缩骨折松质骨因压缩而变形,如椎体和跟骨。 4.星状骨折多因暴力直接着力于骨面所致,如髌骨骨折。 5.凹陷骨折如颅骨因外力使之发生部分凹陷。 6.嵌入骨折发生在长管骨干骺端皮质骨和松质骨交界处。骨折后,皮质骨 嵌插入松质骨内,可发生在股骨颈和肱骨外科颈等处。 7.裂纹骨折如长骨干或颅骨伤后可有骨折线,未通过全部骨质。多发生在小儿,骨质部分断裂,骨膜及部分骨质未断。青枝骨折8. 骨科疾病护理常规 9.骨骺分离通过骨骺的骨折,骨骺的断面可带有数量不等的骨组织。(四)依据解剖部位来分类 如脊柱的椎体骨折,附件骨折,长骨的骨干骨折,骨骺分离,干

骺端骨折,关节内骨折等。 (五)依据骨折前骨组织是否正常分类 1.外伤性骨折 2.病理性骨折 (六)依据骨折稳定程度分类 1.稳定性骨折骨折复位后经适当外固定不易发生再移位者。如裂缝骨折、 青枝骨折、嵌插骨折、长骨横形骨折、压缩骨折等。 2.不稳定性骨折骨折复位后易于发生再移位者。如斜形骨折、螺旋骨折、 粉碎性骨折。 (七)依据骨折后的时间分类 1.新鲜骨折三周以内的骨折。 2.陈旧性骨折三周以上的骨折。 三、临床表现: 1.骨折的一般表现局部疼痛、肿胀和功能障碍。 2.骨折的特有体征 (1)畸形; (2)异常活动; (3)骨擦音或骨擦感。 四、骨折治疗原则: 骨科疾病护理常规

骨科牵引概述

概述 骨科疾病中经常利用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原理,用手法或器械的牵引,来达到整复骨折、脱位、维持复位后的位置,或矫正关节畸形,解除肌肉痉挛与疼痛的目的。亦常用以椎间盘脱出症、颈椎病、坐骨神经痛等疾病和作为骨科手术前后的辅助治疗措施,临床上常按牵引的部位分皮肤牵引、骨骼牵引、四头带牵引、骨盆悬吊牵引等。 ⒉几种常见牵引与护理 ⑴皮肢牵引:来源: ①适应症常用于儿童股骨干骨折、肱骨髁上骨折局部剧列肿胀不宜手法复位、化脓性关节炎(急性期)、肌骨粗隆间骨折股骨颈囊内骨折。 ②方法: A下肢牵引部位剃毛、局部涂安息香酸酊保护皮肤,增加胶布粘性。 B准备适当长度与宽度蝗胶布,一般是患肢最细部位同径的1/2,自大腿中上1/3或小腿上1/3开始胶贴,离肢跟5cm处放置扩展、滑车,悬吊重量。 C骨突处放置纱布或棉垫,如腓骨小头、胫骨内、外踝,避免皮肤受压。 D肢体外周用绷带轻轻加压均匀缠绕,方向从近端到远端。 E根据治疗要求,放在勃良氏架(Braum)或妥马氏架(Thomas)上牵引,重量一般为体重的1/12~1/13,不可随意增减。 ③护理要点:来源: A病人卧硬板床,床脚抬高作反牵引。 B将肢体置于功能位,如下肢保持外展正中位。 C经常检查皮肤牵引绷带有否松动、滑脱,保持重量悬空。 D有无胶布过敏性皮炎,如出现皮疹、丘疹、红疹时可用海绵带牵引来代替。 E儿童股骨骨折Bryant牵引时,臀部必须离开床面。 F加强临床护理,预防褥疮及呼吸、泌尿系统并发症,应鼓励病人利用拉手架抬起上身、抬臀、促进血液循环。 ⑵颅骨牵引:来源: ①适应症:适且于颈椎骨折脱位或伴有神经症状高位截瘫。 ②方法及护理:来源: A患者剃光头、仰卧位,用龙胆紫作标记,自两耳边顶端连线,再作自鼻尖向上向后引线相交于顶部自交叉点旁开4~5cm,即为颅骨钻孔点。 B局麻药1%普鲁卡因或2%利多卡因溶液每10ml加盐酸肾上腺素1~2滴,可止血及延长麻醉时间。C病人卧硬板床,床头抬高,一般颅骨牵引重量5~10kg。 D颈椎屈典型损伤时,病人平卧位去枕,齐两肩用薄枕垫平作过伸位牵引。颈椎过伸型损伤时可在头下置枕作屈曲位牵引。 E颈椎损伤伴高位截瘫者牵引过程中,要注意观察病人的全身情况、体温、脉搏,血压及呼吸的变化,及时处理。 F枕骨粗隆重处放中空海绵垫或纱布圈,减轻骨突部的压迫,每日定时按摩骨突部,预防褥疮的产生。G每天检查颅骨牵引螺丝有无松动,先松后紧,避免钩尖刺激骨质发生滑脱,翻身过程中亦要防止冰

骨科基本操作之石膏固定技术(行业文书)

骨科基本操作技术之石膏绑带与夹板固定技术 (一)石膏固定技术 1.概念:石膏绷带(plaster bandage)是常用的外固定材料,是将无水碳酸钙粉末撒在特制的稀孔绑带上,吸水后具有很强的塑型性,能在短时间内逐渐结晶、变硬。 2.适应症: (1)小夹板难于固定的某些部位的骨折,如脊柱骨折。 (2)开放性骨折清创术后,窗口尚未愈合,软组织不宜受压,不适合小夹板固定者。(3)病理性骨折。 (4)某些骨关节术后,须较长时间固定于特定位置者,如关节融合术。 (5)维持畸形矫正术后的位置,如成人马蹄内翻足行三关节融合术后。 (6)化脓性骨髓炎、关节炎,用以固定患肢,减轻疼痛,控制炎症。 (7)某些软组织损伤,如肌腱、肌、血管、神经断裂缝合术后需在松弛位固定者,以及韧带损伤者。如膝关节外侧副韧带损伤,需行外翻位石膏托或管型固定。 3.禁忌证: (1)确诊或可疑伤口有厌氧菌感染者; (2)全身情况差,心肺肾功能不全或患有进行性腹水者; (3)孕妇忌做腹部石膏; (4)年龄过大体力虚弱者,忌用巨型石膏; (5)新生儿、婴幼儿不宜长期石膏固定. 4.优缺点: 优点:能够根据肢体的形状塑性易于达到三点固定的治疗原则,固定确实,护理方便,便于长途运送。 缺点:沉重、透气性及X射线透光性差,固定时一般需超过骨折部的上、下关节,可导致关节僵硬。 5.用法: 石膏绷带固定范围 石膏对患部的固定有一定范围,其原则是将患部上、下两个邻近的关节一起固定。 衬垫+石膏(保护骨隆突部的皮肤和其他软组织不被压伤导致褥疮)。将石膏绑带卷平放在温水,待无气泡时取出,手握两端,轻轻挤去水分,即可使用。

6.常用石膏固定类型 (1)石膏托: 按需要将石膏绑带折叠成需要长度的石膏条,置于伤肢的背侧(或后侧),用绑带卷包缠,达到固定的目的。上肢一般10-12层,下肢一般12-15层,其宽度应包围肢体周径的2/3为宜。 (2)石膏夹板: 按石膏托的方法制作两条石膏带,分别置贴于被固定肢体的伸侧及屈侧,用手抹贴肢体,绑带包缠。多用于:骨关节损伤后肢体肿胀,便于调整松紧,以防影响肢体血运。

骨科牵引术的具体步骤及注意要点

骨科牵引术的具体步骤及注意要点 Traction 一、目的 复位固定,纠正畸形,缓解疼痛,促进愈合,方便护理。 二、适应证 1.骨折急救时应用可临时稳定骨折端,减轻疼痛,防止休克发生,避免加重损伤。 2.骨折脱位的治疗时牵引可实现复位,畸形矫正,维持对位。 3.对于关节畸形或挛缩牵引达到纠正关节挛缩的目的。 4.术前牵引可纠正骨折短缩畸形或软组织挛缩,便于术中复位,术后牵引可悬吊患肢减轻肿胀。 5.腰腿痛颈肩痛牵引可缓解疼痛。 三、禁忌证 1.绝对禁忌:局部皮肤缺损感染;软组织感染,骨髓炎。 2.相对禁忌:张力水疱形成,严重骨质疏松;骨缺损或关节漂浮,牵引可造成血管神经损伤加重者。 四、操作前准备 注意:术前注意沟通,有创操作签署知情同意书。 1.器材准备:长宽适合的胶布条,牵引床,牵引架,牵引弓,固定肢体的皮肤牵引套;骨针,牵引绳,不同重量的牵引砣,床尾调高或垫高器材,局麻药,电钻,皮肤消毒剂,无菌手套等。 2.患者准备:牵引部位皮肤清洗,剃毛发。 3.术者准备:手部清洗,确定牵引方式,如采用骨牵引需确定牵引针进针部位及进针方向做标记。 五、操作步骤 (一)皮牵引 1.骨隆起部位加衬垫保护粘贴胶布或直接安装不同大小规格的皮牵引套,在受牵引的皮肤部位可涂抹安息香酸酊,帮助胶布黏着,绷带包扎加固。 注意:采用胶布粘贴进行皮牵引容易引起皮肤过敏水泡,应加强护理;开始时牵引重量稍轻,以使患者适应,1 天后可调整至适当重量。 2.越过肢体最远端安装撑木防止牵引带压迫肢体。 3.牵引绳与撑木连接,将肢体抬高或置于牵引加上。 4.牵引绳一端穿过牵引床或架上的滑轮,调整肢体高度使牵引绳与肢体力线一致。 5.牵引绳另一端在距地面适当高度连接牵引砣。 6.确定牵引重量,一般不超过5kg,使用胶布者l 至2 小时后待粘贴牢固加重量牵引,可维持3 至4 周。

骨伤科常用医疗技术操作规范

骨伤科常用医疗技术操作规范 骨牵引 一、穿针原则 1、术前征得患者同意,签手术知情同意书; 2、熟悉穿针部位的血管神经走行。原则是在重要结构的一侧穿针,以避免损伤这些重要的结果。 3、遵循无菌操作的技术进行皮肤准备。 4、麻醉以1%利多卡因局部浸润麻醉皮肤,但要告知病人完全将骨膜阻滞是困难的,在操作中可能会有疼痛。 5、皮肤切口穿针前,应用小尖刀片预先做一小切口,再行穿针,针眼处每日以酒精消毒,可减少针道的感染。 6、尽量用手摇钻而不用动力钻,以避免高温高热造成骨坏死。 7、穿刺针最好位于干骺端避免损伤骺板,理想的穿刺针是只穿过皮肤、皮下和骨骼,避开肌肉和肌腱。 8、不要破坏骨折血肿以免人为将闭合骨折变为开放状态。 9、不要穿入关节否则会造成化脓性关节炎的发生。 10、其它如在穿刺过程中针不要弯曲;要选择合适的牵引弓;牵引的力线要与骨折的纵轴一致;要注意牵引重量,不要过牵;随时给予X线检查。 二、常用部位骨牵引 1、胫骨结节胫骨结节向后一横指,在其平面下部,由外向内穿针。 2、跟骨外踝顶点下2㎝,再向后2㎝或内踝顶点下3㎝,由内向外穿针。 3、股骨下端髌骨上缘2㎝或内收肌结节上2横指处,由内向外穿针。

4、尺骨鹰嘴由鹰嘴尖端向远端⒈5横指处,由内向外穿针。 5、指骨指骨远节基底远侧。 6、颅骨双侧外耳道经顶部的连线与两眉弓外缘向枕部划线的交点。 皮牵引 一、牵引机制 将胶布和皮肤之间的摩擦力通过浅筋膜、深筋膜及肌间隔等传导到骨骼上。 二、牵引方法 胶布宽度为肢体最细周径的一半,上端在骨折部位,下端超过肢体远端10㎝。也有特制的泡沫塑料带牵引。 三、注意事项 1、适用于儿童、老人或作为一种最初的、暂时的治疗手段; 2、仔细检查牵引处皮肤,祛除污物; 3、保护骨突起部位,避免胶布粘贴骨突起; 4、最大牵引重量一般为5㎏,具体因人而异; 5、抬高患肢,防止水肿; 6、每天检查肢体长度,调整牵引力度。 五、常用皮牵引 1、上肢皮牵引; 2、下肢皮牵引。 石膏固定 一、适应证 1、用于骨折,脱位,韧带损伤和关节感染性疾病,用来缓解疼痛,促进愈合;

骨科常用牵引重量

骨科常用牵引重量标准化工作室编码[XX968T-XX89628-XJ668-XT689N]

骨科常用牵引重量 1、皮肤牵引牵引重量不超过5kg 2、兜带牵引 ⑴颌枕带牵引:牵引重量一般不超过5kg ⑵骨盆牵引,一侧牵引重量一般不应超过10kg 3、骨牵引: ⑴颅骨牵引:牵引重量为体重的1/12 ⑵尺骨鹰嘴牵引:牵引重量为体重的1/20 ⑶尺桡骨茎突牵引:牵引重量为体重的l/20 ⑷掌骨牵引;牵引重量为体重的1/20 ⑸指骨牵引:牵引重量不超过1 kg ⑹股骨大粗隆牵引:牵引的重量为体重的1/12 ⑺股骨髁上牵引:牵引重量为体重的1/7--1/8 ⑻胫骨结节牵引:牵引重量为体重的1/7--1/8 ⑼踝上牵引:牵引重量为体重的1/12 ⑽跟骨牵引:牵引重量为体重的1/12 ⑾跖趾骨牵引:与掌指骨牵引类同 颅骨牵引重量一般为体重的1/12约3kg--5kg,必要时可增加到6kg--10kg,单侧小关节脱位牵引重量可有1.5kg开始,逐渐增加,最多不能超过10kg,时间约8小时;小关节绞锁者可加大到12.5kg--15kg,需观察 股骨髁上牵引重量成人一般按体重的1/7到1/8计算,老年体弱、肌肉损伤过多、或有病理性骨折的可用体重的1/9,小腿辅助牵引为1.5kg--2.5kg,足部皮肤牵引重量为0.25kg--0.5kg; 小儿先髋术前牵引单髋脱位,患侧予2~6Kg(1Kg/岁)骨牵引,健侧予1~2.5Kg下肢皮牵引维持;如为双髋脱位,两侧同时予相同重量骨牵引(1Kg/岁)。 胫骨结节牵引重量与股骨髁上牵引重量相同 成人颅牵一般是体重的1/9。但是,小孩的肌肉,筋膜等发育均达不到成人水平,个人浅见,将牵引重量减0.5公斤-1公斤,在观察

常用骨科牵引与关节穿剌术

常用骨科牵引与关节穿剌术 骨科牵引与关节穿剌术 骨科牵引术 [目的要求] 1.掌握胫骨结节牵引和跟骨牵引的作用,牵引针的定位及基本方法 2.熟悉股骨髁上牵引及尺骨牵引的用途,牵引针的定位及基本方法 3.了解颅骨牵引、骨盆牵引及肢体皮肤牵引的作用 [教学内容] 1.各种骨牵引的原理和用途 2.胫骨结节及跟骨牵引基本方法 3.介绍皮肤牵引和骨盆、颈椎牵引的用途 [实验原理] 各种骨牵引术是通过固定在特定部位的骨针、牵引弓、绳索、牵引架(滑轮)以及牵引砝码等器具对骨折、脱位进行缓慢的复位,它既是一种复位的方法,也可起到良好的固定作用。其中胫骨结节(股骨髁上)牵引主要由于股骨骨折、股骨颈骨折、粗隆间骨折、股盆骨折、中心性和陈旧性髋关节脱位。跟骨牵引主要用于胫骨平台骨折、不稳定骨折、胫骨开发性骨折、粉碎性骨折等。骨牵引必须根据骨折部位、年龄、骨折类型的不同调整牵引方向、重量。 [实验材料和用品] 骨牵引:克氏针(斯氏针)、牵引弓、牵引绳、布郎氏架(托马氏架)、牵引砝码、骨钻(骨錘)、颅骨钻、颅骨牵引弓。 皮牵引:绷带、胶布、扩张板、牵引绳索、头尾滑轮、牵引砝码。

牵引是利用外界的牵引力和对抗牵引力的作用,对肢体或躯干进行牵拉,以达到治疗和辅助治疗的目的。牵引既有复位又有固定作用,在骨科应用广泛,是一种简便有效的治疗方法。尤其是对于不宜手术的病人,也可以通过牵引达到治疗目的。 一.牵引目的和作用 牵引可达到复位与固定的双重目的,其作用主要在于治疗创伤、骨科疾病及术前术后的辅助治疗几个方面。 1.治疗创伤 ?使骨折复位,矫正骨折缩短移位。通过调整牵引角度,也可矫正成角和旋转移位。 ?稳定骨折断端,有止痛和便于骨折愈合的作用。 ?使脱位的关节复位,并可防止再脱位。 2.治疗骨科疾病 ?使轻、中度突出的椎间盘复位,减轻脊髓和神经根压迫症状。 ?使患有骨结核或骨髓炎或瘤样病损、骨肿瘤的患肢相对固定,防止病理性骨折。 ?矫正和预防关节屈曲挛缩畸形,辅助矫正脊柱侧凸畸形。 ?使肢体制动,减少局部刺激,减轻局部炎症扩散。 ?解除肌肉痉挛,改善静脉血液回流,消除肢体肿胀,有利于软组织修复。 3.术前术后的辅助治疗 ?术前牵引以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术后并发症,如脊柱侧凸畸形的术前牵引有助于术中矫形复位,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术前术后的牵引,还可防止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等并发症。 ?术后牵引,减少术后并发症,如截肢术后和髋关节脱位手法复位术后牵引。

骨科牵引术常用方式及要点详解

骨科牵引术常用方式及要点详解 骨科牵引术常用方式及要点详解 1牵引的定义 应用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原理,对抗软组织的紧张与回缩,使骨折和脱位得以整复,预防和矫正畸形。 2牵引的目的 患肢制动,减少局部刺激减轻局部炎症扩散 保持肢体功能位 稳定骨折断端,镇痛,便于骨折愈合矫正和预防因肌肉挛缩所致的关节畸形 使骨折、关节脱位复位。 解除肌肉痉挛,改善静脉血回流,消除肢体肿胀 3牵引的分类 一、皮牵引 皮牵引是使用胶布或皮套等包裹患侧肢体进行牵引,进而维持骨折的复位和稳定。主要用于12岁以下儿童,老年人的稳定的粗隆间骨折或手术前 后的辅助固定治疗等。 牵引重量不超过5公斤,随时观察血运神经症状改变。 一般维持3-4周。 其牵引力通过皮肤、筋膜、肌肉,间接达于骨或关节。 皮肤有创伤、炎症、溃疡、粘膏过敏以及静脉曲张等疾病者,不宜使用皮牵引操作前,应将局部皮肤洗净、剃除毛发。 1、下肢皮牵引带牵引 2 、双腿悬吊牵引 3、枕颌带牵引 4 、骨盆悬吊牵引

、骨牵引 骨牵引是通过圆针直接牵引骨骼,从而使骨折、脱位患者进行有效的复位和固定。 常常用于皮肤损伤、肿胀严重、创口感染或骨骼粉碎严重不宜行内固定的患者。 注意事项:每日观察避免过度牵引,超过8周更换牵引针,牵引过程 中加强护理预防并发症。 1、股骨髁上牵引 【适应症】股骨干骨折、股骨粗隆间骨折、髋臼骨折、骨盆骨折 穿刺部位:在髌骨上缘 2 cm处或内收肌结节上2横指处。由内向外进 针,防止进针时损伤股动脉。 牵引重量:体重的1/6~1/8 ,老年人1/9,维持量为3 kg 2、胫骨结节牵引 【适应症】有移位股骨及骨盆环骨折、髋关节中心脱位及陈旧性髓关 节脱位等。(临床上因胫骨结节位置表浅易定位,四周软组织少,操作简捷,胫骨结节牵引较股骨髁上牵引更常用) 穿刺部位:胫骨结节顶端下、后各 2 cm;由外向内进针,防止伤及腓总

石膏固定的护理操作技术

石膏固定的护理操作技术 石膏(Piaster)固定是骨科常用的一种固定方法。因石膏能贴紧肢体包扎,并具有硬化后的坚硬性和良好的可塑性,可用于骨折固定,畸形矫正,炎症的局部制动等,临床应用广泛。护理的质量优劣对患者的恢复和预后影响很大,因此骨科护士应该确切掌握石膏的特性和石膏固定前,后和石膏外固定过程中患者的护理要点。石膏托主要适用于四肢长管状骨骨折及四肢软组织损伤的短暂固定;管型石膏适用于四肢骨折固定或四肢骨折内固定术后的患者等。 【目的】 1.维持固定,保持患肢的特殊体位 2.保护损伤部位,减轻或消除损伤部位的负重 3.封闭伤口,做损伤部位的牵引或伸展 4.矫正肢体畸形 【适应证】 1.骨折复位后的固定 2.关节损伤或脱位复位后的固定 3.周围神经、血管、肌腱断裂或损伤、手术修复后的制动 4.急慢性骨、关节炎症的局部制动 5.畸形矫正术后矫形位置的维持和固定 【禁忌证】 1.确诊或可疑伤口有厌氧菌感染者 2.进行性浮肿者 3.全身情况恶劣的患者,如休克患者 4.严重心、肺、肝、肾等疾病患者、孕妇、进行性腹水者禁用大型石膏 5.新生儿、婴幼儿不宜长期石膏固定

【操作步骤及评分标准】

【注意事项】 1.肢体抬高,密切观察患肢血运 2.石膏未干透时不够坚固,易变形锻裂,也容易受压产生凹陷,因此必须干硬后才能搬动 3.询问患者的感受及观察患肢的情况,及时调整石膏的松紧和患者的体位,必要时通知医生 4.预防压疮,保持皮肤的清洁 5.保持石膏的清洁,不被大小便污染 6.向患者交代石膏固定的时间,指导、鼓励患者肌肉功能锻炼,以避免造成关节僵硬和肌肉萎缩【临床应用】 1.石膏固定的适应症有哪些?、 2.石膏固定术后的患者该怎么观察和护理?

骨科基本操作之石膏固定技术

骨科基本操作技术之石膏绑带与夹板固定技术(一)石膏固定技术 1.概念:石膏绷带(plaster bandage)是常用的外固定材料,是将无水碳酸钙粉末撒在特制的稀孔绑带上,吸水后具有很强的塑型性,能在短时间内逐渐结晶、变硬。 2.适应症: (1)小夹板难于固定的某些部位的骨折,如脊柱骨折。 (2)开放性骨折清创术后,窗口尚未愈合,软组织不宜受压,不适合小夹板固定者。 (3)病理性骨折。 (4)某些骨关节术后,须较长时间固定于特定位置者,如关节融合术。 (5)维持畸形矫正术后的位置,如成人马蹄内翻足行三关节融合术后。 (6)化脓性骨髓炎、关节炎,用以固定患肢,减轻疼痛,控制炎症。 (7)某些软组织损伤,如肌腱、肌、血管、神经断裂缝合术后需在松弛位固定者,以及韧带损伤者。如膝关节外侧副韧带损伤,需行外翻位石膏托或管型固定。 3.禁忌证: (1)确诊或可疑伤口有厌氧菌感染者; (2)全身情况差,心肺肾功能不全或患有进行性腹水者; (3)孕妇忌做腹部石膏; (4)年龄过大体力虚弱者,忌用巨型石膏; (5)新生儿、婴幼儿不宜长期石膏固定.

4.优缺点: 优点:能够根据肢体的形状塑性易于达到三点固定的治疗原则,固定确实,护理方便,便于长途运送。 缺点:沉重、透气性及X射线透光性差,固定时一般需超过骨折部的上、下关节,可导致关节僵硬。 5.用法: 石膏绷带固定范围 石膏对患部的固定有一定范围,其原则是将患部上、下两个邻近的关节一起固定。 衬垫+石膏(保护骨隆突部的皮肤和其他软组织不被压伤导致褥疮)。将石膏绑带卷平放在温水,待无气泡时取出,手握两端,轻轻挤去水分,即可使用。6.常用石膏固定类型 (1)石膏托: 按需要将石膏绑带折叠成需要长度的石膏条,置于伤肢的背侧(或后侧),用绑带卷包缠,达到固定的目的。上肢一般10-12层,下肢一般12-15层,其宽度应包围肢体周径的2/3为宜。 (2)石膏夹板: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